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风情诗歌

2024-06-04

十月的风情诗歌(通用14篇)

篇1:十月的风情诗歌

点亮十月的诗味

在凉风细雨中款款创新

万紫千红、诗意缤纷

熊熊 燃烧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篇2:十月的风情诗歌

在凉风细雨中款款创新

万紫千红、诗意缤纷

熊熊 燃烧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 夜色风情的诗歌

★ 安全月征文诗歌

★ 安琪诗歌鉴赏

★ 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散文随笔

★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赏析

★ 花安瑶的诗歌

★ 侠客行诗歌赏析

★ 临江仙诗歌赏析

★ 经典爱情诗歌赏析

篇3:《剧院风情》的阐释

萨特认为“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1] (P527) 。人生来是自由的, 自由是人的本质;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一个核心的公式:“存在先于本质”。在这一点上, 他与海德格尔一脉相承。海德格尔曾说过:“在自由中, 存在先于并支配本质”。从这一点上讲, 存在主义也是一种自由主义。自由是人的宿命。萨特认为, 自为的人是处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我们应该明确,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论证的自由不是人所追求的东西, 它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我们有权自由地决定我们的自由的存在, 就是说这不仅仅是对目的的选择, 而且还是对作为自由地对我们本身的选择。“我们命定是自由的”[1] (P588) , 这句名言是最能够集中体现萨特所讲的所谓自由的意义。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选择十分注重它的自由性和唯一性, 他主张应该为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 让人物在他们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 从而造就自己的本质, 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 他们要在舞台上展现不同的人的境遇, 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 人物要进行“自由选择”。这一点,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 我们就会看到, 毛姆是如何将他的主人公置于不同的环境中, 以使她“自由选择”的。

主人公朱莉娅·兰伯特是一位在舞台上备受仰慕的女明星。作者把她置于特定的境遇当中, 并运用一切艺术手段, 着力渲染人物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感。在这种环境下她不可能泰然处之, 被那些不幸意识所缠绕, 并时刻感受到外部世界对自己生存的威胁。该如何解救自己, 就必须做出“选择”。要想生存, 就要不停地挣扎, 不停地做出“自由选择”, 否则就会被这个没有怜悯的世界所吞噬。可以说这种自由的选择伴随着朱莉娅的一生。主人公戏里戏外的精湛演出, 无不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一旦认识到自由的可贵, 随即便做出自由的选择。

(一)

朱莉娅之所以在年轻的时候疯狂地爱上迈克尔·戈斯林,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她从没看到过比他 (迈克尔) 更漂亮的年轻男子”[3] (P25) 。面对英俊潇洒的迈克尔, 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她的选择是为自己负责, 听从情爱的安排。这只是个小插曲, 却能为我们凸显萨特的“人的自由本质决定了人的选择权利”这一命题做出有力的说明。之前我们曾提到, 朱莉娅对迈克尔神魂颠倒的主要因素, 或者可以说是唯一的原因便是迈克尔的绝顶漂亮。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她说他漂亮只是因为她知道他喜欢听这种话, 是为了在迈克尔面前讨巧, 赢得他的进一步的喜欢, 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在迈克尔“为了一局高尔夫球, 或者为了去跟一个偶然相识的朋友去吃顿饭而把她抛置不顾”时, 她从来都是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 不让他看出她心中饿不快。朱莉娅心里清楚, 她不能使迈克尔厌烦。她虽然从理智上蔑视他, 但是欲望又使她处于非理性的状态下。她要生存, 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就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朱莉娅是自由的。正如萨特所说, “在任何情况下, 在任何时间, 在任何地点, 人自由选择自己当英雄, 当懦夫或当胜者。”[2] (P1010)

