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处以分数教学设计

2024-06-28

分数处以分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分数处以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3、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感受画图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直观性。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两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沟通知识。

师:老师这有一组题,你能解决吗?

1、5的1/2是多少? 2、15的1/4是多少?

3、100的1/2是多少? 4、80的1/10是多少?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这几道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

师:同学们,老师这还有几道口算题,相信你们能口算正确。出示口算题: 3/5×2,10×1/2,2/3×6,11×7/12,3/4×9,1/3×1/2

师:最后一道题,与前面几道题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都是整数与分数相乘的乘法,最后一道是分数乘分数,不会算。

师:那分数与整数相乘,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子乘整数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师: 那分数乘分数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分数乘分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长方形纸,现在,拿出其中的一张,我们一起玩一个折纸游戏。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折一折。

(1)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这时你得到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能列算式吗?

学生边操作,边回答问题,教师相机板书:1×1/2=1/2

(2)在此基础上再对折,这时你得到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能列一个算式吗?

学生可能答:1×1/4=1/4或1/2×1/2=1/4。如果学生不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出示教材示意图,提问,你发现1/2和1/4有关系吗?引导学生发现1/4就是1/2的1/2。

教师板书:1/2×1/2=1/4

活动二:师: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另一张纸,我们把它当作张大爷家的地。(师口述教材活动的内容)你能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折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吗?

生动手折纸,并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

师:蔬菜地的1/2种西红柿,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生:1/3×1/2=

师:1/3×1/2得多少,我们先动手折一折,看是多少?

生动手折纸,涂色,发现1/3×1/2=1/6。

师:你能说说1/3×1/2为什么等于1/6吗?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生1:(结合折纸和涂色)因为求西红柿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也就相当于把整块地平均分成了6份,取了其中的一份。生2:(结合折纸和涂色)西红柿地是占蔬菜地的1/2,蔬菜地占整块地的1/3,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也就相当于把整块地平均分成了3×2=6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1/3×1/2= 1/2*3=1/6

师:那问题(2)该怎样解答呢?同学们结合折纸图独立列式计算,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谁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

生:(结合折纸和涂色)粮食作物占整块地的2/3,粮食作物的1/3种黄豆,求黄豆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2/3的1/3是多少,也就相当于把整块地平均分成了3×3=9份,取了其中的2份

(师随学生发言板书:2/3×1/3 = 2*1/3*3 = 2/9)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可以继续进行补充发言。

师:题目中只说粮食作物的1/3种黄豆,也没说是2份呀?这里的2是怎么回事?(以此引起学生的争论,使学生明白,粮食作物占整块地的2/3,粮食作物的1/3种黄豆,黄豆的这一份包含了2小份)

师:有点明白了,那老师再补充一个问题,你帮着解答解答。如果粮食作物地剩下的这2/3(指图),种玉米,玉米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

生:2/3×2/3 = 2*2/3*3 = 4/9

师:给大家讲讲吧!(引导全体学生结合图理解其中的算理)

师:经过刚才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及时拓展,巩固新知。

1、完成“试一试”。师: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努力,已经探究出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相信下面几道题一定难不住你。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2、完成练一练第1、2、3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名列式的想法及计算过程。

3、完成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请学生说明比较的方法。如果最后一题学生用乘法交换率进行比较,教师要给予表扬。

4、作业:练一练第5题。

教学后记:在教学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时还不够课透,以后继续加强这方面。对于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有个别学生会把整数跟分子约分,有个别学生没有约到最简分数,以后不断加强学生的训练。

篇2:分数处以分数教学设计

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 黄振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三单元P45-46例

4、例5和“练一练”、练习九的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分数乘分数的算法。教学准备:(教具)小黑板(学具)长方形制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25的2/5是多少? 2.3的5/9是多少? 指名口答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创设情境:小明和小强是好朋友,小明到小强家去做客。小强请小明吃西瓜,他先切了一半留给爸爸妈妈,小强又切了西瓜的一半的一半给小明。请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指名口答,列出1/2*1/2 顺势揭题:分数乘分数

二、探究

1、例4教学

学生观察后提问:

(1)涂色部分各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2)画斜线部分各是1/2的几分之几?

