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城市文化设计的认识

2024-07-17

浅谈对城市文化设计的认识(共8篇)

篇1:浅谈对城市文化设计的认识

期刊文献

浅谈对城市文化设计的认识

陈中山朱 芸

陈中山,男,本科,助理工程师,(1981-),义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义乌,322000

朱芸,女,硕士,(1983-),杭州市余杭区风景旅游局,浙江,杭州,311100

摘要:城市文化和城市现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文化设计也成为重要的课题。当然城市文化设计的根本是要寻找出本城市都有的文化特色并设计发展这个特色,是城市形成固有的文化特色。

关键字:城市现代化;物态文化;外貌文化;人文个性文化;精神文化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1.1城市文化的地位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促进这个系统健康运行和快速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自然力、经济力、社会力、政治力、当然也有文化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态的演进,在人类已近个开启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大门的时候,在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动力形态中,文化力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重要地位。

发展现代化城市,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支撑,以提供必要的财政来源,而以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和文化服务为基础的现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可见城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

1.2城市文化的内容

在促进城市现代化的文化系统中,包括文态部分要素如教育、科技等、物态部分的城市要素如住区文化,建筑文化等和城市的人文素质三部分。它们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的。对城市文化设计的理解

2.1 城市文化设计的含义和条件

城市文化的设计实质就是抓住城市文化的特色。

在各个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出现城市文化失衡化现象,比如,我国的南北,东西文化的差距。从根本上来讲,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与中国地大物博有相当大的关系,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铺垫,产生了不同的城市文化,这是我国城市文化发展部均衡的根源所在。因此各地区都要设计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文化,不能一味地抄袭外来的可能是比较先进的文化。

2.2 城市文化设计的内容

城市文化的特色设计既指城市文化的外貌设计,更指城市的精神风貌设计。特色是城市文化的生命。一个没有特色文化的城市,只具有躯壳,却不具有灵魂。城市文化设计

3.1 城市的外貌文化设计

城市文化设计的内容很广,主要针对城市的物态文化的几个方面举例阐述。

3.1.1 住宅区文化的设计

住宅区的设计理念是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思想文化的。当今很多的住宅区设计都是结合国际先进的设计思想做出的很出色的作品。但是住宅区的文化设计也近乎到了“一体化”的程度,不同地区间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设计风格都如出一辙,没有自己的特色。随意地模仿造成了很多同一的设计问题。比如:当前北京的普通住宅区就存在共同的十大不良倾向即:住宅贵族化,绿地公园化,铺地广场化,小品城市化,道路随意化,配套商业化,风格欧美化,物业粗放化,装修宾馆化,景观鸟瞰化等。

所以说这种大众化的住宅区文化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住宅区文化的设计不能只是照搬现成的模式,要结合本身的文化内涵进行特色设计。

3.1.2 建筑文化设计

创新式一座城市持续发展、永葆生机的源泉。但是,城市的生长是一个有机过程,城市的发展有其固定的“脉络”,这个脉络就是历史“文脉”,也就是城市的传统文化。因此保护历史古迹,挖掘地域文化是城市建筑文化能具有特色从而立足城市文化的基础。比如北京是一个文化古都,其文化内涵不是一般的城市可以比拟的。因此它的万里长城,天安门就是一种城市文化的延伸,必须予与保护和发展。上海是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国际大都市,它的建筑风格就体现现代的前卫的城市风格,魏耸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就是其代表。

建筑文化也要考虑地域文化,不能只靠拆除古建筑而去一味地模仿欧洲的现代建筑文化。其实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形式,艺术造诣也是非常的高。虽然它也避免不了存在缺点,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可以完全的摈弃,如果能做到在现代的建筑形式中融入古典的建筑文化,能让两种建筑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不至于担心和世界建筑脱轨而又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特色。

3.1.3 人文素质文化设计

人文素质文化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的水平、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市民法制意识的提高、市民思想性的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此外人文素质的特色体现在“人文个性文化”上。以武汉市为例: 在市场竞争中,武汉服装产业迅猛崛起,曾有引领国内区域服装经济之势,以至国家有关

