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2024-07-14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共6篇)

篇1: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谈谈ⅩⅩ银行县支行在县域经济金融中的作用

——中国ⅩⅩ银行甘南县支行

县级ⅩⅩ银行作为总行的“神经末梢”,处于最前沿位置,ⅩⅩ银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地位不可替代,其工作任重道远,在支持县域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县域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亟需ⅩⅩ银行县支行的支持

(一)ⅩⅩ银行县支行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ⅩⅩ银行县支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处在最前沿,加强金融服务和促进金融稳定职能,充分体现了其在县域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表明了其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当前在县域金融中出现的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民贷款难、金融服务不到位、信用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亟需ⅩⅩ银行通过认真履行职责来加以完善与解决。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需要央行的大力支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点在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已列入国家重要的战略决策。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改革亟需中央银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特殊的政策,如支付结算方面、货币供应、支农再贷款服务等。

(三)协调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金融部门的利益。ⅩⅩ银行县支行在金融系统龙头地位无法动摇,金融系统需要这样一个“代言人”,为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沟通协调服务,增进银政、银企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二、ⅩⅩ银行县支行职能定位决定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ⅩⅩ银行县支行作为传导货币政策的“末梢”,提高其贯

济秩序。二是通过加强ⅩⅩ币管理,建立对流通中ⅩⅩ币的监测制度,确保ⅩⅩ币的正常流通。三是通过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重点监测道德风险、支付风险,以确保金融平稳运行。四是通过建立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充分发挥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三)加强金融服务,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是ⅩⅩ银行县支行承担着金融机构账户管理及维护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的重要任务,提供科学、高效、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对加速企业资金周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二是县支库作为ⅩⅩ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最基础的单位,通过对县级财政资金管理,加强国库会计核算,提高县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使有限的县域财政资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ⅩⅩ银行县支行通过加强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充分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提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数据质量,为商业银行把握信贷投向、防范信贷风险提供咨询服务,使其成为维护金融机构资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县域企业和个人信用征集、评价体系,完善县域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可以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中小企业信息,为金融机构贷款提供可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通过积极协助县级政府部门开展县域信用环境的整治,加快诚信建设步伐,规范企业经营活动,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

三、理清思路,有效发挥ⅩⅩ银行县支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篇2: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姓 名:崔肖南学 号:081702040班 级:08金融班

【摘要】: 民间金融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既有现实的问题还有理论上的问题。它的发展既能为金融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是金融制度变迁的开启状态。民间金融从现阶段来看还是有着很大的缺陷,我国现代民间金融是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区别于国有金融制度的一种金融制度,这种金融的产生由于先天的原因而有着自身特有的缺优点,恰是这种特性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动力,但同时也加大经济的风险隐患。民营经济在经济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民间金融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民间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间金融融资金融体制经济发展

近年来,民间金融正以一种不容忽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目前,粗略估算,民间金融的规模已过万亿。民间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注意。

一、民间金融对经济金融的正面作用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会扰乱正规金融市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对民间金融的不断深入调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我国的民间金融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民间金融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培育社会信用,缓解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为金融创新积累经验,等等。

(一)民间金融支持了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难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企业选择民间金融进行融资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正规金融出于成本考虑,以及“规模歧视”和特有的“所有制偏见”,倾向于给资金需求规模大、实力强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少,其融资行为具有贷款数额小、抗风险能力弱和负债能力有限等特点,这使得中小企业处于国有商业银行青睐的主要客户群之外。因此,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得到所需款项。

而民间金融的特点恰好适应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最合适的金融制度安排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正规的中小银行和民间金融。根据国际金融公司2001年的调查,我国中小企业60%的融资来源于企业自身积累,外部融资只占了40%,而在这些外部融资中,民间金融所占的比重最高,占到了50%以上。民间金融内生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之中,内生于中小企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这种内生性也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也就决定了它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相互之间的适应性,以及其巨大的发展潜能,因而具有相对的交易成本优势。可以说,中小企业选择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重要融资途径,是金融主体自身内在的要求,也是中小企业在外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二)民间金融对企业的信用强化效应

在我国国有金融制度安排下,政府信用错位使得政府成为整个融资活动的实际上的最后承担人,企业信用被极度弱化。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进入一个怪圈。国有企业缺乏资金,自身可能又不满足银行的获贷条件,于是向政府求救→政府出于“国有企业情结”,便出面向银行协调→银行在政府的压力下,以及对政府信用的信赖,便贷款给企业,这也使得企业缺乏强化自身信用的动机→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缺乏激励机制,获贷后往往并不能实现发展和收益,有时甚至是投资失败→贷款没有收益和实现增值,国有企业自然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银行贷款→银行不能顺利收回或者无法收回放贷资金必然产生坏账,银行收益和资产质量恶化。

