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不足及其措施

2024-05-11

财务管理不足及其措施(共6篇)

篇1:财务管理不足及其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作者:孙平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2期

【摘要】在传统教育观念及其模式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实际工作能力较弱、创新研究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提出以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建议以及建立健全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相关措施,以期对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实践教学;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一、绪言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未来。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则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西方各国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人才培养体系也比较成熟。相较而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与其它管理学科相比很多方面仍不成熟,教育教学的发展尤其缓慢。如何克服当前学科教育的不足,提升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质量已成为专业发展十分紧迫的课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根植于传统教育框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虽多经改革,但大多课堂教学仍然显示出形式单

一、缺乏活力的特点。基于教材的课堂讲授形式——填鸭式的灌输——整体停留于概念阐述、原理解释的层次。这种强迫“听”、“从”的驱使,本质而言具有一种教训的霸权,高高在上的教师往往拥有“独白”真理的话语特权。整个教学过程也很少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抽象枯燥的课堂缺乏内容的创造性及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致使学生不断丧失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从而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的素质发展。为此,笔者认为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有必要重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的运用,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提升案例教学的比重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新理念性”特点,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过程具有“易懂不易记”的特点。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人与人、人与组织等许多与企业的实际状况密切相关的内容,这就使得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模拟管理活动,使其身临其境,加强自身体验变得更为重要。而案例教学则正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案例的管理分析中掌握相应的实用知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与个案分析,借助个案推导出一般原理,这样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感觉到亲切与生动,在将抽象理论生动化、浅显化的同时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只提供给学生基本的信息如企业的基本信息、现有的条件和存在问题,并不提供与之对应的答案。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知识和原理针对这些有虚有实、情况复杂的案例进行分析整理,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锻炼他们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正因为案例教学可以达到以上效果,所以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减少传统的书本与课堂讲授的比重,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营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环境。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印证书本及课堂知识,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引入项目化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需要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脱离传统的单一性单向课堂讲授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转化成相关实践经验。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项目化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作情景相结合,学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加强自身实践能力。通过项目的完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能力。为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整理出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并结合岗位任职要求与认知规律重新组织相关教学内容,以方便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除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项目化教学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还有以下优点:第一,突破传统教学章节式的线性教学藩篱,项目化教学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将传授给学生的各个章节的知识综合运用,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更加贴近实际。其次,项目化教学能够加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上的唯一主角,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知识,整体的组织形式是单向的,学生的主动性是不充分的。而在项目化教学中主角是学生,主要的活动是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和配合。学生必须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有利于掌握相关知识。最后,项目化教学对学生而言具有灵活性。传统教学中学生必须按教师的教学计划前进,不能主动安排自身的学习。而在项目化教学中,由于需要很早就将相关内容发给学生,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途径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项目化教学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以岗位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为核心教学内容,将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来设计教学项目,使教学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战略,其核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发学习的机制,并没有

具体的固定的结构和形式,而是如同范式一样是一个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框架。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教学的关键是课程项目的开发,其核心则是“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通过让学生承担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可以考虑引入诸如“教室—实训室—车间”一体化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以考取资格证书为目标的项目化教学等项目化教学模式。

(三)扩大实践教学的范围

实践教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来说可谓是十分重要。然而当前的实践教学普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适当的投入,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以实习代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观念之上。因此在明晰实践教学概念的同时,应尽快完善包括毕业实习、学年实习、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如聘请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等有实践经验的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建立设施完善的实训室,找机会、有组织地去企业进行参观考察等。一方面,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来代替单一的实习实践教学。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教学实验室中利用教学软件和相关资料,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开展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工作,如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等模拟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管理决策的水平。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实习是整个实践教学中的重点,必须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争取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有利于教师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实践,也有利于实习企业接受实习学生,这样一来,参与实习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及经验。

笔者虽分三部分论述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及实践教学,但这三者并不是独立或界限分明的,而是相互间有着融合与交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并不能完全取代其它方法而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唯一方法。这三种方法应当相互结合甚至与笔者尚未提到的其它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结合,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培养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活动中心,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大致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指出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就中高职教育而言,职业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需要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变,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管理学科。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应该是理论基础好、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同时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基于以上基础,教师必须清楚,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文本式的教学理念。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学术性、理论性的特点之上加入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理念,摒弃照本宣科、缺乏创新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宗旨下,建立以人力资源管理职业需求为核心,围绕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两个基本点开展教学工作的新理念。

(二)进行课程改革,增加实用性课程

标准的经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分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以及薪酬体系设计等六个模块。教师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讲授由概念、原理、方法等构成的理论体系。然而理论体系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静态的,而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却永远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当前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需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目标进行改革。具体说来,应在当前课程设置基础上,增加专业职业能力和一般职业能力的实用性课程。专业职业能力课程可以设立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前沿,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等有时效性、前瞻性的课程。一般职业能力课程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工作竞争力和适应力的课程,如外语选修课、计算机高级应用、交际礼仪、应用文写作等适用性广泛的课程。如此一来,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日后发展。

