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识别基础知识

2024-07-11

法律法规识别基础知识(精选9篇)

篇1:法律法规识别基础知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识别获取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定公司生产经营中适用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立识别、获取这些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渠道,确保所使用的法律法规为最新版本,提高员工和相关方的法律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识别、获取、评审、更新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三、职责

(一)安全环保部

1.负责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收集、识别和更新,并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对识别的法律、法规进行符合性评价。

3.负责向各部门、单位宣传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二)其他部门

1.获取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应及时传递到安环部。

2.负责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传达给员工,并遵照执行。

四、程序

(一)获取途径

1.上级主管部门发文、转文;

2.通过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获取;

3.通过政府机关、行业协会等获取;

4.上网查询;

5.会议获取;

6.从法律、法规、标准发行处获取;

7.其他渠道。

(二)识别和确认

1.根据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结合法律法规的最新内容及版本,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

2.根据行业特点,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3.安全环保部组织有关部门对获取和识别的法律、法规、标准进行评审确认,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核批准。

4.安环部及时将最新版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传达给有关单位。

(三)更新

1.当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更新时,应重新及时识别。

2.安环部每年进行一次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获取、识别、更新工作。

3.当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发生变更时,应及时进行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重新识别。

(四)评审和修订

1.安全环保部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发布的法律法规进行评审,不适宜的及时进行修订。

2.当生产经营范围、设备、技术、材料等发生变化时,各单位应及时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进行修订,确保适用性和有效性。

(五)贯彻执行

1.各单位要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标准,并在日常生产中严格遵守。

2.安全环保部每年对贯彻安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及时督促整改。

3.安全环保部负责建立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记录。

篇2:法律法规识别基础知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ISOYES收集 点击数:

1689 更新时间:2006-9-17 0:39:25 在GB/T 19001标准中,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要求贯穿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对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有效识别,以及密切跟踪其变化,对于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识别

质量管理法律法规是指组织的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在GB/T 19001标准中体现为总要求和分项要求两个部分。

1.对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总要求

4.2.3条款对质量管理法律法现提出了总要求,即“4.2.3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这就要求组织应识别与本组织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有关的。适用的外来文件,首先是与本组织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适用的法律法规。这项工作有5个主要环节:

①获取。明确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明确其职责和获取法律法规的渠道与方法。

②识别。通过适宜性评价,确认适用的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③标识。为了便于查找,一般沿用法律法规原标识,不需按组织受控文件再作标识。

④分发。分发控制有二点要求,一是不需对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都分发,只发到适用的部门即可;二是要按体系受控文件管理,编制《法律法规清单》或《受控文件清单》,以识别其有效性,要有分发号或受控号,领取部门或人员要签字。

⑤跟踪。外来文件主管部门要密切跟踪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识别法律法现的变化。跟踪的渠道可以是国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专业报刊、网上查找等,目的是及时获取适用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最新版本。

2.对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分项要求

在GB/T 19001标准中,对组织识别和应用质量管理法律法规提出了以下要求:

1.1总则:“a)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1.2应用:“除非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7章中那些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的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

4.1.4记录控制:“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笔者注:记录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应根据产品的特点、法律法规要求及合理性确定)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笔者注:顾客的要求不仅涉及对产品的要求,也包括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5.3质量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笔者注:满足要求的承诺包括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

5.5.1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笔者注:“规定”的依据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及组织的领导制度,涉及公司法、企业法等法律法规)

6.2.1人力资源总则:“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笔者注:相关专业培训和相关技能,涉及到行业岗位专业培训规定或规范及特殊作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规定要求)

6.3基础设施:“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笔者注:所需的基础设施必须是适宜的设施,即要满足产品符合性要求;另外,需识别国家限期淘汰的存在重大风险和严重污染的设施、设备清单,不能使用被列入此清单的设备设施)

6.4工作环境:“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笔者注:对所需的工作环境,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如制造业生产现场对噪声等级、食品加工行业对无菌操作等要求)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笔者注: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包括法律法规的要求)

7.3.2设计和开发输人:“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7.4.1采购过程:“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笔者注:组织所采购的产品,如果涉及到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的产品,需要识别国家对食品安全市场准入的规定;如果涉及到国家实施生产许可证的产品,需要识另0国家对产品生产许可证的规定;如果涉及实施强制性认证的产品,需要识别国家对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规定)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a)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笔者汪: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涉及国家法律法规对该类产品的某些限定及控制要求,组织应对其加以识别)

7.5.4顾客财产:“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笔者注:对不同类型的顾客财产,组织对其控制的方法应有差异,如顾客财产涉及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组织应识别知识产权、专利方面的法律法规)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笔者注:这需要组织识别《计量法》和有关检定或校准的规定)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笔者注:这需要组织不但应识别产品质量标准,还应识别《产品质量法》及其相关的规定)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应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笔者注: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的特例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因此,组织需要识别相关的法律法规)

