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2024-08-03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共14篇)

篇1: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免各类医疗纠纷,根据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规定如下:

一、报告要求

(一)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发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时,应立即报告院办。

(二)院办将有关情况如实汇报院长和分管院长,经院长批示后院办在规定时限内向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报告时限如下:

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自事件发现之日起15日内,上报有关信息。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自事件发现之时起12小时内,上报有关信息。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自事件发现之时起2小时内,上报有关信息。

(三)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实行逢疑必报的原则,通过以下途 径获知可能为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时,应当按照本制度报告:

1、日常管理中发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

2、患者以医疗损害为由直接向法院起诉的;

3、患者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其他法定鉴定的;

4、患者以医疗损害为由申请人民调解或其他第三方调解的;

5、患者投诉医疗损害或其他提示存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情况。

(四)医政科完成初次报告、核对后,应当根据事件处置和发展情况,及时补充、修正相关内容。

二、事件调查处理

(一)发生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或者疑似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时,医政科应积极配合科主任组织力量维护正常工作秩序,封存有关病历资料及相关物品,并向病人及其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避免、减少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

(二)医政科积极配合科主任做好事件调查处理工作,认真查找事件的性质、原因,制定并落实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三、监督管理

(一)医务人员瞒报、漏报、谎报、缓报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或对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处置不力,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经卫生院质量管理领导组讨论后予以相应处罚。

(二)质量管理领导组针对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查找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切实加以改进,并按照规定向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改进情况。

四、附则

(一)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由于诊疗过错、医药产品缺陷等原因,造成患者死亡、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明显人身损害的事件。

(二)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及损害人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分为三级:

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 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

(1)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2)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重度残疾。

(三)对于涉及医疗事故争议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应当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四)本制度所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不包括药品不良反应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有关药品不良反应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篇2: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为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报告的质量和效率,指导各科室妥善处置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推动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报告要求

(一)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发现存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科主任调查核实后立即报告医务部,各科室向医务部报告实行电话及书面上报。医务部将有关情况如实汇报给分管院长及院长,经院长批示后,通过电话、传真或网络直报在规定时限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及损害人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分为三级:

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1)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2)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重度残疾。(三)医务部负责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医院为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提供电脑、外网等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四)发生或发现存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上报时限:

1、医院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时限如下:

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应当自事件发现之日起15日内,上报有关信息。

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应当自事件发现之时起12小时内,上报有关信息。

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应当自事件发现之时起2小时内,上报有关信息。

2、各科室在半小时内电话向医务部上报,书面上报时限如下: 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应当自事件发现之日起2天内,上报有关信息。

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应当自事件发现之时起2小时内,上报有关信息。

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应当自事件发现之时起半小时内,上报有关信息。

(五)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实行逢疑必报的原则,医院通过以下途径获知可能为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时,应当按照本规定报告:

1、日常管理中发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

2、患者以医疗损害为由直接向法院起诉的;

3、患者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其他法定鉴定的;

4、患者以医疗损害为由申请人民调解或其他第三方调解的;

5、患者投诉医疗损害或其他提示存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情况。(六)医院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对上报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或者疑似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报告完成初次报告、核对后,应当根据事件处置和发展情况,及时补充、修正相关内容。

二、事件调查处理

(一)发生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或者疑似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后,医务部配合科室积极采取措施,并对患方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避免、减少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维持好正常的医疗持续。(二)科室配合医务部做好事件调查处理工作,认真查找事件的性质、原因,制定并落实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分析整改成效,院科两级进行资料汇总。

三、监督管理

(一)医务人员瞒报、漏报、谎报、缓报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或对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经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后给予相应处罚。

(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根据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审评制度,针对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查找本单位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切实加以改进,对改进情况按照规定由医务部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对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准确上报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调查处理及时,整改有力,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有显著提高的科室,可予表扬和奖励,并对发生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予追究责任。(四)将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每月的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四、附 则

(一)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由于诊疗过错、医药产品缺陷等原因,造成患者死亡、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明显人身损害的事件。

