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欣赏的评课稿

2024-06-27

初中语文诗歌欣赏的评课稿(精选14篇)

篇1:初中语文诗歌欣赏的评课稿

初中语文诗歌欣赏的评课稿

聆听了许老师和张老师同课异构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两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之所以说充满困惑,是因为之前自己在诗歌的教学中比较敷衍,特别是对诵读欣赏中的诗歌,有的时候只是让学生读读,再大体讲讲意思就结束了,对于诗歌内在的美挖掘的还不够。往往学生在学完诗歌以后,能够理解大意,能够背诵,而对于诗歌赏析的方法则是完全迷茫。所以很期待两位老师的课,希望能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些帮助,果然这两堂课让我收获满满。

许老师以读贯穿整堂课,每一次读的`要求都不一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在学生的多次诵读中,许老师都是带着赞许的语言在鼓励着每个学生,并且在鼓励中又传授朗诵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作者的心境来把握诗歌的情感曲线,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张老师则是在课堂初始,就向我们解读了李白的诗风。无论是余光中对他的评价,还是回忆他本人的诗歌,都向我们展现了李白诗风的磅礴大气。整堂课以磅礴大气为线索,并穿插了古人对“愁”的描写,通过李白的《秋浦歌》和杜甫的《春望》的比较,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的愁,全班同学都沉浸在诗意的世界中。

两位老师的课对我的感触很深,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让学生能静下心,走进诗歌的世界;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味,在阅读中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第三是要教会学生从关键字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继而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以上就是我听了两位老师课后的一些感悟,我也会把从两位老师身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我今后的教学中,相信一定会对我的进步有帮助。

篇2:初中语文诗歌欣赏的评课稿

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应用等环节有创意。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理数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所以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在对教材精心整合的前提下,设置感知环节,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先列有理数加法算式并猜测答案来感知有理数加法算理,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情景的营造,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理解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举实例验证答案来理解有理数加法算理, 这样做不但突出主题,而且把抽象的数学算式放到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中去理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举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3、归纳总结环节,通过两组练习来帮助学生将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分类并逐类总结法则,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类比得出法则,从而体会数学发现、发展过程。

篇3: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课标准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的修身课。其使命不仅是发展学生对思想道德知识的认知, 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 还应通过教师的引领, 对其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行进行修养实践。因此,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加以认知并付诸实践的知行统一过程。该课程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不仅具有其他课程教学的某些共性, 还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强烈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1.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灵魂是其思想性。

这决定着课程的德育方向, 以德为美, 以德感人。思想是思品课的生命, 是提升该课程的基础, 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要强调形式和方法的选择, 要把思想教育同讲授知识自然地融合起来, 使思想教育在充分说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进行,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 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来政治课堂对学生实施的灌输教育, 代之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验, 去感悟;在情感冲突中去辨别, 去生成。思想性是渗透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的, 所以,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要牢牢地把握课程的思想性, 不能丢掉灵魂, 舍本逐末。

2.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是其时代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 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要求更高, 即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要因时育人。如果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气息, 不能触及时代脉搏, 只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用旧方法培育新学生, 该课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达不到培育—代新人的目的。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 (1) 把握学生思想发展趋势, 因时育人。不同时代的学生都有其时代的烙印,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学生观应是变化的、发展的。 (2) 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思想品德课的开放式教学, 要以教师思想行为方式的文明开放为前提, 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 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 不断感受学生身上的时代气息, 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3. 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是其实践性。

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来源于实践, 要紧密联系实际, 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 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 必须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 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只有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 关注学生经历的差异性, 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生命力。同时, 思想品德课又必须回归生活, 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 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过有意义的生活。

二、思想品德课的评课内容

由于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我们需要建立该课程的评课机制, 以促进有效教学, 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 评课机制的主体应是评课标准,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 即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仔细斟酌。

评价要求:预设的教学目标应稍高于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 立足于最近发展区, 着眼于认知的发展;抓住主要目标, 适当考虑次要目标, 主次目标分明, 分支目标细化、量化;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教学过程设计能瞄准目标, 教学效果要达成目标。

2. 教材处理。

教材是教学的资源, 但并非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再创造, 特别是要根据教学需要,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教学资源。

评价要求:选材准确, 凸现道德认识主线;教材内容挖掘深刻, 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特点;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抓住关键;讲授观点正确, 概念清楚;举例新、活, 有吸引力;明理言之有据, 由浅入深;导行理论联系实际, 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地整合。