8.2.2内部审核:“组织应一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笔者注:这项规定要求组织不但应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还应识别国家关于审核、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二、识别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组织识别质量管理法律法规,是为了按照其要求做,这是依法治企的需要,其重要性体现为:

1.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顾客所购买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我国在《产品质量法》和有关产品标准中已明确规定产品的使用价值,组织在贯彻GB/T 19001标准中要把贯彻《产品质量法》放在首位,这是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顾客满意,标准将相关的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贯穿于产品实现的整个过程,从设计和开发(7.3)、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7.2.1)、采购过程(7.4.1),到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7.4.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2.4),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要求无处不在。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组织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的识别,确保设计和开发输人的充分性和适宜性。在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中,组织通过对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识别,确保产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采购过程中,组织通过对与采购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识别,对纳入市场准人、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的产品采购,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确保采购产品符合要求。在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中,组织通过对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识别,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准确信息,并确保各类任务指导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使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更加规范有效。在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中,组织通过对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识别,为有效开展监视和测量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严把产品质量关,确保产品符合现定要求。2.确保资源配置和适宜性

只有质量管理体系资源的配置适宜、充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符合性。在贯标过程中,要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等方面识别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在实施中子以满足。6.2.1条款对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出了要求,但培训的具体内容要根据组织所处行业的规定加以识别,并结合组织的实际进行操作,从而确保人员能力的适宜性。6.3条款要求识别所配置的设备、设施等过程设备(如硬件和软件)、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爪)、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备是否能够满足产品符合性的要求,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在这方面,特别要注意一点,即识别组织对基础设施的配置是否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对环境或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设备。6.4条款要求关注实现产品符合性的工作环境要求,特别是对人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安全规范),对人和物均有关系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照明、通风、洁净度、噪声、振动和污染等因素)。所以,对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符合性标准,如生产电子集成电路元件的工作场所要求有洁净度,生产精密仪器的工作环境要求恒温和防振,纺织厂的纺织过程要求温度。湿度等级等。7.6条款要求关注用于测量产品符合性和过程参数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配置、校准和检定是否符合要求,以确保为产品的符合性提供准确的依据。

3.确保管理职责的一致性

篇3:法律法规识别基础知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2011)对生态敏感区分为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并进行了定义。特殊生态敏感区: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合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

2 识别生态敏感区

目前识别环境敏感区一般通过项目所在地政府部门走访和网络信息收集两种方式。长期项目工作的积累,建立环境敏感区地理信息系统和方便的检索系统是我们正在计划的第三种环境敏感区识别方法。此外,正确判别各类环境敏感区的归口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是有效收集信息的基础,表1列出了该信息。

3 各类环境敏感区的限制内容和级别

我国法律法规对于环境敏感区内开展建设项目建设的约束主要分两个级别,一是禁止建设;二是限制建设。

禁止建设所涉及的环境敏感区类别和范围如下: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公路项目选址于该范围内,自然保护区内部未分区的,按照核心区和缓冲区管理;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范围内禁止新建公路项目;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新建公路项目。限制建设所涉及的环境敏感区类别和范围如下: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公路项目须获得相应主管部门同意建设意见;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公路须获得相应主管部门同意建设意见;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的公路项目须征得相应主管部门同意建设意见;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公路项目须编制《项目穿越地质公园影响报告》,并报相关管理机构审批;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公路项目,须征得相应野生动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公路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有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方案;公路项目占用、征用森林公园经营范围内的林地,必须征得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同意,占用、征用国有林地的,必须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公路项目需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4 各类敏感区的环保法律程序

如涉及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禁止新建项目的环境敏感区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必须建议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重新选线,避开环境敏感区。为此,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文《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184号),要求“新建公路项目,应当避免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依法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确需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机关同意。”一些建设项目确因自然因素不可避免地必须占用或穿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或缓冲区等法律禁止进入的区域,必须履行相关环境敏感区范围或功能区划调整的审批手续,前提是要进行科学论证,确保环境敏感区范围调整及项目建设不会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产生负面影响。为此,针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上述问题,原国家环保总局发文《关干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1999]177号),对因开发建设项目而对需要进行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的问题作出相应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严格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进行调整,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参照执行。对于限制建设的环境敏感区范围内建设公路项目,必须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建设方必须取得项目所涉及的环境敏感区的相应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函件。

5 结论

生态建设类项目涉及生态敏感区类别和数量都很多,存在不同的环境敏感区占地范围交叉,不同敏感区归口同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等情况,因此,在一个报告中完全履行好相关法律法规程序要求,具备一定难度。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应熟悉掌握所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积累工作经验,处理好上述问题。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可以分为污染性项目和非污染生态类项目,这个分类也体现了我国“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保政策。非污染生态类项目指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这类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常涉及生态敏感区,这些区域的识别、保护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要点和难点。

篇4:法律法规识别基础知识

【摘要】笔者结合日常做认证认可的工作,谈谈本企业取证后体系运行中,在识别和获取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这个工作环节中的理解及认识。

