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2024-07-12

中国慈善家(通用6篇)

篇1:中国慈善家

“中国民间慈善家”阿里木·哈里克

——新疆巴州和静县青年阿里木〃哈里克荣获“中国网事〃感动2010”

网络人物先进事迹

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持之以恒做好事。新疆巴州和静县青年阿里木〃哈里克做到了,而且做的是如此的“义无反顾、感天动地”。无论是在家乡上中小学期间,无论是在部队服兵役期间,无论是在供销社工作期间,无论是在走南闯北谋生路期间,无论是在贵州省毕节市卖烤羊肉串期间,阿里木只要看到别人有难处时总会不遗余力的伸手帮一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草根有力。”

2010年冬天,天山南北、塔河两岸,为新疆好巴郎阿里木欢呼;2011年新春,新疆上下、贵州内外,为既是新疆人又是贵州人阿里木喝彩。2010年12月,新华社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网络人物评选活动启动;2011年1月,新疆好巴郎、贵州好青年阿里木以24.5张选票最高票当选。主办方介绍阿里木的主题词感人至深: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用满是烤羊肉串味道的“辛苦钱”,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用一颗赤诚之心,实践着“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到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的信念。

因为不灭的梦想而书写美丽,因为平凡的坚守而创造奇迹。2010年12月28日,得知阿里木的感人事迹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上网为阿里木投票,并在当天参加的大会上为阿里木拉票。同时,张春贤书记做亲笔批示:“民族兄弟阿里木,靠好心人帮助的百元本钱,烤卖30万串羊肉串,历经八年之久,攒十余万资金,全部回报社会,我为之动容!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一员,是新疆人民的好巴郎!我顶阿里木兄弟一票。新年在即,谨向在内地经商、求学、打工等各族新疆儿女送去新年的祝福和问候。向所有给予新疆儿女厚爱、关心、帮助的全国人民致以深深的谢意。” “你知道张春贤书记给你投了一票?”“我在网上看了,我看到了,很高兴,很感谢张书记对我的支持,感谢我们新疆广大的同胞支持我,这个荣誉是我们新疆各族人民的。”12月30日凌晨3点,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特派记者抵达贵州省毕节市,见到了令新疆人和贵州人都倍感自豪的维吾尔族兄弟阿里木。目前,阿里木已经正式落户贵州省毕节市,并成为毕节市工商联副主席,8年异乡的生活已经让他深深的爱上了这里,但他最牵挂的仍然是新疆。阿里木说,我人在贵州,但是我还是非常想念新疆的各族同胞各族朋友,想念你们。我以后还要努力,还要帮助更多的人,我不会辜负新疆广大群众和各族人民对我的希望,还有贵州人民对我的希望。

目前,“阿里木精神”和“阿里木现象”已经成为贵州省毕节学院文化的重要元素,形成了“阿里木效应”,现在学院的学生争做好事已蔚然成风。作为新疆维吾尔族人的一员,阿里木得到很少有一个维吾尔族生活、却历史就有着汉、苗、布依族等多民族生活的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人民好评,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本身就是一种认可。是的,阿里木干的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是的,阿里木干的是每个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人都应该干的事情。

而阿里木资助的学生中,无论是哪个民族、无论是哪个地区,只要遇到阿里木总会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毕节地区财政局党组书记李玉平是彝族,《毕节日报》社长刘群峰是回族,虽然他们不是同一种民族,但他们都是阿里木的好朋友。“阿里木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不是有钱人,但他带给我们的远超金钱本身,他教会我们做一个努力学习,用知识和爱心回报社会的年轻人。”毕节学院大三女生李溢本学期第一次领到了阿里木助学金,她以“沉甸甸”来形容自己的心情。阿里木说,如今,我们国家建设非常好,不管是哪个民族都一定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要像珍惜生命般珍惜民族团结。人间有爱

阿里木〃哈里克,中国民间慈善家。1971年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巴音布鲁克早草原,维吾尔族人。1987年至199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2002年走南闯北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从2006年,用烤羊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山区贫困学生。2007年,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以阿里木个人名义助学基金。被评为2007年贵州都市十大人物、被评为2010年贵州省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如见,阿里木还将再增添一道光环,那就是“中国网事〃感动2010”十大网络人物。他用纯朴的情感感动中国,人们用赞赏的目光回馈他。

阿里木用善举诠释着小人物也能成就大慈善,用行动传播着“大爱无疆、草根有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1年1月1日,在《毕节日报》新年特刊《毕节面孔》中,阿里木在头题位臵与读者见面,该文题为《阿里木慈善之心》,点评人称:因为阿里木在慈善上的坚持和执著,他在弱势的生活里奉献的那些点点微光,在8年之后,汇聚成了耀眼的光芒,迸发出了洞穿人心的震撼力量。因为它不是来自坐拥亿万资产的富豪,而是来自一个曾经居无定所,至今还穿着垃圾箱里捡来的皮鞋,每天起早贪黑卖烤羊肉串的个体小贩!

由于单位效益不佳,他辞职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开始走南闯北;由于地缘人缘巧合,他走遍半个中国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卖烤羊肉串谋

生;由于深感知识匮乏,他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留给山区贫困学生。2002年,刚到毕节市的阿里木身上只有10块钱和一个烤箱,住店花了一块钱,买一块钱的馒头,一块钱的凉粉,6块5毛钱买1斤羊肉,穿成35串,能卖17块5毛钱。卖了20串,没有经营执照,烤箱被没收。“当时,真的是走投无路了。一个根本不认识的酒吧老板刘老二,借给我100块钱。我拼命做生意5天就把钱还了,到现在刘老二还是我的好朋友。”阿里木说。危难之时出手相助,阿里木心中永远记得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

一串烤肉5毛钱,毛利只有1、2毛钱,阿里木快乐的开始卖烤羊肉串,也开始了他在毕节市的新生活。羊肉串好吃,风趣善良的阿里木更可爱啊!毕节人爱上了他的烤羊肉串,也爱上了快乐开朗的阿里木。有一年春节,他一天卖了七千多块钱的羊肉串,居然赚了那么多钱!“那你赚了很多钱呀,赚的钱都用来干什么了?”“这些年就挣了10多万块钱,都捐给贫困孩子上学用了。得知这里好多贫困孩子上不起学自己心里很难受,不学好文化知识过不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一定要尽其所能帮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具有西北汉子豪爽大方性格的阿里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讲起自己靠辛苦赚钱捐资助学的事情来比天上掉馅饼还开心。

巴音郭楞日报记者姚成算是阿里木的“老朋友”。2007年12月,阿里木回到和静县乃门莫墩乡的家过古尔邦节,顺道接受了姚成的采访。阿里木拿出一双刚买的布鞋,说这样的千层底很耐穿。从阿里木登上贵州卫视《人生》、《中国农民工》栏目,给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亲赴玉树地震灾区当志愿者,到他当选“贵州省第二届道德模范”和“中国网事〃感动2010”网络人物,姚成都在第一时间对阿里木的事情用文字进行报道。姚成说,“如果说还有什么缺憾,我觉得阿里木应该当选一次感动中国人物。当然,阿里木看重的不是荣誉,而是贫困孩子不要辍学,但我们要用最高荣誉来褒奖这名“草根英雄”。

大爱无疆

“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阿里木走南闯北总结出一条经验。2002年4月,阿里木路过贵州省镇远县,得知该县突发森林火灾,想都没想就参与了救援。当地政府为了表示感谢坚持要给他300元钱作为“奖金”。拿着这笔钱,阿里木心里感到很不安。“我不是冲着钱才去救火的,这笔钱我一分都不能花,一定要送给有需要的人。”随后,阿里木通过毕节地区妇联组织,了解到毕节学院艺术系学生赵敏因母亲去世面临辍学的情况后,拿出了300元“奖金”和卖烤肉挣来的200元钱送到赵敏手中。“我第一次感到,500块钱

