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

2024-07-22

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共10篇)

篇1: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

摘要:运动项目的开展和运动文化的培养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篮球运动对于参与者的综合身体素质乃至社会素养的提高所发挥的价值已得到广泛公认,但高校篮球运动在高校开展至今虽在教学、场地设施上都有了提高,但仍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在于校园篮球氛围的缺失。本文着眼于校园篮球文化建设,企图从该角度的探究推进当前我国篮球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校园篮球文化;高校;篮球教学;影响;管理

根据体育运动心理学相关理论,良好的兴趣和热烈的氛围对于体育爱好者的吸引力往往胜过运动项目自身所产生的运动快感和乐趣,因此,任何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都不能忽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篮球项目之所以能在全球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度,主要在于它不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一项集体性、对抗性的体育来说,篮球运动更像是一个平台,能够让参与者在比赛过程中培养团体间良好的配合力,发展队员间的理解与信任,激发个体对比赛结果的坚持和追求以及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逼迫参与者展示出超常的个人智慧和能力。因此,篮球运动自从被引入高校以来就受到广泛喜爱。但高校篮球教学在高校开展至今除了篮球运动技巧提高外,其蕴含的其他的价值并没有被认识到,可以说篮球教学在整体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校园篮球氛围的缺失。本文着眼于校园篮球文化建设,企图通过这个角度的探究能提高当前我国篮球教学效果。

1.当前我国高校篮球教学实际效果及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1篮球教学更注重篮球运动技能的教授,较少涉及篮球人文精神及其人文价值

篮球运动自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高校以来,多年来其普及程度和发展速度都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可喜的发展局面。但透过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篮球教学和多轮篮球教学改革来看篮球教学的开展实质,不难发现在热闹的篮球教学开展活动背后,我国高校篮球教学人为地将篮球运动技能和篮球运动自身所含有的浓厚的篮球人文精神内涵进行了生硬地切割,我国篮球教学只取了篮球运动技能的教授,而对篮球人文精神及其人文价值从不涉猎或较少涉及。笔者仅撷取院系常规比赛的一个常见现象就可窥见一斑:对于院系之间的篮球比赛,观众往往多为体育爱好者或明星球员粉丝,他们对比赛结果有很高的期盼,一般只关注自己关心的队伍的输赢,而对于对手的精彩表演往往视而不见或瞎起哄,扰乱现场比赛氛围。

1.2篮球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意识普遍缺乏,亟需良好的校园篮球氛围的建设

虽然我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大学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最后一个环节理应具有更加开放、创新、探究的精神,但深入剖析我国的大学教育,仍然能发现很多“后应试”教育的身影。目前我国高校篮球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无论是教育者自身还是学生篮球团队,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本身不是因为对篮球运动多么热爱,而是为了赢得名次或者对以往的成绩有所突破。正是由于这种标签很强的功利性使得耗费了大量精力物力所组织的篮球比赛“因比赛而比赛”成了一场纯粹的竞技角逐,打假球、假摔、故意犯规、故意让对方主力队员受伤等违反篮球运动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高校体系的篮球文化并不完善,亟需良好的校园篮球氛围的建设。

篇2: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

篮球运动是全美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美国作为篮球运动的发明国,其篮球运动的发展有一个非常优良的上升体系,不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具有专业水准能走竞技篮球之路的潜在运动员都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大学招生非常看重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主要就是为了保障其后续的篮球专业理论知识和篮球文化精神的学习与理解而设的条件,其整个教学体系乃至全社会都充满了良好的篮球文化氛围,整个社会大众对篮球运动往往有着更为恰切的认识。从大量的对NBA球员所做的采访资料中可以看出,即使全美明星球员对篮球比赛都充满了敬畏,对对手球员充满了敬佩,对篮球职业生涯所带来的荣耀充满了自豪和感激,因此他们更容易打好球,打出成绩。我国高校也应该重视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篮球主管部门及练球相关教育者加深对篮球文化重要价值的认识并能够主动发掘,将高校篮球教学推向纵深化、立体化发展的路径。教练员或教师的篮球教学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战术的同时还要放在如何培养、激励运动员或学生主动获取篮球相关文化知识并在篮球运动锻炼过程中习得篮球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

2.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篮球人文精神,加深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学的开展

从个体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篮球运动在队员相互之间的配合下完成攻守动作投篮得分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只有正确理解篮球内在的精神,懂得配合与协调,才可能使得个体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智并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理解平等、合作、竞争的含义,并推崇、遵从规则和运动精神。在高校校园中建立篮球文化氛围则学生群体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校园篮球文化氛围的建设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篮球人文精神,加深对篮球运动的理解。教学是一个交互式探究活动,面向的是师生双方,学生能够对篮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对于老师来说无疑事半功倍,在一个篮球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下,学生对篮球知识的理解将变得更为容易,将更加有助于教学活动或篮球竞赛的开展。

