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练“四功”节能降耗促俭约

2024-07-11

多措并举练“四功”节能降耗促俭约(共7篇)

篇1:多措并举练“四功”节能降耗促俭约

多措并举练“四功”节能降耗促俭约

临沧供电局紧紧围绕“俭约云南”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以“实干、实用、实效”为着力点,立足企业实际,管理、技术、堵漏、文化“四轮”齐驱,大力开展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活动,深入推进俭约型供电企业建设。

一、落实责任、练实“管理功”

(一)源头着手,落实工作责任。作为试点单位,局党委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党委会,统一思想,把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传承中华民族俭约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成立了以由局长任组长,党委书记任副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照活动要求制定了方案和18项推进计划,落实责任,细化分工,使活动与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确保活动有效推进。

(二)精打细算,做好成本管控。以节俭成本为主线,让现有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为目的,全员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开展“五俭约”活动。即俭约办公。充分利用QQ群、OA协同办公系统等资源“直通车”优势,倡导无纸化办公;俭约办会。充分考虑我局所辖8县区供电单位办公地点分散状况,会议尽量采取“打捆”和视频并举的模式,杜绝“时间、资金浪费在路上”;俭约用水、电。监督员工日常工作中做到人走灯灭、电断、水断,杜绝“长明灯”、“长待机”、“长流水”;俭约用车。实行车辆集约化调度管理,鼓励“拼车”,杜绝公车私用,降低公车消耗;俭约用餐。严格落

实各级关于公务接待工作的相关规定,倡导“绿色节俭”。积极推进物资管理“大仓库、大配送”工作。仓库物资采取分区分类摆放,一次到位。项目物资由供应商直送现场、品控物资抽样送检在物资到货后统一抽样送检,避免二次费用。开展废旧物资价值评估并运用拍卖方式进行处置。活动至今,我局会务费同比降低32.6%;差旅费同比降低29.7%;水电费同比降低5.8%;公务用车费同比降低26%;业务接待费同比降低18.06%。拍卖废旧物资回收资金332万元;报废资产净值率为9.86%,做到了废旧利用,勤俭持家。

二、节能减排、练实“技术功”

(一)多管齐下,保障供电可靠。以减少停电时间为主线,最大限度保障客户用电安全可靠为目的,多方位加强停电作业管理。“先算后停”,统筹协调,严格控制停电范围及次数;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减少电网故障停电时间;建立停电完成情况月度分析和通报机制,有效管控停电时间;推广带电作业,最大限度做到不停电、少停电。活动至今,我局客户平均停电时间2.91小时/户,同比减少10.29小时/户,同比减少78.0%。开展10千伏配电网带电作业、35千伏及以上输电网检修作业、带电检测作业等累计816次,减少停电时间122.38小时,少损失电量184.84万千瓦时。

(二)内外兼顾,推进节能减排。以节约创效为主线,实现客户和企业双赢为目标,不断开拓思路提升服务能力。对内,积极开展优化电网结构、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制定电力需求侧

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做好需求侧节约电力电量工作;积极优化电网调度消纳富余小水电,实时调整运行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弃水。对外,积极为客户开展节能诊断,提供节能培训、节能宣传及服务工作;帮助扶持资源综合利用自备发电机组企业。活动至今,我局向客户免费赠送节能灯9322支,义务帮助客户消除用电隐患157个,对临沧市24家重要客户和123家大客户配备客户经理,及时协调解决客户节电难题,此举得到了客户的赞扬;节约电量363.64万千瓦时。经过调度优化,临沧市弃水电量比预期减少了1500万千瓦时。

三、多措并举、练实“堵漏功”

(一)多措并举,提升降损能力。以降损增效为主线,改善电压质量提升供电能力为目标,多维度落实降低线损工作。成立节能降耗项目组,把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应用到节能降耗工作中;制定节能降耗指标以及3个降低线损的专项方案,强化落实,严格管控综合线损率;结合2013年调查结果,开展管理电量损失专项治理工作,减少管理电量损失;投入305万元组织完成技术降损相关技改工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科研活动,我局“基于10kV配变不平衡电流智能调节技术的降损节能研究”成果于2013年获国家专利(证书编号:201220529117.5),该成果应用于供电线路“俭约化”的管理研究,有效促进了节能降损工作。活动至今,我局综合线损率为9.78%,同比降低3.13个百分点,折合电量少损失3028万千瓦时。

