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2024-07-06

广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精选6篇)

篇1:广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总则

1.1 编制目的

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下列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l亿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超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或者跨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跨多个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需要由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安委会)处置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以及最大程度地预防、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省安委会组织协调下,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和省有关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制定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

(3)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现场应急处置的领导和指挥以当地人民政府为主,实行当地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有关单位应当与当地人民政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

(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5)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装备完善、预案演练等工作。2 组织体系及相关机构

2.1 组织体系

全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由省安委会,省有关单位,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领导机构、综合协调指挥机构、专业协调指挥机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生产经营单位组成。

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领导机构为省安委会,综合协调指挥机构为省安委会办公室,专业协调指挥机构为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管理的专业领域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机构由各地自行确定。

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包括消防部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力量、志愿者队伍及有关省际、港澳和国际救援力量等。

省安委会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履行本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和保障方面的职责,负责制订、管理并实施有关应急预案。

2.2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以属地为主,事发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指挥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事故灾难事态发展及救援情况,同时抄送省安委会办公室。

涉及多个领域、跨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或影响特别重大的事故灾难,根据需要由省安委会或者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组织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3 预警预防机制

3.1 事故灾难监控与信息报告

省有关单位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对可能引发特别重大事故的险情,或者其他灾害、灾难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灾难的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

特别重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中央企业或省管企业在上报当地人民政府的同时应当上报企业总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事发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在事件发生后两小时内,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同时抄送省安委会办公室。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有关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均应及时通报同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当及时分析处理,并按照分级管理的程序逐级上报,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事发单位要及时、主动向省安委会办公室、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提供与事故应急救援有关的资料。事发地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事故前监督检查的有关资料,为省安委会办公室、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研究制订救援方案提供参考。

3.2 预警行动

各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机构接到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后,要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通知有关单位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

Ⅰ级应急响应行动由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若发生需要Ⅰ级应急响应的事故灾难,在国家预案正式启动前,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先行处置,防止事态扩大,同时逐级上报,逐级响应。

Ⅱ级应急响应行动由省安委会办公室或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组织实施。当省安委会办公室或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进行Ⅱ级应急响应行动时,事发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相应预案全力以赴组织救援,并及时向省人民政府及省安委会办公室、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

Ⅲ级及以下应急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决定。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事故灾难或险情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超出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实施救援。

4.1.1 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的响应

Ⅱ级响应时,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启动并实施本单位相关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并及时向省人民政府及省安委会办公室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需要其他单位应急力量支援时,及时提出请求。

根据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类别,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和有关预案进行响应。

4.1.2 省安委会办公室的响应

(1)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基本情况、事态发展、救援进展情况和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2)密切保持与事发地地级以上市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3)根据有关单位和专家的建议,通知相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随时待命,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协调专业应急力量增援。

(5)对可能或者已经引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情况,要及时上报省人民政府,同时负责通报相关领域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6)组织协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

(7)协调落实其他有关事项。

4.2 指挥和协调

进入Ⅱ级响应后,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及其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立即按照预案组织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配合事发地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应急救援。

省安委会办公室根据事故灾难的情况开展应急救援协调工作。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发地毗邻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相关机构按照各自应急预案提供增援或保障。有关应急队伍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抢险救援和紧急处置行动。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事发单位和先期到达的应急救援队伍必须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事发地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全力控制事故灾难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中央企业、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发生事故灾难时,其总部、主管单位应全力调动相关资源,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3 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事故灾难发生后,事发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照预案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处置。

根据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出现急剧恶化的特殊险情时,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4 医疗卫生救助

事发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工作,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医疗卫生救助情况。

省卫生厅根据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或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的请求,及时组织有关医疗救护机构派出专家等进行支援并指导事发地的医疗救治工作。

事发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事故类型,组织有关医疗救护机构按照专业规程进行现场救治、防疫等工作。

4.5 应急人员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根据需要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4.6 群众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安排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是:

(1)督促事发单位与当地人民政府、社区建立应急互动机制,确定保护群众安全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2)决定应急状态下群众疏散、转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围、路线、程序。

(3)指定有关单位负责实施疏散、转移。

(4)启用应急避难场所。

(5)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6)负责治安管理。

4.7 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调动本行政区域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超出事发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申请调配救援力量支援,省府办公厅协调有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组织力量进行支援。

4.8 现场检测与评估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需要成立事故现场检测、鉴定与评估小组,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为制订现场抢救方案和事故调查提供参考。检测与评估报告要及时报送省安委会办公室和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

4.9 信息发布

省安委会会同有关单位具体负责特别重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信息的发布工作。

4.10 应急结束

遇险人员得到妥善解救,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和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事发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宣布应急救援工作结束。5 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会同相关单位负责组织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5.2 保险安全

生产事故灾难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5.3 事故灾难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由省安全监管局负责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必要时,省人民政府直接组成调查组或者授权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

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及时上报。6 保障措施

6.1 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全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信息报告系统;建立完善全省重大危险源信息库、救援力量和资源信息数据库;规范信息获取、分析、发布、报送格式和程序,保证应急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为应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支持。

有关单位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地级以上市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负责本单位、本地区相关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并按月报、季度报、半年报和年报的要求,定期向省安委会办公室报送有关信息,重要信息和变更信息要及时报送,省安委会办公室负责收集、分析和处理全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有关信息,并将相关信息处理情况或重要信息向省安委会成员单位通报。

6.2 应急支援与保障

6.2.1 救援装备保障

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当掌握本专业的特种救援装备情况,各专业队伍按规程配备救援装备。

6.2.2 应急队伍保障

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行业或领域的企业应当依法组建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各级、各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负责检查并掌握相关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准备情况。

6.2.3 交通运输保障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后,省安委会办公室或有关单位根据救援需要及时协调民航、交通和铁路等单位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各有关单位对事故现场进行道路交通管制,根据需要开设应急救援特别通道,道路受损时应迅速组织抢修,确保救灾物资、器材和人员运送及时到位,满足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6.2.4 医疗卫生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救治能力。

6.2.5 物资保障

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应当建立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储备制度,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

各专业应急救援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负责监督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掌握应急物资的生产加工能力储备情况。

6.2.6 资金保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必要的资金准备。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资金应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暂时无力承担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协调解决。省安委会办公室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需财政负担的工作经费,按照《广东省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解决。

6.2.7 社会动员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省安委会办公室协调调用事发地以外的有关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增援,各级人民政府要为其提供各种必要保障。

6.2.8 应急避难场所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提供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时人员避难需要的场所。

6.3 技术储备与保障

省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统筹、督促负有专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单位组建相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专家组,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系统内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机构及其专家,研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重大问题,开发应急技术和装备。

6.4 宣传、培训和演习

6.4.1 公众信息交流

省安委会办公室和有关单位组织应急法律法规和事故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常识的宣传工作,各种媒体提供相关支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关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

生产经营单位与所在地人民政府、社区建立互动机制,向周边群众宣传相关应急知识。

6.4.2 培训

有关单位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以及专业救援队伍的相关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

