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2024-06-24

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共8篇)

篇1: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成本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对借鉴德国职教专家Eicker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七步法”及其如何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做了相应的分析,旨在提高成本会计的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七步法”是德国Rostock大学技术教育研究院的Eicker教授研究提出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学习领域导向型教学设计” 的一套系统理论。Eicker教授主张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条件、指导思想、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资料、教学项目评价和以报告形式总结等七个步骤,其具体内容可以理解为:

(1)查明教学中重要与具体的起始条件;

(2)教学指导思想具体化;

(3)创设工作任务与情境,说明学生的主要任务与学习内容;

(4)拟定可能性流程;

(5)制作相关的实验指导和教学材料;

(6)讨论并进行对教学项目的评价;

(7)以报告形式总结教学设计工作。Eicker教授的“七步法”如何在《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得到应用,笔者拟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

明确教学条件(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高职成本会计的教学目标是为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成本核算人员。围绕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制定典型工作任务,规划工作情境和教学环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而在此之前,通过调研,查明某个典型工作任务重要与具体的起始条件(即教学环境)是关键环节,是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成本会计按照授课内容可以制定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现仅以 “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为例,应明确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任务的可行性条件 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即要明确将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面向的群体是什么样的,对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是否太难或太简单。这个条件的确认可以通过实际调查的方法来完成,一是对往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体会和薄弱环节。品种法是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最基本的方法,包括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计算期、进行要素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产品成本等环节,其理论知识点较难,实训任务较繁重。通过对以往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归纳整理,可以为典型工作任务的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情境及考核和评价标准。

教师团队的可行性条件 教师团队的可行性,即教师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个项目,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完成这个项目。成本会计授课教师要求具备较高的“双师”素质,具有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成本会计的辅助教师,参与并指导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学习情境的设计和授课计划的实施。

教学设施的可行性条件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其硬件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要求也很高,最好整个课程的上课地点安排在实训教室或实训大楼进行,采用上班式课程的模式。为了更切合企业工作的实际,应在去企业实际参观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以上准备。

工作任务实施的潜在条件 工作任务实施的潜在条件,即有无第三方企业的指导性支持。能够与企业长期建立良好的工学合作关系,能够聘请到企业专家,对整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实践指导,或者能够组织学生去企业实际观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

明确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学生所要达到和发展的能力是《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进行企业成本核算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培养。德国职业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这几年成功借鉴的经验总结。Eicker的职教思想核心是“参与设计导向”,他主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实现,但是每一种操作所能培养的能力又是有差异的,所以,必须要在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下,在某一个工作情境里,说明这个工作任务在这个工作情境中能够实现哪些工作能力的培养,哪些是基本能力,哪些是潜在能力。例如在“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的工作任务中,设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这一工作情境,学生要在工作情境中按照产品品种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这就涉及材料、工资等每个岗位的会计资料的传递和汇总以及大量相关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要求学生要达到的职业行动能力如表1所示。

同一门课程,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也有所不同,最终使学生获得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力求统一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通过特殊的教学安排,培养学生的一些突出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潜在能力的培养。

明确每个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以“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为例,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以业务流程为导向。品种法是一套非常严谨的成本计算方法,应按业务流程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其业务流程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流程两部分。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岗位设计工作情境。产品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成本核算流程如图2所示。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成本核算思维定势的形成。成本核算在会计的实际工作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工作情境中,学生可以进行工作岗位的轮换,全面掌握不同岗位的成本核算技能,并从中理解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形成成本核算的.基本思维定势。

创设工作任务与情境,说明学生的主要任务与学习内容

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情境的创设,必须与真实的工作情境及工作任务相类似。如品种法中工作情境的设计,把产品的生产流程与成本核算流程相结合,在工作情境中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如基本生产成本核算岗和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岗等,在基本生产车间内部设置材料成本核算岗、工资成本核算岗、制造费用核算岗、成本综合核算岗等。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和账证资料,学生分组安排在不同的成本计算岗位上,教师以管理者的口吻提出工作任务要求,如材料核算岗要根据有关账证资料计算出各种产品直接耗用和间接耗用的材料成本,工资核算岗要计算出各种产品直接耗用的和间接耗用的人工成本,成本综合核算岗要计算出期末完工产品和产品的生产成本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情境所要处理的基本业务和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设计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方案

根据成本会计的学科特点,应按照业务流程设计实践性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方案,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总体框架的设计和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

业务流程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有关联、有次序的活动集合,它的显著特征是人、物及方法相互系统地发挥作用,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以品种法为例,参照“七步法”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的设计如图3所示。