部门一度想将武汉建设成为中国女装的中心。但随着各地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国内率先打出区域品牌的汉派服装却显得有些技不如人。昔日一些知名的汉派服装品牌消失了,昔日汉派服装控制的一些市场制高点易主了,曾被引以为豪的地域服装品牌,在市场上成为急功近利、抄版仿样、低档大路货的代名词。武汉为什么没能成为中国女装的中心?制约汉派服装向高品质、高知名度品牌、高竞争水平产业发展的根本是什么?原来武汉城市的个性文化是影响汉派服装发展的关键。就服饰消费而言,从模仿上海时尚,学习福建搭配,到跟随广东装扮,引进香港流行,接受新生事物快成了武汉时尚消费的一大特点。这种独特的个性文化,对在武汉制造时尚的服装人来说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武汉人穿时装,难以显现出北京人的大气,上海人的雅气,广州人的豪气,香港人的时髦个性,反而在追风中将有着深厚文化底韵的楚风汉韵丢失了,武汉的时尚消费主体在服饰消费上盲目跟流行的风气较重,一些缺乏个性的装扮因对时尚的把握了解不深,则表现得较为落后。

城市文化的多元化,不应该是一种没有个性的“个性”文化。都市文化只有在推陈出新中才有活力,城市的个性文化,是需要一大批武汉的物质文明建设者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断创造和提炼,是需要一大批的精神文明建设者在广泛吸纳海外时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升华,才能最终形成鲜明的地域个性和城市特色,才能使文化真正成为都市的品牌。

所以说城市文化的品味和人文个性文化是分不开的。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特色的人文个性文化而实行什么流行跟随什么,什么暂时有销路经营什么,那么这个城市就很难作为一个个有影响力的城市而立足。

3.2 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设计

城市的精神风貌的设计,也就是要更加提高城市的精神文化。

3.2.1 学生教育的设计

教育工作设计,主要是要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

学校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提高下一代的人文素质,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开发方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人的智能潜力挖掘出来,通过科学和技术物化为生产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

所以学校教育要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

3.2.2 市民道德素质教育的设计

开展市民道德素质教育活动,提高整体的市民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比如很多人认为上海人对外地人有些傲慢,不热情,这就是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整体印象。城市文化的进步需要市民整体总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一个有特色但是

很好的整体印象。总结

城市文化的设计主要是要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再结合时代前进的特色从而形成特定时期特定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城市文化建设好,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城市现代化才能健康步入正轨。

所以,城市文化设计是一项具有引导性的学科,在城市定位中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抓住城市特色就是城市文化设计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韩小蕙.城市批评.北京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39~240.[2] 吴开松.比较城市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162~169

[3] 汪忠满.都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中国旅游报,2005

[4] 伍庄.城市文化影响汉派服装品牌发展.市场报,2004

篇2:浅谈对城市文化设计的认识

经过城市规划执法人员业务培训,结合自身两年的城市规划行政执法方面的实践,对城市规划管理和规划执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现浅谈一些个人对城市规划管理的认识。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含义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是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

二、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规划好,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建设和管理城市。其次,城市规划是综合发挥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应当格局合理,富有特色,对本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充分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自然就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综合发挥其各种效益应遵循的依据。再次,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也只有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最 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最后,城市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可任意更改。因此,它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和不可变更性。

三、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意识不强,规划的严肃性不够。对规划与建设管理的前瞻性、系统性、重要性的全面理解存在不足和差异;对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认识不够。规划建设的随意性太大,造成违章、违法,甚至严重影响规划实施的事件不断产生,对政府行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在乡镇尤为突出。相关部门对规划重要性宣传不够,普通群众对规划及其重要性认识不够。

2、规划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力量薄弱。规划队伍存在着人员少,业务不够熟悉,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对专业的技术、法规不了解等问题。基层专业干部比较缺乏,尤其是村一级缺乏了解农村规划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致使村庄的特色难以很好发掘,也影响和城市的进一步规划和发展。而且乡、村一级规划的建设管理力量单薄,致使规划执行难、监督难。

3、规划覆盖范围小,重城市、轻农村问题突出。《城乡规划法》第二条指出:“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该法将农村地区纳入规划范围,改变了农村建设无规划的状况。但是,许多地方的规划还不健全,有些规划正在报批,还有不少地方没有完成规划编制。譬 2 如,我市规划区向东延伸至四十里铺平政桥,向西延伸至崆峒聚仙桥,北至北山根,南至南山高压线,但是像官庄村、马庄村、杜家沟、十里铺至大岔河以东等处都是新纳入规划管理区的区域,这些地方还缺乏详规,影响了这些区域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

