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2024-09-04

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精选11篇)

篇1: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是什么?怎么写?这是很多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学生都在问的一个问题,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法要求。

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

1I 什么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简单地说就是在参考一系列的参考文献后,对文献进行相关的整理融合,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融会贯通,进而分析评价,形成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论文存在明显的差别。

II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性论文不同,格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的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结果,文献综述与研究性论文相比,更多地介绍地是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进展、展望及评价。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与研究性的论文相比,更为多样化,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可以结合这四个部分的要求和规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进而根据提纲进行相关的写作任务。

前言,前言就是要用相关的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写作目的和写作的必要性进行叙述,并概括相关的概念性内容,提及研究的范围和领域,阐述问题研究的现状和研究动态,对于目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讨论也要进行概括。前言部分以概括性为主,一般200-300字就可以了,最多不要超过500字,简练精悍即可。

正文,正文是文献综述写作的重点内容,写法上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太固定的格式标准,但是需要准确地表达出想要表现的内容,形式上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地改革。正文部分,需要包括论据和论证,提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需要对前人的观点和看法及相关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建议从背景,研究现状,发展方向进行详细了解分析。正文部分不是要求大段地写,可以根据内容的层次性分为若干个小标题进行论述。

结论,结论是对正文部分内容的整体性总结,根据所参考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评价,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参考文献不仅能够体现作者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领域,还能够很大程度上体现作者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参考文献以近几年的文献为主,过早的过老的参考文献一般没有添加的必要。

III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规定

1.文献综述,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学生在开题之前交上来,以便选题报告有可靠的依据;

2.文献综述的写作中,参考相关的文献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生而言,需要阅读的文献至少不少于30篇,这些文献要全面,要可靠,要客观;

3.文献综述中,作者要将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个领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整体的发展走势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中间要掺杂自己的观点;

4.文献综述写作,要保证条理清晰性,文字通顺性,语言的凝练性;

5.文献综述的写作中,文献资料的运用要恰当,文献资料的参考要合理,这些资料一定要与文章主题相关;

6.文献综述中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是极为必要的,自己的观点要与参考文献的观点分开,以鼓励学生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文献综述的写作字数也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要求3000字以上。

IV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要全面

所参考的文献资料一定要全面,这是文献综述写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便的文献资料的拼接会对后期的文献综述的写作带来麻烦和困扰;

⒉ 参考文献要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决定参考文献必须可靠,必须科学,错误的观点会使整篇论文的写作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一定要极为注意;

⒊引用参考文献的同时要忠于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可混淆,更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参考文献的观点进行修改,此外,还要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恰当,是否正确。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部分科研论文可以省略参考文献,但是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是绝对不能省的,在写参考文献部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文献一定在是文章中引用过的,能够反映作者阅读范围的。

5.文献综述需要注意篇幅的控制

文献综述的篇幅和字数有一定的要求,切忌空话,虚话,这样会造成文献综述的重点不突出,主题不集中,很多同学误以为文献综述就是参考文献的罗列,其实不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作者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归纳总结。

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

21)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3)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报告题名.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作者。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篇2: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简单地说就是在参考一系列的参考文献后,对文献进行相关的整理融合,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融会贯通,进而分析评价,形成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论文存在明显的差别。

II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性论文不同,格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的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结果,文献综述与研究性论文相比,更多地介绍地是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进展、展望及评价。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与研究性的论文相比,更为多样化,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可以结合这四个部分的要求和规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进而根据提纲进行相关的写作任务。

前言,前言就是要用相关的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写作目的和写作的必要性进行叙述,并概括相关的概念性内容,提及研究的范围和领域,阐述问题研究的现状和研究动态,对于目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讨论也要进行概括。前言部分以概括性为主,一般200-300字就可以了,最多不要超过500字,简练精悍即可。

