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2024-07-19

简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用11篇)

篇1:简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1997年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至1999年9月18日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扩建后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9180平方米,由九一八事变残历碑、警示钟亭、展览主馆、胜利纪念碑等建筑群体组成。这些建筑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内涵被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一个展览主题服务,形成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展览风格。

馆内常设展览为《“九•一八”历史陈列》,整个展览共分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血腥统治,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以史为鉴、企盼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6大部分,共计展出历史图片1100多幅、文物史料700多件、场景19组。通过大量客观、真实的历史史料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真相;反映了东北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不屈不挠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并最终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建馆20余年来,已经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影响的博物馆,并已成为对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举办重大抗战纪念活动的场所。累计接待观众达数千万人次,年接待观众达100万人次。自2005年起,每年的9月18日,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社会各界都会举行全国性的鸣警撞钟仪式,届时,沈阳全城将拉响防空警报,鸣笛3分钟,以警示世人勿忘国耻,勿忘九一八!

篇2:简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了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民族精神,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通过对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实践,让我对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民族精神基本理论阐述

1.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2.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⑴ 民族性特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和本体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气质的意志和品质,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

⑵ 时代性特征: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文化和精神,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映,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

⑶ 历史传承性特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神特征或思想意识,是在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神,它总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相连,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

自觉能动性特征:自觉能动性是指民族精神能被民族主体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觉悟,从而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更新取决于民族精神的自觉。如果说,精神的本质特性是自由,那么,民族精神的真髓就在于它的自我规定,而对于这种自我规定的觉醒和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

二.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概况

1.博物馆介绍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柳条湖立交桥北侧,始建于1991年,1997年9月进行扩建,至1999年9月18日竣工并正式向社会开放,江泽民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新馆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开放面积9180平方米,展线长510米。共设有7个展厅,展览照片800余幅;实物300余件;文献、档案资料近100件;大小型场景19组;雕塑4尊;油画、国画等20余幅,电脑触摸屏14台、大屏幕电视录像机2台。并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配备有分区广播、中央空调、影视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电脑系统及国际互联网等设施,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历史博物馆。新馆开馆来以来,先后荣获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集体、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省市文明单位、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2.博物馆背景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沈阳的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由此可见,“九·一八”事变虽然发生在沈阳,但它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在地域方面已远远超出了东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物、历史照片、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 “九·一八”事变及对我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生动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整体陈列是一座记录庄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丰碑,是向人民群众进行国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弘扬民族精神的几点认识: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进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而社会主义则是爱国主义不断发展的方向保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进步融人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伟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压力和困难,会遭受各种各样的风险和考验。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斗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民族精神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但是经济全球化并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否则,经济全球化也会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因此,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我国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能发挥这种作用的,只有弘扬和培育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以塑造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既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和其他文明成果,同时又要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主权,加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发扬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民族精神,把加快科技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人身上的蓬勃朝气和创新精神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青年一代肩负着崇高使命。所以,必须在青年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他们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狠下功夫,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

5,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需从各个方面做起。,要培养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理解,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是要睁开雪亮的眼睛观察外界民族的发展,以博大的胸襟正确对待外来民族精神,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善于吸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外来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之中。假如我们大学生对别的国家民族文明和制度没有平等的认同、宽容,而是以一种狭窄的视野藐视地球上其他文明的存在,其发展的情景只能是夜郎自大的封闭。我们不能忘怀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耻辱和痛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于清王朝的故步自封,只局限于看自身国内的发展,眼光没有放远,那是赶不上先进发达的国家与民族的,民族精神更不能唤起。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基础上,去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与人类发展整体的命运,与整个地球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我们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从人类共同发展的趋势中前进。

6,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永远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倡导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确立远大志向和理想信念。,7,做到自立自强、坚强刚毅、宽厚待人、积极进取、通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就应该是:适应国内形势发展要求,落实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相统一,结合文化特点,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中学生的成长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的目标则在于:领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知道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内容是:重点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要有诚信尚德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尊师重道德精神等。其四,在校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服务三项活动,将民族精神切切实实贯彻到实践行动中。

结论: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表现。它吸取了中华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源泉。它彪炳千秋,又与时俱进;它烨烨生辉,充满活力。

中华民族精神延续、发展到今天,已是几经沧桑,历尽风雨。然而它自强不息的向上进取精神仍在,继往开来的创造精神仍在。中华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将以新的姿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吸收容纳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今天的大学生,站在时代要求的前列,将是有希望挑起祖国大旗的“脊梁”。民族振兴的重任落在我们大学生这一代人的身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潮流中,我们努力高扬民族精神,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定的步伐将在祖国灿烂的曙光中响起!

