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无证驾驶

2024-08-04

醉酒无证驾驶(共8篇)

篇1:醉酒无证驾驶

醉酒无证驾驶撞死人起纠纷

因夜间醉酒、无牌、无证驾驶摩托车,疏忽大意撞到道路上的拉线墩死亡,从而引发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诉讼。

2010年12月09日20时40分许,死者章某醉酒后驾驶一辆无证、无牌两轮摩托车沿谢家集区卧龙山路西路由东向西行驶至新检察院西侧路段,撞到道路上的10kv西夏04线路#20杆拉线墩上,后因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认定死者章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某电力公司承担该事故的次要责任。

2010年3月29日死者章某的家属一纸诉状向谢家集区人民法院平山法庭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被告某电力公司赔偿死者章某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抚慰金、交通费等各种费用共计363602.45元。

原告诉称被告某电力公司是涉案拉线墩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被告明知该拉线墩处于正常通行的机动车道路中,但是其不仅没有及时将拉线墩移出通行的道路,也未在其周围设置警示标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最终导致死者章某的死亡,同时给死者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难以承受的精神痛苦,被告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平山法庭受理后依法向被告邮寄送达民事诉状、开庭传票、举证通知书、应诉通知书、风险提示书等相关的法律文书。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的审理中。

刘志超、李姝

篇2:醉酒无证驾驶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小陈按照单位的要求到公司加班。中午,部门负责人安排所有加班人员到饭店集体用餐,下午继续加班。吃过饭后,小陈便准备骑着自己的两轮摩托车返回公司,但忽然发现摩托车快没油了,就打算先到与单位相反方向最近的一个加油站去加油。结果,在去加油站的途中,意外的发生了交通事故,小陈本人受了伤,住院治疗花去3000多元钱。后经公安交通部门事故责任认定:交通事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他人驾驶机动车违章造成的,但同时也查明,小陈属于酒后、无证驾驶。事后,小陈找到公司,说自己是因工受伤,要求公司报销所有治疗、误工等费用。但是,公司却认为:

一、小陈不是上班途中受伤,二、小陈属于酒后无证驾驶才发生了交通事故,所以,所有责任都应该由他自己来承担,公司没有任何责任。

[问题]

小陈属于工伤吗?公司应不应该赔偿小陈的损失?为什么?

A.事故发生在周日,不是工作日时间,故不应认定为工伤。

B.小陈因为摩托车没油了又去单位相反方向的加油站加油,不是返回单位的直线路径,故不应当认定为“上班途中”发生的事故,不应认定为工伤。

C.虽然醉酒是诱发交通事故的原因,但却不是导致小陈直接受伤的原因,交通事故形成的主要原因属于他人驾驶机动车违章造成的,小陈是在“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D.小陈无证驾驶,醉酒驾驶机动车,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再结合他人驾驶机动车违章的原因,导致机动车交通事故受伤,所以不能认定为工伤。

[评析]

本案事实十分清楚,案情并不复杂,但争议却很大,争议的焦点就是定性问题,即小陈的行为究竟是否构成工伤?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2003]第375号)第十四条第(六)项之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第十六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本案究竟应如何适用法律,是否构成工伤?应当考虑以下几点:

1、虽然事故发生在周日,不是工作日时间,但是加班是单位集体安排的,不是职工个人私下的加班,因此,也应当认定为是工作时间。同时,为了加班去单位的途中也应当认定为是上下班途中。

2、通常认定工伤的“上下班途中”要求必须是从居住地或出发地直接到单位的必经路径,或者是下班后离开单位到自己的第一站目的地,不能把上下班途中宽泛化。本案中,集体用餐后直接返回单位,当然是在“上班途中”。但是小陈因为摩托车没油了又去单位相反方向的最近的加油站加油,这虽然不是返回单位的直线路径,但由于小陈是开摩托车到饭店集体用餐的,返回时当然也得骑车回去,因此为摩托车加油保证车能返回单位,也应当认定为是其返回单位所必须的,且该加油站是离单位最近的,是合理的路径,因此,即便是去加油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也应当认定为“上班途中”发生的事故。

3、小陈所受伤害属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中的“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如果职工上下班,走路或骑车(自行车、电动车或摩托车),自己没有违反交通规则,没有过错,而因他人驾驶机动车违章造成事故,这当然属于“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应认定为工伤;但如果职工本人和驾驶机动车的他人均有过错,或者是只有职工本人有过错,那此时职工因机动车事故所受伤害应否认定为工伤?对此,1996年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已废止)规定“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即要求职工本人没有责任或者是非主要责任,才认定为工伤。

而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并没有对机动车事故引发的原因和责任作出限定,仅第十六条规定作出了“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三项排除规定。从其立法倾向来看,是扩大了对职工的保障。但是具体如何理解和把握“因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醉酒导致伤亡的”规定?

