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初中数学联系

2024-07-30

信息化与初中数学联系(精选8篇)

篇1:信息化与初中数学联系

信息化与初中数学联系

摘要

数学相对于文科来说不够生动、形象,比较枯燥、抽象,一直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只强调知识的灌输,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

自主能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

一、传统方式与信息化教学的优劣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挂图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其优越性: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讲解。二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流的机会较多,师生关系较融洽。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三是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互助合作、团队协作精神。

信息化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它直观形象的展示知识,又注重信息的反馈,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其特点:一是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二是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三是活跃教学气氛。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关、图像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二、数学信息化教学的优点

(一)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创新的教育与学习环境,来完善数学导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新的环境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个能动的过程,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可能的场合采用随手可得的信息和知识自主进行进修,随时获知、获能;学生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教师可以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可以是灵活、多样、开放的。充分体现了导学模式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变教师的“包办”为“主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的思想。

(二)信息化教学具备强大的交互功能,更方便教与学双方实时和非实时交互的实现。网络技术的网络辅导教学则更有独到的功能,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完全实现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有利于建构有效的个体知识结构;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在训练创新思维(如形象思维、整合思维、决策思维、批判思维筹)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计算机网络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有利于刺激求知欲和独立精神,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在发展良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个性品质过程中有着特有的功效。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具有许多优势:能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开放性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利于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自主控制,使学生不一味地依赖于课堂、书本获取知识,而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进程。

1.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演示

如,《几何画板》就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比如课列“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就是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注重的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提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学生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所有内容。

2.利用多媒体复习、作业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数学辅导课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课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是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取进度,系统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

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和学生一起做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

信息化教学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与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全天候的交互协作,而不只限于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对学习中的问题共同讨论,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时间,增加了单位时间教学信息的传播、师生之间的沟通及教学信息的反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主参与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初中数学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

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即时答疑等手段方式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二)营造数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数学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学生根据其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把所学知识通过制作课件、幻灯片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这一学习行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它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崇尚合作,学生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创建“兵教兵”的机制,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互相讨论,养成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形成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新格局。

可以说,“数学信息化教学系统”给数学学习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它以适合数学学习要求、适合学校教学、适合学生能力的提高为研发和推广的出发点和归宿。信息化作为新的因素加入到学校环境构成因素中来,绝不仅是设备的简单增加,我们追求的也不是信息化环境本身,而是信息化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有利的深层次的内涵,我们要使这套系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数学教学的新手段。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祝智庭,《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2月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若干思考》孙名符,刘岗, 2001年6月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王晓丽.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及其变革[J].甘肃经济纵横.2004年(第33卷)第5期 [6]黎国胜.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篇2:信息化与初中数学联系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

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

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因此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拨性,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拨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会

后悔莫及的。同学们不妨打听打听现在的高三,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现在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而焦急得到处请家教。

3、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三、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稳打稳扎,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高中数学:我是如何从44分到127分的先简要说说我自己的情况吧。我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学生,努力程度也一般,小学和初中数学学得马马乎乎,高中考过最低44分最高142分(150分的满分),高考127分,大学微积分也考了86分(100分的满分)。虽然我的数学考的分数都不是很高,但我还是想谈谈自己是如何学数学的,特别是自己如何从高中的44分到高考127分的过程,算是抛砖引玉吧!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小学和初中的数学与高中的相比,难度上简直差了一个量级。在学习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时,只要在课堂上稍稍认真听讲,然后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数学考个80分(都按100分记)以上是不成问题的。可到了高中,想要每次考试考到120分以上(100分的80分),对我这种IQ的人来说,仅仅靠课堂上稍稍认真听讲,然后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是再也达不到了。因为我发现,每次考试的题目比课本后的习题和老师讲的要难一些,而且量也比较大,仅靠做课本后的习题是再也满足不了需要了,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多做题。

在学数学的道路上,我一开始选择了很多同学都走的路-----题海战术。题海战术虽然辛苦,但对有些同学来说还是有效的,然而对我不但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使我陷入了学数学以来的第一次危机。由于我没有理解题海战术的真谛,以为只要多做题、做难题,考试的时候自然就会考高分,从而忽略了从每个题目中找规律,总结做题后的心得,最终导致我考了有始以来的最低分-----44分。那一

