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材料

2024-07-23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材料(精选8篇)

篇1: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材料

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务实创新、提升发展

——信丰县万隆中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万隆中学创办于1970年,是一所实施日臻完善,师资渐强,校风严谨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近1100人,教职工70人。学校围绕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发展为本,发展以素质为本的办学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强化管理,特别是采取封闭式、寄宿制管理以后,教风、学风日渐浓厚,渐渐摸索出了一条素质与特长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学校占地37629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学生公寓3栋,学生食堂1栋,多媒体教室2间,实验室3间,电脑56台,图书32500册。近几年来,学校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教风日渐成熟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再创历史新高,先后荣获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质量评估农村初中第一名,在2010-2011学年中的八年级抽测获全县农村初中第三名、七年级全县抽考以接近满分的成绩稳居农村初中第一名。学校现有县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师生获奖人数比例稳步上升。课题研究卓有成效,有市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1个。

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被授予“目标管理及教学质量达标单位”、“县级先进单位”、市、县两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万隆乡红旗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2007年以来,学校致力于打造农村办学的新模式,致力于打造农 村初中的新典型,全校教职员工潜心酝酿提出并形成了素质与特长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我们以“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发展为本,发展以素质为本”为宗旨,秉承校训,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困境中积极探索,在逆境中努力拼搏。全体教职员工以务实素质教育为已任,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办学实力高速发展,办学思想丰厚质朴,办学特色日益凸现,办学质量迅速提高,辍学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社会声誉快速提升。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机构完善,职责分明,不断加强科学管理

学校以现代管理的理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扎实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学校管理。建立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目标管理体系和教师、班级、学生考核制度,注重教师、班级、学生的全面考核,不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班级、学生。

学校内部机构齐全,党工青妇、教导处、政教处、团队组织、教研组、班主任等职责明确,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并制订了《万隆中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万隆中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奖励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新概念。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领导班子分工明确,作风民主,严格履行职责,依法管理学校,勇于开拓创新,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理念,能认真组织指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内部实行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层次清晰,责职明确,即以校长室为核心,团队组织、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对校长室负责,教 研组、年级组、班级分别对各有关责任部门负责,同时,做到分工不分家,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做到经常互通信息,相互协作,充分发挥管理工作整体的作用,本着“一切为教育工作服务”的宗旨,做到目标、计划、组织、指挥、调控、考核等环节层层紧扣,各项工作令行禁止,确保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会组织保证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学校建立了重大事项议事制度,重大决策总在教工会或学校教代会上讨论通过。每次教代会都积极鼓励教师围绕主题,提出合理化、建设性建议,学校工会对所收到的提案均能及时答复、认真处理。2010年,学校抓住改善办学条件日渐完善这一契机,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了“科学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大讨论,组织了教师“我为学校献计献策”和学生“我是学校小主人”系列活动,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从学校管理、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在教代会上,组织教师对新修改的学校奖励制度、办学目标等进行主题研讨,使广大教师感受到参政、议政的重要性,学校工作的决策、实施更加规范、合理。

在党支部领导下,学校团队和妇女工作能根据学校特点,搞出特色,每年“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教师节等,学校都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集体凝聚力

(二)健全制度,依法治教

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学习法律法规,讲究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反复带领教师们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并运用多形式宣传新《义务 教育法》,建立健全了学校各项工作制度,采取“分村包入学,分班包巩固,分科包合格,期初查入学,期中查巩固,期末查质量,奖惩到个人”的方式,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家长放心、安心、舒心。认真做好控辍工作,坚持杜绝学生非正常流动,以确保“五率”达标。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除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外,我们还把全体教师分成保学控辍小分队,分别深入各个村组,做普及《义务教育法》宣传动员工作,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调查、宣传,并充分利用村干部、村小卖部等公众人物和公众聚集地宣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决不让一个孩子遗漏在校园之外,为九年义务教育把好初中入学关。我校在完善了一系列保学控辍制度的基础上,做到了:宣传到位、调查摸底到位、责任到位和爱心扶贫到位。

2007年初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每一位农村学生感受到了教育的公平,使他们在政府的关爱下顺利地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我们还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求教师布置作业适量、适度,批改作业从严、及时,严格的教学常规检查使教师规范教学,学校从未出现“三乱”(乱办班、乱订资料、乱补课)等不良现象,师生无严重违规违纪行为。

(三)加强师德,勤于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本身对教 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组织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努力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为此,学校在07年初就努力组建起一支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事业心、较高政策水平和治校能力的高素质领导队伍。同时明确提出“服务师生,公正处事,忠诚待人,团结同志,互相合作,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工作要求,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勇挑重担,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做师生的表率。坚持双周一下午学习、讨论制度,学习党的政策法规、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及课程改革等业务知识,通过学习,班子成员的教育改革意识不断增强。在业务上,坚持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努力上好课,联好段,听好课。班子成员年富力强,知识层次高,普通话水平、计算机等级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切实抓好师德建设,加强生命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广泛开展教师信用教育,坚持“诚实立身,信誉立教”,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大力提高师德修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组织了撰写心得体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广大教师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认真贯彻教育方针,自觉实施素质教育,树立 了新世纪教师的良好形象。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立全员培训为目标、骨干培养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制度,认真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工作落实,措施有力。几年来,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不断加强校本培训,每年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大力开展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多媒体课件制作、基本功等培训,组织辅导教师新秀评比、教学案例撰写、优质课评比、现场编写教案等竞赛。重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经常组织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活动,并制订具体的外出汇报制度,要求他们以讲座或公开课的形式及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传达给每一位老师,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系统的教育理论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既会教书又会育人的学者型教师。广大教师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工作上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三结合体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坚持每周一次学习制度,并形成了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教研活动规范有效,在不同范围内多次组织各类观摩、研讨、送教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系列化教研活动和教研活动课题化活动,使教研、科研、师训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师积极参与、研讨气氛热烈的教科研氛围。教导处认真组织检查评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对青年教师采取师徒结对等措施,并积极向他们提供参加学习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各种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四)关心学生,着眼发展,全力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历来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每学期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制订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进一步规范要求,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全体教职员工定期进行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凝聚力,领导班子的亲和力,教师的源动力得到了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由政教处和团总支按计划组织实施。德育实施途径丰富多彩。如每周举行的升国旗仪式能围绕德育教育进行国旗下讲话,定期举行活动月、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进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个人修养、前途理想、人生价值观、当前形势、心理健康、安全等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办班级黑板报,自己动手布置宿舍文化,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庆国庆、庆元旦文艺晚会表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品质。请有关部门来校进行法制知识专题讲座,消防知识讲座,进行突发事件安全紧急疏散演练,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养成。积极开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视班集体和团支部建设,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管理,经常组织团干部学习培训,学生干部们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团队室、广播站、宣 传窗等阵地的作用,加强监督与宣传的力度,引导学生自觉养成文明礼貌、团结向上、勤奋好学的习惯。

