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2024-08-02

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通用6篇)

篇1: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郝家桥小学“农村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动机、目的、意义。1.动机: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小学,地处回民集聚区,在校学生中95%以上是回民。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家长受教育程度差异性巨大,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居家条件的改变,引发了家庭许多新的问题,给孩子的正常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家庭婚姻的破裂或父母外出打工等因素,形成了一些单亲家庭孩子和留守及孤儿,这部分学生正处于身体、学习、心理等方面发育。为了能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为此,针对这些农村问题学生开展专项教育,研究其心理、学业、交往等方面问题的原因,通过认真分析,借助教育手段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农村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着自己一个令人深思的过程。他们的学习、行为、交往等在学校、家庭表现的与众不同格外引人注目,透露出一种玩世不恭的迹象。因此,如何使我们在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中,能有效性的辅导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主动地把农村问题学生积极引导到正确的人生轨迹上来,是摆在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研究辅导策略的一个重要课题。

2.目的:

(1)帮助农村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孤儿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

(2)培养这类学生的集体意识,激发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会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3)正确引导这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学会生存。培养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承受能力。倡导他们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3.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小学生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生活、家庭、社会竞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所以,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农村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现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许多问题学生,凸显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和孤儿等特殊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焦点。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但这类孩子得到的很少甚至得不到,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城市的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农村的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几乎被冷落。这些孩子缺乏了家庭教育、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素质脆弱,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

态度等等。由于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所以,农村这类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应早日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

定良好基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及孤儿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这类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们

应该关注这类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类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有: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

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愿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

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

进取、破罐子破摔等严重的逆反心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

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来自家庭的影响;二是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三是缺少关爱;四是自身缺陷。为此,通过我校课题成员调查、分析确定了以“农

村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为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

三.主要内容及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我们认为,在农村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中包括:

(1)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2)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2.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且在个人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

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通俗一些也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身心是平衡的,情感、理

智是和谐的,统一的。

3.研究的基本思路

(1)以我校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及孤儿为研究主体,从中进行家庭成员结构、人员

就业、文化程度、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关系、教师教学策略、校园文化等入手进行调查、分析。

(2)通过观察、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本人谈话等了解学生平日的言行举止,针对实质性的问题开展研究,找出原因并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找到适宜的心理疏导方法。

(3)在研究过程中,与这类学生采用笔谈或面谈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4)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到的心理知识积累下来,并把过程性的案例、反思等无

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心理调节策略都记录在案,便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资料。

5.研究方法

(1)在研究中,采用调查法,对我校问题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研究对象,并进

行归类分析和建好问题学生档案。

(2)学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3)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

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

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

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

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

(5)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

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

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

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

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7)文献法,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大量阅读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料,便于指

导课题成员正确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形成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体系。

6.研究的操作措施

(1)创设环境,培养良好心态

(2)自我评价,树立奋斗目标

(3)课堂教学,寻找榜样力量

(4)巧设挫折,磨练顽强意志

(5)实践活动,养成良好心理

7.研究的操作原则

(1)信赖性原则:师生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建立富有情

谊、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

(2)疏导性原则: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说服

工作,减轻其对抗性,达到教育和规范其言行的目的。

(3)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

来,与学生产生共鸣。

(4)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四.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问题教育教学咨询活动的有效性辅导

策略,指导学生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建立与

学生良好的、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与学生相处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教

育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

入实施,提高学校育人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进行文献研究及教师培训。制定研究步骤、设计并完善课

题方案。

第二阶段

:研究探索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组织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拟订实验方案和开展探索工

作。进行期中评估、调整侧重点。不断积累资料,及时提升成果。《实施方案》、《阶段报告》、学生教育效果及变化、教师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深化巩固、总结思考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资料处理、撰写结题报告、进

行结题鉴定、总结和反思研究历程,能产生预期成果并争取顺利结题。

《结题报告》、实验论文、活动方案、课题研究交流观摩会、学生变化成果展。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姓名出生年月参加工

作时间学历职称任教学科 杨文忠1973.91994.7本科小高品社 马维军1972.91993.7专科小高科学 马青云1969.31989.7专科小高数学

郭自利1972.71996.7本科小高数学

杨怀军1980.52000.7本科小一科学

马学敏1972.51991.7专科小高语文

吴克冉1973.41995.7专科小一数学

组长:

杨文忠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的策划及管理经费落实

成员:

马维军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及档案整理

马青云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

郭自利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组织管理及档案整理

马学敏教师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

杨怀军教师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

吴科冉教师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

(一)完成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

1.课题组教师有一定的教科研经验和能力,教师们经历了课题研究过程,对课题研究有切身体会,乐于参与课题实验。

2.参与的教师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力,在各级案例、论文、教学评比中获奖率较高。

(二)完成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

1.学校领导重视,主要领导策划和参与课题实验,为实验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完善管理制度。

(1)学习交流制度,通过讨论交流,学习相关理论,提高心理学理论水平,转变以人文本的关怀教育教学理念。

(2)访谈反思制度,要求教师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心理咨询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要进行反思,提出正确、合理、科学的辅导研究策略。

(3)论文制度,每月要撰写一篇研究案例、教育教学小故事或专题式的论文,积累研究资料。

(4)集体研讨制度。

3.落实研究经费。

课题研究经费的落实,学校将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及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给予通力支持。

篇2: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阶段小结)

初村小学 刘永强

当今社会单亲家庭、过失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焦点。这些孩子缺乏了家庭教育、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素质脆弱,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有: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偏科、马虎、学习成绩较差等;行为上的有:多动症、攻击性行为、贪小便宜、经常性迟到、顶撞老师、随意说谎、离家出走等;心理上的有:孤僻、嫉妒、失落、冷漠、不合群、自卑、耐挫性差、考试焦虑等。

这学期我教的是五年级三班,虽然班级人不太多,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品行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学生有些共同点,就是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自卑心理严重,组织纪律性差,学习成绩低下,行为异常,品德不良。这些学生是怎么差了的呢?经过观察和调查我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大多数“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最先是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中腐朽的生活方式及家长本身行为不端为学生的品德不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家庭中无人管教,如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或双双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照看,或父母不和,父母离异等等,这些情况都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受到不良影响提供了条件;三是家庭管教不当,严厉有余,爱抚不足(或没有爱),使孩子在感情上受到创伤,情感上产生了逆反心理;四是家庭无原则的溺爱与庇护,使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了温室。

