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2024-08-01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共12篇)

篇1: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摘要】: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包新需要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需要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

【关键词】: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就中学生而言,创新并不是指惊世骇俗的大发明和大创造。我们认为,只要是教材中尚未讲到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看作是一种创新,这样的活动就应该视为创新教育活动。

一、创新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包新需要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需要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青少年天性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这一特点正符合创新的要求。对此,教师绝对不能压抑,而应该正确引导和积极地鼓励。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盲从,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和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和创造型的人才。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第一,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第二,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增多必然会引发思维的活跃及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不唯书,不唯师,不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简而言之,旁征博引,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画龙点睛,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由浅入深,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二、创新教育活动要通过多环节、采用多形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决在于兴趣。”教师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各环节中应注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并以此去吸引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创造,进而培养和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意识。  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时常注意把教材内容的讲授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一次,我在讲授《经济常识》第一课“怎样对待货币”这一问题时,在指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这一观点之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去获取自己的财富,增加社会的财富?学生思考并回答到:必须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经过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不仅懂得了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使他们在思考和议论中,使自己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得以激发,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无疑是有益的。

三、创新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团结协作的精神、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知识是创新的前提,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基础知识的厚实程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是学生观察世界、分析现象、揭示本质、解决问题的基础,因而也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许多问题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互相支持、彼此帮助、通力协作、共同进步的集体精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其质疑问难的水平和能力。

此外,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像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促使学生思维多向化,较快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益处。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在创新教育中,不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开拓精神,而且还要掌握创造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理论,探索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四、面对信息激增、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传统的粉笔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课堂的科技比重和信息含量,增强时代特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当务之急。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直接影响学习本身,学生信息来源不再以相对固定的课本与教师为主,而开始直接面对现实问题,直接寻找、检索并收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文献、电视传媒,收集、整理运用资料,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篇2: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说:“21世纪教育的最大变化是教育正在变成学习与交流的活动,将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从规范的统一性转变为选择的多样性,将从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成为开发和释放人创造潜能的发动机。那么创新的培养有哪些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是自信心、质疑、想象力三个方面的培养,自信心是创新的保障,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想象力是创新的环境氛围,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自信心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喜欢自我、悦纳自我、相信自我、勇于表现自我。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做呢?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关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管是差生也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心理学家皮格马利翁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有一天来到一个班级交给老师一个名单,上面写有十几个学生的名字,他悄悄地告诉这个老师说:“将来这十几个学生会有很大的出息。”实际上这十几个学生是皮格利翁随便点的,其中有特别差的学生,可是两年后,当皮格利翁又来到这个班级了解他给的名单中学生情况时,名单中的学生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连那个最差的学生都一跃为班级的优等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两年来老师特别关爱这十几个孩子,尽量提供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身体语言、表情语言都传达着积极的暗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鼓励作用,无形中增强了这十几个学生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学生学习的劲头高了,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的具体做法是:

1、课堂上只要学生举手就一定让他们发言,并及时表扬;

2、必要时把考试题目透露一部分给学生,学生考得好及时表扬;

3、结对,即让优等生帮助中等生,让中等生帮助稍差的学生,让稍差的学生帮助特差的学生,再鼓励特差的学生帮助老师,老师懂装不懂,放下架子当学生的徒弟,整个班级像一张互帮互学的网,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这样既取得了积思广益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何乐而不为呢?”;

4、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多说、多表现,老师尽量少说,甚至不说;

