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要把握的因素是什么

2024-07-28

职业规划要把握的因素是什么(共11篇)

篇1:职业规划要把握的因素是什么

职业规划要把握的因素是什么

年底各公司都有年终大会,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对于个人而言,年底也是总结之时,总结过去,修正目标,调整新的一年规划,以便春节过后开始实施。

规划帮你理清思路,实施帮你实现目标。职业规划的意义在于帮助你准确评价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确立人生的目标,提供奋斗的策略,并准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的差距。

但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知道如何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以我自己的经验,要做好职业规划,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理清目前现状问题

1,收入问题:目前的薪资是多少?有外快吗?未来想到达一个什么目标?比如五年后,你要到达什么目标?未来一年的储蓄、不动产、有价证券等要达到什么目标?五年呢?按照目前工作情况发展是否能实现?

2,职位发展: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自己是否喜欢?能否胜任?还有升迁的机会吗?公司内外部的人际关系如何?领导对自己的评价如何?自己期望的职位目标是什么?五年后呢?未来想实现什么目标?

3,生活问题:对自己目前的生活质量是否满意?未来一年有什么休闲计划?比如旅游问题?想去哪里?未来五年都想去那里呢?明年将要实施的是先去那里?自己是否有所准备或现有资源是否允许?结婚问题呢?生子问题呢?

在理清这些问题后,从收入、职位发展和生活问题三个维度,都画出自己的现状及目标图,然后逐一分析,定立目标,分为一年目标和五年目标,一年目标是短期目标,五年时长期目标。

第二,确定下步投入问题

定完目标后,下一步就是制定自己的投入问题,主要也分三个方面。

1,人际关系投入。

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关系,每方面都有哪些潜在资源?如何交往深入挖掘?不同圈子不同方向,这些关系,只有大家相处的如兄弟姐妹一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利用。临时抱佛脚一般都不灵的,有事了才想起别人也是很招人烦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我中心的滚珠,周围的朋友围绕着你,而每个朋友都有以自己为中心的滚珠圆,要是你抓住了朋友,也就抓住了朋友的圈子,你的可调动资源就会成几何倍增加。而要和朋友处成真正的朋友,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深入的相处。比如在北京,你需要找到20个比你强的朋友(某一方面强),他们就是你各方面的老师和领路者。这些人你若每周见一个,深入联系,畅谈沟通一次,见完一轮需要五个月时间,而你和一个朋友要是五个月才见一面,那你们的感情一定不会处的很深。所以你还要加大频率,一周两个,这样也需要一个季度。对你来说,时间已经很紧凑了,而对于那个朋友而言,一年才见三四次,并不算多。所以你要做的工作很多,这样你也就“被充实”了。同时,一个某一方面比你强的人,当你在自我发展提升的同时,他们也在发展,每个季度大家见面畅谈一次,并非就你在提升,他们也在提升,这样你就会发现每次见面彼此都会有新的共鸣,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不但让你们的感情持续升级,而且让你始终受益。

2,知识提升投入

知识提升投入包括阅读与自我充电投入。但知识提升投入不是盲目的,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知识也是如此,不是你学的越多,看的书越多,拿的证越多,就越好。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什么硬件条件,就去准备。做管理,需要mba,就mba一下,做技术,需要注册工程师,就去准备考取,做会计需要注册会计师,就去努力,而不要见个证就想去试试,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放矢的精力聚焦才是最有价值的。

同时,知识投入也包括行业发展研究学习和企业状况及竞争对手发展状况学习了解。只有深入了解了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势,才能更准确的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和定位发展。

第三,实施实践思路问题

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做好规划,剩下的就是实施问题。很多人经常分不清楚战略和战术,长远目标和近期实施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迷茫。

我经常说战略就是方向目标,战术是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比如,我们要去那里旅游是方向目标,西安?三亚?还是去西藏?定了目标,下来才是考虑手段问题。是坐飞机?火车?长途汽车?还是自驾?根据自身资源及成本核算,确定如何去的问题。而很多人往往是在去那里的问题上很恍惚,却经常纠结在是硬座?硬卧还是软卧上?这就好比你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却整天讨论抱怨公司待遇低,压力大,不公平,其他同职同事比你挣的多的问题。如此下去,你会迷茫的,甚至会迷路的。

当然,也有人比较迷茫自己目前该具体做些什么,才能保证自己的工作积累始终处于正向积累,离目标越来越近。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经常遇到,特别上对目前工作没有太多兴趣而又不知道下一个选择该如何做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反推,首先你要明白的是:五年后你期望自己做什么?

比如说在职位发展维度上,目前只是个销售代表,五年后希望做一个公司的老总,那么第四年,你就必须是个副总,才有可能。而第三年,你必须是个总监才有可能,第二年,你至少需要是个主管,下一步才有可能。那么第一年,你必须积累一个做主管的能力与实力,同时再去寻找能成为主管的机会。以此倒推,你就明白了你明年的要实施的短期目标是什么。

当我们困惑的时候,应该静下来问问自己:五年后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么?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答案的话,你又如何要求別人为你做选择或开路呢?在生命中,上帝已经把所有选择的权力交在我们的手上了。如果连你自己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就是上帝来了,也不知道怎么帮你。

想清楚后,定了目标,做好规划,执着去实现,思考中成熟,实践中超越,你得到的一定比只想不做多很多。

篇2:职业规划要把握的因素是什么

一个企业创业能不能成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耶派网络认为决定创业企业成功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是:

1、团队

2、产品或服务

3、市场(时机、容量、等)

如果创业公司有个不错的团队,并且有一流的产品或服务创意,再加上好的时机,那这个公司的成功指日可待。

其实还有一个因素对创业公司的成功起很大影响,那就是正确的企业文化。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创业公司拥有完美团队、破坏性产品和绝佳的市场机会,如果他们没有好的企业文化,那这个创业公司也会完蛋。

那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呢?看看下面的十三条就知道了。

1.没有办公室政治。好的创业企业文化里,每个人都彼此信任。对点子的评价是基于其价值,而不是看是谁提出来的。大家对于将要获得的回报感到满足。而在一个不太好的创业企业文化里,每个人不满意自己的所得,每个人都想让别人知道他做了哪些事,即便实际上他并没做过。

2.你不是在单纯的工作,而富有使命感。一公司ceo经常会说一旦你意识到你不必做那些你正在做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精力充沛。好的创业企业文化是由这样的一些人构成的:他们有能力做很多事情,但实际上他们心甘情愿专注于公司的个别产品或服务。这样的文化的核心通常是信任公司,他们觉得公司从事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3.良好的竞争环境。好的创业企业文化要在精神上奖励表现出色的员工,而对表现不佳者要非常严厉,他们会很快淘汰那些达不到高标准的人。最终留下来的人会发现,他周围的同事都是跟他一样,甚至更为出色。

4.节省每一分钱。好的创业企业文化对每一分钱都很在意,费用方面会非常谨慎。Amazon公司用门板做桌子 的传统并不是这样会便宜(很可能不会),而是造成一种感觉,Amazon不会在办公家具上浪费钱。在创业的早 期,Interpid Learning Solution公司(注:被Madrona Venture Group和FTV Capital投资)内部 设了一个节约奖,奖给那些有超级省钱能力的员工。公司CEO得过一次奖,他租了一辆货车,自己一个人把附近一家公司搬家遗弃的会议桌拖回来了。在好的创业 企业文化里,成本控制意识很强,也很有感染性。

