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幸福 三

2024-07-01

另一种幸福 三(共12篇)

篇1:另一种幸福 三

欢迎阅读《作文:另一种幸福 二》,“”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初一作文”,请随时关注! 孤独,孤单??或许很多人都没体验过把!我体验过,甚至很喜欢,孤单的感觉,就像一股风儿般柔和,会使这个世界更加宁静,惬意,

另一种幸福 二

。 --杨文喧 来自:作文大全 这个女孩好像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她充满着一股神秘感。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或许,她能让我剩下的日子更加的快乐把,因为她是一个特别的女孩。 --林瑾 又是美好的一天,杨文喧吃过早饭,早早地去上学了。 “杨文喧!” 杨文喧一转头,见是昨天那个人,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这时林瑾早已跟了上来,

 

篇2:另一种幸福 三

曾经,我们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直到失去后,我们才会回想、后悔。每当我们想起曾经拥有的幸福快乐,此刻的我们也会幸福快乐,因为我们可以拥有许多快乐的回忆。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拥有过这么美好的东西。

失去之后,我们懂得了感悟生活;失去之后,我们懂得了珍惜生活;失去之后,我们拥有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失去了友情,眼前一片迷茫,生活没有了方向,自己无所适从;失去了亲情,失落之时没有了可以依靠的肩膀,内心很是空虚……

失去之后,我们才知道:有朋友和我们相依,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一起畅想未来;有亲人做我们的坚强后盾,让我们即使面对风雨也能稳步前行。此时此刻,我们才会发现以前对朋友的漠视和对亲人的埋怨是多么的不应该。

失去了绿地的点缀,春天不会生机勃勃;失去了骄阳的照射,夏天不再洋溢热情;失去了满树硕果,秋天并不成熟;失去了白雪的飘零,见不到冬天的`温柔。

失去,让我们多了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使我们的世界更加清晰,更加丰富多彩。

篇3:另一种幸福 三

布鲁克斯在《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一文中提出:“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为读者发掘不易觉察的细微意义以加深理解;现代诗比较难懂, 词语之间省略的环节较多, 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帮助读者在意象之间搭桥。”[1]细读法常用的手法包括布鲁克斯认为的“悖论”, 意思是指文字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 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 且在一个真理上统一。[2]而“反讽”则是没有说出来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两个层面相互对立。[3]由燕卜逊创造的“含混” (ambiguity) , 是说一首诗或是一节诗都有可能引起几种不同的理解, 而且它们都有各自的道理。[4]而由塔特创作的“张力 (tension) ”这个概念是把“内涵 (intension) ”和“外延 (extension) ”两个词的前缀削去得到的。以下运用这几种方法分析解读北岛的《另一种传说》, 看看它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

另一种传说

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他们寂寞, 他们

在人海里穿行

他们的愤怒只能点燃

一支男人手中的烟

借助梯子

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

风向标各行其是

当他们蜷缩在

各自空心塑像的脚下

才知道绝望的容量

他们时常在夜间出没

突然被孤灯照亮

却难以辨认

如何紧贴在毛玻璃上的

最终, 他们溜进窄门

沾满灰尘

掌管那孤独的钥匙

首先, 在题目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个让人迷惑的地方, 第一个含混:“另一种传说”, 传说里一定有一个幸福的结尾, 有一个高尚人格的人出现, 而作者在这个地方却用了“另一种”这个修饰词来说明他的传说。因此我们会产生关于传说的不同理解, 或者是一个和我们传统意义上不同的传说, 或者是诗人对于传说的理解和我们的有所不同, 以上两者都可以称之为“另一种传说”。

诗歌的第一行写道“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反讽和对立:“英雄”和“遗忘”。作为英雄是不可能被遗忘的, 即使他死去了, 也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到现在还鲜活地活在我们的心中和历史的课本里, 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近代的“戊戌六君子”, 再到为中国而抛头颅散热血的仁人志士, 这些已经死去的英雄有谁没有被人们称颂?而诗人却说“被人遗忘”了。在这里就已经开始在消解“英雄”的概念和形象。

而第一部分的其他诗行继续发展这种与“英雄”的对立和反讽, 继续消解着英雄的形象。第二行接着写道:“他们寂寞, 他们/在人海中穿行。”英雄们已经没有了众人的欢呼, 他们和芸芸众生一样是寂寞的, 由此, 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穿行在人海中, 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他们已经引不起半点的喧哗和骚动, 他们已经是大众中的一员。英雄头上的光辉在这里已经完全消失了, 半点痕迹都没有。接下来的一句:“他们的愤怒只能点燃/一支男人手中的烟。”这句话颇用了些讽刺, 反讽意味也更强了。“愤怒”这个词的力量是很大的,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如果到了愤怒的地步, 他的火气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他的后面去出现了一个很小的词:一支烟。“他们”代表的概念起码是两个以上的人, 而这些人的如此多的愤怒只不过是点燃“烟”, 而且数量更是微乎其微:一支。英雄们的愤怒也不过尔尔罢了, 并且英雄的愤怒只不过是用来点燃一支烟而已, 而不是发起一场战争或是引起一场革命。英雄气概进一步得到了消解, 留下的只有“借助梯子/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这句诗中“借助梯子”这个词运用了“隐喻”,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传说中都有借助梯子登上九重天的传说存在,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聊斋志异》中的那个故事了, “梯子”和“九重天”是相联系的。英雄们借助这个“梯子”登上了九重天, 享受了无穷的权利。但是后一半马上是对立的出现:“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在至高的权利顶端的英雄们是可以决定一切事的, 即他们可以预言任何事。但是这里的“英雄”却再也不能预言什么, 而且“再也”二字颇有嚼头, 说明英雄们曾经还是扮演过预言家的角色, 但是现在这个身份被剥夺了, 他们和我们一样脚踩在大地上了。诗歌进行到这里, 英雄们的权威已经被消解得荡然无存了, 得到的只不过是“风向标各行其是”。“风向标”的解释有许多种, 第一是它一般是用来测算风向的一个标杆, 第二种解释是它用来形容某种社会的或是风气的指示, 这里显然是使用的和第二个解释相接近的解释。英雄们的预言并不像过去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人们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 英雄和他们的权威所产生的预言在人们的生活中被遗忘了, 英雄已经没有力量了。

