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类(六)财教〔2006〕16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2024-07-23

科技投入类(六)财教〔2006〕16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精选5篇)

篇1:科技投入类(六)财教〔2006〕16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06年8月22日财政部

财教〔2006〕118号)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切实改善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基础条件,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特设立“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修购专款)。为规范和加强修购专款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根据中央财政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修购专款,是指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安排的用于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不包括已转制的科研院所,以下简称“项目单位”)的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及升级改造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修购专款实行项目管理,主管部门应建立动态管理的项目库。第四条 修购专款的安排使用原则:

(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修购专款安排使用要紧密围绕落实《规划纲要》任务和项目单位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合理需要,以提高项目单位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解决科技基础条件 “瓶颈”问题为重点,区分轻重缓急,进行科学规划。

(二)整合集成、效益优先的原则。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应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激活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益,通过项目实施,有效调控增量资源。修购专款优先支持整合力度大、集成度高、能实现开放和共享、预期效益高的项目。项目实行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

第五条 修购专款的支持范围包括:

(一)连续使用15年以上、且已不能适应科研工作需要的房屋及科研辅助设施的维修改造;

(二)水、暖、电、气等基础设施的维修改造;

(三)直接为科学研究工作服务的科学仪器设备购置;

(四)利用成熟技术对尚有较好利用价值、直接服务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功能扩展、技术升级等工作。

第六条 修购专款开支的范围:项目单位在项目执行中所发生的材料费、设备购置费、劳务费、水电动力费、设计费、运输费、安装调试费以及其他在项目执行中所发生的必要费用。修购专款严禁用于本办法规定范围之外的支出。

第七条 项目的申报程序。

(一)项目单位根据主管部门审核的修购工作规划,按规定填写《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项目申报书》(附1,以下简称《申报书》),并于当年3月底前报送主管部门。申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单位基本情况,项目实施意义、目标,项目实施的保障条件等。

(二)主管部门按照项目单位修购工作规划,对项目单位所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后编制本部门《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项目审核推荐表》(附2),并于当年5月底前连同《申报书》及申报文件报送财政部。

(三)财政部根据情况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上报的项目进行评审或评估。

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要对申报和推荐的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负责。

第八条 财政部结合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求,以及项目评审或评估结论,根据财政专项资金情况和项目轻重缓急程度确定并下达当年项目预算到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将项目预算批转所属项目单位。

第九条 主管部门应结合项目单位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财政部批复的项目预算情况,对项目库进行调整。

第十条 项目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执行,不得擅自变更项目预算内容。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调整的,应通过主管部门报经财政部批准。

第十一条 修购专款支出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应按照《政府采购法》及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修购项目的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三条 购置价值超过200万元以上的单台或成套仪器设备,应按照《中央级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管理,财政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或抽查。

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对已完项目应进行验收和总结,在项目实施周期终了后3个月内,及时将项目的实施情况、验收和总结材料报送财政部。对未能按期完成的项目,应逐项申明理由和提出后续工作措施。

第十五条 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在编制决算时,应对修购专款使用情况进行单独说明。

第十六条 项目结余资金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使用修购专款形成的资产属国有资产,应按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管理。

第十八条 主管部门可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修购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报送财政部。

第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经财政部确认后,应对项目单位做出收回修购专款或在一定时期内不予核批修购项目的处罚,并建议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

(一)未按批准的项目预算使用专项资金,擅自改变项目内容,变更项目资金使用范围的;

(二)未按规定实施政府采购的;

(三)未按规定上报项目验收总结报告的;

(四)项目管理不善、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的。

第二十条 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科学事业单位修购工作管理规定若与本办法相抵触的,均按本办法执行。

附:1.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项目申报书(略)2.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项目审核推荐表(略)

篇2:科技投入类(六)财教〔2006〕16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办法(试行)

(2006年12月8日财政部

财教〔2006〕288号)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大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以下简称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促进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精神,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为了规范和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依据中央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科研院所开展符合公益职能定位,代表学科发展方向,体现前瞻布局的自主选题研究工作。具体包括:

