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籍管理

2024-07-10

中小学学籍管理(共8篇)

篇1:中小学学籍管理

山西中小学学籍管理将省级统筹 十亮点更人性化

发表时间:2013-11-07 10:11:26 访问次数:5239

为规范山西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促进基础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山西省教育厅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制订了 《山西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这一细则的亮点在于将我省的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解决或缓解中小学入学择校及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当前,这一实施细则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广大读者对此有何建议或意见,可与本报新闻部取得联系:0351—4281370;也可发送 邮 件 至 sjdsbxwb@163.com,我们会将您的高见及时反馈。

亮点一:推进学籍档案电子化

亮点二: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亮点三:小学、初中新生无故不报到,按辍学处理

亮点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

亮点五:小学班容量45人、初中50人以内,永久不能突破

亮点六:普通中小学校不允许留级

亮点七:学习期间不得随意转学

亮点八:借读学生在原学籍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亮点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劝退、开除学生

亮点十:毕业证书遗失一律不补发学历证明只办理一次

亮点十一:泄露学籍信息要追究责任

篇2:中小学学籍管理

我校认真执行县教育局主管单位的要求,以严谨、规范管理,不断完善提高学籍管理质量,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现将我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自查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落实管理责任。

我们首先成立了小学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校梁校长担任,负责全面的学籍领导工作,转入出学生的审批,副组长由中心校汪校长担任,负责班级学生和转来学生的安排和调整;小组成员为教导主任、及中心校各班班主任。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的学生统计、转出、转入变动情况的申报和入档工作;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的信息填写、上报、变动学生的材料收缴工作。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层管理,认真落实,真正做到分工明确,为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严格要求,强化学籍的动态管理。

学籍管理是义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强调了从严要求、动态管理。严格进行学生的信息采集和档案管理。

1、把好入学关

针对一年级入学新生,我们严把年龄关,严格控制在2006年8月31日之前,保证入学生新生足年。

1、严格学生变动程序

每年我校都有将近500名学生。这500名学生中有近一半是留守儿童,且这样的趋势有增无减。经常是上半学期在这儿,下半学期就随父母去外出打工地读书,这些就为我们学籍工作中的学生变动带来麻烦。没有手续,没有信息,家长随心所欲。后来,省教育局开发了“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后,对学籍的变动我们有了一系列完善的手续,既能让学籍动起来,也保障了学籍的安全性。对转出的学生,了解清原因,看户口,严把转出关。对转入学生,查验户口,转学证,严把入学关。经常和班主任对“点名册”,保证班、校和教委数据的准确。

三、细致准确,实行档案管理规范化。

学籍资料填写、报送及存档,是学籍静态管理的主要方面。根据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原则,学校对学生档案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建立学生规范档案。根据学生的信息,我们为每个学生都建立了学籍档案。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借读生也不例外。每年的新生的信息,我们的做法都是教导处统一打印,这样保证了新生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四、体会与感受。

一学期以来,我们在学籍管理工作中,找到了步骤,摸清了方法,但仍遇到了些难题如:

1、外出打工学生回乡就读,个别学生的信息与实际不符,从就读学校根本找不到这个人,无法导入学籍,也找不到录入办法。能否通过更高程序审查一下。

篇3: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利与弊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育部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2013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国联网并试运行。该系统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 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管理, 为解决农村“控辍保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学生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据报道, 截至2013年8月, 全国已有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的14个省市完成了系统部署;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兵团、北京、浙江的20个省市基本完成了数据采集或数据补录工作;包括内蒙古、吉林、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宁夏的8个省市的3520万名学生的数据已进入全国系统。有感于全国各个地区所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学籍管理的统一, 笔者对于即将到来的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有些期许, 也有些担忧。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优势

为了解决各地各自为政的不统一的学籍管理局面, 为了实现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 教育部建立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 并实行“籍随人走, 终生不变”的学籍管理制度, 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管理。这种系统和制度具有以下优势。

1.连续学籍可跟踪

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以受教育程度高低而进行区分管理的分段式管理制度, 而每个阶段的学籍管理有所差异, 甚至相同学段不同地区的学籍管理也不相同。这种情况下, 学生异地转学、升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籍中信息的中断和缺失, 难以追踪学生终身学习历程。而从小学入学开始建立唯一的学籍号, 一直沿用到研究生教育甚至到继续教育阶段, 便可以解决分段式管理中极容易出现的信息不连续问题, 并拥有完整的学生终生学籍档案追踪, 从而让学生在小学、中学换校时实现完美衔接, 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2.统一管理可共享

一名多次转学的学生可能拥有多份不同的学籍档案,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各地的学籍管理只是局限在自己所负责的小范围内, 与周围地区缺乏必要的联系, 继而导致虚假注册学籍和跨省、跨地区、跨学校重复注册学籍等问题的出现, 使得“高考移民”和跨区择校现象屡禁不止。如今, 唯一学籍号和全国范围内学籍统一管理从根本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的实时跟踪和动态管理, 包括对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注册、学生信息维护、毕业升级、学籍异动等的信息化管理, 及时跟踪全国各地的学生流动, 全面掌握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真实情况, 从而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的乱象和“高考移民”、跨区择校等问题。