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每一门课程,合理安排教师,重视学生潜力的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并按要求配齐各学科专职教师。加强教学监控,重视过程管理,认真落实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经常进行校内教学调研,每一位老师都建立了相应的业务档案,教学质量分析反馈制度健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全面质量。

狠抓教学常规。学校教导处课堂巡视检查常规化,每日随机抽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经常性的反馈,开教师会讲现象,讲问题,提要求,进行制度化地检查评比、制度化地反馈和总结。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实行教学民主,形成和谐、活泼、心理相溶的课堂教学气氛。面向全体,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重视特长生培养和后进生转化工作,制订后进生转化计划,措施落实。认真执行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学生课业负担合理、适当,努力做到“轻负荷,高质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绝大多数学生有发挥个性、培养特长的空间,根据学生爱好和特长,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了兴趣小组,并做到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措施落实,同时发挥竞赛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积极开展书画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课本剧 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小型竞赛活动,提高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效,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建立科学的学生全面素质评定办法。学校提出从道德行为、基础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特长爱好、教师评语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定,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的“学力评价”,各学科根据教学内容普遍采取了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书面考查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百分制与等级制相结合、平时考查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加强对学生客观、公正、全面的评定。

在重视德育,加强音、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学校创建了心理咨询室,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心理疑难问题,同时加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班主任老师利用晨间谈话和班队课时间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强化安全教育方法,落实安全教育措施,把安全教育与行规训练结合起来,各级管理层层落实。经常邀请公安、交警等部门来校作法制、交通安全讲座,学生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有较大提高,具有初步的明辨是非能力,安全教育的开展正常,确保了师生校内安全。

(五)改善条件,创设环境,打造农村学校品牌

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基本条件。我校教学设备先进、设施完善,办学规模、用地面积、建设标准、环境配套、体育活动设施等能基本达到省政府督导室的要求,还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室、理化生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和其它辅助用房。教学仪器设备、音乐美术教学器材、体育器材设施、卫生室器械与设备、劳动和劳技课教学器材等也基本上达到省定标准。安装了校园网络系统,每个办公室都装能上网,实现了办公室电脑联网,做到教学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网络化。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影响人,和谐的人文环境激励人,增强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校园做到一日多扫,同时加强爱绿、护绿教育,教学楼内有醒目的校风主题词和宣传标语,教室布置美观、大方,确保了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优美,有较强的德育功能和较浓的文化氛围。

放眼未来,我们着眼发展,今后将紧紧围绕学校提出办学总体规划,狠抓教育管理,努力实现“坚持艰苦创业,从严治校,规范管理,培养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开展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研究,创建环境优美,教学设施一流,学生素质优良的省级农村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篇2: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材料

规范管理,引领课程改革稳步发展

社旗县饶良镇初级中学

2009年3月 课程改革典型经验材料——

规范管理,引领课程改革稳步发展

社旗县饶良镇初级中学

一、学校基本情况

社旗县饶良镇初级中学创建于1968年,位于饶良古镇文化路东端,东临饶良河。学校占地40亩,建筑面积9528平方米。学校拥有大型图书室三间,阅览室四间,藏书2万多册。有城域网计算机教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设施齐全的远程教育教室一个,微机94台;体、音、美、劳和电教器材,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学校布局合理规范,校园内苍松翠柏掩映,花坛中一年四季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校训、人文性标语遍布校园,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82人,专任教师80人,其中本科学历19人,专科学历61人,学历达标率为100%。中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17人,35岁以下专任教师31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比较齐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教师队伍。

饶良中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重视制度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多次获得“社旗县管理规范化学校”称号和社旗县学校管理综合考评一类学校,2007年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农村中学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的荣誉,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表彰。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管理

办学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我校依据《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部管理要求50条》等规定,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科学、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分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辅导、考评、作业批改、教学研究、考绩等十五项86条,对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制定了《德育工作制度》分教师部分、班主任部分、学生部 分、安全工作等四项56条;建立了《后勤管理制度》,保证后勤工作为教学一线服务。为适应教学评价新的要求,学校还制定了《教师量化考评细则》,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36小项,每学期以量化积分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评价,保证了对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适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实行了教师聘任制,认真落实教师竞争上岗制度。每学年初由校长择优选聘班主任,班主任选聘任课教师。这些制度的认真落实,确保了我校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成长与发展

1.加强师德建设。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好师德教育。学校成立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明确的工作细则,要求全体教师共同遵守,并且利用例会,由校长具体负责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要求全体教师讲求奉献,不求索取。目前,我校教师都能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知荣明耻,爱生护校,教师师德受到了学生家长和上级领导的普遍好评。

2.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统一思想,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走进新课程》,促进了教师观念更新。2004年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新课程通识性培训和新理念培训,从2005年到2008年,我校坚持教师不培训不上岗,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种暑期培训活动,培训率达100%。2007年至今,我校除数学外的其余各科教师全部参加了本学科的岗位培训。广大教师经过认真学习,转变了教育观念,较好地适应了新课程的教学。

