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2024-05-26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精选4篇)

篇1: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美国新教师上岗的十项指南述略(教师工作手册)

在对新教师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中,美国教育界特别重视新教师的初次上岗,因为这不仅将为他们的工作走上正规创造良好的开端,而且是其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时段。实践表明,新教师上岗是一项涉及面颇广的系统工程,认真把握好起始阶段的各个环节,处理好从教师、领导、学生、家长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纪律、作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将为新教师顺利完成岗位职责,有效推进教学业务,成功实现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如在缺乏充分准备的状态下贸然上岗,则会陷于一大堆繁杂陌生的事务中难以自拔,其今后的发展之路也将困难重重。有鉴于此,美国教育协会(NEA)的研究者们经过广泛调查,总结出了针对新教师上岗的十项指南,其中大多数具有普适性,内容具体而实在,浅显易操作,以引导他们顺利迈出第一步。以下笔者将予以介绍,并作适当评论,以飨我国中小学新教师。

一、新学期伊始二十七项提示

新教师初上任,往往带着美好的憧憬,又充满难以避免的忐忑。由于交织着兴奋、新奇和焦虑,他们很容易顾此失彼,使已作了充分准备的教学不能按原先设计的方式呈现。在这时,逐项检查下面的提示,将是十分有益的。

1、教案准备就绪。检查自己的教案和一切课堂教学材料和用具,尽力做到有条不紊。

2、制定规则。与你的学生一起制定至少五条以上课堂规则,督促学生执行。

3、介绍自己。向学生简要介绍你的经历,分享你以往的喜乐。

4、留下好印象。让学生知晓你已作了充分的准备,对一切了若指掌。

5、表述清晰。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你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使他们知道自己要做的事。

6、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认识学生,叫得出每个人的名字。

7、激发好奇心。营造氛围,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尽情的展现,对突出学生给予鼓励和奖赏。

8、慢节奏授课。初次上课,新教师往往语速快,进度快;放慢节奏,自己可从容调整,也可使每个学生跟上步伐,体验成功。

9、寻找好帮手。在同事中尽快发现专业强又可以依赖的“帮手”,他会成为你的好带教。

10、设法让家长参与。设想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11、与每位家长通电话。新学期内尽快与每位学生家长通电话,建立联系方式。

12、确立班级目标。你须和本班同学一起确定本学期的发展目标,这样师生可朝着同一方向共同努力。

13、树立积极形象。在同学中始终保持积极、热情、乐观、向上、充满活力的形象。

14、树立本班的精神气质。确立本班学生引以为豪的独特精神气质,保持并发扬下去。

15、布置课堂。以一种独特的装饰使课堂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地方。

16、做好每日记录,在老教师指导下形成“班级日记”制,以观察、反思教学活动。

17、对特殊儿童的特殊对待。对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要做好准备,事先须求教特殊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员。

18、与学校各方人员建立联系。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与教职员工等专业及非专业人员均建立广泛的联系。

19、确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任课教师一起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以对课室形成有效的日常管理。

20、树立自豪感。为你和你学生的成绩感到自豪,增强自信心。

2l、运用想像力。想像你是学校做得最好的,而且将越来越好。

22、保持公正。尊重学生,尽量以公正公平的方式处理每一件事。

23、不隐匿自己的成绩。理直气壮地向校方及教育批评者宣传你和同事取得的成就。

24、学会放松。记住你已竭尽所能做得最好了,你是这儿的唯一,你该放松自己的精神。

25、明了你的权利。仔细阅读你的合同书和协议书,明了你作为教育聘用者的权利和职责。

26、参加教师协会。你的教师协会会员身份将保护你的权益,也会使你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27、始终保持幽默感。幽默感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维持良好纪律的十二项提示

良好的班级纪律往往是初任新教师向往却又难以做到的事,由于缺乏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新教师遇到纪律问题常感到手足无措。而如一开始不能控制班级局面,缺少恰当而有力的措施,纪律状况将会日益严重,学生的自觉遵纪行为就难以迅速养成。因此,如何宽严相济、循循善诱,出现问题时能从容以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每个上岗初期的新教师首先面临的挑战。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1、公正而友好。成为学生信任的人——坚持原则,公正,友好,尊重他人,有幽默感。

2、维持课堂秩序。始终使课堂成为有条不紊的、愉快的场所,赞扬良好的学生行为。

3、了解你的学生。在深切把握你学生的基础上发展“第六感觉”,预见可能出现的麻烦,防患于未然。

4、使学习充满情趣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学校是个吸引入的、有情趣的地方。

5、避免争吵。学习中的讨论值得提倡,但无谓的争吵必须避免,特别你不可当着学生面与人发生争执。

6、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课堂规则无须多,但要明确、简单、易行,且须反复宣讲。

7、不要用威胁语。不要以威胁性语言来强制纪律的执行,严禁在班里当众羞辱学生。

8、让学生了解你的关心。使学生知晓你始终在关爱他们,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哪些必须抵制。

9、了解并执行政策。了解你学区有关学生纪律维护的政策,参照实施。

10、寻求帮助。及时向校长、老教师、教师协会求教,学习运用相关的策略。

11、联系家长。家长和学校保安是你确保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联盟和资源。

12、避免贸然行动。如遇较大的问题,切忌单独贸然行动,须求得有经验教师的指导。

三、关于家庭作业的十一项提示

家庭作业是教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行为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及时获取反馈、掌握学生接受程度、调节教学进展的主要渠道。尽管对家庭作业数量多少、程度难易等基本问题,不同的教育哲学理念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学习过程中围绕知识获取和内化的一种实践性的操练,以及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上一个重要的互动途径,家庭作业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新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必须把握的重要一环。

1、切忌把家庭作业作为惩罚的手段。

2、布置回家作业不能靠一时冲动,要有长久周全的考虑。

3、你布置作业时学生未提问题,不能据此以为学生在做作业中不会发生疑问。

4、你必须明白,并非所有类型的家庭作业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价值,家庭作业的成效是因人而异的。

