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2024-07-19

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精选10篇)

篇1: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语文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各种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三者之间交流。怎样挖掘这三者间的资源,做到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呢?以下,我就围绕第十二册教材(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谈谈对课堂教学中信息共享的认识与实践。

一、实现师、生对文本共性信息资源的共享。

文本作为物质资源范畴,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主观精神世界物化的产物。当它呈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时,它是作为客观的东西而存在的。当然任何客观事物都打上了主观的烙印。所以当接触文本时,毫无疑问,我们首先应探寻文本中主观印象的烙印(即作者所写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这种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其次应探究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怎样的语境来流露自己的情感的。这是文本中具有共性的资源。对于文本中的这此共性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这一资源进行共享,但由于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共享文本共性信息时,教师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将占有的这些信息资源,通过直接灌输这一单一形式传递给学生,而应围绕文本促其生疑,在疑问中探究文本源以外的信息,在交流中实现对文本共性信息的共享。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一处写道:小女孩坐在墙角里用火柴在墙上擦燃了,眼前就出现了一些美丽的幻景。对于文本中的这一信息源,以前,我在教学时,我都是通过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向学生直接传递。如介绍火柴发展的历史。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今年,我一改以前的做法,鼓励学生围绕信息源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学生问:“我们知道的是火柴必须在火柴盒上使劲划一下才会燃起来,为什么小女孩将火柴在墙上一擦就会燃起来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对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也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资料,课后请大家与老师一起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几天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他们交流的情况看,他们收集信息的途径很多,有的查阅了资料,有的还专门请教了自然老师,有的还上网进行了查阅。经过交流,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所卖的是能在墙上擦燃的“不安全火柴”,而是我们用的已是“安全火柴”了,而且他们对火柴发展的整个历史也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这都是文本这一共性信息源,所产生的效果。

二、实现师、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读完一篇文章后,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这是由每个人的文学素养、心理情境、情感体验等差异所决定的。没有个性的东西,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语文课中,我们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使信息传递变为单一的信息传递,显然这是不对的。这样不仅削弱了文本所具有的魅力,而且使许多有个性的信息资源被扼杀。怎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资源信息做到交叉共享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因急于表达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而应在倾听完学生对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个性资源信息后,再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当然,教师在交流自己的信息时,应带着一种平和、商量的语气与他们进行共享,避免那种强加的、被动接受式的信息交流。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生通过充分阅读、理解后,我便抛出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通过对文本信息资料的占有,提出了各具个性的信息。

学生甲:“老师,我觉得她是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大年夜还要在街头卖火柴,而且大冷天只穿着一双拖鞋和一件围裙。”

“她家里没有一个疼爱她的亲人,卖不掉火柴,回去还要挨爸爸的打。大年夜不能回去,只能与墙角为伴。我认为她是一位孤独的小女孩。”

乙学生抢着回答。

“她是一位无助的小女孩。”学生丙迫不及待地说,“她在大年夜卖火柴,竟没有一个人去帮助她,去买她一根火柴。”

学生丁:“她是一个没有反抗精神的小女孩!买不掉火柴,爸爸竟然还要打她,她为什么不去控诉她父亲?为什么不与她父亲抗争?”

……

面对学生独具个性的阅读信息,我不免有些汗颜。因为通过教参的提示和自己的阅读理解,在头脑中留下的是一位孤独、可怜的小女孩形象。如果事先我将自己所获得的阅读信息传递给学生,很显然就不可能有如此众多的独特见解。于是,我真诚地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通过充分地阅读、理解,谈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说实话,老师在阅读后,还没能获得像大家这样深入的见解。相信,随着大家深入地探究,你们还会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如此,通过交叉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使众多的个性信息资源得以产生,而且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获取新的信息的信心。

三、实现生、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互动共享。

小学生是个性活泼的群体,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们更喜欢在互动中来接受、传递信息。虽然,我在第二点中没有谈及师生间的互动分享信息资源的效果,但并不是否认师生互动对个性资源信息的共享作用。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师生互动远没有生生互动传递信息那么快捷、自如,这无疑告诉我们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仍需做大量的工作。因此,我在这里主要谈谈生生互动中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学生在读完文本后,他们所获得的个性资源信息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的程度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个性信息也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如何使他们的信息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提高、坚持,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设计一些互动的情境,让他们在互动中得到完善、提升、共享。当然互动的情境设置需因人而异,因文而设,不能千篇 一律,追求一致。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当教学进入使学生混沌状态时,为了让学生不因混沌而不知所措。于是,我便组织他们进行了辩论。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师: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心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你说在她临死前渴望些什么呢?

生:她渴望有亲人的关爱和呵护,至少爸爸不会再喝酒后打她。

生:她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

生:她渴望能快快乐乐地过个年。

生:她渴望有甜美的食物补充她的身体,免得受饥饿的威胁。

……

师:是呀,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觉得小女孩的愿望能实现吗?