在总体框架设计之后,还要将工作任务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进行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并规定所需时间。品种法中以材料成本核算岗位为例,说明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如图4所示。

另外,制作教学材料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结合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流程制作教学沙盘,分岗位设计工作情境,布置工作设备和道具,准备实训资料。如材料成本核算岗所需账证资料包括: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发料凭证汇总表、材料费用分配表、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等等。应结合产品的生产流程,让学生进行数据计算和账证的处理与传递。

讨论并制作教学项目的评价

“七步法”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参与设计导向”,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工作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通过实践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辅导员的角色。在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之后,应围绕着“参与设计导向”,教师和学生分别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做出评价。学习情境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发挥空间,所以教学项目(学习情境)的评价也应是开放与互动参与式的。以“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工作任务为例,教师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点:

(1)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充分准确,品种法的难易程度把握是否合理。

(2)硬件设施及教学资料是否准备充分。

(3)成本核算工作情境和工作岗位的设计是否符合企业实际。

(4)工作过程设计是否完整,有无企业专家参与指导。

(5)品种法的每一个子任务要求学生达到的职业行动能力是否明确,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是否充分,效果如何等等。

学生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点:

(1)能否独立完成某一个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

(2)能否与他人合作完成成本综合核算工作。

(3)在工作过程中体会到的理论知识薄弱点是什么。

(4)在工作过程中所达到的突出能力有哪些。

(5)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及工作岗位的设定还有哪些不足等等。

最后,以报告形式总结教学设计工作。在完成了以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每个设计环节按顺序进行总结,整理设计资料,形成自己的教案。

篇2: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明确教学条件 (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高职成本会计的教学目标是为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成本核算人员。围绕这一目标, 教师首先要制定典型工作任务, 规划工作情境和教学环节,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而在此之前, 通过调研, 查明某个典型工作任务重要与具体的起始条件 (即教学环境) 是关键环节, 是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成本会计按照授课内容可以制定多个典型工作任务, 现仅以“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为例, 应明确的教学条件 (教学环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任务的可行性条件 工作任务的可行性, 即要明确将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面向的群体是什么样的, 对学生而言, 接受起来是否太难或太简单。这个条件的确认可以通过实际调查的方法来完成, 一是对往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体会和薄弱环节。品种法是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最基本的方法, 包括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计算期、进行要素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产品成本等环节, 其理论知识点较难, 实训任务较繁重。通过对以往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归纳整理, 可以为典型工作任务的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情境及考核和评价标准。

教师团队的可行性条件 教师团队的可行性, 即教师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个项目, 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完成这个项目。成本会计授课教师要求具备较高的“双师”素质, 具有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成本会计的辅助教师, 参与并指导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学习情境的设计和授课计划的实施。

教学设施的可行性条件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 其硬件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要求也很高, 最好整个课程的上课地点安排在实训教室或实训大楼进行, 采用上班式课程的模式。为了更切合企业工作的实际, 应在去企业实际参观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以上准备。

工作任务实施的潜在条件 工作任务实施的潜在条件, 即有无第三方企业的指导性支持。能够与企业长期建立良好的工学合作关系, 能够聘请到企业专家, 对整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实践指导, 或者能够组织学生去企业实际观摩,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保证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

明确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学生所要达到和发展的能力是《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旨在培养学生进行企业成本核算的职业行动能力, 包括基本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培养。德国职业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这几年成功借鉴的经验总结。Eicker的职教思想核心是“参与设计导向”, 他主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实现, 但是每一种操作所能培养的能力又是有差异的, 所以, 必须要在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下, 在某一个工作情境里, 说明这个工作任务在这个工作情境中能够实现哪些工作能力的培养, 哪些是基本能力, 哪些是潜在能力。例如在“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的工作任务中, 设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这一工作情境, 学生要在工作情境中按照产品品种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 计算产品成本, 这就涉及材料、工资等每个岗位的会计资料的传递和汇总以及大量相关数据的计算和处理, 要求学生要达到的职业行动能力如表1所示。

同一门课程, 学生的基础不同,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也有所不同, 最终使学生获得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力求统一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通过特殊的教学安排, 培养学生的一些突出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潜在能力的培养。

明确每个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以“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为例, 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以业务流程为导向。品种法是一套非常严谨的成本计算方法, 应按业务流程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其业务流程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流程两部分。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岗位设计工作情境。产品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成本核算流程如图2所示。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促进成本核算思维定势的形成。成本核算在会计的实际工作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在工作情境中, 学生可以进行工作岗位的轮换, 全面掌握不同岗位的成本核算技能, 并从中理解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形成成本核算的基本思维定势。

