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指导

2024-07-09

申论写作指导(精选8篇)

篇1:申论写作指导

申论写作指导:申论经典开头<1> Tag: 申论指导 2010-12-21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

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积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章。构成文章,确定了观点、选择了材料之后,确实要为其穿上语言的外衣,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任何人做文章都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而提炼出中心观点,以确定文章的主脑;其次是依据表达中心观点的需要,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必要的典型的题材,以铸造文章的血肉;最后是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形着于文字。由此可见,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本站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申论文章开头之引用型

引用经典,彰显底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经典开头一:

参考例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

马路摊点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每次治理的结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他们以低廉的成本、微薄的利润经营,不但解决了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满足着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但是,一些马路摊点的存在,也确实给北京市的市容市貌以及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过去,我们对城市摊贩管理,大都采取没收、罚款甚至取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摊贩问题,反而加剧了城市执法人员和马路摊贩之间的矛盾对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音符。

经典开头二:

参考例文《人与自然》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点评:文章的开头采用了“引言式”,文章的开头一般要求就是要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的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水槛遣心》和宋朝诗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诗句,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例文二中引用了大家都烂熟于心的诗句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的文章表达显得通俗易懂而且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申论文章开头之铺开型

文章的开头采用铺开型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此所谓“开门见山,落笔扣题”。

经典开头三:

参考例文《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出路--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

听证会制度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决策的利益协调度、民主化方面。自从1998年,北京市政府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以后,各种听证会层出不穷,如:铁路票价上下浮动听证会、公园门票价格听证会、鞭炮禁放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个税起征点听证会等等。至此,听证会这种公众参与影响社会政策的实践模式,成为社会焦点。但是,近年来,在听证会制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听证会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经典开头四:

参考例文《命脉》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

点评:铺开式的文章就是为了让读者和阅卷人刚开始接触第一段就知道你在写什么开头第一句话用叙述语言,进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直接把政策性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在逐一打开“议论”的口子,所以,如果要用铺开式的方法写文章,必须开头要开的好,展开议论只要有三种方法:正面议论、反面议论和正反对比论。正面论证即平铺直叙、正面建立论点的方法,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用套路。

申论写作指导:申论经典开头<2>

Tag: 申论指导申论写作 2010-12-22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

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本文结合广东公务员考试中有关申论考试写作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申论文章开头之对比型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鲜明地显示两种矛盾对立事物的差别,让人们在比较中得以鉴别。而新闻报道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常常用到这一修辞手法。若使用得当,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典开头一:

参考例文《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

我国世界遗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但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这些文化遗产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拉力。另一方面,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些本质的问题。韩国抢注了“端午祭”,《无极》剧组破坏了天池、圆明园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节日日渐被忽视,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古长城遗址被破坏等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传统文化,急不可待!面对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被遗弃,甚至被破坏,人们大多会责备当事人的道德文化修养,但是,我认为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更多是政府的责任。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是解决传统文化保护不力问题的根本保证。保护传统文化,政府部门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从观念上给予重视,从物质上给以支持,给传统文化形式以展示的舞台。

经典开头二:

参考例文《大力发展网络绿色游戏》

作为一柄双刃剑,网络游戏一方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并且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市场缺乏规范引导,网络游戏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游戏产品中存在淫秽、色情、赌博、暴力、迷信、非法交易敛财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违法和不健康内容。二是经营模式雷同,产品类型单调,以打斗和练级为主的游戏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三是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缺乏自制能力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的健康发展。网络游戏被许多家长指责为“电子罂粟”。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很多层面,净化网络游戏单凭某个部门或是某个环节是无法做到的。网络游戏制作商、网络游戏运营商、相关监管部门、玩家、教育部门等应从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促进网络游戏的健康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点评:例文的开头都是对同一事物、现象的两面性进行对比,这样给文章开头,是读者和阅卷人看了,显得非常的客观,先对比,然后在进行议论,哪个更好,哪个更坏。这样使观点更加鲜明,立意更加深刻!

申论文章开头之比喻型

文章的开头运用“比喻”,这样的开头会使得语言表达的精确贴切,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具体形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消除晦涩之感,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概括的抽象原理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经典开头三:

参考例文《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经典开头四:

参考例文《如何打造“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无疑是棵巨大的摇钱树,将给东道主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与此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防止“奥运泡沫”的出现。奥运志愿者活动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而且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更为重大。从现在开始,有关志愿者的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也要立即实施。

点评:申论中的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例文中的“奥运会”比作“摇钱树”,“创新”比作“源泉”,这两个比喻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它要求准确,但是不得夸张,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允许“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比喻夸张,在申论文章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夸张了,就不能确切地表现事物。

申论文章开头之设问型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如果你想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你可在文章开头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引人遐想,启人深思,设问之后马上给出答案,很快的使阅卷老师跟随你的思路,进入文章。经典开头五:

参考例文:《政府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已初现成效。我国GDP总量目前位居世界前列,经济增长迅速。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因贫富分化引发的自愿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平等等矛盾日益突出,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应如何解决?社会