有关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积极组织社会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各地要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列入行政干部培训的课程。

6.4.3 演习

各专业应急机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演习。省安委会办公室每两年至少组织一次联合演习。各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应急救援演习。演习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

6.5 监督检查

省安委会办公室对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7 附则

7.1 术语解释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2 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负责人,要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3 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省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7.4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篇2:广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2012年12月20日修订)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能力;预防和减少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GB/Z 20986—2007),《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按照有关应急预案规定执行;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1.4 工作原则

— 1 —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遵循“统一指挥、密切配合,平战结合、预防为主,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原则。组织体系

2.1 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省人民政府或授权省通信管理局根据需要成立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总指挥:分管副省长或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副总指挥: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分管副省长担任总指挥)或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省通信管理局局长担任总指挥),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办),省公安厅、安全厅等有关单位分管负责同志。

成员: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科技厅、公安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交通运输厅,省地税局、广电局,省铁投集团,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省国税局、民航中南管理局、人行广州分行、广东银监局、广东证监局、广东保监局、南方电监局、省通信管理局,广铁集团,人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深圳证监局、深圳保监局等单位分管负责人。

各成员单位根据应急响应级别,按照省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 — 2 —

各自职责,配合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监测、分析省内经济形势及发展状况,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预警,组织协调本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监测恶意干扰广播电视的无线电信号,并进行定位;组织协调省有关单位政务信息网络的安全防范、保障和处置恢复工作。

(3)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协调学校(不含技校,下同)、托幼机构及本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应急处置和保障工作。

(4)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协调本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应急处置和保障工作。

(5)省公安厅:负责打击网络攻击破坏和包括计算机病毒在内的恶意代码传播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应急协调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并组织查处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案件;组织分析、研判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发展态势,评估影响范围和程序,提出分析、评估意见及应急处置建议。

(6)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实施重要保障任务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7)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组织开展技校及本系统

— 3 —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应急处置和保障工作。

(8)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开展本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应急处置和保障工作;协调应急物资装备的道路、水路、地方铁路的紧急交通运输保障。

(9)省地税局:负责组织开展涉及地税类别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应急处置和保障工作。

(10)省广电局:负责组织监测影响或可能影响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正常运行事件,并组织开展处置恢复工作;配合无线电管理部门监测无线电干扰广播电视信号事件,配合有关单位开展处置恢复工作;组织监测、处置卫星干扰广播电视信号事件。

(11)省铁投集团:负责为应急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提供所辖铁路、城际轨道交通运输保障。

(12)海关总署广东分署:负责为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所需进口物资装备提供通关保障。

(13)省国税局:负责组织开展涉及国税类别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应急处置和保障工作。

(14)民航中南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本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协调民用航空器运营单位为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提供运输保障。

(15)人行广州分行:负责指导、协调全省(不含深圳市,— 4 —

下同)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组织对影响金融稳定的省内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跟踪、协调和应急处置,适时发布金融风险提示。

(16)广东银监局:负责跟踪、监测和分析辖区内网上银行业金融业务活动运行情况;组织辖区内银行业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

(17)广东证监局:负责组织开展影响或可能影响辖区内证券、期货等网上资本市场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

(18)广东保监局:负责跟踪、监测和分析辖区内网上保险市场信息和网络运行动态情况;预警、防范和化解辖区内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风险。

(19)南方电监局:负责指导电力企业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应急处置和保障工作;协调电力企业为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提供电力保障。

(20)省通信管理局: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防范工作;组织协调电信行业开展处置恢复工作;配合有关单位监测、管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协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网络保障;组织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广东分中心(以

— 5 — 下称广东互联网应急中心)做好相关预警和技术支撑等应急处置工作。

(21)广铁集团:负责为应急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提供铁路运输保障。

(22)人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负责指导、协调辖区内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组织对影响辖区内金融稳定的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跟踪、协调和应急处置,适时发布金融风险提示。

(23)深圳银监局:负责跟踪、监测和分析辖区网上银行业金融业务活动运行情况;组织辖区银行业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

(24)深圳证监局:负责组织开展影响或可能影响辖区内证券、期货等网上资本市场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

(25)深圳保监局:负责跟踪、监测和分析辖区内网上保险市场信息和网络运行动态情况;预警、防范和化解辖区内网上保险市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风险。

2.2 省指挥部办公室

省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通信管理局,负责日常工作。2.3 地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直管县(市、区)人民政府(以 — 6 —

下称各级人民政府)或授权同级通信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建自管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并配合省指挥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其他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工作。

2.4 专家组

通信管理部门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专家组,完善相关咨询机制,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运行机制 3.1 预防预警 3.1.1 预防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和重要信息系统运行单位要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及造成的危害。

3.1.2 预警

(1)确定预警级别。按照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系统损失和社会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预警分为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和Ⅲ级(较重)等三个级别,分别用红色、橙色和黄

— 7 — 色标示,代表发生或可能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

(2)发布预警信息。重要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监测预警信息,经省指挥部办公室初步研判,可能达到Ⅰ级、Ⅱ级预警等级的,省指挥部办公室要及时上报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指挥部)。Ⅰ级、Ⅱ级预警,由国家指挥部负责发布;Ⅲ级预警,由省指挥部负责发布。

(3)采取预警措施。预警信息发布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本地、本行业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监测,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4)解除预警信息。按照“谁发布谁解除”的原则,省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按程序确定解除对本省发布的Ⅲ级预警信息,并配合国家指挥部办公室做好Ⅰ级、Ⅱ级预警信息解除的相关工作。

3.2 应急处置 3.2.1 信息报告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要立即组织研判,做好信息通报工作。

3.2.2 先期处置

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机 — 8 —

构接报后,要立即启用应急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守,成员单位联络员之间保持24小时通信联络。相关地区及有关单位接报后,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检查事件影响范围,跟踪事态发展。

3.2.3 响应启动

按照信息系统损失程度、范围及社会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分为I级、II级、III级、Ⅳ级四个等级。

(1)Ⅰ级响应

发生特别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省指挥部根据国家指挥部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

(2)Ⅱ级响应

发生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省指挥部立即组织分析研判,及时启动Ⅱ级响应。省指挥部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职责。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和单位按照省指挥部的要求,控制事态发展,防止事态蔓延;消除安全隐患,及时通报事件情况,开展调查取证及应急恢复工作。

(3)Ⅲ级响应

发生较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人民政府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由省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开展应急

— 9 — 处置工作,事发地人民政府和事发单位配合。

(4)Ⅳ级响应

发生一般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县(市、区)(不含省直管县(市、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由省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事发地人民政府和事发单位配合。

3.2.4 现场处置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现场应急处置,由事发地现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实行现场指挥官制度,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3.2.5 区域合作

各有关单位要建立健全省际间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提高应对区域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

3.2.6 应急终止

省指挥部办公室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任务完成情况,适时向省指挥部提出终止Ⅱ级响应的建议。省指挥部研究确定后,宣布终止Ⅱ级响应。省指挥部办公室立即将终止Ⅱ级响应的决定报省人民政府,并通报各成员单位和相关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机构。Ⅲ级、Ⅳ级响应终止,由相应地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按照职责权限和规定程序执行。

