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2024-07-25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长春市东光学校初中语文中学生名著阅读策略指导课题课—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柳燕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1.结合中考要求解读《红楼梦》。

1、作者介绍,回目识记展示。2.课堂展示同学们研究的成果。

2、六加一法展示 3.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3、精彩内容概括。4.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4、人物形象分析。

5、手抄报展示。

课前准备活动——多媒体烘托气氛——走进《红楼梦》音乐歌曲播放。

一、导语:亲爱的同学们,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于延伸至现当代小说,有一座珠穆朗玛峰,就是《红楼梦》。《红楼梦》以称《石头记》《情僧录》《金玉缘》《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卷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进一步走进《红楼梦》,感受文学大家带给我们的哲思和智慧。

《走进红楼梦》是我们上学期与本学期要完成的名著阅读的任务。今天我们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呈现出来,先来公布今天评价的规则,以录像资料为主,发言精彩的加大分,不发言的扣分。

好方法成就好学业,作为经典名著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六加一法

二、课前方法回顾,我们研究名著阅读的方法总结归纳。(“六”加“一”法)

今天我们就以板块的形式把我们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答题精彩、准备充分的小组加分不同,分数没有底线也没有上线,本节课我们要评选最佳探究奖、最佳发言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小组。最后一个环节,由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老师们投票选举产生我们手抄报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下面进行第一板块:走进作者——曹雪芹(同学们激情介绍)

第二板块:高瞻远瞩,首先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一下全书的经典内容。板书讲解:内容总括:用一句话概括 用一段话概括

第三板块:回目识记——四大名著的回目像诗一样精彩,这一环节的内容我们放到最后进行。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回目的识记比赛。

长春市东光学校初中语文中学生名著阅读策略指导课题课—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柳燕

过渡语句:

鸿篇巨作《红楼梦》,记录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兴衰荣辱历史,描写了以宝黛为首的青年男女的爱情,刻画了以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请同学们结合你所积累的章节的内容总结一下红楼人物的形象,进入本节课的第第四、第五个板块。精彩看点。典型人物

评价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故事情节来谈。

一部伟大的著作,具有永恒的魅力,感动着不同时代的广大读者,这与作品人物性格的创造有密切联系。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也有很多独到的感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进入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下面我们进行一项课本剧表演的环节,刘姥姥一进大观园。

结语:《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王蒙点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红楼梦》与宇宙相通 „„众多的人物故事加上精美的语言组成了一部宏篇巨著--《红楼梦》。走进红楼,我们领略了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走进红楼,我们认识了红楼人物的不同性格;走进红楼,我们感受了经典文学的魅力。希望这只是我们走进经典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

最后一板块:手抄报展评

篇2: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掀开书的扉页,缕缕墨香从我鼻孔之中直入我肺腑,在我的心田上萦绕,让我心花悄然绽放。《红楼梦》这是这样一本能够使我沉醉其中,让我不能自拔的书。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线人物,整个故事都围绕他展开,所以从他的身上,就能感受到整本书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态度。

贾宝玉不好读书,只喜玩物,因此有人说他是不学无术,贾宝玉心直口快,不避忌讳;有人说他鲁莽无礼,贾宝玉喜好女孩,混于内帏,于是有人说他是好色之徒。其实,孰不知正是如此,我才欣赏宝玉。

贾宝玉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不堪的官场;贾宝玉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拘礼术,他要自由,他不愿为封建礼术所束缚,贾宝玉与大观园中姐妹交往甚厚,因为他很重视男女平等,至少他不象他的父亲或其他叔伯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让自己凌驾于女性之上。贾宝玉与女孩子们—不管亲戚们也好,侍从们也罢,一视同仁。贾宝玉有一颗封建卫道士们没有的民主之心。贾宝玉就是贾宝玉,他是一个《红楼梦》中少有的斗士。

贾宝玉看不起功名利禄,贾雨村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堆污泥。他不喜欢薛宝钗、史湘云,因为她们会耐心的告诉宝玉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宝玉唯一钟爱的林妹妹是一位同样具有反抗精神的姑娘。他们是上苍注定在一起的。他们有前世的木石前盟,有今生的宝黛之恋,如果有来世,相信他们也会白头偕老月桂下。但是封建礼教不允许,于是这对叛逆的恋人,用他们真挚的爱情写下罗密欧与朱丽叶般惨烈的爱情史诗。

篇3: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一、传统封建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已危机重重

第五十三回中的乌进孝的到来。乌进孝是宁国府所属黑山庄的庄头,庄头是贵族大地主私有庄园的代表,代表宁国府管理着农村土地和收成,是统治当地农民的二地主,通过劳务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三种方式,实现大地主经济收益。这里并不包括乌进孝本人的收入在内。正如乌进孝上报的交税“账目”单所写的:

第一类:各种家禽动物肉类(略)

第二类:粮食:包括御田胭脂米二担、碧糯米、白糯米、杂粮等200斛(合计1000斤,南宋后定一斛为5斤制)。常用米千担(合计10000斤 )