正文,正文是文献综述写作的重点内容,写法上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太固定的格式标准,但是需要准确地表达出想要表现的内容,形式上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地改革。正文部分,需要包括论据和论证,提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需要对前人的观点和看法及相关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建议从背景,研究现状,发展方向进行详细了解分析。正文部分不是要求大段地写,可以根据内容的层次性分为若干个小标题进行论述。

结论,结论是对正文部分内容的整体性总结,根据所参考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评价,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参考文献不仅能够体现作者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领域,还能够很大程度上体现作者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参考文献以近几年的文献为主,过早的过老的参考文献一般没有添加的必要。

III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规定

1.文献综述,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学生在开题之前交上来,以便选题报告有可靠的依据;

2.文献综述的写作中,参考相关的文献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生而言,需要阅读的文献至少不少于30篇,这些文献要全面,要可靠,要客观;

3.文献综述中,作者要将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个领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整体的发展走势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中间要掺杂自己的观点;

4.文献综述写作,要保证条理清晰性,文字通顺性,语言的凝练性;

5.文献综述的写作中,文献资料的运用要恰当,文献资料的参考要合理,这些资料一定要与文章主题相关;

6.文献综述中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是极为必要的,自己的观点要与参考文献的观点分开,以鼓励学生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文献综述的写作字数也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要求3000字以上。

IV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要全面

所参考的文献资料一定要全面,这是文献综述写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便的文献资料的拼接会对后期的文献综述的写作带来麻烦和困扰;

⒉ 参考文献要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决定参考文献必须可靠,必须科学,错误的观点会使整篇论文的写作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一定要极为注意;

⒊引用参考文献的同时要忠于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可混淆,更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参考文献的观点进行修改,此外,还要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恰当,是否正确。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部分科研论文可以省略参考文献,但是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是绝对不能省的,在写参考文献部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文献一定在是文章中引用过的,能够反映作者阅读范围的。

5.文献综述需要注意篇幅的控制

篇3: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关键词:文献综述,批判性思维,毕业论文,英语专业本科生

0 引言

文献综述也称研究综述, 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某一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对该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已有研究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 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文献综述虽不是本科生论文必备的一个章节, 但却是论文撰写的起点, 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选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避免重复劳动。但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 在文献综述的部分普遍存在文献搜集不全、阅读不深、仅罗列信息、个人观点多或故意突出个人观点的重要性等问题, 直接结果就是论文的选题重复性特别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态度、研究能力不足之外, 也曝露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 因为文献综述的“综”性需要学生归纳、总结、提炼, 而“述”作为评论则需要学生具备批判的能力、辨析的能力, 能够发现问题最终达到提出解决方案。

1 文献综述撰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探究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部分存在问题的根源, 大概有如下几个原因。

1.1 不会搜集文献, 不懂何为“综述”

不可否认的是, 有些本科生不懂得何为文献综述, 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本科生的论文中引言或介绍部分仅仅是作家、作品的介绍或某些理论的介绍。也有些学生根本不会搜集文献或由于资料搜集范围或方法不当, 未能将有代表性的资料完全纳入研究的范围, 或仅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 断章取义。

1.2 故意突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

因论文指导工作过程中已强调要避免选题重复, 选好研究度, 尽量做有意义的研究。很多本科生由于学术积累不够或思考不深入, 便故意在综述中漏掉或弱化某些研究成果, 或者放大已有研究的不足, 以便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选题不当, 重复研究。

1.3 简单罗列, “综”而不“述”

有些本科生可以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综述, 但仅仅是将前人的观点罗列出来而不能进行系统分类、归纳和提炼, 内容杂乱, 缺乏内在的逻辑, 与选题连接牵强附会。

1.4 态度不认真, 敷衍了事

因为跨专业考研、实习机会、跨行就业等原因, 不乏一部分学生对学位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此种原因在本文中不予探讨。