【关键词】法律法规;适用

认证组织的体系运行自始至终都在运行准则约束中,除了认证组织自己建立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这个要求对于认证组织来说是一个基本的承诺,同时认证标准在体系的设计方面为认证组织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提供了保障机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2011,其中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和4.5.2“合规性评价”两个要素是专门为其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而明确设立的,况且对于法律法规的要求还贯穿于整个体系的所有要素之中。当“其他在求”得到认证组织的各个工作环节予以确认后,自然地成为与“法律法规”一样重要,成为认证组织体系运行所必须满足的要求。结合笔者日常做认证认可的工作,谈谈本企业取证后体系运行中,在识别和获取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這个工作环节中的理解及认识。

一、关注审核员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收集获取

当审核员进入组织实施审核时,都非常关注认证组织的承诺,在建筑行业安全形势较严竣的这几年,审核员对于国家、地方部门颁布的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的管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是极为关注的,有哪些新修订的,哪些新颁布,在何时开始实施的,有哪些法律法规原版本作废,代其实施运行的是哪个法规,均都是耳熟能详,记忆犹新的。以便其在审核时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和获取认证组织在实施运行与承诺方面的差距与不足,进而收集其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执行情况的客观证据,从中发现不符合。那是在一次施工现场审核时,项目部提供的一份年度适用法律法规清单引起了审核员的注意,这是《×××项目部××年度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其中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已作废,代替其标准版本是“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但因其所在项目部工作人员的失误,没有认真对作废的法律法规进行识别和更换,致使作废版本法律法规文件又出现在新年度的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中。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引来了我的高度重视。

二、吸取教训,关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更新传递和落实

有了那次的工作教训,分析总结那次出现不符合的原因,主要是自信自己,工作职责不清,没有充分发挥体系运行中的技术、质量、安全、动力机械、消防、劳务、人力资源、市场经营等各个系统人员的工作配合。在后来的工作中,吸取教训积极转变工作方式,从两方面着手。一、自己努力学习和掌握本企业施工综合管理所需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提高业务知识幅面和水平。正确理解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贯彻认证标准具体工作中的地位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工作实践提供帮助和服务。学习掌握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是一段很辛苦的过程。我将企业年度的适用法律法规清单中的各类法律法规进行分类归纳,将国家大法,地方规章,部门条例一一划分开来;又将这些法律法规与本企业的管理活动相对应,集数量,归类别,下功夫加强记忆。功夫不负有心人,注重了这个环节的工作,并积极地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每年的集团公司内部审核和接受第三方审核中,能将集团公司内各个区域公司、专业分、子公司和项目部的规模、性质、施工状况等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以及需要掌握的工作内容,首先认真熟悉掌握,做到:提起来,对上号,能理清,并正确应用。使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主动地位。第二方面:动员依靠集团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各个系统和相关人员,使各个环节人员逐层把关,让大家来共同关注年度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修订、颁布、更新和传递,这样的目的就是,各个系统中工作在相关岗位上的人员,在其工作中能接触到本系统中的相关法规的更改、修订和作废等信息,让大家共同关注其岗位上的法律法规的收集工作,最终将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在每年的同一时间段,围绕“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收集和“合规性评价”工作。首先在集团公司办公平台上将这项工作通知及要求及时发出,要求各个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收集本系统一年来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更新、作废、修订、新颁布等情况,及时传递到集团公司总部这里汇总,在之后的合规性评价中,结合各系统的收集情况,将一年来各个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法律法规的适合性和不足之处,交给大家进行讨论、评价,总结出适用适合的,并及时删除那些不适用和作废的,并将大家及时识别出来的作废及更新的多个法律法规在平台上予以公布;对大家讨论评价时归纳出来新出台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也及时纳入。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布年度集团公司的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为使这个清单能在大家的实际工作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本着有法、学法、依法、守法的目的,要求分布在各地的集团公司各区域公司、分子公司和直属项目部,组织施工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结合自己单位承担施工任务的特点,有目的在集团公司发布的年度集团公司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内选取自己适用的,建立本单位的年度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同时,并不仅仅停留在有个法律法规清单的层面上,还要求集团公司各个基层单位(区域公司、分子公司和直属项目部)购置适用的国家、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不同方式获取施工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部门发布的规章条例,结合与顾客签订的施工合同文本,在施工管理中开展学习理解和运用;为了强化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传达落实,由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定期在各个地域(区)举办法律法规的遵循执行及案例讲座,指导基层单位在施工管理实践中准确运用,其间留下准确翔实的记录资料,为第三方审核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三、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更新传递纳入常态化管理

篇5:法律法规识别基础知识

1.目的

为使识别和获取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要求,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和相关方,共同提高法律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及时修订公司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文件,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等政策性文件的收集、识别、获取、转化、培训及执行等过程。

3.引用文件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3.2《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3.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4.工作职责

4.1各职能部门要定期收集、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并及时分类汇总到公司行政部。

