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反思

2024-07-09

散文教学反思(共9篇)

篇1:散文教学反思

提到散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想象。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的感情淡漠,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的状况。下面是通过最近的磨课,听课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散文的文本特质

散文从定义上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式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指文艺性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形式自由的抒情性小品文。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散文首先是写实的,要表达的是作者独特的情思,是作者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所特有的社会经验。因而散文解读的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之间的链接。

二、确定“这一篇”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辨体”“识人”“断文”“定点”。以《春酒》为例说一下我的理解。

辨体:《春酒》是篇回忆性散文,是写人叙事抒情的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的情感是过去的我和现在我的情感交织。

识人:作者琦君。琦君的写作特色有哪些:擅长创造儿童文学,语言活泼俏皮。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

断文:琦君文章有以上特色,她的《春酒》语言有何特质?《春酒》这篇文章读来特别有趣,原因在于运用了一系列口语化的语言,叠词,语气词。《春酒》想表达的作者的独特情感是什么?琦君的情感要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了解琦君其人后,《春酒》思乡的情感也就显而易见。

定点:《春酒》通过回忆过年的一系列事情表达了对家乡的人事物的深深地思念。童年的快乐笼罩全文,童年的快乐情感通过运用一系列叠词,语气词和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形式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结合学生的`阅读感受:初读好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如果不看后面的研讨与练习,学生体会不到琦君对家乡人的深切思念。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文章用词方面独有的语言形式的探究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童年的深深地思念。

三、教学设计的思考

散文的特点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春酒》这篇文章学生初读感受就是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抓住文章的核心就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所以我认为散文教学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帮学生理清思路或者是整体感知一下。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点。挖掘语言内涵及其重要,会带动学生的情感,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散文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当中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读文本,琢磨文章的言语形式表达的情感。言语形式是为散文情感服务的,我们分析语言形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贴近作者的情感,言语形式是手段,言语形式和情感是文章的一体两面,不能分割,教散文一定要品语言,品语言才能把握情感。

明确了教学目标,如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就要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考虑好三点:切入点,着力点、落点。

1、切入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孩子的阅读体验这要求了解学情。《春酒》第一次教学设计由“家乡味有什么的味道”切入,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仅仅为了看似“完整”的教学设计而设计,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造成“高冷”的课堂气氛。

2、课堂设计找好着力点才能更好的为落点服务。

3、落点必须清晰。只有清晰的落点才能避免课堂“乱”的感觉,在设计落点的时候注意教学设计的细节设计,自己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总是犯细节设计不到位的错误。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但是自己的课堂上总是会少了点生气,通过磨课和听课让我明白了,第一,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放低自己的姿态,教师能沉入文本多少,就给学生设置了多少教学情境;第二,散文的特质之一就是充满灵动的想象,所以散文教学的课堂上一定不能缺少想象。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学就应该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篇2:散文教学反思

学习《雪》的时候,我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当然是我给布置阅读目标:1。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2各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4这几幅图寄予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盛情。5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是把不认识的生字板书到黑板上。同课后的词一起来解释。阅读后之后,我和学生一同解决了字词。然后就解决我布置的问题。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解答。没有想这些的解决出奇的顺利,看来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虽然是多了些就是还是很有效果的。随堂做了练习。

由教《雪》我获得经验我在教《雷电颂》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因为这篇文章是很好的郞读的素材。所以我先告诉学生,回家去读,可以用各种方式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可以模仿名星的说法,学生们一听就沸腾了。第二天,我让学生们去展示。分组,没有想到孩子们读得很好。学生们真的是回家去做准备了。第二天,我们分组学习,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一个问题,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去准备。然后展示,学生说得都很好。一分组就有竞争意识,一组比一组好。《日》《月》这两篇短文,因为是自读课,而且内容比较简单。我仍然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习好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到黑板前给同学们讲解,教师引导。这节课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学生最期盼的是《海燕》,也许是因为宋小宝的演的小品,并且据说班里还有个绰号“海燕”的学生。学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是让学生展示朗读,一开始孩子们有些放不开,后来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自由大声读,读学生找一下感觉。慢慢学生才放开点,有一个很女生的男生读得最好。变音读。还有女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改编。很有才。