在迈克尔受邀去纽约发展的时候, 朱莉娅内心虽有千百个不愿意, 但表面上仍装出一副愉快的表情。她展现在迈克尔面前的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这种不停地转换角色, 只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以至于在迈克尔从纽约归来的那个夜晚, 她强压住自己内心的情欲, 将迈克尔挡在门外, “自己俨然是和名门闺秀, 需要维护一个古老望族的一切高贵传统”[3] (P51) 。她对自己的表现十分得意的同时, 我们也万分满意。萨特在谈到自由的时候, 总是联系一定的处境。这里所说的自由乃是一种选择的自由。简言之, 人不能摆脱他的处境, 但是可以自由地赋予处境以意义。处境可以束缚一个人的身体, 但不能阻止人的自由选择, 人在处境中是绝对自由的;没有一种处境能比另一种处境拥有更多的自由。朱莉娅为了在不同的处境中, 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于日常生活中便不断地积累经验。婚后, 朱莉娅由于迈克尔为了种种应酬而忽略了她, 心中十分痛苦。但在两人大吵大闹时, 她仍不忘记将任何一个有利的“动作贮存进她的记忆里”[3] (P53) , 因为她知道总会有需要的时候。不得不说, 在朱莉娅初识迈克尔直到婚后的几年中, 她所有的行动总是受到迈克尔意志的左右, 不能够按照个人的意志做出“自由选择”, 失掉了自己的个性, 也失去了“自我”。直到战争结束之前, 她对他的爱情消失了。这时, 她才发出“上帝啊, 做自己的主人多美好”[3] (P56) 的感叹。朱莉娅做出了符合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选择, 而且是在绝对的自由, 不受任何传统束缚的自由的状态中进行的选择。她完成两人“自由选择”之后, 获得了真正的存在。同时, 朱莉娅也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转型, 由一个为爱痴狂的青年女子转变为迈克尔最为善解人意的好妻子和儿子罗杰最为慈爱的母亲。

(二)

查尔斯·泰默利作为朱莉娅·兰伯特从年轻时期一直到现在的情人, 在社交圈中已得到大家一致的默认。朱莉娅需要这样一位保护人。她听凭内心的选择, 于是便有下面的一幕戏。当查尔斯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发生变化的时候, 就向其提出离开朱莉娅。瞧瞧我们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她坐了下来, 默默地对着画像凝视了一会。她出色的掌握好节拍, 慢慢抬起眼睛, 直到和查尔斯目光相接。她几乎能够想哭就哭, 这是她最见功夫的拿手好戏, 此刻她既不作声, 也不抽泣, 但眼泪却夺眶而出, 在面颊上淌了下来。她的嘴微微张着, 眼光里流露出一个小孩子受了莫大委屈但不知为了什么的缘故的那种神情, 其效果之哀婉动人, 叫人不堪忍受。”[3] (P82) 面对查尔斯的即将离去, 她无需更多的考虑。她能够迅速的而清醒地做出自由选择。萨特认为, 处于本真状态的自由只是一种虚无, 它只有通过自由选择的行动, 才能把自己变成所愿意的。因此萨特提出, “人是自己造就的”, 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造就自己, 而且也不能不作出一种道德选择。朱莉娅早面对查尔斯的问题上, 便选择做一个“卑鄙的坏女人”。这也就是为什么, 在送走查尔斯之后, 朱莉娅的内心感到说不出的欢畅。后来查尔斯察觉到她自己已不再爱着迈克尔的时候, 她又扮演了一位忠实的妻子, 慈爱的母亲, 叫他相信她的一切是为了对迈克尔和孩子负责。至此, 查尔斯对她彻底臣服。

(三)

