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留学后工作签证

2024-07-15

德国留学后工作签证(精选9篇)

篇1:德国留学后工作签证

dear sir/ madam:

I have known mr.

Caleb for more than 6 years since his freshman year a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t that time, he took the course-- mathematical analysis, which i taught mainly for ju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hematics.

To my surprise, i found he was among the few students in his class who could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my lectures. moreover, he often posed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during the course. thus it was natural that i liked discussing with this young man and became familiar with him. the more i knew him, the more i found he was talented at mathematics. as you can see, he got excellent scores on the course.

In fact, he ranked no. 1 on this 270 hours course in the talented student class which has 34 intelligent others. with his outstanding talent and solid mathematical background, he also did quite well in most other courses during his undergraduate study.

As to his personality, i would like to say mr. caleb is a warm-hearted, honest and upright student. he was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during my lectures, many students got confused at some points and i could always see mr. caleb help them explain during breaks. in the meanwhile, i must admit that mr. caleb was a bit impatient

sincerely yours,

xxx

篇2:德国留学后工作签证

——————作者:关爱成长(西安)留学中心————

2013年7月澳洲签证费用调整,其中包括澳洲留学签证费用、澳洲移民签证费用和澳洲旅游签证费用等,其不同层次的表现出,澳洲签证申请费用上调,特别是在澳洲留学签证费用方面,下面就随关爱成长(西安)留学中心了解下7.1后澳洲留学签证申请费用吧!

澳洲留学签证费用变化有哪些呢?据了解,赴澳洲办理陪读的签证申请费已于2013年7月1日正式调整。签证申请收费从申请人递交申请时支付单一申请费,改为在单独申请或组合申请中的每位申请人均需支付签证申请费。具体费用方面,学生签证费为535澳币,配偶陪读签证费为405澳币,子女陪读签证费(18岁以下)为135澳币。申请者在申请签证时可以通过个人信用卡支付,但需要是visa或者master卡,并且最好卡里要有充足的钱支付签证费以及开通了境外支付功能。

篇3:德国留学后工作签证

1、德国统一后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从国际环境角度出发, 德国的再次统一, 令世界为之兴奋。然而, 作为一个二次大战战败国, 德国仍然要受许多文明宪约制约。因此, 德国也只能委曲求全的先做“经济大国”。此外, 统一后德国社会政治学家与利益集团的关系日渐疏远, 新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政治、政策以及运动部门变动变化使得运动员训练、保障有待完善, 这种处境使德国的一些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受到限制。此外, 近几年来, 中国、澳大利和日本等国家在奥运会上的崛起, 也让德国竞技体育面临着严峻的战。

从竞技体育发展的内部环境角度出发, 统一后, 由于原东德兴奋剂丑闻的不断披露, 东德模式被全盘否定, 完全被西德体制取代, 德国体育运动处于两种全然不同制度融合的初步阶段, 特别是竞技体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开展普及和受欢迎的项目仍然能够保持高水平, 不太普及的项目则无法有效的提高水平;另一方面, 原东德的训练手段与科研方法以及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能够和西德的管理体制很好的融合, 使得原西德的优势项目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但是由于东德的一些最好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外流, 高水平运动员退役, 原东德运动员失去了优秀人才陷入困境, 导致原东德的绝对强项田径和游泳在德国统一后优势一再减弱, 目前优势已不复存在。

2、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特点

统一后, 由于东德被认为曾经有计划、有组织的给运动员服用兴奋剂, 导致了西德体制完全取代了东德模式, 所以德国体育体制也就顺理成章的沿用了原西德的“俱乐部体制”。但统一的初期德国的政治经济的连续性正在发生变化, 德国体育发展同样矛盾重重,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德国体育界一直处于混乱状态, 很多地方的体育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现在的德国体育体制是典型的社会主导型体制, 具有非常健全的以俱乐部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竞技体育运转机制。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统一前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三个基本内容的比较, 发现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在管理体制中更加合理, 运动竞赛体制更加高效和人才培养体制更加科学。

2.1、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的合理性

竞技体育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组织领导机构;处于中心环节的是运动员管理;免疫系统就是法规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缺少法规的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 我们从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对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合理性进行探究。首先, 与竞技体育管理系统关系最为密切的联邦体育联盟, 主要由非官方机构中的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 (DOSB) 及其下属的各专项协会来管理, 而德国体育联合会是德国管理和促进体育发展的唯一最高组织机构, 有自己的决策权和独立性。DOSB的各个机构之间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各部门组织的职责分工比较明确和清晰。其次, 运动员管理方面, 主要是建立在德国的俱乐部基础之上的, 不同等级和不同规模的比赛, 使不同等级的运动员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比赛, 因此它对运动员形成一种有偿训练的动力机制, 运动员主观能动性随之增强。最后, 从法规保障来看, 政府与DOSB及其下属的各专项协会、 俱乐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大部分情况下, 社会体育组织按照自己制定的章程管理组织日常事务。当然, 各体育组织之间, 体育组织内部之间也有矛盾, 但有相应的法规来约束它们的行为, 还是能求同存异的。

