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2024-07-26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在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联系,学生对它很是感兴趣。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我让学生在日记中谈谈自己上初中后在家中的变化,并且让他们写了一篇周记《我和我的父母》,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之间的一件事情。

这次的课前准备,学生很感兴趣,也做得很认真,很多同学通过这次的日记和周记向我说了许多的心里话。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和他们的距离也拉得更近了,这让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学生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对此文也更加感兴趣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课前,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角色,然后每六人为一组,进行各组间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读、自评、自讲,并评选出最佳的一组。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也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情节结构的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写法和作者的写法进行比较,从中学习此文情节结构的巧妙。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评述此文的环节,同学在发言中很机灵地说出了一个看法――课文很精彩,于是我顺藤摸瓜,抓住情节这一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时间和相应发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后,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排情节,将众多的安排方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本文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

四.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篇2: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与亲情。本文是根据当代著名少儿作家张之路的作品《反悔》改编而成的(编者未经原作者同意)。我觉得除了“题目”改得让人觉得还有点意味之外,其余的改动我以为实在无法比及原文了。比如:原文中的“我”明显应该是个男孩,万方也铁定是个男孩,从文中描写的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看,完全就是男孩子的做派(有多处,易找到,不必细说)。而改编后的人称都变成了“她”,万方也改了名叫“万芳”,那些原本很精彩形象且贴切的描写真的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被较多删改、文中人物对话也作了一些改动,我觉得似乎都失了原作的意蕴,变得牵强。教学时挺纠结:该不该让原作登堂?是让孩子们对手中的教材永远保持敬畏之情还是勇敢地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的魄力?

二、一点收获

本课的朗读指导(主要是人物对话的揣摩朗读)我借鉴了名师的做法,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吧,很是过了一把当“导演”的瘾,效果真的不错。还有,让我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潜能真是不可低估,不得不自我安慰解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一点突破

教参、许多教学案例对本文的主旨做了各种探求,多是师生一道总结出“我”(孩子)重情重义,父母(大人)重财轻义,也有个别老师认为文章恰是批评孩子重友情轻亲情的青春期心理。其实原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出明显的感情倾向,编者也只借“我”的慨叹表达孩子内心的纠结难受而已。我只有读,反复地读,还意外读到原作者关于创作此文的说明。一直读到自己认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才敢带领孩子们一路探寻。

第一步:讨论“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第二步:组织辩论“究竟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用心倾听,不急于表态和评价。)

第三步:教师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态度,承认他们的正确观点,对期间孩子们表达的片面观点做出分析评价,帮助纠正错误认识。

如:“父母重财轻义”、“既送出就不能要回来”等就是片面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父母与羚羊木雕的经历和感情,但从文字当中也能辨析出羚羊木雕确实是很贵重的物品。这样贵重的物品小孩子本来就不该轻易送给朋友的。而且文中也没用金钱来描述它的贵重,也许是它承载的纪念意义特别重呢!所以父母想要回羚羊木雕并不能因此就说他们“轻义”。反而这件事上恰恰让人感觉在孩子那里亲情往往被忽视,而“友情”却被孩子异常重视。

“既送出就不能要回”这不应该成为无条件的承诺。做错了就该改正,能挽回的尽量挽回,而且真正的朋友之间没有什么不可以说开的。说“既送出就不能要回”可以理解成孩子死要面子的表现。)

第四步:拓展讨论:你认为该怎么妥善处理这件事呢?

(不去附和“我”的抱怨,有了积极的目标,孩子们一定能圆满的解决问题,这就是本文带给孩子们的“珍贵礼物”。)

最后一步,和孩子们共同分享:我们其实可以从羚羊木雕事件中获得许多启示。羚羊木雕是贵重的、友情和亲情更是无比珍贵的,可最珍贵的还是我们的成长。随着我们不断长大,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往往并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世间的事也并非只有黑白之分。我们要懂得,做一个决定之前,要学会冷静、理性地做出判断,不能单凭一时脑热冲动。我们须勇敢,若真是做错了事情,要想办法弥补,尽量妥善地把事情处理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突然感觉自己、孩子们和作品本身一齐变得厚重了许多,是很幸福的体验。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2