由于银行给国有企业贷款的行为是授意于政府,再加上我国国有银行本身就存在着信用弱化,银行信用的保障也有赖于政府,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政府信用来支撑银行信用。政府的影响贯穿融资活动的整个过程,政府信用错位导致银行信用弱化。在政府、银行、企业三者的利益互动中,国有企业自然会产生“赖账”行为,企业信用也随之而丧失,而民间金融的运行机制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拥有独立产权的民间信用实践了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强化对企业信用形成了“硬约束”,使企业信用得到强化。

(三)民间金融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做了很多尝试。例如对金融业进行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改革,但是以国有金融为主的框架仍未被打破,金融业的改革步伐远远赶不上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有银行改制步步遇阻的情形相比,民间金融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展现出金融市场的新气象。在这样的形势下,民间金融的发展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机构格局,有助于构造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产权结构和促进原有金融机构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富于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自然也就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

二、民间金融对经济金融的负面作用

虽然民间金融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的是,民间金融也给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调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和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培育社会

信用方面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民间金融的存在也给经济、金融活动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民间金融天然的“草根性”和便利性,既是它的优势所在,也蕴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与正规金融不同,民间金融的借贷行为是建立在一种非制度信任基础之上,正是由于非制度信任,有些在正规金融制度下得不到资金支持的单位和个人,从民间金融机构得到了资金,但这恰恰也增加了民间金融的风险。

此外,虽然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比,一些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要低得多,资产质量也比较优良,但不容忽视的是民间金融机构整体中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已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隐患。再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经营得道、资产质量非常好,但是由于其天然的信用弱势性,如规模小、资金少,没有政府信用做担保,一场挤兑就能够让这些优势顷刻间化为乌有,一条谣言就可能毁了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而且由于民间金融处于一种地下状态,使得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对其进行监管,在经营管理上也没有存款准备金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严格要求,使得监管当局无法保护有效的存款者和经营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因此,民间金融的金融风险较高,这种风险一旦大规模爆发,将给经济带来很大问题。

(二)形成资金体制外循环,弱化宏观金融调控的效果

民间金融的存在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受到民间金融的高利率吸引,大量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形成资金的体制外循环,使得金融信号部分失真。国家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民间金融规模和动态,无法获得完整权威的统计数据,影响国家对金融运行状态的判断,同时也干扰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

在民间金融渠道流通的货币量处于政府监控之外,对经济运行中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产生重大影响,冲击了传统货币政策的效力。如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政府当局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紧缩措施以减少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收缩流动性,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虽然正规金融提供的资金减少了,但是民间金融提供的资金增加了,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部分资金转由民间金融来提供,货币供给量并未按照预期数量减少甚至根本没减少。民间金融的活跃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乘数的波动,弱化了政府调控的效果,使得经济难以“软着陆”。民间金融的存在,使得大量的资金没有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形成资金暗流,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三)易发生纠纷,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由于民间金融活动大部分在法律规定之外进行,其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从而带来很多社会问题。非正式的民间金融通常比较隐蔽,而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规支持,民间融资参与者较多,涉及面广,操作方式不规范,监管难度大,一旦发生问题可能造

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安定。典型的事例就是,2002年月底,温州泰顺县查封的一处大肆吸储放贷的非法典当机构,其贷款都是只凭一纸借款契约或借据进行的,没有正规的借贷合同,也很少有抵押、担保措施,为纠纷的发生留下重大隐患。据调查,因民间借贷引起的纠纷事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四)冲击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业务

同处于一个金融市场,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必然会有业务上的重合。在浙江有些地区,民间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已经超过了正规金融部门的存款额,直接冲击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业务。此外,由于民间金融的贷款利率较高,如果政府对非正规金融不加任何限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对于一些既有正规金融贷款又有民间金融贷款的企业来说,他们在还款时会先考虑偿还民间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也间接加剧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

三、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有些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非制度信任基础。但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与我国金融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密切相关。也许合理的金融制度设计也无法完全消除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但政府对民间金融的认知不足以及其在此基础上所设置的不合理的金融制度大大加重了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所以减轻民间金融的负面影响要先从转换政府的观念做起。

(一)转换观念,区别对待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民间金融

过去,政府对民间金融往往不是强迫其完全正式化就是简单禁止,事实证明这显然不是对待民间金融的最好做法。在正确认识民间金融的基础上,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能,改变过去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状态。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致力于制定公正合理的制度,确立有效的竞争规则,健全法律体系,同时要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的自由,保持其活力,让市场机制在推动非正规金融业的发展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二)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