综上, 除了“不懂”和“不愿”的原因, 述评能力差是造成学生无法完成文献综述任务进而优化选题的主要原因, 而前文提到, 述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反映, 那么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2 专业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批判性思维在能力上体现为可以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正。能够理解和表达极为多样的经验、情景、数据、事件、判断、习俗、信念、规则、程序或规范的含义或意义, 包括归类、理解意义和澄清含义。能够识别意图和陈述之间实际的推论关系、问题、概念、描述或其他意在表达信念、判断、经验、理由、信息或意见的表征形式, 包括审查理念、发现论证和分析论证。能够评价陈述的可信性或其他关于个人的感知、经验、境遇、判断、信念或意见的描述;评价陈述、描述、问题或其他表征形式之间实际的或意欲的推论关系的逻辑力量, 包括评价主张, 评价论证。能够识别和维护得出合理结论所需要的因素;形成猜想和假说;考虑相关信息并根据数据、陈述、原则、证据、判断、信念、意见、概念、描述、问题或其他表征形式得出结果, 包括质疑证据、推测选择和推出结论。能够陈述推论的结果;应用证据的、概念的、方法论的、规范的和语境的术语说明推论是正当的;以强有力的论证形式表达论证, 包括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能够监控一个人认知行为的自我意识、应用于这些行为中的因素, 特别在分析和评估一个人自己的推论性判断中应用技能导出的结果, 勇于质疑、确证、确认或改正一个人的推论或结果。子技能包括自我审查、自我校正。批判性思维的倾向是求真的、开放的、系统的、分析的。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缺席”还是“在场”, 前人已有多篇论述。思辨能力作为一项核心竞争力, 是优秀人才的重要素质。而大学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 理应将思辨能力作为其最具价值的教育目标之一。1998年, 由多国高等教育领导者组成的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组织将思辨能力视作决策者的重要能力, 认为大学教授思辨能力等核心技能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将来成为更高效的职场人士和负责任的公民。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尽管并未使用“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等语词, 但都明确提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文科专业学生, 英语专业生除了语言技能外, 应该拥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来实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1 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在培养计划中强调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添加诸如辩证法、逻辑、辩论方法等方法课, 演讲与辩论、思维与写作等实操课, 语言学、文学、文化、哲学、社会学等拓展课,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方法, 进行实际的操练, 并能够展开比较, 因为这一过程定会引发讨论和思考, 提高逻辑、批判能力。

2.2 考查方式的改革

实施动态的监控与考核,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改变一张考卷占据大比例的考核现状, 这样学生才能更注重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 并且也更能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注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现在学生的认知途径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 各个学校也在积极参与并推动教学改革。在既有的课程设置中, 教师可以尝试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改变传统的输出和接受的模式, 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 强调启发和开放式结尾问题的设置, 传统授课方式和seminar、workshop等方式的结合, 课堂和在线学习的结合等, 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3 结语

文献综述过程中曝露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只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的一种表现, 除了提高批判能力, 也需要专门训练等对策来解决。在说与写的语言输出过程中, 学生不能分析、归纳、评论, 提交自己观点的例子亦不鲜见, 其原因也非几条能够概括, 但是, 如果教育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行动, 即先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开始,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定会有提高。但正如与写文献综述的一个原则相呼应的是, 我们必须恪守欣赏与批判并行的原则, 为达到批判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的目标, 多赏读、涉猎经典, 是先行一步的。

参考文献

[1]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 (01) .

[2]李枭鹰.文献综述——学术创新的基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 9.

[3]孟金兰, 董艳芬, 郑凌云, 王建红, 汪胜.本科生文献综述撰写能力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Vol.25 2007 No.23.

[4]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 2013 (01) .

[5]时俊卿.撰写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7.

[6]王琪.撰写文献综述的意义、步骤与常见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1.

[7]余国良.文献引用行为中批判性思维的个案研究[J].外语学刊, 2007 (05) .