3.制式平台可监控

以往的学籍管理制度很难掌控流动学生的准确数据, 尤其在学籍异动时, 虚假学籍、重复学籍屡禁不止。如今, 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则有效避免了学籍管理制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 着力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全面覆盖, 因此系统可以精确地统计教育行政部门所需的信息, 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经费的拨付提供精准的数据, 从而有效地杜绝教育经费拨付的误差, 防止个别学校虚报学生数量套取教育经费、吃“教育空饷”的现象。

4.相关拓展可持续

本着“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的应用方法,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在实现学籍管理的基础上, 可以延伸出一些相关的拓展应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中小学生数据库还可以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学生资助、教育经费保障、营养改 善计划、校车管理、控辍保学、事业统计、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需求。同时, 全国还将逐步推广使用免费的学生卡, 这种学生卡可以把学生学籍管理、学期注册、图书馆、计算机房、网络缴费、医疗等各方面的应用整合在一起, 具有存储学生的各项信息、餐卡、借书证、学生证、公交卡等多项功能。

随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得越来越频繁, 越来越熟练, 还将逐渐研发出更多的延伸功能以方便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的中小学生们使用。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隐患

全国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的优势是显著的, 但是其中也隐藏着不少的隐患。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 系统运行安全排在第一位, 千万不能让系统成为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新途径。同时, 系统运行稳定性十分重要,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平台的使用时段大都比较集中, 即在每学期的开始和结束阶段较为频繁, 如果出现类似铁路购票系统的“间歇性瘫痪症状”, 那么本来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可能就要变得毁誉参半。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并不需要多么的华丽漂亮, 易用却是必不可少的, 尽量不要给学业负担沉重的中小学生增加额外的使用负担。

另外, 以前一些地区学籍管理中的小问题可能并不明显, 但随着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的统一, 各个省市地区汇总到全国, 便容易形成较大的困难。比如, 就地区而言可能只有百十人转学、择校, 但是放到全国范围内, 数量可能就要以万来计, 尤其涉及地区之间, 省市之间, 情况尤为复杂。可以预估的是, 这种类似由大数量的小问题积累而成的“困难户”不在少数, 如何省时省力、便捷迅速地处理好这种事情, 在学籍管理统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全国学籍统一管理制度的实行和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有效、简便地管理中小学学生学籍成为可能。而且由学籍管理系统延伸出来的附加功能在多个省市地区也已经有所开展, 比如, 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学籍卡中除了含有学生学籍的基本信息之外, 还汇聚了公交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的功能, 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 深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学籍管理可谓是划时代的进步。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育部推行全国学籍统一管理制度, 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中小学生数据库。该学籍管理制度和系统具有连续学籍可跟踪、统一管理可共享、制式平台可监控、相关拓展可持续四个方面的优势, 但在系统的安全、稳定、易用方面还有一些隐患。

关键词:中小学学籍,学籍统一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刘红霞.注重细节, 让学校生活更美好——中小学学籍管理科学化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2011 (12) .

[2]江苏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网络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小教研究) .2011 (Z6) .

[3]王惠兰.如何做好学籍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1 (35) .

[4]李玲.浅谈学籍管理信息化的现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04) .

篇4:关于中小学学籍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学籍管理 中小学 重要性 问题 困难 改善办法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98-01

学生的学籍管理,同教学运行管理、教师管理、教学工具与环境管理一样,均属于教学行政管理的范畴,是学校最基本的常规管理工作。建立科学规划、组织健全、标准统一、分布协同的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巩固、提高“普九”和“两基”攻坚的成果,保证每一个儿童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防止辍学,改进学生管理模式,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提高学籍管理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学籍管理的重要性

学籍档案主要记载和反映了学生在接受教育期间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学习经历、学业成绩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与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中小学生学籍档案是每个学生在中学期间学习、生活的主要依据,中学生学籍档案是每个学生学籍档案的基础,也是高一级学校录取、培养学生的第一参考材料,中小学学籍管理是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中学阶段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体系,管理好学生学籍档案至关重要。这不仅与中学生本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还会为以后的升学、转学等都离不开学籍档案。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强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无一问题是小事。各地要高度重视,增强敏感性,妥善处理每一个个案,绝不能因小失大,变小成大。要通过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落实责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服务。

二、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可能面临的困难

(1)行政方面。

一是电子学籍系统实行五级应用和两级部署,一些原有系统的省份实行的是多级部署,全国统一后,人员的配置,经费的使用等都会受到冲击,自然使一些地方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系统部署后,中央只提供一次性数据中心建设支持经费,且限于中西部地区,经费差额和未来的大量人员及运维经费需由地方承担,财力不足的地区难免会有惰性心理。三是各地对于学生和学籍管理,从本地利益出发,出现抢夺生源和不愿接收学生等行为。四是行政部门内部业务协调度低,出现部门政策和要求“打架”现象,影响了学籍管理工作。

(2)技术方面。

目前,虽然已经全面建立了学生电子学籍档案,但新旧资源对接整合尚不顺畅。由于对接牵涉功能对接、数据对接以及基础环境的对接,程序十分复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且,随着每一次升级,必须有新的对接功能匹配,在技术处理上造成壁垒。目前,辽宁、湖北、陕西已经放弃对接,转用免费提供的中央统一系统。