朱莉娅与托马斯·芬纳尔最初的相识, 是在迈克尔的经理室。 (十分滑稽, 朱莉娅与查尔斯最初交往可认为是由查尔斯夫人促成的;而与托马斯的故事, 毫无疑问, 是迈克尔的杰作。) 她成功的扮演了一位高贵典雅而又亲切迷人的成功女演员的形象。她之所以要以这样的姿态出现, 只不过是因为别人会以此为傲。对她的虚荣心而言, 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而在朱莉娅沦陷在对托马斯的激情当中时, 虽然她装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 但事实上却竭尽全力束缚住他, 使他为她所有。第一次的冲突是在托马斯到塔普洛做客期间。托马斯与朱莉娅的儿子罗杰一见如故, 从而完全冷落了朱莉娅。朱莉娅由于情欲的燃烧, 内心痛苦万分, 表面上却仍扮演着一位通情达理的好母亲。她不断地压抑着对托马斯的仇恨, 只为了在度假结束之后好好羞辱他一番。人们在生活的境遇中必须要进行选择, 而这个选择是可以排除一切束缚的地自由的选择。萨特指出, “对所有目的的选择尽管是自由的, 但是并不是必然的, 甚至也不是经常的快乐地进行的。不应当把我们在其中是自我选择的必然性与权力意志相混淆。选择可能在屈从或不安中进行的, 它可以是一种逃避, 它可以在自欺中得以实现。我们可以自我选择为逃遁的, 不可把握的, 犹豫不决的等待;我们甚至能选择不进行自我选择, 在这些不同的情况下, 目的就在事实的处境之外提出来了, 而对这些目的的责任就落到了我们身上;不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 它都是选择;把我们选择为‘伟大’和‘高贵’或‘低贱’和‘受辱’的人, 这都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但是, 如果我们恰恰选择了受辱作为我们存在的质料, 我们就会自我实现为收入的, 乖戾的, 自卑的等等。问题并不在于没有意义的材料, 而是在于自我实现为受辱的人由此把自己确立为一种为达到某些目的而采用的手段。”[1] (P573) 萨特的这一理论为朱莉娅的行为做出了完满的解释。同时也为接下来所要分析的事例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艾维斯□克莱顿小姐的出现, 使朱莉娅的“受辱”达到了顶峰。对托马斯的仇恨与对其肉体的渴望, 深深折磨着她。这种对自己不断地压制, 做出卑屈的选择, 与当年热恋查尔斯并无本质差异。直到在舞台上使用阴谋让艾维斯彻底完蛋, 而在此时, 她对托马斯的激情也消失殆尽。朱莉娅摆脱了情欲的羁绊, 重新恢复了自信与自尊。

小说的结尾:伯克利饭店朱莉娅最喜欢的小房间, 角落里的一个位置, 她坐在那儿, 品尝着最爱吃的牛排。这是朱莉娅最好的结局。她所有的选择都是当时的处境中最佳的选择, 最自由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7.

[2]萨特.关于“自由选择”[A].萨特戏剧集[C].沈志明,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篇4:南宋诗歌中的淮水地域风情

据现有资料,介绍淮河两岸风土人情的研究性文章非常有限,并且一般文章都冠以“文化”之名,泛谈历史上淮河流域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恋水恋乡情结、地方戏花鼓灯等,不能给人一种真切的历史经验。笔者以南宋淮水诗歌作品为蓝本,分析南宋淮水及淮水南岸的自然环境(物产、山川、气候等)和风俗习惯,即淮地风情。

一、淮白与淮水

1.淮白诗

“淮白”一词对当今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里就没有这个词。当今淮河两岸居民把一种产于淮河体白味美的鱼称为“淮王”或“肥王”,这应该就是南宋诗歌中的“淮白”了。据民间传说,“淮白”因其通体洁白如银,故得名。直到唐宋时期,“淮白”一词才开始出现于诗人笔端,但篇章极少,如北宋诗人苏轼《赠孙莘老》一诗中有“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南宋时期,由于淮河成为爱国文人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与淮河相关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文人的诗材,因此 南宋诗里,歌咏“淮白”的诗作相对较多,共有11首,其中以“淮白”为诗题的就有8首。下面我们以几首“淮白”诗为例,分析清清淮水孕育出的“淮白世界”。

味美。对于一种出现在文人笔端的特殊鱼类,颂其味自然是这类诗的主要内容。如袁说友《淮白》诗:“未识淮乡味,饕馋老不衰。及兹秋水涨,已食小鲜肥。众口虽难美,饥肠本易为。岂无鲈鲙好,物以罕为奇。”诗人先以老顽童的口吻戏说自己对淮白美味的渴望,又把淮白与鲈鱼作比较,说众人之所以认为鲈鱼是鱼中珍馐,只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言之意下,淮白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美味。汪元量《湖州歌》“雪花淮白甜如蜜,不减江珧滋味多”,也在直抒诗人食淮白鱼给自己的感觉恰如甜蜜般怡人后,认为淮白之味堪比海中珍肴江珧。蔡戡《刘公实以淮白为饷喜而作诗》“肥鲜正直资糟粕,甘美何劳佐酪盐”,说肥鲜淮白只需楚糟即可味美无比。前代诗人梅尧臣有诗句“淮浦霜鳞更腴美,淮鳞按酒敌庖羊”,杨万里则赞淮白“饔人且莫供羊酪,更买银刀二尺围”(《初食淮白》),羊酪是宋代上层贵族家庭享用的佳肴,诗人在初食淮白后,以“且莫供羊酪”的感慨赞美“淮白”的美味。当然,这首诗中没有直接用“淮白”一词,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物“银刀二尺”。《齐民要术》中有“酿炙白鱼”,并说这“白鱼”是“长二尺”,诗题中也标明“淮白”一词,此诗中的“银刀二尺”显然就是淮白鱼了。