二、社会原因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极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如淫秽、凶杀、暴力影视等等,这些不良腐朽的东西使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易入歧途。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无业小青年、小团伙,他们穿着奇装异服,理着怪异的发型,大把花钱,成天迷恋于网络游戏等行为,常会引来一些中学生羡慕的目光,导致部分学生模仿他们,不思进取,偏离正常轨道。

三、自身原因

多数“问题学生”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挫折,尤其是学生基础差,不被人重视,或自尊心受到打击,丧失了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再加上意志品质薄

弱,经受不了不良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了老师心中的问题学生。

如何能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就成了一道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教师转变传统的观念,改进学校教育与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让这些“问题学生”能感受到爱,使他们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从“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尊重“问题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场所,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就等同于一具没有血肉的“干尸”。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应倾尽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能和老师成为朋友,这样老师就更能洞悉他们的心理动态,从而掌控和教育学生。在研究中我发现,问题学生比优秀生具有更为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更渴望平等和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表扬。所以,我们就应转变传统的观念,用一种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当我在课堂上遇到一些“问题学生”的小小进步时,我总会毫不吝啬的把“大拇指”送给他,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这一部分学生放手不管,只要不影响自己的教学工作,不在本堂课上捣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看到受到表扬的孩子满脸高兴地坐下时,我知道,他们又向我们集体靠近了一步。所以,我觉得充分尊重这些学生,以他们为本,所有的工作围绕他们的健康成长而进行,让他们在我们特意创设的环境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让其能够真切地感悟到“我也行、我能行”,那将是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工作上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注重教育方式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行为矫正工作,必须对症下药,如对态度冷漠,与教师故意对立的学生,要更加关心和亲近他,从动之以情入手,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对由于无知而犯错误的学生,应重在摆事实、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自控能力较差而经不起诱惑反复犯错的,应给机会让其锻炼,不能一棍子打死,恶语相向;对调皮捣蛋而有能力的,要委以具体的工作,一方面发挥其积极性,同时严格要求,让他们在实际中得以提高,让其在成功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大家对他的重视和关心。做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没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一切都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要强化他们行为习惯的矫正和养成,经常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三、寻求家长配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出现与社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社会问题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诚恳的和家长交换意见,共同制定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同时,学校也应开展各项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他们爱学校、爱集体、爱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篇3: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一、消除自私狭隘:组织集体游戏——“欲擒故纵”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享受惯了家人的呵护, 有些甚至是溺爱, 因此自私、狭隘的心理日益膨胀,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或封闭在小团体内, 缺乏班级集体意识。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 当他们自身的某些“利益”受到“威胁”时, 各种矛盾便可能一触即发。

对此, 作为最直接的教育者, 班主任应采取“欲擒故纵”的辅导策略, 用小学生们最容易接受的集体游戏的方法, 让他们在没有一丝“戒备”, 没有一点“抗拒”的情况下, 自觉自愿甚至是兴致勃勃地接受教育。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精神得到愉悦, 情感得到释放, 从而能适应群体, 懂得规范, 增强集体意识。

例如, 教师组织“同心齐步走”比赛。此游戏需要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这势必会带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群策群力、相互合作。这种合作往往是因为活动组织的需要自然形成的, 友好合作的氛围是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内生的, 而不是外部强加的, 从中衍生出来的合作意识则是学生在班集体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精神素养。另外, 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情。

又如, 教师组织“荒岛逃生”游戏。尽管大多数儿童缺乏对别人的关心, 但他们都怕孤独, 都希望被别人接纳、关注、认可, 都希望在集体的怀抱里有一席之地, 都渴望归属感。这个游戏给小学生的成长会注入更多的营养, 促使他们友好合作氛围的形成, 让他们体味到:“在集体中成长, 我很快乐, 因为我能帮助别人, 我也得到别人适时的帮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真正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 当个体未感到外界指令压力, 而完全自主活动时, 往往能从活动中获得最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改变共同推诿责任:召开班会——“尽力就行”

小学生往往喜欢邀功, 却不愿对自己的失职承担责任, 甚至有时为了逃避责任, 会编造出种种借口。比如, 一项集体活动搞砸了, 高年级的小学生会不约而同地从同伴中寻找“替罪羊”。而那个或那些原本也为集体付出了努力, 倾注了激情的学生或小群体就成了班级群起攻之的对象, 他们面对活动失败的事实, 面对来自同伴的奚落、批评, 心中的痛苦难以名状, 对集体的向往和热情也遭到重创。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 班主任教师应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保护学生个体的心灵。

有一次, 学校六年级组举行趣味运动会。每一个班都对比赛充满了胜利的期待。正当迎面接力赛难分难解的时候, 笔者班级的一个运动员摔跤掉棒了, 致使整个班级名落孙山。一些学生又气又急, 尖着嗓子严厉地指责失误的运动员, 其中被指责的两个学生当场就委屈得哭了。

群情激愤的硝烟还没有散去, 笔者和中队长一起立即召集班干部智囊团开了碰头会。班干部们都很有思想, 大家分析:同学们的反应这么强烈的原因, 主要是同学们过于注重比赛结果, 而没有注意到其实每一个人在活动中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最后, 班干部们一致认为,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同学们平静下来, 不互相指责, 不推诿责任, 在对待比赛名次的问题上摆正心态。在笔者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智囊团的积极筹备, “只要尽力就行”的主题班会诞生了。

考虑到班上大多数学生是姚明、刘炜的粉丝, 中国男篮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也是学生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 所以, 主题班会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始, 分为三部分内容:中国男篮, 虽败犹荣;接力赛跑, 尽力就行;关注生活, 摆正心态。

班会活动让学生们在分享中发现, 在分享中感动, 最终在思想上明确:运动员每一颗汗珠所折射的都是为集体奉献的精神, 拉拉队员每一次声嘶力竭的呐喊都是运动员奋勇拼搏的动力和坚强的后盾。不管比赛的结果如何, 只要全体队员心中都装着集体, 尽了力, 这样的班级就是最棒的。班会主持人及时引导大家互相说一些安慰的话, 大家都打开了心结, 还互相诚恳地提出改进比赛技术的方法, 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此后, 学生们的心态果然平和了, 班级气氛融洽了。

