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践行党的宗旨

2024-08-02

怎样践行党的宗旨(共8篇)

篇1:怎样践行党的宗旨

连日来,根据**区开展的“勤廉双优”争创活动,我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同时,挤时间进行了自学。通过多日来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有了质的飞跃。体会如下:

1、认真学习,领会内涵,树立正确的勤廉观。连日来,我认真学习了中纪委xx届七次全会精神,重点学习了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学习了《党员干部勤廉读本》;学习了**市时代先锋、勤廉好干部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务实清廉的优秀品德,从他们的勤廉理念和实践中汲取营养。

在学习时,我逐条逐条学,原原本本学,全面把握基本内容,深刻领会精神实质。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党员干部勤廉读本》虽提纲挚领,然涵盖面广,成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规范行为的准则。学好、领会好、实践好勤廉标准,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勤廉观。才能更充分展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

2、结合自己的本质工作把《读本》落实在实践中。在学习中我边学习边对照自己,寻找差距,改正弥补不足,促进本职工作更快更好地完成。在社区工作,我感到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社区干部,更要落实好《读本》的实践性。以前,我常常告诫自己,社区干部在廉洁的道路上要注意各种利益诱惑,要经得起考验,要保持头脑清醒。通过这次学习更是加深了我这种意识。

要常修为民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远离腐败深渊。努力成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爱岗敬业、敢于负责的力行者;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先行者;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领者,不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强化党性修养,造福居民。按照《读本》的教导,树立良好作风,自重、自省、自尊、自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事和群众、正确对待个人,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克服浮躁情绪,脚踏实地干事,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科学发展观中建功立业。总之,我会把持之以恒地加强勤廉修养,决不能把贯彻落实勤廉标准当做一项活动、一阵风,热热闹闹开场乐乐呵呵结束。

篇2:怎样践行党的宗旨

担任支部的宣传委员以来,经常带领大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文化活动,及时了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随时进行沟通交流,让大家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带领支部内的全体党员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一、学习求进,务实求真。

周注重把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相统一,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他坚持不断学习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并把这些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思想上的自觉和习惯。

20xx年12月20日副同志在给测绘工作的重要批示中,要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新的一年里要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立即启动了地理国情监测专项申请立项工作,周深入参与此项工作,并开始着手起草项目建议书。

由于地理国情监测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其内容、作用和必要性都还缺乏比较清晰和广为接受的阐述。为此,周夜以继日不断学习,从近年来党的政治思想路线,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与区域规划,深入分析党和国家对地理国情监测的宏观需求。

同时,查阅大量国内外技术文献,深入了解世界各国在应对各种环境问题、解决人地矛盾方面所做的类似努力以及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和最新进展,并从技术上准确把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作用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地理国情监测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设计。

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把自己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融入到项目建议书实际内容的起草中,并在多次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系统的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上报后,顺利获得国务院领导的批复,为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立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统一对地理国情监测具体内容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周始终坚持着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凭借他对业务始终不渝的钻研劲头和勤于思考的工作习惯,工作以来一直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业务骨干,参与和承担了大量工程和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参与完成的项目成果分别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结合各类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参与了10多项地理信息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订;

深入参与完成了包括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地理国情监测等在内的多个项目的设计申报与规划制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参与编译学术著作5部。20xx年当选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为了切实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20xx年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成立地理国情监测部,周被聘为该部门的主任,带领部门具体承担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组织实施的各项工作。地理国情监测作为一个新的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技术规范,成为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组织实施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障碍。

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各项任务的落实,都必须把理念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法,把概念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对任务具体内容、要求、范围进行明确说明,并确保各项任务切实可行,产出的成果确实可靠。要实现这一点,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确定一套系统的、合理的和可行的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体系。

这既需要顾及地理国情监测的宏观需求,还需要考虑与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基础的结合,同时要斟酌持续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可操作性。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但创新不是口号,需要踏踏实实的基础。面对难题,周带领部门同事,广泛收集分析国内外各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调研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和取得的实践经验,夜以继日分析已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加班加点进行技术试验,仔细分析、比较和思考,不断探索,形成了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体系的初步方案,为20xx年工作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基本参照,也为下一步讨论与最终方案的出台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忠诚事业,无私奉献。

