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吴小红

2024-07-19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吴小红(精选12篇)

篇1: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吴小红

早在我大一的时候,《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已经在我的书单中了。如今尘封已久的书单,终于随着我考研结束而重见天日。看着刚上大学那会儿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计划和目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今天我用很短的时间,迅速的读完了从网上下载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电子版,并制作了一份思维导图,导出了一份读书笔记。这也为今后大量阅读打下了基础。

思维导图在文末附有下载链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安上Xmind后下载思维导图。

我将整书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了两大部分,这正是应用了本书中所记录的规则:提炼整本书的关键句和主旨。

第一部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阅读方法论:读者越主动,获得的越多

阅读的目的分两种,一种是为获得咨询而读

另一种是为增进理解而读

第二部分:阅读的层次

第一层:基础阅读

要求很简单,识别文字、理解文章表面意思就行了。这一点困难在阅读非母语文章和书籍方面。

我的理解是,如果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的书籍,而不要通过特意阅读国外书籍来给自己增加难度。

第二层:检视阅读

第一形态:系统化略读

挑几个重点篇章快速阅读

先看书名页、副标题、序

再看目录

再看出版社介绍

最后随便翻翻,看最后的几页作者的总结

第二形态:粗浅的阅读

从头到尾读完,不懂之处做出标记,不要深究

第三层:分析阅读

阅读的基本原则:回答问题

这本书的主题

这本书的论据和论证

你赞不赞同作者的观点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意义

分析阅读初探:整理大纲

列大纲,逐渐细化

一本书的分类:实用性vs理论性

第一个规则:尽快知道书的分类

第二个规则: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第三个规则:总结主线内容、架构

第四个规则: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

分析阅读中级:诠释内容

第五个规则:找出并解释关键字

第六个规则:找出重要的关键句并提炼主旨

第七个规则:提炼整本书的关键句和主旨

第八个规则:找出作者的解答

分析阅读高级:评价本书

第九个规则:评价前确保你了解了

第十个规则:理性表达自己的书评

第十一规则:评断前找出论据

第四层:主题阅读

步骤一:检视并筛选出相关主题的所有书籍

步骤二:统一不同作者的相通概念

步骤三:建立一组共同的主旨

步骤四:厘清不同作者的争议

步骤五:分析讨论作者:小猪呼噜

篇2: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吴小红

(一)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题记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而是一种应当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习惯。然而读书不是认字,不是图个热闹,懂得如何去读书当是养成这个习惯最重要的事情。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看来好笑,可能大多数人看到都会觉得它近乎废纸,心中想着“我连读书都不会吗?”其实不然,读懂一本书还真的没那么就简单。

书中说有许多人看书仅仅是打发时间,甚至看完就忘,“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当同情”.这话看似冷酷,其实正是对读书而不得其法的我们最深刻的诠释。

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对读者要求并不是很高,同时所收获到东东西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顶级的读书方法了。

以前资源有限,古人看书尚需“手自笔录”,前辈看书也许四处淘选,而如今我们想要看书几乎是随手可得。现在不会有人再去以读书作为消遣,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与别人的思想碰撞摩擦,所以依我看来,读书的前提条件就是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所以,我在看完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后觉得自己最需要提升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总是被一些所谓“畅销书”的噱头所吸引,而并未检视它究竟是否适合自己。由此看来,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其次,现代人最需要的就是使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而连续的思考不失为静心的一个极佳途径。主动地去翻阅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在检视后以全局的眼光思考它的脉络,将全书连贯起来,这使得你会沉浸在自己的脑海中,不仅仅收起了平时的浮躁,更能帮助你解开在分散阅读时的疑惑,同时这种新的视角将会带给你一些原先意想不到的新的感悟,这也正是分析阅读的价值所在。

最后,所谓的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阅读量上才能做到。换句话说,这个层次教我们的是在阅读了很多书而又理不清他们之间关系的时候,如何去系统的理解,辩证的分析,最终学以致用。在做主题阅读时,要在脑中同时思考多本书中类似的内容,无论观点是相同的还是矛盾的,都要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这一层次才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或用起来的关键。

我算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但是总感觉读书时有着亏欠:读到好书时感觉自己的阅读不求甚解亏欠了作者;读一般的书时又感觉在亏欠自己的时间。然而看了这本书后,我的这个困难便迎刃而解了。我现在正在读一本叫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书。里面的内容虽然是用很浅显的语言写出来的,但思想却着实很有深度。我在读这本书时,不再把自己局限于一句话或是一本书中,而是把阅读当成是一个和自己以往阅读过的书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和联想的过程。在看完后我惊讶的发现,我不仅仅对这本书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以往读到的那些名人传记、社会学著作当中的内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可以说,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总体来说,还是要感谢作者,因为这套方法是我无论对国内的著作亦或是国外的著作都在此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预期,因为我知道这样有方法有条理的阅读一定会比以前盲目的阅读拥有更多的活力,迸发出新的火花。

本文作者:阎之耕,来自软件153班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二)记得在中南读书时,导师给我们列的书单中,第一本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在图书馆粗略的翻读了一下,觉得太理论化,也就没太用心去读。今天,在孩子学校的推荐下,专门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只有借的书看起来才有动力,因为有归还日期,要是自己买的,就会变懒)。

打开目录,一览下来,发现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一本书,不过别小看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尤其是第一次阅读本书,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建议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其实,《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告诉读者:读书要主动。主动阅读——这是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观点。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要培养孩子积极主动阅读的态度与习惯,家长们必须做好持之以恒的准备。

“增长理解力”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书中说“知识(Knowledge)不等同于理解(Understanding)”.但我觉得,理解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知识信息的积累,何来的理解力?所以,主动阅读加经常阅读,才能帮助我们“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更深入的体会,此时就像自我的破茧而出。”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要咀嚼与消化。” 在选择阅读内容时,要养成阅读目录的习惯。不要被书中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不必要每词每句都读得透彻,()重要的是在最少时间内掌握书的重点、主题框架等,再以此来判断一本书是否是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

挑书的步骤:

1、阅读书名、副标题、序,总结主题并归类。

2、细读目录页,概括性地理解书中内容的基本架构。

3、检阅索引,可以评估书中的主要涉及点,再细读重要词目的内容获取第一感受。

4、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连续段落读下去。

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们应该提出的4个问题:

1、该书整体上谈些什么?