5.股权激励。好的创业企业文化会给员工这样的感觉:大家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公司迟早会成功的。员工可以享受到公司未来的价值。而在企业文化差的公司里,员工的激励几乎完全依赖于短期的现金激励。这里不是说短期的现金激励不好,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这样有利于实现短期目标。但是,如果员工仅仅只关注奖金,而对股权丝毫不感兴趣,那这表明他们对公司的未来没有信心。

6.完美匹配。好的创业企业文化是完美匹配的,公司战略正确并且跟远景目标保持一致,员工各司其职,做他们擅长的事情。从CEO到办公室文员的所有员工的想法一致。

7.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对公司的目标产生迷惑。沟通是公开和通畅的,有困难就直接提出来,而不是忽视掉。

8.充满激情责任心强的领导。创业企业的领导应该是公司的精神领袖,好的领导能够担负起责任并以身作则。作为公司的CEO应带头鼓舞士气。

9.互相尊重。在不太好的创业企业文化里,做业务的人会认为技术人员只对高深的技术感兴趣,而不是按照市场的 需求做出产品。技术人员会认为业务人员不懂技术),无法理解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架构师看不起产品研发人员,产品研发的看不上质量评估的。销售团队认为市场 营销的市场宣传没做好,每个人都认为销售团队的报酬过高。而在好的创业企业文化里,每个人都会对其他人所做的事予以尊重,对他人的成绩予以祝贺。员工之间 会有激烈但有益的讨论,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赞成,最终也能做出大家能够接受的决定。

10.专注于客户。好的创业企业文化非常关注谁是客户、客户想要/需要什么、客户当前的支付意愿等等。在你开 始写代码之前最好开始想这些问题,并且要在产品构思前与尽可能多的潜在客户进行交流。在产品或服务面市之后,客户的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好的创业企 业文化很少会对客户的问题感到惊讶,因为这些是充分了解客户的前奏和过程。

11.精力充沛。在你走进好的创业企业文化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办公室里充满能量,每个人都在专注自己的使。门是开着的、白板上写得满满的、每个人都在忙着做事、会议简单有效。

12.宽松的工作环境。创业企业应该有趣。在好的创业企业文化里,任何人都会体会到快乐。员工会告诉他们的朋友,他们是多么快乐。在这样的企业文化里抱怨是无藏身之处的。

13.真诚。好的创业企业文化不会企图走捷径,他们以最高级别的真诚态度对待客户、处理员工问题、编写代码、做日常工作。无论是容易还是艰难,他们都保持真诚。这种真诚意味着他们对公司产品充满信心,很放心地把产品交给用户。任何形式的欺骗,哪怕是部分欺骗,都是不可接受的。

篇3:职业规划要把握的因素是什么

关键词:电视新闻,想象力,剪辑意识,稳定性

一条好的电视新闻, 不仅与记者、编导、剪辑等环节有关, 更是与一名合格的新闻摄像人员的拍摄紧密相关。合格的新闻摄像人员不仅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 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别人还没有用过的角度, 利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 让电视新闻画面更具吸引力。

一、想象力是影响电视新闻画面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 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 电视新闻摄像也不例外。让电视新闻画面具有吸引力, 不仅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必须遵循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 同时又需要具备极强的个性化行为特征。摄像记者的个性化行为特征主要通过富于个性的画面内容选择、画面构图处理、画面技巧运用和画面语言组织表现出来。

摄像人员的想象力来自生活知识和艺术修养, 它可以引导摄像人员去设计并选择素材、环境、机位和角度, 以确保摄录合乎新闻事件本身的画面。

摄像记者在发挥想象力时, 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 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 从而既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虽然被摄物体是客观发生的, 但摄像师本身用自己视角来操作机器记录下客观事件, 因此, 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 但画面里表现对像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比如说景别中的远景画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 强调这种空间、规模、气势、场面等信息对人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和震撼;再比如特写反映的内容, 具有“重点强调”、“特别写照”的特性和含义, 具有更强的表现导向作用;近景中的人物被感动得流泪, 无论是拍者还是观者, 往往容易停留在一般的表现和接受范畴。但如果是特定, 则是一种“放大”"的表现追求和具有"撞击"般的感受。这些各异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等的运动表达手法, 还有色彩造型的确可以被赋予事物不同的涵义或情感。

二、真实性是影响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根本因素

作为被采摄对象的新闻事实, 其首要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的发生、发展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新闻事实按照自身的逻辑在那儿发生、发展、变化着, 而摄影记者的图像采摄活动, 则是围绕着事实的发展与变化而展开。事实的发展与变化, 可以影响甚至打断记者的图像采摄活动, 而记者的图像采摄活动, 却不能去干扰、打断甚至改变事实的发展进程。事实第一性, 传播第二性, 从新闻传播的这一原则出发, 对新闻图像采摄活动与新闻事实发展进行的两者关系做出上述把握, 才能使所摄影像达到最大程度的真实。

为此, 电视新闻在采访拍摄中必须遵循“三位一体”的新闻拍摄原则。“三位一体”是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一个显著特征, 指的是摄像记者在利用摄像器材进行图像拍摄时, 必须与被摄事实处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当中, 即新闻记者的图像采摄与被摄事实的发展是在现场同步进行的。

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新闻图像采摄, 首先受到新闻传播原则的制约, 这主要表现在对事实的真实记录与真实传播这一基本要求上。摄影记者必须紧紧追随事实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事实外在形态与内在逻辑的观察、分析和判断, 去挖掘事实的真相。其次, 新闻图像的采摄又须按照图像采摄的规律来进行或展开, 摄影记者的观察与拍摄, 都必须立足在一定的空间位置——拍摄点上, 抓住一定的拍摄时机——时间点。

三、剪辑意识是影响电视新闻画拍摄的主要因素

电视新闻拍摄中剪辑意识, 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 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 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摄像的剪辑意识可以帮助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内涵, 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这对于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高效率, 对于提高报道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剪辑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对新闻片的总体理解能力, 体现了记者在拍摄现场的观察力、判断力的强弱。一句话, 它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和作为电视摄像人员的总体素质。摄像记者运用剪辑意识进行拍摄, 需按照原来的设想或分镜头画面剧本逐个拍摄画面, 并保证每个画面的质量。画面的拍摄及连接符合剪辑的基本原则。

1、画面长短的确定。

每个镜头画面不能太短, 也不能太长。当然, 当内容丰富时, 也可使用长镜头画面来表现。长短镜头画面的连接要有变化, 才能给人节奏感, 不至于平淡。

2、每个镜头画面的时间一般只有几秒钟, 如果表达的内容太多, 观众难以看明白。最好一个镜头画面只表达一个意思。

3、不同景别的连接要注意景别的变化, 一般根据拍摄的内容确定景别的使用, 当景别变化时应避免画面跳动。

4、不同拍摄角度镜头画面的连接。拍摄角度的变化要符合视觉的变化习惯, 否则也会产生跳动。

5、电视剪辑符合动接动、静接静的基本, 如果运动镜头画面

与固定镜头画面连接, 运动镜头画面要有起幅与落幅, 避免产生太大的视觉冲击。

6、在拍摄过程中, 要根据电视新闻的特点和拍摄对象的内容, 在适当环节要录有同期声。

四、保持画面稳定是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基本要求

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画面稳定呢?