3.3 总结评估

Ⅰ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由国家指挥部组织开展调查处理和总结评估;Ⅱ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由省指挥部组织开展调查处理和总结评估;Ⅲ级、Ⅳ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开展调查处理和总结评估,并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等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广东互联网应急中心配合做好相关总结评估工作。

3.4 信息发布

各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分别负责相应级别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应急保障 4.1 队伍保障

通信管理部门要加强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协调、指导各网络运营单位加强基础网络保障。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保护和防范;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及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响应,为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

4.2 资金保障

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给予

— 11 — 相应资金支持。

4.3 平台保障

通信管理部门要督促、指导有关单位不断完善互联网网络安全应急监测系统和控制系统;网络或系统改扩建,要同步设计、建设和运行网络安全应急配套设施。

各地、各有关单位重要信息系统运行单位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建设。

4.4 技术保障

各有关单位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的技术研究,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监督管理 5.1 预案演练

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定期组织本预案应急演练。5.2 宣教培训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及其他有效的宣传形式,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预防和处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宣讲活动;要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相关应急知识等列入行政管理干部和有关人员的培训内容,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特别是相关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及技能。

5.3 责任与奖惩

对在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附则

6.1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分类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分为有害程序事件、网络攻击事件、信息破坏事件、信息内容安全事件、设备设施故障和灾害性事件等。

6.2 本预案由省人民政府组织修订,由省通信管理局负责解释。

6.3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订、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篇3:广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加快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是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国内外大城市纷纷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广东省轨道交通建设也高速发展: 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广佛地铁、广珠城际铁路已投入使用, 穗莞深、莞惠以及佛肇三条城际铁路、东莞地铁正在建设中, 而有轨电车的建设也已纳入广州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地铁的建设同样纳入珠海、 惠州等城市轨道建设规划。2012年, 全国29个城市为未来6 ~ 8年的发展规划了2 710公里的轨道交通, 总斥资近1万亿元, 预计到2015年前后, 全国将建设87条线路, 总里程2 495公里。而2013年9月, 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按照 ‘量力而行、 有序发展’的原则, 推进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 发挥地铁等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作用, 带动城市公共交通和相关产业发展。到2015年, 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 000公里”。而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面临着现代性本身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 “双重风险社会” 的挑战, 进入多种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期, 各种矛盾突显, 诱发轨道交通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复杂且快速增多; 加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和脆弱性日益突出: 设施空间狭窄, 环境封闭, 人流密集且复杂, 其线路与周边环境、 生命网络联系紧密, 一旦发生突发安全事件, 人员疏散和救援处置困难, 易造成重大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而且从全球来看, 近年轨道交通又成为恐怖袭击选择的主要和优先目标之一。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 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是城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领域。作为目前全国轨道交通最多的省份, 广东必须切实加强作为重大风险源的轨道交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 提高预防与处置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能力, 这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迫切要求, 也是构建和谐、平安广东的重要内容, 极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2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含义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泛指在城市中沿特定轨道运行的快速的大、中运量公共交通工具。狭义的城市轨道交通, 一般是指运行于城市内部的地铁、轻轨或单轨 ( 依据各地用语的不同而称为轨道交通、捷运等) ; 而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包括了轨道交通、城市铁路和市郊通勤铁路、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缆车、 索道以及磁悬浮铁路等多种类型。基于我国目前现实情况,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轨道交通, 即地铁、轻轨或单轨。

从本质上讲,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动态移动的公共交通工具, 也是城市中的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 一般具有突发公共事件的属性; 而在交通工具发生的突发事件, 大多是突发安全事件。因此,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本文所指的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及轨道交通公共安全, 需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引起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因素错综复杂, 按引发的原因可分三类: 技术设备类、社会治安类和自然灾害类。

3广东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

近年, 广东省轨道交通高速建设, 规模迅速扩大。数据显示, 2008年底广东省启动了总投资2. 37万亿元的新十大工程, 包括222个项目, 重点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计划投资1. 26万亿元, 其中, 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占3 464亿元。而与此同时, 随着民众居住区机能和设施的不断完善, 人、自然和环境间的关系却变得日益复杂, 威胁城市轨道交通的因素增多。因为市场经济的活跃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 社会问题多样化, 人为因素对轨道交通的作用也不断显现并强化, 可能形成的破坏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在广东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时期, 广州地铁、广佛地铁、深圳地铁等屡次发生的突发安全事件让人们忧心忡忡, 打击了人们建设轨道交通的热情: 2007年以来多发广州地铁故障延时甚至瘫痪事件、2010年广州亚运期间地铁拥挤不堪、广佛地铁开通初期人流凶猛的现象以及工程师爆料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或存隐患事件、亚运过后广州地铁五号线车厢煤气瓶纵火事件、 “12·14”深圳地铁踩踏事故、2013年9月8日深圳地铁一号线运行中因乘客拉动紧急手柄使车门突然打开致三乘客掉入隧道事件, 等等。

以广东省某地铁为例, 自运行以来, 一直大小安全事故频发, 新闻不断:

2007年三号线曾出现故障, 列车停留在林和西站与体育西站之间, 导致数百名乘客摸黑步行穿越隧道。

2008年5月, 三号线由于通信设备故障, 列车延滞1小时45分。六月下旬时, 又因天河客运站设备故障致使列车无法正常折返导致延误。随后数天, 因为压缩行车间隔调试引起系统不稳定发生故障, 导致番禺广场站至市桥站区间列车停运72分钟。

2011年1月15日, 地铁五号线小北站出现人为故意纵火案, 一男性乘客携带小型液态煤气进入地铁车厢并将其点燃, 所幸处置及时, 未出现伤亡。

2011年8月中旬地铁二号线出现多次故障, 致使车上乘客行程受误, 需另行接驳转乘其他交通工具。地铁二号线在行驶过程中, 多个站点出现延误, 且部分站点出现停电现象, 无法维持正常照明。事后地铁公司的通报称该故障原因为地铁外部电压波动所引起的供电所失压, 导致地铁信号故障。而该事故是14、15日两日来发生的第四起事故, 事故原因涉及到设备信号故障、列车故障、接触网绝缘子打火故障等。

2012年1月2日, 该地铁2号线广州火车站一下行扶梯发生断裂, 所幸断裂部位位于扶梯终点处, 无人员伤亡。地铁公司方面解释, 原因为过往旅客过重的行李负担, 超过扶梯的梳齿板的承受能力, 导致梳齿板压断变形, 触发了内部停机的保护装置, 实现自动停梯。

2012年9月27日, 地铁四号线新造至石碁段突发故障, 导致双向列车运行受到影响, 大批乘客滞留地铁站。后与指挥中心取得联系, 列车往返开回新造站, 两小时后四号线恢复正常运行。

……

而广东省另一家地铁公司也一直问题不断:

2010年5月25日, 华强路站电扶梯发生搬运货物踩踏事件, 伤15人。

2010年12月14日, 国贸站扶梯突然逆行, 导致24人受伤。

2011年3月10日, 4号线试运营时上线列车脱轨。

2011年3月29日, 1号线续建工程大新站发生透水。

2011年4月4日, 5号线在建隧道内起吊防脱扣装置失效, 1死4伤。

2011年5月8日, 大新地地铁施工沼气中毒死亡2人, 伤4人。

2011年5月31日, 4号线停运31分钟。

2011年6月12日, 4号线长时间停运。

2011年7月6日, 4号线车门故障导致紧急停车。

2011年7月10日, 4号线清湖站发生电梯逆行事故, 4人受伤。

2011年8月7日早7点, 4号线信号故障及车辆设计问题导致列车延误。

2011年9月12日 ( 中秋节) , 罗成线停运12分钟。

……

在风险社会, 各种致灾因子错综复杂, 广东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安全事件发展呈现发生数目不断增多、规模增大、非常规性质明显的迹象。种种现象与事实表明, 广东省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有进入多发、高发、频发、重发期的兆头与趋势。

4风险社会与突发事件复合治理

4.1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的提出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 《世界风险社会》中明确指出现代治理形态在风险社会面临的困境: 一是尽管现代社会的制度高度发达, 几乎覆盖了人类活动的各领域, 但在风险社会来临时却无法有效应对, 难以承担起事前预防和事后解决的责任。 二是就人类环境来说, 无法准确界定几个世纪以来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 各种治理主体反而利用法律和科学作为辩护之利器进行 “有组织地不承担真正责任”的活动; 而且, 在数量、频度、强度不断增加的风险面前, 目前科层制占主导地位的风险治理体制、机制的弱点充分暴露, 应对来源多样的复杂风险甚至反而造成风险影响范围的扩散化、后果的扩大化与严重化。因此,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与进步, 任何传统单一的治理机制都无法适应维护现代公共安全的需要, 必须构建起新的治理法制、 体制与机制体系。这即是复合治理提出的根据和背景。

贝克认为: 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 甚至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不仅有自然风险、而且有社会结构风险, 风险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 拉什) 。数据、现象也表明, 我国已进入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 呈现出全球化下风险社会的典型特征。必须对现代化的转型风险给予应有的关注与应对, 否则, 亨廷顿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 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的判断就可能在中国应验。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加之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 引发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因素明显增多, 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趋向越来越复杂, 各类突发事件相互关联、相互耦合, 事件发生后, 往往是复合、次生、蔓延、衍生等作用同时发生, 而轨道交通系统运行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 因此现代社会突发事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已使以政府或企业单一主体进行应对的模式难以为继, 政府、市场、军队和公民组织 ( Civil Society) 乃至个人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模式势在必行。在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治理变革过程中, 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治理主导地位加强并行的是, 以市场和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多元治理主体的发展, 使得轨道交通应急治理所涉及的关系更加多样、丰富和复杂,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以单位为聚集点的 “蜂窝状”治理结构向多主体、多层次、多方位、多场所、多方式的复合治理结构转变。

4. 2复合治理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社会风险是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潜在状态, 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是社会风险发展的必然表现。 由社会风险转化到公共危机, 常常需要突发 ( 触发) 事件。在风险社会中, 人为等风险的增多导致突发事件风险也不断扩大, 同时活跃的风险因子加速和加剧了突发事件的发生, 更促使人们认识到应急管理的重要性。2003年 “非典”事件及其他诸多突发事件频繁爆发充分暴露出我国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诸多严重不足, 向政府提出迫切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水平与应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政府开始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力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公民的权利意识日渐觉醒, 公民参与公共安全等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日渐提高, 社会治理变得愈发复杂和多元, 传统统治、控制、管理型政府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 我国政府正积极向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型, 地方公共安全治理向复合治理结构转变。步入风险社会, 既要建立起适合风险多元性特点的复合治理结构, 更要加强各治理主体素质、能力建设与协同水平, 必须变革和优化我国现有行政管理和应急管理法制、 体制、机制框架, 通过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 寻找政府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 NGO) 间、政企间交叠和嵌套的多中心、多层次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结构, 构建利益一体化的合作协同机制, 探索突发公共事件 “复合治理”模式。

从时间和范围来看, 复合治理与应急管理两者是随着风险社会而出现的社会学和公共管理概念。 复合治理是多元主体下的治权管理, 侧重于宏观决策、权力与利益风险的设计与安排; 而应急管理是预防与准备、监测预警、响应处置、恢复及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的管理, 相对侧重于具体操作与执行。 从管理对象来看, 复合治理针对的是风险社会的风险, 应急管理针对的是风险社会衍生的突发事件。

总之, 复合治理与应急管理密切相关。复合治理是现代社会政府公共治理的发展趋势, 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更是加强应急管理的必要环境和未来趋势, 而应急管理势必在探索复合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与此同时促进复合治理的发展。在风险社会中, 面对国家中心治理的失效,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 应该也必须创建实现复合治理、发挥社会各行为体能动性的法制、体制与机制, 推进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科学化, 各行为体和各相关单位或职能部门必须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因此, 基于复合治理视角和复杂系统理论 ( System Complexity, SC)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行中脆弱性的构成及各脆弱性分类间的相互关系、 各脆弱性间相互影响的机理、各脆弱性作用在轨道交通系统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改善风险社会下广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对策框架建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基于复合治理理念的改善广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框架对策

科学可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必须与时俱进, 适应风险社会的要求。这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构建广东轨道交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考虑到我国政府积极转型、探索公共危机复合治理模式、创新社会管理对应急管理建设的影响, 明确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对维护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提升轨道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风险社会, 包括国家、市场、公民社会及个人在内的现代制度雏形已经和正在逐步确立, 构成了公共安全复合治理的基本框架结构。根据复合治理中政府、市场、公民组织多元维度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必须深刻思考 “政府及其部门、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各类社会组织及个人等”合作协同的治理模式, 明确多元主体中的核心治理主体地位; 同时克服当前因强调分类管理而忽略了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复合性特性的不足, 以能力建设为导向、以组织功能优化为重点、以制度建设自我完善为落脚点, 建立应急合作联动机制, 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集成共享, 提高协同能力, 建立综合的应对体制机制, 防止各自为战。

5. 1确立广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复合应急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公共安全的复合治理是实现城市政府治理主导地位下的合作治理。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安全的保障者, 必须承担应对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的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安全事件的职责;同时由于政府拥有特定的社会资源, 更是动员社会组织配置社会应急资源的组织者乃至领导者, 保证应急系统工作有序进行, 这就使得它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复合应急管理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在轨道交通公共安全保障当中是领导, 是治理的核心主体, 必须抛弃传统的集权治理模式, 但需发挥主导作用, 做好整体上的协调, 激发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充分发挥监督者、引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只有政府才能够有效组织协调政府内部和全社会人财物资源, 保障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和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 减少和避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复合治理中, 政府的主导地位如若被动摇, 必然造成更大的危机和灾难。要提高广东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复合应急能力, 必须确保广东政府 (部门) 在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复合应急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这就必须建立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 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及其部门主要负责人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问责制度, 将其确定为政治问责的重点。不仅问官员, 更包括制度、政策、措施、价值体系与理念等;不仅要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与执行力, 而且要优化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治理结构。