2、书中具体讲了什么,怎样讲的?

3、书中的内容有道理吗?是部分有理还是全部有理有据?

4、书中内容跟我有什么关系?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特别差,很多地方发生词义不当、很多句子用词、语序怪异,不符合中文习惯。如经常出现的“资讯”一词,其实翻译成“信息”多好;第八章的“单字”最好改译成“词语”;第九章的“主旨”最好改译成“句意”,在中文中,主旨通常是对一篇文章而言的,不能用于单句。第十章的“修辞”最好改译成“劝说技巧”,因为修辞是一种表现手法,指“比喻、拟人……”这些东西,用在那里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究竟怎么理解,等等。

当然,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应用指导类书籍。也许第一次会感到晦涩,而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好的阅读即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对工作或事业有帮助,它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三)阅读的艺术

初雪/文

对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就看到圈里有朋友推荐,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那天无意中去城市之光书店,又偶遇此书,直接入手一本,回家细看。昨天大概看了不到20页,感觉挺受启发。

书中对阅读艺术下了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刚开始看书前面的文字,还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看到这句话,脑子里灵光一现,仿佛自己的经验和作者的文字不谋而合,在某处不期而遇。

几年前自己初走上阅读之路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里。那时自己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想着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些书,充实自己。可是当时根本不知道读什么书,全凭感觉,有时读些畅销的,有时读些名气大的,有时读些别人推荐的,并无局限。那时候,对于心理学也很有兴趣,读过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等。那时的理解能力有限,读书主要是读心理学普及性的书,或者是心灵修炼方面的书。

后来,受我们单位一同事的影响,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国学、量子力学和佛学等方面的书。记得当时工作之余,他经常给我们几个“讲课”、讨论,都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等。当时他一推荐书,我就找来看,或者找视频看。记得当时看过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讲的《传奇王阳明》,对阳明先生创立的“心学”很是佩服,更是将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立为自己行动的标杆;还看了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智慧》,受益良多。当时,那位同事还推荐了《瑜伽师地论》,这本书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也是玄奘法师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我虽然已经入手,但至今没有勇气打开看,因为对于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无法理解,只能先放着,期待哪天假如开大智慧了再去看(貌似这一天相当相当遥远)。感觉这个时期读的书比之前有深度、也有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是那么盲目了。

2014年读的书,有了点“跨界”的感觉——一个朋友开始推荐企业管理和思维提升方面的书。这个时期,读书的速度降下来了(貌似一直以来读书的速度就没上升过,一直都很慢),但是开始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印象深刻的书有《小强升职记》,这是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当时读完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还有《金字塔原理》,主要内容是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读完之后按照书的内容做了一个PPT.由于有了之前的积累和思考,这时候对于书的内容已经理解的更加深刻了,而且也考虑将书中所看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够真正地提升。同时,我也受其他朋友和老师的推荐,看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小说、写作方面的书等等。这个阶段,真真是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更加注重书的品质,也注重自己读书的“品味”.总结近十年的读书感悟,我很认同作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观点,“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我一直认为,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篇3: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吴小红

一、拿到一本书

1. 读封面。

师:先来看看《不老泉》的封面, 从封面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这几个封面都和树有关系, 恐怕是在森林里吧!

生:看到题目有的是中文, 有的是英文。

师:你能推断出什么来?

生:有可能是外国作者写出来的。

师: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 所以这本书最早的是英文版, 翻译过来有两个版本, 大陆叫《不老泉》, 台湾叫《永远的狄家》。

2. 读书评。

师:很多书的封面都有书评。

(出示:这部可怕而美丽的作品必将在你一翻开书本的时候, 就会令你爱不释手, 而且还将让你永生难忘!正因为这篇故事优美、感人、浅显易懂并富有哲理, 才得到了那么多大人和孩子的喜爱, 美国教育协会经过调查表明, 该作是全美历史上一百本最受孩子喜爱的书之一, 并成为北美儿童课外阅读的经典书目。)

师:从这段书评当中, 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本书很受读者喜爱。

生:适合大人还有孩子来读。

师:我们来看对这本书的介绍。

(出示:温妮一家是踏上北美洲这片土地最早的居民。在一个炎热的天气里, 11岁的温妮由于无聊和闷热, 独自悄悄跑进丛林中探险, 在那里她遇见了长生不老的塔克一家———17岁英俊少年杰西和他哥哥、父母, 他们因为误服可长生不老的泉水而永远年轻, 他们为了保存这个秘密而东躲西藏。有许多人在寻找他们, 想知道长生不老的秘诀, 其中就有一个黄衣人。)

师:我们再来看, 从塔克的角度写的介绍。

(出示:“平凡得像盐巴一样”的塔克一家人, 却有着一个惊世骇俗的秘密!他们为了守护这个秘密, 东奔西走地躲避着所有人,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师:通过介绍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有人知道了不老泉。

生:很多人想得到不老泉。

生:不老泉在森林里。

生:我感觉塔克一家很自私, 因为他们不想和别人分享不老泉。

生:我从封面上看到一个偷看的人, 可能就是上面介绍的黄衣人。

师:通过极少量的信息, 我们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谁再来说一下, 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样的印象?

生:我感觉写这本书的作者想象力很丰富。

二、打开一本书

师:打开这本书, 你想先看什么呢?