2.2、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运动竞赛体制的高效性

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与运动科学之间建立起了密切联系。在体育科研的支持下, 统一后的德国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首先, 大大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和缩短了成材周期, 体现了运动竞赛体制的高效性;其次, 在奥运会优势项目培养上, 大大提高了运作的效率, 减少了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源浪费;最后, 在运动竞赛的运作机制上, 除了有政府机构的组织与管理, 更有媒体和商业部门的协助, 大大提高了运动竞赛体制运作效率。新世纪后, 德国即把体育科研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来加速体育科研的发展。

2.3、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科学性

统一后, 德国俱乐部在规模和数量、质量上也有所增长, 出现了职业体育俱乐部, 与之相对的是业余体育俱乐部。在俱乐部基础上, 德国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以体育俱乐部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中心的培养体系。一方面, 为了保证竞技体育人才的获得科学训练, 德国对体育俱乐部的教练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 并且只有达到A级标准的教练员才能在职业俱乐部作为教练员。另一方面, 在训练时间和竞赛的安排上严格按照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规律, 不同年龄组安排不同的时间和内容, 要始终保证学生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最后, 德国具有了专业体育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主要对训练过程进行专项科学保障、服务和研究, 以及对运动器材进行系统的研发。当然, 德国职业体育俱乐部也注重培养后备人才, 甚至包括到精英运动员的辅助饮食和生活习惯特点都有研究。 一个职业俱乐部往往有若干支青少年队, 通过俱乐部之间举行的不同级别的锦标赛、升降级赛、邀请赛等, 为自己的成员提供施展运动才能的机会, 大大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

3、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适应性

3.1、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对体育全球化进程的适应性

作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的德国, 理应以国际化新视野来规划体育发展, 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 适应全球化特点, 积极参与和促进体育全球化进程。首先, 媒介复合体的成熟化。为了适应媒介体育全球化对竞技运动发展的巨大影响, 统一后德国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媒介复合体。比如, 体育电视媒体方面, 形成了适应现代市场竞争需求的双轨制发展模式, 而且德国没有相关的法律阻止国外媒体进入。此外, 电子出版物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 加快了体育文化的传播, 推动了体育项目的世界普及化。最后, 参与运动竞赛的国际化。两德统一, 德国队再次以“德国”名义参加国际大赛。德国队共参赛世界杯和欧洲杯各6 次、世界杯获得1 次冠军、1次亚军和2 次季军、欧洲杯1 次冠军、2 次亚军和1 次季军的辉煌战绩。

3.2、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符合德国竞技体育内在发展的要求

统一后的德国体育矛盾重重, 竞技体育的发展更是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 统一后的德国不但没有实现“强强联合”, 而且在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奥运上一再失利, 让德国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另一方面, 统一后德国的东西部体育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矛盾和冲突接连不断, 使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例如, 原民主德国的优秀运动员, 抱怨教练员水平太差等, 都对统一后的竞技体育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 统一后的德国迫切需要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 尽可能避免矛盾和冲突, 使竞技体育早日步入正轨。

3.3、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符合了人类和平与和谐发展的本质规定

统一前, 德国的竞技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国家政治的“工具”, 主要服从于德国的政治需要。尤其是东德, 在竞技体育方面采取了“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并且采取了一些不符合奥运会精神的一些不良举措。比如, 让运动员系统的服用兴奋剂, 这在国际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统一后, 德国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不断弱化, 逐渐向为了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转变。比如, 拥有众多优秀设计教练和教练员的德国在2012 年伦敦奥运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德国模式” 的鲜明特点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高度地方自治。 高度自治的管理体系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不仅适应了社会性作用的要求, 而且承载了体育体制的多样化功能;

(2) 高度完善的 “ 俱乐部” 体制和联赛体系。 在竞技体育方面, 俱乐部是德国运动员的主要训练基地和人才储备库, 其会员数量众多, 项目开展普及, 管理体系高度完善。此外, 联赛体系高度发达, 形成了一个庞大、完善的竞赛体系, 有效促进了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成为德国俱乐部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政府职能分工明确。德国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职责分工明确,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大大提高了体育机构的运作效率, 使体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得到快速、平衡发展;

(4) 重视科研服务发展。现代竞技体育可以说是体育科学技术的竞争, 新技术的应用与运动成绩提高有着极大的正相关性。

基于我国国情, “德国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体育体制应在完善“举国体制”的前提下, 走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分析借鉴德国体育的成功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提出科学合理的改革思路和建议, 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均衡、可持续发展, 为我国迈向“体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凌平, 李寅生.德国统一前后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和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3, 8 (1) .

[2]Christine Trampusch.From Interest Groups to Parties:The Change in the Career Patterns of the Legislative Elite in German Social Policy.German Politics, 2005, 14 (1) .

[3]Mick Green and Shane Collins Loughborough University.Policy, Politics and Path Dependency:Sport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and Finland.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08, 11.