可见, 集体问题集体解决的策略能够抓住生活的小切口, 有深度地挖掘活动资源, 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利用集体事件, 创造班集体的激情时刻, 让学生们获得内心真正的感动, 学会互相理解, 互相关心, 形成健康的集体心理, 努力实现班集体的共同愿景。

三、解决“毕业前夕综合症”:“心理按摩”——“作足准备”

“毕业前夕综合症”, 即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大多已渐入青春期, 在四五月份总复习阶段都会有浮躁的心理, 通常表现在:有的人整天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人容易焦急忧虑, 怕自己考不好;有的人没有计划性, 顾此失彼;男女生之间喜欢打打闹闹。总之, 小学毕业班的纪律有些散漫, 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变化期。

对此, 班主任自己应先静下心来, 心平气和地看待学生的变化和成长, 既关心学生的身体变化, 又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适时进行谈话引导、“心理按摩”, 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促使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 引导他们快乐地享受小学最后一段美妙的时光。笔者总会给毕业班的学生讲起一个故事。

大西洋沿岸有一个农场主, 肆虐的风暴常常让他蒙受巨大损失, 谁都不愿到这里来打工。直到有一天, 一个中年男子自告奋勇地来帮忙。一天深夜狂风大作, 农场主急急忙忙来敲那个男子的门, 想让他起床帮着拴牢农场里一切可能被卷走的东西。结果那个男子毫无反应, 农场主气得真想立即解雇他。他强压怒火跑到外面, 准备独自应对暴风雨, 可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农场里所有的干草堆都早已被盖上了防雨布, 牛在棚里, 鸡在笼里, 所有房子的门窗都被关好, 每件东西都被拴得结结实实, 没有什么能被风吹走的。农场主这才明白, 那个工人之所以能够睡着, 正是因为他早已作足了准备。

每次笔者讲完故事都会平静地说:“孩子们, 如果你们也能静下心来, 在精神、心理、身体等各方面作好准备, 那么, 你们所度过的小学最后一段的时光肯定是最精彩的。”这个故事总能让学生们有所感悟, 踏下心来认真复习。

笔者还经常开设一些心理辅导课, 如请妇科专家来给毕业班女生讲青春期的知识, 让她们泰然面对生理变化, 请学校心理辅导员来组织一些心理辅导, 让高年级学生们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学会倾诉和自我解压, 遇到不快会调节, 遇到矛盾会解决, 能情绪饱满、信心十足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篇4: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成因,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67-04

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快,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就一些城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心理教育工作不能不说存在着相当普遍的缺憾。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多种形式,对部分城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梳理和整合,现就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和心理承受力方面存在问题研究情况粗谈总结如下。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

目前制定的《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进一步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始被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被看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突破口。如何认识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把握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立足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给心理健康所作出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也曾给心理健康作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各国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智力和人才方面,人才资源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也有人曾说未来世纪的残疾人很有可能不再是机体上有缺陷的人,而是那些心理素质低下者……现在的小学生,正好是21世纪的主人。要想未来世纪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走在发展的前列,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有所作为,这就必须有健康的、适应时代特点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小学开展健康咨询,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关系到当今和未来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保护的大问题,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概括地说小学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工作,是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师实施的心理辅导,不但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引导、示范、催化、矫正与疏导等多方面作用,又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战胜心理上的弱点的勇气,掌握有效地调控心理过程与状态的方法,自觉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思想品质素质、文化素质等)的培养准备了基础条件。

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1、目前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所占比例的认识

如何分析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为此有相关专家曾以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试图通过教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与评价,了解和折射出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以便能够从整体上透视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

被调查的教师对当前小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教师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9.8%。这一结果提示我们,根据教师的日常观察及了解,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小学生厌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占了近五分之一。

3、小学生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心理承受力差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

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和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对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出,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有困难。其次为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绕着走,一点儿委屈挫折也受不了,很难独立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面对我国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如何认识、评价和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如何使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存求心理健康,这既是现实的呼唤,也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已成为在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绕深思和忧虑。

小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幼儿走向儿童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教育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往往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小学生心灵发展水平得以提高,他也使心理冲突随之出现,这些心理冲突就成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是:

(1)生理发育与心理健康发展速度不均衡。从正常情况,儿童生理发育速度要快于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如7∽8岁,小学生大脑重量已达到1100克,接近成人的1400克,神经皮质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由于他们的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因此,心理发展水平同生理成熟速度的不协调,是其产生心理冲突的一个基本原因。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心理过程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小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发展也常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为三种心理过程的基本成分的发展,不仅受其生理发育制约,而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对不同心理过程影响不一致,心理过程就会产生不协调,如认识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情感不稳定,情感过程出现导致意志不健全,意志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认识不深入。

有一学生因考试不理想,怕面对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骂,承受不了心理的负荷,离家出走。五年级语文老师公布单元检测成绩:“某某51分,某某51分。”如此重复两遍,自尊心极强的该生红着脸领到卷子后默默地回到座位。第二天班主任发现他没到学校,打电话到他家里询问,家长称已背着书包去了学校。据查找,家里放着的二千元现金跟着该生一起毫无音讯。

(3)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个性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世界观等成分,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也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性格自卑会左右能力发展,能力差也会导致自卑性格的产生。个性结构发展的完整性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

