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明的公益广告语

2024-07-18

儿童文明的公益广告语(通用9篇)

篇1:儿童文明的公益广告语

1. 文明花常开,丹阳春常在。

2. 金贵银贵文明最贵,千好万好和谐最好。

3. 你我多一分文明,丹阳多十分美好。

4. 一片丹心为人民,创造阳光新生活。

5. 做文明使者,创文明丹阳。

6. 人人爱丹阳,文明在你我。

7. 文明重在坚持,创建贵在行动。

8. 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

9. 一片丹心跟党走,共创阳光新生活。

10. 美丽丹阳让你心动,文明城市邀你行动。

11. 人人是文明丹阳的建设者,个个是丹阳文明的受益人。

12. 文明丹阳个个尽力,和谐丹阳人人共享!

13. 我为创建添砖瓦,文明惠及千万家。

14. 我出力,你出力,文明丹阳齐努力;你添彩,我添彩,和谐丹阳精彩!

15. 多一个文明习惯,多一片美丽风景。

16. 丹阳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17. 丹阳与时俱进,文明一路走来。

18. 文明丹阳人人爱,有你参与更精彩!

19. 美丽丹阳是我家,我为创建添砖瓦。

20. 你我他的文明举止,真善美的丹阳符号。

篇2:儿童文明的公益广告语

2.旅游景区美如画,文明出行你我他。

3.旅途漫漫,文明相伴。

4.留下一路洁净,带走一身快乐。

5.垃圾不乱扔,举止显文明。

6.拒绝陋习,文明旅游。

7.出游莫忘文明,购物还须理性。

8.出游讲礼仪,入乡要随俗。

9.出国旅游,文明相伴。

篇3:儿童文明的公益广告语

城乡偏见在公益广告中广泛存在,表现为题材的偏见和叙述角度的选择。城乡偏见违背了公益广告谋求公众利益、呼吁社会公平的基本立场,不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媒体环境。

本文以央视奥运公益广告为由头、以传播理论为支撑,探析中国公益广告中存在的偏见、误读和缺位,探讨其原因和方法。

1、现象:缺失的话语权和失衡的拟态环境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指出,受众按照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拟态(虚假)环境,去理解与想象一个“现实”的世界。所谓的“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构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

媒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民众对社会的理解,并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抽象解读影射到政府政策的制定、社会资源的分配等现实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对现实的拟态将潜移默化中促使预期成为现实。公益广告的号召性作用使其对现实的影响力更为明显。许多公益广告直接影响到社会大众的行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取得的社会反响来看,“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作为一个立足于倡导社会风尚的公益广告起到了树立行为典范、引导群众模仿的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换个角度而言,农村背景在广告中的缺失则直接导致农村居民对奥运期间文明行为的忽视。

传播主体建构拟态环境的方式包括客观型拟态环境和主观型拟态环境两种。 (2)

(1)客观型拟态环境:公益广告对农村题材的把关

“拟态环境”通过媒体人对典型事件的选择和把关发挥作用。在公益广告创作中, 同样的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所选择的事件、角色都受到传播者主观性的影响。如“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系列选择了城市文明行为, 而舍弃了农村精神文明题材和农村居民的角色, 很大程度上是由创作者的思维和偏好所决定的。

(2)主观型拟态环境:公益广告对事件意义的提取

“拟态环境”还通过从特定的事实中提取意义发挥作用。如,在“保护藏羚羊”公益广告中,传播者从道德家的角度批判牧民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却忽视了对背后根源的探悉。保护野生动物必须同当地的经济环境结合,只有为当地居民制造其他的收入来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破坏环境的动机。传播者在“保护动物”和“牧民无收入来源”两个伴生的事件中强化前者而忽视后者,是一种对事件意义的提取角度,而意义的提取直接引导观众对同一事件的解读方式。

话语角度的偏见是另一种在农村题材的公益广告中广泛存在的提取意义方式。2008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走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希望》、《建设新农村共创和谐路》等公益广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农村面貌和农民关心的问题,意在呼吁政府对农民利益的重视、呼吁对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尊重等。但在表现过程中忽视了对主体话语权的把握,将农村的人与事置于被动的客体地位,从城市人的观察角度窥视农村生态。这无法从根本上准确地表达农村群众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也无法顾及农村受众的收视心理需要。

2、原因:城市土壤培育媒体意识形态

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中城乡的失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传播者作为一种主观主体,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生存环境、利益牵连的影响,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集团、商业集团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1)媒体生态决定意识形态

阿尔杜塞的批判理论将媒体构建的意识形态归因于社会组织形态,认为意识形态存在于社会结构中,产生于社会机构所从事的实践行为当中 (3) 。按照这一模式,上层建筑(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响到受众对现实的认识。