(画斜线部分各占1/2的1/

4、3/4,把1/2看做一个整体后理解它的1/

4、3/4)(3)提问: 1/2的1/

4、1/2的3/4分别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写出结果吗?(学生观察可得出1/

8、3/8,并列出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 1/2*1/4=1/8 1/2*3/4=3/8 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引导:观察上面的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算式,你能猜想下分数乘分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2、教学例5 到底是不是这样算,我们再举个例子看看.(1)请同学拿出一张画好2/3阴影的纸片,教师出示2/3*1/5=(), 要求:请学生在另一张画好2/3阴影的纸上用画斜线的方法表示计算结果,再填空.交流分数乘法算式的意义:积是怎么得到的?(学生:2/3*1/5=()就是求2/3的1/5是多少.)(2)请同学们在另一张画好2/3阴影的纸上用画斜线的方法表示出2/3*4/5=()的计算结果,再填空.交流分数乘法算式的意义:积是怎么得到的?(学生:2/3*4/5=()就是求2/3的4/5是多少.)(3)引导:观察例

4、例5中得出的4个分数乘分数的式子,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教学“试一试”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6页,完成试一试的最上面部分,你能先约分再计算吗?教师同时出示小黑板。

明确: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要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2)出示小黑板,我们前两堂课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相乘,那么这样的题目能不能用分数乘分数的方法计算呢?

请同学们思考后在试一试中完成。

引导: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乘分数相乘吗?为什么?(学生: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为1的假分数。)

说明:整数乘分数其实就是分数乘分数的一种特殊情况。(3)简化计算

其实在我们实际的计算中,不需要这样子计算的。教师小黑板出示两道用简化计算的式子。提问:你发现这两道题的计算比以前的计算,简便在哪?(4)计算练习

请同学在书上完成第46页练一练,注意简化计算的方法,教师巡视,再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请同学思考后,先在图中表示出来,再列示计算。

引导:求1/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就是求1/2的1/3是多少.求2/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就是求1/2的2/3是多少.2、练习九第3题(改错)

出示小黑板,在书上两题的基础上再补充两题。提问:每一道题都错在哪里?

3、练习九第4题(算一算,比一比)学生计算左边两组题

引导得出:整数与分数分数相乘时,可以把整数与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再相乘。学生计算右边两组题

引导得出:分数乘法的计算和分数加法的计算不同,不能混淆。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学生谈谈。五,课堂作业

篇3:分数处以分数教学设计

一、整体把握几个单元分数实际问题的关系

分数实际问题主要集中在六年级上册, 分别是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和第六单元的“百分数 (一) ”。“分数乘法”单元里学习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单元里学习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则穿插在两个单元里。“百分数 (一) ”单元里学习出勤率等百分数实际问题。

这三个单元的分数实际问题是连为一个整体的。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是基础, 之后的分数实际问题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是难点, 难在这一部分实际问题与之前的实际问题同时出现时学生不知道该用乘法还是用除法, 或者说不知道该直接乘还是列方程。第六单元百分数实际问题是前面所学分数实际问题的延伸。教师要站在整个分数实际问题的高度来处理各个部分的教学。

二、单元突破分数实际问题的教学

1.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学习要探究出解题规律。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务必让学生学好。它是分数实际问题的开始, 所涉及的题又都是分数乘法, 所以许多学生虽然没有学会, 但不会做错, “照葫芦画瓢”, 只要用乘法计算, 十有八九是对的。因为此时学生碰巧的概率高, 有的教师就把学生没有做错当作真正学懂了, 从而对本质的知识点重视不够。

分数乘法单元,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说虽然只安排了例8、例9两个实际问题, 但从“实际问题不集中安排, 而是分散安排在所教学的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之中”的课标要求来看, 其他例题的教学, 实际上也是问题解决, 只是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例1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 通过直观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通过直观, 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例2教学整数乘分数, 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这个数乘几分之几”。例3、例4教学分数乘分数, 例5教学小数乘分数。例8, 借助直观图教学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9, 借助线段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后, 要用1节课的时间对其中的几个例题进行分析、对比, 引导学生发现, 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都是用乘法做, 从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的规律。

2.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学习要重过程。小学数学是过程教学。第三单元分数实际问题, 虽说是“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实际列出的却是乘法算式。如教材例4, 首先列出的算式是“”而不是“”。 (1) 抓等量关系分析解答分数实际问题。等量关系是实际问题中客观存在的, 抓等量关系。可避免教师就题讲题———“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学生猜算式的现象、学生不知是用算术法解还是用方程解的现象。教学第三单元分数实际问题, 重点要放在分析、找出题中等量关系上。找等量关系, 要紧紧围绕第一单元找“是求谁的几分之几”, 找出的等量关系要是第一单元的发展。找出等量关系后来看谁已知, 谁未知, 已知的就写出具体数字, 未知的就用未知数代替。而不要单纯地强调是用方程解还是用算术法解。