小时侯的我是一个丑小鸭,胆小害羞,自卑心理很强。小学一年级的陈老师、乘法口诀的背诵和黑乎乎的教室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是多么的刻骨铭心。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农村学校度过的。陈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教师,在校住宿。也不知他是怎样教我们理解乘法口诀的,只记得每天下午放学后都有一大片学生留下来背诵,谁能先背出来,谁先回家。夕阳西下,黑乎乎的教室里几十颗砰砰乱跳害怕的心,东一句西一句没头没脑地背着,陈老师的眼睛里充满了嘲笑,手一挥:“继续吧,那么蠢,老背不出来。”夜色黑了,我带着哭腔,背得越来越大声,以为这样就能赶走黑暗、吓跑害怕、背出口诀。八岁的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夜幕降临之际。一个人孤零零地爬过大山岗穿越浓密的竹林,害怕得大声哭着往家跑,终于到家了,扑到奶奶的怀里哭得直发抖,奶奶陪着流眼泪。那时候的我就以为自己太笨了。觉得老师和同学们都瞧不起我,见了陈老师也不敢看一眼,绕道而走,更别说打招呼了,总觉得他的神情是对我厌恶甚至瞧不起。和同学们相比,也总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如别人好。自卑就像一条毒蛇时时困扰着我幼小的心灵,艰难地度过小学阶段,成绩平平。到了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自卑的我开始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学习成绩也不错。工作中的我常用这件事来鞭策自己:千万不能像陈老师那样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爱心、用真挚的感情、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唤回学生的自尊、自信,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尽量不留给学生绵绵不断的自卑和痛楚。

在人成长的历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支持人类生活幸福的基石,如果一个教师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会因此失去自尊,必然会丧失自主的勇气与动力,在选择面前、在困难面前他(她)会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4)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困惑和不安。学生生理发育期之后,少男少女的“第二性征”出现,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剧变,带来一系列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和迷茫之中。近年来,学生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经历一些与青春期发育有关的重要事件。比如男生的“遗精”和女生的“月经初潮”,他们往往因缺乏思想准备而表现出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情绪,心理冲突比较明显。这个时期开始对异性的疏远到渴望与异性接近,开始有了性的朦胧的冲动等,都可能使他们的心理长期处于进紧张状态而得不到缓解。另外,由于性成熟带来的性紧张和性压力,也是某些学生烦燥不安情绪产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对这个问题,目前无论是家庭方面还是学校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或不妥的作法,致使二者的配合还不够融洽、不够和谐。

(1)养教失调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 孩子交了费,把孩子送进了学堂,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 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不和孩子谈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更谈不上帮助。甚至 在孩子要求帮助时,也总是随意推脱。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酿成大错时,才没头没脑地加以训斥,而 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

(2)教不得法

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一是过分溺爱。这种类型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宝贝心肝,宠孩子为小皇帝,小太阳、小霸王,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 。二是过高期望。

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客观地顾及孩子智力的差异,基础 的好坏,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确定孩子的优劣。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都得100分,而不能低于95分。事实上,有时学生的成绩80分就可能在班里是头名,但这还要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殴打。三是过度激励。这种类型的 家长把许愿作为对孩子的最佳激励措施,作为实现愿望的筹码。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干的事情,经家长一许愿,便成了等价交换,每事必先讲条件而后做。做道题,写页字都要伸手要钱,考试得60分也要缠着买东西,结果 把孩子引上误区,造成孩子任性和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四是过多干涉。这种类型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 特征,处处以成人标准要求他们。在对待孩子学习上,不是耐心引导,而是动辄呵斥打骂,使孩子精神经常处 于紧张状态,自尊心深受伤害,结果窒息了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一些性格敦厚而内向的孩子因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忧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造成生理机能失调,引起多种 疾病发生。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因家长那凶暴的形象和粗俗的语言使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自卑自弃,或犟拗抗争,或破罐破摔。

四、家校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辅导策略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起到有效的主导作用。学生入学后,家庭也还是他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仍然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建立和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从而使好的学生更加进步,差的学生得到帮助 。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配合,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被抵消。可以说,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或者没有学校教育配合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健康人才来。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在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

1、家庭教育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 ,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学生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1)多与孩子心理沟通。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讲的话,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尊重孩子的一些权利(如玩、交友、隐私等),不以成人功利标准衡量和约束管制孩子,让孩子在有适当压力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疼爱之情,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仰之情,这样孩子就能自觉自愿与父母相配合、协调,采取适宜行动来学习、做事。心理出现问题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能与父母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

(2)寓学于乐。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缓慢萌芽、发展,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仍依据快乐原则行事。因此,父母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的事情与玩的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既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许多父母把玩与学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不可调和的事项,要孩子玩就必然影响学;要孩子学就必然影响玩,不能两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父母以关心孩子前途命运为理由强制孩子学习、陪孩学习、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交友等等,这些作法都以忽视和泯灭孩子玩的天性为代价,最终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反叛等可悲结局。这些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现状和规律,一厢情愿拔苗助长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父母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寓学于乐,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选择性指导 。孩子活动易受外在情境、内在好奇心等因素影响,但是是非辨别能力较差,难分好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能一味迁就,凡事都好,也不能把孩子看作一无是处,没有出息。行为、心理异常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两种极端态度有很大关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无论好坏都是习得的(本能行为除外)。儿童的好行为或坏行为在得到父母肯定、赞扬后都会巩固强化,在以后的活动中会再次出现。因此,父母应遵循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学习规律,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赞扬,这样孩子好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对孩子不对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指出正确行为,帮助孩子改正,使不好的行为在萌芽中就被消除。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与形成坏的行为习惯是同样不易的,要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好的行为习惯就更困难了。因此父母不要无原则地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帮助孩子提高对事情是非的鉴别能力,自觉扬善抑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鼓励孩子交友。现在的独生子女和封闭的家居环境,使交友问题更加重要。年龄相近的同伴在一起游戏,能使孩子在许多方面增长见识,孩子的兴趣、注意力、语言、思维、情感、意志、动作、人际沟通、自信心、自尊心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使他(或她)更容易接受同伴的影响。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

2、学校教育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作为学校方面,应端正办学思想,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化水平。具体说来,应从下列方面入手。

(1)更新、拓宽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即变过去单一的学习、应试指导为素质的指导,包括各种素质的专门知识,诸如思想政治素质、体质体能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审美塑美素质和特殊才能素质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素质教育的观念、方法、途径等。

(2)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双向协调。这种协调不仅包括学校 要从家庭中获取有关学生和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学校按教育目的和具体培养目标,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

(3)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在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中,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才能增强指导的有效性。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心理素质差异大,而且还因为家庭教育差异大。

(4)改善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方法。学校在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和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尊重家长原则。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家长,不论是优秀学生的家长,还是后进学生的家长,都一样看待,一样尊重。即使学生有缺点错误、家长有责任,但毕竟不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只有尊重家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教育好学生。二是指导家长原则。应该承认,目前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是高了,整体家庭教育能力增强了,但也必须看到,作为个体的家长之间,还存在着参差不齐

的现象。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有些家长没有受过教育的专门训练,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来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 他们有时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仍是零碎和片面的、偏于感性的,没有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在和家庭教育的联系过程中,必须坚持指导家长原则,帮助家长提高 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规律。要利用适当的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或同家长一起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同时,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统一的学校要求同个体家庭教育的可能性可行性结合起来,把群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有效地发挥出来,充分地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是我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与教育辅导策略的分析与思考。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教育内部的全面改革,城镇及至农村中小学会逐步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服务一体的教学体制,抓好布局调整,做好管理文章,叫响质量口号;我们也相信,心理健康教育将会逐步将心理教育同学校其他教育同等起来,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这朵教坛中的新蕾,会在小学这片广阔的天地间遍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

[2] 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1.