我国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处境却相当尴尬,甚至不被法律所认可。由于民间金融没有取得合法地位,其所进行的活动既未纳入监管范围,也不受法律保护,不利于其健康发展。从国外的经验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曾通过使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也要积极鼓励正常的民间金融活动,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合法化。

民间金融愿不愿意合法化,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政府如何来合法化民间金融。如果金融监管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政府很好地约束了自己的权力,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也都会乐意接受这样的合法化。反之,如果金融监管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那么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意义不大,民间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显然是拒绝合法化,而继续采取“地下”的生存方式。

在用法律规范民间金融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合法化的目标是使民间金融规范化,并在合法化的过程中不要丢掉民间金融的特点。民间金融应是民间的,政府应最大限度地退出民间金融领域。只有这样成长起来的民间金融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三)健全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实现民间金融的正规化、合法化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具体的说这些制度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与贷款担保制度、征信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证存款人利益,当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危机时,保险机构可以要求其退出存款,把银行经营不善引起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有利于增加民众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增强民间金融的信用基础。

征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完善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可以建立一个由中央银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并联合政法、工商、税务、不动产管理等部门组建征信公司,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和个人的信息收集组合起来,并记录金融交易中当事人的信用状况,随时向客户提高不良信用客户信用记录,披露信用不良的黑名单,提高失信成本,有利于减少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整个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可以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及时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则有助于解决传统金融体制中的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使得金融市场“进得去,出得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郝丁.年四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给予规范民间金融的思考 [J]上海金融,2006

[2]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董竑.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非正规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福州大学论文集,2006

[4]宋立伟.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及其规范发展山东大论文集2006

[5]毕佩贤.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6

[6]赵枫.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及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6

[7]秋慧.民间金融制度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 2004

[8]周丽华.中国民间金融的现状、原因及发展: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 2004

[9]陈云.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民间金融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 2004

篇3: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一) 物流金融的概念和主要模式

物流金融, 简单讲就是在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 通过运用金融工具、开发各种金融产品, 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等, 从而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商业银行将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不大的物流产品质押, 通过一些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信息管理系统, 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客户全过程提供多种银行结算和融资服务业务, 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降低资金运行成本。物流金融既可以让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环节中为客户提供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式服务, 又可以为客户降低企业资金占用率, 还可以增加物流企业高附加值的服务功能和经营利润。

物流金融主要有三种模式:

1. 物流结算模式:

利用各种金融产品和结算方式为物流企业及客户融资的金融服务, 主要有代收货款、垫付货款等形式。

2. 物流仓单模式:

包括仓单质押模式、保兑仓模式和其他物流仓单模式, 在物流仓单模式中, 最重要的是质押品的保管问题。

3. 物流授信模式:

主要包括统一授信模式、物流保理模式。

目前, 各商业银行的物流金融产品很多, 国内多家银行和物流企业已经运作的包含不动产质押融资、代收货款、保兑仓、融通仓、海陆仓、垫付货款、仓单提单质押、池融资、保理等多种业务模式。

(二) 发展物流金融的基础

1. 物流金融业务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潜力大

从某地级市各家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来看, 此类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 以某家商业银行为例, 其对外宣传推出的物流金融产品有以下一些品种:

(1) 信贷业务: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人民币额度借款、票据业务 (票据承兑和票据贴现) 。

(2) 结算类及中间业务:日常结算业务、国际结算、保证业务 (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延期付款保函和保理) 。

(3) 现金管理类业务:依托网上银行与重要客户管理系统两大核心平台。

分析上述产品和业务, 其实一大部分就是商业银行通用的金融产品, 真正涉及物流金融的专业品种很少, 而且, 物流金融也因条件不成熟该银行尚处于试水阶段, 业务开展不广。当地其他各家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上基本也是同样的现状。

2. 融资难迫使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据某地级市的2012年上半年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 二季度, 该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9.1, 比一季度下降11.5点, 比去年同期下降30.5点, 创下三年来该市市企业家信心指数的新低, 处于微不景气区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市部分企业出现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紧张、民间高利借贷旺盛的状况, 尤其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受到冲击较大, 其中建筑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更是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同期水平。

从该市的统计数据来看, 2011年该市的内资企业户数超过15000户, 其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近年来市政府和金融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 但融资难问题依然是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

一是贷款难。现在银行普遍对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持谨慎严格的态度, 加上客观上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缺乏有效抵押资产, 信誉度不高, 使得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门槛高, 手续繁, 额度低, 期限短, 品种少。据了解, 60%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资金, 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企业不到40%。