媒体生存的社会组织形态以城市为主体。电视媒体运作需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政府财力和政策扶持、商业集团的广告投入、观众的收视偏好等。电视媒体的运作更离不开各种相关行业的紧密联系,如广告公司、调查公司、政府部门、商业企业等。媒体与这些传播活动的间接参与者连接成的关系网络形成了直接影响媒体意识形态构建的社会组织形态。这些支撑电视媒体运作的企业事业单位都存在于城市环境中,农村资源对媒体运作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

媒体人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媒体意识形态。电视媒体机构建在城市,媒体人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的生活经历、工作背景都浸染于城市文化之中,对农村的陌生和隔膜感导致了传播过程中的浅薄理解和误读。

商业广告的思维惯性延伸到公益广告。商品广告是支撑媒体生存的资金来源。城市市场是商品销售的主阵地,大量的商品广告以城市为背景,直接面对城市消费者。广告创作者在大量接触这类商品广告后再进行公益广告制作,很容易落入思维惯性中,将城市作为主要表现对象。

(2)阶层霸权影响媒介环境

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不可否认地在社会构成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意大利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的“霸权”解释为:霸权产生的过程会以各种方式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从本质而言,如果对事件的解读促使某个群体的利益凌驾与其他群体之上,即可称为霸权。丹尼斯·莫姆比则提出:“霸权”是一个必然出现的结果,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它是各个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协调的结果 (4) 。

从公益广告来看,强势阶层对弱势阶层的思想教化即构成“霸权”。例如,将特定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弱势群体,从城市人的眼光片面地理解农村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自以为是的指导和干预。上文提到的“保护藏羚羊”公益广告,并未深入了解当地牧民的生存机制,仅停留在反映问题的浅层,未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违背了公益广告为特定群体争取利益的本意,缺乏人文关怀。

传播者选择的叙述方式将一个群体的地位凌驾于另一个群体,也构成“霸权”。这一现象在捐款扶助类公益广告中尤为突出。广告片使用大量画面表现受助者的窘迫和得到帮助后的欣喜,对比出施助者的慷慨和伟大。诚然,这些都或许是客观的写实,但却在二者之间明显地划分出界限。窘迫与慷慨、无能与伟大,是否可以看作是对施助者的歌功颂德?

3、涉及农村题材公益广告的实务建议

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家庭拥有电视机总量已达到3.3亿台,如按每台电视机有2名观众来计算,全国电视观众就达6.6亿人,其中农村电视观众要占60%以上,随着国家广电总局“村村通”广播电视计划的逐步实施,农村电视观众所占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 (5)

如何从文化心理上满足农村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何全面呈现现代农村风貌,反映农村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完整呈现当代社会状况,呈现多元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景观?这些都需公益广告的制作者转变观念、探索策略。

(1)和谐处理城乡关系

媒体以呈现客观完整的社会形态为职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涉及农村的题材中,为受众呈现相对完整的“拟态环境”。公益广告作为一个特殊的传播类别在话语权的分配上必须保持相应的城乡平衡,积极挖掘新角度、新方法,而不片面地固守对农村“贫穷”、“落后”、“封建”的刻板偏见。除了惯常的“扶贫”、“环保”、“计划生育”等题材外,还可以表现农村新风尚、展示农村新风貌。在叙述角度上要尽力做到贴近生活,真正做到从农村的角度看农村,避免生搬硬套城市的道德、习俗。

在无指定对象的主题中,将农村和城市都作为平等的展现舞台。如上文提及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奥运公益广告,大可以挖掘现代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亮点,倡导乡村生活新风尚。这不但有利于提升公益广告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更有利于创造公平、和谐的媒体环境和社会风气。

(2)提高媒体人的职业素质

传播者的主观偏见直接影响公益广告所宣扬的意识形态。加强公益广告制作者的职业素养,保持公正客观的职业态度可确保一个相对真实的“拟态环境”的实现。

一要了解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在公益广告制作过程中,媒体需对被表现对象作深入、全面的考察,了解问题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复杂关系和深层原因。可通过实地考察、访问、体验生活等多种手段了解各方当事人的立场和心态。

二要协调各方的压力和利益公益广告以揭示社会问题为手段,牵连到政府、企业、民众的各方利益。在完整呈现事实的同时,必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明确各方在其中应扮演的角色,避免不切实际的呼吁。在处理赞助企业的关系时,必须牢记公益广告的本旨,避免公益广告成为商业作秀。

(3)调整公益广告运作模式

企业公益广告日益成为企业宣传的重要方式。企业参与公益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带来公益广告中的“霸权”。企业公益广告的目的主要运用公益广告的隐性诉求功能将品牌传播隐藏在感性的表现过程中,以达到长远的、深层次的商业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此类广告在把握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平衡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企业主的意愿常常凌驾于公益性之上。在广告中出现商品或品牌,从企业的话语角度颂扬其公益愿景而非从表现对象的角度呈现现实需要,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都削弱了公益广告的社会性。

调整公益广告运作的模式,订立相应的标准规范企业公益广告创意和制作的度量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在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中的主体地位、强化非商业公益力量在公益广告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可更加有效地确保公益广告惠之于民。