创设工作任务与情境, 说明学生的主要任务与学习内容

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情境的创设, 必须与真实的工作情境及工作任务相类似。如品种法中工作情境的设计, 把产品的生产流程与成本核算流程相结合, 在工作情境中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 如基本生产成本核算岗和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岗等, 在基本生产车间内部设置材料成本核算岗、工资成本核算岗、制造费用核算岗、成本综合核算岗等。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和账证资料, 学生分组安排在不同的成本计算岗位上, 教师以管理者的口吻提出工作任务要求, 如材料核算岗要根据有关账证资料计算出各种产品直接耗用和间接耗用的材料成本, 工资核算岗要计算出各种产品直接耗用的和间接耗用的人工成本, 成本综合核算岗要计算出期末完工产品和产品的生产成本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情境所要处理的基本业务和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设计教学过程, 制定教学方案

根据成本会计的学科特点, 应按照业务流程设计实践性教学过程, 制定教学方案,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总体框架的设计和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

业务流程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有关联、有次序的活动集合, 它的显著特征是人、物及方法相互系统地发挥作用, 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以品种法为例, 参照“七步法”的要求, 对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的设计如图3所示。

在总体框架设计之后, 还要将工作任务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 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 进行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并规定所需时间。品种法中以材料成本核算岗位为例, 说明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如图4所示。

另外, 制作教学材料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导向, 结合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流程制作教学沙盘, 分岗位设计工作情境, 布置工作设备和道具, 准备实训资料。如材料成本核算岗所需账证资料包括: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发料凭证汇总表、材料费用分配表、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等等。应结合产品的生产流程, 让学生进行数据计算和账证的处理与传递。

讨论并制作教学项目的评价

“七步法”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参与设计导向”, 即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工作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 通过实践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辅导员的角色。在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之后, 应围绕着“参与设计导向”, 教师和学生分别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做出评价。学习情境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发挥空间, 所以教学项目 (学习情境) 的评价也应是开放与互动参与式的。以“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工作任务为例, 教师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点: (1) 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充分准确, 品种法的难易程度把握是否合理。 (2) 硬件设施及教学资料是否准备充分。 (3) 成本核算工作情境和工作岗位的设计是否符合企业实际。 (4) 工作过程设计是否完整, 有无企业专家参与指导。 (5) 品种法的每一个子任务要求学生达到的职业行动能力是否明确, 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是否充分, 效果如何等等。

学生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点: (1) 能否独立完成某一个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 (2) 能否与他人合作完成成本综合核算工作。 (3) 在工作过程中体会到的理论知识薄弱点是什么。 (4) 在工作过程中所达到的突出能力有哪些。 (5) 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及工作岗位的设定还有哪些不足等等。

最后, 以报告形式总结教学设计工作。在完成了以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对每个设计环节按顺序进行总结, 整理设计资料, 形成自己的教案。

摘要:《成本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文对借鉴德国职教专家Eicker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七步法”及其如何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做了相应的分析, 旨在提高成本会计的教学效果, 更加突出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七步法,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5-7.

[3]李道刚.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篇3: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 逆向教学法    设计思路    会计基础    教学运用

1.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就当前高职会计教学而言,教学过于传统且死板,老師仍然使用灌输式教育模式,一本教材,一个人,一支粉笔。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效果和感受,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重理论,盲目追求进度的教学方法,致使教学质量不高,逃课严重,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性差,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即使现在学校跟进社会步伐进行改善,增加多媒体,但许多老师只是根据书本内容进行PPT演示,以此辅助教学,没有真正利用多媒体资源,没有从实质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许多高职班人数已超过计划,学生进度不统一,更是教学一大难题,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这些问题导致“学习难,教学难”的局面。教学过于单一,理论知识占主导地位,缺乏实践操作,教学过于枯燥,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知道会计凭证是什么,更不用说填会计凭证了。这样,高职会计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很难进一步开展教学,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素质[1]。

1.2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缺乏灵活性。

教材几十年没有更新一次,学科缺乏紧密性和科学性。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科书都采用举例、归纳、总结等方式编制教学内容,这种编制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延展性,降低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科的严密性,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许多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面对实际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应变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再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以自己为主体,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在会计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2.逆向教学法具体运用于高职会计专业的措施