(二)双驾并驱,杜绝“跑冒滴漏”。以堵漏增效为主线,提升营销基本业务和客户安全供用电管理水平为目标,努力抓好内控外查工作。对内,建立规范营销基础管理的“检查、整改、提升”长效机制,持续提升营销工作质量;对外,切实防范客户供用电安全风险,依法查处客户存在的各类违约用电行为和供用电安全隐患。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检查各类用户5062户次,发现并处理存在问题131项,查获窃电案件18起,查出违约用电18起,追补电量6.37万千瓦时,实现堵漏增收14万元。

四、培育载体、练实“文化功”

(一)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以全员树立俭约思想为主线,激发全员勤俭办企业激情为目标,充分发挥发挥舆论作用。向全体员工发出“俭约云南”主题宣传教育实践倡议书;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党、团员参与率100%;利用好宣传教育“武器”,以电子显示屏、宣传橱窗、宣传标语、网络媒体等为平台,对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报道。

(二)培育载体,打造俭约文化。以培育俭约文化为主线,打造俭约型供电企业为目标,发动员工全员全过程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办好“一讲”、“一堂”、“一桌”。即开展好以“传播文明 放飞梦想”为主题的百姓讲坛宣讲。建设好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将俭约进行到底”为主题的道德讲堂。管理好食堂餐桌,摆放“光盘行动”倡议书,墙上悬挂俭约标语,引导员工及其家属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组织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家做起”、“低碳家庭、时尚

生活”等各类主题活动,倡导俭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选树典型。及时表彰了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10个部门(单位)和21个家庭,邀请获表彰的俭约型部门(单位)和家庭交流好的经验及做法,营造良好的俭约比拼氛围。

今后,临沧供电局将一如既往的把“俭约云南”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健全和完善降本增效的长效工作机制,以更加实际的行动把俭约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抓好“一个融入,三个结合”,即:把实践活动融入“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电网建设、优质服务”等中心工作,找准当前影响成本效益的难点,创新举措,推广实践经验,让俭约的行为看得见、效果可估量。把实践活动与“企业管理创新”、“人财物集约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三个结合,成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善行义举榜”的有效载体,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唱响“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主旋律作为企业效益的增长点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正能量!何强宇潘学映

篇2:多措并举促降损

1 强化组织措施, 落实科级干部挂点制度

衡阳供电公司将科级干部作风整顿与供电所台区降损工作有机结合, 制定了《衡阳公司科级干部挂点供电所台区降损工作方案》, 公司领导带头示范, 科级干部挂点全公司58个供电所。公司要求每名挂点干部全年直接参与并解决不少于4个高损台区的降损工作 (即台区线损由20%以上降至20%以内) , 并上交不少于一篇的台区降损典型经验汇报。

挂点工作实行痕迹化管理, 以挂点工作任务书、挂点工作登记表、挂点工作留言本等3项记录作为挂点工作的主要凭据, 同时将工作联系单、工作督办单、调研报告等作为挂点工作档案的基本内容。

2 加大奖惩措施, 完善线损考核制度

设立线损专项目标奖励基金, 对完成目标的单位和人员按月进行考核和奖励。

突出高损台区降损工作奖惩。一是增加供电所综合排名考核, 以季度为单位, 对各供电所的台区累计线损率环比下降情况、高损台区总数环比情况、高损台区降损计划完成率三项指标按不同的比重进行综合排名, 按综合排名情况进行奖励或处罚;二是以季度为单位, 对各县公司的高损台区数量进行统计, 数量下降的单位进行排名奖励, 数量上升的则进行处罚 (该项主要针对各县公司管理层) ;三是以季度为单位, 按单个台区线损率下降或反弹情况对单位和台区员进行奖励或处罚;四是参照月度降损计划, 按区线损完成的情况对挂点干部进行奖励或处罚。