[4]刘波.德国统一前后竞技体育发展特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33 (10) .

篇4:德国留学后工作签证

据《澳洲日报》报道,近段时间澳洲医科生教育质量下降,为确保上岗医护人员专业技能过关,澳洲医疗机构要求医科毕业生要作为实习医师无偿工作一年。

然而,对于已经耗费巨资来澳留学的海外学子而言,这相当于在留学成本上再增加了约2万澳元的生活费,申请永久居留权的成本将大大增加。

前不久,两名悉尼大学的自费医科留学生就无奈地接受了这样一份工作。中国出生、新加坡长大的毕勉就是其中一员,他说:“在澳大亚利,如果医科毕业没拿到实习医生资格,就不能成为正式注册医生,如果这样就拿不到澳大利亚的永久居留权”。

近几年来,澳洲医科毕业生数量暴增,应届毕业生人数比2006年的1632人翻了一番。预计到2012年,应届医科毕业生将增至3437人,其中约500名是海外留学生。越来越多海外学子担心,来澳洲学医已经不再是通向永久居留权的“快捷通道”了。

年老华人回中国居住有便利政策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城市的生活条件也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了。因此,好多海外华人步入晚年时,还是想住在人气旺盛、熙熙攘攘的中国,他们表示这样能使心情更加愉快。因此,很多海外年老华人想在中国居住的热潮渐起,回中国居住的想法越来越坚定。

经过了解得知,年老华人想在中国居住,也有很多便利政策。首先,在中国拥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华人,年满60周岁,在境外无直系亲属的,可投靠中国的直系亲属,并长期居住。在中国购置房产的,入境后如需在签证有效期满后继续在中国居住,可在簽证有效期满前,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延期。中国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会视年老华人的实际情况,对其签发有效期为半年或1年的签证。最便利的签证政策是,年老华人若想在中国长期居住,中国允许次数不限一直为其签发下去。

澳洲制定新国际奖学金计划

惠及亚洲学生

据澳大利亚《澳洲日报》报道,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宣布了一项1800万澳元的新澳洲国际奖学金计划。

计划包括一项面向亚洲各地高材生的“澳亚奖金”,还包括一项新的、面向亚洲发展中国家学生的“发展奖金”,该项奖金包括170个额外的奖学金。

其设立目的是鼓励亚洲留学生们充分发挥内在潜力,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因此,增加的这170项额外的奖学金项目对于亚洲留学生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澳州设立的新澳州国际奖学金计划,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1800万澳元的新澳州国际奖学金的到位和“澳亚奖金”以及“发展奖金”的落实,符合奖学金提供者规定的条件,就可以获得奖学金的这一举措,将会对充分调动亚洲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整个在澳的亚洲留学生的学习风气得到进一步提高。

华侨子女在中国读书

享受中国孩子同等待遇

在马亚西亚居住的一位蒋先生,小时候跟着父母去国外闯荡,如今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有了自家的工厂和公司。2007年,他回中国办厂,也一直想把孩子接回中国读书,但不知道有没有这项政策。

经了解后得知,定居海外的中国公民,子女如果想要回国读书,可以与大陆居民子女一样,免交学费和杂费,享受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形式设立针对华侨子女的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

但需要注意的是,华侨子女若就读外籍子女学校、民办学校,以上政策将不适用。同时若是外籍华人的孩子来中国就读,则不能享受到免交学费、杂费,享受义务教育等政策。

如今,就连美国现在推行的教育改革也有多处是借鉴中国的经验,因此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愿意把子女送回中国读书,这批华侨子女在中国读书,可以享受中国孩子的同等待遇。

华人剩男剩女需警惕

以出国为目的的婚姻陷阱

据西班牙欧浪网报道,小张是西班牙华人,35岁仍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家人介绍了漂亮的芳倩给小张认识,两人在中国领取了结婚证。随后,小张为芳倩办好了移居西班牙的手续。芳倩到了西班牙后,却总是故意制造矛盾,让小张忍不住与她动起手来。很快芳倩以家庭暴力为由,向西班牙法院提请离婚,最终芳倩在获得西班牙合法身份的同时,还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补助。事后小张了解到,芳倩根本不爱自己,而是一心以出国为目的。

如今,世界各国的华人,由于移民后忙于生计、身边缺乏亲人催促等原来,37、38岁仍未结婚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生活比较单调,而且所在国的华人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文化、性格、生活习惯都不同,其中很多华人热衷回到中国家乡来相亲。而很多华人认为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是正常的,可就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这种状况制造受害的假象,更有甚者不惜以自残的方式伪造证据,在官司中获胜。这时,无辜的华人青年除了精神备受打击还要面临法律的制裁。建议广大年轻华人,要识破并跳出那些故意伪装、以出国为唯一目的婚姻,除了对所在国的社会状况要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有一点所在国的婚姻法方面的知识。

洛杉矶陆军招募亚裔人数增福利高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美国洛杉矶陆军招募亚裔人数增加80%,创历史新高。自从2003年以后,亚裔美国人加入陆军的人数,从来没有如此多。