生:我觉得能实现。因为小女孩临死前确确实实看到了许多美丽的东西,有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生:我觉得小女孩并没有实现她的愿望,因为这些美丽的东西都是小女孩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产生的幻觉,是虚无的东西,并不是她真正拥有的。

师: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小女孩在幻想中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她所需要的东西,另一种认为,小女孩并没有真正得到,愿望没有实现。下面就围绕这两种观点,到课文中寻找依据,开展辩论。

(学生开始寻找依据)

辩论开始:

甲方(赞成第一种观点的):

1、觉得小女孩是可怜的,我非常同情她,我宁愿相信她在临死前得到些什么,而不愿看到她一无所获地怀着种种遗憾离开人世,我想同学们都是于心不忍吧!

2、因为课文结尾说:“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嘴上带着微笑。”小女孩是带着微笑离开人间的,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告别人世的,她临死前看到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到天堂去享受快乐,她死而无憾。

3、虽然小女孩并未在物质上真正拥有些什么,但是她在精神上已经得到了一丝安慰,所以精神上的满足已表明她曾经拥有过。

乙方(赞成第二种观点的):

1、课文中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说明小女孩所要享受的这一些只有到天堂中才能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得到的。

2、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但是火柴一灭这些就会不见的,这难道不能说明小女孩所渴望的这些只不过是她的幻想罢了,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通过辩论双方的观点在辩论中得以交流,在辩论中得以互补,得以提升。这不能不说是互动产生的预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伴随着各种信息资源的形成。语文课堂是围绕文本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信息场。这个信息场中有许多东西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伴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积极实践,最终肯定会解开这个信息场中的每个谜团的。让我们携手一齐努力吧!

篇2: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信息共享问题的经济模型分析

当前教学信息共享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学信息共享的范围小、层次低、效益不高等方面,同时很多教师在共享自己教学资源的.时候存在着许多顾虑,尤其是教学信息的知识产权问题.

作 者:杨涛 孙军伟 李力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础部刊 名:中国集体经济英文刊名:ZHONGGUO JITI JINGJI年,卷(期):“”(13)分类号:关键词:教学信息 信息共享 知识产权 经济模型 博弈论

篇3: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一、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对信息共享法制的强化

欧盟根据泛欧金融监管法案成立了四个新机构,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通过信息共享法制的构建, 避免金融危机重演。

首先, 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跨境监管方面的信息合作, 就宏观层面而言, 各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成立了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 (ESRB) , 主要负责监测系统性风险, 其可能出现于整个欧洲金融市场。ESRB是整个泛欧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早期预警功能, 监督并防范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因此, ESRB的主要监管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等对整个金融行业有重大影响力的机构。2009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传导至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富通银行等诸多欧洲大型跨国金融机构, 让欧洲金融业饱受冲击。在2010年愈演愈烈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 欧洲许多大型跨国银行也因为手持不少国家的国债而如履薄冰。一旦出现债务发行国违约, 这些银行就将面临重大打击。ESRB对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将有助于欧盟应对上述来自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风险。从微观层面方面而言, 各成员国监管部门代表组成了3个监管局, 采取区别化监管的方式对欧洲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予以负责, 从监管环境乃至体制上无疑为欧盟联合监管体制的构建铺平了道路。

其次, 欧盟还规定, 由其母国及东道国监管部门代表组成的监管团对所有跨境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监管团的职责, 主要包括对发生的具体问题进行联合检查;就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等问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讨论;信息共享方面的实施等。监管团制度的核心在于避免重复监管以及额外成本的发生, 保证监管措施的统一性。欧盟的监管团制度主要涉及对各成员国的监管协调。当然, 毕竟各成员国都有着自己的国家利益, 协调的难度更大。欧盟之前对于跨境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建立在各国对其分支机构的监管上, 缺乏信息共享机制。而此次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强调了母国与东道国监管者之间的信息共享方面的监管。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 其金融服务业及金融监管法律的一体化, 为监管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监管团的设立不再受限于原有的金融监管框架的束缚, 而是从金融机构的整体维度出发, 全方位把握金融机构的风险, 保障金融机构稳定, 从而促使母国与东道国监管者之间进行信息共享方面的协调合作, 尽管这种合作监管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监测跨境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组织——监管团的建立已是大势所趋。

二、欧盟金融信息共享法规对我国的启迪

欧盟金融信息共享法规对我国的启迪全球金融危机惊醒世界各国, 因为信息交流不畅, 没有任何预警信号, 使得多家跨国银行瞬间破产, 足以说明有必要构建信息共享制度。欧盟建立了“从无到有”的泛欧金融监管框架, 对我国信息共享法制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国制定了相当多的监管法规, 有《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公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 其中仅个别条款涉及信息共享方面的内容, 而且作出的都是一些关于信息共享主体方面的原则性规定, 对程序、方式及范围方面未详细规定, 从而给予监管当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但也有可能因为没有硬性标准而使该项制度流于形式。我国为了防患于未然, 应该进一步加强立法, 构建金融监管方面的信息共享制度。