3.校园篮球文化氛围建设具体办法探究

3.1厘清篮球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重视篮球文化校本课程建设

我国高校目前所进行的篮球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针对竞技篮球而言的,其发展层次仍处于较低状态,且竞技篮球在高校几乎处于独立的状态,学生参与度过低,由此所开展的篮球活动基本不属于篮球圈子。要想发展我国高校校园篮球文化氛围则相关主管部门首先要厘清篮球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重视篮球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可将竞技篮球与篮球外围相关活动或队伍建设纳入到篮球文化氛围建设的范畴,如篮球啦啦队的组建与培养、篮球裁判员的培养、现场DJ及专业篮球主持人的培养等,可通过定期组织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与普通篮球爱好者一定形式的篮球互动活动来切磋球技;加强球队队员的文化水平的培训或球队主场文化建设等等相关文化活动。笔者希望通过探索更多形式的接入方式让篮球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走进广大学子的内心并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

3.2加强教师对篮球人文精神的认识,积极在运动中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篮球精神

菲尔杰克逊针对篮球的境界,提出“篮球是一种讲求速度的运动,发挥到极致,所有球员的思维和行动必须合二为一。”要达到这种境界并不容易,队员彼此之间学除了具有极深的信赖感,还要有能预知队友在何种情况下做何反应的直觉。这就回归到了大学教育的宗旨———合作、探究、团结、竞争、创新。只有建立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让学生摒弃功利性的篮球教学目的,回归篮球本质才能让学生真正静下新心来领会篮球运动所蕴含的广大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校园篮球文化氛围的创设必须加强教师对篮球人文精神的认识,积极在运动中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篮球精神,在日常的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建立起亲密感与默契。这种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对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生活是十分有用的,是青年人顺利融入社会的重要能力。

4.结论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性对抗性的活动,其对运动参与者的价值远远不在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篮球运动技能的养成,更在于贯穿于整个篮球运动中的团体间良好的配合力,发展队员间的理解与信任,激发个体对比赛结果的坚持和追求以及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逼迫参与者展示出超常的个人智慧和能力。只有真正注意到了篮球运动的人文价值,并积极发展校园篮球文化的建设,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高校篮球教学向纵深化、立体化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篮球教学实际效果及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我国高校当前的篮球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篮球教学更注重篮球运动技能的教授,较少涉及篮球人文精神及其人文价值;二是,篮球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意识普遍缺乏,亟需良好的校园篮球氛围的建设。笔者通过中美篮球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对比,通过大量的对比资料显示,篮球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对推动高校篮球教学是有积极影响意义的。我认为,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对高校篮球教学效果的影响可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篮球相关教育者篮球文化的发掘,将高校篮球教学推向纵深化、立体化发展;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篮球人文精神,加深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最后,我大胆地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园篮球文化氛围建设具体办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提出指导思想比提出具体办法更为迫切,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篮球文化氛围的建设最为紧要的是要厘清篮球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重视篮球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加强教师对篮球人文精神的认识,积极在运动中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篮球精神。只有加强探索回归篮球运动的本质才能突破竞技体育和功利性教学的模式,最终获得突破。

参考文献:

[1]张葳.从中美篮球校园文化差异看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2011(3).

[2]霍连娟.中美高校篮球文化比较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3]刘万武.高校校园篮球文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4]金赛英.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篇3: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篮球文化,高校篮球教学,影响分析与研究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篮球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运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篮球教育也在不断的创新,逐渐的形成了篮球独有的一种文化——篮球文化。篮球文化的产生,对现在高校的篮球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合理的运用篮球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园篮球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就篮球文化对高校篮球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剖析,优化篮球文化对篮球教育的影响。

一、高校篮球文化的剖析

篮球文化是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产生的一种篮球特有的文化。篮球运动,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从詹姆士.奈史密斯先生进行倡导开始,历经了百年的历史。渐渐地得到了人们的赏识和喜爱,慢慢的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现在的篮球比赛的盛行以及姚明现象的出现,篮球,已经是高校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运动。篮球文化分为两个方面,它有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两种表现。精神上的体现是现在的对于篮球的赏识和认知以及它的运动价值方面;物质上的体现是在进行篮球比赛时的各种宣传手段以及投入的各种设备等。

二、现在的高校篮球教育的现状

篮球运动的教育对现在的篮球事业和高校的篮球发展都有这很重要的影响。随着新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的高校学生不仅仅要丰富他们的知识方面,还要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丰富学生的发展和追求。倡导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虽然现在在政策改革下,很多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篮球教育,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1、现在的高校学生对篮球文化教育的意识很薄弱,篮球运动的精髓就是篮球文化,但是现在的很多的学生对篮球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在高校篮球教育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篮球文化观念。因为对篮球文化意识的薄弱,会导致学生不够重视篮球文化,影响学生的篮球教育的发展。

2、有关篮球文化的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一种文化的发展不光是需要群众的重视,还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进行维持和管理。但是现在的很多的高校在制度方面并不是很完善,相对的篮球活动比较少,而且大多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的,规范性不强,缺乏比较正规的指导。