负责洛杉矶分部的指挥官乔华纳表示,这是戏剧性的改变,这代表着美军更可以满足在世界各地的需求,未来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男女加入此行列。

对于亚裔入伍人数的大幅增加,乔华纳认为,在不景气的年代,军人的薪资福利比较吸引人。军人可享有学业补助、经济津贴与贷款补助等优惠。此外,这些年来在美国南加州已深入华人小区招募军人了。因此很多美籍华人,或者是美籍华裔可以选择加入薪资福利较好的军队去谋求发展。

有人脉的日本华人做中资并购“中介”有优势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毕业后在日本有广泛中国人脉的日本华人正在发挥中国企业合并、收购日本企业的“中介”作用。

如今,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合并与收买活动正在进入一个非常活跃的阶段,而这期间发挥作用的则是一批具备一定人脉资源的中国留学生。王远耀就是其中一位,他自费到日本留学后,于2000年在日本创办了公司,随后促成中国联想旗下集团并购日企;而留学日本的罗怡文,也促成过中国苏宁与日本Laox并购。

日本一家证券公司的人士透露,当中国的GDP出现两位数增长时,他们就试图开展中国企业合并、收购日本企业的“中介”业务。那个时候,日本企业对此有抗拒感,因此“中介”很难发挥作用。现在,中国成为世界金融危机中最早摆脱困扰的国家,高成长率正在恢复,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合并、收购活动正在积极展开。

代理“知名品牌”被侵权可向居住国提出抗辩或诉讼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中国的陈先生5年前成为意大利一个知名服装品牌的特许经销商,该品牌已经在巴黎的法国工业产权局注册。但最近陈先生在某国发现有其它新注册的商标,和这个知名品牌的商标较为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但是对于陈先生的权益造成了直接侵害。

陈先生随后经努力获知,法国法律对于知名品牌的保护特别严格。“知名品牌”指为该品牌的通常客户之外的大多数公众所知晓的商标。在此情况下,即使商标不完全一样,只要有误导消费者之嫌,使用者也要承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

陈先生进行抗辩,要视商标注册的时间来确定对策,如果争议商标的注册时间未超过两个月,可直接向法国工业产权局提出抗辩;如超过这一期限,则需要通过律师向法国的法院提出侵权诉讼。

与外国商务客人互赠礼品

要注意各国忌讳

在涉外商务中,互送礼品是一种礼仪的体现,也是一种感情的传递。但是,与外国人互赠商务礼品时要注意各国忌讳。一般而言,在礼品的挑选上,要对送礼对象的爱好、兴趣做些简单调查,要因人而异,投其所好。此外,还要注意各国商务客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了解各国商务客人基本的忌讳。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不要送酒、猪皮产品。送花时,西方国家比较忌讳双数,喜欢单数,一般不送单一的品种,喜欢让颜色搭配得更加丰富,看起来更漂亮。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商人,对颜色也有各自不同的忌讳。一般来说,多数国家忌黑色,认为黑色是葬礼的颜色;比利时人则忌蓝色;巴西人忌棕黄色,认为人死好比黄叶从树上落下来……因此挑选礼品时要避开这些禁忌色彩。

温哥华配合中加旅游协议

提升华埠建设品位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当加拿大与中国签订的指定旅游目的地协议之后,每月将有近万人次的中国旅客前往加拿大的温哥华旅游。为了配合这一举措,温哥华政府也拨了100万加元的款项,打造温哥华市华埠区的高品位建筑。

篇5:留学生毕业后英国找工作经验

如果想毕业后留在英国找工作,有什么样的方式呢。其实,在英国寻找就业机会,至少有以下7条途径:

(1)学校的职业建议中心 :英国的大专院校几乎都设有职业建议中心,有专人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那里还有丰富的雇主资料以及最新的就业信息。

(2)招聘会(jobfair):校方每年都会组织招聘会,让雇主与学生直接见面。参加这类活动可以使你面对面与雇主交流,了解情况或推销自己。如果有些公司对你有好感,就会要走你的简历或记下你的联系方式,到时会主动与你联系的。

(3)当地报纸:英国的报纸杂志每天都会刊登很多招聘启事,其中专业性媒体针对性很强,综合性媒体范围则较广。此外,商业新闻中也常暗藏玄机。例如某公司拿到了新的工程、某公司正在扩展,甚至是一些公司内部的人事升迁与调动等,这些都透露出公司有可能雇用新人。

(4)图书馆:英国不论是大学图书馆还是社区图书馆,都会有大量求职就业方面的书籍供参考,如教你如何设计个人简历、如何建立人际关系网、面试技巧、名人录或公司的详细介绍等。

(5)Employment Agency: 留学生注册很简单,填一张表格,写下以往工作经验、留下联系电话号码就可以了。和职业介绍所有协议的企业,会把近期所需要的人员情况告诉职介,职介再根据这个数据库与注册登记的求职者取得联系。