回想这几节课,学生们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语文课成了学生期待的课。我想我们常说我们对学生要求不高,反过来说,学生对我们教师要求也不高,教学方式哪怕有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真的是太缺少变化了。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变化,引起我们的学生变化,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其实有时我想,学生厌学也不能全怨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我们教学方式不被学生接受。是不是我们教师需要更多层面的改变。

篇3:散文教学反思

一、重读新课标, 然后才有可能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新课标指出:“ (选修课) 重在实际操作, 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 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 强调理性和严谨。”“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以, 面对中学生, 我们就不能把课上成大学的教授讲座;不能只强调知识要点, 变成知识要点点拨课;也不能为人文而人文, 只关注人文精神, 而忽略高中课堂的本真。湖南师大周敏博士说, 语文选修课也还是语文课, 也还是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课程目标也明确要求学生“组织文学社团, 展示成果, 交流体会”。这就是说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 还得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二、正确认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 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 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必修1的《鸿门宴》, 必修4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与选修课中的《项羽之死》同选于《史记》, 记事写人笔法差不多。但是选修课的学法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深度广度、体现学习的不同。指导学生自主品评分析历史人物项羽, 探究本文刻画项羽的手法;结合课后“相关链接”杜牧、李清照、王安石的诗探讨诗是如何塑造项羽人物形象的, 与散文《项羽之死》进行比较, 体会“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的内含, 并在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三、强调对总体目标的把握。

老师既要对整个高中必修选修课程有整体把握, 又要对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有整体把握。如对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当注意教材中的“前言”部分, 它可能就是“教学目标”。

单元内容第一项是“欣赏指导”, 主要起总领作用。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每单元各举一篇为例, 带有举例示范性质。第三项“自主赏析”, 是围绕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 提供阅读欣赏的作品。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 供课外阅读之用,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这种单元编排体例要求师生在学习中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什么, 抓好示例, 解剖一篇, 教师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而不必篇篇帮扶。

四、选修课, 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 要创新课堂教学管理。

前段时间, 我们学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从“欣赏指导”到“自主赏析”每首诗每一篇文都认真讲解, 诵读讨论, 担心学不好, 就是不敢“放手”, 违背了选修课的要求。看了黄兄宝老师的选修课堂, 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放手, 让学生自己学习。

五、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毋庸置疑, 无论是上选修课还是上必修课, 都应体现“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 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从醴陵一中学到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就是比较有效的选修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自主学习, 要求有纸质学案。

第二环节, 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 老师评价, 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 展示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引领完成问题。

第四环节, 点评与小结。老师引导学生查找问题的答案, 纠正错误。

第五环节, 课堂检测。巩固所学, 拓展所学。

这一套方法, 力求让学生“习得”。

有不少老师用过讲授式、辩论式、演讲式、论文式、高考真题设计比赛等学习方式, 也很有效。

“因特尔未来教育”有一种做法, 尝试让学生在选修课课堂上当老师, 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备课, 各小组从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 集体创设情景, 颇有创意。还把教学设计放在自己创办的网站上, 以求得更大范围的交流。这样, 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换,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问题的探求者和解决者。

篇4:散文教学反思

关键词:散文个性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56-01

一、前言: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是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概念,它缺少像诗歌、小说那样的独特规定性。散文融合了抒情、记叙、议论、描写等,很难将其归到哪一种类型中去。我们习惯上将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但它是片段的过程。郑桂华教授将散文与其他文体进行比较,她认为叙事散文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的见闻过程,而非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抒情散文描述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而非抒发情绪本身;哲理散文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而非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郑桂华报告《从三个层面确定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或《散文的文体特征及教学价值》)。不管哪一种散文,都脱离不了“个人”(即作者本人)在散文中的所彰显的真实个性。

