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有效的离婚协议受法律保护

2024-09-01

合法有效的离婚协议受法律保护(精选8篇)

篇1:合法有效的离婚协议受法律保护

合法有效的离婚协议受法律保护

【案情】

李女士与胡先生于9月在鹤山市民政局办理离婚,双方在里约定:夫妻婚后共同财产、位于鹤山市沙坪镇某小区房屋一套(价值10万元)产权归胡先生所有,胡先生补偿该房屋一半价值折价5万元给李女士。2月,李女士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胡先生支付离婚款5万元。胡先生辩称该5万元款项已支付给李女士,但未能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离婚协议合法有效,被告对其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但被告未能证明已支付补偿款5万元给原告,故对被告的.辩称,法院不予采信,最终判决被告支付离婚协议书约定的5万元财产分割款给原告李女士。

【法官说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八条规定:“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本案离婚协议是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故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的规定,被告对其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但因被告未能举证,故其主张得不到法院支持,被告应依协议约定支付5万元给原告。

篇2:合法有效的离婚协议受法律保护

近日,一起未按时支付口头约定的加工费事件终于在法庭的`判决下得到解决,合法有效的口头合同同样受法律保护。

蔡某于2004年3、4月份为王某进行线切割加工模具,当时口头约定加工费为540元。加工完成后,王某因没有现金,于2004年4月份立欠据一张,并答应过几天将钱归还给蔡某。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某并没有归还之意,蔡某多次催要均没有结果,于是一纸诉状将王某告上法庭。

我国法律有相关的规定:定作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报酬。蔡某与王某的口头合同合法有效,受法律保护,王某将执行法院的判决在规定时间内给付某某加工费540元,并负担诉讼费。

五项措施助农民工法律维权

篇3: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思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满足了日常生活开销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出门旅游,一来人们可以欣赏各地的美景,二来人们可以放松劳累的心情。但是近几年逐渐增多的旅游者权益受损事件,使得旅游者不但没有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反而增添了许多麻烦,最后身心俱疲。虽然国内有《旅游法》,但是由于相关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利于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并且不利于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原因

当旅游者在旅途中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其有权享有相关法律的保护,目前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旅行社方面

旅行社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旅游者在旅行线路上的选择,旅行社有条理的计划也让旅游者在旅途中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但是有的旅行社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夸张描述旅游计划,或者故意用低价来吸引旅游者的注意,等到旅游者签订了相关的合同之后,才会发现有些条款并不属实,旅行社的此种行为不仅侵害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不利于公平交易。并且在旅游过程中,旅行社降低了服务标准,并没有完全按照签订的合同来履行旅游计划,旅游者在旅途中不仅没有放松身心,反而会增添许多麻烦,旅行社此种霸王条款严重损害了旅游者合法权益。

(二)导游方面

近几年,经常会有媒体报道,很多游客在跟团旅游时被导游强制性要求购物等行为,“黑”导游的此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旅游者的权益,还让所有导游的名誉受损。要知道导游是整个旅游团队中最重要的一坏,并且与旅游者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旅游社的形象。导游强迫旅游者消费、改变原计划的旅游线路等行为,在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将整个旅游团队的形象抹黑。

(三)相关管理部门方面

由于我国现有的《旅游法》并不完善,使得旅游者在旅途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妥善解决,这大大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

二、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保护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有的关于旅游方面的法律并不完善,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也是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各地大规模的开发旅游景点,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旅游者也得不到良好的旅游体验。只有相关部门加强立法,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的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发展旅游事业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是享受旅行社服务的过程,良好的服务能够让旅游者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在旅途中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就无法实现其精神生活的需求。对旅游者来说,优质的旅游服务、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等条例是旅游业的行业宗旨。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旅游业的管理者们加强日常管理,努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这样才能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不仅能够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参考世界各国旅游法律制定出旅游法的草案,直到2013年10月1号起,实施的《旅游法》保护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一)提高旅游者的法律意识

《旅游法》的出台既保护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也使得旅游者提高了自身的法律意识,当旅游者在旅途中遇到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时候,能够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相关部门在执法时能够有法可依,重视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因为旅游者有了相关的法律意识,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旅游中拥有的合法权利,一旦出现权益受损的问题,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让不良旅行社、“黑”导游无法逃避法律责任,从根本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二)拓宽旅游者维权的渠道

