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2024-06-20

《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研究报告(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扶沟县韭园镇二十里店小学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如今的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代替了往日的问答分析,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几年的实践过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的改观。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积累了那么多词语句子,为什么说话、作文还是词汇贫乏,错字错话连篇?要么就是《作文选》的翻版,尽是套话,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究其原因,应该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指导和训练的不足。据调查统计,现阶段小学生只有13%的学生爱写作文,21%的学生有点喜欢作文,24%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36%的学生怕写作文,6%的学生讨厌作文。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无处着手”。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文章”。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可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们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在教“阅读课”,但阅读课对语言的品味、训练、表达方法的体会和指导落实的也不够深入,读写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阅读是习作的基 1 础。崔峦先生说过:“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作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流派纷呈。“随文练笔”就是其中的一大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随文练笔的研究现状大致如下: 1.日本的随文练笔研究强调的是,让课文成为学生模仿练笔的范例,充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立足课文特点,及时进行随文练笔,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从而达到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

2.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把“随文练笔”看作是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反对将学生作文变成一些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他还把读书笔记列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实现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这三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3.陶行知、叶圣陶等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作文教学理论的研究。陶行知先生的“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

4、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实验。丁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纵观目前的习作教学,可谓套话空话多,真情流露少;写作框框多,个性展示少。在学习前人研究经验,反思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颇,或重视不够,或理解理念不到位,致使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还存在时机不准、形式呆板、缺乏指导、切入不准等问题。本课题针对随文练笔的作用和现状,从“随文练笔”的落点选择与训练策略切入,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做到读写全程结合。重点研究如何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实现两者的双赢。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传统作文教学,它没有繁琐的习作要求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往往5—10分 3 钟内即可完成,把对教材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倾泻于纸上,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适时练“写”,能促进“读”得实,“读”得活,“读”得深,“读”得透。

(四)概念的界定

“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随文练笔的“有效性”体现在练笔要寻找到适时的落脚点,可以从学习的文章重点内容落脚,从可以模仿的语言片段落脚,从体会人物思想情感的形象描述落脚,从留下空白的重点段落补白落脚。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找准落点,以期达成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最优化。要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策略”,即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训练内容、训练组织形式、训练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训练方案。

二、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使之适应终身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2、研究设计出“随文练笔”的切入点,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

3、研究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小练笔具有可操作性。

4、研究对学生课堂随即生成的小练笔进行评价的策略,有效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5、.改变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更新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二)内容

根据课题制定的目标,我确定了以下课题研究内容:

1、深入挖掘,掌握随文练笔的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在读与写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在文本的空白处、学生与文本的“思维撞击点”,采用补写、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对练笔的时机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的随文练笔打下基础,“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2、读写结合,探索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A、在实验中,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B、在实验中确定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C、在实验中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

3、研究策略,构建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随文练笔因为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训练板块。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让文本成为习作的典范和习作的法宝,使学生发展语言积累,学习写作方法,让随文练笔真正收到实效。

4、研究对学生课堂小练笔的评价环节,总结出以肯定和鼓励为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突破了习作教学难的瓶颈问题。扎实练好平日小练笔的“基本功”,写好个性化大作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成员定期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同时组织实验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了解目前国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程度等材料,进行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搜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经验,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语言,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理论假说,开展实践验证。

案例研究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个案分享、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确定实验班,较规范地进行有控制和对比的研究。

教育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方案中及时间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归纳与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经验,指导课题改革的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①成立课题组。

②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现状,确定课题。

③落实组织人员并分工,组织实验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

④讨论、制定课题方案,做好问卷调查。

⑤申报课题。

2、尝试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①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理论的相关文章。

②按照实施方案有序地展开研究,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进行中期汇报,在此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3、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3年7月

①聘请专家对课题组进行指导,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②课题组教师研讨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和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小练笔的评价,积累经验。

③以“教师沙龙”等形式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

④每学期推出专题研究课6节,整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⑤实验老师撰写论文、教育随笔。