3、现在的高校的篮球设备不够先进。因为之前的很多的高校对篮球教育并不是十分的重视,所以会导致有关篮球的一些设备比较落后,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多的设备都进行了更新,但是很多的高校还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导致现在的高校中的篮球教育相对落后。

4、在篮球教育上,学校相对的教育质量不够好。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的高校只重视文化知识上的教育,对于篮球等一些运动方面的教育意识非常的薄弱,传统的教育认为是只要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其他的不是什么问题,所以受到以前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篮球教育的发展一种受到阻碍。

三、现在高校篮球文化对篮球教育提高的有效措施

1、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篮球文化与篮球教育之间的联系

现在很多的高校对篮球教育的模式还在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当然,传统的教学在很多的方面也是对篮球教育有着很多的有效影响的,也有一定的瑕疵和缺陷。合理的将校园的篮球教育与篮球文化相结合,在原有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创新,探索出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篮球教育的适合方法与有效方针。全方位的进行考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篮球的意识,进而达到提高篮球教育的目的。

2、在加强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

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篮球教育只注重实际的操作和运行技巧,在理论知识方面并不是很重视。这样会导致学生直知道机械的进行操作,不能做到真正的掌握。一定要将篮球教育的模式更加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与现在的经济形势相结合,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篮球技术和学校的篮球教育。

3、加大校园篮球教育的经费投入

不管是何种教育,经费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只有充足的经费,才能推动现在的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4、加强现在高校的篮球教练的个人素质

在我们学习篮球的过程中,教练是我们最直接接触的人,优秀的教练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起到了很大的带头作用,所以高校一定要在篮球教练的个人素质上进行培训。提升篮球教练的个人素质。

四、结束语

现在的社会对于人才的全能性要求的越来越高,加强校园篮球教育是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一种表现。提升校园篮球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篮球文化与篮球教育有效的结合,从其中探索出最适合篮球教育发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陈鑫鹏,张伟.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态势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报,2013(8).

篇4: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

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信息快速传播,知识的学习日益丰富。全新的思维方式,新奇的摄入途径为高校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面对网络这个新兴的载体与时俱进,抓住新技术带来的新的机遇,结合现有高校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开展全新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学生的自我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的分析思辨与表达能力等综合人文素养的训练,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挑战。为此,本文以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形式,在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学习实际情况开展调查,共25个问题,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4份,回收有效率为84%。对高校教师的网络生活、学习实际情况开展调查,共25个问题,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回收有效率为88%。

网络文化对高校创新教学方法的影响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创新教学方法面临的挑战 对学生传统学习方法形成的挑战。2104份学生调查问卷中,95%的大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教学方法,或曰填鸭式学习方法。98.8%的学生对新的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迅速。56%的学生表示对于网络提供的繁杂信息缺乏甄别能力,正面负面的信息全部接受。以上数据表明网络对大学生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不当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对学生道德观念与人生观的挑战。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97.6%的高校学生表示学习压力以及就业压力越来越重,网络成为压力释放的主要途径之一。63.7%的学生表示愿意通过网络逃避现实世界,遇到挫折时,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并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并导致对生活信心的丧失。

对高校教育方法的挑战。99%教师表示都曾经和学生通过语音交流、谈心,启迪学生认知、掌握教学内容。但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学生通过网络摄取信息的速度和程度大大超过了教师,85%的教师表示传统的教育方法很难起到说服和教育的目的,这就给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挑战。56%的教师表示由于工作繁忙及部分知识结构老化,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导致信息技术素质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36%的教师表示不能有效完成对学生思想动态及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把握。89%的教师表示与学生缺乏共同语言。23.4%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表示怀疑且信任度降低。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创新教学方法面临的机遇 网络文化为高校创新教学方法创造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平台,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97%的教师认同高校创新教学方法要与互联网相结合,承认网络会为高校创新教学方法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98%的教师表示学生的教育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是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的,网络的世界性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使得三方面的教育融为一体。

高校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更新。98.4%的学生表示网络通过它独有的运作模式,运用其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单向式、直排式所引起的大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95.8%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多媒体交互形式及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并希望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校创新教学方法的时空被拓宽。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教育方法被彻底颠覆,互联网推进高校教学方法向深度和广度延伸。93%的教师和81.3%的学生认为网络文化为二者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也为家庭、高校、社会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纽带,使得原本闭塞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方位、开放性的三维立体教育空间,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真正的互动与交流。

高校创新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由于网络的特殊交流模式,使得相互间的交流不受年龄、性别、资历等因素的影响,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加真实、平等。99.6%的学生表示可以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地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畅所欲言。82%的教师表示可以通过网络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动态,利于其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启发学生,做到针对性地教育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创新教学方法的内容更加丰富。93%的教师认为网络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最新的、最值得学习的国内外最前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相关资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86%的教师表示从网络中找到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新的课题,68%的教师表示网络激发了自己对于更深层次教学的研究兴趣与探索。

加强和改进高校创新教学方法的对策

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利用网络文化,切实提高高校创新教学的方法和效率。

利用网络文化,针对学生开展导学式教学法。网络文化为学生自学提供了这个平台,67%的教师表示曾经通过发帖、回帖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23%的教师表示在学生遇到单独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经常而广泛地发布具有引导性和指导性的“帖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