篇4: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一、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也称“人-职匹配”理论,它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Parsons)提出来的。1908年帕森斯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有三个明显的因素:准确地了解自己,包括人格、能力、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懂得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优缺点、环境和发展前途;对于这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正确认知。”这种职业指导原则为帕森斯模式奠定了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特质因素论就是指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条件相互匹配,从而找出理想的职业生涯。特质因素论的模式与方法深深影响着职业指导的实施,后来发展的各种理论也都深受其影响。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忽略人格动态的发展,而只强调当前特质的静态分析;忽视个人的需要和动机,而仅强调个性特质与职业特性的机械匹配等。

二、心理动力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职业指导理论开始重视人的需要,以及人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重视早期经验与职业动机对职业选择与职业成功的影响,出现了较有影响力的心理动力论。这种理论将人-职匹配的目标定位在人的“职业满足”而非“胜任”上。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鲍丁(Bordin)、纳奇曼(Nachmann)、施加(Segai)等人提出来的。该理论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工作具有升华作用,其驱动力来自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因此若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必将选择能以自己喜好的方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又可免除焦虑的职业。也就是说,心理动力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综合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结果。在职业辅导中,心理动力论对个体的需要及个体可能因一些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困扰,特别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十分重视个体的自我探索功能。

三、人格类型论

人格类型论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L·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在特质因素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的理论。其基本原则包括:职业选择为个人人格的延伸,比如影响个人职业决定的职业兴趣、个人对某些职业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就是人格的一种反映;相同职业的从事者,有相似的人格与相似的发展史,他们对于各种情景和问题的反应也大致相似,并且因此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个人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与环境特性间的适配性。这种理论注重个人特质与未来工作世界的配合,被辅导者得到一组测验的结果后,可借助一些较明确的方向继续进行职业或生涯探索,因而有利于引导个体走向一个积极主动的动态探索过程。

四、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以发展心理学作为基础,综合差异心理学、自我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以及人格理论的有关原理,研究人的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成熟过程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斯伯格(E·Ginzberg)和舒伯(D·E·Super)。该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发展的过程。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才出现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职业态度和要求也不是面临就业时才有的,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随着年龄、经历和教育因素的变化,人们的职业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弥补了人-职匹配理论的不足,特别是这种理论提出了职业的阶段性,把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职业指导也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并贯穿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些观点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行与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当然,这种理论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人的职业行为发展时,对社会分工、职业分化、职业结构的变迁等职业自身发展规律研究不够;二是对如何提高个体的职业适应性研究不够。

五、职业决策理论

职业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欧美国家向信息化时代迈进,社会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旧职业更迭频繁,职业的要求日益复杂化,职业的专业界限也日益模糊。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现存的职业或为一个假设的职业做准备,还要培养决策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伽勒特(Gelatt·H)等人的“决策论”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强调个人对各种信息的掌握情形,包括对职业环境,自己的人格特性、技能、体能、价值观、需求、学习能力等,以及对其他可能选择的方案、可能的结果、对不同结果之间相对偏好的程度、评估技巧、评估标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职业决定的重要因素。

六、结语

从以上理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和走向:

第一,职业指导的目标从实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向“职业满足”拓展。

第二,就业指导的形态从静态的就业指导转向动态的生涯辅导。

第三,就业指导的功能从“鉴定、分流与安置”转向“培养自我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5-168.

王珍,张树桂等.职业指导[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3.

池忠军.简析西方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演变[J].教育与职业,2004:61~62.

曾玉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8.

篇5:文献综述怎么写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篇6: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写文献综述是我们写论文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我们要写一个文章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我们一般首先做的就是做文献综述。下面把文献综述的意义和写法简要的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要对此有一个了解。

1.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对选题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问题做出的综合阐述与评价,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文献综述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2.文献综述怎么写?