周不是感天动地的先锋,也不是轰轰烈烈的楷模,只是一名勤恳工作、默默奉献在一线的普通党员。他始终自觉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自己,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自认为不是金子,只是螺丝钉,不求发出金子的光芒,但必须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工作中,无论面对批评还是表扬,压力还是动力,他都能毫无怨言,坦然面对。

篇3:怎样践行党的宗旨

注重群众诉求, 加大整改力度。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多层面、多形式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找准问题, 立即整改。当前农业部门在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学风会风文风不实、调查研究不深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办法不多;制度执行不够、安排工作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 存在做形象工程等问题;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思想在淡化, 缺乏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等等。为此, 四川省农业厅将进一步精简文件、简报和会议, 提升调研水平和质量, 狠抓政策及重大项目督查;执行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 坚决克服“形象工程”问题, 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四川省委《十项规定》, 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着力治庸提能, 建立“能者上、庸者下、无能者让”的用人机制。

立足群众满意, 解决实际问题。着力改进政风行风, 坚持深入基层和群众、深入走访和调研, 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加大政风行风宣传, 认真开展“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争创优质服务窗口”等活动, 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坚持开短会、讲短话、行短文, 坚持现场办公、网上信箱、领导接访、干部下访;进一步清理精简审批项目, 做到审批现场办结率、按时办结率100%, 议提案按时办结率100%;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 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和信访接待工作, 妥善调处或仲裁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纠纷, 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认真开展“挂包帮”工作, 抓好对联村帮户活动, 加强对灾区农业产业重建督查与指导;在全省农业部门开展“万名农技人员联万村进万户”活动,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目前厅本级已经筹集项目资金170万元帮助联系点产业发展, 准备专用肥料85 t配送至联系点, 扶持当地春耕生产。

篇4:践行党的宗旨打造幸福工程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顶层设计,让实践更卓越

公司组建了“员工幸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做好“员工幸福工程”的顶层设计,形成“党委决策、行政实施、纪委监督、工会协调、员工评价”的运行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定期研究、着力推动。公司领导小组系统制定了《“员工幸福工程”实施规划(2016—2018)》,明确了年度工作,即2016年实现幸福建模,2017年实现幸福转化,2018年实现幸福领先。公司以统一为基础,卓越为目标,形成主题化建设、一体化组织、系统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互动化平台、精品化集成的“六化创标”推进模式,通过有序规划和分步实施,确保工程能够系统化地稳步推进。

公司全面提出开展“幸福365”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构建基于“员工—客户—公司”的三维共同体,实践基于优模式、强氛围、找幸福、树示范、创标杆、评实效6项幸福行动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从卓越到幸福的5卓越共享价值。

强化管理,让发展更科学

公司领导明确责任,不断把“员工幸福工程”推向深入。明确了各党支部、班组及党员、广大员工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建立目标分解制度,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季,细化到月,落实到人,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清楚、责任落实,确保推进工作的有序、有力。

党支部认真履行好工程建设“牵头抓总”的责任,把“员工幸福工程”和支部建设、日常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抓好本单位、本部门年度“员工幸福工程”建设项目的征集立项、督促落实、成果总结推广,协调和整合各方力量,推进项目建设任务的如期实现。

班组认真履行好工程建设基础项目“组织实施者”的责任,把幸福理念的落地、和谐团队的构建、幸福小环境的打造、岗位职责的践行作为幸福工程实施的主要任务,使幸福价值体系进班组、到岗位,入脑、入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营造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

党员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努力成为“幸福城南”建设的先锋。在各支部明确了年度幸福行动计划后,每个党员按照先锋表率的要求制订自己的个人幸福行动计划,把幸福变成工作、学习、生活的一把标尺。

