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2024-08-02

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精选18篇)

篇1: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一、我是小小口算家。

3×5= 80-3= 30+49= 6×3= 99-4=

23+8= 4×3= 7+55= 3×1= 6×2=

4×6= 34-6= 5×5= 4×2= 4×5=

46-6= 6+5= 60-7= 6×5= 67-9=

18+7+9= 2×3+30= 60-15+7= 2+6+13=

5×6-6= 24+7-8= 6×6-9= 5×2+19=

二、填一填。

1. 一个角有( )个顶点,( )条边。

2. 一条红领巾有( )个角。数学书的封面有( )个直角。

3. 一个正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 右图是由( )条线段组成的。

5. 在○里填上“>”、“<”、“=”。

4×6○5×5 34-20○4×4 6○3×3

5+16○5×6 2+2○2×2 1米○50厘米+60厘米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 )。

①有关 ②无关 ③不能确定

2. 一个三角板上有( )个直角。

①1 ②2 ③3

3. 右图中有( )个角,其中有( )个是直角。

①2 ②3 ③4 ④5

四、下面图形中,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角的画“×”。

( ) ( ) ( ) ( )

( ) ( ) ( ) ( )

五、笔算下面各题。

62+35= 89-34= 17+79= 90-84=

46+27+18= 85-58-14= 71-65+34=

六、画一画。

1. 用给出的一点画角。 2.用三角板画直角。

并写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七、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四个角,把序号填在( )里。

① ② ③ ④

( )>( )>( )>( )

八、看图列式计算。

?只 ?个

□×□=□ □×□+□=□

九、解决问题。

1. 买一把 ,付出50元, 找他38元,一把 多少钱?

2. 爸爸今年35岁,比小明大28岁,小明今年多少岁?

3. 爸爸买一个足球和一双运动鞋,大约用了多少元钱?

63元 28元

4. 周日,小明和4个同学去动物园玩,动物园的儿童票是每张5元,他们带30元去,买票的钱够吗?

5. 小红折纸鹤(hè),前3天每天折4只,后来又折了5只,她一共

折了多少只纸鹤?

动脑筋:(附加题10分)

1. 数一数,算一算有几个角。

( ) ( ) ( )

2. 一个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有( )个直角,正方体一共

有( )个直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篇2: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二、填一填。(15分) 1.用( )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度;用( )作单位量黑板的长度; 2. 一个角有( )个顶点,( )条边。 3. 一个正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比直角小的是( ),比直角大的是( )。 5.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 )里面的。 6.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记住三点: (1)相同数位要( );(2)要从( )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 )进一。 7. 比63多17的数是( ) 8. 尺子上的刻度0到4是( )厘米,从5到9是( )厘米。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10分) 1.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 )。 A.有关 B.无关 C.不能确定 2. 一个三角板上有( )个直角。 A.1 B.2 C.3 3. 右图中有( )个角,其中有( )个是直角。 A.2 B.3 C.4 D.5 4. 黑板大约有( )长。 A.4米 B.50米 C.100厘米 5. 与63―29的结果相等的是( )。 A.80―54 B.72―38 C.28+16

四、判段。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5分) 1.8+8+8=3×8=8×3 ( ) 2. 这是一个角。 ( ) 3.钟表上显示3时,时针和分针可以成一直角。 ( ) 4.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相差90。 ( ) 5.“ ”这是一条线段。 ( )

五、下面图形中,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角的画“×”。(8分)

六、笔算下面各题。(16分) 62+35= 89-34= 17+79= 90-84= 46+27+18= 85-58-14= 71-65+34= 5+37-26= 66+(28-23)= 73-(30-25)= 七、画一画。(4分) 1. 用给出的一点画角。 2.用三角板画直角。 并写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八、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四个角,把序号填在( )里。(4分) ① ② ③ ④ ( )>( )>( )>( ) 九、看图列式计算。(4分) ?只 ?个 □×□=□ □×□=□

十、解决问题。(28分) 1. 买一把 ,付出50元, 找他38元,一把 多少钱? 2. 爸爸今年35岁,比小明大28岁,小明今年多少岁? 3. 爸爸买一个足球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用了多少元钱? 63元 28元

4. 课间活动时,操场上拍球的有18人,拔河的有24人,跳绳的有17人,做这三项活动的共有多少人?

5.公共汽车上原有39人,到达幸福路后,下去25人,又上来18人,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

6.植物园里松树有34棵,桂花树比松树多6棵,桂花树有多少棵?两种树一共多少棵? 7.野生动物园门票的成人票是40元,儿童票是15元,小明和父母一起去野生动物园玩,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篇3: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篇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自测题

1.看谁先到家。

2.拉拉小车。

3.跳跳蹦床。

二、知识园

3.找一找,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在上面的图形中,有直角的图形是(),有锐角的图形是(),有钝角的图形是()。

5.○○○ ○○○ ○○○ ○○○ ○○○

□□□

○的个数是□的()倍。算式是()。

如果○的个数是□的7倍,○应有()个,还要再画上()个○。

三、百花园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汽车行进是(),车轮运动是()。

A.平移B.旋转

(2)下面的角中是钝角的是()。

A. B.C.

(3)今年豆豆5岁,妈妈35岁。到了明年,妈妈的年龄是豆豆的()倍。

A.8 B.7 C.6D.5

(4)下面的变化过程中,“平移”的有()次。

A.1 B.2C.3D.4

2.应飘到哪儿呢?

使计算结果最大:7791

使计算结果最小:8266

四、操作园

1.画出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形。

2.在下图中画一条直线,使图中有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

(1) 20元钱可以买多少只?

(2)50元钱买1只 和1只,还剩多少元?

