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2024-08-02

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通用6篇)

篇1: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2013-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调研及发展

趋势预测报告

第一章 乡村旅游概述 第一节 乡村旅游定义

第二节 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乡村旅游分类情况 第四节 乡村旅游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2011-2013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第二节 乡村旅游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第三节 2011-2013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乡村旅游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2011-2013年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二、2013-2018年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乡村旅游机构市场容量概况 第四节 乡村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乡村旅游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乡村旅游国内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乡村旅游2010-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乡村旅游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乡村旅游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国内乡村旅游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乡村旅游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走向分析

1、培训质量将更加全面

2、培训合作将得到巩固

3、认证项目将得到统一

4、培训要求更加迫切

5、培训教育模式将会突破

6、期待资本的融入

第二节 中国乡村旅游产品技术分析

一、职教与高校互补性加强

二、“知本”时代职业培训理念的创新

三、乡村旅游学员消费更加理性

四、就业导向成首要关注点

五、认证培训势头依旧热力不减

六、乡村旅游课程标准化成为重要趋势

七、行业将更注重提升就业推荐能力 第三节 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二、乡村旅游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 对中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二、乡村旅游市场分析

三、乡村旅游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章 2012-2013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2-2013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2-2013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七章 乡村旅游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乡村旅游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乡村旅游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乡村旅游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乡村旅游主要发展策略

第三节 乡村旅游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竞争趋势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乡村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乡村旅游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乡村旅游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2013年乡村旅游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乡村旅游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乡村旅游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乡村旅游模式

三、2013年乡村旅游投资机会

四、2013年乡村旅游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九章 2013-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二、未来乡村旅游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项细分行业领域确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重点 2012年全年电子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IT从业人员将增30万人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2013-2018年乡村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当前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规模

二、2013-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和体制风险

三、进入退出风险

1、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

第十一章 乡村旅游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 A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B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C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d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e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乡村旅游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 中国乡村旅游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 乡村旅游“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三节 乡村旅游“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四节 乡村旅游“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第五节 乡村旅游“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第六节 乡村旅游“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十三章2013-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乡村旅游投资策略

二、乡村旅游投资筹划策略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2013年乡村旅游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乡村旅游的规划

二、乡村旅游的建设

三、乡村旅游业成功之道

第十四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乡村旅游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项目投资建议

图表略......网 址:

篇2: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最近乡村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理论界出现了一系列研究乡村旅游的论文;旅游实践界出台了不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的规划方案和广告型介绍材料。我国在乡村旅游方面能形成这种快速发展的火热局面,其原因主要是与国家的提倡、旅行社的推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分不开的。刘德谦教授2006年1月20日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文中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分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笔者都非常赞成,特别是从游客需求方面,将乡村旅游分成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大部分。本文拟从其划分的传统与现代两大类乡村旅游作进一步细分和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传统乡村旅游

以其体现出的特点作依据,可细分为以下8类:

1.乡村民俗型。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乡村民俗又分岁时、节日、婚姻、生育、寿诞、民间医药、丧葬、交际、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职业、民间工艺、宗教、社会、娱乐、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近20类。拥有这些民俗资源的乡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民俗旅游。

2.乡村传统农业类。乡村旅游的限定范围主要是在农村,因此这种旅游与农业生产、农业发展过程等密不可分。但农业类旅游有传统与现代农业两大类,故作为传统乡村旅游模式之一,其类型则特指旧式的农业生产观光活动,如旧式的农业生产过程、农耕文化、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

3.古村古镇类。这一类指以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乡村环境氛围为观赏、观光、观看、观览、观展、观研载体的旅游活动。

4.乡村风水或风土类。旧时许多乡村是以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风水结构发展起来的,有的是依据风水理论经过精心设计选址和建设的,有的是依据真山真水环境自发形成的,如利用不同的地形、水道形成多种排水、给水、避寒、避风、采光、交通等合理的村落空间布局形式。这对发展乡村环境旅游、科学旅游、体验旅游、文化考察和研究活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乡村土特产类。品尝、购买乡村土特产是城市或外地游客进入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土特产包括乡村生产、生活用品、乡村风味食品、乡村手工艺品、乡村名特产等。这些物品大多都有广泛的销售市场和固有的品牌形象,历史形成时间长,产品有较固定的风格和工艺水准,因此其信誉度、特色度、知名度比较大,旅游者对土特产品的认知是发展这类乡村旅游的重要驱动力。