4.2行政部、安全部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对法律、法规定期组织适用性评审,并将相关条款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负责对相关方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教育与宣传,并有相应记录;负责法律、法规文件的管理与归档;负责将法律、法规、标准发放到相关部门。

5.内容与要求

5.1政策性文件界定范围

适用于公司运营的法律法规标准等政策性文件包括: 5.1.1法律

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并经国家主席签署颁布的法制文件。5.1.2行政法规

国务院根据有关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5.1.3地方法规

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或省、市政府制定的法规。5.1.4规章 文件名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识别获取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 BZH04-ZD01 由国务院各部(总局)、委、办(局)等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制定的管理规定。

5.1.5标准

国家或行业制定的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等。5.1.6文件

由国家、省、市及主管部门下发的规定、要求、通知、公告等文件。5.2政策性文件识别、获取、评审 5.2.1识别

各职能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及时识别公司运营需要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并报安全部备案,建立政策性文件清单。

5.2.2获取

各职能部门通过行业管理机构、出版发行机构、行业协会、互网络等渠道获取公司运营需要的政策性文件。

5.2.3适用性评审

行政部每年至少一次组织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进行适宜性、有效性评审,并作评审记录。

5.3政策性文件的管理程序 5.3.1下发

行政部根据职能部门识别上报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及时下发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明确政策性文件的相关条款。

5.3.2更新

根据国家对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的更新,具体由各职能部门负责收集、识别和整理,并登记法律法规管理台账。

5.3.3转化

职能部门应将政策性文件更新条款写入相应的管理文件,替换作废的条款或增加新的条款,并下发给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

5.3.4培训

职能部门应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安全培训等途径对项目部和从业人员进行政策性文件的教育和培训;培训部门应建立安全培训记录,并存档。

5.3.5执行

各职能部门应对从业人员培训效果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督促从业人员遵守法文件名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识别获取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 BZH04-ZD01 纪。

5.3.6保存

适用的法律、法规文本以纸质文本或以电子文本方式保存,同时建立管理台账。各职能部门应做好部门使用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的保管工作,对于涉密文件按照相应保密制度执行、管理。

5.3.7作废

所有作废或过期的法律、法规、标准等政策性文件,应由行政部统一汇总,并通报给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停止使用。

6.附录

6.1 识别获取的法律法规文件清单

篇6:法律法规识别基础知识

依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现组织开展2013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工作。请各部门成立评价小组,小组由部门负责人、环境管理人员等组成,对本部门201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环境类)中所列法律法规进行合规性评价,形成《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见附件)。评价记录中“执行情况/管理现状”一栏要做具体描述,“评价结论”一栏填写“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对评价不符合的要制定措施进行整改。《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由评价小组成员签字后各部门留存。电子版于2014年3月31日前发至技术装备处李洪军邮箱。

2014环境因素识别工作已结束,形成了全厂《环境因素清单及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表》(见附件),请各部门依据以上两个清单编辑形成本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及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表》,由本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留存。该项工作3月24日前完成。

篇7:法律法规识别基础知识

确定公司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其获取的渠道,保证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均符合法律、法规要求。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的获取、识别与更新的控制。3职责

3.1安全环境管理委员会有责任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与公司安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产品或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并负责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确认其适用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

3.2各部门负责将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传达给员工并遵照执行。4工作程序

4.1与公司活动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包括: 国际公约;国家、行业、地方质量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及其他规范性要求。

4.2获取方法

4.2.1各职能部门应经常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部门保持联系,每季度至少交流一次(走访或电话),主动获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也可通过出版机构、图书馆、书店、报刊、杂志、互联网进行补充,以确保公司在体系运行中能获取最新的有效版本。4.2.2管理部负责通过体系认证机构、政府机构以及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国家、地方对安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4.2.4管理部负责通过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以及公安、消防、社会和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获取有关国家、行业、地方职业健康安全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4.2.5管理部负责通过工商、化工等部门获取合同管理方面的国家、地方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4.3确认、分发和更新

4.3.1各职能部门根据以下条件确认获得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适用性:

是否与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关; 是否为最新的版本。

4.3.2由安全环境管理委员会组织,各部门配合,根据收集到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确认结果,制定公司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并发放到相关部门。

4.3.3各部门负责保存与本部门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4.3.4当上述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更新时,应及时修正清单,将新的内容补发到相关部门,并对旧的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4.4执行

篇8: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识别

关键词: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

一、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概念

国际货运代理人是指为了客户的利益, 依据客户的指示承揽货运进行运输的人。虽然国际货运代理人本人并不是承运人, 但是在海运实践当中, 由于其法律地位的模糊, 常常对他们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将要讨论如何判断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这一问题。