3.组织校本培训,关注教师发展。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思考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充分认识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了校本培训机制,引领教师成长与发展。首先是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分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针指导课堂教学的改革。每个学期我校都会为全体任课教师订阅所教学科的新教材,督促教师学习新教材,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研讨新课改下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其次是重视教师教师业务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的发展,提倡教师终身学习,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多读书看报,学习新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苦练“三笔字”“普通话” 等教学基本功,参加计算机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另一方面,支持教师进行高学历进修,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凡是省、市、县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学校都积极派同志参加。通过学习培训,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更新,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保证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三是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我校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纳入了常规工作,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组织教师进行网上学习,查阅资料,观看远程教育教学录像,制作教学课件。目前,我校教师全部通过了计算机高级培训,绝大部分教师能独立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四、加强教学管理,形成良好校风

饶良中学张长山校长有一句话:一所学校就像一条河流,河水总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任何教师都要溶入河流,流向既定的目标。这话形象地道出了学校管理和校风建设方面深厚的积淀。多年来,我校狠抓教学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校风。

1.抓好常规教学管理。我校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狠抓了各项教学常规的落实,对备、讲、辅、批、考、评、补各个环节都有 明确的工作要求。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做到周前备课,储备教案不得低于4节,每周五任课教师需把教案上交教导处,由教导处人员检查后签字盖章,这样就避免了无教案上课的现象发生;课堂教学中积极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改经验,突出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每节课教师讲解不得超过20分钟;每期组织两次大型考试,监考、改卷、登分、汇总都做到组织严密、分工具体、责任到人;作业采取学校大型检查与各学科分散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每学期由教导处组织五次作业大检查,从数量到质量进行登记造册,评出A、B、C三个等级,以便于期末对任课教师进行量化考核。这些措施保证了我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形成了良好的教风,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开展校本教研,积极探索新教法。

实施新课程,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以人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我校积极实施“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法指导”的校本教研活动。一是认真做好“四课”活动。四年来我校坚持分教研组坚持每周进行听评课活动,能力较高的教师讲示范课,能力较差的教师讲过关课,主讲教师要写出说课材料,听课教师要认真做好记录,听后立即评课,写出评课材料,真正做到以课载研,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坚持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在教研会上,每周提出一个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作为教研议题,经过教研组全体同志讨论,研究解决办法。通过听评课和校本教研,我校不少教师很快适应了新课改,找到了新的教学方法。截止目前我校已有王振中、张金香等六位同志获得市级优质课、示范课奖励,在全县教学中树立了一面旗帜。

3.抓好教科研活动,走科研兴校之路。

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我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学校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理化生、史地、体音美劳信七个教研组,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并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 题进行立项研究。如语文组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渠道培养写作兴趣,全方位提高作文水平”的研究,于2006年顺利结题,其研究成果受到了市县教研机构的好评,好的经验在我县各初中迅速推广。再如,我校英语教研组针对新课程实施后,农村中学学生不适应新教材,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的问题,开展了“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发展”的研究并已顺利结题,获得了市级教科研组织的奖励。目前,我校已经有五个科研课题研究结题,仍有七个课题正在研究中,这些课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校本教研和教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校教学成绩在全县质量抽测与中招考试中连续五年位居全县前列。

多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外地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制,使我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3: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材料

一、从现实出发的迫切需要

1.深化小班化教育改革的“使命感”。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 地处德清县南隅, 毗邻新老县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生源逐步减少, 出现了“被小班化”的趋势, 目前平均班额26.9人。2012学年, 我校被县教育局列为小班化试点学校。2013学年, 又被推荐为全省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 全市仅两所。2013年12月, 学校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浙江省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和校长研训、省小班化教育研究联盟年会。通过学习全省各地小班化教育改革经验, 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小班额不等于小班化, 要落实“发展每一个、关注每一个”的理念, 必然需要教学策略、组织形式、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改革配套推动。作为典型学校, 要善于抓住学校发展新契机, 勇立潮头, 大胆变革。

2.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责任感”。我校也曾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方面探索。早在2005年4月, 学校编辑了第一本校本教材《三合———美丽的家乡》, 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风俗节庆、丰富的特产、诗文赏读”六个单元进行了介绍, 内容全面, 印制精美。但是因为没有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鲜活的探究活动和持续的评价机制, 所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利用。2013年9月, 学校又试行半日社团活动, 开设了20多门校本课程。面临的困境是课程开设没有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文化课犹抱琵琶半遮面, 教学内容临时起意缺少科学评价。总而言之, 我校有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能力, 但由于贪多求全, 缺乏后续推进力。

3.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紧迫感”。在小班化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 小班化教育是一项综合的教育改革工程, 需要生态的视角规划与推动。而诸多制约因素中, 教师的发展则是关键。教师的理念与行为直接决定着小班化教育试验的成败。为此, 推动小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农村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的努力方向, 最终目标是让教师将被动的开发活动转变为一种自觉的开发行动, 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2013年12月, 学校五名青年教师打破校本课程开发“高、大、上”的束缚, 以学校倡导的防风文化中的农民画、隐逸诗、烘豆茶、禺溪探源等为主题, 积极设计微课程, 全部入选浙江省微课征集优秀课例并获一等奖, 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和信心。农村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 也应遵循“微、简、实”的原则, 发挥原有优势资源, 开发微型的校本课程。

二、开发———构建框架

1.尝试运行作铺垫。为了本学期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好校本微型课程开发活动, 学校从上学期九月份开始, 进行了试运行, 以经典诵读、书法国画、科技制作、科普实践、声乐鼓号、象棋篮球、种植实验、参观实践等为主要内容, 开展了校内半日社团活动, 采用教师走班、学生选班等形式, 全校学生都积极参与本次社团活动。由于前期准备充分, 学校各线通力合作, 使整个活动得以有序进行, 这为本学期全面开展微型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全面实施再探索。在上学期试运行的基础上, 学校从师资安排、活动内容等方面一一落实, 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 将微型校本课程开发正式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年度推进计划中。目前我们初步计划构建四大板块微型课程体系框架, 具体分为探究课程、实践课程、主题课程、特色课程, 每一板块再开发与主题相关的具体活动内容。