5、让学生当老师讲授课文并及时夸赞他们的课讲得好。夸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6、推行“成功教育”通过反复成功,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处处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行,每个学生潜力都挖掘出来话,每个孩子都会发现耀眼的光芒。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营造想象的氛围,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张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想象的世界里。如我在上作文课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过程如下: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讲一个故事,同学们边听边想象,(老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放起了舒缓优美的轻音乐)很久很久以前,在月亮上的一座广寒宫里住着一位嫦娥姐姐,有一天晚上,嫦娥姐姐在一朵朵棉花似的白云上散步,她发现夜晚的天空中除了白云就只有一个月亮,孤零零的,很冷清。于是嫦娥姐姐来到东海龙宫,向海龙王要来了许我珍珠,她把这些亮晶晶的珍珠撒在夜空中,从此,天上就有了无数颗一闪一闪的星星。你瞧,星空多美啊!(多媒体课件演示宝蓝色的天空,闪烁的星星,弯弯的月亮)(学生已经沉浸在美丽的想象中,老师趁势叙述)现在让我们插上一对翅膀,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中,和星星一起尽情地玩耍好吗?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玩耍的经过,你们是怎样和星星一起玩的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打开了想象的大门,思维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一学生说:“我看见许多星星就在我的周围,有几颗星星拉着我的手,问我从哪里来的,我说从地球上来,星星们高兴极了,跳了芭蕾舞、秧歌舞,优美的舞资吸引了我,我也和它们一起翩翩起舞,我们唱啊,跳啊,玩得可心啦!”又有一个学生说:“我来到太空中,有一颗小星星拉着我的手,带我进行一次太空之旅,我们来到太阳身边,我看见有九颗小星星正绕着太阳转,太阳旁边太热了,于是我们又来到月亮上,到嫦娥姐姐家去做客,嫦娥姐姐抱着玉兔出来迎接我们,嫦娥姐姐的广寒宫的院子里有一棵好大好茂盛的桂花树,吴刚大哥哥正在砍树,他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可还在不停在砍着。”还有一个学生说:“有一颗小星星特别可爱,它一口一声地叫我姐姐并拉着我的手,让我给它讲地球上的故事,我就把地球上的电话、电视、电脑、电冰箱„„介绍给它,它听后说‘我也要发明比地球上的电话、电视、电脑、电冰箱„„更先进的电器产品’。”“你们来空中和星星交朋友、玩耍、开心吗?那你们愿不愿意把你们和星星玩的过程写出来呢?”(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写起来,想象的内容又丰富,又有个性,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是那么的富有童趣。)让学生想象思维更活跃,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能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再现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启发想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能把学生的想象思维兴奋点激发出来。如我在教古诗《暮江吟》时抓住诗中艺术化的自然美,在教学中适时采用多媒体,有层次地再现作者艺术构思的画面“ 一道残阳辅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先是“玩景停晚的江面夕阳斜阳,江面显出两种颜色,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绿色,接着推成“全景”弯弯的月亮挂着天空,再向前推成“近景”“水面摇动红绿光闪烁,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师边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边用语言描绘,诱发学生联想,使他们获得美感,充分理解古诗意境,生动的画面,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断向自己发出“为什么”“怎么样”等讯号,想象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翅膀张开了。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赖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一再受压抑和扼制。因此,教师应运用发现教学法提供质疑机遇,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运用发现法,引导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想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教师的权威等定式,打破传统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能抓住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描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笔,那是因为„„。”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再说后面爸爸的嘴角上又马上浮起了一些微笑,从人物心理角度推进,在表情上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当时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2、运用发现法,学会探究性质疑。

发现式的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时,只阐明了学生通过发现而学习的重要性,但未具体提示学生应如何发现,教师又应如何指导学生发现。我们认为,指导学生探究性质疑,是指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如在教《长征》一课时,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出示了三个讨论题:(1)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2)你想到了些什么?(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学习的机遇,在课堂上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质疑。又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岂不是上大当?还有的说:如果那早晨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谋不是落空了吗?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探索质疑。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火花。