二、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性质问题

根据规模大小和经营范围的不同, 通常将国际货运代理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托运人的代理人; 另一种是多式联运经营人。由此而延伸的关于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法律性质, 主要有“代理人”说和“无船承运人”说两种。持“代理人”说的人认为, 国际货运代理是指接受委托人的委托, 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 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货物运输, 代理关系是其中的核心关系, 这也与《民法通则》中关于代理的规定相似。因此有关货运代理人的责任承担问题, 应当依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其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无船承运人”说则认为, 当下许多货运代理人一方面与托运人签订多式联运合同, 另外一方面又与每个区段的实际承运人分别订立运输合同, 在以这种“无船承运人”的身份出现时, 应当认定为其具有承运人的法律地位。

三、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判断标准

作为代理人或者是合同主体, 货运代理人常常试图用代理人的身份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这往往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理论与航运实践当中, 主要依据以下四条标准来认定国际货运代理人或者代理企业的法律地位。

( 一) 根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

即根据双方签订的运输合同以及货代在合同或者相关文件中如何描述自己来判断。合同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产物, 只要承托双方在合同中对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做出了约定, 就不会存在关于其法律性质、地位的争议问题。但如果货运合同中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 根据合同解释原则以及航运实务中的通常做法, 一般会做出有利于托运人的解释。近年来, 随着货代企业实力的增长, 国内法院也倾向于做出这种解释。关于在合同中的具体描述, 如果货代描述自己为“作为代理人”、“代表”或者“为”并且这样的描述是加在本人签名之后的, 那么认为此时仅仅是作为代理人的身份。

( 二) 根据运输单证的签发

根据FLATA标准规则的有关规定, 货运代理人一旦签发了自己的运输单证, 则视为其已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作出了以承运人的身份承担责任的承诺。比如, 以自己的名义签发提单、公布运价。NSAB标准条款中也有类似的规定“货运代理人在下列情况下应当被认为其是以承运人的身份从事活动: 以自己的名义签发运输单证……”。

( 三) 根据报酬的取得方式

实务中, 包干费和佣金是国际货运代理人获得报酬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 佣金很好理解, 是货代作为中间人说合介绍业务所获得的酬金。包干费, 虽然国际物流领域没有这个叫法, 但为了方便交易, 货运代理人收取包干费用的情况早已不在少数, 并且已经形成行业惯例。包干费, 是由货主一次性支付给货运代理人的一笔费用。与海运费不同, 包干费用还包括报关费、港口费等路上费用。一般情况下, 收取包干费用这一事实, 通常被认定为货代在其中具有承运人的法律地位。若收取的是佣金, 通常则认定为代理人。

在太仓兴达制罐公司与江苏中远公司的纠纷中, 买卖双方签订了一个货物运输合同, 价格条款中约定的支付方式为包干费支付, 但是没有明确该交易中的货代是代理人还是承运人。法院最终认定货代是以代理人的身份履行了合同, 既其并不因为包干费用而成为承运人。因为在法院看来, 包干费用是代理人事先预收、事后代付的费用, 他们已为此承担了一定的市场风险。

( 四) 法律的相关规定

根据2012 年12 月27 日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 人民法院应当首先根据书面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 并结合货运代理企业取得报酬的名义和方式、开具发票的种类和收费项目、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以及合同实际履行的其他情况, 认定海上货运代理合同关系是否成立。既2012 年的规定规范了货运代理合同关系的认定问题。其中可以看到, 合同中关于权利义务的约定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四、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关于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认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实务过程中, 很大一部分合同是通过口头的方式缔约的, 这将会导致货运代理企业的法律地位难以认定。在这里, 我认为合同实际履行的其他情况比如以货运代理人实际所参与运输的行为来认定其法律地位就变得至关重要。在现代国际运输过程中, 传统货代服务企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 储运一体化正在向综合物流服务企业转变。因此, 国际货运代理人在对货物的仓储、运输过程中或在对运输工具的使用过程中, 都很有可能是其承担承运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另外, 货运代理企业报酬的取得方式、开具发票的类型以及双方的交易习惯这些判定标准都应当被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郭萍.国际货运代理人含义及其法律地位探析[J].中国海商法年刊, 2001.

篇9:会展品牌识别标志的法律保护途径

笔者认为,对于品牌展会企业而言,当务之急乃是在现有法律政策框架范围内,找寻一种适当的方法,阻止他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掠夺。就品牌保护的重点而言,现阶段最为基本的乃是保护其品牌的相关识别标志。

就会展业而言,一个展会从策划到实施,可能形成的品牌识别标志主要体现在:1、会展项目的特定的市场定位、内容;2、会展的名称(题目);3、会展的会徽、会旗、吉祥物、会歌、主题词、口号等会展识别标志。

目前,我国与会展行业品牌保护直接相关的法规目前主要有三个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即1996年的《特殊标志管理条例》、2002年的《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和2004年的《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国务院上述三个行政法规,比较全面地规定标志的范围和保护方法,对树立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促进会展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三个行政法规对于大多数会展主办者而言,明显不足于保护其知识产权。这是因为《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和《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是针对两个特定世界著名展会,对国内大部分展会是不适用的;《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则是专门针对经国务院批准举办的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文化、体育、科学研究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所使用的标志而提供的法律保护,至于占国内展会绝大多数的一般性、商业性的展会标志则不属于该条例的保护范围。