一直以来,教学采用的都是理论—过程—归纳总结模式,逆向教学模式就是归纳总结—过程—理论。显而易见,这就是顺向教育和逆向教育的区别。顺向教育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目标,逆向教育是先明确目标再学习,也就是数学中的正推法与逆推法模式。这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如何运用逆向教育,例如:学生学习会计的基础知识,既然是逆向,那就应该抛开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创新意识。所以,会计教学中,老师应该先让学生认识会计报表,熟悉报表编制,凭证填写,账簿登记,在实际中熟悉并理解,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会计基础知识。

2.1规划课程目标。

在老师领导下,让学生根据“会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三个部分进行讨论,并针对这三项学习内容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怎样制作会计报表,如何填会计凭证等,使学生更简单明了地参与会计学习,如何对会计凭证分类,经济业务有哪些,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2]。

2.2规划课程教学。

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填写报表,让学生知道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有哪些,要学习些什么知识,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提问的问题涵盖知识点,总结出会计基础重点知识内容,例如: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等。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归纳出凭证是报表数据的根本,再由数据绘制账簿。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掌握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凭证这三大块学习要点。

2.3总结课程学习。

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探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心得体会,通过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总结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问题。不但可以督促老师不断加强学习,还能以此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接受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剖析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不仅有利于学习会计知识,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逆向教育法的价值目标。

3.结语

逆向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育模式,通过启发,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逆向教学法是一种攀登式教育,老师采取由下到上、从简单到复杂等教学方式,不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会计知识,还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这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刘思辰.高职会计有效教学途径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13(05):215.

篇4: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交叉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在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 不仅是商贸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在高职其他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中也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形象塑造、策划、沟通能力, 同时掌握调查研究能力、专题策划能力、危机管理能力, 对于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胜任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高职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实践中, 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但在案例选择的合理性、系统性、典型性、启发性、热点性上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对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把握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至于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主要源于学生对公共关系的内涵难以把握、概念模糊, 对公共关系学教学的重视不够, 教材使用混乱, 教学过程管理控制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 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尝试进行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最早见于德国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相关文献中, 该教学方法是德国职业教育领域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之所以以其具体步骤加以命名, 是因为该方法在德国文献中是由七个阶段组成的, 且协作与反思突出了小组活动中的行动———经验学习的本质特征。协作与反思这两个要素是设计教学活动、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突出强调的, 这是现代企业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能力发展最为迫切需要的个人素质特征。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七个先后进行的阶段:热身准备、现状分析、目标表述、寻找解决方案、评选解决方案、表述学习结果、回归现实。每一阶段都包括4个核心情境:确定任务要求、实施小组工作、展示学习成果、反思学习过程。

目前,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高职公关教学中很少系统运用, 多以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三种教学方法可谓“同源异派”, 其思想本质都来源于行动导向教学观。将行动导向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可以发现它们都有四个共同的学习环节, 即由凯泽斯劳滕 (kaiserslauten) 大学的阿诺尔德 (R.Anold) 教授提出的:接受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总结谈话。但使用的过程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案例教学法往往侧重于学生谈感受和分析案例的意见, 涉及实践工作的过程并不多;项目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步骤, 而对前期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准备工作往往指导不够。例如, 在前期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时, 教师往往无法进行现场启发和指导, 学生经常对现状估计不足, 对目标的表述往往不够清晰。而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在第一步创设情境时就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和目标, 这是教师可以进行整体把握的。对于公共关系学而言, 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不是最主要的,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协作沟通能力。因此, 采用协作反思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最终评选方案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表述学习结果可提高学生间的交流, 最后联系实际回归现实, 可将学到的经验和能力运用到实践中,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在目前的相关文献论述中, 就其中心思想而言, 姜大源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中有着较为完整的描述, 但就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的实施办法、教学设计过程、教师在其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等内容, 文献中都没有明确的论述。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的学习活动中, 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制造某个产品, 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协商、决策、行动和检查的整个工作过程中主动地处理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 积极、主动地行动, 学习和掌握多样的新知识和经验。以“公共关系策划”一节为例,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表1所示。

其中, 小组工作和学习者 (或小组) 的反思行为是教学组织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小组工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积极投入;其贡献是否具有互补性;活动规则是否有效;对待异己意见能否换位思考。学习者 (或小组) 的反思行为则包括:自我检查并修订小组准备提交的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在小组报告中除介绍工作成果外, 还应准确、全面地说明小组成员所经历的过程;教师不仅负责学习进度的监控及提供咨询, 而且必要时还要提供小组学习所需要的信息, 帮助小组成员自我约束并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以促进小组成员工作能力的形成。

