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2024-08-05

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精选14篇)

篇1: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爱园小学---杨太诗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培养和训练至关重要。可以说计算在每一次的考试中都要占有很大的比例,而每次计算的得分率却低得惊人,造成这些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本人就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题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我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仔细看、认真想、细心算、耐心查。

1、看:就是认真看题目。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一步一步和原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首先要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想好之后然后才能动笔算。

3、算:就是计算。计算题重在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

4、查:就是检查。计算完要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算错,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要及时地订正。从而达到计算准确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打好计算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一种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每一节课安排3分钟的时间,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积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并且这些整

十、整百的计算在简便计算中也有很大的比例。同时,在训练学生口算能力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接力赛”等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计算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估算训练。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例如,我在教学估算时,出示一道算式,让学生先明白怎么去进行了估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2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0,相乘就一定是6,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四、重视对学生错题的分析和比较。

所谓最有效的学习是从自己的失误中学,不无道理。如果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了错,我一般要求学生重视做好错题的自我分析,建立起自己的纠错习题库,对容易做错的习题不是地 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怎样做好错题档案的建立呢?归结起来,有以下三项要求:

第一项要求——“认真听”。在讲评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知道错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样会计算错,失误的原因是什么?针对不同类型的计算题目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得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对这些,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而且还要认真记,而且边听边记。

第二项要求——“及时析”。及时做好错题的自我分析。显然,如果错的比较多一些我们要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分析,但如果是个别同学出错,我们应在课前或课后的几分钟给他们单独分析一下,这样做能让学生感觉到你很重视他。

第三项要求——“经常翻”。错题集档案建完后,要注意保存,保存好了要经常翻阅复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培养能力、掌握规律的目的。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同时,它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篇2: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计算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低,与一群女的学生相比有下滑趋势。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什么数学概念,运用什么定律,运用什么性质,运用什么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的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如学生在计算125╳88=125╳(80+8)=125╳80+125=10000+125=101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了。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经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才能灵活运用。

二、激起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我认为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一)看清题

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粗心大意有时会把数看错,534看成543,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有时会把括号的位置看错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中数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可以迅速与数比照一下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二)写规范

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三)算仔细

计算中的错误有时也是因为学生计算马虎造成的,如把2╳3算成5,或进位忘了加,或退位忘了减等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一味要求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再正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速度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四)查认真

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能力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是,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和验算,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检查和验算的方法(如逆运算、估算、再算一次等等),监督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另外也可通过恰当的时机让检查出错误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认真检查和验算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要持之以恒。教师应不断总结,不断运用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数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计算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性。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蒲峪九年制学校

篇3: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计算教学是相对枯燥乏味的,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调动他们的计算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混合运算”的时候, 动画出示例1, 在图书阅览室, 上午53 人在看书, 走了24 人, 再来了38人. 用动画的形式, 让学生轻松进入了加减混合的学习, 并且在动画中, 理解运算顺序. 实践证明, 在计算教学中, 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则能让学生学得轻松, 又学得扎实,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低年级的计算方法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变得生动有趣.