[3]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1.

[4] 刘晓明 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1.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1.

[6] 刘 毅.变态心理学[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7):1.

[7] 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2.

[8] 赵 虎.《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62-64.

[9] 王 欣.《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344-345.

[10] 张智著.《浅析身心障碍与家庭教育方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6):67-71.

[11] 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86-400.

[12]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409-423.

[13] 王耘筹.《小学生心理学》.

[14] 《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15] 《普通心理学》华师大出版社.

[16]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许高厚《教育学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篇5: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措施与策略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我校开展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1.调查摸底,分类管理

我校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学生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六种情况:(1)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2)父母一方不在本地,为团聚而外出务工;(3)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4)夫妻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5)单亲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6)家庭婆媳关系不和外出务工。针对这六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进行重点跟踪,特别呵护和关爱。

“在外打工,最担心孩子什么?”37.2%的被访者担心孩子没人照顾;21.4%担心孩子身体有病;24.3%担心孩子学习不好;只有17.1%

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可见,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难道赚钱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我并不在乎你们能给我买多少漂亮的衣服,也不要那么给我买好玩的玩具,我只想和你们在一起。每次看到别的小孩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散步,我真的好羡慕。你们都说这么做都是因为我,想让我比别人过得好,可你们是否知道我最最渴望的就是你们能陪我一起做作业,牵着你们的手一起散步„„

虽然受现在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大环境持续低迷,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趋势放缓,但可以预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将不会缩小,而是继续呈缓步扩大的趋势。因此,怎样使“留守学生”受到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仍然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针对留守学生的内向、孤僻不合群、有自闭倾向,性格、行为出现偏差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宣泄法,实行“代理家长制”的方法。

我校对这些留守学生,在每周二德育活动时间,先进行集体心理引导、教育,再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进行单独心理辅导,我们还教学生自我教育的心理健康方法:

宣泄法:压抑、自卑,自弃等心理是“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要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得以排解:可以通过写日记诉说,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或者打电话诉说,也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吼叫等方法,及时疏导心结,化解积郁,求得心理平衡。还可以找知心朋友和

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以解除内心的冲突。教孩子学会发泄。教育孩子有什么事不要憋在心里,要想办法让它发泄出来。比如有什么事你不想告诉别人的,但憋在心里又觉得不舒服的,那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心事写出来,心里就会感到轻松一些。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把自己的心事向你的好朋友,好伙伴,向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倾诉。有时候自己的倾诉也许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但你会发现倾诉过后自己的心情会变得坦荡舒畅。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我校三年级留守男生王某,长期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肆无忌惮,经常随意的损坏同学的东西,一旦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就拳打脚踢甚至咬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违反六次纪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学生中有不少这样的“小霸王”,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脾气暴躁,不听劝告,不服管、甚至对家长、老师有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经常和监护人老师顶嘴,甚至用“不读书”来威胁家长和老师。我们就采取了宣泄法对留守男生王某进行心理疏导,效果好,现在他转变成心理健康较好的留守学生,还帮助其他的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由学校进行统计并核实学生父母务工的联系地址、电话,然后由学校教师分别担任“代理家长”,班主任为“留守学生”的代理责任人,教师和“留守学生”结对,负责学生在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

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学生的父母联系沟通,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告知父母,交换意见。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经常给孩子以亲情问候和情感疏导。结对的留守学生随时可以找代理家长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代理家长要多与结对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这些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疏导,要让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学校每周进行一次抽查,对表现突出的“代理家长”进行表彰,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奖励。

有一位女同学,人长得挺高大,胆子却比较小。以前往往有什么事也不敢对老师说,父母又在外打工。下面就是她写的两篇习作,留守学生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她的这两篇习作里略见一二。

习作一:《难忘的经历》

那是刚开学不久,那次我把钱借给同学了。到了星期五还没还给我。我急得差点哭了。这时,一个同学对我说:“你可以走路回家呀!”啊,走路?我可没尝到过这样的苦头哇!在家里爷爷奶奶把我捧为掌上明珠,当我是家里的小公主。走到奶奶家里少说也有十几里哩,我想都没想过更别说做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这样了。我走到半路时遇到了大黄狗。可恶的大黄狗向我汪汪叫了几声,我吓得直发呆。因为我从小就有恐狗症啊!当我走过山洞时我像箭似的跑,因为洞里的声音好大啊。在路上我感到孤独极了。天渐渐地黑了,我想家了,想到家里的人一定急疯

了,我便嚎啕大哭了起来。这时,一个过路的叔叔停下车来,说搭我走,我勉强说不用了。走啊走啊,终于到了。一到家我便睡到床上,第二天脚肿了起来,起泡了。真是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可怜我回家也曾十八难啊。

这篇习作不禁胆颤心惊,这位同学看来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了,一个女孩子单独行走那么长的路程,万一路上出点什么事,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学校里非常重视,之后便展开了五类生的调查摸底工作,还特别为留守学生做了辅导档案,并为每位留守学生牵线与老师结成对子,让他们有了固定的代理家长,让他们有什么事,一定要跟代理家长商量。习作二:《难忘的经历》

今天早上起来,我就感觉有点不对劲,手脚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不想吃饭,但我还是去上课了。