生:先确定有没有不老泉。

生:看最精彩的部分。

生:我想先看一下开头和结尾, 因为它们一般都交代整个故事主要的结果会怎样。

师:开头和结果他都一下子想知道, 其实阅读就像吃东西一样, 有人喜欢吃这个, 有人喜欢吃那个, 即使吃同一个东西, 吃的方式也不一样。

1. 找主角。

师:我们首先要知道这本书里面活跃的人物是谁, 我们看这几个。

(出示:

塔克———梅的丈夫

梅———塔克的妻子

迈尔斯———塔克和梅的大儿子

杰西———塔克和梅的二儿子

温妮———一个11岁的女孩儿, 树林村林主的女儿)

(学生读)

师:树林村林主的女儿, 故事就是围绕着塔克一家和小女孩温妮之间发生的, 我们在看书过程当中会发现。

2. 读前奏。

师:我读一段给大家听, 这一段是这本书的前奏, 是它的第一部分。

(出示:八月的第一个礼拜, 是夏天的顶点, 也是漫长一年的顶点。这就跟摩天轮停止不动时, 最高处的座位是大轮的顶点一样。在此之前, 日子是从舒爽的春天慢慢爬升上来的, 之后, 就忽地滑向凉意渐浓的秋天了。

这个礼拜是非常奇怪的, 不管是白得毫无生气的清晨, 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的中午, 还是被太多色彩渲染的黄昏, 都是凝滞、燠热, 而且出奇的安静。即使夜晚出现闪电, 也只是寂寞地闪着火光, 并不打雷, 也不下雨。这样的天气, 常闷得人喘不过气来, 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光了。人们在这种时候, 也最容易做出让自己懊悔的事情。)

师:从这两段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这个事情是在8月的第一个礼拜发生的。

生:时间和场景。

师:时间和场景, 什么样的场景?

生:难熬的。

师:在这些容易让人做后悔事的天气里, 你感觉有什么事情发生?

生:我感觉温妮在这个时候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出示:不久前, 也是在这样的日子里, 发生了三件事。这三件事乍看之下, 似乎没有什么关联。清晨, 梅骑着马, 要到树林村旁的小树林。她每隔十年都要到那里一趟, 跟她的两个儿子, 迈尔斯和杰西———碰面。中午, 树林村小树林林主的小女儿温妮, 再也忍不住了, 她决定要离家出走。傍晚, 温妮家的门前来了一个陌生人。他是来找人的, 但他没有说找谁。)

师:从这一段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温妮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生:那个陌生人可能是来找温妮的。

生:梅为什么要十年才跟她的两个儿子碰面?

师:对啊, 为什么十年才和儿子碰面?

生:为了守护这个秘密而分开。

师:我们再来看最后, 前奏的最后, 这段话比较难懂。

(出示:但是事情往往会以奇怪的方式碰在一块儿。小树林是这些事件的中心, 就像轮子的轮轴。所有的轮子都必须有个轮轴……所有的轮轴都是固定的点, 不能随便挪动, 因为没有它们, 一切东西就会不成样子。)

师:通过读这段话, 你对这本书有什么印象?

生:这本书很神秘。

生:可能也很惊险。

生:可能是讲述了塔克一家的一些秘密。

3. 读章节。

师:老师带来了第七章, 题目是“神奇的泉水”。你读完的时候, 告诉老师, 泉水神奇在哪里, 可以在上边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

师:泉水神奇在哪里呢?

生:“来了一群猎人。那时马儿正在树旁吃草, 他们对它开了枪。据他们说, 他们是看走了眼, 误把它当成鹿。你相信吗?结果马儿居然没死, 子弹从它身上穿过, 却没有留下一点痕迹。”“然后是爸爸被毒蛇咬到……”“杰西吃了毒蕈……”“我把自己割伤了。”梅说:“记不记得?那时我正在切面包。”

生:还有就是, 任何东西, 就是摔下来, 受伤了也不会有事, 然后杰西爬树, 摔下来的时候脖子应该摔断, 但是一点事儿也没有, 神奇的不老泉让你受伤也不要紧。

生:他举起猎枪, 准准地对着自己的胸口, 我们还没来得及阻止他的时候, 他就按下了扳机……最后她继续说:“他应声倒下, 子弹穿透他的心脏———一定的, 他瞄得太准了———但子弹却从他的身后飞出来, 他身上几乎没有一点被子弹打穿的痕迹。

师:多神奇的泉水, 你们想不想喝一口?

生:想。

师:塔克一家对于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生:“我们认为, 如果人人都知道了那口泉水, 情况会更糟, ”梅说, “我们慢慢悟出这件事情的后果”她看着温妮, “你明白吗, 孩子?那口泉水会让你不再成长, 如果你今天喝了它, 哪怕只是一小口, 你就永远是现在这个样子, 永远长不大, 永远是个小女孩。”

师:这是什么后果?

生:永远长不大, 永远就在这个年龄段。

师:你认为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生:是让温妮不喝这个泉水。

生:我认为她告诉温妮是为了让她保守这个秘密。

生:是让她知道这个秘密, 不喝, 让她成为正常人。

师:成为正常人。那么就有不正常的人, 不正常的是谁?

生:喝了泉水的人。

师:泉水给他们家庭带来了什么呢?

生:带来困扰。我们看到的是, 他们为这个事而东窜西跑。迈尔斯感伤地说:“我结了婚, 有了两个小孩, 但我看起来仍然是二十二岁的样子。最后, 我太太认定是我把灵魂卖给了魔鬼, 便离开我, 同时把孩子也带走。”

师: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感觉迈尔斯一家不是不想让大家长生不老, 而是为了让大家正常地活着。

生:这个泉水真的是既美丽又可怕。

生:我现在有点不想喝泉水了。

师:你不想长生不老啦?

生:不想, 因为不会再长大, 人也不会成熟。

生:我想现在就喝, 因为我不想长大。

生:我想等到长得最好看的时候再喝。 (笑)

师:让青春永驻。好多在座的都笑了, 他们跟你的想法一样, 想留住青春啊!

4. 读目录, 编故事。

师:这本书加上前奏和尾声, 一共是二十五章。下面老师把目录发给你们, 从第一章到第八章中选一章, 第九章到第十七章中选一章, 十八章到尾声中选一章来编故事, 让前后能够连贯起来。

(学生活动)

生:我选的是“绑架”、“湖上谈话”, 还有“逃狱计划”。绑架, 杰西自己在森林里散步, 这个黄衣人已经跟了他很久很久, 他早想把杰西给绑架了……走到一个湖边, 然后他们开始谈话, 首先是杰西说:“如果我把秘密告诉你, 你不会告诉别人吧?”……黄衣人就贴在监狱门口, 杰西就伸过手, 把那监狱钥匙够过来, 开开门……黄衣人跑着跑着, 他晕了, 他喝醉酒了, 没看清, 这里有个河, 结果掉到河里去了, 摔死了。

生:他有一个缺点, 他刚刚说到活活饿死他们, 他们已经喝了不老泉水, 应该不会饿死吧?