写文献综述时,不能一味告诉别人,我读了什么,反对述而不评。必须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状况的见解,为不同研究的结论提供某些说明,并合乎逻辑和顺畅地从一个问题上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并使之成为自己更广泛或深入研究的导引。要清楚地表明这样一种事实:所考察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有待扩展,这样就给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需求。文献综述应表明有深入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必要,或许某一现象尚未用定性方法加以研究,而事实上对其进行定性研究是合适的、有用的。

尽管要适当地引用文献资料,但不要把文献综述搞成引证材料的罗列;围绕和问题相关的关键点来组织文献综述,不要勉强地以年代顺序来组织,该部分末尾要有结论,要对前面的考察加以概括,对重点内容加以综合。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

二、格式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a)研究背景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有什么必要性?一定要把必要性体现出来!

b)研究目的及意义

经过你的研究,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以及你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或)实践上有什么样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国内、国外进行综述,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参考文献

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按照引用顺序,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注意:参考文献的格式及示范实例

其中,标红的前三个是用到的最多的,大家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完全符合格式要求。

a)书籍或专著

例:l 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Borko H,Bernier C L.Indexing concepts and methods.NewYork:AcademicPr,1978

b)期刊中的文章

例:华罗庚,王元.论一致分布与近似分析.中国科学,1973(4):339~357

c)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

例: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学位论文],北京:数学系统学研究所,1983郭宁.××××××××,[学位论文],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92

d)会议文献

例:Rosenthall E M,ed.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canadian Mathematical Congress,Univ of Montreal,1961.Toronto:Univ of Toronto Pr,1963

e)报告

例:Pobert H C,Thomas O B.End-Point Control of Flexible Manipulators,AD-A172287/5/GAR,StanfordUniv,CA.Dept.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1985

三、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篇7: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关于2014届各毕业教学环节工作安排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教务处《文献综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需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专业的实际情况,现将各毕业教学环节工作的具体要求做如下规定:

一、文献综述

1、组织专题讲座。根据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学院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面向毕业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的专题讲座。

2、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和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3、格式要求。文献综述参考格式参见附件1。

4、时间要求。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周交文献综述。

二、毕业实习

1、时间安排

根据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各专业毕业实习(调研)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请各位指导老师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需要,在此期间做好毕业生的实习工作安排。

2、毕业实习材料及存档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问题,要求答辩前提交的材料有(注:实习(调研)周记或实习(调研)报告):

①实习(调研)周记(主要针对有实习单位的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实习研究过程、各阶段的研究成果等,格式参见附件2。

② 实习(调研)报告(主要针对没有实习单位的学生)调研的主要内容、主要收获和心得体会,格式参见附件3。③ 实习单位鉴定意见

由实习单位依据学生实习情况及表现,在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实习鉴定表上填写鉴定意见,并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如果无确定的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依据学生是否完成调研计划给出实习鉴定意见,格式参见附件4。

④ 存档

实习(调研)周记或实习(调研)报告,与毕业设计(论文)活页装订或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附件的形式与毕业设计(论文)同袋存档。存档时间汉语言班入校后7年,民语言班入校后8年。

如因导师科研需要,相关记录材料不能存档者,须由导师出具书面说明,经学院教学主管院长签字后,附在实习存档材料中。

3、成绩评定及报送 ① 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有实习单位评定和指导教师评定两种方式。

有固定实习单位的,由实习单位在填写鉴定意见的同时给出实习评定成绩;如无固定实习单位,由指导教师根据该生完成毕业实习计划的情况给出评定成绩,格式参见附件4。

毕业实习成绩以五级制记分。② 成绩报送

指导教师填写毕业实习成绩评定表,由教学办统一汇总后报送。毕业实习成绩评定表参见附件4。

③ 成绩存档

教学办以班级为单位,将毕业实习成绩评定表以课程成绩单方式与期限存档。

三、毕业设计(论文)

1、时间安排

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对2015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做了详细安排,并于2014年10月公布在学院网上,请各位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相关指导工作。

2、计划的实施

①针对毕业生和指导教师,学院将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举办2-3场“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和毕业设计(论文)”的专题讲座;