在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中, 教学过程贯穿协作与反思, 对于活动的评价过程显得较为重要。以下以公关策划书的撰写为例 (如表2所示) , 探讨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关于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妥善处理传统教学与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关系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侧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 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是很正常的。为了避免在教学中学生无休止的争论, 甚至个别学生因丧失面子而可能发生言语攻击, 教师应事先以书面形式定好活动规则。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别出心裁的想法教师在给予鼓励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强调整体效益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注:该评价表先进行自评, 然后交由各小组互评, 其中A得3分, B得2分, C得1分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在于监控整个学习的进度和提供咨询, 在必要时还要担任专家的角色。但教师帮助学生小组进行深度交流和讨论, 要把握好介入的“度”, 防止过度介入而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由于高职公共关系学实践性强的课程性质, 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注重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就感。在评价中, 应该将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学生学习的过程结合起来, 切忌将最终目标的实现作为评价的最主要指标。

实践证明, 适当运用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对高职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及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从学生角度看,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角度看, 对教师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掌控能力的要求更高, 有利于教师不断钻研教学方法, 加快知识更新。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公关教学的现状, 阐述了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运用的必要性、可行性, 详细介绍了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探讨了基于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高职公关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在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公共关系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朱灵灵.职业学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篇5: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图示法;高职会计;投料率;教学

1.图示教学法的概述

通过科学的图示方法,直观、生动地再现抽象理论知识,让学生的学习化繁为简,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图示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表现形式和教学内容要统一,并且紧扣教学知识点;构建的原则是力求直观、生动和准确,并具有可示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图示的感知中,完成对抽象理论知识的领悟。

如果教师能够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总结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的图示教学法,通过图示教学法,既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理解为易懂,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又能够训练学生思维,一举两得。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简便地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投料率就是指在产品已消耗材料占完工产品材料消耗定额的百分比。教材根据投料方式不同有不同的公式,在此化繁为简,总结规律,用一套公式表示:

投料率=在产品累计已投入材料/完工产品材料定额€?00%

原材料投料率的计算要视投料方式而定,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投料方式一般有四种:第一种是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第二种是随加工进度陆续投入;第三种是与加工进度不同步的分次投入;第四种是在各工序开始时一次性投入。由于投料方式的不同,原材料的投料率的计算方法也不同。

2.图示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当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这时不论在产品完工程度如何,材料已全部投入,所以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中所含的直接材料费用是一样的,投料程度为100%。例如:某产品由二道工序制成,完工产品材料定额100千克,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图1)。

可见,完工产品应投入材料从起点a至b点完工总计为100千克,即投料率公式的分母是100千克,在产品已投人材料要看从起点口至c点范围内箭头所示的投入材料,由图可见是100千克,即投料率公式的分子是100千克。同时可见,不管在产品的完工程度是多少(c点在起点a至b点完工内的任何位置时),已投材料都是一样,投料率的计算为:投料率=100/100€?00%=100%。

原材料陆续投入。当原材料随着生产进度、人工投入进度逐步投入的,且与加工进度一致,在产品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的计算相同。例如:某产品由二道工序制成,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分工序陆续投入,各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为第一工序70kg,第二工序30kg,共为100千克,每道工序完工程度按50%计算。用图2表示:

可见,完工产品应投人材料100千克,用从起点a至b点完工这一段表示,即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投料率公式的分母都是100千克。因为是陆续投料,第一工序在产品已投入材料为从起点a至d点范围这一段,数量为70kg€?0%,第二工序在产品已投入材料为从起点a至d点范围这一段,数量为70kg+30kg€?0%,投料率的计算为:第一工序投料率=70€?0%/100€?00%=35%;

第二工序投料率=70+30€?0%/100€?00%=85%。

原材料与加工进度不同步的分次投入。原材料既不是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也不是与加工进度一致的陆续投入,而是无规律的分次投入。例如:某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投入50%,其余50%在产品加工到60%时再投入,问期末在产品完工程度为40%的投料率是多少?若期末在产品完工程度为80%,投料率又是多少?用图3表示:

可见,完工程度40%,即a至c点,原材料投料率为50%,若完工程度为80%,

即a至d点,原材料投料率为50%+50%=100%。

原材料随生产进度分工序投入,并且在每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原材料不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而是分工序一次性投入。即在每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性投入本工序所耗原材料。例某产品由二道工序制成,原材料随生产进度分工序投入,并且在每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各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为第一工序70kg,第二工序30kg,共为100千克。用图4表示:

可见,完工产品应投入材料从起点a至b点完工总计为100千克,即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投料率公式的分母都是100千克,第一工序在产品已投入材料要看从起点a至d点(d为第一工序内任意点)范围内箭头所示的投入材料,由图可见是70千克;第二工序在产品已投入材料为从起点a至d点(d为第二工序内任意点)范围内箭头所示的投人材料,由图可见数量为70千克加30千克,投料率的计算为