员工认真履行好幸福“创造者”的责任,认真理解幸福、感悟幸福、品味幸福,强化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我奉献、我幸福”的幸福观,认真履行创造幸福的责任,充分享受创造幸福的过程,在为公司发展努力作出贡献中体味幸福,在企业不断发展中分享幸福。公司先后涌现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志强、刘荣浩、周亚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张华等优秀员工,他们也成为公司广大员工身边的“幸福大使”。

细化传播,让认知更统一

“员工幸福工程”以强化认知认同为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开展了多元立体的传播活动。一是思维传感“幸福”。公司领导干部就公司发展方向开展幸福城南的中长期规划讨论,公司中层骨干就如何承接好幸福价值体系开展全面梳理,公司基层员工则围绕如何提升幸福力开展相互学习,公司上下畅谈“幸福”对于工作、生活和人生的意义,凝聚和激发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梳理出建设幸福城南的实践路径。二是空间传播“幸福”。公司大力建设职工书屋及员工电子阅读平台,通过文献阅读、主题读书会、专题沙龙等活动,启发头脑风暴;由劳模工作室、技能工作室、众创空间组成的“三位一体”工作室让员工更有凝聚力,劳模更有影响力,职工更有创造力。三是平台交流“幸福”。特别策划编印《幸福心语》《幸福故事汇》等丛书;通过公司“悦城南”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幸福形象大使、幸福365主题形象、幸福文化长廊名称等征集活动,让广大员工都参与到工程的建设中。四是实践体现“幸福”。创新开展文化节,“文化熏陶、文化学习、文化实践、文化引领”系列活动,展现了“幸福城南”的企业形象。围绕“员工幸福工程”定位,采用系统化的品牌建构方法,设计推出幸福形象大使小南、幸福365LOGO等品牌主题形象,深受广大员工的喜爱。

深化落地,让执行更有方

公司在“幸福十谈”的基础上,结合岗位业务实际,总结提炼城南公司“幸福十观”,按照“推进行为规范建设的管理”要求,推出了《幸福365·卓越行动手册》,引导员工认真贯彻《国网公司员工守则》、基本礼仪和“三个十条”等规章制度;并通过提炼形成八项幸福通用行为指引和十二项专业幸福行动指引,形成一套具有城南公司特色的幸福行为准则,使员工的行为活动自觉符合幸福的价值取向,由此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实现“幸福如一、知行合一”。

发动各层次员工,采集日常工作和管理实践中有关减缓压力、释放情绪、修养身心、激活能量、融通人际、提升质效、落实任务、养成习惯等易学易用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精心优选、萃取标化、策划推出《幸福小锦囊》口袋书,寻求“幸福之道”。

示范创标,让引领更突出

一是选择“幸福”项目研究。组织开展“员工幸福工程”示范项目建设,聚焦工作难点、破解执行难题,着力推出一批有理论高度、有实践支撑、有典型经验、有推广价值的论文、案例和项目成果,选编出16个幸福好项目,出版了《幸福管理精品成果集》。

二是选建“幸福”示范空间。遵循“突出重点、择优培育、注重实效、提档升级”的原则,开展“幸福环境”专项活动,使文化展厅、文化长廊、楼宇景观建设等更规范;开展“幸福好体验”品牌活动,面向社会和用电客户,提升服务品质,扩大国网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开展“幸福微行动”智享活动,发挥微党课、微讲堂、微信群、微竞赛等新型传播渠道的作用,强化互动效应、促进深入人心。

nlc202309090456

三是选树“幸福”先进人物。发掘一批自觉践行国网核心价值观、关键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的“幸福”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人物的带动、辐射作用,激励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做奉献,全心全力干事业。公司先后涌现出天津好人、天津市电力公司劳模等一批先进人物。

员工幸福工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建设“员工幸福工程”的提出,将社会、客户、企业和员工的关系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内化为城南公司的管理理念,有效地将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引起了公司干部员工的极大共鸣。公司通过“员工幸福工程”建设,贯通了一条卓越运营主线,形成了一套幸福管理方法,营造出一种幸福文化氛围,培植出一批幸福先进典型,塑造了一个城南的幸福365工作品牌。