段时间我很迷茫,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花了大气力学数学却还是比不上别的同学,别人打篮球的时候我在学数学,别人聊天的时候我也在学数学„..可为什么自己的数学总是学不好呢,难道自己真的不是学数学的料?我开始对自己怀疑了,正当我消沉的时候,我的好友劲帮助了我,他对我说: “***,你这叫什么学数学,你这是机械运动,一点脑子都不用!”初听的时候我觉得很刺耳像是嘲笑,细细想来又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就向劲请教。

劲是班上和年级的“数学王子”,学习数学很有一套。劲告诉我,数学锻炼的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只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而不开动脑筋找规律作总结,数学成绩是很难达到优秀的,因为制约你提高的不是你做题的数量,而是你的思想!学习和种田一样,农民的收成好坏不仅取决劳作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气候、土壤、种子、肥料和耕作技术。

从劲那儿回来后,我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每做完一个题我都要好好的想想,总结一下,若有心得便用本子记下;遇到自己觉得很经典的题就用本子抄下来,甚至背下来;遇到自己不会的难题,我就问学习好的同学或者老师,并且向他们请教解题的思路。每个星期我都要抽出三四十分钟的时间,用来回味自己这个星期的心得,每个月我都要对自己进行检查,看看自己是否按照计划进行。如此一来,我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真的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一个学期以后,我从44分跃到了100分以上,虽说离120分以上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可也算一大进步了。

后来,我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基本稳定在了100---110分之间,说什么也提高不了了,于是我又找到了劲,请教为什么他每次总能考140以上,而我却只能在100到 110之间徘徊。劲告诉我,不管什么学科都是和基础有关的,如果基础不是太好,而想考到很高的分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综合题都是由很多的小问题组成,每个小问题都涉及一个方面,如果想考更高的分,就得打牢基础。

听了他的话后,我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又进行了一点调整,对简单的题我不再是要求会做就行,而是要求自己不光会做,而且还要快,强迫自己有意识的提高速度,只有基本的问题熟练掌握了才能应付那种难的综合题。这次我的提高比较慢,因为数学基础涉及到的小方面太多了,象计算能力、因式分解能力、三角公式的变换能力、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解题步骤的规范等等,都是我要提高的基础方面。随着一个学期的结束另一个学期的来临,我的数学终于有了再一次的显著提高,这一回,我不光考到了120分以上,而且还经常考到130分以上,直到高考的127分,这对以前的我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就这样,我完成了数学44分到高考127分的大跃进,希望本文对数学不好的同学能有点帮助。最后的一点建议:

1、如果你的数学不好,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学好,一个连44分的差生都能学好的东西,还有什么难的呢?

2、制订一个自己可以完成的计划,目标不要太高,循序渐进树立信心。

3、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遇到问题时进行修改,但不要经常的改,否则有可能什么方法也找不到。

篇3:浅谈初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应脱离现实的依托, 就数学题而学数学题的形式已被淘汰。因此, 教师应努力把教材内容形象化、生活化。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水平中引入学习内容, 在生活实例与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 从而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呈现一个可开展、可依托、可辩论的过程。

1. 在实际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和创造数学。”因此, 从学生生活出发, 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 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 学生才能真正地接受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平行线性质”一课时, 教师先通过录像, 向学生展示了校园栏杆、足球门框、操场跑道等学生熟识的事物,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栏杆这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球门正面的两根立柱所在的直线及跑道这一面上的两条直线, 在此基础上建立直线的表象, 再从表象中发现其本质属性——平行。

2.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中引入学习内容

在信息化的今天, 学生每次接触新的知识点之前, 并非是一张“白纸”, 他们已经有了一些零碎的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基础。如:学习概率之前, 学生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彩票、抽奖中奖等知识, 教师不妨就从这一基础入手展开教学, 使学生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间产生链接, 便于知识建构。教师可先问学生:对于概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概率新知识的学习。

3. 在生活实例中理解知识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的。所以, 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找到该知识的“原型”, 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所以, 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 学生不会有陌生感, 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在讲解矩形时,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即“在生活中, 你在哪里见过这些矩形?”学生答道:

生1:教室的黑板是长方形的。

生2:教室的窗户是长方形的。

生3:地板砖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4:篮球场是长方形的。

……

学生头脑中再现出生活中的图形越来越多, 一发不可收拾。

创设出问题情境, 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4. 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