生:他说的是那个黄衣人从那个井盖里掉进去摔死了, 后面还有几章, 里面不可能有黄衣人这个人物了。

生:我觉得森林里应该没有井吧。

生:黄衣人睡在他的门口, 睡在他的门口, 不怕钥匙丢了。

生:黄衣人已经喝醉酒了, 他怎么还会再醒来。

师:编故事要注意合理性。

5. 读主题。

(出示:你已经知道泉水的事, 而且就住在泉水的旁边, 你可以随时进树林去。嗯……你能不能等到十七岁, 等到跟我现在一样的年纪———嘿, 那也不过六年的时间———然后再到小树林里去喝些泉水, 那么你就可以跟我一起离开, 我们甚至可以结婚……哦, 温妮, 生命就是要享受, 不是吗?否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就是我的看法。而你和我两个人, 将可以永远、永远过我们的快乐生活。)

师:这是其中的一章“十七岁的约定”, 你觉得温妮会不会喝呢?

生:应该是不会的, 不然怎么再写下面的事呢?

6. 读尾声。

师:故事的尾声告诉我们温妮的选择。

(出示:柜台服务员答道:“但是在三年前, 大约是那个时候———发生了一次雷电大风暴。‘大树’被闪电击中, 从头到尾被劈成两半。树林起火了, 情形一塌糊涂。连地也被掀了起来了。后来用推土机才把它清理干净。”)

师:读到了什么样的尾声?

生:悲惨。

生:因为温妮不能和杰西一块遵守这个十七岁的约定。

师:这一段很重要, 告诉我们什么没有了?

生:小树林。

生:不老泉。

师:不老泉没有了, 杰西和温妮的命运留给你们自己想象吧!

篇4: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吴小红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讲授读书方法的书籍,我前后看过三遍,其他介绍读书方法的书籍,例如《书都不会读你,你还想成功》、《快速阅读》、《好好学习》、《刻意练习》、《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等等,则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如何将书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1、阅读兴趣从何而来

有的人喜欢养花草,有的人喜欢养宠物,有的人喜欢四处旅行,有的人喜欢打麻将,也有的人喜欢安静的读一本书……

喜欢阅读和不喜欢阅读,这本身并无可厚非。

假如你为了职业发展,为了自我提升,不得不选择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呢?我们这一生,总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假如你不为任何原因,真的喜欢读书,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徜徉在另一个自由毫无喧嚣的世界里,但又遇到读书速度慢,读完不能很好的记住书中的内容,不能学为己用,慢慢的你也会对读书失去兴趣的。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中重点提到,当你像从一个职场菜鸟转变成职业能手的时候,你必须首先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通过读书改变自己,改变生活糟糕的状况。

给自己定一个目标:100天读完33本书。

PS:不要选择高难度不易懂的专业书籍,选择你感兴趣的任何行业任何领域的简单易懂的书籍,杂志都行。

一次性买下这33本书,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每天早起,提醒自己“今天我要读书!”,写读书日记。你可以在家里、图书馆、咖啡厅、公园、或你喜欢的其他任何安静的地方完成你的计划。

每天最少读3个小时:

✓ 早晨上班前1个小时,集中精神去读,有趣就好

✓ 坐车的路上30分钟,将在地铁上公交车上玩手机刷朋友圈微博的时间用来读书,纸质版电子版都可以

✓ 午餐后10分钟,午餐后不要马上午休,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这个时间正好用来阅读,10分钟的时间,也许能读到非常有趣的内容,为一天紧张的神经减减压。

✓ 晚上回到家1个小时,晚上预留一个小时的时间读书,所以你必须合理安排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适当放松身心,固定一个时间段集中阅读。

读书日记:每天记下正在读的书名,所读页数,日期,读书心得。

2、如何完成初步计划

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书友,相互监督,彼此分享阅读所得;你也可以开一个在线分享帐号,每天记录自己读到的重点,以及读后感。

拿到一本书,首先看“封、目、序、底”,然后选取重点章节读一读,一本书的大致框架和重点内容就了解的十有八九了。

用手指或笔作为引导,练习阅读速度。《快速阅读》中提到用笔带动眼球运动是图稿阅读速度,摆脱逐字阅读的最好方法,我自己试过了确实有效。而且阅读的时候手头有一支笔就很方便随时记笔记(重点句子画底线,重点段落在旁边画竖线,在有逻辑顺序的连贯段落首位标记段落序号,在段落的左右侧空白处写下自己对这句话的直白理解,与之相似的有联系的哪本书的书名页码等)

要想达到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快速阅读》一书中,作者对如何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也阅读理解力给出了详细全面可操作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在规定时间内逐步阅读更多的内容,每一次写下思维导图卡片;然后是在阅读内容固定的前提下逐步缩短阅读时间,并每一次写下思维导图卡片。

3、遇到倦怠期怎么办

我们持续做一件事情,通常都会遇到倦怠期。减肥计划执行一周后就遇到盐酸背疼跑不动不想跑的时候,做早餐打卡,有时候不想起床。坚持阅读计划,有时候也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不想再坚持下去读了。这个时候就是倦怠期,也就是平台期。

了解一件事件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过程和发展的规律,对我们克服困难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这一时期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看似没有长进没有收获的时候,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进步了很多。

这个时期你也可以跟你的书友见面聊聊,或者看一场励志电影,爬山,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放松一下心情。

4、提升专业能力、提高理解力的阅读

培养了阅读兴趣,第二阶段就是要提升专业能力和理解力了。

读书不仅是为了消遣,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提升我们对某个问题的理解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人际关系。