呼吁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不公,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则易乱,能否妥善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完善并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政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经典开头六:

参考例文《蓝图》

浙江在新的起点上,怎样发展、如何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答案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它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科学解答了新世纪、新时期“如何谋求发展”的课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遵循的发展蓝图,浙江要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已经取得的先进地位,就要按照十七大蓝图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篇2:申论写作指导

公文通常分为两大种:一是法定公文中有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二是日常行政事务文书中可以再分为三小类:(1)计划类文书:建议、规划、计划、工作要点、内容要点、实施方案、提纲(2)总结类文书:总结、简报、调查报告、工作情况综述(3)宣传类文书:讲话稿、宣传纲要、宣传材料、发言提纲、典型事迹材料、新闻发布稿、公开信、倡议书、开幕词、闭幕词(4)法规类:条例、规定、办法、细则、规则、公约等。

一般情况下,如果在作答要求的设问中明确提出要求写以上的公文,应试者必须按照特定的公文格式去写作,可是在一些设问中虽然没有提出以上的公文文种名称,但由于其中隐含着公文格式的条件及内容,应试者也必须要按照相应的公文格式进行写作。

例如: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参考给定资料,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20分)要求: 1.体现国家节约水资源的有关精神,说明为什么要节水;

2.简明、通俗,利于老百姓理解;3.不超过400字。这道题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写公文格式,但在设问要求中已经隐含了特定的公文格式。第三题要求考生“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行政执法类试卷第三题,“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报告的内容要点,其实就是一篇具体而微之的报告,只是每部分的内容要点不必展开罢了;后一篇宣传纲要,除了背景、事由和事项外,应当加上一个号召性的结尾才符合宣传类公文写作的要求。而可惜的是,许多考生误将这类题当成是单纯的写作题。

隐含的公文格式有以下特征:

1、有虚拟的特定、明确身份设定。这些身份通常情况下是某国家行政部门、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等行使相关权力的机构,有职责与能力解决材料中的特定问题,如上述设问中“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2、有针对的特定对象及其特定目的。在规定特定对象的前提下,做工作如果要具有一定权威性与普泛性,那必须要使用规定的公文格式才能体现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是具有了公文的要求,如上述设问中“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特定对象是当地居民,特定目的是要宣传节水,要做到“体现国家节约水资源的有关精神,说明为什么要节水”并还要“利于老百姓理解”,那就只有使用公文格式。

下面,结合申论考试的要求,谈几个方面的区别:第一,公文写作的标题是规范化的。除考试已经给出标题外,如果让考生自拟标题,一般情况下,标题的拟制要符合公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即按照“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方法拟制。第二,公文写作正文的前面,有的要加主送机关(俗称 “抬头”),有的要加称谓,如公开信。第三,公文写作的结尾模式化,通常称为结语,如“报告”中的“特此报告”,批复中的“此复”等。而这种结语在申论考试中一般是不作要求的。只是倡议书、公开信和宣传纲要这种宣传类的文书才会对结语有要求,这些文书通常需要有一个号召性的结尾。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执法类试卷中的“公开信”写作,2011年江苏等省联考试卷中有“意见”写作,也是要遵循这样的一个基本写作思路。而对于未来申论中的公文写作,我们的考生也应当以此为鉴。

篇3:申论写作五要素分析

申论考试大纲中写道:“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 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考核的最后一种能力, 是其他能力得以体现的媒介, 因为申论成绩的评定方法是阅卷老师通过考生答题的文章给予分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申论写作立意需高、视角需广、内容需实、语言需精与用词需专五个核心要素。

一、立意须高

立意, 即确定文章的主旨、中心论点, 重视立意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传统。“千古文章意为高”, 王夫之先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李渔在其《姜斋诗话》中强调“作文一篇, 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 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深度, 它制约着文章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 也决定着申论文章得分的档次。

首先, 申论写作立意高, 要求主题鲜明, 善于升华。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出的人才都要代表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需要考生具有公务人员的“角色”意识, 具有一双“慧眼”, 能通过日常工作中极其普通、极其细小的事物或现象, 揭示事物的本质并升华为主题。如××省招录公务员考试中, 2008年 (甲卷) 给定资料为出租车司机自救基金 (一元基金) 的问题, 2003年 (B卷) 给定资料为治理城市非法小广告的问题, 都是在人们眼中极其普通的事情。出题者希望考生能通过这些细小的事物或现象, 发现并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 把有关政策、理论原则同申论试题所反映的现实和考生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 针对要求认识、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提出符合实际且合理可行的见解。

其次, 申论写作要站得高、看得远, 着眼长远利益,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问题的关键。当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 便应审视遴选, 根据身份抓住要害, 抓住关键, 切忌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例如, 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反映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环保与生产效益上的两难, 法院在断案时不得不考虑连锁反应, 公安干警对企业生产扰民事件的无能为力等, 但这都不是“本”, 很难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 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入手,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