6.乡村休闲娱乐类。从需求供给角度,大多离城市较近的乡村为城市居民在假日或闲暇时间提供了优良的休闲、度假、娱乐等场所设施,如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家庭旅馆、乡村旅店等。

7.乡村名胜类。指依托本村或与之相邻的历史文化或山水名胜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模式。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借景”,即借老祖宗和大自然给后代留下的古迹和名胜,其功能主要是观光,通过其他特色景观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北京的门头沟潭柘寺村、怀柔慕田峪村、房山周口店村等就是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

8.乡村红色旅游类。此类指拥有红色旅游资源,并利用此优势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乡村旅游活动。这类旅游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已有大量乡村旅游点正在全力开发这类旅游产品,并形成乡村旅游的一大热点。

二、现代乡村旅游

以其提供的旅游景观和产品内容,可细分为以下6类:

1.现代新农村类。我国各省区都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们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如北京的韩村河、江苏江阴的华西村等。

2.乡村农业高新科技类。指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在高新技术驱动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型乡村旅游。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在产业上的高度科技化,一是农业生产过程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组织结构实现了工厂化管理,三是产品形成全新的独特性和市场卖点。游人进入这些农业高新技术旅游地,既可观赏其全新的高技术生产过程、面貌和景观,又可购买品尝其高新农业产品。还可与现代农业工人接触,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新加坡建立的10个农业科技公园。

3.乡村生态环境类。指运用现代环境技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全国和省区旅游生态村。这类乡村主要以生态农业为特点,采用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经济为理念,对农村使用的燃料和动力进行更新,如建立沼气发电、日光能发电等节能、清洁设施,以“生态村”这一形象和旅游品牌,吸引那些对农村环境特别关注的旅游者和生态农业旅游者。

4.乡村园林旅游类。我国有一些乡村,运用园林技术,把自身改建为环境优美的园林新村,并利用乡村园林化这一品牌,招徕旅游者前来观光。如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包宅村。

5.乡村康体疗养类。这类旅游主要迎合人们的养生需要,重点加强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验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旅游项目。

6.乡村自我发展类。自我发展是现代社会出现的市场新需求,在乡村旅游中,为满足这种心态愿望,可专门设计一些为游客提供某种轻松舒适的环境,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主探索学习知识,熟悉新技能的乡村旅游活动。如日本乡村观鸟旅游、美国的农牧场旅游等。

三、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很猛,数量和类型都在逐渐增多,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一大时尚。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和项目的雷同化,吸引物的单调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社区管理的复杂化等。为了使乡村旅游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各地都在寻求新的思路和理念,开发出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精品性的乡村旅游产品。笔者认为今后乡村旅游将会出现5大发展趋势:

1.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本区、本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2.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在趋向个性化。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就不会再选择它,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

3.与实现“三农”目标相结合,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推动社会小康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强化乡村旅游的这种功能。如成都市近期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幸福梅林、花香农居、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通过发展观梅、观花、观菊,发展菜园、荷池等手段,吸引城市居民前往观光、休闲、娱乐,使“五朵金花”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示范点。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重收入,获得较大的利益。

4.乡村旅游开发要注重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但保持原真性,绝不是在保护乡村环境的落后面。

篇3: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中与经济的快速运行密切相关, 后者造成的城市居民压力过大、城市景观视野变小、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等因素使人们向往相对纯净的乡村生活, 由此滋生乡村旅游并迅速发展, 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领域。 而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并从事二、 三产业的转移过程, 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1]这种社会变迁在我国尤其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下让大量农民热切期盼, 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个过程中, 农村的乡土建筑和生活生产资料不断消失, 农村和农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物质变性使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乡村意象[2]与现实产生了激烈碰撞, 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不可避免的遭遇对立困境。 但城镇化是扭转不了的现实, 让农民保留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物质资料不仅有悖于社会文明与进步, 更与农民的需求大相径庭;同时乡村旅游也不能废止, 它是广大旅游者和农民的共同选择, 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领域, 更是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推手。 从1980 年代到现在近30 年的发展历程中, 乡村旅游在实现向农村地区进行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传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地区成为旅游推动型城镇化的实证。[3]因此,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意义考虑, 现实中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城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 乡村旅游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的关系, 两者不仅不能偏废, 还必须找到契合点共同发展。 另外, 城镇化和乡村旅游虽然存在“目的和手段”的耦合, 但在我国现阶段两者是不分先后同时进行的, 并且互为动因与动力, 因此必须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在把握需求的基础上引导需求并满足需求, 实现乡村旅游“新时期、新特色”的正常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任何产业的发展依靠的都是市场需求, 需求一方面来自于消费者对社会变化的心理反应, 一方面来自于供给的引导, 二者的结合影响市场规模和产品的开发。 在城镇化进程中, 农村和农民的物质与精神面貌固然会发生巨大变化, 但它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居民对乡村进行重新解读, 并使旅游需求、市场和产品具象在城镇化背景下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