4、结语

公益广告中的城乡偏见是一种失衡的“拟态环境”,表现为对农村题材的片面提取和对特定意义的片面提取。偏见的产生具有深厚的根源:一方面,媒体经营运作的社会组织形态影响到媒体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城市作为相对强势的群体对农村存在媒体控制上的“霸权”。

公益广告中的城乡偏见直接影响到公益性和公信度,影响到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也影响到媒体环境的健康、和谐。制作涉及农村题材的公益广告需要媒体内部消除城乡误解和隔膜,更需要稳固公益力量在公益活动中的主导性,并试图通过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弱化强势阶层的“霸权”作用。

殷切期待公益广告能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4]Walter Lippmann, Public Opinion[M],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22

[2]黄顺铭:《拟态环境:主体建构与主体解读的多重意涵》, [J].中华传播学会2001年年会文件, 200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温春雪:《魏洪国, 试论农村电视观众心理需求》, [J]《.记者摇篮》, 2007年10月

篇4:儿童文明的公益广告语

关键词:公益广告;儿童;形象;视觉传播;综述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46-02

一、引言

在日益崛起的公益广告业中,越来越多地利用到儿童形象。这使得媒介广告中的儿童形象,尤其是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儿童形象,在大众传媒中的儿童形象议题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之时,便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作者提炼出“公益广告”、“儿童”、“形象”、“视觉传播”等几个关键词,基于外文数据库(Communication & Mass Media Complete、Sage、Wiley)和中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进行了文献检索,挑选出1994年至今共20年的相关领域研究六十余篇,并加以分析。公益广告中的儿童形象研究在怎样的背景下得以开展?发展脉络如何?借助什么理论,运用什么研究方法?存在哪些有待开拓空间?本文旨在解答这些问题,总结该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有意义的假设,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主题

在中国,公益广告的历史不长,我国历史上第一则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于1986年贵阳电视台播出。而目前,儿童形象大量运用于公益广告当中, 有一种泛用的倾向。

以下从四个方面来分别梳理这个研究的领域的相关文献。

1、公益广告与视觉传播。

对于广告之于视觉传播的关系,前人进行了多方位论述。广告在本质上是说服消费者或者受众认同广告中的事实或观念,最终促发其行动。今天的现实是,我们周遭的世界以视觉为主要媒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是通过文字,更多的是通过视觉信息。读图时代,运用图像的视觉说服成为广告说服的重要手段。而实际上广告利用视觉说服也有其心理学的依据,“人脑在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比处理文字和声音的速度要快得多,通过视觉观察到的图景往往比较容易记忆”。广告界素有“3B”原则,意思是利用儿童形象(baby)、美女形象(beauty)和动物形象(beast)是进行广告创作的有效方法。广告中的儿童,可以被视为“baby”的延伸,他们因为与婴儿一样天真、可爱,且更善于言说、行动和思想。因此儿童形象大量运用于广告(尤其是公益广告)当中。(刘娅静,2010)

《我国公益广告探究》(张明新、余明阳,2004)是较早的对公益广告的全面研究。公益广告在美国被称为“公共服务广告”, 即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也有译为Public Interest Advertisement,具体表述是: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其对此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其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的广告宣传。

2、弱势群体的形象。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儿童的形象也一直是文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所关注和探讨的主题之一。儿童形象既反映了社会中成年人对儿童的期望和角色定位、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传统意识和社会心理。(余姣,2010)

对于儿童的“弱势群体”形象,基于两个方面的讨论。(1)儿童本身处于弱势(如伤病、贫穷等);(2)儿童在别人眼中处于弱势(以反肥胖偏见为主要研究方向)。

孔婧的《中国公益广告中弱势群体的形象建构》发表于2012年,可算作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文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于公益广告中的弱势群体形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国公益广告弱势群体形象:(1)广告中以儿童弱势群体为主,形象单一,表面上的生理性弱势,实际上的经济性弱势;(2)警示性的公益广告少,模特种类偏向明显,旁白性别特征明显的两个特点。并与我国现存的弱势群体结构予以对比,发现公益广告中的弱势群体形象与实际状况有一定的偏差。

Bissell, K., & Hays, H. (2010). 在Understanding anti-fat bias in children: The role of media and appearance anxiety in third to Development of TV advertising sixth graders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toward obesity一文中针对601名3-6年级的男孩和女孩做了检测,探讨了媒体和形象焦虑对儿童关于肥胖偏见的显性及隐性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对超重儿童的视觉印象和对形象负面评价的恐惧是形成显性肥胖偏见的最强的两个测量变量。搞清楚影响这些偏见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些偏见可以导致对目标人群的长期偏见和歧视。