(3)请你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六、智慧园

(1)在圆和正方形中,但不在长方形中的数是(),它是()的()倍。

(2)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外的一个数是(),它是()的()倍。

(3)既在长方形与正方形中,又在圆中的一个数是(),它是()的()倍。

篇5: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订………………………………线……………………………

小学二年级

数学上册期中检测卷

一、聪明的你来填一填:(每空1分,共35分)

1、60毫米=()厘米

5分米=()厘米

9000米=()千米

1分=()秒

1米-2分米=()分米

1分米-5厘米=()厘米

4小时=()分钟

1500千克-500千克=()吨

35秒+25秒=()分

1千米=()米

80分+40分=()分=()小时

1吨=()千克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骑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5()。

小红身高120()

数学书厚7()。

一辆货车可载货4()

小东体重35()。

小明跑50米大约用了14()

飞机从广州飞到上海大约用2()。学校一节课的时间是40()

3、在里填上“>”、“<”或“=”

x

k

b

.c

o

m

1吨

800千克

8000米

8千米

349+768

768+349

4×9

3时

300

60秒

60分

4、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要比()小。除数是5,余数最大是()。

5、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边长是()厘米。

6.小明一放学就回家,路上走了15分钟,到家的时间是3:55。他放学的时间是(:)

7、五月份有()个星期,还多()天。

二、判断:对的在()里面打“√”,错的打“×”。(8分)

1、1000克棉花和1千克铁一样重。

()

2、17÷3=4……5

()

3、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个直角。

()

4、三位数减三位数,差一定是三位数。

()

5、把一个长方形木条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

6、在加法中,和一定比两个加数大。

()

7、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

8.小军早上6∶30起床,小强早上6∶40起床,小强比小军起得早。

()

三、智慧的你来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6分)

1、一只小狗重4()。

千克

2、一棵大树高14()。

分米

厘米

毫米

3、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8厘米

4厘米

6厘米

4、右图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想一想,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上面的长

下面的长

③一样长

5、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则它们的()。

①周长相等

②正方形周长大

③长方形周长大

6.钟面上走得最快的是()针,其次是分针,最慢的是时针。

A.时

B.分

C.秒

四、勤奋的你来算一算:(18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36+42=

46-15=

44+27=

1000-600=

65+26=

74-36=

60+34=

80-24=

700+200=

940-600=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3分)

()×2<15

9×()<60

5×()<44

3.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要验算。(10分)

139+682=

701-573=

72÷9=

45÷7=

五、算一算。

(共8分)

1、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6分)

5厘米

2米

3米

2.经过了()时()分

六、智慧的你来试一试:(每题5分,共25分)

1、把3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还余几?

2、一个地球仪85元,一个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

3、副食店运来410

千克鸡蛋,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4、一块长方形菜地,长与宽的和是8米,这个长方形菜地的周长是多少米?

篇6: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_________班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算一算。

(31分)

1、口算(10分)

12-7=

6×5=

5×2=

6×6=

2×6+5=

3×5=

4×2=

4×4=

1×5=

4×5+7=

80-8=

72-50=

9+48=

38-3=

6×4-8=

20+39=

5×5=

6×3=

4×5=

25+17-25=

2、列竖式计算(21分)

①30+28=

②84-56=

③27+48=

④43+17-50=

⑤92-45-28=

⑥69-23+34=

二、填一填。

(30分)

1、△△△△△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或()×()=()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得八

三五()

四()二十四

六六()

3、根据口诀,写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1米=()厘米

200厘米=()米

7厘米+6厘米=()厘米

42米-20米=()米

5、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青身高是1()29()

旗杆高15()

数学课本宽15()

6、在()里填上“+”“-”或“×”。

5()6=30

7()7=0

5()2=10

4()3=12

6()6=12

6()6=36

60()6=54

4()5=20

+37

+54

-28267、8、把下面的角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填序号)

()>()>()

三、估一估:在得数比50小的算式下面画横线。

(8分)新

第一

①21+23

②41+20

③45-30

④29+20

⑤86-17

⑥4×4+30

⑦100-40-12

⑧4×6+30

四、画一画。

(8分)

(1)画一条比10厘米短4厘米的线段。

(2)画一个直角。

五、辨一辨。

(下面说法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4分)

1、3个5相加是3+5。…………………………………………()

2、1米比99厘米短。……………………………………………()

3、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你的睡床大约2厘米。………………………………………()

一共浇多少棵树?

1、六、解决问题。(19分)

雨伞多少钱一把?

3、找你36元

篇7: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本次考试基础知识主要考察了字词的理解和运用等几个方面,很有针对性地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试卷中要考查的字音、字词,都是本册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应该是很容易的。从得分来看,学生对字音、字词的掌握较好。个别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题时粗心大意;二是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答题时出现判断的错误。

一、试卷分析

(一)在基础知识方面:

1、看拼音写词语中,平时都有接触过的词语,但是由于学生在考试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一些简单的拼写出现错误,比如:“解冻”一词,是从课文中来的,但是错误率较高,如“名胜古迹”一词,平时强调了许多遍,还是出现较多的失误。

2、比一比组词中,出现了形近字的比较,虽然平时也是强调,但一些差生失误还是较多,特别是“蜜”与“密”的比较。

3、辨别词语正确与否,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类型,所以很多同学不知该怎么做,错误率很高,每个班级90%以上都有错误,导致整体分数不高的原因。

(二)在知识运用方面

1、词语练习上,ABB、AABB类的词语我们的学生已经练得很熟了,90%的学生在这两个词语样式上没扣分,但写错字较多,特别是“红润润”与“黑压压”,这几个字写错教多。

2、圈反义词中,除差生不理解题目外,大部分学生做的不错。

3、量词运用中,错的较多的是“五____尺子”、“一_____心意”、“更上一____楼”

