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跳棋的启示叙事作文

2024-07-13

学跳棋的启示叙事作文(共7篇)

篇1:学跳棋的启示叙事作文

学跳棋的启示叙事作文

今年暑假的一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我正在家里写作业,忽然,门铃响了,我连忙去开门,拉开门一看,原来是妈妈下班了。只见妈妈热的满头大汗,累的气喘吁吁,我赶快把妈妈让进屋里,只见妈妈手里拿着一副跳棋,故意拉长了声音说:“谁想学跳棋,”“我”,我兴奋地跳了起来说,妈妈先给我讲了下棋规则,然后我们开始第一局,妈妈让我先走,我按照妈妈刚才讲的,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棋,每走一步我的`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生怕妈妈超过我。突然我发现了一步好棋,等妈妈走完,我迫不及待拿起棋子就走,没想到我中了妈妈的圈套,妈妈刚才那步棋是为了这次做铺垫,我刚跳完两步棋,妈妈竟然跳了五步,我大呼上当,但是已经晚了,结果第一盘我输了。

但是我不灰心,继续向妈妈下战书,这次我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每走一步棋,都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斟酌,从不轻易的做出决定,这一次比第一局好多了,由于我肯动脑筋,这一局我一直占上风,我已领先了五步,正当我洋洋得意的时候,妈妈竟然一路追来,险些超过我,我也不甘示弱,我绞尽脑汁的一边走自己的路,一边围攻堵截妈妈的路,只把妈妈.逼得走投无路才罢休,这一局我和妈妈的棋步步紧逼,我不敢有半点马虎,这一局我故意让妈妈一步棋,没想到妈妈也中了我的计,等我走完棋,妈妈才恍然大悟是怎么回事。

假期里妈妈一有空就陪我下棋,我的棋艺进步很快,通过下棋使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才能取得胜利。

篇2:学跳棋的启示叙事作文

那个夜晚,我们一家吃过晚饭后,我对爸爸说:“爸,咱们俩来下一盘跳棋吧!”爸爸爽朗地说:“好啊,让我来看看你的棋艺有没有长进。”我拿来一盘跳棋放到桌上,“开始吧。”我心平气和地说。

起初,我一直占上风。到了中段,爸爸抢先一步,一口气跳过了我的三颗棋子,还差三四步就能跳到我的“老巢”了!我也不甘示弱,“噔噔”两下跨过了他的两个“兵”。谁不知爸爸看准了这个空当,一下子就率先踏进了我的“领地”。我看到这情形,一咬牙就跳进了爸爸的“领地”里。一颗、两颗、三颗,我的棋子开始慢慢入侵对方的“领地”。但是,当我看到爸爸的最后一颗棋子稳稳当当地进入我的“老巢”时,我愣住了,因为我没料到爸爸那么快就赢了!我不服输,于是就在休息时慢慢思考,突然我想到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名言,之后马上想到了一个打败爸爸的方法。

第二局时我率先出棋,爸爸在后面紧跟着。这时我看到在爸爸的“s”形队列旁有一条小暗道。接着,我瞄准空当,趁爸爸不留神,一步就跨进了他的“领地”。爸爸目瞪口呆,连连夸我:“妞啊,一段时间不和你下跳棋,棋艺就长进那么快啦,真棒!”我得意洋洋地回复老爸:“哼哼,见识到我的厉害没!”

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赢了老爸。只见老爸拱起拳头说:“师傅请受徒儿一拜!女儿棋艺‘高超’,请收下爸爸这个徒弟吧。”“好吧好吧,爸爸徒弟要听师傅的话哦!”我笑着说道。

篇3:《颜氏家训》对叙事作文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切实, 语言流畅, 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 其影响不应止于家庭伦理教育, 其文风对学生学写叙事具有切实的指导价值。

“平而不诡”, 这里的“平”应为“平常”之意“, 不诡”意为“不奇异”。“平常而不奇异”, 告诉了我们叙事作文应该“写什么”, 即写平常而不奇异之事, 写自己亲身经历之事, 写自己真实的生活。《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常用自己经历之事身边周遭之事教育孩子, 如《序致》篇中写自己“便丁茶蓼”之后“肆欲轻言, 不修边幅。年十八九, 少知砥砺, 习若自然, 卒难洗荡”之事, 《慕贤》篇中“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 恃侃一人安之”之事, 《文章》篇中“近在并州, 有一士族, 好为可笑诗赋”之事等。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之事, 真实有说服力。

诚然, 现在的学生人生阅历简单, 生活积累薄弱, 但每天都有发生在自己或周边人身上的事, 这些有限的生活积累就应成为学生写作的第一资源。叙事作文应为真实作文, 写真实生活, 抒真实情感, 淌真实思想。

叙事作文在内容上一要写平常之真事, 二要写源于真实的事。20世纪30年代日本兴起的“日常生活作文”运动中提出的“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等, 十分重视作者的看法、想法、感情、行动的真实, 和自然、人、社会、文化中的意义、价值、美、规律性等内在真实和外在真实的统一;1942年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 脱离生活, 写作就无从谈起”, 一切写作的材料“是生活里原有的”等观点, 至今, 对于学生写作仍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启示。