篇3:简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透过历史,思考

一、“九一八”事变概述

1930年, 日本陷入由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的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之中, 为转移矛盾, 减轻压力, 在其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优于当时中国国民政府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下, 日本逐步加快了蓄谋已久的武力侵华步伐。

9月18日, 日本关东军在距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 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后, 随之布置了一个摆上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士兵假现场, 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史称“柳条湖事件”。当晚10时许, 日军以的“柳条湖事件”为借口, 突然袭击沈阳, 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 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九一八”事变。

二、探析“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之所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吸引着一代代史学家不断地对其加以反复解读, 主要还是事件本身的质量所决定的。也只有当事件本身具备某种具有启迪意义的丰富性, 才可能召唤一代代史学家来加以研究, 并被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而纳入教科书中加以一代代地传授。笔者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九一八”事件所蕴含着的时间越久越能显示出重大意义的历史份量以及所引发的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后来人的教育意义, 并且学校每年这一天都要有铭记历史的活动, 所以笔者通过历史书来探析“九一八”事件。

(一)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典型表现。“九一八” 事变, 作为日本觊觎中国已久的一个事件, 我国东北三省均遭到破坏。 对于“九一八”事件, 综合高一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九一八”事件相关章节, 可做如下描述: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看,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是它争夺亚洲霸权和走向发动世界战争的起点,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策源地之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最早形成。因此, “九一八”事变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只有局部意义的中日两国间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 而是把日本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 实现其独占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九一八”作为日本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开始, 包括南京大屠杀、攻陷上海等军事行动, 其目的只有一个——以征服中国作为发动更大战争的后方基地, 以便进而控制东南亚甚至是太平洋地区。尽管, 随着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以及后来国际形势所发生的变化, 日本全面控制中国的美梦随着法西斯的失败而失败, 但是其在有力的形势下所暴露出来的以扩张掠夺为主旨的军国主义倾向, 作为一项历史教训, 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并深思。

(二) 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前, 日本人已经有意的制造事端, 战争迹象已然昭显。但是, 在此情此景下, 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方应予不抵抗。”

事变发生后, 国民党政府又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性质, 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 绝对抱不抵抗主义。”按照当时兵力来看, 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 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 国民党不是没有打仗的能力, 但是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 其核心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政权的本质决定其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立场, 从而导致东北军部队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 多数节节败退, 加速了东三省的沦陷.

(三) 落后就要挨打。“九一八”作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必须以多元的观点来看, 事实上, “九一八”事件, 反映出来了这样一个现实——“落后就要挨打”

日本之所以敢于发动侵华战争, 在于它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 在民族危亡关头, 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 纷纷举起了抗日大旗, 他们的爱国之情, 英勇抗敌的精神值得后世人敬仰和学习, 但是也要承认, 虽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抗日救亡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是中国人民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反思“九一八”事件, “落后”、“贫穷”是制约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软肋, 只有自身强大了, 才是最好的防御。

三、透过历史的思考

“读史使人明智”, 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学到智慧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学会思考, 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大收获。

当透过历史再次凝望“九一八”事变, 给予我们这些后来人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历史留下来的教训历久弥新——一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经历了战争的人们, 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战争是一面镜子, 能够让人们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

振兴中华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后来者的责任, 我们有责任绝不允许个别国家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 绝不允许中华民族屈辱的旧梦再现。

“落后就要挨打, 发展才能自强”这是睿智的历史老人给予我们的警示, 对于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后继者来说, 就是要牢记历史、展望未来, 以我们的智慧和才华, 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繁荣昌盛, 屹立于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立足于当下, 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 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新一代青年。

参考文献

[1]王海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反思[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11.05.

[2]郑大华.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J].史学月刊, 2015.05.08.

篇4:简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关键词:图片;史料;音像;活动;板书;再现历史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養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初中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又不愿被动学习,同时又存在看问题欠周到等不足。究竟怎样教学才能让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呢?下面就以《难忘九一八》为例,浅谈课堂“再现历史“的方法。

一、图片再现历史

历史往往都与图片结下不解之缘。如果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注重挖掘历史图片的内涵,课堂的教学效果可能更胜一筹。《难忘九一八》中涉及四幅图片:日军占领沈阳图、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西北文化日报》中登载的张学良、杨虎城图、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图。日军占领沈阳图清晰地反映出日军武力侵略、组织有序、野蛮残暴,这难道不是理解九一八事变很好的突破口吗?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形象地说明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于日军的野蛮侵略,拿起武器开始抗日。如果再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东北抗日队伍由哪些成员、哪些部队组成的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这句话的含义;《西北文化日报》中登载的张学良、杨虎城图不正是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紧密相连吗?自由阅读卡中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图不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当时饱受侵略战乱,国力积贫积弱吗?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图片,那还远远不够。

二、史料再现历史

历史除了有图片,更多的是史料。解读史料是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途径。《难忘九一八》中涉及的史料不能束之高阁。花谷少佐是柳条湖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战后的回忆录:“十八日夜……开始袭击北大营。”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批判今天日本右翼反动势力的言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松花江上》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才能欢聚在一堂?”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很快就能体会出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从中不难发现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和东北沦陷的原因;《西北文化日报》的文字报道明确告诉我们西安事变的目的、

发动者、发动方式、主张等。除课本的史料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部分内容。比如,在讲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时,可以补充这些史料:“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攘外必先安内。”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史料所蕴含的内容,也就理解了蒋介石不抵抗的

原因。

三、音像再现历史

如果《松花江上》的歌词配上音乐、独唱,再播放当时的文献纪录片,那样更易打动学生的心灵,更能体会东北人民的悲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除了必要的分析外,不妨用3分钟左右的视频带领学生一起回顾80多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可能更