4、结题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

(1)分析整理资料。

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录像课。

②学生作品集。

③教师论文、学习心得、教学随笔。

④问卷调查、实验数据。

⑤课题组编写的系列读物。

(2)撰写结题报告。

(3)课题成果汇编。

(4)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对课题进行结题评估。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1、在学习中提升随文练笔的研究水平。

确定好了研究课题后,为制订研究方案,我通过上网搜索、查阅文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制订好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要使课题得以正常开展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首先,我有计划地安排读好各种专业理论书籍,读完之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好读书笔记。其次,平时抓紧自学,坚持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了解教育教学前沿信息,尤其是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有关最新进展情况的资料,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避免研究走弯路。再次,走进名师博客,学习名师有关课题实验的经验,实录,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有效地反思。深入的理论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质的保障。

2、在实践中探索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策略。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精心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提高课堂随文练笔的有效性,从而提 9 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补写,发挥合理想像。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设计练笔时;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挖掘,抓准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

①补白:即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在学生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②详化。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领会。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

③延伸。即对余意未尽的文章进行续写,进一步深化主题。如学完《大拇指汤姆》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大拇指汤姆的惊险离奇的经历。

(2)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仿写”是指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其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10(3)改写,积累优美词句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叙述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或重在情感熏陶,或重在说明事理,但都运用了较为优美的词句。教师指导学生对此类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其主要目的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学产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4)续写:重在情感体验

“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随机生成的小练笔

①巧借阅读课中的“小结”小练笔

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一次短暂的课堂小结。这小结,有时是教师自己作的,有时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合作完成的。小结的内容往往是一堂课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或者受到的启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做,课堂就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也无兴趣。其实,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学生随课情进行的小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表达个性化语言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②巧借阅读课中的“争论”小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进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议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而生动的过程。如《放弃射门》这篇课文中,学生就福勃应不应该射门展开争论。我没有作过多讲解,而是紧抓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想、一念时间;佳作产生:《我眼中的福勒》《放弃更是一种美》《该不该射门》《放弃等于成功吗》《给福勒的一封信》„„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双得。

3、随文练笔教学模式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建构起来的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框架,根据不同的阅读课型,不同的阅读课文并考虑到不同年段学生的学力水平,而建构起来的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经过理论联系实践,对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进行以下探索:

教学模式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找准重点,品味语言→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相互引导,交流反馈→点评欣赏。

教学模式二:

(1)有效积累,定向交流。

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学习资源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积极积累。要领导学生进行主题式、辐射式、探究式等有效积累,通过积累过程的多次反复循环,使积累的内涵不断得到提升。要注意课堂有效积累的内容要与本课的读写结合点匹配。

(2)学习课文,梳理方法。

①运用批注,加深阅读感悟。

进入中年级,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要求学生用不用符号和文字在文本上圈点批注,简练地写上自己的理解感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是读写结合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凡是重要的阅读感悟,具有写作指导意义的关键词,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用圈点批注等形式加以巩固,这也是读写结合的一个重要形式。②研究语言形式,指导运用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文本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具体形象地体会这种形式的好处,并指导学生加以学习和运用。

(3)进入情境,运用形式。

①找准“练点”。对文本典型句式、段式和结构等,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②选择“时机”。要进行高效的读写结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训练点重叠在一起,读写结合就是最优化的。

13(4)课外拓展,深化结构。

教学模式三:简单的说明文,可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4、对学生随文练笔评价的研究:

随文练笔的评价是学生又一次体验与交流。教师的作用是以一定的评价体系参照学生的小练笔,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小练笔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小练笔中的个性,并在点评中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给他们开辟出发挥聪明才智的天空。

(1)捕捉闪光点,激发练笔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小练笔的点评是教师借助语言通过评价向学生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激发学生练笔兴趣的重要一环。

(2)温情点拨,让个性张扬。

(3)自由评改,促使主体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这种随文小练笔在促进学生写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写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上,起到了相当大得作用。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率提升显著,自主参加各类作文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力提高明显。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为实验班的学生设计了“拓展阅读记录册”,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我还设计了“批注式阅读卡片”,指导学生从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下批注,记录自己阅读的痕迹。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最重要的动力。随文小练笔,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即使是程度稍差的学生也能写得像模像样。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3、大量积累,以练促写,硕果累累。