Does Evil Have a Shape? - Comparing Body Types of Heroes and Villains in Disney Animations中提到,根据H,T,G和T2004年做的一个关于儿童媒体的内容分析显示,有关形象的重要性和已经讨论过的身体类型的信息在大多数儿童视频中得以展示。考虑到那些超重的人通常会更懒、更笨、也更不容易作为朋友被接受,对待超重个体的态度倾向于负面。这种显而易见的反肥胖偏见的流行,既存在于媒体中,也存在于媒体的消费者中。关于各种媒体的内容分析都赞同与那些身材匀称的人相比,超重个体的形象通常都被负面地刻画了。

3、实证性内容分析。

宋晓兵, 董大海作于2006年的《广告情感效果及其前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告特性的4个维度(有趣性、享受性、实用性和可信性)都会对喜欢产生显著影响; 而广告特性的维度对偏好的影响的检验结果表明, 可信性直接影响偏好, 有趣性和享受性通过影响喜欢而间接影响偏好, 实用性既直接影响偏好, 也通过喜欢间接影响偏好。这个调查及结果对于公益广告的情感效果研究有非常值得肯定的借鉴意义。

《当代平面公益广告的创意特点》(王德胜,2009)指出,广告创意的诉求方式大致分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两种形式,公益广告多使用情感诉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能让思想观念依附在易被感知的情感之上,就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成功的公益广告往往直指心灵,使受众内心产生触动。(1)倡导希望工程、关爱弱势群体等爱心题材的公益广告多使用温情感染的手法,以温馨、温暖的画面和文字表达主题。(2)公益广告在“反对干什么”的主题中,通常采用恐惧诉求手法,向人们展示不良行为引起的恶性后果,进行规劝与批评。运用适度恐怖,效果立竿见影,使警示教化效果倍增。

4、新媒体视野下的视觉文本分析。

《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及语言的运用研究》(曹雁,2010)创新性提出了广告中儿童形象的艺术表现原则重要一条:重视以儿童为核心表现家庭温暖,拓宽受众领域。重视家庭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而孩子又是家庭的重心。人性是内在的。这种手法带来的通常不是激烈的情绪起伏,而是淡淡的思绪,还有心底一丝似曾相识的温暖,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是把“人性关怀”引入广告。

《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张莉,2006)分析了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内在需求(1)前沿性(2)责任性(3)探索性,这一结论对研究儿童广告的形象是有启发性的。

左晓娜(2009)在《网络公益广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展望了公益广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未来。网络公益广告则是公益广告与互联网络广告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产物,利用网络为载体,以声音、语言、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向广大网民宣传社会道德,弘扬社会正气。有关专家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公益广告的效果与报纸持平,比杂志和广播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兴媒体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将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理论框架

根据美国广告学家克劳德·霍普金斯对广告的定义:“广告是将各种高度精练的信息,采用艺术手法,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大众,以加强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最终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事物和活动。”(克劳德· 霍普金斯,1998)广告以说服社会公众接受自己的建议和观点为己任。

Small, D. A., & Verrochi, N. M. (2009)撰写的The face of need: Facial emotion expression on charity advertisements一文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借鉴。慈善机构的广告通常会展示那些他们帮助的人的照片来引起人们的同情心和给予。该文检测那些受苦者的面部表情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这两个行为的。根据情绪感染和同情心的理论,作者提出:(1)人们会捕捉到这些表情;(2)与看到欢乐的或者中性的表情相比,悲伤的表情更能引起同情心和人们的捐款。与情绪感染相一致,参与者在看到受害者悲伤情绪的时候自己会更悲伤。这种悲伤会调节他们同情心的情感表达,情绪感染的作用是自发而不可推测的,但这种作用会随着刻意的思考消失。本文作者讨论了在慈善或者其他市场需求中应用微妙的感情表达能起到什么作用。在慈善事业中,广告图片的选择是人们是否施以同情或给予的一个关键。

在日益凸现重要性的公益广告中,儿童形象成为最主要的角色,因此广告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社会理性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最重要传播手段之一的广告,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传播着文化、价值观念。

四、结论

基于以上综述,在该领域的研究当中可以注意这些问题:(1)提高内容分析的科学性,丰富更多分析角度,完善数据库。(2)深化理论思辨,充分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化研究的各种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范式。(3)重视文化传播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关系,避免单独使用文本分析,以防将意义仅限于文本。(4)扩大儿童形象的研究范围,改变偏重于电视广告研究的现状。(5)加强个案研究,用具体实例支持宏观分析,用历史层面拓宽微观分析。

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1、不幸者的表情图片可以系统性的改变人们的捐赠倾向

2、公益广告中的儿童形象有积极和悲观的区分,悲观类更易引起人们的公益行为

3、合理利用儿童形象能带来更大的慈善收益

4、新媒体(以微公益为例)平台上的公益广告更注重儿童形象的建构

有待于下一步的具体调查和实验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霍普金斯, & 邱凯生. 我的广告生涯; 科学的广告: My life in advertising.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莱斯特, 霍文利, 史雪云, & 王海茹.视觉传播: 形象载动信息.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3]梅萨里, Messaris, P., & 王波.视觉说服: 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 新华出版社. 2004

[4]宋晓兵, & 董大海.. 广告情感效果及其前因的实证研究. 管理科学, 2006,19(3), 51-58.