(三)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对话指导,同时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促进学生与老师间的平等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命力与创造性。教学的实质是一种参与,而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也不是单单从书上抑或是讲稿中就获得的,它还需要诸如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辅助。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能够让最多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其中的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创造适合于特定学生群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自身潜力,提高教学水平。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实现考评立体全面化

与教学以课本为本位的模式相对应的是单一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以考察学习成绩(尤其是期末考试)等试卷形式为主,仍然处于应试教育的范畴内,很难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基于以上的改革,必然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机械的考核评价方式。笔者认为考核方式的改革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对学生应进行全面的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所以应降低传统的笔试在整体评价中的比重,提升实践课程的比重以及增加项目化教学中学生表现的评价。(2)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延续性和整体性。可以将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评价渗透于教学的方方面

面,如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可将考勤、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都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而非只以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进行评价。(3)可以使用多主体评价体系,改变由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做法,重视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加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其他人员交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一考评方式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一些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但要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只能依据当前国内企业实际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只有当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时,才能走出一条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1.[2]刘娜,刘萌,姜农娟,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教学模式[J].价值工程,2011(05):298.[3]张丹.实践引导下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0.[4]孙静,舒昌,梁欢欢.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以人力资源理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1(10):199-201.[5]全细珍,伍耿清.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初探[J/OL].职业教育研究,2012(03):45-47.[6]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2012-6-24].http://baike.baidu.com/view/3452792.htm.[7]刘红红.浅谈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创新[J/OL].青年与社会

[2012/06/01].http:///kcms/detail/53.1037.C.20120601.1653.217.html.作者简介:孙平(1979—),男,芜湖技师学院助理讲师。

篇2:财务管理不足及其措施

文望平

内容摘要 行政执法程序是实现执法效果的程序保障,对制约行政权力、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的相关方面的问题。文章从我国行政执法程序存在的不足、完善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主要对策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文章指出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加快相关的行政执法程序的立法进程,加大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力度,健全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机制等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的相关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和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行政执法 程序 不足 完善 对策

目 录

1、内容摘要………………………………………………………………………………1

2、关键词…………………………………………………………………………………1

3、正文……………………………………………………………………………………3

4、参考文献………………………………………………………………………………7

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浅探

行政执法是行政行为的一种,是行政主体(有关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规章适用于特定对象,并影响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行为。行政执法程序是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履行的,是行政主体按特定过程、步骤、顺序和方式执行国家法律的制度。

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时期,行政体制不健全,行政机构臃肿,导致我国行政权力有过度扩展趋势。我国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执法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执法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这就需要找出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建立规范、合理、科学的行政执法程序。这些举措,对控制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推进我国法制建设、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的问题发表几点意见。

一、我国行政执法程序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以来,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比较落后,还存在包括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不足。

(一)行政执法程序在立法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少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统一立法,行政实体法与行政程序法不分。行政执法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这不仅是对行政执法者的最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实现行政执法的最基本的保证。但是目前有关行政执法程序的统一法律、法规在我国仍然不健全,缺少对行政执法总的程序等进行统一立法。对行政执法程序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中,如在行政法中有关于行政处罚程序的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的规定;同时各种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具体的行政执法程序,如:对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对行政强制程序的规定、对行政复议程序的规定,这些都属于行政执法程序的范围,缺少统一的法律来对其规范。

2、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实体法而轻程序法。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但同时又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维护等级特权,强调命令服从,专制思想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普遍存在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观念。即使在今天,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程序性法律规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行政程序法,至今尚未出台,已有的程序法律规范,在内容上也有需要进行修改完善的地方,如行政诉讼法中的听证程序、咨询程序等。在国家行政法律制度中,只包括了行政行为法,行政组织法,行政监督法的三个框架,而没有关于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种行政执法程序都只存在于实体法中,与行政实体法混为一体,如在《行政诉讼法》中既有对行政诉讼权力的规定,又有对行政诉讼程序的规定。

3、缺少对公民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权利保障。我国历史上行政权强大,加之在现代化进程中采用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利用行政执法程序来保护公民的权利就被忽视了。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许可等的行使,与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联系尢为密切,程序执行不当、不合法,或是不完整必然会损害到公民的合法利益。同时,相当一部分程序法律规范缺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民主公正的制度,缺乏公开性和参与性。比如没有辨论程序,没有听证程序,甚至行政相对人没有申诉权,这都需以程序的形式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缺少对公民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权利保障。