形象、更直观;《西安事变》的视频只要一展现出来,真实的历史人物就赫然浮现在学生眼前,对于时局的认识和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也会迎刃而解。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出现,尤其是音像资料的广泛使用,对于课堂再现历史帮助极大。

四、活动再现历史

当今的历史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究竟如何体现呢?开展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难忘九一八》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何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在讲述西安事变时,可分组辩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究竟是杀他还是放他,为什么?”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达成共识。他们的回答未必是准确全面的,这时教师的引导补充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活动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过程。

五、板书再现历史

当图片、史料、音像、活动随着新课的结束而逐渐消失的时候,黑板的板书是学生唯一长期留存的“历史”。教师的板书是对课本内容的及时总结,是对前后知识联系的有效梳理,是课后复习的提纲。

综上所述,课堂中“再现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历史教师,课堂中“再现历史”方法不能依靠“单打独斗”,需要实行“组合拳”。根据课标、教材、重难点、学情等选择最佳的方法,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绿色课堂。

参考文献:

刘振吉.历史教育:呼唤生命情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

篇5:沈阳九一八纪念馆

18、难忘九一八

单元解析: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提出建立中华民族抗日统一 战线。张学良、杨虎城为民族大义,发动西安事变,逼 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内战,推动了 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 争全面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 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

广义: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狭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2、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 什么政策?中国人民和中国 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

3、西安事变时间、人物、目的、经过、意义。一、九一八事变

解读日本的对外政策

“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 《御笔信》 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 用战争手段进行对外扩张的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 和表现。“大陆政策”分五期: 第一期征服台湾;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第二期征服朝鲜;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朝鲜成为日本殖民地 第三期征服满蒙; 第四期征服全中国; 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至全世界。

1、九一八事变 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通指在1929年曝光,据 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7月 25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题为 《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所谓满蒙者,依历史,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之 特殊区域”“我国此后如有机会时,必须阐明其满 蒙领土权之真相与世界知道;待有机会时,以得寸 进尺方法而进入内外蒙,以新其大陆。”

议一议: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北大营

为给侵略 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条 湖距离东北军 驻地北大营和 东北重镇沈阳 很近,便于日 军在事件后迅 速对这两个战 略要地进行攻 击,侵占东北。柳条湖 沈阳

问题一:从根本上看,日本 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问题二:为什么日本会选择 先在东北发动事变? 1931年9月18日

知识拓展 日本为什么选择在1931年发动事变?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场空前 规模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迅速 地席卷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因为其国土面积狭小,资 源贫乏,各项资源多 依赖进口,受国外经济影响大,因此受到的冲击尤其严 重。为解决经济危机,将危机带来的损失转嫁到中国。日本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外则决定发动对中国东北 的侵略。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1年 国民党的态度 共产党的态度 东北人民的态度 九一八事变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 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8月16日电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 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 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 候中央处理。蒋介石: 不抵抗

——事变后蒋至张的密电 结果:东三省沦陷 共产党的态度 坚决抵抗

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以杨靖宇、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一批 优秀党员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东北抗日 联军,坚持在东北地区抗击日寇,一直坚持到抗战胜 利。杨靖宇 赵一曼

东北人民的态度 不做亡国奴,奋起反抗。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许多东北军将士也 不愿意离开家乡进入关内,而是组织了抗日义 勇军,奋勇抗击日本的侵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 他出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 挥。当日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江桥时,奋起抵抗。

“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 “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 沦于异族”。九一八事变:爱国将领马占山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1、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国内阶级矛盾(即国共矛盾)民族矛盾(即中日矛盾)

2、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东三省:1931年——1937年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也是中国人,而且他是南京国 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为什么他会在 九一八事变时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的沦陷?“攘外必先安内” 知识拓展 日本的侵略魔爪伸向华北

1933年初,日军进攻山海关,中国军队奋起还击,长城抗战开始。1933年5月,国民党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华北危机。1935年,日本策划所谓“华北五省自治”,企图 将华北分裂出去。同年12月华北爱国学生爆发了 “一二· 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国民政府 一致抗日,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高潮。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张学良

(1)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杨虎城(2)人物:张学良.杨虎城(3)目的: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4)经过: 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 背景一 共产党: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发表《为抗日救国告 全体同胞书》,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了当前国内 的主 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调整了党的斗争方向,提出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背景二

国民党: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臵民族 大义于不顾,同时为了排除异己,蒋介石将张学良 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调到西北围剿红军,企图 一箭双雕。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 军事上遭到红军的打击,屡次失败。不甘心东北沦陷,想打回老家,内心同意中共的停止内战的号召。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 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呢? 根本原因

提示:西安事变的背景 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日军: 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2.中共: 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杨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中共的主 3.张、杨个人: 张,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 4.蒋介石: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继 续围剿红军;直接原因 西安事变

也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 日 西安事变 问题一:西安事变后,如何处置 被抓的蒋介石成了棘手的问题,是“囚蒋”?“放蒋”?“杀 蒋”?思考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西安事变

问题二: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 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 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 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 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 么?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中共派出了以 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在蒋介石通电答应“停止 内战,一致对外”的前提下,放蒋介石回南京,和平解 决了西安事变。

中共为和平解决西 安事变派的代表团 左起:博古、王若 飞、周恩来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1.结束了十年内战(1927-1936年)。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 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 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 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初步形成。

三、巩固练习

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 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A、1930年皇姑屯 B、1931年沈阳 C、1933年山海关 D、1931年长春

2、“九一八事变” 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

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 是()

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4、1931年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部队组织起()

A、抗日义勇军 B、抗日救国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5、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

A、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D、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的《西北文化 日报》,它报道的消息是()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百日维新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7、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张学良 D、杨虎城

8、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B.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 同抗日

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9、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 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请回答:(1)当时日本军队在东北有何行动?