(2) 用线段图分析、找出分数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画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 能使题中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教师教学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时, 要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问题。如:教材第38页的例5, 根据题目, 画出的线段图是:

线段图画出来了, 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显了。即:爸爸的体重× (1-8/15) =小明的体重,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算式:x× (1-8/15) =35。 (3) 解题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学中教师既要教学生学知识, 又要引导学生感悟方法。人教版数学教材从低年级的问题解决开始就渗透“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解题步骤, 这只是解题的基本方法, 就较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而言应该有更具体的方法。解题步骤和方法不是老师说学生记, 不是在教学第一个例题时老师说出来, 而是在解答一定数量的题后, 师生通过回顾所做题的解题过程后总结出来的。

3.注意延伸, 教好百分数实际问题。“百分数 (一) ”中例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这实际上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延伸。例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百分之”, 实际上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延伸。例4“求比一个数多 (少) 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实际上是“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延伸。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要注意回顾已学的分数实际问题, 设计好准备题。如教材第85页例2:春雷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 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20%, 春雷小学共有750名学生, 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这道题中, 只要把20%变成1/5就是之前学过的知识, 所以教学例题前先复习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再设计一道准备题。

复习——把分数化成百分数20%= () / () , 1/5= () %。

准备题 (分数乘法时学的) ——某校有学生750人, 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5, 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这样处理, 当出现例题:春雷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 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20%, “春雷小学共有750名学生, 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学生就会做了。

篇4:《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上册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探究活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谈话: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你们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这其中的道理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法还有一定的关系呢!

二、 探索新知

1.直观演示,建立猜想。

教师依次呈现例4的长方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出示长方形纸的涂色部分。问: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出示斜线。再问:画斜线的部分各是的几分之几?

追问:的、的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的是 ,的是。

启发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列怎样的算式?求的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

×= ×=

进一步明确: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提出要求:上面的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已经有了结果,如果把结果去掉,你还能把所有的结果说出来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说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

×==

评析: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具体的操作,让学生在图上体会数量关系和运算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完善有关分数乘法的概念,建立分数和分数相乘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力量,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2.猜想验证,归纳算法。

谈话:从一个例子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例子呢?这时的结论只能看作是一个猜想。猜想需要验证,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1)举例验证。

根据猜想:×= ×=

指名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 ×=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画图验证:请大家先在两个长方形图中分别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然后观察一下结果和你猜想的得数一样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证实猜想是正确的。

(2)比较归纳。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4、例5四道算式:

提出要求: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方法: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用字母表示:×=(b≠0,c≠0)

谈话:用不同的实例来验证猜想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刚才我们的猜想是对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学习如何证明猜想。

评析:计算方法的习得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3.方法推广,深化认识。

(1)请你试着算一算。

×==

×==

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的板演,相机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2)观察每一组的两个算式,想一想怎样计算。

×= ×= ×=

×3= ×7= 4×=

学生独立解答后,要求重点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你又知道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归纳: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乘法也可以像下面的这样计算,教师示范:

小结:今后计算分数乘法时,照上面的样子去做,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评析: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了分数乘法的认知结构。

四、 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四名学生板演。

交流时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并注意书写格式。

(2)指导完成“练习九”第1题。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提出要求:你能先在图中画斜线表示计算结果,再列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就是求公顷的()是多少。

(3)指导完成“练习九”第3题。

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订正。

(4)指导完成“练习九”第4题。

先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写出得数,再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计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通过比较左边两组题目,让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时,可以把整数与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再相乘。通过比较右边两组题目,让学生明确: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分数加法不同,不能混淆。

评析:变式的情境和练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思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自主迁移,强化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完成了方法的建构,同时也培养思维品质。

2.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 )×( )=

(2)唐僧分西瓜。

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得到了一个大西瓜,师傅说: “八戒你吃这个西瓜的,悟空吃剩下部分的,其余……”没等师傅说完,八戒急了:“>,猴哥分到的比我多,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唐僧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

评析:在巩固练习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乐意接受用数学思考破解数学难题。知识与方法在训练中凝练,收获与快乐在学习中共生。

四、 全课总结

1.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2.谈话: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理解一开始这句话的道理吗?