(6)电脑IT网络:网络作为21世纪的求职新媒介,其作用日益突显。各大网站都有相应介绍与招聘,因自身需要所获得。

(7)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找工作之前,你必须先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做那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找工作不能眼高手低,明明自己没有能力做的工作却偏要做,那结果一定是被拒之门外的。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与雇主取得联系后,接下来就要看面谈(interview)的情况了。所谓面谈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面试。在西方求职,面试有一定的套路。一般情况下,雇佣者主要向应聘者提些普通问题,侧重于了解应聘者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等。最常被提到的问题往往包括:请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您的同事们怎样描述您;您近期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您打算怎样实现这一目标;为什么要申请这个职位;我为什么应该聘您做我的雇员等。那些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有些用人单位除进行一般性考核外,还设有专业性考试,考题经常是既偏又难。

以下几个网不错:

www.jobs.ac.uk 以科研学术部门的工作职位为主,例如博士后,教师 ,医生 等。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484&extra=page%3D1当地华裔的培训找工作网址

/

篇6:德国留学后工作签证

大部分的学生获得得基本上都是D4签证(反签证),期限一般为6个月,在赴韩将近6个月的时候,应提前与学校联系,缴纳下学期学费后即可获得学校出具的签证延期许可证明以及你在学期间的出勤率证明和下学期学费缴纳收据(这三份文件是延期签证的最重要文件,一般直接向学校直接所要即可),带上你的护照到韩国法务部的出入境管理部门去办理在韩国期间的停留资格。

报考方面

在韩国报考本科和研究生基本上是不需要考试的,外国留学生只需要申请入学(只有很个别的.学校需要入学前测试,一般只测试英语和韩国语程度),而且申请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建议你想在哪所学校读专业课就应该选择在哪所学校读韩国语),但是本科和研究生的申请一般需要提前半年开始准备材料,提前申报。报名材料,如学历证明、成绩单、个人简历、国籍证明、存款证明、翻译件等,这些材料基本上和你在国内申请时的材料相差不多,区别在于有些材料是需要公证的,你不妨在出国前就准备好这些材料,出国时一并带走,那么你只需要在各学校的报名期间把材料上交学校即可。

以上情况可在国内留学中介机构详细咨询。

篇7:德国留学后工作签证

洋高考:留学生毕业后归国轻松找工作 洋高考已让更多的人找到了成功的喜悦,越来越多的看到了成功留学的曙光,尝到了留学的甜头,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位来自加拿大某知名手机制造商中国技术部的经理周霖与大家分享了他当年高考失意,转而赴加拿大名校多伦多大学留学,后来成为加拿大高级软件工程师,并成为众人梦寐以求的外企高管的故事。

周霖自小理工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他报考了以理工科闻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时,周霖的父母从加拿大一位亲戚处了解到,加拿大的电子技术非常发达,所以他们建议周霖到加拿大留学。高三开学后周霖就已经申请了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ESL课程,并顺利获得签证。但高考只考到613分,没有被北航录取,于是,周霖选择了赴加拿大留学。

学习ESL课程期间,周霖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在短期内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他抓住所有可以说英语的机会,每天找老师、同学聊天,主动跟当地加拿大人聊天,很快,他不仅英语水平提上来了,也认识到很多朋友。最终,周霖托福考试拿到271分(当年托福满分为300分),成绩相当好,成功被加拿大顶尖学府多伦多大学录取。

周霖读的是电子工程专业,由于国内的理科学习进度一直比国外要快,使其掌握的知识点非常牢固,他很快就融入到大学的学习中,终于在四年后顺利获得学士学位。

把准回国发展的最佳时机

作为一名国际学生,周霖无法参加学校提供的带薪实习项目,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想在大公司里找一份工作是非常难的。正在此时,周霖收到来自诺基亚中国的聘请,希望他能到诺基亚中国总部担任技术部经理。不过周霖认为,加拿大的工作经验对将来的发展会非常有利,但如果留在加拿大,必须在毕业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这么短的时间很难找到一间非常好的公司,所以周霖选择在加拿大一间小型高新科技公司做初级软件工程师,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间小公司并不是周霖最终的目标,他需要的是更大的平台。他非常认真地工作,态度受到同事和老板的肯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工作1年后,周霖获得了加拿大某知名手机制造商的欣赏,邀请周霖担任初级软件工程师。

凭借着勤奋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周霖两年从初级软件工程师升到中级软件工程师,再升到高级软件工程师。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继续留在加拿大工作青岛扬格a-level教育机构http://a-level.younger365.com

青岛扬格a-level教育机构http://a-level.younger365.com

还是回国?长远来看,中国这个平台会更有潜力,而且3年多的加拿大工作经验使他得到充分的磨炼,足够成熟去面对更多的挑战。于是,周霖向公司递出回国的申请,2011年3月底他被调派到中国总部担任技术部经理一职。周霖非常享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因为这是他一步步努力得到的成果。A-level留学让更多的有梦想的同学实现了自己的国外梦,高考的失利并不代表我们不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拿着手中的成绩单,告别国内的应试教育!