“当他们蜷缩在/各自空心塑像的脚下。”这个诗行也证明了以上的说法不虚。而“空心塑像”这个词我们很明显看出是一个“含混”:英雄们现在过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是连一般老百姓都不如的, 他们在心理上所经历的过程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这一点反映在诗行中就是他们蜷缩在各自空心的塑像脚下, 他们只用靠呆在自己曾经被高高塑起、接受万人膜拜的塑像脚下才能获得一丝丝的心安和幸福感, 即使这个塑像已经是空心的了, 或者这个塑像从头至尾就都是空心的, 这里表现了诗人对于英雄这个概念所建立起来的塑像的绝对消解。这个塑像的空心说明“英雄”从来就只是人们臆造的幻想, 英雄的内在是空虚的, 他们实际上可能连我们的一半都赶不上, 他们头上的光环是人们赋予的, 这里看得出诗人对于英雄的绝对不相信和否定。就像他在他那首著名的诗中所高喊的“我不相信”。这里二者在情感上是有相通之处的, 都表明了诗人的一种态度:消解权威, 相信自己。转过头我们继续研读诗行:“才能知道绝望的容量。”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英雄们只用在自己的塑像脚下才能获得一丝丝的幸福感, 也同时反衬出他们平日里的绝望, 才再一次深刻地了解和确定了绝望的程度是多深, 失去了崇拜者的英雄们是多么空虚和失落。诗人一步又一步地向我们呈现他相信自己的想法, “英雄”这个名词的虚伪感, 也一步步地不断消解着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英雄在诗人的诗歌中已经沦落到“他们时常在夜间出没”, 英雄们的活动时间已经从白天进一步退化, “夜间”这个词又是一个“含混”:夜间既可以理解为夜晚, 那这句诗行的意思就是英雄现在只能像夜行动物一样生存, 他们只有在黑夜中才能获得安全感。这个词也可以理解为暗处, 一切暗的地方, 当然也包括了英雄们的内心世界, 他们只有时常活动在他们那阴暗和孤独的内心世界中才能获得认同感, 他们可以一直活在对自己“辉煌”过去的回忆中。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解释, 诗歌中所表现的英雄的失落感是不可否认的, “突然被孤灯照亮”这句诗让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滑稽的画面:一个坏人在进行非法行为或是某些人在做出非道德的行为时突然被人抓了个正着。当那束白色的光柱射他们时他们那满脸的尴尬神色, 这个场面和英雄的这一称谓是极度不相称的, 英雄应该生活在闪光灯下, 接受万人朝拜, 而不是“被孤灯照亮”, 并且还是突然的。在这里诗人似乎在大喊一句:“英雄, 英雄上什么地方去了?”英雄消失了, 彻底消失了, 留下的只是“却难以辨认/如何紧贴在毛玻璃上的/脸”。这张脸可能是英雄的, 也可能是我们这些凡人大众的脸, 因为他贴在毛玻璃上, 所以我们无从看清, 因为有了“毛玻璃”这个媒介物, 英雄的脸和大众的脸都是一样的, 英雄和大众凡人是一样的, 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悖论的出现:“孤灯照亮”和“无法辨认”。既然是被孤灯照亮了怎么又会无法辨认呢?这个悖论就将英雄的真实性进一步地消解了。留下的是英雄是虚无缥缈的印象。通过“毛玻璃”这个生活中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物品。诗人北岛将英雄的概念彻底消解了, 连同英雄的权威和他们的形象。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诗人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他对于“英雄”的消解。他告诉我们“英雄”这个词是被人杜撰的, 世上本就没有英雄, 抑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英雄只存在人们编造的传说中。诗歌到这里已经可以结束。但是诗人北岛觉得对于英雄的消解还不够, 他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对“英雄”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消解。

诗歌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句:“最终, 他们溜进窄门。”这里运用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词:“溜”, 和英雄的形象再次形成了一个对立和反讽。英雄们是大跨步地行走的, 但是诗人用的是“溜”这个一般形容偷偷摸摸行为的词。用来表现英雄和凡人的一致性, 再次证明了诗人的想法:世上本就没有英雄。而最后一句:“沾满灰尘/掌管那孤独的钥匙。”因为要溜进一道“窄门”, 所以“英雄”们的身上不免要沾上灰尘, 这样的英雄和我们这些凡人有什么两样?诗人完全颠覆了传统中英雄形象, 英雄要么衣着光鲜地站在人群中接受大家的膜拜, 满身血痕地驰骋在沙场上, 他们的身上可以有血可以有伤, 就是不应该有灰尘。而这里的英雄们身上不仅有灰尘, 而且是“沾满灰尘”。到最后, 英雄们所能掌管的不是众人的命运, 不是国家的前途命运, 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他们能掌管的仅仅是一片“通向孤独的钥匙”, 只有他们自己的孤独是可以想见的, 英雄们最后的命运就是和孤独作伴。他们的结局比一般民众的结局悲惨得多。诗歌走到这一步, 诗人对于“英雄”的消解可谓是淋漓尽致了, 他的“我不相信, 世上本没有英雄, 抑或每个人都是英雄”观念在诗歌简直不言自明。