4、缺少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责任的明确。一方面我国行政区域广,行政体制尚不完善,行政机构宠大,存在行政交叉现象。从对行政权力的限制方面来看,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法治,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实施的步骤,方式,时间和顺序现在还没有相应的行政执法程序法律作为其保障。有些程序法律规范只规定了行政机关怎么做,而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在程序上违法的责任,行政程序法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另一方面,行政主体违反法定程序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应该是一种成文的明确责任,而不应该是模糊的、形式性的,难以追究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尚处在行政法治的初级阶段,缺少对追究违反行政程序法律责任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5、行政程序法原则遵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法典形式的行政程序法。但从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在不少法律中规定了行政程序规范。这些规定首先体现在宪法上,如,宪法第2条第3款、第27条第1、2款、宪法第41条等为行政程序法律参与原则、效率原则、听证制度等提供了依据。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以及世界各国行政程序法律有关基本原则的表述,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应该明确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条: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复审原则、效率原则、参与原则、诚实信用,信赖保护原则。在实践中我国的行政机关大多只执行了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其它原则只是流于形式,如公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向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其行政行为的原则。很多情况下行政机关是没有遵循这个原则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其行政行为的,特别是公开行政执法的程序。

(二)行政执法程序在执行方面存在的不足

行政执法程序的实现是由行政执法主体和公民共同来完成的,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思想、态度和公民的程序意识,信息的公开性,都对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存在重要影响。我国行政执法程序在执行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公民和行政执法人员缺少程序意识。一方面,普法教育重视对公民的实体法教育,忽略了对公民进行程序法教育,导致了公民对行政执法程序知识的缺损,法律意识不强。一些不懂法的公民认为只要有靠山、保护伞就能在违法时或违法后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用金钱、美色等各种方法来讨好执法人员得到特殊保护。行政执法队伍中程序意识淡薄、意志不够坚定的执法人员经不住金钱、美色等的诱惑,就会成为犯罪分子的犯罪工具,甚至与这些犯罪分子同流合污。在他们违法时,这些执法人员就利用其职权为犯罪分子开后门、开小灶,甚至是违反执法程序,违反法律,为犯罪分子开脱罪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蛀虫。另一方面,行政执行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比较低,对行政执法行为不能理解或错误理解,甚至还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不懂法,在执法过程中循私枉情,不按法定的程序执法,故意或无意省略一些手续,超越法定的权限范围,甚至有的执法人员还存在严重的渎职、越权等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行为。如:2007年12月,我县城关镇的城管中队的有关人员,存在着特权观念,对几个违观占道贩卖小菜水果的人员采取又扯又压又推又打的措施,引起旁观者公愤,后来导致相关人员打110电话来平息事态,事后相关责任人也受到应有的组织处分。这件事,对桃江县的行政执法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行政执法人员程序意识不强,履行义务态度消极,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不履行、延迟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而造成的公共利益的受损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交警看到违章车辆视而不见,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在行政机关内部,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为了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方便”,也想尽办法来讨好上级,只要是上级要办的事,不管违不违反执法程序都全部揽下,想尽办法,一一照办。因此执法人员之间存在私情的,在违反规定、程序处理问题时,双方可能会为了以后自己的方便,就彼此默许、包容、采取放任的态度。

2、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定程序是法律预先设定的,要求执法人员按照所设定的步聚、方法、顺序来执行,不能随意的增减。主要表现有:步聚上的违反、顺序上的违反、时限上的违反、形式的违反等。我国行政执法程序混乱、到底执行执法程序是不是一个必经环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对其规定,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也处于困惑中,如果执政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不高,执法态度消极,那么在执法时,他就可能就不会按照行政执法程序执行,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执行行政执法程序,也许会因为执法人员的心情不好而不执行行政执法程序。

3、行政执法程序相关信息不对称。在当今社会透明度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达成共识的经济、政治生活原则,而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相关信息现仍然存在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首先,公民对行政执法程序的不了解,如听证程序、咨询程序等;其次,对自己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权利不了解,比如公民有要求复议的权利、要求说明原由的权利等;最后,对行政主体的权利不了解,比如行政机关有没有限制公民人生自由的权利等。

(三)行政执法程序在监督方面存在的不足

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行政权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张。到目前为止,行政权利已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却没能够跟上行政权力的发展。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在监督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少对程序执行的监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监督机制运行存在失灵现象,各项制度尚未完善。由于我国历史以来就只注重对实体法执行监督的检查,对程序执行监督的检查,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所以,我国行政机关内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程序执行监督的报告、检查、控制机制,行政机关 内部控制程序执行监督的检查难度加大。这也是导致对到现在为止,我国的程序执行监督的检查“走过场”、“走形式”、“护短”等难以实现有效检查的原因。