二、养成习惯,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习惯的养成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平时的计算作业中, 我们发现学生在做题时出现错写、漏写和看错运算符号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认真读题、认真书写、不急于求证得数的习惯, 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更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 因为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 良好的计算习惯要从一点一滴抓起, 那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 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一是认真读题的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加减乘除以后, 常会把运算符号看错. 尤其在学习了除法乘法以后, 如果作业中突然参加一些加减法, 就会很容易犯错. 如何来预防这样的错误出现, 我觉得在一开始进行加减法计算时, 就要养成学生读算式的习惯. 我常要求学生在心里默默读一遍这个算式, 然后再进行计算. 而不是盲目地进行计算. 而在教学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时, 我更要求学生们先把综合算式读一遍, 看清楚运算符号, 然后再把运算顺序用画线的方式把第一步给划出来, 这样一来, 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就都不会出错了. 认真读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 单读题很枯燥麻烦, 越粗心的学生越不耐烦做这些. 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们对计算要有信息, 要有耐心, 不厌烦, 在长时间的训练中慢慢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二是认真书写的习惯. 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 已经要求学生能够摆竖式计算、递等式计算, 以及有余数除法的摆竖式计算. 这些计算的书写格式将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陪伴很长时间. 这就需要在一开始养成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 不能潦草, 格式要规范. 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 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 比如在教学递等式计算时, 我要求学生在数学本子上抄题目完成, 在第一次完成时, 我就规范书写, 讲清楚如何写题目, 等号写在哪里, 第一步算什么用横线划出来, 以及做好第一个题目以后要求空一行完成下一个题目, 目的就是保持书写的整洁和公证. 第一次做的时候, 我往往是和孩子们一起来进行书写, 在练习了四五个题目以后, 再放手让他们自己做. 然后认真批改, 在批改过程中及时发现书写的错误, 让学生们及时改正, 并且这种类型的题目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天天练习.

三是打草稿的习惯. 很多高年级的学生都会出现懒惰的现象, 对于计算题往往喜欢口算, 而不习惯利用草稿纸. 这样的习惯, 其实需要在低年级的计算教育中就时时渗透. 针对这种情况, 我要求每名学生要有一本草稿簿, 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 数位要对齐. 我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簿, 表扬准确认真的同学, 促进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尤其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 我会要求学生拿出草稿本, 找到错误的地方, 如果没有在草稿本上有过程的话, 就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做一做.

四是认真验算的习惯.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最好的方法就是验算. 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 我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 验算. 比如摆竖式计算的题目, 我就要求学生进行验算. 计算结果出来以后, 再反过来计算一下, 不要怕麻烦, 一定要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保证计算结果正确. 但验算比较麻烦, 学生往往不情愿做, 所以就需要教师经常训练.

三、领悟算理, 提高计算能力

算理其实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 明白了算理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样计算. 因此只要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 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 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计算中的算理呢?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 因此, 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直观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算理, 发展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时候, 学生刚学过整除, 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就不能够很好的理解. 如何正确地试商成了困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的活动, 来进行算理的理解. 给学生准备6 个小圆片, 分出3份, 分一分, 刚好可以平均分. 那如果再加一个小圆片呢? 这下再分一分, 发生了什么? 通过这一过程来明白不能进行平均分, 多了. 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紧接着再追问, 分成3 份, 每一份是几个呢? 多了几个? 然后边摆边列竖式, 根据活动说出每一部分的意思. 这样一来, 就直观理解了为什么商是2, 而不能是3 或者1. 解决了试商这一难点. 类似这样的算理, 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都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进行直观算理教学.

篇4: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兴趣;习惯;算例;计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50-01

多年来,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太粗心了,每次考试计算上总出问题。”每当听到这句话时,一种本能的责任感会油然而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怎样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对、算得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在教学乘法的口算、笔算时,课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乘法口诀的训练,或者采用男女竞赛的方式训练;课上用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口算,用小黑板视算,或者听算。让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的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课堂上40分钟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所以要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讲、积极用脑的习惯。除了抓课堂常规训练外,还要重视狠抓听、看、想、讲的落实。用心听。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听边动脑,积极思维,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及时考察学生会听的能力,我经常在班内组织听算、你问我答等练习。效果非常好。仔细看。会看懂书上的题目,同学的板演,凡是学生自己看懂的内容就尽量少讲,以训练学生仔细看的习惯,培养观察能力。善于想。我不仅要求学生肯想,而且注意培养其“善想”的习惯,既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留有“想”的余地,又教他们“想”的方法。 敢于讲。训练学生大胆发言(特别是后进生),训练学生讲思路、思维的过程,使他们从口练中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三、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四、练习设计的多样性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为例。新授结束后,我针对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练习。比如,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三题改错题,这三道改错题比较典型,都是学生在计算中容易犯的错误,第1题是除到个位不够商1,应该商0,这个0没有写;第2题是除的过程中余下的数计算错了,第3题是商的书写位置错误。再有写;第2题是除的过程中余下的数计算错了,第3题是商的书写位置错误。再如,在教学调商的例题后,我安排了调商的专项练习——“根据试商情况,说出各题准确的商”,有助于增强学生调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攻其一点,做到逐步突破疑难点。