(一)学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能保持或提升科研院所持续发展能力的储备性研究。

(二)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交叉领域学科新生长点的创新性研究。

(三)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有重要应用前景或重大公益意义,有望取得重要突破或重大发现的孵化性研究。

第三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稳定支持、长效机制。基本科研业务费稳定支持科研院所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为科研院所形成有益于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提供经费支持。

(二)科学民主、公开公正。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的自主选题项目和项目负责人应当在科研院所内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通过学术委员会评议,结果公示等公开公平的方式进行遴选。

(三)依托院所、自主安排。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应当依托科研院所已有的科研条件、设施和环境,由科研院所自行立项,自主安排。重点支持有助于科研院所实现学科布局与发展规划目标,有利于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的选题,不搞平均分配。

(四)专款专用、追踪问效。基本科研业务费应当纳入科研院所财务统一管理,单独设账,专款专用,并实行追踪问效。第四条 财政部负责根据科研发展规律和科研院所的特点综合测算确定科研院所的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额度,以项目预算“基本科研业务费”方式随部门预算下达。下设研究所的科学(研究)院本级单独核定预算。

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基本科研业务费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定期向财政部提交总结报告。

科研院所负责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具体分配,使用,考核等全过程管理,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交总结报告。

第五条 获得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科研院所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职能定位,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和优秀科研人员、团队独立提出的科研需求,制定发展规划,做好前瞻布局。

第六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申报由科研院所自行组织,原则上每年一次,每人或团队限申请一项,已获支持尚未结题的不能申请新项目。申请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恪守科学道德,学风端正扎实,有可靠时间保证;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潜力较大。

(二)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能够组建以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稳定研究队伍,申请时没有承担排名前四名的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等项目。

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引进人才应当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已聘为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引进后能明显提升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

第七条 科研院所应当设立学术委员会,由其具体负责评议和遴选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的项目和项目负责人等工作。

学术委员会应当由9人以上的科技、经济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单数专家组成,其中外单位专家应当占1/3以上。项目申请人和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人员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第八条 学术委员会应当在2/3以上委员到会时提出立项项目、项目负责人候选提名和资助金额等具体建议,并在院(所)范围内公示(涉密项目除外)。科研院所负责受理公示期质疑,学术委员会进行调查和复议。

第九条 学术委员会根据公示结果确定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项目、项目负责人和资助额度后,应当报科研院所的法定代表人审定,并由科研机构的法定代表人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约定双方的权责关系。

任务书应当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时间节点、研究团队(含外协单位)、考核指标、经费预算(含总预算与预算)等要素。任务书一经签订,一般不 得变动。确需变动,需经学术委员会审议、科研院所的法定代表人审批。第十条 科研院(所)应当将法定代表人审定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和资助额度等情况,按级次向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是用于支持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人员和团队完成项目研究的直接研究经费,应当严格执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任务书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使用专项经费。

第十二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的消耗费用。

(二)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三)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及(含出差补助)、市内交通费。

(四)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五)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论文论著出版、文献资料检索与购置、专用软件购置、专利申请与保护的费用。

(六)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进行学术指导所发生的费用。

(七)劳务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基本科研业务费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科技经费管理的规定执行。

基本科研业务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得分摊院所公共管理和运行费用(含科研房屋占用费),不得开支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谋取私利。

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十三条 科研院所应当建立健全基本科研业务费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职责权限,按照时间节点进行考核,加强内部监督检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有效。第十四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的项目应当在到期两个月以内,由科研院所负责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验收。项目负责人应当按期提交结题申请、项目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等相关材料。

第十五条 科研院所应当建立以科学道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按照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期组织本院(所)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节点考核和绩效评价工作,并向主管部门报送考核评价报告。重点评价一定时期内基本科研业务费所支持项目的绩效情况和科研院所科学研究能力水平的整体变化情况。

第十六条 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绩效考评的有关规定,结合所属科研院所提交的总结报告,逐步开展或组织第三方开展所属科研院所整体科研水平的绩效考评,并向财政部报送总结报告。