(二)医务部负责全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三)各科室应当按照本制度报告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不得瞒报、漏报、谎报、缓报。

(四)本制度所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不包括药品不良反应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有关药品不良反应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篇3: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

我院自2010年开始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工作, 但前几年由于各种原因, 上报率很低。2010年只有1例成功上报, 2011和2012年分别是2和4例, 远远达不到上级部门的要求。2013年, 我院加大宣传力度, 成立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小组, 制定相关制度与奖惩规定, 使得上报率直线攀升, 至2013年底, 上报例数达到60例。2014年上报例数为45例。总体来说不良事件上报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

现结合我院近两年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谈谈我们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

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经验总结

我院之所以能在2013年迅速提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率, 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1.1 完善相关制度与监督机制[1]

制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及监测工作制度》, 指定设备科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主管部门, 负责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监督与落实。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为协调部门, 负责协调不良事件的调查、分析、评估等工作。在各临床科室设定不良事件监测联络员, 负责收集、上报不良事件。除此以外, 还成立了以主管院长为组长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领导小组, 加强与推进医院不良事件的监督上报工作, 并制定相关奖惩制度, 对积极成功上报安全事件的员工给予奖励, 对隐瞒不报或报告不及时等造成严重事故者, 给予相关处罚。

1.2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上报意识

宣传工作是为了让医护人员认识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重要性, 解除思想包袱, 加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让医护人员认识到这项工作是旨在提醒临床医务人员注意医疗器械存在的安全隐患, 尽量避免同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其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医院不良事件监测领导小组高度重视不良事件宣传工作,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政策法规, 普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知识, 提高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认知度, 指导医护人员正确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等。力求让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重点监测品种、上报流程等知晓率达到100%[2]。

1.3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过程相关培训

只有掌握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操作程序, 才能正确判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设备科将各类医疗器械的规范操作流程制成卡片悬挂于设备适当位置, 指导医护人员正确使用。除此以外, 设备科还不定期组织各临床科室内部医疗器械规范使用、维护保养知识培训、考核, 强化设备使用规范性与熟练性。

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不足

我院接到临床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后, 在调查、核实、评价、反馈等环节做得还不够。由于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员由设备维修人员兼职担任, 监测员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才有时间处理临床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 往往不详细调查, 仅凭经验过滤掉一些符合免除上报原则的不良事件, 其余按照表上所填写的内容直接上报药监部门。而后续的评价、反馈环节更是几乎无法完成。

3 改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思考

针对前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经验与不足, 将来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3.1 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各工作环节

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各工作环节 (报告的收集、汇总、分析、调查、核实、评价和反馈等环节) 的监督, 特别是调查、评价及反馈环节。

根据我院现状, 监测员接到临床科室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后, 在没有时间进行调查核实的情况下, 可以上报设备科负责人, 由负责人或其指定工作人员去跟踪事件, 力求真实、有效地反映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 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 分析是器械的问题还是操作的问题。如果是器械的问题, 应及时与器械生产企业取得联系, 协商解决事宜;如果是操作问题, 则反馈回上报科室, 实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避免发生类似的不良事件, 形成良好的循环。除此以外, 设备科还应将收集汇总的院内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定期通报全院, 供临床参考。

3.2 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与日常采购工作关联起来, 严格把好医疗器械采购关

若一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反复出现不良事件, 排除了人为因素, 则可考虑是否为其设计缺陷, 在下次购置时则尽量避免再次购入此类产品。新进医疗器械考察时, 应将产品的安全性、临床试用反应等作为重点进行论证, 注重器械的风险评估。对于在用医疗器械, 要定期检查产品三证, 保证其注册证在有效期内。