篇8:德国留学后工作签证

一、“二战”后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20世纪60年代初, 德国进入了经济恢复阶段。德国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它开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

1969年8月, 联邦政府通过了《职业教育法》, 这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类型在德国高等教育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经过短短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可谓是异军突起, 形成了绝对优势。2010年, 德国有168所高等职业学院, 约占高校总数的一半多;在校生近425600人, 占德国高校在校生的44%, 且呈发展趋势。

二、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 典型的“双元制”教育体系

所谓“双元制”的职业教育, 是指学生既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 又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职业技能培训, 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这样使得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密切结合起来。“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办学, 经济界与教育界共同推动教育发展, 办学的目标也是解决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企业+学校”的这一培训方式始终贯穿着“双元制”职业教育过程。其中一元是指高等职业学院, 另一元是培训的企业。“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 又是企业的学徒工。学生的结业考核、成绩的认定及证书的发放不是由学校负责, 而是由各行业协会负责。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紧密结合, 考核机构严格把关, 保证了职业教育和培训学生的高质量。

2. 高度分权和自治的教育管理体制

德国教育在行政管理方面是典型的联邦制, 而教育完全由各州自治。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培训条例的制定、劳动力市场的预测、理论教学大纲和教师资格的认定等。职业学院有公立和私立, 公立是由州政府负责, 私立多数由企业、行业协会负责。联邦政府允许各州的职业学院在学制、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和管理等方面有所差异。

3. 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战后, 联邦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 如《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和《高等学校总纲法》等。例如, 《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培训企业和被培训者之间的关系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培训机构与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研究等, 它还对学校名称、学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1981年12月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 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将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之间的关系明确下来, 使得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与义务。

4. 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体系

对实践能力的强调一直是德国教育的传统, 尤其是德国的高职院校, 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 “双元制”采取工读交替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 职业学院要根据《职业培训条例》和相应职业的教学要求制订学院的教学计划, 企业也要制定职业教育大纲, 教学计划和职业教育大纲之间的安排要保持统一。在每周5天的学习时间当中, 学生有3~4天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工作, 1~2天在职业学院学习, 还会间隔几周到企业集中实训一段时间。这种教学活动由企业与职业学院协商安排。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实际操作, 得到培训师的专业指导, 并能学习到企业运作、企业文化、企业行为准则和人际关系之类的知识, 学习成效也非常显著。

5.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德国的高等职业学校对任职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 除了要求教师应具备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之外, 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至少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 其中至少有3年在企业的专业工作经历。职业学院的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 (有的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 , 至少有2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 经过2次国家考试合格, 到学院任教还需要两年的试用期;每周的课堂教学25课时左右, 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课时。

三、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尤其是在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它的成功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近15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传统的学科体系。但与德国的高职教育相比, 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理念, 深化校企合作改革

德国的职业教育普遍实施“双元制”, 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 共同培养人才。德国的企业不但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的岗位和场所, 而且还直接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制定。由于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活动, 企业和学校达到共赢。一方面, 学校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生实践能力强, 普遍受到企业欢迎;另一方面, 企业为学校提供财力资助和实训条件, 使职业学校在高等学校中更具竞争力, 并得以持续发展。

所以, 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充当联系企业和学院的桥梁, 起到牵线搭桥和监督管理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 成立专业委员会, 负责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 集中力量, 发挥优势, 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 对专业结构和方向进行调整。强化企业参与意识, 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推行单个企业或多个企业联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但这并不只是简单地与企业或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劳动合同, 被动地按照企业的要求“加工”人才, 而应该把企业“请进来”, 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 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 把企业的产品、技术、工艺乃至文化融入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双方共同育人。只有这样, 才能培训出合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 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既懂理论技术知识, 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 德国无疑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德国的高职院校拥有一支很强的“双元”师资队伍。这些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即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师资格。此外, 他们还有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一般是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生产经验丰富, 而且能将生产实践中最新的技术引进课堂。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 到学校任教”。他们既缺少社会实践的经验, 又缺乏对行业的了解, 这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引进的方式来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双师”特色突出的教师队伍;通过开展科研、教研及对外服务等手段, 建立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 鼓励教师从事产学研结合, 提升他们的“双师素质”。

3. 健全高职教育法制体系, 促进高职健康发展

一系列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和条例的制定, 是德国高职能够迅速发展的保障。企业与学生之间必须签订培训合同, 由《职业培训条例》等多项相关法律来保障双方的权益, 从而保证了德国高职教育地位及运行秩序。我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 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指导方针以来, 高等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996年, 我国正式颁布《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 明确了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近年来, 教育部相继颁发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从总体上看, 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保证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的健康发展, 但在有些方面还需完善。

我国高职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松散, 导致了双方合作的不信任, 需要政府或行业制定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很多企业不愿意投资到学校实训室建设, 学校也不放心投入精力和资金发展校外实训基地, 使得很多高职学院的实训课程沦为“空中楼阁”式的教学, 大大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 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实习也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和保障。企业是否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保障、人身保障、工资保障, 学生与企业在实习阶段的权利义务, 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等问题都没有相关的法律或条例来界定, 这都需要我国立法进行规范。