二、个性化的作者

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往往给文章设置一个宏大主题,然后在宏大主题的指导下解读散文,把作者踢在一边,给散文贴上标签,按部就班地进行模式化教学。提到鲁迅的文章,就认为是批判封建制度,揭露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看到母亲为孙子选择小路,“我”为母亲选择走大路,就确定《散步》是表达尊老爱幼的主题;说到《再塑生命的人》,就把莎莉文老师当做了本文的主角……当然,标签化、模式化散文阅读教学可以让教师变得轻松,但却泯灭了散文的个性,忽视了每位作者的个性。千人一面的教学,很难激起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难以推陈出新。

(一)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两个“我”不同的情感体验。散文是作者此时此地写那时那地的文章,写作时的“我”和文章当时情境中的“我”情感体验一样吗?故事发生时的“我”和平时的“我”情感体验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日日走过的荷塘有什么难忘的呢,而恰恰在某一个夜晚,小小的荷塘就显得格外不同了。等到过了那个时刻,再看荷塘,依然是寻常样子。真真实实看到了荷塘的游客,未必能感受到朱自清《荷塘月色》所营造的美妙境界,彼时彼地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

两个“我”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回忆性散文中体现得尤其明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他小时候在百草园的乐事和在私塾读书时的情况。如果我们站在故事发生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角度阅读文本,就会看到“我”的关注点不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而是通过写自己观察老师读书时投入的样子,趁老师不注意溜到园子里玩耍,在课堂上描摹绣像画等来体现童年生活的自由和趣味。没弄清这些,我们教学时就会把一个活泼顽皮的作者解读为苦大仇深的作者,背离了文章的意旨。有些教师将朱自清的《背影》解读为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却忽视了当时的作者对父亲的态度变化。父亲的一封信引发了作者对几年前月台上发生的一幕的回忆。曾经对父亲拒绝和冷漠,经过多年的隔阂,作者在重新解读父爱时,终于理解了父亲,对父亲多了一重惭愧和自责。写作时的“我”和看到背影时的“我”截然不同,忽视了这个,就抹杀了作者对父亲逐渐理解的过程,这岂是“父爱如山”能够概括的。

(二)注意作者借用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借写他人抒发自己。散文借用一定的言说对象(人、物、景),实质上是为抒发作者自己。肖培东老师强调,每篇文章里都住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肖培东讲座《例谈散文教学的浅表化倾向及其改变策略》)。不能忘了言说对象是作者眼里的言说对象,不能脱离作者去解读言说对象。《再塑生命》里莎莉文老师激发了小时候的作者海伦·凯勒求知的欲望。文章的主体不是莎莉文老师,因此作者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我”在老师来前后的变化和“我”被激起求知欲望的欣喜若狂上。《藤野先生》的写作主体也不是藤野先生,而是以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来表露自己思想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章才会大量记与藤野无关的内容。去看文中提到关于藤野的事情,也只是抛弃了场景的简单对话。再鲜明的形象也是作者眼里的形象,再伟大的事迹也是作者眼里的伟大。忽视了作者去看作者笔下的言说对象,就偏离了散文的意旨,散文阅读教学易误入歧途。

三、个性化的文本

回归原文中去读散文:关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散文语言着重对遣词造句的锤炼。散文需要借助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作载体,来呈现出个性化的作者。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文字后面往往寓意深刻。我们不能浮于文字表面,要回归文本去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为散文阅读教学找到突破口。《老王》由“闲话”开始,作者杨绛转述了很多老王的话,却详细记录了老王最后一次出场时的对话。在作者的“一再追忆”下,她才领悟到要给老王钱时,老王回答“我不是要钱”这句话背后藏着没有说出来的深意,它断然不同于“我不要钱”的直白。正是这场对话,让作者幡然醒悟,做为“幸运者”的自己根本没有给予“不幸者”老王他渴望得到的那种真切的关爱。作者在平淡语言中埋下深情,知识分子的良知在“愧怍”中体现出来。大到作者语言风格,典型的片段描述,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的运用,种种匠心独运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教师可以挖掘的散文教学切入点。做为诗人的冰心,哲理散文《谈生命》也充满诗的味道。要表现黄土高原的热情奔放,刘成章选择了气势强的排比来书写《安塞腰鼓》。王鼎钧在《那树》里用几个转述式的“于是”将自己情感隐藏起来,留给读者复杂的滋味。《紫藤萝瀑布》里,宗璞用两个“我要开花”宣示了生命的顽强与繁盛。莫怀戚在《散步》里郑重其事地列出散步的人物,并选择“,”做停顿,暗示了一家人对于“我”的重要性,让“我”感到责任重大……