3. 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学的逻辑框架。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 不仅要有正确的观点, 生动的内容, 还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

评价要求: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有严密的计划性;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层层推进;教学情景设计独具匠心, 掌握好师生互动中的读、讲、问、议、练的恰当内容和时机;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思路明确, 围绕一个教学中心或一个教育主题展开, 整堂课完整和谐, 融为一体。

4. 课堂教学安排。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 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评价要求: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分配, 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的授课理念、重点和结构。主要包括:计算教学环节的实际时间, 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时间, 看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计算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交流的时间安排, 看探究性学习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不同层次学生活动时间, 看分层次教学理念的体现;计算非教学时间, 看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

5.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 不但体现在对教材的深刻领会和正确驾驭上, 还应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思想品德课不能就事论事, 而要就事论理, 把故事、实例、辩论、图画和行为中包含的道理, 层层揭示, 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明理与激情是不可分的, 在说理中要动情, 在情感中包含道理, 情和理互相渗透, 使学生在情理交融中受到感染和启示。

评价要求:因课制宜, 灵活选用故事启发、情景创设、诱导谈话, 实验演示、一事一议、思考辨析等多种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 并恰当运用挂图、实物、电教等直观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看能否量体裁衣, 优选活用;教学方法多样化, 切忌单调死板;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 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6.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评价要求: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相关知识从未知到已知, 从知之肤浅到知之较深;学生能力有所提高, 道德认识和判断、辨析能力有所提高, 有关行为规范经过课内训练能初步掌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改善。

7. 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

评价要求:看板书:设计合理, 结构鲜明, 层次清楚, 言简意赅。看教态:端庄大方, 精神饱满,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看语言表达: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准确清晰, 普通话标准;详略得当, 富有感染力;机智灵活, 肢体语言运用恰当。

8. 理论联系实际, 讲究实效。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检验教学的成效不仅要看学生在道德认识上的提高, 还要看他们道德行为上的长进。知是为了行, 知行统一, 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所以,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 教师既要讲清道理, 又要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和实际的训练。

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 是一项比其他学科更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为课程直接面向全体学生思想品德的知与行的统一, 包括认知的提高、品行的规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文旨在通过有效的评课机制来促进课程的有效教学。当然, 评课标准的建立还要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加以完善, 也要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祖志伟.思想品德课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8, (6) .

[2]刘长生.如何听评思想品德课[J].政治教学, 2007, (4) .

篇4:浅谈语文教学的评课

[摘 要]:本文试对语文评课议课进行探述,旨在阐述正确的评课方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语文评议课是教学研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业务不断成长的重要推动力,能促使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我们在评课议课时应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最大限度的体现语文学科的“情感要求”和“学理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评课议课 入情 入理

评课议课是常见的一种“同伴互助”式的教研活动,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中,日常化、正规化的评课议课活动不可或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少的评课议课的质量令人忧心,一方面,评课犹如“蜻蜓点水”,不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教学实质;另一方面,评课者充当了“老好先生”的角色,都是漂亮之言,让教者难以提高教学素养。对此,笔者以为,正确的评课方式不仅促进教者提高业务,而且让评者有所收获。

一、评议课存在的问题

1.游离于课堂实际之外的“理论训导型”

某些评议者喜欢在评议中大量使用课改用语,努力堆砌自己阅读到的“当下流行”的一些“新说法”、“新成果”。其发言,重在“照搬”,重在“传递理论”往往和所评议之课严重脱节,给人一种接受板着面孔者训导的感觉。于是,其他参与者很快就会产生“苦涩、乏味、无用”等感觉。这是令一些教师很头疼的一种低调型评议。

2.有意无意的一比高下的“比试身手型”

“这节课(或者这一环境),如果让我来上的话,我会这样处理……这样的处理,是不是更好呢?”这样的评议,很容易让参与者有比优劣、见高下之嫌。特别是对授课者而言,负面作用反而无限放大。于是,优于某些评课者“有情绪”而导致的评议的低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不说优点,只谈不足的“打压型”

“评议,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这节课的优点我就不说了。”“某某老师,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其课堂教学的特色大家也都很熟悉,所以这节课的优点我就不说了。”某些评议者以这样的开场白导入评议,并以此为托词,少谈甚至不谈课堂所展现出的“闪光点”,只是一味的剖析课堂教学的缺憾,或者错误。这样的仅仅突出某一面的偏颇式评议,显然有失公允,要使其产生正面的促进效果,难度明显很大。

4.说优不说劣的“好好先生型”