以上作品主要是通过比较来赞美“淮白”之味,还有一些作品把“淮白”与历史、现实相联系。例如曾几《食淮白鱼二首》其二:“帝所三江带五湖,古来修贡有淮鱼。上方无复蠙珠事,玉食光辉却要渠”,诗人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美誉“淮白”:《尚书禹贡》中有“淮夷蠙珠暨鱼”,说的就是夏禹之时,淮河下游的部落居民以蚌珠与淮鱼为贡品。而今已不再以蚌珠为贡品,但淮白鱼却没有被时光淘去它的光辉,依然是上流社会饮食中的玉食珍品。蔡戡《刘公实以淮白为饷喜而作诗》《以淮白南京山药为子真太夫人寿即用前韵》则写出了淮白鱼在当时南宋居民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食指朝来应吉占,淮鱼远寄喜开奁”、“鹊噪虚檐喜可占,奇薰得得出珍奁”,人们把食淮白看做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尤其是后一诗,从“分甘拟作亲庭寿”,中可以看出,“淮白”已然成为南宋宫廷寿宴中一道名肴(宋司膳内人《玉食批》中有“酒饮淮白鱼”,亦是明证);而“料想齐眉亦共餍”则是诗人在“淮白”成为宫廷寿宴佳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其可能出现在贵族婚宴上。

习性及烹制。这是有关“淮白”诗的又一内容。杨万里《初食淮白》说:“淮白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霜吹柳叶落都尺,鱼吃雪花方解肥。醉卧糟丘名不恶,下来盐豉味全非。”自注:“淮人云白鱼食雪乃肥。”诗人全面介绍了淮白鱼的烹制方法,吃淮白鱼的最佳季节及其生长环境,尤其突出淮水对淮白鱼长成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淮白”的地域性特征;袁说友《淮白》“及兹秋水涨,已食小鲜肥”,同样点明了食淮白的季节;蔡戡《以淮白南京山药为子真太夫人寿用前韵》“山藷尚带中原土,淮白仍余东海盐”则表明“淮白”美味与东海海潮相关。这类诗歌在南宋时期也仅此三篇,这一点也可能是现代的淮河居民竟不知“淮白”为何物的原因之一。

这就是南宋诗中的“淮白世界”,清清淮水哺育了雪花“淮白”,而雪花“淮白”不仅点缀了时人的生活,带给文人雅士别样的惊喜,还见证了南宋时期淮水流域物产的独特性。

2.淮水风光

现在提起淮河水,最直接的感受恐怕是“污染”、“治理”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奈。南宋诗歌中也有不少关于淮水的描述。这里不妨掬一捧淮水,采几朵浪花,让我们重回过去的时光,在汤汤淮水边领略淮水的美丽。“照眼清淮笑力微,家人应喜近亭闱”(许及之《渡淮》)中,淮水闪动着粼粼波光,这是日光照耀下的淮水;“淮山历历春云淡,淮水汤汤夜月辉”(吴龙翰《春晚留淮上》)中,淮水以青青淮山淡淡春云为背景,轻轻荡漾着月亮的清辉,这是月下淮水;“淮水无波似蔚蓝”(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这是风平浪静时一平如镜的淮水;“长淮白浪摇春枕”(韩驹《送黄若虚下第归湖南》),这是习习春风吹拂下的淮水;“淮水打船千浪雪”(杨万里《舟中不寐》,“却思两日淮河浪,心悸魂惊尚未平”(杨万里《过磨盘得风挂帆》),这是风高浪急之时的淮水。而潘玙《招倍道上》一诗中有“边风鸣晓雁,淮水浴天鹅”,诗人以边风晓雁的悲凉之景与浴水天鹅的春意进行对比,尽显淮水的盎然生机,也给我们展示了南宋时期淮河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刘子翬《渡淮》则为我们全面展示了淮水两岸的美丽画卷:“鸣鼙渡长淮,霏烟散清晨。皎皎初月光,照耀草木新。横林渡余碧,叠嶂开嶙峋。移桡失向背,烟波浩无垠。儿童相棹歌,余心亦欣欣。轻帆互相逾,画映鷁流津。”