到乡村寻求不同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观是城市居民舒缓身心, 解除疲劳的便捷途径。 但在城镇化进程中, 对一直是乡村旅游重要资源的 “古旧、原始、封闭”等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物质遗存必然要进行革新, 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旅游者的需求方向, 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如同前文所述, 社会的进步不能遗忘农村, 这种现实也必须引导旅游者的诉求在社会变迁中慢慢发生变化, 一方面因为没有理由让农民永远保持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精神欠缺和物质匮乏, 另一方面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休闲放松的追求也需要现代元素的加入, 尤其是生活设施的便利和农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但同时乡村旅游作为城市居民寻求不同于城市生活场景与精神气息的选择, 他们依然有如下要求:

(1) 要有相对封闭的村域形成村落, 即 “村味”。“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不仅描绘了静谧秀丽的村庄图景, 更是我国农村聚落选址的写照, 而“村头”与“村尾”是有关农村的文章中出现频度最高的词汇, [4]可见“选址”与“轮廓”在我国村庄存在中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必然要走对农村土地与空间资源重新规划的道路, 想要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则一定要把握上述思想, 为旅游者营造“心远地自偏”的心境与意境。

(2) 要有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 即 “人味”。 城镇化使我国乡村和民俗旅游出现很多“空心村”, 居民离开惯常的生产、生活, 村里只有服务人员来“上班”, 民风民俗全然与这里无关联, 旅游者只是去“看”了房子和陈设、庄稼和果蔬, 没有鲜活的生活内容提供思考、享受和回味的空间。 这种旅游发展模式使“乡村”二字所引发的文化联想与交流很难实现, 对旅游者精神世界的撞击力度较小, 成为游客诟病之处。 另外, 这种模式也不利于游客和居民间的文化互动, 城市文明对乡村地区的传播也无法开展, 只是完成了对乡村遗迹的保护而没有实现全面利用。因此, 想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必须保证村居、村民、村景的统一, 能实现“民宿”[5]的体验与参与, 实现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

(3) 要有整洁卫生的村居环境和庭院环境, 即“雅味”。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社会发展变迁中不断丰富内涵, 旅游者正由单纯的乡村观光过渡到对一种意境和符号的追寻, 因此对村居环境的设计、保持和村民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但我国多数农村的实际状况与这一要求相距甚远, 尤其是缺乏公共卫生服务和疏密有致的村落及景观规划而展现的“雅味”,极大地限制了游客的居留甚至到访, 因此把握城市居民对农村城镇化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的合理心理预期, 也是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之一, 即要与“生态文明”一致。

(4) 要有一定尺度的宽阔田野、 休憩路径及意象化元素, 即“土味”。 我国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象化的, 这些来源于古代旅游文学或现代乡土作品中的意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城市景观的迥异而越发被强化, 虽然在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中有所增减变化, 但田野、耕畜、老树、溪流等是这些意象的具体体现元素仍然被旅游者追崇。 因此, 在规划时必须做到“保留老村精华、营造新村意象”, [6]利用新释放的土地资源完成适合旅游的村落布局, 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意象化需求。

(5) 要尽量减少商业化气息, 注重旅游环境的伦理道德建设, 即 “情味”。 “情味”是存在于我国乡村中的重要精神财富, 是帮助旅游者情感回归的重要资源, 对于我国的道德伦理建设也同样意义非凡。而这些资源在城镇化过程中极易被过度商业化的逐利行为践踏而消失, 不仅成为旅游业纵深发展的巨大障碍, 更成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我国乡村旅游中的古村镇旅游此种现象较为明显, 让人感叹“古镇不古”, 导致游客旅游感受恶化、旅游需求受抑制的后果, 而发生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民俗、农庄、田园及农家乐等旅游活动中还未见其猖獗, 因而成为乡村旅游中亟待呵护的净土。