这样细读过这首诗歌的全部内容, 我们对于他的标题“另一种传说”就明了了, “另一种传说”本身就是对传说的消解和对立。他消解了传说中关于“英雄”的所有细节, 诗歌这个“另一种传说”中出现的“英雄”形象是不同的:他们仅仅是孤独、寂寞、丧失权威, 混于大众之中的符号。这样诗歌的题目和内容被完满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了一个整体, 揭示了诗人为我们不断传达的那个主题的意义:世上本没有英雄, 抑或我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参考文献

[1]布鲁克斯.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M].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3]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M].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篇4:另一种幸福的可能

让她绝望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事业进入了瓶颈期,一时难有新的发展。而她又是一个心怀滔天梦想的人,于是,梦想和现实之间轻易出现巨大的裂缝。面对这样的裂缝,在历经绝望、挣扎、困顿之后,她选择了死亡。

原来,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只热望崇拜着勇敢者的前仆后继,有谁还曾注意到,在那条披荆斩棘的小路上,还有掉队者的忧伤和叹息,还有绝望者的疲惫和焦虑。而人类的习惯向来是成王败寇。所有人都喜欢在励志的场面中热血沸腾,为成功者不吝鼓与呼,鲜有人愿意去在意那些折戟沉沙的失意者。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个体,不应该总去抱怨大众的势利。人性若此,我们永远不能过分苛责他人具有道德洁癖。无论何时,你都要知道,唯一能够自救的,只有自己。

而要自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清梦想的实质。

想起两个老友。两个人年轻时都曾有下海经商、成就伟业的雄心,大学毕业之后,一同闯入商海拼搏。可惜的是造化弄人,几年之后,两个人俱大败而归。其中一个,铩羽而归后,天天借酒浇愁、怨天尤人,虽然伺机而动,可是终究没有翻身的机会,屡战屡败的结局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负债累累的落魄。到最后,人人见了他都唯恐避之不及。有人甚至总结,都是梦想害了他。

而另一个,商海受挫后,也曾有过彷徨失落,不过他很快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才发现不是梦想不成全自己,而是自己根本不具备经商的素质。明白这一切后,他选择了悄然退出。重回家乡小城,做了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公务员。日子平实了,梦想泯灭了,他却没有太多的失落。结婚生子之后的大段空闲日子,他携妻带子去小城的孤儿院做了义工,最终他们家被小城的文明办评选为最具爱心家庭。

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无关智商、无关阅历,只是一执一念的大不同而已。

真正的梦想从来不在某个具象上。而现实中的那些具象不过是一张张的面具,无论形态如何五花八门,它的背后只有兩个永恒的字:诱惑。诱惑着你前行、诱惑着你充满勇气、诱惑着你产生幻觉。就像悬在枝头的那颗引诱长颈鹿的果子,当长颈鹿的脖子越来越长,吃到了它,才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甘美。失望之余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的视野和高度已然大不同。

这份意外的惊喜才是梦想的真正意义。

在逐梦的路上见证自己的极限,锤炼自己的得失心,当一切能做的要做的都做了,微笑静默,听凭天意出现在面前,这是一种超脱在成功之外的大智慧。

而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如果想真正拥有快乐的一生,有一条幸福定律值得永远铭记——当我们注定成不了那些腾飞的龙,那一定要学会去做一条幸福的虫。因为,这是上天赠给平凡者的另一种幸福的可能。

篇5:另一种幸福 一作文

。小时候,我就带着一层厚厚的面纱,我知道,没人理解我,我喜欢跳舞,因为只有在跳舞的时候,我才能忘记我的一切忧愁,如果可以,我真的不希望能够停下来,我想舞出我的自由,舞出我的快乐! ――杨文喧 来自:作文大全 外面一片雪白,雪花在微风中偏偏起舞,就像一位舞蹈家,尽情的舞出自己的身姿,雪花舞到了地上,化成了雨珠,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温和。 此时杨文喧正趴在书桌上,欣赏这外面的.景色,她不愿意去破坏这种宁静,只要能静静的看着,就好。 雪不下了,杨文喧穿上羽绒服,出去了,来到了一个小林子,她也是无意间发现这个小林子的,在这里,她是最自在的,或许是因为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篇6:另一种幸福的作文300字

摩天轮的每次旋转,都满载幸福,星星每次出现,必将带来幸福。就在某一天我发现了另一种幸福。

一天下着倾盆大雨,我又感冒了,妈妈急的团团转,一会给我吃药,一会给我擦酒精,看感冒不退,连忙把我送去医院。随后,医生走了,我的感冒逐渐退了。妈妈才松下一口气。“咕”我的肚子发出了阵阵响声。妈妈问我:“要吃什么?”“橘子”我有气无力的随口乱说。这又是拨云撩雨又是凌晨几点,哪里去弄橘子呀?我在心里问自己。

在我后悔之时,妈妈竟然披着大衣拿了根伞转身就走了。本以为妈妈会两手空空的回来,实在没想到妈妈回来的时候提着一袋橘子。那橘子不但颜色鲜艳而且橘子身上水灵灵的`像一位穿着橘黄色的连衣裙的小姑娘,叫人一看便会流出口水来。我拿出一个橘子,剥开皮,放进嘴巴里,啊!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像我涌来。这时我突然找到了另一种幸福:幸福不仅是我幸福快乐的童年,更是母亲的爱啊!我不禁流出了泪

篇7:读《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心得感悟

然而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内心是有一点失望的。书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在设置悬念,让读者心中充满了疑问与好奇,中间几章的描述并没有揭开悬念,一直到了最后三章才真相大白,虽然结局比较圆满且充满意外,但还是有点匆匆收场的感觉而且个别细节不能自圆其说,没有给我带来期待中的震撼与共鸣。当然这部小说的构思还是比较巧妙的,文笔也比较细腻,读了之后还是有收获的,从中也看到美国社会的黑暗之处。

这是一部公路式小说,全文以女主角阿加莎的逃亡为主线展开,阿加莎,真实的名字是“汉娜”,“阿加莎”是她姐姐的名字,为了不让怀孕的姐姐入狱,为了外甥女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更为了她深爱的男人(PS:姐姐怀的是她深爱着的男人的孩子),她毅然选择了冒名代替自己的姐姐服役,那时她才只有二十几岁,而且这一服就是30年,其中各种心酸与挣扎可想而知,她是勇敢的,也是令人敬佩的,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他人,却无怨无悔,爱情与亲情的伟大令人感叹!