全面了解学生的网络生活,开展互动式教学。64%的教师表示愿意通过网络来了解学生的生活,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结合其平时的表现,能够及时调整对其进行的教育方案,和学生建立更加高效的思想沟通桥梁。84%的教师认为沟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双向的信息交流可以达到互动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开展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解决了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双重任务,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95.8%的学生表示愿意通过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单向式、灌输式模式,为自己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利用网络的针对性,开发模拟式教学法。99%的教师认同网络教学成为模拟式教学法的首选。另外网络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交流模式,师生间通过其平等、隐蔽的特点交流,克服了直面交流的弊端。97.4%的学生表示愿意在网络中通过直言不讳的发言、研讨来解决问题。这表明网络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篇5: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

瑜伽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的独特魅力迎合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文化需求.而且,瑜伽运动的开展对高校校园体育丈化具有深远影响:能够满足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习惯,并且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一致,培养出复合型体育人才.

作 者:李畅 高银花 LI Chang GAO Yin-hua  作者单位:李畅,LI Chang(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高银花,GAO Yin-hua(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衡水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年,卷(期): 11(4) 分类号:Q807 关键词:瑜伽   高校   体育文化  

篇6: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音乐教育,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空间总构成的教育资源,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底蕴的厚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源头和重要基地,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建设校园文化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创设一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文化设施、制度规章等方面很容易设立,而作为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人文精神则需要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逐渐形成。审美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在提高个人审美情趣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体认人类的终极关怀,知道自尊自爱,关怀自然、社会和他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纯净心灵,完善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育人和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归根到底是育人,目标就是教育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等等。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知识的传递,使广大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文化价值的不断摄取,逐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亦即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音乐教育以音乐作品生动鲜明的旋律和艺术意象感染人,以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对形塑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等文化主题是国民精神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心是校园音乐文化教育中的重点。高校的音乐教育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播此类人类传承的文化精髓。比如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开展歌咏活动,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丰富内涵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乐器独奏、齐奏、合奏等表现形式,在给予学生音乐艺术熏陶的同时,学生思想观念上也得到启迪和感染,让他们在器乐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能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信念;通过音乐欣赏,加以教师的讲解和诠释,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这样一些音乐教育活动,在审美育人的同时,也将校园文化的正面导向功能充分体现出来。通过音乐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既统一了学生的思想,面向统一目标,又一致了广大学生的价值理念。

二、音乐教育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通过音乐课程教学的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音乐乐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艺术社团音乐指导的方式,对那些有一定的音乐技能基础和热爱文艺表演的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辅导,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是学生自发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在诸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联谊会、校园卡拉OK歌手大赛、街舞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合唱比赛、音乐剧展演等等活动中,音乐是这一校园文化的常规表现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和思想性引导和训练,以主题性音乐表演来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凝聚力;以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励志音乐作品,鼓舞学生,让好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主题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强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向上的动机。通过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主题鲜明的系列校园音乐活动,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活力的同时,也将会很大程度上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能够增进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

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是指其能够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意义尤为重大。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要达到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同发展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基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改变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随之也带来一系列包括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所谓“人的异化”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和关注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有多种方式,但就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和作用来说,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人格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呈现出来的,大量的音乐作品主题是以情感为纽带,强调欣赏作品时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的教育和情感升华,在艺术氛围中不知不觉就陶冶和完善了自我的人格。 当前,大学生们往往强调自我意识、彰显个性,易受外部社会的多方面影响,社会阅历缺乏,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常常会出现困扰和焦虑,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专职教师的职业化程度不够,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往往流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俗套。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音乐在大学生的生活随处都在,特别是流行音乐。从这样一个文化现象的侧面也可以说明,音乐对大学生心理需求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抵制不良音乐作品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关键,也是非常必要的。音乐艺术活动是个人参与的审美历程,而按照美学的一个流行定义“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对美的规律的能动建造、美的理想自觉追求、美的标准的积极实践。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外部形象形成相应的交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在反复交流中所达到的统一,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让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音乐教育能够增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发现往往都是在具有文化精英意识的校园中产生,校园文化具有创造创新的功能。高校校园里各种文化思想聚集,相对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同时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高等学府,承载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具有批判和创新的思维意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重要阵地,不仅仅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毕业生,更要培养出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有关音乐和创新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多,无不明确地指出音乐审美活动对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具有独特作用。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是说爱因斯坦就是在他弹钢琴时把“一个奇妙的想法、一个美妙的想法”变成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经过教育科研论证,音乐教育和技术训练能使学生的双手同时活动,促进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积极思维,锻炼大脑,提高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于形象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音乐审美活动中,通过听觉产生音乐形象,唤起人的大脑中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和视觉的通感效应,促使人想象丰富,进而调动储存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更新,构成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意象,从而开发智力,增强创造力。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增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音乐是美的灵魂,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校园文化,必须有效的利用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需求,在高等校园里,重视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建设新世纪符合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8.