二、视角须广

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要涉及某一问题及相关的系列问题, 考生在阅读给定资料时脑袋里要装着问题, 每一段材料都是有用的, 绝不是摆设, 要认真思考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在写作时要有广阔的视角, 尽量全面把握关键的信息点, 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答题的角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和多变性, 需要运用发散性的思维来进行答题, 防止以偏概全的思维。构思立意要站在具体政府部门的角度, 分析原因时要想到经济、政治的原因, 还要想到社会、文化的原因, 才能写出顶天 (与宪法、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致) 立地 (紧密结合材料和地方工作实际) 的文章。如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政府与社会全体公民均需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考生在提出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时就需要有多角度:一是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三是要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四是要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五是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完善和落实责任制。此措施的提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思维缜密, 视角广阔, 能获得较高成绩。

三、内容须实

申论写作要“高”“大”“全”, 绝对不能“假”而“空”, 要实实在在做文章。部分考生不是靠自己思考、论证来提出见解和对策, 而是迷信考前辅导班等总结的申论写作之“万能八条”, 把大段大段的现成的流行的言论和观点塞进文章中, 从而使考官无法从文章中读出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也无法判断考生是否有能力、会办事, 考生的高分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内容要“充实”。高大全搭的是骨架, 除了骨架, 还需要血肉来支撑。如针对安全生产问题, 某考生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为题, 开篇引用给定材料中概括而来的事实材料:

黑龙江七台河矿难教训还在总结, 又闻河北唐山刘官屯矿难, 再传河南寺沟煤矿进水事故;吉林辽源医院大火刚灭不久, 广东中山酒吧火灾援踵而来;震惊全国的松花江水污染仍在处理, 广东北江又出现令人惊忧的污染事件。 (过渡) 血淋淋的矿难、逝者家属的悲痛、城市大停水的不便、火烧医院的惨烈。

用事实材料引申出论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刻不容缓。较之于以空对空的政策提出更能打动人心。

其次内容要“真实”。内容要符合材料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如2006年××省申论试题 (五) 要求:请依据给定材料, 以“证人保护亟须制度跟进”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文章。要求“数字对比”“瞬间回眸”“畅想未来”;观点明确, 论述虚实结合, 有说服力, 思路清晰。针对这类有具体、明确要求的题目, 考生绝对不能对策空洞、言辞泛泛, 必须结合真实材料。材料是“根”, 根基不牢, 地动山摇;夯实基础, 方能稳如泰山。

四、语言须精

由论作文要求考生写作的文章篇幅在1000~1200字之间, 要结合给定材料, 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措施等。显而易见, 是要求考生写作短小精练、观点鲜明的政论文。有个别考生作文时为展示自己较强的文字功底, 爱使用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长句, 有时反而弄巧成拙。仔细研读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就会发现, 报告喜欢使用结构简单、词语精练的短句, 句子最长不过20个字。因此, 申论写作在通顺的基础上, 切忌啰嗦, 语言需精练。

五、用词须专

申论写作语言要求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首先, 是一种工作语言。申论作为一种应用文体, 用于模仿公务员身份来完成工作, 所以其语言表达应符合完成工作任务的需求, 即简洁、实用、冷静、理性。简洁、实用:即语言要言简意赅, 一方面不要说多余的话, 另一方面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作用。冷静、理性:即用语不要包含情绪, 不让情绪影响工作。在语言上就是要少用或不用抒情、描写。其次, 是一种公文语言。公务员工作与一般公司、企业不同, 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符合公文语言的要求, 要使用官方、正式的语言, 含义准确不要模糊, 通俗易懂不要生僻,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用方言俚语, 不乱用缩略简化语。第三, 忌用文艺腔, 即不能使用类似于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的文学化语言, 而要用议论型、说明型和实用型语体, 文风简洁平实即可。但是公务员也表达感情, 那就是“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同样表达出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第四, 忌用学生腔。申论考试经常要求考生以某种假定的身份来提出对策, 所以考生应站在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写对策。假如有考生作文写到“我妈妈说……”, 这是典型的学生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往往一个词就透露出你的水平。

篇4:浅析公务员培训之申论写作

关键词:申论;客观性命题;理性表述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28-1

笔者处于“申论”教学研究第一线,深切地认为,作为一种测试、选拔国家公务员综合素质的新型文体,“申论”更能体现写作学科内在的务实、创新本质。没有多写多练固然不可能写出规范的申论,但如果没有搞清楚“申论”这个文体的本质特征,则无法有针对性地写、练。

一、申论是什么

严格地说,“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从字面上理解,“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申述、引申,二是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开拓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论”的含义较多,主要有二。一是议、议论。《说文》:“论,议也。”段玉裁注:“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二是含有深思、谋虑的意思。《周礼.考工记.序》:“或坐而论道。郑玄注:“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合起来,“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申论”也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申论”说到底就是根据公务员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借鉴我国古代“对策”(策论)的某些特点,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

二、申论蕴含的写作规律

(一)客观性命题及其要求与意图。

1.命题要求。

客观性命题与考察的目标相一致。“申论”的命题是客观的,但其背后潜藏着出题者的主观要求,即“申论”考察的目标是什么?对此,《考试大纲》有明确规定:“申论,主要是通过应考者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试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申论考察的目标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