四、结语

特级教师邓彤说,散文是边缘文体,边界被撤除,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无特征(邓彤报告《散文、回忆性散文教学要点》)。散文的个性化,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很难以固定的模式去解读散文,增加了散文阅读教学的难度,但也为教师个性化的散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空间。研读散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解析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以此来为自己的散文阅读教学定位。很多时候,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还浅尝于散文表面。对比起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篇5:散文鸟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体现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鸟语教学反思。课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结构清晰。

教学中,我紧扣住主线——“朋友”,文中小作者和鸟儿成了朋友,他是怎样喜欢鸟,接近鸟的?怎样和鸟儿交流的?从鸟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读课文,找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然后在阅读课文中找到答案,以“朋友”为主线展开学习。

在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仿写,教学反思《鸟语教学反思》。但是,由于时间和铺垫不够,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篇6:散文教学反思

篇一:散文>教学反思

提到散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以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摄人心魄而独占一隅,散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我们师生走向美的艺术殿堂。我们感受着美、享受着美、追求着美。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高尚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散文教学的效果和我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最起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和我心之所想有极大差别。

首先,忽略文本的重要性。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体现,教师往往会把语言放在首要位置,重点研读语言之美,而忽视了散文的“形”和“神”,不愿在散文教学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导致学生“随波逐流”。

其次,学生的感情淡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挚的情感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引起心灵的共鸣。但是学生始终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当中,喜怒不形于色,又何谈情感共鸣?

再次,学生无法理解散文的神韵。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学生看来却是不知所以,乱成一片。因此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最后,教师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如语言的内涵、意境的体会、情感的挖掘写作的方法等等。特别是多媒体的滥用,更让学生只会看热闹而无所适从。

针对散文教学出现的这些弊端,我认为,我们应当这样做才能力挽狂澜。

一、重视文本。

首先教师本人要对教材引起足够的重视,被选入初中课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渗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精华,也代表着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语文教师应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不应把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同“弃儿”一般另眼相看,这样既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歪曲的学习风气。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反复读,反复体会,反复引导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二、重视情感。

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散文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当中来,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传导给学生,学生的情绪被感化了,才会由“形”体会到“神”、由景体会到情。师生同入意境,共同赏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三、重视技巧。

散文形散,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点。挖掘语言内涵及其重要,它不仅会带动学生的情感,也会使学生在写作上受益匪浅。小处从字词分析,大处从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种描写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变化,领会文中的表达技巧,学习文中的精巧构思,进而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妙处。

让学生回归生活,是学习散文的前提条件,散文虽然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并不是学生对生活的体会,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或引导学生感悟一些生活当中的细节,使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重视朗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反复地朗读,才能逐渐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韵味,才能感受作者的深情告白。同时也会增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学就应该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何改进教法,如何改进学法,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及其关注的问题。

篇二:散文教学反思

我在散文教学方面认真做了反思并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在此与同仁共飨。

一、我们过去的散文教学存在误区

1、教学模式的误区。一般来说,教师还是按照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和文学常识、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层次结构、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比如: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等)这样的环节来教学文学作品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王荣生的报告《散文教学及连带的问题》。王教授指出,当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往往将散文这一特定文本的特性忽视甚至模式化。王教授的话振聋发聩,令人醍醐灌顶。

2、散文解读方式的误区。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语文教学法的主导地位,语文课没了语文味儿,文学课没了文学味儿。往往把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等同于外在的言说的对象,这是散文教学中极大的误区――“学生散乱的找东西,老师额外的讲东西。学生活动了一番,老师展示了一番。”用王教授诙谐的说法便是“荒了自己的地,乱耕别人的田!”