4、标点符号运用,在加标点这一题中,因为是补充标点,并将对话补充完整,大部分学生将标点补充题目做丢了,所以失分率较多。

(三)在写作方面

本次期中试卷的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因为以前没有碰到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的题形,所以很多同学就按照题目原样抄回去,自己也不知道在写什么。还有一部分同学,虽然将题目补充完整了,但是缺乏丰富的想象,大家的题目都围绕在“假如我是一滴水”、“假如我是一片云”、“假如我是一朵花”之类的题目,而且思路不够广阔。

二、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缺乏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总体上,造成本次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认真程度不够,平时练习到的题目,有些学生较粗心做错了。如看拼音写字,每个词语都是复习过的,而就是有学生因为字迹不端正而失分。还有就是对新题形缺乏分析,不善于思考。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看图写话能力比较薄弱。从这张试卷中,看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每周利用固定的时间展开写话训练,高度重视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的培养。

(三)后进生补习工作常抓不懈。

这次期中考试中,不及格率有明显下降,教师应在下半学期抓紧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篇8: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从“低位加起”是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之一, 这在课改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很明确。实践证明, 这一规范对提高笔算进位加法的正确率及学生的计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却对此做出了修改, 把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改为“既可以从低位加起, 也可以从高位加起。”

这一修改, 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 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就此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 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进位加法。实验规定, 在二 (1) 班教学时, 按照教材编排, 同时教学两种算法, 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二 (2) 班虽然也教学两种计算方法, 但必须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规范:“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在课堂上, 由于知识正向迁移的作用, 两个班的学生都能由不进位笔算加法“既可从个位加起, 又可从十位加起”之经验, 很快得出了进位加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在 (1) 班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对两种算法的优劣没有倾向性意见, 最后选择从“高位加起”的学生占60%以上。在 (2) 班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两种算法的优劣比较,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笔算进位加法从高位加起的不便, 最终确定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从低位加起”。

一天后, 我们进行了课后测试, 发现 (2) 班除了个别学生因忘了进位出错外, 无其他错误, 正确率为98%, 而 (1) 班的学生除了犯有 (2) 班同样错误外, 还出现了15+27=312类的错误 (学生因先算高位, 个位进位的1不知如何处理, 直接写在了十位与个位之间) , 正确率为85%。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笔算进位加法如果从高位加起, 有两种算法。其一是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需要进位时, 再修改高位上的结果, 这种方法无疑是不方便的。其二是先算出高位相加的和暂时不写, 同时心算低位是否产生进位, 如果有进位, 加上进位得出高位的和。这种方法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不适合二年级小学生。当学生选择用“从高位加起”进行笔算进位加法时, 往往会因思维能力不足, 而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有的就顺手在高位结果的后面写上了低位相加的和;有的则是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不知如何处理, 而把低位相加的和直接写在了高位和的后面。

为了进一步探究笔算进位加法的教学模式, 我们又对其他几个学校任教二年级的教师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笔算加法“从十位加起”一般都避而不谈。

教材安排此教学内容的目的, 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学生在计算方面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然而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可能会事与愿违,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而给学生的计算思维造成了混乱, 也不为一线教师所接受。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建议教材对此内容进行修订:在编排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时, 出示“既可以从个位加起, 又可以从十位加起”, 而在编排进位加法时去掉“可以从十位加起”的说法。这样, 一方面可引导教师在进行不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 可引导教师在进行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开展两种算法的比较和讨论, 使学生经历算法由多样化到规范化的过程, 达到既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二、“用数学”的题材选择正确吗?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2~6的乘法口诀”例6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图片来呈现的 (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例题的教学要求:在收集数学信息的基础上, 理解并掌握用乘法来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刚刚上过的例5 (见下图) 也是一道用图片呈现的实际问题, 且涉及的数学知识为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教材怎么会把难的例题编排在前, 而把简单的、基础的例题编在后呢?《教师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例5属“式题”, 例6属“用数学”。“式题”与“用数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一时感到迷惑, 《教师用书》也没有具体说明。

当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后, 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例5及其配套练习题全部是用图片呈现的, 图中反映的信息对列式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面对着图片,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是“几个几在相加”, 而且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从图中数出来的。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属于直观形象思维, 由此可见, “式题”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看图列式。

在例6的配套练习中, 虽然不少题目仍然是以图片为载体呈现已知条件, 但图片仅仅起着引起学生注意, 使题目形式活泼的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需要通过想象、分析来确定其数量关系是“几个几”相加, 问题的答案更不可能从图片中数出来。解题时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抽象思维来分析思考, 所以“用数学”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教材先安排“式题” (例5) 再安排“用数学” (例6) , 其编排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脉络,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努力体现数学的运用价值。然而虽然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但“用数学”例题的题材选择却过于直观, 致使教师如不深入钻研教材, 将难以把握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 (据调查, 对于二年级“用数学”的教学, 90%的教师都是就例题教例题的) ,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

课改之后, 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教材留有较大空白, 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一方面由于教师平常事务繁忙, 用于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尚不具备开发教材的能力。为此, 轻视教材的作用, 盲目强调教师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做法极有可能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是不可取的。

篇9: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师:老师完胜呢!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那是因为老师有一个秘密武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没错,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出示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师:老师去商场购物,看到这些福娃很不错,老师想买一些。如果我买2盒,会有几个福娃?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5?也就是表示2个5。(出示点子图)那么5?就等于10。

师:买3盒呢?会有几个福娃?4盒?5盒?10盒呢?算式怎样表示?

二、探究建模

1.观察后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和谁有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2.编制口诀

师:既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口诀,那什么是口诀呢?看来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口诀就是让我们便于记忆,能很快帮助我们算出乘法得数的口令。熟记口诀,我们就不用每次算乘法时还用加法或看点子图来计算了。有谁知道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吗?