“听了这节课,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评议者一味地说“优点”,刻意淡化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自然谈不上什么针对性强的改进型建议了。更有甚者,“好好先生”所说的褒扬性内容,在授课教师那里,反应平平,甚至招致其窃笑。原因很简单,评议者为表扬而表扬,评议未紧密结合课堂实例,给人一种堆砌表扬、华而不实的感觉,甚至是与课例无关的牵强附会式的表扬。

二、评课议课应做到入情

评议课的“入情”,基本的要求有三个:首先,要注意发言的语气、语态,语气要和缓,语态要平和。其次,要善于寻找情感的“共鸣点”,以期顺利地建议一个情感认同基础上的互议平台,为尽可能大的发挥评议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功能提供宽松、和谐的氛围。此外,必须杜绝为顾及对方情感而弄虚作假的做法。任何草率的、不负责任的褒扬式、迁就式评议,会让其他参与者很不以为然,也让授课者很是不舒服,其效果往往更糟糕。

评议课程时应该充分体现“入情”。第一步,顺畅的陈述“课堂教学环节”。这样的表述,既体现着对课堂和作课者的关注,也显示着发言者的态度是认真、负责的。再加上对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述严谨”这一特点的明确肯定,这就为互动创设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步,请授课教师谈自己设计的思想基础,并从其发言中发现“能准确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这一特点。笔者很是赞同评议者“询问”的做法。摸清情况是发言符合实际、表达准确无误的前提,也是削弱“抵触情绪”,确保评议“入情”的基础。第三步,发动所有的参与者设计或推荐“改进方案”。这样做能调动其他参与者的“情绪”,避免出现“他们两个研讨,与我们无奈无关”的消极心理。第四步,请授课教师总结发言。这是在大家讨论基础上的总结性评价,也是授课教师有一次的“反思成果”展示。总之,我们不难发现设法采取有效的说法和做法,是体现自己对参与者的“情感”的高度关注与充分尊重视评议教师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不错的参与局面和明显的活动成效。

三、评课议课应该做到入理

评议中,评议者要基于课堂实际,立足“促进”这一基本点,发挥自己在学科知识、商检经验等发面等优势,努力使自己的评议内容能满足他人在“专业”方面的“需要”,即能说在点子上。

评议课的“入理”,主要的要求有两条:第一,语言表述清晰,即明白无误地传递自己的讯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传”。第二,表述的内容在理,既能从课堂教学的事情出发,把主要的优势或特色找准并说“全”,把突出的问题或不足找准并说“透”,做到“肯定的有依据”、“否定的有道理”,并能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或建设性方案,引发大家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笔者以为“入理”应该做到:首先,发言者语言表述言简意赅,无啰嗦反复、唠唠叨叨等不良现象,沟通交流无语言障碍。同时,评议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应有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评议符合课堂教学中参与者的实际,符合评议的客观性原则要求,其内容有力里有据,令人信服。其次,评议者着力凸显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如何用直白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导引”,精心引领评议进程,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稳步推进,使参与者人人有思考,个个有收获。此外,部分评议者设计的方案更加引人关注,对他人的启发更大,其内容更好地满足了他人的“需要”。

除此而外,立足课堂教学,提出评议者认为更高独特的文本解读或更好的设计方案,实施思路,这是评议中非常引人眼球的一个内容,也是容易引发争议的一个内容。评课时,我们发现参与者往往会争得“面红耳赤”。笔者以为,出现此种状况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学生状况等均有不同的背景下,老师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自然会出现不同的选择。如果大家的认识与选择一样,那我们的课堂不就成了一个模板刻出来的了,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活力,这恐怕是所有的教育者都不希望看到的。同时,面对此种状况,除了要落实使评议的内容“入理”的两条主要的要求外,评议者还必须明确:文本的解读常常无对错之说,教学的方式、方法往往无好坏之分,未背离于文本基本精神、适宜于师生的基本需求才是基本标准。更何况,在授课人的眼中,评议人的意见仅是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一种。