我们学校规定背诵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背诵经典的诗词歌赋,背诵《论语》《笠翁对韵》等古典文学,不但增加了知识的储备,而且为写作奠定了基础。阅读课堂上的每课一练笔,每课一得,则成为学生习作的练兵场。我们见证了学生的成长:积累的多了,背诵量大了,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而且学生在习作中也有话可写,有事可叙,写作能力确确实实提高了。平时考试作文得满分的学生在全学年遥遥领先。在县里举办的经典写作文征文比赛中张翔宇、姚婷婷、李静圆、田旭柯等人获得一等奖。在学校举办的作文竞赛、读书知识竞赛和记忆王大赛中,多人获得年组一等奖。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知识素质的过程。经过对本课题一年时间的研究,使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

1、实验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读写的切入点,让随文练笔焕发无限魅力。

随文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在文本的空白处、学生与文本的“思维撞击点”,采用补写、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写”出语文课的精彩。实验教师又在实践中探索出针对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大大提高了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尤其是实验教师专题讨论了对学生课堂小练笔的评价环节,总结出以肯定和鼓励为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16 极大地突破了习作教学难的瓶颈问题。如果说大作文是正式的“舞台演出”,那么小练笔就是每日的“基本功练习”。基本功扎实了,上台时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总之,教师能时时树立运用“随文练笔”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适应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2、理论学习给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第一促进作用就是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师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仅仅会上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3、教师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课题的带动下,每位实验教师都能够做到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认真积累各种资料,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教师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的高度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训练价值,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乐于表达。教师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她们脱颖而出,成为县、镇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五、问题与讨论

1、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仍然值得关注

课堂随文练笔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也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参与到课堂练笔活动中来。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与激励他们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中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2、课堂随文练笔的实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怎样科学有效对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需要我们教师更加潜心研究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学情,因班制宜的制定切实可行、灵活多变、操作性强的方法。而且语文学科的课后评价特点,也需要老师的奉献精神。课题的实施对老师有着极大的考验。

3、由于实验时间和地点有限,常有坐井观天之感,需要专家的有效指导和借鉴相关课题实验的经验。期望在今后的科研实践中多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阅读教学“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阅读课堂教学不应排斥书写,没有书写的阅读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写,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基本功;写,也更有利于我们深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回想起自己的阅读课堂教学,我深感这些论述的独到精辟;当孩子们静心体味文本、提笔记录时;当我们利用课文的空白,加深学生的理解时;当我们让学生们摘抄字词句段,引导他们自觉积累时„„学生的语言积累运用能力提高了,18 学生的阅读感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飞跃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向理论学习,向他人的经验学习,把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引向深入,为课堂焕发新的活力而上下求索。我坚信,“随文练笔”这朵小花一定会在新课程改革的花园里绽放她多姿多彩的奇葩。

篇2:《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 年月日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所在单位:

内容摘要: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两项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技能。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阅读促进写作,写作促使阅读的深入,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三、六年级学生的研究调查,在研究活动中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方法指导,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关键词:阅读 写作 有效结合 调查研究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一年来,我们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研组的帮助下,我们课题组三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究背景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作文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由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才能在作文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读写结合,多读多写,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本途径。近年来基于此认识,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开展了以“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强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为指导思想的读书写作活动。每学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和课余时间倡导并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并分年级作了不同要求,但是在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习作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读与写有效结合;课外阅读与习作有效的结合起来的训练方法比较单一。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效果,因此想就此专题进行专项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趋于成熟。另外,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时和本年级特点的阅读适合本年级特点的课外读物的基础上,辅之以“贴图写话”“仿写”等方式的训练,也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不断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

《新课标》又指出:“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令人可喜的新气象: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习语文的空间扩大了,文本的阅读量增加了,拓展阅读的途径拓宽了,社会阅读的阅历丰富了。照理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应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小学生的作文学习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部分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作文能力提高较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下等学生“吃不了”、“吃不好”,作文语言贫乏,内容“假大空”,有的学生甚至因害怕作文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究其原因:

(1)从语文教材看:课文数量成倍的增加,阅读要求明确,有一定的训练体系;作文只是提供了一些训练题目,供教师选择使用,相对阅读而言,教师要明确把握作文训练的体系不太容易。