阅读目标:1年读100本专业书

100本专业书,足可以使你在所在工作领域脱掉初级菜鸟的帽子,此时的阅读难度也相应的加大了。我们需要进行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了,带着问题在书中找答案,不需要每本书从头到尾读完,你要学会“拆书”。此时需要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我们不仅要理解书中重点内容,还要能够与实际生活工作联系起来,思考它如何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读书的主体永远是人,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读的,毫无目的的读书将不会有什么收获。

在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快速阅读这本书,遇到不懂部分直接跳过,读完后快速列出这本书的框架结构,重点主干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在说什么,是如何展开的,作者讲的有没有道理,我怎么来运用这本书。这本书自己选得其他主题阅读书籍有什么异同和联系。对每本书甚至每个章节做知识卡片和思维导图,是帮助我们保存记忆的好方法。

要想将阅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还需要定期回顾。

篇5: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心得体会

心流,不陌生的名词,全称“全心沉浸的心流”,是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即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心理状态,可以让精神集中、不愿中断、高度兴奋和充实。运用一:如何运用心流模型让女儿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调整情绪和学习状态?女儿学习了7年钢琴,从去年开始当她弹琴时间断会进入心流状态,完全投入其中,忘记时间;在做数学题、英语题和读书时偶尔会有心流。进入初中,压力和课本难度加大,当遇到无趣、疲劳、无法专注时,可以通过弹琴来调节,重建一个心流,投入其中感受快乐,然后再转入功课,应该会有所帮助。

运用二:工作中团队遇到无激情、无法投入时,有什么好方法实现快乐工作?应该让伙伴有独立思考的项目和时间,产生心流,激发思考和创新的热情;应该营造学习氛围和特长学习环境,让伙伴们在工作之余能持续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重建心流转移注意力后,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秋叶将《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对13种思考模型进行了解读,我在一一阅读,真的很受用

篇6:《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乍听起来感觉这本书挺没意思的,很多人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了,难道还要别人教怎么阅读吗。事实上,如作者所言,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懂得真正的阅读,不仅是中国,美国也一样,咱们的阅读水平多数人都只停留下初中水平。检验自己的阅读水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每当你读完一本书的时候,看看自己是否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总结出来书的主旨,讲的故事,这本书的好与坏,清楚的说清楚好在哪里,坏在哪里。正是鉴于这些原因,《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一直读的`很慢,写这篇笔记的时候读到了180页,那一章叫做如何阅读想象文学。作者告诉我们做个合格的阅读者所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个人觉得是值得认真反复读的一本好书。

每谈到莎士比亚,人们总会想到古希腊的荷马,德国的歌德,意大利的但丁,给人的感觉总是触不可及,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中国人多数都听过莎士比亚,他的知名度甚至可能超过中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汤显祖,但是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的人却寥寥无几,大伙都听过《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可能是我刚刚谈到的原因,他的作品反倒无人无津,这一事实同他的知名度简直是一个悖论。

篇7:《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一)

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题记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而是一种应当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习惯。然而读书不是认字,不是图个热闹,懂得如何去读书当是养成这个习惯最重要的事情。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看来好笑,可能大多数人看到都会觉得它近乎废纸,心中想着“我连读书都不会吗?”其实不然,读懂一本书还真的没那么就简单。

书中说有许多人看书仅仅是打发时间,甚至看完就忘,“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当同情”.这话看似冷酷,其实正是对读书而不得其法的我们最深刻的诠释。

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对读者要求并不是很高,同时所收获到东东西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顶级的读书方法了。

以前资源有限,古人看书尚需“手自笔录”,前辈看书也许四处淘选,而如今我们想要看书几乎是随手可得。现在不会有人再去以读书作为消遣,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与别人的思想碰撞摩擦,所以依我看来,读书的前提条件就是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所以,我在看完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后觉得自己最需要提升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总是被一些所谓“畅销书”的噱头所吸引,而并未检视它究竟是否适合自己。由此看来,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其次,现代人最需要的就是使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而连续的思考不失为静心的一个极佳途径。主动地去翻阅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在检视后以全局的眼光思考它的脉络,将全书连贯起来,这使得你会沉浸在自己的脑海中,不仅仅收起了平时的浮躁,更能帮助你解开在分散阅读时的疑惑,同时这种新的视角将会带给你一些原先意想不到的新的感悟,这也正是分析阅读的价值所在。

最后,所谓的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阅读量上才能做到。换句话说,这个层次教我们的是在阅读了很多书而又理不清他们之间关系的时候,如何去系统的理解,辩证的分析,最终学以致用。在做主题阅读时,要在脑中同时思考多本书中类似的内容,无论观点是相同的还是矛盾的,都要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这一层次才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或用起来的关键。

我算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但是总感觉读书时有着亏欠:读到好书时感觉自己的阅读不求甚解亏欠了作者;读一般的书时又感觉在亏欠自己的时间。然而看了这本书后,我的这个困难便迎刃而解了。我现在正在读一本叫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书。里面的内容虽然是用很浅显的语言写出来的,但思想却着实很有深度。我在读这本书时,不再把自己局限于一句话或是一本书中,而是把阅读当成是一个和自己以往阅读过的书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和联想的过程。在看完后我惊讶的发现,我不仅仅对这本书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以往读到的那些名人传记、社会学著作当中的内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可以说,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总体来说,还是要感谢作者,因为这套方法是我无论对国内的著作亦或是国外的著作都在此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预期,因为我知道这样有方法有条理的阅读一定会比以前盲目的阅读拥有更多的活力,迸发出新的火花。

本文作者:阎之耕,来自软件153班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二)

记得在中南读书时,导师给我们列的书单中,第一本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在图书馆粗略的翻读了一下,觉得太理论化,也就没太用心去读。今天,在孩子学校的推荐下,专门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只有借的书看起来才有动力,因为有归还日期,要是自己买的,就会变懒)。

打开目录,一览下来,发现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一本书,不过别小看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尤其是第一次阅读本书,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建议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其实,《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告诉读者:读书要主动。主动阅读——这是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观点。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要培养孩子积极主动阅读的态度与习惯,家长们必须做好持之以恒的准备。

“增长理解力”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书中说“知识(Knowledge)不等同于理解(Understanding)”.但我觉得,理解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知识信息的积累,何来的理解力?所以,主动阅读加经常阅读,才能帮助我们“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更深入的体会,此时就像自我的`破茧而出。”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要咀嚼与消化。” 在选择阅读内容时,要养成阅读目录的习惯。不要被书中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不必要每词每句都读得透彻,重要的是在最少时间内掌握书的重点、主题框架等,再以此来判断一本书是否是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读后感《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挑书的步骤:

1、阅读书名、副标题、序,总结主题并归类。

2、细读目录页,概括性地理解书中内容的基本架构。

3、检阅索引,可以评估书中的主要涉及点,再细读重要词目的内容获取第一感受。

4、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连续段落读下去。

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们应该提出的4个问题:

1、该书整体上谈些什么?