首先要始终保持画面基本线条“横平竖直”,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人们的习惯印象和固有的概念往往是他们判断的标准。只有这样, 才是人们所谓的“稳”;当利用摇镜头摄像时, 要尽量缓慢移动且要保持水平移动。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 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稳, 摄像人员还必须练习臂力, 要能“托得住”、“托得稳”摄像机, 其运动线应是水平弧线而不是水平的波浪线。肩扛摄像机运动拍摄时, 两腿最好走直线、迈小步, 腿弯曲, 要尽量使摄像机与肩保持一定距离, 双臂最好展开并离开左右胸。

摄像时如果利用三脚架, 为保证画面的稳定, 首先必须选好中心机位并在试摄过程中调整机位和角度, 否则, 尽管利用三脚架固定摄像机摄像, 也只能保证画面不晃动 (机位稳定) , 而无法保证画面稳定。

总之, 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 要想所摄画面稳定, 摄像人员必须了解三脚架的性能和熟练掌握各部件的调整, 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在灵活运用过程中保证画面的稳定性。

任何镜头都要以稳定画面开始并在稳定画面中停机, 这是从镜头组接和人们心理要求角度谈的。任何镜头 (摇、推、拉等) 都要有足够长的时间保证画面的相对静止, 否则, 组接后的画面将动来动去而使人眼花缭乱。同时, 要根据解说词保证足够的画面稳定时间, 影视作品的特点主要是以视听效果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所以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其艺术效果。

影视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画面的稳定性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画面的稳定性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 深入的理论学习, 以及身体素质的训练。

参考文献

[1]任金州, 高波.电视摄像[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

篇4:改进教育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中小学学生教育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盖茨基金会在美国10个州的一些城市做了广泛调研,结论是:教师。盖茨基金会的报告说,最能影响学生水平的因素,不是学校的系统,不是班级的大小,不是课外辅助的活动,而是高素质、高效能的教师。

这个结论得到许多教育专家的认同。虽然认同结论的人很多,但如何才能把这个结论转化成为有效的教改措施?

老师是核心,绩效是关键

华盛顿市在2007年发动过一场以“改进教师绩效”为中心的中小学教改,领军者是一位韩裔美籍女士李阳熙。这场教改搞得轰轰烈烈,李阳熙一时间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人物,还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她的教改措施有两大亮点:一是把教师的绩效量化,用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二是把量化的绩效和教师的收入挂钩,绩效高的教师提工资得奖金,绩效差的教师会被解雇,以此来形成激励机制。在她的领导下,华盛顿地区的学生考试成绩的确有所提高,但她的教改也遭到很强烈的批评。

对于用考分来量化教师的绩效,批评者指出,这种措施会使教师过分重视“考分”,导致课程内容“狭隘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批评者披露,有些教师为了自己的高绩效,竟然作弊,涂改学生的考卷,以拉高考分。

对于“绩效与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批评的声音更强大,很多批评者表示,教师作弊涂改考卷,就是这种激励机制诱发的,这种机制会使作弊“体制化”。另外,这种机制还会导致教师内部的恶性竞争,使教师不能用团队合作的精神来改进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会趋向于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解雇低绩效教师”的措施,除了受到批评,还受到强烈的反抗。很多教师表示,他们宁愿要有安全感的低工资,也不要不安全的高工资高奖金。这种反抗通过教师工会的集体行动,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李阳熙用“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方式来推行改革,解雇了很多教师和校长,还关闭了一些学校。这些行动被批评为不透明,缺乏民主程序,不征求家长的意见,不顾及社区的民意。虽然这些解雇都是以“绩效”为名,但批评者揭示,有些解雇是为了把“反改革”的人拉下马,其中有的人“绩效”其实很高。

反对派最后利用“民主程序”终结了这场教改。李阳熙是由民选的华盛顿市长芬蒂在2007年任命为教育总监的,并且在改革中得到芬蒂的鼎力支持。2010年芬蒂竞选连任,反对派展开了大量的活动,结果芬蒂在初选中被击败,李阳熙随后辞职。

改革中的陷阱:绩效不等于考分

华盛顿教改的流产,反映出“改进教师绩效”的艰难,这种艰难和“绩效难以量化”密切相关。

有量化目标的改革比较容易进行,由于目标明确,对于如何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就能有客观衡量的标准,易于达成共识。当没有量化目标时,很多改革者会试图确立一个量化目标,再推出一套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这个过程中,从把目标量化的方法,到实现量化目标的各种手段,都布满陷阱,会使改革者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许多改革者在为自己的方法手段辩护时,往往会情绪化,失去冷静,把手段当做目标,忘记了改革的真正目的。

譬如李阳熙用很大的精力来宣传辩护“教师收入和学生考分挂钩”的方法,甚至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会夸大学生考分提高的程度。这些做法招致更多反感,于是,争斗愈来愈激烈,情绪越来越对抗,愈加無法合作来实现原本有可能达成共识的非量化目标。

李阳熙在华盛顿的失败,并没有阻止盖茨基金会对“改进教师绩效”的继续努力。由于盖茨基金会是私人机构,其活动不会受到选举的影响,因此可以更加从容地进行改革的尝试。

盖茨基金会选择了7个城市学区的近3 000个教师合作,试图解决教师效能测量手段的问题。盖茨夫人在一次媒体访问时说,盖茨基金会希望能够创造出一套制度,让美国的学校充满高绩效的教师。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盖茨基金会创造出的新制度究竟能产生什么绩效,但其“改进教师绩效”的尝试,肯定可以给关心教改的人更多启发,可以使人更加重视教师绩效素质的问题,把更多的教育资源吸引到改进教师绩效的方面来。

谨防政绩干扰绩效

在不少国家,教师绩效的问题没有受到重视,大量教育资源被用在物质设备方面,以为修建现代化的教室、提供营养丰富的午餐,比教师绩效更为重要,而没有认识到教师的绩效素质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回想我自己接受教育的经验,可以深深体会到教师绩效素质的重要性。我在中国接受中小学教育,那时中国仍处于贫困和封闭的年代,学校缺乏现代化设备,食堂午餐的营养不丰富,老师的工资都很低。但我深深记得有3位教师,以他们优秀的绩效素质,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给我装备了进入现代化的精神设备。

第一位教师是小学的自然老师,他以极大的热忱给学生讲解宇宙的奥秘,启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他常带我们去天文馆,讲给我们听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科学伟人的人格魅力。从他那里,我们获得了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人不断地学习。不需物质刺激,不需优良环境,好奇心是驱使人学习的永动机。

第二位教师是中学的生物老师,他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讲授了进化论和基因论。当时是“极左”年代,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解释充斥着政治教条。是他讲授的进化论和基因论,开启了另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更有说服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的思维习惯产生终身影响。当进入社会,面对复杂的问题,他们会习惯于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分析和表述。