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个很小的数目,但对贫困生却帮得上大忙。”阿里木说。

从那一天开始,阿里木捐资助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天,阿里木到医院看望朋友,发现11岁的周勇正在病床上看书,而周勇的母亲葛群娣却在掩面哭泣。得知周勇因为没钱治病只能出院后,他赶紧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多块钱给周勇的母亲,并承诺周勇的治疗费由他来想办法。随后,他与周勇就读的学校一起发起募捐,当天就收到捐款1万多元,医院深受感动减免了周勇治疗费用。周勇痊愈后,阿里木开始承担他每年的学费,还雇请他的母亲葛群娣穿羊肉串,每年付给几千元工钱,以减轻周勇家庭的负担。如今,周勇已长成一个19岁的阳光男孩,2010年参加中考被录取为毕节地区实验高中学生。

从此,阿里木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手里一有点钱就赶紧送给贫困生。2003年,阿里木来到毕节市三板桥办事处灵峰村,资助两名贫困生继续上学; 2004年,阿里木资助大方县安洛乡学子李英300元,并给她买了返京上学的火车票。2006年10月,阿里木拿着零零碎碎的5000元找到毕节学院领导,表达了想向贫困生献爱心的愿望。“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我们心情非常沉重,社会上比阿里木生活宽裕的人多得是,5000元对他来说几乎是倾其所有。”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毕节学院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助学金”。2007年10月,以阿里木个人名义设立的第二项助学基金在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毕节籍的杨梅、杨海、张丽等20名贫困新生,每人都获得了“阿里木基金”500元的资助。2007年以来,阿里木还为大方县达溪镇聚河村小学181名贫困孩子送去了新书包,又把身上仅有的124元钱送给一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还资助大方县理化乡长春小学41名面临辍学的贫困孩子,为地区聋哑学校的孩子们送去了1000元钱的现金和500元钱的学习用品……“你到底资助过多少学生?”“直接资助的总有一百多个了。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加上给一些学校的学生送学习用品,也该有好几百学生了。” 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阿里木自己也数不清资助了多少学生。

阿里木听到自己以最高票当选“中国网事〃感动2010”网络人物后说,这是社会对我做好事的肯定和鼓励。这是我的荣誉,是所有关注这个评选活动人们的荣誉。因为关注好人好事的人,说明他自己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所以荣誉应该给他们。做这些事,也是想让大家知道,做好人好事是不分民族的。一个人做事没有民族之分,只有好坏之分。2007年,贵州省毕节学院曾递交“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推荐参评材料,可他最终未能进入当年的候选人物。

精神富翁

有人说,阿里木真傻,自己住的房子里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穿的都是最便宜的衣服和鞋子,还把辛苦挣来的钱捐出来;有人说,阿里木真有钱,拿出了10万块钱捐给不认识的孩子上学;有人说,阿里木坚持用卖羊肉串的钱资助贫困学生,其捐资助学的精神远远超过了捐款本身,实在是难能可贵;有人说,阿里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贵州需要阿里木精神,新疆需要阿里木精神,中国更需要阿里木精神。阿里木说,我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感觉特别幸福。虽然我经济上是穷人,不过跟大多数人比起来,我有吃有穿和有住的地方,已经很满足了,在精神上我还是富人,所以我会一直做下去。

沿着毕节市青毕路一条居民小巷爬坡而上,阿里木的家就在(坡上的)一处破旧的小楼里。木床、旧货市场买来的皮沙发、一只收纳着他全部衣物的大背包,除了一台新添臵的电脑外他房里的全部家当不超过2000元。随着城市的变迁,阿里木就是这样一次次从出租房里搬进搬出,他说当地政府让他加入低保,低保以后可以给他批一个廉租房,他没有同意。阿里木说,我们维吾尔族有一个古话,好鸟它不会霸占别人的鸟窝,它不会去别人的鸟窝里下蛋的。我觉得没有必要,我的生活好好的,我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不应该有依赖的思想。

一件15元的粗线毛衣,一穿就是4年多。一个馕加一杯水,常常打发掉一顿饭。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富有的新疆汉子,阿里木维护民族团结、弘扬中华美德时却总是特别的仗义和慷慨。“很多有钱人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太复杂,我不喜欢。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现在每天的花销大概10块钱左右吧,有肉,有菜,有面,很好了。为了能多省点钱,每次到贵阳时自己总会买三大袋馕,放在橱柜中,饿了时拿一个出来就能吃,好吃又省事。”阿里木用自己的勤俭节约、用自己的淳厚朴实,在毕节市过着生活清贫、精神富有的日子。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胸怀国家和社会,一直崇尚着他那朴素的英雄观:阿里木说“当兵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2010年4月16日,青海玉树地震后的第三天,阿里木带着行军床、被褥、衣物、锅碗瓢盆以及1万多元现金从贵阳乘飞机飞往西宁。他在西宁购买了8000多元的牛肉和蔬菜后,坐车赶到玉树,协助部队官兵实施救援。救援步入正轨后,阿里木返回贵阳时将所有带去的东西都留给了受灾群众。2010年12月初,新华社记者欧东衢跟踪拍摄阿里木,并在新华网上刊登名为《30多万串羊肉串串起的“慈善家”》系列组图,图片很快被亚心网图片中心图透镜栏目转载。图片受到网友热捧,网民对阿里木的善举给出很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记

者念红梅说,阿里木以小人物的身份演绎了人间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初,阿里木的行为也让很多人不解,最终他的执著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毕节市电视台台长、《贵州都市报》特约记者朱光伦在多年前曾以为阿里木的爱心事业可能是一种炒作,在冷静旁观一段时间之后,他被阿里木的崇高境界深深打动:“阿里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贵州需要阿里木精神,新疆需要阿里木精神,中国更需要阿里木精神。”。毕节学院体育系学生李华说,阿里木用羊肉串把毕节各族人民串了起来,把新疆和贵州串了起来,把全国人民串了起来,形成一张爱心的大网,这是一张打不破捅不烂的爱心网,我们要让这张网足够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家乡骄傲

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可以让人们感到无比激动和喜悦,也可以让人们感到“人间有情、大爱无疆”。阿里木在贵州做出的善举却让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家乡各族干部群众感到赞叹和敬佩。12月29日,巴州党委书记张博说,阿里木〃哈里克是我们巴州的骄傲。身边的榜样最好学习,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身边这样的先进人物很多,各民族都有,要大力学习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州形成“感恩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学习身边榜样”的浓厚氛围。

1月5日,巴州党委副书记刘进喜,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艾尔肯〃哈斯木等领导组成慰问组,前往和静县阿里木的母亲托乎提汗〃纳斯尔家中慰问,并向她表示祝贺,祝贺阿里木克当选“中国网事〃感动2010”网络人物。刘进喜说,阿里木为咱们新疆争了光,也为我们巴州争了荣誉,你既是阿里木的好妈妈,也是我们各族人民的好母亲。我们要继续组织活动,开展向阿里木学习,学习他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把阿里木的精神发扬光大,欢迎阿里木〃哈里克回来,与我们巴州的干部群众进行座谈。

和静县县委书记汪江华日前在县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号召全县干部职工为阿里木〃哈里克投票。汪江华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和静县的平凡小伙以及其不平凡的事迹,大力倡导学习阿里木〃哈里克的这种民族团结、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县委、县人民政府近期将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向阿里木〃哈里克学习活动。