[3]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篇7: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

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校网络文化底蕴的形成、特点,及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及时做好网络时代对现代大学生政治思想 教育的对策方案。

关键词: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文化,思想教育

一、网络的特点网络最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在建立一个信息市场,而是在于形成长远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有着如下特点:

1.载体新颖性。

2.内容多元共存性。

3.信息传播快捷性与时效性。

4.信息共享平等性与虚拟。

二、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成长方面的影响

互联网现在的日益普及,使网络文化迅速演变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式,且快速的渗透到了社会各领域,对整个社会的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沟通与交流场所和机会,使大学生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开阔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实现异地的广泛交往,丰富了大学生交友渠道。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上实现了平等交友,淡化了身份意识,交流都是以交心讨论式,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都具有直接性和真实性。

2.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学习场所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打破了课堂书本的制约,摆脱了课堂思维的羁绊,能够及时获取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最新和最有价值的学习信息、资料及最新的观念,充分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网上传播的巨大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个新闻网站更新信息的速度快,无论什么事件发生后一分钟之内能够将其快速报道发布。 3.网络文化拓展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思想空间网络文化形成共享局势,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判断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知识空间和辽阔的视野。网络资源的广阔领域让大学生如虎添翼,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是读者接触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和超越时空性,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在家中一日千里,纵览天下奇观。 4.网络文化丰富了现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网络丰富的内容,环境开放,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为学生带来便利条件。网络文化没有存在时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业余时间的便利条件,缩短了闲暇寂寞时空,有利于陶冶情操。

(二)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导致现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混乱现代网络文化的渠道宽、接触面广、接触观点多等特点,对现代大学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冲突。调查所知,将近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不少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喜欢在网络中寻求邂逅。

2.网络文化致使现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模棱两可化由于网络可以虚拟身份在网上参与活动,任意选择信息,随意发表言论,网上行为的自由度大,远远超过现实社会,而且网络中暗藏大量不健康信息资源。另外加上现在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管理懈怠,极度容易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水准的下降。

三、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一切的事物都有一个双面性,有利也有弊。

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和世界更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积极方面的影响,使现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中的受益者。

(一)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和意识,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发展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等。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无孔不入,学校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日常德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二)高度重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应该全面的认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网络法律手段,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渗透到各项校园的活动中,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选择和分辨。

(三)加强管理并监督网上信息一定要加强完善监控网络的体系,安装先进的健康实用软件,务必过滤掉不良的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并且完善网络规章制度的严谨性。以防为主,以杜绝不良网络信息为最终的要求。加强管理网络信息,切断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与蔓延,营造有底蕴的网络校园环境。

篇8: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影响

(一) 大众文化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方面, 大学生们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塑造良好道德修养的影响弱化。在对“你认为学校的德育课程对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影响”的调查中, 回答“影响很大”的占13.2%、“影响一般”的占68%、“一点都没有影响”的占18.8%。一直以来, 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塑造学生的道德修养、道德人格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 调查结果, 仅有13.2%认为“影响很大”, 另外近七成认为“影响一般”, 18.8%认为“一点都没有影响”, 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正在弱化。

另一方面, 老师权威的弱化。在对待“老师的话与媒体的话”的调查中, 17.2%选择“相信老师的多些, 因为那是他们学问与人生经验的结晶”, 1.5%选择“相信媒体的多些, 因为媒体是客观而且具有公信力的”, 76.1%选择“信我认为有道理的”, 2.5%选择“都信”, 2.7%选择“都不信”。在对“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理论与网络上的说法相矛盾, 而你又不能下定论的情况下, 你选择相信哪方面”的调查中, 选择“信老师的”占47.8%, “信网络的”占2.1%, “都信”占12.6%, “都不信”占37.5%。以上两组数据, 76.1%选择“信我认为有道理的”, 反映了多数大学生比较自信、自我;只有1.5%信媒体、2.1%信网络,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媒介认识上的成熟, 但17.2%“相信老师的多些, 因为那是他们学问与人生经验的结晶”, 47.8%在说法矛盾的情况下选择相信老师。从这可以看出, 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 老师的权威正在弱化。

(二) 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 冲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自身知识体系和健康精神世界的构建