②坚持在学院统一领导下的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实施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程监督;

③通过五级资格审查(文献综述、中期检查(实习完成情况和论文完成进展)、指导教师审核、专家评阅审核、毕业答辩)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确保2015届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参见附件5。

3、其他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成绩报送、存档等工作,依据新疆农业大学的相关规定和机械交通学院的暂行规定执行。

篇8:《哲学的贫困》文献综述

根据学者姜海波的研究梳理, 在中国最早提及《哲学的贫困》是在1903年。当时的学者赵必振在其所译日本著作《近世社会主义》 (作者是福井准造) 一书中首次提到了《哲学的贫困》 (当时译作《自哲理上所见之贫困》) 的写作过程。其后在新文化运动中,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曾提到《哲学的贫困》。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上) 》一文中直接引用了《哲学的贫困》中“手推磨”和“蒸汽磨”的经典论述。陈独秀则在《马克思的两大精神》中谈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虽然没有专书, 但是他所著的《经济学批判》、《共产党宣言》、《哲学之贫困》三种书里都曾说明过这项道理”。

有必要提及对《哲学的贫困》进行翻译的历程。在1928年, 李铁声节译了书中哲学内容的片段, 并以《〈哲学底贫困〉底拔萃》发表。1929年, 杜竹君翻译《哲学之贫困》全文。1930年8月, 巴克也摘译部分内容编译成《社会主义底基础》一书。1932年, 徐德珩翻译《哲学之贫乏》使得译本更为完善。1942年至1944年, 何思敬在延安中央党校完成对《哲学的贫困》一书较为权威的翻译工作, 在1949年出版后先后重印7次。最权威的版本当属中央编译局编译出版的译本。自1956年起, 中央编译局开始陆续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第一版) , 并在第4卷中收录了《哲学的贫困》全文, 出版发表于1958年8月。1961年11月, 人民出版社还发行了未署译者名的单行本, 但正文和注释都采用的是中央编译局出版的译本, 其中徐坚新译了恩格斯写的两篇序言。自1965年起, 中央编译局又编选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其中节选了《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的部分内容。《选集》第二版于1995年6月出版, 对以往的内容做了修改。此外, 2009年12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也节选了《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的部分内容。

上述翻译工作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本文基础, 但在早年并没有对《哲学的贫困》展开深入研讨, 究其原因, 可能在于一方面并没有认清这一文本的价值, 另一方面则在于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前, 社会政治的动荡极大地影响了学术研究, 使得相关研究工作进入停滞状态。

二、文本研究的基本情况

在1978年, 《哲学研究》在1978年第1期发表了海外华人学者刘惠林的《〈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疑问, 首先开启了对《哲学的贫困》的思想研究。当时学术界对这篇文章的反响如何现在已很难清楚。自1980年代开始, 学术界对《哲学的贫困》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先后发表了8篇研究文章, 论题涉及《哲学的贫困》与《资本论》之间的联系、无产阶级专政、对《哲学的贫困》思想史地位的评价、《哲学的贫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等, 这些论题直到今天仍然在讨论中。

1997年是《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周年, 在此前后学术界对其研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仅在1997—1999的三年内共发表10多篇相关论文。1997年, 为纪念《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周年, 学者们在南京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孙伯鯙、陆剑杰、王金福、张一兵等学者就《哲学的贫困》的研究现状、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哲学的贫困》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论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南京社会科学》也在其1997年第10期开辟专栏, 就《哲学的贫困》相关研究发表了8篇论文, 论题包括:邓小平改革理论与《哲学的贫困》思想的契合 (孙伯鯙) 、《哲学的贫困》中的雇佣劳动概念 (杨建平) 、社会批判方法 (陈胜云) 、面对现实的科学历史原则 (张一兵)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哲学视域 (仰海峰) 、分工与马克思批判话语的变革 (张溟久) 以及《哲学的贫困》蕴含的理论张力 (文析东) 。在此后两年, 学术界又发表了几篇相关研究文章, 但主题大致与前述相同。