(二)可能出现的问题

(1)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系统运行稳定性十分重要,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平台的使用时段大都比较集中,即在每学期的开始和结束阶段较为频繁,如果出现类似铁路购票系统的“间歇性瘫痪症状”,那么本来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可能就要变得毁誉参半。

(2)学籍条件造假可能仍然无法完全规避。

虽然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屡屡出台政策和文件试图限制高考移民和非法转学等违规行为,但结果还是一如既往地遗憾:学生由高分省份往低分省份“移民”的例子仍十分常见。由于不少地方纷纷将学籍满三年列为报考条件,所以各地学籍弄虚作假现象仍有存在。

三、对于完善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学校各部门加强配合

学籍管理工作一是学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尤其是分管学籍工作的校领导要加强工作指导,强化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加强对数据和档案的保密、备份和档案管理,投入相应的资金和人力提高备份和管理的力度,加强技术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基本信息不公开、不扩散。 建立健全学生学籍档案及学籍管理制度,尤其是需要进行网下数据备份和学籍系统定期备份,实现纸质和电子“ 双备份”;三是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法制意识、保密意识、政策水平和学籍系统操作水平。电子学籍管理对于中小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是一个新事物。为了保障电子学籍管理的实施,还必须加强中小学校的校长和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通过培训,一方面是要确保学籍信息及时、准确地采集,另一方面是要确保学籍信息被安全地使用。

(二)建立统一的运维模式

当前,由于采取的是地方实施,中央奖补的模式,且奖补资金并不是建立在实际工作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因此,虽然奖补资金已经下放,但数据中心建设迟迟未能启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学籍系统的部署实施。在运维队伍建设方面,还须考虑建设统一的推进模式,避免学籍系统联网运行后出现前置机、数据库故障等问题,通过建立统一的运维模式,促进系统顺畅运行。

(三)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问责机制,才能真正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维护学生的利益不受损害。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为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提供了不同的使用权限,确保学籍信息的安全。然而为了进一步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籍信息保密制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以严谨的态度。对于违反学籍管理方法的行为,特别是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档案、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等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学籍信息的采集和修改都必须经过家长审核后签字,保留原始数据,一旦有不实情况,可以逐级核查。

四、结束语

总之,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实现“控辍保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陆家兰,刘芬. 全面加强学籍管理工作刻不容缓[J]. 教育现代化,2015,12:162-165.

[2]杨耸立. 学生学籍系统管理问题初探[J]. 北方经贸,2015,07:293.

篇5:白家乡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籍管理

严格控制学生辍学的意见

为提高我乡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巩固“普九”成果,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和加强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按时入学

1、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全部入学。要积极组织适龄儿童按时就近全部免试入学,任何人不得拒收。同时,要做好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工作,特别是听力、视力残疾儿童动员分别入县聋校和市盲校就读,力争入学率达96%以上。学校、班级要对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给予积极帮助。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或拒绝本乡学生入学或建档,做到学生入学就有学籍,确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2、初中招生:小学六年级毕业生,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全部进入初中就读,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3、规范招生秩序:严禁任何学校跨乡镇招生;严禁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严禁举办初中复读班或招收初中毕业生插班复读;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留级和未读完小学六年级就直接到初中学习。

二、加强学籍档案管理建设,实现学籍管理网络化、规范化

今年年底以前建成全区统一联网、学生统一编号的学籍管理网络,实现中小学学籍管理网络化,通过现代化手段掌握学生流动情况,为控制学生辍学提供依据。

l、学籍档案实行微机管理。全区各学校要必须配备先进的微机和打印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工作认真负责、原则性强、熟练掌握使用微机,做到专机专用,专人管理。

2、学生建档基本要求。中小学学生所有信息实行微机管理,并统一填写《中小学生学籍档案登记表》存档。小学1—9年级都采集照片信息。所有档案材料的填写一律使用碳素钢笔;要求字迹工整、清楚,填写要完整 1

不留空白,学籍编号一律不得有重号、空号。转入、复学学生学籍编号续后。

3、学生建档原则。小学一年级建档,一律以本乡镇户口为准,进行建档。初一新生建档。一律以乡镇中心校所建六年级学生学籍为准,在学生户籍所在乡镇)学校建立初一学籍,跨乡镇去其他学校就读的学生,学籍一律建在户口所在乡镇初中学校。无小学《义务教育证书》者,初中一律不予建档。

4、学籍档案管理。:学校必须配备专用学籍管理档案橱及规范的档案盒(打印目录),档案(软盘)要按年级分类整理,并装订入盒按一定顺序存放。每学期或每学年结束时,要搞好学籍管理档案的整理汇总,填写《义务教育情况表》,学校主要负责人及学籍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全校学籍基本情况。

三、规范学生转学、休学(复学)等手续及时掌握学生流动情况按照省《中小学学籍管理条例》的规定,学校不得随意插入或流动一个学生。学生在校际之间进行学籍变更的,必须办理学籍变更手续。

1、转学。小学、初中在本乡镇内不转学,跨乡镇转学的必须符合父母工作调动、户口迁移或其他正常原因必须转学的。其程序是:由学生提出申请,学生所在学籍学校同意转学,并提供学生姓名、学籍编号,同时持家长调动证明、户籍证明、有关学籍档案和学校证明到教育局审核同意,出中小学转学证,然后到转出学校和转入学校签字盖章,最后盖章备案方可生效。同时转出学校在微机内注明学生去向,转入学校在微机内按相应年级续后编号,转学证存根由转出学校保管。凡是未办理学籍变更手续或不及时给学生建立学籍档案(或漏报),按学生辍学处理