五、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连在一起的。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数学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这样做,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六、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篇5: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一、存在的现象

在一节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复习课上,我共让8位学生上台板演,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8位学生式子全部正确,但有7位学生的计算结果错了,而且这7位学生根本不是学困生,有些甚至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事后我与办公室的同事聊起了这件事,大家都有同感: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确差多了。由此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不仅仅是我所遇到的困难,或许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二、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合理、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作为四大基本能力之一鲜明地提出来。由此不难看出运算能力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准确找出学生计算能力弱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确保教学质量。

三、调查

经过班级调查,总结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

(1)题目抄错。如将“÷”看成“+”;将“0.93”写成“0.98”;将“645”误写成“654”等。

(2)答案抄错。如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了等。

还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3.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如:857-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 857 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四、对策

我们根据以上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1.兴趣引路,提升计算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2.训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

3.优化策略,强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一天练一个类型,隔天巩固练一题。这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4.日常入手,培养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篇6: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计算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计算方法的技巧性和计算速度的快捷性,要想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我认为要从下面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规: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到三类数——整数(自然数)、小数和分数,这三类数都要进行四则运算——加、减、乘、除,每一类数的每一种运算都有自己特定的运算法则,熟练掌握各类运算法则是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怎样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运算的运算法则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做好以下三个环节:

1、搞清算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讨论,互相交流的方式,按照运算意义一步一步地归纳出运算法则。

2、多加练习,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恰当机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计算练习,并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多加指导和评议,让他们熟练地掌握运算法则。

3、注重纠错,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在各类计算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加以分类剖析,可精心制作出一定数量的、带有各种计算错误的试题卡,分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把题卡上的错误逐一更正,同时向全班说明每道试题的错误所在和产生错误的具体原因,有时学生犯的错误经老师指正后,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又犯同样的错误,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千万不能急躁,要耐心疏导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扰。

二、注意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列入其中,充分反映出估算在数学计算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估算能力也是一个人计算能力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实践证明有四个好处:

1、帮助我们预知计算结果;

2、可以提高数学分析能力;

3、可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检查结果是否基本正确。

三、切实加强学生口算训练

在课堂中,一般采取下列步骤进行口算训练;

1、先让学生先口算出结果。

2、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对良好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肯定,有时对同一题目,还可问问学生有无别的口算方法。

3、最后教师对口算方法给予解释和强调。

除教材中的口算题目外,教师应该再精心编制一定数量的涉及多种口算方法的练习题,在自习课上让学生反复练习,我们要把口算训练穿插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口算训练经常化、长期化,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快捷性。

四、善于采取简便算法

篇7: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这不是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重要了,其实正相反。《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避免程式化的机械计算和叙述算理”。既然这样,我们怎样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数感呢?

1、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片面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以致不少学生在许多需要计算的地方出现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如果学生个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不达标,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而个位数的乘法也即“乘法口诀”训练不到位,就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同理,每一个内容口算能力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连口算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培养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这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严把每个数学学习内容的入门关。我们数学组有老师还采用了课前2分钟交换出题解答的方式来提高“口算”能力,我感觉比较好。