3.3 成立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小组, 负责全院医疗器械的质控与风险管理

开展质控工作, 实际上就是对医疗器械的一种监管。因为通过质控, 可以检查出器械自身的固有缺陷或者故障, 及早发现安全隐患, 及早做出有效干预, 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管理小组定期到临床科室巡查医疗器械使用、保养情况, 并做好相关记录。而加强风险管理, 是对医疗安全与患者生命的保障。由于被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只是一个“风险可接受的产品”, 只有通过在各种环境中长期和大范围的使用才能暴露缺陷。所以医疗器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一定比例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是要及时发现, 及时报告这些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原因。及时改进工作流程和提高产品质量, 减少医疗人身伤害, 保证医患安全。特别是对于高风险医疗器械, 我们一定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其进行安全风险分析, 定期进行安全监测, 以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 降低使用风险, 加强医疗器械的可追溯管理, 保证能及时召回有功能缺陷的医疗器械。

4 结束语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 持续性的工作, 我们每位医务人员都有义务、有责任去做好这项工作。因为完整、准确、及时的报告对有效开展医疗器械早期预警工作非常重要, 而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 则可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潜在风险。这不仅是对患者、对我们自身安全的负责, 更是提高医疗质量, 推动我们国家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具有非常重要与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虢新莲.腹腔镜下小儿疝气手术182例舒适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4) :15-16.

[2]郑燕君, 郑燕丹, 赖志鸿, 等.舒适护理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前后的应用[J].中国校医, 2013, 27 (6) :429-431.

[3]吕鲜梅.在腹腔镜治疗小儿疝气中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5, 21 (1) :111-111, 112.

[4]张卫平.舒适护理在腹腔镜下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甘肃医药, 2015, 34 (5) :390-391.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知识, 提高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认知度, 指导医护人员正确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等。力求让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重点监测品种、上报流程等知晓率达到100%[2]。1.3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过程相关培训只有掌握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操作程序, 才能正确判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设备科将各类医疗器械的规范操作流程制成卡片悬挂于设备适当位置, 指导医护人员正确使用。除此以外, 设备科还不定期组织各临床科室内部医疗器械规范使用、维护保养知识培训、考核, 强化设备使用规范性与熟练性。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不足我院接到临床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后, 在调查、核实、评价、反馈等环节做得还不够。由于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员由设备维修人员兼职担任, 监测员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才有时间处理临床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 往往不详细调查, 仅凭经验过滤掉一些符合免除上报原则的不良事件, 其余按照表上所填写的内容直接上报药监部门。而后续的评价、反馈环节更是几乎无法完成。3改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思考针对前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经验与不足, 将来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3.1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各工作环节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各工作环节 (报告的收集、汇总、分析、调查、核实、评价和反馈等环节) 的监督, 特别是调查、评价及反馈环节。根据我院现状, 监测员接到临床科室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后, 在没有时间进行调查核实的情况下, 可以上报设备科负责人, 由负责人或其指定工作人员去跟踪事件, 力求真实、有效地反映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 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 分析是器械的问题还是操作的问题。如果是器械的问题, 应及时与器械生产企业取得联系, 协商解决事宜;如果是操作问题, 则反馈回上报科室, 实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避免发生类似的不良事件, 形成良好的循环。除此以外, 设备科还应将收集汇总的院内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定期通报全院, 供临床参考。3.2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与日常采购工作关联起来, 严格把好医疗器械采购关若一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反复出现不良事件, 排除了人为因素, 则可考虑是否为其设计缺陷, 在下次购置时则尽量避免再次购入此类产品。新进医疗器械考察时, 应将产品的安全性、临床试用反应等作为重点进行论证, 注重器械的风险评估。对于在用医疗器械, 要定期检查产品三证, 保证其注册证在有效期内。3.3成立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小组, 负责全院医疗器械的质控与风险管理开展质控工作, 实际上就是对医疗器械的一种监管。因为通过质控, 可以检查出器械自身的固有缺陷或者故障, 及早发现安全隐患, 及早做出有效干预, 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管理小组定期到临床科室巡查医疗器械使用、保养情况, 并做好相关记录。而加强风险管理, 是对医疗安全与患者生命的保障。由于被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只是一个“风险可接受的产品”, 只有通过在各种环境中长期和大范围的使用才能暴露缺陷。所以医疗器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一定比例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是要及时发现, 及时报告这些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原因。及时改进工作流程和提高产品质量, 减少医疗人身伤害, 保证医患安全。特别是对于高风险医疗器械, 我们一定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其进行安全风险分析, 定期进行安全监测, 以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 降低使用风险, 加强医疗器械的可追溯管理, 保证能及时召回有功能缺陷的医疗器械。4结束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 持续性的工作, 我们每位医务人员都有义务、有责任去做好这项工作。因为完整、准确、及时的报告对有效开展医疗器械早期预警工作非常重要, 而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 则可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潜在风险。这不仅是对患者、对我们自身安全的负责, 更是提高医疗质量, 推动我们国家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具有非常重要与深远的意义。