(2)从语文教学看:还存在着读写脱节的现象。阅读和作文教学未能紧密结合。且教学课时中没有明确的作文课时,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教完数量颇多的课文,挤占了作文教学的时间。

(3)从语文教研活动的情况看:比较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且往往局限于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角度去加以研究。

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学界有比较明确的认识。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有吸收才有倾吐。阅读丰富了写作,写作促进了阅读。

二、研究目标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能动地运用教材,使学生不仅能真正获得知识,而且能灵活地掌握、运用知识,真正做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概括起来说,面向全体学生,由学生怕读怕写转变为多读多写、能读会写、读写结合,从而要读要写,以至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使学生在课内外读写结合策略的运用中切实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创设班级阅读文化氛围,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定,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受环境和氛围影响,所以我们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理念。创造显性的读书氛围,以氛围去影响广大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着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中高年级课外阅读与习作能力的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创我校特色语文教学。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能动地运用教材,使学生不仅能真正获得知识,而且能灵活地掌握、运用知识,真正做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2、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叶老曾指出:教学为了用不着教。因此,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总量,是实现课外阅读目标的桥梁,也是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和标志。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四、研究内容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同自己的习作有效结合,提高习作能力。在教学中探索总结各年级教材读写结合的联结点;探索“在各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实施的基本教学步骤;在阅读中积累,以读悟写,以读促写,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并加强课外阅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加以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按照学生读写的心理规律,根据儿童的“三性”――欲表性、模仿性、遗忘性,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这些理论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还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读写结合策略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五、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第八小学三---六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上查阅或查找有关“阅读习作教学”的教研杂志报刊,学习了解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好的做法或经验,反思自身教学。

(2)试验研究法:课题组教师以自己的班组为试验基地,不断探索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位教师都能进行及时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习作、学生转化个案分析等,并经常在组内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效。

(3)案例研究法:教师要在自己班级里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并跟踪研究,写出“个案分报告”,通过个案分析,及时调整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效果。(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课题研究的原则。(1)实践性原则

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验与研究的各种途径与方法,都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活动来体现。实践是认识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读书活动设计的实践性,为主体的有效参与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2)开放性原则

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评价开放,应是本研究遵循的原则。如内容的开放,(民族与世界相结合,古典与时代性相结合)有利于教育综合信息的整合,更适应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需要;形式的开放,有效地拓宽教育的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方法的开放,有利于激活思维,使策略运用准确到位,促进实践的深入实施;评价的开放,有利于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形成,推动课题的实施。

七、课题实践操作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励教师勤学善教,引导孩子乐读好写(1)营造读书氛围

大张旗鼓地搞好宣传鼓劲工作,美化校园环境,宣传图画、喷绘写真等融入其中,努力营造一个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文化氛围。教研室,少先队联合组织开展各类读书写作活动,评选“小小书法家”、“书香班级”,号召全校师生投入读书热潮,营造书香校园。

(2)鼓励泛读活动

①学校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为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添置图书、订阅报刊、杂志,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

②鼓励教师订阅教育杂志和报刊,并给予经费补贴。争取家长的支持,鼓励学生节约零用钱购买好书,收藏好书,认真阅读好书。③定期向全校师生推荐选读书目,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按照不同年级段,规定学生每学期读课外书的具体字数。低年级课外读书总量不少于8万字;中年级课外读书总量不少于62万字;高年级课外读书总量不少于130万字。学生课外读书总量比《语文课程标准》多50万字。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加快信息化步伐。(1)鼓励老师上网阅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了解教育教学最新动态,与名师对话。在学校论坛上开辟读书专栏,推荐教师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介绍好书,交流读书心得。

(2)在学生频道上推荐“读书网站”,指导学生学会新书搜索、下载、阅读,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锻炼他们的信息收集、评价、加工和运用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的才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保证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阅读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可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推荐好书,组织同学交流读书心得。

(2)拓展书源:每个学生每学期购书不少于2本,鼓励学生和同学们定期交换阅读。(3)指导方法:

各年级语文老师应在考虑学生年龄、实际水平、学校图书条件和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图书。内容尽可能广泛,类型尽可能多样。

阅读指导中,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注意做好积累,以写促读。建立个人读书日志,记录所读书籍书目、内容简介、摘抄书中的名言警句或精彩句段、心得体会等内容。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在此基础上写一些读后感及对文章进行评论。

4、开展活动、展示效果:

(1)征集优秀读书笔记。每个学生每天做好读书日志的记录,每月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各班每月班级装订成册。在此基础上,语文老师一些优秀的文章向学校推荐,教导处每学期出好一期优秀读书笔记集。

(2)利用班队课,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如文学知识猜谜会、故事会、朗诵会等。各班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活动,内容、形式自定,并作好记载,上交活动记录。

(3)每学期定期开展相关的读书展示活动,举办学生阅读成果展。(4)开展读书手抄报、故事演讲会、阅读知识竞赛、心得体会竞赛等活动。

(5)学生在课外自组“庭院读书小组”。小组成员自愿组合、自定计划、自主活动、定期汇报。

5、引入激励机制:

(1)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读书和写作活动中,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同学要注意给予表扬、奖励。

(2)一些优秀的学生习作向全国各报刊、杂志推荐,争取发表,以激发学生兴趣。

6、成效检查

(1)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某一班级,了解学生一学期读书数量和作品的评选。

(2)举行学生座谈会,每班抽2—3名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一学期来读书和写作情况。

八、课题研究方案

具体来说,研究工作大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组建课题组,(2013年9月-2013年10月)

我校于2013年9月15日召开了课题研究开题会议。在会议上,学校领导及语文组全体老师为我们的课题出谋划策。印发学习有关资料,领会研究精神,确立方案,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第二阶段:尝试运行。运用读写结合策略进行实验。通过交流座谈、听课观摩,进行反馈总结,及时调整方案。(2013年11月-2014年4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实验人员考察,了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开展现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开展的现状、效果,师生的愿望等;积极投入课题实验,全面落实研究内容和措施,开展说课、上课、评课活动,探索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理论和教学方法。每学期收集和整理反映学生实际水平的学生作文集

研究中要做到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读中学写、写中再读,多读、多观察、多评改的方法,初步掌握读写的几种对应关系,如从课文命题的形式学习作文中如何拟题,从对文章中心的感悟学习作文中如何立意,从阅读中的分段训练学习作文中如何拟写作提纲,从品评文章的组织结构学习作文时如何布局谋篇,从赏析文章的词句中学习表达时如何更准确、简练、生动„„

另一方面,要探索归纳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阅读过程中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的教学模式。从读到写,从写到读,这中间有个过渡的过程,抓读写结合,就得十分重视对这个过程的研究,努力使教学模式符合读写训练的规律,以加强读写之间过渡的过程,更有效地提高读写的水平。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各实验教师总结各自的实验经验,形成论文,汇总写出总体实验报告。(2014年5月-2014年6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科研论文,收集优秀教案,整理学生形成性材料,整理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筹备、召开结题会,接受中心校评估,做出课题研究结论。

九、研究结果与成效

天道酬勤,瓜熟蒂落。经过这段时间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1.学生收获:

学生能主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描述丰富多彩的生活。养成了积累语言,读中学写,乐于表达的习惯。同时,作文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从而提高了习作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2·教师收获:

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改变,一是教师能使习作教学成为学生表现自我,表述自身丰富多彩生活的平台;二是教师能注重文道结合,让“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三是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四是教师能努力做好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五是教师能主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不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达到善于表达,主动作文之效。

3、文本成果

(1)进行了《阅读与作文调查表》学生调查问卷。(2)教师专题论文集

(3)撰写教育案例,反思及评析。(4)学生的写作集。十.总结反思

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坚持阅读教育论著、教学杂志,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方法、并努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经验;我们坚持利用各种资源学习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为自己打开思路,完善方法。

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在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篇3:《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1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的原则

(一)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 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 语文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而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 小学生的正处于爱玩的阶段,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管理, 在此情况下, 容易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语文知识,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淡化[1]。因此, 为了确保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教师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不断的积累阅读