第十七条 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均属国有资产,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管理。

第十八条 获得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科研院所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报主管部门审定后,由主管部门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篇3:科技投入类(六)财教〔2006〕16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一、科技专项经费管理现状

(一) 部分课题承担单位科技专项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 不能很好适应其自身的特点。

根据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收到科技专项经费拨款的课题承担单位, 应当建立健全科技专项经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但部分课题承担单位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单位在建立与科技专项经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时, 并未从自身实际出发, 其内容主要是照搬其他课题承担单位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 缺乏有效性和合理性, 不能很好地适应课题承担单位自身的生产、科研业务流程, 当然也就不能对科技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起到很好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二) 课题承担单位对科技专项经费的会计核算方式不统一、不规范。

新会计准则颁布至今, 所有上市、拟上市公司和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均已开始执行, 但由于新会计准则未专门、具体规定科技专项经费的核算办法, 导致企业财务人员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进而对科技专项经费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有的将收到的科技专项经费列入专项应付款核算, 有的则列入递延收益核算;支出时有的企业在生产成本或科研开发支出或管理费用中直接列支, 有的则仍在专项应付款核算。科技专项经费的收支核算方式不统一、不规范, 不但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也不利于反映真实的财务信息。

(三) 重复购置、课题实施至尾声时突击消费的现象依然存在, 造成了资金浪费。

部分课题承担单位在科研活动中, 主要利用本单位现有的旧设备、设施如电脑、照相机、摄像机、单位专有设备等就可以完成预定科研专项活动, 但在编制预算时, 为了互相攀比, 基本上全部按新购或新试制设备标准来编制预算。但在实际研发时, 往往都是先利用自有设备、设施进行研发, 直到临近课题结题, 课题承担单位为了避免剩余课题经费上缴, 也为了日后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往往在课题结题的前几个月突击将课题科技专项经费按预算金额全部消费。这样做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科技专项经费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也未达到科技专项经费拨付的初衷, 另一方面导致科技专项经费未能发挥其最佳效果, 无形中造成了科技专项经费的浪费。

(四) 部分课题承担单位曲解管理费和燃料动力费支出范围。

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 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过程中日常水、电、气、暖的消耗, 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 而燃料动力费则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但在科技专项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 仍有部分课题承担单位一方面足额提取项目管理费, 另一方面又在课题经费中分担不能单独计量的水、电、气、暖等燃料动力费。这样就使管理费、燃料动力费挤占了科技专项经费, 影响了科技专项经费的实际使用效果。

(五) 地方政府或课题承担单位不及时和不足额提供配套资金。

部分课题承担单位在申报课题时, 为了获得更多的科技专项经费, 往往对自筹资金用于研发都“预算”得很慷慨, 地方政府科技部门为了帮助课题承担单位获得国家科技专项经费, 也大开方便之门。但在课题研发时, 自筹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往往落后于实际研发进度, 有部分课题承担单位直至课题研发结束, 配套资金也未得到足额提供。配套资金不及时或不足额提供, 会影响课题的研发进度和深度, 进而影响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除上述情况外, 科技专项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编制虚列预算套取专项经费, 违反规定自行调整专项经费预算, 从专项经费中提成用于奖励支出, 超预算范围开支专项经费等情况。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 重专项经费申请, 轻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

课题申报单位普遍都重视科技专项经费的立项、论证和申请, 将申请到专项经费作为一项企业荣誉和成就来看待, 但一旦申请到后, 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对科技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主要表现在没有针对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科技专项经费内部控制制度, 在专项经费使用过程中超范围、越比例支出甚至挪用、截留, 脱离单位财务监督等违反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 科技专项经费无具体、明确的核算办法或指南。

无论是原《企业会计制度》或行业会计制度, 还是新会计准则, 对于科技专项经费的核算办法都没有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如新会计准则在政府补助准则中对专项经费的会计核算有所涉及, 但准则本身及其解释并未对收到和支出专项经费如何核算做出明确具体的核算规定, 导致各课题承担单位财务人员均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会计核算, 而大部分财务人员则沿用原《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核算。