以上“五味”既有别于城市周边“农家乐”式的吃喝玩乐, 也有别于根植于农村景观的观光, 而是让旅游者实现“真正到农村去休闲”的内在要求, 也是乡村旅游借城镇化进程的深度发展。

2、市场的发展趋势

我国长期的农耕社会既孕育了丰富多情的乡土气息, 也孕育了人和农村的情感亲近, 因此乡村旅游对城市中人有着天然的号召力。 虽然城镇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乡村景观的消失和乡土气息的弱化, 并一度与旅游者心中的乡村意象产生心理落差, 但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和旅游者对农村地区某些变化的接受还是保证了市场的不断扩大, 如整洁的村貌、文明的村民、现代的设施等, 还有以重点乡土元素来规划设计而营造乡土意象的“再造之村”, 对旅游者需求内容和预期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近年来到乡村旅游的人次数的上升也说明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不断扩大的事实。

3、旅游产品形式的发展趋势

结合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需求的发展现实, 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具体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 整村乡野景观。 要实现现代游客对乡村“五味”的需求, 必须重新规划乡村聚落形态, 并以整村乡野景观为建设目标, 主要包括房屋和庭院外观、村内和田野交通路径以及典型地区村庄景观, 提倡自然布局的无景点旅游。[7]还可根据资源特色着重创造与再造乡村的意境, 用生产劳作的物质 (旧式生产工具与家庭用具等) 与人文 (节庆民俗、生产工艺等) 元素来满足游客怀旧、休闲、观光、参与或求知的欲望。 不能移植和刻意制造城市化景观, 必须和地方生产、生活及人们的文化状态结合起来保留“村子”。

(2) 单体庄园景观。 庄园一直是人们心中的浪漫之地, 在较为偏远的地区以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与广袤的原野相结合更容易实现旅游产品城乡结合后的优雅与幽静。 这不仅是一个利用丘陵河套等不便耕作土地资源的好选择, 还满足了游客远离尘嚣的意愿, 休闲意味更加浓厚。

(3) 花卉、果蔬景观。 欧洲的花卉种植引发了旅游者的观光热潮, 近年来被我国许多地区引进, 而果蔬采摘园也一直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产品形式, 这两种产品不仅具有观赏性和买卖性, 而且能让旅游者亲自参与, 是享受田园之乐的有效途径。

(4) 少数民族村寨景观。 少数民族在我国多为村寨聚居, 因此民族村寨包含了乡村和民族两个文化内涵, 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构成。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少数民族的文化由于其特质明显而易于保留, 如民居建筑、饮食服饰、风俗习惯等, 是旅游者更易选择的目的地。

以上几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以休闲意识为主导思想、乡野气息为主要内容, 能在新农村建设、土地集约利用两方面得到很好结合, 而这也是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三、结论与讨论

任何事物在社会发展中必然会发生改变, 农村的一切也不例外, 城镇化不过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而对乡村旅游产生了影响, 其实二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赋予乡村旅游新的时代特征, 使之与城镇化这个大背景互相呼应, 相得益彰。 具体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一是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模式问题。 城镇化的目的和结果是改善农村民生、 实现共同富裕, 但现实中多数乡村旅游地农民的弱势和处于利益链条末端的事实达不到这样的设想, 因此摒弃短视的、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主要结果的制度构建和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和城镇化事业中至关重要, 尤其是以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来推动城镇化的地区, 如何使二者达到统一, 不仅是旅游学者和业界人士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还对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二是乡村旅游的特色挖掘与展现问题。 城镇化带来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乡村的消失和面貌 (尤其是民居) 的趋同, [8]这直接带来习俗和人们思想的改变, 也就少了特色。 因此, 幸存的古井、辘轳、古树、祠庙就成了特色, 而其实它们给旅游者带来的乡村感极少, 只能是点缀而已。

三是村落中人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问题。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农村, 因此附着在其遗迹上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且深厚, 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根基, 也成为当今时代乡村旅游依赖的重要资源。[9]城镇化从历史语境看是要在农村地区“破”旧“立”新, 其历史潮流不可更改, 但绝对不意味着使农村地区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道永远消失, 因此如何先“立”保护之道刻不容缓, 创设新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模式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宋启林.中国独特的城镇化道路[J].城市规划学刊, 2013, (1) :37-43.