这就是南宋时期的淮白之渊,它或静谧,或躁动,清碧却是它不变的本色。当然,这一碧水清淮自有诗家的情感投注,但是,如果没有淮水外在的自然美感给诗人以审美享受,它又怎能激发诗人诗情画意的描绘呢?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完全脱离了再现的表现,这样的艺术作品是不存在的。

二、南宋淮水诗与淮水流域民俗

南宋淮水诗词中反映淮水流域民俗的有淮水神崇拜和寒食节两种。因淮水寒食诗仅张守《寒食咏怀》一首,并且诗中仅“丝管纷纷逐胜游”一句与寒食节相关,即无限春色中,淮河南岸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游赏春色,在笙歌曼舞中度过寒食节。这一现象在南宋时期十分普遍,地域性并不明显,这里只是以几首淮水诗分析淮水神观念。

南宋诗歌中提到淮水神的有杨万里《至洪泽》及刘克庄《题江贯道山水十绝》其八。对于淮水神的身份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庚辰说,一为巫支祁说。对于庚辰和巫支祁到底谁是真正的淮水之神,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西游记》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等专家教授明确指出,淮水神之说应以巫支祁为主流。笔者对于传说或专家的观点不敢妄自评说,只能从《至洪泽》和《题江贯道山水十绝》其八这两首南宋淮水诗中寻找那时有关淮水神习俗的蛛丝马迹。

杨万里《至洪泽》写的是诗人经洪泽湖泊舟淮河渡口的一段经历:

政缘夜来到渎头,打头风起浪不休。

舟人相贺已入港,不怕淮河更风浪。

老夫摇手且低语,惊心犹恐淮神听。

急呼津吏催开闸,津吏叉手不敢答。

这首诗中虽然没有明确淮水神是庚辰还是巫支祈,但却表明了在淮水流域民俗中淮水神的存在这一事实。而从“摇手”、“叉手”、“不敢答”等语词中,我们看到的是淮水流域船夫津吏对淮水神的敬畏,而敬畏的直接原因则是淮水神主管着淮水,不管谁冒犯了淮水神,淮水神就会在淮水中兴风作浪。

我们再来看刘克庄《题江贯道山水十绝》其八:

太武求溲处,支祁着锞边。淮风晨裂面,淮浪夜惊船。

这首诗中,诗人同样提到淮水之神的传说,且与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古岳渎经》中有关内容非常相似。《古岳渎经》中说禹治水时,遇见淮水神无支祁,后禹用铁锁锁住其颈,“鼻穿金铃”锁于龟山脚下。而这首诗中“太武求溲处,支祁着锞边”二句点明了淮水神被锁之地,并明确交待淮水神即巫支祁:据《南史卷十八列传》记载,“二十八年正月,北魏太武帝自广陵北返,悉力攻盱眙,就质求酒,质封溲与之。”从这段记载可见出,当年淮水之神巫支祁是被锁在淮水东边盱眙一带。“淮风晨裂面,淮浪夜惊船”则通过夸张手法描写淮河上的险风恶浪,又用一“惊”字表明诗人的畏惧之情。整首山水绝句,先写淮水神历史传说,次写淮水风浪,突出淮河风高浪恶的自然奇景。裂面淮风和颠船淮浪又与首联有关淮水之神的传说暗相勾通,点出淮水之神的职能是主管淮水风浪。