5.2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安全生产主体意识

突发轨道交通公共事件应对的核心治理主体和第一责任主体是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责任重于泰山,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责无旁贷, 必须依法履行安全义务, 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应急救援到位。风险社会轨道交通技术与运营风险的加剧, 很大程度上是企业过度逐利的结果。政府的规制并不能完全消除企业逐利行为的负外部效应, 道德层面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化仍是对现代轨道交通企业的基本要求。轨道交通运营属于半公益性运营, 城市轨道交通站车属于准公共场所, 轨道交通沿线设施和构筑物属于城市公共财产。维护站车秩序、防患于未然, 彻底排除隐患, 保障乘客安全、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不受损害, 是轨道交通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将企业的诉求纳入到公共安全治理过程中时, 必须体现出除了利润以外的社会责任,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 加强轨道交通企业安全行为的自我规范, 确保安全生产。承运人与乘客也是合同关系, 上述责任也是民事责任。

轨道交通企业在技术方面需加强的基本预防措施包括: 地铁应急结构设计, 如紧急出口、防火防毒屏蔽门、防爆罐; 安全设备和检测系统, 如紧急照明设备、防灾报警系统、电子眼等。

轨道交通企业在组织方面需加强的基本预防措施包括: 专门的应急决策指挥平台 ( TCC) ,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沟通整合公安、消防、电力、 防疫、医疗等部门; 专业应急处突队伍和高素质工作人员; 应急预案编制并不断优化完善, 按照四种基本疏散方式 ( 列车在站台或站庭、列车在车站、 列车在站台附近、列车在区间隧道) 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和疏散演练; 长期、经常和普遍的安全教育和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等。

5. 3进一步重视社会组织 ( NGO) 在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复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地铁连环爆炸案发生后, 除了政府机构外, 伦敦当地的非政府组织也即刻积极投入到应急救济中, 自发开展了对民众的安抚善后等工作, 形成了 “全民动员”的局面。广东也应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充分利用其在突发事件复合治理中的正能量, 扩大其对广东应对轨道交通等突发安全事件的作用, 体现公共安全复合治理的重要特征———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向 “小政府、 大社会”转变。在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中, 改变应对活动过于依赖政府自上而下的动员、基层民众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的状况, 赋予广东社会组织更多的职责与权力,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完善民间应急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协同应对的机制, 利用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扩大其提供轨道交通公共应急物品和公共应急服务的低成本、高效率及灵活多变等优势。

5. 4构建公众参与机制, 强化公众参与, 培育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共精神

民众个人是复合治理最基本的单位。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 必须重视乘客的风险意识、公共安全应急意识和精神培育, 大力加强应急宣传教育, 提高个人参与公共安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发生地铁连环爆炸, 但这并没有造成过度混乱和恐慌, 在受袭地铁里, 乘客们井然有序, 走得慢的在右边、 走的快的在左边; 受伤的人也没有惊慌失措, 接过救护人员递来的氧气面罩就熟练地戴上, 然后互相搀扶着走向救护车, 一些轻伤者甚至自己步行前往医院接受治疗。伦敦市民在人员撤离和救援中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有着较强的危机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广东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新老媒体, 以及利用电子屏和车厢电视同步开展轨道交通安全常识的广泛宣传教育, 加深全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 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应急意识, 提高公众自我组织和自救互救行动的能力, 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应急能力; 并注重让公民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复合应急机制的建设, 把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乘客自救与互救演练、危机心理准备等一并纳入广东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提高轨道交通应急管理工作中政府与社会、民众耦合 ( Coupling) 联动水平。

5. 5实现网络化治理,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复合治理诸方面的规划建设

公共安全复合治理是一种合作互补关系, 当风险社会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人们心灵时, 合作行动是惟一的选择。突发事件复合治理体现了一种互动协同合作关系, 不仅要深刻改革政府内部传统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 还要调整国家与市场、公民组织等的关系, 使它们真正形成合作互动、互补互益的关系。并且,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 网络化应急治理必须成为复合治理的重要部分。在复合治理的合作关系中, 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 军队、社会组织乃至个人都成为网络化应急治理的主体, 合作不仅是民族国家内部的, 还是国际性和全球性的, 以协同应对全球公共安全挑战。

轨道交通公共安全事件复合应急处置的特点是: 参与的部门和单位多, 工作要求多且复杂。因此在突发事件预防、准备与应急处置时, 各应急部门与组织间就必须形成一种良性协作体制与机制, 将分散的信息情报集中, 集成分析, 各有关部门、军队、 武警、省 ( 市、区) 人民政府主动配合,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通过体制机制与组织指挥者进行协调, 各部门间充分沟通, 实现资源间共享, 确保事故灾难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快速有效处置。只有协同合作, 现代复合治理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并相互弥补缺陷。因此, 要牢抓广东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复合应急治理的系统规划、建设工作, 针对风险源、事件链, 广泛动员, 注重应急联动、应急协调 ( 轨道交通企业内部部门联动、企业间上下游联动、政企社联动、运营者、 志愿者与乘客联动) , 大力加强政府监管能力和跨部门协调联动能力,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公共安全的网络化应急治理。

6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当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社会结构已呈现极其复杂的局面, 原来历时地展现的矛盾集聚在一起, 共时地表现出来, 中国进入了风险社会, 或者更恰当地说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 中国的社会风险, 主要源于现代化和转型所造成的双重的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为了回应 “双重风险社会”的重大挑战, 传统轨道交通治理机制陷入治理失灵的困境, 社会管理从过去以单位为主转变为单位、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公民个人等共同参与, 必须建立起一种适合风险多元性特点的, 包括一国政府、社会、企业、公民个人乃至国际间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复合治理结构及网络状治理机制, 加强各个治理主体的胜任能力, 才能更好地规避与处置复杂风险, 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增进公共福祉。政府是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的主要提供者, 但并非唯一提供者, 若仅依靠政府应对处置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 则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必需全社会多元主体 ( 甚至国际组织) 广泛参与, 形成自救、互救协同互助局面, 以减轻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在复合治理理念架构下, 广东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应 “以一国政府为主导, 轨道交通企业为核心主体, 各类社会组织、个人乃至国际组织共同协同参与”开展工作, 以更好地促进广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设, 切实保障乘客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和谐幸福平安广东。

参考文献

[1]ANGELOUDIS P, FISK D.Large subway systems as complex network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6 (367) :553-558

[2]VITO LATORA, MASSIMO MARCHIORI.Is the Boston subway a small-world network?[J].Physica, 2002 (314) :109-113

[3]McENTIRE D A.Triggering agents, vulnerabilities and disaster reduction:Towards a holistic paradigm[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2001, 10 (3) :189-196

[4]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 孙淑敏,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4) :61-77