2、休学。学生因病不能坚持学习,可办理休学。学生患有严重传染病者,应令其休学。小学、初中办理休学,需持学生申请书、学校证明、区级及以上医院诊断证明、病历,药费单据(1000元以上),出《休学证》

并盖章方可办理休学,休学期为一年。学生休学期满,可持休学手续办理复学手续,同时重新编定新学籍号。

3、借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原则上不得接收借读学生,凡要求借读的学生,由户籍(学籍)所在学校出区借读证明并盖章同意备案,升学考试报名由学籍所在学校管理,升学考试成绩计入学生学籍管理学校。

4、毕业。小学、初中学生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颁发给《义务教育证书》。学生修业一年以上,因故中途退学,不发《义务教育证书》。学生非正常死亡,学校应及时报教育主管部门。在办理《义务教育证书》验印时,一律按学籍档案并参考毕业考试成绩单进行核实,对审查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办理。各学校要积极争取本乡镇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控辍力度,对未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无义务教育证书的适龄青年在结婚登记、划宅基地、经商办证、外出打工等方面予以限制。

四、健全控辍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学生辍学

继续深入开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各级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各部门以及全社会都真正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控制学生辍学。为把控辍抓紧、抓好、抓出实效,必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1、明确职责范围,抓好责任落实。为把控辍工作落到实处,要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范围,把学校控辍任务分解到班或个人,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学校校长、分管校长或主任、班主任、教师、学籍管理员要履行以下基本职责:

校长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辍学实施方案,实行控制辍学责任制,全面落实各种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重大问题要上报。积极协调司法、民政、土地及村两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控辍工作。要严格控制班额,严格控制学生转学、休学,尽量减少学生流动,保持生源

稳定。要及时表彰奖励在控辍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班级和个人;对控辍工作差的班级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处罚。

分管校长或主任:及时掌握学生流动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组织班主任老师做好家访工作,并做好记录。及时检查控辍责任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校长,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解决,指导协助学籍管理员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努力完成控辍工作任务。

班主任:准确掌握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流动情况,并将学生流动情况及时向分管校长或主任和学籍管理员汇报,对有辍学意向学生及时进行家访,并做好记录,对因故转学的要及时给予办理转学手续;对因病休学要及时办理体学手续和病休后复学手续;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学籍管理员:对分管校长、班主任报来的学生流动情况及时汇总入档。准确掌握全校学生的流动情况,对转学的学生及时收取转学手续并入档,对借读的学生要办理借读手续并入档,对因病休学的学生,要及时完备病休手续和病休后复学手续并入档。对起始年级要做好新生建档工作,配合学校领导、班主任做好辍学学生思想及家访工作,做好控辍档案及其他档案管理工作。对上级有关会议精神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并拿出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

2、加强监控,严格履行学生辍学月呈报制度。依据国家教委《关于严格控制中小学生流失的若干意见》规定:“对中小学生辍学,不掌握情况,不分析原因,不采取措施解决,也不如实向上级报告的,应视为失职行为。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其它有关部门的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因未及时采取工作措施而造成学生辍学的,也均属于失职行为。对有上列失职行为的人员,应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给予相应的处分”。在校学生无故不到校,班主任应在三天内进行第一次家访,对有辍学意向的要及时报告学校,并进行二次家访,二次家访无效后,学校领导再进行家访,工作无效的报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复学。各学校每月初(5日前)根据

学生流动情况,认真填写《X月份学生辍学情况情况表》分别报乡镇政府和区教育局。

五、强化措施,把我乡学籍管理和控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义务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必须保证学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受完规定年限的教育。我县的学籍管理和控辍虽然有了一定成绩,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教育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把我乡学籍管理和控辍工作搞上去。

一是加强领导;要把学籍管理和控制学生辍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认真抓好,各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具体负责这项工作,校长必须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安排得力领导具体抓好这项工作;要充分调动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齐抓共管,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规范办学行为;学校教育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和教师不得开除学生或责令学生退学,不得体罚学生或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品德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认真辅导,热情帮助;学生旷课,要及时同家长联系,共同教育;要切实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课业负担;要加强对中小学收费工作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收费标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免收或减收学费、杂费;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三是奖惩制度;积极开展无辍学乡镇、无辍学学校、无辍学班级活动,各单位要完善评价教师的方法,增加控辍工作在评价教师当中的权重,对于控辍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在评优、评职称时要给予加分,对控辍工作做得差的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罚。

乡政府每学期对全乡中小学学籍管理及控制辍学情况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将检查结果计入学校管理检评成绩。

篇6:青岛市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实行,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学籍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高中学籍由市教委、区(市)教委和学校管理;初中学籍,委属中学由市教委和学校管理,区(市)直属初中、小学学籍由区(市)教委和学校管理;其他初中、小学由区(市)教委、乡(镇)教委和学校管理。

第二章 招生和新生入学

第三条 中小学招生必须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严格执行有关教育法规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政策和规定。

第四条 高中招生实行“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的考试办法,按“择优录取”的原则录取。高中按计划招收新生,一律使用全省统编学号。