第一, 在信息共享的合作方面, 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相关的非政府机构间的合作。一方面, 加强保险业协会、证券业协会和银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 彼此间建立联席制度。另一方面, 我国国内几个交易所, 如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应加强联系, 从而使信息能够畅通无阻的交流。

第二, 通过建立定期联系的制度性安排,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信息共享交流。在立法上, 我国仍然采纳金融分业经营的原则, 但实践中已向着混业经营的模式探寻。在跨国金融合作的趋势下, 我国成为了外资金融机构的东道国, 也成为了本国跨国银行集团的母国。因此, 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 才能对金融集团进行有效监管。一方面, 定期联系制度性安排的建立, 应该加强双边协议的效力, 使其即具体又具有针对性, 而不能停留在原则性的联合声明和框架协议上。另一方面, 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对金融集团母国的经济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作出相应的监管计划。最后, 为了减少对国际银行业务的监管成本, 应建立国际金融监管信息储备中心, 逐步推进趋同性的金融监管政策。

摘要:信息共享法律制度是构建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 也是核心所在。如果信息不能传递, 金融集团的母国与东道国在信息不能传递的情况下, 无法详尽地了解金融集团的整体状况, 于是导致金融风险暴露并最终爆发。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对信息共享法制的建构, 进一步强化了对金融集团的监管。本文通过欧盟相关法制的阐释, 为我国金融信息共享法制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泛欧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曾筱清, 杨益.金融安全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李晗.国际金融监管立法的发展趋势[J].前沿, 2010 (7) .

[3]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陈焱, 陈建东.2008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 2009 (2) .

[5]河合正弘 (Masahiro Kawai) .防范金融危机:宏观审慎监管与最低国际标准[J].新金融, 2010 (4) .

[6]张曼, 彭兴庭.管制放松、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金融监管重构[J].商业研究, 2010 (3) .

篇4: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

文本作为物质资源范畴,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主观精神世界物化的产物。当它呈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时,它是作为客观的东西而存在的。当然任何客观事物都打上了主观的烙印。所以当接触文本时,毫无疑问,我们首先应探寻文本中主观印象的烙印(即作者所写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这种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其次应探究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怎样的语境来流露自己的情感的。这是文本中具有共性的资源。对于文本中的这些共性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这一资源进行共享,但由于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共享文本共性信息时,教师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将占有的这些信息资源,通过直接灌输这一单一形式传递给学生,而应围绕文本促其生疑,在疑问中探究文本源以外的信息,在交流中实现对文本共性信息的共享。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一处写道:小女孩坐在墙角里用火柴在墙上擦燃了,眼前就出现了一些美丽的幻景。对于文本中的这一信息源,以前,在教学时,我都是通过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向学生直接传递。如介绍火柴发展的历史。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一改以前的做法,鼓励学生围绕信息源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学生问:“我们知道的是火柴必须在火柴盒上使劲划一下才会燃起来,为什么小女孩将火柴在墙上一擦就会燃起来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对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也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资料,课后请大家与老师一起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几天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交流的情况看,他们收集信息的途径有很多,有的查阅了资料,有的还专门请教了自然老师,有的还上网进行了查阅。经过交流,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所卖的是能在墙上擦燃的“不安全火柴”,而如今我们用的已是“安全火柴”了,而且他们对火柴发展的整个历史也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这都是文本这一共性信息源所产生的效果。

二、实现师、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读完一篇文章后,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这是由每个人的文学素养、心理情境、情感体验等差异所决定的。没有个性的东西,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语文课中,我们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使信息传递变为单一的信息传递,显然这是不对的。这样不仅削弱了文本所具有的魅力,而且使许多有个性的信息资源被扼杀。怎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资源信息做到交叉共享呢?笔者认为教师不要急于表达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而应在倾听完学生对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个性资源信息后,再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当然,教师在交流自己的信息时,应带着一种平和、商量的语气与他们进行共享,避免那种强加的、被动接受式的信息交流。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生通过充分阅读、理解后,我便抛出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通过对文本信息资料的占有,提出了各具个性的信息。

学生甲:“老师,我觉得她是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大年夜还要在街头卖火柴,而且大冷天只穿着一双拖鞋和一件围裙”。

“她家里没有一个疼爱她的亲人,卖不掉火柴,回去还要挨爸爸的打。大年夜不能回去,只能与墙角为伴。我认为她是一位孤独的小女孩。”乙学生抢着回答。

“她是一位无助的小女孩。”学生丙迫不及待地说,“她在大年夜卖火柴,竟没有一个人去帮助她,去买她一根火柴”。

学生丁:“她是一个没有反抗精神的小女孩!賣不掉火柴,爸爸竟然还要打她,她为什么不去控诉她父亲?为什么不与她父亲抗争?”