在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过程中, 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积累一定的阅读素材, 才能为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加大课外阅读力度, 学生只有掌握足够的阅读量, 积累大量的知识, 才能在写作时达到融会贯通。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所以为了保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语文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通过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 满足学生的需求。 此外, 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 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基础上, 实现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

2 实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结合的方式

(一) 完善阅读方法

在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一起过程中, 应该将将阅读教学作为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 然后有利于习作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选择阅读的素材时, 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综合能力等方面, 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 同时, 教师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选择学生喜爱阅读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 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为了学生能够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 并为学生习作练习奠定良好基础, 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加大课外阅读力度, 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章, 在阅读时摘录优美句子和名言警句, 从而为学生习作练习创造有利条件, 并有利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健全习作内容

在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过程中, 语文教师不仅仅通过阅读教学促进习作教学的有效开展, 而且要健全习作内容,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 教师在习作教学时, 应该培养学生仿写的能力, 通过练习排比句、比喻句等, 使得学生掌握良好的表达方法, 为其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此外, 教师向学习传授补写法。 在阅读教学时, 对于阅读材料中的空白处, 教师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内容进行补充, 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与习作能力都有所提升, 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大力实施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 通过大力实施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而实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联系在一起。 例如, 在“草原”教学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阅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 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等内容,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 在生动的语言作用下, 能够对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一定意义[4]。 同时, 在教师的指引下, 学生写出读后感, 确保学生将习作练习与阅读融合在一起, 从而促进其文学素养的提升, 并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3 结语

在小学阶段, 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科目, 教师在将语文知识向学生渗透时, 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小学在语文教学期间, 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能力和阅读习惯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时, 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 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时, 应该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结合, 从而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牛瑞华.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方式[J].现代交际, 2013 (7) :168-168.

[2]高志春, 王春岩.语文教学实现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5 (23) :296-296.

[3]牛春丽.融习作于阅读教学[J].语文天地 (小教版) , 2014 (4) :44-45.

篇4:《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习作教学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60-02

群文阅读教学简称群文阅读,是我国现代化教学改革的产物,是一种创新型、突破型阅读教学实践[1]。简而言之,该种教学模式是指将某组文章以科学的方式组合,系统的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从而提升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活动时,主要教授习作技巧,再通过机械性训练方式,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但这种方式拉开了习作与阅读的距离,使得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语文素材较少,从而无法写出更有深度、更优美的文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一、创新语文阅读方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

融合语文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将阅读教学视为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只有先教授学生实用的阅读方式,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取到习作中所需素材。同时,教师必须更新传统教学方式,转变课堂角色,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开展有效的群文阅读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群文阅读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构建学生课外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阅读素材,积累学生语文知识。首先,以学生课本为准,整合其单元重要内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课后阅读。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触摸春天”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中所有描写季节的课文整合在一起,再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从而形成学生“季节”的印象,使得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的运用在习作课中;其次,教师在选择阅读教材时,应适当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对所有的事物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但其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应注意创设良好氛围,形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角落中创建“阅读角”,以方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阅读,摆放的阅读资料应丰富齐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以便为习作奠定坚实基础。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者名言警句,更好地丰富学生习作素材,也更有利于融合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

二、丰富语文习作内容,开展积累性阅读活动

教师应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更好的相结合,群文阅读作为阅读教学中重要教学方式,其强调“课后阅读”的重要性,能够很好的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积累性阅读活动,丰富语文习作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在习作过程。

1.积累学生语文习作素材

习作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习作素材积累,教师不仅需要用阅读教学指导习作教学,更要用有目的的群文教学指导习作教学。在进行习作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扩写、仿写、续写等方面的写作能力[3],用群文阅读中的素材,如排比句、拟人句和比喻句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写作过程中掌握较全面的语文表达方式。通过类似的方式,以阅读能力带动习作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2.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前培养人才中着重强调的内容,教师在结合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阅读与习作经验,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如教师可以布置“写诗”等创新型类型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对于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进行表扬。特别是发现学生将阅读知识运用在写作过程时,应倡导其他学生向其学习,以提升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三、融合习作与阅读,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习作和阅读两者关系密切,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将其分开进行教学,从而降低了两者的实效性,使得学生只掌握片面的写作技能。在新时期,教师必须融合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找到两者的共同点和相互促进点,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如当学生进行阅读后,可以布置“读后感”、“续写故事”等习作任务,使得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阅读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确保学生能有效融合习作和阅读,定期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通过分享读书笔记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习作和阅读的重视程度。在融合习作和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块,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在渗透习作技巧知识时,也应注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丰富学生阅读活动,通过群文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阅读,在日常教学中积累学生知识,并在习作课上鼓励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重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多角度融合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语文知识体系,从而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更好地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敏,郑勇,惠涓澈.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06:13-16.