评析:回顾和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自我梳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形成学习方法。

五、 课堂作业

篇5:《分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3÷2 14÷4 512÷10 310÷6

9÷310 4÷45 2÷314 1÷32

2、揭示课题:分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这个算式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看看里有几个,有几个,再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七第10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3、讨论练习七第11题。

引导:你能不计算,运用已经发现的规律直接填空吗?

4、讨论练习七第12题:

指出:交换被除数和除数,所得的商与原来的商互为倒数。

四、作业:

篇6:分数乘分数 教学设计

打印文章 下载本文 〖唐诗三百首〗 字号:大 中 小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1)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篇7:《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页例3,第11 页例4。

【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教学中我改变以往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为了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措施:1、实践操作,《新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画、涂,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2、自学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我把算理的分析思路设计成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制作成学习稿,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来一步一步思考,给学生提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去领悟算理。3、说算理。通过“小老师”说算理,小组合作人人说算理等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分析思路,完成思维的内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分数乘分数》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且计算算理较难理解,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第10页例3从实际问题引入,用工作粉刷墙壁的图创设问题情境,给出条件,提出问题。

从解决“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相乘”到“两

个一般分数相乘”,力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为突破重难点,教材用操作(涂色)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操作的过程与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经历算理的推导过程。教材第11页例4从蜂鸟飞行的实际问题引入。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分数乘分数计算也应该先约分再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并掌握怎样先约分。教材接着提出“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的问题,这是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前面已经学过,这里一方面把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集中呈现,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另一方面提出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的问题,使学生知道分数的分母与整数可以直接约分。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知识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整数、整数乘分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就比较抽象了。根据教者所任教的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习惯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因此能适应本课时的“根据自学稿自学”的教学活动。利用画图的直观性理解和分析问题,也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活动已有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的三个地方是:

(1)学生自学时,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

2)“小老师”归纳算理时,教师的引导作用;

(3)小组合作,人人说算理时,怎样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期中,让活动取得最大的效果。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分数意义和算理。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会用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基本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观察、交流、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2)感受画图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直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1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条。

篇8:分数处以分数教学设计

1、题中抓住重点句。

三类分数 (百分数) 乘除应用题, 其主要特征都是题中有一个重点句, 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重点句, 就进入了正确的析题路径。例如:“学校9月份用电850度, 10月份用电816度。10月份比9月份节约用电几分之几?”重点句就是问句。抓住了问句, 就能分析出数量关系式:10月份比9月份节约的用电量÷9月份用电量=节约用电几分之几。对于其它两类题中, 含有分率的语句, 一般都是重点句。

2、正确理解句中意。

一是引导学生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句子中表示单位“1”的量, 有的很明显, 学生一找就准;有的是省略的, 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补充来找准。如:“一堆煤, 用去了3/5, 还剩下80吨。这堆煤共有多少吨?”显然从“用去了3/5”, 很难看出哪个量是单位“1”, 这时如果追问一句“用去了谁的3/5”?就不难补出单位“1”的量, 解题思路也就清晰了。二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分率句。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从基本数量关系上理解, 可以是“女生人数÷男生人数=4/5”或“男生人数×4/5=女生人数”。从分率上理解, 可认为男生是5份, 女生是4份。男女生共9份, 由此可推得:男生是女生的5/4, 男生占男女生总人数的5/9, 女生占男女生总人数的4/9。从男女生人数的关系上可理解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 (1-4/5) ”, “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以后学了比和比例知识, 还可结合比和比例的知识来考虑。

3、配合图示题意明。

有部分学生对于稍复杂的分数 (百分数) 乘除应用题进行分析感觉困难。这时, 可引导学生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示, 辅助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利用图示, 学生一开始可能不太乐意, 甚至感到困难。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耐心地引导学生多用图示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 析题难度将大大降低, 解题正确率也随之提高。例如上 (2) 中例题, 个别学生很可能列式成“80÷ (3/5) ”。如果用图示分析 (如下图) , 明显看图80吨对应的是这堆煤的 (1-3/5) 。错误, 就能有效避免。