本案中,交通责任事故认定,小陈无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以及他人驾驶机动车违章是事故原因。那“无证驾驶”和“醉酒驾驶”机动车属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没有列明“无证驾驶”

篇3:无证驾驶能否认定工伤?

2010年9月30日17:20许, 邱某无证驾驶无号牌摩托车下班回家途中, 行至某村口路桥时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邱某在交通事故中受伤, 随后被送往市人民医院救治。在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书中认定:邱某在该起交通事故中负非主要责任。经过近半年治疗后邱某出院, 出院诊断为:脑干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脑挫裂伤、颅骨骨折) 。

2011年7月13日至2011年9月21日期间, 邱某因确认与用人单位某工程公司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到所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经调查核实, 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邱某与某工程公司在2010年7月13日到2010年9月30日期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2011年9月27日, 邱某向所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请工伤认定申请。

2011年9月28日, 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正式受理邱某的工伤认定申请。2011年9月28日至12月15日期间, 因在工伤认定过程中, 遇到一些难以确定的问题, 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决定中止邱某的工伤认定。待中止工伤认定因素消除后, 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又重新启动邱某的工伤认定。经调查核实, 邱某在下班途中发生机动车事故受到伤害且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事实清楚, 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情形。2012年1月4日, 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认定邱某为工伤的决定。

邱某原单位某工程公司不服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对邱某工伤认定的决定, 遂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复议申请中, 某工程公司认为在此次交通事故中邱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不应被认定为工伤。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则认为: (1) 某工程公司在邱某工伤认定过程中答辩时并没有提供其所主张的相关证据材料, 即用人单位没有提供对邱某所谓构成“交通肇事罪”作出相关认定的司法文书。 (2) 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无权裁定邱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3)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 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 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某工程公司在工伤认定过程中对于邱某的行为所谓构成“交通肇事罪”举证不能, 应承担举证不能责任。省工伤保险行政部门经过调查研究, 认定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认定邱某为工伤的决定是合法有效的。

案例评析

本案例争议的焦点在于无证驾驶无号牌机动车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

2011年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应当认定为工伤。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 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故意犯罪的;醉酒或者吸毒的;自残或者自杀的。《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违章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4]373号) 也指出: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违章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只要其违章行为没有违反治安管理, 应当认定为工伤。

至于本案例中, 某工程公司提及的“交通肇事罪”, 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 因而发生重大事故,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是由以下4个相互不可分割的因素组成的: (1) 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在交通运输中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这是交通事故的原因, 也是承担处罚的法律基础; (2) 必须发生重大事故,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这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 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但未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的, 不构成本罪; (3) 严重后果必须由违章行为引起, 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若行为人有违章行为, 有严重后果, 但是在时间上存在先行后续关系并不存在因果, 则不构成本罪; (4) 违反规章制度,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必须发生在从始发车站、码头、机场准备载人装货至终点车站、码头、机场旅客离去、货物卸完的整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之中。显然, 结合本案例来看, 邱某在下班回家途中无证驾驶无号牌机动车遭遇交通事故还是非本人主要责任, 并不具备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不应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此外, 根据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章第九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2006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亦规定未取得驾驶证驾驶或者偷开他人航空器、机动船舶的, 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根据这两部法律对无证驾驶无号牌机动车的处罚来看, 也尚够不上刑罚的范畴。

综上, 在本案例中, 邱某系无证驾驶无号牌机动车在下班回家途中发生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 并无故意犯罪的主观和客观意图, 也未构成“交通肇事罪”等犯罪行为, 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与此同时, 用人单位某工程公司在举证期间没有提供相关证据证明邱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亦没有提供相关证据证明邱某存在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形。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规定,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 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 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举证不能, 应承担举证不能责任。也就是说, 邱某所受伤害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在排除不具备或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后, 就应当认定为工伤。

篇4:无证驾驶婚姻路

我不假思索,立即滚下床,抓起拖鞋往他惊叫的方向冲过去,朝着他所指之处,干净利落“啪”的一声,蟑螂一动也不动了。

我见他“花”容失色,第一个感觉就是好笑。我已经开始设法清理现场,他依然惊魂未定,在一旁不停地说:“哇!真可怕!蟑螂怎么养得这么大……”突然有一股强烈的自怜从我心底油然而生:好不容易拖到三十岁才结婚,结婚后竟然连打蟑螂都得自己动手,结婚有什么好处?我干吗结婚呢?越想越觉得委屈。