如今,阿里木的母亲托乎提汗〃纳斯尔已经搬进和静县天富花园小区的廉租房内。托乎提汗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从电视上得知儿子阿里木在贵州作了很多好事,心情非常激动,自己也非常自豪。亚克西!他是一个好巴郎!虽然其他的几个子女现在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对阿里木的行为都很认可。阿里木除每个月给家里寄钱外,还经常

打电话询问兄弟姐妹的生活情况,他们兄弟姐妹的感情也非常深。”托乎提汗老人共有7个子女,阿里木排行第五。几十年来,阿里木家由于子女较多,全家仅靠父亲一人的几百元工资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拮据。阿里木从小就非常懂事,非常乐意帮助别人。

和托乎提汗老人生活在一个小区的帕丽旦〃吐尔地,是阿里木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帕丽旦说:“阿里木小的时候就非常老实、非常听话,人也非常老实,那是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这些年来,阿里木在贵州靠卖羊肉串谋生,把赚来的钱全部用于资助上不起学的贫困孩子,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阿里木现在不能在身边照顾母亲,心思全在贫困孩子身上,作为老人的邻居,一直把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老人想吃什么饭我们就做好了送去。2007年,阿里木从贵州回新疆的时候,了解到附近几户孤寡老人生活比较贫困的情况后,挨家挨户给他们送去了面粉和清油,还送去了100元到200元生活费。听说当地有几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学后,他还主动给孩子家长送去了学费,到现在还一直坚持给这些孩子寄学费。草根有力

1987年,阿里木应征入伍,由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1988年至1990年期间先后受到连嘉奖五次、营嘉奖一次,1988年还部队评为优秀士兵。从部队复员后,阿里木被分配到乃门莫墩乡供销社工作。“当时,供销社的工作挺好的,就是农民手上没有钱都很穷,开春播种都要来赊账,都是父老乡亲我又不好意思拒绝。一年下来把一万多块钱的货物赊出去,年底一查账一分钱没赚。领导让我去要赊账的钱,农民穷没有钱赊账要不回来。受各方面影响,单位的效益也越来越差,自己索性辞去工作自谋出路。看到父老乡亲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自己也心满意足了”。阿里木说。

在众人眼里,阿里木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一个热心善良的好人。阿里木以前的同事、和静县供销社副主任曹延峰说:阿里木在工作期间能够发挥部队的光荣传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团结同事。每天他骑自行车往返20多公里来上下班,长达3年之久,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如今,阿里木的光荣事迹在各种媒体上广为流传,作为曾今阿里木的同事,我们都被他的举动深深的感动着,每个人都给他投了一票。阿里木在贵州受到好心人的帮助,并将爱心传递下去,让我们不但见证了爱心的力量,而且深切地感受到爱的呼唤。

毕节学院是毕节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山区,贫困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从阿里木最初设立助学金到现在,毕节学院来自各方的资助金已经翻了10倍,很多人都是因为阿里木的行为而选择了无私捐助。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说:“比如说哈佛大学的肖齐伦教授是我们国家卫生部的专家,他在我们学校捐了100

万,建了特殊教育中心,他就知道阿里木,他说哪天我来了,你一定要请我见一见阿里木。在我们的助学金当中,有人来捐了钱,最后落款就是阿里木。阿里木身上体现了道德的光芒、榜样的力量和价值的升华。阿里木坚持做好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伟大义举和高尚情操值得我们学习。

人间有情,大爱无疆。被他的故事所打动的很多网民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的故事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被震撼的是人们最珍贵的心灵,被触动的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自强、自立、敢于担当、坚守信念、传递爱心,阿里木的故事经久不衰、广为传颂。“草根英雄”阿里木面对金钱、荣誉坦然处之的心态,让人们接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草根英雄”阿里木面对清贫、富有无怨无悔的抉择,让人们感受到一次心灵的触动。阿里木,清贫中推行善举,平凡中成就伟大,何等壮哉!何等美哉!

让我们和阿里木一起竖起爱无边界的旗臶,让我们和阿里木一起弘扬乐于助人的美德,让我们和阿里木一起唱响民族团结的赞歌。让我们为大爱之美振臂高呼!让我们为和谐社会放声高歌!阿里木乐于助人的故事一定会传遍大江南北,阿里木民族团结的赞歌一定会响彻神州大地。只有我们坚持,只有我们坚信,只有我们坚决维护各民族间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只有我们坚决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祖国大家庭就能更加和谐、和睦、和美,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和安康!

离家多年的阿里木对家人和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早草原十分怀念。他曾写过一首歌,献歌自己的母亲:

你走过的地方盛开鲜花,你停留的地方充满香味。

我们分离的时候是贫穷的,我等待着,重逢时一起在桑树下吃拉面……

篇2:中国慈善家

——新疆巴州和静县青年阿里木〃哈里克荣获“中国网事〃感动2010”

年度网络人物先进事迹

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持之以恒做好事。新疆巴州和静县青年阿里木〃哈里克做到了,而且做的是如此的“义无反顾、感天动地”。无论是在家乡上中小学期间,无论是在部队服兵役期间,无论是在供销社工作期间,无论是在走南闯北谋生路期间,无论是在贵州省毕节市卖烤羊肉串期间,阿里木只要看到别人有难处时总会不遗余力的伸手帮一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草根有力。”

2010年冬天,天山南北、塔河两岸,为新疆好巴郎阿里木欢呼;2011年新春,新疆上下、贵州内外,为既是新疆人又是贵州人阿里木喝彩。2010年12月,新华社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启动;2011年1月,新疆好巴郎、贵州好青年阿里木以24.5张选票最高票当选。主办方介绍阿里木的主题词感人至深: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用满是烤羊肉串味道的“辛苦钱”,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用一颗赤诚之心,实践着“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到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的信念。

因为不灭的梦想而书写美丽,因为平凡的坚守而创造奇迹。2010年12月28日,得知阿里木的感人事迹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上网为阿里木投票,并在当天参加的大会上为阿里木拉票。同时,张春贤书记做亲笔批示:“民族兄弟阿里木,靠好心人帮助的百元本钱,烤卖30万串羊肉串,历经八年之久,攒十余万资金,全部回报社会,我为之动容!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一员,是新疆人民的好巴郎!我顶阿里木兄弟一票。新年在即,谨向在内地经商、求学、打工等各族新疆儿女送去新年的祝福和问候。向所有给予新疆儿女厚爱、关心、帮助的全国人民致以深深的谢意。” “你知道张春贤书记给你投了一票?”“我在网上看了,我看到了,很高兴,很感谢张书记对我的支持,感谢我们新疆广大的同胞支持我,这个荣誉是我们新疆各族人民的。”12月30日凌晨3点,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特派记者抵达贵州省毕节市,见到了令新疆人和贵州人都倍感自豪的维吾尔族兄弟阿里木。目前,阿里木已经正式落户贵州省毕节市,并成为毕节市工商联副主席,8年异乡的生活已经让他深深的爱上了这里,但他最牵挂的仍然是新疆。阿里木说,我人在贵州,但是我还是非常想念新疆的各族同胞各族朋友,想念你们。我以后还要努力,还要帮助更多的人,我不会辜负新疆广大群众和各族人民对我的希望,还有贵州人民对我的希望。

目前,“阿里木精神”和“阿里木现象”已经成为贵州省毕节学院文化的重要元素,形成了“阿里木效应”,现在学院的学生争做好事已蔚然成风。作为新疆维吾尔族人的一员,阿里木得到很少有一个维吾尔族生活、却历史就有着汉、苗、布依族等多民族生活的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人民好评,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本身就是一种认可。是的,阿里木干的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是的,阿里木干的是每个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人都应该干的事情。