二是抵押物少, 抵押额度低。中小企业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 按照现行政策, 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可抵押资产。有些企业是集体企业转制, 因未办理土地变更手续, 其土地和厂房均不能抵押;在建船舶、原辅材料、出口退税单等一般都不能作为抵押。可作为贷款抵押的, 抵押额度也较低, 如船只只有50%-60%, 土地、厂房只有60%-70%。企业的资产主要是设备, 但企业设备银行一般不愿抵押, 即使抵押的抵押率也较低。

三是担保难。该市经信委备案的担保机构共有7家, 其中全额由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5家, 政府与民营企业合资1家, 全部由民营资本入股1家;这些担保公司为全市中小企业缓解资金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却没有相应增加, 各类担保机构也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 缺乏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 存在着制度不够健全、操作不够规范、行政干预比较多的情况, 与市场化操作、法人化管理还有不少距离。担保面不宽, 大量资金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 而且有的资金被长期占用, 使多数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担保。

据了解, 该市的大多中小企业依然存在着应收账款周期偏长, 应付账款周期偏短的问题, 正常现金流周转受到影响。同时该市的中小企业也存在着信用等级低, 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原因, 以其固定资产抵押方式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虽解决了部分资金需求, 但资金短缺问题还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已经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体运作效益。因此, 该市的中小企业迫切希望一种能以其流动资产进行质押贷款的融资形式的出现, 而借助物流金融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3. 商业银行业务拓展需要

面临利率多次下调的局面, 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为物流企业提供完善的资金结算平台和融资理财服务, 一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可以相应增加自身的中间业务收入, 三可以随时掌握质押物的动态信息, 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给金融机构带来的相关风险, 四可以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二、商业银行如何拓展物流金融业务

物流金融将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谁能够领先介入物流金融, 谁就能够率先抢占先机。物流金融的品种较多, 各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结合企业的现状进行介入, 以货押授信、保兑仓、仓单质押等几种容易操作及条件成熟的模式为切入点进而逐步拓展“全程物流”供应链金融业务。

货押授信业务, 商业银行委托物流企业对融资需求企业提供的质押物进行监管, 物流企业在有效监管质押货物的基础上给予货主融资。企业以自有或他人的动产为质押, 动产可以是企业自有仓储中的存货、运输途中的存货, 预付款项之后的提货权等。

保兑仓业务, 商业银行要求融资需求企业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开出承兑汇票, 收票人为供货企业, 供货企业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向银行指定的仓库发货, 并承担回购义务。货到仓库后转为仓单质押。随着融资需求企业归还银行融资资金的额度, 银行相应解冻相应价值的货物进行销售, 货物出库时, 由银行确认后仓储公司方可发货。

仓单质押融资业务, 融资需求企业把货物存储在仓库中, 然后凭仓储公司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 银行按货值向融资需求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 同时由仓储公司代理监管货物。

除了在物流金融业务上逐步推广拓展, 积累经验, 不断完善的同时, 商业银行还应做好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

(一) 重视物流金融业务基础建设

商业银行银行和物流企业为了共赢的目的可以联手做好物流金融基础软硬件建设。同时取得地方政府与银行监管部门的认同, 可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支持银行参与物流金融业务, 此外, 物流仓储企业与客户、银行建立时实信息网络系统, 以加快各方信息传递、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业务办理速度, 提高灵活性和流动性, 防范货物监控漏洞。

(二) 选择物流金融业务的重点发展推广品种

目前物流金融业务中多以入库货物作为质押, 各商业银行大多会选择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的品种。在具体产品上, 融资类可以采用核定货值质押融资模式, 非核定货值质押融资模式, 货权质押融资业务, 未来提货权仓储监管融资模式, 未来提货权保兑仓融资模式等模式。结算类产品可以采用有资金清算、网上企业银行、银企直联系统、网上企业集团结算中心、重客系统等产品。

(三) 与重点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选择实力及管理能力较强的物流战略伙伴, 对实力弱小、管理能力低下的物流企业合作要慎重。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后, 通过磨合沟通, 更有利于提高效率, 防范物流金融风险。同时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对融资需求企业进行信用分级, 使商业银行加强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 降低信息取得成本, 降低贷款业务的风险。

(四) 物流金融营销团队组建

物流金融业务有着一定的独特性, 产品开发推广更需要对企业和金融业务比较熟识的专业人员。商业银行需着构建物流金融营销平台, 组建物流金融营销团队, 进行推介活动的组织、上门营销, 建立物流金融业务档案, 做好上下级行的联通互动和上游筑坝工作, 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做不同产品的解决方案。