[5]杜娟. 国内电视儿童广告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6), 26-27. 2012.

[6]叔翼健.. 论儿童形象与广告视觉说服. 东南传播, 2011(5), 108-109.

[7]陈红梅.浅析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泛用的负面影响. 新闻界, 2005,2, 019.

[8]孔婧.. 中国公益广告中弱势群体的形象建构. 东南传播, 2012(11) 021.

[9]曹雁. 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及语言的运用研究. 新闻世界, 2010.(10X), 93-94.

[10]张明新, & 余明阳.. 我国公益广告探究. 当代传播, 2004(1), 032.

篇5:文明出行的公益广告语

2. 安全行车你我他,平安交通乐万家。

3. 安全文明带来幸福生活,交通事故毁灭人生未来。

4. 安全时时不忘,平安处处相伴。

5. 山水惠州,交通一流;出行文明,路路畅行。

6. 你急我急,越急越挤,你让我让,越让越畅。

7. 遵守交规畅行万里,违章开车寸步难行。

8. 超速的汽车如炸弹,不是小灾就是大难。

9. 文明是出行的阳光,平安是最美的祝愿。

10. 走文明路,开文明车,做文明人,创文明城。

11. 修理好你的车,否则医生就要来修理你。

12. 惠州文明车天天文明,鹅城平安路日日平安

13. 以茶代酒,平安牵手;驾车贪杯,危险紧随。

14. 珍惜生命,顾己及人。遵章守法,文明开车。

15. 停一停,你我都文明;让一让,路畅心也畅。

16. 斑马线就是生命线,你平安才有全家欢。

17. 文明行车好处不少,平平安安一直到老。

18. 请把平安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礼让留下。

19. 读万卷书明交通法,行万里路开文明车。

篇6:创建文明城市的公益广告语

2. 讲文明,弘扬新风正气;聚合力,打造品质包河。

3. 文明在心中生根,美德在包河传递。

4. 千年包河神韵,满城文明新风。

5. 包公故里传文明,巢湖绿水润包河。

6. 凝聚你我正能量,弘扬包河新风尚。

7. 文明包河始于心,包河文明在于行。

8. 大湖名城春潮涌,文明包河树新风。

9. 你因包河风景醉,包河因你文明美。

10. 传递到的正能量,放飞包河新梦想。

11. 人人是文明创建宣传员,处处是和谐包河风景线。

12. 构筑睦邻社区,共享和谐包河。

13. 包河美如画,文明传万家。

14. 你我的文明,包河的风景。

15. 慈孝幸福家,文明包河城。

16. 文明,让包河更闻名。

17. 你文明,我文明,城市更闻名;你添彩,我添彩,包河更精彩。

18. 一言一行文明市民,一步一景美丽包河。

19. 巢湖流淌人文梦,文明点亮包河城。

篇7:文明公益广告语

2、和谐邻里,相互守望。

3、予别人最明亮的笑脸,塑揭阳最美丽的风景。

4、呵护青山绿水,揭阳自然更美。

5、乘车让个座,文明你我他。

6、清廉从政,平安一生。

7、公德随心,诚信随行。

8、草木有生命,呵护见真情。

9、一米一粟得之不易,节粮惜福从我做起。

10、奉献友爱,收获精彩。

11、雅言,人与人更亲;美行,心与心更近。

12、节约一点滴,体现微公益。

13、垃圾分一分,健康生活加十分。

14、文明用语伴我行,礼貌待人我当先。

15、远亲不如近邻,生气不如和气。

16、信·立揭阳,诚·就梦想。

17、珍惜信用记录,一生享用不尽。

18、您的雅言端行,最美揭阳风景。

19、你我让一分,揭阳美十分。

20、微笑传递文明,志愿彰显真情。

21、我文明,你礼貌,城市天天新面貌。

22、中华美德常记心,孝老爱亲常力行。

23、文明“痰”吐,健康你我。

24、低碳环保,大家都好。

25、人人文明记心头,助人为乐我带头。

26、孝老爱亲显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

27、开车不超速,文明好风度。

28、红灯可以等待,生命不可重来。

29、低碳减排少污染,山青水绿天更蓝。

30、让揭阳多点绿,让生活多点美。

31、文明礼貌正能量,诚实守信好风尚。

32、一杯清茶暖人心,一声问候溢温情。

33、一步违规,一生后悔。

34、争做文明“驶”者,莫当马路“飙”兵。

35、邻里相处和为贵,点滴善行暖人心。

据悉,此次征集活动内容要求:

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树立公共意识,规范公共行为,优化公共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树立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优化社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内容;