四、结语

德国高职教育注重技能培养、强化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的做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极具启迪作用。近几十年来, 我国开始大力推进高职教育,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特别是普遍存在的“一元制”办学方式和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 我们应在科学借鉴德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 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摘要: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下简称“二战”) 以来得到快速发展, 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职教育应立足现状, 结合国情, 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理念, 深化校企合作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全高职教育法制体系, 促进高职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启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篇9:摄影留学后

在1950年代之前,科班出身的中国摄影留学生屈指可数。目前我们能找到的记录中,最早与摄影留学相关的学者是吴稚晖(1865—1953),他曾于1901年留学日本,1903年因牵涉“苏报案”,“倡言革命,煽动谋逆”,流亡欧洲8年,在伦敦期间开始开始从事天文、地理、进化、照相等新知研究,1904年曾在伦敦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写真铜版,接触到摄影术。1911年吴稚晖的《上心爱古今谈》用章回小说的形式,以通俗的笔法进行科普,其中有关摄影术发明的章节借潮州籍水手“老郭”之口串起摄影的发明及其在中国传播初期的历史。

台湾摄影家张才(1916-1994)也是有记录可查的中国最早的摄影专业留学生之一。他于1934至1936年赴日本,先后在东洋写真学校、武藏野写真学校、工藤写真研究所研习摄影,留学期间除了器材技法的学习,18岁的张才还受到日本新兴摄影思潮的影响。他在1940年代拍摄的上海,在1950、60年代的台湾乡土记录中显示出的现代主义底色都可以追溯到他在日本得到的摄影启蒙。(《中国摄影》2011年8期《多重视角下的张才摄影实践考察》顾铮、《逝影流光—张才一生的意象地图》简永彬)。

就在张才留学日本后的一年,被称为中国医学摄影创始人的蒋汉澄(1900—1989)于1935年被派往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应用美术系学习医学绘图、医学摄影,他是该专业第一个外国留学生。留学期间,他还前往柯达公司学习红外线摄影及彩色摄影,1936年回国后,在协和医院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医学照相绘图室(《蒋汉澄医学摄影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另外,据旅美学者王瑞提供的资料,中国早期新闻摄影的代表王之一(1920-2007)也是中国较早的科班摄影留学生,1942年,王之一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的日本大学艺术系摄影科留学,后在东京开办“王氏新闻摄影”工作室,拍摄当地新闻投日本的《读卖新闻》,拍摄在日本发生的与中国相关的新闻投稿上海媒体,并兼营照相冲印放大业务。1945年王之一回返上海,任职上海《生活画报》摄影记者。1946年,他被派遣去台湾采访期间,遭遇“二二八”事件,是现场唯一的摄影记者,将记录该事件的照片和文字发回大陆,《生活画报》还特别发行了号外。

清末到1949年之前,在两次留学潮中,虽然只有极少数的留学生专业学习摄影,但是大量的留学生对摄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摄影实践和摄影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早期摄影史的重要内容。被称为中国留学第一人的容闳(1828—1912)1873年用摄影作为调查秘鲁华人劳工状况的工具,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纪实摄影活动之一(《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p56)。1920年代初期留学英国、法国学习语言学的刘半农(1891-1934),在法国留学期间开始把摄影作为艺术来研究, 1927年出版的《半农谈影》成为中国第一本摄影理论著作(同上p179)。金石声1938至1946年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学习道路及城市工程学、城市规划学专业,在业余时间研习摄影,受到新客观主义的影响。(《中国摄影》2010年12期《金石声的摄影生活》金华),是中国摄影史上最早进行现代主义影像探索的摄影家之一。

因为语言优势以及受到西方摄影文化直接的熏染,大批有留学经历的摄影师和摄影研究者成为了中国摄影的重要启蒙者和拓荒者。舶来的摄影,经过他们的消化、吸收、推介,以及活跃的摄影实践,让这一阶段的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整体的发展状况基本保持同步。

中国摄影留学的历史在1949年后中断了近30年。直到1978年中国派遣860 名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这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到2000年前后,中国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达到4万人左右。但在1980年代至2000年逐渐庞大的中国留学生队伍里,留学摄影及摄影相关专业的人也并不多,出现在媒体的相关报道以及当年多位留学生的回忆中的名字没有超过30人。