笔者以为,在现有法律框架范围内,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初步有效地建立期特定展会的品牌保护:

一、展会标志的商标法保护

会展业作为现代新兴服务业的一种,自然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和自己的商业需求,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将特定的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申请作为注册商标,从而享受到商标法有关商标专用权保护。依据《商标法》的规定,经核准注册的商标,享有全国范围内的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上的商标独占使用权,也享有在同一种商品(服务)或者类似商品(服务)上就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排他使用权。从商品品牌与其他服务业品牌的保护实践来看,凡是成功的品牌,没有不把商标注册作为品牌保护的基本手段的。

以商标注册的方法保护会展品牌时,应当注意:

1、作为商标注册的标志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展会或企业的LOGO,还应包括将展会的吉祥物、主题词、口号等作为商标注册。在具体注册商品或服务种类时,根据《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及其附件的规定,我国商标注册工作中,将展览与会议组织分别归属两个大类,所以,就同一个商标欲在展览与会议组织服务类别上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就展览与会议组织分别提出两个申请。展览类别的,应申请在第35大类“广告:实业经营;实业管理;办公事务”的群组“3502工商管理辅助业”上注册,选定具体服务时,依据国家商标局的规定,一个商标申请可以选定同一群组中不超过10个指定的商品或服务(超过10个时则应增加申请费用),但“组织商业或广告交易会350082,组织商业广告性的贸易交易会350082,组织商业或广告展览350064”是直接属于展览业的主营范围,因此务必选择。至于会议组织类别,则应在第41大类“教育,提供培训,娱乐,文体活动”的群组4102“组织和安排各种活动”中选择,一般而言“安排和组织学术讨论会410044,安排和组织会议410045,安排和组织大会410046,安排和组织专家讨论会410040,安排和组织研讨会410076”直接属于会议组织服务的主营范围,因此也应当选择。

2、在申请商标注册时,应该考虑商标防御策略,将同一个标志,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与服务上进行全方位的注册。

3、关于展会名称作为商标注册的问题探讨

社会公众对不同展会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展会的名称来实现,因此展会的名称,是会展最显著的识别标志。但是,我们目前大部分展会名称的命名采用的是“地区范围+展品范围”的模式,比如“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这种命名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中政府单一主体办展的背景,突出的是展会的展览主题,明确直观。在非竞争性环境下,办展主体资格单一,他人很难取得办展资格,自然也不会有人来仿冒展会名称而渔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环境下,特别是关于展会主办资格的放宽和多头审批的客观现实的存在,这种命名模式就显示出很大的缺陷,而这也正是同题重复办展现象存在的制度原因之一。

从《商标法》的角度来看,此种展会名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作为商标保护应具有显著性的特征,是不可能取得商标注册的,因而也不能享有名称专用权的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览的主题和地域范围,不可能也不应该被少数几个展会服务提供者垄断。因此,从维护市场竞争的角度考虑,没有显著性的展会名称也是很难得到专门的独占保护的。在现行法律框架范围内,解决展会名称不具有显著性的特征因而不能获得法律保护的问题,从而使得自己的展会更具有法律保护的依据,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改变现在展会的命名模式,赋予展会名称以商标法所认可的显著性特征。这种使展会名称取得显著性的诉求,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去考虑:

(1)在展会名称中加入字号,变“地区范围+展品范围”的命名模式为“地区范围+字号+展品范围”的命名模式,比如“珠海凌云航空展”。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将字号部分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将地名以外的部分展会名称注册成为商标(当然字号以外部分应放弃专用权),从而使得展会名称这个展会最基本的识别标志获得《商标法》的全面保护。在展会宣传时也应大力突出字号如“凌云航空展”,从而避免为他人作嫁衣的难堪局面,真正实现展会的品牌化。

(2)不用行政区划来描述展会的地域范围,而采用明显使人能够联想展会主办地的地域别名来命名展会,从而规避商标法关于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能作为商标注册的禁止性规定。例如“西湖五金工具展”,这其中的“西湖”是可以作为商标注册的,因为西湖的名声在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展会的举办的在杭州。从我国商标注册的实践来看,就有人将“关东文化旅游节”作为服务商标在第35类注册成功的先例(注册号3838531),这证明以该种方法将展会名称作为商标注册是可行的。

(3)将具有独创性和显著性的展会简称直接作为展会名称,再将其作为商标注册,从而使展会的名称获得商标法的保护。比如“四新展”、“西博会”、“文博会”、“双年展”等;