第三类: 燃料: 上等炭1000斤, 中等炭2000斤, 下等炭30000斤

第四类:是干菜一车,榛、松、桃、杏干8大口袋

第五类:货币银两2500两

第六类:观赏宠物近20只

从这张交租账目单上,可以看到一个庄子,还是一个受了灾的庄子,就向宁国府上交了这么多东西。应当指出像黑山庄这样的庄子,宁国府如今仅剩下八九个,可见原来还要多。乌进孝仅是一个庄子的进贡, 可以想象加上其他七八个庄子的上缴,会是何等巨大的财富。“这够做什么的? ”按贾珍的最低要求,每个庄园除实物上缴之外,仅银两每处“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那么光货币一项,宁国府每年收入最少五万两银子。而那些柴、米、肉禽、海鲜山货等还不计算在内。成千上万人的受灾挨饿供应几百人的享受, 可见社会内部的矛盾已经相当激烈。这个巨大的统治家族,他们的一切完全是建立在对土地的占有和对农民劳动力占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当这一切发生分裂动摇, 也就贵族地主的腐化生活过于超过广大农民承受的负担时,这个封建大厦便要发生危机:“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二、官营手工业

例一,丝织业。明清时期,政府在南方设有织造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红楼之源的江宁制造即为其一。《红楼梦》中出现的丝织品种繁多,主要有锦、绸、纱、绉、罗、绫、缎等数十种。例如:

纱罗是质地轻薄、纱线组织稀疏的丝绸织物,“方孔曰纱,椒孔曰罗”。第四十回,贾母由窗纱引发的一番议论:“那个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作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软烟罗。那银红的叫作‘霞影纱’。”真是令人叫绝。

清朝丝织品代表是缎。缎的质地较厚,由于丝线交织的特殊结构,其中一面具有平滑光泽的效果。青缎是黑色的普通缎料,运用最广泛,是丫鬟媳妇们背心的通用面料,还用做陈设物品。妆缎亦即妆花缎,是明清以来主要的宫廷专用丝织品,据载是明代南京丝织工人在织锦缎技法基础上吸收了刻丝的手法,结合运用于提花丝织物的妆彩上,花纹配色极度自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贾母的屋内陈设有金钱蟒缎靠垫、引枕和大条褥等套具,宝玉身着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等,五十二回中宝玉的装束“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子”。

例二,制瓷业。

“定窑”瓷 : 第四十回 , 贾母进了蘅芜院 , 看到宝钗屋内 ,“雪洞一般 ,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 ,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杯而已”。六十三回描写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说桌上“皆是一色白粉定窑”的碟子。

汝窑瓷:林黛玉刚到贾府,参拜各位长辈来到王夫人房间看见的“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读作“孤”,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做礼器)。第四十回描写探春房间的摆设:“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 ,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珐琅瓷:第四十回提到贾母、薛姨妈、刘姥姥等14人参加宴会:“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珐琅彩又称洋瓷,康熙中晚期始从国外引进,盛于雍正和乾隆时期。它是清代宫廷用的,数量极少。

成化瓷: 第四十一回写到贾母带刘姥姥等人去栊翠庵妙玉处吃茶,妙玉捧与贾母“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贾母用成化五彩盅吃过半盏后,递给刘姥姥一口吃尽。妙玉因刘姥姥用过此盅, 嫌脏不要了。最后由宝玉交给丫鬟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她带去罢。”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应皇室和贵族,不参与市场流通;生产不计成本、耗资巨大,既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又耗费大量国家资产,明清时期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三、商业领域

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非禁绝,东西方贸易还有,但更多的是满足皇室贵族所需的奢侈品,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缺少海外市场,缺少资本原始积累。例如:

自鸣钟。第六回写“刘姥姥……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乱晃……”第五十一回里又写“只见外间屋子格子上的自鸣钟‘当当’的两声……”自鸣钟在当时极为少见,但在《红楼梦》中却多次提到它。

雀金呢。第六十二回、八十九回都写到此物,贾母说:“这叫做‘雀金呢’,这是哦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玻璃炕屏、穿衣镜。第六回、十七回、二十六回……多处写到。

西洋药品。第五十回写宝玉对晴雯说:“越发用西洋药治一治,只怕就好了。”于是让麝月到二奶奶那里去要“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做‘依佛那’。”

眼镜。第六十九回写尤二姐初见贾母,贾母“带上眼镜……细瞧了一遍……”第五十三回写贾母年夜看戏,“几上……又有一个眼镜匣子……”

篇4:名著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2.读懂《红楼梦》开篇神话传说的象征性,了解《红楼梦》别名的由来。

3.明确《红楼梦》主要人物的谱系关系。

学习重点:结合作者的家庭背景了解《红楼梦》开篇故事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重点梳理并记忆《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喜欢读的书提问,引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常识,最后总结点题:我们今天从艺术价值最高的《红楼梦》开始讲起。(展示课件第一页并板书《红楼梦》)

二、知人论世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和高鹗。(课件展示)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帝玄烨的保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帝的伴读之一。雍正初年,由于受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后来,曹雪芹随家人迁到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

高鹗: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

高鹗去世之后,学生对他的评价:兰墅夫子,铁岭汉军人也。由乙卯进士,历官给谏誊满京华。而家贫官冷,两袖清风。故著如林,未遑问世,竟赍志以终……

三、学习讲解第一回合(板书标题)

女娲补天舍弃顽石(课件展示)

凡心大动敷衍红楼

1.有关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来源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2.作者假托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给这块石头一个显赫的身世: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三万六千五百另一块。

注意这些数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对照关系: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正册12个,副册又副册相加刚好24个。而相对整齐的三万六千五百又多出来的一块,可见是无用至极呀!