篇5:三年级语文《石榴》的评课稿

前几天,我在新华小学聆听了葛老师的《石榴》一课,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用词、用句非常生动,特别是多处采用拟人句,使得无论是石榴花,还是果实,都显得可爱无比。葛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首先,主问指向主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围绕主问来进行。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请用心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觉得特别生动形象的词句,读一读,并说说理由。我认为这一课堂主问题设计有一定深度,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积极参与,充分活动。然后教师能够抓住重点词语,逐字逐句解析。如描写石榴花开得多、盛,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进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这些词句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美丽动人,生气盎然。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赏读,进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动人。描写石榴果实的样子、颜色、味道。图片展示石榴的样子,自己当一回石榴娃娃包告喜讯,抓住了“裂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扒开”“张望”等关键词,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玛瑙般”等词语描写出了石榴子儿的`样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写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在“我会写”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作者是抓住了石榴的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知道了写一种水果,可以写它的样子、颜色、味道等方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通过看、摸、闻、尝等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体验、表达的过程,再仿写,降低了坡度,学生会更加喜爱语文,喜爱写作。

篇6:六年级语文《军犬黑子》的评课稿

1、资料导入,丰富积累

新课开始,老师先以不同军犬的图片及资料导入,让孩子们先对军犬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新课的学习打下了朗好的基础。

2.品味语言,文意兼得

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老师不仅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黑子和训导员的各自变化,同时引导他们时刻关注作者是怎样把黑子的放弃自尊和信赖,以及训导员如何错误的训练通过语言文字展现出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还使学生对课文语言有了较好的领悟,较好地实现了文意兼得。

3、明确方法,迁移运用

尹老师抓住文中13—18节中特色语言,引导发现隐藏于文字背后的言语智慧,明确了转述和呼应两种表达方法,学生却能真切地理解、体会到作者表达的奥妙,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迁移运用,读写结合,以评促写,在具体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了言语智慧。

篇7:初中语文诗歌欣赏的评课稿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今天听了金老师上的《菩萨兵》一课,我觉得老师很注意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环节:

1、从课题《菩萨兵》入手,让学生自己说说文章中菩萨兵指谁?谁称谁为菩萨兵?课文中的怎样说的?找出来读一读来引出新课。在学习到最后,感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来结束全文的教学,从题眼入手,整体切入,然后又回归整体,体现了一个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同时也给学生一个怎样把握整体,怎样处理局部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在处理课文的2——7小节时,金老师又是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朱总司令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红军战士是怎样做的?抓住一个大问题,然后从具体的句子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兵!

3、在教学朱总司令所说的三段话时,教师还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读读这几段话,看看能体会到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在总司令所说的每句话中,我们都能看出,总司令真是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有着菩萨一样的心肠。当学习到最后,当理解到藏胞们对红军态度的转变时,老师还可以进而提出问题:藏胞由一开始的又躲又跑到如今称红军为“菩萨兵”,究竟是为什么呢?以这个问题总结全文,这样的问题是否更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再一次在整体上理解课文。

由此不难看出,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教师始终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在局部段落的教学中,始终扣住菩萨兵这一关键词语,注意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而使整堂课的.教学显得非常的严谨。

篇8: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的评课稿

《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什么难事。特别突出的是在表达上就很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树静态的奇特的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文章的语言生动、准确。特别是看到的事物而引发的联想是文章表达的一大特色。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区分见闻和联想。本次研究课的研究点是“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基于以上几点,我觉得张老师本课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师情感投入,比以往的课更充满了ji情。

2、教学目标制定恰当,符合六年级学生年龄、学识、认知规律,从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感悟课文1、2两段。内容安排合理,从游戏导入揭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再切入感悟榕树高大、枝叶繁茂的特点。

3、让学生自己学,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让学生带着感受读文悟文

比如体会“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榕树”中抓住了是“一棵大树”、“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入手,引导学生读悟体会是一株美丽的南国的树!

4、紧扣单元目标教学

比如教学“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时张老师去掉“似乎”一词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看到的`事物进行了联想,又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

5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在教师无形引导下,学生观赏、读、悟、感知中落到了实处。

个人的一点建议:

1、如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让孩子们眼前有物,把孩子带到现场都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这节课开始让学生欣赏鸟的天堂——大榕树,这一环节,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在研读文本时出示,这样可能更能直观感知树的大和繁茂,更能动情。

篇9: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课稿参考

周老师的课题是《财产属于谁》,她希望通过情景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借助学案和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本课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讨知识,使学生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寻快乐的本能,从而达到对学生维权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我认为周老师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她能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用“三段六步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相对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交流中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教学目标:

周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如动画《张老汉》的播放,活动“分析王某的做法”、“分析小刘的案例”的设计都体现这一点。

二、评教学重、难点:

课标给这一节制定的重点是“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难点是“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怎么办”。周老师在教学中能把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处理,注重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见这类实际问题时如何进行处理的训练,是符合课标的要求的,也符合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教师的点拨,加上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不但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突破,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评教学方法:

周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动画、情景分析等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运用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周老师创设情境,采用歌曲《越来越好》的片段,引出主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2.读书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必须处于教师有效的监控之下。例如,“连连看”、“请你当法官”练习题的设计。

有利于讲清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和内容;通过“小文的文曲星借给他人使用出现的种种情况应如何维护”,确认了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的重要性和实现归属问题的途径。尤其是通过动画《张老汉》明确财产所有权含义时,使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读书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必须处于教师

有效的监控之下。周老师在这方面也做的比较好。首先她能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其次又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限制多少时间,使用怎样的自学方法等。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标记,也可以随时在小范围内进行议论。

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周老师认真进行了自学督查,一是监控学生自学的速度和质量,二是要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研讨做好准备。

4、在师生研讨,共同交流这一环节上,周老师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疑惑,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诱导,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其积极性。且能适时精讲,注意到了讲练结合。

以上是我认为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呈现给我们的闪光点,更是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的地方。下面就不足之处提几点本人的粗浅认识:

1.个人认为导入新课部分如果能紧凑些就更好了

2.在学生自学时,周老师进行了自学督查,行间巡视、个别询问,但我觉得做得还不够,我认为老师应该全身心的融入学生自学合作这一环节。

篇10:初中语文诗歌欣赏的评课稿

昨天听了各组的精品课,感受颇深,感谢你们让自己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感谢我们教研组的蒋老师代表我们组展示了这堂课——《鱼游到了纸上》。

蒋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一、在这堂课中,蒋老师的精彩之处:

1、重点词句抓得巧

蒋老师请学生找出文中带“游”的句子,共找到了七句,请学生认真体会、朗读。在教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体会聋哑青年画技高超,二是为了领会“游”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作用,因为“游”在本文是一个核心词。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鱼在水中游,在青年的心中游,在纸上游。同时也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查。

2、问题设计抓得好

蒋老师在教学中,她抓住“呦,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启迪学生用文中的.话和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画画这位青年为什么会把金鱼画活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会怎样夸,戴眼镜的叔叔会怎样夸,穿花裙子的姐姐会怎样夸……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青年人画的鱼是那样的逼真,那样的栩栩如生,最后发出感叹:“呦!金鱼游到你的纸上来了!”通过与“呦!金鱼画到你的纸上来了!”的比较,突出用词的准确。同时引出青年是怎样画鱼的。

3、朗读形式很重要,丰富多彩兴趣高

蒋老师的课堂上,有引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蒋老师通过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教学。但是对课文中容易写错的“港”“徽”没有做指导,另外比如“福利工厂”,我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时候,发现学生不懂,需要让学生了解。

2、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蒋老师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就更加的清晰了。我认为还可以让学生应用其他的关联词引导学生理解只有胸有成竹(鱼),才能让鱼游到纸上。

篇11:《恐龙》的评课稿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

韩老师教学这一课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课时教学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这堂课的教学老师以文本语言文字为载体,从目标的设定,内容的安排以及方法的运用上,都体现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恐龙的形态特点及其说明方法。

课文第二段教学中,老师舍得在感悟“雷龙”的形态特点上下功夫,读中悟写,从读红说,使学生初步领悟作者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表达方法,把雷龙和其它种类的恐龙特点写具体,写清楚了。

二、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

首先是能充分用好教科书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以读为本,特别是课文第二段的.“范例导读”,充分发挥了教科书的“例文”作用,为改换人称复述学生喜欢的一种恐龙作了铺垫。又如老师注意“以学定教”高调整教学内容安排,把第四段描写的霸王龙的内容与第二段一并教学,学生了解霸王龙外形特点,也明白了课文安排在第四段描写,是为了说明它食肉的特点,更突出它的霸气。

其次注意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不管是教学开始播放的恐龙生活场景画面渲染,还是相机出示的有关恐龙图片,都能逼真生动地再现恐龙的形象。图文结合,增添了学生探究恐龙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老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感悟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遥远不可及的恐龙有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之感。

第二课时

韩老师在《恐龙》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了解了恐龙的外形特点,而第二课时的教学则为学生进一步提供乐于探究的条件,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一、教学形式灵活、开放。

语文课程要克服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弊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要灵活、开放。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游戏——“我说特点你来猜”、“词语分类说特点”导入,再次激发兴趣。播放霸王龙捕杀三角龙的镜头,为学生感情朗读作好情感铺垫。让学生为恐龙孵化照料小恐龙的电视画面配音,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带有学生个人体验的口头语言……教学中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活动,对恐龙世界的感受来自文本,又超出文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积淀。