……

面对学生独具个性的阅读信息,我不免有些汗颜。因为通过教参的提示和自己的阅读理解,在头脑中留下的是一位孤独、可怜的小女孩形象。如果事先我将自己所获得的阅读信息传递给学生,很显然就不可能有如此众多的独特见解。于是,我真诚地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通过充分地阅读、理解,说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说实话,老师在阅读后,还没能获得像大家这样深入的见解。相信,随着大家深入地探究,你们还会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如此,通过交叉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使众多的个性信息资源得以产生,而且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获取新的信息的信心。

三、实现生、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互动共享

小学生是个性活泼的群体,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们更喜欢在互动中来接受、传递信息。虽然,我在第二点中没有谈及师生间的互动分享信息资源的效果,但并不是否认师生互动对个性资源信息的共享作用。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师生互动远没有生生互动传递信息那么快捷、自如,这无疑告诉我们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仍需做大量的工作。因此,在这里我主要谈谈生生互动中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学生在读完文本后,他们所获得的个性资源信息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的程度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个性信息也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如何使他们的信息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提高、坚持,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设计一些互动的情境,让他们在互动中得到完善。

篇5: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构 作者:刘成琳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19期

【摘要】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对于传承大运河文化、服务大运河开发、助推大运河申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合作的大运河文献资源协调机制、基于数字的大运河文献资源保障机制、基于用户的大运河文献资源集成服务机制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共建共享

全长约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工程奇迹,与丝绸之路一起被公认为中国最典型的两项大型文化线路。2000多年来,京杭大运河用流淌着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运河文明,留下了丰富的运河文献,这些文献忠实地记录着运河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是京杭大运河这一珍贵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整理、开发、利用运河文献,推动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进而传承大运河文明,繁荣大运河文化,是运河沿线城市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1.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1.1 传承大运河文化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谱系,大运河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呈现出炯异的风格特质。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但长城文化是相对静止的,而大运河文化则是流动的,大运河文化的流动性为其传承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千百年来,大运河因其改道、断航、断流所带来的文化遗失令人触目惊心。大运河沿线所保存下来的物化的文化遗迹越来越少,同时附载在大运河两岸的民族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销声匿迹的危险。慕然回首,人们发现,曾经辉煌的大运河文明如今似乎只能从散存于各地的大运河文献中得以体察和感悟。搜集、整理、保护大运河文献成为延续大运河文脉、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必然要求。

1.2 服务大运河开发

近年来,大运河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二是区域层面的运河经济带的开发,三是地方层面的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其中尤以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成为运河沿线城市的共识。“大运河是历史上的旅游文化滋生地,它从一开始就是我国一条著名的旅游线,有文人墨客的华丽篇章,商人买卖盈利的经营打算,宗教信徒救众生、传播文化的宏伟愿望。”然而,无论是国家、区域层面的综合性开发,还是地方层面的各取所

需,都不能无视和割断运河的历史,都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致力于大运河的功能再造。开展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则有利于为大运河开发提供历史支点和智力支持。

1.3 助推大运河申遗

大运河申遗是近年来文化文物界炙手可热的话题。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大运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8年3月,大运河沿线8省33个城市形成《扬州共识》,共同组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联盟。据悉,2010年京杭大运河将完成最终的申遗工作。申遗让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大运河,公共图书馆界也自觉地加入到助推大运河申遗的队伍中。2007年9月,在杭州市图书馆的倡导下,京杭大运河沿岸19座城市公共图书馆馆长首次聚首杭州,研究探讨大运河文献征集、保护及共建共享工作。[2]

2.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2.1 馆内备加重视,但馆际协作意识不强

千年流淌,大运河滋养、繁衍了一批运河城市,这些城市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兴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城市的历史也就自然地构成了大运河兴衰、繁衍、发展的历史。对于这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而言,他们肩负着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地方文明的历史使命,搜集、整理、开发大运河文献无一例外地成为他们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和特色。据调查,运河沿线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对运河文献的征集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运河文献整理工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运河文献专藏。然而,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各馆各自为政,协作意识不强,形成了一个个互不联系的“文献孤岛”。虽然早在2007年运河沿线19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就齐聚杭州达成共识,但在实际运作层面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仍然处于零起点阶段。

2.2 传统收藏得到加强,但数字化程度不高

不可否认,经过近年来持之不懈的努力,大运河文献的总体藏量得到极大丰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源保障体系。但综观各馆的收藏,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仍存隐忧。一是偏重传统收藏,多以图书、报刊资料为主,而对照片、档案、谱谍、实物等多媒体资料的收藏不力;二是对大运河文献资源的析出不够,大量散存于网上以及其他文献中的知识信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三是大运河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高,数字化是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离开了数字化,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将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2.3 重藏轻用