3.动了凡心的石头,听见一僧一道说那人世间的繁华,再三央求两人带它去历练,于是这僧道把它变成宝物的模样,几经轮回,最终到了那:昌盛明德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之地,富贵温柔乡。当它再回到天上的时候,石头上已经写满了故事,石头后还附诗一首:

【石上偈】(课件展示)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说明】

作者虚构空空道人见青埂峰下有一块顽石,上面叙着它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见闻,后面又有一偈,就是这首七言绝句。偈(ji记),佛经中的唱词,也泛指佛家的诗歌。本是音译佛教梵语“偈陀”的略称,意译是“颂”。

这就是《石头记》的由来。

4.这《石头记》后来传到了曹雪芹手里,他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为此曹雪芹还题写了一首绝句:

【自题一绝】(课件展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说明】

在小说的缘起中,作者假托这部份的底稿是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来的后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并题了这首绝句。所以这首诗是小说中作者以自己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

5.下面我们开始读石头上的故事了,也就是石頭兄历经的前世今生,引出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神话传说。

一天,神瑛侍者无意看见了快被枯死的绛珠仙草,于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灌溉它,终于让它重又存活,后来绛珠仙草得了仙水的灵气,投胎转世为一女子,就是林黛玉。而这神瑛侍者降临到金陵贾家(因他出生时便口含宝玉而得名贾宝玉,而这块宝玉就是那位石头兄)。

6.贾家在金陵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富贵之地了,下面我们来梳理贾家的关系谱。(课件展示)

小结: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一环扣一环,语速随着故事情节快慢而张弛有度,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本节课旨在拨开《红楼梦》开篇的层层迷雾,为学生更好的往下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红楼梦》

曹雪芹名沾 高鹗字兰墅

第一回合:女娲补天舍弃顽石 凡心大动敷衍红楼

《石头记》

篇5:走进红楼作文300字

我最喜欢的小说是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走进《红楼梦》你会发现《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走进《红楼梦》中你会发现里面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篇6: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了解曹雪芹及有关《红楼梦》的有关知识。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红楼梦》 1.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2.着重介绍《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课文内容。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三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作者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全书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二、理清课文的情节: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二)第二部分(2~14):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贵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风。(高潮)7~11:段写材黛玉见贾赦、贾政两位舅父,王夫人介绍贾宝玉。12~14:段写材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四层。(最高潮)

(三)第三部分(15~16),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一、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 1.写出场

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2.绘肖像

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刻画人物外貌,而且通过外貌的描写,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肖像描写包含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

服饰:(头饰、裙饰、服装)铺陈集珍宝珠玉于一身──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

容貌:着重写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外表隐藏着刁钻和狡黠。3.见黛玉

她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很充分。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所以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小结: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4.回王夫人

王熙凤回王夫人虽几笔带过,但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善于机变逢迎和果断能干,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三、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有三个重点: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西江月》两首词的总结。1.出场前

通过侧面描写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2.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3.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似贬实褒,正文反作的方法,对宝玉的赞颂。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篇二:红楼梦教学设计

《<红楼梦?原著精选>赏析》教学设计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实验小学 孙改玲

【教案背景】:

小学课外阅读教材中安排少量文言文,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红楼梦?原著精选》中出现了少量的文言文,虽然文言文不多,但是相对现代汉字而言,学生较难懂,学习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小学生读《红楼梦?原著精选》,应在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上下功夫。

【教学课题】:

《红楼梦?原著精选》

【教材分析】:

《红楼梦·原著精选》是六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书目之一。《红楼梦·原著精选》中选取了适合儿童阅读、能引起较大阅读兴趣的章节,以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等主要人物为中心,选取了原著中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思想主旨的经典回目。书后还附有经典评析,对《红楼梦》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以及书中难解的隐语作了精到的解剖,以帮助小读者理解、欣赏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精彩片段鉴赏法等。【教学目标】:

1.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2.了解作者曹雪芹、高鹗的生平。3.了解《红楼梦》内容概要。4.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5.感受《红楼梦》中诗词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记》的图片,问:两位人物出自四大名著中的哪一名著? 2.常言道:“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长篇巨著《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最复杂的杰作,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人们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红楼梦》,感受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的无穷魅力!

二、作者介绍

三、内容概要

1、出示护官符,认识《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

出示护官符

生读护官符,思考:这护官符向我们介绍了《红楼梦》里哪四大家族?主要写哪个家族?