第一工序投料率=70/100€?00%=70%

第二工序投料率:(70+30)/100€?00%=100%

可见,《成本会计》中投料率的四种情况都可通过图示法来讲解。通过图示,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3.改进会计教学质量的其他方式

会计教学的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图示法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情境式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通用会计能力,课程的构建应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应该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符合会计工作过程的具体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企业所发生的所有会计事项的能力。

强化模拟实训力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职院校要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技能来设计实训项目。

改革传统的作业形式。以通用记账凭证格式的作业本代替传统作业本的形式,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都需要填写摘要、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金额和所附的原始凭证名称,完全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作业练习,使学生习惯以模拟的会计工作现场完成作业练习,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需要教师灵活应对,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图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推进整个高职教学的改革进程。

篇6: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案例教学,运用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知识+ 能力”是其突出的特点,学以致用是其核心。但就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培养的普遍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尤其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显得力不从心。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案例教学法由于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而备受关注。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及其优越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让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讨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等,促进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开河于哈佛大学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一经推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高职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在课堂上以教材为蓝本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后再辅之以一定的练习起到复习巩固作用,机械性记忆是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功效。但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说,学生的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上,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决定了书本知识即使再全面也无法将其一一罗列,当学生在学习之后接触实际时就会因“书上没有讲过”而感觉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实际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较少有发挥的空间,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案例教学法则不然。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讨论对话与平等交流中完成整个教学或学习过程,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法给学生带来的厌倦感。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思想和意见,让学生以“当事人”、“参与者”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

“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重要特色,在西方已成功实行多年,但在我国刚刚起步。会计专业如何实现工学结合,也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盈利。受岗位特点和企业目标等因素的制约,会计专业无法像工科专业那样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在“工”缺乏积极性的情况下,人才培养的重任最终由院校来完成,学校只能根据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要求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而案例教学法,一开始就将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鲜活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之下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分析,进而得出有个人特色的结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教学法的一般程序

从教学实践的一般规律来分析,案例教学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 选择布置案例、提出要求- 学生阅读、分析案例- 小组或课堂讨论、辩论- 学生发言- 教师讲解、总结。案例教学的成败与案例的选择与准备是否充分密切相关,因此,选取的案例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学生在课外充分地阅读、分析案例并补充查找相关资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没有这一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应在课外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简要的发言提纲,以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时使用。小组或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师生都要高度重视,任课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发挥引导作用,不能过多干预,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讲解和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完善,既包括讨论情况的总结,也包括案例本身的总结。在总结时应尊重学生的劳动和创见,如有不足之处应指明并加以补充纠正。

三、会计专业运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困难

(一)典型案例的选择与形成费时、费力

案例教学法中所用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会计理论源于实务。教材本身都附有大量的例题与练习,容易让人产生“课本所举之例源于实务,就是案例”的认识。其实,课本中的例题均是针对课本想说明或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业务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举例,仅对某一问题而提出,删除了许多复杂关系,学生很容易在书中找到答案。典型案例不容易找到现成的,需要教师长期总结积累。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普遍缺乏丰富的会计从业经验,即便有部分教师有会计事务所的从业经历,但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同时兼顾好教学和执业工作,并不太容易。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想收集和积累大量的、恰当的案例,其实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

(二)教学规模过大,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均较多,为节约办学成本,班级规模一般较大。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无法与学生充分讨论,更无法全面听取学生的意见,当然也就谈不上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分析。建立在学生充分讨论和师生、生生互动基础之上的案例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受到较大的限制。

(三)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够,参与度低

受注入式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学生已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甚至存在着结论唯一的思维定势,本来应当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分析、讨论、甚至是辩论的案例教学在许多时候也只是虚有其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有学生参与,但结果却是以教师观点为主,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四)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教师既不能在提供案例后就撒手不管,也不能从头到尾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对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给予过多的是非判断,更不能只注重对案例结果的正确答案的得出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启发学生。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能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组织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对向学生展示的案例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总结。

四、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观念决定行动。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要在各级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中形成“案例教学之于会计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的观念,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会计教学效果的保障。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一方面提高教学技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经常深入实际,积极参与会计实践,收集和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案例的归纳和整理做好积极的准备。

(二)加强校企业合作,鼓励教师通过一线实践广泛收集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高质量的会计案例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会计教学案例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这一土壤,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合作,多组织安排教师到企业开展调研或顶岗锻炼,为教师收集教学中所需的案例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教师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也应注意观察,积极做好收集、整理案例等基础性工作,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案例。