3、运用发展法,尝试挑战性质疑。让学生们有话就说,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上课时不要让孩子必须坐得端端正正,不要让孩子必须举手得到老师的同意才能发言,不要让孩子‘必须这样„„必须那样„„’,条条框框太多,没有学生的自由空间,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按部就班地做事、学习,学生是听话了,但思想也僵化了,哪里还有什么创新?所以我鼓励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说话,课堂上以学生质疑为主,甚至与教师辩论,把每个孩子都训练成野马,既是野马何需僵绳?如学生学习《春晓》这首诗时,一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这首诗好像前后矛盾。”我听到马上问他为什么,这个学生说:“既然‘春眠不觉晓’还怎么能知道‘夜来求风雨’?”这个学生想的问题多么深刻,所以当时我就鼓励他说;“你真棒,连古代的大作家孟浩然都没有想到的,我也没有想到的问题,你都想到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学生听我称赞他非常高兴,这以后的课堂上他经常提出一起超出平常的问题,我就一直鼓励他,夸他每个细胞都透着聪明。总之,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疑”中,对现成的结果不轻易接受。古言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篇3: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一、营造创新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时, 态度必须和蔼可亲, 保持幽默, 这样学生上课如沐春风, 必然勇于表达, 相互激励, 必可开出创新的花朵。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如, “已知1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教学时,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自学:怎样画线段图?把谁看作单位“1”, 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设谁为“x”?等给学生创设环境, 让学生思考、探索, 使教育水到渠成。例如:学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 提出:“大家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吗?”学生问:“老师, 还有求最大公约数的最佳方法吗?”这一质疑激起千层浪, 顿时,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因此, 教师要把记忆性教学变为思考性教学, 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探索转变。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 在创设学习情境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 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使他们喜爱数学。例如:在讲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星期天, 王、张和魏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 王花了这笔钱的32%, 张花了这笔钱的3/8, 魏花了这笔钱的0.35倍。他们谁花的钱多, 谁花的钱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 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 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 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 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 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 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 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 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 接着问:那么, 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动手合作操作讨论, 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柱里倒, 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 因此, 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柱水往空圆锥里倒, 结果3次才倒完, 因此, 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反过来说, 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 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 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 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 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1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让学生自主探究, 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数学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吴正宪.《我与小学数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篇4: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探究性实验

创新教育理念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史上, 创新教育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要把教学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从“继承”转向“创新”。这无疑是中国教学方式的一次重大的转型,同時也将带给教学一系列新巨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与灵魂的研究性教学,既是时代的深切呼唤,也是教学自身发展的不懈追求。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虽然化学实验的功能已被广大化学教师重视,但如何在实践中体现,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被忽视,造成学生在实验中按实验册“照方配药”的弊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化学教学中更要提倡和鼓励教师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感受探索、发现、发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推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从而推进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1.明确什么样的知识适合研究性实验教学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设计实验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但不是所有的学生实验都适合作为研究性的实验。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再把设计出相应的研究性实验教学。

例如对于萃取操作和分液操作,大部分学生一直迷糊不清,而且这又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所以可以设计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分组如下:

第一组:在甲、乙、丙、丁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约2mL碘水。在甲试管中滴加1mL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第二组:在乙试管中滴加1mL苯,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第三组:在丙试管中滴加1mL酒精,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第四组:在丁试管中加入2mL水,然后滴加1mL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四组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萃取试剂选择的条件,萃取操作的原理,并让学生明白萃取与分液操作的区别。学生可以知道无色透明的两种溶液分层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让学生对萃取操作和分液操作有清楚的了解。

2.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需要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首先,教师要给出课题,让学生课前预习,明确要探究的目的,对探究中所需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必须至少提前一周通知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器材、药品和环境准备。而教师则要认真备课,在引导探究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质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动机。

3.设计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

中学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是在观察总结科学家、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索实践,并吸纳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它的基本形式是“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总结─→评价”,其实施方法和步骤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3.1引发问题

引发问题,旨在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情景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景。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那些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地完成探究过程。

在整个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情景呈现给学生。例如讲解原电池的原理这节课时,可以先演示分别将一片锌片和一片铜片放入一杯装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及已有知识,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把锌片和铜片连接放在稀硫酸中呢?学生接触到此问题后,迫切想要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于是自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得出结果。