2、惩罚力度不够。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对违反程序的惩罚力度很轻,甚至没有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惩罚,行政执法人员就可能只注重行政执法效果,而忽略了行政执法程序。这不仅影响了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还影响了我国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

3、人大的监督作用被忽视。一方面,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人大监督在我国监督体系中还处于弱势,再加上体制不顺的制约,人大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就更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大干部对做好人大工作的信心不够,干劲不足,总认为搞人大工作没有前途,这又从某种程序上减弱了人大的监督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行政执法程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一系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利益,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实现。所以,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以保障行政执法工作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我国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主要对策

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完善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加快行政执法程序立法的进程

要使行政执法行为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必须加强行政立法,为行政执法活动提供民主、科学、高效的行政执法程序。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立法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和标准:

1、`统一立法。我国已经通过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而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依法行政。我国对行政执法程序的规定只存于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中,没有统一的法典来对行政执法程序进行规范,要实现这个目标,行政执行程序的统一立法势必行。

2、打破传统思想,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借鉴国外程序法的经验,纠正我国行政实践活动中行政程序在思想上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这不仅有利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程序意识。

3、着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行政执法程序立法在保障行政执法效果,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同时,不能够忽略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的保障。要保障公民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知情权、听证权、申辩权等相关权利的实现。行政执法的效果不仅会影响行政机关的公众形象,最主要的是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影响。行政执法程序作为公民合法利益的保障之一,势必会影响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现,所以在对行政执法程序立法时,要努力寻找两者的结合点。

4、明确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责任。只有明确了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责任,才能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有效的防止违反行政执法程序行为的发生,行政执法过程序中的走后门、送红包现象才会明显减少,这还有利于加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5、遵循民主原则和效率原则。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我国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次数越来越多,如行政自由裁量权,在我国行政执法过程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权力。公民是行政执法相对人,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行政执法程序立法遵循民主原则有利于对行政权力的限制,保障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有利于公民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所以公民也要参与到立法中来。

行政执法程序立法遵循效率原则,有利于保障行政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在各自的权力范围之内行使职权,保障执法内容的合法性,还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二)加大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力度

加大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力度,可以通过严格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强化公民和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以及公开行政执法信息等方法来实现。

1、严格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主要依靠行政主体来实现,公民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是行政执法的相对人,也有权要求行政执法主体按行政执法程序来执法,如在行政处罚执法过程中,可以先要求行政执法主体表明身份,这也是行政处罚的程序之一。如果执法主体不表明身份,那么公民就有权不配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严格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确保行政执法人员在执 法过程中执行行政执法程序的每一个环节。

2、强化公民和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我国一直以来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普法教育和对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大多只局限于实体法,而忽略了程序法,因此要深化对公民和执法人员的程序教育,培养公民的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公民在程序上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还有利于执法人员准确、合法的执行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主体是行政执法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行政执法程序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也直接取决于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主体的素质关系到行政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目前,有的执法人员还存在“官老爷”的思想,认为执不执行行政执法程序,是他自己说了算,没有程序意识。如,2008年1月20日在冰雪灾害中,我县城管队的某些个别同志,存在着一种特权思想,对在街上占道贩卖蔬菜水果的有关人员又扯又拉,甚至动人打人,引起围观群众不满。后来还是路过的一位县政府领导出面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通过思想作风教育、党风整顿等来纠正这些不良思想,同时在选用执法人员时,不仅要考察其业务能力,还要考察其思想素质。2007年桃江县城管队就清退了不合格人员3人,此事反映较大。过去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曾出现过不按法定的程序执行,独断专行,任意损害公民利益的现象,也出现过“红包”事件、“关系户”等,这些陈旧的思想遗留在公民的思想中,缺少对执法程序的认识。因此,要打破以往的陈旧思想,培养公民的程序意识。

3、公开行政执法相关信息。公开信息可以将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同时这也是公民权利体现。一方面,公民有知情权。公民有权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也应当告诉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告诉公民有配合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的义务和对行政处罚结果不满有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等,公民还有权知道行政执法的法定程序、过程、方法、内容等。另一方面,信息公开是现代行政的重要制度。现代行政还强调“服务意识”,那么行政执法相对人就是行政执法的“服务对象”,应该知道“服务的内容”,如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力和义务、行政执法的程序是什么等,这些都要求行政机关公开行政执法程序的相关信息。

(三)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机制

当代世界各国的行政权,在权力结构中不断的扩张,中国也不例外。权力不受监督和控制,就会被滥用,这就提醒人们,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是国家权力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行政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对行政执法程序执行的有效监督,有利于防止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行为发生;有利于保障行政执法程序的有效执行,有利于对不恰当的行政执法程序的修改。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机制。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加大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处罚力度。对于在执法过程中严重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首先要宣告行政行为无效,赔偿当事人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同时还要依法追究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对于违反行政执法程序情节不严重的,不宣告行政行为无效,但要进行内部处分。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行政程序违法行为,使那些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处罚不屑一顾的人望而生畏。