(2)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什么态度? 造成了什 么结果?态度:不抵抗政策

篇6:九一八简介

1928年6月,张作霖被炸死于返回东北的途中。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东北的阴谋。此时的日本认为要尽快解决“满洲问题”,除行使武力外别无他途。关东军本部内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极右派军官开始着手制定侵华计划(可参考《扭转国运之根本国策——满蒙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关东军领有满蒙计划》),并与驻朝日军开始紧张准备。在未经过天皇和内阁会议的批准的情况下,蓄谋已久的关东军自行发动了九一八事件。

争论---------关于“不抵抗政策”

(维基百科)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亲自下令不抵抗,而蒋介石迟至9月19日到达南昌后,晚间九点至十点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学良事后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荣臻,九月十八日深夜:(节录)

得知日军袭击北大营,当即向北平张副司令以电话报告,并请应付办法。当经奉示,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故转告第七旅王以哲旅长,令不抵抗......彼时,又接报告,知工业区迫击炮厂、火药厂,均被日军袭击。当时朱光沐、王以哲等,又以电话向张副司令报告,奉谕,仍不抵抗......

张学良,九月十九日下午:

昨日接到沈电,惊悉中日冲突事件,惟东北既无抵抗之力量,亦无开战之理由,已经由沈,严饬其绝对不抵抗,尽任日军所为。(应为发给蒋之电报)

“从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是国民政府指示不抵抗,但其实国民政府的指示是‘相应处理’,‘相应处理’意思是看情况自己去办,等于中央不负责的。因此不能将九一八事变没抵抗的责任推给国民政府。我因为不希望扩大事件,所以采取不抵抗政策[17]。„„”(张学良自述)

(百度百科)据说事变发生前的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曾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此即所谓“铣电”,但这封电报的真实性至今无法证实,张学良晚年一再对历史学家唐德刚等人否认有此电[3],大陆档案馆中均查不到此电的档案,台湾学者刘维开查遍台湾保存蒋介石档案最全的大溪档案,亦不见此电的档案。[4])

实际上张氏918时采取不抵抗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认为中日国力悬殊,中国无对日作战实力。1928年10月,张学良对东北大学学生说,他曾到日本考察,看到群机狂飞、多艇跃水的浩大场面,认为日本的一切军备都优于我们,要求学生们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张学良内心深处始终认为,在对日问题上中国无任何实力可言。张致东北政务委员会的电文充分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与周旋。”可见当时张学良的头脑中笼罩着严重的恐日情绪。

2,对局势的误判,包括对日本国内局势的误判和对国联的依赖。因与日本接触甚多,张学良了解日本国内军方与政府、外务省在对华问题上有分歧,日本政府和外交人员反对军方一味动用武力的方式。而且事变之初,日本内阁确定了“不扩大”方针,日本政府发表的声明中虽污蔑柳条湖事件为中方所为,但也表示将把日军“大体撤回并集结于铁路附属地内”

[41]。但张学良没有意识到,日本军方和政府、外务省之间仅在手段上有分歧,在维护、扩大在满蒙的利益方面是一致的,没料到日本政府和外务省会逐渐跟军方合流。张学良也对国

联寄予过高的希望。说事变初期这一阶段,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中有误判,是可以说得通的。(但随着日军进一步进攻黑省和锦州,国联也明显无力后,再说张继续不抵抗是因为误判,就说不通了。)

3,保存东北军实力与依赖中央思想。张学良毕竟是脱胎于旧军阀的地方实力派,尽管他确实有爱国的一面,但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在他心中也占有相当分量。1931年12月29日, 张学良对王化一说:东北军不能为瓦碎,如果为“玉碎”还可以,“瓦碎”则不必[42]。玉碎指全国抗战,瓦碎指东北单独抗战。张学良的意思很明白,要抗日就全国抗日,全国军队一起抗一起牺牲,单让东北军一家牺牲他是不干的。何况即使东三省失陷了,张学良还拥有热河、河北等数省地盘在。

4,贪图安逸、意志消沉、能力低下。张学良晚年曾坦诚对人说,我年轻时什么都来,最喜欢女人和赌博,入居平津后贪图安逸,追求纸醉金迷的荒诞生活。而且身为一方统帅的张学良竟有吸毒的嗜好,且深染毒瘾。热河失守后,胡适曾批评道:“张学良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这种评语用于之前的九一八事变时,也颇有几分合适。

为何?