书中有几句让我颇有感慨且比较认同的话,摘抄如下:

“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的相遇早已注定”

“那些我们深爱的人,只要我们把他们放在心底,他们就永远也不会死去”

篇8:另一种成功的微末幸福

所幸还有这样一群人,满足地坚守着自己微末的小幸福。他们只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很少为外界所惑。在成功学的定义里,这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离成功差得很多。可是在非典型成功学的定义里,这群满足着自己幸福的人就已经是成功者了。王小波还有一句话:“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他们比那些疯狂奔向成功的人要安静,所以他们才会更早听到生活天籁般的幸福之音。

开往成功的地铁

Rong

年龄:暂不外传

职业:国企职员

地点:首都北京

正是北京的上班高峰时段,传说中的八通线地铁已经驶到了“战况”最为激烈的“烈士站”高碑店。和慢悠悠的报站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铁车门打开刹那汹涌挤入的人群发出的急促的抱怨和咒骂之声。而原本已然有些拥挤的车厢顿时像做豆芽时往豆芽机里放多了豆子又发过头了一样,想挤根针进去都费劲。在拥挤而暴躁的人群里,Rong却戴着耳机听着音乐,静静地观察周边的陌生人,把这当成了一种游戏。

“我喜欢地铁,喜欢地铁这种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周围都是陌生人的时候我会比较放松,然后去看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表情,再去猜猜这个人的职业、性格、生活背景之类的。我觉得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怎么着都要在地铁里度过一个小时,这样会更有趣。不过地铁上的人大多数时候都很急躁,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打架的。我倒是觉得何必呢?不管怎么样该坐地铁的还是要坐,怎么也免不了的挤,干吗不找点有趣的事让自己高兴点挤过这一个小时呢?”

这个能把挤地铁变成一件有趣事情的女孩,来到这座城市已经十年了。正如她对MP3里正在播放着的《张惠妹十年精选》的评价一样,这十年不管你喜不喜欢,时光和生活都会在记忆深处刻下深深的痕迹。回想当初和北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对Rong来说实在不是一个愉快的记忆。晕车的她在北京公交车上痛苦了两个小时却总是盼不到目的地。Rong在家乡坐公车从来没超过半个小时,那一次的颠簸让她对北京有了第一个印象:大。

虽说对北京的第一印象伴随着不愉快,但是Rong还是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下来。十年来,她在这座城市里学习工作,见证了城市剧烈的变化。而这座城市,带给了她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带给了她友情还有爱情;带给了她甜蜜的欢乐和与幸福围城擦肩而过的痛苦……

渐渐地Rong熟悉了这座城市特有的脉搏频率,并且开始学会以适应的频率随着它而生活。她会六点起床,路上花一个小时达到公司,然后在5点半下班。生活就是这样慢慢少了变化,而唯一变化的则是每天上班路中头顶上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和更高不可及的房价。北京,是一个充满了机遇、梦想的欲望都市。生活在这里,连脚步都会不由自主地加快。在这座城市的生存战争中,有人胜利,有人败退,也有人咬牙坚持在等待最终的成功。

而对于Rong来说,成功就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是一种平淡安静、温暖向上而又随性的生活。这种生活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支撑,只要她能在休息日慵懒地看看美剧,给自己好好做顿美食。

“有些时候也会冒出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过总体上都不是什么有野心的成功目标,我是绝不会牺牲生活本身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我最大的目标就是能平静地过好眼下的日子,让日子每天慢慢好起来。如果有人能同行,就好好珍惜。对我来说,心理上的满足大过一切。”

在这个喧哗都市只期望一份平静生活的Rong,就这样享受着每一天的生活。每个朝阳升起的时候,在她喜欢的地铁上开往这一天的成功终点。

过程也是一种成功

吴宝俊

年龄:30岁

职业:博士研究生

地点:首都北京

寒风刺骨的冬夜,万籁已然寂静,只有间或几声犬吠,四合院中一座搭建的小二楼里却灯影摇曳。在这间屋里只有一床一桌一椅一灯,墙壁上贴满了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的字。一个消瘦的身影正襟危坐,捧住一本已快翻烂的书,口中念念有词。

这个场景要是放在古代,若不是书生遇鬼的桥段,也必定是邪派高手秘密练功的场景。可惜这是发生在2004年的事情,屋中那个看上去有些鬼气森森的人只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漂在北京复习考研而已。

其实在当时的北京,有不少这样的外地考研学子聚集到清华北大附近,租下条件简陋但是便宜的房子复习考研,吴宝俊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从小就是一个爱玩的孩子,特别是沉迷于打游戏机,甚至在高考那几天还白天考试晚上去玩游戏。如果按照当时对于玩游戏机孩子的认识,那么他绝对应该是一个被玩游戏毁掉的学生。可就是这样一个沉迷于其中的人,居然考上中山大学。不过他也不是没为他的贪玩付出代价,聪明的吴宝俊本来的成绩是想考北大物理系的,无奈那一年北大物理系没在他所在的地方招生。而有点玩过头的吴宝俊,高考成绩也没有达到他预期的分数,这让他和第一志愿西安交大擦肩而过。