我看见了, 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 就可能记住;我做到了, 便真正理解了。学习数学也一样,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 最终达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 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 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 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系统论的反馈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信息反馈, 要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就学生而言仅仅是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联系实际, 增强意识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 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可以让学生解释:房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 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了圆的知识,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 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创设情境, 巩固新知

学生在学习了某些知识以后,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情境。例如:学了单价、数量、总价的知识后, 让学生解决“游乐园购票问题”、“租车方案”等。学了“利息”的知识后, 可以组织学生算算家庭存款到期后可以拿多少本息。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 让学生计算一个单元的住宅楼每户应付的水费、电费等。这样的设计, 既创设了学生乐学的气氛, 又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篇4:初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数学 生活 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将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同时又把已学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当中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对生活的认知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同其他科学知识一样,是在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学中有时要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领悟知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放松。

我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折一折,折出之后互相比较,哪个做得比较好,认识到怎样才能折出正方体,长方体又该怎样去折,折了之后又将它展开,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平面图形。在教学立体图形的截面时因陋就简,让学生从家中带红薯、萝h做成正方体,上课时先让学生讨论能截出什么样的图形,再让他们动手截,进行比较。这既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又能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讲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也可利用实际生活问题使公理通俗易懂,教学中可举生活问题,如从教室到寝室有很多种走法,哪一种才是最近的,学生都能答出,从而形象地理解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

二、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是一种工具,讲究实用性,而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则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概括事实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同时又是生动具体的,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无穷魅力。例如:用一张正方形的木板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怎样制作才能使得盒子的容积最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教师可用正方形纸片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子的?2.用一张正方形的紙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基本的操作步骤应该怎样?3.制成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4.什么情况下无盖长方体的体积会较大?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体验从实际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散自己的思维。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以前学生都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又如问题:李明平时从家到学校要半小时,这天由于睡懒觉,出门时已是7:40,若按以往的速度,学校8:00上课,他能否赶上上课?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而且都能解决,知道只要加快速度即可。但在学有关路程、速度、时间的知识时,往往出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理不清这三者的正反比关系,导致对相关的应用题不会解答,这时只要教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此问题消化、理解。

三、到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还原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才会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这个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方案。测量前可以先分好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标好要测量的数据和准备好测量所要用到的工具。第二阶段:验证方案。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以预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时仍以第一阶段分好的小组进行,教师可以在旁指导数据的收集。第三阶段:归纳小结。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对方案验证的结果做一个评述,可以让每个小组把自己方案和可行性做一个介绍。这里要以数学图形的形式表达,并要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说明。学生想到的方案有:利用同一时刻人长与人影的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树影的长求出树高;利用标杆;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学用的三角尺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同时也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篇5:浅议初中数学与信息化的教学整合

石家庄市元氏外国语学校

梁景虎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为此要求: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多种教与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评价的多元化;加强适应多媒体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必将对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师资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但在如何“有机融合”的问题上,许多教师仍感到茫然。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

学化”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充分体现和展示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和人格养成方面的育人功能。

我们说,数学教育的目标是无止境的,是不断从低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从具体做法提升到思维模式直至树立观念的过程,是将数学能力迁移并泛化的过程,是追求提高数学地组织客观世界即“数学化”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马明所说,数学教学有四个层次:解题术,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我们追求的不能是低层次而是所有层次。

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具体来讲,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如代数中的函数教学;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问题,如圆锥曲线概念教学;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问题,如立体几何的教学;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问题,如数形结合教学等,都可以“融合”多媒体技术去解决,使学生从“听”数学变为教师指导下“做”数学,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甚至于哲学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篇6: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数学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它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必需的数学素养之一,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使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有效的、合适的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一、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个个方面。”因此,数学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整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结合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不断重复”,再进一步举出周一到周日每周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许多概念都是由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很多概念的教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所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来,可以逐步的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速度×时间=路程”中的“速度”和“路程”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前,结合体育课举行了一次25米赛跑比赛。课堂教学时,联系比赛活动,帮助学生区分“速度”与“路程”这两个的概念。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贴近数学,发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来为我们服务。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学会了运用,才能算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用”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意识的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创设一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或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

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去测量和计算自己的房间面积或者床铺的面积,让学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并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知识。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或者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些小东西。学习了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试着举行某些比赛,让学生试着去计算,去当个小裁判。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由于感性知识较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在提醒着我们,数学教学要更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各种测量活动,进而加深学生对不同长度单位的理解,在巩固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的方法的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获得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数据。而我们也在这个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测量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篇7: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同。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数学教学都十分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服务。我国目前全面展开的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参与生活问题的学习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新教材与学生生活中数学问题有机整合,有待于我们本地山区教师深入探索,还有丰富的资源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小树立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充分挖掘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立足校本教研,提高研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的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界定