上课时,脸很烫,头又痛,我扑在了桌上。老师走过来轻声问我怎么了?我没回答。老师把手放我额上一摸,“呀”地叫了起来,说“你发高烧了”。随即老师就打电话叫来了我的代理妈妈——苏老师。苏老师赶紧拉起我的手把我带到医院。量体温、检查、做试验、吃药、吊针„„老师一直陪着我,我担心等下回去时怎么办,我身上没有钱了啊?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轻声说:“钱的事你不用担心,老

师会帮你,回去了我会打电话和你家人说清楚的。”我心上的石头落了地。后来的几天老师一直按时让我吃药,陪我打针,直到我的病好了。

有了这次经历,我再也不担心了,因为我有妈妈一样的代理妈妈啊。

3.针对留守学生的缺乏自信、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焦虑心理突出、耐挫能力较差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正面疏导,培养兴趣,情感迁移,锻炼意志,激发他们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正确引导,启发自觉,转移法,自我暗示法的方法。

帮助留守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所在,让他们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相信自己的能力。日本教育界的一项研究表明:最好不要在学生作业本上打“X”号,因为这样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发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事实上,每个孩子有了才能,会引以为自豪,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教师对留守学生应细心观察,对于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热情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类似于父爱和母爱的温暖,燃起希望之火,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

我校提高“留守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学生”的个人素质。首先,对“留守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学生”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留守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学生”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学生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我们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渗透“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载体,任课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增强自信心教育等。

针对留守学生意志薄弱,不善于克服困难的状况,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演讲、研讨会等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挫折是经常出现的,应正视所面临的挫折和困难;同时,组织学生学习名人、伟人的故事,让他们谈看法,谈体会,以提高他们对生活中各种的认识。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教育他们万事如意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实际上,万事都按自己主观愿望发展是不可能的。对于困难来说,只要不懈努力,“山穷水尽”一定会“柳暗花明”。古语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坐而论道,只说不干就既不会有力量,也不会有这力量建树起来的成就,当然也不会有由于愉快地看到这种力量而产生的信心。矫治懦弱性格有效方法是采取行动,分析留守学生学习、生活存在哪些困难,鼓励他们勇于行动,教育他们生活上独立,学习上自主,教师帮助他们建立成功档案,他们会“怒向胆边生”,坚定他们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当然,对留守学生的诚实教育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他们“吾日三省吾身”,彻底战胜自我,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我们还教留守学生战胜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健康法:转移法、自我暗示法等。我校也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写出教案,有计划、活动安排、效果记录,教学后记等,要求内容详实,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

力求更好的效果。

转移法:要学会自觉的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对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的学生,要让他设法摆脱眼前的情境,如倾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通过一些群体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练习书法,画画等有有益的活动来消除当时不正常的情绪。

自我暗示法:成语中的“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动写照,暗示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起显著的导向作 用。当记恨念头产生的时候,要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压抑自己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要不断的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处理的很好”、“我不比别人差”,不轻言放弃。经常性的努力,不懈的锻炼,会使你走出自卑的阴影。

我校组织留守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到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体验、感悟、适应,学会面对现实,学会克服困难;要善待他人,帮助比自己还困难的人;培养远大理想,树立必胜的信心,奋发向上。

4.针对留守学生的漠视亲情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组建留守学生朋辈辅导小组、化整为零,进行心理咨询的方法。

我们学校开设“二线一室”。所谓“二线一室”即:开通校讯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利用校园广播站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留守学生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留守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学生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学生,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学生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补珍贵。

我们把一些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学生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一块玩耍一块儿学习,有问题一起想办法,有快乐也一起分享。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共同性,在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上也具有共性的困惑和问题。同时,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学生之间更易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藉

与支持。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学生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困惑和疑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而且,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成长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学生的成长小组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化整为零。我们把留守学生分解到老师、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在双休日、节假日把他们带到家里,让留守学生体验家庭的温暖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建立完备的留守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学生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我校做到“三知、两沟通”。“三知”指的是学校要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代管人的基本情况、父母外出的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做到知情,并建立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家庭学生基

本情况。“两沟通”指的是学校要定期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与代管人沟通,以便在教育中“对症下药”。

搭建平台,知心老师,解开留守学生的心结。由于留守学生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我们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知心老师,化解心结;根据留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通过面谈、写信、写纸条、打电话向老师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生活上,班主任给予生活起居的照顾;学习上,任课老师给予晚自修的辅导;业余生活上,同伴间的玩耍,弥补了枯燥孤独的娱乐;学校定期的外出游乐活动,弥补了家庭父母不能照顾的遗憾。

我们设立“书香校园”,陶冶情操,为留守学生寻求灵魂的依托。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灵魂的归宿与寄托。对于我校留守学生来说,建设“书香校园”容易使他们找到灵魂的依傍,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为此,我校加大阅览室和图书馆建设力度,新增订阅报刊几十种,新增阅报栏;举办各类宣传,如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国庆特刊、弘扬民族精神等栏目;举办各类节目,如英语“记忆大王”、元旦会演、体育运动会、演讲、诗歌朗诵大赛等等,陶冶留守学生的情操,发扬他们的长处,感受人生的价值。我校建立了书香班级,在每个教室的角落安放图书柜,堆放同学们的课外书籍,供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走到书中用心灵去感受美好,感受高贵,从读书中感悟人性、人情、仁爱。

家校联系,沟通家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家校互动。虽然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的监护人取得联系,学校也相应地建立起“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们还可以与留守学生的父母通过电话等通讯的联系,把平时孩子在校的表现告知他们,提醒他们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工作再忙,也应该抽空和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天,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针对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失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形式的教育活动。

【模拟家庭】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庭关爱,我们设计了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参研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学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们带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亲情般的关怀。【结对子】由父母均在家、家庭和睦、家长素质较高的学生与一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视为兄弟姐妹,在生活学习中比学赶帮。

【亲情教育课】 为了让留守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学校安排每班每周上一节亲情教育课,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留守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利用校讯通、微机室等资源,分批给家长打电话、qq聊天等,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

针对留守学生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自主教育活动:

【自主规划】留守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帮扶教师的引导下,描绘人生理想,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发展目标,写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并把它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或向班、小组同学公布,或装入成长记录袋,便于老师时时检查督促。