过了几秒钟后,我又想:“如果我没有结婚,蟑螂还得自己打。”心情才又好转过来。

想起曾有过这种心情,幸好我及时从自怜的漩涡里跳了出来,才没惨遭灭婚之灾。婚姻里不乏此类“谁来打蟑螂”的琐事,从单身到已婚,彼此都会试着把生活的责任交出去一些,男人们想的是:“从现在起我每天回家都有饭吃,我的脏衣服有人洗了,有人伺候我了……”而女人们想的可能是:“从现在起,有人会疼我、保护我,让我依靠了……”然后生活中的琐事一一出现,将原来五彩缤纷的梦幻气球一一戳破,到最后只见到满地的线,使得许许多多的已婚者有上当了或划不来的感叹,而这种感叹也往往是双方互相的,于是,许多不快乐或不幸的婚姻就由此而来。

那么,如何才能在婚姻这条路上安全的驾驶自如呢?以开车而言,上路需要有驾驶执照,考驾驶执照还要先体检,才能取得“学习执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通过笔试和路考,才能拥有驾驶执照。这些步骤和程序无非是为了保护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以保障交通的顺畅。如果满街都是无证驾驶的车辆,那种混乱和危险可想而知了。

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婚姻这条路上,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无证驾驶,什么红绿灯、交叉道、斑马线、黄线、行人穿越道……都视若无睹或视而不见,只管横冲直撞,也难怪险象环生。

篇5:浅谈醉酒驾驶

Nobody could have failed to notice the fact that drunken driving has been a grave problem with which we are confronted.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accounting for /behind this phenomenon.Firstly, recent decades have witness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As a result, cars gained ever-increasing popularity and have found their way into our everyday life.Secondly, people participate in more activities or banquets than ever before, where they will drink liquor/strong wine.Then, they may get drunk but continue to drive.没人会注意到这一事实,醉酒驾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一般来说,在这一现象背后有几个原因。首先,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近十年来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车史无前例的增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占据很大的地位。其次,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参加的活动或宴会都更多了,在那里他们会喝酒/烈酒。然后,他们可能喝醉了,还继续开车。

【关键词】醉酒驾车 危害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也愈来愈快,汽车成了人

们的主要的交通工具,它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在大家感叹社会进步、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飞驰的车轮下,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破碎不堪。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踏上社会的小学生,也遇到了这样的灾难,亲人哀伤的呼唤,留不住幼小的生命。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普及交通安全教育,把交通事故降到最低。这是时代的呼唤!。

一、醉酒驾驶的定义

关于醉酒驾车,我国法律做了明确规定,那么醉酒驾车的判定标准是什么?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中规定,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驾车。①

有资料显示“饮酒量在100毫升以上,可见酣睡,知觉丧失等表②现”。很多人想知道,这大概喝多少酒会达到这个标准?专家根据标准大体估算了一下:20mg/100ml大致相当于一瓶啤酒80mg/100ml,则相当于3两低度白酒或者2瓶啤酒;100mg/100ml,大致相当于半斤低度白酒或者3瓶啤酒。落实到具体的白酒酒精度数,如果人体中每百毫升血液中含到100毫克酒精,不同的酒类的量化分别是:70度白酒约50克;60度白酒约75克;50度白酒约100克;40度白酒约150克,也就是一口杯的量;日本清酒约500克;红酒约600克;啤酒约3瓶或

者6个易拉罐。

二、醉酒驾驶成因

近几年来,全国每年查处的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都在百万起以上。然而缘何屡禁不止呢?这就衍生出了两个疑问:

为何要喝酒,应该说,首先酒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剂,高兴、悲伤、喜庆、哀痛等等场合,总免不了来上一杯,宣泄一番。其次,喝酒是一种交往方式,中国历来都是“熟人社会”,酒成了联系和加深感情的媒介,有时还直接决定着某些项目、事情的成功与否,因而人际交往过程中,喝酒也就在所难免。

为何敢酒后开车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人员社会背景一般较深,其中以官员和大老板居多。他们要么在交警队有熟人,在醉酒驾车被处罚时,一般能够通过各种关系来“摆平”,一些人被罚款甚至可由单位买单,自己不会有丝毫的利益损失,所以开起车来自然就胆大妄为。有些人员就是仗着自身财大气粗,罚几个小钱也不在乎,这些人开的不是“奔驰”就是“宝马”之类的高档车,很是牛气,根本就没把交通规则放在眼里。这两种人,醉酒驾车实在与自己身份格格不入。

2、安全意识不强。许多酒后驾车者都认为自己驾驶技能好,控制力强,喝点酒对行车安全无妨,甚至会开得比平时更好,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喝酒对驾驶行为的不利影响,对酒后驾车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