三、建设———优化策略

围绕微型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框架, 对各要素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评价) 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 统整课堂实践与项目研究, 确定研究步骤和流程, 从而提升校本微型课程建设的品质。

四、实施———具体践行

1.走班与选班相结合, 科学民主编班。在微型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 采取一二年级教师走班、三至六年级学生选班的编排形式。一二年级每学期每班由4位教师走班, 每个班每月参加同一个项目的活动, 一学期每个小朋友能学4门有趣的课程。中高年级学生在期初自主选择三门最喜欢的课程, 然后学校汇总、调剂, 最后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进入他感兴趣的项目中活动, 从而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愿望, 营造民主平等的活动氛围。

2.建立“观察员”制度, 有效改进项目设置。课程建设, 除了课题组成员的调查、管理、监控外, 我们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 开展两周一次的“小小观察员”的评价活动, 以中高年级学生为培训对象。观察活动前, 课题组成员对学生作礼仪、观察、记录方面的培训, 观察时学生分成小组深入各个项目活动场所, 仔细观察, 认真跟随所在活动组观察记录, 还要以观察员的身份学习体验。观察结束后, 师生对观察的项目活动情况作客观的评价, 并对完善活动提供意见或建议, 课题组整理归纳后, 反馈给各项目教师, 从而促进微型课程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五、评价———以生为本

学校为学生定制了一本成长手册, 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 以摄影、绘画、短文等形式, 自由记录一学期的活动情况和心得体会。如果能持之以恒, 六年下来, 厚厚的一本本充满个性与人文情怀的成长手册, 将为孩子们留下宝贵的记忆。同时, 每学期学生所选项目的指导教师, 也会根据出勤和表现情况, 对学生进行本项目的考评, 通过灵活的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六、激活———引领示范

1.走出去, 请进来, 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桥梁。为学生搭建对外学习、展示交流的舞台, 如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联谊赛、体艺社团参加校外的公益活动、组织各项目师生外出参观学习与本项目相关的展览活动等, 以拓宽视野。同时, 邀请家长、专业人士、社会名家为学校师生开展讲座等, 借助社会优质资源, 丰富活动形式, 提升课程内涵。

2.成立微型课程开发骨干教师队伍, 培育一批明星教师。在开发建设学校微型课程体系的同时, 我们也将研究如何培育一批课程项目的明星教师。准备成立校本微型课程开发骨干教师班, 通过定期学习、观摩、讨论、实践等活动, 不断完善自己课程项目的建设,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值得一提的是, 学校防风书画院的指导教师, 在德清县书画院专家的定期指导下, 自身专业技能提升很快, 为我们开展名家进课堂的活动提供了借鉴。

3.建立“人人都是课程领导者”专业发展档案。除了利用社会力量外, 学校还将针对课程多了, 教师知识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对校内师资进行培训, 为每一个教师建立“人人都是课程领导者”的专业发展档案, 鼓励教师个人与集体进行微型课程开发研究, 优秀成果将结集出版, 对其他教师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增强教师的学习力、研究力。

摘要:对于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来说, 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是共同的努力方向, 这包括学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及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开发。农村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 应遵循“微、简、实”的原则, 发挥原有优势资源, 开发微型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农村学校,小班化,微型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篇4: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材料

第三届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以“教育奠基中国 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旨在弘扬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展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时代风采,激发教育战线的改革创新活力,树立教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发掘、宣传可资借鉴的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经验,推动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落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与前两届相比,本届推选活动首次增设了高等教育内容,增加了推荐力度,更加增强评选活动的权威性和广泛性,更加注重创新活动本身等。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师生的广泛参与及大力支持。

本届活动最终推选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案例20个、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30个;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20名、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30名;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10名、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20名。为表彰连续三届获得优异成绩的单位,组委会特别评选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贡献奖2名,分别为山东省潍坊市政府和辽宁省铁岭市政府。入选案例包括12个省份教育厅(教委)、5个地方政府、10多所高校、10多位大学校长和知名中小学校长。

李卫红指出,举办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营造教育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荐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首届活动于2009年举办,迄今已举办三届。活动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联合舉办,本届活动由远东教育联盟协办。

篇5: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汽车工程系

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为了摆脱一本书、二节课、三支粉笔的周而复始的枯燥而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打破专业课、实验、实习这种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为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汽车维修的先进技术,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专业组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干课程如《汽车电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等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做法做一下介绍。

一、改革指导思想

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瞄准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新技术,以实现让学生毕业后就能够适应岗位,胜任岗位,更好的服务岗位。

二、改革基本原则

1、以全面素质为基础,强化能力。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主导就业。

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定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密切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模式。同时要邀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教学文件的制订,课程内容调整设置。

3、以企业新技术为内容,确定教学课程。

密切关注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4、以学生为主体,灵活组织教学。

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的具体措施

1、强化实践教学的环节

自2005年起,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干课程如《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自动变速器》全部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集中教学,同时从修理厂聘请一位技术骨干做实践指导教师,将维修生产中用到的一些拆卸、检修、装配、调整等基本技能与课程教学结合,尽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全实现“拆卸之中找故障,装配之中学原理”。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后续学习课程的重要基础。该课共分9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第三部分配气系统为例具体介绍授课过程。

(一)、首先让学生观看有关配气系统的教学片,让学生对配气系统有一个全面的、粗略的了解。

(二)、自行设置一个化油器回火现象,让学生观看,并且告知学生回火现象是由配气相位调整不当引起的,要处理此故障必须正确调整配气正时。这种由故障现象出发,带着问题学习新的理论,最后用所学到的理论处理故障能够更好的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导性。对故障处理的渴望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更加勤奋。