【自律承诺】留守学生与班主任老师、班集体和帮扶教师签订自律承诺书,找出自己最突出的缺点,向大家承诺限期改正,并写明改正缺点的具体措施,接受集体的监督,以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自我评价】班主任帮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与社会、家长、老师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对照,通过日记、周记、汇报、“每日几问”、月评、期评等等方式来调控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

针对家校联系不畅,代理监护人监护能力差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家校联系卡】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与留守学生的关系等等。

【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学校利用家长会等契机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设立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对成长过程中的个人隐私如月经、遗精、家庭矛盾等问题,往往难以启齿,羞于向别人诉说。为此,我们计划在校园局域网络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为学生开设一条可以倾诉而隐私又得到保护的途径。

5.针对留守学生的学习困难、注意缺陷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的方法。帮助“留守学生”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学生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校班主任开展留守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面向全体学生,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

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我校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班主任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班主任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对留守学生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调节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留守学生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我们倾注真情,为留守学生撑起爱的蓝天。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学生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

我们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学生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我们启动了“二•五”工程:

针对“留守学生”“爱的缺失、精力分散、思想误区、精神萎靡、缺乏勇气”等特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群体的教育和培养,用爱为他们撑起一方自主成才的天空。

对学生的“五自”教育:对部分“留守学生”心理存在的一定缺陷,他们注重“心育”,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辐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

对教师的“五心”教育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留守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以“关爱、尊重、科学”为前提,工作中做到“爱心、细心、耐心、匠心、恒心”。因为“留守学生”来源于不同背景的家庭,性格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在教育上要善于用计,别具匠心,采取疏导启发等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

我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主力军。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外面观望,更不是站在这个世界对面牢骚、叹息、愤慨,而是应该在这个心灵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当代教育理念。参加“三新一德”学习、考试。开展人人读一本教育专著。

每期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示活动。向上级推荐优秀心得文章。在校园里张帖教师记录的名言警句。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高度关爱,加强个案研究

(1)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

(2)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3)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

老师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学生贴“坏标签”;集体活动,传递温暖。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学生,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集体活动,传递温暖。

从学校的角度看,针对留守学生普遍感到孤独、自卑、缺乏安全感的状况,学校根据自身条件,成立了音乐、体育、绘画等特长兴趣小组。同时经常组织体育比赛、班级晚会和重大节日文娱晚会等活动。吸引留守学生参加,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感受到快乐,从而更喜欢学校,让集体的温暖弥补家庭关爱的缺失。三年来共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占学生总数的35%左右,有多名学生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成为了特长生,如3-6班刘琦,参加县运会获得了全县100米、800米第一名的好成绩。上文提到的长期与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内向,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女孩,通过参加兴趣小组,不但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去年上半年还被高中录取为特长生。

篇6: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与辅导

【摘要】:当教育已经从各方面渗透,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不容置疑的成了社会关注热点,孩子的性格发展规律与孩子日常生活的脾气表现息息相关,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修养,就要从小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这样不仅有益于孩子学习生活,更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事的人生路做铺垫。因此研究和探索小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之一细节:坏脾气,是非常有价值的。【关键词】:关注 小学生 心理问题

引言

目前国家对于心理问题越加的关注,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专家的关心之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目前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小学生心里辅导以适应性心理问题为核心,重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缓解小学生的适应性心理问题的指导。常见心理问题分为认知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意志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交往心理问题和行为心理问题七大部分,这里我主要针对情绪心理问题之一即坏脾气进行研究。人有脾气是正常的情绪反映,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动不动就大吵大闹,或者闹别扭地任何人也不搭理,更有甚至对无关的眼前人大打出手,长期以往,如果不给予关注和及时的辅导,后果一定是不乐见的。这不是一种病,并不需要吃药,而是一种心理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参与携手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一章小学生坏脾气与心里健康

◆1.1小学生心里健康的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

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5、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6、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 2

高[1]。

◆1.2小学生坏脾气的表现

比如孩子在家里爱当小皇帝,对家长尽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当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满地打滚,双脚乱蹬,大哭大闹。

比如当小学生在学校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引起争执的时候,他(她)就到处扔书,甚至是拿文具砸人等过激行为,老师好言劝阻他(她)不屑一顾,或认为老师偏袒对方因而产生阻抗心理。

比如在逛街的时候,孩子无理要求买一些价格不菲的东西,在我们坚持不同意的情况下,孩子选择在商场哭闹,在参加同学的聚会,孩子毫不给面子的,在大街上走路,因为某事与孩子产生意见分歧,孩子因此顶撞语言过激。

这些情况对于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不陌生,孩子偶尔有些小别扭或者在特殊背景条件下大闹脾气是正常的,可是,如果动不动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应当给予及时的辅导纠正。

◆1.3 小学生坏脾气的判断

根据1.1所描叙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定义,其中之一就是“稳定的情绪”即: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相反,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小学生的日常情绪表现和定义所说的不符,无法正常的控制自己随时发脾气,则说明小学生的情绪心理不健康,再对比1.2,小学生对日常中不满足自己要求,不能让她称心如意时的表现,就可以很客观的判断小学生是否脾气坏。

第二章小学生坏脾气的原因

◆2.1个体原因

根据弗洛伊德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说,儿童的无意识理论贯穿到个性结构中,这个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不知道价值判断,其活动收快乐支配,即不考虑时间、地点和方式寻求本能的需要的立即满足。自我时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意识结构部分,在与现实环境相互接触过程中,逐渐学会选择用适当的手段

来满足本我的需求。超我的功能是对自我监督,即监督自我不让本我的需求得到任意的满足。于是,脾气就随着本我,自我,超我不断改变[2]。

3~6岁的孩子萌生了自我意识,试着自己去独立地解决一些事情,但由于能力有限,常常容易弄巧成拙,他就会着急,发脾气,这体现了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有不同的情绪躁动。

哈尔滨市心理卫生中心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田洪伟认为,坏脾气除了有家长长期溺爱的原因外,还源于青少年产生的“成人感”,他们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努力在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要以独立人格出现;而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面对这种矛盾和困惑,他们常常会处在焦虑的情绪中,产生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而这种情绪波动在父母面前更易发作[3]。

无论如何,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个孩子过于成熟反而是不符合健康标准的。个体的发展需要有人从旁耐心辅助。