它主要考察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主要是通过应考者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和提供的可行性方案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看,考察的目标与测试的命题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目标与试题二者都有具体的针对性。

2.命题意图。

命题意图是作答的依据和切入点。在“申论”的客观性命题背后不仅潜藏着主观要求,也潜藏着出题者或隐或显的意图。命题角度不同,答题也应有不同的针对性。综观几年来的“申论”试题,其主体部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供料写作”,而所供材料又都是涉及國计民生、带有普遍性、为来自各方面的考生所熟悉的情况。可见,从命题意图的角度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应考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

1.思考性的评判阅读。

面对“申论”所给定的材料,有人阅读后奋笔疾书,有人心中茫然,半天写不出一个字。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阅读缺乏思考与评判。其表现是,阅读时要么简单地就事论事,因而把握不住各类材料之间的联系、类别、性质、主次。那么如何进行思考性的评判阅读呢?笔者提供如下具体方法:、

一是理清材料内在的组合方式。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申论考试的材料,其组合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材料是按照所反映事件(或案例、社会现象)的性质来摘录、组装的,其中各个子材料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第二种,材料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按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组织的。其中各个子材料环环相扣,共同讲述某一社会事件。它具有案例的某些特点。

二是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阅读纵式组合的材料,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梳理材料内容。阅读横式组合的材料,可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讲述“相同”内容的材料归口合并在一起,来理清其逻辑关系。

三是区分材料的主次关系。1 500 ~ 3 000字左右的材料,文字较多,内容复杂,这就需要筛选。筛选必须根据客观性命题所潜藏的要求与意图来进行。思考性评判阅读的重点是那些与客观性命题所潜藏的要求与意图关系紧密的子材料,对不很紧密的、次要的材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最后,就是对重点子材料的圈点与精读、归纳与概括。

2.理性化的文字表述。

“申论”作答时,无论是概括内容、提出方案,还是进行论证,都应当统筹考虑,前后衔接。概括的过程,既是熟悉资料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方案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思辨的过程。必须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并彼此印证。

第一,概括问题。首先,要充分注意题干的指令性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与“概括主要问题”,其区别是明显的。而字数规定,或是150字,或是350字,也不可忽略。当然,还有说话的“身份”要求等,也要注意。其次,要学会抓关键问题。

第二,提出方案。首先,个人定位要准确。仔细审定客观性材料为考生设定的身份—虚拟身份,否则,身份定位错了,提出的问题一定“走偏”。其次,善于针对问题提出意见或办法。尤其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一定要用“自我”设定的“身份”去抓住要害,逐步展开,切忌面面俱到,舍本求末。第三,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或办法(措施)要有可操作性。

第三,论述问题。首先,要抓住给定材料中一个应该“申而论之”的大问题,发表见解;其次,要有一个明确的题目和鲜明的观点。确定什么题目,与背景材料提供的空间和“申论”所要求的字数限制都有关系。由于时间和字数的限制,一二千字的申论,只能紧抓要害问题,阐述清楚。鲜明的观点是“申论”的灵魂。一篇“申论”意义的大小,价值的高低,主要在这里体现。第三,就是详实的阐述和论证。事实与道理的有机结合,是增强“申论”说服力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要求和方法。事实是说理的依托、由头或论据,说理则是对事实本质的理性的开掘、分析、推理、引申和发挥。理从事出,虚实结合,是增强申论的理论色彩与说服力的奥妙所在。

参考文献:

[1]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委会.申论[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李学勤.周礼注疏: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刘姗.文心雕龙·论说[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篇5:申论写作指导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结束,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在10月左右启动,不少考生现在着手准备。

专家通过历年经验总结出:申论作答时需遵循两大原则:一个是“立足材料”,另一个是“政府角度”。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然而文章写作是多数考生的短板,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申论文章并不难,下面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专家为考生介绍申论文章的写作原则和评分标准,相信大家按照这些方法多加练习,一定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一、申论文章的一般性

申论文章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征,必须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一)论点

论点是文章所要议论或阐释的观点,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无论是阐释分析问题还是提出具体措施,文章都要紧紧围绕论点进行论述。

论点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其中,总论点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总论点;分论点是对总论点的支撑和证明,多个分论点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同时存在。

(二)论据

论据是立论的根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论据必须真实、典型、精当、新颖。

论据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理论论据是指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为正确的观点。

(三)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基本要求是有效、充分、适当。议论文的论点要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则是要解决“如何证明”的问题。申论文章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和反证法。论证方法不必新颖出奇,能有效证明观点就是完成任务;不要倚多为胜,足够反映问题、说明观点即可;不求惊人,把论证所需的各项要素安排妥帖,在稳妥的基础上求创新和突破。(一)源于材料、高于材料