5、说明每一项作业的目的是什么。

6、承认并赞扬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所作出的努力。

7、倾听学生诉说他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各种体验。

8、向学生及其家长清楚地表明老师对每次家庭作业的期望,鼓励学生恰当地求助家长。

9、无论校内校外,随时向学生提供作业上的援助。对于哪些作业必须独立完成,你要心中有数。

10、对于学生未完成家庭作业的借口及合情合理的理由,教师必须作出区分。

11、及时收回己完成的作业,尽快批改评分后发还,不要拖沓。

四、帮助学生树立自尊的七项提示

每个班里总会有一些沉默、内向、孤僻、缺乏自尊和自信心的孩子,美国教育研究者将其称之为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儿童”。他们没有明显的纪律问题,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但性格懦弱,遇事胆怯,看不到自己的成绩和能力,不相信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欣赏。因此,周围人,特别是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他们发生转变,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必然会面对各种“灰色儿童”,以下的建议虽然平实,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1、使学生感受成功。创造一种无失败的学习情境,把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易于实现的步骤,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连续不断的成功。

2、你的期望要符合实际。明确告知学生你的期望,观察他们能否接受。

3、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尽量使学生对你的课发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不会有抵触情绪,从而建立自信。

4、避免“好坏” “对错”的直接评判。以积极正面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诚恳地坦言你的感受。

5、大力宣扬成就。先当众赞扬学生取得的成绩,然后通过“成功卡”让家长分享,这样成功就会接二连三地出现。

6、建立成功档案。做好学生档案袋,把他们优秀的作文、绘画、考卷及其他成功的作品归入其中。

7、动员家长参与。鼓励家长、监护人在亲友前展示孩子的作业,对其特点和进步作出赞美性的点评,并珍藏他们每一学年的.资料。

五、与家长沟通的十二项提示

美国是主张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不同的学生,其父母的文化传统、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与家长的沟通又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有效地沟通有着不同背景的家长,积极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新教师必然面对的重大问题。以下是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1、确保你与家长联系的任何书面材料必须语意明确,规范而专业。

2、所有分发给家长的文字材料必须做备份,归入自己设计的档案记录袋。

3、注意通知、准假条、学校活动说明等文字格式的规范性,可采用简洁明了的复制表格。

4、文字书写避免语法拼写错误。

5、注意“通知”上日期、时间、地点的准确无误。

6、避免文字材料的不规范用语,如某些流行“土话”“暗语”之类,以及某些过分专业化的用语。

7、打印或规范书写给家长的信。

8、沟通前考虑一定的时间提前量,以便家长有充分的时间行动并提供反馈。

9、请带教老师校正、修改你的书面沟通材料。

10、给校领导书面材料的复件。

11、确立家长反馈制,确定反馈的具体内容和最后时限。

12、养成记沟通日志的习惯。与家长的每一次沟通,包括会面、电话等,必须把要点记载下来,这一沟通日志对于把握下列情况尤为重要:你对家长建议的反馈;家长帮助学生的设想;学生的纪律问题及你的看法;安全风险及你的建议;有关教学材料基金的使用问题;对课程调整的要求;损害公物及暴力行为的处置;学生与学校管理者的矛盾及你的态度;对学生的观察与评价;学生吸毒、酗酒症状及你的措施;家长的虐童及放任倾向和你的态度,等等。

六、成功举行家长会的十五项建议

1、父母二人都须邀请。事先搞清学生家庭的组成,是完整的,单亲的,监护性的还是领养的,绝不妄加猜测,以免出现尴尬。

2、尽早主动与家长沟通。学期开始即以电话、信函与家长联系,简要陈述课程和期望,以及家长联络你的方式。

3、家长会要有充足的时间。因为你要与每位家长个别沟通,同时你也须一定的喘息。

4、会前作充分准备。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技能、成就、特长、心理要了若指掌,能回答家长的具体疑问。

5、展示学生的相关资料。每次家长会要整理并展示出学生最近的发展状况,如作业本、测验卷、奖状等。

6、让家长感到宾至如归。开会前你须站在校门口迎候家长,以正确的名字向他们致意,这样家长就会很放松,与你也会有较好的配合。

7、会场设置要和谐平等。不要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与家长说话,最好围圈而坐,可以平等交流。

8、以正面评价开始会议。会议在开始阶段避免负面话语,尽量赞扬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9、你的评价要具体。避免用“好”“坏”等词作抽象笼统的评说,谈到问题时要举例,建议要具体可操作,以便家长配合执行。

10、避免过于专业化的教育用语。家长会的话须明白易懂。

11、征求并倾听家长的意见。让家长在会上感到你的征询是诚恳的,你渴望求得他们的帮助,即便有的家长言辞犀利,态度敌视,你也不要在意。

12、注重学生的潜力。父母易于偏袒自己的孩子,在家长会上你不能紧盯他们的缺点不放,或给予过分的批评,这样会引起家长的不满。

13、运用积极的体态语。与家长对话时要保持微笑、点头、眼接触和一定的手势,让他们明白你始终在关注着。

14、会议结束时要作小结。家长会结束前你须对讨论状况和下一步的做法进行简要的归纳,这样家长就会明了以后行动的方向。

15、做好家长会记录。家长意见和建议的要点,今后欲改进的计划,这些都应记录归档。

七、邀请来宾演讲的六项提示

邀请来访者作相关演讲,这是许多新教师常做的事,也是他们教学安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使这类讲座有机融入你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则是许多新教师难以把握的事。这里是你必须在来宾演讲前向其提及的六个建议。

1、配备教学道具。来宾演讲一般比较忽略教具演示,而儿童更倾向于从实物、照片、录像中获得认知。当前以直观生动的 PPT演示配合演讲,将是有效的方法。

2、演讲中穿插提问。为使讲课取得及时反馈,演讲者要经常穿插各类提问,诸如“有谁见过„„”,“你们去过„„地方”等等。

3、以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对低年级儿童更要辅助各类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戏剧表演等,他们从实践活动中能吸收得更快。