实现了企业文化管理格局的新突破。通过实施价值观管理模式以及全过程的“员工幸福工程”规划与实践,在企业内部形成了“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氛围,开创了“知行合一、提升绩效、突显价值”的新局面。

实现了员工队伍创新创效的新突破。“员工幸福工程”强化了广大员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各领域“创新创效”的意识,公司价值和员工价值实现有机的统一,取得了“零事故”“零差错”和“零投诉”的优异成绩,熔铸具有鲜明特色的“众志成城、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城南保供电品质。

实现了企业综合实力的新突破。公司同业对标在国网天津电力综合排名第四,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连续四年被评为国网天津电力A级。

实现了企业社会形象的新突破。“员工幸福工程”以“员工幸福、客户满意、企业发展、社会和谐”为基本点,把面向用电客户、服务民生领域作为着力点,全公司56个党支部分别与企业客户结对子,送服务、送培训、送技术、送良策上门,当好“政策讲解员、先锋联络员和助企服务员”,助推金融、电子信息、软件、新能源等天津支柱产业发展,振兴地方经济,用心服务“最后一公里”。高水平完成“8·12”特大事故电力应急处置,展现了电网企业强大的应急救援能力和责任担当。圆满完成夏季达沃斯、全运会等重大保电活动94项,赢得了社会多方赞誉。《支部生活》杂志是这样评论“员工幸福工程”的:在“员工幸福工程”的引领下,城南公司涌现出众多热心人,让供电服务更有人情味,它正引领每一位电力员工走向“我工作,我快乐,我奉献,我幸福”的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罗志荣)

篇5: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党章规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也是共产党人的方法论,是党的生命线。作为世界观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要诚信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方法论是指共产党人要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全部工作,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共产党员的首要职责,也是判断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志。作为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要求我们永远牢记党的宗旨,时刻践行党的宗旨。

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宗旨是党执政兴国、永远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保证。党成立之初只有50名党员。党正是从这50几名党员开始,不断发展壮大,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信仰,把实现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持之以恒的奋斗实现了现在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大好局面。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只有始终牢记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宗旨需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

作。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和人民血肉联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做好群众工作是手段,为人民服务是目的。我们要通过做好群众工作来到大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好,要把不同人群、不同阶层间的矛盾调解好、处理好。我们群众工作做好,把人民利益维护好,也就是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篇6:如何践行党的宗旨

2011-4-12 08:42 满意回答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发展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发展市场经济的目的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相一致的。

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此,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领导人民摆脱贫穷落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现代化国家,就是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我们党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是党的宗旨的必然反映,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坚持根本宗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致性,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迅速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体现;(2)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所在;(3)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人民群众最普遍最直接的要求。总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都深深根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和实践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定和发展,最深刻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党性。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与发展,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落到实处。所以,坚持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正确把握处理物质利益原则与共产党员奉献精神的关系。

三、机关党员干部如何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靠每个共产党员身体力行。现在群众是不看历史看现在、不看说的看做的、不看政绩看败绩、不看中央看身边。对每个党员的模范作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作为区级机关,担负着领导管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的职能。机关党员是机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主体,是全区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这种承上启下的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机关党员更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一是要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应该说,人民群众对我们党一直是有深厚感情的,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也一直是有深厚感情的,党同人民群众相互依靠、相互信任,保持着血肉相联的关系。但必须看到,现在确有少数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薄、疏远了,有的怕群众,不愿和群众接触、打成一片,也确有一部分群众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上对党委和政府有意见,对党员干部有意见。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的,并不代表本质和主流,但是造成的影响和反映出的不良倾向则要高度重视。处于执政地位的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作为第一目标。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我们要始终明白,我们来自于人民,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人民的公仆,绝不能有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错误认识,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我们要做到党的宗旨不能忘,主仆关系不能倒,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和体验百姓的共鸣和心声,与群众同呼听、共命运,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坚决纠正和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现在有些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观点淡薄了,同群众的感情淡化了,不懂得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严重脱离群众,这是十分危险。应该看到,在我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广大党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一同艰苦奋斗的任务十分繁重。有许多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员带领群众去完成,一些复杂现象在群众中引起的困惑,需要党员释疑解难。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需要党员给予关心和帮助解决。我们要敢于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调查研究,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如果党员不能和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无从谈起,成为一句空话。现在,人民所期盼的主要是两条:一是安定,二是富足。在新的时期,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保证平稳和谐发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和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倾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从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问题入手,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大学生应该如何践行党的宗旨