三、物流金融业务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上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业务流程规范问题。由于物流金融业务处于起步阶段, 各家银行业务流程缺乏规范, 对同一种业务不同的银行都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及合同条款, 操作程序繁简不一。因此急需制定相对统一的规范的合同条款和标准化的业务流程。

二是商业银行物流金融营销队伍的建设问题。物流金融是新业务, 各家银行都面临业务团队的建设与业务营销问题。即使已经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尚缺少物流金融业务典型营销案例, 对业务拓展和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有时也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三是对物流金融风险的认识问题。物流金融风险有着金融业风险的共性, 也有其特殊性, 商业银行应该认真分析, 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从风险角度来说, 物流金融业务除了银行业的一些常见风险外, 还有客户资信风险、运营风险、质押物本身风险、仓库或物流公司风险、仓单和提单风险及法律风险等一些风险。

四、商业银行如何防范物流金融风险

(一)

针对客户的资信风险, 银行要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 进行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对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环节要落实到位, 不可流于形式, 须严格按照授信业务管理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授信调查、审查与审批。

(二)

针对运营风险, 对经办分行进行准入限制, 组建任务团队, 及时掌握物流市场的信息和动态, 密切与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 加强同行之间的协作和交流, 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多方沟通及时、信息对称。

(三)

针对质押物本身的风险, 应当切实加强贷后管理, 每月核查库存质押物状况, 银行委托仓库管理人员对保全仓库的货物进出进行控制, 仓单质押项下的货物要办理保险, 并以质权银行为第一受益人。同时要密切关注质押物的市场波动、经销商的赎货进度、经销商的自身信誉与综合实力变化, 若发生明显不利的负面变化, 应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和资产保全措施。

(四)

针对仓库或物流公司风险, 银行应选择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经营正常、财务指标良好, 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物流企业, 无任何悬而未决的争议和纠纷。要求物流企业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 明确各部门的权责, 不断进行创新、完善制度建设。

(五)

针对仓单和提单风险, 银行要加强仓单管理, 仓单要使用固定的格式, 按指定方式印刷, 同时要保证仓单填列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必须保证仓储公司对存入的货物在任何时点最多只能出具一份仓单。银行要完善提货管理, 同时要登记明细台账, 每释放一笔, 在相应仓单下作销账记录, 直至销售完成、贷款收回为止。

(六)

篇4: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众筹;信用体系;网络安全

1 概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同样也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和金融结合生成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已经打破了传统金融经营模式的垄断地位,在经济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弥补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空白,极大的降低了资金融贷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小微客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同时其风险传播更具广泛性,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網金融的优势,使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多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探索的主要问题。

2 互联网金融分析

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从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新型模式,其中典型的代表有P2P网贷、众筹、网上理财等,这些模式在金融领域担任着不同的功能,并对金融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①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最早发展的一种服务模式,是指具备实力和信用保障的第三方企业与各大银行签约,为买卖双方提供信用服务。第三方支付应用最广的领域是网购,如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首信的易支付等都是发展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支付商。②P2P网贷。P2P网贷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通过自由竞价、撮合成交的一种服务模式,其中资金借出人获取利益收益,风险自担;资金介入者到期偿还本金;网络信贷公司则从中收取一定的中介服务费。目前我国在这一服务领域较为成功的是阿里金融。③众筹。众筹是有创造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在众筹平台发布项目或创意吸引会员注意,通过团购或预购的方式购买产品或创意,从而获得创业资金,而资金支持者可获得相应形式的回报,如资金形式、实物形式、媒体形式、服务形式或股权形式等。④互联网理财。互联网理财是投资者利用互联网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以获取资金增值的行为,互联网理财最初产品为余额宝,此产品一经推广变引发越来越多的产品问世,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是令所有人为之震惊的。

2.2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有利于金融业的普及范围。传统金融业属于服务行业,拓宽资源主要针对线下业务,局限性较强;而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客户群不同,除传统物理网点及工作人员的业务范围外,还包括一大批足不出户办理业务的个人和中小型企业。其次,服务模式灵活。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不仅成本低,还具有工作效率高、业务办理几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种灵活机制的服务模式给了传统金融机构很大启示,促使其不断改进现有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最后,促进了金融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互联网金融电子化、虚拟化的产品和服务对金融业信用体系的要求较高,同时其产生的信息流、交易流和现金流也加快了我国居民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②消极影响。互联网金融为我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风险隐患。互联网金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参与者,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但参与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甚至会完全忽视风险的存在,当风险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会蔓延到整个金融业,危及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2.3 互联网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传统金融服务主要面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富人,而中小型企业级普通群众受益极少,尤其是偏远和落后地区,金融业务更是达到了空白,金融服务的不均衡性,扩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差价,使人们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群众可利用电脑、移动电话等上网设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即可完成网上购物、办理贷款甚至购买理财产品等一系列业务,为我国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完成金融业务的一种模式,其本质仍是金融,而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拓展了交易的边界,这是传统金融无法实现的。利用互联网金融,我们可以将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人群调动起来,增加金融参与者的数量和资金规模,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面对互联网金融极速的发展势头,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3.1 健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企业或个人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是对挖掘数据的分析,而信息由于透明度问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给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判断造成干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网络虚拟交易才更加可靠,资金安全性得到保障,最终获得高收益。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接入征信系统,完善信用制度,也可有效杜绝诈骗,跑路的风险。