学生或许会抱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好风景永远在远方”, 其实“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单调, 但并不缺少素材, 校园内有班级集体生活, 学习中的“细节决定成败”, 餐厅宿舍的“绿色生活”, 学校老师、家庭父母的“忧与爱”等, 都是自己的生活, 学生特质的生活, 都可以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蝶》取材平常, 写了一件极简单的事情:“大伟”父亲在高考前夜为孩子理床铺洗脏衣切西瓜, 是很多住宿的学生经历过且极易忽视的小事, 而这位考生化繁为简, 把大伟父亲的举动比作“探险者的行为”, 将“我”内心的变化比作“蝴蝶飞向更深处”, 切题而又深刻。

在写作指导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的题材或者以其为蓝本进行适度加工, 能够使学生明白写作活动中题材的源头在哪里、艺术加工的底线是什么, 从而培养去伪存真的写作态度, 促使他们将写作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另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件小事》, 为表现“细节决定成败”的主题, 写了一件发生在高考考场关于“一只蜘蛛”的小事, 我想这件事发生在高考考场上是虚构的, 但我也相信, 这一定在他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发生过, 他巧妙地以之前发生过的事为蓝本进行了再加工, 既贴合材料, 置位于高考考场又给人一种置身考场的紧张感, 令人又笑又叹, 感叹这位考生的机智与妙思。

“质而明”, 这里的“质”应为“朴实不虚浮”之意, “明”应为“明晓不晦涩”之意;“详而要”, 这里的“详”应为“详尽”之意, “要”应为“概括”之意。这两点则告诉我们叙事作文应该“怎么写”。《颜氏家训》之《教子》篇云“齐朝有一士大夫,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 年已十七, 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 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 无不宠爱, 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 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亦不愿汝曹为之。”语言朴实, 但士大夫的功利心态跃然纸上, 而颜之推“俯而不答”, 鲜明态度已然表露。

诚然, 叙事作文还是质朴一点为好。鲁迅先生曾指出, “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乃作文之秘诀。《颜氏家训》的为文风格也告诉我们这一点。

叙事作文在写法上一要凸显质朴本色, 强调“有力表达”, 二要感悟生活“常”景, 咀嚼生活韵味。李白说:“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苏轼说:“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中唐时期发起的古文运动, 反对绮靡文风的时候, 则明确提出文道并举、以道为重的主张。可以说, 重神遗形、重内轻外的审美价值取向, 不仅是中国文学, 亦是中国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共识。再看美国的SAT作文, 也极力主张质朴的文风, 走的是一条返璞归真之路, 强调作文的“有力表达”。重视线索的清晰连贯, 而不是文字本身的诗情画意。多年担任江苏高考语文阅卷专家的何永康教授也主张学生写“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文风质 朴的文章。

以质朴本色有力表达情感、思想, 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寻觅写作内容, 按生活本来面貌去写, 用朴实的语言去表达, 用真情去打动人。201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纸梯》, 全文语言质朴, “那个对母亲说‘如果你生个儿子, 我们爷俩保护你, 如果你生个女儿, 我保护你们娘俩’的男人”, 凸显了高大的负责任的父亲形象, “你曾经那么英俊”, 就像面对着父亲时舌尖滑落的低语。行文的自然和口语化创作保证了父女感情被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 丝毫没有失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如何把平常之生活, 写得有韵味, 这是要思考的。高中作文毕竟不同于小学初中作文, 不能简单地叙事, 而要挖掘生活的深度。

感悟生活“常”景, 要关注生活中的细小点。学生要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细节, 捕捉能使自己内心有所感悟和震颤的细微点, 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如有学生写到“高一开学时, 一位学生的妈妈帮他拎包上宿舍三楼, 手上被绳子勒出了一道紫痕”。这“一道紫痕”就是细微处, 就是生活的细节, 如能把握与咀嚼, 就能写出“紫痕韵”, 写出人情冷暖。就如《项脊轩志》中的娘“以指叩门扉”大母“以手阖门”的细节, 平常而有味, 事细而情深。

感悟生活“常”景, 要强化生活中的动情点。日常生活中, 不少学生对人世间的友爱视而不见, 对父母的呵护心安理得, 对师友的培养泰然视之, 常常令我们感叹, 现在的学生怎么不容易被感动了, 生活中的凡人善举在其心海里已泛不起点点涟漪。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是否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动情点, 让学生从平常生活中抓住事情的触发点, 化腐朽为神奇。上文中提到的《纸梯》写到“你陪我去购买寄宿用的衣物。结账时发现少拿了一件东西, 于是叫你守着购物车排队等着。回来时, 发现你竟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伏着购物车睡着了。侧仰着头, 轻声地打着鼾。往返拿趟东西只不过三分钟而已, 你竟已如此疲惫, 那一刻, 我久久站在你身边, 凝望着你, 不忍将你叫醒, 嘈杂的超市在我心里突然也寂静了”。因疲惫而睡着, 打着鼾, 这是动情点。而上文提到的“一道紫痕”既是生活的细节, 也是生活的动情点。