1、“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2、“生活问题”在此课题中是指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问题,让数学的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相关联的生活问题。

3、“有机结合”是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体现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本课题将新教材教学与生活问题有机整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教育应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即教育生活化。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针对不同课型进行实验研究;新授课以生活引入,练习课以生活课题为主,复习课以学生为主体解决生活中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创建新形势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领域和课堂教学,创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小学数学体现生活数学的特点。

2、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课堂中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启迪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验研究,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研究,以小学一至六年级为梯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进行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展示生活化。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数学教学过程。

1、合理有机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学生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调整、重组部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扣时代脉搏。供给学生熟悉的或学生自己收集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让数学这门课回归生活,远离乏味空洞。如:苏教版六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选择统计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制成录像带,把现实问题搬到课堂上。又如:三年级《24小时计时法》一课,老师选择从超市票、车票中找时刻入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另一种标记时刻的方法。

2、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生活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动脑、动口、动手,学得有趣,学的主动,学的扎实,学了会用。并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3、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延伸,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教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生活数学问题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过程中,懂得数学的渊源与背景,将学生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拓展学习视野,充分体会数学的应用与价值。如学完《计算机经过的时间》,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同学们早上8:30分到校上课,中午12:00放学,下午2:30分上课,4:05放学,算每天在校学习多少时间。教完《植树问题》一课,让学生为我们新校区操场设计绿化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重点实验和系统实验相结合的形式,以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进行实验。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精心选题、制定实验方案

2006年8月学校组织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申报通知后,决定以《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作为课题研究。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论证,制定了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组,形成了由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各组数学组长参与研究与实践,现代教学技术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撑的研究体系。

2、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课题组做到“三个一”: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教材法绪论》;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教研课。“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3、分阶段、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在第一阶段设定了“开发资源”的领域,第二阶段设定了“综合应用”领域,第三阶段设定了“推广实验、推广应用”领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如在低年级,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年级,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4、严格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规范有序地开展。

为了保证课题富有成效,我们成立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网络。设立了实验专门电子邮箱,对实验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方便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老师们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如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包等)可随时放入电子邮箱,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的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我们规定:每月必须举行一次实验教师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上交一篇课题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认真分析;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课题阶段汇报,总结、提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它的具体存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感悟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苏教版12册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的纳税和利息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在取钱中需要交纳利息税这一实际生活情景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如何计税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结合点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回顾,从而发现问题,然后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解决问题,得到新知。如:一年级二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妈妈给小明1元零花钱,让他在1元币和一些角币中拿。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所以在帮小明拿钱中,就出现了拿1元币的,10角的,更有拿出2个5角的,5个2角的,当学生认可这些拿法都是1元后,也就顺利建立了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老师们很好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与学生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地重复机械练习,设计学生喜欢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深刻体会数学的有趣。如:教学“你会购物吗?”老师在课堂中设计“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组成“小小商店”,分角色扮经理、售货员、顾客。同学们根据手中的钱数挑选喜爱的商品,在付币、找币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了有关人民币的计算这一知识运用。

2、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生活,抽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百分数,课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化妆品某些化学含量的百分数;有学生成绩优秀率的百分数;有衣服标签上棉或化纤含量的百分数;食品上标有某种物质含量的百分数;新旧产品对比节能的百分数。有的百分数大于100%,有的则小于1%),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设法弄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个个变得善说、善问。在互相的交流中,逐步明白并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并提炼数学知识,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正是数学学习的现实感,让学习有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借助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如苏教版11册二单元,表面积变化活动课,学生在动手包装书本的过程中,尝试、讨论、比较得出要让包装纸越少,也就让书本堆积的表面积最小,围绕着如何堆积书本展开探究,最后得出堆积的长、宽、高越接近或相等时,表面积越小。正是这些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应用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3)借助生活,延伸课堂,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至用,如用千克和克的知识帮妈妈买菜称重量;用分类的知识整理书包和小房间;用统计的知识分析班上学生的生日情况;用乘法知识解决租车、门票、用餐等实际旅游费用问题;用位置与方向知识完成学校平面图和未来规划图等。同时学会用数学日记记载自己的所思所得,把数学现象编成一道道生活数学题。学生把课堂放到了生活中,去体会生活问题的生动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生的策略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自然提高。