二、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恐龙》是一篇知识短文,韩老师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较好地处理了“实”与“活”的关系,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教学形式比较活泼,但教学活动主要用于学习阅读,没有表面的热热闹闹。这堂课中,学生听、说、读、写多项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可以说,在感悟恐龙特点的同时,学生初步懂得了怎样说明一种事物。

三、扩展阅读,丰富知识背景。

篇12:《麻雀》的评课稿

老师上的《麻雀》一课,是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张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将三维目标有机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堪称一次精彩的课堂演绎,一次生动的爱的教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张老师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学习。

一、整体感受课文,认识到位。

《麻雀》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堂课,张老师通过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得可怕和凶恶,麻雀是那么得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爱的伟大。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张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品味语言文字。例如在研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时,通过对重点词句“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感受麻雀的坚定、勇敢以及那份伟大的母爱。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张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例如:在品读“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学生有的回答“无可奈何的小麻雀”“无助的小麻雀”“可怜的小麻雀”学生回答出什么感受,就让他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读书是语文课的根本,徐老师这节课落实了这点,而学生也正是在品读中理解了老麻雀是怎样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拯救自己的孩子,使在场的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亲子之情的伟大。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一句时,徐老师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摒弃了传统的解析方法,通过补充理解“此时的老麻雀,明明知道( ),但它还是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学生通过补充句子,体会到老麻雀那着急、担心、害怕却又坚定的复杂心情。当我们注意到学生正在轻轻抹去眼角的泪珠时,我们一定也是感动的。感动于老麻雀的爱,感动于学生的举动,而这些感动,正是张老师和一群可爱的学生给予的。

四、自主学习,形成开放,有活力的课堂

篇13:《小虾》的评课稿

今天听了一节区级研究课的试讲——《小虾》第二课时,听课完毕后,在教研员的带领下,我们马鞍小学的部分语文老师和西一路的语文老师们展开了交流,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和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方向进行了讨论。

首先,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并且是可以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经典课文之一。记得支玉恒老师说过,平时的课文学习中要结合习作的知识,交给学生更多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基调就是讲读课文与习作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点分为两个部分,课文的部分就是要学生通过找出重点词语感受小虾的习性以及作者对小虾的喜爱,并且要从朗读中体现出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要学生掌握一段话的习作时要使用中心句。由于上学期重点指导了学生准确使用动词的能力,这节课只需巩固这个能力即可,侧重点应放在这些动作的顺序上,像“先、然后、又、直到、才”等等,指导学生把一系列的动词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起来。课后有一个思考题——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小虾”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结合习作方法来讨论,执教的这位老师提炼出了两个要素,即“认真观察、用词准确”,但我认为还是应着重体现“顺序合理”和“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就是因为作者喜欢小虾,才会那么用心的去观察小虾,这是一个前提。

篇14:《称赞》的评课稿

201*年11月1日,李爱粉在龙港四小为小学语文90学时的学员们上了一堂课《称赞》。李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回顾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品味着李爱粉老师于孩子们之间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我享受到快乐,先结合课堂教学谈谈我的粗略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李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李老师在课前交流时通过称赞学生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来引导学生互相称赞,随后学生自读课文,在导入时说:“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谁?”指名看图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认读词语。这里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李爱粉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特点,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新字的学习,李老师在学生自由读课文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书中的拼音宝宝,学生认读先出示的“板凳”“椅子”“粗糙”“但是”“泄气”“留下”通过学生之间互相纠正读、小老师带读,接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选读、齐读。

四、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李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老师通过范读,特别注意读好“真”“一个比一个”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评议,找出轻读重读的字词,在这里巧妙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动作示意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李老师在评价中称赞和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课堂氛围融洽,使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另外,李老师及时进行拓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当时礼堂的环境,说一说“一个比一个(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可以看出李爱粉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五、图文结合,突破重难点

李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用手指一指,说一说:比如,从哪里看出板凳很粗糙?以此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在理解“粗糙”一词时,通过看图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最终说出“不光滑”,方法很好。

这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有很多,比如,李老师教学扎实,上课时的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适时的表扬鼓励让学生学习劲头足,兴趣浓等。另外,整个课堂的呈现都体现了李爱粉老师平时的一种综合素质。

上一篇:《范仲淹的故事》2012说课稿下一篇:教学设计大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