第三位教师是中学的几何老师,如果是为了让学生应试考高分,他只需要讲授欧几里得几何,但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他给我们介绍了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他讲述了罗巴切夫斯基如何挑战权威的欧氏平行公理,如何把几何世界从平面拓展到曲面,如何论述了“从直线外一点至少可以引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我深深记得我当时受到的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给我的终身影响:权威公理是可以被怀疑和挑战的,当人的视野拓展到更加宏大的世界,人应该有超越权威公理的怀疑精神。人类知识的创新,需要怀疑精神。

如果一个国家的学校里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教师,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提升就能有更大的希望。找到培养优秀绩效教师的方法,要比修建新式教室、增加营养午餐更重要。不过,可量化的教室、午餐易于显示“政绩”,这就使得教育资源很容易被用于这些地方,而不是用于改进教师绩效。对这种因政绩需要而偏离绩效的倾向,需要警惕和反省。

篇5:把握学校要教什么的学习心得体会

面对试题,不要问:正确答案是什么?

我们要问:学校要的是什么?

小学的时候,每门课还能打90来分,可到中学以后,只能在70分左右打转转。我不乐意运动,又怕风吹日晒,只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一旁看我喜欢的书。当然,那个时候朋友也很少。我经常看历史书、哲学书,而不喜欢看对学校学习立竿见影的书。尽管我博览群书,掌握了很多知识,但学习成绩还是不怎么样。虽然成绩不好,但我并不觉得难堪。这也许是妈妈没有责怪我的缘故。

我这个人缺少耐心,听课精神不集中,上课的时候连5分钟也坐不住。有的时候坐是坐下了,可魂儿却飞到了虚无飘渺的九霄云外;有的时候翻开了笔记本,但不知道瞎写些什么。有一次,我在市里主办的科技小发明比赛大会上荣幸地获得了金奖。老师们对此大惑不解,学习那么不好,还能获大奖吗?于是,老师们更加注意我,时不时地批评我精神溜号,学习不用功。在我看来,学校里教的内容没有多大用处。我对老师的能力也不敢恭维。我越不承认这些老师,这些老师就越发对我摆出权威的架式。我有点桀骜不驯,有时候竟然不做作业,故意气他们。老师问我为什么不做作业,我却摆出一幅心不在焉的姿态,怪声怪气地说:那样的作业做不做又有什么关系呢!

老师非常生气,动手打了我。这就使我产生了逆反心理。他越打我,我越觉得老师没有能力,心里直犯嘀咕:“你没有水平,就拿老师的架子来压我。”有一天老师罚我,让我长时间地举着手坐着,什么时候承认错误,什么时候才能把手放下来。我觉得自己没有错,无所谓承认不承认,所以倔强地坚持着,就是不认错。老师一看实在拗不过,就软下来了,说:你就认个错,把手放下来不好吗?可我死不认错,继续僵持着,硬是把老师的下班时间拖延了两个多小时。师生关系搞得越来越紧张,我的学习成绩当然也就每况愈下了。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妈妈替我担了不少心。那个时候我觉得,让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和参考书,只为考试题寻找和解释正确答案,选择正确答案划记号的考试,这些都是无知愚昧的行为;我认为,我们的伦理和教学构成不应该一味地敷衍眼前的社会需求,而应该想方设法去挖掘学生的潜在创意;我们的历史教材不应该无视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不应该抹杀学生朝气蓬勃真实执着的人生观。当时,我认为那些都是抹杀学生学习兴趣的。这些想法至今都没有改变,但是我对老师的态度是彻底改变了。我非常后悔那个时候自己对老师桀骜不驯的错误态度。

韩国学生大部分都很聪明,但是也有过于急躁、过于自信的`一面。他们当中的确有很多学生具有新的创意。但是这种创意往往被学校教育所压抑,所以导致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厌倦。

在西方,刚刚出现学校的时候,学生和老师都是平等的,他们既是师生又是同僚和朋友。他们可以一起到咖啡屋,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探讨新的文学。这既是学术的研讨又是很有趣的学习。这一现象在产业革命以后便悄然消失了。

篇6:职业教育中要把握好“三个衔接”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由此可知,职校学生不光要习得知识、学的技能还要学会自身的素养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完美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中国的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笔者认为,这句话精准、全面地阐述了职业教育的作用。职校既不像普高那样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存在企业、工厂那样的劳务关系,所以在实际的管理和教学中要考虑到各种关系,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中应当把握好以下三个衔接:

一、课堂与车间之间的衔接

这里面也包含着两层关系,第一是文化课学习与技能培训。从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出发,专业课理论成为课程结构的主体。同时专业课又必须深深根植于文化基础课的土壤中,并从文化课吸取必需或有益的“养分”。因而在建构总体课程结构时,应围绕专业课合理配置文化课,既要突出专业课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文化课的基础和相关辅助功能,科学地分布文化课、专业课“比重”,达到整体的协调一致。第二是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良好操作的保证,所以这个也需要考虑。

二、学校车间与工厂之间的衔接

有句话说得好:学校车间是学校,工厂就是社会。在学校的车间里,有老师耐心的教导和充足的时间去磨练,但是在企业和工厂,面对是同事的竞争、利益的掺杂、职业道德的体现等等因素。在德国,这些问题是没有的,因为他们采用“双轨制”,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近年来,我们也尝试此种办法,哈尔滨市政府领导提出了“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技师学院建设问题”的思路,提醒劳动部门“从国企改革、职工„并轨‟中找出路”。于是,“由学校兼并企业,把企业的生产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办一个前校后厂、产学一体化新模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大胆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思路初现端倪。

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衔接

职校的学生大部分毕业之后直接走向社会,在心智、综合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学校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实际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社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职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进而成人、成才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使职业教育成为全民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

篇7:小班化教育要改变的是什么

一、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

任何一项改革, 首要的是理念的问题。理念问题是推进小班化研究的前提和深层目标。理念指导下的实践, 才能保证小班化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 才能产生实效。我们通过学习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小班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价值的选择, 是一种新的教育潮流和趋势。小班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以学生为本, 在于提高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小班化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小班化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结合学校实际, 我们确立了三大策略:找到了一条新的教育方向——探索和实施小班化教育, 关注每一个孩子;明确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建设人人追求成功, 人人体验成功, 人人获得成功的小型精品学校;确立了新的学校发展路径——努力实施小班化背景下的成功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

同时, 学校确定了开展小班化教育的理念:“成功人生”的发展观, “主体生成”的学生观, “开发潜能”的教学观, “人本和谐”的管理观, “多元促进”的评价观, “合作共赢”的团队观。为了更好把握小班化教学核心, 把“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五个注重”, 即注重教学角色的多向转换, 注重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 注重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注重小组和个别化教学, 注重教与学的反馈交流。