2、将群众监督与新闻监督联合起来。我国很早就存在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但是他们都是各自孤军奋战,没有站到同一条作战线上。有时群众发现了问题,想通过新闻记者曝光,却苦于无门;有时新闻记者要想了解群众发现的问题,群众却迫于压力,不敢说。所以,可以开辟新闻专栏为群众说话,加大两者信息的沟通和提高彼此的信任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联合的作用。如2007年桃江县人民政府在桃江电视台开辟了群众举报行政执法违法的专题栏目,这一举措对完善、规范我县行政执法起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建立人大督察制度。目前,我国人大的监督一直以来都是表现的很苍白无力,给人们的印象好像人大的监督主要是为投投票、象征性的检查,因为怕得罪人而不敢去监督,人大代表的素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提高人大的素质,培养人大代表刚正不阿、勇于牺牲的精神。同时人大代表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单靠人大代表个人之力是很难改变人大监督无力的现状的,还应建立人大督察制度,赋予人大督察人员广泛的调查权,利用人大督察人员对行政执法程序进行监督,加大人大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力度。

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此外,还要建立以内部监督为基础、以人大监督为主体、以舆论监督为辅助的监督体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使行政执法程序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行政执法过程的相关问题。

因此,行政执法程序有利于发展民主政治,使公民可以平等切实参与国家管理,行使民主权利。而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的标准之一,我国已经通过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找出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对策,不仅有利于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培养公民的程序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对推进我国行政执法程序法治化的进程,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鹤皋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3版;

3、魏定仁主编《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2版;

4、郑志龙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篇3:财务管理不足及其措施

一、目前档案馆文化功能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 进度不一, 总体还比较落后。近年来, 不少档案馆在强化文化服务功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不少档案馆做得有声有色,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但是从全国来看, 档案馆文化功能发挥的还不够好, 具体体现在启动的速度慢, 甚至没有把充分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 这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不够匹配, 还没有发挥档案馆文化功能服务社会文化生活的作用。

(二) 比较散乱, 缺乏系统的规划。在档案馆文化功能开发过程中, 很多单位缺乏整体思路和大局意识, 往往是抓住编纂研究、史料公布等一个个的点去做, 有碎片化的倾向,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浪费, 投入和产出比不协调。还有的单位积极参与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建设活动, 但是没有形成本单位独具特色的品牌, 因此处在次要位置, 服务功能还有待强化。

(三) 基础不同, 开发水平不平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离不开财政投入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全国范围来看, 经济发达地区, 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处在前列, 很多做法和措施走在前面;相反, 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水平相对较低。

二、档案馆文化功能开发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

(一) 思想障碍。既有档案部门的, 也有社会大众的。从档案馆发展的历程来看, 档案馆刚刚开放, 刚刚从机要保密的传统中解放出来, 很快达到回归文化、服务社会是不切实际的。

(二) 经济障碍。档案馆不是经济部门, 既不参与经济建设, 也不直接创造经济利润, 长期以来都是“清水衙门”。连充分发挥好档案馆的原有功能, 抓好档案的各项业务工作都有资金压力, 更何谈现在还要挤出钱来强化档案馆的文化功能。而且在档案馆文化功能发挥的过程中, 社会效益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经济效益是次要因素, 并不能实现自收自支。

(三) 文化障碍。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看, 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 公众对历史文化、档案资料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市场需求。从档案馆本身来看, 只有不断提升档案馆的业务质量, 强化文化内涵, 并结合时代的发展, 不断丰富档案工作, 才能适应市场需求。

(四) 难度障碍。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建设工作, 是一个覆盖面很广, 涉及环节多的系统工程, 涵盖了档案馆工作的方方面面, 千头万绪, 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是一些档案馆望而生畏, 迟迟不敢走出第一步的原因。

三、进一步强化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一) 进一步提高档案的文化含量。档案馆必须大力加强档案馆藏的建设, 持续丰富档案的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含量。档案收集工作, 既要有广度, 又要有深度, 还要能够体现层次, 建立分门别类的丰富的馆藏结构。特别要注意收集能够很好地体现本地区特色、反映本地区人情风貌的馆藏档案。在档案建设过程中, 为了推动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 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 轻共性、重个性, 有选择性地开展档案收集工作。档案收集整理过程中, 要选择最能反映立档单位主要职能活动的档案, 甚至在收集时不要做到面面俱到, 要有选择性地对重点档案立档。要注意收集具有典型性的档案, 还要关注一些生动的档案事件。总之, 要收集增加极具时代特色、富有民间意味的档案, 以不断提高馆藏档案的文化品位。