[2]李合章.乡村意象和新农村固话设计的思考—以大庄村整治为例[J].2010, 38 (8) :4340-4343.

[3]刘国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 2012, (11) :119-121.-93.

[4]王爱忠, 杨力.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意象保护与再造—以重庆市为例[J].当代旅游, 2010, (5) :92

[5]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 2006, (3) :12-19.

[6]尤海涛, 马波, 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资源与环境, 2012, (9) :158-162.

[7]王云才, 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 2003, (19) :55-58.

[8]曾天雄, 罗海云.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活动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1) :59-61.

篇4: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趋势

引言

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项目,已经被广大旅游爱好者所钟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不管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处于落后地位。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生产率缓慢增长,许多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某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契机。要是我们能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就不仅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能让我们国家向着强国的方向更进一步。

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1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在我国,主要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城郊型,即城市居民到郊外去休闲娱乐。最成熟的应该是开展农家乐,人们观光农业,体验农村生活。其他形式是去到一些知名的大型景区,这些景区保留着乡村的原始状态。现在很多人都倡导回归大自然,于是选择到一些真正的苗圃村寨里去感受大自然,欣赏山水、田园风景。

1.2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2.1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不恰当。经营者可能过于追求旅游品牌的效应,而忽略了乡村的本真意义。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们想找到最真实、最纯真的感觉,并让自己置身其中,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但大多经营者想把自己的品牌打造得更城市化,却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其实这是适得其反的。要知道,人们到农村来就是想暂时远离城市中的喧嚣与繁华,去领略乡村的宁静与优雅。而且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养不是很高,在对游客进行服务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可能会造成不和谐的现象。

1.2.2盲目开发。盲目开发有两种,一是草草开发,二是过度开发。草草开发虽然能保留许多乡村的本来面貌,但在住宿或者某些设施上配备不足的话还是会对游客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开发时只对一些基础性设施稍加改造,没有真正用心去设计自己的品牌,或者是缺乏创新。过度开发是对乡村最具毁灭性的开发。既把大量乡村的本真面貌给抹去,也没有体现出乡村的内涵与文化,更严重的是还可能会破坏环境。

1.2.3不注重旅游中的环保。游客去某地旅游,并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难免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其实对环境的污染是双方的。对管理者来说,在开发时肯定要用到工业技术,也会产生一些废气。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开发的进行,这些一点一滴的因素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再有就是餐饮行业中产生的污染物不经处理就排放的话,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游客来说,一些生活用品的随处乱扔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重视,对乡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危险。

2. 对我国乡村旅游中出现的问题的应对对策

2.1改变经营理念,完善管理制度。经营者首先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意义,要对乡村文化及内涵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乡村应该是美好、纯真的,不应融入太多其他元素。真正应该做的是把本村的独特的文化宣传出去,当然要善于从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具有正能量的东西传递给大家。

其次,在宣传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管理制度。旅游业本来就是一种服务性行业,能把游客服务得很舒心、放松,这才算成功。由于服务人员大多是本地村民,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面对这些人员进行全面、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素养,这不仅对当地旅游业有帮助,对整个乡村发展也会产生作用。

2.2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乡村,让游客对其产生深刻的形象,是推动当地旅游业的重要的一步。如何进行开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适度开发。既要有乡村的原本面貌,也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指能让游客在吃、住上面都能舒适,并且也能领略乡村独特的风光。但不能太偏向于城市化,要有一定的乡土气息。

二是要有自己的品牌。这非常需要经营者的创新意识,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品牌是很有商业价值的,其带来的效应也非常大。不过不能因为太过追求品牌效应而忽略了乡村的本真面貌,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

2.3加强环境保护。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到乡村去旅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的环境比城市要好。如果在开发和运作过程中使得环境遭到看破坏,那人们也不会愿意来旅游。所以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开发过程中,尽量选择对环境破坏较小的方式和技术。不能因为某个大型项目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就不顾对环境的破坏,经济利益是次要的,没有了良好和优美的环境,不仅游客不会愿意来旅游,自己也难以长期住下去。

在运作过程中,要严令禁止游客乱扔垃圾,餐饮、住宿行业对外排放的污染物也要规定一个排放量,而且排出的污染物也要对其进行处理。最好有一个专门的环境部门对各种环境问题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管理。