3.2 网络环境安全性建设 互联网金融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从而完成资金交易。而网络安全问题至今仍是困扰网民及企业的一大难题,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同样面临着安全威胁。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迅速,但若能引进生物科技,则能更有效的提升网络安全问题。

3.3 法律监管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阶段较短,其法律监管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注册备案制度、行业自律、保守机制等,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进行必要的监管,同时还要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范围做出明确规范。

4 结语

互联网金融正在以不可逆转的势头迅猛发展,这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将不断改进,尽快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巨大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韬,陶斌智.创新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J].国际金融,2014,12:60-67.

[2]付艳丽.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2015,14:30.

[3]孟亚文,胡明敏.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5,02:50-52.

篇5: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是金融机构的三大任务。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经济活。在金融体系中,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业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的主力军。商业银行信用卡作为无抵押、无担保、有免息期限、额度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高度契合小额、多笔、非集中的消费特征,对扩大消费、便利居民日常生活和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三季度,全国信用卡(含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量达5.52亿张,授信额度约11.91万亿元,卡均授信额度2.16万元,授信使用率43.39%。信用卡已深度融入了居民日常生活,极大地方便了日常消费。

一、信用卡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惠民生、促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信用卡的运营模式将受到冲击。信用卡的物理形态可能消失,但其基础特征和功能却不会改变。当前,人民群众的消费信贷需求依旧旺盛,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7年4月发布的《中国金融消费创新报告》指出,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预计6万亿元。如按20%增速预测,到2020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可超12万亿元。面对这一形势,信用卡部门可加大市场调研与研发,针对人民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尤其是婚庆、家装、购车、旅游等传统领域,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新型领域,设置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全方面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为惠民生、促消费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效率与质量

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细胞,其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晴雨表。长久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一直制约其发展。信用卡部门服务大量小微收单商户,有条件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应有的探索。不同行业、地域、成长阶段、经营规模的小微企业,其融资额度、期限、管理要求、风险控制手段乃至损失容忍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可在两方面探索。一是在总行层面,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开展资质评估与风险管理,以持续且真实的收单流水作为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的依据,这其中也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小微企业的差异化?L险定价和贷后管理。二是适度提高管理成本,增强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在小微企业营销与管理中的服务作用。信贷人员则要提高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走出办公室,与企业经营者打成一片,努力做到既是银行的信贷员,又是企业的贴心人,努力消除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为特殊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残疾人、老年人、农民群众、大学生等群体作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在实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信用卡部门要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其合理需求。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信用卡产品。如为农民群众发放信用卡产品,满足其农业生产、生活消费和经营需求;为大学生提供额度适度的信用卡产品,满足正常学习和生活消费需求,等等。

(四)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征信体系,既可以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本身提供有利辅助,更能增强人民的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对提升国家整体征信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信用卡部门既是征信数据的使用者,也是征信数据的提供者,在经营过程中积聚了大量的客户基础信息,以及金融账户信息、消费行为信息、还款信息等,这些是最强相关、最有价值的征信数据。随着社会对信用服务产品需求的日益上升,信用服务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信用卡部门可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个人征信体系和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二、信用卡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金融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金融机构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等问题突出。信用卡作为金融产品的一种,在复杂风险形势下难以独善其身,应主要把握5个方面。

(一)信用卡信贷资金流向高危行业、房地产市场

部分国有企业债务风险仍突出,“僵尸企业”出清迟缓。一些企业可能借助信用卡渠道进行融资。虽然国家已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严厉的调控措施,但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仍远超预期,购房人可能借助信用卡产品套取大额信贷资金,突破或规避调控政策,从而削弱政府的政策调控效果。例如,企业利用员工集体办卡套现、购买或租赁本单位商务车,甚至利用信用卡产品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漏洞而套取信用卡额度,将本应用于个人消费的信贷资金转化为企业的融资贷款;又如利用信用卡套现及以家装分期、车位分期等名义解决首付资金等行为。