2、出示《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思考:

①曲名《枉凝眉》的意思是什么?

②“阆苑仙葩”“美玉无瑕”分别指谁?

③由两个人物,老师想到了“木石前盟”的故事。学生讲“木石前盟”的故事。

④从歌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3、《红楼梦》主要写了什么呢?

①学生概括

②师总结

四、人物点击

过渡:《红楼梦》中人物很多,据记载,共有975人。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特点。

1、出示精彩片段

(一):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请你猜猜这段话描写的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通过这些语段,你能看出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2、出示精彩片段

(二)金陵十二钗的一段判语: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①这判语说的是谁呢?王熙凤。

② 播放“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片段,一睹电视剧中王熙凤的风采。③简短的一个片段,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

④师小结

3、初步认识“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哪些人? ①学生回答

②老师小结

4、交流事前制作的人物卡片

①学生小组内说人物,谈特点

②大组交流人物及其特点

五、诗词诵读: 1.师:据统计,《红楼梦》保存了225首诗词曲赋,几乎遍及每一章节,所以有人说它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2.赏析《红楼梦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①《终身误》的曲牌名是何含义? ②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吟诵。3.个性解读《葬花吟》: 4.拓展:《芙蓉女儿诔》。

六、练习闯关 1.《红楼梦》又称《》,全书共()回,作者是()和()。2.贾宝玉有四个姐妹,即“四春”,分别是元春、()、()、()。3.填写下列事件中的书名、文章名、歌名:读《》黛玉嗔宝玉、林黛玉痛吟《》、跛道人吟唱《》。4.填写下列事件中的人物名:()枉法徇私情、惹是非()遭毒打、()抱恨离人间、()狠施调包计。

5、谜语:

? 踏雪寻梅 ?辞岁之后 ?不是真正的奇珍(分别打《红楼梦》一人物名)

七、总结升华:

《红楼梦》的第一回中,作者曹雪芹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么多人评论它,那么多人研究它,但是谁解其中味?我们了解它的味了吗?还有多少味未解呢? 所以,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老师相信,随着你们阅历的增长、思想的成熟,你们对这部名著会有更深刻、更丰富的认识!

【教学反思】: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篇长篇小说。课前我对此节课外阅读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课上,我首先由主要人物林黛玉和贾宝玉共读《西厢》的图片入手,引出《红楼梦》,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了解作者曹雪芹。引导了解《红楼梦》内容概要时,我从引导欣赏《护官符》及《红楼梦》的主题歌 《枉凝眉》入手,让学生知道了四大家族及《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及《木石同盟》的故事。这样,学生对《红楼梦》主要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

“精彩片段赏析”是课堂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重点引导分析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是林黛玉,另一个是王熙凤。引导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出示了《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的一段话。这段话全面概括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由问题“通过这些语段,你能看出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到一个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天生丽质,冰雪聪明的林黛玉。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时,引导看金陵十二钗判语,并播放“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片段,一睹电视剧中王熙凤的风采,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美中含威,张狂泼辣,世故圆滑,八面玲珑,善于奉承,虚伪泼辣,机变狡黠,八面玲珑,巧言利舌的王熙凤。这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欣赏了有关王熙凤的判语。简短的视频播放,使学生直接感受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接着,让学生交流课前制作的人物特点——说人物,谈特点。这是本节课处理得最不好的地方。本来我是打算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人物卡片。因为课前未认真指导制作,所以学生制作的卡片不够精美,且设计的人物面较窄(人物就仅限于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薛宝钗、贾政)。因而羞于展示,只简单地交流了一下,就草草收场。其效果可想而知。

据统计,《红楼梦》保存了225首诗词曲赋,几乎遍及每一章节,所以有人说它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课上我重点引导赏析了《红楼梦曲?终身误》。让学生感受《红楼梦》中诗词的无穷魅力。因为《红楼梦曲?终身误》是古文版,加上课前没有好好地备学生,所以引导欣赏时不能得心应手。?? 总之,这堂《红楼梦》赏析课,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败的地方。今后,我将精益求精,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篇三:《红楼梦》导读教学设计定稿

荒唐言,辛酸泪,惹人醉,自是千古文章美名垂

——《红楼梦》导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及其它经典名著的兴趣,了解《红楼梦》的大致

内容;

2.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3.了解《红楼梦》的思想,理解当下语境下阅读《红楼梦》的意义,感受《红

楼梦》恒久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探

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红楼梦》所写的琐细小事中了解其丰富的意蕴,感受《红

楼梦》的艺术魅力。

【教学创意】

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导”字。“名著导读”是人教版《 普 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设计这一栏目是为了引

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读物(主要是文学名著),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阅读能力,如此大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方法是

无法完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只有“导”还不够,还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体现现代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好。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谈一谈《红楼梦》,说高兴呢其实是有一点

勉强的。因为《红楼梦》艺术精湛,思想深邃,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自

从她问世以来,几乎所有的文化名人都对这部伟大的作品作出过精彩的论述,比

如说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有关《红楼梦》的电影、电视剧拍了一部

又一部,讲座办了一期又一期,最终产生了一门学问——红学。我实在害怕自己

一不小心玷辱了我国艺术宝库中这样为数不多的瑰宝。但这样说吧,如果《红楼

梦》是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宫殿,我愿意当一个实习导游,和同学们一起去 游一游,看一看,争取能领取一点旅游纪念品。{出示课件1(《红楼梦》有关图

片音频)}

二、交流探究读书方法

在我们讨论如何读《红楼梦》之前,同学们先交流一下读书的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出示课件2)

当然,并不是阅读每部作品都要用到上面所有的方法,具体到《红楼梦》,我们该如何阅读呢?