自新世纪以来, 对《哲学的贫困》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拓展。这表现在:首先, 有两本关于《哲学的贫困》的研究专著问世。其中朱进东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马克思与蒲鲁东关系的变迁, 进而探讨了两者的思想变迁与差异。余培源和付畅一则在把握两者关系的历史变迁基础上, 在横向上对《贫困的哲学》和《哲学的贫困》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阐述了两者的思想特点及差异性, 并总结了《哲学的贫困》这一文本的时代意义。其次, 从论题来看, 除了对以往论题的进一步探讨,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论题。比如蒲鲁东对《哲学的贫困》的态度及其原因分析、《贫困的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贫困观、从《哲学的贫困》看“马克思主义不是三个组成部分”等。

三、从《资本论》这一参照系看《哲学的贫困》的思想史地位

从检索到的研究资料来看, 汤在新和冯景源探讨了《哲学的贫困》与《资本论》之间的思想关联, 从《资本论》这一文本参照来评价《哲学的贫困》的地位和价值。汤在新认为, 《哲学的贫困》是《资本论》理论形成的起点。具体而言, 一方面《资本论》理论的核心及其基石已经明确, 《资本论》理论的基本轮廓已经勾画出来。另一方面《资本论》理论的这些因素有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中, 一系列理论难题尚未解决, 而这些理论问题的解决, 从萌芽到成熟, 也正是创立《资本论》的过程。冯景源从三个方面强调了两者的思想联系, 认为前者是后者的萌芽。他的论据是:第一, 马克思在分析蒲鲁东的范畴体系时, 力图按照经济范畴反映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来排列它们的秩序;当时, 虽然还没有排列出来, 但是提出了这个任务。这个任务的真正完成, 是在《资本论》的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及其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等的范畴体系中完成的。第二,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结合着政治经济学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 这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常常运用到。第三,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的经济范畴体系的反历史主义, 提出了逻辑范畴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要求, 这也构成了后来《资本论》的一个重要方法。

张溟久通过研究“分工”这一范畴, 认为《哲学的贫困》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批判话语的变革。他的依据是:《哲学的贫困》以后, 分工已不再是马克思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了。与《形态》中以分工为轴心而展开的社会批判理论相对应, 在《哲学的贫困》以后, 马克思只是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层面上讨论分工, 分工变成了一个实证的经济学范畴。这标志着马克思发现了内在于经济过程的现实批判思路。

参考文献

[1]朱进东.马克思与蒲鲁东[D].南京大学, 1999.

篇9:深度翻译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深度描写 深度翻译 注释 文化人类学

一、引言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并受到了深度描写的启发,提出了“深度翻译”的概念。深度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对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话语,开阔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深度翻译的来源——深度描写

1999年,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学转向代表人物者克利福德·格尔兹提出了民族志的“深度描写”方法。“深度描写”是人类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注重细节、强调阐释的研究方法,格尔兹提出文化不是一种引致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的力量;它是一种风俗的情景,在其中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得到可被人理解的——也就是说,深的——描述。深度描写式的民族志感知、阐释行为之间的文化层次,建构一个分层化等的意义结构,解释“这些陌生的行为在那些陌生的地方所具有的自然的意义”。“深度翻译”是对“深度描写”的借鉴,继承了后者对“语境”和“意图”的重视,并在当代文化相对主义的大背景下充分关注文化差异,对文化翻译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深度翻译的涵义

在深度描写的基础上,美国理论家夸梅·阿皮亚创造出“thick translation”一词,中文译为“深度翻译”或“厚翻译”,具体做法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阿皮亚提出三个深度翻译的理论要点:第一、强调意图的重要性。在很多情况下,了解语义并不等于理解意义。话语是行为的产物,因此和所有行为一样,都具有某种产生的理由,或者说是意图。第二、强调语境的重要性。阿皮尔认为,要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就要把握语境,需要“深度语境化”。第三、充分关注差异。