规范供电所台区经理奖惩办法。针对各供电所台区经理奖惩办法不规范、不统一, 台区降损激励效果差异较大的现象, 由市公司营销部统一制订指导意见, 供各个供电所参照执行。

3 推进降损管控措施, 确保降损有序开展

一是每月定期召开线损分析及管控会, 对各县公司线损完成情况及日常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帮助各县公司制定下一步降损工作计划;二是要求各县公司每月根据年度降损计划制定月度降损计划, 计划要细化到周, 市公司营销部对计划进行周督办和月通报, 并且每周选取1个单位进行现场督办, 强化台区降损计划的刚性执行;三是加强对月度计划完成情况的奖励和考核, 对完成计划的单位进行奖励, 对未完成计划的单位按计划完成率进行不同程度的扣罚。

4 制定制度保障措施, 规范临时用电管理

针对供电所台区线损以包代管、临时用电管理混乱的实际情况, 重新修订和宣贯《临时用电管理办法》, 重点明确4点要求:一是明确临时用电管理范围;二是明确办理流程中的注意事项;三是各单位应设专人负责临时用电管理, 建立临时用电台帐, 做好统计考核;四是按期开展用电检查, 重点防范农村挂钩用电、基建私自转供等违章用电行为。

5 深化挖潜增效措施, 持续开展反窃查违工作

一是落实反窃查违任务目标与奖惩;二是加大反窃电监控分析力度, 要求各单位建立集抄主站, 安排专人利用营销稽查监控、用电信息采集等信息系统, 对线损超阀值的台区实施常态监控, 并及时以工单形式下发给相关班组进行处理, 提高打击的及时性和精准度;三是重点开展好夏、冬两季反窃电专项行动;四是开展对网络传输放大器、通讯基站、数字衡阳等违章用电的专项整治;五是在市、县政府及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继续对反窃电保持高强态势, 全面推进用电秩序整治工作。

6 实施内部节约措施, 规范生产经营用电管理

规范公司生产经营用电范围, 重视公司生产经营中的用电管控。一是科学、合理制定2015年公司生产经营用电节能指标;二是加强抄表管控, 每月对公司生产经营用电的计量装置、抄表质量等情况进行核查, 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用电数据完整、真实, 为线损分析提供有效支撑;三是加强公司生产经营用电的分析、考核。对完成计划指标的单位进行奖励, 对未完成指标的单位进行处罚, 并督促相关单位分析、查找问题, 及时进行整改。

7 实行台区线损全方位监控, 强化配网线损异常监管

台区线损真实性监管。一是深度应用SG186系统功能, 实现公变台区总表自动抄表, 取消人工录入数据;二是利用采集系统加强台区关口表表码核查, 加强稽查人员现场核查;三是借助程序自动采集SG186系统中台区的售电量和供电量, 全面取消手工报表。

线损实时监管。为充分发挥采集主站对线损的实时监控功能, 将采集主站划归营销部专业室直管。重点对线损涉及的8大类工作、15项监控指标按照月、半月、周、日的监控频度进行监控分析, 并针对各项指标设定三级阀值, 当监控数据达到某一阀值时, 及时启动县公司稽查、市公司稽查及效能监察等相应监管工作。

8 推行“一台一档”, 规范高损台区降损管理

篇3:多措并举促小学美术快乐教学

一、在美术欣赏中寻觅情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艺术体验氛围

小学美术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核心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评述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对特定的美术作品作出专业而生动的评判,用心语点缀情感表达。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与美术基本论调不契合、不配套、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较为普遍和集中的问题就是重绘画轻欣赏,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程度有关,但这却是表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本身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是简单看看、粗略观观,轻视了学生审美力的培养。因此,欣赏课的欣赏意味变得淡化了,睡觉和说话充斥其间,学生的审美感受长期处于“学步”阶段,与常规教学严重脱节,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学习实效欠佳,学生在面对美术艺术品时,无法自然表达自己的视觉感受。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利用新颖学具教学,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事物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味会有大幅提升。在此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音乐、影视和图片等艺术资料,既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植入游戏内容,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玩耍一般会附着在游戏中进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游戏适当植入其中,能使注意力更为持久、稳定,使学生在长时间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自由自在能放开,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凝聚在一起,对绘画就会陶醉其中。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现对美术教学有较大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潜行,困难会相对较少,路程也会最短。教师的素质在授课者中会时刻体现,如仪表语言风范、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对学生的内心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多源于此。教师要有进位争先意识,注意日常学习和积累,重视与新观念、新教法的对接,持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出有价值的教学手法。