由以上两首有关淮水神诗作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的淮水流域,人们生活中还存在着淮水神观念,且淮水之神是巫支祁,而非庚辰。另外,因淮河船民认为淮水风浪与淮水之神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南宋诗歌中会发现不少描绘淮水惊涛骇浪的作品。如杨万里《过磨盘得风挂帆》“却思两日淮河浪,心悸魂惊尚未平”;《雨作抵暮复晴五首》之四“清平如席是淮流,风起雷奔怒不休。一浪飞来惊落胆,早知只要打船头”;还有《舟中不寐》《渎头阻风》等诗。诗人多以夸张对比的手法展示淮河风浪带给自己的震怖。这种震怖不仅是出自于淮河自然风浪的凶险,还隐藏着人们对淮水神的一份敬畏之情。

以上就是《全宋诗》南宋诗歌中有关淮水地域风情的诗作,尽管作品数量不多,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了解那个时代淮水及淮水流域的风土民情的基本面貌。

篇5:描写夜上海风情的诗歌

被夜色笼罩的外滩,

在万家灯火的装饰下,

分外迷人。

一水之隔的陆家嘴,

在黄浦江上倒影着,

自己的风姿绰约,

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

环球金融中心,

和金茂大厦,

都在竞相卖弄着,

自己的姿色

夜上海,

不亲自到上海的人,

是无福消受的。

结束了白天的匆匆行色,

徜徉在江水中央,

凭栏远眺,

用心倾听。

黄浦江两岸灯光,

和建筑的合唱,

这是一个,

来自内地游客,

未曾有过的享受。

悠悠江风扑面吹来,

似乎带走了白天,

所有的倦怠和劳顿。

伫立船头,

黄浦江两岸,

闪烁的霓虹特,

似勾魂的少女。

夜上海的浪漫情怀,

就此铺开。

夜色里的`黄浦江,

宛若一位,

娴静的江南少女,

江里的星星点点,

俨然就是,

少女发梢上的饰物,

闪闪烁烁。

岸上的世博园展馆,

舒展着各异的姿势,

也许已被少女的,

娴静而折服。

汽笛悠扬,

水声汩汩。

黄浦江的波涛,

正在以不变的韵律,

谱写动人的诗行。

看哪,

由汽轮打起的,

泛白的水浪,

不正是,

平平仄仄的跌宕吗?

高楼、大厦,

也在配合着,

奏出最高音。

夜幕下,

这座矗立海滨的城市,

因着众芳叠翠、

风情万种的,

世博会展馆的落户,

愈发变得,

楚楚动人。

水与影、

人与情,

在告别白天的,

喧嚣之后,

此刻融合得,

如此完美。

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这座城,

趁着夜间,

休闲的时刻,

忙碌着编织,

一个梦,

一个城市与人,

和谐相宜的梦。

回头看看,

渐行渐远的世博展馆,

感受着江水,

跳动的旋律,

岸上闪烁的霓虹,

游人的欢声笑语……

似乎一切,

都在昭示着,

东方明珠上,

定将升起热辣辣的,

南国骄阳,

黄浦江上泛起的,

定将是靓丽的风帆,上

海世博谱写的,

定将是华美的乐章!

篇6:十月的诗歌(范文)

女:十月的太阳,为什么这样辉煌? 男:十月的花朵,为什么这样芬芳? 女:十月的红领巾,为什么这样鲜艳? 男:十月的孩子们,为什么这样欢唱? 女:你知道。男:他知道。合:大家全知道!

男: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合:全国人民最快乐的节日,就在今朝!男:十月的歌声,为什么这样动听? 女:十月的舞蹈,为什么这样多情? 男:十月的故事,为什么这样引人? 女:十月的集会,为什么这样欢腾? 男:你清楚。女:他清楚。