2、不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来概括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学生可以用各种算法进行计算,只要是合理的算法,我们都要鼓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笔算与估算结合,加大估算的教学力度。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当然估算中我们也有困惑:记得自己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课本上根本没有估算这个词,更谈不上估算教学了,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五六年级,在做完题目后,能够根据题目里的数据大概估计一下自己结果的合理性,那么这可能就是现在的估算.也许我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感受到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应用。而现在,在老师反复的讲解下,我们的学生反而对估算无所适从,在我们的过度教学和刻板的评价下,使估算教学偏离了它的初衷。由于教师精确计算的意识远远强于估算,教学时,不能重视让学生感悟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的价值,只是按教材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很快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精确计算上,使估算成了“鸡肋”,教之无味,弃之不能。悟性高的学生或许能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估算,而一大部分学生也就意识到只要估计的结果与精确计算的结果较接近就是估算。另外,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试卷中,也是以精确计算为主,即使偶尔出现估算的内容,一般也不考估算的过程,只要求填估算的结果,且评分时,只要估算的值在一定范围内一般都能给分。很多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干脆先算出精确结果,再靠船下篙,写个与精确值接近的数值,这就是试卷中很多估算值的由来。为了让学生估算题不失分,我们的老师在考试前竭力向班上的学生推荐这“聪明”之法。估算的意义何在?

篇8: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一、提高计算能力, 要坚持口算训练○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口算能力应该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而且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 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口算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口算训练必须做到:一是基本口算必须○正确、熟练, 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一位数乘一位数及相应的除法是四则计算○的基础, 这些基本知识的口算必须百分之百○的正确、熟练。教学时教师要运用教具和学具, 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算理, 掌握计算规律, 这是提高正确率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 口算要坚持常规长期训练, 每节数学课开始, 老师先用2~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训练, 天天如此, 持之以恒,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又将课本的口算、训练习题有选择地让学生每天作家庭作业。这样, 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 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会不断地提高, 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加强基础知识、法则的学习, 提高计算能力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 法则记得牢固, 明白的顺序, 理解运算定律的意义, 计算起来就会顺畅, 正确率就会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基本运算法则的教学, 让学生熟记必要的运算法则、定律。如运算顺序,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学生理解和熟记这些计算法则、定律, 懂得运用这些法则、定律, 那面对计算时, 学生就会很快地想到要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如学生要进行分数四则计算时, 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因此, 教师要提高数学计算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加强数学计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计算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好了, 学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计算, 计算的正确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提高计算能力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 很多题目都能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在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运算定律和性质,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的含义。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在计算时, 要认真审题, 分析题中计算符号和数字的特征, 分析是否能进行简便计算, 能简算的一定要简算, 并指导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依据。经过长期的训练, 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并合理、灵活地运用, 化繁为简, 提高计算正确率。

四、要重视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班级中计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是教师没有及时发现他们知识技能上出现的细小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等到问题越积越多, 问题就大了, 老师应运用以前教学中获取的反馈信息, 估计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预作防范, 多指名板演, 加强课间巡视, 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做好练习后的评讲, 开展交流。

五、重视验算习惯培养, 提高正确率

验算是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正确。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有利于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学会在计算之前先估计结果的大致范围。如4件大衣共124元, 每件是多少元?计算时, 先估算出大约是30, 然后再准确计算出答案31, 与估算结果相符合, 证明计算结果正确。

2.做好必要的引导、示范。在教学中, 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 而且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 使学生既明白了算理, 又能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联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合理性的能力。例如:王明身高是1米, 小强哥哥比小明高68厘米, 小强哥哥身高多少厘米?有的学生列式为1+68=68 (米) , 有的列式1+68=68 (厘米) , 还有的列式为1米+68厘米=1米68厘米=168厘米。对于这三种结果,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判断, 让学生自己找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让学生理清模糊的认识。

篇9: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评价  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教学又是困难的,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努力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速度、积极性、主动性及思维能力,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人对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充满生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时候却把握不当,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比较牵强的,在这样的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课和看图说话课,影响教学进程,致使计算教学的目标难以落实。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同时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认知的重要源泉,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以教材为本,灵活设计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或是身边的题材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操作性情境。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不断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经验。