[6]刘慧.雪灾考验政府应急能力, 专家吁探索复合治理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 2009-11-16 (2)

[7]卢文刚.次贷危机下中美两国危机救助公共政策的比较及启示[J].暨南学报, 2010 (5) :56-61

[8]王婧.伦敦经验演习和预防比应急手段更重要[J].中国新闻周刊, 2008 (26) :33

[9]张晨, 何华玲.“双重风险社会”中公共治理的困境与重塑[J].长白学刊, 2010 (3) :78-81

[10]卢文刚.城市地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4) :119-124

篇4: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引言: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管理最早应用在我国核电行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部分生产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和大型企业基本建立起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编制了本单位的事故应急预案,配备了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开展了救援演练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了事故救援工作的效率,挽救了遇险人员的生命,减少了经济损失,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低等原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预案制度不完善。其一,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总体预案应该是本单位关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则、应急救援体系、预警机制和相应机制等。部分单位在制定预案时,没有理清专项预案和总体预案的关系,还有甚者把专项预案和总体预案脱节,最后导致了预案无法落实。其二,是预警、响应机制不明确。预警应该是逐级的,由第一级向高一级反馈,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营救措施。当前很多企业没有建立预警、响应机制,或者响应分级不合理,当事故发生时,不能及时汇报,及时响应,或者不知道向谁反馈。

(二)应急管理培训形式化。一方面,在应急救援队伍中,还有很多人员不具备救援工作的能力,当事故发生后,不能很好的保证救援的效率和质量,导致救援效果不佳,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应急演练方法不科学,也是导致企业应急管理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最后,部分企业在应急演练时没有制定演练方案,导致演练过程中漏洞百出,最后草草收场,演练结束后也未进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导致未达到演练的目的。

(三)应急管理工作重视度低。应急管理是一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诸多企业领导将工作重心放在生产和销售上,导致应急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应急管理的管理层次不够高,体系不顺,各部门协调不够。 (2)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力、应急装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3)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不够重视、不规范。(4)没有对本单位的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

二、我国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探讨

(一)加强企业应急宣传培训。企业在对新进员工进行上岗培训时,必须对本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应急事项进行详细说明,让其了解作业场所危险源分布情况和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的危险因素。切不可先上岗再培训或不培训就上岗,新进员工除了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外,还必须掌握本岗位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对在岗员工进行分类不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置技能。最后加强应急演习,切实提高实效。

(二)建立合理的应急机制。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规模、管理体制、生产及其事故的特点,来确定本单位应急管理的层次、应急指挥体系、预警和响应的级别、预案体系等,要求各层级职责明确,体系清楚,运行顺畅。在响应级别升级时,接口要紧密,要明确升级的条件、联系方式,要与上级预案衔接。由此可见,预案应该针对各类事故的征兆、紧急处置技术以及逃生技巧等,编制各岗位的应急指南,应该将岗位应急指南与岗位安全规程结合,并加强应急处置技能的培训。

(三)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人

员,结合本单位的特点,编制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预案。比如在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制度时,要求在应急预案的编写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成立预案编写小组,对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对本单位的应急装备和应急队伍进行评估,形成分析和评估报告,再根据报告进行预案的编写,同时要规定在预案编写结束后组织评审和发布。

总结: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应急管理不仅是安全管理的一部分,更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将应急管理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在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迅速、有序的开展援救工作,将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进而保障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森林.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安全.2011(01)

篇5:广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副省长、省应急委副主任 刘昆(2011年2月22日,根据记录整理)

同志们:

2010年是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巩固提高,当好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也是我省顺利完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的决胜之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总结交流应急管理工作经验,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刚才,省政府应急办主任纪家琪通报了2010年全省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综合考核情况;广州、清远、潮州市和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气象局的负责同志分别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介绍了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各地、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下面,受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应急委主任黄华华委托,我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给力,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积极贡献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应急委的部署,我省深入探索应急管理工作规律,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顺利完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打造了应急管理“广东模式”,丰富了应急管 理“广东经验”,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基层化、社会化、科学化、有序化和法制化,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及兄弟省(区、市)的高度评价。

(一)在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上开拓创新,全省应急管理法制化水平实现大提升。2010年是我省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年,《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省应急管理法制工作上新水平。《条例》中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的充分肯定。省政府全力开展贯彻实施《条例》十大工程,通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举办专题研讨会、研讨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增强了公众依法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如深圳市在全省率先举办学习《条例》专题讲座,积极推进应急管理地方性法规起草工作;珠海、汕头、佛山、河源、汕尾、惠州、中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等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条例》宣传活动,大部分地级以上市以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农业厅,广东电网公司等单位对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培训;东莞市以任务分解的形式对市有关单位、乡镇(街道)等贯彻实施《条例》近20项工作的职责进行明确。省安全监管局制订了一系列安全生产应急管 理规章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

(二)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上攻坚克难,全省应急指挥水平实现大飞跃。一是狠抓省应急平台建设。在各地、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省政府应急办举全办之力,采用“倒计时”方法,加班加点,全力确保省应急平台、省应急指挥中心11月10日正式启用,实现了省领导同志提出的“省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备用指挥中心”的目标,受到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亚残运会组委会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国务院办公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全国一流、亚洲先进”的广东省应急平台、广东省应急指挥中心再一次为全国应急管理工作发挥表率作用。二是狠抓全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库建设。我省先后出台《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库建设方案》、《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库规范(试行)》,加大应急平台体系所需数据收集、整理、挖掘力度,顺利完成省应急平台数据库第一阶段建设任务。三是狠抓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各地、各有关单位特别是试点单位积极开展应急平台建设,全省已有深圳、河源、揭阳等19个地级以上市,省安全监管局,省地震局、气象局等18个省应急委成员单位应急平台实现与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随着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进度加快,我省应急指挥水平明显提升。

(三)在值守应急上开拓创新,全省突发事件信息报送 工作实现大突破。一是信息报送更加及时准确。各地、各有关单位信息员、值班员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系统各项值班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基本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及时跟踪续报事态发展和领导批示落实情况,为全省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茂名市共聘请2600多名基层信息员队伍,对镇级信息员全部进行业务培训,信息报送更加及时高效;省民政厅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灾害信息员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起1.8万多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灾情信息报送效率进一步提高。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我省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8次受到国务院办公厅月度全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情况通报表扬,居全国省(区、市)第一位,包括2010年在内我省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连续4年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二是信息报送质量进一步提高。各地、各有关单位更加注重把握敏感性、突出性问题,更加注重捕捉预警性、苗头性、深层次信息,更加注重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为国家、省、市领导同志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充分发挥了“耳目”和“参谋”作用。如省公安厅实行情报信息每日研判制度,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地区、行业、人员和重点问题进行综合研判,有效实现了由被动反应向及时预警转变;省地震局不断健全地震灾情速报人员网络,全面提高地震速报能力。三是信息报送机制不断健全。省及广州市等大部分地级以上市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突发事件隐患评 估与防范对策会商会,总结辖区内本季度突发事件基本情况,评估下一季度突发事件隐患,提出防范措施,明确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重点,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针对性和效用性进一步提高。如湛江市制订了信息报送工作考评实施办法,对信息接报、研判、编报等工作进行考评。