4、使学生感到愉悦。讲演要设计得跌宕起伏,有意外、惊奇、高潮、引人思索,始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5、牢记儿童看问题有不同的视角。也许学生会问一些感兴趣的私人或离题的问题,你要理解,绝不能不予理睬,甚或冷言讥讽。

6、宽容学生的自发性行为。学生参与活动时会表现出热情、兴奋及一些自发性行为,你应对此欣赏和宽容,不应将其视作无教养或对你的冒犯。

八、展示你教师专业背景的八项提示

作为刚上任的新教师,你有必要让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了解你的发展经历和专业背景,这样就能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将有助于你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1、自豪地展现你的资历和背景。将你的文凭、教师证书、获奖证书、荣誉证及奖品等均整理齐全,在一定的场合向大家展示。

2、向学生说说你自己。让学生了解你的成长历程,你的个性爱好,以及你在校外的活动状况。

3、布置个性化办公室。以家庭照片、个人纪念品、花草植物、书籍等反映你个性的物件装饰你的办公场所。

4、社区活动带上你的家人和朋友。

5、参加公益性活动。特别要参加由学生家庭发起的各类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志愿工作以及某些商业性活动,你应担任主要角色。

6、常写感谢条。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家长、社区工作者等各方人士致谢,请用正规的学校信笺书写感谢条,以表明你的教师身份。

7、制作个人名片,方便联络。

8、校方应陈列每位教师的照片与资料。

九、新教师做好自己专业档案袋的十项提示

1、档案袋内的主要文件:教师证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2、还须包括学历证书、学位副本,大学学分证明。

3、包括聘用信、聘用合同、附加责任的补充合同,教学进度表。

4、地方协会的聘方合同。

5、工资单,退休约定、假期活动安排记录。

6、各类评价文本,成长计划书,奖品,获奖荣誉证书等。

7、教师训练记录。

8、对特殊需求学生进行有效教学与管理的记载。

9、学校和学区领导写给你所有信函的副本。

10、教师协会会员证、保险政策手册等。

十、更新教师专业证书的七项提示

1、注意你教师证书的有效期,你最好将其悬挂起来,以便提醒自己最后期限。

2、注意证书更新机构地址的变更。

3、注意你的个人发展规划应及时取得地方标准署(LSB)的认可。

4、你必须获得有关部门对你专业发展实绩的最终认可,这是你更新教师专业证的依据。

5、教师档案袋必须收有下列文档:你为取得教师证更新所开展的所有活动的记载:你达到地方教育当局颁布的教师标准的情况记载。

6、向LSB提交档案袋材料,包括:完整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达到LSB标准的具体情况记载,作为更新依据的教育活动实绩记载,下一阶段的新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LSB就可据此向证书颁发办(LO)作出推荐。

7、向LO递交已完成的证书更新表格、LSB的认可批件、费用以及必要的文档。(上海师范大学 戈白文)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11期)

篇2: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法国哲学家萨特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介入模式,文学不仅介入政治与社会,而且要全面介入人类整个文化之中。美国工业化推崇经济第一、物质至上、消费核心的发展观,无疑造成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与人与人之间的物化。19世纪中期的美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代价来满足工业化发展,西部荒野伴随着西进运动的步伐不断被工业操控,自然脱去了原始魅力。针对工业化造成的环境与生态危机, 美国环境文学诞生,并彰显其批判锋芒。文学介入环境危机之中,企图唤醒人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美国学者内茨利在《环境文学 :一部关于环境文学作品、 作者及主题的百科全书》中认为,环境文学囊括诗歌、小说、 散文、戏剧等体裁,环境文学不仅表达作者游历感受的游记及传授地球生态知识,而且试图影响和改变读者审视自然界的方式[1]。美国著名环境文学批评家劳伦斯 · 布伊尔提出了界定环境文学的四个标准 :第一,非人的环境不仅作为框定场景在场,而且将人类历史隐含于自然历史在场之中 ;第二, 人的利益不被理解为唯一合法的利益 ;第三,人对环境的责任是文本中伦理价值取向的一部分 ;第四 ;环境是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的,而不是一种永恒不变或约定的存在[2]。中国学者龙娟认为,环境文学是一种以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文学体裁为载体,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内容, 以弘扬生态思想、环境道德、环境审美情趣等为主要价值导向的文学样式或思潮,它具有融合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 环境美学等多学科视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总体特征。美国环境文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环境文学的分水岭。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环境文学诞生及初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荒野意识、自然书写、地方伦理等主题贯穿其中,旨在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正义。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是美国环境文学繁荣期,不仅文学体裁灵活多样,而且主题不断深化。主题不仅停留在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 而且扩展到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正义。