师:真厉害!你刚才第一句说的什么?

你知道“一五得五”说的是这里的哪个算式吗?(板书:一五得五)

这里的“一”和“五”指的是?“得五”的意思是?

师:在编制口诀时,通常我们会把两个乘数中较小的数放在口诀前面。那5?=10和2?=10,编制口诀的话,前两个字是?3?和5?呢?(师板书:二五、三五)

师:如果让你们来编制剩下的口诀,你觉得自己能编制出来吗?

哦!信心满满,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翻开课本52页,请补充完整例1。

3.记口诀

师:大家自读5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一些规律了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口诀的特点基本都说到了,可以看出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认真,但老师还得强调一点:当积是整十时,直呼出几十,积是十几或几十几的,要按数的读法读出来。

师:现在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能先记住5的乘法口诀。同位互记口诀,展示评价。

4.师生对口诀

师:都背得挺熟练的,那接下来我们进行对口诀,现在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来比赛,我说口诀的前半句,你们来说积,看哪一组反应最快,声音最响亮。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那口诀有什么用啊?

师:好,那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会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1.P53第5题。

2.P53第2题。

3.P52第2题。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背5的乘法口诀给爸爸妈妈听。

2.和家长对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 一五得五 5?=5

2?=10 二五一十 5?=10

3?=15 三五十五 5?=15

4?=20 四五二十 5?=20

5?=25 五五二十五

篇10: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班级

姓名

一、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20分)6×3= 25+5= 18-9= 36÷6= 20÷5= 5×6= 6÷1= 3÷3= 18÷3= 4×2= 15÷5= 4×4= 2×2= 20÷4= 6×4= 9÷3= 5×2+9= 3×4-5= 5×5+3= 6×5-6=

2、用竖式计算。(6分)81-28-17= 47+16-35= 50-34+66=

二、填空。(30分)

1、算式6+6+6+6+6是()个()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2、4个6比5个6少(),比3个6多()。

比58少23的数是(),比75多15的数是()。78比()多8,比()少8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 四()

()三得六

四 六()

二()一十

三 五()

()十二

4、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6、在○里填上“>”“<”“=”。

7×6○50

8×3○8×6

1厘米○1米

4+4○4×4

7×9○29+64

100厘米○1米

7、姐姐有14朵花,妹妹有8朵,姐姐送给妹妹()朵后,两人就同样多。

8、一袋苹果的个数比30多,比40少,分的份数和每份的个数同样多,这袋苹果有()个。

三、看图写算式。(16分)

1、□○□=□

□○□=□

□○□=□

□○□=□

2、(1)每串有()个糖葫芦,有()串,一共有()个糖葫芦。(2)有()个糖葫芦,每()个串成一串,可以串成()串。

(3)有()个糖葫芦,平均分成()串,每串()个。

四、动手画画。(8分)1.根据要求画线段。(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少2厘米的线段。

2.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六边形。

五、解决问题。(20分)

()

()

()

5、汉堡6元 饮料3元 冰激凌5元(1)买4杯饮料要多少元?

()(2)小红15元可以买几个冰激凌?

()(3)小明有20元,买3个汉堡,够吗?

()

篇1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一、填空。1、1米=()厘米;

1米-20厘米=()厘米。2、4+4=()();

53=()+()+();

23=()+()。

3、用 7、1、3,能写出(4、在下面括号内填上米和厘米。

(1)铅笔长19()

(2)一条河宽20())个两位数。(3)门高2()

(4)眼睛盒长16()

5、爷爷带100元买一桶油用去了41元,还剩()元,再买一个书包29元,还剩()元。

二、判断题。1、100厘米比1米要长。()2、2+2=22。()3、8+8+8=38=83。()

4、有三个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6次手。(5、钟表上显示3时,时针和分针成一直角。()

6、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相差90。()

三、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里。)

1、一个三角板上,有()个直角。

1②

2③ 3

2、一棵大树高16()。

① 厘米

② 米

③千米

3、下列口诀中,只能用来计算一个乘法算式的是(①二三得六

②四三十二)。

③八九七十二

④七七四十九

四、计算。

1、口算。

28= 55+9= 64= 40-16= 29+47= 60-0= 79= 22+48= 47-9= 65-56= 9+67=

74-4+8= 89-6=

85-8-50= 58+20=

2、笔算。

48+45= 85-69= 90-47=

38-27+16=

80-(38-27)=

3、列式计算。

(1)两个因数都是9,积是多少?

(3)2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

1、白兔说:我比灰兔多拔了18个。灰兔说:我拔了萝卜。

29个(1)白兔拔了多少个萝卜?

(2)他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2、东东一天吃1个,东东一个星期吃多少个 ?

3、小红拿50元买礼物,阿姨找回了29元。这份礼物要多少钱?

4、周日,小明和4个同学去公园玩,公园的儿童票是每张5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带30元去,买票的钱够吗?