源于材料、高于材料,这是申论文章的最主要原则。申论文章,要求针对给定材料进行申发论述,其实质就是划定了写作范围的应试作文。

1.源于材料

申论文章的论点、分论点等,必须符合材料的主旨,忠于材料原意,不能有偏差,更不能另起炉灶,表达与材料信息相反的观点。

2.高于材料

申论文章的论点、论据都不能完全照抄材料,对材料要灵活运用,找准材料的弦外之音。

(二)政府角度

政府角度,也是申论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则。申论考试是录用政府工作人员、模拟政府具体工作的考试,因此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专家认为,写申论文章时观点必须符合主流,把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1.观点符合主流

观点符合政府意志,并同中央政策精神保持一致。“主流价值观”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础,观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也是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可以引用“时代最强音”,即党和政府近几年发布的主要文件中的重点语句,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讲话内容中的经典语句,佐证文章论点。

2.落脚在解决问题

要把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作为文章的归宿。在政府工作中,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不存在发现和分析问题却不解决问题的情况。2010年的国考主题“海洋的开发与保护”、2009年的国考主题“粮食安全”、2008年的国考主题“人与自然”,无论何种题目、任何主题,分析清晰都不是最终目的,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才是文章的最终要求。

篇6:申论写作指导

选择

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申论考试成绩的优劣,对公务员考试的广大考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老说,申论试题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一是概括题;二是对策题;三是分析题;四是申论文章的写作,多为议论文。四类题型中,申论文章的写作占总分的40%,也就是40分。因此,写好申论文章对与考生最后的成绩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如何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申论文章呢?首先,申论文章文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申论文章的文体要求大都是议论文,对议论文加以细分,可以分为三种重要的文体:一是策论文,侧重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政论文,侧重于对某项政策的意义和目的分析;三是评论文,侧重于阐述各种不同的观点。三种文体各有千秋,选择哪种文体进行写作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申论考试大纲。

以2018年江苏公务员申论职业培训教育网纲为例,它主要考察考1 生四个方面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所以,文体选择策论文更符合大纲的要求。

二、考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考生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选择文体时,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考生理论水平比较高,对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比较熟悉,那么选择政论文能很好的表现出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从而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依据材料。

申论试题中的材料是申论考试的根基,考生答题时一定要以材料为本,选择文体也不例外。考生答题时可采用三遍四步法去分析材料,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思想、关键信息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整合。如果对策性材料较多,那么文体选择策论文,在写作时就会有更多的材料和信息供参考。其他两种文体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题目的要求。

当前的申论考试中,对文体的要求一般只是笼统的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但也不能排除出现在个别的试题中明确要求写策论文、政论文或者评论文。这时,考生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按照题目的要求选择文章的文体。

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命题在不断变化过程中,比如,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的文体日益趋向于政论文,对于这些变化,考生要与时俱进,2 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敬爱的党组织;

会议讨论中,我先对自己近期的各个方面情况进行了汇报。尽管我现在还是一名预备党员,但我一直以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主动的帮助周围的同学,特别是09级刚刚入学的师弟师妹们。由于期末考试的临近,为配合学校的工作,我尽力引导他们保持正确的心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考试,并且帮助他们做好考前复习,以防出现作弊现象。同时我自己也主动的参加了勤工助学。学习中,我也不甘示弱,认真踏实是我的特点,并且在这次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些活动中,我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我会随时随地的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批评,以更快的改正,更好的提高自己为身边朋友和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加有效的服务与学院。

同时,我们结合近期的南方洪涝灾害讨论了党员同志需要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身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据报道近期的南方洪涝灾害致使近3000万人受灾,211人遇难。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广西梧州市,实地察看汛情、灾情,慰问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干部群众,主持召开会议,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温总理指出,我国经济正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当前,我国大部3 分地区已进入主汛期,防汛抗洪救灾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兼顾,周密部署,扎实工作,毫不放松抓好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做好防汛抗洪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救援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地发挥了创先争优的精神。特别是在湖南桃源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站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四包”抗洪救灾责任机制。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服从服务于抗洪救灾的大局,处理重大险情达到“三个及时”,即领导到位及时、方案制定及时、妥善处理及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县电视台开辟了“洪水中的共产党员”专栏,桃源党建网开设了“抗洪救灾先进典型”专版,每天宣传报道党员抗洪救灾的先进事迹;各乡镇党委充分相信和依靠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最艰难的任务交给共产党员,有效激发了全县共产产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纷纷参加到抗洪救灾工作中来,全县形成了抗洪救灾的强大合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思想和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和大无畏精神的表现,更为我们这些即将加入这个光荣而有伟大的组织指明了方向。我认为我们每个青年党员都应该向那些老党员学习,及时的总结他们的经验,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困难,不怕牺牲,坚持创新,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快的加入这个组织中。

我们现在虽是党员,但仍是学生,与我有直接联系的就是学校和身边的同学,谈到为民服务还很空泛,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服4 务于学校,服务于身边的同学,让自己生活的更有价值。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认识:对自身的过去进行深刻的总结分析,并参考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反思自我、剖析自我,全面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我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升自身素质,争做学风、院风、校风的建设者,积极带动广大同学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反思自身,回顾并进行总结:针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反思剖析自我即“晾丑”,只有敢于挖掘和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才有可能去改变自己,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提升。