第五条 积极稳妥地推进初中入学办法改革,逐步实行完全相对就近升入初中的办法。初中招收新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方法统编学号。

第六条 小学招生坚持按学区招收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原则,确保全部适龄儿童依法按时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入学年龄由当地区(市)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执行。执行法定入学年龄确有困难的区(市),须由区(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青岛市教委批准后执行。确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需延缓入学的,必须由儿童的家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下同)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经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批准,报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新生应持九年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或录取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报到的,须持有关证明在开学前向学校请假。如开学后两周内不到校办理入学手续,高中学生取消其入学资格;初中、小学学生由学校报请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入学。

第八条 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由学校按统编学号顺序填写“在校学生注册备案登记表”。并在规定时间内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方可取得学籍。对所有在籍学生须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建立学生学籍档案。

中小学新生的学籍档案,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验印,否则一律无效。学籍档案应留学校长期保存,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不得移交其他单位。

第九条 新生入学后,如发现有伪造证件、其他学校在籍生或同级学校已毕业学生等情况之一者,高中,取消其学籍,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初中、小学,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条 新生入学后,由学校集体为学生办理学生证。学校应按有关规定加强学生证管理工作。学生证编号填写学生统编学号。

第十一条 招生班额小学一般以45人为宜,中学以50人为宜。接收正常转学后,小学班额一般不超过50人,中学班额不超过56人。

第三章 转学和借读

第十二条 由外地转入的学生,由家长持学生常住本地户口、转学证明、学生档案,到就近学校联系,经学校审查同意盖章后,再到接收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办理转入审批手续,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入学。未经转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学校不得接收学生。

由外地转入我市的高中学生,除交验上述转学证明材料外,还须同时持原地(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转学介绍信、省统编学号、地(市)会考办公室出具的会考成绩证明(外省转入我市的,须有省级会考机构出具的会考成绩证明),否则不予接收。

在一般高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转入我市的省、市重点(规范化)高中学校。

第十三条 转往外地的学生,应持户口迁移证明和接收学校的接收函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到教育主管部门办理转出审批手续,最后到转出学校提取学籍档案。接收函留转出学校存档。义务教育阶段未收到接收学校接收函或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学校不得办理学生转出手续。

第十四条 初中和小学学生在本学区内原则上不得转学;市内四区初中新生入学后一年内原则上不得转学。

确属因搬迁或户口迁移,居住地与注册学校距离超过4公里(或8站),要求转学的初中生,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转学到居住地附近的一般学校就读,学生办理正式转学手续。接收学校不得拒收,不得收取规定以外的费用。

普通高中学生市内四区内、各区(市)内不得转学。对在普通高中学校继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高一第二学期末或高二第一学期末,可向职业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职业学校考核合格并报市教委职业教育处和普通教育处批准后,可转入职业学校就读。

第十五条 要求到应注册学校以外的其他学校就读的初一后初中学生,称为“暂读生”。

学生到他校暂读,须由家长向暂读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填写“暂读学生申请表”并经双方学校审查同意后,再到教育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到他校暂读。

学生到他校暂读,学籍仍保留在原注册学校。暂读学校须为暂读生建立暂读学籍档案。在暂读生回原注册学校毕业时,暂读学校应及时将其暂读学籍档案移交原注册学校。原注册学校须依据学生暂读学籍档案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籍档案和毕业生档案。

学生到他校暂读,其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均由暂读学校负责。接收暂读生的学校,须加强对暂读生的教育和管理,全面考核暂读生德、智、体等各项成绩,并记录在册。

暂读生的毕业成绩统计在原注册学校。毕业证书由原注册学校核发。

暂读生升学不得列入原注册学校保送范围。

学生到他校暂读,须按规定交费;接收暂读生的学校不得向暂读生收取规定以外的其他费用。

第十六条 办理市内转学或暂读手续原则上在每学期开学前两周内集中办理,平日不予办理。对未经原注册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接收学生的学校,要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七条 对经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批准安排的符合转学条件的学生,学校不得拒绝接收。学校不得借学生转学向家长或家长所在单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对现役军人、部队转业干部子女应优先照顾入学;对残疾学生,应特殊照顾。学生在受处分期间一般不予办理转学手续。

第十八条 学生跨省、市及区(市)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的,均为借读生(市内四区之间跨区接受教育的,不属借读生)。学校一般不接收借读学生,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外地学生,可以申请在本市(本地)借读:

1、父母双方出国工作,由本市(本地)有关部门或亲属负责照管、抚养并在本市(本地)居住的;

2、父母双方支援边疆建设或从事流动性较大的工作,由本市(本地)有关部门或亲属负责照管、抚养并在本市(本地)居住的;

3、父母一方在本市(本地)工作,且具有本市(本地)常住户口,学生随其在本市(本地)居住的。

4、具有工商部门签发的营业执照,父母双方均在我市经商或做工,学生随其在本市(本地)居住的。

5、符合有关规定、条件的境外学生。

第十九条 凡要求借读的学生,应持有父母双方单位证明、原校同意外出借读的证明和原校学籍档案复印件到暂住地就近学校联系,经学校同意后,再到接收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办理借读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借读期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学年,特殊情况经学校同意可以适当延长。

第二十一条 借读生须按青岛市教委和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向学校交纳一定的借读费。