一.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

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以非小说的散文形式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斯拉维克视梭罗为美国环境文学的先驱[3]。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包括亨利 · 大卫 · 梭罗、拉尔夫 · 沃尔多 · 爱默生、乔治 · 珀金斯 · 马什、约翰 · 威斯利 · 鲍威尔、约翰 · 缪尔、约翰 · 伯勒斯、玛丽 · 奥斯丁、奥尔多 · 利奥波德等。梭罗、爱默生歌颂自然之美,马什、鲍威尔揭露环境危机,缪尔、奥斯丁、伯勒斯、利奥波德倡导环境保护。梭罗和爱默生从超验主义角度看待自然,赋予自然神性,歌颂自然之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工业化对自然无情地开采、践踏与控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生动地描写了作者亲自回归自然的简朴生活,过着人与自然融合的接近原始状态的生活。梭罗在评价瓦尔登湖生活时这样说 :“这是一个秀色可餐的晚上。我的整个身体只有一种感觉 ;我每一个毛孔都流淌着喜悦。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获得了一种奇怪的自由感[4]”。在梭罗眼里,人融入自然才能获得自由,工业化般的驾驭自然是人类的牢笼,因而梭罗大声疾呼 :“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全全世界[5]”。作为一位环境文学家,爱默生把自然视为上帝的启示,自然是神性的外衣。他的作品弥漫着歌颂自然精神的基调,其笔下的自然万物都具有神灵与魂魄。在爱默生看来,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从而爱默生猛烈地抨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马什、鲍威尔用细腻地笔触揭露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危机意识是其作品的主导精神,他们试图通过环境危机意识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马什在《人与自然》中考察了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认为人类大规模生产和交通体系破坏了自然和谐,分析了人类行为对动植物、林地、湖泊、沙漠造成的消极影响, 从而揭发环境危机,并敲响了人类反思自我与自然他者的辩证发展的危机意识。鲍威尔在《美国干旱地区的土地报告》 和《科罗拉多大峡谷》中揭发了工业文明过渡开发和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危害,主张环境应与发展统一起来,否则人类环境将持续恶化,后果将一发不可收拾,人类伊甸园将永不复存在。缪尔、奥斯丁、伯勒斯、利奥波德等美国环境作家在其作品中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美国环境保护运动中,为美国环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缪尔在《我们的国家公园》中号召美国人去旅行,从而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他说 :“走进大山就是走进家园,大自然是一种必需品,山林公园和山林保护区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木材与灌溉河流的源泉,它还是生命的源泉[6]”。缪尔发起了小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并用环境文学极力地倡导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奥斯丁在其环境文学代表作《少雨乡》中探索了沙漠生态,呼吁人们保护沙漠生态,改变征服沙漠的态度。伯勒斯不仅书写自然,而且积极参加环境保护运动。 《醒来的知更鸟》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鸟类生活,寄希人与动物友好相处,呼吁生态保护,强调环境保护有利于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利奥波德是一位具有环境伦理学家身份的美国环境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沙乡年鉴》被誉为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圣经。美国环境文学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工业化和西进运动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书写热爱自然之声,鼓励人们与自然建立生命共同体意识,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伊甸王国。 总而言之,美国环境文学第一阶段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同时为环境文学繁荣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环境正义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环境文学进入了繁荣期,70年代地球日的游行活动,80年代建立的山岭俱乐部、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无疑推动了美国环境文学的发展。美国环境文学第二阶段文学主题思想为环境正义,主要代表人物为罗宾逊 · 杰弗斯、蕾切尔 · 卡逊、巴里 · 康芒纳、约翰 · 麦克菲、 爱德华 · 阿比、加里 · 斯奈德、莱斯利 · 马蒙 · 西尔克、温德尔 · 贝里、凯蒂 · 李、比尔 · 麦克基本等。环境正义是人们在认识与处理与环境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正义,主要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和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正义,这两方面的正义构成了美国环境文学的基本内涵。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主要体现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权利和保护维护自然的义务之间的关系,人类应尊重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平衡发展。正如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概念所阐释到,土地伦理是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1962年,蕾切尔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此书惊醒的不仅是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因而《寂静的春天》被奉为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和亿万人的生态入门书。卡森控告化学控制法——杀虫剂、农药、化肥等的应用致使富有生机的小镇失去了活力, 变得毫无生气。针对化学控制论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失衡,卡森提出了生物控制法。生物控制法是基于对有机体及其所依赖的整个生命世界结构的理解而获得的昆虫控制方法,也就是说,力求将一种昆虫力量转用来与昆虫自己作对,即利用昆虫生命力的趋向去消灭它自己。《寂静的春天》包含的环境危机观、自然平衡论和新行动主义无疑关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把人类思想引导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伦理关怀之中。美国环境文学家爱德华 · 阿比不经盛赞自然之美,而且强调自然非功利的价值。他在《大漠孤行》中把沙漠视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并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本身的美和价值,这种价值并不是人类自己设计的。

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正义是美国环境文学第二阶段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人与自然之间正义的延伸,并触及到社会正义层面。美国环境文学家认为,人类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不论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差异,所有的人在享受环境权利的同时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保护环境的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环境非正义现象滋生蔓延,环境危机愈演愈烈,最终使得人类无处栖身[7]。美国环境文学家反对人们以破坏环境的行为相互侵害人与人在环境面前的利益,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环境文学家眼中的人们不仅包括当代人,而且还包括后代人。康芒纳特别关注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正义,在《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中,康芒纳认为一部分人使用汽车,排放有毒的物质并把有毒的一氧化碳和铅加在人体之上,每年都要杀死成千上万的人。一部分人使用汽车的权力无疑伤害到了其他人,破坏了人与人应有的环境正义。麦克菲在《对自然的控制》一书中揭发了因对自然过渡开发而造成对他人伤害的罪行,谴责了人与人环境非正义的恶劣行径。一些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水土流失,破坏了植被和河道,因而导致泥石流的爆发。泥石流的爆发不仅毁坏了环境,同时还给当地居民造成了生命危险。麦克菲强调人类热爱自然,并试图捍卫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环境正义,还是人与人的环境正义,美国环境文学要义就是弘扬自然的价值,突破经济主义的羁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重塑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局面。