二、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展会的品牌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现行调整市场主体的具体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法,该法提供了展会服务提供者保护自身合法知识产权的又一条途径。该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禁止经营者实施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而在会展市场上,展会的名称是一个展会区别于另一个展会的重要标志,如果出现经营者以与知名展会相同或近似的名称举办展览,则可以认定其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这里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维护自己展会的品牌有两个主要的难题:一是自己的展会属于知名展会的举证责任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法院认定商品是否知名,应当考虑该商品的销售时间、销售区域、销售额和销售对象,进行任何宣传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域范围,作为知名商品受保护的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原告应当对其商品的市场知名度负举证责任。而这个举证责任是比较艰巨的。另一方面的难题在于以“近似”的展会名称的认定问题,比如一个展会的名称为“浙江五金工具展览会”,现在有人举办一个“浙江五金电动工具展览会”,因为其展览的商品范围与前者有不同,展会的参展商范围和观众范围也有差异,是否可以认定为“近似”,仍应认真考虑。

三、以企业名称权的方法来保护展会品牌

《民法通则》确定对企业名称依法进行保护的基本制度,同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TRIPS均确认“商号”即企业名称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依法应予以保护。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企业名称经核准登记注册,在规定的范围内享有专用权,即在同一登记主管机关辖区范围内的同一行业范围内,其他企业不得使用与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相同和近似的企业名称;同时《民法通则》规定,他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的姓名或名称。正因此,为了避免在会展行业范围内的企业的不正当模仿行为,会展举办者可以将特定展会名称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将展会的名称作为项目公司名称注册,比如注册“浙江五金工具展览会有限公司”、“杭州西湖博览会有限公司”,从而取得对“浙江五金工具展览会”、“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名称权,如他人再举办类似展会时,名称权人就可以依法主张其行为侵犯其名称权而阻止他人的模仿行为。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的规定,在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企业名称”主张被告行为实施假冒仿冒行为时,所为“企业名称”一般也应以企业登记主管机关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为准。因此,将展会名称作为企业名称注册,在不正当竞争诉讼中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LVCVA运作模式探讨

历史渊源

2005年是拉斯维加斯市成立100年,城市历史不长,但LVCVA却有已50多年的历史。1955年,为了解决旅游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增加淡季旅游需求,市政当局决定在旅游淡季大力举办会展活动以吸引消费能力较强的商务游客。为此,内华达州议会批准成立克拉克市场与休闲委员会(LVCVA的前身),并同意征收酒店房间税为其提供经费。在这样的背景下,LVCVA担负起了通过对拉斯维加斯和克拉克旅游、会展、节事活动的促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南内华达州的使命。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迅速筹建并于1959年4月29日启用,时至今日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会展中心之一,它与卡斯门会展中心一起由LVCVA经营。

运作方式

1、组织结构

在会展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会展行业起步时间不同,经济状况不同,不同国家、地区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差别。根据政府、行业协会调节力量力度大小,可以将会展产业管理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及政府市场结合型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的典型代表是德国和新加坡,市场主导型的代表是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美国和中国香港特区被划分为政府市场结合型。但是,从LVCVA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来看,拉斯维加斯市会展管理更趋向政府主导型。

LVCVA是一个半官方机构,它由财政投资,由一个独立的董事会管理运作。内华达州政府法律规定的LVCVA董事会由14名成员组成:克拉克和拉斯维加斯各2名;克拉克其它市4名;商会与度假协会6名。

拉斯维加斯市长一定是董事会成员。各地区派出的代表也通常是市长或议员,商会与度假协会的代表也总是出自拉斯维加斯最有实力的企业,代表酒店业和商界利益。

作为LVCVA董事会的最重要人物,拉斯维加斯市的市长本身就是一个活广告。连任两届的拉斯维加斯市长古德曼先生,由于曾为黑帮做辩护律师名声大噪,背负黑帮喉舌之骂:同样连任两期的前任市长,拉斯维加斯市第一位女市长,有脱衣舞女背景。但是他们都在任期内全力推销拉斯维加斯,是受拥戴的公仆形象。在各种会议,展览和节事活动的宣传品上,几乎都能看到市长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他们还不遗余力地飞往各重要客源地进行营销宣传。

迄今为止,LVCVA董事会形成了国内最成功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有效提升了拉斯维加斯城市召集力。

LVCVA是以一个公共实体的形式运作的,它除了促销拉斯维加斯,同时要经营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和卡斯门中心,从这个角度看,LVCVA有些类似官办企业。它雇佣了大量的雇员并为雇员和其家属提供应有的医疗人寿保险和带薪假期及退休金。

除了董事会以外,负责LVCVA日常工作的有法律顾问,行政部,市场部,业务部和基金会。行政部里,内部审计人员,人力资源处和公共关系处,负责处理董事会的一些日常事务。市场部下设促销广告处和销售与服务处。业务部包括项目处、财务处、设备处、客户信息处,工程处,信息技术处、物质管理处和保安处。基金会则负责年度财务报告与预算。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断调整,完善及专业的组织机构及运作机制使LVCVA有效完成了它的既定使命。

2、资金来源与使用

LVCVA本身是非营利机构,所获得的资金全部用于营销拉斯维加斯。虽然只是一个半官方机构,LVCVA每个财政年的预

算都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巨额数字:2006年是2.019亿美元,2007年是2.719亿美元,LVCVA的经费得自于酒店房间税和它的基金,包括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和卡斯门中心的收入。