3、对散文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比如“形散神不散”特征的认识问题。袁振国先生认为,这个观念有时代(60年代)的烙印,是对杨朔为代表的一批散文特点的概括,抑或说是不确切地概括。再如“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问题。“小中见大”不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点。“小”和“大”,有时很难界定,因生活琐事或微小现象触发的人生感悟,不同于过去所说的宏大主题,倒是更像古典文论中的“起兴”。再如《背影》、《荷塘月色》这类散文,也很难说什么“以小见大”。

二、我的散文教学的探索实践

既然我们过去的模式、散文解读方式、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我在散文教学上便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在教学模式上加大“阅读”的分量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言语知识,需要通过阅读增加我们未曾经历的言说对象,需要通过阅读体悟自己未曾体悟过的情感和哲理。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

解决了以上问题,学生就能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3、就文本讲深学透,尊重学生的体验

王荣生教授很清醒的指出了这一现象,目前老师讲授散文的现状是利用文本走出文本,这违背了散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建立和文本的链接。

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理解体验,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要陷入“哈姆雷特”误区。

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叶圣陶先生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自然会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节课采取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是,“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同时也能培养出一个好人”是我们每个语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三:散文教学反思

这一周我们主要讲的体裁就是散文。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发现对于散文诗教学其实是如此的简单,以前,我一遇到这样的文章就得没法教,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学习效果那就不用说了。但是通过这一周的教学尝试,我改变了看法。

学习《雪》的时候,我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当然是我给布置阅读目标:1.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2各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4这几幅图寄予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盛情。5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是把不认识的生字板书到黑板上。同课后的词一起来解释。阅读后之后,我和学生一同解决了字词。然后就解决我布置的问题。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解答。没有想这些的解决出奇的顺利,看来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虽然是多了些就是还是很有效果的。随堂做了练习。

由教《雪》我获得经验我在教《雷电颂》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因为这篇文章是很好的郞读的素材。所以我先告诉学生,回家去读,可以用各种方式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可以模仿名星的说法,学生们一听就沸腾了。第二天,我让学生们去展示。分组,没有想到孩子们读得很好。学生们真的是回家去做准备了。第二天,我们分组学习,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一个问题,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去准备。然后展示,学生说得都很好。一分组就有竞争意识,一组比一组好。《日》《月》这两篇短文,因为是自读课,而且内容比较简单。我仍然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习好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到黑板前给同学们讲解,教师引导。这节课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学生最期盼的是《海燕》,也许是因为宋小宝的演的小品,并且据说班里还有个绰号“海燕”的学生。学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是让学生展示朗读,一开始孩子们有些放不开,后来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自由大声读,读学生找一下感觉。慢慢学生才放开点,有一个很女生的男生读得最好。变音读。还有女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改编。很有才。

回想这几节课,学生们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语文课成了学生期待的课。我想我们常说我们对学生要求不高,反过来说,学生对我们教师要求也不高,教学方式哪怕有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真的是太缺少变化了。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变化,引起我们的学生变化,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其实有时我想,学生厌学也不能全怨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我们教学方式不被学生接受。是不是我们教师需要更多层面的改变。

篇7:高考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所得:

一、学生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高中新课改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1、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5分钟全班齐读,10分钟个体阅读,5分钟交流展示,10分钟分组命题,5分钟师生讨论解题,5分钟教师归纳考点及解题思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学生参与面:朗读环节,全班学生参与;阅读环节,学生人人参与;交流环节,4人展示;分组命题环节,学生人人参与;讨论环节,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人人参与课堂活动。

3、主动性:学生发言均为主动举手,积极争着上讲台展示成果,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

4、师生关系:学生主体性突出,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轻松。

二、教学观:

1、教学目标:复习的出发点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复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

2、教学模式:打破了专题复习的一般模式“由教师解析高考的考纲、考点—由教师演示高考例题—让学生训练高考模拟题—再由教师归纳”,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先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行命题,学会主动质疑,学会自行解疑,再回归高考考点、考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3、教学环节:整体阅读部分——先朗读,再默读,再交流,再归纳。重点阅读部分——先命题,再对照高考命题,然后讨论答案,再对照高考答案,最后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学设计的层次分明,逐层递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先行后知”。