二、注重算法算理的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教师有重算法、轻算理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练习巩固更是以机械式计算为主。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其中,算理比较抽象,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活用多媒体,保证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高效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当学生计算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通分时没有找最小公倍数,我们在大多数情况是简单地说明应该找最小公倍数,对于找最小公倍数的原因,却没有对学生说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要经过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明确算理等过程,这样留给学生巩固提高的时间已没有多少。因此要注意练习的量和质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练习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及趣味性;利用电脑做课件出示,便于检验、订正,同时保证了计算练习密度、强度,使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

四、注重口算、估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我认为我们要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意识和兴趣;课前准备3分钟左右的口算、估算练习;进行针对性练习,如,学习“63×48”等进位乘法,练习“2×7+6,8×6+7”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注意类似的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口算题的训练,如“15×4,14×5,25×4,24×5”等。

五、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计算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纸笔测验、日常检查﹙口头提问、板演、作业、数学日记、课堂观察等)、课堂观察等,既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计算教学策略,因此是很好的考评形式。口头提问是最简单易行的一种方式,可以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观察包括观察学生算法、算理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认真、积極、自信,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创造性等。数学日记,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用于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谈心一样地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或感兴趣之处。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数学日记的形式,包含如下内容:今天数学课的课题,所涉及的重要的计算法则和算理,你理解的最好的地方,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到四、五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篇11: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教师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烈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看法: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 科学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成果。

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 历史 ,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 自然 规律 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 经济 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 发展 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的东西的具体应用。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1、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表达方式而决定的,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

用心

爱心

专心

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及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 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 艺术 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在美国教学中,教师认为好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 发展 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主体作用,能有效地推动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挥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演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 科学 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主。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用心

爱心

篇12: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专题研究开题报告

(2014—2015学 第二学期)中卫九小 三、四年级数学组

课题名称: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官小华

组 员:马霞 李秀红 白慧云

所在单位:中卫市第九小学(三、四年级数学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根据平时作业以及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发现我校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数学组的教师通过讨论,决定开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探寻如何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算法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2、课堂上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计算训练方法等策略。

3、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4、加强口算速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掌握理论,研究现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2、问卷调查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前后对比法。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的学生进行测验,从中发现这个班的计算水平,研究结束时再次对实验学生进行测验,在对比中得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数学组推广。

4、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步骤:

1、申报阶段(2015年3月)

根据本校教育教学情况选题,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5年3月—4月)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实验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3、实施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1月)

(1)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备好每一课。在数学课堂中要扎实地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2)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4)课题开题,完善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案,将方案与全校数学教师交流,寻求验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并将较为成熟的方法在全校推广。

4、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准备验收。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专题研究》开题报告。

2、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相关教学论文。

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专题研究》结题报告。

4、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形式。

5、整理相关资料。

七、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1、官小华:负责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记录研究成果。

2、马 霞:负责照片和调查性资料的收集。

3、李秀红:协助马霞整理过程性资料、整理好研究成果。

4、白慧云:准备上好《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专题研究》的汇报课。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专题研究开题报告

2014—2015学 第二学期

篇13: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数学才能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前提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基础。小学生在计算中产生的错误原因多数都是缺乏严格的训练和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所以,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好的计算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习惯。有些学生书写潦草,在没有仔细看清题时,就急着计算。如5看成了8、0看成了6,小数点的位置没有记准确,这都是没有准确审题和马虎所致,是整个数学题计算错误的根源。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的规范的书写习惯,如列竖式计算时,数字间要有一定的空间、数位要对齐等,使其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良好的检查习惯。算后的检查不仅能够保障计算的准确率,又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提高。一般的小学生做过题之后不习惯再检查,错误率就会相对的多一些。教师要教给学生自查的方法,培养他们养成自查的好习惯,也可以在适宜的时机让检查出错误且能够积极进行改正的学生现身说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认真检查是做错题后最好的弥补方法,自觉地养成主动检查的好习惯。