二、管理文化的重建

培养适应小班化教育的新型教师, 需要变革学校管理, 实现精品服务意识+人性化的合作管理+配套的管理制度。在小班化教育中, 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开发获得空前的重视, 表现在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教师、家长服务, 特别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使每一个学生在单位时空里获得更多的教育服务;表现在营造良好的互相尊重、共同负责、高度自律的人文合作环境, 人际关系和谐。小班化强调每一个成员都是学校的主人, 分工管理在学校多个层面展开, 包括师生、生生、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合作管理。如我们采取五大单元管理和组建小班化核心研究小组的方式, 使“四方参与, 各负其责, 统一规划, 分头推进”, 有效激发了各管理者和教师的智慧, 形成竞争、协作、共同快速发展的工作局面。

为了推进小班化工作的实施, 我们出台了《教师研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班集体建设制度》《评价制度》《教学流程管理》《小班化教育教师常规要求》等制度, 用制度引导、规范行为, 让小班化的理念融入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

三、良好环境的创建

小班化教育的环境建设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硬环境。我校结合小班化理念对厅廊文化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布局, 如在大厅悬挂学校师生“全家福”照片, 教室布置明亮温馨, 营造如家一样的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书包、衣物柜, 有几台供学生使用的电脑, 改变传统的课桌排列方式, 配备了课间“快乐屋”、活动室, 等等。二是软环境, 如营造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建良好的集体氛围, 等等。为此, 我们提出教师要做到“三多”和“三会”:多微笑、多帮助、多鼓励;会赏识、会宽容、会等待。

四、教育教学范式的转型

从原来的大班型教育到现在的小班化教育, 教育状态的改变促进了教育实质性的变革。当前小班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越来越趋于民主化、人性化、个性化和儿童化, 因而需要教育教学范式的转型, 需要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中心地位。我们力求教师做到三变:变教师主宰课堂为学生主宰学堂;变静态课堂为动态学堂;变教法优先为学法第一。我们提出课堂做到5个100%:100%获得发言机会, 100%参与实践活动, 100%参与合作学习, 100%受到不同程度的个别关注, 100%达标。我们提出课堂以三种手段关注差异:一是分层推进, 二是灵活的教学策略, 三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落实差异教学。

五、教师研究行为的回应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的过程, 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作为管理者, 如何在小班化研究中让教师舒展自己的个性, 将各个不同的乐音汇合成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这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对此, 我们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强调“教师培训”+“校本培训”, 即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学习相关的理论, 形成教学改进策略和模式, 明晰操作方法和手段, 填补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落差;二是开展有效地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和反思改进实践活动, 促使教师思考并分析自己的课堂行为习惯,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研究师生行为的内在联系, 提高对学情、教情的把握力;三是做到有丰富的研究积累,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随时给教师搭台, 发现典型经验及时推广, 鼓励教师能把想好的干出来, 把干好的说出来, 把说出的写出来。

六、以学生为本的行动跟进

小班化的培养目标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 帮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激励每一个学生成功发展, 成就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特长, 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 就要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特色活动、评价等方面入手,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在课堂上, 我们要求做到6个关注:即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关注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程建设上, 除了构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建立学生社团外, 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个人人生导航课程。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原则, 让学生参与学校环境建设、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多彩成功文化节活动。学校建立了发展性评价机制, 倡导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做到读懂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

篇8:管理网店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7月1日起,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下简称《办法》)正式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行政规章。

《办法》规定,从事网络交易的自然人,应向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提交其姓名和地址等真实身份信息,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以此看来,网店实名制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规范经营主体,将电子商务虚拟身份“责任化”。填补之前存在的法律监管盲区,对网购行业和消费者而言是一件好事。

从长远来看,新政策有助于推动整个网上零售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毕竟,网络购物在之前属于模糊地带,由于监管缺失,过去因网络交易产生的纠纷和争议层出不穷,消费者在享受网络购物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假货、次品和恶作剧等造成的困扰。一旦实名制全面推行,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假货带来的危害。

必须承认,现在的电子商务依然存在很大缺陷,这种“自由企业制度”,有低成本和自我雇佣的特点,却无法对问题进行有效追踪。以C2C为例,如果购买者对网购商品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鉴定清楚,之后就难继续追究,即使投诉,网络平台商最多将劣质商家降低信用评级,惩罚力度有限,但它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而实名制的好处在于,一旦出现质量纠纷,消费者就可以“按图索骥”,从而有效维权。

“网店实名制”已不新鲜。早在2008年,实名制一说就首度被官方提及,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全球金融风暴正盛,实名制政策不健全,实施难度大,再加上民众意见较大,决策层暂缓了这一制度的全面推行。不过,在此次《办法》出台之前,网店实名制已在淘宝商城、腾讯拍拍这样的大型交易网站论证过,被证明这一方式能减少欺诈事件的发生。

网店实名制有人为之叫好,但存在的制度争议也很大,不少人已经开始感到恐慌——担心实名制是下一步实施税收的前奏曲,从而变成一种“管制性工具”。而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网店实名制出台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今后征税铺路。

不可否认,网络购物的快速兴起,对实体店造成了一定的冲击。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2600亿元,连续5年实现100%以上的增长。从长远来看,网店征税有利于整体商业环境的公平竞争。

但从社会层面来看,网店关系到目前国内严峻的就业问题,低进入门槛及其便捷性,使其在解决就业困难方面,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目前这种大背景下,网店关系到一部分人的就业和生存问题,理应给以政策优惠和支持。毕竟中国的网购行业才刚刚迈开步伐,此时设置严格的制度门槛,可能会扼杀整个行业的积极性。

人们的担心并不是没有依据。我国财政收入预计今年将跨入8万亿元时代,仅次于美国跃居全球第=,但地方政府“大跃进”式的疯狂投资,导致地方债务危机严重。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增加税收来源,为它们的“疯狂行为”埋单。国家工商总局已经表示,相关办法尚处于调研论证阶段,待时机成熟后再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外界看来,这种言论在现阶段可能只是探风而已,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业内就有可能出现网店主不愿见到的情况。

无法不让人猜疑的是,在有关收税与否的话题上,有关部门牙关紧咬,只字不提。

按我国现有税务法,经营型企业在网上交易应缴17%的增值税,如只是买进卖出的店家,缴纳4%的增值税。而根据商务部的构想。网络购物力争到“十二五”末交易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如此巨大的交易数额。显然不能游离于税法视野之外,、

另外,我们还须看到,实名制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网络实名登记注册之后,紧接着就会像实体店一样进行税务登记、纳税。而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此一来,网店商品的价格肯定会上涨,最终转嫁给消费者。而目前网络购物大多是年轻的消费群体,网购商品物美价廉的优势一旦瓦解。消费者的信心自然就会受到冲击,导致热情减退。

我们为出台网店实名制政策而叫好,但要打消经营者的顾虑,相关部门还得考虑三个问题:首先,工商注册登记时,网店与实体店应该有所区别对待,在管理费、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甚至减免政策;其次,简化操作流程,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不为网店的开设设置障碍;再次,对于网店如何征税、多大额度的交易该征收,管理部门应该有一个度,不可“竭泽而渔”,争取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在监管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监管才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网络购物要想有美好的未来,就需要以监管维护网络交易秩序,给坑蒙拐骗者套上枷锁。但是,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权力边界,谨防权力介入过度,并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监管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用好这把剑很重要。

篇9:改进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这个结论得到许多教育专家的认同。虽然认同结论的人很多, 但如何才能把这个结论转化成为有效的教改措施?