三.美国环境文学的批判维度

美国环境文学第一阶段主导思想是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续与深化,其主导思想是环境正义。美国环境文学的批评视角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生态审美的自然性原则 ;第二是生态审美的整体性原则 ;第三是生态审美的交融性原则 ; 第四是生态审美的主体间性原则。美国环境文学以上四个批评原则目的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 建立平衡的、多元的、有机的批评范式。自然性原则认为美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自然感受过程。 环境文学家对自然审美的目的不是自然命名化、自然抽象化、自然意识形态化,而是自然本身的美及其对这种美的感知过程。梭罗说 :“在这裸露和被雨水冲刷得褪了色的大地上,我认识了我的朋友[8]”。缪尔把植物称为植物人,动物被他称为有毛的兄弟。爱德华 · 阿比甚至把河流称为兄弟。 自然性原则不是人对自然的工具化、控制化的过程,而是带着敬畏平等的心态去听、看、闻、触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影响。生态整体性原则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 进入生态整体主义审美的高度。批评与审美不仅仅局限在文学艺术和优美如画的自然观,而是将感知扩展到整个自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便是整体原则的体现,正如美国环境文学家杰弗斯写道,完整是一个整体,是最大的美,生命与物质的有机体,是宇宙最神圣的美,热爱它们,而不是人类[9]。 交融性原则是建立在生态主义联系观之上,生态审美批评不是站在高处远远地观望,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有时候, 特别是在审美的初期,甚至是需要忘掉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10]。交融性原则就是抛开自我,融入自然,开放全部感官,不作他想,全神贯注地感知身边的一切,接受、领略、 感悟自然的智慧。卡森认为,人不能发现自然的奇妙是因为人类过于自大,把自然当做工具和对象化的自我。斯奈德尝试融入自然的方式,其中之一是凝神静观,即放下思想重负, 放空自我,从凝神静观到了然开悟,一步步接受自然智慧的引领。主体间性原则是指人不仅要与整个大自然发生关系, 而且要与具体的、个别的自然物发生关系。主体间性原则就是要跳出主体与客体、文化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建立相互友好的平等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人与仆人、征服者与被征服、控制者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性的平等友爱关系。人类的人性不只存在于我们自身, 而是更多地存在于我们与世界、自然的对话中。生态自然性原则、生态整体性原则、生态交融性原则、生态主体性原则建构了美国环境文学批评的基本框架,形成了生态审美的原则与立场,并为美国环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美国环境文学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作为出发点,在文学历史上竖立了一座绿色的精神殿堂。在这座绿色的精神殿堂里,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美国环境文学在历史流变和审美批评两方面彰显了热爱、尊重、 保护自然的锋芒,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唤醒了人们的环保生态意识,推动了人类文学与文化的绿色发展。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强调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环境文学介入工业化与商品化的社会发展中,批判人们对自然的控制与过度开发,启发人类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经济主义、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桎梏, 热爱拥抱大自然。美国环境文学第二阶段围绕环境主义主题展开,环境正义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和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正义。环境正义把美国环境文学提升到了社会伦理的高度,并树立了一盏精神明灯。美国环境文学在其流变中始终围绕着生态自然性原则、生态整体性原则、 生态交融性原则、生态主体间性原则而展开,彼此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美国环境文学审美与批评的维度。自然性原则就是尊重自然,把自然视为人类生命的共同体。所以说, 美国环境文学引导人们认识自然的独特价值,开启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并使文学踏上了一条生态绿色之路。

摘要:美国环境文学是针对工业化发展模式与控制自然思维的批判,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开启了美国环境文学的第一阶段,环境文学主题围绕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展开,试图唤醒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20年代至今是美国环境文学的繁荣期,弘扬环境正义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基于历史发展脉络,试图理清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流变,从而建构“自然性、整体性、交融性、主体间性”四位一体的美国环境文学批评范式。

关键词:环境文学,流变,批评,环境正义

参考文献

[1]Patricia D.Netzley.Environmental Literature:An Encyclopedia of Works,Authors,and Themes[M].California:ABC-CLIO,1999:8.

[2]Lawrence Buell.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M].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7-8.

[3]Scott Slovic.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Inc,2001:251.

[4]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8.

[5]Henry David Thoreau.Walking[M].Yale:Yale University Press,1962:534.

[6]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M].郭名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

[7]龙娟.美国环境文学:弘扬环境正义的绿色之思[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108.

[8]Bradford Torrey&F.H.Allen.The Journal of Henry David Thoreau[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06:275.

[9]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孙晓春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77、211.

篇3: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文献述略

关键词:美国苗族;苗族英语文学;研究文献

中图分类号:I71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4)03-0099-04

一、时代背景

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饱经战乱和迁徙的世界性民族。1975年越战结束,大批老挝苗族难民迁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西方国家,苗族一直努力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并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英语文学并成为多样性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万华在研究文学史的过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史展开其自身进程时,往往二十年左右一个周期。”这一观点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创作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苗族作家Dia Cha与美国白人学者Nor-ma J.Livo在1991年合著出版的《苗族民间故事:老挝、泰国和越南的民族》(Folk Stories of theHmong:Peoples of Laos,Thailand and Vietnam)算起,迄今为止,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已经历了20多个春秋。随着英语在美国苗族中的普及和重要性的不断提高,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创作已由荒芜逐渐走向了繁荣。美国苗族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以英语写作并屡屡获得文学大奖的作家,涌现出了渐成规模的苗族英语文学作品。劳伦斯·布尔在《(跨国界)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走势》一文中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创作由于各少数族裔文学的一系列复兴——如非裔美国文学、犹太裔美国文学、亚裔美国文学、拉丁裔或西班牙裔美国文学以及土著美国文学的复兴——而得以更新,被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完全可以说,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也会逐渐成为美国少数族裔英语文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这样一个历经20余年积累而形成的规模宏大的文学作品集合以及隐藏于后的较为庞大的创作群体也理应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二、文献分析