本节《羚羊木雕》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说,这节课若有几分品评价值的话,在于思想上,教者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学,有效地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做法中,也力图围绕以下几点:一是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必要环节,使小组活动避免形式化点缀的色彩,真正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体会、探究的有益过程;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让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来揣摩体会其事件中的个性特点,使学生更大程度深入文本的理解;三是在教师角色上,使教者成为选取支点撬动全文理解的主导者,使教者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角色朗读,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点拨者,使教者成为引导学生思维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追问者,使教者成为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独立而正确思考的引导者。

篇3:《羚羊木雕》教学实例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写“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 父母发现了, 逼“我”要回来, “我”被逼无奈, 只得硬着头皮把“羚羊”要回来, 我对朋友反悔了, 伤心极了。这是一篇反映小朋友之间友情的文章。

【学情分析】

本文是讲小朋友之间的事, 很容易调动同龄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七年级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在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自读, 分角色朗读, 把握课文内容。

2.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质疑等方式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友情的可贵, 正确认识父母的行为。

2.品读课文, 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感情倾向。

2.文章插叙的运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投影展示“羚羊木雕”。)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

生: (齐答) 羚羊。

师:对, 这只羚羊是用木头雕刻而成, 我们叫它羚羊木雕, 就在这个精美的羚羊木雕身上, 两代人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 同学们想知道吗? (待学生回答后) 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之路的文章。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利用课件创设情景适时导入, 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自读自学

第一遍默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语句, 停顿正确, 遇到生字新词, 查字词典解决。)

第二遍朗读 (要求:读得流利, 有一定感情。)

(大屏幕展示问题。)

1. 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

2. 课文先后出现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

3. 矛盾围绕什么展开的?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积累了语文知识, 了解了课文内容,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整体知识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 注意衔接, 感情饱满。)

(大屏幕展示问题。)

1.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人物性格是怎样刻画的?

3. 你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说明:通过分角色朗读, 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为下一步交流作铺垫。)

四、交流展示

1. 理顺脉络

提示:本文自然段较多, 共38段, 要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容易解决了。如:开头写妈妈查问木雕, 接着回忆“我”与万芳友情赠送木雕, 然后写“我”被迫要回木雕, 最后写“我”因讨回木雕而伤心。

要求学生写出结构图, 并在组内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板书:

2. 解读人物形象

师:本文人物特点鲜明, 读后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人物的性格。

(提示: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

生:我说说妈妈。妈妈一开始突然就问:“那只羚羊哪去啦?”一副咄咄逼人的气势, 当知道“我”把那只羚羊送人后, 更加不能容忍:“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语气坚定, 没有回转余地。

生:我说说爸爸。爸爸知道这件事后, 也说:“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和一块糖, 怎么能自做主张呢?”听起来很平静, 可是话里带着威严。

生:课文中, 爸爸妈妈的语言虽各有特点, 但他们的基本态度是一致的, 他们只看重羚羊木雕的贵重, 却忽视了“我”和万芳的感情。

生:我看万芳妈妈和“我”爸妈的态度也是一致的, 当她知道这件事后, 开始非常惊讶, 然后对万芳说:“你怎么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生:我来说说奶奶。她站在门口想说什么, 又不敢说, 但最后还是说了:“算了吧, 这样多不好。”可见奶奶的态度还是跟爸妈不同的。

师:刚才同学们把大人们的性格做了解读, 接下来再说说“我”和万芳吧。

生:“我”的性格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和心理描写。如万芳到“我”家玩, “我”把羚羊递到她手上说:“送给你, 咱俩永远是好朋友。”这是语言描写。当妈妈逼着“我”要回木雕时, “‘我’再也受不了了, 推开妈妈的糖盒, 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一路走一路想, 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这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正是通过这些描写, 表现“我”重视友情, 但又被逼无奈的痛苦心情。

生:万芳的语言和动作也很有特色。当“我”的裤子被划破后, 她坐在“我”旁边, 一个劲地叹气。提出:“咱们先换回来……”当“我”把小刀送过去, 要回羚羊木雕后, 万芳追上“我”, 把小刀塞到“我”手里说:“你拿着, 咱俩还是好朋友。”

师:以上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说明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 但课文还有一处描写, 同学们忽略了, “月亮出来了, 冷冷的……”可别小看这句话, 他不是闲笔, 这是借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

师:同学们品读分析了人物形象, 下面请同学们用概括性语言给每个人物写一句话。 (先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到黑板展示, 师生评议, 评议后选出最恰当的内容。)

老师板书:

人物:

父母:武断、重财轻义

“我”:反悔、伤心至极

万芳:宽容、重情仗义

奶奶:和蔼、重义明理

3. 探讨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课文思想内容

师:经过以上分析, 同学们对每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已经清楚了, 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 每组讨论明确后, 由一名学生在班上宣读。)