3.2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提出的假设可以是逻辑的判断、推断、推理和证明,也可以是非逻辑的直觉、灵感、猜想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该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上述实验中,学生可猜想是锌片上有气泡,也可以提出是铜片上出现气泡,还可以猜想该气泡是什么气体,从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讨论。

3.3设计方案

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确定的课题做出种种可能性假设,并推断出最为合理的一种假设,并针对这一假设设计多种可靠易行的科学探究计划和方案。该方案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适当地给予指导。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也支持他们就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和结论展开讨论和辩论;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勇于“别出心载”和“标新立异”;要允许并支持学生对实验过程发表不同见解,对其中科学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肯定,即使方案有误,对其中错误的部分亦在认真解释的同时,允许其暂时“想不通”而有所保留,也要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因为出现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4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实验方法、观察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此过程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努力发挥其主导作用。比如: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性,还要不断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教师更要通过此过程让学生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对象和条件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从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5分析总结

分析总结是将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让学生从实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上的理性认识。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新发现的问题,加强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规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而且还要再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

3.6评价

在对实验总结完后,适当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学生的探究性实验的评价可促进学生积极运用已有知识,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从操作的可行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最佳方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结合学生的水平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评价中获得自信与发展,在实验与评价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4.精心策划课后练习题

探究性实验学习耗时多,出现的问题也多,有些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并非完全一致,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实验成功,因此课后布置一些必要的实验习题,对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如空气成分的研究中,设计习题请同学们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如果小于容器体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补充课后习题,让学生对实验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使探究式实验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學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式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提倡教师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式教学,努力挖掘化学实验教学中富有探究性的实验内容,增加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比重,积极探索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化学实验真正成为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推动创新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朝阳.浅议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J].教育研究,2010,(4).

[2]蒋旭苏.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形式[J].考试周刊,2009,(8).

[3]叶锡华.高一化学新教材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江教育论丛,2005,(3).

[4]毛根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

[5]史曼莉.高艳利. 论创新教育理念与研究性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7,(9).

[6]范高为.化学探究性实验可以这样开展[J].新课程,2008,(4).

[7]梁慧.探究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数理化研究,2009,(2).

篇5: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景德镇市电教馆  肖Q

[摘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教育较之其它学科有着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能力又是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兴旺的动力,更是促使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针对的重点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具体来说,解放学生大脑,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双手,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解放学生眼睛,就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解放学生嘴巴,就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空间,就是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解放学生时间,就是提倡讲究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作为学习,应按照这一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发展创新;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兴趣小组,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学生减轻负担、注重创新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开端,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能在自主思维与思考中获取答案。任何思维过程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包括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讨论,直到解决问题,都体现了学生对思维的灵活运用,这一过程中所提出的具有新意和创意的解决办法,都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2.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在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对内容表象产生疑问,而无法深入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讨论,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通过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要点及解决思路,并通过进行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特定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

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但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部门所面临的重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素质教育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J].湖北社会科学,2005,(01)

[2] 孟玉琴.论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

[3]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

[4] 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篇7: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音乐教育能够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高校学生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并能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磨炼顽强意志,培养求异思维,丰富形象思维,最终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

作 者:王娅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42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创新思维

篇8: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 是指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 通过创新机理学习、创新案例分析、创新设计等环节的教学配以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的营造, 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习惯、创业精神与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形式[1]。在创新教育中, 创新技能的培养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主要强调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心理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 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1]。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作用。目前, 有关影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 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2]。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思路, 率先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1]。随后, 在创新教育理念下, 某些非研究型大学 (主要是普通本科院校) 开始尝试推行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以提高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 但由于普通本科院校受到资金、设备和师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力度未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此, 本文就淮海工学院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供参考。

一、积极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 构建结构合理的创新技能培养体系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 例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 已经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科研训练体系[2]。然而, 普通本科院校与这些研究型大学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 在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中, 普通本科院校需要结合自身院校特点构建结构合理的创新技能培养体系。