3、相关法律制度欠缺,查处难度大。在一系列严重影响社会安

全的醉酒驾驶事件出现之前,我国还没有针征对性的法律对此类行为加以约束,导致醉酒驾车撞人致死的恶性案件层出不穷,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屡屡报道,而对其惩处力度也只是按照一般的交通事故标准进行参考,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饮酒后驾车很多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隐蔽性较大,不易被发现,对酒后驾车者的证据收集有一定难度。

4、部分人心存侥幸型,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是多么地娴熟,自己酒量是多么大、而且饮酒驾车从来没有出过事,也没有被抓过,而且也经常看到其他人也是酒后驾车,于是便侥幸酒后驾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醉酒驾车说到底还是社会意识存在问题,要想根治醉酒驾车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彻底改变这种社会意识。同时,反对醉酒驾车不仅仅是政府或相关管理机构的义务,更应该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三、醉酒驾车的危害

喝酒后会严重影响驾驶行为,它可以使驾驶人触觉能力降低、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产生视觉障碍、产生心理障碍和易疲劳等,从而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导致的大量交通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酒后驾驶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了解:

1、引发交通事故。有关由于酒后驾驶及醉酒驾驶所引发的交通事故,我们在报刊、新闻、网络、甚至身边的的人都曾听说过,由此可知醉酒驾驶在交通事故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大。据公安机关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案件5075起,2008年发生7518起;2009年1至8月共发生3206起。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①可见,酒后驾车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危害公共安全。众所周知,人一旦喝醉,理智急剧下降,在法律上说就是认识和控制能力不足。更加可怕得是喝醉之后丧失理智有从事危险行动的,正如酒后驾车交通肇事的。

随着我国的车辆保有量不断递增,驾驶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无视国家交通管理法律法规,酒后乃至醉酒驾车日益增多,醉酒驾车酿成的惨剧,让人触目惊心。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翻开报纸或是上网浏览你都可以看到某某因醉酒驾驶引起一连串车祸,造成多少人受伤,致多少人人死亡的新闻,醉酒驾驶的新闻可以说屡见不鲜了。醉酒驾车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很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2008年12月14日,成都孙伟铭案造成4 人死亡1人重伤;2009年6月,南京张明宝醉酒驾车案酿成5 死4 伤的惨剧;2010年10月16日李启铭酒后驾驶,致使河北大学女生一死一伤„„一桩桩血淋淋的事实无不给予我们沉痛的教训。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称,全球每年至少有127 万人死于交通事故,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

3、身心受到损害。人在喝酒后往往会出现触觉能力降低,精神

亢奋,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视觉模糊,心态不正常,易疲劳等症状。喝酒后由于酒精的刺激和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转向系统,根据科学研究和一些资料表明,酒后驾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为没有饮酒情况下开车的16倍。所以,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后驾车,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四、醉酒驾车犯罪的法律特征

(一)醉酒驾车犯罪是行为犯

首先要正确理解行为犯和结果犯的概念,所谓的行为犯是指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客观要件齐备标准的犯罪。这类犯罪构成要件里并未直接要求犯罪结果,而是借助于特定的物质性危害来阐明其犯罪的客观类容。只要查明行为人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即为完备,就可认定为犯罪既遂,而不存在未遂问题。这类犯罪的既遂并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它以行为是否实施完成为标志。所谓的结果犯是指必须发生一定的结果才能构成既遂的犯罪。结果犯有实害犯和危险犯之分,危险犯又有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之分。不要求行为造成任何危害后果,也无犯罪情节要求。而刑法修正案(八)同一条规定的“飙车”犯罪,则必须是“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根据刑法学的定义,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社会危害,仍放任该行为发生的,属故意犯罪;因过分自信或疏忽大意使该行为发生并造成社会危害的,属过失犯罪。醉酒驾驶是犯罪行为,但第二种情况下未造成危害,则不属

(二)醉酒驾车犯罪是抽象危险犯

所谓的抽象危险犯是“以法定的抽象危险结果出现作为成立犯罪未遂的标志,法定的抽象危险结果必须是由危害行为造成的,并且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客观构成要件的行