第二十二条 借读生一般应回原学校参加毕业和升学考试。因特殊原因确需借考的,须由学校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三条 到外地借读的学生,应持当地接收学校证明信向原校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方可外出借读,同时原校应保留该生的学籍,并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中小学毕业年级的第二学期,一般不办理转学或借读。市内四区小学六年级期间原则上不办理市内转学。

第二十五条 境外人员子女在我市借读按有关办法办理。

第四章 休学和退学

第二十六条 在校学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休学的,由学生家长持区、市(含区、市)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原始病历,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查同意,填写休学证明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予休学。

第二十七条 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休学期限一般为一年,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应持医院证明,续办休学手续。

毕业年级学生一般不办理休学手续,确需休学的,应持区(市)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原始病历,经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和班主任签字后,到教育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擅自休学的,高中学生按自动退学处理,初中、小学生要追究学校负责人责任。

第二十八条 学生休学期满,须按期复学。复学时,首先向学校提交复学申请和原休学证明信及医院建议复学证明,经学校审查同意后,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并重新注册,方可复学。学校对复学的学生,应及时编入相应的班级学习。

第二十九条 高中学生原则上只准许休学一年,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者,应予退学;未经学校批准,擅自离校一个月以上,作自动退学处理。退学学生,由学校发给退学证明。处理学生退学,应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并及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初中和小学学生除丧失学习能力者外,不得中途退学或辍学。确实丧失学习能力的,必须由家长申请,并提交区(市)级以上医院的证明,经教育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批准,学校方可开具退学证明,准予退学。凡未经批准中途退学或辍学的,要对其家长进行批评教育,并依法采取措施强制复学,如仍不能复学,应按《青岛市义务教育条例》予以处罚。凡因学校工作失误导致学生辍学的,要追究学校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第三十一条 学校对休学、复学和退学的学生,均应及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并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章 考 核

第三十二条 小学和初中非毕业年级每学期一般只进行期末考试。考试和考查方法可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评定。

第三十三条 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相应年级的考试和考查。

第三十四条 学生的评语和鉴定,应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青岛市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标准》以及省教委制定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试行方案》为依据,由班主任在广泛听取任课教师、团队、班委会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写出,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准确恰当,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指出缺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毕业鉴定要与学生本人见面。

第三十五条 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由学校对每个学生作出鉴定,作为升学或就业的必备档案材料。

第六章 升级、留级、跳级

第三十六条 中小学每一学段内升级采用直升式,不实行留级制度。

第三十七条 学生每年末考试如有不及格科目,可进行补考,经补考仍不及格的,可采取留科不留级的办法,如所留学科到毕业时仍不及格,则根据有关规定发给结业证书。

第三十八条 中小学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复读班,不得以任何理由招收插班复读生;假期期间不得上课。

第三十九条 学生成绩优秀,智力超常,经考核实际水平达到高一年级程度者,如本人自愿,家长同意,经学校批准可予跳级学习,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章 毕业、结业、肄业

第四十条 学生修业期满,经考核德、智、体等诸方面均达到合格标准,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第四十一条 高中毕业证与会考合格证两证合为一证,由省教委会考办发给“毕业会考合格证”,学校填写毕业证,然后到市教委进行塑封并验印。初中、小学毕业生除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外,还可颁发“义务教育证书”,并由所在区(市)教委安排验印(委属初中学校由学校验印)。

毕业证书的编号与学号要一致。

第四十二条 高中在校生参加毕业会考有不及格科目的,允许补考;因某科目不及格未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离校后仍可参加下一相应科目的会考补考,如补考及格,可发给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合格证。初中、小学学生毕业考试有不及格科目的,准予补考一次,合格后,发给毕业证书。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发给毕业证书,只能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或义务教育证书)。

高中:高中会考成绩(含考查科目)有一科不及格者。

初中:

1、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中有两科不及格者;

2、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中有一科不及格,政治、物理、化学有两科不及格者;

3、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均及格,其他学科(含历史、地理、生物结业考试成绩)有四科以上不及格者。

小学:语文、数学有一科不及格者;

第四十三条 在中学全面实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在校生都应建立“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并载入本人档案,作为升学档案的必备材料。对免予执行体育合格标准或适当放宽要求的学生,应注明原因,附上医院证明。凡达不到体育合格标准的学生,只发给结业证书。

第四十四条 学生思想品德评定不及格者,只能发给结业证书。第四十五条 高中学生修业一年以上,因故申请中途退学的,只能发给肄业证书。对自动退学的学生,不发给肄业证书。

第四十六条 学历证书遗失一律不予补办。必要时本人可向原毕业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核实原始档案后,可依据有关规定如实出具证明信。对违反有关规定,乱出证明、出假证明的单位和个人,市教委将予以严肃处理,并视情节对有关责任人员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第四十七条 中小学毕业证书由省或市教委统一规格并监制。

第八章 奖励与处分

第四十八条 对德、智、体全面发展或某一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凡受到校级以上奖励的,要记入学生档案。

各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按省、市教委有关规定评选,由相应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证书。

第四十九条 学生违反学生守则、学校纪律或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要与家庭、社会配合进行教育,并根据其情节轻重和态度好坏给予适当的处分。高中学生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共五种;初中、小学的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共四种。