(学生评议, 教师点拨:这个问题在本文也算一个难点, 要结合全文抓住关键性语句, 如奶奶的话, 特别须要揣摩课文结尾一句:“这能全怪我吗?”综合起来看, 作者的思想倾向还是比较清楚的。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是须要加以保护的, 大人们粗暴地伤害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但课文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我”做事没跟大人商量, 自作主张, 也是有欠缺的。七年级的孩子也只有十三、四岁, 与课文的“我”同龄, 感同身受吧!理解起来不是太难的。)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环节的分析、交流和展示, 学生对课文人物以及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清晰的理解, 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五、探究、质疑

1. 讨论探究

(大屏幕展示问题。)

(1) 怎样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2) “我”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 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学生先小组讨论, 各组把讨论结果说给全班学生听。教师可稍作点拨:对于第一个问题, 本文矛盾产生的原因就是没有跟大人商量, 自作主张, 无论大人孩子, 有事相互沟通, 就能减少矛盾。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只要说得入情入理就给予肯定。

2. 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都很认真, 还有什么问题吗?大胆提出来。

生:课文第二部分插叙, 为什么要插叙这部分内容呢?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是文章顺序问题 (大屏幕展示:插叙) 。本部分插叙是在第一部分爸爸妈妈逼“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后安排的, 这部分插叙不仅交代了“我”与万芳的友情, 而且也使情节更加紧凑, 所以这部分插叙是非常必要的。

生:文章原题是“反悔”为什么改为“羚羊木雕”?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反悔”似乎更贴近课文内容, 但“羚羊木雕”特指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礼物, 全文的矛盾纠葛因它而起, 文章也是围绕它组织材料, 展开叙事的, 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这个问题可联系鲁迅的“风筝”来说明。)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

六、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问题。)

1. 写一段话, 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150字以内)

2. 口语训练

(1) 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们说……

(2) 万芳, 对不起, 这次是“我”错了……

(设计说明:通过“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 今天, 我们学习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 从中学到了许多语文知识, 还从课文中得到了有益的人生启示。课后, 请同学们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要求:

1. 以一件物品为标题。

2. 要有插叙。

3. 题目自拟。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是检验学生对本文写作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通过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等环节, 学生独立完成了语文知识的积累, 通过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走进了人物,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交流、研讨、师生对话等环节, 使课堂活跃, 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目标, 教学有意训练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朗读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另外, 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和点拨, 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和引领作用。总之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 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1.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 影响了下面各环节的顺利进行。另外, 各环节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 随意性大, 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2.部分学生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参与教学的热情不高, 有些环节 (如交流、探究环节) 学生活动不到位或流于形式,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

篇4:《羚羊木雕》教学实例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写“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发现了,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把“羚羊”要回来,我对朋友反悔了,伤心极了。这是一篇反映小朋友之间友情的文章。

【学情分析】

本文是讲小朋友之间的事,很容易调动同龄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七年级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自读,分角色朗读,把握课文内容。

2.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质疑等方式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友情的可贵,正确认识父母的行为。

2.品读课文,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感情倾向。

2.文章插叙的运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投影展示“羚羊木雕”。)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

生:(齐答)羚羊。

师:对,这只羚羊是用木头雕刻而成,我们叫它羚羊木雕,就在这个精美的羚羊木雕身上,两代人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同学们想知道吗?(待学生回答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之路的文章。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利用课件创设情景适时导入,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自读自学

第一遍默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停顿正确,遇到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解决。)

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流利,有一定感情。)

(大屏幕展示问题。)

1.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

2.课文先后出现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

3.矛盾围绕什么展开的?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累了语文知识,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整体知识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注意衔接,感情饱满。)

(大屏幕展示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人物性格是怎样刻画的?