①为,就意味着抽象危险结果的产生”。行为人在酒精的作用下驾驶机动车,对于道路交通安全制造了普遍的风险,至于行为人在个案中是否形成物质性的危险则在所不问,即便危险驾驶行为尚未形成任何具体风险,只要酒精测量检测出了行为人的酒精含量超标,即被认定为危险驾驶行为。醉酒驾车犯罪侵害的客体是道路交通秩序,威胁不特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需要司法人员具体判断行为是否有具体的危险,可见,醉酒驾驶罪属于典型的抽象危险犯。抽象危险犯的存在具有强烈的目标价值驱动。抽象危险犯的犯罪构成要件可以对保护法益进行周延且提前的风险控制,是一种对法益的前置化保护措施。尤其是被认为具有典型风险或者风险及其范围难以被控制的公共危险行为,如醉酒驾驶。

(三)醉酒驾车犯罪是故意犯罪

犯罪的故意是罪过形式之一,是故意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根据《刑法》第14条关于故意犯罪的规定,所谓的犯罪故意,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②只要行为人明明知道自己喝了一定的酒,事实上又达到了醉酒状态,在道路上驾驶了机动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 ①② 叶高峰、彭文华:危险犯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赵秉志:《刑法学(上册·刑法总论)》116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年1月。

法律醉酒驾车,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就属于具有刑法规定的醉酒驾车犯罪的故意,就可以认定其具有醉酒驾驶的故意。即使某些人认为自己只是酒后驾驶而不是醉酒驾驶的辩解,也不能排除故意的成立。

(四)醉酒驾车犯罪是法定刑最轻的犯罪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中获得高票通过,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的醉酒驾车和飙车犯罪,法定最高刑为拘役六个月。所谓的拘役,是指剥夺犯罪人短期人身自由,就近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在中国刑罚体系中,拘役是介于管制与有期徒刑之间的一种主刑,拘役是一种短期自由刑,拘役的刑期最短不少于1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所以,拘役是中国对罪犯予以关押、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三种自由刑中最轻的一种。在之前,刑法分则法定最高刑设置最低的为一年有期徒刑,是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的侵犯通信自由罪。

五、醉酒驾车的法律后果

2011年5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八)》和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开始实施。饮酒与醉酒驾驶机动车,其法律后果比起以前是更加严厉的。

(一)醉酒驾驶的刑法依据

对于醉驾行为,《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最高检察院、最高法院针对5月1日起实施《刑法修正案(八)》,发布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五)》(以下简称《规定》),补充、修改了10项罪名,其中醉酒驾驶、飙车以“危险驾驶罪”入刑。

(二)醉酒驾驶处理

关于醉酒驾驶的处罚,根据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和我国刑法关于醉酒驾驶的规定,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①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罚款从200元以上500元以下提高至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暂扣机动车驾驶证的期限从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改为6个月;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后,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0日拘留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修正),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和2000元罚款,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驾驶运营机动车的。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①对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加了15日拘留的处罚,将罚款从500元提高至5000元,并将暂扣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改为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4、根据修改后的法律,酒后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驾驶员将面临终生禁驾。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为了有效惩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加大了加大了对此类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对醉驾行为一律吊销驾照,并在5年之内不得重新取得,并大幅提高了对酒后驾车的罚款额度和暂扣驾照期限。

六、醉酒驾车犯罪的量刑

由于醉酒驾车犯罪频发,社会舆论对此比较关注,人们对此类犯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修正),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罪的定罪量刑也有不同看法,并且在司法实践中的处理也不完全一致。当前非常有必要就醉驾入刑建立统一法律适用,为更好地遏制酒后和醉酒驾车犯罪的多发、高发态势,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切实保障。是否只要达到醉酒标准驾驶机动车的,就一律构成刑事犯罪呢?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罪名,没有判例可供参考,导致在量刑上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案例看,基本涵盖了从拘役一个月到六个月的刑期。笔者认为在对行为人量刑时,应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一)被查获时精神状态不同,量刑时应有所差异

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驾车,其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上都有所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行为人犯罪时的辨认和控制能力状况,反映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而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是量刑的重要依据。那么,在量刑时,可否酌情考虑该因素?“醉驾”犯罪与其他犯罪相比,有其特殊性。同样是达到“醉驾”标准的二个人,其表现可能差异很大:酒量小的,可能对周围的事物已经无法正确地判断和认识,这种人潜在的危害自然要大;而酒量相对大的,尽管已经超过“醉驾”的标准,但仍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种人潜在的危害自然要小。日前我国只要驾驶人被检测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毫克/100毫升,就属于醉酒驾驶,因为刑法不可能针对每个人的酒量大小而制定不同的犯罪标准。但在量刑时,如果完全不考虑其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有所减弱而不予以酌情从轻处罚是不符合审判实际的,也不符合《刑法》第61条规定的量刑原则。所以,同样是

超过“醉驾”标准,根据其被查获时精神状态不同,量刑时应当考虑有所区别。而一味仅以血液中酒精的含量高低作为唯一的量刑标准,显然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