[1]闫锟.浅谈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在医院中的有效实施[J].当代医学, 2009 (12) :15-12.

篇4: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关键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根因分析;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98-02

在临床诊疗活动以及医院相关工作的运行中,极为容易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对患者的诊疗造成阻碍,使其痛苦以及负担增加,甚至还有可能使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增加,对医院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1]。相关数据研究显示,每年有100万件以上医疗不良事件造成的伤害发生于世界各国,并且发生率与医疗机构存在一定关系。为了降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文分析了其根因以及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在一年时间之内(即2014年1月-12月间)上报的300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分别研究其科室的分布情况,医疗事件类型、以及时间行为和信息等。

1.2 研究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Excel软件中,包括基本信息、事件情况、解决措施、跟踪结果等,具体内容为事件上报情况,患者情况以及发生时间,还有责任人情况,并对引发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同时还要根据事件情况解决问题,并研究问题结果。其次,为了对研究质量进行控制,需要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同时要经责任人以及科室负责人确认,在录入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由一人在旁协助和检查,录入之后重复进行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分布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在医疗不良事件中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的概率较高,所占比例为17%,其次是药物不良事件,所占比例为14%,再次是跌倒以及坠床事件,所占比例为13.33%,发生概率最低的为输血事件,概率仅为0.67%。

2.2 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布

在300例不良事件中,有119例发生于夜班阶段,所占比例为39.67%,发生于上午阶段的共有72例,概率为24%,另外还有48件发生于小夜班阶段,所占比例为16%。研究其季度分布发现,不良事件在第三季度中的发生率较高,概率为101例,概率为33.67%。

2.3 不良事件科室分布情况

300例不良事件发生于护理部门的概率较高,数量为170例,所占比例为56.67%,其次是医疗部门,发生数量为73例,概率为24.33%,医技部门发生数量为16例,概率为5.33%,后勤部门发生数量为9例,概率为3%,职能部门发生数量为1例,概率为0.33%,其他部门发生数量为31例,比例为10.33%。

2.4 涉事行为分析

对不良事件的类型进行划分,其中有46例为监管不到位,发生概率为15.33%,32例为诊疗疏漏,发生概率为10.67%,48例为操作违规,发生概率为16%,43例为沟通缺陷,发生概率为14.33%,52例为护理不当,概率为17.33%,21例为文书缺陷,概率为7%,6例为手术缺陷,概率为2%,21例为用药违规,概率为7%,32例为其他事件,概率为10.67%。其中发生概率最高的为护理不当,发生最少的为手术缺陷。

3 讨论

3.1 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了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就要先对各个科室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风险的类型以及分布等,然后防范重点环节[2]。其次可以通过对管理标准以及流程进行制定,来对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的科室进行规范和管理,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并且将其与医护人员绩效挂钩,提高患者的责任心,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后,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人员培训使其掌握最为先进的医护知识和技术,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2 医疗服务意识的提高

在医疗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坚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3],事事从患者出发,坚持将患者作为中心,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德以及医风,将其思想教育作为重点,培训医患沟通的技巧,使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更加安心和舒适,从而降低整体的风险。

3.3 核心制度的落实

对风险预警以及干预制度进行制定和落实,使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保证贯彻落实所有制度。另外,可以通过监督以及检查及时发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并及时制止和改进,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来加强医疗工作的完善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吴燕,马风妹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根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2):1686-1690.