4、教学手段及形式:用投影仪让学生展示阅读笔记,交流阅读心得,效果真实、直观;分组命题,形成探究学习的方式,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总的感觉是,学生突出,课堂有亮点。

所失:

1、教学目标有偏离,应试性太强。教学重点、教学环节等都紧扣“高考”这唯一的指针,容易使语文教学误入“功利”歧途,失去语文学科的“语文味”。重技能培养,不重内涵熏陶的教学方向是危险的.。

2、对文本的品读,引导不够。对语言文字进行咀嚼,才品得出语文的“味道”;对思想内涵反复揣摩,才悟得到语文的“精髓”。这点做得不够,很遗憾。

3、教学内容上,关于整体阅读“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没能引导学生去追究。对于这三个能迅速理解文本的基本问题,没有明确提出(准确说是没有归纳),很遗憾。

4、时间的安排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教学环节过于匆促。“解题”环节,未能逐题展开讨论,“解题思路”点拨环节,没有讲8个考点逐一完成。容量贪大求全,一课时未能完成,很遗憾。

5、板书写得过于随便,未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书写基本功。

6、朗读占用了眼保健操的时间,违反学校管理规定。

总的来说,目标有偏差,深度不够,容量过大。

感悟:一次公开课=课前思考 课堂完成 课后反思 未来改进。

拓展阅读:怎么写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一堂课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二、学生课堂的表现。要总结自己一堂课的成败,学生是检验官。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说明了你课堂知识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组织课堂活动能力是否有效。

三、课后学生作业情况。教师一般会选择与本节课内容重点紧密联系的习题让学生完成作业,作业的正确率直接反映了本节课的知识是否落实。

四、教师自己的情绪。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自己很快乐,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那一定是一节很不错的课。如果下课铃声响后,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师还有点生气,那就得调整课堂的教学活动了。

五、同事的评价。教学反思的书写,离不开教师群体的智慧,你可以通过别人的鉴赏,了解到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篇8:散文教学反思

关键词:散文创作,艺术特色,反思文学

“文革”之后, 文学创作领域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批进步作家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对“文革”进行回顾总结的同时, 正视现实, 重新探究历史是非, 也开始了对包括“文革”在内的当代中国历史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追根究源的反思, 对文学创作领域伪浪漫主义虚情假意、粉饰美化的弊病进行剖析, 积极倡导“五四”文学讲真话、抒真情的传统。在散文领域出现的一些以理性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对历史的理性思索和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探寻追究。巴金的《随想录》正是这种反思历史、正视现实的散文佳作。

巴金 (1904-2005) 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他的散文包括随笔、游记、杂文、小品、回忆录、书信等多种文体。在新时期他的散文代表作是五卷本的《随想录》, 编集了包括1978年12月1日发表的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的最后一篇《怀念胡风》在内的150篇文章, 共42万字, 分别收录在《随想录》《探索集》《真话录》《病中集》和《无题集》等五个子集中, 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 (集) 荣誉奖。

一、讲述自己心里的话语

《随想录》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真话”, 讲出作者自己心里的话。巴金曾经说“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盗世欺名的骗子。”真诚的人格、严厉的自审意识和具有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是巴金“文革”后最为尊崇的创作宗旨。《随想录》充满了巴金对生活的真诚体验和赤诚态度, 真情实意始终流溢在字里行间,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巴金这位被誉为“世纪良心”的老人的伟大人格。在《随想录》中, 巴金的自审意识特别强烈, 他“受害者”狭隘意识, 以中国文坛上少有的“忏悔者”形象, 严峻而真诚地解剖自己的思想和心灵, 对个人和历史进行系统反省和深刻批判。在《十年一梦》中他痛苦地喊出, “我就是奴在心者, 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他把自己在“文革”中的心路历程艺术地概括为“奴在心者——奴在身者——我回到我自己”, 这三层精神变化特征也正代表着当代知识分子在“文革”前后精神由放逐到回归的典型心态。