4、想清关系列算式。

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提笔就列式, 没有想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因而列式错误常会发生。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几步, 养成想清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列式的良好习惯。如 (2) 例题, 结合重点句、图示理解、分析、想清关系式:一堆煤的总吨数× (1-3/5) =剩下80吨, 学生就能正确列式。再如:“化肥厂今年生产化肥12万吨, 比去年增产了4万吨。增产了几分之几?”学生如果不是认真想清数量关系, 就很可能列出错误算式: (12-4) ÷12或者4÷12。如果学生养成了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他们就会从问句中分析数量关系:今年比去年增产的吨数去年生产的吨数=增产的几分之几, 从而“对号入座”, 正确列出算式:4÷ (12-4) 。

篇9:《分数乘分数》微课程设计

《分数乘分数》是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好此课将为学生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及分数的除法奠定基础。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算理、算法十分抽象,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有必要将其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学情,笔者拟定了教学目标:能叙述分数乘分数算式表示的意义;能用画图法计算简单的乘积;能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设计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制作了微视频并设计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这样把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算法这两个难点进行前移,让难点在课前得以突破。如果学生对自学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微课反复观看、揣摩,直至理解,并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前对分数乘分数的内容有困惑,那么他们可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来解决,让知识得以内化。

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对认知内容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是任务单的重要作用。任务单主要包含了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和学习任务。

在设计“达成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尽量避免抽象、模糊的字词,采用简明易懂的语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要达成什么目标,并且目标的设计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在设计“学习方法建议”时,先自学教材,再观看微课视频,最后完成任务单习题,这样的自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此外,教师对学生用红笔标注重点和疑问以及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如何灵活使用暂停键等细节的指导,能够让教学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任务”是任务单的主体部分,笔者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并通过这两个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不断思考,逐步降低学习的难度。

任务一:理解数乘分数的意义。

第一步,学生先自学课本上的内容,再观看微视频,以此来解决自学中遇到的困难。视频通过“先分后取,再分再取”这种儿童化的语言,使学生熟悉画图法,并对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第二步,让学生借助画图的方法独立解决×,学生用画图法解决问题后,再用语言概括画图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其意义。第三步,在解决前三个问题后,总结a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使学生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最后总结归纳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可以说,“画出来”是手段,“说清楚”“想明白”才是目的。

任务二:探究分数乘分数的一般方法。

分数乘法难在哪里?计算教学我们重理还是重算?答案是明显的,我们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学生在观看视频2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分母相乘表示“分了再分”,分子相乘表示“取了再取”;接着,通过完成任务单上的内容,理解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从而巩固算理;最后在观察、比较、验证、归纳中明晰算理,总结计算方法。

至此,学生的学习通过验证特殊算式到总结出普遍适用的方法,完成了思维从特殊到一般归纳的过程。

制作过程

任务单是高效自主学习的必要保证,配套的微视频则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制作视频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切实体会数学的奇妙,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笔者力求创作的视频的画面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亲切自然。视频分为两部分,视频1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和×的意义。在解决五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到底是多少时,笔者利用编辑软件对图形进行局部放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完视频1之后,视频出示字幕“现在请停止观看视频,完成任务一”。视频结合任务单,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总结出分数乘法的意义。视频2则开门见山,先让学生观察分数乘法算式和乘积之间的关系,再猜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利用画图的方法对前面的猜想进行验证;随着视频的播放,结合任务单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总结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学生有两种方式观看微视频,一种是通过班级群下载观看视频,另一种是直接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观看方式,为学习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应用过程

传统课堂上,教学《分数乘分数》一课时,知识的呈现方式单一,对算理和算法的展现方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而利用微课程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任务单和微视频的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以学生为中心,再适时加入教师的帮助,使学生在学习和自主活动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

课堂上,第一环节是交流任务单,互讲解惑。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协作评价,以互讲的方式解决任务单中的问题;能利用画图的方法解释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对本组同学的答案进行互评,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要掌握学生情况,并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任务的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问或质疑。在本环节要讲清楚以下问题:①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③分子乘分子和分母乘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这是学生分享经验,获得成就感的重要环节。另外,教师在小组汇报之后要及时进行评价。

第二环节是课堂检测。检测的内容主要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解释阴影表示的含义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其中分数的计算是检测的重点。在检测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个性化指导,对格式不规范、计算不正确等问题要及时纠正。课堂检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查漏补缺,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反思

篇10: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让学生上去就自学课本,而是先出示例3让学生试做,因不会计算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兴趣。而又自然的导入新课,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为本,转变角色,做好引导