三、了解曹雪芹,了解《红楼梦》的书名和版本

按照上面的方法,我们先了解一下曹雪芹和《红楼梦》。学生读课本查找资料作答。(出示课件3)

四、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弄清了以上问题,我们的旅行团才可以出发,去饱览《红楼梦》的艺术美色。

1、探究《红楼梦》的大致内容,学生讨论作答。(出示课件4)

2、探究《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出示课件5)同学们可以把《红楼梦》的结构和其他古典小说作一个比较,比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3、探究《红楼梦》的语言

我们对《红楼梦》内容和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可以说是一种整体或者宏观的把握。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从感受语言开始的,下面我们就谈谈《红楼梦》的语言。《红楼梦》的语言,总体上来说,既是成熟的白话,又简洁而略显文雅,或明朗或暗示,描写人情物象准确有力;它的对话部分,尤能切合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格以及特定场合中的心情,活灵活现,使读者似闻其声、似见其人。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其真实丰满的细节描写。先看几段人物语言。(出示课件6)

所以前人评价《红楼梦》的语言是“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和语言相联系的是《红楼梦》的细节描写。(出示课件7)

这样真实如画的细节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更可贵的是,曹雪芹还深入挖掘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比如我们熟知的黛玉葬花、湘云醉卧和宝钗扑蝶。正是这样丰满而真实的细节使《红楼梦》在刻画人物心理性格和反映错综复杂的日常社会生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4.、探究《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和思想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空前的,直到今天,也难以举出哪一部作品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不单是指数量而言,《红楼梦》刻画了数

十、数百人物,是一个长长的人物画廊,或说是整个形象的体系;更是指艺术魅力而言,书中各色人物艺术生命力旺盛,历久弥新。

我们先谈谈贾宝玉。

问:请同学们谈谈贾宝玉的来历。{出示课件8(巨石与宝玉)} 明确:在小说的第一回,作者就以神话为象征,写女娲补天时,炼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巨石,单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有一僧一道将此石化为一块小小的美玉,携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它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的“通灵宝玉”,也是“宝玉”本人。这个神话故事揭示了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本质特征——他是一个具有良材美质的“废物”。具有良材美质的“废物”,这显然是悖谬的表述,而悖谬的产生,在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背离和相互抛弃。这种悖谬在作品中表现为贾宝玉种种离经叛道的言行,而这些言行可以理解为是以宝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男女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一种新的人生价值的追求。

问:贾宝玉有句“名言”,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一句。明确: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出示课件9)让我们就从这句话开始谈起。

问:这句话反映出贾宝玉什么样的思想? 篇四:红楼梦教学设计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1.结合中考要求解读《红楼梦》。

1、作者介绍,回目识记展示。2.课堂展示同学们研究的成果。

2、六加一法展示 3.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3、精彩内容概括。4.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4、人物形象分析。

5、手抄报展示。

课前准备活动——多媒体烘托气氛——走进《红楼梦》音乐歌曲播放。

一、导语:亲爱的同学们,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于延伸至现当代小说,有一座珠穆朗玛峰,就是《红楼梦》。《红楼梦》以称《石头记》《情僧录》《金玉缘》《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卷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进一步走进《红楼梦》,感受文学大家带给我们的哲思和智慧。

《走进红楼梦》是我们上学期与本学期要完成的名著阅读的任务。今天我们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呈现出来,先来公布今天评价的规则,以录像资料为主,发言精彩的加大分,不发言的扣分。

好方法成就好学业,作为经典名著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六加一法

二、课前方法回顾,我们研究名著阅读的方法总结归纳。(“六”加“一”法)

今天我们就以板块的形式把我们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答题精彩、准备充分的小组加分不同,分数没有底线也没有上线,本节课我们要评选最佳探究奖、最佳发言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小组。最后一个环节,由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老师们投票选举产生我们手抄报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下面进行第一板块:走进作者——曹雪芹(同学们激情介绍)

第二板块:高瞻远瞩,首先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一下全书的经典内容。

板书讲解:内容总括:用一句话概括 用一段话概括

第三板块:回目识记——四大名著的回目像诗一样精彩,这一环节的内容我们放到最后进行。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回目的识记比赛。

过渡语句:

鸿篇巨作《红楼梦》,记录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兴衰荣辱历史,描写了以宝黛为首的青年男女的爱情,刻画了以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请同学们结合你所积累的章节的内容总结一下红楼人物的形象,进入本节课的第第四、第五个板块。精彩看点。典型人物