(四)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上锐意进取,全省应急管理科技化水平实现大提高。一是发挥应急管理专家作用,打造应急管理科学决策平台。各地、各有关单位不断健全“行政专家”和“业内专家”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积极组织专家参加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宣教培训、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应急管理课题研究等工作。如省卫生厅组织专家撰写《紧急应变——甲型H1N1流感防控实践与探索》,研发突发事件信息紧急报送和新闻报道检索系统等,全面提升卫生系统科学应急能力。特别要强调的是,第一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顺利完成3年聘期内各项工作任务,为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届应急管理专家在继承、提升中产生,近期省政府将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黄华华省长届时作重要讲话。二是建设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应急管理科技攻关平台。省政府应急办联合省科技厅组建了10个省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组织省应急管理专家承担应急管理科技攻关项目,我省应急管理相关理论和技术攻关能力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兴建应急产业园,打造省应急产业发展平台。我 省以东莞市为试点,全力推进应急产业园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组多次到我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充分肯定我省在加快应急产业发展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四是成立省应急管理学会,打造凝聚应急管理专家智慧的开放式平台。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会——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挂牌成立,为应急管理专家、社会各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尤其是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搭建了创新平台,在全国反响强烈。广州、珠海等市也积极推动成立应急管理学会。

(五)在应急队伍建设上推陈出新,全省应急救援力量实现大发展。一是推进空中救援队伍、水下救援队伍建设。我省除继续加强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等14类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外,全力推进建设“实战型”的空中救援队伍、“实用型”的水下救援队伍,各项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卫生部目前已选定省疾控中心组建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卫生应急队伍,选定省第二人民医院组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卫生应急队伍。国家应急救援队伍作为我省应急救援力量的有效补充,进一步提升了全省应急救援水平。二是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出台了《广东省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组建方案》,从2010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在不改变现行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覆盖省、市、县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如佛山市禅城区举全区之力建设包括1支大队、25支中队的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江门市在乡镇(街道)一级通过镇级财政全额负担、受 益企业分担费用等方式组建专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基层干部、民兵和治安联防队员等组建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阳江市出台了《阳江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应急救援大队建设标准》等。三是推进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了《广东省应急志愿者队伍组建方案》、《广东省应急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全力打造一支“着装统一、训练有素、服务专业、经验丰富、反应迅速、覆盖全省”具有“广东特色”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各地、各有关单位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六)在应急管理宣教培训体系建设上独辟蹊径,全省应急管理知识实现大普及。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省政府应急办会同省教育厅举办了以“应急管理在心中,和谐幸福在广东”为主题的广东省“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据调查表统计,直接受众超过200多万人,公众对活动效果的满意度达92%。各地级以上市高度重视宣讲活动,积极做好宣讲活动现场布置、信息发布、宣传报道等工作,深圳、佛山、河源、梅州、东莞、江门、阳江、茂名、清远、揭阳等市被评为先进宣讲点。二是在全国率先传唱应急管理之歌。我省继2007年在全国公开征集广东省应急管理标志、宣传口号后,去年在全国率先公开征集《广东省应急管理之歌》。委托省音乐家协会对入围歌曲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永不放弃——广东省应急管理之歌》,经省应急委主任、副主任审定,省府办公厅发文要求 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传唱,全面提升公众的应急意识。如珠海市组织“四进”文艺宣传队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在全省率先唱响应急管理之歌;梅州市在中小学生、青年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中广泛传唱应急管理之歌,营造了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三是在全国率先依托应急办网站开展应急管理网络培训。充分发挥省政府应急办网站作用,借助网络优势,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网络培训。省政府应急办网站防灾减灾模拟体验馆荣获省首届网络文化精品技术创新奖;梅州市、县两级政府应急办均建立了应急管理网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和公众进行网上培训。四是在全国率先开展应急管理境外培训。省府办公厅(省政府应急办)会同省委组织部在加拿大UBC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一期应急管理领导干部培训班,开创了全国应急管理国外培训先河。目前,我省已形成了多层次、高密度、封闭式的“走出去、引进来”应急管理培训模式。

(七)在应急管理交流合作上敢为人先,国际、省际、省内应急管理实现大联动。一是加强省内应急管理合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粤西、粤北等4个片区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不断完善,省内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成效显著。二是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内地省(区)应急管理合作。在我省倡议和推动下,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合作各方在应急管理培训、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应急预案和演练、学习交流等方面共同实施了一批应急管理合作项目。韶关、肇庆、清远、云浮等市与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的相邻地级以上市建立了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根据各方要求,我省在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举办了一期为期5天的泛珠三角区域内地省(区)应急管理工作研讨班,提升了区域应急联动能力。三是加强粤港澳台应急管理合作。我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安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保安司和台湾消防设备师(士)协会在广州市共同主办了首届粤港澳台应急管理论坛,为国内各省(区、市)开展应急管理区域交流合作树立了典范。粤港澳三地举行的海上搜救联合演练,有效提升跨区域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粤港澳三地社会各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四是加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推荐,商务部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办事处选定我省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早期恢复和风险管理”项目;中德灾害风险管理项目专家组选定我省参与中德灾害风险管理项目的重要子项目——地方政府风险治理与预案优化试点,其中,深圳、河源市作为我省重点试点市,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特别是省政协副主席徐尚武带领省应急管理考察团赴南非、肯尼亚和新加坡考察、学习交流应急管理工作经验,进一步密切了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关系。一年来,以色列、德国、日本等国家应急管理考察团相继到我省交流学习应急管理工作经验。

二、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有力,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2010年,我省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升,妥善应对了强台风“凡亚比”、特大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成功处置了揭阳普宁市“2〃26”烟花爆炸事故、北江部分河段铊超标事件等事故灾难,有效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化解了东道物流公司事件、深圳富士康公司员工跳楼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减轻了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广州、佛山、东莞、汕尾等承担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任务的市及省政府应急办等省有关单位全力做好涉亚应急管理工作,为成功举办两大国际性的体育文化盛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防为主,科学防范涉亚突发事件发生。一是百分之百开展涉亚风险隐患排查。相关市及有关单位结合本地区、本系统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能源、交通、水资源、公共卫生等12个方面风险隐患的排查,实现了风险隐患可防可控。二是百分之百建立涉亚应急预案体系。省政府应急办积极督促指导有关市、有关单位建立健全涉亚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做到“一风险一预案”、“一场馆一预案”、“一区域一预案”。如广东检验检疫局专门制订进口食品、马匹检疫应急处置预案和操作手册,确保了涉亚口岸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三是百分之百开展涉亚应急预案演练。相关市、相关单位积极开展涉亚应急预案演练,有效提高了应急力量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实战水平,确保了涉亚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参与亚运保障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涉亚应急管理体制。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总指挥部和广州市应急委依托现行应急体系,整合服务场馆团队、专业部门和市(区)政府应急办力量,形成“统一指挥、专业处置、协调联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二是保障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备用指挥中心运转有序。省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备用中心,从11月10日正式启用后,组织专业力量,24小时保障正常运转,实现广州亚运会各比赛场馆实时监控录像、广州市亚组委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与省应急平台、国务院应急平台无障碍互联互通。三是加强亚运期间值守工作。各地、各有关单位加强值班人员配备,实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处理。如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与广州海关联合启用“海关亚运安保值班室”,实行双人联合值班制度,加强各口岸值班备勤和值班检查。四是依托专家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安全举办提供决策建议。省政府应急办组织省应急管理专家分别为亚运气象保障、红火蚁疫情防治、传染病风险评估、安检安保有关工作规范制订等出谋献策,为比赛场馆安保工作出招指路。广州市积极邀请专家学者为427期涉亚应急管理 培训班授课,累计培训约22万人次。