而阿里木资助的学生中,无论是哪个民族、无论是哪个地区,只要遇到阿里木总会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毕节地区财政局党组书记李玉平是彝族,《毕节日报》社长刘群峰是回族,虽然他们不是同一种民族,但他们都是阿里木的好朋友。“阿里木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不是有钱人,但他带给我们的远超金钱本身,他教会我们做一个努力学习,用知识和爱心回报社会的年轻人。”毕节学院大三女生李溢本学期第一次领到了阿里木助学金,她以“沉甸甸”来形容自己的心情。阿里木说,如今,我们国家建设非常好,不管是哪个民族都一定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要像珍惜生命般珍惜民族团结。人间有爱

阿里木〃哈里克,中国民间慈善家。1971年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巴音布鲁克早草原,维吾尔族人。1987年至199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2002年走南闯北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从2006年,用烤羊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山区贫困学生。2007年,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以阿里木个人名义助学基金。被评为2007年贵州都市十大人物、被评为2010年贵州省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如见,阿里木还将再增添一道光环,那就是“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十大网络人物。他用纯朴的情感感动中国,人们用赞赏的目光回馈他。

阿里木用善举诠释着小人物也能成就大慈善,用行动传播着“大爱无疆、草根有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1年1月1日,在《毕节日报》新年特刊《毕节面孔》中,阿里木在头题位臵与读者见面,该文题为《阿里木慈善之心》,点评人称:因为阿里木在慈善上的坚持和执著,他在弱势的生活里奉献的那些点点微光,在8年之后,汇聚成了耀眼的光芒,迸发出了洞穿人心的震撼力量。因为它不是来自坐拥亿万资产的富豪,而是来自一个曾经居无定所,至今还穿着垃圾箱里捡来的皮鞋,每天起早贪黑卖烤羊肉串的个体小贩!

由于单位效益不佳,他辞职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开始走南闯北;由于地缘人缘巧合,他走遍半个中国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卖烤羊肉串谋

生;由于深感知识匮乏,他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留给山区贫困学生。2002年,刚到毕节市的阿里木身上只有10块钱和一个烤箱,住店花了一块钱,买一块钱的馒头,一块钱的凉粉,6块5毛钱买1斤羊肉,穿成35串,能卖17块5毛钱。卖了20串,没有经营执照,烤箱被没收。“当时,真的是走投无路了。一个根本不认识的酒吧老板刘老二,借给我100块钱。我拼命做生意5天就把钱还了,到现在刘老二还是我的好朋友。”阿里木说。危难之时出手相助,阿里木心中永远记得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

一串烤肉5毛钱,毛利只有1、2毛钱,阿里木快乐的开始卖烤羊肉串,也开始了他在毕节市的新生活。羊肉串好吃,风趣善良的阿里木更可爱啊!毕节人爱上了他的烤羊肉串,也爱上了快乐开朗的阿里木。有一年春节,他一天卖了七千多块钱的羊肉串,居然赚了那么多钱!“那你赚了很多钱呀,赚的钱都用来干什么了?”“这些年就挣了10多万块钱,都捐给贫困孩子上学用了。得知这里好多贫困孩子上不起学自己心里很难受,不学好文化知识过不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一定要尽其所能帮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具有西北汉子豪爽大方性格的阿里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讲起自己靠辛苦赚钱捐资助学的事情来比天上掉馅饼还开心。

巴音郭楞日报记者姚成算是阿里木的“老朋友”。2007年12月,阿里木回到和静县乃门莫墩乡的家过古尔邦节,顺道接受了姚成的采访。阿里木拿出一双刚买的布鞋,说这样的千层底很耐穿。从阿里木登上贵州卫视《人生》、《中国农民工》栏目,给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亲赴玉树地震灾区当志愿者,到他当选“贵州省第二届道德模范”和“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姚成都在第一时间对阿里木的事情用文字进行报道。姚成说,“如果说还有什么缺憾,我觉得阿里木应该当选一次感动中国人物。当然,阿里木看重的不是荣誉,而是贫困孩子不要辍学,但我们要用最高荣誉来褒奖这名“草根英雄”。

大爱无疆

“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阿里木走南闯北总结出一条经验。2002年4月,阿里木路过贵州省镇远县,得知该县突发森林火灾,想都没想就参与了救援。当地政府为了表示感谢坚持要给他300元钱作为“奖金”。拿着这笔钱,阿里木心里感到很不安。“我不是冲着钱才去救火的,这笔钱我一分都不能花,一定要送给有需要的人。”随后,阿里木通过毕节地区妇联组织,了解到毕节学院艺术系学生赵敏因母亲去世面临辍学的情况后,拿出了300元“奖金”和卖烤肉挣来的200元钱送到赵敏手中。“我第一次感到,500块钱

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个很小的数目,但对贫困生却帮得上大忙。”阿里木说。

从那一天开始,阿里木捐资助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天,阿里木到医院看望朋友,发现11岁的周勇正在病床上看书,而周勇的母亲葛群娣却在掩面哭泣。得知周勇因为没钱治病只能出院后,他赶紧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多块钱给周勇的母亲,并承诺周勇的治疗费由他来想办法。随后,他与周勇就读的学校一起发起募捐,当天就收到捐款1万多元,医院深受感动减免了周勇治疗费用。周勇痊愈后,阿里木开始承担他每年的学费,还雇请他的母亲葛群娣穿羊肉串,每年付给几千元工钱,以减轻周勇家庭的负担。如今,周勇已长成一个19岁的阳光男孩,2010年参加中考被录取为毕节地区实验高中学生。

从此,阿里木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手里一有点钱就赶紧送给贫困生。2003年,阿里木来到毕节市三板桥办事处灵峰村,资助两名贫困生继续上学; 2004年,阿里木资助大方县安洛乡学子李英300元,并给她买了返京上学的火车票。2006年10月,阿里木拿着零零碎碎的5000元找到毕节学院领导,表达了想向贫困生献爱心的愿望。“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我们心情非常沉重,社会上比阿里木生活宽裕的人多得是,5000元对他来说几乎是倾其所有。”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毕节学院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助学金”。2007年10月,以阿里木个人名义设立的第二项助学基金在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毕节籍的杨梅、杨海、张丽等20名贫困新生,每人都获得了“阿里木基金”500元的资助。2007年以来,阿里木还为大方县达溪镇聚河村小学181名贫困孩子送去了新书包,又把身上仅有的124元钱送给一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还资助大方县理化乡长春小学41名面临辍学的贫困孩子,为地区聋哑学校的孩子们送去了1000元钱的现金和500元钱的学习用品……“你到底资助过多少学生?”“直接资助的总有一百多个了。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加上给一些学校的学生送学习用品,也该有好几百学生了。” 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阿里木自己也数不清资助了多少学生。

阿里木听到自己以最高票当选“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后说,这是社会对我做好事的肯定和鼓励。这是我的荣誉,是所有关注这个评选活动人们的荣誉。因为关注好人好事的人,说明他自己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所以荣誉应该给他们。做这些事,也是想让大家知道,做好人好事是不分民族的。一个人做事没有民族之分,只有好坏之分。2007年,贵州省毕节学院曾递交“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推荐参评材料,可他最终未能进入当年的候选人物。

精神富翁

有人说,阿里木真傻,自己住的房子里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穿的都是最便宜的衣服和鞋子,还把辛苦挣来的钱捐出来;有人说,阿里木真有钱,拿出了10万块钱捐给不认识的孩子上学;有人说,阿里木坚持用卖羊肉串的钱资助贫困学生,其捐资助学的精神远远超过了捐款本身,实在是难能可贵;有人说,阿里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贵州需要阿里木精神,新疆需要阿里木精神,中国更需要阿里木精神。阿里木说,我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感觉特别幸福。虽然我经济上是穷人,不过跟大多数人比起来,我有吃有穿和有住的地方,已经很满足了,在精神上我还是富人,所以我会一直做下去。