合:大家都清楚!歌舞、故事、集会,表达人民的幸福,今天的树苗必将长成参天大树!男:我们是出巢的小鹰,明天将飞得很高很高。

篇7:十月金秋的诗歌

你问 我答,

金秋的十月,

硕果累累的的季节,

相遇在开满鲜花的路上,

娇艳欲滴,

醉在相逢的时刻。

你说 我答,

多少思念 多少记忆,

如一粒种子长在心间,

静听琵琶弹凑出的心语,

凑出最美的音符,

醉了你和我。

你问 我答,

又是一个秋,

片片相思涌心头,

依然守候在相思路口,

静静的期盼着 期盼着,

瞬间的感动。

你问 我答,

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

也许以后不再相逢,

可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

流过心里的温暖依旧,

谁能看透解开这相思的愁。

你问 我答,

风轻轻的拂过脸颊,

犹如飘落的叶子,

落地成泥,

在岁月里慢慢去找寻,

慢慢地品尝着醉后的离殇。

你问 我答 ,

只为那份心动,

如此执着,

眼泪悄悄滑落,

就像划过手指般疼,

转身泪眼朦胧。

你问 我答,

不需回答只为一个懂,

人生相识何必曾相逢,

脚步慢慢的驻足回望,

身影消失在风中,

篇8:十月的诗歌

咀嚼风雨泥泞的日子,

半个多世纪的世事沧桑,

磨练了东方民族磐石般的意志。

走进十月,

水洗过的鲜嫩阳光淹没头顶。

静静地坐在恬淡的意境里,

和阳光轻轻地交谈,

身上落满阳光的馨香。

篇9:描写金秋十月的诗歌

瓜果飘香,五谷丰登

大地穿上了金色的盛装

树叶翩翩起彩,鸟儿欢欣鼓舞

杨柳甩开枝条,小河一路欢唱

金秋十月,为新中国庆生

为祖国祈福,为母亲唱歌

祈福祖国的崛起,歌唱母亲万古至尊

慈爱,宽厚,博大

十月一日!我们欢聚一堂

为祖**亲六十七岁华诞庆贺

风传递喜讯,金雀欢悦枝头

百鸟朝凤,唢呐吹奏

金秋十月唱祖国

跳起来!舞动步

放飞和平鸽,畅想中国梦

万里晴空七彩虹

气球升空,漫天红绸

金秋十月唱祖国!歌唱幸福

吃的是无污染蔬菜

喝的是粮食酿的酒

祝祖**亲健康长寿

华夏民族万古长青

金秋十月唱祖国

紧拉母亲的手

我们拥抱,我们狂欢

篇10:金秋十月的优美诗歌

一直在用生命丈量爱情的长度,

去过很多城市,

也流了很多眼泪,

熙熙攘攘的人群里,

还是找到了你。

从认识的那天起,

就记住了这个日子。

盼月亮数星星,

一月两月,

今天整好十月,

那天的场景依旧熟悉美丽。

爱情十月,

只是一个开始一种继续。

很多时候,

就那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就注定了前世今生的缘。

不去想走了多久走了多远,

那把油纸伞那条街,

那些站台那些爱恋,

拥抱的温度还在,

你就站在我的面前。

记忆越来越暖,

故事越来越精彩。

每天的阳光每天的梦,

都在一句早安和晚安中,

玫瑰芬芳了沉醉的心海。

爱情十月,

是一次洗礼一个未来。

不需要海枯石烂的誓言,

不怕去万水千山的天边,

手永远相牵心永远相连,

就这样一点一滴一心一意,

篇11:夏日风情诗歌

傍晚将彼此的快乐分享

我去了一座城市

那里的湖大的像海

因为有雾的朦胧

那不是朝阳的夏天

我走在滩涂

沿路只有我一个人的足迹

那里有着微微细雨

更像是秋天窃取的一个夏日

我想夏日的美丽

也许也就还在于

偷偷的借给了春天一个假期

她们不是恋人

不是朋友

甚至不再一起

唯一的联系

便只是春夏相交的时候

匆忙而又短暂的一次相遇

我不想在炎热里唱着赞歌

大声的呼喊美丽的夏天颜色

我不想在向日葵下说梦

说我要燃烧的如太阳

热烈似火

我只想安静的哼着小曲

哪怕孤独寂寞

仰面躺在草地

摘两片树叶盖住眼眸

然后任光线在肌肤上跳跃

任阳光在我的指尖嬉戏

任清风陪着炎热在我的饿胸间跳着探戈

我想要的白昼

盖上夏日风情的公章

那就是简单的`只是这样的

黄昏以后失去了夏日的阳光

我又独爱庭院里盛开花儿的芬芳

没有酒便喝茶

没有曲便写诗

在墙上画下月光里的斑驳树影

在石桌旁品茶听夜里虫儿小曲叠唱

我想看一片海

在海滩体会激情的夏天颜色

刺眼阳光

碧蓝的海水

以及翻滚的潮流波浪

沙子上的比基尼美女泳装