(二)信用卡信贷资金流向股市、债市、理财市场

信用卡的透支消费存在免息期。即使利用信用卡分期付款,客户的大额资金获得成本也有可能低于股市、债市、理财市场的投资预期收益率。客户可以通过信用卡套现等方式套取信贷资金用于投资。只要金融产品投资收益能覆盖信用卡融资成本,套利行为就难以杜绝。客户套利给信用卡部门带来的是消费额的扩大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这似乎是双赢的结果,但要清醒的意识到,信贷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意味着资金的非理性扩张。这种信贷资金的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现象会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的风险隐患,必须高度重视。

(三)信用卡信贷资金流向民间借贷

当前,我国民间借贷机制远未成熟,缺乏规范管理。一方面,借贷中介平台良莠不齐,大量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甚至规避监管进行非法集资的现象;另一方面,信贷提供者对中介平台鉴别能力不强,风险意识淡薄,为了追求高回报而忽视风险隐患。只要高利贷收益能覆盖信用卡套现成本,一些客户就会大量套取信用卡额度转为高利贷,从中获取收益。只要出现大批用款人经营不善、无力按期偿还借款的现象,利益链条上的转贷人和信用卡部门就将承受严重损失。这种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秩序,损害政府的金融政策,具有危害性。

(四)通过信用卡进行资本外逃

近年来,资本外逃和过度资本外流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外汇管理部门加大了对资本流动的管控,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大大降低。但是,信用卡具有境外消费的特殊功能,容易成为资金规避管制、实现外逃的渠道。例如,使用信用卡在境外频繁购买大额保险产品、在境外购买房产、古董等行为,将人民币资金转换为外币或实物。

(五)信用卡数据泄露,威胁个人信息安全

如前所述,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银行积聚了大量的客户信息、账户信息以及消费信息。一旦银行信息安全出?F问题,不仅人民的个体权益、资金安全会受到巨大威胁,涉事银行的声誉也会受到极大损失,甚至影响该行的正常经营。

三、对防范信用卡风险的思考

根据前文的分析,信用卡部门应加强消费者金融安全知识教育,同时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信用卡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与处置,引导信贷资金脱虚向实。

(一)积极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

用卡行为不规范、参与民间借贷,暴露出不少客户对信用卡合规使用规定了解不深,或者风险意识不足;有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风险承受能力薄弱。普及信用卡知识、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是一项惠民工程。信用卡部门可以利用网点大堂和媒体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普及信用卡知识,警示消费者安全合规用卡、远离违法违规借贷、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二)加强信用卡资金流向监控与处置

信用卡部门应不断完善风险识别、预警、发现、处置机制,加强信用卡资金流向监控与处置。互联网时代,应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信用卡资金流向监测预警准确性。此外,加强各家商业银行信息共享、打破信息数据孤岛现象将使各机构风险监测如虎添翼。可在各家商业银行之上搭建非营利性数据监测平台,全天候、多渠道、多维度收集信用卡交易特别是跨行交易信息,并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高风险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为各机构风险监测与处置提供有力支持。

(三)筑实信息安全守护城墙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客户信息外泄事件提醒我们,要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树立牢固的保密意识。一是加强系统防控。及时排查消除系统漏洞,提升安全防御效果,面对内部信息复制下载行为有针对性采取限制措施,把好信息泄露源头关。二是流程补漏洞。细分岗位权限,严格客户信息查询使用的操作流程。三是加强人员警示教育,制订严格内控制度,对泄露或故意买卖银行卡信息的员工予以严惩。通过从系统、流程、人员三个层面加强防控,筑实信息安全的守护城墙。

作为联系客户最紧密的银行产品,信用卡对扩大消费、便利居民日常生活和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信用卡部门应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守护信用卡领域风险防线;不忘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本源,通过建立健全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信用卡产品与服务体系,在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大文章中谱写响亮篇章。

篇6: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建议

从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至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已满一年。截至今年3月底,银监会已累计批准34家新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22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注册资本金从800万元到上亿元不等,设立主体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汇丰银行等中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2007年末,吉林东丰村镇银行在考虑退税的情况下,赢利20多万元;甘肃庆阳瑞信村镇银行赢利达101万元,成为全国同类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经营效益最好的银行;四川惠民村镇银行则出现轻微亏损。目前来看,村镇银行试点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一)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的设立正赶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其建立是由于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往农民主要是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解决融资问题,但审批时间长,容易使农民错过最佳发展时机,使许多农民无法实现投资需求。村镇银行向农民提供一定的无需担保的小额贷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三类新型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互助社)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其中,银行资本6480.21万元,占比50.9%,产业资本1953.89万元,占比15.4%,个人资本4292.55万元,占比33.7%。而其资产总额也达到了32446.16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