篇8:儿童文明的公益广告语

一、唤醒模式

Thayer的唤醒模式 (Thayer's Arousal Model) 特别重视唤醒 (arouse) 在情感与思想产生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根据Thayer的理论, 唤醒是个体行为态度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 单独呈现信息不足以改变或不能较明显地影响受众行为。广告中的情感诉求能直接影响受众产生不同的唤醒状态, 然后做出相应的认知或反应。央视春节公益广告是从以下几方面唤起受众情感的。

1. 广告情感的温和诉求手段。

情感说服是一种温和的诉求方法, 和广告直接的功能诉求相比, 受众更容易接受情感说服。借用广告大师叶茂中在《营销中的劝诱》文章中的描述, 如果说美女 (Beauty) 、动物 (Beast) 、儿童 (Baby) 是3B原则劝诱, 那么亲情 (Fami-ly) 、友情 (Friendship) 、爱情 (Forever Love) 就可以称为3F原则的真情劝诱。而在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中, 关于亲情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2013—2015年的公益广告中, 主打的就是亲情, 在这种情感的温和诉求方式的作用下, 渗透人们的情感, 直击受众泪点, 温暖人心。2013年春节播出的四则《关爱老人》公益广告, 其中, 以《妈妈的等待篇》为例, 这则广告拍摄了一个年轻的妈妈伴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慢慢变老, 以这种温和的方式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无私,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受众传达了要多回家看看的理念。

2. 聚焦热点。

公益广告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 情感类公益广告的运用, 更要贴合社会热点和现实, 其中最动人的往往是平常人家的点点滴滴, 它们好比动人的诗篇、多情的乐章和迷人的绘画, 但又更胜于这些, 正是因为它们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 那份最真切的感情才会来得更加浓烈。首先, 情系社会热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离不开人们的劳动。同时, 中国人口分布不均, 劳动力大小密度不同, 这些现实条件直接导致劳动力输出或流入不同城市, 长期外地工作往往直接导致家庭温暖与情感的流失, 形成聚少离多的家庭现状。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和社会热点, 情感价值在公益广告的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央视播出公益广告以来, 从第一支关于乘车难的公益广告, 到受人关注的给妈妈洗脚, 直到近三年央视春节公益广告播出的《关爱老人》系列和《时光倒流篇》, 都聚集社会关于关爱老人、孝敬父母的热点。这几则公益广告表明了空巢老人的孤独和对子女疼爱的情感现实, 告诫子女应在关爱老人上付出行动, 这种通过情感表述的社会热点, 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另外, 通过再现生活当中的场景, 以更加真实的手法表达某种思想。近三年的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都是通过拍摄生活小细节来感染受众。以《回家篇———家乡的滋味》为例, 用镜头伴随男主角一路从非洲回到中国的牡丹江, 乘车、坐飞机, 加上“这一生, 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的广告文案, 在音乐背景的烘托下, 一切显得那么急切而愉悦;另一边, 妈妈在家包着饺子, 贴上窗花, 做好饭菜等儿子, 一切都是那么焦急而期盼。当儿子回到这片冰地时, 带着行李欢乐的滑翔着, 即使一头栽进雪堆里, 依旧喜笑颜开;而到家后, 妈妈忘却了自己手上有面粉, 只管迎上前去, 双手紧紧抱住儿子, 将白色手印映在儿子身上。这一幕幕真实的细节, 正向受众诠释着最为真挚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说服力源自于点滴生活场景, 丝丝浓情在生活细节中展露无遗, 而这些生活场景也会引起受众共鸣, 形成清晰的呼声, 让大家回家过年。

3. 心理策略。

情感诉求要求从受众心理着手, 紧抓受众的情感需要。诉求广告能满足其需求, 从而影响受众印象, 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广告情感诉求有必要采用一些心理策略, 达到刺激受众的心理, 对受众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从以下两点来看:①充满情感, 刺激兴奋点。一则广告要满足受众的某类或某种情感需求, 广告制作者必须以受众为中心, 抓住受众的需求点。因为受众的需求是情绪、情感产生的直接基础, 一旦触发了他们需求的兴奋点, 其情绪会高涨, 感受会增强, 记忆也会随之深刻, 在此时其行为也会更快、更强烈的展现出来。就2015年《只盼这一天》来看, 讲述了大兴安岭林区, 在空无一人的皑皑白雪地里, 只有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狗默默的等待, 画面不断切换小男孩伸手翻看日历, 静静的站在窗户旁眺望的神情, 牵动观众情绪。终于, 当父母拿着行李出现在他视野时, 他扔掉望远镜, 匆忙起身奔跑, 摔倒, 再爬起来, 满心欢喜的投入妈妈怀抱, 一家人, 这一刻, 团圆了。整个拍摄以留守儿童为主体, 通过默默期待父母回家, 等待一家团聚, 来反映出个体的欢乐, 进而折射出社会所共有的情感, 刺激受众感受着这个平凡的家庭在社会生存的辛酸与快乐, 从而关注留守儿童, 引起社会的关怀与感动。②利用暗示, 引导规范。人是群体动物, 他们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 同样的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有机系统, 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相互作用, 它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积极有效的行动。所以有着广泛认知水平和参与度的公益广告对于这种发展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它可以通过很多形式进行表达描述, 从而唤起凝聚在人类内心的情感意识, 引导人的积极行为, 使意识和谐转化为物质和谐。这种暗示小可至中国社会方方面面, 大可达全球共同关注。在国际, 《中国年篇》借用拍摄全球各地与中国共襄盛举同过中国年, 通过学习包饺子、点炮竹和舞龙舞狮等来暗示中国年正在让世界相连, 以期达到世界共同欢度中国年的美好愿望。

