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2024-06-22

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精选6篇)

篇1: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自主质疑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而《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都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反而越来越不爱提问了,不爱思考了,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趣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前质疑 发挥创新潜能

要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应该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去探索质疑。把课堂变为学生的“学坛”,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场所,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把想到问题提出来,学生会问“白血病是什么病?”“骨髓移植”是什么?“为什么要到台湾去找?大陆没有吗?”通过质疑,根据自己预习所知道的知识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升华了情感,引发共鸣,体会到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欲在不断的探索中受到激发,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集思广益,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能力。这样不正能够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吗?

二、课堂激趣质疑,激发创新兴趣。

1、创设质疑环境,激发创新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在与学生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如 “谁来说说你的奇思妙想”“谁灵感来了”“谁有不同意见”“不用举手就可以说”等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励,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种创新氛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奠定了心理基础。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以故事导入:“黄鹤楼的传说”这样学生知道了为什么李白要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在和学生一起表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接下来就会大胆质疑,长江上那么多船,没什么说是“孤帆”呢?这样,在尝试探究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了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发挥自主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发挥想象,创造出新形象,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再现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而再现想象是阅读中再现形象思维的核心。我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再现课文中的形象与景象,达到对课文的感受和

理解。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合理想象补充和丰富想象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课文中美丽的景象。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描绘课文中潮来前,人们期待的心情,潮来时,那种壮观的场面,美丽的画面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又如:教学《荷花》这课时,上课开始,伴随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观看公园里荷花盛开的录像,美丽的图画,悠扬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学生。这时,教师相机导入:“同学们,这么多的白荷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谁能描绘一下自己想想中的景色?”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造形象思维是以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它主要是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在融入读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再创造。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我这样设计问题,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然后请根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五位壮士,刻画出壮士的性格,有的学生抓住“斩钉截铁”这一短语,进行心理刻画,表现五位壮士视死如归的性格。教会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培养,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3、运用竞争对质疑自主求证,激发思维。

运用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动性,扩大学习参与面,小学生比成年人更渴望成功、得到表扬,但他们自我调控与意志力较弱,他们参与活动多数学生是从兴趣出发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比赛竞争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剂。于是每当课文较复杂或学生思维出现低潮时,我就适时组织一些比赛,看看哪组举手发言的多,哪组读书最认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为争第一,无不积极思维。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以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及时给予鼓励,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乌塔》一课时,当学生们读到:“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我们也经常茵旅行。不过我们的兴趣不同,妈妈喜欢音乐会和漂亮衣服,爸爸喜欢博物馆,我喜欢看有雕刻的老房子,所以我们也茵出去玩,也单独出去玩,爱他们,为什么就不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没有逻辑。”我创设一种“竞”境:让学生讨论“爱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由此,学生们开始热烈的讨论。这一“竞”境的设置,再次把同学们引入思考、探究、创新的情境之中,学生再次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当然,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竞争,从内容上可以是小组内、小组间对问题解决的竞答,可以是小组内或小组间的质疑,也可以是对习题练习速度、练习质量的评比或对某一问题处理深刻性的评价;从形式上可以是教师创设的,也可以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

三、课堂内外相结合大胆质疑,提供创新空间。

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局限于书本与课堂的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体验,在生活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课内外联系,注重校内外沟通,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一些能与学生生活结合的课文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例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可让学生到动物园参观或上网、查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弄清楚袋鼠、猴子等动物尾巴的用处,想象小壁虎向这些动物借尾巴的情景,仿照课文的段式练习说话,如学完《火烧云》一课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野外,坐在小山坡上,仔细观察云霞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有的同学说:“那朵云真像大鹏展翅。” 有的同学说:“那朵云多像一个小孩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呀!”“你看,一只火凤凰,多漂亮呀!”……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述着大自然神奇的景象。这里教师凭借教材,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云霞的千姿百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搞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篇2: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学校数学科组组织全体数学科任教师对《“质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一文章进行了学习与研讨,本人收获良多。现谈谈个人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深化,探索的动力。学生对未知的总是充满着好奇,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升学生的释疑技巧,我们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质疑”的氛围,鼓起学生“问”的勇气;二是教给“质疑”的方法,掌握“问”的要领;三是处理好“质疑”与“释疑”的关系,深化学生的思维。

那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方面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上,学生往往羞于质疑,耻于生疑,造成不敢问、不爱问的心理障碍。教学中,教师要把“爱”带进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提问,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哪怕学生是说错了,也要给予真诚的谅解与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因此,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篇3: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文本, 备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而且要精心设计足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促使他们开动脑筋。例如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 如用平铺直叙逐节讲解的方法教学就不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思考, 我就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并设置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2、小说采用了第几人称手法?主要人物是谁?文章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这样矛盾一挑起, 学生的思维就进入了积极兴奋的状态。大家纷纷举手发言, 各抒几见。在讨论到小说的主人公时, 一部分同学认为主人公是于勒, 一部分同学认为是菲利普夫妇, 并且还各自讲述了理由。又如《热爱生命》这篇小说比较长, 我就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思考一下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一般小说的主人公都有名字, 而本文却没有写出主人公的姓名, 这样安排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这几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一堂课的时间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下。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思, 而且是处理教材时“粗者细之, 浅者深之”的一种灵活运用。