(三) 课题预算评审机制不健全, 力度和效果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库, 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该制度建立以来, 课题预算评审对虚报、假报、夸大预算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警示作用, 但因未能评审出多报、假报预算而被问责的专家或中介机构少之又少, 容易使一些中介机构和专家放松了警惕, 不认真严格地审核课题预算, 使课题承担单位多报、假报预算而未被发现。

(四) 专项经费使用过程中, 外部审计监督较少。

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 课题承担单位每年需报送课题决算, 组织实施部门则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期中评估, 但因专项经费使用的年度财务决算并未要求经过中介机构审计且被检查或评估的课题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课题在结题前一直处于自我监管状态, 无法在课题研发过程中及时发现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整改。

三、加强科技专项经费管理的建议及思路

针对科技专项经费在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技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一) 课题承担单位应加强科技专项经费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规范科技专项经费的管理。

课题承担单位特别是大中型的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应结合自身实际,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目前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预算管理、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并重的基础上,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专项经费管理内控制度。从课题承担单位自身流程出发, 制定适合自己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项经费内部控制制度, 进一步明确计划、决策、实施、咨询、服务等各类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简化程序, 逐步建立决算、实施、监督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改进和完善计划经费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科技资金从申请到审核、拨付、执行、绩效评估全过程的跟踪反馈监督机制, 使财务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使经费运行到哪里, 制度就规定到哪里。

(二) 财政部门应及时出台新会计准则下的科技专项经费核算办法或解释, 以统一会计核算。

建议财政部门根据新会计准则的相关原则, 在广泛征求课题承担单位的意见后, 出台“将科技专项经费列入递延收益中核算, 并按照折旧额或摊销额进行转销”的科技专项经费具体会计核算办法, 以规范科技专项经费的申请、审核、拨付、绩效等会计核算。

(三) 加强对课题预算编制过程和课题实施过程的重视, 必要时, 开展预算编制情况审计和实施过程中的期中审计。

按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课题预算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但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是课题组单独编制相关预算。为了使编制预算更真实、准确, 一方面建议在预算编制时, 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层、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应积极配合、协同工作, 本着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节约等原则共同编制科技计划课题预算, 以确保预算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另一方面, 建议加强对课题的评审, 对超过一定额度的预算建议组织实施部门要求课题申报单位提供预算编制情况的审计报告。此外, 对未进行期中专项检查或期中评估的课题, 建议组织实施部门采取抽样或者对超过一定金额 (如200万元) 的课题, 要求其提交经中介机构审计后的年度决算, 以便于组织实施部门监督科技专项经费的实时使用效果, 及时揭露虚假项目、小项目大预算、截留、挪用、违规支出、虚列支出、结存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预算不真实、不细化等问题。

(四) 建议财政、科技等组织实施部门建立健全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

可以结合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情况, 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效益是可量化的, 则可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而对那些成本易于量化, 但效益却不易量化的, 则可以采用最低费用法进行评价。此外, 还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方式对专项经费结构和增减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判断科研专项经费的效率情况。组织实施部门将评价结果进行公示, 并进行相应的奖惩, 通过建立科研专项经费绩效分析制度, 对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专项经费的资助功能, 优化资金结构, 防止专项经费浪费, 强化监督管理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建议财政、科技等组织实施部门严格执法, 对违反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课题承担单位及时进行处罚。

篇4:科技投入类(六)财教〔2006〕16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韩瑞处长重点解读了“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改革的思路和主要措施,重点围绕《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有关要求,就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方面做了详细解读。“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针对国家科技经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规定和监管措施,韩瑞处长要求参与我联盟组织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有单位要深入了解和学习财教[2011]434号文件精神,加强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等各环节监管服务,增强自律意识,要做到专款专用。加强专项经费管理,保证财政科技资金安全,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随后,李晓东、潘洹两位高级会计师就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组织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项目财务验收等各个环节做了详细介绍,重点就财务验收的考核指标和注意事项向大家做了细致的讲解和分析。参会代表均表示联盟组织召开此次培训会及时且富有成效,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合理合规的使用专项经费,也希望再生资源产业联盟能多组织类似的专题培训会。