军力对比

东北军:构成:国防军(大部驻辽宁,为张嫡系)

省防军(为当地土著军阀,主要维持地方治安)

兵力总数:东北军的正规军一共有26.22万人,有战斗力的非正规军1.6万人。共计约28万人

1)张学良嫡系:正规军:1)步兵旅13个,骑兵旅4个,炮兵旅3个及海军(有全国军舰吨位的55%以上)、空军(据说拥有280架左右飞机,官兵2000人),共计约15万人。

2)其他派系:约13万人(散布热黑吉各地,自成体系,张学良控制乏力)

要说东北军中张学良的嫡系部队数量很多,装备也很精良,这十几万军队压

制不到两万的关东军也应该不是问题,但事实上在9.18时候东北军却在老窝沈阳兵力空虚,变数:1)其原因在于在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应蒋介石邀请,在中原大战中出兵支持蒋介石,在冯玉祥和阎锡山背后捅了一刀,确立了蒋介石的全国统帅地位,而东北军为之付出的是调兵6个国防步兵旅,3个骑兵旅,2个炮兵团及附属的工兵辎重及宪兵部队约7万人入关。

2)华北5省2市的地盘(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北平、天津)上的军政大事、亲日军阀石友三的叛变让张疲于奔命。

9.18以前,东北已经势若累卵,整个辽宁只驻扎4个国防步兵旅(其中第12旅驻扎在锦州,不在辽宁腹地,为替东北军把守回家的路),其余3个旅,第七旅在沈阳,第19旅在兴城,第20旅在洮南,1个骑兵第3旅在通辽,调出关的部队能回到辽宁的只有炮八旅(重炮兵,装备150毫米榴弹炮)回到彰武、阜新一带,还有东北军的空军基本全体回到了沈阳,这些部队能顺利回到辽宁,应该是鬼子认为其是特种部队,没有步兵掩护只能

乖乖被鬼子缴械,还有炮兵13团,驻在锦州、北镇一带。其他的还有卫队统带部中的两个步兵队在沈阳附近正在扩编部队,训练新兵,还没有形成战斗力,其他的就剩下东北讲武堂的2000多学员,但这些人除了有一个步兵教导队(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1个步兵炮连、1个通讯排)约650人有武器外,其他人都是赤手空拳。可以说当时在辽宁的正规军只剩下5.4万左右(另外有非正规军6000余),其中还有1.1万多异己力量、8000在远离腹地的锦州和3000左右不能打遭遇战的炮兵,而与之对峙的是1.5万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的关东军及守备队(包括已经动员起来的在乡军人)。而真正的对峙第一线沈阳,只有独立第七旅的8000士兵,对抗的是鬼子一个联队及1个守备队还有千余早已动员起来的在乡军人,总数约6000人。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当局(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当局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都力求避免与日军决裂,以为像济南事变那样忍耐一下,不让鬼子找到借口,就算鬼子动手最多将沈阳像济南一样,暂时让鬼子占领,以后也可以通过国际力量和平收回。这样,独立第七旅就成为一颗弃子被孤零零放在沈阳等待着鬼子的进攻,而他的手脚还被死死束缚。

可以说整个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开始时候只剩下14.2万正规军和1.3万非正

规军,而张学良的嫡系部队只有3.3万正规军和6000非正规军。

其中很大一部分军队的首脑,如于芷山、张海鹏、熙洽、吉升这些人或是张

学良的反对派,或根本就是满清的复辟狂,甚至还是满清皇族,早已和鬼子勾勾搭搭

九一八事变前后,沈阳城中国驻军如下:

1.独立步兵第七旅,约8000人,其中驻守在北大营的有7000人左右,620

团1个营驻守皇姑屯,621团的3个连驻守东大营。

2.卫队统带部中的两个步兵队,约有官兵4000人,该部队为新扩编,正在训练新兵,基本无战斗力,故在情况紧急下,于9月16日晚秘密出城,绕道到新民坐火车入关,只留下守卫帅府的一个卫队营,约550人。

3.东北讲武堂学员、学兵约2000人,但能够战斗的仅步兵教导队学兵约650

人。

4.空军警卫部队约500人

5.东三省兵工厂警卫部队约1个连,100多人。

6.还有的就是沈阳城里面的警察千余人,这些警察枪支破旧,未经过正规训

练,基本毫无战斗力。

这些部队,在九一八事变当夜,独立步兵第七旅因为受不抵抗命令的束缚,损失很大,伤亡士兵1000余人,621团武器基本丢失,620团只带出了必要的轻武器,619团和师直部队损失较小,带走了大多数武器,但重迫击炮等重武器还是丢弃了。守卫帅府的卫队营,因为不抵抗命令,卫队长谭海命令将各房紧锁,让士兵将武器击中埋藏,之后解散部队,自己带着钥匙回北平向张学良交差。东大营因为高级将领和教官全部逃散,学生、学员找不到武器,也一哄而散。空军部队在鬼子没来之前想将能飞的四五十架飞机飞走,但因为城内混乱,飞行员都在家里住宿,派汽车去接飞行员没人敢来,故将在沈阳的新旧265