评价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故事情节来谈。

一部伟大的著作,具有永恒的魅力,感动着不同时代的广大读者,这与作品人物性格的创造有密切联系。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也有很多独到的感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进入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篇7:《红楼梦》教学设计

1、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美”

2、学习如何评述文学作品的“美”(初步学习写作书评)

【教学设想】

1、合理进行教材整合: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一文安排在第二单元(议论文单元部分),笔者将之安排于授完第三单元的《宝玉挨打》一文后,原因有三:

① 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较严密的文学鉴赏思维,这必须立足于对鉴赏对象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之上;

②从学段学习整体设计思考:可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进行,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教授第一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时评;教授第二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短论;教授第三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书评。

③结合第三单元的“点击链接”(《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共同学习。

2、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课内学习: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总结文章写作手法

课外延伸:① 研讨《抄检大观园》,进一步鉴赏《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成就;

②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写作书评的一些方法;

③ 引导学生走入《红楼梦》的艺术殿堂。

课内外结合,体现“阅读探究——评价总结——学习借鉴——反思发展”的学习过程。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赏析”(结合本文,重点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

2、学习“如何写作”(结合本文,重点学习例证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

(注:此时已进行了《宝玉挨打》一文的整体阅读及人物形象分析,转而分析其情节波澜的设计。)(此环节可安排在《宝玉挨打》一课中进行)

1、思考《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波澜设计:

① 学生简述课文情节,明确“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过程

② 学生阅读思考:

a 读完此文,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其情节设计的评述。

b 哪一个情节你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思考结果,并作汇总记录。

3、阅读《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二文,作圈画点评。

第一课时

一、由《宝玉挨打》一文的学习导入: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交流组员的思考结果,教师及学生均不急于评述,而是记录各学习小组好的思路,丰富对课文情节特点的认识。

篇8:浅析《红楼梦》与写作教学

一、文章的主题———“第一立意要紧”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写林黛玉指导香菱作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 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 连词句不用修饰, 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所谓立意,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题。

写出的文章质量的高低, 首先决定于主题是否正确, 是否深刻。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说明了主题的重要, 而黛玉说的“第一要素”之外, 《红楼梦》对立意的要求, 即怎样立意也多有阐述。如第三十七回中宝钗与湘云论诗, 宝钗说:“诗固然怕熟话, 更不可过于求生, 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 自然词就不俗了……”第四十二回, 宝玉、宝钗一同鉴赏黛玉的《五美吟》诗, 宝钗道:“做诗不论何题, 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 纵使字句精工, 忆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 有悲挽昭君的, 有怨恨延寿的, 又有讥汉帝的, 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笔有‘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东毛延寿’, 永叙有‘耳目所见尚如此, 万里安能制夷狄’, 二诗俱能各出己见, 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 别开生面了。”宝钗的话, 将写作中立意的要求, 即怎样立意阐述得再明白不过了。所谓“立意清新”、“各出己见, 不与人同”、“命题新奇, 别开生面”, 就是我们老师现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常说的在“立意准确的基础上要深刻, 要新颖”。

二、学写作的方法———“细心揣摩熟透”

香菱学诗, 黛玉向其介绍学诗的方法是:“你只听我说, 你若真正要学, 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 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 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律, 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 然后再把陶渊明, 应、谢、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 不用一年的工夫, 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所说的写作方法, 用一句谚语说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即自己要写出好文章, 先得打好“底子”, 多读他人的好作品, 并且要“细心揣摩透”。这一点, 对于指导今天的中学生写作是相当重要的!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 不知如何写, 该怎样写, 除了缺乏写作的基本功———语言表达能力外, 更重要的原因, 就是少读了他人的作品。不仅要多读他人的作品, 在读的过程中还要仔细揣摩、领悟, 继而再模仿, 才能写出自己的文章。正因黛玉要求香菱“细心揣摩熟透”, 香菱才有了这样的体会:“据我看来, 诗的好处, 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 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 想去竟是有情的。”“……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 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三、文章的结构———“未下剪时, 须度其身量”

一篇文章, 除立意要好之外, 结构也是相当重要的。《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叙述贾政命宝玉、贾兰、贾环三人作诗, 就谈及文章的结构问题, “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 这便是老手妙法, 就如裁衣一般, 未下剪时, 须度其身量”。用量体裁衣这个形象的比喻, 说明文章的结构形式必须根据立意主题的需要而定, 这与我们今天所提的形式为内容是完全符合的, 而宝玉所说的“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 须得古体, 或歌或行, 长篇一首, 方能恳切。”第七十八回把这一点阐述得更为明白。

在指导学生习作中, 要让其明白:想透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就必须选择最适合的体裁“方能恳切”, 好的结构可使文章主题表现得更充分。

篇9: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一、文题解读

《宝玉出家》选自《红楼梦》第一二〇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节选文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贾宝玉拜别贾政及贾府中的人对宝玉出家的反应。第二部分:写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对话,交待相关后事及空空道人归结红楼梦。