篇4:梁山多措并举促发展

一、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4年共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50万元, 补贴资金创历史新高, 列全市第二位, 受益农户488户、补贴机具718台、拉动农民农业机械投资2500多万元, 其中新增大型玉米收获机168台, 使玉米机械化生产瓶颈得到进一步解决;新增大型植保机械3台, 全程机械化发展步伐、服务农业生产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精心组织“三夏”“三秋”农机作业。

“三夏”、“三秋”生产时间紧, 任务重, 县农机局立足早字, 突出抢字, 精心部署, 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由于服务得力, 全县“三夏”跨区机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600多台 (其中跨省机械500台) , 参与的机组人员达1700多人, 总作业量达到了70万亩, 跨区作业总收入达3800万元左右。“三秋”期间, 上阵机具13000多台套, 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800台, 引进100台, 联合机收63万亩, 机收率达到88%, 秸秆还田机1200台, 秸秆机械化还田48万亩, 秸秆青贮面积20万亩,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99%。“三秋”期间共组织100多台农业机械南征北战, 跨区辐射面远及河北、东北、天津等地, 作业面积达到11万多亩, 作业收入达990万元。

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连创佳绩。

目前已完成职业技能鉴定316人次, 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全年任务。自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 梁山县农机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连续10年被省授予农机修配管理和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先进单位。

四、农机教育培训实现新突破。

在农机化教育培训方面积极创新模式, 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截至目前, 共培训各类农机新技术人员4750余人次, 其中农机管理人员110人, 农机技术人员700人, 农机操作人员3940余人次。新购机农民500人, 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1220人, 农机驾驶操作技术培训2000余人。

五、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 加大监管力度, 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2014年全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新入户273台, 年检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547台, 初考驾驶员255人, 实地检验各类农业机械562台;新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4个, 平安农机示范村4个, 平安农机示范户50个。

六、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维修供应市场监管、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4年合作社建设由原来的抓数量转向抓质量, 引导和督促农机专业合作社寻找不足, 缩小差距, 在规模上、质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全年三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高标准新建任务, 并新增一家市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七、依法规范农机维修网点。

篇5:饶平多措并举促扶贫势头好

近年来,饶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安排,结合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的开展,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老区群众生产生活上的突出困难。各级强化措施,并狠抓落实,截至2013年底,全县共筹集帮扶资金8029万元,投入帮扶资金5407万元,其中投入到村5005万元、投入到户资金402万元,启动帮扶到村项目453项、完成436项,完成帮扶到户项目5457项。各级有关部门一把手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826人次、班子成员进村入户3152次。帮扶干部更是和帮扶镇、村打成一片,和老百姓几乎“朝夕相处”。

饶平县农业局扶贫股股长周东平告诉记者,该县扶贫工作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开局,得益于全县上下一条心,狠抓落实拼命干。据悉,县里除了强化组织领导方面外,还在省、市派出24个帮扶组帮扶该县24个重点帮扶村的基础上,在全县106个县直单位抽调力量组成16个帮扶组挂扶16个重点贫困村,组织8个协助单位协助省直帮扶单位帮扶7个重点贫困村。饶平县在本级财力薄弱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新一轮扶贫开发期间,县级财政计划每个村拨给5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共800万元。目前,2013年的每村30万元已下达,其余20万元计划明年下达;在保证本级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大力协调行业扶贫项目申报工作,全县共向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等行业部门上报行业帮扶项目43宗,申请省级扶持资金1787.85万元;同时,要求各帮扶单位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大投入,确保每个帮扶村在2013—2015年帮扶资金达到省考核办法要求。此外,在强化业务指导和宣传工作、强化村班子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目前,饶平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点帮扶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各帮扶单位把加快重点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多方筹资,科学规划,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部分村面貌焕然一新,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扶贫后的变化。全县40个贫困村共新建和维修村委会、文体休闲活动场所、文化室、卫(计)生室、公厕、垃圾存放设施、架设路灯等村公共文化卫生设施141宗,完成通300人以上自然村硬底化道路116.2公里。