大众文化的传播首先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运作来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流通和推广, 并实现生产者的商业利润, 这种商业特性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在大众文化中, 戏说、“无厘头”、颠倒时空的化妆、对白冲淡了大学生们的历史观。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们在对艺术的欣赏、娱乐方面倾向于通俗化、大众化。对于“你喜欢看哪里拍制的影视剧”, 在6个备选项中, 除了33.9%表示“无所谓地区”, 3.6%选择“其他”外, 其他4个备选项排列依次为:欧美的 (22.7%) 、港台的 (21.3%) 、日韩的 (10.9%) 、国产的 (7.6%) 。对于“你最喜欢看的影视剧类型”, 依次为:爱情片 (27.6%) 、青春偶像剧 (20.2%) 、谁导演、主演 (18.1%) 、动作片 (17.4%) 、历史剧 (8.6%) 、“无厘头” (6.1%) 、红色经典 (2%) 。对于“你喜欢听哪种类型的音乐”, 依次为:流行音乐 (53.9%) 、古典音乐 (13.7%) 、其他 (12.1%) 、外文歌曲 (11.6%) 、民歌 (4.8%) 、红色经典 (3.9%) 。在对于“你是否玩星座、手相和其他命理预测之类”的调查中, 表示“玩”、“不玩”分别为43.6%和56.4%, 表明了现代迷信思想或迷信行为在大学生当中有一定的“市场”。在玩“星座、手相和其他命理预测”的大学生中, 表示“相信”的占3.7%, 表示“不相信, 只是为了好玩”的占30.4%, 表示“有一点点相信”的占33.3%, 表示“说不准, 因为很多现象很难解释”的占32.6%。从这组数据中, 可以看出, “不相信, 只是为了好玩”只占不足1/3, 但“相信”、“有一点点相信”、“说不准, 因为很多现象很难解释”合计则超过了2/3。这说明他们对现代迷信思想和迷信行为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 甚至在心理与行为上趋于认同的态势。

在大众文化范畴中, 文化披上了一层经济的外衣, 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是受到商业利润的驱使, 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逐渐被庸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所取代, 大众文化的内容往往平面化、无深度, 在大众文化的运作过程中, 平庸化的东西往往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 深刻而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 文化的消费过于追求时尚和通俗, 这都无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自身知识体系和健康精神世界的构建。

(三) 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超前性和迎合性, 通过各种炒作手段迎合了大众, 宣扬价值观念的世俗化、享乐化和功利化, 冲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科学人生态度的教育引导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娱乐文化, “它只要游戏, 不要严肃;只追求感官刺激, 不顾道德原则;只要个人的随心所欲, 很少考虑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1], 排斥和消解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育的崇高道德和信念, 追求标新立异的个性化感受, 把娱乐置于非道德、非理性的基础之上, 把文化享受与道德、理性相对立, 必然造成价值混乱, 把性混同于爱, 把个人欲望混同于人性的普遍理想, 把感官刺激混同于精神享受。这些都会使大学生产生道德判断的混乱, 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对“你学习的首要动机”的调查中, 显示“为国家做贡献”占2.3%、“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占61.5%、“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占23.4%、“报答父母亲人”占11.2%、“其他”1.6%。在对“你认为社会上的人言行一致吗”的回答中, 认为“基本是”的为6.7%、“大部分是”的为24.5%、“很多人不是”的为67.1%、“都不是”的为“1.7%”。

大学生崇尚新潮、变异和个性化, 大众文化制造者运用市场规律和商业化的运作方式, 不断推出“新星”, 不断炮制“奇闻逸事”, 不断变换新的时尚, 娱乐圈有一个铁律, 就是“负面新闻好过没新闻”, 于是各种各样炒作的新闻铺天盖地。而大学生更多地将“时尚”看做是一种个性、一种前卫风格的代表、一种卓尔不群的个性张扬, 他们兴奋而盲目地追随“新潮”, 追求“名牌”, 认为名牌是消费社会中最大的时尚, 在平面化、快餐化、批量化的时尚追求中, 大学生逐渐陷入被动的文化消费模式, 放弃了思考、放弃了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在对于个人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调查显示, 对于“你向往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7个选择项的排列为:“舒适安逸的小资生活” (44.6%)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21.3%) 、“地位与财富俱有的成功人士生活” (12.1%) 、“平淡的平民生活” (11.8%) 、“其他” (5.9%) 、“多姿多采的明星生活” (3.1%) 、“轰轰烈烈的伟人生活” (1.2%) 。在“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什么”的调查中, 对5个备选项的选择依次为:“拥有幸福的家庭” (42.8%) 、“拥有健康的身体” (39.2%) 、“拥有稳定的职业” (6.8%) 、“拥有成功的事业” (5.3%) 、“美好的爱情” (3.4%) 、“拥有可观的财富” (2.5%) 。

在对大众文化的消费与欣赏中, 表面上他们可以通过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获得极大满足, 但实际上, 在消费之后, 往往又陷入精神的空虚, 从而使他们在沉浸于感官体验的消费中日益低俗化、感性化、世俗化, 并表现出行为功利化。这些都冲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科学人生态度的教育引导。

二、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的教育

首先, 要重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使学生懂得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 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觉悟程度和认识能力, 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 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 重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 着眼于解决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既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 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尤其是对诸如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 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 帮助学生正确认清文化结构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三, 要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教师本身应该有极高的人文素质, 成为主流文化的宣传者、传播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利用课堂, 给学生灌输科学文化观的重要意义, 使他们从课堂上打下基础。

(二)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让校园文化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延伸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高校文化建设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突出学校历史积淀和校园精神, 建设良好的校风, 构建和谐校园。