篇12: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姓 名

--------二年级上学期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一、填一填,你能行!(21分)

1、2、铅笔长()厘米

3、下图中()和()是线段。

4、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

6、十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5、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住三条:①相同数位()。

②从()加起。③个位满十向()进1。

6、在○里填上“>”“<”或“=”。28-3 25

32+7

40+30

56-30

35-9

7、一个数是50,另一个数是15,这两个数的和是(),差是()。

8、估算一下,哪些算式得数比70大,把它圈起来。90-11

31+42

23+31+29

100-20-12

二、下面的说法对不对?(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0分)

1、字典厚6米。------------------(20分)2、5厘米比2米长。---------------()

3、教学书长26米。----------------()

4、灯管长50厘米。----------------()

5、房间高3厘米。-----------------()

6、教室长10厘米。----------------()

7、谁量的对?。

三、诊一诊。(有毛病的改在方框里)(4分)1、30-17=23 2、62+38=90

四、计算。

1、看谁的口算本领强。(10分)

16+8= 31-6= 9+25= 50+8= 54-3= 30-7= 6+30= 6+24= 52-7= 76-20=

2、计算。(12分)4 2 8 6

6

+ 3 5 8

3、列竖式计算。(18分)

(1)35+17+16 =(2)80–41–25 =

(4)48+20–50=(5)95-(70 + 16)=

五、估一估,画一画。

1、估计男孩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4分)

8

+ 4 2

(3)67–23+37 = 6)60-(33-27)=(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3分)

篇13: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1. 自主梳理本单元课文内容, 背诵《欢庆》全文及《北京》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在游戏中积累重点词句, 运用生活经验, 趣味练习动宾词组搭配。

3. 运用积累的词语写1~2句通顺、连贯的话, 尝试表达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聚焦北京

1. 讨论:你们喜欢旅游吗?最喜欢哪里?能用几句话介绍一下吗?

2. (在中国地图上找首都) 北京对于中国来说, 就像心脏对于人来说那么重要。不仅如此, 它还是个风景优美的城市呢!今天, 让我们在单元导语的指引下, 再次去这座美丽的城市游览、参观, 好吗?

二、回顾课文, 自主积累

1. 导语回顾。

(1) 我们的祖国妈妈叫什么?她还有其他名称吗?

(2)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回顾《识字三》, 关注“耸”“朝”“兴”“与”的读音)

2. 课题抢答:看课文图片回顾课题。

3. 句子竞赛:跟着图片,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比比谁的记性好。 (随机展示课前自主复习单中抄写频率高的句子)

4. 自主练习。

(1) 自主选择星级, 课堂练习。

田野献上 ( ) 的果实, 枫林举起火红的 ( ) , 蓝天飞着 ( ) 的鸽子, 大海奏起 ( ) 的乐曲。

请你用下面的四字词语完成填空。 (填序号)

1绿树成阴2鲜花盛开3风景优美4来来往往5高楼大厦6名胜古迹

北京真是个 ( ) 的城市, 这里 ( ) 、 ( ) , 立交桥上车辆 ( ) 、川流不息, 还新建了许多 ( ) 。 ( ) 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2) 练习单反馈:谁的字写得最端正、清楚?你最喜欢北京的什么?

5.易错词复习:北京人的普通话可标准了, 他们想考考我们这些小游客, 谁愿意挑战一下?

你发现带点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搭配游戏, 初识动宾

1. 看图回顾《看雪》片段:看, 北京的孩子们在雪地里干什么?

2. 再次练习课后习题。

3. 讨论: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4. 玩搭配游戏 (师生) 。

(1) 师生示范: ( ) 桌子。

师:我是名词——桌子, 谁来找个动词和我做朋友?

生“:抬”, 抬桌子。 (搬、擦、移、整理、推、拉、拍……)

(2) 指导下的生生示范: ( ) 衣服。

生:我是名词——衣服, 谁来找个动词和我做朋友?

生“:做”, 做衣服。 (洗、裁、买、卖、收、晒、晾、烫、折、叠、脱、搓、拿……)

5. 练搭配 (生生) 。

(1) 选择提供的名词——“水、书、电话”, 同桌合作玩一玩。

(2) 小组合作玩一玩:为名词找伙伴。

6. 反馈:如果经常把复习变成游戏, 是不是很好玩呢?

四、语言运用, 主动评价

1. 回应《北京》主题:游完北京, 你有什么特别想介绍给别人的或有什么感想吗?

2. 选择星级, 尝试运用。

例句:北京的立交桥真漂亮啊!我多么想把它拍下来。

北京真 ______ 啊!我多么想 ____________。

天安门广场真 _______ 啊!我 ____________。

请选用括号里的词, 用1~2句话夸夸北京。 (美丽、城市、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洁白、到处、宽阔、又宽又长、来来往往)

温馨提醒: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3. 分享:谁写得好又读得好?

4. 转换角色, 尝试讲解。

(1) 明确任务:试着运用两个星级的题目, 像讲解员一样介绍自己了解的北京。

(2) 同桌扮演角色, 尝试练习。

(3) 展示并反馈:你更喜欢谁的介绍, 为什么?

5. 互评课堂表现。

(1) 你想夸夸身边的小游客吗?你想怎么夸?

提供句子范例:

________ 真 ________ !

________ 多好啊!

________ 非常 ________。

(2) 指导:如果你是被夸到的小游客, 该怎么做?

(3) 互相夸一夸。

6. 建议作业:利用作业单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北京, 请他们打上星级或写写评语。

【教学反思】

按单元复习是复习中的常见形式。对于低段学生而言, 复习课的有趣和有效都很重要。本课例试图体现两者结合的一些做法。

1. 介入游戏“。学中玩, 玩中学”是低段学生特别喜欢的学习方式, 枯燥的复习课只会导致低效而无趣。课始, 教师在创设“游玩北京”的情境之下, 适当展开“课题抢答”“句子竞赛”“普通话考试”“动词 + 名词, 一起玩搭配”“同伴互夸”等游戏活动, 使学生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展语文学习。

2. 重整教材。复习课比之新授课, 更注重提高与运用。本课以《北京》为核心, 辐射欢度国庆、申奥成功、北京的冬天等内容;以语言积累和运用为核心, 将课后练习与“读读说说”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聚焦, 突出了学生日常学习中的重难点。

3. 基于起点。课前自主复习单及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运用, 在保证书面练习时间之外, 也为教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学有余力的学生, 能更多地参与课堂上的同伴互助, 也能在“小讲解员”的活动中崭露头角。学有困难的学生, 则能在星级作业的选择中, 扎实基础、有所提升。