产业化帮扶工作有序推进。产业化帮扶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造血帮扶措施。为此,饶平县各村帮扶组采取积极措施,因地制宜,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通过实施产业帮扶有效拓宽了村、户经济收入来源。截至目前,全县40个重点帮扶村已投入产业化帮扶资金300多万元,实施产业化帮扶项目23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帮助帮扶户发展生产317户。

“两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今年,饶平县共有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任务1455户和3个村共80户的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工作任务,其中涉及重点帮扶村19个共232户。在各级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这些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切实改善了住房困难和“两不具备”贫困村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帮扶村和帮扶户的增收机制初步建立。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基本落实:为实现省、市实施方案提出的到2015年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的目标,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参与决策。决定通过引导各重点帮扶村分期投资50万元参股县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年获取分红5.1万元的方式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目前,该项工作已实施,全县40个重点帮扶村中37个村参与了该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参股资金1350万元已陆续划拨到账,其余参股资金计划于2014年全部到位。没有参与该项目的3个村也分别通过投资参股、创办产业园等方式实施集体经济收入增收项目;重点帮扶户增收机制逐步建立:各帮扶组在全县40个重点帮扶村均举办了农业技能培训和非农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到户产业帮扶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等措施,帮助帮扶户发展家庭经营和外出务工。据初步统计,全县重点帮扶村内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013年度年人均收入超过4350元,450多户帮扶户2013年度年人均收入达5400元以上,村年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

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在各级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县重点帮扶村内各项社会保障得到全面落实,40个重点帮扶村内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五保户100%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户中60周岁以上老人,按照政策规定100%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贫困户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贫困户适龄儿童“普九”毛入学率达99.6%;考上大、中专(高中)的贫困户子女未出现因贫辍学的情况。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不断推进以来,饶平县扶贫工作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饶平经济基础差,财力严重不足,因此,目前还面临很多困难。周东平表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指标、缺项目、缺资金。而对于项目,他还特别强调,希望省里能减免对贫困老区县的项目配套资金。饶平虽穷,但饶平的人民想发展、要发展。他们也有决心,要实现和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篇6:均衡发展促公平 多措并举创特色

基本做法和经验

政策推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保障是前提。宜春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宜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宜春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管长远、打基础的文件,在宏观规划、政策指导、资源配置等方面,向义务教育特别是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全市各级财政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在确保“三个增长”的同时,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2012~2014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225.55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97.12亿元,用于义务教育的投入143.86亿元,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72.98%。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为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全市上下形成了“穷县不办好教育穷根难除,富县不办好教育富难长久”的发展共识。

项目带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宜春市通过大力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初中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项目,不断改善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从2009年开始,市政府连续7年把推动学校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召开教育重大项目现场协调会,研究协调解决教育重大问题。2012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并连续召开了三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流动现场会,有力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建设,《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对宜春市经验予以推介。据统计,2012~2014年,全市通过向上争资、财政投资、社会融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32.4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325.51万平方米。2014年与2010年相比,全市中小学增加校园面积91.14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106.25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均衡化和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达到新高度。

队伍促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队伍是关键。近年来,宜春市通过拓宽入口、交流轮岗、强化培训、典型激励等途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水平。2005年,在全省率先创造性启动“三个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按一定比例择优定向分配)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获得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省推广实施,并为其他行业系统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截至目前,全市共培养“三定向”师范生2908名,到岗率达98%以上。作为全省两个试点设区市之一,宜春市于2015年秋季开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有2098名校长和教师参与了交流轮岗,其中,有442名中心小学教师轮岗到村小任教,有185名村小教师轮岗到中心小学任教,有效提升了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水平。重视教师培养培训,积极构建国家、省、市、县、校五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72%、99.78%。实施教育“三名工程”,培养打造名师568人、高中名校10所、名校长93人,起到了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全市教育系统涌现出了以“龚全珍式好干部”支月英、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陈腊英、全国模范教师卢春苗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师德楷模和先进典型。