各馆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模式,体现出“重藏轻用”的思维定势。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定位在“藏”上,而忽视了“用”的最终目的。各馆都想彰显自己的特色,试图

“人无我有、唯我独有”,殊不知,这不仅阻碍了大运河文献“传承文明、服务开发”职能的最终实现,而且成为共建共享的最大思想障碍。

3.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建构策略

3.1 构建基于合作的大运河文献资源协调机制

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跨省市、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长期性复杂系统工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图书馆协作的规模效益来提高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的综合能力。对于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来说,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实施区域性的宏观调控,搞好区域内的分工协作,走整体建设的发展道路。随着京杭大运河经济、历史、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的价值、数量及其衍生速度也在同步增长。受体制、经费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一网揽尽。因此,运河沿线各城市图书馆只有摒弃各自为政的传统的文献集藏思路,自觉地把本区域的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纳入到整个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的大系统之中,统筹规划,协调管理,进而以系统运作和行业协作的力量打造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的规模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最终实现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这是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的理想模式,这种大视野的资源共建共享策略的实现,依赖于一个基于合作的资源建设协作协调机制的构建。具体地说,可成立由运河沿线19城市图书馆共同参与的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协作协调委员会,推选出具有领导、协调、管理职能的工作机构。协作协调委员会根据共建共享的总体要求,制定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和合作计划,落实馆际间的分工协议,明确收集范围和重点,统一文献数据标引规范,组织数据库开发等工作。这种协作协调机制的构建将是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的关键。

3.2 构建基于数字的大运河文献资源保障机制

依托现代信息数字技术对大运河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是开展大运河文献集成管理与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的基础和前提。

大运河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印刷型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如前所述,运河沿线各城市图书馆前期收藏了大量的印刷型大运河文献,这些存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运河文献资源的共享程度。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重点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与开发,将是构建大运河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二是电子型文献资源的联合采购。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子文献的数量激增,大运河电子文献的入藏成为各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关注的重点。随着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协作机制的开展,联合采购将成为馆际合作、资源共建的重要内容。三是网络文献资源的搜集与整序。受人力和专业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运河沿线各图书馆对散存于互联网上的免费的大运河数字资源搜集不力、析出不够,从而使这一部分资源成为各馆资源建设的灰色地带。通过网上合作,各馆根据自己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各自承担相应部分的资源建设,然后在同一个网页上集成,形成统一的资源收藏,将是未来大运河网上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四是各类型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数

据库建设是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发的高级形式,统筹规划、统一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分工合作、分步实施,建立各类数据库,是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要建设完整系统的大运河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这既是对大运河文献进行摸底调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其他各类型数据库建设的前提,更是读者查找、利用大运河文献的主要线索。在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从而使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实现从个体分散的“物理馆藏”优势向整体集中的“数字虚拟馆藏”优势的转变,为开展基于网络的“一站式”集成化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3.3 构建基于用户的大运河文献资源集成服务机制

从传统的以馆藏为中心的、馆际互借层面的共建共享到网络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的、更高层面的共建共享,变化的不仅仅是环境、技术和资源,还包括服务。构建基于用户的多元化集成信息服务模式,是我们所倡导的网络环境下大运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搭建一个集成管理、联动服务的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门户网站,把所有数字化的地方文献资源、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组织成一个多维交织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规则统一的文献信息集成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集成信息服务。

“集成信息服务,是指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把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使用户得到面向主题的信息服务。”集成服务系统集咨询功能、信息检索功能、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通过各种数字资源的无缝透明链接,提供跨平台联合检索服务,从而使用户通过单一入口即可访问所有大运河文献数字资源,在统一的界面中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的各种相关信息,完成信息获取、识别、整理、存储、加工整合、分析研究等多项工作,享受一站式信息服务。集成信息服务系统还是一个用户驱动的个性化集成定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特征,通过用户定制、系统推荐和推送、远程文献传递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更为可喜的是,集成服务系统并非一般的人机对话服务模式,而是用户、参考馆员与信息资源的三维互动。这种交互式服务既可以是即时在线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其基本要求是发挥参考馆员或文献专家的能动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向服务为交互服务。这些在单个馆看来是有心无力的工作,在集成管理与服务系统内,因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机制,通过一系列协议达成的一致理想,以及强大的数据库检索系统、覆盖面广的网络布局、快捷的文献配送系统等,将成为可能。这是网络环境下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大运河[J].中国三峡建设,2008(4):5—11.[2]宋兆凯.从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享谈专题文献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8(5):88—90.[3]时晓菊.面向网络环境的集成化信息服务模式[J].情报杂志,2006(2):129—131.[4]涂中群.区域图书馆:集群模式与创新模式构造[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篇6: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任务有二:一是产生教学的思路。把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就不得不依靠对话时所产生的教学灵感。教师与文本对话得熟练,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是引导多元感悟。依据新课标,我们认为多元独特体验,不能仅希望出于课上学生临时“冒”出,最好是在课前老师有所预料。一来可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为此老师与文本对话,首先要注意设法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不能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应站在学生的多元角度去理解文本,因此产生多元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新识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的阅读实践,呼唤生本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对话。别为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都有各自注重的焦点、程序和方法,他们总会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学生对课文的鉴赏,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对话的实质,简单的理解为只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师生对话,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专门提问一些记忆性的,却根本无须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对话式课堂教学实际上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