大众文化不仅花样繁杂, 无孔不入, 而且它本身是美丑杂陈、良莠不齐的, 其中的鲜活内容和新颖风格对充满青春朝气、求新求变求美求乐心理很强的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它们在社会、在大学校园都占有一定的文化“地盘”。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大众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引导校园健康、良性发展, 就必须大力发展校园文化。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校报、校刊、网站、校内广播电视、学生刊物、宣传橱窗等各种载体繁荣校园文化, 组织校园文艺活动和社团文化活动。让校园文化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高品位文化。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发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既使大学生在参与创造校园文化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也使大学生们在欣赏校园文化中得到陶冶和熏陶。

(三)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使大学生具有对文化的辨别能力

所谓人文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内在的人性或修养, 以及培养完善人性或修养的方式和手段。而素质则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的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对于人文素质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广义的人文素质是指除人的自然素质或生理素质之外的后天素质,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求人才要有比较高的人文、科学、艺术素养, 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2]。

大众文化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说要大学生摒弃大众文化去宣传主流文化, 疏离大众文化去追求精英文化, 抛却通俗文化去欣赏高雅文化, 那是不现实的, 也是形而上的。

大学生时期由于心理上处于叛逆期, 在文化的接受、追求上有求新求异、追求潮流的特征, 传统文化由于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在接受上需要较深的文化功底和社会阅历, 不符合青少年较为浮躁的和多变的心理特点, 大众文化由于其易接受性, 容易为青少年接受。人们对文化的欣赏和消费的趣味格调如何, 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构成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文化修养, 是人的社会文化素质中最基础的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下, 要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更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只有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真正增强了, 他们才能在多元变幻的当代文化世界中, 保持审美的独立自觉和高雅品位, 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 成为大众文化的俘虏。

摘要:在对广东省十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消极影响, 并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教育、建设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等方面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众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杜卫.挑战与对策:大众文化冲击下的高等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7, (3) .

篇9:高校美术教学对民间文化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维吾尔族;美术教育;南疆地区;影响

维吾尔族美术同维吾尔其他艺术门类等基本相似,是维吾尔族生产、生活、探索健康的文化之一。南疆地区高等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受传统维吾尔美术的影响,其学科构建、发展无不打上了维吾尔文化的烙印,是在以南疆为主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近年,国家针对南疆地区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发展维吾尔传统文化是当前成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及非遗发展的重要导向之一。以维吾尔族学生和区域环境为主的南疆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一、传统的维吾尔美学思想对现阶段美术教育的影响

南疆地区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和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宗教有着错综复杂的脉络联系,而美术教育和维吾尔族美术文化的关系尤为相关。为促进南疆地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事业的发展,新疆南部地区高校长期从维吾尔族地区积极探索发展教育艺术专业,重视维吾尔族艺术教育,加强维吾尔族聚集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并帮助维吾尔族美术在语言领域方面的发展,加强维吾尔族艺术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维吾尔族艺术创作的激情和氛围,推进南方各民族地区的友谊及和谐沟通。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集中在新疆南部,因此,对维吾尔族艺术有选择地向大学美术教育引入其当代系统科学的美术教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和优势。如图1、2则为传统美学思想影响下的现代绘画作品:

图1、2都能体现传统维吾尔美学思想影响下的维吾尔美术创作。维吾尔传统艺术教育的审美风格强调原创材料的优势和特点,以及传统的民间艺术与数字时代的现代艺术,总结了维吾尔族特色形成艺术教育的良好经验。在维吾尔族艺术和科学作品的结构施工过程中,结合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扩大研究现代维吾尔艺术教育的项目团队,并进一步改善传统教育模式的学术价值,促进维吾尔族学生对维吾尔族汉字艺术整体系统的认识。维吾尔族艺术的地域性研究是指导学生加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艺术、学习和实践的关键,以促进维吾尔族学生对文化遗产艺术和维吾尔文化权力的传承。通过一系列的研究项目:艺术教育、专业角色、维吾尔族艺术创作和艺术专家,提高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美术教育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在南疆维吾尔聚居区,艺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其他的地域比较,对维吾尔族的艺术的研究存在一些差异。在艺术宗教的变化影响下对两个历史发展的基础不做简单客观地解释,历史的开发对维吾尔族的艺术发展及艺术开发理论构筑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土维吾尔民间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有助于老师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底蕴的一些理解和诠释。维吾尔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在该地区的维吾尔族传统美术与现代的美术教育中的是有一定时空距离的。

其次,对维吾尔族美术多源于局部性的研究,但缺乏宏观感,没有对一个全面维吾尔地域的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关系进行较为整体的探索研究。

再次,这是维吾尔族学生为主的高校。在一些地区不重视美术课程的研究,大部分教师对绘画创作教学方法具体应用的了解不足,并对研究方法和判断内容形式的设计只有一个表面理解。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还应加强南疆地区学校在教育教学及对传统的维吾尔族艺术的理解。在创作领域,强调艺术在技法和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使课程开设和实际应用更紧密地结合,为南疆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三、美术教育课程构建