[2]李梅.医院院内上报护理不良事件87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江苏医药,2015,41(4):489-490.

篇5: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不良事件可分为2类,一类是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医疗过程中未被阻止的差错或设备故障造成的伤害;另一类是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正确的医疗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伤害。

麻醉不良事件包括:喉镜引起的牙齿损伤脱落;误吸胃内容性肺炎;术后紧急再插管;外周神经损伤,中心静脉插管气胸;角膜擦伤;烧伤;错误输血,院内感染,做错手术,异物残留体内,穿刺大血肿等。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科室内发生了任何不该发生的事件均应毫无例外的报告,并填报在不良事件登记本上。同时认真如实的上报上级医生,科主任积极指导善后处理,或请有关科室专家会诊,根据实际情况报告医务科,努力使不良事件得到良性转轨。

科主任每季度组织讨论,针对有倾向性、与病人安全及麻醉质量密切相关的事件在全科讨论,并根据文献及相关要求,讨论制定科室管理规范或专家意见,改变临床麻醉的管理流程

措施:

1.对及时报告,并及时妥善处理不良事件者,科室在事件后的处理及考核方面给予从轻处理。

篇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错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为打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时间与隐患缺陷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规范医疗(不良)时间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允许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记性又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原则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监测行业性、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征。

1、行业性:仅限于医院内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部门,如临床医技、护理、后勤等。

2、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的权利,提高信息报告人的自愿行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3、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医技报告中设计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科通过网络、新建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医务处等专人专职受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将严格保密。

4、非处罚性:本制度不具有处罚权,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一句,也不作为对设涉及人员和部门的处罚一句,不涉及人员的晋升、评比、奖惩。

5、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医疗相关部门和公式,通过申请向自愿参加的可是开放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结果分享,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需经认定和鉴定,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性质

1、是对国家强制性“重大医疗过失和医疗试过报告系统”的补充性质的医疗安全信息。

2、是独立的、保密的、自愿的、非处罚性的医疗不良事件信息报告系统。

3、它是手机强制性的医疗事故报告等信息系统收集不到的有关医疗安全信息及内容。

4、是对《医师定期考核办法》的奖惩补充。

四、处理程序

当发生不良事件后,报告人科采取多种形式,如填写书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或电话报告给相关部门,报告事件发生的具体事件、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48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紧急情况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上报告给相关上级部门,只能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

各个缓解缓解并制定改进措施。针对可是报告的不良事件,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制定对策,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尽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奖励机制

1、以下所有奖惩意见,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形成建议,并以院长书脊回忆决议为准。

2、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根据报告的先后顺序、事件是否能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给予相应的奖励。

篇7: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依据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4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系统并落实实施,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程序,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院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范围详见附件一)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一)定义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甚至造成人身财产安全危机,以及影响医疗工作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I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原则:

(一)I级和II级事件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实行逢疑必报的原则,具体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以及我院相关规定执行。不得瞒报、漏报、谎报、缓报。

(二)III、IV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l、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2、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实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4、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公开和公示,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五、相关人员、部门、科室的职责

(一)医务人员和相关科室

1、识别与报告各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提出初步的质量 2

改进建议。

2、知晓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接受相关制度及流程的教育与培训。

3、相关科室负责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

(二)医务处

l、指派专人负责收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对事件进行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

2、对有关诊疗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解和沟通,作出初步分析,并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给相关科室,提出改进建议。

3、如事件的发生涉及其他职能科室,或需要其他职能科室协调整改的,医务处负责将事件反馈给相应职能部门,并将反馈意见记录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簿。

4、负责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网络直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5、每个季度将发生频率较高(每月或数月发生一次)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所有重大不安全事件进行汇总,组织相关部门或科室对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必要时上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或医院办公会)讨论,指导相关部门或科室采取防范措施。

6、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知识培训。

(三)护理部

1、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有关护理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对事件进行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