(二)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农村新金融竞争格局的形成,由此形成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局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可以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空白,还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因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三农”和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中外资商业银行进驻农村金融市场,增大了农信社的竞争压力。由于涉农贷款机构的增多,农信社已经开始主动上门服务了。这对于农信社的发展、进步而言,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三)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首先,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金融服务。长期以来,这类企业或者个人融资需求较大,而且基本上是通过民间融资(非正规金融)完成的,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其次,村镇银行的出现可开拓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农民生活支出中教育、医疗比例较大,村镇银行可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从而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农民拥有一定的闲余资金,村镇银行的出现可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理财需求。

(四)设立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是创新农村金融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从“开放”的角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国际资源,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二、村镇银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偏离服务“三农”的目标。银监会《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显示,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小额信贷需求一直未能被信用社很好的覆盖,这是农村金融的空白点,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村镇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部分村镇银行无意“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三农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村镇银行信誉度不强。商业银行法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一些村镇银行人士介绍,他们行在村民中的信誉度还比不上其他银行甚至农信社,吸存十分困难。在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南充市仪陇县,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小额信贷的名义利率是8%,实际利率在13%以上,比村镇银行和信用社都高,但农户却更愿意到协会贷款,而不是村镇银行或者信用社。出现了协会资金不够贷,村行、信用社资金贷不出的情况。另外,该银行现在只有一个网点,没有加入银联,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让客户感到不便。

(三)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很多村镇银行目前开展的贷款业务与当地信用社业务基本重合,由于规模经济原因,其信贷能力远弱于信用社。因此,实际工作中常与信用社“撞车”,从而引发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的质疑。

三、解决村镇银行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独特性,明确村镇银行的定位。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弱质产业尽快升级换代,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十七大精神、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当前农民状况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农田不多,收成不好,没什么技术,也没有打工的经济来源,勉强维持着生计。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他们从事个体经营,成为种植、养殖

大户,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有生力量。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办企业,办商场,办学校,从事一切有利可图的规模化的经营活动,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村镇银行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首先应该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最贫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帮助,否则,它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村镇银行。

(二)加强监管。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与政策目标的差异应得到及时矫正,否则,试点效应一旦扩散,再来进行规范就比较被动。要从农村经济平衡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国家的整体利益上,定位贷款的投向。金融监管部门应设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或阶段性考评,对不符合市场定位要求的村镇银行提出改进措施,直至责令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组建和运行虽然是经济现象,但要看到它关系到民生问题。

当的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比如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减免税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允许申请央行再贷款、提供征信服务、及时解决支付结算等方面的障碍问题,等等。对外资金融机构组建或参股我国村镇银行,要积极引导鼓励,并利用其成熟的管理技术和小额信贷经验,来增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

(四)产品及服务创新。要推出适合农村中低收入阶层的产品,没有好产品的推出,就没有生命力。村镇银行可以在寻求合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主动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同时与当地经济合作组织接洽,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另外,除有贷款的需求外,部分农民也有理财需要,村镇银行可借鉴城市银行的理财经验,设计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在提供金融服务上,应把村镇银行建设成为“田野上的银行”,让农户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银行。在村级层面将金融与生产、流通、采购结合起来,更有利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在降低信用风险方面,对村镇银行来说,可以由三个途径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创新担保方式;与专业合作社进行融资担保合作等。村镇银行要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收集大量客户资料,降低因对客户信息的不知情而导致的信贷风险;寻求和开发新的担保方式;对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贷款时可要求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等。

(五)放开农村信贷利率限制。放开利率限制是农村金融得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为基准利率的0.9~2.3倍。对于信贷供给方,关心的是成本收益,考虑到农户居住偏远、分散,借款额小、借款频率低等因素,要想使农村金融商业化可行,2.3倍的贷款利率上限还是太低,应该实现利率市场化。对于信贷需求方,最迫切的问题是“贷款难”而不是“利率高”。

(六)建立农村存款保险体系,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我国目前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直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在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再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已不合时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在鼓励发展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的同时,为保护存款者的合法权益,可先在农村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一起被认为是支撑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它可以提高存款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信心、抑制个别金融机构倒闭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该制度,运用存款保险机制对有问题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及时监测和早期纠正措施,有效防止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存活、不能退出市场的情况发生,促进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上一篇:中学课改汇报材料下一篇:我心中的英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