老师是核心, 绩效是关键

华盛顿市在2007年发动过一场以“改进教师绩效”为中心的中小学教改, 领军者是一位韩裔美籍女士李阳熙。这场教改搞得轰轰烈烈, 李阳熙一时间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人物, 还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她的教改措施有两大亮点, 一是把教师的绩效量化, 用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二是把量化的绩效和教师的收入挂钩, 绩效高的教师提工资得奖金, 绩效差的教师会被解雇, 以此来形成激励机制。在她的领导下, 华盛顿地区的学生考试成绩的确有所提高, 但她的教改也遭到很强烈的批评。

对于用考分来量化教师的绩效, 批评者指出, 这种措施会使教师过分重视“考分”, 导致课程内容“狭隘化”,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批评者披露, 有些教师为了自己的高绩效, 竟然作弊, 涂改学生的考卷, 以拉高考分。

对于“绩效与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 批评的声音更强大, 很多批评者表示, 教师作弊涂改考卷, 就是这种激励机制诱发的, 这种机制会使作弊“体制化”。另外, 这种机制还会导致教师内部的恶性竞争, 使教师不能用团队合作的精神来改进学校的教育质量, 而会趋向于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解雇低绩效教师”的措施, 除了受到批评, 还受到强烈的反抗。很多教师表示, 他们宁愿要有安全感的低工资, 也不要不安全的高工资高奖金。这种反抗通过教师工会的集体行动, 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李阳熙用“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方式来推行改革, 解雇了很多教师和校长, 还关闭了一些学校。这些行动被批评为不透明, 缺乏民主程序, 不征求家长的意见, 不顾及社区的民意。虽然这些解雇都是以“绩效”为名, 但批评者揭示, 有些解雇是为了把“反改革”的人拉下马, 其中有的人“绩效”其实很高。

反对派最后利用“民主程序”终结了这场教改。李阳熙是由民选的华盛顿市长芬蒂在2007年任命为教育总监的, 并且在改革中得到芬蒂的鼎力支持。2010年芬蒂竞选连任, 反对派展开了大量的活动, 结果芬蒂在初选中被击败, 李阳熙随后辞职。

改革中的陷阱:绩效不等于考分

华盛顿教改的流产, 反映出“改进教师绩效”的艰难, 这种艰难和“绩效难以量化”密切相关。有量化目标的改革比较容易进行, 由于目标明确, 对于如何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就能有客观衡量的标准, 易于达成共识。当没有量化目标时, 很多改革者会试图确立一个量化目标, 再推出一套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这个过程中, 从把目标量化的方法, 到实现量化目标的各种手段, 都布满陷阱, 会使改革者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许多改革者在为自己的方法手段辩护时, 往往会情绪化, 失去冷静, 把手段当作目标, 忘记了改革的真正目的。

譬如李阳熙用很大的精力来宣传辩护“教师收入和学生考分挂钩”的方法, 甚至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会夸大学生考分提高的程度。这些做法招致更多反感, 于是, 争斗愈来愈激烈, 情绪越来越对抗, 愈加无法合作来实现原本有可能达成共识的非量化目标。

李阳熙在华盛顿的失败, 并没有阻止盖茨基金会对“改进教师绩效”的继续努力。由于盖茨基金会是私人机构, 其活动不会受到选举的影响, 因此可以更加从容地进行改革的尝试。

盖茨基金会选择了7个城市学区的近3000个教师合作, 试图解决教师效能测量手段的问题。盖茨夫人在一次媒体访问时说, 盖茨基金会希望能够创造出一套制度, 让美国的学校充满高绩效的教师。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盖茨基金会创造出的新制度究竟能产生什么绩效, 但其“改进教师绩效”的尝试, 肯定可以给关心教改的人更多启发, 可以使人更加重视教师绩效素质的问题, 把更多的教育资源吸引到改进教师绩效的方面来。

谨防政绩干扰绩效

在不少国家, 教师绩效的问题没有受到重视, 大量教育资源被用在物质设备方面, 以为修建现代化的教室、提供营养丰富的午餐, 比教师绩效更为重要, 而没有认识到教师的绩效素质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回想我自己接受教育的经验, 可以深深体会到教师绩效素质的重要性。我在中国接受中小学教育, 那时中国仍处于贫困和封闭的年代, 学校缺乏现代化设备, 食堂午餐的营养不丰富, 老师的工资都很低。但我深深记得有三位教师, 以他们优秀的绩效素质, 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 给我装备了进入现代化的精神设备。

第一位教师是小学的自然老师, 他以极大的热忱给学生讲解宇宙的奥秘, 启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他常带我们去天文馆, 给我们讲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的故事, 让我们感受科学伟人的人格魅力。从他那里, 我们获得了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正是这种好奇心, 驱使人不断地学习。不需物质刺激, 不需优良环境, 好奇心是驱使人学习的永动机。

第二位教师是中学的生物老师, 他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讲授了进化论和基因论。当时是“极左”年代, 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解释充斥着政治教条。是他讲授的进化论和基因论, 开启了另一扇窗户, 让我们看到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更有说服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的思维习惯产生终身影响。当进入社会, 面对复杂的问题时, 他们会习惯于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分析和表述。

第三位教师是中学的几何老师, 如果是为了让学生应试考高分, 他只需要讲授欧几里德几何, 但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 他给我们介绍了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他讲述了罗巴切夫斯基如何挑战权威的欧氏平行公理, 如何把几何世界从平面拓展到曲面, 论述了如何“从直线外一点至少可以引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我深深记得我当时受到的震撼, 以及这种震撼给我的终身影响:权威公理是可以被怀疑和挑战的, 当人的视野拓展到更加宏大的世界, 人应该有超越权威公理的怀疑精神。人类知识的创新, 需要怀疑精神。

如果一个国家的学校里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教师, 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提升就能有更大的希望。找到培养优秀绩效教师的方法, 要比修建新式教室、增加营养午餐更重要。不过, 可量化的教室、午餐易于显示“政绩”, 这就使得教育资源很容易被用于这些地方, 而不是用于改进教师绩效。对这种因政绩需要而偏离绩效的倾向, 需要警惕和反省。

篇10:做企业,要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很多诱惑。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要能科学冷静地分析诱惑,看清诱惑背后的实质,要基于企业的使命,真正搞明白企业的使命是什么,明白企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明白做企业跟做生意、做买卖还是有根本不同的。

我想起几天前看到的两条新闻报道:第一个是联想控股与枣庄市政府签订了协议,约定在未来5年内,斥资180亿元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第二个是TCL实业(香港)作价8880万元认购下属控股公司添利百勤所配售的股权,进入油田工程行业。联想和TCL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信息领域的大企业,现如今,一个炼煤,一个炼油,纷纷进军和原主营业务不太相关的行业,教人不能不生出几分反思。