2010-06-08 网友评论0条 点击查看

党的17届人民代表大会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并特别强调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更好更完善的践行党的宗旨。充分体现党的宗旨在党的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地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力量就在于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来教育和武装全党。我们党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宗旨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也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

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识别一个政党的性质、作用,归根到底看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也不追求特殊利益。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新时期,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更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中国共产党80多年奋斗史充分证明,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本质特征。

正是坚持了党的宗旨,才使我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才能在险恶的环境中由小变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

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宗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的性质决定着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都是为着人民的利益。

立足本职岗位,高质量完成职业任务,是党员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根本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精神尺度与物质尺度的统一。精神尺度反映了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党员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在任何情况下都做一个有益于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物质尺度反映了党员为党、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以及所做出的具体

贡献。

而作为大学生党员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首要的一条,就是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本领。社会主义高校的任务,是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毕业后必须成为所学专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来为振兴中华做贡献。如果学业荒废,或学艺不精,不能有效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即使有为人民服务的心愿,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基本的人生责任都不能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学生党员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有素质准备性特点,必须从这

一特点出发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为人民服务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党员现实行为规范要求。大学生党员同样必须随时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付诸实际行动,通过力所能及地关心他人、服务同学、奉献社会的行为来在同学中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不管置身何种环境,从事何种职业,乐做好事者总能给他人送去温暖,带来欢乐,驱走忧愁,留下欣慰。好事处处有,就看自己愿不愿意伸出热情的手。有心有意,情到手到,则不拘大事小事都能折射出一个人美好的心灵。

至此,我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未来更好更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生只有坚持履行“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义务才是对“如何践行党的宗旨”的最好诠释!

作者:

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是党组织每一个成员一切言论和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践行党的宗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时期,我们入党积分子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产党的注入新的活力、是党的后备军。我们应该如何要求自己了?今天党课老师就向我们提出如下具体方面努力方向:

第一,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例如我们可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因为正是通过学习这样先进的思想,才会使我们自己的思想保持和党的一致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历史,那些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优秀党员的先进事例,从而使自己坚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最后我们必须要联系实际,因为光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付诸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作为新的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不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热情,更要有那种能力,有能力才可以将我们的思想和热情注入到实际行动中。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我们现在最实际学习应该就是师范技能和专业知识,当我们走上工作后,有着丰富的教师技能会更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从而也是为国家培养出又一批优秀栋梁,为人民利益作出贡献。

篇7:努力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根本宗旨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郑重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随后,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新的形势对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提出更高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党领导的伟大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我们党要经受住这些考验,就要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当前,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党内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比如,有些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

在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努力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理论修养,增强宗旨意识。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才能有正确的行动方向,才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党员干部应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增强宗旨意识。二是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形成、发展与党的群众路线密不可分。党员干部

篇8:怎样践行党的宗旨

“一片黄树林把道路一分为二,遗憾的是我不能分身走两条路;我选择了那条较少有人走过的,于是一切都完全不同了。”这是蔡昉翻译的外国诗人罗伯特·福罗斯特的一段诗句。翻译时,或许,蔡昉自己也心有所感。

蔡昉曾经说过,做一个严肃的研究者很艰苦,但他愿意继续在这条研究路上走下去,并希望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做研究苦,但看着自己的成果能造福社会,那曾经孤守书斋,在理论世界穿行的枯燥都值得了。如今,蔡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同时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十八大当选代表。从如上社会职务可知,蔡昉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不论是在学术研究层面,还是在政府层面,都获得了高度认可。