◆2.2家庭原因

有些孩子天生脾气比较急,但如果爱发脾气,这跟父母的教育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溺爱、娇纵等。比如当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常会发脾气,满地打滚,双脚乱蹬,大哭大闹。对此,一般父母会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迁就,百依百顺求太平,采取妥协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这其实就是告诉孩子,发脾气才可以达到目的,于是孩子当然越来越爱发脾气了。另一种是用武力解决——打或骂,这种情绪上的压抑,他会学习家长,也把打骂做为发泄情绪的办法,于是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了[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2.3学校原因

在学校中,教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态度直接就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反映。如果小学生在学校中犯错,教师采取的是专制的处理方法,就会引起学生的情绪紧张,冷淡,攻击性强,自制力弱,学生的脾气就会疯长,于是,在学校的人及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同时,坏脾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传染的。如果教师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放任不管,就会导致孩子更加的肆无忌惮,无组织 4

纪律性,无团体目标,随性而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4社会原因

孩子是社会的一份子,在参与社会交际中,没有人会像父母和老师一样处处以你的成长为重,难免会碰壁,孩子不懂的如何处理这样的无措就通过发脾气来表示自己的不服气和不满意。另外,面对社会上的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和不安,这样更加剧他的反叛脾气。

第三章小学生坏脾气的应对策略

◆3.1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小学生应该在意识到自己脾气难以自控的情况下给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一是,寻求家长的帮忙;二是,自己每天记录发脾气的次数,争取找原因改掉;三是,和同学朋友约定,在自己发脾气时不要谦让自己,要及时告知并帮助自己冷静;四是,自己对老师的不满意可以在课后找老师交谈或者以写纸条的形式交流。

◆3.2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找出孩子爱发脾气的原因:是否父母本身在教育上存在问题;或是孩子想睡眠,身体不好。

2.,不予理睬或转移目标:对正在发脾气的孩子,不能强行制止,而应先转移目标,例如孩子哭时擦眼泪,就说“灰尘怎么到眼睛里了?”或是不予理睬,使其目的不能得逞,久而久之能得以纠正。

3,置之不理:这是帮助孩子摆脱发脾气习惯的最好方法。因为孩子发脾气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你不理他,孩子就会意识到发脾气没有什么用还是少用为好。不理睬发脾气的孩子,需要你能沉住气。

4,转身离开。孩子发脾气时,你尽管去做你的事。

5,适当地劝说。如果你还做不到置之不理,你可以对孩子反复讲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说明什么事是不会被允许的,但不要做出任何举动。你的目的是帮他摆脱困境。

6,不要议论他。孩子不再发脾气时,只要欢迎他能停下来就是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如果孩子不停地哭闹,你觉得除了让步没有别的选择了,你可以告诉他如果愿意哭就尽管哭好了,但你不喜欢他的哭声。不要让哭闹左 5

右你的决定,搞清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最可能发脾气。让孩子知道你说到做到,绝不让步。

7,尽量避免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场合和情况。找出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因素并避免它们是可能的。避免孩子发脾气。每个孩子动手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任务或玩具太复杂,孩子会因完不成而感到沮丧,你可以把任务安排得简单一些。必要时提供帮助。让孩子看你是怎么用另一种方法解决他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有时候寥寥数语、关键性的提示,足以缓和孩子一触即发的紧张情绪。避免孩子过分疲劳和兴奋。这种时刻,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尽量使孩子处于平静的状态。

8,不树坏榜样。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表现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比如,当快递公司打电话告诉你东西弄丢了,此时你可能会怒不可遏,但此时千万别对着电话大喊大叫,孩子会密切关注你的一切表现。最好避开孩子后再和快递公司理论。

9,学会“冷处理”。孩子向大人表达愤怒,大人也会不知不觉地火气顿生。生气会传染,所以家长最好给孩子立规矩。比如,“在咱们家,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要心平气和,不许情绪失控。”或者对孩子的愤怒情绪进行冷处理。比如,“我现在要离开一会儿,咱们稍后再谈这个问题。”

10,与孩子一起制作“制怒清单”。当孩子开始发怒的时候,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助其“熄火”。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列出“制怒清单”。比如,出门散散步、想想非常安静的公园、快跑、听音乐、击打枕头、投篮、画画、找人聊天或者唱歌等。一旦孩子找到某种发泄怒气的方式,要给孩子鼓励。

11,让孩子了解发怒前征兆。告诉孩子,生气之前多半都会有某些迹象。比如,“我说话提高嗓门”,“我的脸颊发红”,“我拳头紧握、心跳加快、嘴巴变干、呼吸急促”等等。了解这些发怒前兆有助于孩子自我控制情绪。

12,教孩子制怒技巧。帮助孩子消除愤怒,平静情绪的最有效技巧之一是“3+10”制怒法。家长可以与孩子一道练习:感觉情绪快失控的时候,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后,在心中默数10下,从1数到10。做法虽简单,效果很明显。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遇到不开心事情的时候,有些学生会率性而为,既容易伤害他人,也容易伤害自己[5]。

◆3.3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帮助学生意识到成功与情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其次,在引导学生认识“坏脾气”的危害时,教师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形式,如通过童话故事、角色扮演、生活片段、续编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坏脾气”的系列危害。特别是“续编故事”留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利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的投射和宣泄,利用帮助学生挖掘、认识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认识不良情绪、不良性格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乱发脾气不仅是跟别人过不去,也是跟自己过不去,而且对问题的解决丝毫没有帮助,经常发脾气对人的身心发展也不利。另外它会影响同学的关系和家庭和睦,造成紧张气氛,严重的还会危及人的安全。

最后,采用评选的方法,看看哪个同学每天发脾气次数最少,并且情绪表现最好,除了口头奖励,更应该赋予这些改正的孩子权利去帮助别的同学养成良好的情绪。

结束语

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如何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培养优秀的国家栋梁不仅在于智力上的成才,而是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健全的人格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离不开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对情绪的研究和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仅以此文帮助孩子们在情绪控制这条路上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1]《良师》2004年18期

[2]《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3] http:///learn/specialtopic/67-72m [4]《小学生·心理成长》2006年第Z1期

上一篇:十八大对党章修改要点下一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