二、努力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 创造条件, 让他们展示聪明才智

教师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超过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后, 他们常常会产生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火花, 让它在全班的学生中点燃。

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零, 他们在知识上有“库存”。复习旧知识不仅可以巩固他们理解, 也可以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 (库存) 。在这挖“库存”、求新知的过程中, 使贮藏在学生记忆里的知识进入周转, 知识就活起来, 学生的智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在教《藤野先生》一课时, 开头“东京留学生把头发梳得油光可鉴, 把辫子盘到头顶上, 戴上高高的帽子,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这一段时, 首先让学生说出“标致”的同义词, 学生就在自己的记忆的库存里搜寻, 找出“好看”、“漂亮”、“美丽”等词, 然后找出“标致”的反义词, “难看”、“丑陋”等。通过启发引导, 让学生了解这句话运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在这基础上, 让学生用过去学到的修辞知识来分析“标致”这个词前后的“实在”和“极”的作用, 这样学生就会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作用了。启发学生运用“库存”的知识,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在这以旧知求新知的过程中, 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力。

三、拓展活动空间, 巩固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多种多样, 生动而有趣易于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 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由于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常常不满足教科书上现存的一些答案, 而要自己寻根究底, 因此他们学习语文时不能囿于课堂, 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学习完成课堂知识后, 就布置相应的课外活动内容。例如在教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戏剧单元结束后, 让学生课后自己编写剧本, 然后让他们表演并评比, 这样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提高了。总之, 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姿的课外活动, 能有效地把学生带入所学的环境中, 能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智力的开发, 不能在知识的真空里进行, 主要还要通过双基教学来实现。在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切磋琢磨、辨微析毫, 使他们学得深入、扎实。要经常鼓励学生谈看法、摆见解, 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另外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开发, 也应充分重视。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就要使学生视而见、听而闻, 就要启发学生去神思飞越、浮想联翩。在教学中, 对学生思维、观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有机联系, 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1]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篇4: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一、激发情趣,营造学生宽松安全的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知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某种状态。它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是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在讲解《海上日出》一课时,自读课题后我就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想知道海上看日出与在草原、山中看日出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想知道海上日出是怎样一番景象……然后让学生再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说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又认真地思考起来,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可见急于寻求答案的心态引发了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

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有之一定的差别。个性不同决定着思维方式与深浅度的不同。使学生在愿意思考、主动动脑思维的情况下还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建立开放的教学过程,关注每位学生,使学生乐于思考,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注意的,否则,课堂上就会尤如一潭死水。

在课堂中为了实现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1、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思维动机,在宽松快乐的情境中展示自主学习的魅力。如“赤壁之战”一课,讲到火攻曹营这一计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当黄盖,师生是黄盖手下的将领。黄盖充分阅读课文后,回答火攻曹营的路上手下提出的问题。黄盖有许多问题被手下卡住,因而都很投入地再去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们兴致勃勃的争先回答、相互补充。从而理解了火攻计划的周密与巧妙。2、满足最佳心理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过难,会始中下等生失去学习兴趣,思维停滞。问题过易,又会使一些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意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注意设计那些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兴趣的、启发性强、发散性强的问题与情境,调动起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心愿”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对法国夫妇的美好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萌发这种美好的愿望,谈谈你的理由。3、运用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动性,扩大学习参与面。小学生比成年人更渴望成功、得到表扬,但他们自我调控与意志力又较弱,他们参与活动多数学生是从兴趣出发的。玩是孩子的天性,你看,球场上孩子们在比赛谁的投篮命中率高呢。比赛竞争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剂。于是每当课文较复杂或学生思维出现低潮时,我就适时组织一些比赛,看看哪组举手发言的多,哪组读书最认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优胜组展示在百花园中的风采展一栏。学生们为争第一,无不积极思维。4、合理安排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之中。独立学习是学习自主化的最佳方式。平时教学中,要善于从独立学习实践中总结出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时间、机会,在学习体会有争议时适当采用合作似的学习方式。如把握课文内容方面就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这些方面来自己学习,写景状物类思考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从哪体会出来的?写人记事类可以这样想: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的什么事?从中体会到这是怎样一个人?你怎样体会到?在读书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边读边适当标注,同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体会和同学交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解决,这样可以使独立学习的结果得以检验完善,可以使有争议的问题通过讨论找到最合理的答案,避免不成熟的想法当众发言所造成的尴尬,有利

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改变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阳光的温暖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适当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有错误也不能轻易全盘否定,要在肯定积极思维的主动态度中让他感到自己勇于当众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敢。同时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护他们的信心与热情,使学生把爱动脑善思维当作一种乐趣、荣耀,从而养成爱动脑、善思维的好习惯。