(一) 创建梯型学生科研团队

为了充分拓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覆盖面, 以及获得活动的预期效果, 必须吸纳较多数量的学生加入。同时, 在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实际需求进行自由选择的过程中, 势必出现参加创新活动学生的学科、专业和年级不同的现象。鉴于这些原因, 他们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上各有局限, 对科研与创新活动的接收程度也各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特点, 分类整合学生资源, 建立学科交叉、专业互补、知识水平由低到高的梯型的学生科研团队, 保证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此外, 梯型学生科研团队不仅利于同一团队内部的不同年级与专业间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心得交流, 利于他们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同一科研团队与其他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竞争和学习, 这对于学生协作和竞争精神的培养非常有益。

笔者所在院校的很多教师都吸纳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进入实验室, 考虑到他们专业知识的欠缺, 在实验室前期主要让大三年级学生指导他们常规的实验操作并授以实验方法, 而大三年级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时, 教师将科研工作延伸到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中, 对大四年级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加大力度, 并以大三年级学生辅助大四年级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方式完成大四年级学生对大三年级学生实践经验与心得的传授。如此递推, 形成了“高年级”带“低年级”的良好运作模式与实验氛围, 保障了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整体性与延续性。

笔者于2007年开始尝试将国内研究领域尚属空白的某些科研课题交给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 并期望可形成一支梯型学生科研团队。鉴于此, 笔者将2008年江苏省海洋生物重点建设实验室开放课题“海藻与赤潮微藻化感作用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延伸到本科毕业论文中, 指导2名大四年级学生进行“海藻提取物对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的毕业论文实验, 同时, 分别从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学生中征集到5名科研助手, 为大四年级学生提供实验协助。目前, 通过2010级、2011级和2012级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参与毕业论文的所有学生 (包括科研助手) 在资料查询、制定研究方案、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 也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以这些成果撰写的研究论文被《环境科学》[3]、《水产学报》[4]和《海洋通报》[5]等核心刊物录用。更重要的是,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生科研团队。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 原为科研助手的本科生在2014年开始毕业论文工作, 而2011级和2012级学生则成为其科研助手。这种变动使得梯型学生科研团队逐步更新替换, 保障了团队的新鲜活力。

(二) 发挥指导教师的辅助指导功能

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将其转变为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因此, 在科研活动中, 应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自由选择。同时, 为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常会针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特点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当学生确定研究兴趣后, 选择具体研究课题前, 指导教师会介绍多个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由学生自主确定课题方向。此后, 在研究过程中,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积累经验, 锻炼思维, 指导教师则发挥辅助指导功能, 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淮海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例, 每个申报项目应至少聘请一名教师作为项目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原则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并热心帮助学生科研活动。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项目申报和研究, 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等有关工作。数据显示, 2006年至2009年期间, 淮海工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总数为174项, 其中, 50项为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获得资助金额为15万元。笔者作为2009年淮海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4种海洋微藻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的指导教师, 指导2名学生如期完成了实验项目, 获得了四爿藻、新月菱形藻、球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等4种海洋微藻多糖的提取工艺, 该项目的完成为海洋微藻多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其研究结果撰写成研究论文后被《食品科学》[6]和《海洋通报》[7]核心刊物录用, 负责本项目的2名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验突发状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2011年和2013年, 笔者作为指导教师, 指导了6名学生开展“浒苔体内抑藻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浒苔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抑藻活性分析”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14年, 指导4名学生进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刺松藻苯丙烷类抑藻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纯化”和“海带和裙带菜抑藻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初步纯化”的调研、申报和实验开展等工作。

二、充分利用实验实习基地, 拥有不同规模的创新技能培养平台

在创新教育中,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进其创新技能的形成, 需要提供具有较高自由度的思维时间和实践空间, 通过学生主体生动活泼、主动地自由学习活动, 使其主体作用在创新实验项目中得以充分发挥。在师资队伍, 实验设备, 以及科研资助等方面尚欠缺与不足的普通本科院校, 如何在有限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创新技能的培养平台成为这些学校在进行创新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 坚持面向学生的实验室开放和开放实验室项目设立

