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报告

2024-07-24

农民教育培训报告(精选6篇)

篇1:农民教育培训报告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调查报告新型农民

培训现状调查报告

南溪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城镇组团的核心区域,距离宜宾仅33 公里,已完全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宜宾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城市,是川南经济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南溪作为宜宾市城市发展及沿江经济的重要组团,其优势十分凸显。

随南溪工业的大发展,区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必成当务之急,传统的生产模式必将打破,失地待业人员必将产生,各种新的种养模式也必然形成,新型农民必将出现。同时,现代农业、服务业、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兴起,也必将催生新型农民的出现。因此,开展新型农民问题的研究,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我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2012 年 4 月 6 日,我们深入罗龙镇长江村、东风村对李小姐、王女士、周先生三名农民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现在的农民学习进取心都非常的 xx,都希望能有更好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知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

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学习需求”问题而进行。

李 xx,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 3 人,她现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 1500—2000 元左右。李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专业知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

王 xx,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 4(有子)。她现在一酒店工作。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

周 xx,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 3 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 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 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 30%,技术工 10%,普工为 60%(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 xx,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

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 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 岁—50 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 岁—30 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 8 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 12 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

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四、关于农民培训的调查述评: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而目前,对于农民培训问题,综观省内、外的培训现状,普遍认为:

(一)政府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 xx 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有些部门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农民培训没有实效。

(四)重课堂理论讲座,轻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五)缺乏本土教材、没有稳定的培训师资、没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没有通过培训后去实际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帮助转移就业。因此,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随意性很大,培训效果甚微。

五、调查反思:

(一)培训机构的问题研究:目前,参与农民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

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

(二)参训农民的现状问题: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三)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问题研究: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四)培训教材问题:目前,培训的教材、资料五花八门,不切合当地实际。故如何解决切合当地实际的培训教材,以期达到应有的良好效果,是本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培训基地及设备设施问题: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讲座,只能是一种走形式、做过场,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应有的培训目的。

六、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 xx 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三)灵活办学,把培训班办在企业、工厂、村社,送教下乡,把职业学校的办学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为地方经济发

展服务。

(四)只有在整合资源、多部门联动的基础上,才能为农民工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二 o 一二年八月八日

篇2:农民教育培训报告

为扎实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响应自治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号召,培养一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依靠科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万家营村今年各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今年万家营村积极响应镇政府号召,把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工作重心加以落实。年初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家庭主妇和回乡女青年积极参与镇劳务站组织的烹饪和面点培训班。四月初旬至五月中旬积极联系宁夏农业学校把村部作为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一期种植技术培训班,为期十五天;一期养殖技术培训班,为期十五天。先后聘请七位专业技术老师系统授课,两期共培训农民学员167人,为调动广大农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每天每位学员补助十五元误工费,钱虽不多,但使农民学员感到亲切、舒适,即不落下农活又待遇得到保障,感到物有所值,老百姓更多的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目前的全面接受理解。

通过培训,我们的主要感受是:

首先,以实用性、扶持性为原则,加强了农业专项技能培训,扶持了一批种养殖大户,引导农户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迈进,联系和安排相关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到村进行培训,学习相应种植、养殖技术,形成专业户继续教育制度。

其次,以常识性、普适性为原则,加强农村居民的现代文明意识教育,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我们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

会建设目标,开展了多部法律和居民文明礼仪教育。最后,以专业性、成长性为原则,加强农村青年居民的现代生产操作技术和科学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需要。今后,我们将根据农村居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和农村青年不愿从事农业的现实情况,我们将组织开展电脑初级、电动缝纫、粉刷工、钢筋工等培训班,相信参加的人员更广泛,教育更普及,技术更实用。

总之,人们普遍认为农村的事儿多,农民的事儿难办。有道理但不全对,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社会经济落后,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农民现代文明接触少,思想观念狭隘,所以会有上述说法。作为最基层的农村工作者,我们既然承担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自然责无旁贷。因此,我们的教育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农活”,以启迪农民智慧。

黄渠桥镇万家营村

篇3: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现状调研报告

2009年8月, 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前往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展开实地调研。此次调研工作共发放“村组调查问卷﹑农户调研问卷以及小组问卷”三大类问卷共计400册 (份) , 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340册 (份) , 本报告就永久镇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问题进行研究。