(二) 建立馆藏文化资源库。重点发掘适合文化开发的馆藏档案, 并对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 使其利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档案工作中整理、编目与编研等各个环节, 将发挥档案馆文化功能的理念融入整个档案工作中, 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 形成建设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大格局和大体系, 只有这样, 档案馆蕴涵的文化能量才能转变为为社会服务的“正能量”。

(三) 开发档案文化新产品。要组织对档案馆藏进行全面地梳理, 逐一排查, 按照开发后可能受到市场欢迎的程度排序, 在此基础上, 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 优先开发那些排序靠前的产品, 分清主次, 逐步打造由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文化产品构成的档案文化体系。另外, 可以以档案展览作为重要的切入点, 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 多采用画册、光盘、纪念品等新形式, 打造新产品。

(四) 尝试组织文化专题活动。要积极组织开展“档案馆文化一日游”等文化专题活动。在活动期间, 同时举办档案展览, 集中展现档案文化产品, 开展现场咨询、赠送礼品等, 吸引大众积极参与到档案文化活动中来, 可以多征求公众的意见, 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 以更好地组织档案文化专题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洪波.以档案文化产品提升档案文化功能.陕西档案, 2011.3

[2] .王丽萍.宋蕴垒.档案与“现代文化名城”建设.中国档案, 2014.12

篇4:财务管理不足及其措施

当前,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体系也在逐步健全、合理,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拟对普通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财务管理,针对性地谈几点个人看法。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概述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包括财务管理体制,及在财务管理和运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方法。财务管理体制,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对财务活动的各方面进行组织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的总称。它包括管理权限的划分、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财务制度的制定等内容。

国内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美国

办学经费的筹措:公立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包括预算收入和外部收入两部分。预算收入包含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拨款(一般拨款和专项拨款)、学费收入、捐赠收入、社会服务及商业性收费收入等;外部收入包含联邦、州、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的科研合同拨款。

◎英国

1、办学经费的筹措.英国的大学绝大多数属于公立大学,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为此,1992年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了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由其负责把经费分配到各高校。大约提供了全部资金的40%,使HEFCE成为高等院校最大的资金来源者。另一部分办学经费来源于自筹收入,包括学费、培训服务、科研合作、捐赠及其他收入。向各高校的拨款主要有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两类。教学拨款主要由各高校的学生数量和开设学科所决定。科研拨款主要以科研质量作为参考标准,科研质量越高,越容易获得大份额的拨款。

◎日本

1.经费来源

日本高校的经费来源包括政府的各项财政拨款及学费、入学金、审查费、医院收入

等学校自筹资金。

2.国立大学

如:东京大学,其财政主要政府资助,东京大学每年总运营经费大约是2 100亿日元。其中1 900亿日元来源于“日本政府国立大学特别财政款项”,另外约有150亿日元来源于“科学研究经费补助金”。

3.私立大学

如:关西学院大学,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其次是社会捐赠。关西学院大学的预算分为一般事业费和特别事业费,

4.小结

目前,国外绝大多数高校采取分权式的管理模式,学校给学院、系以充分人事、财务和管理的自主权。预算管理以产出为导向,预算编制与责任、效益挂钩,资金分配以提高效率和使用效果为主,注重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预算过程民主化,充分吸收基层的建议。

◎国内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完全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学校以学院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是一种基于分散财务权利和责任的财务管理模式。高校把从政府得到的拨款,直接分配给有关学院。学校手中没有经费,全部经费都在各个学院,每个学院获得的经费都要按一定的比例上交学校。收上来的经费一部分用于学校的财务管理,一部分用于校部人员工资、校舍维修、公共关系、校友联络等学校的公共费用。

总结:影响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

1.财政拨款体制是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宏观因素财政拨款体制影响着高校的财务自主权。

2.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3.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是影响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一些学校对于各项事业经费,在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对全年业务开支项目不作计划安排,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因而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或有一个全年的支出预算,但预算的编制内容不够具体,在预算的实际执行上缺乏可操作性,使得预算只是一种摆设;学校的整体预算与各系部门预算之间不够统一,同样造成预算难以执行。因此,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控制,不管事业发展是否需要,只要领导批字就全部报销。

◎财产管理不严。固定资产、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财产物资,是完成事业任务的物质条件,但是由于事业单位无成本考核,不讲究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就是不重视财产物资的核算和管理。教学实验材料等低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无科学性等。

◎领导不重视,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学校要强化财务管理,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而有的学校领导对财务工作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财务部门只要记账、报账就行了,因而对财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培养不重视。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

◎改革学校财务管理的体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体系。针对大部分学校目前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建立先进、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尤为重要。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制度,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一是各级领导要加强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增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财务管理意识,积极领导和支持本单位、本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为财务部门更好地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大家关心财务管理的氛围。二是学校的人、财、物制度以及预算制度应系统化、公开化,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增添透明化、公开化的渠道,为监督奠定基础。