为了保障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校需设置专门机构为本科生提供服务。鉴于普通本科院校资源有限, 专门为学生设立多个科研与创新活动实践基地比较困难, 但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 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将为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每年校教务处根据情况及时向学生公布拟开放实验室名称、实验项目、开放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指导教师等信息, 便于学生报名;并且各教学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实验室开放的工作, 在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确保实验室开放。同时, 通过设立跨学科通识项目、设计性项目、综合性类项目,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及教师科研型项目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开放实验项目并进行充分宣传, 吸引了不少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开放实验。

(二) 强化实习实践环节

从总体上看, 本科院校工科学生四年内有四次大型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8], 通过让学生在若干科技、劳技、德育等企事业实习基地实习, 加强对学生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9]。主动实践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 在实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做到“以我为主”,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订方案、实际操作及分析总结等方面独立能力的训练, 从而增长实践才干。

笔者所在院系学生分别在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和大四年级进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通过在实践企业和公司的实地观摩, 学习, 以及实际操作, 用实践大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技能。目前, 本院共有水产养殖基地、榆城集团、中洋集团、三得利公司、雨润公司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20多个, 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实践平台, 实现本科教育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零距离的理念。

三、结语

自1999年以来,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 (教学型院校) 连年扩招, 标志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研究型大学和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不同, 普通本科院校立足于加大对应用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应用技术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等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8]。因而, 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充分依托和挖掘普通本科院校办学资源和优势的前提下, 探索适用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创新技能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为高等教育的创新体系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文章以淮海工学院为例, 介绍了其在提高学生创新技能方面所进行的教改尝试, 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体系的构建, 以及创新技能培养平台的设立和利用, 以期为探索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创新技能培养的模式和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普通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冲.理工科大学创新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0, 6.

[2]王颖, 范慧慧, 朱军.对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7) :23-26.

[3]孙颖颖, 刘筱潇, 王长海.浒苔提取物对4种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环境科学, 2010, 31, (6) :1662-1669.

[4]孙颖颖, 刘筱潇, 阎斌伦, 王长海.条斑紫菜提取物对4种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水产学报, 2010, 34, (5) :796-805.

[5]孙颖颖, 徐深圳, 张静, 阎斌伦, 王长海.浒苔和紫菜等2种海藻干体对3种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海洋通报, 2012, 31, (4) :433-440.

[6]孙颖颖, 雷琪瑶, 刘筱潇, 王长海.球等鞭金藻胞内和胞外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 2010, 31, (6) :55-59.

[7]刘筱潇, 孙颖颖, 王长海.3种海洋微藻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海洋通报, 2010, 29, (5) :534-539.

[8]杨艳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66-71.

篇9: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育创客;教育创新自主

创客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最终达成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创客教育鼓励学生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初中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素质和兴趣至关重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创客教育理念与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论述

1、创客教育定义。根据我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创客教育专项委员会的定义,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育的结合,是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鼓励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八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教育概念的产生往往受到每个时代对教育要求的影响。近年来,创客被认为将成为下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群体,于是社会上产生创客运动和创客教育。创客文化在不断发展,相关的教育也在不断推进,因此这一概念只是现阶段创客教育专委会的20位专家和实践者所共同认为的最有解释力的定义。创客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随着时间推进,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会不断加深入。创客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只要是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均属创客教学的行列,而狭义的创客式教学则多指于与创意电子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本文从广义上讲创客教育理念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创客教育内涵。审视创客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定义不难发现,创客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指导教学的理念和取向。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讲,创客教育应贯穿个体终身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在不同阶段又各有侧重:在基础教育阶段,创客教育注重创客精神与创客素养的培育;在高等教育 阶段,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客知能,即将前期的创客精神与素养向创客实践能力的转化:而在社会教育中,创客教育更强调创客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创客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各个阶段中创客教育的内涵是一致的,即:基于创造的学习方式、科学技术的融入以及指向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创客教育模式的构建