篇4:古代蒙学作文教学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蒙学教育;作文教学;读写结合

我国古代作为“作圣之基”的蒙学教育,用其在千百年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教材和教法,较好地完成了启蒙、养正的工作,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一类的蒙学教材,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蒙学中识字、写字、读书、作文的教法,也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作文教学在古代蒙学教育中一直是比重较大的内容,蒙学在以读书为主的阅读教学开始不久后,便按固定的程序(先属对、再作诗、作文),用多种方法对蒙童进行写作训练,而这种写作训练一直要持续到能应对科举考试的要求为止。虽然我们现代的作文教学在要求和步骤上都与古代差异较大,但我们若能本着“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宗旨,对历经岁月沉淀的古代蒙学作文教学经验去粗取精、加以借鉴,相信仍能给当今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众所周知,读书对于写作的影响非常重大。读书能够充实词汇,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能够拓展思维、启迪文思;还能够让我们了解到无法亲历的生活和知识,丰富写作素材;更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写作规律,习得写作方法。古代蒙学素来提倡“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以读书为写作的基础。在蒙学中“选前辈老程文,极简、极浅、极清者,每体读两遍”,经由反复诵读积累语感、促发理解力,并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经验,以运用于语言实践。蒙童通过大量阅读,领悟内化,读写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尽管当时没有多少专门的写作教材,他们写作时也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反观现代的作文教学,读写严重脱节,学生学习课文只是机械地记忆其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无法从中汲取写作的养料,却迷信于各种“优秀作文选”、“考场满分作文”,写出不知所谓或千篇一律的文章;教师也怕上作文课,总觉得吃力不讨好,不知该从何指导。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做到“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首先,应以阅读为教学中心,不在具体的写作知识上过多纠缠。教师可在学生学好课文的基础上,将阅读教学要点与写作训练要点对应起来进行序列化设计,通过“以读导作”、实现“读以致作”,加强“读写结合”。比如可由课文的课题讲解进行作文的审题和拟题训练;由课文的主旨概括进行作文的主旨表达训练;由课文的分段、概括段意进行作文的列提纲训练;由课文的详略排布进行作文选材的详略安排训练;由课文的词句赏析进行作文的遣词造句训练等等。还可以选择与课文相对应的文本正反例,作为写作技巧和策略的示范。 (下转第4页)

(上接第3页)

其次,开阔阅读视野、加大阅读量。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学生的阅读更要广泛联系生活,不断从中感知时代的变化,领略中外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积累鲜活而又丰富多变的语言材料。还要增加阅读数量,通过阅读不断提升基本的鉴赏能力,进而逐步推进写作能力的提高。现在的互联网和纸质传媒都发展迅速,阅读的广域性、便利性远超过去,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可要求学生依自我兴趣每日阅读一篇文章,古今中外不拘,诗歌、散文、小说、新闻、时评等文体不限,只要保证一周内文体不重复即可。但由于网络阅读容易产生“浅阅读”、“泛阅读”的弊病,所以学生读后还要要求他们选取词句摘录、记诵,并用一段话简述摘记的理由,落实“以读带写”。有了这些日常的阅读积累,才能在正式写作时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二、先放后收,入格出格

古代蒙学的作文训练,大多采用“先放后收”的教学方法。蒙童初学习作时以“放”为主,不多设限,鼓励蒙童大胆想象、自由写作,消除他们的顾虑和畏难心理。当他们有了一定基础后,才要求行文合“格”,并提出立意高远、构思严谨、用词恰当等要求,即所谓“收”。这种教法顾及了学生的习作心理和心智发展特点,在今日的作文教学中仍然可行。

至于所谓的“格”,简单说就是格式、规范,因为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都有其固定的“格”的要求。古代蒙学在其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有一套实用的写作格式——“破题、承题、分股、大结”或者“起、承、转、合”。这种格式在明代以后的科举考试中定型为刻板、僵化的“八股文”,一直为人所诟病,以至于对格式本身也加以反对。但事实上,这是人们认识的偏差。首先在蒙学教育初期,写作八股文并非作文训练的主流;其次“八股式”的写作格式,对初学写作的蒙童而言,其实是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连贯性的,让他们作文时有规范的步骤可以依照。比如“破题”或“起”,是导入主题;“承题、分股”或“承、转”即分析问题、发挥主题;“大结”或“合”则是得出结论。文之有八股,尤诗之有律诗,这种格式基本上符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这三个基本步骤,是对写作规律的探索和总结,至今对文章框架的构建仍具备规范的意义。所以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仍可引入,用以帮助学生对议论文的格局做整体认知,建立规范性,然后再分步细化、逐层深入。

此外,作文训练“入格”后还要力求“出格”。古人一直强调“文章之道,必师古人,而不可袭乎古人”要求“师其神”而不“师其貌”。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也应当注重学生自我个性、创新意识的培养,学前人作文的章法,只是把握规律,却不能囿于前人的思想,泥于他人的风格,而应不断开拓进取,写出新时代的新气息,唱我真我个性。