为促进校园和谐,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多关心同学,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同时我们党员同志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了解身边同学的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以及时解决,如家庭困难生和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此外,我们也要做好自身的工作:确定保研、考研的同学要静下心来学习,写论文,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假期留校要注意物品的保管。

新的学期即将到来,我们将面临接待新生的问题,这是对我们党员的一次考验,我希望能够在这次的新生接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我将积极地帮助新生答疑解惑,条件不好时我会给新生一些精神支持和安慰,留下电话,多帮助新生。以使他们更快的适应我们的大学生活。希望党组织能够着实考虑并予以批准。

汇报人:xx

怀着对党的崇敬和信仰,我有幸参加了这学期我们院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虽然才上了两节课,但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深了对党的了解,让我更加坚信了对党的信仰。在开班典礼上,班主任说党课课堂是桂子山上最优秀的课堂,所以能进入这个课堂学习,我感到无比荣幸。我也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党的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

第一堂课是有院分党委书记李瑞阳给我们讲述党的性质。他从政党的定义入手,讲到党的几次有重大意义的代表大会,从而引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具体阐述成:“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三个代表”,同时还具体阐述了为什么如此,如何保持等相关问题。最后讲的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六大坚持”,这也正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第二堂课是由梅萍老师给我们讲的党员的人生价值观,他让我们认识到党爱的最高境界,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有的人生价值观,让我们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都是从小听着党的优秀故事长大的,所以从小对党就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当这一路走来,党经受的曲折与当做出的努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毛主席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还要面对某些国家的虎视眈眈。但在**第一代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我们打破僵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开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元气大伤”的情况下,敢于打破传统,实施分田到户、主动对外开放、开放经济特区......,为中国现代化6 建设铺开了道路。以共产党为总书记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面临98年特大洪水、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稳重与智慧一直使人们所称赞的。现任的以共产党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是让我们深深感动与佩服的领导者。他们在位期间,国内是一个“多事之秋”,一系列重大的打击,让我们全国人民措手不及。可他们却能一直那么沉稳的应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让人民安心和打心底里佩服。中国共产党一路走过是那么不容易,世界上也许不会再有一个政党在面对如此多的打击时还能将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并理性的解决所有问题,在那么多的困难下依然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一个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党,一个爱人民甚于爱其他的政党,一个让中国十几亿人衷心拥护的政党。在这样的政党的领导下,我们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篇7:申论写作指导

议论文是申论考试的重头戏。如何才能写出符合申论写作要求的议论文,赢得笔试的胜利,迈出关键性的一步?这是很多考生的疑问。为帮助广大考生,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文体准确

申论考试中,给出的题目并没有明确限定文体,但是,在题目的“要求”部分会写上“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这正和议论文中要求中心论点明确、观点突出相契合。此外,申论考试阅卷时间短,在短时间内要使得阅卷老师快速抓住文章观点、明确文章结构,议论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二、观点明确、正确

观点明确,就是要求考生要明确地表达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我们认为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必须态度明朗,观点明确,要让阅卷老师直观的看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观点正确,要做到三点,一是,观点符合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没有偏题。二是,观点符合客观实际,符合普遍认识规律。三是,观点符合官方看法,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三、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是指文章要论点全面、分析充分。

一是论点全面。要求考生在提出中心论点(即总论点)的基础上要对中心论点进行深化和细分,提出分论点,以丰富中心论点的内涵。

二是分析充分。这要求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出观点阶段,还要对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比如分析观点提出的依据、现实的意义、面临的问题、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具体的措施等。三是有理有据。既有给定资料提供的内容,又有自身积累的素材(名人名言、理论政策),有理有据,言之有物。

四、结构完整

首先,要求文章要有题目、开头、主题内容和结尾。一篇文章,开头和结尾最好是各自成段,不可与主题内容混在一起。其次,文章的开头部分就能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重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结尾部分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能做到反扣主题,深化主题的话,这样的文章一定是上乘之作。

文章在结构完整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条理清晰。我们认为申论文章要想有清晰的文章脉络,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按照正确逻辑顺序组织安排文章的段落,如:按照“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书写文章。二是,文章层次划分不宜过多。在字数限定下,申论文章一般较短,1000字左右的文章分为五至七段较为合适。

五、语言丰富

随着申论考试形势的发展,为了在用词以及句式上更加丰富,申论文章已经摒弃了以往单一的用词造句方式。举例如下:

1.对策宾语前加修饰词,以体现专业性。如“加强网络监管法律法规”、“加大网络过滤技术的研发”等等,体现针对性,而非一味的套用模板。

2.表示意义词语的多样化。除了“前提”、“基础”、“保障”、“关键”之外,还可以使用更多的词语,以避免重复。如“核心”、“抓手”;“助推器”、“着力点”;“主攻方向”、“力量源泉”等。

3.句式回环复沓美。“回环”句式是指运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形成的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如:“政治越能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争越能坚持,政治越能改进。”这句话构成了一种封闭式的圆环式,使韵律旋转回环,给人一种新鲜、奇巧的复沓美。