3. 对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展望

3.1更具创新性。对于乡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具创新性。常规的旅游方式对人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在去过许多知名景点,品尝过各种特色美食后,更渴望有新鲜的东西去尝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肯定会有许多更具创新性的项目回被开发出来。

3.2更具地方性。像许多其他知名的景点一样,因为独具其地方特色,所以能被更多人所熟知。乡村也是一样,每个乡村都是独具特色的,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同于城市的工业化气息,乡村是原始的面貌,是纯真的地域。乡村的地方性更具有浓郁的气息,因为它是被大自然所包围,更能让人感觉到一种亲近与舒适。在我国这么一个地大物博的地方,开发乡村旅游时,肯定会更具地方性。

3.3更具文化性。当今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文化所组成的。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文化,需要人们慢慢地去挖掘。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才是值得人们去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才只是了解了其中一部分。城市中的文化大多被高楼大厦所掩盖,而在乡村这种贴近自然的地方会更加明显地展示出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能更深层次地去挖掘隐藏在其中的东西,肯定会更具文化性。

4. 结语

中国山水秀丽,风光迤逦,是全世界人民的旅游胜地。在旅游业不断兴起的今天,乡村旅游已经显现出其极大的魅力和商业价值。具不完全统计,中国有75万个村庄,如果能对一半的村庄进行开发,不仅能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还能把各个村落的文化和地方特色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华名族的博大精深。此外,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农村,对乡村进行开发,让人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加舒适也是很有必要的。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去开发乡村旅游这个项目,在诸多方面都是很有利的,并且我国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通济隆外币兑换(中国)有限公司北京首都机场第一兑换店)

参考文献:

[1] 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 郑辽吉.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5: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旅游新兴了一种新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在我国可以是由南至北遍地开花,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这样一种的新型的旅游模式能够带动我国旅游业和乡村的发展。本文主要是通过介绍它是一种什么旅游模式,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及问题,然后针对它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策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多样化,在选择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就这样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很流行的旅行方式咯,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1.乡村旅游的定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2.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回归的需求。由于城市化的加快,使得人们又有了回归大自然的心里。

第二、求知的需求。由于现在城市都很难亲眼看到一些大自然景象,只能是通过书本了解,这就产生了直接接触大自然的欲望。

第三、怀旧的需求。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第四、复合型的需求。如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身心调解的需要,对美食或购买土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从旅游动机来看,乡村旅游的最初发展是欧美度假发展的一种空间地域选择。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拥挤、喧嚣、空气污浊、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城市生活环境,渴望静谧、优美、轻松、开阔的空间中去放松身心、感悟自然、体味人生、考察生态,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便成为广大旅游者的首选。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我国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中型城市周边地带及景区周围。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周边农村,由于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且靠近旅游风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最快。如北京郊区“九五”初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到2001年乡村旅游项目达到1589项,全年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总收入17亿元。

(2).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与景区观光、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的节庆活动相结合。在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上,乡村旅游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关联性。目前游客参加频率最高和重游率最高的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如北京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向游人开放观光果园,游客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梨、杏子等果品,深受游人欢迎。

(3).乡村旅游国内市场的特点大多为短期游、近地游。我国乡村旅游的国内客源地主要在大中城市,该地区的上班族大多利用周末和短期假日来放松身心,从而形成了近距离、短时间的出游。有关调查显示,北京市40.6%的人把中短途旅游作为双休日的第一选择。这是因为,一是我国上班族闲暇时间以双休日为主,适于短途、短时旅行;二是我国工薪阶层的薪水不能负担通常的长途旅游;

三是我国旅游业的配套交通设施如公路、铁路等很不发达,限制了短时间内的长途旅游。由此看出,由于闲暇时间、工资、交通条件的制约,我国出游者大多选择交通便利的城郊乡村景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拉动农民增收、推动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何使其规范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旅游业的认识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是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维持其发展;二是农业经营者只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单一经营思想,认为旅游业可有可无,如有些地方对旅游者的接待,要视自家房屋的空余而定。因此如何使农业和旅游业得以交融,互为补充,形成特色产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产品档次较低

第一、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由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内容单一,如观光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民俗旅游产品多限于民俗文化村、民俗节庆活动项目、民俗博物馆等,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无法跟上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项目模式雷同,重复建设。我国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开发模式雷同。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许多地区一哄而上,既无市场考察,也无自身的民俗旅游资源条件分析,结果形成了民俗资源开发无序,民俗村重复建设。如仅北京一地,以民俗风情为题材的便有三处:朝阳的中华民族风情园、怀柔的中华民族文化城、大兴的中国第一文化村。