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摄影留学生在出国前大多已有长期的摄影实践经验。金伯宏、罗小韵、石志民、凌飞为四月影会的成员,顾铮为上海“北河盟”成员。金伯宏1981年、石志民1985年、罗小韵1989年去了美国,凌飞1989年去了法国,顾铮1991年去了日本。汪芜生在1981年赴日本留学之前是安徽省新闻图片社、安徽画报社摄影记者,靳宏伟在1989年赴美之前是《上海画报》的摄影编辑,曾璜1987年赴美学习新闻摄影之前是新华社摄影记者,刘昕1993年赴美攻读新闻摄影硕士学位之前是《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他们大多经历过1980年代早期和中期中国摄影力图以群体性和思潮性的摄影实践打破意识形态宣传摄影的努力,面对当年国内艺术资讯匮乏的局面,出国留学成为继续他们摄影的个人化探索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留学之后,他们成为了中国当代摄影格局的开创者。顾铮在1990年代在日本攻读比较文化博士学位期间就翻译撰写了大量介绍国外摄影历史和现状的文章,1999年回国后关注梳理国内当代摄影创作;在1988年游学美国的王瑞,至今以仍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游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译介国外摄影资讯,评点国内摄影状况。他们凭借对国内外摄影状况的充分把握,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摄影评论家。曾璜在1991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介绍西方新闻摄影状况的文章,对当代新闻摄影的理念和规范在中国的传播和建立,做出了巨大的推动。现已入籍美国的靳宏伟是目前藏品最多的华人摄影收藏家,而且是世界四大图片社之一Sipa的最大股东。还有一些人在海外摄影留学之后,成为中国高校第一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摄影教师,除了顾铮任教于复旦大学外,杨晓光(1953—2008)在1994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回到大连医科大学,参与了中国第二个本科摄影专业、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现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的创办。另外,缪晓春于1999年留德归国后任教于中央美院,冯建国在1998年留日归国后分别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和清华大学。缪晓春和冯建国还以持续而丰沛的创作成果,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界颇有影响的创作者。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公报数据,2000年之后中国的留学人数呈井喷式增长。2014年度出国留学人数达到45.98万人, 2015年超过了50万。近十年来,留学已经成为中国人学习和研究摄影的重要选项。

我们暂时还无法统计近些年摄影及相关专业留学生的具体人数,但非常明显的是像三影堂摄影奖、TOP20摄影新锐奖、色影无忌新锐奖等近年来颇受年轻摄影师关注的奖项里,每年的入选和获奖者中不少人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中国重要的高校摄影系中绝大多数都有留学归国人员担任教师,许多活跃于当下中国摄影界的人士在近些年都增加了海外留学、研修的经历,比如王瑶、任悦、朱炯、施翰涛、黄文、王军、赵刚、门晓燕等,海外留学对他们来说不是摄影生涯的转折,而是职业道路中自然而然、不断丰富中的一环。目前,在教育、创作、评论、产业管理等摄影生态链条中所有重要的环节上都活跃着摄影留学者的身影,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无障碍对接的重要桥梁,同时也营造出包容、活跃、多元的摄影生态。

1990年代以来《中国摄影》一直关注着摄影留学给中国摄影带来的推动,并且一直努力为相关的学者、摄影师提供展示舞台。以上文中提到的学者、摄影师的重要作品都曾在《中国摄影》上刊发;1990年代末,曾璜成为《中国摄影》 “文摘导读”栏目的主持人之一,介绍国外最新的摄影资讯。2001年缪晓春归国后就在《中国摄影》杂志推出了《当代德国摄影艺术家系列访谈》,贝歇夫妇、古斯基等当代德国摄影的重要人物第一次在国内摄影界集中介绍;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学习期间,年轻学者徐婷婷在《中国摄影》上连载 《北美当代摄影艺术家访谈》, 采访了12位在美国当代摄影不同发展阶段极具代表性的摄影家,最后结集成《出龛入龛》一书;2012年留学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摄影系的唐晶在《中国摄影》上推出《德国当代摄影大师系列访谈》,介绍德国当代摄影体系中重要的摄影家和作品;2015年留学英国的何伊宁和留学美国的刘张铂泷同时在《中国摄影》分别推出了《当代英国纪实摄影家系列访谈》和《美国当代摄影艺术家系列访谈》。另外,近年来沈玮、缪佳欣、塔可、陈哲、王岩、黄东黎、张文心、朱岚清、陈萧伊、范顺赞、德戈金夫、张立洁、杨圆圆、陈萧伊、连芷平、祖宇、杨晨,以及中国台湾的郭力昕、陈学圣等有过留学经历的摄影师、学者的重要作品都曾在《中国摄影》上大篇幅刊发。

本期专题关注摄影留学,在推出10位年轻摄影师作品的同时,邀请了近期曾在英、法、德、美、日五个国家留学的摄影师、学者以自己的留学生涯为主线介绍这几个国家的摄影教育状况,中国国家博物馆学者周彩玲的《近代留学生与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系统研究了中国早期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摄影发展的巨大作用,石志民《留学往事》回忆了他1980年代的美国留学经历,顾铮的《摄影留学之我见》对摄影留学给中国的摄影生态的推进做了宏观的阐述。这个专题力图勾勒出一百多年来中国摄影留学历史的大体轮廓,但是挂一漏万,相信还有不少摄影留学者还未进入我们的视野,许多摄影留学者鲜活的留学经历还未被纳入本专题,这些正是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学者进入的中国摄影史的研究空间。

上一篇:美术教育学试卷和答案下一篇:运输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