◎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确保事业单位财产完整无损。领导要重视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培训,积极支持指导其工作。要统筹安排固定资产的购置,避免重复购置,防止各部门从平均主义出发,搞“小而全”盲目购置固定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财务部门要定期核对账目,做到账实相符。

◎加强对学生收费的管理。学生收费工作是困扰许多高校的一个难题。高校应建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负责,财务处牵头,由财务处、学生处、教务处、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组成的学生收费管理网络,制定一系列学生收费管理、清欠措施和激励、责任制度,规范、有序地组织学生收费工作。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财务制度也日趋完善,但是在财务预算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践,一切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制定出合理的策略,共同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做出努力,贡献一份力量。

篇5:财务管理不足及其措施

企业的发展的核心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财务,因此,财务管理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始终贯穿于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之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仍有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令人担忧,管理水平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企业并不重视财务管理,认为财务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忽略了财务整体管理的作用.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此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法规不规范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筹集大量资金维持日常经营,但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企业上市数量十分有限,融资仍十分艰难,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相关融资政策及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与完善的融资法律体系,现有融资体系不利于企业融资.相较大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中小型企业的贷款管理成本要远远大于大企业的贷款成本,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一般不愿意借款给小企业,加之国家缺少相应的融资法规支持,以致交易成本过高,造成融资困难.近几年,我国融资政策的主要基调是两防,政府继续严卡信贷与土地闸门,在这种法规制度下,银行将会进一步缩小企业贷款范围,融资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财务控制环节薄弱,管理水平较低,很多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财务管理观念比较陈旧.例如,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要求不严格,导致了部分资金闲置、应收款项形成死账;企业的存货控制环节薄弱,部分产品联系不到供货商家,造成存货积压;企业的财务工作流程不严谨,财务人员素质有限,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弱化了财务管理能力.同时,企业财务观念淡薄、处理手段不先进也是导致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企业管理者比较注重生产与销售,而忽视财务管理,没有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另外,很多企业的经营者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管理者没有充裕时间改进财务的分析工具,绝大多数企业将电脑当成摆设,不能充分利用财务软件建立账套,这十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

内部监督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一般而言,企业的内控制度核心是权责发生制,保证企业内部相互平衡.而企业内部的一些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制度并不健全,实际工作中也甚少使用,内部审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制度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之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而我国企业很多是领导集权制,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致使企业缺少资金调度的能力,超额支出、坐支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集权制管理下的企业财务风险也较高,决策往往依赖管理者的经验与所得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稍有差池,企业就会面临几何递增的风险.(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过硬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较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管理者的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达不到行业标准.加之企业忽视财务管理的作用,相应的财务人员也往往得不到重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应匹配较高的薪水标准,但对很多企业来说,看不到专业人员带来的利益,相反却看到了无谓增加的成本,因此企业一般聘请水平一般的财务人员,职责也仅仅限于处理单据、做账、对外报送报表以及申报纳税而已.同时,企业的管理者缺失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无人监督账务处理的正确与否,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考核与监督,无法满足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高效化的要求,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致使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与反馈性大大降低,无法为企业提供可靠有效的决策支持.三、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融资法规,拓宽融资渠道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

自有资金与外源资金的双向配合,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完善相关企业融资法规,拓宽融资渠道.首先应完善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融资时可以推行关系型贷款制度,并配合动产担保策略,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大胆创新,推进企业发展.除此之外,也应完善企业的直接融资制度,建立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政策体系.例如,可以建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地方性中小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有利的直接融资环境.一般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这就需要国家出台法律支持、政策扶持等相关融资制度,支持企业上市,实现内地企业在香港、美国等地域筹集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国家还应增设风险投资机构,确保企业可以申请风险投资基金,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二)加强财产控制,强化财务管理

加强财产控制是企业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应着力加强财务管理控制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产控制体系,维护企业财产安全.首先,应做好制度的制定与规范工作,确保企业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分开,实施专人管理、专人核对,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不出现任何漏洞.其次是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有效平衡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情况,例如不可使用短期借款购置固定资产,避免资金周转困难.再次是准确预测资金收回与支付时间,例如对应收账款何时收回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收支失衡.最后是加强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在采购、领用、销售等环节建立健全的操作程序,维护物品安全,同时做好职责分离工作,不可一人全权负责资产管理、盘点、记录以及检查工作.(三)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增强监管力度