三、多写多改,多留少改

写作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必须通过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达到效果。古代蒙学尤其注重写作量的累积。要求蒙童每日“或破题,或破承”,即每天练习“破题”或“破承”为整篇作文做好前期准备,整篇作文则每隔一天做一篇。还有一些蒙学要求蒙童每月逢三、七作文,一月写作六篇;也有的蒙学要求蒙童每月逢三、八作文,初一、十五还要加作史记和诗赋。可谓次数多、数量大。当然这是因为过去的蒙学教育是小班化教学,且不分科,时间和精力上都有余地。而我们现今学校的作文教学,因为学生数量多、教师教学任务重,正规课堂作文训练的数量实在偏少。但可以通过其它形式保证学生能有充分的写作训练。比如可以通过“周记”的方式,要求学生多写。对于周记的主题和文体不加限制,可以记叙生活中的趣事、琐事,也可以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感而发,还可以对国际形势指点评论,只要价值观正确、态度端正,抒真情、写实感,都予以肯定。如此可对学生完整叙述事件、陈述观点等能力进行训练。老师也只需略加批改,简要评点,省时高效。

同时“多写”在古代蒙学中,也并非总给出新的题目让蒙童写,而是蒙师先给蒙童出一个极其明了浅易、便于发挥的题目,在给他们讲明题意和文章体式风格的要求后,让他们自行写作。若是蒙童写出来的文章不合题旨,蒙师还会再细讲一遍,然后仍让作此题目。并且常常“一题三作”,让蒙童极尽其思维的能力,在反复中自然通达其中的道理,这样的效果远胜于一日一题的浅尝辄止。今日的我们也可以“一题多作”,深度挖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用不同文体写作,然后反复修改,通过前后比照总结得失,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有所收获。

古代蒙学作文教学中还强调“多改”。蒙师们经常给蒙童“改文”,但这种“多改”,不是大幅度改动学生文章的内容,而是增加批改的次数,并且多是面批,效果显著。我们现在教学规模较大、任务较重,人人、篇篇面批可能性不大,但正规课堂训练的作文,可由教师分组详批、适当面批,然后做好记录,每次选择不同的学生面批,争取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有2次面批的机会。也可在老师进行立意角度、选材要点、范文展示等指导后,由学生交换互批,把学生评判中一致推崇或普遍评价较低以及有争议的文章作为样本重点详批,以点带面,让学生也能够转换角色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看文章,对他们自己的写作会更有启发意义。

古代蒙学中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十分注意“多留少改”,即使修改也依照蒙童作文的“立意”而行,极少大删大改,更不会脱离蒙童作文的原意而强改。此经验在今天的作文教学中较好地被继承下来,教师们一般都会考量到学生作文的信心和兴趣,除明显的结构、逻辑问题外,很少会有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大动干戈”、“伤筋动骨”。教师们一般都在可改之处,着力修改,以期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这种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和心理特征作文教法,我们可以继续坚持。

当然,我国古代蒙学作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是许多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教法,还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和我国语言文字规律的,具有超越时空的实用价值。希望这些有效经验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促使现代的作文教学更为有序、高效。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10月第1版

[2]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3]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4]吕坤.《社学要略》.《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56页

[5]方东树.《答叶溥求论古文书》.转引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336页

[6]沈鲤.《义学约》.《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40页

[7]沈鲤.《义学约》.《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40页

【作者简介】

马冠男(1981.12-),女,江苏丹徒人,一级教师,教育学硕士,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篇5:跳棋中的启示作文

跳棋,顾名思义,是一种游戏,它的规则很简单,但是玩法却需要慎重的考虑,这样才能放下每一步棋。

夏天的夜晚,总是那么闷热,所以我躲进开着空调的.屋子里,一个人优哉游哉。当然自娱自乐也很无聊,所以我找来了妈妈,让她和我一起下跳棋。

下棋前,妈妈对我说,下跳棋时一定要专心,不然对方就会趁你的棋,这样,你就不能获胜了。我心想:不就是下跳棋嘛,用得着这样么。

对局开始了,首先,我按照一般的步骤与妈妈走了几轮,但是,到后来,我们俩地棋子全都堵在了中央,就像汽车堵塞,根本就没办法走,这时,我已经乱了阵脚,脑子里都快乱成一锅粥了!哎呀呀,怎么办呀?虽然说开着空调,但是心如乱麻的我急得头上直流汗。这时,妈妈发话了:“你看,这棋必须有一个人让步,不过,可能也有别的方法,认真仔细的人一定有路可走,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了,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么。”一听妈妈这话,我便感觉有了希望,我一定可以认真仔细!我用棋一步一步地试,又想一想这步棋后该走哪一步,整理完思路后,我就按部就班,果然走出来了刚才的“天罗地网”!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了,下棋比赛也就到此结束。只可惜,我以一步棋之差输给了妈妈,唉,只能下次再努力了。

篇6:学跳棋的启示叙事作文

关键词:儿童叙事视角,写作教学,构思技巧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对写作的片面理解、对学生的认知缺乏科学的研究, 使得我国的写作教学一直将一般写法作为研究的重点, 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目前, 我国的写作教学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生, 但这类群体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却存在着两个很普遍的问题, 一是心智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以成人的视角说“假话”, 他们并没有将其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写作有效地表露出来, 这使得文章往往缺乏新意;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构思技巧使得作文像流水账一般空洞乏味, 因而难以实现必要的审美价值。而在儿童视角的叙事性作品中, 作者主要运用儿童或青少年的话语系统进行叙事, 达到了特有的艺术效果。因此, 本文试图将儿童叙事视角这一创作手法与写作教学相比照, 通过对儿童叙述视角的理论探讨, 提出针对写作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儿童叙事视角概述