(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生生对话,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最充分的体现方式之一。生生对话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一对一(单个学生之间,比如同桌)的交流,一对多(单个学生面向小组内其他成员,单个学生面向全体同学)的交流和多对多(学习小组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的交流等几种对话模式。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新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课堂教学改革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对话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期望通过教师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对话课堂情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因此,课堂对话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呢?

一、善于追问,敲出对话的火花

追问的艺术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快乐驿站。

现在的课堂是互动、多元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此起彼伏。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教师要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实际已经体会或者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一列举这样的解

决问题的策略。可是学生的表述是无序,而且是平均用力的。教师抓住学生生成的方法中能突出重点的部分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参加对话,这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留给空间,打开对话的大门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对话,教师首先要在平常的课堂中为学生示范如何对话,并启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已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以怎样想”“我有不同的看法吗?”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对话的习惯。还可以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做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对话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对话的良好风气。在竞赛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不做“观众”,能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长此以往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越来越浓,甚至乐此不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对话的良好习惯。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启发学生问“半径长度都相等”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特征的实质。

在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有路就走。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我在上课时特意留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有些同学就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或梯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公式呢?”这样,拓展思维空间,不仅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究、发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提问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的空间,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当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关键点上。

三、设置矛盾,提升对话的品质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对话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对话,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如:在教学了乘法分配律的复习后,有学生就提出了有没有“除法分配律”这个样的设想,学生当即展开了争论。有些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有学生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都把眼光投向了教师,希望老师给个说法。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何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一番呢?“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们自由组合了探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100÷5+200÷5=(100+200)÷5;(2000+3000)÷10=2000÷10+3000÷10;0.6÷0.2-0.2÷0.2=(0.6-0.2)÷0.2;有些小组还用字母表示:(a+b)÷c=a÷c+b÷c„„由此看来,学生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该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了肯定,并以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除法分配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质疑法提问,解决问题用递进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力争使提问功能发挥得更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捕捉生成,增添对话的光彩

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主要是要学习思维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会充满热情的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可是,由于很多限制,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不够全面的。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的发现就非常完美。学生不全面是正常的,可是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生成的不全面的资源加以利用,那将是非常大的资源浪费。

例如:教学《用口诀求商》的片段。(小小邮递员环节)

3÷3=1 6÷6=1 6÷1=6 5÷5=1 4÷1=4 4÷4=1 2÷1=2 3÷1=3 学生口算后,让学生当小小邮递员,把这些信放在两个信箱里。结果如下: 6÷6=1 6÷1=6 5÷5=1 4÷1=4 4÷4=1 2÷1=2 3÷3=1 3÷1=3 师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算式放在一个信箱里呢?

生1:第一个信箱的得数都是1。而第二个信箱的除数都是1。生2:第一信箱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所以商才会是1。

生3:我认为,一个除法算式的3个数中,只要有两个数相同,就会有一个数是1。

师问:(板书:6÷6=1 6÷1=6)你的意思是,这三个数中有两个一样,另外一个数就一定是1。那么如果是1÷6呢?那是不是得数就一定是6呢?

生(齐):不是。„„ 师:看来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被除数6不变的情况下。师:你很爱动脑筋,让同学们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在这个片段中,有一位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他说:“一个除法算式的3个数中,只要有两个数相同,就会有一个数是1。”这是他的一种直觉,而且非常有道理。回答时,他的表述不够全面,是因为年龄小,知识有限。可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对话,就把学生的发现推向了完整和完美的境界。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篇7: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

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

体验教学是后现代课程观的重要学习主题地位,重视学生学习经验在传统的语文听、说、读、写中的作用,尤其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利于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体验是知识意义化的过程,是认知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语文式体验教学可最大程度地尊重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模糊性、生命性等特点,张扬学生生命力,为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服务.语文式体验式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智慧技能、情感态度、动作技能三方面着眼,核心是情感体验.体验式语文教学是众多语文教学范式的一种,是传授式语文教学的延伸.