多方联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群体是重点。让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特殊群体教育关爱体系,做到“四不”:一是不让贫困孩子失学。采取“助、补、免、贷、奖、捐”等形式,健全了覆盖各学段学生的资助体系,为保障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铺就了“绿色通道”。五年来,补助各类教育民生资金27.77亿元。二是不让残疾儿童掉队。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新建特教学校5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三是不让留守儿童孤单。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四点半”爱心辅导站,为留守儿童开放农家书屋,全方位服务留守儿童。四是不让随迁子女受歧视。坚持“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让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办阳光学校,开设行为矫正、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扩展训练等课程,对问题少年,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新驱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质升级是目标。近年来,宜春市围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强化督政督学等重点工作,结合市情、教情,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创新“四种机制”,不断推动义务教育提质升级。一是创新素质教育推进机制。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教材,推动形成“县县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育人局面。创新举办学校体育艺术节、琴棋书画好少年评选、中小学生综合知识竞赛、校园文化校长谈、中学生优秀社团评选展示等一系列活动,为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搭建平台、拓展空间。二是创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狠抓“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城乡共享。仅2015年,全市统筹资金1.2亿元,义务教育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90%,“班班通”开通率达87 %,“人人通”接入率 19%。创新联合办学、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城乡共同体等多种形式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三是创新招生考试评价机制。2014年,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改革,严格执行“择校生初升高不享受均衡生资格”政策,中心城区初中新生就近入学比例达90%,教育公平得到彰显。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改革,坚持均衡生比例70%的中招政策,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四是创新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率先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聘请市督学65人、县责任督学229人,建立了督学责任区91个,对完小以上学校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教育督导“到边到角”,以评促建的工作要求得到较好落实,保障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困难与挑战

宜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经调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共性困难客观存在,且有逐渐扩大趋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资源、理念、政策等方面面临共性困难。一是教育资源差异性客观存在,并有扩大的趋势。传统意义上校际、城乡、区域之间三大差距,有的并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城乡学校在硬件设备设施、师资水平上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二是家长择校非理性客观存在,并有增强的趋势。从调查情况看,家长的育儿理念发生了变化,“改变家族命运的强烈愿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舆论”“把小孩看得高于一切的家庭环境”表现非常突出,非理性择校的愿望比较强烈,对教育公平非常敏感。三是相关政策传导性客观存在,并有增强的趋势。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民工进城几乎零台阶、零门槛,迫使家长提前把小孩送进城里读书,使得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仅中心城区,2015年义务教育学生数比2011年增加了1.37万人,平均每年以一个中等学校规模的速度增长,且趋势不减。此外,高中和高等学校招生是选拔性招生,但义务教育是非选拔性招生。这就迫使家长提前考虑孩子应试能力的培养,也传导了择校的压力。

热点问题多重叠加,且无明显缓解迹象。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大班额还没有化解,大校额越来越突出。据统计,2015年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比例为69.59 %,其中超大班额(66人以上)46.5%;规模在3000人以上学校有32所,其中5000人以上学校5所。大班额、大校额双重叠加,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二是学生向城市流动,资金向农村倾斜。2015年,全市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为4.5亿元,投入城区学校改扩建工程资金只有1.88亿元。资金投入与学生流动出现倒挂现象。一方面,随着城区学生数量的猛增,城区学校投入不足的局面亟待改观;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甚至出现“空心化”现象,造成了新的资源闲置。三是其他教育政策不断优化,高中教育政策瓶颈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否正常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还是看出口——高中教育是否通畅。但目前高中教育还存在资源不足、保障不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须在投入上、政策上得到更大的支持,但现今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上基本没有松动,初中升高中的瓶颈始终一直存在。