寻求维吾尔族艺术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正确认识维吾尔族艺术文化史中的维吾尔族史、民族工艺美术、维吾尔族农民画创作、维吾尔图案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课程。建立和实践艺术类课程,深入到南方边境地区,在国家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直观的学习和研究,结合传统维吾尔族艺术的创作、色彩、构图和内容的表现,使创作的维吾尔族艺术更具审美特征。

在教学中,补充学生学习维吾尔民间美术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维吾尔族艺术风格的影响。要求吾尔族学生记录他们的伊斯兰特色的民间风格和色彩,可以更好的把握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并完全撇开文化形式的奴役和束缚以尽可能用现代维吾尔语的艺术创造传达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作品使高雅的艺术生活多姿多彩。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维吾尔族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计划,不仅对人才培养类型的规则,也对民族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更准确,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南疆培养相应的人才。

根据需要,也可以固定在维吾尔族艺术学院、维吾尔族聚居区建立培养机构。从历史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其作者认为南疆喀什、和田、及南部地区是影响文化多元共生的走廊,其丰富了历史文学,文化和自然资源。新疆喀什地区南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浓郁的地方风味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包容一切的精神,以及独特持久的魅力。随着南疆地区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对南疆维吾尔族艺术发展、和其他地区的维吾尔族艺术的形成和研究维吾尔族艺术、文化、民族、区域、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维吾尔族的文化与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图3、4、5就是一些传统维吾尔美学思想与现代美术教育思潮有机结合后的美术创作。

根据对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民族自治区、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的结合研究,对新疆的审美文化和深层次的解读是良好的,艺术的发展和研究在我国新疆地方艺术基础和艺术文化的发展是重要的。

维吾尔族整个新疆艺术的研究工作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促进当地文化繁荣发展的种植面积。和田、喀什地区的艺术,文化,是西域文明的艺术,它适合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区,是文化区研究的重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当代艺术作品对交叉科学研究项目探索对教育活动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发展和田、喀什地区的真实声音艺术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人文社会环境中,重视“构建”的作用,同时保持了丰富的新疆维吾尔文化的艺术效果,提高了维吾尔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公共审美、产业化的发展,发扬了新疆维吾尔族文化资源,突显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的努力。新疆高中教育与教育的界定,中央执行和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有新疆大力支持和人力资源的具体策略,满足维吾尔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要求。先进的教育的理念、优良的质量、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服务对维吾尔族美术教育的特殊性。

四、结语

维吾尔美术的影响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也是光辉灿烂夺目的一部分。在现阶段,维吾尔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教育的也必然是未来以南疆为主的维吾尔聚集区美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指引下,随着中央一系列关于新疆发展的政策,抓机遇、求发展,抓改革、求突破使南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增强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面对飞速发展的形势,我们认识到了南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维吾尔美术教育学科的构建与发展任重而道远,但在党中央的一系列“援疆精神”的鼓舞下,我们看到南疆地区美术教育事业的希望与未来,看到了南疆美术教育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兆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初探—对自然的征服与适应[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02).

作者简介:

篇10:文化因素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而文化因素是影响阅读 理解的关键。众所周知,学习语言而不了解文化,结果就只能是“光见树木不见森林”,很 难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的语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干扰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因为每篇文章都包含着很深的文化烙印,大到文化、制度、宗教、习俗,小至某一单词 的背景和感情色彩。文化知识的欠缺会造成对整篇文章理解的误差。以下是影响阅读的几个 文化因素。

首先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量的大小以及对词汇理解的准确与否直 接影响对整个篇章的理解。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宗教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往往在同一理 性概念的词中,添加上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和联想意义,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红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表示吉庆、喜悦,而在英美文化中,红色表示气愤或罪行,因此有 see red(发怒)等用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外,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因此学习者必须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否则就学不会地道、准确的语言。

其次,句子的组成以至语篇的结构,是人的思维的逻辑组合和思想特征的反映,而思维 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他们对句子的组成和对语篇的处 理也有区别。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而相 同的少,不同的多,特别是英汉的否定句,在表达的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用汉语 的逻辑思维方式去理解,就很难得到真谛。另外,在句序上也有差异。例如,在表达因果关 系的复合句中,汉语习惯于使用先因后果的顺序,而英语则恰恰相反。此外,汉语很少将主 句分开,在中间插入多种成分,而英语却能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开,嵌入多种句子补充成分。因此,学习者一定要弄清楚这些差异,才能在阅读中减少障碍。

再次,语言不是孤立、零散的,而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与之相联系的,要达到正确地理 解一篇文章就应该首先弄清楚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手段和语言形式把他所要表达的意见有逻 辑地表达出来。英语的表达习惯是一个段落经常以主题句,即表示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开头,而随后的句子则是从各个方面发展这一中心思想,其顺序是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这些都与英美人的观念、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们习惯于按照逻辑直线推理的方式思维,而中国人则往往比较含蓄,习惯于按照迂回、环绕式的思维习惯,所以段落或篇章的主题一 般是隐含于文章之中。通过分析英语段落的层次关系和比较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学习者将 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上一篇:smt工程工作总结下一篇:面试如何在30分钟确定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