第五十条 给学生处分,一般由学校批准。其中高中的留校察看处分和初中、小学的记大过处分要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给学生开除学籍处分要严格掌握,并须经区(市)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受记过以上处分又未撤销处分的,要记入学生档案。

第五十一条 对受处分的学生,要积极帮助教育。经教育后进步显著的,由学生评议,学校领导批准,可撤销处分。对已撤销的处分,不记入学生档案。第五十二条 学生劳教、少管期满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下,且没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经劳教、少管部门出示证明,学生应申请复学,原学校必须予以接收。

第五十三条 学生受到奖励、处分或撤销处分,学校应及时通知家长。

第九章 其他

第五十四条 建立中小学辍学报告制度。各学校要按规定要求和时间(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三日内)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情况报告单”。

第五十五条 学生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所在学校应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写出报告,并逐级及时上报。

第五十六条 学生学籍档案材料必须按时填写,填写各种表格一律使用钢笔,字迹要工整,项目要填全。学生学籍档案册(卡片)要以班级为单位装订成册,且每学期末将学籍档案材料整理一次。有关学生学籍变动证明信,应按学装订,妥善保存,以备查阅。毕业生花名册、高中会考成绩等材料须认真装订成册,永久保存。

第五十七条 各校应确定一名校级领导分管学籍管理工作,教务处主任负责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同时下设专门的学籍管理人员。学籍档案要设专橱存放,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学生档案室。

第五十八条 区(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应确定一名教委分管主任负责,同时在教育科(处)设专职或兼职学籍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日常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乡(镇)教委也要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第五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籍管理工作定期组织检查评比,注意总结经验,对工作成绩优异的先进单位或个人,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工作失误或产生不良影响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和处分。

第六十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逐步使用微机管理学籍。

第六十一条 本细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普通中小学。

第六十二条 各区(市)可根据本细则制定本区(市)的学籍管理办法。

篇7: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学籍管理办法。

一、入学

1、新生入学前,学校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新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接到入学通知书后,在规定时间内携带户口本送子女或其被监护人到指定学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学生注册应填写详细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生时间、家庭住址、父母姓名(或其他监护人姓名)、健康状况、监护人联系方式、有无特异体质等。

2、新生入学后,由教导处负责编班。以班为单位填写好新生花名册,再到学区将学生基本情况录入学籍管理系统和义务教育监测系统,打印上交并自留花名册。

3、应将花名册中的学籍号作为新生正式学籍号。学生学籍号长期不变。休学一年后一律使用新学籍号。

4、学校必须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份义务教育学籍卡,并由学校负责管理,在管理中不允许出现学生学籍不清或分离的现象。

5、学生学籍卡的内容由班主任负责填写,所有栏目要填齐。学籍卡中的学生成绩和综合性评价要如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学籍卡由教导处保管,学生毕业后,学校应把学籍卡归档备查。

二、转学与借读

1、学生因家长变动工作环境、家庭搬迁(户籍变更)或有其他特殊原因需要转学的,经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学校审查后发给转学证明书,再凭接收学校的“转学回执”, 由教导处办理转学手续,填写转学联系表,连同本人学籍簿、义务教育登记卡一并转出,报学区备案,并在学籍库和在校学生花名册中登记转学并注销。

2、个别学生确有特殊情况要求插班的,在学校班额人数许可的前提下,须由家长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过教导处考核通过, 凭原所在学校的转学证明、学籍簿、义务教育登记卡方可办理插班手续,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插入指定班级。

三、休学、复学、辍学

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准予休学:

(1)因伤病需长期治疗,不能坚持学习者;

(2)患传染性疾病未愈,不适宜集体生活者;

(3)一学期内,请病、事假累计超过十周,跟班学习有困难者。

2、符合条件的病休学生必须持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和住院治疗证明,由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属实后报学区批准,由学校发给休学证明书,准其休学。

3、学生休学以一年为限,期满不能复学的,可申请延长。学生休学期间,学籍仍然保留。学生休学期满,应按时复学。复学时,应凭休学证明书和有关材料提出申请,因传染病或其他疾病休学的,复学时必须提供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康复证明,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即可到校复学,复学学生原则上由学校安排到原年级的下一年级学习。

4、学生休学期未满,休学原因消失并具有相关证明的,可向学校提出提前复学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后,可提前复学。复学时,学校可视其学力程度和个人意愿安排到合适的年级学习。

5、一学期连续无故不到校达15天以上或休学期已满又不具备继续休学理由且未到校复学达15天以上者,视为辍学。如有学生辍学,班主任应及时向校长报告,并进行家访,查明原因,敦促其到校学习,经多次动员不能复学的,校长应立即向镇政府报告。针对学生辍学的原因,镇政府依法负责对其父母或监护人采取教育措施或行政措施,督促或强制其送子女(或其被监护人)复学。

四、留级与跳级

1、义务教育原则上不实行留级制度。

2、个别学生智力超常,各科成绩优秀,学习能力超强,确有条件跳级学习的,由学生本人和家长提出申请,班主任、任课教师研究认可,经学校同意报学区审批,允许其跳级。跳级生一般在学开始时到新的班级学习。

五、毕业

对接受完国家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经考查达到小学毕业程度的,由学校发给义务教育证书。