(二)到案后的认罪态度好坏,量刑时应当体现宽严相济

在被查获后即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主动配合有关人员进行酒精检测等工作,在法庭审理阶段被告人认罪、悔罪,积极赔偿被害方的经济损失,并因此得到被害方谅解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依法可酌情从轻处罚。但对于有酒后驾车或“醉驾”前科的,即使认罪态度好,比照初犯也应从重处罚。对于拒不认罪,不配合交警执法,拒绝酒精检测甚至有逃避等行为的,应从重处罚。对于醉酒驾车犯罪中犯罪情节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极坏的被告人,即使积极赔偿被害方经济损失的,也要慎重把握从轻幅度,甚至可以不予从轻处罚。

(三)社会影响的好坏,量刑时应当体现轻重

有的“醉驾”者被查获后气焰嚣张,对自己所犯的罪责完全不当一回事,还理直气壮的,有的打电话找人,有的辱骂、殴打执法人员,撕毁、打砸执法工具,往往造成群众围观甚至是交通阻塞,造成了较坏的影响。对这种“醉驾”者,应从重处罚。反之,则可以从轻处罚。

(四)行为危害性的大小,决定着量刑的高低

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之一切萨雷·贝卡里亚在其传世之作《论犯罪与刑法》一书中指出:“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

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①对于“醉驾”者在人群和车辆密集的路段行驶,或者驾驭营运车辆的,或与行人或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应从重处罚。具体量刑上,构成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应该加以最重处罚。而仅仅因“醉驾”被查获,而未造成其他后果的,可以从轻处罚。具体量刑上,可以以拘役三个月做为基准刑,拘役一至二个月则属于较轻的处罚,三至四个月则为较重的处罚,拘役六个月则为最重的处罚。

总之,“醉驾”行为,涉及到一个人的生理因素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原因和表现都比较复杂,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在决定行为人的刑罚时,都要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犯罪情节、危害后果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全面平衡,罚当其罪,既准确地打击犯罪,又能让被告人心服口服,所做判决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想象,真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七、防范酒后驾驶的建议

(一)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提高驾驶人的防范意识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社会力量广泛宣传酒后驾车危害性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典型个案进行曝光处理,使每个驾驶人都能够切实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二是在源头场所,如宾馆、酒店、饭店等处、在道路两侧张贴警示宣传图、牌,随时提醒警告过往的驾驶人员。三是建立驾校培训质量排名制度,对 ① [意] 切萨雷·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法》第6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版。

机动车驾驶培训学校进行清理整顿。严格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着力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四是围绕贯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广泛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司法部门可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纳入全民普法教育活动。

(二)加强对酒驾的管理查纠力度和处罚力度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合力。为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各地政府应根据自己是的实际情况,成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判交通安全形势,研究制定并落实针对性措施,加强对交通安全工作的统筹领导。二是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酒后驾驶行为管理的先进经验,增加执法检测设备,增加基层交警部门的科技投入,进一步研发易操作、准确性高的检测设备,加大科技在实际行动中的应用,提高对酒后驾车的检测水平。如:酒店、宾馆等处配备酒精测试仪,方便驾驶人在驾驶前进行自测。三是提高处罚力度,根据国外经验提高醉酒驾驶的刑罚等级,从重从严进行处罚,对累犯者加重处罚力度,以增加对酒后驾车交通违法的震慑作用。

(三)积极开展“代驾”服务,为酒后禁驾提供保障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展“代驾”业务,重点疏导,让自觉守法的人在酒后能够顺利地请人代驾,既满足了社会交往中的饮酒需要,又不违反法律规定,保障交通安全。可参照国外成熟的“代驾”服务产业,对我国 “代驾”行业的收费、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对此类服务予以规范,明确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权利义

务,以及纠纷发生时的救济途径。各地政府应加大鼓励和扶持力度,加强代驾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和市场监督,促进“代驾”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为消除酒后驾车交通违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八、结语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速增加,因酒后驾车肇事导致的死亡人数逐年攀升,已经到了再不能漠视的危险地步。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我了解了许多关于酒后驾驶及汽车行驶安全的知识。酒后驾车是十分危险的,醉酒驾驶更是一种高度危险的行为,目前国家把危险驾驶行为写入刑法,提高对这种行为处罚的力度,自从国家加大了对酒后驾车的防治力度之后,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和预防犯罪行为发生,酒后驾车行为也减少了许多。周围的亲戚们也很注意,避免酒后驾车。笔者认为,对于醉酒驾驶,刑法应该是最后的一个手段,我们需要做的更多是预防,除了在行政方面罚款、监禁等强制性处罚措施外,柔性处罚措施也是需要的,这样才能够真正预防醉酒驾驶这一现象。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灿烂的季节,珍视生命,才能保证好的时光是需要生命去享受的,拥有健康的生命是拥有一切的前提。你的生命是你自己的在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时,也不要忘了,只有我们共同的努力,可以使交通更通畅,生活更安全。因为一个个血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永远都只有一次,失去,你就将不再拥有„„为了你、我、他的安全,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吧: 14

安全驾驶,远离醉驾!