架飞机(大部分已经老旧的不能起飞了)全部送给鬼子。东三省兵工厂警卫部队因听不到命令,最后自行解体。沈阳城的警察在事变前,在警务处长黄显声将军的带领下早已做好准备,都已经集中,发好弹药,一听枪响,就整队离开,在沈阳城外集结各地的警察,成立了义勇军,并曾试图反攻沈阳。

至此,日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夺取了当时亚洲最

篇7:九一八事变简介150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为由借机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此次事变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埋下了导火索。中国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简介150字]

篇8:笔谈“九一八”(节选)

本期出版时,临近“九一八”。这是个给中国人留下痛苦记忆的日子,看看当年人们是怎么谈论的吧。

二战结束后,美国恣意扶植日本。不仅要在政治上、军事上使其“能夠有力量对远东极权主义作战”(美陆军部长罗雅尔语),而且要在经济上形成:美国资本—日本工厂—中国原料的格局,从而控制整个亚洲。宦乡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美国不可告人的目的,及其对亚洲、对中国的危害。

正是由于美国的纵容,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潮及温床才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和铲除。今天的战争罪行问题、劳工问题、慰安妇问题、教科书问题,无不源于此!

宦乡(1909~1989)

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杰出的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1938年,年仅29岁的宦乡就出任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前线日报》总编辑,投身抗战宣传,发表了许多具有鲜明战斗性的文章。

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1947年担任《文汇报》副主笔,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上海解放前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刚刚解放的天津,担任《进步日报》总编辑,不久即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任筹备组副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宦乡从新闻界转到外交界,任外交部欧非司司长。1954年奉调出使伦敦任代办。1962年回国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研究室主任。1976年恢复工作后,奉调出使欧洲共同体兼任驻比利时、卢森堡大使。

1978年回国后,又从外交界转到学术界,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2年组建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988年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并任该中心的总干事。这一时期,他在组织和推动全国国际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培养研究国际问题的年轻人才、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民间外交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78年~1989年这10多年,他发表了大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著,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九一八”事变有双重的重大意义。第一,它是日本武装征服中国的起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第二,它是促进中国人民求生存、求独立运动热烈展开的刺激因素。我们今天纪念“九一八”,必须继续17年来的一贯精神,一方面致力于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复活,以求确保世界和平,一方面加紧展开我们求生存、求独立的运动,务须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桎梏下完全解放出来。

不用说,今天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机是确实存在着的,但同时也是可以克服制止的。这危机来自两个地方,在欧洲是德国,在远东是日本。但这危机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美国对这两个前敌国中战争潜力以及侵略势力的拼命扶植。假如不是美国的扶植政策在作祟,假如管制德日的所有盟国协定能够名符其实地完全履行———无保留地切实履行,那德日两国就不足以构成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也不足以构成惹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危机的酵母。所以,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根本克服新的大战危机,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当前抛弃一切管制德日的协定,而从事扶植德日反动侵略势力、培养并复兴德日战争潜力的错误政策。

在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之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中国和朝鲜。

美国明知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朝鲜统一政府是决不会听任美国摆布,替美国作复兴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帮凶的。所以,为了要使朝鲜能够毫无抵抗地变成复兴日本战争潜力政策的一块垫脚石,美国就分裂了朝鲜,大胆地、公开地鼓励南朝鲜进攻北朝鲜的内战(麦克阿瑟在李承晚就职典礼上的演说是多么充满了火药味啊!),同时迫使南朝鲜的资源为日本战争潜力的复兴服务,使朝鲜经济成为日本战争经济的附庸的一部分。

同样在中国,美国通过美援迫使中国供给日本以军需工业的原料(汉、冶、萍的铁矿砂,开滦的煤以及其他农产品原料),要中国承认“中、日、韩必须合作”、“中国应利用日本工业复兴中国”、“日本为远东的唯一工厂”等等荒谬原则。一句话,今天又恢复了“美国资本、日本工厂、中国原料供应及市场”的殖民地时代。在经济领域内,中国成为美日两国双料殖民地的可怕景象又来临了。为了中国工商业的生存权利,为了保卫中国经济主权的完整,我们不能不反对这种“利用美援促成中日韩经济协同体”的办法。

篇9: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有感

——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有感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蝶恋花》

日历永远定格在了那一个刻。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

这也是黑色星期五的另一种解释了吧。这次,死的不是耶稣,而是成千上万带领中国人走向光明的深怀理想的革命者;这个日子,带给信徒们的不再是不幸,而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

带着沉重,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进那些带着理想奋勇拼搏的英雄。

一.九九八十一

孙悟空大闹天宫,佛祖降“九九八十一”难于他,让他在取经的路上普度成佛;旧中国昏晕腐朽,命运则降九一八于他,让其在汹涌的战火中涅槃重生。数字的巧合,似乎总是在暗示这些什么。

门口,有一团黑云。他的名字叫做:“国难”。上空,是炮火的硝烟,带着建筑物燃烧的灰尘,夹杂着东北人民的哀嚎和国军“义正言辞”的不抵抗的呼声。下方,是愚昧、腐朽的思想横行。军阀们不是想着如何抵御外敌,而是如何在敌人面前谄媚,做了一个合格的傀儡。国难当空,希望也就成为了奢望。站在门口,低头,只看见白色的墙壁和一座垒起的墓。庄严,沉重。