健全的内部监督体系是提高会计质量的有效前提,它可以有效规范企业行为,保证企业资料的完整性.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因此,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强化企业监督工作已迫在眉睫.对此,企业应首先转变以往的内部监督理念,重视监督工作,相关会计专业人员也应不断学习,丰富专业技能,提升监督意识.其次,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制度,尤其加强对企业重大财务的监督,并联合其它政府执法部门严厉打击企业出现的任何违法违规问题,形成全面的内部监督体系.再次,要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制定详细可行的管理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保证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最后,要做到财务职责分离,财产管理与记录分别交于不同的会计人员处理,形成相互监督的体系.(四)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财会工作

人力资源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实用资本,丰富、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务人员培训机制,并定期进行考核,优化人才结构,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继教育工作,会计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只有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需求,其中主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及业务水平,使他们在充分了解企业运营过程的基础上做好会计工作.同时,也应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工作,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抵制不良欺诈行为.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重视财务管理.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只有深刻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积极迎接挑战,企业才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王革.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5)。

[2]易利英.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3]王维香.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预防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06)。

[4]蒋月莲.企业财务管理遇到的问题及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

篇6:财务管理不足及其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按时、保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基础措施。从施工企业角度来看,做好施工管理是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实现建设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吸收的主要途径。

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质量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为提高项目工程质量,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水利工程灌溉、养殖等作用的充分发挥,采取措施加强工程施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新时期,做好这项工作的作用更加凸显。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和检测指标,对水利工程施工进行检测与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其作用有效发挥。文章主要探讨分析新时期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施工管理提出相应对策。

1.新时期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不足

新时期,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与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利施工现场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为了让工程施工顺利开展下去,需要采用多工种、多设备,以达到既定的施工目标,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分头管理,共同提高,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的监督与检查。但新时期,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面临着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的局面。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整个施工过程中,为确保施工进度往往忽视技术检测,不合格的材料被运用到水利项目施工中,这给工程质量留下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水利工程施工的工序复杂,工程量比较大,而监督管理人员缺乏,存在着对水利工程项目监督检查不力的现象。对每个施工项目的工序没有进行严格检查,有可能会导致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差错,影响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

(2) 水利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随着水利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整个项目施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然而,水利施工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缺口,难以满足水利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一些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由于缺乏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为应付工作需要,随便找人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管理。这样不仅会降低施工单位的效益,还有可能导致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水利工程质量。此外,水利工程施工行业流动性比较强,员工的工作地点时有变化,难以对员工进行全面和有效的管理,也难以组织的集中培训,以便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水利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导致违规操作、安全事故容易发生,不仅影响水利施工项目质量,也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效益。

(3) 水利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具有较大风险的活动,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施工管理人员也不例外。但一些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忽视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给整个水利工程施工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为节省成本,忽视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带着侥幸心理去施工,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留下隐患。一些施工人员不懂相关规定,未能充分认识水利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大责任。此外,安全责任不明晰,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难以对责任人进行追究,也会造成水利工程施工中断,影响施工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新时期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新时期,为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针对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利工程施工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改进措施。

(1) 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施工企业需要根据合同要求和水利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第一、熟悉水利工程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重视施工图纸会审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优化水利工程施工图纸设计,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根据水利工程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施工计划,并对每一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第二、做好技术交底工作,重视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正确施工,规范施工,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第三、完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采取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检测工作,对每道工序都认真和仔细的进行检查。确保每道工序都达到质量验收标准,保证工序质量,实现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目的。

(2) 注重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管理。水利工程施工需要的材料较多,因而加强材料管理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全面了解材料整体情况,确定材料来源,保证材料供应,避免因材料短缺而影响水利施工。其次,拓宽材料采购渠道,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在保证水利工程施工材料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建立合理的材料调度体系,实现各项目间的材料统一调度,保证水利施工顺利进行。第三、建立严格的材料库存和发放制度,对材料使用进行监督,防止材料浪费,对库存材料及时进行整理,防止材料丢失,有效满足水利工程施工需要。

(3) 重视水利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机械设备对水利工程施工的影响是直接的,只有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利用效率,才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项目效益。首先要优化配置机械设备,根据水利工程的施工计划,合理配置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其次,加强施工设备管理,施工人员不仅要正确操作设备,还要科学保养,精心维护机械设备。最后,加强机械设备性能、损耗、维修等资料整理,评价和分析设备运行效果,及时调整方案,在满足水利工程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设备运行费用。

(4) 做好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重视安全管理的氛围。加强水利施工安全监督检查,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保证工程项目施工顺利进行。此外,还要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应对水利施工突发事件的能力。

(5) 重视水利工程施工资料管理。水利工程施工资料是竣工验收,评定工程质量和等级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重视施工资料管理。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设立档案管理人员,对水利工程施工资料归档,加强施工资料管理。另一方面,重视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对水利工程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包括合格证、检验报告、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变更,测量记录、试验报告等,都要一一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归档,方便以后查询与使用,也为水利工程维修提供参考和依据。

3.结束语

上一篇:口语话题下一篇:八年级经典诵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