3.你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说明: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步交流作铺垫。)

四、交流展示

1. 理顺脉络

提示:本文自然段较多,共38段,要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容易解决了。如:开头写妈妈查问木雕,接着回忆“我”与万芳友情赠送木雕,然后写“我”被迫要回木雕,最后写“我”因讨回木雕而伤心。

要求学生写出结构图,并在组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板书:

羚羊木雕发生 查问木雕——倒叙起因 赠送木雕——插叙高潮 逼要木雕——顺叙结局 伤心难过——顺叙

2. 解读人物形象

师:本文人物特点鲜明,读后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人物的性格。

(提示: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

生:我说说妈妈。妈妈一开始突然就问:“那只羚羊哪去啦?”一副咄咄逼人的气势,当知道“我”把那只羚羊送人后,更加不能容忍:“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语气坚定,没有回转余地。

生:我说说爸爸。爸爸知道这件事后,也说:“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和一块糖,怎么能自做主张呢?”听起来很平静,可是话里带着威严。

生:课文中,爸爸妈妈的语言虽各有特点,但他们的基本态度是一致的,他们只看重羚羊木雕的贵重,却忽视了“我”和万芳的感情。

生:我看万芳妈妈和“我”爸妈的态度也是一致的,当她知道这件事后,开始非常惊讶,然后对万芳说:“你怎么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生:我来说说奶奶。她站在门口想说什么,又不敢说,但最后还是说了:“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可见奶奶的态度还是跟爸妈不同的。

师:刚才同学们把大人们的性格做了解读,接下来再说说“我”和万芳吧。

生:“我”的性格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和心理描写。如万芳到“我”家玩,“我”把羚羊递到她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这是语言描写。当妈妈逼着“我”要回木雕时,“‘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这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正是通过这些描写,表现“我”重视友情,但又被逼无奈的痛苦心情。

生:万芳的语言和动作也很有特色。当“我”的裤子被划破后,她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提出:“咱们先换回来……”当“我”把小刀送过去,要回羚羊木雕后,万芳追上“我”,把小刀塞到“我”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师:以上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说明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但课文还有一处描写,同学们忽略了,“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可别小看这句话,他不是闲笔,这是借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

师:同学们品读分析了人物形象,下面请同学们用概括性语言给每个人物写一句话。(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到黑板展示,师生评议,评议后选出最恰当的内容。)

老师板书:

人物:

父母:武断、重财轻义

“我”:反悔、伤心至极

万芳:宽容、重情仗义

奶奶:和蔼、重义明理

3.探讨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课文思想内容

师:经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对每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已经清楚了,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每组讨论明确后,由一名学生在班上宣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拨:这个问题在本文也算一个难点,要结合全文抓住关键性语句,如奶奶的话,特别须要揣摩课文结尾一句:“这能全怪我吗?”综合起来看,作者的思想倾向还是比较清楚的。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是须要加以保护的,大人们粗暴地伤害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但课文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我”做事没跟大人商量,自作主张,也是有欠缺的。七年级的孩子也只有十三、四岁,与课文的“我”同龄,感同身受吧!理解起来不是太难的。)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环节的分析、交流和展示,学生对课文人物以及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清晰的理解,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五、探究、质疑

1.讨论探究

(大屏幕展示问题。)

①怎样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②“我”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学生先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结果说给全班学生听。教师可稍作点拨:对于第一个问题,本文矛盾产生的原因就是没有跟大人商量,自作主张,无论大人孩子,有事相互沟通,就能减少矛盾。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说得入情入理就给予肯定。

2. 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都很认真,还有什么问题吗?大胆提出来。

生:课文第二部分插叙,为什么要插叙这部分内容呢?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是文章顺序问题(大屏幕展示:插叙)。本部分插叙是在第一部分爸爸妈妈逼“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后安排的,这部分插叙不仅交代了“我”与万芳的友情,而且也使情节更加紧凑,所以这部分插叙是非常必要的。

生:文章原题是“反悔”为什么改为“羚羊木雕”?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反悔”似乎更贴近课文内容,但“羚羊木雕”特指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礼物,全文的矛盾纠葛因它而起,文章也是围绕它组织材料,展开叙事的,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问题可联系鲁迅的“风筝”来说明。)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

六、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问题。)

1.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150字以内)

2.口语训练

①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②万芳,对不起,这次是“我”错了……

(设计说明:通过“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从中学到了许多语文知识,还从课文中得到了有益的人生启示。课后,请同学们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要求:

1.以一件物品为标题。

2.要有插叙。

3.题目自拟。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检验学生对本文写作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等环节,学生独立完成了语文知识的积累,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走进了人物,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交流、研讨、师生对话等环节,使课堂活跃,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目标,教学有意训练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朗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另外,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和点拨,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和引领作用。总之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1.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影响了下面各环节的顺利进行。另外,各环节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大,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2.部分学生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教学的热情不高,有些环节(如交流、探究环节)学生活动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

篇5: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先说课堂设计。

一、给学生做一个选择,如果给你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朋友让你选择,你打算怎么选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由爱因斯坦的名言:“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之后检查预习板书情况,课件出示基础知识、作者简介。

二、让学生速度文章,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出插叙的内容。然后是通过资料助读,使学生明白羚羊木雕很珍贵。

三、出示朗读要求,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全班展示,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四、描写方法,走进内心。通过让学生自己勾画文中使用描写方法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五、明辨是非,学会沟通。让学生说说这场家庭矛盾到底怪谁?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六、拓展延伸、运用练笔

1、如果我们有做错的事或做得不好的事,而且跟父母起了冲突,我们该怎样做?