国家通过颁布《旅游法》使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让旅游者在旅途中轻松无忧,也让旅游企业能够更好的服务旅游市场。但是仍然有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旅游者无法进行维权,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另外一方面是由于旅游者维权的渠道过于单一,一旦在旅途中出现任何问题,旅游者只能通过事先与其签订合同的旅行机构来解决,而在旅途中提供服务的不仅仅只有旅行机构,这样就造成了问题无法得到充分解决。所以只有拓宽旅游者维权的合法渠道,才能让问题从根源上得到解决。

四、结束语

篇4:“假离婚”也受法律保护

原告阿珍诉称,自己与阿强于2000年登记结婚,并在2002年生育了女儿小飞,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08年1月,阿珍发现自己意外怀孕,自己与阿强都很想将这个孩子生下来。但是考虑到双方均为某医院正式职工,为避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双双被开除,两人便于两个月后办理离婚登记。7个月后,儿子小云出生了。

双方办理离婚登记后,仍保持着夫妻关系,共同抚养两名子女,且共同出资在阿强父母名下的宅基地建筑了3层半房屋以及购买汽车一辆。但阿强自2010年开始与其他女性建立了恋爱关系。

阿珍请求法院判令双方离婚后共建的房屋及购买的车辆所有权归自己,被告阿强抚养小云并独自负担抚养费;阿强一次性补偿自己15万元。

萝岗法院经调查了解到,原来,在儿子小云出生后一年多,阿珍发现阿强的行为有些怪异,常常会三天两头不回家,她也听到了“阿强又有了新欢”的传言。阿珍怕没有婚姻关系作为保障,阿强会变心,便与阿强达成了一份协议。

协议约定:阿强与阿珍于2008年2月29日因计划外生育儿子,双方协议离婚。但双方离婚后仍保持夫妻关系,履行夫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离婚后的财产为共同拥有,阿强每月支付6000元作为家庭使用。如拒绝支付,阿珍有权向阿强追要此笔费用。

协议签订后,阿强的行为并没有收敛多少,于是在阿珍的要求下,两人于2014年又签了一份协议。

第二份协议约定:阿强、阿珍于2008年2月29日因要計划外生育儿子,双方协议离婚,现双方达成共识,儿子、女儿归男方抚养,离婚后共同建造的房屋和小车归阿珍所有,另支付10万元给阿珍作为补偿。

但这份更为苛刻的协议并未留住阿强的人和心,当年8月,阿强与其新欢缔结了另一段婚姻关系。阿珍遂将阿强诉至法院,要求履行上述协议。

阿强辩称,自己与阿珍是因为感情破裂才协议离婚的,在离婚后才发现阿珍已经怀孕。自己是出于守信和责任,才继续在经济上和生活上都对阿珍进行照顾。至于自己与阿珍签订的两份协议,均是阿珍以“向单位举报自己超生”为要挟的情况下签订的,并非自己的真实意思。

萝岗法院认为,阿珍举报阿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并不属于宣扬他人隐私或捏造事实,阿强主张其受原告胁迫而签订两份协议书的理由不成立。

法院最后判定,阿强承诺补偿阿珍10万元以及所购置小车归阿珍所有;双方婚后共同建造的房屋,考虑到两个子女均随阿强生活,阿珍无需支付抚养费,且阿珍在离婚时已取得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另一套房屋的产权,为保障阿强与两个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居住权,该房屋应由阿强使用。但是,阿强应支付对应的10万元给阿珍。

法官表示:“假离婚”同样受法律保护,如果对方见异思迁,另一方将是事件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同时,“假离婚”的起因,几乎都是为了规避各种社会管理秩序,或者是侵害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是于法不容的。

(摘自《广州日报》 )

篇5:合法有效的离婚协议受法律保护

第六十四条 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

第六十六条 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破坏。第七章 相邻关系

第八十四条 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第八十五条 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第十二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一百三十五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第一百三十六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权

篇6:合法有效的离婚协议受法律保护

突出《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课堂活动量,达到“脑动、口动、手动、心动”的统一,体现师生情感、态度、经历和体验的整合。

教学方式的构建:

教学目标: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我国消费者的权利;理解该法律重要地位。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及个人经历,初步培养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教学方式和手段:消费者的合法权利重在体现落实,课程以“3·15”晚会做切入点,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设置春季郊游消费过程的情境,购物、接受服务等,导出六项消费权利;通过教师及学生自述消费经历,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维权意识;通过抢答竞赛,穿插漫画、典型案例、学生小品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融入文学、音乐,旨在使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教学流程:

(师)首先,问同学们一幅古人撰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是„„。(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齐答)。(师)很对,那么每年的3月15日是什么日子?(生)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师)不错。今年的3月份,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事情“两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时事政治?(生)时事政治插入(略)

(师)太好了,同学们关心时事说明咱们学生不仅重视学习,而且视野开阔。

(师)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3·15晚会,让我们记住了自己的节日。看过3·15晚会的同学请举手。(多媒体播放韩红《天亮了》,讲述2000年晚会的一个感人片断)。(师)3·15晚会自1991年举办以来,已有13年。(投影,2003年晚会主题——诚心、诚信)。不过,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出台则要晚于这个时间。(生)阅读书中文字。(略)

(师)同学们看投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我国消费者享有的权利。

(师)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公民都是消费者,每天都要进行消费活动。微风习习,春意盎然。“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引自朱子清散文《春》)同学们,过些天学校要举行一次春季郊游活动,大家愿意参加吗?(生)愿意!(背景音乐《嘀哩嘀哩》,创设情境)。

(师)我们这次要去家乡的风景胜地太阳岛公园郊游,愿意去的同学举手。(学生举手)(师)春游前,同学们肯定要购买一些东西。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自己需要购买些什么?打算去哪儿买呢?请把需要购买的东西写在纸片上面(当作购物小票)。大家一边写,老师同时对同学做采访。

(生)我买面包、买米旗面包,我买肉联红肠、我买娃哈哈纯净水„„。(生)我去太平洋超市、友协副食,因为那儿的信誉好,质量有保证。

(师)大家到了商店,你究竟买哪种品牌的商品呢?这里,一部分同学选择了去超市购物。现在同学们就置身一家超市内,请同学们抓紧时间购物,集合时间马上要到了。(购物消费场面)购物者走出超市出口时把小票交给收银员。(师)同学,请你说出购物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注意商品价格、质量、分量。注意商标,更要看一下商品是否超过保质期„„。(师)可是,我们当中的一位同学,没有相中超市的东西,临出门时,被超市保安叫住,诬蔑他偷了超市一包巧克力。面对这种情况,假如你是那位同学该怎么办?(生)学生自编自演小品《超市出口处》。(表演场面略)

(师)让我们以掌声向他们精彩的表演表示感谢!超市保安有没有搜查顾客身体的权利?(生)没有。因为第九课讲过公民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保安侵犯了顾客人身自由权。(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同学们购物的消费过程,一起寻找一些消费权利。(看投影)(师)消费者购物前的计划准备,买东西时挑来选去,目的是对商品心中有数。可见,消费者对商品和某项服务有明白和知晓的权利,我们称其为什么权呢?(生)知悉权。

(师)对,购物中去哪买,买不买,体现消费者购物的什么权利?(生)自主选择权。

(师)对商品的知悉权和自主选择权,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什么权利?(生)人身财产安全受保护的权利。

(师)很好,购物时遇着价格合理、质量有保证、不缺斤短两、又不强制,这说明经营者遵循了哪一项经济活动规则?(生)公平、平等原则。

(师)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同样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师)超市保安诬蔑消费者偷窃,侵犯的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此外,各民族和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消费者还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被侵害的消费者去状告超市以挽回所受的损失,说明遭受不法侵害的消费者有什么权益?(生)依法求偿权。

(师)太好了!通过第一步购物活动,我们明白了消费者享有的几项权利。那么,由于这位同学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权遭受了侵犯,他应该去哪里、怎样追回损失呢?(生)我们几个同学陪他去,到法院告这家超市侵犯公民权利。(师)我们同学属未成年人,应当„„

(生)应当由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出面,先找超市负责人协商,若不成就去消协投诉。(师)对,你们太聪明了。还包括去工商管理所、到公安机关直至到人民法院。

(师)对这样严重侵权案件或者大宗、贵重商品的投诉一般好解决,对小的侵权案呢?(生)辨一辨,谈一谈。各抒己见。(略)

(师)老师本人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前年,红曦鲜牛奶销售商实行订货、送货上门,老师家也订了一份牛奶,可到去年春节前,送奶员再也没有送鲜奶过来。后来省市电视台报道了一些消费者对此的反映意见,我也来到平房区消协问明事由,得知红曦奶厂不知何时关闭,厂主携款逃逸了,我便在投诉簿上签了名。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的经历呢?