二、反思自身人格的价值

巴金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有着深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意义。他从自我解剖入手而解剖社会, 把自审性反思、政治性反思和文化性反思结合起来, 以这种形式启发更多的人反躬自问, 引以为鉴, 以修正民族文化人格, 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在《怀念胡风》中他详细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风运动中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纲上线写表态文章时的痛苦心情, “我对我自己的表演 (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也感到恶心, 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十年前写的那些话, 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巴金在《随想录》中解剖概括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一个民族被扭曲的心态和残缺的文化心理结构, 使自己的反思结果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辅相成, 使一己的真话成为人民心中的真话, 使反思与忏悔具有了人民性的价值。

三、呼唤自我意识的觉醒

《随想录》更加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 是它由自审与忏悔出发, 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良知和责任, 体现出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作为“五四”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代表之一, 巴金始终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斗士。他一生的创作紧紧维系着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在那个是非不分、人鬼不辨、血腥浩劫的十年中巴金并没有倒下, 也不会倒下, 他始终为了追求真理和一切的传统观念, 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做着坚决的斗争。在《小人·大人长官》一文中, 巴金由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 深刻地批驳了“长官信仰”。他指出人们实际上长期以来遵循着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 即“小孩相信大人, 大人相信长官。长官当然正确。”正因为如此, “多少人把希望寄托在包青天的身上创造出种种离奇的传说。”在巴金的几篇以“探索”为题的随想中, 则明确地提出只有坚持“独立思考”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自己的人生。在最后的《官气》、《“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老化》几篇随想中, 他则更加激情疾呼, 以尖锐的社会性抨击完成了“五四”人格的再塑造, 也使他的反思具有了真理性和可实践性。

除了反思历史、抨击时弊的作品外, 巴金另一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追悼文章, 如《怀念萧珊》《怀念老舍》等, 也是《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怀念萧珊》是作者为追忆亡妻而作, 是一篇用爱和恨、血和泪交织扭结成的至情至性的悼文, 我们从中既可感受到作者亡妻的善良高尚, 又可体味到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怜和思念, 更可以体悟到作者对吞噬了美好生命的黑暗时代的强烈抨击。

从艺术特色看, 《随想录》文风自然朴素、不事雕琢, 是巴金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巴金在写作中追求的只是“更明白地、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表现手法看, 巴金散文的语言平易亲切、舒展流畅, 立意结构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题材内涵神聚形散、托物言志, 真正体现了巴金散文创作对淡雅质朴之美的执著追求, 也真正实现了文体的自觉。

总之, 《随想录》厚重深刻, 充分体现了巴金强烈的自审意识和鲜明的社会责任感, 体现了巴金尚法自然、纯朴天成的美学风格, 可以说是巴金对中国当代文学散文文学的最可贵贡献。

参考文献

[1]译兴国, 《走进巴金的世界》,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篇9:《唐宋散文选读》教学反思

生什么?再度翻开教材和自己的教案以及课后反思,课堂教学的一幕幕在脑中闪回。我多次反问自己:这门课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其实,这三个问题,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所有选修课的共同困惑。

一、教什么

《唐宋散文选读》应该教什么?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只把它当作文言文来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文言知识的学习上。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

这门课程的开设宗旨是什么?教材编写“前言”明确指出:“在思考与练习方面,本课程将思想性、艺术性与语言训练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与设计,将古文学习的特点落到实处。”“在必修课初步了解古代散文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感悟揣摩,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从而提升阅读兴趣,拓展文化视野,达到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目的。”“我国古代散文的辉煌成就是我们古代文化的骄傲。唐宋散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是时代与社会生活的记录和折光,也是作者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的写照。它是唐宋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唐宋散文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文言、文章、文化。文言层面上,理解和积累古代汉语知识,读懂文章及意蕴;文章层面上,分析和鉴赏章法技巧,注重能力培养;文化层面上,评析和传承文化传统,提升思想高度。