房间税收入随着拉斯维加斯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LVCVA提供的数据表明,1970年,房间税收入是375万美元,而到2006年,房间税的收入已经达到2.07亿美元,占当年总收入的80%。良性循环是组织运转的润滑油:营销成绩越好,经费收入就越高,而充足的经费又是进一步开始营销活动的经济保障。随着游客人数增长的房间税收入使LVCVA更有实力开展城市营销活动。

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及卡斯门会展中心经营管理是LVCVA的另一经济来源。经过2002年的扩展,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大型会展中心之一,位于拉斯维加斯市中心地带,拥有约30万平方米的面积,其合理的设计和有效的管理使之适合开展各种会议,展览和节事活动。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每年承办数个世界最大的展会,其每年的收入约占LVCVA总收入的16%。

卡斯门中心建于1983年,包括棒球场演出场地和展览场地,收入约占LVCVA总收入的2%。

LVCVA的经费,大部分用于在世界各地的宣传推广。与此同时,LVCVA也对影响拉斯维加斯旅游均衡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予以资助,如重建拉斯维加斯老城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老城是拉斯维加斯旅游业博彩业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中叶,拉斯维加斯正是以当时的老城繁荣奠定了其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然而,由于新城区拉斯维加斯大道在六十年代起陆续修建了大量豪华酒店及赌场,曾经辉煌的老城区萎靡不振,面临着严重的考验,LVCVA与由老城区酒店与娱乐场经营者组成的“体验佛里蒙特街”有限责任公司精心策划了老城重建规划,并投入了巨额资金。

现在,拉斯维加斯老城夜夜游客云集,它还成为了重要的节事活动举办地,由LVCVA主办的迎接2006新年的拉斯维加斯百年纪念活动America's Party——美利坚盛会,让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这奇特的佛里蒙特街奇景,再次成功地为拉斯维加斯老城,也是为整个拉斯维加斯作了一个成功的广告秀。

3、数据信息管理

LVCVA的工作公开展示在其官方网站上,市民可以清楚了解每次例行董事会的地点、内容、日期;每年的年度预算也在网上公布,打开LVCVA2006/2007财政年的年度预算,有LVCVA的历史和董事会成员情况,财务策略及法规,并详细地用数字和图表表示了各项目支出与收入。在长达124页的年预算报告,可以将LVCVA的财政运行情况置于市民乃至全世界的放大镜下,以保证巨额资金处于合理的管理使用状态下。

LVCVA每年对拉斯维加斯的旅游会展业进行全面细致准确的数据统计,并将公布于其官方网站。每年度统计数据都详细到月份,数据内容包括游客人数,客房总数,房间税收入,会展活动数,非博彩业收入,客房入住率,平均每天客房价格,航空游客数,洲际公路交通流量等。

这个数据统计系统运转多年,信息渠道非常成熟,详实的数据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也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依据。目前,我国的会展研究往往苦于没有及时详实的数据作为研究依据,这样的数据统计系统非常值得借鉴。

LVCVA还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开展了全方位的营销努力。拉斯维加斯的会展动向在LVCVA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方便地查询,这是因为全市的大大小小的会展活动都要到LVCVA处登记,查询者可通过此信息系统方便地查询到在LVCVA登记过的全部会展活动。由于会展业发展较成熟,又有LVCVA的全方位强有力的监督管理,类似于我国的重复办展、骗展的情况,在拉斯维加斯几乎没有。

在压力中前进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拉斯维加斯旅游与会展业不断发展,整个南内华达州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酒店,娱乐和会展业,它雇佣了超过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克拉克郡的经济活力依赖于游客的数量,而正是LVCVA的不懈努力促进了南内华达州的经济增长。它的营销努力涵盖南内华达州包括拉斯维加斯及周边地区的超过133,000个旅馆和汽车旅馆房间。LVCVA骄傲地把自己列入来拉斯维加斯办会展的十大理由之一。

作为半官方组织,LVCVA对当地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介入,依靠的是内华达州的法律及其严谨的组织形式和灵活的运作模式,总体上是非常成功的。但并非一边倒地全是赞颂之声没有争议。

首先是LVCVA始终自己经营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受到许多人质疑。有经济学家人认为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的经营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现在已经有很多私营的会展中心,也有管理公司有能力管理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在这种情况下,LVCVA经营管理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是否适当之举有待探讨。

遭受质疑的还有由LVCVA于2004年推出的一则让美国人口耳目相传,产生轰动效应的广告语“在这里发生,在这里结束。”虽然使拉斯维加斯旅游会展业迅速从9.11阴影中走出,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但也被指责引诱人们到拉斯维加斯来胡作非为。为了改变拉斯维加斯历史上“罪恶之城”的骂名,LVCVA正在制定新的广告策略。

上一篇:以最美的什么为题的作文下一篇:个人装修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