穷人的经济学家

“我从事经济研究的领域,可以用‘农村包围城市’来形象地表达。最初是进行农业、农村问题的研究,继而通过探讨中国奇迹之谜,而涉及到发展战略和整个经济改革……在对于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研究中,我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蔡昉

蔡昉1956年生于北京,“文革”开始,在北京上小学的蔡昉,还未来得及与北京的伙伴们一起上演《阳光灿烂的日子》剧情的情景,在小学的最后一年,被送到了山西的小镇读书。他的同学大部分是农家子弟,他和他们一起放羊,割草、打柴……这大约是蔡昉第一次接触农村,也为他以后深入研究农村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是他的另一段在农村的人生体验。那时,蔡昉的人生字典里还从未出现过“学者”这个字眼。当时的人生理想,不过是能够顺利招工回城,做一名普通工人。但个人的命运在社会大变革下,开始有了不一样的选择。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年22岁的蔡昉,正是最好的年华,在周围年轻人兴致勃勃奋战高考的感染下,也拿起书本,开始向象牙塔迈进。在中学老师的指点下,蔡昉选择了农业经济为第一志愿。

蔡昉如愿以偿地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本科,当时,他对农业经济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兴趣,反而是对经济理论,开始有意识地去学习,并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经济学书籍。1982年,蔡昉考入了被称为政府智囊机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社科院,他先后师从张思骞和刘文璞两位老师。导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乐于调研的“脚板精神”,让蔡昉受益终生。

1983年暑假,蔡昉和几位同学受当时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的委托,前往江苏、安徽等地调查“卖粮难”。这是蔡昉第一次做专业性调查研究。调研中,蔡昉看到“身背花鼓走四方”的凤阳农民,仅仅因为包产到户这样的改革,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劳动表现,从而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命运乃至中国的命运。他在那次调研中深刻感受到政策对社会现实的重要意义。读研究生期间,除了江苏和安徽,蔡昉还分别到山西、湖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调研,走过了大江南北,广泛地了解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等问题。接触越多,带给他的思考也越多,他开始认真思索中国“三农”的发展途径。

研究生毕业后,蔡昉曾经出国进修。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食品研究所的图书馆里,“夜深人静时,我结合在国内思考过的问题,凭着半生不熟的英文,读了一些著作和文章。当时主要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农业组织问题,一是农业比较优势问题。”

回国后,蔡昉以要不要农业保护为题,提出议论。在各种争议和讨论中,他慢慢地把自己的思路理清了。同时他对中国整个农业问题的观点也逐渐清晰起来,并且渐成体系。这一时期,蔡昉有两个标志性的研究问世,其中之一是《比较优势与农业发展政策》。在当时,这是第一次有人把中国农业经济改革的微观激励机制与宏观资源配置格局结合起来,把是否发挥农业比较优势问题作为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最终完成的标志。

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些学者呼吁对农业实行保护。蔡昉和其他专家学者则认为:在中国农业人口仍然占巨大比重的情况下,搞农业保护只能是不彻底的,其结果是一个没有赢家的博弈:农民没有得到充分保护,消费者白白多掏了腰包,政府不堪财政负担和政策执行难度。对农业实施价格保护与对农业进行价格剪刀差式的征税一样,都是扭曲的政策。这种政策倾向是制约中国农业经济改革最终成功的根本障碍。其后的发展,也验证了蔡昉及一些专家学者当年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正在进行的农业改革》《穷人的经济学》《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等著作奠定了他在农业经济学和“三农”问题研究上的学术地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说:“世界大多数人是穷的,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

由于蔡昉一直对“三农”经济的关注,以及《穷人的经济学》出版,他被人称为穷人的经济学家。“我从事经济研究的领域,可以用‘农村包围城市’来形象地表达。最初是进行农业、农村问题研究,继而到发展战略和整个经济改革……在对于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研究中,我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在学术自述书《在惑与不惑之间》,蔡昉这样写道。