附:课前自主复习单

一、我爱读 (背) 《:欢庆》全文。 ( ) 《北京》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

我很熟练 ( ) 比较熟练 ( ) 不够熟练 ( )

二、我会读。 (略)

我读给 ( ) 听了, 他 (她) 把我读得不够熟练的词圈了出来。我又读了 ( ) 遍。

三、我会写。

这个单元中, 我最容易写错的字是 ( ) 。

四、我会选 (抄抄我最喜欢的2~3个句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4: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

本课人文性比较强,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低年级孩子对大自然、小动物等充满着无言的爱,在他们内心里世界万物都是美好的象征,真、善、美是他们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并学以致用,应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在表达中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与教者的情相互交融,达到一致的境地。

三、设计理念

首先,由小作者的美好愿望入手,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朗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喜读、爱学。接着,通过角色转换,感悟真爱,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意识,进行小练笔,学写诗歌,发挥孩子的想象。最后小结,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却不能实现太多的愿望,这需要孩子从身边做起,关爱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的大自然会更美,小动物们的生活会更好,一些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疾病也会远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感悟。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五、教学重难点

认识9个生字,能背誦课文,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

六、课前准备

收集《神笔马良》的故事。

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有用相机拍过照吗?假如,现在给你一个照相机,你最想拍什么呢?

师:孩子们,虽然只是假如(师板假如),可都是你们美好的心愿呀!

(出示题目:假如)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分节检查课文,正音。教师指导读准“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等难读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

4.生自由读课文:书上的小朋友用这枝神笔给谁画什么了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愿望用心读一读。

2.交流(以下教学依情况而定):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小树在冬天里是怎样的?

现在你就是冬天里的小树,你站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想要什么?

自由读第一小节,理解“缩”、“缩着身子”并做做动作。

3.说说“缩”的反义词,并积累词语“伸缩”。重点落在: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带着自己的感情读第一小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小朋友,小鸟在家里等待,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指名说。

(2)理解“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五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天黑了,饿呀,怕呀,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重点落在: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这上面。

(3)带着感受去读第二小节(自由读、男女生读)。

八、教后反思

1.紧抓训练主线。通过紧抓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以读为主,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有太阳和没太阳、有食物和没食物、健康与不幸的比较,让孩子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从情出发,喷发爱心。诵读课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

2.重视学生个性培养。通过故事的形式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挖掘孩子的内心,朗读这首诗时,孩子产生许多共鸣,小鸟挨饿的痛苦,鸟妈妈寻食的艰辛,很容易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为孩子无私奉献的感情。孩子对大自然、对小动物、对自己的朋友有种无言的感情,由此自己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

篇15: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14×50= 110×30= 2800÷7= 150×40=

24÷8 = 600×4= 36+ 64 = 72÷8+7=

51×19≈ 301×49≈ 279×39≈ 99×73 ≈

2、列竖式计算(最后一题验算)(10分)

134×57 = 305×52 = 840×90= 290×38=

二、填空。(24分)

1、14个32的和是( ),480的20倍是( )。

2、500340700是( )为数,最高位是( )位,“5”表示( )个( ),

“3”表示( )个( ),“4”表示( )个( ),“4” 表示( )个( ),“7” 表示( )个( )。

3、357000读作(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4、角的两边是( )线,角的大小和( )无关,和( )有关。

5、学校大门做成的伸缩门,这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 )的特性。

6、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一个角是90。,那么其他三个角是( )角,这两条直线( )。

7、一列火车每小时可行使60千米,它的速度可以写成( ),光的速度的每秒30万千米,可以写成( )。

8、4 5000≈47万 49 2300000≈49亿

9、把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是:

( )〈 ( )〈 ( )〈 ( )〈 ( )

10、如右图,∠1=90。,∠2= 45。 ∠3= ∠4= ∠5=

三、选择题( 10分 )

1、从一点出发,可以画( )条直线,过两点能画( )直线。

①1个 ② 2个 ③ 无数

2、小明从学校回家要用15分钟,他每分钟走70米,他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①时间 ②路程 ③速度 ④数量

3、五百万、三十万、六万、九千组成的数是( )

①5003069000 ②5369000 ③5003609000

4、( )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②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③有一组对边平行

5、59□760≈60万,□里可以填( )。

①0-4 ②5-9 ③1-9

6、9时整,分针和时针组成的角是( ),6时整,分针和时针组成的角是( )

①30。 ② 60。 ③90。 ④ 180。

四、列式计算。(9分)

1、27个326相加的和是多少? 2、602的29倍是多少?

3、比32的17倍少56的数是多少?

五、操作题(14分)

1、分别画出60 0。 135 0。 150 0 。 的角

2、过点A分别画两条边的垂线。 过点B分别画两条直线的平行线。

A .

.B

3、画出每个图形的高。

六、解决问题(27分 )

1、学校每月平均用电360度,照这样计算,学校一年共用电多少度?

2、小华从家走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5分钟走到。如果每分钟走50米,几分钟会到学校?

3、一个木工厂要做2418套家具,已经做了15天,每天做13套,还剩多少套没有做?

4、两块长方形花圃的长相等,第二块面积是多少?