沿着毕节市青毕路一条居民小巷爬坡而上,阿里木的家就在(坡上的)一处破旧的小楼里。木床、旧货市场买来的皮沙发、一只收纳着他全部衣物的大背包,除了一台新添臵的电脑外他房里的全部家当不超过2000元。随着城市的变迁,阿里木就是这样一次次从出租房里搬进搬出,他说当地政府让他加入低保,低保以后可以给他批一个廉租房,他没有同意。阿里木说,我们维吾尔族有一个古话,好鸟它不会霸占别人的鸟窝,它不会去别人的鸟窝里下蛋的。我觉得没有必要,我的生活好好的,我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不应该有依赖的思想。

一件15元的粗线毛衣,一穿就是4年多。一个馕加一杯水,常常打发掉一顿饭。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富有的新疆汉子,阿里木维护民族团结、弘扬中华美德时却总是特别的仗义和慷慨。“很多有钱人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太复杂,我不喜欢。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现在每天的花销大概10块钱左右吧,有肉,有菜,有面,很好了。为了能多省点钱,每次到贵阳时自己总会买三大袋馕,放在橱柜中,饿了时拿一个出来就能吃,好吃又省事。”阿里木用自己的勤俭节约、用自己的淳厚朴实,在毕节市过着生活清贫、精神富有的日子。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胸怀国家和社会,一直崇尚着他那朴素的英雄观:阿里木说“当兵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2010年4月16日,青海玉树地震后的第三天,阿里木带着行军床、被褥、衣物、锅碗瓢盆以及1万多元现金从贵阳乘飞机飞往西宁。他在西宁购买了8000多元的牛肉和蔬菜后,坐车赶到玉树,协助部队官兵实施救援。救援步入正轨后,阿里木返回贵阳时将所有带去的东西都留给了受灾群众。2010年12月初,新华社记者欧东衢跟踪拍摄阿里木,并在新华网上刊登名为《30多万串羊肉串串起的“慈善家”》系列组图,图片很快被亚心网图片中心图透镜栏目转载。图片受到网友热捧,网民对阿里木的善举给出很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记

者念红梅说,阿里木以小人物的身份演绎了人间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初,阿里木的行为也让很多人不解,最终他的执著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毕节市电视台台长、《贵州都市报》特约记者朱光伦在多年前曾以为阿里木的爱心事业可能是一种炒作,在冷静旁观一段时间之后,他被阿里木的崇高境界深深打动:“阿里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贵州需要阿里木精神,新疆需要阿里木精神,中国更需要阿里木精神。”。毕节学院体育系学生李华说,阿里木用羊肉串把毕节各族人民串了起来,把新疆和贵州串了起来,把全国人民串了起来,形成一张爱心的大网,这是一张打不破捅不烂的爱心网,我们要让这张网足够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家乡骄傲

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可以让人们感到无比激动和喜悦,也可以让人们感到“人间有情、大爱无疆”。阿里木在贵州做出的善举却让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家乡各族干部群众感到赞叹和敬佩。12月29日,巴州党委书记张博说,阿里木〃哈里克是我们巴州的骄傲。身边的榜样最好学习,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身边这样的先进人物很多,各民族都有,要大力学习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州形成“感恩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学习身边榜样”的浓厚氛围。

1月5日,巴州党委副书记刘进喜,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艾尔肯〃哈斯木等领导组成慰问组,前往和静县阿里木的母亲托乎提汗〃纳斯尔家中慰问,并向她表示祝贺,祝贺阿里木克当选“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刘进喜说,阿里木为咱们新疆争了光,也为我们巴州争了荣誉,你既是阿里木的好妈妈,也是我们各族人民的好母亲。我们要继续组织活动,开展向阿里木学习,学习他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把阿里木的精神发扬光大,欢迎阿里木〃哈里克回来,与我们巴州的干部群众进行座谈。

和静县县委书记汪江华日前在县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号召全县干部职工为阿里木〃哈里克投票。汪江华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和静县的平凡小伙以及其不平凡的事迹,大力倡导学习阿里木〃哈里克的这种民族团结、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县委、县人民政府近期将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向阿里木〃哈里克学习活动。

如今,阿里木的母亲托乎提汗〃纳斯尔已经搬进和静县天富花园小区的廉租房内。托乎提汗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从电视上得知儿子阿里木在贵州作了很多好事,心情非常激动,自己也非常自豪。亚克西!他是一个好巴郎!虽然其他的几个子女现在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对阿里木的行为都很认可。阿里木除每个月给家里寄钱外,还经常

打电话询问兄弟姐妹的生活情况,他们兄弟姐妹的感情也非常深。”托乎提汗老人共有7个子女,阿里木排行第五。几十年来,阿里木家由于子女较多,全家仅靠父亲一人的几百元工资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拮据。阿里木从小就非常懂事,非常乐意帮助别人。

和托乎提汗老人生活在一个小区的帕丽旦〃吐尔地,是阿里木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帕丽旦说:“阿里木小的时候就非常老实、非常听话,人也非常老实,那是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这些年来,阿里木在贵州靠卖羊肉串谋生,把赚来的钱全部用于资助上不起学的贫困孩子,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阿里木现在不能在身边照顾母亲,心思全在贫困孩子身上,作为老人的邻居,一直把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老人想吃什么饭我们就做好了送去。2007年,阿里木从贵州回新疆的时候,了解到附近几户孤寡老人生活比较贫困的情况后,挨家挨户给他们送去了面粉和清油,还送去了100元到200元生活费。听说当地有几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学后,他还主动给孩子家长送去了学费,到现在还一直坚持给这些孩子寄学费。草根有力

1987年,阿里木应征入伍,由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1988年至1990年期间先后受到连嘉奖五次、营嘉奖一次,1988年还部队评为优秀士兵。从部队复员后,阿里木被分配到乃门莫墩乡供销社工作。“当时,供销社的工作挺好的,就是农民手上没有钱都很穷,开春播种都要来赊账,都是父老乡亲我又不好意思拒绝。一年下来把一万多块钱的货物赊出去,年底一查账一分钱没赚。领导让我去要赊账的钱,农民穷没有钱赊账要不回来。受各方面影响,单位的效益也越来越差,自己索性辞去工作自谋出路。看到父老乡亲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自己也心满意足了”。阿里木说。

在众人眼里,阿里木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一个热心善良的好人。阿里木以前的同事、和静县供销社副主任曹延峰说:阿里木在工作期间能够发挥部队的光荣传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团结同事。每天他骑自行车往返20多公里来上下班,长达3年之久,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如今,阿里木的光荣事迹在各种媒体上广为流传,作为曾今阿里木的同事,我们都被他的举动深深的感动着,每个人都给他投了一票。阿里木在贵州受到好心人的帮助,并将爱心传递下去,让我们不但见证了爱心的力量,而且深切地感受到爱的呼唤。

毕节学院是毕节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山区,贫困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从阿里木最初设立助学金到现在,毕节学院来自各方的资助金已经翻了10倍,很多人都是因为阿里木的行为而选择了无私捐助。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说:“比如说哈佛大学的肖齐伦教授是我们国家卫生部的专家,他在我们学校捐了100

万,建了特殊教育中心,他就知道阿里木,他说哪天我来了,你一定要请我见一见阿里木。在我们的助学金当中,有人来捐了钱,最后落款就是阿里木。阿里木身上体现了道德的光芒、榜样的力量和价值的升华。阿里木坚持做好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伟大义举和高尚情操值得我们学习。

人间有情,大爱无疆。被他的故事所打动的很多网民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的故事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被震撼的是人们最珍贵的心灵,被触动的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自强、自立、敢于担当、坚守信念、传递爱心,阿里木的故事经久不衰、广为传颂。“草根英雄”阿里木面对金钱、荣誉坦然处之的心态,让人们接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草根英雄”阿里木面对清贫、富有无怨无悔的抉择,让人们感受到一次心灵的触动。阿里木,清贫中推行善举,平凡中成就伟大,何等壮哉!何等美哉!