以联想控股在枣庄建设的煤化工产业基地为例,其投资的煤制甲醇及烯烃项目,前景看似很诱人。据测算:一吨煤的销售利润约为150元;若转化成电能其利润可达500元;若转化成甲醇其利润约为800元;若再转化成下游产品,则利润可高达5000元!通常,投资煤制甲醇及烯烃项目的企业,或掌握技术,或手中握有资源。如投资煤制甲醇及烯烃项目非常成功的神华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煤炭开发企业,道达尔拥有世界上第一个集MTO、OCP和聚合装置于同一生产线的半工业化装置。而联想控股在煤化工产业方面的技术和资源均不占优势,它投资煤化工,此举难免带有很有强的投机色彩,其后续发展令人担忧。

做企业,必须坚定这样一个信念:企业的成功不是表现在暂时的资本业绩、利润的多寡上,如果不能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即使在三年、五年内多赚三十亿、五十亿,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做企业,不是做生意,不能见钱就赚,更不能被一时高利润的诱惑牵着鼻子走,否则就会离自己的使命定位越走越远,忘了企业的使命是什么,结果赚了一时的快钱却迷失了本性,衰败的种子也就此开始发芽。

希腊有这么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有一名叫做塞壬的人面鸟身的海妖,飞翔在大海上,拥有天籁般的歌喉,常用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而使航船触礁沉没,船员则成为塞壬的腹中餐。但是,善弹竖琴的太阳神阿波罗之子俄耳甫斯就顺利地抵抗住了塞壬的诱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用自己的琴声压倒了塞壬的歌声。言归正传,如果把企业比作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航海者,把一时高利润的诱惑作“听上去很美”的塞壬的歌声,那么企业能否抵挡住歌声的诱惑避免触礁之祸,抑或能否娴熟弹奏“核心能力”这把琴,压倒歌声从而顺利航行呢?现实是,许许多多的企业由于使命模糊不清,战略摇摆不定,在“塞壬的歌声”诱惑下,哪个行业有超额利润可图,就进军哪个行业。长此以往,高利润、来钱快的诱惑,极其容易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方向,更严重的是会冲击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将企业引至万劫不复的深渊。

从主观上讲,做企业的人往往容易自我放大,比如做服装成功了,以为做电脑、房地产也能成功,以为没有干不了的事。从客观上讲,企业一旦有所成功,四面八方都来向你推荐项目,向你招商引资。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谨记企业的愿景和战略目标,培养“自我控制力”。宏基的创始人施振荣就有着这样的“自我控制力”。当年,宏基集团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进军房地产,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来钱快,百十来亿很容易就进了口袋。但是,当时施振荣清楚地认识到,搞房地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无益处,就放弃了这一看似千载难逢而又唾手可得的机会,专心做电脑主业。试想,如果当时宏基毫不犹豫地进入房地产业,并且大发了一笔,他还能安安心心做电脑吗,还能有今天的辉煌吗?

为什么波音不搞发动机?为什么可口可乐不做牛奶?为什么丰田不搞钢铁?概观全球500强,其主业都很清晰,往往闻其名就知其主业是什么。例如丰田汽车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可谓名实相符。难道这些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没有遇到过诱惑吗?但是,由于他们对愿景和战略目标的深透理解与近乎宗教般的坚持,企业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并能确保企业的发展不跑偏,确保企业持续的成长。

日本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先生曾经有如下的论述:中国的一些企业家对赚钱感兴趣,而日本企业家对生产产品感兴趣,这是很大的区别,像丰田公司,永远是汽车、汽车、汽车。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公司,始终在他们自己的行业里越做越深,就像任天堂公司,只做电子游戏,但这个公司现在发展得如此之大,它目前的市值在600亿至700亿美元之间,它就是靠做游戏发展起来的。如果你成长为全球范围的游戏强者,市场就会有很多钱可赚。那么在中国,如果你是任天堂的山内溥先生,中国的山内溥就会开始用这笔钱做其他行业了,因为中国国内有太多的机会,会导致有些企业家失去了视野,不再为国际化而努力。他们仅在国内运作,同时开始出口,他们也不为在美国市场打造品牌而投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只能是中国企业的原因,他们只能做出口。绝大多数日本企业都会在自己的领域做深做强,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创新,加大投入,抬升价格,生产出比西方厂商更好、更精致和更小巧的产品,因此我们必须战胜日元飙升和昂贵的劳动力带来的困难,这就要我们下工夫搞创新。因为仅靠卖同样的产品,我们必须要赚取相当于上一年两倍多的利润才行,因此唯一的途径,就是生产更好的产品。

篇11:为什么要树立服务是商品的观念

进入了21世纪以后,服务在任何行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就连IBM也称自己是一个服务型企业,因为IBM的主要利润来源是靠服务得到的。因此,可以这么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是服务员、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都是服务链的服务经济时代,进入了服务制胜的时代。

什么是服务?

服务是满足他人需求的价值双赢的活动,服务的目的是为他人提供解决方案,服务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互动感情的沟通价值的确认。服务是以劳动的直接形式创造使用价值,满足人们需求的一 种劳动方式。服务是一种以物质条件为凭借,以活动本身为主要消费对象,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一种特殊劳动。

为什么说服务是商品?

今天我主要以列车、飞机、酒店为例,谈谈服务是商品的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把列车、飞机、酒店划归到流通流通领域。认为列车、飞机、酒店没有生产实物产品,就不属于生产领域,因此,也就不存在商品交换等观念。

人们总认为,列车、飞机、酒店只是提供服务,这服务主要是付出型的,奉献型的。因此,铁路讲“人民铁路为人民”;民航说“人民航空为人民”;邮政也喊“人民邮政为人民”;供电行业也高呼“人民电业为人民”……他们都是为了人民去服务的,但是消费者却对他们的服务不满意,感到他们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差、服务态度冷、服务功能缺、机制不高效、流程不顺畅、承诺有欺诈、遇事踢皮球、差错经常有。

他们在为人民服务中,只认为他们的服务是一种精神奉献,不认为服务是一种商品,更认识不到提高服务质量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服务工作,人人都说重要,却都没有明确的服务质量概念,也没有一种切实可行的在质量控制下的服务质量标准。当然,也就没有商品市场观念。

我们知道,酒店是向旅客提供住、食、行、游、购、娱乐等旅居服务的;列车也是向旅客提供住、行、食、娱乐等服务;飞机主要是为旅客提供行、食服务。它们都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他们的服务是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它具有社会性。二是他们的服务能够满足广大旅客的需要,它就具有了一定的使用价值。三是他们的服务是向广大消费者提供的,并非列车、飞机、酒店自我消费,因此就参与了社会交换。

我们看到,成为旅客消费对象并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这种价值,是由列车、飞机、酒店创造的;列车、飞机、酒店在使用各种服务设施等创造的使用价值,需要付出各种劳动(做饭菜、打扫卫生、送开水饮料等);而这种劳动的耗费是由消费者付费来补偿的。于是,在服务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就进入了服务使用价值的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交换、付费等范畴。

这样,列车、飞机、酒店的服务,就具备了商品的一般特征。因此,我们就可以认为,列车、飞机、酒店提供的服务也是一种商品。但是,它是一种有别于其它商品的特殊商品,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具备了有形和无形的特征。