2、书中具体讲了什么,怎样讲的?

3、书中的内容有道理吗?是部分有理还是全部有理有据?

4、书中内容跟我有什么关系?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特别差,很多地方发生词义不当、很多句子用词、语序怪异,不符合中文习惯。如经常出现的“资讯”一词,其实翻译成“信息”多好;第八章的“单字”最好改译成“词语”; 第九章的“主旨”最好改译成“句意”,在中文中,主旨通常是对一篇文章而言的,不能用于单句。第十章的“修辞”最好改译成“劝说技巧”,因为修辞是一种表现手法,指“比喻、拟人……”这些东西,用在那里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究竟怎么理解,等等。

当然,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应用指导类书籍。也许第一次会感到晦涩,而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好的阅读即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对工作或事业有帮助,它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三)

阅读的艺术

初雪/文

对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就看到圈里有朋友推荐,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那天无意中去城市之光书店,又偶遇此书,直接入手一本,回家细看。昨天大概看了不到20页,感觉挺受启发。

书中对阅读艺术下了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刚开始看书前面的文字,还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看到这句话,脑子里灵光一现,仿佛自己的经验和作者的文字不谋而合,在某处不期而遇。

几年前自己初走上阅读之路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里。那时自己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想着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些书,充实自己。可是当时根本不知道读什么书,全凭感觉,有时读些畅销的,有时读些名气大的,有时读些别人推荐的,并无局限。那时候,对于心理学也很有兴趣,读过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等。那时的理解能力有限,读书主要是读心理学普及性的书,或者是心灵修炼方面的书。

后来,受我们单位一同事的影响,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国学、量子力学和佛学等方面的书。记得当时工作之余,他经常给我们几个“讲课”、讨论,都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等。当时他一推荐书,我就找来看,或者找视频看。记得当时看过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讲的《传奇王阳明》,对阳明先生创立的“心学”很是佩服,更是将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立为自己行动的标杆;还看了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智慧》,受益良多。当时,那位同事还推荐了《瑜伽师地论》,这本书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也是玄奘法师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我虽然已经入手,但至今没有勇气打开看,因为对于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无法理解,只能先放着,期待哪天假如开大智慧了再去看(貌似这一天相当相当遥远)。感觉这个时期读的书比之前有深度、也有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是那么盲目了。

读的书,有了点“跨界”的感觉——一个朋友开始推荐企业管理和思维提升方面的书。这个时期,读书的速度降下来了(貌似一直以来读书的速度就没上升过,一直都很慢),但是开始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印象深刻的书有《小强升职记》,这是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当时读完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还有《金字塔原理》,主要内容是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读完之后按照书的内容做了一个PPT.由于有了之前的积累和思考,这时候对于书的内容已经理解的更加深刻了,而且也考虑将书中所看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够真正地提升。同时,我也受其他朋友和老师的推荐,看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小说、写作方面的书等等。这个阶段,真真是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更加注重书的品质,也注重自己读书的“品味”.

总结近十年的读书感悟,我很认同作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观点,“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我一直认为,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篇8: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读得慢,一天读不了几页。

看不完,一本书来来去去就是看不完。

记不住,好不容易读完了,却发现啥都没留在脑子里。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解决大家读得慢,看不完,记不住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有以下几点坏处 :

第一、以为读了书就会,可到用的时候发现,真的白读了

第二、总是读不完一本书,一翻书就想睡觉

第三、学习泛泛,进步龟速,前方迷途焦虑

解决好了阅读问题,有以下好处:

第一、读书飞快,三天进入一个领域,助力打造知识体系

第二、聚焦所读,越读越有获得感,读书是最大的享受

第三、轻轻松松清空藏书架,破除成长焦虑的魔障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障碍。

第一,为什么你在阅读的时候读的慢,看不完,记不住

在这方面主要是大家陷入了关于阅读的三个误区。

1.认为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大家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书,是不是把框架先搭好,然后再往里填充内容。所以整本书就像是稀释的思想。

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作者而言,特别是畅销书,很多内容其实是有凑数之嫌的,我们完全不必从开头读到结尾,大部分内容只要略过就可以了,不会错过什么信息,从中挑出我们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本书的使命就完成了。

2.快速刷书本的数量,不注重实效。

有的伙伴觉得读书就是看书的数量,觉得读多少本多少本就是成就感。读完以后效果怎么样压根不去在乎和衡量,于是,读完一本立马刷下一本,导致越读越多,却没有实际的作用。

读书,要高效,一定是从最终的指导意义来看的。要么通过写作输出作者的主旨观点,自己收获和生发的思想;要么通过实践验证,否则读再多的书都是耍流氓。

3.只听别人推荐,人云亦云读经典。

以前,好多朋友向我寻求书单,要我推荐一些好书,我往往都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他完全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哪怕读书,也是要问别人才有主意。这不应该是自己探索世界和未知的一种主动行为吗?

后来,我看到他们居然拿着《国富论》、《红楼梦》等直接开读,因为有人推荐先从经典读起。结果可想而知,没读几天就放弃了。

总的说,阅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读书是好事,但不管其艰难的程度以及自己的层次,盲目追求别人的推荐,盲目追求经典,会极大浪费时间,也会打消自己的阅读动力。

第二,正确的阅读姿势

只要带着三个问题去阅读,基本不会跑偏。

1.这本书有什么?