如一次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时,从来不完成作业的学困生高才同学居然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以为一定是课文简单,读好了,于是便叫起了他,可是,我想错了,他不仅读得不成句,而且生字的音也不准,但是我坚持让他读完了这个自然段,并且给予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中的生字读对了一半,并且敢第一个举手,说明他回去不但好好预习了,而且是最勇敢的人。同学们听我这样一说,联想到他平时的学习水平,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总之,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肯定的态度评价学生是保护学生自尊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火种。

篇5:紧扣课堂教学 点燃思维火花

——浅谈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句容市东昌小学 2122416 黄元俊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而应用题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题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下面就具体做法谈几点想法。

一、充分感知 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李明和陈辉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70米,李诚每分钟走65米,经过10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可以先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

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 “同时”、“相向”、“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数量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行程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李明速度与陈辉速度之和。这样,同类题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二、分析综合 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食堂运来大米800千克,面粉是大米的,运来大米和面粉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先画线段图让学生直观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有层次剖析题目中的“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大米和面粉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面粉数量与大米数量有什么关系,题中单位“1”是哪个数量;如何从两个数量的联系中求出面粉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大米与面粉的数量关系及苹大米的数量求出面粉的数量,然后将大米与面粉的数量相加,得出“共

多少千克”。即:400+400×,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400×(1+)。

三、比较总结 深化思维。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堆水泥,一堆重120吨,比另一堆轻,另一堆水泥重多少吨?(2)有两两堆水泥,一堆重120吨,另一堆比它轻,另一水泥重多少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让思维的火花闪耀在我们的课堂之上,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呈现一种独特理性之美。

篇6: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在4月20日,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第七小组的的成员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武昌区的昙华林。武汉昙华林有古老建筑、文化旧址35处,集中展现了近代武昌的旧城风貌和100多年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活的近代史。

从鸦片战争片战争之后的历史来看,昙华林在这一阶段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记载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化开始在武汉渗透上。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有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1865年兴建的基督教教堂——祟真堂是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

之后,反清革命团体与武昌首义 庚子革命以后,武昌革命党人接过同盟会旗帜,以昙华林为起点,在昙华林 及其周边地区,组织革命团体,传播革命思想,积聚革命力量,拉开了湖北反清 革命的序幕。湖北革命组织发轫于武昌花园山聚会,再接于科学补习所、日知会 等团体,而由文学社、共进会总收其成。居正在纪念武昌首义的《齐天乐》词序 中写道:“继科学补习所而起之日知会,在昙华林圣公会,秘密结社,有声有色,自我牺牲,志趣纯洁,革命种子之最可歌可泣者也。故首昙华林,凡以前策动 团体皆属焉。”之后,这些组织遵循孙中山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基本遵从全国性革 命组织的指导。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历尽艰难险阻,前赴后继,开展宣传和组织 活动,逐渐将革命影响扩大到新军、知识阶层和会党群中,为辛亥武昌首义的爆 发,作了扎实的准备工作。这些都直白地揭示出了昙华林在辛亥革命期间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

最后,我想说说昙华林对**发崛起之后的这段革命历史的见证与参与。1920年2月,陈独秀应邀来昙华林演讲,标志着共产党*学说正式登陆湖北。昙华林的文华老校园还是陈独秀在武汉最早传播共产党*革命火种的地方。1920年2月4日,陈独秀应文华大学聘请,从南京到武汉,下榻在文华大学文学院,第二天他在公书林礼堂发表演讲,题目是《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第三天,陈独秀又在同一地点作了《知识教育和感情教育问题》的演讲。

值得庆幸的是,文华大学文学院的两栋老房子至今保存完好。1921年,在街区的私立武汉中学,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和李汉俊3位**“一大代表。南昌起义前夕,贺龙的军部曾设于此,周恩来代表共产党与贺龙在这里进行了历史性会谈后,贺龙遂率部到南昌,与周恩来一起发动了南昌起义。再后来,到1938年,国共合作,民国政府迁入武汉,抗战史上大名鼎鼎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便设于此。郭沫若任厅长,一时风云际会,傅抱石、徐悲鸿在这里绘画,冼星海、田汉在这里作歌,洪深、阳翰笙在这里写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故居在昙华林的夏斗寅前辈在武汉解放前夕,一度参加湖北和平运动,欢迎解放军进城。

昙华林历经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惊心动魄的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华民族坚强勇毅奋斗不懈走向新生恢弘岁月。在这个历史厚重感及其强烈的地方,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在此留下了他们革命的足迹,他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个湖北共产党*诞生的地方,我接受到了那些共产党*先驱们革命精神的洗礼与熏陶,激发我们崇敬和学习民族英雄“兴我中华,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的思想感情,更让我对我们的共产党*事业的最终成功有了更多的信心和一定要实现的坚定的信念

在昙华林,我们 思念历史,缅怀先辈。这次昙华林实践活动,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怎样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大学生来说,不仅仅只是一次用眼睛去看的参观,更是是一堂需要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倾听的鲜活生动的党课,它用真实的历史实物对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刻地爱国主义、爱党主义教育,切实充分地提高我们这些入党积极分子的党员素质修养、政治觉悟和爱国主义情操。让我们与党更近了一步。

上一篇:2015年4月份销售PK会演讲稿下一篇:音乐培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