近20年来,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已经在国外文学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关注。1994年,面对苗族人在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的主流出版物中“失声”这一尴尬处境,美国苗族女作家Mai NengMoua创办了以发表苗族文学作品为主的刊物《苗绣之声》(paj Ntaub Voice),该刊物以尊重本民族历史,珍视和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旨在鼓励和扶持海外苗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发现和培养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从而发展和扩大海外苗族文学的队伍。与此同时,一些小型出版社如HaivHmoob以及《苗族论坛》(Hmong Forum)等刊物也会出版苗族作家的著作。苗族英语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还散见于报纸专栏、当地社团组织印发的小型期刊、大学校园的简讯以及某些文学艺术刊物。进入到21世纪,编辑出版界出现了第一批谋求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加以研究的文学选集。2002年,Mai Neng Moua在《苗绣之声》(Paj Ntaub Voice)的基础上出版了《橡树丛中的翠竹:当代美国苗族作品集》(Bamboo Amongthe Oaks:Contemporary Writing by Hmong Ameri-cans)一书。该书是第一本由苗族人创作编辑出版的文学选集。作者大多是通晓苗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了解苗族和美国两种文化的海外苗族年轻人。这部文学选集的出版代表着海外苗族作家在有关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的主流出版物中发出了苗族人自己的声音,同时也反映了海外苗族文学发展的速度以及苗族对文字书写的需求,因此这本集合了短篇故事、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于一体的作品集被喻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编者在该选集的序言中还指出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面临的现状,阐明了自己出版这部选集的初衷,总结了选集中22位苗族作家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并对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寄予了希望。2008年,美国苗族青年女作家杨嘉莉(Kao Kalia Yang)凭借其作品《梦归家园:一部苗族家庭回忆录》(TheLatehomecomer:A Hmong Family Memoir)获得“明尼苏达图书奖”纪实文学类的最佳奖以及“年度最佳图书”的称号,成为美国亚太裔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并于2010年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欧克莱尔分校英语系聘为教授。2011年出版的《路在何方——美国苗族文学作品选集》(How Do I Begin?A Hmong American Literary Anthology)一书收录了17位美国苗族作家的作品。该书试图将美国苗族的经历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该选集反映了当代美国苗族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折射出美国苗族人在强调同质性的异域文化中所遭遇的尴尬,身份认同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以及移民家庭中不同代际之间的文化冲突。选集的末尾还对书中的17位美国苗族作家及其创作情况进行了言简意赅的介绍。

同编辑出版界相比,批评界和学术界对于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要稍晚一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白人学者和美国苗族学者都相继发表了一些相关的书评或是学术文章,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以及论文集中。此外,一些关于海外苗族英语文学作品的评述性报道在近年也不断出现在New York Times,Asian American Press.StarTribune等知名报刊中。1998年,Robin Vue-Ben-son围绕Lillian Faderman与Ghia Xiong合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从头来过我的生活:苗族及美国移民的经历》(,Begin My Life All Over:The Hmong andthe American Immigrant Experience),在著名的以研究苗族为中心的电子刊物Hmong Studies Journal上发表了以“A Mosaic of Voices”为题的书评。Robin Vue—Benson指出,该书作为一部口述史,记录了36名美国苗族移民的真实经历,作者选取的口述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年龄阶层,这为阐释苗族流散经历中的不同阶段和主题提供了多重视角。同时,该书的作者在书中将36个片段精心编织成一个整体,使得全书有很强的连贯性。此外,文章作者还评价说:“在下一个一百年之后,作为出现在美国的新移民群体,今天的苗族后代有望通过此书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祖先的经历。而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此书是他们急切盼望的开始,那就是苗族的故事已逐渐融合到美国多元文化的语境之中。”作为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中较早出现的书评,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界开始关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体系,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nlc202309051135

2004年,美国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英语系教授Jennie Chiu在College Liter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向我的族群精神致敬”:自述体民族志书写——美国苗族文学的创新》(“I Salute the Spiritof My Communities”:Autoethnographic Innovationsin Hmong American Literature)。Chiu通过对The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Dia’s StoryCloth,Trails Though the Mists以及Bamboo Amongthe Oaks这几部文学作品的分析与对比提出了“自述体民族志”(Autoethnography)这一新的文学体裁。文章作者指出,很多有关美国苗族的研究都用到了民族志的写作方法,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类学家须彻底置身于他所研究的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并以此做全面的调查。这样一来,他们势必会保留着自己在某些边缘文化上的偏见,以一种“局外人”的角度来作出观察和研究。而早期的美国苗族历史书写都被“局外人”所掌控,所以,苗族的历史长期以来都是从外国人的角度叙述的。自述体民族志的写作方式对于历史书写来说是一次转变。“虽然(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所叙述的故事)看起来并不复杂,但他们与民间传统以及(故事人物)流散之前经历的紧密结合却彰显了苗族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减轻了边缘化的意识,加强了个人身份和族群身份的认同感”。该文章第一次从比较的角度对几部较早出现的苗族英语文学作品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有别于以往民族志书写的全新的文学体裁,因此,文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借鉴意义。

从2010年开始,美国文学研究界对于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开始增多。当年,明尼苏达大学博士Lisa Dembouski与玛卡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College)教授Karin Aguilar-San Juan分别就美国苗族青年女作家杨嘉莉(Kao Kalia Yang)的成名作《梦归家园:一部苗族家庭回忆录》(The Late-homecomer:A Hmong Family Memoir)撰写了书评。前者按照章节的顺序回顾了全书的内容,即以作者一家为代表的苗族难民家庭从老挝丛林到泰国难民营再迁移美国的历程。文章作者指出,该书不仅仅记录了沉甸甸的家族往事,还向读者介绍交流了苗族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文化习俗,并且表达了自己对祖母去世的落寞与遗憾。此外,作者还评价说,杨嘉莉以一种清新隽永并且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述说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苗族数代人跨国跨世纪痛彻心扉的流散经历。书中各种精妙的细节无疑对整个苗族文学的体系起到了有益地补充。文章作者还针对此书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认为:“书中的故事对于所有将美国视为‘家园’的人们来说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映射作用。”后者将美国苗族同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迁居到美国的欧洲移民以及亚裔美国移民相比,指出3种移民群体的区别,强调该回忆录让读者更好地关注和了解苗族的生活。文章作者还认为杨嘉莉把家族记忆和民族历史相结合,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命运遭遇,世代苗人都将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先辈所经历的人生苦难。该书作者通过“书写本族流离失所、历经坎坷的历史达到了挑战和重构主流社会对过去的认识以及思考的目的”。然而,这两篇书评只停留在对作品较为简单的介绍和评价上,缺乏深入的论证,因此学术性并不强。