课程理念的转变必然要有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对应,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自主的,教师的价值在于组织、引导和服务学生。创客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基于创造的学习、“从做中学”为指导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全新教学模式,它具备的特点如表1。

1、体育中的创新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客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从做中学"、快乐教育为指导理念的创新项目为载体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学生的好奇心的激发,是为了创新教育在体育教育事业中更好的贯彻。要想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灵活的运用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应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更好的个性发展,可以让学生参与分组活动,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体育教师要提高课堂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体育教学,不断的加深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客教育更强调创客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新、自觉锻炼、认真锻炼。可以按体项目的定员轮换。每个学生每学期自愿地选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体育活动的体育锻炼项目,如:踢毽子、羽毛球、健美操、技巧、乒乓球、健美操、长跑等。每一个项目或每两个、三个项目都有专职体育教师进行指导。也可以借助锻炼项目合作互助法。每个体育活动课的单个体育锻炼项目至少都有两三个或三四个甚至更多的学生选定。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将体育锻炼项目让学生合作包干,或将体育锻炼项目的单项技术合作包干。如排练健美操时,可以让会唱歌、懂音乐知识,但不会跳舞,动作僵硬、协调性差的学生和擅长健美操,但五音不全的学生进行合作包干某一团体健美操活动。

3、教师参与到动作方法演练中。创客教育理念中要求老师与学生中间要形成一种和谐、平等,教学相长的关系与氛围。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一些细节性动作老师可以现身演练,让学生边听边模仿,和学生一起动起来。常见的有每次课的准备活动都是教师或体育委员带领,让学生自己编操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领操,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在健美操的练习中,学生在完成掌握规定动作的学习后,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们的练习中,选用学生自己选择音乐曲目,调动练习场地的气氛有时练习的效果真是棒极了,简直令人惊叹。另外,在体操技巧、支跳、单杠等练习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就规范动作给学生们做示范,使学生在完成本课任务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求新求异的欲望,在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14-21.

[2] 鄭燕林,李卢一.技术支持的基于创造的学习——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14,06:42-49.

[3] 郑国辉.小议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能力和行为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5,26:46-47.

篇10: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推行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同学科的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3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推行问题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1.让学生在对计算机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后,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举办一些展览会,使他

们进行互相交流、探讨。

2.使学生运用计算机的一些知识进行一些绘画,创作出一些作品,把这些作品展示给同

学,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3.让他们使用计算机对一些其他科目进行探讨,自己动手制作综合类电子板报,从而可

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4.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展示一些动画及电子音乐,再结合学生的制作的动画创作,可

以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5.把电脑的简单处理软件和传统的摄影相结合,开设一些电脑摄影的课外兴趣小组,对

摄影进行后期制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6.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学习、讨论和交流的领域。

五、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篇11: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理念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由多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招生、培养甚至就业的各个环节,这样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43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 研究生 培养 创新能力

篇12:新理念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常吃这5种蔬菜 可帮你降糖

1、芹菜

甘寒。能除心下烦热,散节气,下瘀血。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作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可以长期食用。

2、银耳

性味甘平,具有滋阴调燥、生津养胃的作用,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誉为“菌中明珠”。银耳热能较低,又含有丰富的食物纤 维,糖尿病患者食之有延缓血糖上升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银耳中含有较多的银耳多糖,它对胰岛素降糖活性有影响。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银耳多糖可将胰岛 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时间从3~4小时延长至8~12小时。因此糖尿病患者宜常食银耳。用法:银耳15~ 20克,炖烂后服食,每天1次。

3、苦瓜

性味苦寒,肉质柔嫩,富含多种营养成 分,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高居各种瓜类之首。药理研究发现,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不仅有类似胰岛素样作用(故有植物胰岛素之称),而且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有人试验,用苦瓜皂苷制剂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总有效率可达到78.3%。所以,糖尿病患者若用苦瓜1个,剖开去瓤 洗净,切片水煮1次服下,每天1~2次,有利于控制血糖。