[2]潘卫荣.高校阅读推广活动成效实例及启示——以广西百色学院图书馆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5:117-120.

篇5:《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时代,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世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也都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整合的研究开展的非常多。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①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而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

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而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

④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活动有待于进一步向高效迈进。

鉴于以上问题,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整合教学的深层次研究,探索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从而使阅读教学更加高效。

2、本选题的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为教学的对象,而且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实现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而使得教育技术系统实现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使得教育信媒设备一体化、教育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信息技术整合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适时性、开放性;可以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传递的强度、清晰度,突破教学重、难点等方面都具有独到的优势。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系统综合最优化,就是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最优决策。从教学过程上来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核心,使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多因素之间能有机结合,关系协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力地促进这两个最优化。

3、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及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阅读教学的整合方法,以此来促进课堂高效,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的发展。

4、本选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实践方面,它能使我们更有效、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最大的课堂效益。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⑴、研究视角

我校地处农村,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的能力相对较差一些,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高效性的重要途径,本课题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 ②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 ⑵、研究方法

①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是研究者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②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⑶、研究途径 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课例研讨等方式。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中开展研究,实践、研究、总结、提高,最终达到课题的研究目的。

⑷、研究目的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系统归纳、总结、提炼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示范课例;

③通过研究,系统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能力。

2、重要观点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保持积极学习状态;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课堂教学角度,可以提高教学的密度和效率;从师生关系角度,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全方位超时空的情感交流,培养协作精神;从学生发展角度,可以培养独立探究,自主自信,以及终身学习本领。

课题的创新之处: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整合,通过多媒体辅助课和网络课的研究,探索出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在有效整合上下功夫。

3、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

调查分析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收集、整理各种数据。组建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上网查询资源。填写课题申请书,制定实验计划,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⑵、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

结合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整合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探讨它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优化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中的一些理论、技术问题。

⑶、实验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5月)

撰写“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整理成功教学案倒,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展示实验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三、研究基础

1、相关成果

在近几年教学中,我校积极参与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思想。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在刊物上,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收集了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资料,具体一定的理论基础。

2、主要参考文献

①沈建山:《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培育学校发展特色》 ②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③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

④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多年,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曾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发表获奖;课题组成员为教学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立研究与指导能力,在多年教育工作中,均多次获得市级、县级表彰,有的多次参与课题实验,专题总结,完全能够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学校经常组织培训,培养全体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网上查询资料,下载文件,ppt、flash课件制作技术。使教师会上网查询各种教学信息,会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备课,可以从网上课件库下载自已需要的小课件和素材,再用软件把它们编成特定的课件上课,这些培训对课题实验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资料设备

学校于2002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配有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能够接收河北远程教育网资料,学校建有图书室、阅览室,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

3、科研手段

⑴、强化组织性、时间性、制度性

⑵、加强小组成员理论学习,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⑶、确立课题研究实验班及实验教师,定期开展实验研究。

4、学校的支持、资金保证和社会评价

学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各级单位组织的学习、培训。学校鼓励学科教师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对本课题研究在组织、物力、经费、时间、设备等方面可以给予支持。

5、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是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不仅要求师生彻底转变观念,而且要求师生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能,这对于普遍适应了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必须通过努力适应、接纳并自觉实践这种变革。

二是理论上的丰富与提高。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理论基础相对欠缺,开展研究工作要求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的层面,必须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提高,研究的价值才能得以完美体现。

6、相应措施

针对问题与困难,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与发动,引领、发动教师积极进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活动,积极创设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接触的机会,争取专家学者直接与间接的指导。