我们到知道,有形服务是看得见的,是客人直接接受的服务。如酒店给客人做饭菜、前厅接待、客房整理房间、工程部维修水电;火车乘务员送水、清扫车厢、整理卧具;飞机上空姐送发饮料等,这些都是看得见的。

无形服务,是指服务人员行为和言行中精神方面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人的道德、修养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

无形服务,不是消费者可以保存的一件有形物品。列车、飞机、酒店为旅客提供服务后,服务就立即消失,无法储存,消费者不可能把服务买回家。例如我们坐火车时,对这次列车服务不满意,然后回去把服务退回去,这是不可能的。你带回的只是服务所产生的效果,是服务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心理、生理、感官上的作用和影响。这次列车服务不好,就会在你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下次你就不会乘坐这次列车了。如果这次列车服务好,给你留下好的印象,下次你还会选择乘坐这次列车。青岛客运段T162/159次广州到青岛的列车,每天几乎都超员,仅仅是这次列车的线路好吗?不是的,主要是因为这次列车不做表面文章,把乘客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服务上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扬长避短,寻求主动,创新思维。他们创新的“安全模拟宣传法”和“服务缺失目标管理法”,使列车乘客挤、砸、烫伤事故下降90%,为旅客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乘车环境。这样,在京九线上,青岛客运段T162/159次广州到青岛的列车就成为旅客的首选。

有人进行过多次调查测验发现,旅客的投诉中,无形服务所占的比例高达80%以上。这就说明,无形服务是优质服务的可靠保证,是服务的内涵。

我们知道,当旅客在商店购买商品时,他们都有机会检查商品的性能和质量。购买衣服可以试穿,买电视机可以调试,不满意也可以换。购买列车、飞机、酒店的服务时,却不能这么做。因为,无形的服务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无形的服务前就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为服务是无法预先感知的。消费者为了降低购买风险,往往会通过列车、飞机、酒店的品牌、宣传、承诺;报刊和网络评论以及亲朋好友的消费经验等来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判断服务质量的优劣,决定是否乘坐这次列车、这个航班飞机、入住这家的酒店。从整体上来讲,列车、飞机、酒店是提供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消费者虽然没有从列车、飞机、酒店里带走一件物品(如毛毯、被褥、茶杯等实物产品),但是,他在列车、飞机上和酒店里,不但得到了商品,而且是把它就地消费了。这就是列车、飞机、酒店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时空上的一致性。

既然我们承认列车、飞机、酒店的服务产品是商品,那么,我们在列车、飞机、酒店的管理和服务中,就必须牢固树立商品观念。

树立了服务是商品观念,还必须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列车、飞机、酒店的服务作为一种商品,还要适合于市场的需求,以此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为,没有市场就没有客源;没有客源,列车、飞机、酒店就是一个空壳。

有了客源,旅客又是付钱坐火车、飞机和住酒店的,他们的到来,为列车、飞机、酒店提供了经营开支的钱财。从这一点上来讲,旅客就是“衣食父母”。旅客的到来,为列车、飞机、酒店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就业生活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旅客,就没有火车、飞机 、酒店;没有旅客,也就没有列车、飞机、酒店工作人员在这里生活和生存的环境。因此,我们说旅客是上帝。山东航空公司“韩晶精品示范组”的空姐说:“乘客不仅是上帝,更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是出远门需要帮助的亲人朋友。”这个角色的转换,又把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既然我们承认服务是列车、飞机、酒店向旅客出售一种特殊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同其它商品一样具有检验其品质优劣的标准。这个标准质就称之为质量。

就列车、飞机、酒店而言,服务质量是指列车、飞机、酒店为旅客提供的服务适合和满足旅客需要的程度,或者说是指服务能够满足旅客需求特性的总和,一般包括服务的准备工作、服务设施的完好状况、服务周到以及操作的技巧和工作的效率等。

列车、飞机、酒店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了很多服务标准。航空公司的服务规范,火车的部颁、局颁服务标准,酒店的服务条例等。这些服务规范条例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真诚待人,尊重他人。二、仪表整洁,举止大方。三、语言优美,谈吐文雅。四、微笑服务,礼貌待客。五、环境优美,食品卫生。六、尽心尽力,服务周到等内容。

我们应该明白这么一个观点:旅客上了列车、飞机,住进了酒店,是因为旅客根据价格负有付费的义务;他们付了钱,就得到了乘坐列车、飞机和住酒店的权利,他们就是使用价值的主人。我们应从尊重旅客这种权利,让他们真正得到这种权力。

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旅客付了费,在交换中就应当得到相应的服务,列车、飞机、酒店收了旅客的钱,就应当向旅客提供服务。二是旅客是列车、飞机、酒店的“衣食父母”,是财源,是列车、飞机、酒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列车、飞机、酒店提供的主要商品是服务,所以列车、飞机、酒店必须为旅客提供服务。

在国际上,服务行业有一个金法则:客人永远是对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要去论证这句话的对错,这里主要说的是,我们做服务工作要把对的都让给客人,把过错留给自己,事事处处以客为尊。

但是,多少年来,服务人员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在列车上、飞机上、酒店里,为旅客服务是施恩于旅客,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该明白,你热情主动的为旅客服务,旅客如果能接受你的服务,是施恩于你。

旅客的挑剔品评影响着列车、飞机、酒店企业的声誉,服务人员应该是天然的商品创造者传播者享受者展示者。由于服务人员受地域文化影响和教育、个人性格以及当时的身体状况、情绪等差异,会导致他们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始终如一。

列车、飞机、酒店服务是与旅客面对面的,需要有情感投入,交流互动的一项工作,需要服务人员善于理解旅客的需求,并能设法帮助旅客解决问题。

从另一个方面讲,品质概念发生了变化,旅客偏好往往成为产品标准,买对的不买贵的,买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成为人们的首选。享受型消费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旅客求新求变求健求奇求智的多元化需求,察言观色投其所好随需应变,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令旅客心动感动的服务。

我们知道,消费者指的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劳动的购买者和使用者。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作为消费者的旅客,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和对企业的决定性作用愈来愈突出。他们的消费能力、水平、欲望、偏好,以及对企业及产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消费者主宰着每一个企业的命运,服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商业饭店之父”斯达特勒曾经说过:“饭店出售的东西,只有一个就是服务。出售劣质服务的饭店,就是劣质饭店,出售优质服务的饭店,就是优质饭店。”

因此,必须树立服务是商品的观念,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平常旅客都会说某个服务员服务态度不好。什么是服务态度呢?服务态度,是指服务人员在对客人服务中所表现出的神情举止,通常包括服务人员的心理状态、面部表情、行体动作、语言表达和服饰打扮等。

我们讲“服务是商品”,就应该有检验商品的标准,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必须接受顾客的检验。我们应该把旅客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服务工作的标准,因为列车、飞机、酒店提供服务就是为了满足旅客的需求,最终使旅客满意

我们做服务工作讲:“细微之处见真情”。在列车、飞机上,在酒店里,服务人员的一声问候,一句安慰,一个称呼,一杯热茶,帮旅客提一件行李,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他们都在向旅客出售自己服务,同是也在出售自己。

上一篇:社区环保的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浅谈消费者维权中的证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