让我们和阿里木一起竖起爱无边界的旗臶,让我们和阿里木一起弘扬乐于助人的美德,让我们和阿里木一起唱响民族团结的赞歌。让我们为大爱之美振臂高呼!让我们为和谐社会放声高歌!阿里木乐于助人的故事一定会传遍大江南北,阿里木民族团结的赞歌一定会响彻神州大地。只有我们坚持,只有我们坚信,只有我们坚决维护各民族间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只有我们坚决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祖国大家庭就能更加和谐、和睦、和美,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和安康!

离家多年的阿里木对家人和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早草原十分怀念。他曾写过一首歌,献歌自己的母亲:

你走过的地方盛开鲜花,你停留的地方充满香味。

篇3:“中国好人”的慈善人生

多年来, 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 传播公益慈善理念, 赢得社会好评, 受到党和国家各级政府领导肯定。近年来被民政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单位授予:中华慈善奖、中国光彩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华慈善人物、支持红十字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十大慈善家, 福布斯亚洲慈善英雄、中国慈善排行榜“中国首善”、胡润慈善榜最具爱心捐赠个人、中国公益事业十大慈善大使、中国公益事业十大先锋人物、中国诚信企业家、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促进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成就奖、中国热心公益杰出人物、全球100位华商品牌人物等荣誉称号, 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慈善家排行榜前十位, 目前是全国最年轻的十大慈善家之一。

寒门出贵子

1968年, 陈光标出生在苏皖交界的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西南岗村一户普通农家。那是一个以贫困“闻名”全国的地方, 时至今日, 那里仍是全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

童年时期, 陈光标家里极度贫穷, 一家5口人挤在一个茅草棚里艰难度日。两岁那年, 陈光标的哥哥和姐姐先后死于饥饿。这样的经历让陈光标从小就对贫穷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也在他心中下定了改变命运的决心。

10岁那年的暑假, 陈光标第一次开始了“靠双手改变命运”的尝试。他每天都用扁担担上两个小桶, 到距离集镇两公里的土井中打出清凉的井水, 挑到集镇上叫卖, 路人只要花1分钱就可以随便喝。一天大约能卖五六十斤, 两个月下来赚了差不多五元钱。不仅两元多的学费赚出来了, 还成了村里最富有的孩子。

“中国首善”陈光标。

打那以后, 陈光标开始不断找寻赚钱的路径, 他经商的才干也开始一步步显露。13岁那年暑假, 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到10多公里外的安徽卖冰棒, 每天能赚五六元钱。后来, 他又开始贩粮食, 一天能赚300多元。到17岁那年的暑假, 陈光标已经攒下了2万多元, 成为全乡唯一的“万元户”。

在做生意的同时, 陈光标始终没有荒废学业。1985年, 他考入南京中医学院, 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随后的几年里, 陈光标又先后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应用开发中心、南京红光医药公司任职。在当时, 这些都是让人羡慕的安稳工作, 但胸怀大志的陈光标根本不安于现状, 他要自己创业。

26岁那年, 陈光标一天在街上闲逛时, 在一家药店门前看到许多人正围着一台袖珍仪器咨询, 那是新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器, 将电极夹在耳朵上, 就能诊断出身体的哪个部位有毛病。学医出身的陈光标马上嗅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 他认为那个仪器不够直观, 如果能让患者亲眼看到问题所在, 会更受欢迎。第二天, 陈光标怀揣身上仅有的3000元钱, 请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专家, 按照自己的想法对耳穴疾病探测器进行改进, 通过安装显示器, 让患者直观地看到身体发生病变的部位。就这样, 一部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电子疾病探测仪面市了, 并获得了国家专利。1997年, 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 陈光标的事业渐入佳境。

2002年, 陈光标经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 为配合2004年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华商大会, 南京市将拆除老展览馆, 另建新馆, 南京市相关部门正在寻找合适的拆迁公司。由于家中有亲属从事拆迁工作, 陈光标决定加入这一行试试运气。于是, 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前身——黄埔拆迁公司成立了。

经过招投标陈光标拿下了老展览馆拆迁工程, 当时政府方面的要求是一个月内拆除、以工抵料 (政府不出钱, 拆下来的东西归施工方) 。结果, 陈光标一接手才知道, 这看起来破旧的老展览馆简直就是一座“富矿”, 仅拆下来的废钢材就卖了400多万元。刨去工人工资等成本, 陈光标净赚了285万元。

接下来, 陈光标把拆迁房屋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移植到废旧家电、电脑、生产设备甚至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不断扩展的市场为他带来了倍增效应, 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他认为, 自己现在所做的再生资源利用工作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慈善, 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慈善”。

关于“中国首善”

“什么叫真正的慈善?我认为那就是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 同时使自己快乐的事业。”谈起慈善这个话题, 陈光标有很多感触。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 虽然家里非常贫穷, 但他们从小就教育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陈光标说, 自己现在热衷于慈善事业缘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我8岁那年, 弟弟降生了, 妈妈的奶水不够, 但我亲眼看到热心的妈妈帮助同村一个奶水更少的母亲哺育孩子。那时我很不理解, 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妈妈笑着说, 你小时候也这样啊, 那时隔壁孩子的妈妈奶水不够, 我也喂过他呢。你要记住, 我们虽然穷, 但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 陈光标火速赶到救灾一线, 此时他的身份已经从企业家变身为抢险救灾的志愿者。大爱无疆, 感动中国。陈光标, 他也许不是中国最富有的人, 但却是最有爱心的企业家。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名言, 陈光标说, 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的钱是辛苦赚来的, 与其他人没有关系, 然而这是错误的, “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里都有国家的无形股份。正如我对温总理说的, ‘报告总理, 党和人民考验我们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和爱心的时候到了’。”陈光标说。

在那次地震中, 陈光标是第一个到达灾区直接参与救援的企业家, 也是坚守时间最长的企业家。网友们也亲切地把陈光标称为“史上最牛企业家”“最美企业家”“真心英雄”等, 他的一举一动无愧于“中国首善”——这个人民赋予他的荣誉。

提及“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陈光标坦率地说:“我连南京市的首富都谈不上, 更别提全省乃至全国首富了, 但我却是2007年中国捐钱最多的人。我的企业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 所有捐赠的钱都是我光明正大赚来的, 我的慈善很阳光。我希望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要把钱财看淡一点, 人生很短暂,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 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有的企业家说, 捐款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这是一种借口。想当年我一个月赚100万, 我拿出10万回馈社会, 帮助别人, 能对公司的发展有多大影响?这么多年走过来, 也有许多人对我热衷慈善不理解, 讥笑、讽刺甚至是谩骂一直围绕着我, 我都无所谓。这次参与汶川抗震救灾后, 很多以前对我说三道四的人都被我征服了, 他们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篇4:中国需要有更多的慈善家

由于统计范围的不一致,导致两个慈善榜的首善人物不同,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家的两位慈善家,他们都有一颗慈善之心。根据胡润研究院的统计,首次登上“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宝座的曹德旺,最近一年捐赠金额达到45.8亿元。其中捐赠3亿股福耀玻璃股票给“河仁慈善基金会”,按今年4月13日收盘价计算市值35.5亿元;向西南干旱灾区捐款2亿元,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向福州市捐赠4亿元用作图书馆的修建等。而作为福布斯中国慈善榜首善的王健林,去年捐赠金额达到12,8亿元,其中10亿元捐建南京大报恩寺,1亿元用于玉树地震救灾,向西南旱灾灾区捐款4000万元等。