篇6:无证驾驶的定义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以前发布的现仍有效的法律文件规定,“无资格驾驶的状态”包括以下七种状态:一是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二是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三是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四是通过非法程序取得驾驶证的;五是使用失效的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六是在某段时间内丧失驾驶营运机动车资格的驾驶人驾驶营运机动车的;七是驾驶机动车时未随身携带机动车驾驶证的。上述七种状态即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规定的“无资格驾驶的状态”,也就是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无证驾驶”含义,这与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的“无证驾驶”含义是有区别的。

按照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九条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开车不带驾驶证和行驶证,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行车时未随身携带驾驶证即属于“无资格驾驶的状态”,即“无证驾驶”。

无证驾驶的处理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简称《交法》)及实施条例和各地方的实施办法,以及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进行归纳,无证驾驶和被视为无证驾驶的可能有以下十种情形:1.没有驾驶证的;2.未经考试,非法取得驾驶证的;3.驾驶证被注销、吊销的;4.不符合驾驶条件(年龄和健康状况),非法取得驾驶证的;5.驾驶证已超过有效期的;6.驾驶证被暂扣的;7.持军队、武装警察部队驾驶证驾驶民用机动车的;8.持境外机动车驾驶证在中国驾驶的;9.驾驶车辆超过最高准驾车型的;10.未随身携带驾驶证的。有律师将1至5情形称为“绝对”无证,6至9情形称为“相对”无证,10情形称为“疑似”无证。对1、3、5、6、9情形,交警处理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

2、4情形,交警通常不能现场做出判断,大多数情况下,驾驶人都会蒙混过关;在进入司法程序时,这两种情形可能被查实,驾驶人将承担无证驾驶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对7、8种情形,如是一般违法,交警大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严重违法,其实都应当依法按无证驾驶处理。

《交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驾驶机动车时,应当随身携带机动车驾驶证。”所以,第十种情形——未随身携带驾驶证是一种违法行为,尽管它与其他无证驾驶有所不同,但对该行为应当给予处罚。根据《交法》第十五条、第九十条的规定,对未随身携带驾驶证的处理如下:无论驾驶犬行驶中违法与否,均不允许驾驶人再驾驶车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扣留机动车,通知驾驶人提供驾驶证。然后,根据驾驶人提供驾驶证的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1.驾驶人提供了驾驶证,如行驶时无其他违法,给予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及时退还机动车;2驾驶人提供了驾驶证,如行驶时有违法,根据其违法的情况和未随身携带驾驶证一并予以处罚,及时退还机动车;3.驾驶人未能提供驾驶证,按无证驾驶处罚。无证驾驶之我见

交通法中规定的“无证驾驶”的含义应该定义为:没有按交通法第十九条之规定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而驾驶机动车的人。有驾驶证但行车时未随身携带是否为无证驾驶?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认定是无证驾驶,但是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驾驶人具有合法的驾驶证之前,为了公众利益应以无证驾驶对待。

篇7:无证驾驶保证书

我是一名未成年人,今天无故骑别人摩托上道,违反了道路法规,是我不对。我坚决改正。以后不犯了。我服从交警的处罚。

在此我请求交警。能够给我一次改正的机会。我深表谢意。

改正人:XXX

篇8:论醉酒驾驶行为的罪责

2009年成都孙伟铭、南京张明宝醉驾肇事案的肇事者均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刑, 法院的判决理由之一是, 行为人醉酒后仍驾车行驶于车辆、人群密集之处, 发生追尾事故后, 仍继续驾车高速逃逸, 说明行为人无视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其主观故意非常明显。这也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但是笔者仍然认为对醉酒驾车行为处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仍存在着法律上的障碍, 一是醉驾肇事者的主观罪过不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故意要求;二是醉酒驾驶不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方法具有加害性”的本质特征。

首先在主观方面,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是过失, 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根据刑法规定和刑法理论,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 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最低限度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不否定的态度。过失犯罪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或者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在醉酒驾驶案件中, 行为人虽然故意违反了道路交通管理法规, 但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往往持否定的态度。故意和过失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 而不是对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违反的心理态度。因此, 大多数的醉酒交通肇事案件的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过失, 应以交通肇事罪认定。