248平方米

24 7米

?平方米

21米

篇16: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30分)

1、一辆货车载重5( ) 汉宜高速铁路大约长291( )

黑板长5( ) 课桌高80( )

我穿一双袜子大约需要15( ) 我走50米大约要1( )

2、根据556+379=935,直接写出得数。

935-556=( ) 935-379=( )

3、105比72多( )。比168多345的数是( )。

4、8的4倍是( );24是6的( )倍。

5、小强10:20到电影院时,已经开始了15分钟。电影是( )时( )

分开始的。

6、把280厘米、2米、80分米、900毫米、1千米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 )<( )<( )

7、3吨=( )千克 4分米5厘米=( )厘米

120秒=( )分 2分-40秒=( )秒

1千克800克=( )克 3000毫米=( )分米

8、在○里填上“>”“<”或“=”。

78+19○93-27 550-80○370+160 100分○120秒

1米2分米○80厘米 300分○6时 700千克○2吨

二、判断题。6分

( )1、小明身高128厘米,体重28克。

( )2、一辆载重3吨的货车上,装上5台700千克的机器,没有超

载。

( )3、小林说:“我每天6小时起床。”

( )4、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 )5、小学生每天晚上大约要睡90分钟。

( )6、三位数加三位数,和一定是四位数。

三、选择题。12分

1、笔算加、减法时,都要从( )算起。

A.个位 B.十位 C.百位

2、如果一个数减去270得58,则这个数是( )。

A.212 B.318 C.328

3、下面是三个同学在一次赛跑中的成绩,冠军是( )。

A.乐乐用了1分13秒 B.欢欢用了1分50秒

C.牛牛用了1分32秒

4、6千米与300吨相比较( )。

A.6千米大 B.300吨大 C.无法比较

5、□56-765所得的差是两位数,那么被减数百位上的数可能是 ( )。

A.7 B.8 C.9

6、估一估,结果大于550的算式是( )

A、792-268 B、642-89 C、392+99

四、细心观察,准确计算。16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470+120= 130-70= 63÷7+8= 23÷5=

70+80= 200-129= 35÷5-6= 51÷8=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带*的要验算(8分)

867+158= 403-227= *1000-284= *467+542=

五、列式计算。(6分)

1、比453多286的数是多少?

2、9的8倍是多少?

3、54是6的多少倍?

六、联系实际,解决问题。(30分)

1、小华7:40离家上学,8:10准时到校,小华在路上走了多少分钟?

2、白菜18棵,芹菜9棵。白菜的棵数是芹菜棵数的几倍?

3、会议室原有800人在开会,后有118人离开了,同时又来了338人,现

在会议室里有多少人?

4、电影院一共有406个座位,一年级有197个学生,二年级有208个学生。他们要一起看电影,能坐得下吗?

5、公园门票价格为每人7元。

(1)30元钱最多可买几张门票?

(2)小丽付了50元钱,售票员找回15元,小丽买了几张门票?

6、316元 152元 120元 445元

(1)妈妈买2台电风扇天和一辆自行车要花多少钱?

(2)李阿姨带1000元钱,想买一个电饭煲、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

钱够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篇17: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卷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9600000平方千米,这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读作(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

2、由304个亿、56个万和78个一组成数是(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亿。

3、在7007007000中,左边的“7”表示(    )个(      ),中间的“7”表示(    )个(       ),右边的“7”表示(    )个(      )。

4、3时整时,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是(     )度,这个角是一个(     )角;6时整时,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是(     )度,这个角是一个(     )角。

5、19□350≈20万,□里最小填(      );45□9760000≈45万,□里最大填(      )。

6、按规律填空:1、4、9、16、(     )、(     )。

7、算盘上方每颗珠子代表(    ),下方每颗珠子代表(    )。

8、在电子计算器上ON键是(           ),OFF键是(          ),CE键是(          )。

9、把530695、60593、530956、509353、550339从大到小排列是:

(        )>(        )>(        )>(        )>(        )

二、请你判一判,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 “×”。(每题1分,共6分)

1、小军画了一条10厘米长的直线。                     (     )

2、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3、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都是计数单位。    (     )

4、角的两边越长,角越大。                            (     )

5、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

6、经过一点可以画一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两条直线。  (     )

三、请你选一选。(将合适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每题2分,共10分)

1、在下面几个答案中,(      )是计数单位。

A、百万位           B、百万             C、七位数

2、下面几个角中,不能用一副三角尺画出的角是(      )。

A、140°            B、135°            C、75°

3、下面各数中,读出两个零的数是 (        )

A、5001004          B、5104000          C、5010040

4、3 :30时,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是(     )角。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5、用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5度的角,这个角是(     )度。

A、150              B、15               C、不能确定

四、请你细心算一算!(共21分)

1、直接写得数。(6分)

23×30=                25×4=              32×6×0=

120×6=                350×2=             13×7=

2、估算。(3分)

104×49≈              78×31≈            312×29≈

3、用竖式计算。(12分)

340×17=               406×15=            760×50=

450×29=                  345×43=            560×70=

五、实践操作我能行!(共12分)

1、分别画出一个115度和70度的角。(4分)

2、过A点分别画出直线a和直线b的平行线。(4分)

a

A

b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底边上的高。(4分)

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共21分)

1、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71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1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5分)

2、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绿地,如果长不变,宽增加到32米,这块绿地的面积将达到多少平方米?(5分)

8米

3、一艘轮船从甲港到乙港,速度是32千米/时,15小时到达。返回时的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需要几小时?(5分)

4、为了给中小学生补充的营养,国家实行营养餐改善计划,每天将给每位中小学生免费提供1盒牛奶和1个鸡蛋。今年十月份,国家给新华小学配送了17600盒牛奶和17900个鸡蛋,全校有572名学生。请算一算这个月国家为新华小学配送的牛奶和鸡蛋够发吗?(不考虑星期六、星期天和节假日)(6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卷]

篇18: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1.识记“蝉”“铺”“刷”等字。读准“丁冬,丁冬”“知了,知了”“刷刷,刷刷”“呼呼,呼呼”等拟声词。借助逗号读出节奏。

2.通过句子比较、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初步理解诗中将词语“悄悄地”进行前置的作用。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3.通过想象和仿写,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钟)