同年,美国苗族学者Vincent K.Her与美国白人学者Mary Louise Buley-Meissner共同撰写并在Journal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发表了题为《苗族的声音与回忆——论(橡树丛中的竹子:当代美国苗族作品集)里的身份、文化和历史》的长篇评论文章。文章作者通过对《橡树丛中的翠竹》一书进行个案研究,着重反映了美国苗族社区所经历的变迁,并指出自从第一代苗族难民在20世纪70年代末移居美国以来,“在美国作为一名苗人意味着什么?”的话题就成为家庭、社区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苗族英语文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绝大多数拥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年轻人并未将自己拘泥于一块孤立存在的文化“飞地”(en-clave),相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正积极地构建双重文化身份,并投身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种族和社会建构当中。两位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试图达到3个主要目标:通过《橡树丛中的翠竹》探讨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记忆在个人及集体身份建构中的重要性,阐明年轻的美国苗族人正用文学作品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期待、担忧和抱负。这篇文章对《橡树丛中的翠竹》一书进行了文本细读,深入地探讨和分析了该书中的几个主题,并就美国苗族族群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发表了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1年,美国苗族学者Aline Lo同样围绕杨嘉莉的《梦归家园》撰写了以《书写公民身份:杨嘉莉(梦归家园)中灵活的归属方式》“Writing Citi-zenship:Flexible Forms of Belonging in Kao KaliaYang’s The Latehomecomer”为题的长篇评论文章。文章在参考与借鉴政治理论家Michel Laguerre以及女性主义者Bonnie Honig两人关于一种更为灵活的公民身份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杨嘉莉的《梦归家园》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这种叙事否定了以国家为归属的身份认同以及美国作为传统移民国家的神话,并提出自我认同的概念。文章作者指出:“书中自我身份认同的概念并没有建立在单一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了家族成员的情感纽带上。与此同时,杨嘉莉也在写作中找到了慰藉。”该文章第一次运用理论对《梦归家园》一书中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今后的苗族英语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2013年,Monica Chiu在其与他人合编的论文集《流散过程中的多样性:二十一世纪的美国苗族》(Dwersity in Diaspora:Hmong Americans in theTwenty-First Century)中发表文章“Haunting andInhabitation in Yang’s Latehomecomer:A HmongFamily Memoir。文章作者从剖析苗族在历史和文本两方面为何一直被忽视的原因入手,指出早期美国亚裔自传作品和苗人传记以及《梦归家园》的区别,并对杨嘉莉的写作方法和叙事风格进行了评价。作者指出:“尽管美国苗族也在他们的故事中证实了自身遭遇的屠杀和死亡,叙述了他们在躲避战争、折磨、老挝和越南共产党以及暴力再教育后得以幸存下来并且移居美国的艰难历程,但是他们(与其他亚裔美国人相比)并未在公众当中引起同样的注意……杨嘉莉的《梦归家园》揭露了苗族被忽视的历史事实。但是在形式和功能方面,该书并非简单地模仿20世纪90年代所记载和翻译的民族志传记的普遍标准……在以短暂性和流动性为其特点的难民生活中,杨以一种优雅超凡和飘逸灵动的笔调构建了一个根基。”文章作者还评论,杨的作品并不像其他移民自传一样遵循自述体民族志的书写模式,即将大量关于文化习俗的解释性文字写进自传中,也没有试图博取读者对饱受战争摧残的难民的同情。该文章并未拘泥于身份认同这一热点问题,而是另辟蹊径,着重从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和叙事风格人手,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学术走势与展望

通过简要评述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方法、研究成果和影响,笔者发现对于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证明在美国文学研究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并把它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一个独立的文学体系加以研究。但是,纵观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现状,迄今为止,无论是在各类学术刊物,还是在学术著作中出现的论文都只关注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中的某个方面,或仅仅是对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因此,从整体上梳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情况、创作主题、创作风格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可以填补国内学术界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白,拓展我国英语文学研究的视野并丰富其内涵,又可弥补我国民族文学研究界在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面的严重不足。

篇4:美国生态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美国进入工业时代, 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 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如市场垄断、贫富差距过大、工业废弃物对大气、水资源和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 以及水灾、旱灾、地震、海啸和核战争等灾难的相继发生, 灾难过后人类才真正认识到濒临灭绝的生态环境, 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高度发展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舒适, 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苦闷与麻木。为了使人类能够意识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真实状态, 使人类具有生态意识, 从而修复生态环境,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于是美国生态文学终于在19 世纪应运而生。

一.生态文学的定义

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学也称“自然写作”或“环境文学”, 名称不同, 内容大同小异。而笔者更倾向于王诺在《生态思想与生态批评》中所主张使用“生态文学”而非“环境文学”一词。要使读者能够真正地了解生态文学, 首先应该明确生态文学与自然文学或环境文学的关系。若从广义的范畴归纳, 只要是描写自然和环境的文学都可以将其归纳为生态文学的范畴。但是从狭义的范畴看, 生态文学又不等同于自然文学或环境文学。生态文学应该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 生态文学是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学。生态文学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传播生态思想, 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生态文学要求人类面对现实, 向人类揭示一个真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文学告诫人类不能将自身利益作为判断某件事情是否有价值的最高准则, 而是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进而使人类意识到只有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出发点, 才能真正地化解生态危机。第二, 生态文学是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生态文学通过倡导人类提高生态意识, 进而培养和增强人类的生态责任。生态文学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起初, 人类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 认为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为了达到人类的所谓的利益, 人类肆意妄为地征服、控制自然, 毫不留情地掠夺自然资源, 自然被摧残得体无完肤。随后, 人类开始意识到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从而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渴望修复已被人类过度开发的自然环境, 人们开始赞美自然, 重新审视自然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生态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倡导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自肺腑地赞美自然、保护自然, 最终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三, 生态文学是弘扬生态文化的文学。生态危机已经引起了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与拯救, 探索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 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不是自然生态系统本身, 而是在于人类的文化系统。化解生态危机、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提高生态意识。生态文学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来培养读者的生态文化, 使人类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 从而达到人类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生态文学是一种结合生态学的文学形式, 生态文学所弘扬的生态文化正是要求人类能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生态环境、剖析生态现象、解决生态问题, 培养科学的生态文化思想。