所谓的叙述视角也就是叙述角度, 是指故事的叙述者与被叙述的事件之间对应的位置关系, 即是“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进行叙述。对于文本的创作者来说, 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进行叙述会收获不同的艺术效果, 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接受程度。叙述视角的确定并不仅仅局限于故事叙述的方便与否, 更重要的是看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是什么, 希望通过文本传达给读者什么。

儿童叙述视角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 在文本中主要体现为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世界, 这种手法的运用同样收获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白先勇在其成名作《玉卿嫂》中便巧妙地运用了儿童叙述视角, 文中的“我”是一个十岁左右, 正在上学的小少爷荣哥儿。作品透过文中荣哥儿的眼睛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恬静、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莫言在其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中也运用了儿童叙事视角, 他设定了一个叫黑孩儿的人物, 这个孩子受着周围人的歧视和欺辱, 但却有着灵异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 如:“黑孩听到头上响起一阵风声, 感到有一个带棱角的巴掌在自己头皮上扇过去, 紧接着听到一个很脆的响, 像在地上摔死一只青蛙。”读者通过黑孩儿的眼睛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文学创作者将文中的叙述者“我”设定为不谙世事的孩童, 而不是一个成年人作为聚焦人物, 其达到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采用儿童视角叙事可以避免浓重的道德伦理价值判断。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往往是通过直觉来认知周遭的事物与环境, 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评判标准还没有或者还未完全渗透到他的价值观中, 他只能“就事论事”, 因而更接近生命的本质以及事实的真相。《玉卿嫂》中玉卿嫂与庆生之间暧昧的关系, 文中没有直接告知, 而是通过荣哥儿所见所感表露出来的, 如:初次见到庆生时, “庆生一脸通红, 连耳根子都涨得血红的……他一笑就脸红, 一讲话也爱脸红, 嗫嗫嚅嚅, 腼腼腆腆的, 好有意思!”孩子眼中庆生的局促会使读者领会到一些“言外之意”。

其次, 可以造成一定的意义空白, 增加故事的悬念。由于孩子的思维局限, 孩子不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因而使得文本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读者只有加入自己的理解,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由于荣哥儿是个孩子, 他只能讲出他所看到的, 如庆生的局促、玉卿嫂对庆生近乎压迫性的关爱、以及两人无言的隔阂, 面对以上的种种, 他也仅仅是得出“不知怎的, 我老觉得这两人有点奇怪, 跟他人不一样”。而对于大部分成人读者来说, 依据丰富的生活经验便可以推断出玉卿嫂与庆生的关系。

再次, 透过儿童视角, 使得读者能够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意向。薛容的《回家》同样是一篇采用儿童的叙述视角的作品, 文中通过一个十四五岁少年的视角讲述了姐姐携其男友回家的故事, 文中的“我”由于识破姐姐的男友的伪善嘴脸, 在晚上拿过世的爸爸编了些唬人的谎话, 从而让其在夜晚落荒而逃, 使姐姐从爱情的骗局中解脱出来。文中的“我”对姐姐男友的厌恶之情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从文中姐姐男友的结局的狼狈就可以看出, 极具讽刺意味。

通过以上的论述探讨, 作品中朴实无华近乎直白的儿童话语, 并没有使得作品流于浅白, 相反却使得作品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原因就在于简单的儿童话语背后是创作者对生命对生活深刻的体察与编排。儿童视角本质上是成人自己观察和反映世界的隐喻与载体。在这类作品中, 儿童视角是表象, 其背后隐藏的实质是成人批判的目光, 作品中的叙述声音是蕴含着两种声音的复调。因此, 这类作品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二.儿童叙述视角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儿童视角的叙事作品的最大亮点在于通过孩童质朴单纯的话语系统, 作品为我们最大限度地揭示了生活的真实与生命的本质, 而这种艺术效果的实现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文本情节的巧妙安排。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充斥着孩子直白简单话语的作品读起来并不像白开水般乏味。

反观我国目前课堂写作教学的教学成果, 创作者对“儿童叙事视角”这一写作手法的运用对我国的写作教学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首先, 写作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写出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儿童视角的叙事性作品的出现告诉我们, 好的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是文采斐然的, 只要所揭示出的主题是深刻的、有感染力的, 即使是平实简单的语言, 也称得上是一部好的作品。因此, 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写出他们眼中的世界, 写出他们心底的声音, 而不是完成任务般地写出成人向他们描绘出的世界。

其次, 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有意地训练学生将“生活真实”浓缩升华为“艺术真实”。“生活真实”指的是生活中真正存在过和发生过的人和事, 而“艺术真实”指的是具备存在和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的人和事。在儿童视角的叙事性作品中, 作者就很好地将孩子眼中的“生活真实”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巧妙的情节设置实现了“艺术真实”。作品中孩子近乎表浅的语言和心理独白经过作者的编排设置就使得作品情节曲折生动起来。因此, 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导其进行有效地构思, 巧妙地设置作品的情节。在实际操练中, 鉴于学生认知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有限,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反映“生活真实”的人物轶事让学生自己构思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在保证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改写, 相信长此以往,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结论