这是你在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必须要首先了解的一件事。先看看这本书的前言目录,翻一翻整本书,捋清楚大概的脉络,弄懂本书讲什么事情,脑袋里有一个整体印象?

2.我要什么?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把你要什么和这本书有的什么结合起来。在第1个问题中,你大概了解了整本书的脉络,那么哪些是你所关注的,就应该重点去学习,这相当于把整本书精简了,去获取你最想要的部分,对你当前最有用的部分。

这种有针对性,有靶向性的寻找答案式阅读,效率会高很多,你也不会昏昏欲睡了。毕竟,现在的信息真的太多了,浩如烟海,如果读书没有目标,就会陷入知识的海洋当中出不来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知识的俘虏。

3.我怎么把它拿出来?

这一步就是你找到了那些感兴趣的内容,那么怎么样才能把他们高效的拿出来呢?是不是要对那些重点的内容进行案例、观点的补充和辅助。在此基础上对你感兴趣的点,对你需要的内容进行统合分析,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读书,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学会用,实践才是检验读书效果的唯一路径,把关键信息拿出来以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才是王道。

有的朋友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读书很功利,我不反对。但有一点我始终相信,当你还有阅读困难,一年都读不了十本书的时候,别跟我说快乐阅读,那样读书真的太少了。然而,在你一天就能读几本书的情况下,快乐阅读会随之而来。

第三,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想如何高效的阅读一本书,大家已经有了总体的感受。这里再进行简要的叙述。

第1步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自上而下构建体系,在10分钟之内,进行三次这个动作:翻三遍目录加一遍正文,一共就是翻了9遍目录及三遍正文,通过多次的重复,你会对这本书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2步解决要什么的问题。在翻书的过程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把它拿出来,并且找到相应的观点和案例来支撑起这个点。这样你的感兴趣的点是不是就成为了一个知识的晶体?

第3步解决怎么拿出来的问题。用自己的话把想要学习的内容论述出来,其中融合作者的观点。这样就是通过输出来促进输入质量,迫使你快速回忆,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脑子消化出来,达到高效率吸收。

以上的方法都是有科学实践证明的极其有效的办法,当然其中还有当中还有非常多的小细节和一些原理和思维工具的运用,重在实操!

篇9: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无论在哪个年代,读书都是不是一件坏事。“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但是越想好好读书,越容易陷入“知识焦虑”:

年前买的书现在还在书架上没有开封,趁着读书日打折又囤了一波;

明明每天没有很忙,但就是抽不出时间来读书,只能用“碎片化阅读”来自我安慰;

读书笔记写的乱七八糟,即使书读完了也不知道书里讲的是什么;

在网络上看到别人一年能读几百本书,觉得自己像个“废柴”一样就更加没有自信了......

对于以上问题,你中招了吗?

其实,高效阅读并不难,“碎片化阅读”也不能算作”深度阅读“的代餐,每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逻辑,只要我们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阅读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一、高效阅读,掌握这三个步骤就够了

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相信是许多人读书的最终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豆瓣点个“已读”,收获有多大你自己也心知肚明。

读书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下面的四个步骤也许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1、带着问题去读

带着问题去读其实是读书前的准备工作之一,胡适曾说: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这里可以利用华罗庚的“思考书名法”:

读一本书前除了书名不要看书中的任何信息,包括目录前言,你只需要看完书名后抽出一刻钟的时间,闭目静思,想想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是你,同样的题目,你会如何去写?

思考完毕后便打开书,对照一下书的目录和你思考的逻辑是否一样,如果一样的话基本可以放弃阅读,如果不一样就可以更加针对性地阅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除了找出原作者的逻辑漏洞外,你也可以想想看如果你来写,你会怎样表达你的观点,这个过程中能加深自己对观点的理解。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2、试着输出,读完之后讲给别人听或者写一篇心得体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步,其实就是对书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做一次整理,及时的输出,是掌握一本书的关键。

在《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作者秋叶大叔给出的一个读书方法就是:“对有感觉的书,记录足够多素材后,做读书笔记,形式包括做一个PPT,模仿作者思维写类似的文章等。”

你可以讲给别人听,像做一个演讲那样,把你从书里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口语化输出,还能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在这些过程中,能听取他人的想法,了解自己的思维幅度,深化自己的阅读成果。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3、尝试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到了这一步,也就到了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化为己用。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赵周提出了拆书的概念,核心观点是读者对一本书的一段话进行阅读和思考,由一个有经验的阅读者引导读者从这一段话归纳出思维方法,拆为己用。

篇10: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吴小红

目的是前提,提问是方法。当有了阅读目的,一切都应围绕它展开,我们可以通过检视阅读挑选出符合阅读目的的书籍。检视阅读即略读,通过检视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书的类型体裁和主要内容及各章节重点,这样不仅能知道这本书符不符合阅读目的,还能选出重点,以便在阅读时略读和精读的灵活运用。进行了检视阅读便可进入下一步——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也是正式阅读,通过分析阅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整本书。在分析阅读时,读者应提出读书四问”:第一,这本书讲了什么?第二,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第三,这本书有没有道理?第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联系?回答第一个问题,读者应明确本书类型,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列出文章大纲,并对每一大纲列举出新的纲要。回答第二个问题,读者不仅要明白作者的主旨,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主旨。第三个问题,这本书有没有道理,其实就是就对这本书的评论,应注意的是,赞同和批评都应有理有据。第四个问题在于书本与读者的联系,即读者要学以致用。此外,除了这四个必要问题,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时应时刻提问,主动发掘知识,达到创新。

在阅读时,技巧也很重要。要集中注意力,懂得何时略读,何时精读,略读应怎么读,精读又应怎么读,如何做笔记,怎样画思维导图,主食、美食、果蔬、零食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篇11:读《如何读一本书》有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的文盲越来越少。如果问一句,你会阅读吗?可能很多人会笑笑说,当然会啊,so easy!然而,能真正有资格做出这样回答的人,少之又少。几乎人人都识字,几乎人人都有阅读的经历,但是要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人以为自己识字,有阅读的经历,阅读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如果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却又没能在阅读中得到真正的收获,这样的自满与无知就未免太过于悲哀了。一经推敲,现实当中,真正会阅读的人其实是凤毛麟角,在学界,如何高效率真正读好不仅是读懂一本书,研究实验者们一直在为此作出努力。