二、传播效果

情感类公益广告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以情动人, 进而影响认知, 以达到理念的重塑, 所以, 在传播时要更加注重受众的接收过程, 一步步打动受众, 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它的传播效果。

1. 动之以情。正如美国著名广告人洛宾斯基曾说过的那样, “我们坚信一流的感情才能组成一流的广告, 所以我们每次都要刻意在广告中注入强烈的情感”。而公益广告的情感表达主要就是通过细腻的画面演绎, 感人的对话旁白以及深情的背景音乐, 共同来唤醒人们内心的真挚情感, 打动受众。从2013年至2015年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 早已不见了那种原始的严肃的说理式的影子, 而是由动人的情感类公益广告占据首要位置, 特别是关于亲情类的公益广告, 通过一个动作, 一个微笑, 一个习惯;一声儿子, 一声妈妈, 一声爸爸;一句问候, 一句关心, 一句祝福, 这样一系列富有情感的画面声音来打动受众的心。

2. 影响认知。

在接收到感性广告的心理影响后, 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到认知因素, 即广告中情感诉求可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反应, 在积极的反应情感后, 其心境也会变, 在这种氛围下, 受众易于接受某种理念认知。2015年的《时光倒流篇》通过拍摄瀑布回流, 蒲公英重合, 火车归站, 饭香返厨, 烟火重聚等时光倒流场景, 将受众带回时光流逝的体验里, 而后, 出现“我沉入梦乡, 你还在我身旁”的文案, 情真意切的表达了它的主旨, 即莫非要一场时光倒流, 才能让你留在父母身边更久, 感染着每个游子, 重新唤醒他们对父母的思念, 意识到陪伴的短暂与不可再来。

3. 塑造形象。

传播的理念被接收后, 在长期传播过程中, 自然会形成品牌形象。自2013年央视开始播出的情感类春节系列公益广告, 通过展示简单真挚的中国传统情感, 尤以2013年播出的系列《回家篇》为例, 无论是身处非洲的牡丹江青年, 还是工作于广东的父母, 或是开店在重庆的福州情侣, 还有远在台北的上海老人, 他们的回家只为了那份等待与关爱。温情的画面, 动人的音乐, 一幕幕无一不透露满满的情感, 传达出浓烈的央视温情味道, 改变了央视原有的理性严谨的形象, 使央视在理性中带着一丝温暖的情感气息。

三、结语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益广告的宣传, 而一个好的能感染到受众进而被接受的公益广告才会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情感诉求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情感的运用, 易于受众接受, 在其接受并被感染后, 付诸于行动, 作用于社会,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那么, 它就是一则成功的公益广告。作为央视的公益广告, 在近三年春节期间, 通过感情浓厚的镜头, 向人们展示了亲情、文化及感情, 打动亿万观众。在这过程中, 向社会树起了旗帜, 引领公益广告发展方向, 甚至影响商业广告制作模式, 让情感类的广告得以回潮与重塑。

摘要:本文以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为例, 旨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因素在广告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从唤醒模式到传播效果来看情感的运用方法和效果, 进而看出情感类公益广告的价值, 展示央视公益广告的向导作用, 提高在公益广告设计中对于情感元素的运用率。

关键词:广告心理学,情感诉求,央视春节公益广告

参考文献

[1]张洪.公益广告:60秒的正能量[J].今日中国, 2013.

[2]周象贤.广告情感诉求探微[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

[3]孙建中.电视公益广告中亲情观念的回归和重塑[J].中国广告, 2013.