在中山大学的头三年,对爱玩的吴宝俊来说是幸福的,他打游戏、搞辩论、泡BBS……如果没有秋后算账的话,挥霍青春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美好。在他大四那年突然发现自己在头几年已经挂掉了四十多个学分。“那个时候按照系里老师的说法,以我的情况本来是要被劝退的。当时我突然发现作为一个大学生不管四年我都做过什么,如果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那么我的历史将会永远背负失败者的烙印。”于是在一年的拼命弥补下,他拿到了足够毕业的学分和成绩绩点,顺利毕业。当时他的一位师兄找过吴宝俊,说他的性格适合做项目经理,在广州工作几年就会有车有房。本来对于前途并没有太多考虑的吴宝俊,在考虑这个建议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儿时的梦想。因为吴宝俊父亲是一位物理老师的缘故,他从小就喜欢物理,还曾经开玩笑说总有一天有一个物理定理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于是有着理想主义情结的他,决定去考清华的物理研究生,把从事物理研究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2004年,他只身来到北京,在清华西门水磨新区租下了一间7平方米的房子。就这样,吴宝俊开始了他的北漂考研之路。在那段时光里,他和民工兄弟们一起排队吃5元一碗的油泼面、一起步行去需要预约的半公里外的一家小卖部兼自制澡堂去洗澡……这些对于他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只是每天都要跑几趟200米去上厕所对于吴宝俊来说太耽误宝贵的时间了。于是他又换到了前面提到的小二楼里,高升了一步。虽然这间房子离厕所不过50米,但是他又面临了另一个问题。房子的窗户就在清华西门的道路旁边,每天川流不息的车子总会把那扇即将寿终正寝却又总能坚持的窗户震得乱响,很是影响他的大脑正常运转。为了不影响学习,他想出了奇怪的主意把书中的定理公式全都抄到了试卷大小的纸上,贴满了房间的四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打游击一般辗转于清华和北大的自习室去复习。可惜到了转年发榜的日子,吴宝俊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打击,他落榜了。

不甘心的他在找一份兼职工作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决定再次去考研。这一次他终于成功通过了初试,但是为了照顾家里为他考研而日益紧张的经济状况,吴宝俊最终选择了不收学杂费、住宿费还有可观的补助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去复试的那天,他在校门口竟然碰到了从老家赶来的父亲。晚上他才偷偷从妈妈那里知道,父亲是担心他复试没通过再遭受打击出点什么事。要知道,在那一年的北大创纪录地出现了5位跳楼的学生。

“当我在2006年4月5日,提着两箱行李搬进中国科学院物理所G楼的时候。我对自己说,ok,我已经付出了两年的代价,之前那些年欠下的债我还清了。从今天起我要面对新的生活。”顺利通过复试的吴宝俊终于可以去完成他儿时的梦想了。他将这两年考研的经历写成一本书《“玩”进中科院》,入选了新浪中国好书榜4月榜。书里幽默而又辛酸地展现了那段考研生活,引起了不少同道中人的共鸣。其实吴宝俊的经历很适合做一个成功学教程里的例子,特别是在他落榜而找工作又屡遭歧视的时候,那本著名的成功学书籍《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给了他继续坚持的动力。可惜他把成功的目标定在了物理学之上,按照如今成功学对于成功的定义,这项事业的投入回报率太低,实在不适合拿来速成。

物理这门单纯而又博大的学问,其实很适合吴宝俊的性格,可是当他临近博士毕业看到的却是这个行业微薄的物质回报。已经而立的他,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只顾追寻自己的梦想,他还有曾经全力支持过他的父母需要去照顾。经过残酷的思想斗争,他对自己的未来又有了新的定义:“先拿到博士学位,然后找一份稳定的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生活中不能只有我喜欢的物理,这是无论我愿不愿意都必须接受的问题。这样的代价可能就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做到把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式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但是我会花十年的业余时间,把曾经计划读但没能读的物理和数学类经典读物都读一遍。有机会的话,要和留在科研圈里的好友们继续合作,看还能不能为物理学的发展添油加醋一把。总之,要做一个快乐的民间科学家。”虽然决定不去全心从事自己曾为之付出太多辛苦的事业,但是天性乐观的他依然觉得很幸福。只因为自己曾经为梦想而奋斗过,即便最终没能达成自己的梦想,但谁又能否认奋斗过程的本身就不是一种成功呢?

与猫择静处而栖

于飞

年龄:30岁

职业:产品经理

地点:安徽芜湖

芜湖清晨的银湖桥,雨幕迷蒙似是一片轻雾,近在连桥边银湖都已有些朦胧。雨点打在车窗之上碎成朵朵小花,随即被雨刷刷落。“有些像一开即逝的樱花啊!”眼前迷蒙的天地中那条湖中的道路出现在眼前,车里正好是恰克与飞鸟的《On your mark》响起。于飞突然有一种感觉,仿佛回到了当年在日本榛名山雾中驾车之时。

那个时候的他还在日本上学,刚刚学会开车的于飞迷上了《头文字D》。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GT-R去挑战日本所有的山路弯道。只是这个念头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和同学一起买的车就出了事故,也彻底打消了这个有生以来最为疯狂的念头。回忆匆匆不过数秒,于飞就回到了现实当中。十几分钟后,他开进了公司开始了在国企有些无聊的一天。

当年的于飞对于这种生活却非常反感,在北京一所大学读到大二他突然觉得自己可能无法接受按部就班的生活。于是喜欢日本动漫的他,凭着跟签证官聊起高达系列而轻松拿到的签证去了日本。可到了日本才发现教授动漫的都是专门学校,相当于中国的职高,专门学校继续办留学签证会有很大风险。而且日本有规定,留学生不能反向进学,就是如果大学毕业了,就不能以上专门学校的名义延长签证,怕变相骗取签证时间。为了安全他还是考了一所普通的日本大学,选择了一个社会交通工学的专业。