2、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等,续写“我”回到家里的情景。

纵观这一堂课,学生表现的非常优秀,都踊跃思考,积极发言,但是自己在时间安排上还是有失误,最后在明辨是非、学会沟通之后的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处理的很仓促,几乎只是走马观花,这是自己的责任,提前没有充分设计好时间。所以以后自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课堂环节一定要了如指掌,尤其是过渡语一定要衔接好,背熟。

2、合理安排好各个环节讲课的时间,不要出现这次的情况。

3、在指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方面,应会变通引导,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学到的东西多一些,平时多看一些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课堂上自己的语言要精练,文雅,尤其是自己的教态。

篇6:《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出现这样不愉快的事情,父母、子女谁是谁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父母心目中特别珍视的羚羊木雕,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不是很充分,不够尊重孩子友谊,在利与友谊的天平上出现了倾斜,孩子不得不服从父母的安排,心灵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作为子女来讲,也有有教训可吸取的。从小不懂事,事先不征求父母的意见,凡事不与父母商量,擅作主张,做法毕竟也有欠考虑和不周全之处,也是造成这一不愉快事件的因素。

那么,此事如何才能左右兼顾呢,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畅所欲言,在导入时,让学生从人际交往的矛盾冲突谈起,启发思考化解矛盾方法,引出课中的话题,学生有的谈和父母的矛盾,也有说老师和同学的矛盾,很真实,学生能够产生共鸣,兴趣浓厚。

在解决本文矛盾冲突中,让学生分组合作,开展辩论活动“到底谁做错了”,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合作讨论,对课文整体把握,体会作者情感,然后由学生随便选择分组,在父母、万芳、“我”三个角度来讨论问题(课堂实录)。

1、父母错了!

⑴ 父母重财轻义,只是看到了钱,没看到比钱还重要的“情”。

⑵ 对子女教育方法太独断,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形成心理障碍。

2、我”错了!

⑴ 没有征求父母意见,私自送人,不对。

⑵ 做事情前,考虑不全面,弄得不可收拾。

⑶ 太软弱,不和父母据理力争,没个性。

⑷ 要回“羚羊木雕”伤害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3、万芳错了!

⑴ 应该理解好朋友的难处。

⑵ 应和“我”妈妈计道理。

⑶ 不应收这样贵重的礼物。

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奶奶也错了,做为一个长辈,有发言权,她应该调解好这件事情。学生讨论很激烈,善于从对方观点中发现不充分的地方反问,如,王龙问辛力涛:你会把你妈妈的金项链送给你最好的朋友吗,我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指引,告诉他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应当怎么样支处理,使学生从文中有所感悟,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

篇7:羚羊木雕的教学反思

上完《羚羊木雕》一课后,感觉很不满意,主要的原因是感觉师生的交流过少,灌输的意味过浓。的确,在教学本文时感到心情有些沉重,因为这一篇文章尽管写于80年代,但在今天仍然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当初做班主任时,最常听见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不愿和我们说话,老师说的话比我们管用”。实际上,我很不愿意听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背后往往是家长把自己的责任完全推卸掉。但是,我又无奈地看到,学生确实很少与家长交流,因而双方造成的误解越来越深,使家长无法在教育中发挥应用的作用。而这篇文章的核心恰恰就是一家人之间缺乏交流所导致的悲剧。也许这就是我在准备这节课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所在,我就将之作为我教学的核心,但是我发现效果并不如人意。