2、对全院上报的护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解和沟通,作出初步分析,并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给相关科室,提出改进建议,指导科室采取防范措施。

3、负责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知识培训。

(四)其他职能科室

如保卫科、后勤设备科、门诊部、预防保健科、输血科等部(室)、科,应对涉及本部门的事件及时进行分析、处理,提出整改措施并实现持续改进。

(五)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1、每季度讨论医务处提交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制定相关事件的质量持续改进措施或建议。

2、根据事件的性质、是否主动报告、报告的先后顺序以及事件是否得到持续质量改进等方面,给予报告的个人或科室一定的奖励建议。

六、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方式

院内上报可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紧急情况下可先采用电话上报,事后补报并填写有关信息。

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及处理流程(附件一)

(一)发生或者发现已导致或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当事医务人员除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后果进一步扩大外,并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二)上报流程:

I、lI级事件:当事人员或科室负责人应立即向医务处或护理部(夜间、节假日向医院总值班)电话报告,并组织当事人员在事后2小时内填表补报相关信息。

III、Ⅳ级事件:报告人在事件发现之时起3个工作日内填表上报。

(三)处理流程:

l、医务处、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如属I、II级事件,经核实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同时向分管院领导 4

报告,如构成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或医疗事故,将按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及医疗事故的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执行,逐层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上报及处理;如属III、IV级事件,应及时了解事件经过,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如事件涉及其他职能部室的,应向其反映情况,由该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医务处、护理部负责将反馈意见记录,并协调处理。

2、各科室发生或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应自行组织科内会议,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结合医务处、护理部或其他职能部室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改进。

八、激励措施

(一)主动报告的奖惩机制:

1、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根据报告的先后顺序、事件是否能促进质量改进,给予相应的奖励,2、科室年报告例数超过编制床位数l5%的,在年终先进集体评选中作为积极因子体现;超过20%,并且促进制度或流程改造的,年终给予奖励绩效管理积分60分。

3、在不良事件上升为纠纷前主动报告的个人或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将根据情况对当事人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

4、发生严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而未主动报告的科室取消先进集体评选资格。

5、隐瞒不报或未及时上报,导致损害后果扩大、医患冲突升级的,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不能再以任何理由减轻处罚。

(二)已构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医院相关规定执行。

利津县中心医院

篇8: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更好的掌握和解决医疗纠纷,特制订了有关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制度,有利于医院医疗安全的管理,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避免矛盾扩大,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全体医务人员有责任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一、二、科室内每月设立科主任接待日,接待科室内患者的意见和建议; 床位医生及护士每日查房及为患者治疗时多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思维动态,了解患者的需要,有利于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的苗子;

三、各科护理部每月召开护理安全会议,总结一个月的护理安全问题及不能处理的纠纷;

四、当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应先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同患者沟通,妥善处理,并向医务科、综合接待办汇报,连同综合接待办人员共同接待,避免矛盾激化;

五、当科主任不在或无法联系时,当事医生或护士有责任主动向医务科或综合接待办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掌握主动,有利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妥善解决;

六、医生和护士在工作当中,自行发现在诊疗行为中有违反医疗常规及医疗制度,有责任向医务科或综合接待办报告,及时堵住漏洞,排解隐患,避免矛盾扩大;

七、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缺陷时可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缺陷报告单,以书面形式或Email形式报告到医务科或综合接待办。如遇突发事件,可以电话形式向医务科或综合接待办报告;

篇9: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使用范围

使用于本科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输血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院内感染个案除按照本报告持续外,还需按照医院相关规定上报。

三、填写报告表及按照上报流程上报科室质量监控小组

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填写《门诊部、中医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电话上报科室质量监控小组。

篇10: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免责制度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错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一、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目的

规范医疗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上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性质

1、是对国家强制性“重大医疗过失和医疗事故报告系统”的补充性质的医疗安全信息。

2、是独立的、保密的、自愿的、非处罚性的医疗不良事件信息报告系统。

3、是强制性医疗事故报告等信息系统收集不到的医疗安全信息及内容。

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原则

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监测行业性、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交流性的特征。