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我认为与三组矛盾有关:一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与教育选择性的矛盾。一方面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另一方面,教育的选择性与适合性又非常重要,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意味着要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产品。二是教师追求的成长性与教育资源的关键性之间的矛盾。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师资。一方面,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师资,鼓励教师到农村和边远山区工作。另一方面,教师的流动本身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一旦教师流动的期待消失,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也就不足。三是优质资源的紧缺性与教育需求的趋同性之间的矛盾。虽然这些年,我们改善了一批薄弱学校,但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现实不会短时间改变,而教育需求的趋同性却越来越突出。

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过程遇到的困境和问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机制和评价模式,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普适性与选择性之间、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1.政策接地气。任何一项政策,从国家到省、市、县,再到学校,如果都按一种模式执行,不一定很合适。应该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框架下,允许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例如,对“择校”的理解。宜春市结合实际,将“择校”定位为优质学校,并且圈定优质学校的范围。允许薄弱学校之间由于学区、地段交叉交流一部分学生,不受择校生不享受均衡生资格政策的影响。这既没有突破国家政策,又给部分家长提供了适度选择的空间。另外,允许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情况,在不突破国家政策的框架内,制定符合实际的招生政策。有的县就一所初中,没有选择,不存在划片、就近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大框架,框架内装什么东西,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来理解、细化、制定政策。

2.师资要倾斜。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并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实行倾斜政策,科学、合理地核定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确保教师数量能够满足课程开设和教师所学专业对口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和落实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并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师范教育学生培养力度。加强不同层次师范生的招生、培养力度,特别要扩大专科层次师范生招生计划;创新教师入口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师范毕业生终身从教;为广大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培养专业教师后备人才,建立“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长效补充机制。

3.民办做补充。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对执行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近年来,宜春市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不仅丰富了办学主体,也为义务教育提供了可资选择的空间,为一部分家长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要把民办教育发展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教育用地计划中统筹安排。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推动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扶持具备条件的民办学校提升办学层次。

4.环境求合力。教育发展光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政府层面要着力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标准、办学条件、经费投入、教师配置、教育质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要进一步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据均衡发展情况的变化,加强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求发展;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政策,争取社会、家长、学校的支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目标。要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发掘特色,树立品牌,鼓励学校走有个性、有特色的办学之路,从更高水平推进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内涵。

篇7:台州多措并举促信息消费快速增长

近来,浙江省台州市围绕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促进信息消费的战略部署,采取“理机制、夯基础、抓试点、育产业、推融合、搭平台、优环境”七步工作法,坚持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位一体”全方位多角度挖掘信息消费潜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有效地推动了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领域信息消费的快速增长。

理顺管理体制及统筹协调机制

体制机制建设是促进信息消费工作的重要保障。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按照职能统一、资源整合、行政效能提升的原则,重新梳理并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与管理体制,明确其工作职能从发改部门调整到经信部门,做到与上级职能部门的对接和统一。同时,指导并帮助各县(市、区)经信部门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立起运转顺畅、协调有力、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强化统筹协调力度,确保促进信息消费工作“最后一公里”畅通。

夯实信息消费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和运营商的主力军作用,台州市出台了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分别和浙江电信、浙江移动、浙江联通等运营商签订了“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实施骨干网、光纤宽带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对促进信息消费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台州市已基本完成LTE传输网改造升级,建成开通4G基站2700多个,实现覆盖人口近300万,覆盖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台州三区、县(市)城区和发达乡镇的连续广覆盖以及高速公路和国道的连续覆盖。大力推进城市宽带提速、农村宽带普及、宽带应用推广等工程,截至2013年底,台州市基本形成了农村城市并举,宽带、融合和泛在的基础网络体系。

点面结合增强公共信息消费力度

抓智慧水务试点示范。台州智慧水务项目涉及防汛防台、资源水利、生态水务、城市水务四大领域,一期主要建设“一个平台、四个子系统”,其中一个总平台指市智慧水务信息化综合展示指挥平台,四个子系统分别是智慧水利、智慧供水、智慧水环境和城市智慧排水。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系统总平台建设开始启动,四个子项目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城区智慧排水等项目一期已投入1430万元,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试运行效果良好,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根据浙江省政府建设智慧浙江的战略部署,台州市专门成立智慧水务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台州智慧水务建设方案》和《台州市智慧水务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并每年安排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政府投资智慧城市项目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推进。同时,开展一批智慧水务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对相关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做到示范效应突出,为智慧台州建设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建设模式。