本课的教学,我始终做好学生与自己的角色转变。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倾听学生答题的理由,发现错误,及时帮学生纠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乐、有效地学习

三、在动手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3小时能做多少个零件?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结果并说明理由。那么在下面的问题中让学生自己拿出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去发现 × 的计算结果,感受到知识是动手探究中得来的,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懂得方法,这何乐不为呢?然后在这种情况把学法迁移到求 × 的结果上,可以说轻车驾路

四、在练习中得到巩固,提高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有效地探究得出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我精简练习让学生既巩固基础,又提高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加强算理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我可以将自学和操作结合起来,节省出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加深他们对分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

篇11:《分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除以分数是在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开始的。学生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等等已有知识进行转换,再计算。因而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回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根据整数可以变成分母为1的分数的特性,进行迁移并合理猜想:分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另一个分数的倒数。然后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种形式除法算式的共性,运算符号和除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计算结果没变。得出: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

整节课由于组织学生得法,放手学生,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也激发了他们思维的灵敏性。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放开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在思想上要解放。

篇12: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

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篇13:《分数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P43~44。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 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与发现,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 (或分子)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具学具

课件、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吧?那我们来听一段有关西游记的故事。 (多媒体出示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得到了一个大西瓜, 贪吃的猪八戒想多吃一点, 师傅说分给他, 他嫌少, 分给他, 他还嫌少, 最后师傅说分给他, 这次猪八戒觉得已经很多了, 高兴地答应了, 可是孙悟空却在旁边一个劲儿地笑。

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会笑吗?这三个分数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课始, 先听一段学生熟悉又喜欢的西游记故事, 学生非常乐意, 并立即被吸引, 思考故事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故事设疑, 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1. 初步感知。

(1) 下面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来看一看, 它们有什么关系?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 然后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进行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

要求:把三张同样的圆形纸平均对折一次、两次、三次, 将纸平均分成2、4、8份, 分别把这三张纸的涂上颜色, 仔细观察这三张纸的涂色部分, 你有什么发现?

(2) 展示学生作品, 并让学生回答得出:

通过动手操作, 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数的分母、分子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分数的大小都相同, 从而产生疑惑, 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现在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了?不过猪八戒也纳闷了, 它们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 为什么它们的大小相等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 找一找, 这些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出示:

如果将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5呢?都乘6呢?

师总结,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2. 再次感知。

师:刚才, 我们是从左往右看, 那现在我们再从右往左看, 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看,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 分数的大小没有变。那如果同时除以4会变吗?同时除以0.5呢?你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 再来总结一句话呢?

(生尝试总结, 然后举例验证。)

3. 完善性质。

师: (手指板书) 请问:“这个数”是不是所有的数呢?学生很快发现0不能作除数, 也就是0不能作为分母, 从而得出“这个数”是0除外。

师:好了, 大家请看, 在这句话中, 哪几个词语关键, 读的时候, 这几个词语要重读。 (都、相同、0除外)

让学生分步叙述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 如果猪八戒知道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就不会闹笑话了, 希望同学们不要犯猪八戒这样的错误哟。

5. 对比沟通

质疑:看看课本或板书, 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规律有联系?“回顾一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在除法中, 被除数与除数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商不变, 所以在分数中,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不变。

质疑是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 是课堂上学生是否实现自主和主体学习的基本体现。运用相关的知识去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三、灵活运用, 体验性质

根据这个性质, 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的一个分数, 同学们, 有信心来试试吗?如果有困难, 可以小组合作。

将和都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做完后, 电脑演示、讲解。)

采用自主学习, 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来尝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 提高学习质量, 在相互合作中体验成功, 获得进步。

四、深化拓展, 升华提高

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闯关的游戏, 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开火车

第二关:火眼金睛

第三关:你会变吗?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第四关: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问题 (一)

笑笑设计了一张数学报, 知识城堡占版, 活动乐园占版, 生活园地占版, 历史故事占版, 其余的版为开心一刻。

哪些栏目的版面一样大?

生活问题 (二)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 其中汉族占全国人口的也可以说汉族占全国人口的或这种说法正确吗?

生活问题 (三)

两个同样的杯子盛满了牛奶, 小明喝了其中一杯的小红喝了另一杯的他们谁喝得多?