作 者:贺卫东  作者单位: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课程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体验   语文范式   设计   情感  

篇8: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教育领域出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学习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知识的简单转移”, 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因此, 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 为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创造了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在网络环境下, 学习者可以发挥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 畅游在文字的世界里, 展开一系列令人激动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形之下, 即使起初对语言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 也会逐渐为之感染。许多研究表明, 技术在保证学生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的正确使用方面有着相当的价值。如学习者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 文字处理软件所具有的文字语法拼写检查功能很容易让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长此以往, 学习者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就提高了作文能力, 从而产生更大的写作兴趣。

特级教师、教育家李吉林认为:“创设教学情境,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 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 创造出情感、欲望、求知探求精神的高度统一, 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 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 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融为一体, 生动形象, 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界面设计新颖美观、构思巧妙;图片显示清晰直观、生动形象;动画表现真实生动;色彩搭配和谐悦目。这种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如综合性学习活动《黄河, 母亲河》可以配合《黄河大合唱》的合唱曲、钢琴曲, 以及黄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图片。《探索月球的奥秘》, 可以运用月球外貌、日食月食形成的图片, 结合《月光光》《明月千里寄相思》《十五的月亮》等民谣、怀旧歌曲及流行歌曲, 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易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 从而获得独特体验, 构建个性知识体系。

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情景, 做到图文并茂,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而且能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 在课程整合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它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 也就是“主导—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最佳阵地无疑是课堂, 课堂中最直观的、最能有效调动学生多方面感官的方法就是使用多媒体。

1.巧借多媒体, 提高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感知课文内容时, 学生往往对千篇一律的铅字感到厌烦, 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将字体美化, 配上和谐的乐曲和相应的画面, 让学生的身心乐于其中, 这样学生感知课文的效果肯定比阅读单调的铅字要好, 从而顺利提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并养成精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2.巧借多媒体, 提高学生推演想象的能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课堂, 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思维来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创意, 理所当然也应该有训练学生思维的设计, 尤其是在学生推演想象能力方面更应如此。比如教授《斑羚飞渡》, 可以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制作成一个推演过程, 看时间的先后与跳跃的高度形成了一个最理想的飞跃, 让学生在惊叹跳跃的技巧和准确的同时感受飞跃的悲壮。最后如果能够制作成Flash, 效果就会更好。

3.巧借多媒体, 提高学生再造表达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表达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再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现实是, 学生在进行表达训练时, 常常词不达意, 甚至闹出笑话。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 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在一次题为《龟兔第二次赛跑》的习作练习中, 让动画的画面慢放和定格, 演示龟兔不同的外貌神态, 再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不同的学生会由此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把握教学过程中那些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深化、得以发散的关键点, 集思广益、反复切磋。而在这些关键处, 学生思维的走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 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在此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 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 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让学生带着问题感知所学的新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在感知内容过程中自己抓关键。然后由学生直接上互联网, 去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查找与问题相关的网站, 阅读或下载所需内容, 更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 学生通过查找网络上的相关知识, 从中得到启发, 凭借自己的力量对知识进行再发现, 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 可以更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活动环节, 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达到认识、情感、行为目标的和谐统一。

1.利用信息技术化学习资源, 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整合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有较高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如课堂教学讨论, 角色扮演, 演讲、辩论, 作品展示、解说, 知识竞赛等, 培养学生把自己当做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者和参与者, 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化学习资源, 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自助式的探究学习可以拓展延伸到开放的课外环境。在学习资源方面可以拓展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频库、相关知识的网站等。网络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天地。

3.利用信息技术化学习资源,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依托的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资源相比, 相对比较开放, 不管是信息化资源, 还是开放的实体资源, 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 它拥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 它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相结合, 特别适合学生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问题、发展认识, 进行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 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

篇9:论趣味信息技术课堂的建构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趣味课堂 趣味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31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越来越多,在诸多的方法中,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就是构建趣味课堂。基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要进行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学科学习,教师应该构建有趣的课堂教学。本文就趣味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一、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构建趣味课堂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而为了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只有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在中学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实现课堂教學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意识。只有教师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将多种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切实达到构建趣味课堂的目的。

二、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备学生”

为了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工夫,其中在备课阶段教师备好学生十分重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哪些元素才能更好地调动中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对中学学生的兴趣点有清晰的了解,教师只有把握了中学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在备课阶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代沟,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要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例如中学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图片类型,教师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喜欢的图片穿插到课件中;中学学生也有自己喜欢的话题,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对学生喜欢的话题进行了解,将学生喜欢的话题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总之备课阶段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下工夫,只有备好了学生,才能切实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

三、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物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又要对学生基本的操作进行指导。人们可能认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际的操作,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要,实际操作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引起重视。

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操作的学习,对学生都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因此教师要注重提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物结合起来,就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硬盘时,就可以拿一个硬盘展示给学生,这样就使得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可观,学生能够及时收获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乐趣。