1.问题的提出

本次对永久镇葛平村的调查共采访140户居民, 涉及调查对象524人;之所以选择永久镇是基于以下考虑:根据2001~2008年数据资料, 永久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 变动趋势相似 (如下图表1所示) , 作为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葛平村以种植业为主、小规模养殖业为辅, 人均耕地面积为5.55标准亩,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亩, 据调查该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3818.47元, 该值低于200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 表明葛平村的经济发展在永久镇乃至整个吉林省都处于低下水平;笔者论文认为主要原因是葛平村的科技水平较低, 表现在其机械化水平的低下和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两个方面。据统计, 葛平村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48.2%, 而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省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已高达85%, 比葛平村高36.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 当地90%的养殖户对牲畜的饲养采取小规模的散养方式,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养殖户对饲料没有进行科学配制, 整个养殖过程科技含量低下;而葛平村的科技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其科技培训的缺乏。笔者根据实地调研数据从农民科技培训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农民科技培训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2.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现状分析

2.1农民科技培训的潜在需求强烈、趋向多元化

为了反映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结构特点, 笔者设计了农户信息需求调查表, 即每位农户从选项中选出自己需要的科技信息, 并按其对自己生产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在140份问卷中, 种植技术有102份排第一序位, 养殖技术有20份排第二序位。可以看出, 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是葛平村农民目前最偏好 (需求) 的技术类型, 此外对良种培育, 病虫防治, 专家信息需求也较为强烈。由此可见农民对科技信息的潜在需求十分强烈, 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2.2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对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当问及“请列举您所知道的农业科技?”时, 有90%的农户竟不知道什么是农业科技, 仅有2%的农户听说过, 但不是很了解;同时笔者了解到即使村里组织一些简单的培训, 有90%的村民不愿意去参加。当地农民生活在一个信息传播率较低、科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致使科技的覆盖面较小, 农民没有认识到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科技意识淡薄, 科技培训态度不够积极。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2.2.1农民自身素质普遍较低

接受调查的永久镇葛平村农户高中学历以上的仅为10.25%;葛平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5岁, 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每逢农闲65%的男劳动力外出打工, 使得留守的女性比例升高;因此该村劳动力在文化水平、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方面存在的劣势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2.2.2传统经验和自然资源诅咒现象的束缚

玉米种植是葛平村的主要产业, 80%的农户认为在现存的条件下, 玉米种植没有必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或新的耕作方式, 仅依靠传统经验就可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葛平村农户原本就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 人均占有面积远超过国内沿海地区省份的人均占有量, 按照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丰富的自然资源理应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该村2008年人均经济产值为3818.47元, 这与全国当年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分析原因可知当地丰富的耕地资源使村民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 资源诅咒现象影响了农户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的意识, 使得科技水平偏低, 障碍经济的增长。

2.2.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葛平村没有玉米联合生产、大棚蔬菜种植、养殖等经济合作组织, 农户普遍采用个体经营的模式, 其突出特点是:种植规模小, 资金有限。小规模经营在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时具有显著的脆弱性, 且采用新科技的成本很高, 超出了农民家庭的经济承受限度, 因此农户注重现实、回避风险, 宁愿沿用效率低的传统技术, 以追求低风险的稳定收入, 致使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困难。分散的个体农户直接面对市场提供原粮、生猪、牛犊, 没有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机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农产品的附加值为零。较低的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值得反思。

3.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供给现状分析

3.1培训投入方面

3.1.1政府经费投入较少

接受调查的葛平村农民只有7.14%参加过培训活动, 且这7.14%农户中有70%是完全自费参与私人培训机构, 当地政府对科技培训投入太少, 造成科技培训经费紧缺, 不能使更多的农户接受培训, 影响科技知识的推广。

3.1.2培训机构数目有限

当地基层政府在培训机构的建设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首先体现在数量上的有限性, 资料显示长岭县共有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43个, 各种技术人员2966人, 其中农业技术人员522人, 占总技术人员的17.60%;葛平村没有任何关于科技培训的机构或组织存在, 更不用谈培训质量的改进。显然随着科技的发展, 科技服务单位的缺乏与葛平村农户日益扩大的科技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3.1.3基层干部行政能力较低

当问及“村干部里面你最信任的是谁”时, 村民思想意识淡化, 80%的村民做不出确定的选泽, 只有10%的人选择村长等村干部, 有85%村民反映村干部素质普遍偏低, 利己主义行为严重;基层干部的行政沟通能力低下, 直接造成农业科技的宣传不足, 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的组织协调不力, 致使科技培训难以开展。

3.2培训内容滞后

调查数据显示, 现有的科技培训内容不够完善, 80%村民反映大部分科技培训项目重视理论与生产脱节, 没有结合实际的生产活动, 且培训内容滞后, 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需要, 导致科技培训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