写作是在情感的催化下所进行的一种向外界传递信息的生命实践活动, 写作的过程是个人情感迸发的过程, 其实质是文本创作者对外界的认知过程。正如钟嵘在《诗品》中讲到的, “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真正的写作是感物起情, 因情而作的, 人与外界进行的情感互动是写作活动赖以发生的基础。写作最直接的目的便是抒发情感。儿童视角的叙事作品在给予我们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也变相地告诉我们儿童孩子有着特定的话语权, 儿童简单直白的语言经过巧妙细致的谋划也可以成为一篇具有深刻主题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因此, 在推进写作教学改革的进程中, 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写出他们自己的心声,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巧妙地设置情节和叙事节奏, 写出他们自己认为真实、有价值的东西, 这样的写作才是高品质的写作, 这样的写作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2]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3]李俊龙:《浅论叙事性作品中不同叙述视角的优缺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 第8期。

[4]刘波:《论叙述视角在文本中的双重性》, 《文学自由谈》, 2008年6月。

[5]杨邦俊:《从写作的本质看作文教学的改革》, 《写作教学与研究》, 2006年6月。

篇7:学跳棋的启示叙事作文

【关键词】 动画电影;吉卜力;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1984年,在德间康快的资助下,宫崎骏和高畑勋合伙创立了“二马力”会社,即吉卜力工作室的前身。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正式成立,开始制作《天空之城》,之后又陆续制作了《龙猫》、《萤火虫之墓》、《魔女宅急便》、《岁月童话》、《红猪》、《平成狸合战》、《侧耳倾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经典动画影片。在世界动画电影制作领域,吉卜力动画家可算是最善于叙事的。分析吉卜力动画的叙事策略,可以为我们当前动画电影叙事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主题: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成长

从手冢治虫开始,日本动画就有关注自然、关注生命的传统。手冢治虫在《森林大帝》、《火鸟》等中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索为后来的日本动画家,特别是吉卜力动画家所延续。《幽灵公主》、《平成狸合战》等都反映人类文明发展对自然造成破坏,人类与自然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冲突。其中,《幽灵公主》讲述日本室町时代,由于大兴炼铁,制造火器,以黑帽大人为首的人类开始掠夺山林,与山林的守护者犬神、猪神以及麒麟兽等发生激烈的血战,影片最后也没有大团圆结局。它是动画家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呕心沥血之作。《平成狸合战》讲述随着政府新多摩城计划的实施,狸猫们的生存空间遭到蚕食,它们企图通过复兴古老的幻术来阻止人类开发、恢复自己的家园,但用尽一切办法也没能获得成功。影片在表面的嬉闹风格下所表达的是深沉的、悲哀的控诉,探讨着现代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吉卜力动画对自然的关注几乎渗透于每部动画,表现在画面上就是对大自然景色的精细描绘,其叙事背景总不忘展现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田野、茂密的森林、广阔的大海、澄清的小河,等等,色彩鲜艳而摇曳,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在吉卜力动画中,生命无论大小都被置于同一生存的水平线上,拥有同一的道德评判标准,生命的高贵尊严在这里受到重视。如《魔女宅急便》中那只会说话的黑猫、《幽灵公主》中那些沉默可爱的小树精、《龙猫》中的“黑小鬼”、《千与千寻》中的煤炭精灵以及《天空之城》中的机器人,等等,它们都是作品中活跃的生命个体,有的甚至还表现出比人类更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如《天空之城》中,穆斯卡等为了实现自己的贪欲,大施暴行,践踏生命;与之对照,守护Laputa的机器人却对弱小生命倍加爱护,与它们和谐相处。

关注成长也是吉卜力动画的重要主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少女成长的,如《魔女宅急变》、《千与千寻》、《猫的报恩》、《借东西的小人》等等。《千与千寻》讲述一个胆小、甚至有些冷漠的小女孩千寻在突如其来的奇遇中成长为勇敢、成熟的女孩的过程,当然在少女成长主题下,它也表现了对人性、教育、环保等多方面问题的思考。与《千与千寻》一样,《猫的报恩》也是以富有现代色彩的童话故事反映少女成长,它通过少女小春在猫王国的一次奇异旅程,表明真正的自我只有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才能实现。《红猪》则是一部关于男主人公中年成长的影片,它讲述一个由于遭受诅咒而变成猪的飞行员波鲁克在亚得里亚海上打击空贼,以及他与两位不同年龄女性的情感经历。

总之,自然的不可侵犯、生命意识的张扬、生存的困惑以及成长的烦恼等,是吉卜力动画家坚持不懈探讨的主题,几乎贯穿于他们制作的所有动画之中。吉卜力动画家坚持自然关怀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立场,使其作品内涵上升到一定的形而上层面,获得了某种超越性意味,这或许是他们创作的动画不仅深受广大小观众喜爱,连成年人也看得津津有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情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魔幻与现实的交融