抓智慧城市规划编制和创建。为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立足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订完成了《台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4-2018年)》,明确了今后几年“智慧台州”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举措、保障措施等内容,重点对台州未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领域、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从全局和系统角度做好认真谋划。抓智慧城市试点创建,温岭市成功跻身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抓智慧政务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思路,台州市围绕解决经济转型升级、城市管理服务创新、民生改善等重难点问题,全面统筹推进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了“统筹式谋划、联动式推进、集约化建设、智慧化应用”的推进机制,为系统化、一体化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跨部门业务协同系统稳步推进,大数据、大交换、大平台的格局基本形成。市级数据交换平台正在建设实施,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市民卡工程、网上公安局等一大批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的综合性协同信息平台投入使用并初显成效。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和信息消费提供信用保障。“五水共治”综合信息平台、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一大批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已启动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服务领域信息消费水平。

培育发展智慧产业

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因区域、人才等原因,台州新兴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规上企业达到165家,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2013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生产和效益稳步上升,生产增速高于全市工业水平。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5.16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税总额11.27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总额6.7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51.48亿元。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了像水晶光电、星星科技、新世纪光电等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增强软件产业服务支撑能力。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型业态,重点开发阀门、橡胶、模具、汽配等本市特色行业的软件产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目前,台州市软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了一批像浙江智晟、浙江易铖等为代表的软件骨干企业。全市通过双软认证的15家软件企业分别在公共安防、协同办公、企业ERP等领域已具备一定软件研发和集成应用能力。其中,智晟科技作为全市信息服务业重点培育企业,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杭州市辖区外的省级信息服务业重点成长性企业。

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围绕省政府关于建设“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要求,召开了全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动员全市工业企业围绕“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工程,加大信息消费,促进台州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台州制造向“台州智造”转变。2013年,全市共评选出25家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其中,海正药业入选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其“用友NC-ERP信息化建设”项目被列入2013年省级两化融合试点项目。组织开展全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建设,确定水晶光电等25家企业为台州市2013年度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搭建两化融合政企产学研对接平台,启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主题宣讲和对接研讨会,相继召开了全市泵阀行业“两化”融合专项服务现场会、台州市海洋经济与信息化高峰论坛以及“两化融合:集成电路与制造业的无缝对接”等系列研讨会,加快形成多方协同有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同时,搭建台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达8832多家,签约中介服务机构25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达1300多条。

搭平台助推“电商换市”

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电商换市”和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研究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明确每年将拿出最高3000万元作为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促进电商发展。主抓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电商人才培训、阿里巴巴中国产业带建设以及电子商务进万村等各项工作,拓展电子商务服务的广度深度,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发展。培育一批交易规模大、实力强、影响面广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进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批如聚宝盆、前后科技、台州商城网等具有较强实力的电商综合性和专业性平台。加快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的认证、物流等支撑体系,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基础设施,努力创建具有台州特色的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优化信息消费安全环境

以平安创建为抓手,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营造全市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通过自查、重点抽查和专业检查等多种方式,对重点行业和重要部门的网络与信息系统进行了安全检查。同时,连续两年专门邀请信息安全检测机构对全市9个县(市、区)政府、部分乡(镇、街道)以及部分市级部门共计60多个政府门户网站及20多个事关民生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信息平台进行了安全检测和整改落实工作。加强规范通信行业企业行为,提高信息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率,维护全市信息消费的良好市场秩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多措并举练“四功”节能降耗促俭约】相关文章:

五措并举范文05-17

古代与当代并举06-28

加强领导 多措并举05-26

多措并举推进范文05-25

多措并举做好范文05-25

多措并举保安全06-21

惩防并举注重预防06-23

多措并举抓好预防06-25

五化并举科学储粮07-18

五育并举 德育为先04-18

上一篇:现场消防安全自查自纠下一篇:最有才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