(生)想一想,说一说。讲述个人消费经历(略)

(师)消费者的生性怯懦、过分忍让,反而会助长经营者的不法行径,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自己切身权益,惩罚不法经营者,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投影“消费者权益受侵害后的解决途径”)。(师)可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极高、作用极大。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看投影)想一想、练一练:抢答竞赛、学生小品《买西瓜》。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再来回顾消费者的几项主要权利,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公民的生存与发展。不过,消费者在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也应该遵守经济活动规则,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能滥用消费者的权利。通过下面的一个投影,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感触。老师还要对你们讲,现在同学们虽说是消费者,却不能永远以“上帝”自居,以后大家可能成为工人、厂长以生产者出现,还可能扮演生活中的总经理、售货员,以销售者身份出现,这又要求同学们承担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义务来。

篇7:合法有效的离婚协议受法律保护

申国锋

申请执行人张某。

被执行人王某。

【案情】

2001年5月,王某向张某借款50000元,约定3个月归还。之后,经张某多次催要,截止2002年6月,王某尚欠20000元。为此,张某于2002年7月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于同月作出判决:被告王某归还原告张某借款20000元,于判决书生效后10日内支付。判决书生效后,王某未履行判决书所确定的义务,在法定申请执行期限内,张某也未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03年12月,双方针对法院判决书中确定的借款支付问题签订了还款协议:王某于2004年5月底前支付张某借款20000元。至到期之日,王某仍拒不履行付款义务。

据此,张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在法院驳回申请后又依据2003年12月就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达成的还款协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争议】

对是否应当受理并支持张某的诉讼请求,或者应否立案执行存在不同的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张某有权据还款协议起诉。因为和解协议是张某、王某自愿达成的,且为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对双方有约束力,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张某另行起诉不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张某虽无权起诉,但有权据此还款协议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理由是王某应当对超过执行时效的债务的确认行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法院不保护张某的债权将有违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

第三种观点认为,张某既无权起诉,也无权申请强制执行。理由是张某起诉将违反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张某申请强制执行于法无据且会使执行时效的规定流于形式。

【评析】

通过以上案情,给我们提出了这样2个问题,债权人因与债务人就履行生效判决自行达成的还款协议而超过申请执行期限申请执行,法院应否受理,以及债权人依据还款协议能否再次起诉问题。

笔者认为,一、超过法定申请执行期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法院不予立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9条明确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1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6个月。最高人民法院(1999)执他字第10号复函:申请执行人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执行,便丧失了请求法院强制执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双方当事人于判决书生效后达成和解还款协议,并不能引起法定申请执行期限的更改,债权人超过法定期限申请执行无法律依据。同时,法律并未规定申请执行期限允许中止或中断的情形,因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不变期间,又称除斥期间,法定的权利因该期间经过而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当权利人超过法定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后,就失去了通过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程序来实现权利的机会。因此,张某因自行达成和解协议在1年内未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失去了请求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法院不予立案是正确的。

二、仅就履行生效判决达成的协议提起诉讼,法院应裁定不予受理

尽管张某和王某就履行生效判决达成的和解协议,改变了还款期限,约定的内容也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但仅仅是对已经法院审判确权的债权债务关系履行的一种重新约定,属于程序权利的范畴。权利人丧失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后再次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的是人民法院对已经确权的债权债务的重新判决,请求的是对实体权利的重新审判,显然违反民事诉讼法“一事不再理”的基本原则。

因此,本案中,依据法律规定,张某失去了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同样也不具有再次请求通过诉讼保护债权的权利。

篇8:合法有效的离婚协议受法律保护

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加之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家庭的微型化, 尊老、敬老的观念越来越淡漠, 爱老、养老的观念在逐渐弱化, 在一些家庭, 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影响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在这种新形势下运用法律手段加强老年人权益的保护, 减少乃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已显得日趋紧迫。

1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1.1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我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0年底, 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 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 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

与此同时, 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 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 困难老人数量增多, 对社会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1人, 家庭微型化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 使城乡“空巢老人”大幅增加, 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使老年人权益保障显得尤为迫切。