二、重视错题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学习过程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是难免的。小学生记忆发展还不成熟、不完整,对任何事物的关注都不持久。如进位加法,进了一位,在计算的时候却忘了进位,这样的“错误”在学生中具有普遍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视其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这种错误的根源是什么,是计算时心不在焉、弄不清楚算理,还是由于不认真造成的,之后教师可根据情况出一些改错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改错活动。当学生七嘴八舌对一道计算题提出自己的改正方法时,课堂气氛是活跃的,积极性是主动的。这样,既使学生在认清错误原因的同时能积极地改正错误,又达到了预防的效果。

篇14:怎样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中年级数学;应用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对于计算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学生缺乏计算能力,不但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也不能通畅。小学中年级正是学生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水平,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计算在很多学生看来都很枯燥,尤其是对于反应缓慢的学生,有很大的压力,很容易受到打击之后,丧失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有教师讲述一些课本上的知识,对于计算的灵活性了解不足,很难提高计算的效率。新课标下,教师要具备常见的计算能力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例如,小学中年级求梯形的面积时,没有必要严格按照梯形公式进行求解,可以讲梯形组合成自己熟悉的图形,分别求面积,然后汇总。并且,还可以引入多种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增加多媒体的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教学中,经常出现因为不喜欢数学教师,而不喜欢数学的情况。所以,教师要增强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地位,积极转变思想,由原来的领导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耐心的和学生探讨生活学习的问题,对学生的人格、性格、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之后,教师要尽快和学生沟通,解决计算过程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信心。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位置,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增强学生针对性教学。积极和学生沟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

三、培养过硬的口算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学生本身的计算速度、口算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口算的速度。中年级学生很多存在四则运算的缺陷,口算又是笔算的基础,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口算算错,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失分。学生因为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智力水平不同,口算的速度和细致程度都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口算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速度和正确率的训练。经过训练之后,学生要对20以内的加减法脱口而出。中年级学生还要对一些常见的数值有深刻的记忆,需要的时候准确提取记忆,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

估算在小学中年级教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正确的估算能够帮组学生尽快的检查出解题过程是否存在偏差,得到了答案是否正确。估算证明了一个学生的计算水平,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认为这不是考试的重点,从而削弱了对学生的培养。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思维是错误的,一个具备良好估算能力的学生,往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中,检查出答案是否正确,降低了出错率。例如,进行估算的时候,可以对多位数的加减法进行个位上的简单验算,若是个位数出错,这个答案肯定就是错误的。

五、培养坚定的学习意志

计算能力依靠熟能生巧,学生具备坚定的学习意志,就能够在学习中掌握快速、准确的计算方法。不论是学习还是其他的事情,持之以恒,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要有坚定的意志,在学习计算的时候,坚持每天都要进行计算的锻炼,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教师可以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口算或者是笔算的作业,学生口算能力差的加强口算能力训练,笔算能力差的加强笔算能力,这样不间断的练习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信息,增强计算能力。在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喜欢简单的题目,遇上困难的问题就下意识的选择逃避,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客服心理障碍,以超强的意志,迎接每一个挑战。

六、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很多学生口算、笔算能力都非常好,但是还会出现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计算习惯出现了问题。一些计算题并不难,但是学生会因为计算潦草、马虎、大意、慌乱等原因造成失误,尤其是小数点问题,很多学生都不重视,造成严重后果。例如,有的学生在审题的时候不注意,把题目中的34.65看成了346.5,在计算的时候就出现了严重的误差,数据学生自己算着都没底,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学生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草稿纸按照题目顺序进行,计算过程清楚明晰,避免涂抹乱画。答题的时候认真抄写,尤其是容易出错的小数点问题提起注意。答题结束之后,认真检查数字、符号是否存在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计算创新能力,提高中年级学生创新水平,不仅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也是社会的期望。小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小学教学的质量,和学生以后的学习基础。因此要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估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在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的社会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岁合.探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1):36~37.

[2]刘春省.小学中年级数学计算错误应对策略浅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3):26~27.

上一篇: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下一篇:经典美文佳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