二、怎样教

自主诵读课。自主诵读课是精讲课、探究课的必要前提,也是学生学好文化经典的入门之举。而且,我们都知道,学习古文最为朴素的方法就是诵读法。这也符合本册“坚持贯彻阅读的三个层级,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水平的杠杆”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把阅读分成基本阅读、扩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级,强化阅读,加大阅读量,适应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本册教科书,所选20篇唐宋散文,有10篇基本阅读、10篇扩展阅读,另有《唐代散文选读》和《宋代散文选读》的推荐阅读。篇目多,容量大。因此,在阅读中,必须强调自主的阅读态度,让学生灵活运用朗读、品读、熟读、悟读、欣赏性和探索性阅读等方法。无论是文体阅读部分,还是表达交流活动,在对作品的解读中都应该强调自我的理解,自我的发现;对某些要朗诵、熟读、默记、背诵的文言文,都要反复阅读,熟读成诵,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语感,并使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潜入学生心底。自主诵读的时间可分两段来进行:一是在这门课准备开设之前,让学生利用早读反复诵读;二是在精讲探究之后,安排诵读课,这是在对选文有了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础上,再诵读,再体悟,让诵读升华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甚至达到背出选文的句、段、章篇的目的。

教师精讲课。《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有一大难题,那就是有限的课时与学习内容过于丰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是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一)精讲学生没有掌握的文言知识。《唐宋散文选读》是训练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最好教材。教师的精讲不应逐字逐句解析,而是要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收集、归类、整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将裹在文章表层的坚硬的语言外壳剥去,让学生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这包括精讲文本中学生对照注释读不懂的实词的古今异义、使动和意动等现象以及虚词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等。(二)精讲学生难以把握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格。《唐宋散文选读》入选的作品各有风采,但学生很难在自主阅读中真正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综合比较、整理归纳,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韩愈的《原毁》论述了士人的自我与节操,王安石的《兴贤》把任人唯贤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进行阐述,欧阳修的《与尹师鲁第一书》則与友人以气节相互激励鼓舞,张九龄的《荔枝赋》通过描写岭南风物以彰显士人的自我意识,陆羽的《陆文学自传》以冷峻的笔调回顾自己的一生,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撷取自娱的乐趣表明自己的心态,王勃的《滕王阁序》抒发青年士子的不遇之悲,而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和白居易的《与微之书》則从大自然的怀抱当中寻找心灵的调适和纾放。讲清了这些文章内涵,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精讲在阅读中常见的文体特征。本册选修的主要是唐宋散文成就最为突出的游记、传记、书信、辞赋、议论等五种文体的文章,这是本册的教学重点,教师应精讲,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探究交流课。指导学生学习专题研究,以个体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交流展示。研究专题可以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为主。探究交流课是在自主诵读、教师精讲之后,或由教师给定研究课题,或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发研究课题,在合作探究中拓展,凸显学生的求思与理解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来解读课文,而不是盲目地将别人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照单全搬。

三、教得怎样

《唐宋散文选读》的教学效果不可能一步到位。对此,我分三步构建起学生心中传统文化的三“度”空间。

走近作者,感受温度。这本书涉及唐宋作家共15位。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一流的作家。他们资质聪慧,文才出众,杰出博学。他们或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或宦海沉浮,历尽艰辛,但创作却“愈穷则愈工”;或有浓厚的儒家思想,或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教师要引领学生真切地感受他们的生平、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快乐、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他们立身处世和生存发展的人生态度。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尝他们那脍炙人口的文章时,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心灵的温度。

读懂文本,体悟深度。这是学习文本的最难处,不仅要读懂文言字词,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字词背后的思想与文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只有这样,才能体悟到文本中的思想深度。例如,苏轼的《后赤壁赋》描写在历史景观中思想的突围和和灵魂的升华;而在韩愈的《原毁》、苏洵的《心术》、柳宗元的《鞭贾》、王安石的《兴贤》中,我们则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思想深度的追寻等等。

融入自我,获取高度。引导学生读唐宋名人作品,不只是让他们体认我们的文化传统,更要让他们传承与弘扬。所以,当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们对话后,还得与自我对话。如,作家们的忧国忧民、刚正直言以及人格魅力与道德风范,我们有吗?我们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追问之后,再到文本中去寻找,最后从先贤那里获得自我成长的智慧,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和人生理想。这才是学习《唐宋散文选读》的最高追求。

上一篇:软件著作权申请材料清单下一篇:项目管理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