(三)、讲解配气系统每一个部件,每一个零件后,都马上让学生亲自拆解,亲自组装,在拆解组装中,学生对刚学过的理论就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四)、讲解完该系统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学到的知识处理化油器回火。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锻炼。

2、实行集中化教学

(一)、时间的集中

每一门重点专业课都集中在连续的几周内授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实践、反复练习、强化训练、增强记忆。

(二)、教学内容的集中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每门主干课程的内容都采用集中式教学,即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主干课程的内容。这样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好汽车的每一个部分。

3、构建一种闭环控制的教学模式

每个系统理论实践讲解完毕后,让学生书写一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报告书》该报告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第二部分,实践部分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教学反馈。其中的第四部分教学反馈可以及时让老师知道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教学效果的优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品位、认知能力。始终做到“教学统一,和谐相长”。

4、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和弦音,教学改革正常运行的润滑剂。“爱其师,乐其业,终善其业”,揭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成为学生学海行舟的助推器。课上,微笑教学;课下,善待学生。与学生既有师生关系,又有朋友关系,从学习、生活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人格上尊重学生,不挖苦、讥讽、嘲笑学生。

5、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方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维修技能,汽车实训中心每天课余时间及星期天对学生开放,并有实践教师专职辅导。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可以随时到汽车实训中心解决自己的遗留问题和疑难问题。

6、考试方式变革

为了加强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实践技能锻炼,所以在考试方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摈弃了传统教学仅考笔试而没有实践考试、平时较差考试突击的缺陷,全面实行了“理论实践一齐考、更加重视平时学习”的考试模式。具体方法是:

(一)、平时教学每一个单元完成后,学生都要写一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报告书。该报告书分四部分,即理论部分、实践部分、案例分析、教学反馈。教师在批阅报告书时,要结合平时学习态度、考勤、学习效果给出成绩,该成绩占最后成绩的30%。

(二)、期末考试

期末要进行理论和实践考试,其中理论考试命题范围是学生平时所学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和具体应用,占最后成绩的40%;实践考试命题范围是学生平时进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占最后成绩的30%。

7、教具的开发和研制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或独自研究教具的开发和制作。比如发动机试验台的开发、空调试验台的开发、点火线路板的制作等。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能够增加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够为学校节约一定的资金。

四、近期要实现的目标

我系成立了“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电控发动机实训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实训基地”等。在这些具有高职教学特征的教学场所,教师在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达到教、学、做合一,手、口和脑并用,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形成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摸索,要逐步形成“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双证书”为框架,以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两翼,以教育教学管理为纽带,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五、改革预期效果分析

1、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理论掌握的程度,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的揉合在一起,升华理论、加强实践,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2、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扩大生源。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和修理厂更加接近,缩短了学生的工厂适应期,更加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6:素质教育典型材料

我校始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行政组专门开会布置素质教育工作,要求全面按部颁新课程标准开课,教导处在一日常规教育督查中,优先督查音、体、美的教学工作,对于在督查过程中发现教师不按课表上课的,除了批评教育外,情节严重的给予经济处罚。学期结束的时候,由教导处组织专门的班子,对各年级的音、体、美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查考核,对音乐的教学既有音乐知识的考试,又有学生视唱的考核。对学生体育的考核,考察学生的100米赛跑,50米赛跑等内容。对学生的美术考察采用考察知识和学生动手绘画能力。由于这些工作,我们开学有布置,有方案,期末有考试、考核,有评比,因而各任教者都把音体美的教学工作视同语数教学工作一样,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学生也受益不少。学校安排一期工作行事历时,成立了体育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武术兴趣小组,并派各学校的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规定下午第七节课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能挪作它用,因而我校组成的体育代表队参加全乡的小学体育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我校文艺代表队参加全乡“六·一”文艺汇演,选送的节目多次荣获全乡小学组一等奖。校内严格执行“四个一年一度”,即“一年一度”的“六·一”文艺汇演,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2008年上期我们举行了规模较大的“六·一”文艺汇演,通过各班主任的共同努力和艰辛工作,所演出的节目上了档次,上了水平,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受到了当地群众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2009年上期我们举行了全片性的“六·一”歌咏比赛,让学生赛出了成绩,赛出了水平。2008年下期我们中心小学组织开了一次全片性的体育运动会,2009年下期我们组织中心小学6个班级进行了体操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信心。在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在2008年上期和2009年上期先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整理生活用品和叠被子比赛,并评选出优秀班级,优秀寝室和优秀选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现在的寝室整理可以说步入了良性循环,学生的被子和生活用品真正做到了“四个一条线”,学生家长来到学校看到自己子女能在寝室把生活用品整理得如此井井有条都赞不绝口。在文化知识竞赛方面我们采用学年制竞赛法,即利用一学年的时间把一至六年级共六个年级,语数12门学科全部安排一次竞赛机会。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由于我们的素质教育工作既抓得紧,又抓得实,因而学校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学生遵纪守法,未出现一例学生违纪违法事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研工作有声有色。我校的教师所写论文多次获省级、衡阳市、常宁市级奖。今后我们要继续把素质教育这项工作抓好落实,让素质教育之花在我校常开不败。

篇7: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典型材料

一、动漫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概况

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几年来北京训练基地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及应用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

在基地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基地各教师制定了各科详细的教学手法与改革的具体措施,大体上分为:

(一)突破常规理念,大胆创新

(二)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三)改变常规教学方法,走出教室,加强实践。首先,在教学上,往往授课时形成一种,老师满腔激情的在讲,下边学生听的一头雾水,尤其是在一些非常抽象的知识的时候,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以前只能是教师一遍一遍讲,让学生慢慢琢磨体会,而现在,教师们基本上都运用PPT课件的手段将原本抽象苦涩难懂的远离和理论生动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通俗易懂,大大的节省了教学的时间,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其次,在专项科目及需要实践的教学科目中,以前往往是面对的是死板的理论与套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大大降低,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目前,各专项教练及实践课目的任课教师,充分使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包括使用PPT课件、投影,摄像、录像、3D动画等技术,带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节省了宝贵的教 学资源并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再其次,以前在授课时,教师往往只是按步就班,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什么过人地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苦涩,没有兴趣,而目前,在基地组织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后,各任课教师能够充分的对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教学。并且倡导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全方位利用图片、实物、声音、图像、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络等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自主+引导的教学模式,根据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情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突出提高班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重点改革方面

(一)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通过课堂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诸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制造易于开展交际活动的环境和气氛,设计具有交际性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它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课堂设计中心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熔于一体,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二)始终把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

在散打专项教学中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学生的分析,综合,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帮助学生构建自主性学习

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层次,设置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构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使他们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策略,了解每一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科学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师在科研中获取的科研思想,科研技术尤其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资料带入课堂教学,加强知识的启发,研究引导,并发动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把课外活动视之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指导和组织,加强计划性,使其成为学生自习,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收到较好效果.(四)注重研究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此,我们在改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就从过去只研究教法逐步过渡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培养.四.总结

篇8: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材料

一、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变革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美国州或联邦政府对学区采用普通拨款和项目拨款方式, 目的在于改变教育资源分配办法, 其中, 普通拨款用来提高学区总体教育经费, 学区自由使用;项目拨款用来保证学区提供州或者联邦政府认为重要的教育服务。政策执行时, 不同学区根据自身情况, 可利用普通拨款的一部分增加教育支出, 剩余部分用来减税;也可利用政府拨款增加额的一半增加教育支出, 一半减税。[4]学区在具体使用增加的教育经费时, 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比率相当低;教育经费支出的60%或者更高用于改善教学状况, 例如雇佣更多教师、增加教学设施、减小班级规模等;财政负担重与教育支出较高学区相比财政负担轻与教育支出较低学区, 将更多教育经费用来减税。

根据地区富裕程度、学区规模、城市化水平, 以及地理位置, 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得克萨斯州与肯塔基州的2个低富裕程度学区与2个高富裕程度学区和新泽西州的6个低富裕程度城市学区、2个中等富裕程度郊区学区、4个高富裕程度学区为样本, 探讨美国典型地区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采用的教育财政政策及其效果和特点等。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分别在法院干预下制定了教育财政法。肯塔基州与新泽西州法院判决强调财政公平与充足, 聚焦于贫穷城市学区与富裕郊区学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要求州议会均衡两类学区的教育支出;得克萨斯州法院判决提倡充足的教育财政体制, 认为应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教育机会”, 允许学区补充教育经费以尽可能地提高公平程度, 强调财富中立, 要求所有学区经过类似程度的税收努力达到实质平衡生均教育经费的目的。[5]

教育公平诉讼判决后, 各州的教育财政政策有较大改变。肯塔基州采用成本分担政策以及选择性保障税基取代根据班级单位建立的传统扁平财政拨款体制, 新泽西州采用基金政策替代以前的保障税基政策。得克萨斯州没有改变传统教育财政拨款的基本结构, 但提高资助水平, 要求学区努力保证教育经费, 并建立县教育区以提高地方财产税, 创设县水平的超额收益征税条款。3个州均提高对特殊需要学生项目的支持力度, 肯塔基州与得克萨斯州分别将学生残障、处境不利、英语水平有限等赋予不同权重, 纳入资金分配政策;肯塔基州附加独立分类拨款项目, 拓展处境不利孩子的学前教育、家庭资源与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新泽西州保留独立的拨款项目, 增加特殊教育、处境不利、英语水平有限学生教育项目的资金。 (参见下表所示)

二、财政政策改革的着力点与政策成效

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变革之后, 美国教育财政政策既包括强制性政策也包括刺激性政策, 以维持或者提高地方财政支持力度。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和得克萨斯州针对低富裕、低教育支出学区增加教育资助力度, 同时注意提高中等收入学区教育资助额度, 大部分学区没有随着州政府教育补助增多而降低税率或税收。新泽西州与得克萨斯州教育经费支出高地区得到的州教育补助较少, 其主要依靠提高地方税率以弥补经费缺口与适应成本变化。州政府教育经费的大幅度提高, 再加上地方教育经费的持续增多, 极大地提高了这3个州的教育经费规模。学区根据教育经费支出需求、政府规章制度、居民期望与特殊需要等因素, 将教育经费增加额用于教学、行政、交通、学校运营、维修、固定成本折旧、偿还贷款等。这3个州虽然具体情况不同, 但其财政政策改革着力点基本一致,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加强州政府的统筹, 增加对学生的补助

这3个州改革前与改革后相比, 州教育财政补助额度大大增加, 新泽西州增幅为31%, 肯塔基州与得克萨斯州都为35%。新增经费主要针对贫穷学区, 例如, 肯塔基州最不富裕的1/5学区学生平均补助提高66%, 最富裕的1/5学区学生平均补助提高11%;新泽西州最不富裕的2个学区中的1/10学生每人平均补助分别提高46%和54%, 最富裕的2个学区中的1/10学生均降低了补助额, 降低幅度少于5%;得克萨斯州最不富裕的1/10学区学生平均补助增幅为48%。

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新教育财政结构中, 州政府补助增加与地方税率提高使学区拥有更多教育资源, 3个州生均经费提高比率分别为16%、33%和24%。肯塔基州最不富裕学区的1/5生均经费平均增幅达33%, 新泽西州和得克萨斯州最不富裕学区的1/10和1/5生均经费平均增幅分别达36~40%和30~36%。教育经费的增加主要用于平衡富裕和贫穷学区经费支出的差异, 特殊需要学生集中的贫穷学区得到大部分经费补助, 富裕学区得到的教育经费补助较小, 肯塔基州富裕学区生均经费增幅为16%、新泽西州20%、而得克萨斯州小于5%。改革之前, 3个州大部分学区教育经费和地区富裕程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改革之后, 高富裕学区教育经费仍然比较多, 但是其与贫穷学区差距已经大大缩小。相关研究表明, 美国为促进教育公平而改革财政政策的16个州, 州教育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贫穷学区获益更大。[6]