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想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机会。教师如果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本人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可以将很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Word这一章的边框、水印知识点时,首先教师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演示,做出学生喜欢的图案,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学生通过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边框与水印样式,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极大的学习乐趣。实际的操作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阶段进行有效把握,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五、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构建趣味课堂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使学生有效的掌握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生活也是一个大舞台,教师从生活中能够汲取无数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进行的实际操作的练习,都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对于中学学生而言,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使遇到的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学生自然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受,继而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收获到无限的乐趣。

学生在中学阶段通过学习Excel表格,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例如:教师在期中考试之后,让学生对班级的考试成绩按照降序排列,学生只要经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使学生产生学好信息技术学科的强大动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宣传页也与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教学也可以使学生亲自制作一份宣传页,使学生更好的体验到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趣味性。

篇10: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一、何为“4C教学法”

乐高教育在皮亚杰建构论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效果,从而设计了“4C”教学模式,即由: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和延续(continue)等四个过程组成的教学模式。

联系-Connect:教师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与课标、知识点进行联系,让学生面临一个开放式的挑战或任务,将置身于问题解决方案寻找者的角色。在联系阶段,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他们开始动手之前探索各种想法。

建构-Construct:指在真实世界中构建事物时,在头脑中组合知识。让孩子们通过交流、策划,为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而设计解决方案,并加以构建。

反思-Contemplate:让孩子对他们看到或建构的内容进行思考,对方案进行讨论、反思并调整他们的看法,同时,教师也通过提问题来鼓励他们继续下去。这是一个达到成效的重要阶段。

延续-Continue:建立在想了解更多内容的欲望的基础上。这样,就又把孩子们引入一个新的“联系”阶段,使他们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超越难度不断增加的挑战。

二、4C教学法有何优点

乐高4C教学法蕴含的技巧和技术能帮助教师们解决21世纪的教学困境。乐高课堂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有创造力和富有合作精神地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这样的方式,他们学习的本能被激发,同时被激励在新的情境下应用他们学习到的知识,这意味着他们踏上了自我引导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乐高教育提供的4C教育解决方案以问题解决方法为基础,普遍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与活动的内容,通过联系阶段,将生活实际引入活动,通过构建、反思、延续等活动,在活动中研究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解决生活中的挑战的能力。

乐高课堂上的学生利用乐高教具和模拟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团队工作中和批判性思维上脱颖而出。在乐高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他们能够发展保持关键概念、关键知识的能力,因而在学校、社会,以及考试中表现出色。

三、教学实践:用乐高4C教学法“构建”信息技术课堂

通过对乐高4C教学法的初步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以探索数据计算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使用《运用函数计算》为主题探索4C教学法的应用。

(一)知识目标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让学生在电子表格当中统计段考各个同学总分及平均分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创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活动

本次课堂任务是一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函数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统计总分,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比之前学过的运用公式计算,在反思环节(Contemplate)对比出两种方法的优劣。

(三)具体过程与方法

1.Connect-联系

活动时长:5分钟

教师活动

[1]引入建立一张段考成绩表,并统计每个同学的总分及平均分的任务

[2]展示一张已经做好并统计好的成绩表实例

学生活动:

思考,小组讨论使用什么方法可以完成本次任务

工具与资源

[1]投影

[2]一张已经完成的电子表格实例

2.Construct-建构

活动时长:20分钟

教师活动

[1]老师布置学生分组建立一张段考成绩表并统计表中每个同学的总分及平均分的任务

[2]注意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一些适当的提示

[3]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

[1]小组内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法

[2]建立段考成绩表

[3]统计总分,平均分从而完成本次任务

工具与资源

[1]投影仪(用来投影本次统计用成绩表数据)

[2]电脑

[3]Excel电子表格软件

3.Contemplate-反思

活动时长:10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小组内派代表陈述并展示统计结果。

[2]提问:使用那种方法比较快,比较好?

[3]如果计算的数据项目比较多的情况下,那种方法更快,更容易使用?

学生活动

[1]介绍自己两次分别使用公式和函数统计总分及平均分的方法及过程

[2]回答老师的提问

工具与资源

[1]投影

[2]电脑

[3]Excel电子表格软件

4.Continue-延续

活动时长:10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学生在成绩表中最后一行,并求出成绩表中各科及总分成绩的最高分

学生活动

[1]看书,探索MAX函数的使用。

[2]实践MAX函数的使用,完成任务。

[3]总结出利用函数对话框中的信息,有效地选择正确的函数、设置参数,完成计算的方法。

工具与资源

[1]电脑

[2]Excel电子表格软件

以上是我乐高4C教学法的课内部分,此外还在课外对各组学生在建构阶段完成任务情况分别打分给出综合评价。

上一篇:数学教育中概念教学下一篇:大雪节气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