——反应迅速,有效处置北江部分河段铊超标事件。亚运前夕,广州市主要水源地北江部分河段出现铊超标事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府分管领导带领省政府应急办、省环境保护厅、水利厅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紧急处置。相关市、相关单位全力以赴,通力合作,处置工作及时、科学、成功,确保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顺利举行。一是首次实行现场指挥官制度。为建立科学高效的事件处置机制,根据《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有关规定,省政府在成立处置领导小组的同时,在清远市成立前方指挥部,按照现场指挥官制度要求,总指挥(副总指挥)全权负责现场处置工作,提高了事件的处置效率。二是同步组建事故处置专家组。为建立“行政决策”与“专家决策”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在成立处置领导小组、前方指挥部的同时,省政府应急办连夜从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库抽调环保、水利、水质等方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专家组赶赴清远市,在前方指挥部领导下开展工作。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在事故处置期间,省、有关市政府应急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补不足”的作用,第一时间报告事件最新进展情况,第一时间督办有关单位落实领导同志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协调省内外相关专家、抽调设备设施支援现场处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保障了沿江群众用水安全。

同志们,近年来,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 可喜成绩。由于突发事件“日新月异”、成因复杂,我省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任重道远,2011年底实现国家、省、市、县(市、区)及有关单位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尚须加大工作力度;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亟需组建“实战型”的空中救援队伍,“实用型”的水下救援队伍,“复合型”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资源未能充分整合,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地、各有关单位务必保持清醒头脑,面对成绩不骄傲,面对问题不回避,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把我省应急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开拓创新用力,推动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1年,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务必要按照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要求,继续开拓创新,加快全省应急平台建设,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以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估考核为抓手,以加强应急保障能力为重点,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在提升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广东模式”,确保实现黄华华省长在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的目标,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工作 水平,继续当好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抓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省府办公厅(省政府应急办)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根据省委十届八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国民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抓紧编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并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统筹指导今后五年的应急管理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地方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各地、各有关单位要认真按照省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的通知》(粤府办﹝2010﹞50号)要求,采取措施深入贯彻实施《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尽快出台各项配套制度,不断深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有法必依。

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试点单位作用,以点带面,加快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进度,2011年6月底前,实现国家、省、市及有关单位应急平台无障碍互联互通;2011年底前,力争实现国家、省、市、县(市、区)及有关单位互联互通。

四是要进一步提高值守和信息报送水平。加强值守检查,确保值守到位、通信畅通;拓宽信息报送渠道,加强研判,定期通报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情况,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 送时效和质量;完善突发事件隐患评估与防范对策会商机制,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针对性和效用性。

五是要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抓紧出台配套文件,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监管制度,加强各地及相关单位应急设备和装备配置;认真探索建立包括募集应急管理基金等在内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试点,建设应急物资区域性物流中心。

六是要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水平。借助推进与联合国、德国等合作项目,加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区域内地其他8省(区)和重庆市,港澳地区的应急管理合作,推进与其他兄弟省(区、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每年一次的粤港澳台应急管理论坛,积极推进与台湾地区的应急交流与合作,通过省应急管理学会,完善粤台应急管理合作机制。

七是要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依托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通过邀请先进国家知名应急管理专家学者前来授课等形式,组织应急管理干部培训;通过分期分批选派应急管理领导干部到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学习培训的方式,拓宽国际视野;借助省政府应急办网站,继续推广应急管理网络培训;推进应急救援综合培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及志愿者队伍的综合能力。

八是要进一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尽快出台《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对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抓紧出台加快全省应急管理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着力推进应急管理示范区建设,每个地级以上市在2011年上半年至少建设一个应急管理示范区;迅速出台全省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加快全省应急避护场所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全省应急避护场所建设。

九是要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推动建立应急产业体系,加快应急管理产业发展;出台加快全省应急管理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应急管理产业指导目录,积极培育应急管理产业龙头企业;依托行业协会、专业认证机构等力量,推进建设应急产品认证中心,研究制订应急产品技术标准。

十是要进一步弘扬应急文化。举办“永不放弃——广东省应急管理之歌”歌咏大赛,营造应急文化氛围;推动拍摄反映我省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题影片,传播应急文化;鼓励各地、各有关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自愿选送项目,通过举办“应急管理之夜”专题晚会,共同传承应急文化。

同志们,建设幸福广东,应急保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省应急管理部门的同志应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奋发有为,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6:广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市局应急监察科:

在2019年6月全国第十八个安全生产月开展以来,我局紧紧围绕“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活动主题,以坚决遏制重大事故为目标,在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期间,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和演练活动,收到明显效果,现将我局应急演练周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演练活动组织情况

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以来,我局把开展应急演练作为有效防范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加强工作部署,以县安委办印发了《2019年洛南县“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方案》(洛安委办发[2019]26号),并针对非煤矿山(尾矿库)生产、运行企业、危化品经营、使用企业、民爆、烟爆企业就开展现场处置和重点岗位应急演练,特别要强化一线员工实战化的初期应急处置演练进行了扎实的安排部署确保演练活动活动推进有力,落到实处。

二、演练活动开展情况

截止6月20日,各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爆民爆企业共计上报各类演练活动11场次,参演人员200余人次。除此之外,由尧柏水泥商洛公司承办、市救护队及我局协办的尧柏水泥老虎沟矿山边坡坍塌应急救援演练现场观摩会筹备工作已基本到位。(原定于6月20日举行的演练由于天气原因暂时推迟,预计在下周内进行)

三、存在问题

本次应急救援演练周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企业对安全生产月演练周活动认识不到位,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存在敷衍应付思想。二是一些企业应急演练声势小,针对性不强,内容流于形式。三是部分企业演练不规范,演练与预案存在脱节现象,一些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要督促相关企业做好总结提升。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对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围绕应急程序是否规范、应急处置是否科学、应急资源能否保障、应急联动是否高效等方面,认真组织开展演练评估工作。二是要进一步督促企业做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大救援装备的投入,提高应急救援的水平,不断提高应急救援的反应能力、指挥水平和实战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应急救援知识的宣传、宣讲力度,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全民参与,不断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上一篇:受捐助学生代表发言稿下一篇:《问候舞》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