(二) 学区为主筹措教育经费, 强化学区责任

美国学区教育经费受到三个因素限制, 即联邦和州政府补助数额大小、地方税收政策、税收或者教育支出限额。州财政补助法律的规定, 超越基线水平支出教育经费的刺激, 以及人口、成本、教育计划的压力, 促使学区不断提高教育经费。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的学区无一例外地提高地方税率, 作为对教育财政改革的呼应。3个州制定的教育基础拨款公式要求学区征收一定数量的教育税, 也即地方配套经费。政府根据地方财政税基或者地方收入水平, 规定具体的最低税率, 保证地方配套经费到位。

肯塔基州和得克萨斯州分别大幅度地提高地方配套经费, 肯塔基州几乎一半学区在改革前的税收低于地方配套经费, 需提高税率以达到政策要求;[7]得克萨斯州富裕学区增加税收, 以促进县教育区财政资源的均衡配置, 贫穷学区提高税率以利用州政府的补助;新泽西州质量教育法确立“公平分享”的原则及预算限额规定地方税收的具体减免数额, 保证贫穷城市学区增加教育投入, 4个高富裕学区提高2%至4%的税率以执行教育预算, 其中2个高富裕学区提高税率幅度达33%, 一个学区用来弥补州教育财政补助的不足以支持改进学校的战略计划, 另一个则仅仅为了保持原有教育经费支出水平。[8]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的贫穷学区使用部分新增资金改善教育设施, 包括建设新校舍、修缮旧校舍等。

(三) 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肯塔基州、新泽西州与得克萨斯州的学区均将部分新增资金用作提高教师工资, 例如, 肯塔基州的4个学区教师工资提高16%至43%不等;低富裕程度学区使用新增资金扩大教师编制、提供新服务 (如心理咨询等) 以及减少班级规模。新泽西州将新增教育经费更多地用作提高教师工资而不是雇佣新教师, 工资的增加比率则根据教育财政改革前的合同确定;其中6个低富裕程度学区将新增人事经费的68%用作提高教师工资;中等富裕程度学区由于经费增幅有限, 而将所有新增人事经费用作提高教师工资;贫穷学区将84%新增人事经费用作提高教师工资;高富裕程度学区则将90%以上的新增人事经费用作提高教师的工资。

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所有的低富裕程度学区均提高了教师发展经费, 专业发展活动水平明显提高, 甚至有些学区建立了永久性的教师发展项目。教师发展计划和州与联邦教育改革的主旨一致, 即提高学生在州测试中的成绩。肯塔基州按照每生17美元的标准资助教职工发展;新泽西州增加资金, 利用合作学习等手段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 为中学毕业新的测试做准备, 低富裕程度学区雇佣了全职教师发展协调员, 以改进教师发展质量;得克萨斯州高富裕程度学区教师发展项目相当多, 低富裕程度学区积极拓展教师发展项目并关注现场管理、家长参与等。

(四) 持续改善教育技术、拓展教育补偿项目

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的低富裕程度学区将额外资金用作改善教育物质设施条件, 尤其是教育技术, 以支持正常教学。教育技术是州教育财政改革中很多学区的优先发展领域, 学区购买更多辅助材料, 以支持融入新技术材料的阅读、数学与科学新教材改革。肯塔基州低富裕程度学区购买大量包含技术材料的教学实施, 以支持强调教学技术的改革, 同时增加晚班车以支持农村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将生均教学材料费用从15美元增至100美元, 以支持更多的教育技术投入与新校车购买等。得克萨斯州低富裕程度学区拿出100万美元为教学与管理而改造教育技术设施。新泽西州低富裕程度学区的教育技术物质条件也有适度提高。

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所有的低富裕程度学区都使用额外资助, 拓展教育项目, 增加特殊教育项目;利用资助, 延长在学时间, 拓宽学校教育领域 (包括社会与健康服务) 等, 改善处境不利地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肯塔基州的贫穷学区为处境不利学生开设学前教育项目, 发起暑期学校项目或者一周两天的校外辅导项目, 以及提供学生要求的专项项目, 如拓展学校服务范围、开展学前教育、发展家庭与青年服务中心等。新泽西州贫穷学区增加选修课程, 建立新的特殊辅助项目, 为参与补偿性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挑战性项目, 修订课程以使其符合中学毕业会考的标准;而且贫穷学区积极拓展各种补偿性教育项目、课外活动、早期教育、健康与社会服务。得克萨斯州贫穷学区调整教育项目, 进行组织变革以提高教师发展的质量与数量, 利用新增教育经费支持补偿性教育项目、设立家长参与项目、开展教学监控项目等, 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更多补救机会。