“我到现在都还是有些遗憾,不过人生就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无法预料,现在拿画画漫画当成一种爱好,也不错。”回想起当初的阴错阳差,于飞颇为感慨。喜欢安静环境的于飞选择进了一所在东京八王子的大学,那里算是东京的远郊区,出门就是一个森林公园,环境很对他的胃口。虽然专业有些枯燥,但是研究室的教授人很好,又喜欢汽车和棒球,经常带着于飞去玩。于飞现在回忆起来日本的生活,想到的多是好玩快乐事情,像组乐队、开车野游之类的,可实际上当年留学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打工上面。特别是为了赚学费和生活费,于飞有很长一段时间兼了两份工作,再加上学习紧张,他长期睡眠不足。有一次早上送报纸的时候,他竟然骑着车睡着了,直接一头撞到了电线杆上。不过那样的日子太过单一,于飞已经不太愿意回忆了。

在日本那段日子,除了偶尔冒出类似前面挑战山路弯道的疯狂念头之外,于飞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所海边房子,养一堆他最喜欢的猫。对于这个最大的愿望,于飞笑言已经快要彻底放弃了:“当时这个想法还能说是个梦想,努力还能实现,现在回国了才发现已经成了妄想了。”

虽然没能在日本学习他最喜欢的动漫,但是“在日本吃过苦受过累,看到过物质生活的顶点和有了钱以后腐败的生活,再回来对待生活的态度会有很大变化。比如以前在日本公司,看到我领导每天对她上司阿谀奉承,每天对合作公司吹胡子瞪眼,或者领导的领导每天陪客户打高尔夫,出去喝酒,我就知道我不适合这种生活,果断辞职。”于飞所说的这家公司是日本的一家大公司,他毕业求职的时候非常幸运,正好得到了这个公司派驻上海的职位。

但是初到上海的于飞并不喜欢这个城市,习惯了八王子安静生活的他对上海只有一个字的评价——吵。而在上海的工作也让他很疲惫,很长一段时间他需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虽然在这个公司待遇还不错,也能学到不少人际交往的方法,但是喜欢安静的于飞还是最终决定离开公司和这座他不喜欢的城市,去了他妻子的故乡芜湖。

篇9:《廊桥遗梦》幸福的另一种可能

31记得当初《廊桥遗梦》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当时看国内媒体提及本片时,都是一副生怕被这部“美化婚外恋”的片子误导人民的架势。那时的我从 小受类似教育多年,但凡看到文艺作品中有婚外恋情节,无不深深同情被戴帽者,对偷人者深恶痛绝。渐渐地,怀疑开始了,伴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对于婚外恋,我也认识到它没有那么简单,就如今天再看当时由于在媒体的到道德评判下,我简直不屑的《廊桥遗梦》,感觉更是不同寻常。

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是粗俗的,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和谐社会,回归家庭”的电影又是肤浅的,它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抉择,一种个 人幸福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在我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我越发感觉,婚姻本质不是为了让人幸福,它的作用是为了维系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甚至可以 说,它是反人性的。其实,本来社会要协作,一些人性的东西势必要作些控制,所以,婚姻制度以及其配套道德体系来了,我需要它来将一对对男女以法律的名义结 合(捆绑)在一起,这样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是有很大益处的。所以,婚姻并不神圣,如果神圣,干吗要法律认可?搬到一起住不拉到了,那是因为社会的示范,我们 都要有个“名份”。好在,现在的婚姻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幸福的可能,但是问题也来了,当两个人踏上婚姻殿堂时,他们常常是处于爱情幸福的阶段,情投意合,甜蜜无比,但是,人总在变化,两人要想保持这样的幸福感,无疑要以一种适宜的节奏变化,这样才能将幸福感保持,我们知道,这样的概率已经开始大 大降低。更何况,在任何阶段,总有个社会习惯下的结婚“标准年龄”,比如,当前的中国城市,25到30岁最为普遍,你说怎么就这么巧,偏偏那个能让你终身 幸福的,陪着你变化保持幸福的人就在那个年龄段出现?好了,()婚姻幸福的概率进一步下降。

看上去,我是个婚姻悲观论着,没错,确实如此,但是悲观并不一定必然是种消极情绪,正是悲观下,我们需要以悲观的心揣度对方,了解对方可能正在变化,去沟 通,去了解,去寻找适宜的节奏。在《廊桥遗梦》中,我们看到,女主角弗朗西丝卡回忆到,当初答应丈夫的爱情时,也是一脸幸福,到一个友好的小镇,带着平淡 生活的憧憬,却渐渐成为一个为琐事烦恼的家庭主妇,她感到枯燥、无聊、无奈,却无法与丈夫分享,因为这很难说出口,因为婚姻“不是就该这样吗?”,此时的 她已经开始变化,而丈夫或许已经有所察觉,但是在婚姻惯性的缘故下,他们只能这样默默的过日子,此时的弗朗西丝卡只待另一种变化的点燃。摄影师罗伯特的出 现,()与弗朗西丝卡说俗点,就是干材遇上烈火,本来嘛,弗朗西丝卡起初就是被爱情滋润的青春之树,到最后渐渐失去这样的滋润,成为干材,于是,罗伯特来了,他曾经历婚姻的失败,长期四处游走,他见多识广,风趣幽默,他向长期在小镇带着的弗朗西丝卡带来外面世界的精彩,也终于与寂寞的她从投机到暧昧,直到相 恋。