1.2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减少侵害老年人权益事件的迫切需要

1.2.1 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

近年来, 直接或间接占有老年人的现金、房产、储蓄、债券、文物、抚恤金等, 已成为侵占老年人财产的一种趋势。在这些子女侵害老年人财产的案件中, 有的因老年人未向子女索要借据, 打官司时因手中没有借条而取证艰难;有的则是子女以赡养老人、照料生活为借口, 擅自变更产权, 从而攫取老人财产;有的则是威逼利诱老年人订立遗嘱, 侵占老年人的财产。

1.2.2 侵害老年人的人身权。

现实生活中侵害老年人生命健康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有些患有严重精神疾病、长期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有子女不但对父母不闻不问, 更有甚者虐待他们, 甚至将他们遗弃, 直接侵害了他们的生命健康权。同时对于老年人再婚权, 子女不仅不支持, 更有甚者设置重重障碍阻止老年人再婚, 严重侵犯了老年人的婚姻自主权。

1.2.3 侵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

近年来, 老年人维权又出现了一些新鲜事:一是, 长期不探视老人。一些晚辈虽然付给老人一定的赡养费, 但是他们或者有意孤立老人, 或者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导致长期不探视老人, 使老人处于孤独、凄惨的境地;二是, 对老年人实行人格歧视。有些老年人不仅在吃穿住用等方面受到低于其他家庭成员的待遇, 甚至在在言谈举止中受到贬低和指责, 感情交流上受到冷落和漠视, 等等这些都使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成为一句空话,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1.3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落实老年人权益保护规定的重要举措

我国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宪法》、《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及《刑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在这些法律、法规中, 都对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例如:

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禁止虐待老人”。

1.3.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条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 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

1.3.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 情节恶劣的, 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抚养, 情节恶劣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些法律的规定为老年人权益的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1.4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提高老年人法律保护意识的重要目的

老年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 也是导致其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 侵害老人人身、财产权利的事情常有发生, 遗弃、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也不时出现, 但是请求法律援助、司法救济的老人却占少数。究其原因, 一是, 法律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有的老年人对法律知之甚少, 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更谈不上去付诸法律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是, 思想观念陈旧, 拒绝诉诸法律。一些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他们往往不愿意诉诸法律, 因为怕家丑外扬而选择忍气吞声。因此, 提高老年人的法律保护意识, 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 加强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2.1 完善立法工作, 使老年人权益保护有法可依

各级立法部门要根据现实情况, 加快地方性法律立、改、废的工作步伐, 加快配套法规立法工作, 依法制定出台更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具体实施细则等, 尽快使《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所确立的各项法律法规具体化, 实现老年维权制度化和法律化。

同时要对现行刑法进行修改, 适当加大对虐待、遗弃罪等的刑罚力度, 加大刑法的保护力度。此类如虐待、打骂、遗弃等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 要允许其在一定的条件下转为公诉案件, 使公安、检察机关及时介入, 并提高此类犯罪的法定刑, 以使此类严重侵害老人人身权益的行为及时得到法律的有效惩处。

2.2 开展普法宣传, 营造尊老爱老的法治氛围

各级政府要把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宣传工作列入年度宣传工作计划, 充分利用市、镇 (街道) 、村 (社区) 三级法制宣传网络平台, 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深入农村、社区、敬老院、老年公寓等, 积极与新闻媒体、广播电台联手, 通过以案说法、现场问答或法制图片展览等形式, 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民法》、《婚姻法》等涉及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

2.3 拓展法律服务, 多渠道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加强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法律服务力度。把市、县、镇 (村) 法律援助中心作为老年人三级维权网络, 围绕老年维权工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 加强民间纠纷的集中排查调解工作, 对可能发生的涉老纠纷苗头, 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已经发生的涉及老年人权益的婚姻、继承、赡养等纠纷及时进行调解。同时, 通过诉讼代理、非诉讼代理、解答法律咨询等工作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多渠道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2.4 加强司法保护, 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各级法院在审理老年人权益纠纷案件之前, 要加强调解工作, 认真、细致、耐心地向双方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使双方各让一步, 握手言和;即便对于不能在审理前达成调解协议的, 也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 最大程度降低各方的对立情绪, 减轻各方的精神负担, 使双方互相谅解, 和睦善待, 重归于好。同时在庭审方式上要讲究灵活性, 不必拘泥于严肃严格的审理方式, 可以选择在田间地头、家庭小院等小范围内开庭, 同时可以简化审理程序, 这样影响面较小, 双方心理压力小, 便于化解矛盾, 社会效果更好。

上一篇:幼儿园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总结简短下一篇:中小学班主任优秀工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