我在教学中,第一课时我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掌握了插叙的作用,而后让学生明确了矛盾的焦点所在。我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归纳文中每个人物谈话的要点,从而弄清双方为什么发生矛盾。学生马上通过对比父母在第一段与第三段中的话,明确了父母强调的是木雕的“贵重”,而“我”则觉得与万芳的“友谊”最重要,而双方矛盾的焦点就在这里。同时我也提到了奶奶与父母的矛盾,指出了奶奶认为友谊重要,但无可奈何。不过我后来觉得这里还是应当强调奶奶尊重孩子,也希望父母能够尊重孩子,但却没有把话讲明,而且也没有说服父母的信心。第二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细读第一段,通过分析其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体会不同人物对待这一事件时的不同态度。在这里,学生看到了妈妈的着急与暴躁的性格,也能够看到爸爸虽然平静,但不容置疑的态度。我在这里补充了一点,羚羊木雕在八十年代的珍贵性,同样也附着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但是在文中爸爸妈妈却没有指出来,仅仅强调其“贵重”。因而使孩子觉得在父母心中木雕比友谊更重要,才使孩子觉得非常难过。由此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造成了这出家庭悲剧?学生显得有些茫然,最后还是我指出了“缺乏沟通”这一核心命题。而这也造成了整节课显得沉闷,后面我再继续分析“我”要回羚羊木雕的场景,就觉得学生的情绪不高,课堂的气氛沉闷。

课后我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回答不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再审视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发现首先我把第一、二课时之间的联系给割裂了。第一课时已经提出了矛盾的焦点,而第二课时却开始分析描写手法,这让学生有些糊涂,尽管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但是不如从矛盾发生的原因与激化这两个角度来写,由此引出对描写的分析,过程更顺畅。其次我忽略了学生的心态,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虽然比较浅显,但话题却很沉重,学生往往会在内心不愿深入思考这一话题,而我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分析描写时并没有走下讲坛,看看学生究竟勾画了哪些语句,从而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分析、思考的过程,因而提出最后的问题时学生就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想好如何回答。而且我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仅仅补充了材料,没有讲清“我”的想法,最好把后文“我”去要回木雕时万芳的表现先讲解出来,才能把父母与万芳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会如此的伤心——好朋友能够理解、体谅“我”,()但父母却一点儿也不体谅“我”,这时再让学生思考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就顺畅多了。

篇8:《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矛盾的焦点是“我”该不该将“羚羊木雕”转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以及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我”的父母因“羚羊木雕”贵重, 逼“我”要回, 而且说话的语气“坚定”, “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而“我”因万芳是个“仗义”的好朋友, 赠送木雕给她, 极不情愿对朋友“反悔”, 矛盾因此展开。

课文围绕“羚羊木雕”通过人物各自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 突出中心, 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情。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 尊重他们的友谊。

本文是一篇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的散文, 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我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采用朗读与讨论并举, 阅读与辩论同行,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学生是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让学生自己读书, 通过分角色朗读, 把握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个性的作用, 进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倾向, 明确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 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读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2、能力目标:练习正确朗读, 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和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学会尊重、理解他人, 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矛盾。

二、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朗读, 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和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解读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从家庭生活、家庭矛盾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依据文本内容直接导入有助于学生快速入题、入文。

(二) 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速读课文, 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 文中末句说:“可是, 这能全怪我吗?”句中的“这”指代什么呢?

(2) 你能说出文中所叙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吗?

(3) 这件事中所写的人物较多, 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要回羚羊木雕各持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从文眼入手, 从最能突出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切入, 用“反弹琵琶法”, 进行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 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和筛选能力的提高。

2、角色朗读, 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1) 设计两个场景场景一:家人争论是否要回羚羊木雕。场景二:我去万芳家讨回木雕。然后分角色朗读。

(2) 学生评议:朗读者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心理、神态、语气, 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就某个同学的朗读点评, 他读的好, 好在哪?有欠缺, 欠缺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及个性特征,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文意, 为下一环节分析作者情感倾向服务。同时, 通过学生评议培养学生的朗读认识能力和语言鉴赏力。

3、辩一辩:

(1) 将“这件事能全怪我吗?”改为陈述句, 辩一辩:“我对朋友反悔了”, 这件事到底怪谁呢?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呢?

(2) 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两个教学流程的继续, 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情节人物时, 还要通过辩论, 探求文本蕴含的哲理,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在这个过程中, 给足学生时间, 重视学生的辩论学习过程, 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主动去求知, 通过辩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

4、议一议:怎样处理好这件事呢?

假如你是文中的爸爸、妈妈, 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件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 又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以达到知识的理解, 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依据主题学习观及人本主义学习观的理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 作业:

请以《爸爸妈妈, 我又想起了那一次》为题进行课后练笔。

设计意图:

上一篇:小学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下一篇: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