几乎每一部吉卜力动画情节中都会出现“神魔”或“小精灵”,它们大多来源于传统的神话和传说。如,在日本传统文化和神话传说中有不少關于猫的神奇魔力与“灵性”的美丽故事,所以,在吉卜力动画中,“猫”也是经常出现的角色。《龙猫》中TOTORO(龙猫)的故事,就来源于宫崎骏幼年时在家乡听到的传说;《平成狸合战》中的狸猫会使障眼术和能幻化成人形,高畑勋也是参考了日本各地的传说;还有,《魔女宅急便》中会说话的小黑猫积积、《侧耳倾听》中把月岛滴滴逗引到“地球屋”的肥猫以及《猫的报恩》中神奇的猫王国,等等。另外,由于日本人对自然和森林充满着敬畏,认为自然界的东西都有某种神灵在护佑着,因而,在《幽灵公主》中就出现了野猪神、犬神以及麒麟神等森林的守护者;而《千与千寻》中在汤婆婆的浴场更是聚集了日本民间信奉的萝卜神、鸡仔神、春日神等众多神明,成为日本民俗文化的大展示。

但吉卜力动画家也不是简单地把这些传统元素排列于故事情节之中,他们善于将它们加以现代性的转化,并融于现实的叙事语境之中。《龙猫》、《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猫的报恩》等虽然在表面上呈现出类似童话或神话的魔幻主义特色,但它们本质上都是指向现实的,其主要情节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经历。《龙猫》创作的最大目的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包括梽月与小米间的姐妹情、姐妹与父母间的亲情、梽月与乡下小男孩勘太间的友情,而“只有小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可以捕捉到它们的形迹”的龙猫,不仅在影片中成为联系这些情感的重要纽带,而且正因为有它们的出现,才使乡下田园生活显得更加静谧和美好。《千与千寻》中,千寻一家误入一个神奇的浴场,父母因经不住食物的诱惑而变成了猪,千寻也因名字被汤婆婆剥夺而迷失自我。影片用现代童话故事,目的是要警示世人,片中除了父母,千寻在浴场遇到的各类神魔也都有所寓意:魔女汤婆婆不仅是一个利益熏心的浴场经营者,也是一个宠溺孩子的失职的母亲;本性善良的少年白龙因沉迷于学习魔法而被汤婆婆利用去干坏事;无脸男因贪欲的无限膨胀而丧失自我……他们都是对现实存在的各类型人物的画像,汤婆婆的浴场实际上就是日本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而这些情节元素的设置也使千寻完成“找到自我并拯救他人”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类似这样巧妙地将传统元素融于情节的手法,还见于《幽灵公主》、《平成狸合战》等片中。尤其是《平成狸合战》中狸猫们为了阻止人类开发而进行了一场抗议游行活动,其鲜艳的色彩、变幻多端的节目表演,实际上也是一场日本民俗文化的盛宴,但最终这场精彩的表演活动被一位有经济头脑的主题公园老板所利用,狸猫们的无畏抗争又一次被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nlc202309031431

传统元素的运用,不仅展示着日本传统民族文化,而且由于动画家在它们的基础上又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扩大了作品的幻想空间;但另一方面,由于吉卜力动画叙事的终极目的指向现实的生活,指向真实的情感,又拉近了与观众的审美心理距离。可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魔幻与现实的交融极大地增强了吉卜力动画的叙事张力,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

三、细节:丰富剧情,深化主题,加强结构

吉卜力动画家对细节的设置非常讲究,他们善于充分发挥细节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千与千寻》中围绕千寻的成长,安排了很多精妙的细节。首先在影片开头,就通过千寻的神情、她对父母谈话的漠不关心以及她过门洞时的害怕等一系列细节描写交待出千寻原本是一个非常胆小、冷漠的小女孩。之后除了通过一些大事件,影片还利用许多小细节表现千寻逐渐从被认为“没教养”(汤婆婆语)、“笨手笨脚”(小玲语)发展到懂得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如,影片三次刻画千寻与锅炉房中搬运煤块的小精灵之间的交往:第一次是千寻冒冒失失地闯入锅炉房找工作,无意中笨手笨脚地帮助一个被煤块压住的小精灵搬运煤块,其他小精灵见了,也纷纷用煤块压住自己以求得千寻的帮助,千寻不知所措;第二次是清晨千寻去寻找父母路过锅炉房,小精灵们主动搬出替她保管好的鞋子,千寻对它们表示感谢,并与它们挥手告别;第三次是白龙受伤摔落到锅炉房,千寻拿出河神给她的珍贵的丸子替白龙解除身上的魔咒,小精灵们也纷纷出来帮忙。这些细节的设置既赋予剧情一定的趣味性,又与千寻的成长紧相关联。