家里,有这么一帮人,他们的名字叫做:“英雄”。鹅卵石中间,零星的点缀着蓝色的灯。似灯塔,在漆黑的夜空里,为汪洋中探索的人,指明道路,带来希望;像海贝,把苦难吞到肚子里,把珍珠留给后人。迫击炮轰不倒飘扬的红旗,钢铁牢笼榨不出属于中国人的骨髓,731部队费尽心思也查不出我们中国人的骨头为什么堪比钢铁。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家的名字,叫做中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梦的名字叫做:不做亡国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不畏死的侠肝义胆,我们打赢了这场拉锯战,我们赢得了梦寐以求的独立。

我懂了,九一八有了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多难兴邦。

„„

二.看不尽沧海桑田

记得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用在今天的场合,比较应景。“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微漠的悲哀。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九·一八纪念馆”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竟然还有人可以嬉戏打闹,努力地把自己扭曲的脸挤到镜头前,保持一个欢乐的POSE,咔嚓,快门声响;咔嚓,忠良心碎。忠良们用满腔的热血浇灌的黑土地,也随着人良心的泯灭沦落为部分游人消遣的景点。我无法猜测,当他们回首看那张“九·一八”和“笑脸”扭曲在一起的照片的时候,会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突然间,我好像明白了九一八的门口为何要放一口警钟了。原来他是在警示后人莫要忘记国耻,现在却少了一个敲钟的人。

笑声,苍白的如秋霜,寒了谁的心,惊了谁的梦?

篇10: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有感

4月20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邱老师的组织下,我有幸再次参观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具体实物的参观,使我感触颇深。通过这种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使我深刻和具体的了解历史真相。让我真正的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过去的苦难和黑暗,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永恒不变的真理。”

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走进了那段中国人永志不忘的屈辱与抗争史。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从此开始了疯狂侵华战争。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个多月里全部沦丧,亿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从这一天起,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一件件灭绝人寰的惨案,创下了一个个令整个人类至今毛骨悚然的罪恶记录。从这一天起,华夏儿女经受了5000多个只有仇恨没有眼泪的日日夜夜,整个中华大地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凌辱。”在博物馆序厅的长明灯周遭,用中、英、俄、日4种文字铭刻着这样的文字,整个设计宛如一座坟墓,埋葬着一段滔天的罪行。

整个纪念馆的设计,别有一番意义:从东北的沦陷到日本禽兽对中国人的屠杀和细菌试验,整个展道呈下坡设计,越走越阴暗;然后从东北抗联抗日,直至日本战犯被审判,展道呈上坡设计,越走越明亮。在馆内,我们见到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及文物,还有一些场景的重现。一张张让人触目惊心的图片及一幕幕重现场景穿越时光隧道追溯历史,让人深思。印象中最震憾的是从抚顺万人坑运过来的一片二三十米见方的万人坑土壤,里面有几十具尸骨,其中有两具头骨被小日本的枪支打的枪眼历历在目,隐隐感觉到当时屠杀现场的悲壮和凄惨。还有一对尸骨,是一男一女紧紧相依,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活埋了,他们身上带的手铐脚缭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到现在,仍然带在他们身上,向后人诉说日本人的惨无人道„„

侵略者的残暴引发的不是屈从而是仇恨,同志的鲜血唤起的不是消沉而是越发坚定的斗争。“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白桦林海里,莽莽雪原中,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战士们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杨靖宇、赵尚志、马占山、赵一曼,这些英雄而传奇的名字,代表了用鲜血写成的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一座由日本1450名战争遗孤自发捐建的铜质雕塑。雕塑的碑座上写着“感谢中国生父母碑”,雕塑中一对中国农民夫妇,领着一个日本男孩,母亲慈爱地俯视着孩子,孩子依恋地仰望着母亲。这是一幅流淌着中日两国血液的三口之家的真实写照———战争中的日本遗孤,受到了善良的中国农民的照料,后来大都成为两国友好的使者。

走出展厅,抬头仰望“九一八历史纪念馆”感想颇深,内心的愤怒已经不能在控制,一直抑制的情绪,已经难以控制,想着日本鬼子当年对中国人民的种种暴行,东北三省3000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丧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想起如今部分日本人回避这段侵华历史,大家的心情沉重无比。在愤慨中,我们更加怀念先烈们,一个个先烈的名字涌上心头,我们感激那些奋起反抗的人,我们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在这张序列中,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不仅仅代表他自己,每一个的名字后面都立着很多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着中国亿万儿女。感动,二字在一次的在心中回荡,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便能够战胜一切,赢得世界的尊重。

灾难和耻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灾难和耻辱中获取教训。我们绝不能忘记当年国土沦陷的惨痛历史,绝不能忘记国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沉痛教训。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九一八不仅仅是国耻日,对于我们更应该是一个奋进的日子,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差距,学习他人的长处,努力发展自己,只有自己的实力强大了,祖国的实力强大了,我们才能保证不让我们的祖国再次遭受到像82年前的那场灾难一样的磨难,我们中国人才能扬眉吐气。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82年了,但那段血的历史不容忘却。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纪念那场事变,就是要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坚定意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决不让悲剧重演。在参观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很少有人说话。“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80年,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伴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中华民族的心灵创伤是永远抚不平的!中华儿女要永远记得:勿忘历史;勿忘屈辱。