二、理清文章思路

选文第一部分讲了贾政遇见宝玉,宝玉与父亲的告别以及贾政回府后与王夫人、宝钗等人的叙谈。宝玉与父亲的告别是这一部分的重点,主要通过描绘一个场景来写父子的惨别。贾政回府后的描写主要是王夫人以及宝钗的表现:王夫人痛哭不已,自己的半生心血、后半生的希望顷刻之间化为泡影。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也是极度悲痛的,但宝钗还是延续了其一贯的做法——完全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本段描写继续完善了他的含而不露、深沉内敛的性格。然后写贾政对王夫人嘱咐的话:“……我们在外把持家事,你们在内相助,断不可仍是从前这样的傲慢……”暗示了贾家复兴的可能。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写贾雨村与甄士隐的谈话,交待宝玉的后世“前经茫茫大士渺渺镇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从此形质归一”,然后交待了《红楼梦》一书的来历。说这是一部“作者不知、抄者不知、阅者也不知”的奇书,它将“真事隐去”而保留了“假语村言”。这一部分用了浪漫主义的结尾方式,呼应了开头。

三、片断赏读

原文:贾政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归彼大荒。(选文第二节)

赏析:这里为宝玉出家设计了一个最美好、清静、富有诗意的去处——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时间:天寒乍雪。皑皑白雪掩盖了世界上的一切肮脏与丑恶,而宝玉就是在这样一个纯净的时刻回归了自己的本源。情景:贾政在写家信,写到宝玉处,抬头忽见宝玉的形象: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动作:倒身下拜,拜了四拜。主要看他的神情:似喜似悲。喜从何来?悲又从何来?喜的是终于脱离了尘世的污浊,悲的是父子惨别。宝玉在雪地拜别父亲,虽有神秘之味,却是至情之文,和宝玉赴考前拜别母亲时给母亲跪下磕头一样,读着令人潸然泪下。看来,贾宝玉在出走前思想还是很矛盾的,对与他成长相伴的贾府以及父母恋恋不舍,藕断丝相连;他正想和父亲多说几句话,“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个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飘然登岸而去。看来,宝玉选择出家,实在是在情与理之间作了无数次的思想斗争的。当然,也有和尚道士“夹住宝玉”的缘故。因为宝玉本来就是一块无用的石头,来世间走一遭也终要回到自己的归宿。结尾他是和那一僧一道到那“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就是说,他经历过做人的漫长一生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那块“宝玉”的归宿也在那里,又合二为一了。他在未经女娲锻炼之前,是一块愚顽不化的顽石,没有灵性,没有欲望,没有爱的追求。但他经过娲王的玉手,灵性通了。他盼着娲王对自己的青睐,要为她的补天事业出力。谁知这只是一厢情愿,女王对他冷漠,她炼就的三万余块石头俱得补天,却独独把他这一块遗弃不用。怀才不遇,怀爱不遇,使他产生了无限的悲哀。于是,他想到“人间的温柔乡”里去享受一番,以此来弥补失爱于娲王的不幸,便求助那一僧一道带他下凡。他在一生之中,虽然在女儿国的温柔乡里也享尽了艳福,但更受尽了种种磨难。如今又恢复了他那愚顽痴蠢的本性——这,才是一种彻底的解脱啊!

四、问题探讨

1. 宝玉出家的原因

一是爱黛玉心切,宝黛二人青梅竹马,情意绵绵。黛玉已死,自己也就没有在尘世中生活的意义了。二是自身思想的乖僻与人世的无常。贾家被抄家后,宝玉经历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两者合起来,使宝玉感到人生的无趣。此时的他,除了出家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2. 高鹗写宝玉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一是为宝玉的消失设计了一个美好、清净、富有诗意的去处;二是宝玉的消失有朦胧感,很美;三是让贾政在遥远的江南遇到他,使他入考场时同母亲告了别,在此,又与父亲告了别,有浓郁的人情味,也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和人类父母子女之间的血肉天性。

篇10:《红楼梦》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明确指出: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生任务群”。“语文学生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的部分目标与内容有: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研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2、教学背景分析

本次教学是针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教学中的一节课。在课下已完成调查,学生在针对辩论题“薛宝钗是不是‘白莲花’”,所持正反方观点的人数比基本上是1:1。在学生所完成的辩论词的写作片段来看,学生目前的问题,是阅读不过关,对薛宝钗缺乏准确认识,如:将以前听说过的一些标签化评价先入为主,以偏概全、阅读不全面、没有读到相关典型情节,或对相关典型情节阅读不细、解读有误等等。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真实的学情展开。将利用以特定人物为主线的选择性阅读、抓住典型场景细节品读、借助相关专家评论、相似人物形象对比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切实问题。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薛宝钗为主线的选择性阅读及典型章节的品读,修改对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的习作,学习正确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丰富语言架构。

2、在对优秀作品的研读中,形成对人物的正确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明确《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重点和难点:

在对优秀作品的研读中,形成对人物的正确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明确《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完成了辩题“薛宝钗是不是‘白莲花’”正反方辩论词写作。