三、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评析

(一) 制度合法性是财政政策变革的潜在影响因素

美国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向, 一方面, 学区财政政策受到地方背景影响, 通过财政改革分配教育资源;另一方面, 新的教育资源分配与效果在各个学区间又惊人的一致。学区、州、联邦的政策背景影响与塑造着教育财政政策;同时, 其他州的教育政策, 尤其课程、评估与绩效政策;学区人口状况、地方政府结构, 以及学区教育项目水准也影响着学区增加或者减少相应方面的经费。虽然学区教育经费分配方向相对一致, 但其特殊经费资助政策主要受地方需求的影响。例如, 曾经经费紧张或者入学人口增长过快的学区, 把改善教育设施放在政策的优先地位;教育设施问题不严重的学区则把提高教育项目水平放在政策的优先地位。但是, 如果学区教育财政政策受制于地方背景, 那么不同学区教育财政政策又怎么会相当一致呢?实践中, 学区中显然存在着最大化分配与利用教育资源的最佳政策。受到政府大量资助的学区制定教育财政政策时往往参考教育经费支出水平高或者教育质量高学区的相关政策, 而且教育财政政策往往具有较大惯性, 其教育经费支出方向通常为降低班级规模、改善教育设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加教学设备与材料等。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组织往往不考虑效率需求而采取特殊形式与结构保持其合法性, [9]无论制度对组织的效度大小, 都会成为组织合法性的潜在基础, 外在之人由此认为组织做着正确的事情。[10]政府采用特定形式, 发布命令, 制定强制性规定;参考同样领域成功的做法, 以及专业领域内的规范标准, 是制度合法性的主要来源。[11]教育财政改革中, 政府利用多种方法使有关促进公平的政策合法。州政府通过规定特定的教育项目与表明什么是合法教育财政政策的期望, 影响学区教育财政政策;学区通常参考教育财政政策良好与教育结果较好的其他学区政策;学区教育职工则受到全国相关专业运动的影响, 确立学区的专业实践标准, 由此层层影响学区的具体教育财政政策。

(二) 拨款预期和政策稳定性影响财政政策的变革

教育财政政策也受到领导者对未来财政拨款预期的影响。美国州政府的拨款行为超越学区的控制范围, 学区财政政策反映出其对拨款的依赖程度。如果学区认为州财政拨款不稳定并且不可预期, 则其有可能避免制定长期的教育财政规划或者设计长期的教育补助项目, 往往选择一次性的教育财政支出政策, 分配教育资源, 如更新设备或者设施等。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教育财政政策出现重大变化时, 学区对新财政政策持怀疑观望态度, 所以尽量避免制定长期的教育经费支出计划。

社会的政治、经济与司法环境决定着教育财政改革的成败以及相应的教育公平状况, 教育财政改革极为复杂, 其益处较为模糊, 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 各州经济形势与财政预期决定着改革的时机、性质与程度。[12]新泽西州《质量教育法》颁布后, 州政府要求学区短时间内修改教育支出方案;质量教育法的主要条款刚刚实行两年, 行政行为受到法律干预, 随后的司法行动要求更大程度上改革财政政策, 有关教育支出政策随即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执行法院判决, 得克萨斯州教育经费拨款办法四年内变化三次, 为此贫穷学区利用80%的新增拨款改善教育设施与技术。[13]显然, 对州教育财政政策不稳定的预期, 限制了学区财政改革的主动性, 由此导致学区不能制定出最优化的教育财政政策。

(三) 促进教育的改革是财政政策变革的首要目的

新增教育经费总是伴随着教育改革愿景与计划, 为获得纳税人的支持以及平衡社会各部门对公用资源的竞争程度, 制定教育经费使用的战略计划必不可少。例如, 作为新泽西州教育财政改革的一部分, 外部评估小组考察每一个低收入学区, 由此制定教育优先发展计划;肯塔基州教育改革与财政改革相伴, 财政改革中包含大量有关学区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内容的具体规定;得克萨斯州则使财政改革与州班级规模、评估与绩效的改革政策相一致。

尽管州政府采取行动帮助学区形成教育愿景, 但肯塔基州、新泽西州与得克萨斯州的财政改革与教育改革起初在州水平上仍然相对分离, 州教育标准与财政拨款基准没有直接关系, 即使同时进行教育改革与财政改革的肯塔基州也是如此, 不过肯塔基州专项资助则根据教育标准分配教育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入, 财政改革与教育改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以使学区自主地制定适当的教育政策, 政策制定者往往利用前者激发后者。显然, 可以把财政改革战略与教育改革目标相关联, 其也正是教育专项拨款的理论基础。不过, 学区由于背景与条件不同, 要求制定多样化的地方教育财政政策, 以确保最有效率与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高度具体化的州层面的教育财政政策影响地方使用经费的效果。灵活性的州教育财政政策, 能够保证学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规定性的州教育财政政策使州具有较大控制权, 但可能缺乏地方合作以及考虑不到地方的具体需求, 从而使政策效果达不到改革预期目标。

总之, 决策者往往根据组织模型而不是理性的经济学模型制定财政政策, 部分原因在于经济学模型在教育中的局限性。如果决策者运用资源投入的边际生产性理论工具制定教育财政政策, 那么就有可能在保证教育投入最小的情况下, 教育产出最大化。但是, 教育既不存在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也不存在可以替代的标准, 因此私立部门中产出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不适用于初等和中等教育。[14]

参考文献

[1]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创新——基于美国的政策分析[J].教育研究, 2011, (10) :95~100.

[2]Moynihan, D.P.Equalizing Education:In Whose Benefit?[J].The Public Interest, 1972 (29) :69~89.

[3]Sacks, D.It Will Murder the Middle Class[N].New York Times, July 11, 1990:A14.

[4]Tsang, M.C., and H.R.Levin.The Impact of Intergovernmental Grants on Education Spending[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3, 53 (3) :329~367.

[5][7]Adams, J.E., and W.E.White.The Equity Consequences of School Finance Reform in Kentucky[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97, 19 (2) :165~184, 165~184.

[6]Evans, W., S.Murray, and R.Schwab.Toward Increased Centralization in Public School Finance.In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M].R.C.Fisher, ed.New York:Kluwer Academic, 1997:139~172.

[8][13]Picus, L.O.The Local Impact of School Finance Reform in Four Texas School Districts[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94, 16 (4) :391~404, 391~404.

[9]Roman, B.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The Case of Public School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2 (27) :259~279.

[10]Meyer, J.W., and B.Rowan.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s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83) :340~363.

[11]DiM aggio, P.J., and W.W.Powell.Introduction,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M].W.W.Powell and P.J.DiM aggio, eds.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1~40.

[12]薛二勇.教育公平发展中财政政策的博弈——美国教育财政改革的政策过程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12) :120~127.

上一篇:招聘计划及方案下一篇:电视台新大楼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