从《比较优势与农业发展政策》研究始,到2001年,蔡昉牵头承担了中国社科院的重大项目《解决我国城乡就业的中长期对策》的研究,他将视线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的研究。他用翔实的材料,大量的数据,精确的模型,以及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向社会和政策制订部门表达观点——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带来最大化就业,反复建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最终为中央所接受。

蔡昉的研究还涉及到经济学的其他领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他与林毅夫、李周合作出版《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该书曾获北京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俄文和越南文等多国文字,并被许多国家及地区的大学经济学系中用作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

nlc202309011722

做经济研究乐在其中

“与有些同行不尽相同的是,我不把从事经济研究看作是致富手段,而是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时把经济研究作为职业,休息时把经济问题的思考作为休闲。经济学与所有学问一样,博大精深,穷一生也难以知其一二。面对这种永不可企及的目标,说乐在其中不尽恰当,但尽可以在追求中或悲或喜,患得患失。这就是人生。”

——蔡昉

从农业是否需要保护的讨论,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哪个更重要。再至近几年讨论得沸反盈天的人口红利问题与刘易斯拐点,每一次,蔡昉的观点出来,总会有反对的声音。

“人口红利”即将消褪,以及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这一观点,仿佛围剿的声音更甚。蔡昉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保持高增长,得益于中国独特的人口结构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在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而是取决于人口的结构。人口结构较好,社会就可以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由于人口生育率的下降,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出现迅速下降以及社会总抚养比上升的情况,过去上述两大因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资本积累的现状将不复存在。蔡昉据此预计,“人口红利”即将耗竭可能在2013年就会体现出来。“人口红利”如果消失,将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不会像原来那样源源不断而且那么廉价。因此,若没有其他措施,过去那种用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迫切需要转移到依靠生产力提高及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必然过程。

而网上批评的声音则认为,人口政策需要“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蔡昉却还在强调“中国的人口政策要有连续性、稳定性,即使调整也要遵循渐进的过程”,并认为蔡昉的“人口红利”论存在着自相矛盾。

面对质疑,蔡昉的回击方式依旧是低头做研究学问。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方式。让争议交给时间去证明吧。

蔡昉曾经说过:“经济学家影响政策通常有三个途径:第一,做行政官员,把自己对经济问题的思考转为国家政策;第二,给政府做顾问;第三,做研究并发表相关的文章和报告,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蔡昉无疑成为第二种和第三种路径的最好结合者。自2003年,蔡昉第一次走进中央政治局为国家领导人讲课以后,多次走进中南海,为中国最高决策层进言献策,并通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等身份,为国家发展出策出力。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蔡昉回顾了自己作为十七大代表的职责:“现在党代表实行任期制,在五年的任期内一直要履行代表职责,虽然不开会,但是作为党代会代表在发挥我的专业优势时,也要有意识地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在此前提下献计献策。”

谈起当选十八大代表,蔡昉说:“开党代会期间,首先,还是围绕党代会的议程,参与审议党的十八大报告,投好票,选好新一届的党中央。其次在任期期间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我们每年都会讨论全会文件,征求意见,这五年中有几个全会文件,其中有涉及改革的,有精神文明建设的,还有关于制定五年规划的。我作为经济学家,研究的是人口与劳动经济学和民生问题,将在平时积累的学术成果基础上献计献策。”

蔡昉曾经说:“我不把从事经济研究看作是致富手段,而是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如今,他正乐在其中。“我们研究的选题实际上也是从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出发的,但是与政府研究机构相比有一些特点,我们用的是更扎实、基础、注重方法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更有前瞻性,更有依据一些,然后再把这些成果转化成决策中需要的信息。”

“作为一名党代表,又是研究所的领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创新工程的过程中要把研究所尽快投入到创新工程中,出好成果,培养好人才,迎接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这是蔡昉的期待。

(本文参考余玮《蔡昉:支招农业新中国;蔡昉:《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索寒雪:《现实者蔡昉》;刘晓阳:《求解穷人经济难题》;中国社会科学网:《发挥学术优势,更好履行职责》等》)

责任编辑 华南

上一篇:幼儿大班教学随笔下一篇:大学生期末评语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