我们常常对爱情极力美化,歌颂,但是如果这个爱情有了婚姻外的前提,便改变了态度,哪怕它再真诚,再浓烈,所以,在婚姻上,从精神到肉体,直到整个情感各 个阶段分别出轨的人想必不少,但是真正踏出关键一步的人总是很少,以私奔这样绝决的方式踏出的更是艰难。真如弗朗西丝卡所说,哪怕与丈夫没有了感情,但是 对善良的丈夫她并不忍心伤害,她更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孩子,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离去,让家人蒙受耻辱。()当感性碰上理性,激情碰上道德,痛苦的挣扎总是难免,所 以,本片在一种慢慢的节奏、淡淡的情愫下进行到后部,终于开始了充满张力的高潮,走,还是不走,对一个女人,这更加困难,因为在世俗中,出轨的男人或许会 受些谴责,但是却常常伴随微妙的其他人的“羡慕”和对其“能耐”的认可,而女人就不同了,往往是彻底的鄙夷,何况小镇已经有一个出轨女人的“示范”。弗朗 西丝不愿家人蒙休,不愿孩子们痛苦,她选择留下,哪怕只是一瞬,哪怕片刻她又有所犹豫,但是却已经无法再赶上罗伯特远离的车痕,这痕迹,带走的是她改变生 活的一次机会,幸福的一种可能。

篇10:另一种幸福 三

前些日子,一个姐妹给我打电话,说约我去趟咖啡厅,说着,还能听到电话那头她的哽咽声,我问她为什么哭,但是没有回答,去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失恋。

进了咖啡厅,我看见她眼睛红红的,肿的厉害,明显是大哭了一场。见我来了,她低头,手里紧紧抓着茶杯。

许久,她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说:“我们分手了,他说他对我已经没有感情了。他要去追求更好的未来,希望我不要拖累他。”

“那你还爱他吗?”我问。

“爱,又不爱。”她摇了摇头,说:“我不知道。”

“忘了他,能做到吗?”

她苦涩一笑:“忘了他,我又何尝不想,只是六年的感情,他几乎给了我青春里所有的美好时光,我该怎么放下。”

听她说完,我没有看她,而是撇过头,透过玻璃窗望向外面的天空。自言自语道:“你知道吗,其实我很羡慕天空上的白云,永远是那么悠闲自在,不受任何拘束。从不忧虑会明天如何,而是一直勇敢的走下去……”

这番话,不全是对自己说得,我只希望她能够明白,想要不受羁绊,就必须放下,学着做一朵自由的白云,专心走好每一步,才能拥有好的未来。

她低头沉默不语,也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去,我无奈的拍了拍她的肩膀,离开了咖啡厅。

夜晚,我在家给她发了份邮件,内容不多,就一句话:学会放下,去寻找另一种幸福。

我本不期望她会回复,却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她竟然给我回了封邮件:你说的我都明白了,放心吧,我会学着放下,今后的日子我都会努力过得更好,为了他,更多也是为了自己。

看完,我欣慰的笑了,在这件事上,我并没有帮上什么忙,主要在于她自己,如果非要偏执的不肯放下,别人再怎么劝说也只是徒劳。心想,她能明白这一点,再好不过。

其实像这种事,每个人听到,看到的都不在少数。在这个多情,又或者说是以物质衡量的社会,失恋,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关键是,总有那么些人,永远把自己困在回忆的.牢笼中,日夜煎熬。不愿去面对现实,更无法走向未来。

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解决痛苦也不应该是这样。

时光走过,所有的青春都将成为回忆,幸福也好,悲伤也罢,这些都不再重要。因为生活还在继续,不要让记忆的牢笼将你困住,不要停下你的脚步,人应该向前看,朝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而努力。千万不要忘了,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固然重要,但也没有必要为了爱情,放弃你整个人生。

其实,我一直坚信,人生中,只有那些经历过感情伤痛,仍然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的人,才有资格拥抱更大的幸福。

人生如船,长路漫漫,身上背负的包袱太多,不仅会使船走的慢,终有一天它也会沉。唯有卸下那些无用的包袱,那些所谓的回忆,才能驶向要去的远方。

有时候,真的,唯有舍得,才能得到。

篇11:另一种幸福 三

另一种国度的另一种美作文700字

人们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渐渐地喜欢上了快节奏的生活,慢慢地遗忘了乡村的静谧、安宁。殊不知,这是另一种国度的另一种美。我不喜欢都市的热闹,它是快步走的,而我是缓慢型的。都市的快节奏令我喘不过气,我想,为何不到我想去的地方去,去体验另一种国度的另一种美呢?我外婆家是生态农场,那里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呀!外婆家简直就是个人间天堂呀,风调雨顺,水土肥沃,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谁敢否定说这不是人间天堂呢?我最喜欢的就是外婆家的大鱼塘和充满果香、硕果累累的果园了!那大鱼塘可神奇着呢!我可是它的忠实观众。在鱼塘周围走一圈了,不论是从哪个方向看,都不可能看到同样的景色。这可谓是面面奇特。每当夕阳西落,对面的果树的影子,真的很可爱,一棵挨着一棵,仿佛是同盟战友。从远处看,果树就像一绿毯子,果实是点缀它的装饰。看着看着,我也产生了一个想法:拥有这样一张漂亮的地毯。这时,一声“扑通――”惊醒了我,才发现,好戏要“开锣”了!鱼塘里的.鱼纷纷闲不了住,要上场表演了!只见一条条金色的鲤鱼腾空而跃,在夕阳下,它摇动着它那条金色尾巴,来一个“鲤鱼跳龙门”,看得我连连拍手叫好!另一条鲤鱼也不甘示弱,拼了命的往上一跃,翻了身,潇洒地给我来一个“鱼翻筋头”。一场场令人难忘的表演不断上演,这次表演深深地烙在我心中……还有那果园更是让我惬意!晚饭过后,在这儿绿色、芬香的果园里玩两手扑克牌,陪老人聊聊天,和伙伴们在这儿玩捉迷藏和丛林冒险。有时我故意敲了一下别人的脑壳,却撒谎说是树上果子垂下来砸到的,他还真的信以为真,当他上当时,我则在暗暗偷笑。谁能说这不是很快乐,很轻松?我喜欢外婆的鱼塘表演和快乐果园,更喜欢体验这另一种国度的另一种美。感受自然的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美!