(三)精心准备,周密组织,全过程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会计案例教学效果是由周密的组织来实现的,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不可随心所欲,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引用案例。例如,会计的法规、条例和原则的条文很多,理论性强,与学生和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普遍认为其抽象、难懂,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辅以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来进行解释说明,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接受的程度。在学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再提供专业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均安排有模拟实习,让学生从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到编制报表,依次独立地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出许多问题,若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突出个案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进行评价与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增加课堂知识的输出量;同时,可以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应积极采用。

(五)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

传统的考试方法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多为概念性、基本应用性知识。这种考核方式容易让学生养成平时不认真学习,在考试前集中一段时间来“速成”某门课程的学习习惯,对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对此,应改革以往一锤定音的传统考核方法,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技能考核和形成性考核成绩并增加其在总分中的比重,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六)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不可置否,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应改革用人机制,不拘一格从行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担任兼职教师,参加案例讨论、分析与讲解,弥补专职教师在实践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做好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参加目的性较明确的企业实习,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同时,要注重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五、使用案例教学法应避免的几个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学中的万能法宝,可以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知识点,它也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有其优点,同样也存在着不足,在应用过程中应该客观地认识之,避免出现以下两种误识。

(一)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排斥传统的讲授法

虽然传统的讲授法有其局限性,但在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特别是会计的重点、难点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使用讲授法才能使知识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脱离了基础理论的铺垫,单纯运用案例来组织教学,就会使教学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理论深度而陷于就事论事,以现象解释来代替原理、规律的探索。只有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优点而过分使用

有些教师看到了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就在教学过程中尽情使用,期望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其实,过多地使用案例,一来会损害案例的典型性,不仅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相反还有可能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二来还会造成学生对案例的“边际效益递减”,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我们所提倡实施案例教学,应只是针对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低年级尤其是新生,由于他们还不具备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无法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勉强为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反而让学生莫衷一是、不知所措,这对于他们将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十分不利。

篇7: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我校课题组在研究实践中,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有自我特色的基本模式:教师精讲激趣引思——筛选目标定向导航——资源共享探究发现——师生互动整合观点——探究报告能力升级。

第一步:教师精讲激趣引思

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而学生则真正成为语文探究学习的主动者、研究者、发现者。“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研究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激发程度。教师对新课的导入,文本的解读,问题的创设都是为学生的课堂探究蓄势。新课的导入应具有审美性、创作性、情感性、形象性、趣味性、目的性和启发性。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有情景导入、悬念导入、提问导入、图片导入、角色导入、激励导入等。在选择导入方法、设计导语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特点灵活处理。例如,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教师可用青少年学生的一句流行语“爱我,请不要太在乎我”导入,切入到广受诟病的家教问题,这一角色导入法可引发学生强烈的倾诉欲望。再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先引《孙子兵法》力战与心战之论述入手,然后抛出问题:“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欲知郑国有何退敌妙计,请看《左传》故事《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评书式导言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文本作品必要的解析是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本、质疑探究的基石,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点重点所在、美点亮点所系、疑点难点所存,用简洁明快的教学语言、饱含感情的肢体语言、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去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信息,捕捉智慧灵感,打开迷宫之门,引导学生由此而登堂入室,以窥堂奥。这一过程应以不超过整堂课时的四分之一为宜,否则就会挤占学生的探究时间,冲淡了主题。

第二步:筛选目标定向导航

学生的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探究的问题则是其中的主旋律。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事先的设定,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自己的质疑问难,但一定要是紧扣材料内容,符合学生特点,有探究空间,有启迪意义,有成功乐趣的话题。例如,教学鲁迅小说《药》,学生可能对作品的主题认识比较模糊,教师可设计如下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作品强烈的批判性:《药》中人物命名探秘:(1)华老栓与华小栓为何父子同名?(2)“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五少爷“为何无名无姓?(3)刽子手康大叔和牢头红眼睛阿义为何都取了好名字?再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两篇谋臣策士婉言进谏的文章,有学生提出:如果邹忌、触龙采取直言不讳的进谏方式结果又当如何?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事例,请列举几例,指出他们的进谏方式、进谏结果,并与邹忌、触龙进行比较,从中得出富有启迪性的结论。

探究目标的筛选确定,使课堂教学的展开深入有了可靠的依据,课堂教学的中心有了明确的主题,又足以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求知欲望,催生其达到目标的动力。同时,也避免了教学过程的随意性,探究活动的盲目性、低效性。