2012年全国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座谈会成功召开

9月13日,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举办的“2012年全国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化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于亚杰副秘书长主持,工信部科技司盛喜军处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王平副总工、付允博士,协会科技顾问王治权处长等领导专家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上午,会上主要就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交流。工信部科技司盛喜军处长指出,资源综合利用是贯彻、实施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目标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战略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处于发展阶段,标准工作基础薄弱,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环节。他强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化,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性工作,对于强化政府监督管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引导社会合理消费,规范市场秩序,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协会科技部顾问王治权处长对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描述,强调开展行业标准化工作,企业应从战略上提高对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构建行业标准化科技支撑体系、完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框架;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加强各行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标准化工作交流机制;提高行业协会对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服务力度,加强标准化的宣贯。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王平副总工在会议上介绍了标准化原理和我国标准化管理体系,以及国际标准化发展历程。

下午,付允博士对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现状进行了分析,表示“十一五”期间,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推进力度不断增强,技术标准制定取得重大进展,再制造、再使用等领域标准空白得到填补,标准覆盖范围不断扩展,政策措施逐步完善,标准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支撑效果显著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同时他指出,目前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化工作主要问题在于:1.标准体系尚未建立;2.标准化进展不能满足现实需求;3.专业标委会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4.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力度不够。会上协会还对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奖进行了介绍,并就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会议代表进行了交流。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新创化建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海天铁合金磨料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单位向会议代表介绍了各自行业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技术中心单位交流了中心工作情况。座谈气氛融洽,交流热烈,达到了会议预期效果。 (徐敬铭)

中资协参与主办的德州太阳能开发博览会开幕

9月16日,第三届中国德州太阳能开发利用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在中国太阳谷低碳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会以洽谈、推介为主,由国际气候组织、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中国新能源科技协会、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和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新能源——创新与合作”,旨在巩固提升“中国太阳城”品牌,搭建新能源开发利用、经济贸易合作平台,全面展示德州发展优势与潜力,促进德州市新能源产业乃至整个现代产业跨越发展。

山东省副省长张超超,德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德州市市长陈先运,国际气候组织大中华区副总裁卢伦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副秘书长王书文,中国新能源科技协会会长曹杰,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爱国宣传委员会主任李春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世良,科技部重大项目办巡视员刘玉兰,工信部电子司副司长彭红兵,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单祥双,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汝山,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副总经理王建文,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史国松,中航长城大地建工集团总裁黄型钜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知名行业协会、央企名企、金融投资机构的1000多位嘉宾及客商参会出席开幕式。

张超超宣布大会开幕。卢伦燕、王书文、曹杰、郑晓光、吴翠云分别致辞。

卢伦燕在致辞中祝贺太阳能开发利用博览会胜利召开。她说,德州市在节能和减少碳排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国际气候组织作为本届大会的联合主办机构,将利用自身网络资源和国际平台,为促进德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王书文在致辞中积极评价太阳能开发利用博览会的召开,他指出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十二五”要求,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将通过多年培育和形成的“十大平台”予以大力支持。太博会的召开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实践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极为广大企业和政府服务,推动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吴翠云在致辞中介绍了德州市经济社会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她说,德州历史悠久、区位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为奋斗目标,在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的征程中迈出新的步伐。经过多年的奋斗、积累、追赶,我们的区位更加优越,交通更加便捷,发展载体更加完善,生态更加良好,投资环境更加宽松,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产业。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持续加大新能源产业投入,努力把德州打造成为国内外最具活力的“中国太阳城”和“新能源之都”。同时,希望通过太博会这一平台,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我们将继续秉承“亲商、安商、富商”理念,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与各位创业者共谋发展大计,共创美好明天。