4.促进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建议

4.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把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首先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 提高农民接受知识的能力, 以便扫除他们文化知识盲点, 为改变农民自身落后的思想意识做好铺垫;然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 利用高校的优秀资源, 定期举办科技讲座或聘请高校教师形成专家组, 为农民提供切实的指导, 同时可与涉农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按期培养所需人才——如正在实施的“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 已经为吉林省农村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4.2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发挥农民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政府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思想和经营模式, 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正规化、规模化;同时注重农业一体化产业链的建设,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带动乡村非农经济的发展使乡镇经济的发展更加合理、科学、稳健。

4.3加大对科技培训的宣传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新闻媒体宣传, 让农民了解科技培训的具体内容;支持一批有一定经济、文化基础的农民家庭形成农村示范户, 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经济效应, 同时引导各级政府、各类涉农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和涉农企事业单位参与科技培训, 将自己的经验方法与其他农民交流, 促进高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让农民深刻了解到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

4.4创新培训模式

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要因地制宜的安排授课内容, 注重实效, 注重实践, 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产业结构, 提高授课教师业务素质, 采用现场指导、组织参观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授课方法, 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难题。

4.5加大科技培训资金投入

从当前科技培训的实践中看到, 要满足科技培训形式和培训项目的多样化需要, 就要扩大科技培训的覆盖面、科技培训密度和科技培训产业发展资金。为此, 必须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训项目窄、密度小和农民使用新技术风险忧虑问题, 以促进科技培训工作水平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4.6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注重农村基层干部的任用和选拔, 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行政能力和素质;推进民主化进程, 让一些觉悟高, 品质好, 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基层干部队伍中来, 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 更好的为广大农户服务。

5.结语

科技进步是农业增长和农业发展的源泉;然而, 通过对葛平村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 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的供给不足, 农民思想观念的落后已严重阻碍了该村经济的发展, 为此, 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葛平村新型农民的培训, 尤其是加强其科技培训, 唯有这样, 才能确保当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摘要:本报告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培训的各项投入不足、培训内容滞后、培训效果低下等, 在需求方面, 主要包括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多样化, 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低下。针对存在的问题, 报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包括: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大宣传, 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组织培训, 让农民真正学有所用;加大政府科技培训资金投入;推进民主化建设进程, 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吉林省

参考文献

[1]潘鸿, 王臣.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与供给[J].农业经济, 2009, (7) :68-70.

[2]李雪艳, 史少赞.农民农业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文化.三农问题, 2007, (11) :103—104.

[3]杨家岭.当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农业, 2009, (4) :16.

[4]黄永春, 韩国珍.关于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6) :303—304.

[5]方亚兵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科技培训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1) :193—195.

[6]李瑾.新时期天津市科教兴农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03, 22 (6) :23—25.

[7]中国统计年鉴 (2006, 2007, 2008)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2007, 2008.

篇4:常德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1 常德市农村农民的基本现状

据统计,裁止2007年底,常德市共有农业户126.4万,人口466.47万人,劳动力257.31万人。其中务农157.64万,务工99.67万。务农劳动力中,16-30岁的24.4万人,31-40岁的48.29万人,41-59岁的57.37万人,60岁以上的27.62万人。务工农动力中,16-30岁的49.49万人,31-59岁的46.28万人,60岁以上3.9万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占38.97%,初中占45.57%,高中占9.99%,中专占4.7%,大专及以上占0.77%。务农农民已掌握种植、养殖和园林类技术的占24.04%;外出务工农民已掌握电脑、电工、机械、建筑、商业等技术仅占4.82%,90%以上没有职业资格证。可以说,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缺乏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在当前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他们一般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三是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是,小农意识,部分农民思想禁锢、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

2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取得初步成效

近两年来,常德市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充分运用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这一平台,发挥多部门合作的组织优势、上下贯通的体系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委政府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市、区县(市)和管理区分别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市委、市政府率先全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意见》(常发〔2008〕5号),市、县、乡三级都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工作班子。

(2)整合社会资源培训力度加大。他们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打通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使各类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统筹整合力度明显加大,基本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培训体系由多头部署向统一部署、统一考核转变。二是培训层次由以县、乡为主向市、县、乡三级联动转变。三是培训内容从单一向全面转变。四是培训渠道由各个部门自行组织、各自培训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成员单位目标分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情况互通、内容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转变。目前,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3)培训基地基础不断夯实。市直确定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高层次、导向性的集中示范性培训;各区县(市)也采取多种形式选建了一至两个示范性培训基地。

(4)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去年全市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是培训与就业订单相结合;三是培训与自主创业相结合;四是培训与样板示范相结合;五是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5、农劳技能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