海水中的帆船

以及冲浪板上矫健的儿郎

我欣赏,向往,欢呼

没有固定曲调的由心歌唱

最美好的夏日

并不独有特色

最感人的故事

篇12:风情太安诗歌赏析

多年不接触诗歌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风早被世风捆绑,滑向庸俗与无奈。含金量替代含“真”量,假大空淹没真善美,道德评判和艺术评判双重滑落。所以与其说是诗歌远离了人民,不如说是人民抛弃了所谓的“诗歌”。可是没想到在诗歌受冷落、“诗人”遭鄙视的时候,竟然在“平湖社区”读到一首叫做《风情太安》的好诗。

何以为好诗?我们都知道好诗是情感胎生的文字,这文字是血液里流出来的。《风情太安》自始至尾都在对沧海沉沦、桑田变迁的一部中国历史反复咏叹:“我试图在蝴蝶身上/解读箭楼。”“错过六百次花开。六百次的香,几个朝代轻而易举在枝头/换了姓氏。”凑巧的是,读这诗的时候恰恰适逢十八届一中全会闭幕,深谙人文社会学的总书记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也对中国社会的衍变和中华民族的苦难做了深沉的情感表述:“这个重大的责任,是对民族的责任。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习氏风格语音,深入国人之心。看来无论是人民领袖还是人民诗人,如果不用感情对人民说话,是很难得到高分的。

一格精于此道,看看《风情太安》,诗中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倾注的情感是怎样的深沉:“想一次/就消瘦百年”!可以断定,作者很灵感。而这灵感又是付托于情感的。她是诗歌的催生婆,只要与生活中的物象轻轻一触碰,就会诞生一个胴体鲜亮的太阳。

说《风情太安》是好诗,另一亮点是它的语言。诗歌语言不在于华丽而在于质朴,不在于拼凑而在于运化。轻轻一喊“采茶妹”/离我最近的那朵野紫菊/俯下了腰身。这样的句子分列开来,可能人人心中都有,但那不是诗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情景和精巧的构思中,才能转化为诗的个性语言。“那里的剑矛刀戟/已经开成一朵透明的莲/它用清朝的腰肢说话,水袖随便一舞/就是半部野史”,在当代诗歌里,读这样的佳句,真享受!

篇13:留不住十月的花香诗歌

怎么就舍得

剪断了仅有的奢望

飘落的花瓣啊

夜半散尽芬芳

孤独的人儿啊

怎么不见了你窗前的身影

书桌上的茶杯被灯光反射

影子映在桌底

从窗口的缝隙里

闻到了你散发的气息

你是不是又躲在无人的角落里哭泣

是不是还在惦记心中喜欢的姑娘

曾经的`甜蜜,美丽的梦想

说好了与你地久天长

转眼忘了当初的誓言

还是枕着那一缕花香

进入了梦境

今夜好安静

静的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抬头仰望

月色黯淡无光

满地铺寒霜

隐隐约约

耳畔的琴音让人断肠

那是你

低调的哀乐在为秋天送行

多愁善感的你

是谁让你如此受伤

岁月流转,秋水望穿

有情却无缘

道不尽的辛酸......

今天太短,昨天太远

留不住花香留不住时光

人生恰似梦一场

篇14:一段风情爱情诗歌

风吹散了乌云遮挡的天空,

带来了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喜悦。

一棵树挣脱旷野的捆绑,

走过了凄凉冷酷的`寒冬,

生命绽放的绿色在春的枝头飘荡。

一段风情,

油纸伞轻曳红花袄绿裙子舞步盈盈,

捧岀了金秋的辉煌,

我们吃进了叮咛和眷爱,

走进了涌动的花海如痴如醉。

一段风情,

誓言打开的粮仓堆积如山,

你我牵手不再饥饿。

一段风情,

眺望的双眸翻越千山万壑涉过茫茫大海,

一只鸽子飞翔于蓝天百媚千娇温婉可爱,

温柔在橄榄树上安了家,

歌唱一段风情

春的美好。

一朵花从天地间走来,摆动的腰肢醉了醒了

枝头上的绿色。

一段风情,

枝头上盛开鲜花的

绚丽姿容,

上一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反思下一篇:照明工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