其次在客观方面, 醉酒驾驶也不能和危险方法画等号。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理论,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方法主要有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 这些危险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加害性”, 这种危险行为直接对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利益有威胁或者已经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而醉酒驾驶的本质只是驾驶行为, 不存在“加害性”, 其对他人造成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利益的损失结果主要是在过失的心态下造成的。所以, 醉酒驾驶不能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画等号。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 如行为人出于报复社会、泄愤等目的, 故意用醉酒驾驶的方式危害社会, 这时的醉酒驾驶行为则具有“加害性”, 与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属于同一类。

因此, 将醉酒驾驶视为与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醉酒人的驾驶行为本身并不存在明显的“加害性”, 这与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在具有危险性的同时, 又具有明显的“加害性”的特征是完全不同的。

二、醉酒驾驶肇事案件的解决途径研究

交通肇事行为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存在理论障碍,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应当纵容醉酒驾车和严重超速等行为的存在, 那么我们应当用什么方法来遏制这些潜在的“马路杀手”呢?笔者认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以适应新形势下恶性交通肇事案件日益高发的新情况。

1、借鉴国外立法经验, 增设“醉酒驾驶罪”。

在国外, 许多国家将醉酒驾驶作为一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韩国2009年4月1日修订的《道路交通法》第44条规定, 任何人不得在醉酒状态下驾驶车辆。违反该项规定将被处以3年以下徒刑或者一千万韩元以下罚金。日本《道路交通法》规定, 对醉酒驾驶者处两年以下徒刑或十万日元以下罚金。在澳大利亚, 如果醉酒驾驶员屡教不改, 最多可以处十年有期徒刑。在瑞典, 酒精浓度超标的司机, 重者将坐牢两年。在新加坡, 酒后驾驶初犯者将罚款或长达六个月的监禁;重犯者强制监禁一年, 并处罚金三千至一万新元;累犯者的罚金为三万新元及最长十年的监禁。在加拿大, 酒后驾驶者将被处以二千加元罚款、六个月监禁, 并处吊销驾照三年, 酒后驾车引起交通事故导致他人受伤害或死亡的, 将面临最高达十四年的刑期。在墨西哥尤卡坦州, 对普通私家车驾驶员醉酒驾驶最高可以判处五年有期徒刑, 对公共交通工具驾驶员醉酒驾驶最高可以判十年。因此, 我国刑法中也可以增设危险驾驶罪, 严重醉酒驾驶的, 但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醉酒驾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当然考虑到刑法的谦抑性精神, 对于一般的酒后驾驶行为建议不作为犯罪处理。目前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已经增加醉酒驾驶罪, 这也正反应了增加醉酒驾驶罪的必要。

2、扩大解释, 提高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 放宽法定刑升格的适用条件。

现行《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因而发生重大事故,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别恶劣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本条规定存在下缺陷。首先是法定刑偏低。交通肇事罪的基础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升格后的法定刑也仅仅是三年以上七年一下有期徒刑而已。显然, 这样的刑罚不足以起震慑作用。第二, 封闭式列举法定刑升格的条件, 过于教条。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 只有以下四种情形才能适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刑升格: (1) 肇事后逃逸; (2) 造成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 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 (3) 造成死亡六人以上, 负事故同等责任; (4) 无能力赔偿额在六十万以上, 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这种唯数字论的封闭式列举使得很多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交通肇事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因此, 笔者建议, 可以将交通肇事罪的基础法定最高刑提高, 并适当放宽适用法定刑升格的条件, 改变目前的封闭性立法的弊端。

三、结论

经过上述的梳理, 目前我们对于高度危险驾驶行为的定性, 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加以认定和处理。单纯高度危险驾驶肇事的, 我们应依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 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 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 应当分别依照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判刑;逃逸中在道路上横冲直撞, 放任其他严重危害结果发生, 则应按照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这样的定性和处理, 是遵循和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 是在现行刑法框架内的必然之举。对于介于交通肇事罪与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行为, 增设醉酒驾驶罪。

摘要:针对醉酒驾驶行为的频发, 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 对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 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 造成重大伤亡, 应当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但是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要件构成中存在着理论瓶颈。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将进行分析,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醉酒驾驶,质疑,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刘宪权.处理高危驾车肇事案件的应然标准[J].法学, 2009, (09) .

[3]韩国新增醉酒驾驶车辆罪[J].法制日报, 2009-9-1.

[4]王生安.国外治理酒后驾驶的做法[J].人民公安, 2008, (24) .

上一篇:奥鹏教育作业考核下一篇:我喜欢的小动物是小白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