篇6:《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摘要:课改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有着一致的认识即教学目标必须先于教学活动开展前完成且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根据已制定的教学目标按图索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诚然,这种观念一方面让教学活动变得目标明确,教学活动开展依据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变得有序清晰,但我们也要看到教学目标先于教学活动完成,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多变性,势必会让教学步骤变得僵化,变得按部就班。课改后,教师有了思想上的转变,逐渐意识到教学目标可以预设但更应关注在阅读课堂实施操作中学生的生成,让课堂生成去修正、补充、完善教学目标。

关键词:城乡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学目标有可预设性和可更改性。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照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时,由于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心理年龄、对语文阅读喜爱程度等都不同,在课堂上反应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一堂好的课,教师要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复备,考虑学生会从哪些方面作答,教师应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如何激发学生思维,深入教学重点,点拨教学难点,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但,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甚至有时候会让教师惊讶。当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的提问有自己见解和思考时候,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没有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恼怒,忽视学生的作答。教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从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他是根据什么得到这样的答案的?他的回答中有无教学价值?他的回答中是否与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一致?如不一致他回答中的内容是否完善了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想下去,教师才会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同时在学生的回答里也能让教师完成预设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完善,实现教学相长。如:在小学语文西师版第十一册第29课古文两篇中的《司马光救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预设的:“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2.感受文言文的表达方法。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4.能联系实际,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在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中,我最初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把课文通顺的朗读,感受文言文言简意赅的魅力就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是这样的:

师:哪个孩子能够连贯通顺的朗读全文?(抽生朗读)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为什么“足跌没水中”你要这样读?(学生朗读与我预设的朗读的节奏是不一样,所以我追问学生。)

生: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脚下跌倒所以那个小孩才会被淹没在水中。“跌”和“没”连起来读,会让我觉得这个小孩跌倒和淹没在水中是前后紧接着的连贯性的动作。

师:是的,在文言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意思,你不仅理解得很深刻还根据课文事件的进展对课文朗读节奏方面进行了严谨的设计,真值得我们学习。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预设的句子划分是这样的“足跌/没/水中”,显然,我为了让学生达到“感受文言文的表达方法”这一目标,设计了此划分课文节奏的环节,我预设的句子划分只是单纯从文言文的表达方法上出发,生硬地将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而学生对这一句的划分不仅从文言文表达方法上出发,还结合课文具体的情节对其进行更恰当的划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补充和完善了我最初预设的教学目标,让我在课后复备和反思中将这一课教学目标改为:“2.能够结合司马光救友的故事情节,感受文言文的表达方法。”

课堂生成的问题是丰富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课堂生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所得,同时,教师也会发现,自己也会有所获,教学相长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学生多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熟悉,在阅读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进课本”又“出课本”,把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阅读课堂才能实现其有效性。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在第七自然段学习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理解天游峰高、陡两个特点和老人攀爬的辛苦,我结合学生实际做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到校之前要爬一路石阶,谁数过石阶有多少级?

生:67级。

师:这路石阶是我们每天到校的必经之路,每天我们都要爬一次。谁来说说你爬完后的感受?

生1:我感觉很累,心跳得很快。

生2:我气都喘不过来。

生3:腿会一直发抖。

生4:感觉身体很热,有时会流汗。

生5:我总会休息一下再走。

师:是啊,短短的67级石阶,我们每天只爬一次,却也让我们觉得很累。天游峰多少级石阶?

生:九百多级。

师: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但是游客攀爬都很吃力,而这位老人每天还要一级一级地扫上去,又一级一级地扫下来,这一扫就是一天,这一扫就是一周,这一扫就是一个月,这一扫就是一年……

这样的设计,我巧妙的把学生不能感知的天游峰同自己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到天游峰的高、陡,老人每天扫地的辛苦与坚持。这样,书读活了,学生感受更深刻了。

参考文献:

[1]徐璐.城乡结合部小学中段年级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山水小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2-27.[2]周林.从自我意识中剖析元认知的实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2):95-97.作者简介:

上一篇:私人法律顾问合同下一篇:《称赞》的二年级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