生态批评家、生态文明研究学者王诺教授在《生态思想与批评》一书中, 将生态文学定义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 考察和表现人与自然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 传播生态思想, 并从事和表现独特的生态审美的文学。生态责任、文化批判、生态思想、生态预警和生态审美是其突出特点。”[1]学者王岳川, 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文论》中提到生态文学, “可以说, 生态文学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提倡自然中心主义,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为旨归, 其文学特征在于以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为出发点, 将自然为本的文学和以人为本的文学相并列。”[2]232, “在我看来, 所谓生态文学主要是指那些敏感地对现代世界生态危机加以揭示, 对其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加以批判, 对导致生态危机的现代文明加以反省的作品。”[2]234

笔者认为, 生态文学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 以整体生态观为出发点, 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并且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描写启发人类去探索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去修复已被人类破坏的生态环境, 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增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弘扬生态文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批判性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

二.美国现当代生态文学的渊源

虽然生态文学兴起于19 世纪下半叶, 但是当人类面对生态危机, 对其进行反思、探索其成因之时, 我们却惊喜地发现原来“生态思想”一直陪伴在人类的身边, 只是我们太过专注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沉浸于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早期文学作品对自然的领悟, 其所蕴含着的生态思想。早在1836 年爱默生在《自然》一书中表达了人类应该从生存层面上做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性, 把人类视为自然的一部分, 而且还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到精神领域中去。梭罗深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 在作品中提倡回归本心, 亲近自然。于1854 年出版的《瓦尔登湖》, 梭罗为我们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景象, 大自然给予人类纯净的空气, 没有工业社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他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反对喧嚣的城市, 而赞美树林和溪流的自然世界。1923 年, 诺尔曼 · 福斯特《美国文学中的自然》被认为“为美国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学术领域”。[3]《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记载着美国文学作品早在殖民时期就“存在一种广义的倾向, 一种与地理环境紧密结合的文学。在作品中, 我们第一次感受到自我与大自然的融合、个性与环境的交融。自然环境在美国文学中不仅仅是纯粹而简单的地理环境, 而且被赋予精神上的意义”。[4]早期的生态文学作品以赞美大自然为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阿诺德 · 汤因比 (Arnold Toynbee) 于1976 年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 叙事史《人类与大地母亲》也很大程度上促进美国现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这本书展示了人类以及与其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 将人类历史置于自然界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真实且严肃的反映了地球的生态情况, 记载了全球性生态灾难的相继发生, 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令人毛孔悚然。阿诺德 · 汤因比在书中提到, 人类的力量“已经使生物圈变得不适宜居住, 如果地球上的人类不采取及时、有力、一致的措施来控制人口的激增, 制止由于人类的贪婪和目光短浅而导致的对生物圈的破话, 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引发自杀性的后果”。[5]

三.美国现当代生态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进入20 世纪, 生态文学作家们基于生态环境现实, 在作品中开始展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表达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意愿。20 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代表人物非约翰 · 塞缪尔和阿尔多 · 利奥波德莫属。约翰 · 缪尔是早期环保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关于加利福尼亚的内华山脉的探索和描绘被广泛流传。1902 年, 缪尔的《我们的国家公园》出版发行, 该书记录了全美最经典的国家公园, 描绘了瀑布、小鸟、岩石、洪水、风暴和雪崩。这对于生活在都市疲惫不堪的人们来说, 《我们的国家公园》是人们净化心灵、亲近自然的理想精神之地。阿尔多 · 利奥波德是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 被称为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以及“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同时, 他又是一位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1949 年出版的《沙乡年鉴》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此书被誉为是一部堪与《瓦尔登湖》比肩的生态文学杰作, 并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20 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在书中, 利奥波德以美国威斯康星州农场一个贫瘠、荒废的沙乡农场为背景, 记录了他在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 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然美景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其对生态平衡产生的微妙影响, 用实例证实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性的介入, 深入探讨资源保护、人和自然关系、土地伦理等问题。从书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利奥波德的生态思想发展脉络, 作者从哲学、伦理学、美学以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和谐关系。“土地伦理”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精髓, 他说“一个孤立的以经济的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保护主义体系, 是绝对片面的”[6]。利奥波德的卓越贡献在于将文学批评的视野转向自然, 倡导人们关爱自然, 注重生态整体性, 挽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

20 世纪最初20 年, 美国工业化基本完成, 全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 无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各种批判美国政府的运动也随之而来, 其中包括劳工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在美国现当代生态文学中, 我们不得不提到蕾切尔 · 卡逊, 她是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的一名海洋生物学家。1962 年, 蕾切尔 ·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从环境污染获利的人们的反对声中面世,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 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 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在该书的出版, 从此使美国社会再也不能寂静下来, 她的声音永远不会沉寂。《寂静的春天》的影响可以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媲美, 改变了我们的社会, 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培养人类生态意识指明了方向, 卡逊让我们重拾在现代文明中几乎消失殆尽的基本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寂静的春天》激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燃起了人们与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抗争, 倘若没有《寂静的春天》的出版, 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在美国历史上可能会被延迟很久。

结语:

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日趋繁荣, 为生活在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背景下的人类展示了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使人类对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充满无限向往。 生态文学不仅促使人们去理解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视为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层内涵和动因, 帮助人类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解放出来, 提高人类生态意识, 赋予人类生态使命感, 做到一切以整体生态观为行为准则, 从而根本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并从自然生态中寻求走出生存困境的深刻智慧。

参考文献

[1]王诺:《生态思想与生态批评》,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年, 第220页。

[2]荆亚平:《中外生态文学文论选》, 转载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文论》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232、234页。

[3]劳伦斯·布伊尔:《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 刘蓓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15页。

[4][美]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朱通伯译,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年, 第18页。

[5]Arnold Toynbee, Mankind and Mother Earth (New York:Oxford UP, 1976) 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相关文章:

走进美国的生态环境05-12

美国生态科幻电影启示08-08

美国文学介绍06-13

美国文学选读08-04

美国南方文学08-09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05-02

美国文学读书报告07-09

美国文学教案105-07

美国文学文献综述07-25

美国文学读书笔记09-12

上一篇:120紧急救援调度指挥系统下一篇:警校共建协议书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