篇12:另一种演绎,另一种风情

1976年,苹果创始人之一罗恩·韦恩(Ron Wayne)用印度墨水、笔以及插图板创造了苹果第一个标志《牛顿与苹果》的时候,标志上的那行小字就已经宣告了苹果的命运——“独立的思想永远遨游于奇异的大海” 。

苹果从成立起,就非常重视产品创新和广告促销。除了视频广告,还有很多优秀的平面广告。在苹果公司,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出奇制胜的广告设计也是建立和推广品牌的重要手段。不管你是否喜欢苹果,都不得不佩服他们迅速占领了市场,让“果粉”为了它可以彻夜排队、节衣缩食甚至冒傻气,如此让人着迷的公司是用怎样的广告策略一步步来收买人心呢?

1976年

1976年由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罗纳德·韦恩(Ronald Wayne)制造了Apple I原型,从此拉开了苹果产品的序幕。乔布斯不喜欢Apple I,它常常不能正常运转。在AppleⅡ面市后,他们极力促销AppleⅡ,为了把Apple I踢出市场,他们大幅降低AppleⅡ的售价,甚至可以用Apple I交换AppleⅡ。

这则广告是苹果公司宣传产品的先锋,它很详细的说明了产品的优点,作为个人电脑的先驱,给出了人们不能拒绝它的理由。早期的苹果广告总是有很大的信息量,跟消费者有说不完的话。

1977年

AppleⅡ 这款经过改良的产品被称为:缔造家庭型电脑市场的产品。它与Apple I的最大区别包括重新设计的显示界面和显示处理核心整合到记忆体中,这不止有助于显示简单的文字,还包括图像,甚至有彩色显示。直到1990年代末,许多学校仍然在使用。

这张简洁的海报出现在苹果公司成立的初期,标志着苹果开始在广告中使用简约风格。拍摄广告的时候,摄影师从不同角度拍了很多张漂亮的苹果照片,从中选出三张供提供给苹果公司的高层选择。他们从中选择了其中一幅作为广告使用,其余的两张分别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了苹果第一个经销商和投资银行。

1977年

这则广告同样是宣传AppleⅡ的。一台个人电脑放在家里的餐桌上,这样的创意可能现在看来有点土不啦叽,但是如果是放到1977年那个年代,那是具有开创性的。

1983年

Apple Lisa是以乔布斯大女儿的名字命名的。她是全球首款采用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的个人电脑,在当时以9995美元的天价面市,令消费者望而却步,加上没有软件开发商的支持,她失去了获得市场份额的机会。

广告中“苹果改变一切”的宣传语如同Apple Lisa的功能一样震惊了世界,如今iPhone4的宣传语“再一次改变一切”就是源自这则广告。

1984年

Apple Macintosh非常小巧,并带有图形用户而界面,总之这款产品震惊了世界。“美国有2.35亿人,只有一小部分人值得拥有。”这样的广告语总会让人蠢蠢欲动。

这则广告展示了苹果Apple Macintosh的轻便,它被誉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可爱的电脑。

1985年

这则广告是苹果经销商为苹果商店做的广告,用很诚恳的口吻介绍了苹果产品就在你身边,一旦购买,可以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便利。

1985年

在该平面广告,一个对个人电脑很好奇的男孩在使用苹果电脑,以别扭的姿势玩游戏,显示器不在他的正前方,背后的销售人员表情却十分古怪,但这张广告却暗示了苹果电脑那段浑浑噩噩的岁月——乔布斯离开,苹果公司高层领导意见不合。

1993年

Apple Newton是世界上第一款掌上电脑,但它却是一个失败的产品。该产品于1993年开始制造,始终没有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定位不明晰导致产品销售停滞不前,最后于1997年停产。

这则广告详细的说明了Newton的使用方法。

1997年

Think Different(不同凡响)是广告公司TBWA\Chiat\Day纽约办公室于1997年下半年为苹果公司提出的宣传口号。该系列广告将各领域勇于创新的人物和苹果联系到一起。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甘地等,广告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人们对苹果的再次关注。当时很多批评的声音指责苹果公司意图将其品牌联结到可能不赞同苹果公司产品的历史著名人物身上,苹果公司回应他们称此举是在向这些大人物致敬。

这系列广告是在乔布斯阔别12年后重返苹果时所推出的,谁都能一眼看出这位举出击重拳的黑人是拳王默罕默德·阿里,尤显苹果再次重投市场的力度。

1998年

iMac是苹果作为千禧年的献礼产品,是面向低端市场的大众型产品。

这则广告是苹果第一代iMac的平面广告,非常简洁,将iMac的曲线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1999年

iBook笔记型电脑主要针对的是年轻人,所以颜色非常亮丽,中心部位还设计有把手。它外壳非常坚固,从高处摔下而不易损坏。iBook由于其独特的设计,被标榜为“蛤壳”或是“马桶座”。

2000年之后

苹果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是视频广告,平面广告退居二线。

比较著名的有2006年的系列广告“Mac vs. PC”。在那个系列广告片中,戏剧演员贾斯汀·朗扮演的苹果机对由约翰·霍奇曼扮演的PC机进行了一番恶搞。单调乏味、神经质的约翰·霍奇曼在冷静而扮酷的贾斯汀·朗面前暴露了他的各种不安全感和效率低下。这种广告模式如此受欢迎,如此具有标志性,以至于它被到处模仿。

苹果视频广告的特点是如马桶般洁净的白色背景下,设计师不厌其烦的介绍产品从无到有的每一个精致的过程,高清的广告让产品看起来很高级,长得不太好看的设计师大叔给人信赖感,让你觉得这个不仅仅是个产品,而是一个艺术品。

苹果广告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苹果是世界上最好的,值得你拥有的,你还未拥有,那就out了。

上一篇:2011年统战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下一篇:首席主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