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参观了太阳能开发利用博览会光立方展厅,并到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

(王书文)

篇5:科技投入类(六)财教〔2006〕16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管理;科技创新

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支持以及对政府科技经费的有效管理,政府科技投入的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及资源的保障,而有效的经费管理则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上保障,二者共同作用促进了我国科技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制度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并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国情的变化,不断进行着改革和调整,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的发展

我国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的改革第一阶段从1985年开始持续到1992年,这次改革的主要成就是,实行了对研究机构经费的分类管理,经费开始由中央财政预算单列,专项拨款。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取得成效,对于科技创新力量的重视也逐步加强,专项经费的分类管理,是我國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上的一大进步。

改革的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持续到1998年,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去创办企业,并对一批行业科研院所和国务院各部门所属技术开发机构进行了企业化转制。这一阶段的改革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需求,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的社会需求也不再停留于温饱的层次上,对社会的需求已经扩张到了更多的领域,也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个体经营创办企业、推动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型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改革的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后直至今天,第三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实行部门预算制,调整了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的部门职能和会计科目,形成了分工协作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与管理体系。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对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方面,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各领域中的科技创新项目也不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在资金的投入量上也不断加大,因此建立有效完善的管理体制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则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模式单一,过度竞争导致效率降低。现阶段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企业项目间的竞争实现的,企业竞争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但过度的竞争对于创新领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企业在项目研发中过度注重竞争手段,而忽略了创新项目的实用性与项目质量,项目研发目标不明确,或是不考虑项目风险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风险过高或是缺乏竞争力的项目利用管理制度的漏洞或是缺乏公正的程序也能够获得资金的支持,但很难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也造成了政府科技经费的不合理利用。

2.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比例分配应该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开发领域,而对于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投入则相对不足,尤其是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基础研究阶段是科技创新与社会应用的基础环节,需要科技经费持续与稳定的支持,但该阶段几乎无法创造收益,并且风险较大。而在政府财政经费投入的分配上往往选择在能够短期创造收益的领域加大投资,这也造成了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无法满足基础研究的资金需求。

3.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基本支出不足。我国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按照用途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前者是维持科研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后者是科技活动经费,多是竞争性经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科研院所运行成本大幅度提高,不得不在项目经费中分摊科研成本,特别是人员成本,造成许多经费的使用违反现行课题制等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基本支出不足使科研院所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及时更新科研设备仪器,从而制约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提高。

4.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在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而对于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与制约,导致我国财政科技经费在实际使用中常出现缺乏有效评估、项目审核不规范、流程操作缺乏公正性以及不良竞争等现象,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影响着资源配置的优化。随着近年来政府财政经费公开化透明化的增强,以及政府财政领域改革的深化,这些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好转。

三、加强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的有效措施

1.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模式的改革,通过政策引导与管理保障,促进良性竞争,限制恶性竞争,通过管理模式的灵活运用保障科技经费的有效利用。控制恶性竞争与过度竞争要从管理制度的完善着手,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是市场发展的原动力,通过有效的管理,引导竞争的良性发展,防止不公正不规范的竞争扰乱行业秩序,进而提高创新项目的竞争力。

2.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加强基础研究方向的财政投入。基础研究与基础建设方向的投入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加大基础研究方向的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保障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加强对新科技项目的基础研究可以有效的为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提供科技基础与研究素材,对于科技应用与开发领域的拓宽有着重要的意义。

3.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的支出结构,提高基本支出所占比例。财政科技经费的支出应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加强科研院所的建设及运营经费支持,加强创新型科研人员的培养,提高科研院所的等基础科研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进而保障科研水平的提高。

4.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健全的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管理监督机制。有效监管是保证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措施,通过对政府监管机制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加强对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相关部门的评估监督,对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公开,对不规范的管理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对不公正行为进行及时处理,保证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公开公正与规范性。进而有效地提高财政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的效率,提高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的有效利用率,促进财政科技经费的优化配置,保障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稳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大计算机形考答案下一篇: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及违规处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