1、行业性:仅限于医院内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部门,如临

床、医技、护理、行政后勤等。

2、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的权利,提高信息报告人的自愿行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3、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专职受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将严格保密上报信息。

4、非处罚性:本制度不具有处罚权,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其他违章者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涉及人员和部门的处罚依据,不涉及工作人员的晋升、评比、奖惩等。

篇11:医疗不良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

一、加强对医疗安全的管理,由医院医疗安全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外,另以行政总值班查房及护士长查房等多种形式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确保安全医疗。

二、继续强化安全医疗意识,切实做到医疗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各科室按计划做好医疗安全教育,常抓不懈,警钟常鸣。

三、加强医护人员的医德教育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增强工作责任性,提高三级查房质量。

四、严格实施医院急诊预案,做好首诊负责。开设绿色通道,全力抢救危重病人。

篇1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为了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严格医疗器械的质量跟踪检测工作,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特制订本制度:

一、基本概念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医疗器械已知和未知作用引起的副作用、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等。副作用:是治疗使用的医疗器械所产生的某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医疗器械与药品一样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特别是那些与人体长时间接触、长期使用、植入人体内的医疗器械,在其对疾病诊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应风险。只有通过医疗器械上市后,在使用中发生的不良事件的监测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潜在的风险,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使用。

二、报告原则

(一)基本原则:造成患者、使用者或其他人员死亡、严重伤害的事件已经发生,并且可能与所用的医疗器械有关,需要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严重伤害包括三种情况: 1.危及生命

2.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者机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3.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上诉永久性伤害或者损伤。

(二)濒临事件原则:有些事件当时并未造成人员伤害,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再次发生同类事件时,会造成患者、使用者或其他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则也需报告。

(三)可疑即报原则:在不清楚是否属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报告事件可以是与使用医疗器械有关的事件,也可以是不能排除与医疗器械无关的事件。

三、报告时限及流程

(一)报告时限

群发不良事件:立即报告,科室报告员应在24小时内填报《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并送达院级监测员。院级监测员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汇报医院相关领导。

死亡事件: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科室报告员应1个工作日内应报告;院级监测员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汇报相关领导。

一般的或较重的不良事件:科室报告员3个工作日内应报告;院级监测员必要时可进行调查处理。

导致死亡及群发事件:院级监测院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除了及时上报医院相关领导外,应3个工作日内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

(二)报告流程

1、各临床科室设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员,医院设置医疗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并设置院级监测员与广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系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网络直报的账号。

2、各临床科室报告员收集本科室不良事件的信息,按报告原则完整、准确、详细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按时限要求上报院级监测员。院级监测员进行网络直报。

3、院级监测员要每月定期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了解医疗器械使用情况,特别是要加强高风险产品、国家重点监测产品以及已发生不良事件产品的跟踪监测。

4、医务科及时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将严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反馈给相关科室,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加强宣传与培训

篇13:医疗意外和突发性事件报告制度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发现医疗意外和突发性事件,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需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医务部报告,医务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分管副院长,或直接向院长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调查核实结果,详细解释。

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l)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H级以上的医疗事故;()导致3人以上(含3人)人身损害后果;

(3)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注:l、按属地管理原则,应及时向卫生局医政科报告;我院为区直单位须同时向卫生厅医政处报告。

篇14: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

一、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二、医疗器械使用人员或维修人员发现可能与医疗器械有关的不良事件时,应及时向物资设备处或医务处报告,并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三、物资设备处及时调查、收集、整理报告表,经讨论核实后及时向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

四、发现严重的或普遍使用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案例,应及时通知院领导及相关使用科室,同时通知供应商和生产厂家。

五、未经国家药监管理局公布的不良事件监测资料,不得向国内外机构组织学术团体或个人泄漏。

六、物资设备处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对于引起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记录保存到医疗器械上标明的使用期限后2年,并且记录保存期不少于5年。

物资设备处

上一篇:icu轮转护士带教计划下一篇:家训文化及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