3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当前农村的现状看,农民教育培训仍然是农村工作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个瓶颈,具体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加快经济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民教育培训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培训只是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忽视甚至轻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

(2)培训内容贴近实际不够。由于对农民的思想变化缺乏系统的研究,握住农民思想的脉搏不够,培训存在着形式主义。

(3)培训手段比较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培训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受培训的主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有的培训活动,手段方法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

(4)培训资源有待整合。据统计,我市现有可从事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120多家,但由于项目资金分散,培训规模、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费用不一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5)财政投入不足。从2008年以来,除市本级财政拿出200万元用于专门的农民教育培训外,区县(市)和管理区真正落实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很少。

(6)统筹协调机制欠缺。区县(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由农民教育办公室来负责组织工作,但现有的农民教育办公室的机构形式、职能都还与农民教育培训整体不相适应,难以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4 关于进一步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

(2)理顺体制。要强化区县(市)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责任。市、区县(市)必须健全相应组织,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健全农民教育办公室并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

(3)增加投入。财政要增加和保障农民教育培训专项投入。市本级按农业人口人均1元总额460万元的规模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区县(市)政府按农村劳动力人均2元从当年财政统筹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4)抓好培训。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性比较强,必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负责牵好头;劳动部门应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

篇5:新型农民培训验收申请报告

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

我站承担400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民生工程培训任务。接到培训任务后,根据《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及时成立培训领导组织,制定我站的专业技术培训实施方案,周密部署,精心安排,认真实施,分别在***、***和***分三期组织培训,于2012年5月26日超额完成400人的培训任务,实际培训410人,通过多次自查自纠,认真核对,确定有效学员403人。现培训工作已全部结束,各项资料准备齐全,现申请验收。特此报告

篇6:新型女农民培训调查报告

一、总体思路明确

区妇联确定的女农民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双学双比”活动质量,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动员和组织广大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培训的范围主要是女农民,特别是农村女“两委”委员、村妇代会主任和女创业能人等。

二、年度计划完善

根据职责界定,区妇联制定了明确的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开展女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参加培训人数达到2000人;加强对城乡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培训期数8期,培训人数不达到1000人,培训期数8期;加强妇联基层干部培训,举办培训班3期,村妇代会主任普遍接受培训;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或法律知识讲座2期;在镇街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宣传、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组织活动6期。

三、培训方式多样

针对妇联组织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和培训资金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开展的各类培训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与本级联合,协调农业、科技、计生、司法等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利用其它部门的资源共同开展。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爱心牵手、科技助力”活动,加强农村妇女科技培训。以为例,全区各级妇女组织累计开展种养技术宣传与培训46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份,培训妇女2500人次。

二是依托上级妇联,上级妇联开展的各类巡回讲座,由区妇联具体组织承办。开展家庭教育“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这个平台和省网上家长学校的资源,组织农村家长及时收看学习“农村父母课堂”节目。“农村父母课堂”以如何提高农村父母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孩子成长为重点,向农村父母传播家庭教育新知识新理念,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起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了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开展“女性文明大讲堂”和“女性健康知识大讲堂”巡回讲座。大讲堂的讲师是全国妇联统一聘请的.,在每个镇街都安排了至少一场讲座,请农村适龄妇女参与。通过讲座普及健康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妇女素质为切入点营造和谐家庭,从而带动和谐社会创建。

三是协调社会组织和姊妹妇联:协调家政公司、特长学校等单位的资源,开展专门培训。定期组织农村妇女赴先进县区学习观摩,提供学习的平台,推动思想大解放。根据培训要求和群众意愿,组织部分农村妇女赴先进地区观摩学习,帮助她们解放思想、更新知识、开阔视野。20我们组织了农村镇街妇联主席、村“两委”女委员、农村女创业大户等代表20人,赴广饶县、区参观学习,观摩了两县区部分农村女企业家、创业大户的项目,帮助镇街妇联、农村女能人自我定位、找出差距,激发她们奋发进取、敢干敢拼的精神和魄力。

四、培训目标明确

近年来,区妇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主要从提高她们“三种能力”入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妇女培训工作。这“三种能力”一是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二是构建和谐家庭的能力,三是政治参与的能力。

五、几点经验

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总结近年经验,我们认为做好培训工作还需要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深入调研,增强培训针对性。深入调研,了解新时期农村妇女的培训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培训工作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二是部门联动,发挥资源优势。普及知识,提升妇女素质是培训的重点和难点。仅靠妇联组织的力量对农村妇女进行培训,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上一篇:申论万能范文下一篇:二次创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