这次写作训练是在同学们了解了辩论词写作的基本要求,并且明确了“白莲花”基本定义的前提下完成的。但是同学们上交的习作在对人物的正确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明确问题

学生习作问题:

标签化评价

以偏概全

对相关典型情节阅读不细、解读有误。

二、齐心协力改辩词

1、学生问题习作展示

学生习作示例一:(正方)

我认为薛宝钗是“白莲花”。“白莲花”的意思是表面纯洁善良,内心阴暗,装纯情,装清高。薛宝钗恰恰如此。①她出身皇商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就不可能使她毫无心机,单纯善良。②薛宝钗一直的目的就是振兴薛家,从选秀进宫,但是没有选上、到退而求其次,想当宝二奶奶。③她在宴会上点贾母爱吃的松软点心,点贾母爱听的戏曲,为讨好贾母;④在金钏被王夫人误会致死事件中,她对王夫人说金钏是自己不会做事才死的,以此来讨好王夫人;⑤她把哥哥带来的礼物分给大家,为达到目的收拢人心。⑥宝钗扑蝶时,撞到私会的下人,快要被发现时,故意放重脚步,假装与林黛玉追迷藏,从而嫁祸给黛玉,这些无不是她“白莲花”的体现。

学生习作示例二(反方):

我认为薛宝钗不是“白莲花”。“白莲花”是指那些表面纯洁无辜,内心阴险的人,即是装纯。而薛宝钗并不是。①薛宝钗并不是装纯洁,她自小作为薛家掌上明珠,所受教育使她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女性,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合乎封建的礼仪。②并且她内心并无坏心思,故算不上内心阴险,她待人宽厚,从她身边人们对她的称赞就可看出。③她对待黛玉也十分真心。可见说她是“白莲花”是不恰当的。

2、教师示范修改

修改正方辩词①

她出身皇商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就不可能使她毫无心机,单纯善良。

结合有关“皇商”的资料和原著第四回内容。

发现薛宝钗的性格特点是:成熟体贴

修改后:

她出身于有百万之富的皇商家庭(原文),虽深居闺阁(生活环境的共性),但父亲早逝,兄长不成器(环境的特性)的境况决定了其性格不会太(修饰词以求准确)单纯天真。

3、学生小组合作修改

根据任务,对其表达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使之认识更准确、表达更严谨。(若无法修改请说明理由。)

具体任务:

正方第一组(李新颖组长,共6人)——正⑤⑥

正方第二组(齐童组长,共6人)——正③④

正方第三组(蔡一博组长,共5人)——正②⑤

反方第一组(张津铭组长,共5人)——反①

反方第二组(付杰组长,共5人)——反②

反方第三组(王凯旋组长,共5人)——反③

要求:

1、阅读老师提供的白板底图中的资料包。

2、结合人物片段(原著资料包),小组讨论修改。

3、将修改的内容拍照上传。时间15分钟。

4、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时间15分钟。

三、教师总结:

薛宝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若有时间可以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对薛宝钗的新认识)

红学专家们如何看待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呢?

薛宝钗其人如何?有一种看法以为她是伪君子暗藏奸计,谋夺了黛玉的良姻……是个“反面人物”。旧时“评红”家对她极为贬责,甚至一言一行,都是“杀机”,可怕之至,可恶之极……

真是如此之罪大恶极吗?“调包计”的夺婚丑文,不过是程、高伪续者的把戏,本与雪芹原书无涉;大家对这位姑娘的坏印象,其实不过是受了伪续假尾的欺骗,诬枉了她。

在我看来,宝钗也是“薄命司”中一个很可悲悯的少女。她的处境,较之林、史二女,只不过多幸有一个母亲在——却又多着一个惹事闯祸的“呆子”哥哥。

她为人处世,样样令人钦服,和平厚道,大方正派,关爱别人,体贴尊长,还加上学识过人,才貌兼美。综而计之,大观园中,难以伦比。

那么,她的短处何在呢?

如果说有短处,就是过于“少年老成”了,小小年纪,闺门秀女,会那么“世事洞明”,那么“人情练达”,就使人感到她太“成熟”太“世故”,没有太多的风趣,也难于亲近。

她善于做人,处事讨人喜欢,博人好评。她喜欢“规劝”别人,怜惜别人。她机警,避嫌自保,她不怨天尤人,没有什么牢骚恼恨。

世上这样的人不多。焉能再作苛求,更责其“备”?

她的内心之苦,却不易为人窥见。

——周汝昌《红楼夺目红》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写得极其丰满、极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她和林黛玉表现为两种不同的风度和气质:一个重理智,内心是冷静的,一个重感情,内心是热烈的;一个随分从时,崇尚实际,一个孤高自许,赞美性灵;一个是持重的,但容易流于做作,一个是率真的,但容易失之任性。如果孤立地来评价这两种性格,似乎难以遽下判语。

——蒋和森《薛宝钗论》

正如鲁迅所说: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不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上一篇:小学数学创意寒假作业下一篇:留守儿童之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