第三、人工倾向化、城市化严重。部分开发经营者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使其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3)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

营方式的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项目存在着总体规模狭小的特点,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交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4)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一是大多数民营资本进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惟亲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二是立法机制几乎空白,因项目雷同,争夺资金等而导致的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等的市场营销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制;三是在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方面有很大欠缺,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执法手段不严,而使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环境破坏到哪里”的局面。

三、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1)、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保持独特的乡土气息

乡村意向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鲜明的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巨大财富,是一项对城市旅游者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无形旅游资源。乡村意象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氛围,而这种整体氛围的体现,必须靠对内营造和对外宣传两方面结合才能够完成。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宣传把它推向市场,形成鲜明的乡村意象。如淮北平原的“绿洲仙境”----小张庄,江苏“江南农村”----周庄等都是靠这种方式树立起鲜明的乡村意象,并进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

(2)、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我国地大物博,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地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风情及“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乡村旅游才不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才能更富于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更钟情于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更具有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也才能解决文化含量不够的问题。

(3)、注重产品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如可让旅游者与渔民一起随船撒网捕鱼,和农民一起防线织布,制作工艺品、绿色食品,一起参加民族节庆活动;可以根据季节的推移、经济作物成熟期的不同,推出具有知识性和乐趣性的、新的农家旅游项目,如举行采茶节、竹笋宴、桃花节、杨梅节、百合宴等。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让旅游者体验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旅游安全是旅游者决定出游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乡村旅游安全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农事方面的操作性安全问题。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而游客又不熟悉农村的农事操作,所以很容易由于操作不当而出现安全问题。二是农药、肥料、植物花粉造成的皮肤过敏问题。如游客可能因为农田中的肥料、残余农药等引起皮肤骚痒,在果园中活动也可能因某种植物花粉引起皮肤不适等等。所以对游客参与性项目要加强监导,以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安全。

2政府主导、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

要解决乡村旅游产生的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方法,必须采用政府主导,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乡村旅游在内部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但对游客市场和社会来讲,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整体,有着整体的形象和全局的利益。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为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旅游地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积极引导,进行规范管理。如,成都龙泉驿区把乡村旅游

纳入该区旅游局管理的工作范围,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各方支持、发挥优势、大办旅游”的方针,把争创国家级花果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目标,大大提升了乡村旅游地的地位。

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乡村旅游地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应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的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为确实保护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资源,要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对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实行规模化经营

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全方位、综合性的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合化经营是实行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在设施设备条件的建设上,要加强乡村旅游地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由于乡村旅游地的旅游者大多来自都市,他们习惯于都市生活的清洁和环境卫生标准,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经营者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全方位、综合性的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方面,要大力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高桥、吹打乐、花鼓、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合理规划、精心设计、灵活营销、打造品牌

乡村旅游地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打造自己的品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①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讨论[J].西南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2(5)② 张华: 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中国苗族网,2009(7)③ 杨艳: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2009(2)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们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同学们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篇6:国际旅游策划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世界旅游策划市场的发展不仅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征,随着旅游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及旅游者出国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城市观光游览这种传统的旅游方式,而趋于追求能够满足其特殊需求且具有一定刺激性的旅游方式。

巅峰智业旅游策划项目组分析了现代旅游市场出现了市场细分化趋势,每一种细分市场都具有其独特之点,能够满足某一类型旅游者的特殊需求,旅游组织者将注重从更深层次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根据人们的年龄、职业、爱好等不同情况组织各具特色的旅游策划产品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外,目前比较盛行的旅游方式有:宗教旅游,探险旅游,考古旅游,修学旅游,蜜月旅游,购物旅游,奖励旅游,民族风俗旅游等等。每一种旅游方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旅游策划专家根据对日本出国游客的调查,近年来日本每年出国游客中有2/3是重复出国,而美、英、德、法等国重复出国游客所占的比例更高。由于每年出国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定式,越来越多的游客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陶冶生活情趣等转变。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观光型旅游并不会完全失去市场,但在传统的旅游客源国家中度假旅游将更为盛行,并将逐步取代观光旅游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

上一篇:学校德育与校外德育活动基地活动计划2011aaaa下一篇:县委常委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