《天空之城》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之一,无疑是守护Laputa的机器人轻轻拿开希达和巴斯的飞行器,去保护压在下面的鸟巢。这个微妙的细节对深化作品主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该片中,希达的飞行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由于飞行石具有使人在空中飞升的神奇功效,而使希达两次幸免于难;由于飞行石的作用,天空之城上的机器人坠毁到地球上得以复活;飞行石可以指引天空之城的方位,也是开启天空之城的钥匙;飞行石还是机器人辨認主人、保护主人的标记;希达最终借助于飞行石的力量将被穆斯卡控制的天空之城毁灭。可见,飞行石在这里不仅贯穿着整个故事,而且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类似的还有《萤火虫之墓》中的糖罐:阿泰临终怀里仍然揣着一个糖罐,清洁工人将糖罐扔到一边,里面撒出的是妹妹的骨灰,于是由糖罐引出故事;故事结尾,妹妹被火化后,在幻觉中美丽的萤火虫的映衬下,妹妹拿着糖罐又来到哥哥面前,依偎着哥哥的膝盖,在旷野中睡着了。糖罐在这里首尾照应,使故事结构更加紧凑。当然不仅如此,糖罐在影片中一次次的出现还起到刻画人物的作用:从阿泰捡到糖罐送给妹妹时,妹妹的欣喜,她抱着糖罐蹦蹦跳跳的动作,都可以看出妹妹的天真可爱。而在战争中吃完糖块后,妹妹把糖罐倒上水浸泡,品尝残余的甜味,还说味道真不错;后来妹妹由于饥饿,在昏迷中咀嚼着糖罐里的玩具玻子……这些都给故事蒙上一层浓浓的感伤色彩。

吉卜力动画中,像以上精心的细节设置还有很多,这里仅略举一二。吉卜力动画家从不把观众当作低龄儿童,他们总是认真地雕琢,以精益求精的、生动有趣的细节吸引观众,而其所要传达的理念则隐藏于细节背后。对于观众来说,细节考究的作品显然比细节粗略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只有细节丰富,剧情丰富,作品才更值得玩味,更值得深入挖掘。

四、多样的叙事风格,多样的叙事模式

与其他优秀的日本动画一样,吉卜力动画整体上也都表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它们不仅在画面上展示着丰富的日本民俗文化,在内涵上也传达着深厚的日本民族精神。但具体到每部动画作品,其叙事风格又呈现出多样性:如《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龙猫》和《岁月童话》具有浓郁的乡土抒情风格,《千与千寻》和《猫的报恩》具有鲜明的奇幻色彩,《侧耳倾听》和《听到涛声》是纯洁唯美的中学生爱情剧,《平成狸合战》和《红猪》整体诙谐幽默,《萤火虫之墓》则是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

不可否认,任何一部成功的长篇叙事动画,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符合受众审美心理的内在叙事结构和“起承转合”的规律,但在具体的叙事模式上又可以有多样创新,吉卜力动画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同样是描写乡下田园生活,《龙猫》和《岁月童话》的叙事模式是不一样的:前者完全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后者则在现时事件的发生中不时地穿插闪回片段,现实和回忆交错进行而以回忆为主。同样是表现少女成长,《魔女宅急变》和《千与千寻》也不一样:前者是一位拥有魔法的女孩到现实的人类世界去修行;后者则是一位来自人类世界的平凡女孩到一个神魔聚集的场所去冒险。同样是反映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如果说《侧耳倾听》还在现实故事中还带有一点魔幻色彩,《听到涛声》则完全是现实的故事,它没有高潮,也没有低谷,始终保持一种恒定的叙述温度,让人静静地看完;两者的叙述角度也不一样,前者以一个少女的视角展开,而后者以一个男生的视角展开。此外,还有如《萤火虫之墓》采用倒叙式的开头,由死去的阿泰讲述自己和妹妹在战争中的遭遇;而《魔女宅急变》的结尾还创造性地借用了好莱坞电影“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模式,等等。

吉卜力动画多样的叙事风格和多样的叙事模式,使人们即使在观看那些故事、主题有些类似的电影时也不会觉得生厌。相反,正是因为它们不断地变化采用新的讲述故事的方式,才使观众觉得新鲜,更能激发他们的观赏兴趣。可见,对于长篇叙事动画来说,除了要有一个好的故事,讲故事的技巧和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结语

毫无疑问,故事和技术是当今商业动画长片的两大看点,一些动画制作公司也总喜欢从这两个方面来宣传自己的动画作品。这两者之中,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忽视技术的作用,但故事应该是更为根本的。相比美国动画的大量采用先进科技,吉卜力动画更倾力于打造精彩的故事情节,其对叙事的高度重视使其成为全球动画中高品质的象征。

在当前中国动画电影沉迷于模仿美日动画、越来越丧失自己独特性的情况下,吉卜力动画在叙事上取得的成就的确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以上我们主要从主题、情节、细节以及风格与叙述模式等方面对吉卜力动画的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动画要发展,在叙事策略上至少应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力避主题低幼,要关注人类现实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要加强作品的人文关怀深度,赋予作品一定的超越性内涵;(二)要善于利用丰厚的传统文化,使它们成为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对它们适当加以现代性的转化,并使它们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与情感;(三)要力求把动画作品所传达的理念隐藏于丰富的细节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细节来展现,避免空洞的、直白的、生硬的说教;(四)动画作品要想持续不断地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除了要善于变幻其故事情节,还要努力探索适应观众审美心理的新的叙事模式。

当然,通过对吉卜力动画叙事策略的分析,我们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还在于:当前中国动画要想在国际上重新树立自己的独特地位,除了要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还必须在叙事上坚持民族化道路,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亦步亦趋地模仿别国动画是不可能得以长远的发展与进步的。

参考文献:

[1]易欣欣,生喜.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沈黎晖,尹丽川.宫崎骏的感官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3]周鲒.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前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叙事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114)。

作者简介:万书荣,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艺苑》杂志编辑。

上一篇:2017年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简报下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四季-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