篇8:申论写作指导

一.《申论》命题趋势

(一) 话题:立足于“当前”, “三点”频出

由于公务员担负着“为人民服务”的职责, 即:他们只要走上工作岗位, 就应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眼前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急迫问题, 诸如:“环保问题”、“安全问题”、“三农问题”等。可见《申论》试题在给广大考生提供的背景材料里, 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的问题频频出现, 这些“即时性”的材料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种命题思路的意图很明显, 即要求我们公务员应具有“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素质。纵观历年《申论》真题, “所命之题基本反映了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原则, 体现了市场经济语境下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公共管理对公务员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1]当然, 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很多, 并不是任何“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都能成为申论的主题, “能够成为申论主题的热点问题是与政府管理职能相关, 而且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2]即:申论主题与政府管理工作有密切的关系。

为此, 我们认为, 准备报考公务员的莘莘学子和相关人员平时就得关心时事, 多看党报、权威性的报刊, 如《光明日报》、《半月谈》、《瞭望东方周刊》等;另外还应常看“焦点访谈”、“今日关注”等电视栏目, 注重平时的积累, 扩大自己的时事信息面, 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惟有丰富自己阅历, 才能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会得到不断的递增, 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 写起文章来, 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3]。

(二) 背景材料:份量加重

《申论》试题给定材料的份量越来越重, 由当初的1400字增加到现在的6500字以上, 这种“超大容量”的背景材料暗示了命题发展动向:

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或者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等都可能涉猎;同时, 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拓展的趋势较为显著。如:2011年, 传承黄河精神;2012年, 加强安全文化教育;2013年,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

知识方面:具有常识性、公务性、通用性等大众化知识进入材料。这有力地保证了为不同专业的考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平台。

篇幅方面:信息量不断扩大, 字数成倍增长。

(三) 试题结构:由“三段论”趋向多元化

纵观14套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 前三年的《申论》试题采用“三段论”模式, 即:“概括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论证对策的合理性”。但从2003年起, 《申论》出现了新的写作格局, 如:2003年要求撰写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 2004年写一份报告, 2005年出现了多项选择题, 2007年出现了名词解释……可见, 《申论》的试题结构朝着综合性、多元化方向转变。

(四) 答题要求:注重“身份虚拟、政务虚拟”

每套《申论》题目, 一般都有“虚拟政务身份”的试题, 这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实际工作情境, 主要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提出的方案是否合理,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命题的思路充分考虑国家招录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多年的《申论》试题对此没有做太多的调整, 并将继续采用这一答题要求。

二.《申论》写作策略

(一) 阅读资料, 把握重点

首先, 阅读材料, 舍得花时间。申论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 从形式上看, 不属于完整的文章, 没有标题;从内容上看, 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且材料与材料之间排列往往也比较混乱, 有的材料连“事件报道”、“情况简报”都够不上, 充其量只能算是“半成品”。因此, 考生必须一则一则地仔细阅读, 了解每一则材料的主旨, 并通过比较阅读, 弄清楚它与其他材料的关系, 以及它在全部材料中的地位、价值, 力求做到:切实理解和掌握材料的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 准确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 阅读资料的时间, 不得少于40分钟。

其次, 解读资料, 把握重点。要准确把握背景材料的重点, 具备驾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凌乱不堪的资料、复杂的事件, 要从中有分清“轻、重、缓、急”, 明确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然后再做出正确判断。如:2010年《申论》试题, 主要问题是科学统筹海洋的开发与保护, 次要问题是发展海洋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二) 概括要点, 准确深刻

首先, 准确把握答题要求。历年《申论》试题, 都有“概括要点”题型, 但答题要求不尽相同, 如:2006年的《申论》试题, 要求考生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 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2013年《申论》试题要求考生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条理清楚、全面准确地概括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考生没有审清题意, 将“概述主要内容”误认为“概括主要问题”, 会导致概述不够准确或者遗漏内容较多等现象;将“概括主要问题”误认为“概述主要内容”, 会导致对“主要问题”不曾提到。这些现象是考生答题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概括要点”这一环节, 力求做到:审清题意, 切中要点, 紧扣资料, 抓准主要问题或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概括归纳。

其次, 概括的内容要深刻。一方面, 在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分清主次,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不能就事论事, 没有深度。如:2000年《申论》试题, 材料涉及到经济、环保、民事纠纷、城市规划等方面, 但我们认为这些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写作时, 只有把握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概括时才有深度。

(三) 提出对策, 对症下药

提出对策主要考查一个人的政策水平、关心社会问题的程度、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容易拉开考生成绩的档次, 是申论考试的关键性环节。有人指出:“要写出优秀的申论, 就必须从安邦治国的高度来分析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来。”[4]

我们认为:首先, 准确地找出问题产生或存在的原因。因为找出问题产生或存在的原因, 一方面, 有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 有助于论证或应用文写作部分的作答, 使文章写得更加充实、深刻。