不仅如此,就“福布斯中国慈善榜”的上榜情况来看,无论是入围门槛,还是捐赠总额,今年的捐赠数据都达到了上海福布斯中文版统计以来的最好水平。正如福布斯中文版总编辑周健工表示的那样:今年中国慈善榜捐赠门槛和捐赠总量都大幅提升,表明中国企业家的捐赠意识和捐赠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不过,中国慈善事业终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还需要有更多曹德旺、王健林式的慈善家站出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而从目前来看,我国慈善事业所存在的差距是明显的。根据中国民政部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捐助数据,2006年全国捐助约120亿元,2007年为320多亿元,2008年是1070亿元(当年因为四川地震捐助较多),2009年500多亿元。而根据印第安纳大学的调查显示,2009年美国个人捐款超过2270亿美元。与美国的个人捐助相比,我国的慈善捐款只是“零头”。

但我们并不缺少富人。根据4月12日最新公布的《2011胡润财富报告》,目前我国拥有千万富翁96万人,亿万富翁约6万人,拥有10亿元的富翁约4000人,50亿元富豪700人,100亿元富豪200人。我国拥有的50亿元以上的富豪人数,仅次于美国。因此,中国的慈善事业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向前迈进一大步。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中来,尤其是需要有更多的企业家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毕竟在中国富人的构成中,企业家是最主要的群体。虽然慈善并不是企业家或富人的专利,但由于企业家们拥有着最大量的财富,这就使得企业家们更有能力从事慈善活动,也可以为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企业家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也是他们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企业家能够拥有巨额的财富,正是我国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家们提供了获得财富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上市公司的老板们,他们一夜暴富,这除了得益于经济的发展之外,更与中国的股市制度密不可分,他们的财富甚至是由广大公众投资者来买单。因此,这些巨富起来的企业家更应该要回报社会。此外,企业家们做慈善,也可以起到一种榜样的力量,正如曹德旺、王健林等人一样,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做慈善,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篇5:中国慈善家

杰出校友王 鸣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无私奉献,教师楷模(副标题)

西农起步耕耘不息;足迹遍布国内国际(小标题)

王鸣1933年6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5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由于他的杰出成就,在该校建校110周年校庆时,被评为“杰出校友”。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北农学院园艺系,1956年以全5分的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1957—1958年被派往沈阳农学院园艺系进修果树、蔬菜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师从我国蔬菜育种学权威谭其猛教授。1981~1982年考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加强农业教育项目,赴美国罗格斯(Rutgers)大学进修深造,是我校的骨干教师,先后担任西北农业大学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咨询委员会委员、校友会顾问等职。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鸣是我国著名的园艺教育家、育种家和慈善家。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辑出版的权威资料,中国园艺学会遴选出学会成立八十年来“中国著名园艺科学家”74名(刊载于《中国园艺学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文集》中),王鸣教授是我校唯一入选的中国著名蔬菜专家。他的学术造诣和在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受到我国园艺界的普遍认同和尊重。在他执教五十年出版的纪念文集《园丁足迹》一书中,刊载有我国蔬菜界的三位院士的题词。方智远院士的题词是:“模范园丁桃李满天下,功勋教授成果誉神州”;吴明珠院士的题词是:“名师出高徒,桃李遍南北”;侯锋院士的题词是:“伊甸园里结硕果,教稼台前育英才”。我校孙武学校长为该书撰写了题为《风雨人生绘宏图》的序言,是对他的人生足迹和卓越贡献的高度概括和赞誉。孙校长在序言中写道:“王鸣教授为他一生挚爱的园艺科教事业耕耘不息,并以厚重的爱校敬业之情,维系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园丁足迹》端诸世人,不仅是一位园艺学家风雨人生的凝练,更是记述我国园艺科教事业发展的箴言,是见证学校改革变迁历程的明鉴,也是彰显老学者甘为人梯、提掖后学的心迹”。

王鸣不但在西农的业绩卓著,而且在国内、国际园艺界也享有盛誉。先后

担任多种学术兼职。主要有农业部全国蔬菜专家顾问组顾问、中国园艺学会第6至10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园艺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委员、陕西省生命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西瓜甜瓜协会理事;《园艺学报》、《中国蔬菜》、《长江蔬菜》、《中国瓜菜》《当代蔬菜》《西北园艺》、《果农之友》等刊编委或顾问;并先后担任河北农大、华中农大、青岛农大、鲁东大学、西安联合大学、海南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天津农学院、湖南农大园艺园林学院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陕西子长县圣爱希望小学名誉校长。并先后兼任甘肃、湖南、新疆、安徽、天津等省、市农科院蔬菜(或瓜类)研究所顾问,国家瓜类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美国园艺学会(ASHS)、美国瓜类遗传协会(CGC)及美国番茄遗传协会(TGC)会员,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理事、美国传记研究所(ABI)顾问等。

王鸣经常参加国内、外园艺领域的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应邀在许多

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作学术报告或道德素质教育报告,此类工作在他八十高龄的今天也未停止。此外,他在国际园艺界也享有颇高的知名度,他曾多次应邀出席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如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以色列以及宝岛台湾等),并作论文报告或专题学术报告。1994年他应日本园艺学会理事长、第24届国际园艺学会会长崎山亮三教授的邀请,参加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24届国际园艺大会,并被大会组委会委任为担任专题讨论会主持人的唯一中国学者。

著作丰多,影响广泛

王鸣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撰写发表了许多著作、教材

和文章。先后出版专著及高校教材10余部。如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蔬菜育种学》、《现代蔬菜育种学》、《蔬菜抗病育种学》《现代育种学的发展》,科技著作《遗传与变异》、《蔬菜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利用》、《蔬菜雄性不育及自交不亲和系的利

用》、《染色体与瓜类育种》、《番茄育种》、《中国辣椒》(第一副主编)、《中国西瓜甜瓜·西瓜育种篇》等等,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外文论文40余篇。

王鸣即使在“文革”时期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能不顾“白专道路”、“洋奴

哲学”等大帽子的压力,利用一切机会,阅读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掌握世界农业科学发展的动态和前沿。并将这些宝贵信息编译出来,在我国许多省、市广泛传播、交流。当时发表的主要文献综述有:《现代遗传学育种学发展动态》、《蔬菜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蔬菜雄性不育与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与利用》、《番茄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等,这些资料,全面介绍了发达国家在遗传学、育种学领域中的发展和国外“绿色革命”的成就,是“文革”后期最早系统介绍蔬菜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育种理论与实践的作品,为我国蔬菜育种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及研究思路,对推动当时的蔬菜瓜类育种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还撰写了许多科普作品,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评选的科普创作一等奖,。

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1958年以前,西农园艺系的遗传育种学课程,一直是由农学系代授“作

物遗传育种学”。王鸣大学毕业留校后,园艺系交给他一项重任,让他独立开设一门新课程:“果树蔬菜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他在沈阳农学院进修一年独立编写了60余万字的新教材,克服种种困难,登上一门全新课程的讲台。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追求一个“新”字,紧跟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新水平。同学反映,他讲课虽然教学经验不足,语速太快,不易记笔记,但内容丰富新颖,有独到的见解,具启发性,能学到真知识。