4、南瓜

甘温无毒,有补中益气功效。南瓜含有能抑制葡萄糖吸收的果糖,能与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结合,有防止胆固醇过高,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南瓜中还含有腺嘌呤、戊聚糖、甘露醇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并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每天煮食南瓜 100克,对改善症状有良效。

5、小扁豆

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素,具有降糖、降甘油三酯和有害胆固醇的作用。用小扁豆30~50克煮食,每天1次,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者有良效。

此文章来源于深圳博爱医院糖尿病专栏。如果你还有关于糖尿病的其它疑问, 可在线咨询深圳博爱医院专家:http:///chat/

新理念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是新理念的核心。创新思维则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最富有生命力。创新思维的精髓就在于打破思维定势,标新立异,具体表现在对问题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且思维方法、见解与众不同,惟我独有。语文教学中就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亦称辐射思维,就是从多种角度和多种方向进行多方面的思维,它是从一个信息源起始,想多方面寻求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它使思考者沿着不同的反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种设想出发,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产生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如学习了“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并特别强调要从多角度、多方面的立意去写。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立意:1.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露马脚的角度立意——凡事不能不懂装懂,而应有真才实学。2.从南郭先生最后偷偷溜走的角度立意——A.南郭先生不敢正视事实,逃之夭夭是可耻的;B.南郭先生知难而退,尚有自知之明。3.从齐宣王爱听合奏角度立意——“吃大锅饭”现象致使不学无术者之流吃香,必须改变。4.从齐泯王爱听独奏角度立意,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对传统思想模式作逆向思考,即所谓的“反弹琵琶”法。教师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可以从传统认为正的观点中发现不足只处进行批判,从传统认为错误的观点中发现真理成分进行阐述。在教《黔之驴》这篇课文时,我曾这样引导学生:先让学生查阅“黔驴技穷”这个成语的传统解释: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再也没有什么能耐了。针对这种由传统思维模式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对此作出否定式的逆向思维。A.驴是否是一个无用之材?其有无所长?B.将天生无斗虎之技之力的驴防到虎的面前,是谁之过?„ „学生们听到这些疑问时,一石击起千层浪,安静的教室顿时沸腾了,全班同学抢着发言,有些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独抒己见,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三、创设性思维

创造学鼓励人们要有更多的设想,并认为:设想得越多,则证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开发得越好,他的创造思维能力也越强。因此,针对课文所学内容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设想,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学习《三颗枸杞豆》时,让学生设想“我”的未来与“三叔”的今天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加深了对“三叔”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同时也接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创设性教育促使学生展开独创、新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经常性的设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上老师要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四、想象思维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想象;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想象。授课中,教师应该观察学生的动态,抓住教材特点,紧扣课堂脉搏,随机应变,及时稳妥地抓住契机,使学生的想象飞扬起来。如在学习《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时,我就给学生出示了一连串的想象题目:1.小姑娘为给生病的妈妈找水,累得睡着了,如果这时候小姑娘做了一个梦,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2.小姑娘喂小狗水喝,小狗喝水时的神态怎样呢?3.小姑娘给过路人喝水,想象以下过路人的身份。这样,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来了,纷纷举手发言,想象奇特又迥异,教室里不断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想象思维活化知识的酶,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使语文课堂青春焕发,活力永存,在想象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充满了创新的动人旋律。

五、多层次思维

多层次思维是通过多次的思维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如学习《班羚飞渡》一文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班羚飞渡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班羚飞渡的示意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要求学生在读中画,在画中读。首先是正确理解原文内容,这是初次思维。其次是把有关班羚飞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着是再次思维。最后用图画把想象的内容表现出来,着是深层思维的体现。在此过程中,需要多次创造:一是把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二是用画图把想象的内容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就在读与画的结合中得到了培养

上一篇:总经理员工大会总结下一篇:窗外见闻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