篇11:简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有感

“九一八”已经成为人们心中对祖国热爱的一种标志,提到“九一八”每一个对祖国抱有深情的人都会为之一震。1931年,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继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后在同年的9月18日,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从而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作为一名在沈阳长大的学生,“九一八”纪念馆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可每一次踏进去时内心的震撼却永远那么强烈。

对于“九一八”,作为一名沈阳人会更有特殊的感触,每年的这一天晚上9点18分,沈阳的上空都会拉响3分钟警报,此时汽车停止不前一起跟着按喇叭,行人都要站立低头,表示对九一八事变中去世的中国人民深切的哀悼和对这场残酷的事变所引发的战争的苦痛回忆,更是对中国人民的教育和触动。这3分钟漫长得会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脑海中不断浮现一幕幕不堪回首的画面;这3分钟深刻得会使今天过上幸福生活的我们对此刻的安逸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不珍惜;这3分钟沉重的如落入万丈深渊后被救起的那一刹奄奄一息中喘着粗气的生命体……这3分钟是一种生与死的别离之痛,是一段心如刀割的感伤,它蕴含了太多,“九一八”也代表了太多,所以直到今日每当人们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耳边响起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时还会深情落下眼泪,还会在心里默念祖国加油!因此每年当这个时刻快要来临时,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都异常沉重,我们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历史的崇敬。例如上大学的时候组织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签名仪式,主题长跑活动等。然而当我以一名研究生的身份,在研究生部辅导员柳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走进这个地方时,纪念馆从眼耳鼻等不同感官带给我的震撼仍然是惊天动地的。

(一)种种阴谋的背后

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早有策划。当时日本天皇,提出“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了这场事件的发生,而日本的侵略行动中心是鼓吹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占领全中国,实现日本的“大陆政策”。以至于后来中国人民在接下来的十四年里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物质财富被肆意的掠夺,精神受到压制,心灵和肉体都饱尝着煎熬与凌辱。因此中国人民不会磨灭这种长在身体里的痛,不会忘记这种流淌在血液中的苦。对于这个国耻日子中国人民永远记忆。

(二)大石头一样的压迫,让人毛孔悚然

中国人民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人生有多少个14年,14年的折磨与煎熬,14年的斗争与反抗。这中苦日子只有体会过的人才能说清楚,甚至只是轻描淡写的 1

一句:那时很苦。当看到日本搞生化实验,将人像小白鼠一样的对待,慢慢让一个人死掉,在中国人的身上投放各种细菌。这个场景在博物馆中是蜡像人的现场情景展示,两边的日本人正在对躺在烂草垛上的中国人实验,然而那人的心脏都还在跳动,血也从心脏那缓缓流出来。那一刻我挡住了眼睛,叹了一口气,不敢相信这就是事实。那一刻苦涩的心酸与痛苦肆虐的在我的身体里蔓延,我觉得几乎要窒息。这就是中国人在那时的遭遇,石头一样的压迫感,喘不出一丝气来。这个时候旁边的同学也都和我一样,很难再挪动一步,脚底的重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博物馆中每到正点都会播出柳条湖铁路被炸的全过程演示,仅是视觉的认识不足以影响我们的心,因此每到正点那里会围满了人注视着现场,认真听广播里的解说,感受着当时的悲凉气氛。

(三)中国人民的力量之巨大

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没有被侵略的气势吓到,而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奋勇抵抗,从此中国掀起了一场场抗日救亡运动。14年的时间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抗日之歌,同时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烈火燃遍华夏大地。当我看到图片中中国的爱国战士们一次又一次的冲向前方的时候,当我一次又一次的站在蜡像牢中的赵一曼面前的那刹那,当我一次又一次的回想耳边回荡的冲锋的号角的瞬间,我在感慨,我在振奋,我在激荡。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打不倒的压不垮的。那时我再次想到了夏衍先生在写野草中的那一段话:“那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野草的内力无人能敌,就像中国人民在那么艰苦的岁月中仍然能不卑不亢奋勇抵抗。压迫中更能释放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这也是中国人民身上独有的一种气质,这就决定了中国人民在经过14年的痛苦挣扎与斗争后取得的胜利,也给今天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一种面对任何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正像汶川地震,雪灾,洪水,每一场灾难都是一种心灵与意志的考验,因此经过了考验,中国人们在世界人民面前面带微笑充满希望。奥运会,北京展示了风采,世博会,上海创造了奇迹,中国人的魅力,中国人的美丽,中国人的气质在“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之时无疑是更好的体现。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心情沉重,为中国人民过去受到的苦感到悲痛,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感到万分的荣幸。这次活动极大的提升了我的爱国意识,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次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集体活动。让我们铭记历史,勇往直前。

研究生部10级

上一篇:银行安保分析报告下一篇:轨道客车制动钳工高级技师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