四、深度翻译注释的类型

对于“深度翻译”的具体实践,即添加注解、评注的深度语境化。注释是对已有作品中的词语、内容引文、出处等所做的说明,一般是针对作品的疑难处进行说明,目的在于使人们能更准确、完整地理解作品。如下分析了深度翻译具体实践中,注释的类型:

1.专有名词解析。这是注释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专名包括选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地名、概念术语以及选文的来源书籍,这部分注释内容构成全部注释的大多数。

2.背景信息。强烈的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构成了本书注释编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这部分注释中,读者可以看到文化方方面面的信息。

3.文内互文。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历史传承的民族。在思想传统上,中国人素有崇古、崇权威的较强倾向。这点也反映在中国古代翻译话语中。后世论者经常援引前人的话语来证实自己的论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阐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4.文外互文。这部分内容指向翻译话语体系的研究,注释中在对某些概念作出语境化解释之后,往往会给出这一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供对相关论题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参考。实际上,其他类别的注释都或多或少提及后人的相关论述与研究,这里主要是按注释内容的独立性作为归纳标准。

五、深度翻译的研究价值

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源语言文本中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富有诗意的独特表达风格,译者只有通过深度翻译添加各种注释或评注,才能阐释出源语言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语境,从而在目的语中充分再现源语言“意义之网”中的语境意义和原作者的意图。

翻译标准的制定不仅与原作内容、风格、文本类型和原作者的意图密切相关,还要考虑文化、社会现实、翻译目的以及读者需求等因素。译者的选择应以是否恰当为依据,在尽量贴近原文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之间寻找平衡。文化人类学视角的深度翻译策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拓展了译者的话语空间;其次,再现了历史文化语境,使他者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三,促进了多元主体间的对话;第四,加强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第五,强化了译者作为文化协调人的文化身份,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平台。

六、结语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的格局下,深度翻译在翻译实践中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翻译方法。深度翻译由深度描写衍生而来,是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深度翻译理念在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对文化的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ppiah,K.A.(2000).Thick translation[A].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Venuti.(ed.).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2]克利福德·格爾兹.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篇10: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所谓“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所谓“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的论述。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五、文献综述范文11、文献综述(论文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

2、摘要:

(“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

3、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4、正文(要求:正文的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

一、前言

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二、正文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

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与展望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文献综述范文2: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篇11:文献综述如何写摘要

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总结。

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内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技术的研究成果、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动态等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选择、提炼,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实用文体。

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

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

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一篇综述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大得多。

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

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

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较好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2文献综述的特点及作用

2.1 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向比较。

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更有逻辑性,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专门、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

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

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

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有些学者认为科技文献综述应述而少评、述而不评,重点在“综”。

只是浓缩性地介绍己经获得科技成果的信息,在文章中不加上编写者的见解和评论,但这不等于作者不能有自己的观点,作者的立场、观点、学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对原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即用别人的资料和观点来表明白己的想法。

也就是说,要将自己的见解寓意其中,贯穿于内。

如果文章中加上编写者的观点就变成了述评。

述评的特点是“评”,即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为读者献计献策。

述评也可以看作综述的一种。

2.2 文献综述的作用

①在科研伊始阶段,综述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当前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的情报资料,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全面了解本领域的情况,从而选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②综述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

综述能让我们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对某种专题的内容、意义、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个较完整、系统、明确的认识。

③在检索中的作用:综述,尤其是重磅级的综述(该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所写)文后所附的参考书目、文赋,是一种独特的“情报检索系统”。

利用参考书目采用回溯检索和循环检索的方法,可获得成千上万篇文献资料,并可满足在检索工具缺乏情况下的族性检索。

上一篇:电视剧兰陵王的经典台词下一篇:古诗词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