3、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教研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普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本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操作层面上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了教学观念。

备课时,关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现象,或让生活化的数学激趣,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来设计课堂,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上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探索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练习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注重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类比赛中,实验老师表现突出,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其中国家级论文2篇,省级论文3篇,市级论文17篇,吴琼珍老师制作的两个课件均在省级比赛中获二等奖。黄晓丽老师执教的《量的计量》、吴琼珍老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李爱侠老师执教的《旋转与平移》、张华玲老师执教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均获省二等奖。曾爱英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获省录像课一等奖。

4、老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了15个资源包的开发,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年来,老师们积极探索,共同努力,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报纸、网站以及各种资料,通过优选、整理,完成了15个资源包的开发:《认识钟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两位数加法》、《角的度量》、《总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小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圆面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抽屉原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分》、《运算率的推广》,《反比例》。这些资源包分别获得省一、二、三等奖。这些资源包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5、研究成果推广效果好。

为了在本校内进行推广、扩大实验,每班每周特增设了一节《生活数学》的校本课程,普遍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喜爱。

6、形成了一些文本资料 A、优秀数学论文、案例集一本。B、学生数学小论文一本。C、全面系统的结题报告一份。D、教师荣誉集一本

九、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一)加强现实生活问题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1.在创设生活情境过程中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2.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实践、探索的时机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推广把生活问题作为数学学习资源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观摩交流,加强多样化的培训,通过持续的校本教学研究,探索、建立和规范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再不断研究发展。

(三)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与时俱进,不断丰厚和拓宽自己的学识,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要花工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教师应该具有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热情,有真情,要追求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学、好学。

姓名:张桂琴

职务:教师

职称:小教高级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839203

工作单位:新疆省哈密市巴里坤县奎苏镇中学

篇8:信息化与初中数学联系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 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思考数学问题, 积极创立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教学内容多为计算, 比较枯燥, 而且多而深入, 学生很容易分散精力, 在听课过程中易产生疲倦感。老师要着力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的问题, 在设置问题时要采取多元化的方法,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沐浴生活的阳光,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受到生活化课堂氛围的感染后, 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学中, 不仅仅要立足于课本, 也要实现课本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可以体验到生活, 就会产生共鸣, 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在课堂上, 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生活化的交流,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 老师可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把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 如国徽、蝴蝶等具有美感的图形运用到讲课中, 并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生活的实例中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老师可以讲解飞机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将飞机设计成轴对阵图形有什么优点,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沐浴在生活的阳光里,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 但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 老师可以讲解一段生活常识, 然后引出数学问题, 尽量通过自己的思考解答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会有很多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时, 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 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自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如在学习测量时, 老师就可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 将学生带到校园中, 让学生测量国旗杆或校园中树木的高度,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设计出自己的测量方案, 然后老师再将学生带回到课堂上, 进行课堂讨论, 探究出最合理的方案,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数学教学方法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现在, 教育理论越来越完善, 各种教学手段也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与生活实际结合, 将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教学法与生活实际结合。如在学习数轴时, 老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 在讲台的地面上标出零坐标, 分别标出正坐标和负坐标, 让学生沿着坐标走动, 模拟生活情境, 让学生理解坐标轴的含义, 在生活化的学习中, 学生不再将数学学习当作负担, 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教学中去。

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联系生活

现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例如学习几何时, 有些图形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 动态和立体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数学教学中, 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 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 因此,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生活常识, 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 一定要合理运用, 起到营造生活化学习情境的目的。老师在讲课之前,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视频, 先让学生融入到课堂环境中, 让学生沐浴在生活的阳光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统计图的选择这部分知识时, 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折线图和扇形图分别呈现出来, 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观察哪种统计图便于观察、哪种统计图可以全面地展示内容, 并通过播放生活中运用统计图视频的方式, 让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应用。

五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从生活的角度入手,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程的讲授很有必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采取多元化的方法,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沐浴着生活的阳光,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自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初中数学的教学也必须以有效性为最终目标,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应采用一系列方法创设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数学问题, 让初中课堂沐浴生活的阳光。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情境,措施

参考文献

[1]晏磊.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 2011 (26)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体育游戏活动教案含反思下一篇:校园先进经典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