《课标》提倡,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 强调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应用。将枯燥的练习融入到闯关游戏当中, 既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 促进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 又可以在生活中巩固所学知识, 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基本理念。

五、课堂总结, 内化性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然后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而且还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 而这个结论是我们从折纸这一生活实际得到的。

其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我们敏锐的眼睛, 用我们敏感的心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数学知识吧。

简单的谈话小结, 有助于培养学生及时归纳、抽象概括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诗意的语言、真诚的祝福, 学生收获的又何止是知识和技能呢?

总评:

一、创造性改编教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作为教师既要尊重教材, 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 力求使原有教材焕发其生命活力, 创造性使用教材, 就能架好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教材中提供的是两个活动, 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分数, 最后归纳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以故事引出课题, 学生非常喜欢, 并积极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动手操作、讨论、质疑, 直到发现规律。

二、注重学生的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

基于“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 从课一开始, 教师就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讨论交流, 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 从学生折纸、涂色到最后的发现, 更多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 目的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亲自参与中获得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开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融合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它集声、光、动画、文本等为一体,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 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特别是课后练习题的内容, 适时在屏幕上呈现, 让学生尽快地投入练习,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运用于生活

篇14:分数处以分数教学设计

关键词 复习课 分数 百分数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83-02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复习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的内容,全册学完之后对分数应用题的一次大型整合而进行的一次整理和复习。那么复习课必须针对这一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合,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并对形式各异的整理结果进行互评甚至争辩。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通过自主建构使学生将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沟通联系,串成线、连成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过程】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温故而知新,知识若不盘点,则如置身于大漠一般茫然,将知识精华集优整合,让你轻松积累、快乐学习!

一、复习

1.关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2.解决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策略是什么?

3.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经验是什么?

4.我抓住分数应用题的主干——“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引导学生对其深入研究。然后“按你的理解,用图表达这条信息的含义”,来再现这句话的本质特征,并以此来体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设计这一“抽象→具体”的过程,为学生充分理解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数量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梳理知识

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将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沟通联系,串成线、连成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这是复习课的主要特征。

如:在学生对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深入了解之后,我顺水推舟:“你还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哪些信息?

学生想了想写出自己想到的信息,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进行分类整理如下。

1.分率(百分率)

(1)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7.5%);

(2)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62.5%);

(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66.7%);

(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40%)。

……

2.比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多的比是5:3;

(2)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3+5);

(3)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5:(3+5);

(4)全班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3。

……

3.倍数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倍;

(2)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与的倍或(1+)倍;

(3)全班人数是女生的或(1+1+)倍;

(4)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4.份数

(1)男生5份,女生3份,全班共(3+5)份;

(2)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份;

(3)男生人数比全班少3份。

……

5.等量关系式

(1)男生人数的与女生人数的相等;

……

三、练——拓宽知识,寻求解题策略

延伸、拓宽知识是复习课的基本点,练习设计与新授课不同,应换个角度,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但要有度,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多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过关键句的联系与沟通后,练习设计没有向 “深、难偏、怪”上发展,而是以“双基”为核心,力求做到从“薄到厚”,拓宽学生的思维。

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关键句补上条件和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应用题。例如分层练习:

聪明的你,开动脑筋,给关键句子补上条件和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应用题,你能想出几种?

学生:

1.某班有女生18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 全班有多少人?(或男生有多少人)

2.某班有男生30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 全班有多少人?(或女生有多少人)

3.某班有学生48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60% ,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4.某班男生比女生多12人,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

再以第一题为例,用多种方法解答。经过交流和整理,基本解题方法有:

经过联想与沟通,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一道基本分数应用题转化为整数、倍数、分数乘除法、比例等多种方法来解答,优化了解题的策略。

四、清——清理疑难问题

通过复习有关的分数应用题的知识体系,又进行了相互联系,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解决问题时,审题不够细心,分析不到位,单位“1”找不准。量与率没有相互对应。关键要学会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分析。

2.计算的技巧有待提高。(百分数在计算时互化为分数便于约分使计算简便)

例:小明读一本书,已读与未读为3:5,再读36页就读完全书的60%,全书共多少页?

解决这一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36页所对应的分率,即:(60%-),所以求总页数,即:36鳎?0%-)。

这一环节是清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和关键,使问题迎刃而解,给学习困难孩子一个方法的指引。

五、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总结出:理、分类、整合——形成知识网络——练——清。

上一篇:建筑类规范下一篇:有关努力奋斗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