六、异动管理

1、新学年开学后,学校应造新学的在校学生花名册,信息内容与历年册子要求一致,小学阶段每个学生在册子中的相对顺序保持不变。所有名册上交1份,学校留存1份,同时上交电子文档。

2、每个学开学后要做好学生异动表、异动学生花名册,一式两份,一份留在学校,一份上交。

篇8:中小学学籍管理

1 网格化管理的内涵

网格化管理, 自然就是把需要管理的对象按照一些标准进行划分, 分成若干个单元, 再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各个单元利用协调机制连接起来。这样, 各个网格间就可以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 同时还可以共享整个组织的资源, 从而达到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思想。这种新型思想对推动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化、管理组织的系统化以及管理技术的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小学来说, 进行学生安全网格化管理就是利用这种网格化管理对学生的安全起到作用, 也就是说, 在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完善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流程等。网格化管理模式想要顺利进行就必须要保持学校原有的管理体系, 但要在管理的结构、方法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设计中要将安全管理范围设置成网络最小管理单位的模式, 将管理的标准和流程系统化、科学化, 再配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迅速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

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包括对学校和对学生两个方面,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就是注意水电的安全使用以及火灾的防范、校园及周边环境和设施的安全、食品的卫生安全和交通行驶的安全等。对学生而言, 则包括财务、人身和心理等方面的安全。

2 网格化管理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网格化管理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学生们上学已经不成问题, 各个中小学也因存在竞争关系而不断扩招, 这些层次不同的学生就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使管理者们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但是管理人员的数量却没有增加, 此时单靠传统的管理模式肯定不能对学生有很深入的了解, 而这样也就不能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再加上学校中并不存在保障学生沟通的机制, 所以想要交流就必须要靠学生们自己的力量。

网格化管理模式能够高效的对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 也方便各模块的学生进行相互的沟通, 更加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现管理, 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和教育, 实现学生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系统化, 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的服务和教育引导。

2.2 网格化管理实践的基础是其他领域应用的成果

虽然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中小学中应用还不算广泛, 但在城市建设、社区管理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对中小学进行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已经不断被研究人员完善并推广, 和对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中小学中进行推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2.3 网格化管理实现的平台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当今社会里信息技术已经普及,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是易如反掌, 所以在学生教学和党建等多方面信息平台都在不断地完善, 同时对网络信息资源应用的技术也逐渐成熟, 这便对网格化管理模式上的推广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2.4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是网格化管理推行的保障

纵观各个学校的管理系统不难发现, 网格化管理的影子一直存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学生由班级统一管理, 各个班级又受到各个学年的制约, 而各个学年则听从学校的同意调配, 这正是简单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这里面班级就是最小的单元格, 虽然极为相似, 但始终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就是此时受到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限制, 无法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功能。其次就是各层级间大多进行单向管理, 互相之间无往来沟通, 而且最小单位的规模很大不能真正达到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目的, 无法实现管理全覆盖等众多问题。最后还有学校本身的问题, 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因而非常重视政治思想的培养, 脱离了对学生的教务管理, 无法完全实现网格化管理所提倡的组团式服务, 不利于管理的整体性与精细化, 无法提供较好的个性化服务。

3 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中小学安全管理中的实践

对学生进行的网格化安全管理按照一网三级、一级多格、一格多点的模式, 每个层次逐层推进, 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盲区。

首先要构建起学生安全管理平台。尽量发挥班主任协调组织的优势, 使每个人都变成一个安全平面的同时也成为这个平面中的重要结点。借助第一课堂辅助作用, 发挥第二课堂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第三课堂主阵地的管理和教育作用, 利用三个课堂堂堂相通的优势, 将安全会议中的相关精神及时传达给学生们, 同时加强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普及并定期展开培训, 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其次还要壮大一线班级安全管理的队伍, 突出学生群体的作用。班主任要带头发挥作用, 并组织学生中干部等骨干力量组建出班级的安全管理队伍, 从而发挥指导和带头作用。在这个队伍中, 班主任要发挥中枢和调节的作用, 指导班级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并将其切实执行。再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 按小组划分成小网格, 每个网格的负责人就要担负起宣传的作用, 每个小组的领导者要作为小网格末节点, 起到安全员的作用, 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并及时应对处理产生的突发情况, 从而确保学生的安全。

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引进中小学安全管理中并完善制度, 各节点的负责人都积极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和排除各类安全事故, 尽力将安全损失降到最低, 稳步推进学生安全管理网格化建设, 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安全管理水平, 促进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

4 结语

通过对中小学学生管理和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可以知道, 在中小学学生管理活动中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可以将学校中有限的财力、物理、人力及教学资源等集中起来统一利用, 并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校成为在服务中管理,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行地。在服务中进行管理也就是在管理中展现教育和服务, 这样可以实现系统化、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目标, 使学生从小就塑造个性, 引领祖国未来的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格化管理也在各行各业普及开来, 逐渐推广并应用。同时在中小学运行过程中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都在不断更新, 所以在学校管理中也就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在这种情况下, 对中小学进行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就势在必行。该文将通过对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介绍和实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研究, 为以后的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网格化,中小学,管理

参考文献

[1]何广东, 宗金北, 尹磊.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J].才智, 2008 (2) :58-59.

[2]张瑛.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1) :48, 50.

上一篇:试论教学设计思想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匆匆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