其次, 明确虚拟身份, 找准个人位置。《申论》考题, 一般都会设置一道要求考生提出对策的题目, 且为我们设定“虚拟身份”———“准公务员”。或假定考生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 (2012年) , 或假定县文化局的干部 (2013年) ……答题时, 我们首先要明确虚拟身份, 找准个人位置。身份定准了, 才有可能“抓住”问题, 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当然, “再虚拟”身份时, 应当注意从自身实际出发, 扬长避短。如果“身份”定得很醒目, 而净说一些外行话, 那么, 效果会更差。

再次, 提出的对策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谓针对性, 指提出的对策针对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而提出的解决办法。如:2012年《申论》试题, 考生如果认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公交车造成路面严重拥堵的原因是公交停靠站较多且缺乏统一管理, 那么, 考生在拟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时就应从完善公交车交通管理体系着手, 科学合理设置停靠站点等。这样, 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一对应, 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谓可操作性, 指提出的对策有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步骤, 并且有直接解决问题的职能机构或政府部门负责处理、落实, 同时, 还充分考虑以最小的付出、最低的风险、最大的收益方面来选用最佳方案。

(四) 书面表达, 规范严谨

《申论》最后一题, 历年都是撰写一篇文章。它是“论”的能力的充分体现, 是整个解题过程中的“重头戏”。它真正体现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5]的全面检测。

首先, 依据材料, 确立中心论点。《申论》所提供的材料, 往往蕴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意义, 高低不等, 深浅有别。考生只有真正理解的材料, 并善于找准最佳的切入点, 深入开掘, 才能发现既正确又有新意和深意的观点, 即考生所确立的中心论点, 应是基于对给定资料的理解和引申, 既能揭露出问题的本质, 又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提炼出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 做到“小中见大”。

其次, 内容充实, 结构严谨。考生应具备驾驭中心论点的能力, 即:立足材料, 联系现实, 思路开阔, 旁征博引, 全面而深刻地论述问题, 做到“大中取小”。认证过程, 思路清晰, 组织和安排材料时需要符合严谨的逻辑关系, 顺理成章, 一气呵成。一般来说, 《申论》写作时可以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进行构思。

引论部分:从提供的材料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 并略作分析, 将议论的主要问题呈现出来, 提出自己的观点, 使自己的“见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即以“看准事物发展的趋势、看透事物的本质”[6]的本领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本论部分: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精心挑选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或者反驳所提供的材料中的某些行为、现象、思想, 即恰当运用立论或者驳论的写作方法。考生尽可能地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将自己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充分展示出来, 可以恰当而准确运用一些修辞使说理具体、形象生动, 诸如“结构大致整齐的对偶、排比、递进、反复等, 能够使语言雄健有力而又端庄持重;还有适当的比喻、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7], 从而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结论部分:申论的结论部分, 通常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总结全文, 强调主题, 深化中心论点;二是发出号召或抒发感慨。因此, 写作时, 要注重提炼精华, 言简意赅, 情真意切, 尽可能地规避“标语口号式”、“虚张声势”的结论。力求做到“不拖泥带水”、“不故设悬念”、“言尽而意止”。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写道:“使事深于政术, 理密于时务, 酌三五以熔世, 而非迂缓之高谈。”[8]

再次, 文从字顺, 卷面整洁。文从字顺, 即写出来的文章流畅通顺, 是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因而, 写作时使用标准的书面语言, 文章不得出现错字、别字和病句。另外, 卷面整洁, 给阅卷老师一种美感, 将直接影响到对文章的评价。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卷面应有清朗明快之感。在阅卷时, 我们经常发现, 有的考生在卷面上有乱涂乱画的现象, 标点符号不规范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我们建议考生写作时, 最好先打草稿, 至少是先拟定一个写作提纲, 然后再誊写到答题卷上, 保证卷面的美观整洁。

总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选择人才的标准不断地提高, 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申论》考核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 《申论》试题的形式必然越来越科学。当然,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我们通过研读真题, 把握命题的趋势, 是培养我们应试能力、提高《申论》成绩的重要途径!

摘要:随着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完善, 公务员录用考试成为国家及地方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莘莘学子和相关人员进入国家行政机关的一个阶梯, 《申论》作为此类考试必考科目之一, 已为社会所广泛关注。本课题研究立足于14套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 从话题、背景材料、试题结构和答题要求等方面探究《申论》命题趋势, 以解决《申论》“考什么”的问题;并从考生的视角出发, 审视《申论》“怎么考”的问题。

关键词:申论,试题,写作

参考文献

[1]陈学璞.《申论》考试命题问题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2]陈国强.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应对申论考试能力[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4) .

[3]董小玉, 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3.

[4]劳玉灵.风恢恢而能远, 流洋洋而不溢——刘勰的“对策写作论”及其对申论写作的启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5]张小龙.申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3.3.

[6]洪威雷, 黄莉.《申论》考试中潜在分值的情发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7]郭文丽.公安院校学生申论应试能力问题及训练方法[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2, (3) .

上一篇:夏的密码优秀作文800字下一篇:保健品公司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