篇9:儿童文明的公益广告语

关键词:公益广告;管理策略;韩国

1 我国公益广告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的扶植力度不足

可以说,我国的公益广告管理一直以来都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状态之下。1995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是我国迄今为止涵盖面最广的一部法律条文,但是广告法本身明确说明只适用于商业广告。虽然在90年代后期,随着公益广告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公益广告方面相关的法律规章,包括《关于做好公益广告的通知》(工商广字〔1997〕第21l号),《关于加强公益广告宣传管理的通知》(工商广字〔1998〕第28号),以及《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广字〔1999〕第273号)等,但由于其法律效力所限,无法实现从根本上对公益广告行业的管理规制,严重制约了我国公益广告的进一步发展。

1.2 政府管理职能制约

我国对公益广告实施组织和管理的权威机构是中宣部下设的国家工商管理总局以及各地方的文明办。这些政府机构每年对全国和各地区的公益广告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从公益广告活动的主题到活动组织以及最后的公益广告作品都要统一审核。在某一层面上来看,这样的政府管理审核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我国公益广告的均衡、稳定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依然存在政府力量过度干预而产生的種种弊端,如主题单一、资金分散、手段陈旧、缺乏创意等等。

1.3 广告业管理体系不顺

公益广告是广义广告的一个分支。目前,我国对于公益广告的管理并没有一个独立明确的政府部门或者是专业性组织,而是和商业广告管理一样隶属于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公益广告的广告主非常多样,它包括了政府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公司等,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现阶段我国的公益广告产业出现多头管理的问题。而这种管理体系使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各自为政,经常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2 韩国公益广告管理体制经验借鉴

2.1 韩国公益广告管理体制

韩国公益广告事业的管理机构为韩国放送广告公社下设的韩国公益广告协议会。1981年成立的韩国公益广告协议会,成员由学界、业界及政府代表共同构成。韩国公益广告的年度主题都由韩国公益广告协议会来确定,协议会通过国民调查和统计来确定当年公益广告的主题和整体方案。而后进行公开招标,由指定的公司来制作,广告首先通过试映才能正式发布,这样确保了所选主题能紧扣国民关注的问题,易于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到社会教化的作用。

2.2 韩国工艺广告媒体主导管理模式的利与弊

我国公益广告管理体制从理念、目标,到制度设计的依据和实施方法,与国外的管理体制体系相比殊为不同。但无论国内外,对于公益广告的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利于建立完善的公益广告法规体系,注意发挥行业自律的积极作用,提高公益广告创意制作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地借鉴国外公益广告管理体制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方式,全方位地改革我国的公益广告管理体系,更好更有效地实现我们的管理目标。

从目前我国的公益广告发展状况和媒体环境来看,借鉴韩国式媒体主导模式不仅能确保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还能够更好地提升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

3 我国公益广告管理策略建议

3.1 完善公益广告的监管责任

我国现行的公益广告相关的政策法规不仅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公益广告产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广告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目前主管公益广告产业有关部门的首要问题就是提出一个更为可行、详尽的《公益广告法》,以实现公益广告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其中应该要进一步明确规定公益广告的发布主体,及其应当履行的义务,对其权益如何进行保护;同时,进一步明确公益广告发布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加大对广告主的相关优惠措施;明确公益广告的资金来源;明确公益广告的监督管理责任;明确公益广告的知识产权;明确公益广告的制作要求;明确公益广告发布的招投标方法;明确公益广告的法律责任等。[1]

3.2 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度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呈纵深发展的态势,媒体机构业已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我国公益广告运作采用媒体免费运作的模式,也就是说,媒体免费策划、免费制作、免费播出公益广告。这种模式下电视公益广告运作对于传播媒体来说,就成了无经济效益的媒介资本投入,也就意味着媒介收入的减少。因此,资本来源已成为我国公益广告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公益广告运作活动中,应该走行政、企业、媒体三位一体的市场化管理运作模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公益广告事业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企业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公益广告运作带来生机与活力,为公益广告运作资本带来新的力量,也可以做到商业利益和公益事业的有机契合,企业商业利益以公益利益为基点,可以建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公益形象。

3.3 倡导行业自律

与广告活动的行业自律相比,我们更要强调公益广告的行业自律。因为公益广告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手段,所以就更需要行业内部的各个组织和相关机构的自我约束。

在中国,公益广告的自律环境已有很大程度上的净化,在中央及政府的领导下,相互协调,其功能和作用正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可是,在自律管理方面还要不断地改进和加强,从职业道德上对公益广告活动进行自我约束,以从根本上解决不正当、不合法的问题,从而降低公益广告管理的难度。这不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而且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舆论与职业道德来约束及调整。

另外,应尽快确立一个独立的公益广告监管机构,这种第三方监管机构不单是广播电视界主张媒体自由和独立的需求,也是公益广告自身发展的同时争取主动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的有效举措。

3.4 提高公益广告质量管理

政府在加强对公益广告的主题规划、资金筹措、作品管理、媒体投放等环节管理的同时,对于电视公益广告的质量方面的管理监督也不容忽视。公益广告制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益广告内容的优劣及制作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媒介素养至关重要。对于制作人员要严格把关,能力要突出,业务要专业,技能要娴熟,素质要过硬,以保证作品的质量和效果。在选配公益广告制作人员时,要高标准、严要求,选择适合的人员参与制作公益广告。同时,定期进行公益广告制作人员的培训,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让公益广告制作人员有机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公益广告制作的经验和技巧,确保公益广告制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级职称评审述职报告下一篇:教师节代表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