第三步,资源共享探究发现

现代技术环境下,教师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占有者,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因特网、图书馆、影碟工具、报刊电台等媒介,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有指向性的搜集整理,为课堂探究学习储存丰富的原材料。当课堂教学的探究目标一旦确定,学生可凭借对教材的理解和相关资料的占有情况进行自主探究,理性思考,同时,也要注重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探讨,争取在资源共享、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形成有创见的观点,力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读《水浒传》第七至第十回的情节,了解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轨迹,从而深刻认识林冲由忠厚本分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直至被迫反抗、奔向梁山的性格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从而从理性的高度把握《水浒》的“官逼民反”的思想主题。

第四步:师生互动整合观点

学生个人探究,小组互相交流,得到的可能只是零碎杂乱的发现与体会,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共同探讨,见仁见智,然后将某些有共性的观点进行整合,使探究成果转化为一般性的专题结论,并要求学生陈述时力求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例如,教学《勾践灭吴》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勾践为什么能够反败为胜,一举灭吴”这一问题。学生探究后畅所欲言,师生互动整合成三方面因素:国内因素——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同仇敌忾;国外因素——吴国争霸,夫差骄纵,国势日衰;个人因素——隐忍坚韧,卧薪尝胆,志在吞吴。而其中最具关键性、最具启迪性的当是勾践的性格特质与人格精神。

第五步:探究报告能力升级

实践出真知。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创见发现、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人生启迪,如果不及时加以整理和积累,很可能会因时过境迁而无处可寻。因此,此时宜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及时积累、迁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有效的方法,当是指导学生写作问题探究报告或是小论文,将探究所得诉诸文字,转化为成果,形成人文积淀与经验技能。如能养成习惯,则对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赏析能力、写作能力大有裨益,甚至是终生受益。这一步骤,要求教师充分鼓励、适度指导。写作形式先可以是实验报告体:“探究的问题—探究资料的来源—探究的发现—支撑的依据—本人的启示。”熟能生巧,学生日后或许就可以自由写作札记、随笔、赏析文等人文性与工具性都很强的评论文章。

篇8:七步法在高职《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的教学方法再也不能延用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讲一堂课的传统方法,而应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积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借鉴“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方式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讲解—示范—设计—模拟—评价”五步教学法,见表1。

2“五步教学法”的运用

2.1 讲解

讲解就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 分析并揭示基本概念及构成技能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技能的内在联系及关键。

讲解主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通过叙述、解释、分析、归纳等形式,突出技能要点,紧扣能力目标,启发学生思考,配合多种教学媒体,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综合性的知识。 利用课题有限的45 分钟,加提高有效信息的传输。 针对“会计学原理”课程是在第一学期开设,对刚进校的学生来讲,是一个抽象性极高的全新内容,笔者认为课堂讲授还应以灌输式为主,但是应该在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有用的信息。

2.2 示范

示范的作用是形象地展示技能动作的全部或局部,使学生熟悉事物的形态、结构和变化过程,能直观的展示各个动作技能的要领。示范可以由教师示范为主,也可以通过录像、学生展示等作为典型,同时还可以扩大示范的范围,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创造意识。示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2.2.1 多媒体动态示范教学法

这种方法可以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节约教学资源并发挥示范作用。 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CAI教学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化繁为简,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并快乐接受;节约教学资源和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示范教学作用。

2.2.2 实物参观和实际操作法

该方法能增强感性认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 观察真实的凭证、帐簿、报表并采用实物的凭证、账簿、报表具体进行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帮助学生对会计循环的理解,整体掌握。

2.3 设计

设计是通过认知及情感因素对技能的形成发挥作用, 将简单模拟变为依靠智能,提高技能熟练的速度和效率。 情商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学生参考范例,在头脑中构成训练程序,抓住关键技能,最终形成技巧。 对组合的复杂技能,可以预先设计图纸或方案,使模拟更具准确性和创新性。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 通过正确的学习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模拟

模拟是按照头脑中形成的“方案"进行实践,操作者亲身体会技能操作的要领。 根据教材内容,把课堂讲授课改变为会计操作课、实践课等。 如在学习“财产清查”时,让学生通过班级的实物与总务处的实物清单核对,理解有关的概念、意义、方法等有关内容;从个人生活费的记载与否,来理解财产物资的两种盘存制度等。 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增加了会计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评价

评价是对照目标进行的反馈活动, 避免随意性和一般化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自主的参与,使质量的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确定性。 教师可以事先拟定测试范围,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测试题目,分组交叉考试,各小组推出人选台上讲题,学生台下交叉判卷。 使学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上一篇: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学习纪律及处分相关规定下一篇:法制大队季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