1.有趣问答:四季妈妈有四个孩子,你知道是哪四个孩子吗?(生答,师板书:春夏秋冬)

2.师:四季是怎样来到小朋友中间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诗,名字叫——(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3.师:听,四季的脚步近了,看看它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请拿起书本,第一遍把字音读准确,把小诗读通顺,第二遍边读边画出诗歌里描写的景物。

二、初读识字,读出词语中的停顿(5分钟)

1.师:小朋友们,读完这首诗请你们告诉老师,诗里出现了哪些景物。(随机出示第一组词:溪水、金蝉、落叶、北风。请学生读词,并了解“金蝉”)

出示资料卡:我叫金蝉,人们常常叫我“蝉”。夏天,我在树上不停地知了知了地鸣叫,所以人们又叫我“知了”。

2.师:谁来学着小金蝉叫一叫?(出示词卡:。生读)

真好听,好的歌唱家还能把标点符号用停顿和节奏唱出来呢。谁来试试?(出示词卡:。生读)

师(评价):一个逗号就好像一个空拍,清脆有节奏。

3. 师:金蝉唱得可真热闹啊!瞧,溪水、落叶和北风也放声唱了起来。这一次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朗读,我读上面的词语,你读下面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唱四季的歌。(出示完整的词组)

师:要是能带上感情读就更棒了,我们再请4位同学试试。

4.师:这些词组又回到了诗歌里。这首小诗一共有4段,请4人小组每个人读一段,1个人读的时候,其他同学在朗读表上打星做好评价。

三、精读课文,初步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15分钟)

1.师:孩子们,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听!她的脚步——(出示词卡:。开火车读)

2.师:瞧,这里有土字旁的“地”,说明这个“地”后面要跟哪位朋友?(动词)用上词语“悄悄地”举个例子说一说。(生说)

3.师:哇,词语宝宝的朋友真多呀,它高兴地跳回句子里找了两个新朋友,同学们,你们觉得哪句话更合适?请4人小组讨论,每组的1号读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其余同学在方框里各选一句进行朗读,并讨论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

教师评价:

A. 你真会观察!为了和第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接上,词语“悄悄地”往前走到了第二句话的开头。请你读读。

B. 是呀,这三句话的意思相同,将词语“悄悄地”往前放,把春姑娘到来时的样子写得更生动了。

C. 让我们把这样的理解送到句子里读读吧。(师生接读)

4.师:假如你是溪水,在美丽的春天,你还会唱什么歌?

5.师:谁还会唱起歌告诉大家春天来了?

四、拓展想象,展示儿童诗

1.师:同学们,你知道夏天的夜里还有哪些小动物在歌唱吗?(生答:青蛙呱呱,蚊子嗡嗡)

2.师:秋天快要落下的树叶和花朵会唱什么呢?

3.师:北风和雪精灵们会怎样庆祝冬天的到来呢?

4.师:孩子们,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季节,学着课文的样子把它写在学习单上,并在下面给你的小诗配上美丽的图画进行解说吧。(上台展示)

5.择优录取“春”“夏”“秋”“冬”小诗各一段,组成新的诗篇,进行班级朗诵。

【教学评析】

本设计中,岑老师写了三条“教学目标”,我缕分出以下五个目标:(1)识记字词,读准拟声词;(2)读出诗的节奏;(3)理解“悄悄地”的前置作用;(4)感受诗歌的语言美;(5)展开想象,进行仿写。这五个目标,初看起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有保底的任务(识字、读准字音),也有初步的训练(读出节奏、感受美、仿写),目标的表述是清晰的,但细细一想,我有三个小疑问:(1)理解“悄悄地”的前置作用是否符合学段要求?我翻看了“2011年版课标”,没有看到有关二年级学生要对词语的词性及作用(教者在后面的设计中有语法知识点的教学)进行理解的要求。(2)这些目标的预设,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已知”?比如“丁冬、知了”的读音、学生对诗歌的诵读能力等,二年级的学生是怎样的一个水平,我们是否了解了?(3)二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什么?尤其是这篇选读课文,我们到底要“教”学生什么?哪些目标是学生“目前达不到的”,而经过共同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呢?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地、细细地思考。

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三个原则:首先,从学生实际的认知规律出发,在教学中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作为教师,应当关注这些方面,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实施原先的教学设计。其次,从教学内容出发,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点”,以利于学生的发展。最后,要结合教师自身的能力来设计教学。一双鞋子适合与否,只有自己的脚知道。所以,教无定法,在设计教学时,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岑老师的设计以设问切入,应该说二年级的学生是知道一年四季这个知识的。入题后,岑老师的设计分三个部分:初读识字、精读理解、拓展仿写。从中,我猜想,她是把重点定在精读和仿写上,而难点是理解破折号的作用。阅读这份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岑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下了苦功的,她关注到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副词前置和破折号的运用。那么,岑老师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呢?初读为了学习停顿,精读指向理解语法知识和句式表达练习。从第三部分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岑老师以“悄悄地”为抓手,通过训练短语的搭配来理解“‘悄悄地’后面跟动词”这个语法知识,然后再采用句式对比的方法来突破“副词前置和破折号的作用”这个难点,最后进行仿句练习。这个环节初看起来,感觉是挺好的。但细究之后发现,“精读”,有“精”无“读”,感觉是在肢解文本,而不能从文本语境中理解和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童诗是富有审美趣味的,试想,缺少朗诵的童诗,如何感受其中的音韵美、情趣美、形象美呢?这里我还是建议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品词赏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一定会有学生发现这些特点的,此时教师适当地小结便可进入下一环节“展开想象,表达练习”。

另外,例句“她悄悄地笑着走来——”值得商榷,“悄悄地”在这个句子里是修饰“笑”而不是“走”,与原文有异。

上一篇:冀教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护士节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