1983年王鸣由美国进修回国后,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是我国招收西瓜、甜瓜育种研究生的第一人。他在德、才方面一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以其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严谨扎实的敬业态度,宽仁博爱的人格素养和高尚品德,影响、感染、培育了一代青年学子,对学生及研究生言传身教,关爱备至。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五十名,他们大多都已成为教学、科研及种业领域的骨干和栋梁之才,为祖国的蔬菜、瓜类作物的育种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长期从事的瓜类蔬菜育种事业,也由他的研究生继承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王鸣教授八十华诞庆祝大会上,参加庆典的研究生回忆说:我们都记得在校读研究生时,王老师对我们严师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他以自己的座右铭“向

下扎根,向上结果”教导我们,对我们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王老师满腔热情的希望年轻人茁壮成长,超越自己。我老师他引用他的导师谭其猛教授的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强”。并说:不能超过他的学生,就是不他的好学生,以此激励我们。大家都深感能成为王老师的研究生是我们的幸运和骄傲。王鸣教授因其在教育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农业部优秀教师及陕西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执着追求,勇于创新,成果丰硕,惠民利国,王鸣的科学研究领域主要是蔬菜瓜类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创新以及生

物技术(含组织培养)等。他曾参加两项国家攻关课题,主持3项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蔬菜和瓜类新品种育种方面取得

多项显著成果。先后选育和合作选育出西瓜、甜瓜、萝卜、辣椒等新品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丰产、优质、抗病、耐重茬、耐运输、适应性特强的西瓜一

代杂种“西农8号”。他主持选育的另一个西瓜优良品种“爱耶一号”,先后

通过山西省及天津市品种审定,具有极强的耐储运性,并兼具早熟、丰产、抗病优质等优点。

“西农8号”是我国西瓜育种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这是我国

西瓜界的共识。它的育成,终止了台湾西瓜“新红宝”、“金钟冠龙”在我国

大陆的主导地位。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耐重茬能力强,解决了长期困扰西瓜

生产连作障碍的难题,已在全国20余省(市、自治区)大面积推广,创社

会经济效益逾百亿元,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西瓜品种,并在印度、巴基斯

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大面积推广,荣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种奖项。其发明专利“西瓜一代杂种的育种方法”荣获中国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颁发的专利发明创造金奖。七十年代,他还应邀全面

指导和帮助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完成了中国第一个“萝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

利用”研究,首次提出并发表了萝卜雄性不育的遗传模式,并共同获得国家

发明二等奖。王鸣教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及省部级奖多项。其中“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是个一获奖人数极少、难度极高的大奖,获奖者大多是院士。

扶贫助学,无私奉献

王鸣作为我国知名的资深教育家,不但重视智育,而且重视德育。他经常

被许多兄弟院校邀请,除了作学术报告外,还作道德品质教育领域的报告。例如:《重视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做道德高尚的人》、《古今中外道德修养纵横谈》》、《爱心是慈善事业之本》等等,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有的品质。

王鸣不但在专业领域执着追求,成就卓著,而且长期热心从事慈善事业,在扶贫助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2002年他将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个人分得的奖金6万元,在陕西子长县建立“圣爱希望小学”,2006年又将其所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的奖金20万元全部捐献,分别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青岛农业大学及鲁东大学设立“圣爱扶贫奖学金”,此后又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无限期的圣爱扶贫奖学金,他的爱心善举,受到社会及广大师生的广泛称赞。先后被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授予“中华爱国之星”的光荣称号和奖状。2007年及2011年获陕西省慈善先进个人、陕西省慈善明星称号和奖状,2013年又被评选为杨凌慈善明星。

王鸣的座右铭是:“向下扎根,向上结果”;“不但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且要己所欲,要施于人”(已刊载于《中华名人格言》等多部格言集中)。他用这些箴言要求自己,同时激励他的学生。王鸣献身祖国园艺事业逾六十年,他现在已是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继续奔忙于校内外的园艺事业,兑现了他“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诺言。王鸣教授在教学、研究生培养及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了卓越成绩和贡献,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著名园艺学家、农业教育家及慈善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篇·园艺卷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

农业出版社,1999.王鸣。410—4202、孙武学。王鸣教授纪念文集《园丁足迹》序。2013年出版

3、百度网:王鸣——人物——新客网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鸣。《长江蔬菜》(学术版),2009(8)封里采版

5、中国著名园艺教育家、瓜类蔬菜育种家王鸣。《中国蔬菜》,3013年第3期首

6、熊美兰。风雨人生绘宏图——记著名蔬菜育种学家、博士生导师王鸣教授。

《当代蔬菜》,2004(7):14--157、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编辑《陕西科技人物》刊载:“著名园艺学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王鸣教授”;“扶贫助学功千秋,扎根杨凌绘宏图”等三篇文章。

2007,7: 12—16;(其封面及封底两张人物彩照均为王鸣教授)

8、何梁何利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传略:王鸣。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6)222—225(中、英文)

9、杨书元编著。伊甸园里播春雨,满溪行者尽精英。《新的辉煌》,西安地图出

版社,1999,9:52-6510、李斌成。“伊甸园工程”的辛勤园丁—记园艺学家、博士生导师王鸣教授。

《托起大地的生命》。农业出版社,1994:231—26211、牛宏泰。为了母亲的微笑。《神农之光》,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4:238-24712、牛宏泰、陈敏艳。为了母亲的微笑---记国家发明专利金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王鸣教授。《后稷传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9:169-18013、夏士恺。承前启后,走向世界—记教学科研双丰收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王鸣。《西北高等农业教育》。1992(1):11—1314、何晓明、马德华等。永远的导师—王鸣教授。研究生通讯。1991(1):34

—361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会。科研结硕果,桃李满天下,《西北农大校友通讯》,2012(2):3116、李晓春。甜蜜事业的追求者---记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获得者西北农业大学王鸣教授,《中国教育报》,1988-08-29第3版《科苑英才》栏目。

17、李晓春。王鸣教授八十寿辰庆典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中国瓜菜。2012

(4):6818、王炜。热心扶贫助学,关心学生成长---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工委委员王鸣教授,《社区与教育》。2012(4): 2619、《中文哲理名言精选》:王鸣入选格言4 条,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2年

20、王鸣。论“爱”是 慈善事业之本,《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论文集》,陕西省慈善协会编,2012,8: 209—21521、王鸣教授八十寿辰庆典举行。分别刊载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中国瓜菜》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通讯》,2012年

篇6:中国慈善家

2013年博鳌青年论坛(香港),在9月9日(星期一),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览厅 5G(旧翼)举行。英皇集团企业行政主任杨政龙作为本次大会筹备主席做压轴致辞。踏入第四届,本届论坛焦点为“创意青年创新亚洲:携手共创美好未来”,会从青年视角、教育、文化及经济的角度分析宏观亚洲局势,探讨亚洲的优势动力如何推动创新,令保持城市的活力、国家的竞争力。为期一整天的论坛活动,对像为各专业及青年团体精英、大专院校及高中师生,今年有25著名政、经、商、文化领袖及学者应邀出席是次论坛开幕礼及担任论坛讲者。

杨政龙肯定博鳌青年论坛有助交流英皇集团新一代管理层锐意进取

杨政龙在英皇集团从事多年行政工作,同时杨政龙还是最年轻的深圳政协委员。杨政龙表示,博鳌青年论坛是一个很好的“思想碰撞平台”,集合政府机构、学界、商界和文化界等领袖,达至官产学研的相互合作。他期望,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利用创意优势,对亚洲的文化、经济和教育作更多贡献,保持香港在知识型经济中的战略位置。杨政龙又指,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电影、音乐、出版、计算机游戏、建筑和广告等举世知名,并在国际大赛中屡获殊荣,港人的创意绝对不容忽视。

杨受成荣膺2013中国十大慈善家 杨政龙代表领奖

上一篇:政府投资下一篇:书记新春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