我暗暗侥幸,我还没到达那种连自以为会读书而实际上却是不懂得读好一本书的悲哀境地。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阅读速度不够快,并且不能很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真理而感到困顿,并且自己也为自己尝试了很多新方法,但都是没有取到很大的成效。偶尔的机会接触到了这本书——《如何读一本书》,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抱多大的希望能从中收获到什么,但是读过后却发现,书中作者叙述详尽,指出了很多常人经常忽略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也指正了常人常犯的错误的阅读习惯。而且,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如此清晰的条理严谨的逻辑,以及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阅读这本书,你能从字里行间中感觉到好像一位你的长辈那样真切诚心地关心你,教育你,希望你能真正学有所长。书中作者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描述,同时又不断地为读者总结,每一章有总结,每一篇有总结,让人不免心生感概:这样的作者,为读者想得太周到了!书中会有很多重复的语言,或许会有人觉得作者太啰嗦,但是我觉得,这恰是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一些精髓的东西,作者害怕读者会不以为意,便只好一再重复,这恰好是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所谓“烂桃半筐,不如鲜桃一颗”,或者就是这个道理。

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整理自己过去阅读时所犯的错以及所忽略的技巧,不禁感慨,阅读本身可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书中作者主要跟我们阐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

一边读这这本书,我一边心生感激,感激作者不遗余力地作出这么多得工作,为我们整理出这么好的一套读书方法,虽然不能说作者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或者所有的方法但都适用于每个人,但绝大多数都可以说是精辟实用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就指出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作者十分强调,阅读是一件多少可以主动的事,而且越是主动地阅读,所取得的效果就越好。是的,当我们读一些不仅仅还是消遣娱乐的书籍时,很多人常常觉得枯燥无味,往往坚持不下去。这样的状况,就是没有做到作者所说的“主动”。关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其实不管是怎样的学习方式,主动性都很重要,而主动性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心态,当我们以一种要驾驭知识而不是被强硬灌输知识的心态去学习,往往我们不再会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为这种挑战式的交流感到兴奋了。再者,明确阅读的目标也很重要,是为获得资讯而读还是为提高理解力而读。在这里我发现我平时的阅读习惯与作者所说的截然相反了。若是为了提高理解力,作者提倡遇到不懂的时候,先不要去请教别人或者参考别的书本,就从这一本书中,自己从不解到完全弄懂,这个过程的脑力活动才能真正帮你提高理解力。我想到平时阅读《数学分析》或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时候,总要在图书馆借上好几本的参考书,一个知识点不懂了,就参考叙说地更详细的参考书,不但浪费了时间,有没能很好让自己真正提升。

作者说到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则效果越好。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阅读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是会觉得痛苦的,所以在以后遇到怎样的困难的时候都要坚持下去。作者层层递进,先是介绍了基础阅读。这是最阅读的最低层次,大多数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具备了这种能力进而是检视阅读,这是真正进入阅读的一个层次。所谓检视阅读,就是系统略读和粗浅阅读,通过这一步骤,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值得读下去。拿到一本书,我们不应该就翻开第一页,然后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而是应该通过看书名、研究目录页、阅读书中的检索和出版者介绍,然后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篇章略读一下。而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难读懂的地方不能停下。关于这一点,我也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一直以来的读书习惯都几乎做到了作者所说的检视阅读的步骤,但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没能做好,总是喜欢进入白日梦的状态,这样使阅读速度大大降了下来。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应该如何进行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从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体会到:阅读时我们要找出这本书在谈什么,这里我们可以按照书的主题来分类,用简短的语言说明书的内容,把大纲列出来;同时我们还要诊视书的内容,诊视关键字,抓住作者的主旨、论述和找出坐着的解答;还要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去评判这本书,但是要注意其中的礼节。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却是不简单,而要从中培养成这种习惯更是不易。在以后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也要尽可能的去根据这些阅读的步骤,真正地辩证地把一本书读好,而不仅仅是读懂,把这本书的东西真正变成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人无完人,书无完书。作者不可能永远都对,做一个好读者,公正地评判一本书,亦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读到这里,我才发现,以前的我,是在是太浅陋,不仅读的书少,而且连读书的方式都没有掌握好,以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呢!

作者在提出阅读不同书籍的不同方法之后,提出了阅读的最终目标:阅读与心智的成长。这也就是主题阅读,是最不轻松的阅读方式,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方式。因为在阅读一本书时,还要阅读很多本书,列举出这些书的相关之处,构架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有提出过的主题分析。读到这里,我真想长叹一声:不容易啊!

篇12:如何读懂一本书作文

读书是唯一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一种持续的学习方式。要活到老,学到老。而运用书中知识的关键,要学会如何读懂一本书。

如果只读自己喜欢的书,那么思想会变的浅显,不会得到任何提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读懂。阅读一本不理解的书,反而会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去思考,既提升了专注力,也提升了思考能力。

选择一本好书,可以给生活带来乐趣,可以弥补我们精神上的缺失。选择一本好书,要看书中有没有“TIPS”,T:工具性,I:新的理念,P:实用性,S:科学性。具备了以上的特点,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首先找这本书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把作者思想揣摩完之后,就可以开始认真的读了。有时读不懂,对这本书不感兴趣,那就找一本书再读。

读完之后可以画一下脑图,以讲述的形式把它讲出来,讲的时候突然忘记了,翻一下书,对于这一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也可以找到起点,再顺藤摸瓜。许多书都是递进关系,有的点缺一不可。这样,不仅可以读懂一本书,而且还可以讲下来,真是一箭双雕。

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要先查字典,先根据上下文揣测一下意思。否则,查着查着读这本书的积极性渐渐就没有了,处于被动的状态。化被动为主动,读这本书就会充满趣味性,提高积极性。

上一篇:门式钢管脚手架规范下一篇:erp管理制度史上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