4、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监督不力、权威性不够等诸多问题。一是监督不到位。上级政府规划审批多,监管不足,有效的事前、事中监督部完善,造成规划随意调整,刚性不足。二是规划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和较长时间内还存在规划随意改动的现象,目前由于发展较快,为支持项目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规划跟着项目转”的现象。规划决策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公共参与实施。三是管理难度大。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推行与一些基层乡镇实际情况有差异,致使城乡规划与职能部门的管理难度较大,管理到位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规划的实际操作性和操作程序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同时,管理专业人员少,各方面利益关系协调一致、多方配合的监管氛围不浓,在规划管理力量不够的情形下,批后管理难以加强,不同程度地导致建设内容与审批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四、意见和建议

1、深化认识,树立正确的规划理念。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四三二一”的战略构想和“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速城市化进程。二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人的需要,把为了人、方便人、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各阶层群众对城乡功能的需求,让居民、农民共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为其提供最佳的人居环境。三是牢固树立统筹协调的理念。按照统筹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严格依法规划,坚持城乡规划体系全覆盖。抓总体规划编制,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水热、电力、通信等各专项规划。

2、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城乡规划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让所有的人了解规划、认识规划、相信规划,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民主性。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基本原则,在规划的编制和项目规划管理的审批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另一方面,严格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改进规划编制工作方式,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与水平。

3、加强对《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地学习,强化规划管理,健全督查体制,努力实现规划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转变。

一是加强对《城乡规划法》等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和强制性。充实专业管理人员,加强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规划部门管理科学水平。二是加强城乡规划宣传,建立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三是严格按法定程序修改调整规划,定期对城乡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加强规划的引导与控制。维护城市规划 4 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有效性。四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管。注重严管与疏导相结合,在严格限制条件、严格把关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以有利于各方面发展为目的,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五是强化程序性审查,健全督查体制,形成管理部门、联动部门、审核部门、督查部门的联合管理。真正依靠法律权威,运用法律的手段,严格依法地进行规划管理。

4、强化规划的公共政策性,确保技术规定的执行。树立以城乡规划体现公共政策的理念。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规划的技术指标,特别是强制性指标的内容。规范审批图件内容和要求,严格控制建筑日照间距、停车位、绿地率、退后道路红线等指标。严格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建设项目,减少随意性。维护公众的公共利益,保障公众合法权益。做到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在建设现场设立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

篇3: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俗地讲, 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 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 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在它的形式与意义、起源与发展、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语言学, 顾名思义, 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对其做过论述。在国外, 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威廉·冯·洪堡特, 他是第一个从系统的纯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化学——语言学做创造性的阐述的德国科学家, 他在著名论文《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导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人类情神发展的影响》中, 首次提出了语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互相影响, 最有创造性地论述了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的观点。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一句名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 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这句名言体现他十分强调语言的文化意义。波兰裔英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非洲语言的过程中发现, 要研究一种语言, 必须与调查它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在我国, 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已有之。在汉代以后一直到清代, 在大量经籍注疏中早就有许多研究词义和古代文化关系的内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有罗常培的专著《语言与文化》问世, 该书虽然篇幅较短, 但书中在六个方面, 即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详细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从古今中外的学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论述可以看出, 语言与文化联系紧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语言又是一种文化样式。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立足于语言, 从语言的角度的来审视文化, 以文化为考察对象;说“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则是立足于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语言, 以语言为考察对象。

二、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

文化语言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 在很短的时间内风行国内, 引起不说学者的兴趣。从文化语言学兴起之初, 不同的研究者就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地位。1987年, 刊登在《语文导报》上的三篇论文:游汝杰的《语言学与文化学》、申小龙的《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历史转折》和陈建民的《文化语言学说略》, 反映出对文化语言学的三种不同主张, 这三种主张后来也就成为文化语言学的三种流派:文化参照派、文化认同派、社会学派。

(一) 文化参照派

文化参照派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参照比较研究, 主张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及影响的关系, 从语言到文化, 又从文化到语言进行双向研究。游汝杰是文化参照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 不仅要在文化的背景中研究语言, 而且要利用语言学知识研究文化学, 或利用文化学知识研究语言学;他还主张不仅研究共时现象, 也研究历时现象, 更重要的是它力图把语言学和文化学结合起来研究, 以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可见, 这一派的文化语言学研究是主张“双向” (语言和文化) 、“交叉” (共时与历时) 研究的。

(二) 文化认同派

文化认同派注重对汉语的文化功能进行研究, 认为汉语不仅是汉文化的载体, 也是汉文化的结晶, 追求汉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一致性。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申小龙。他认为,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结晶;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 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语言是人类得以超越许多生物性的限制, 构成文化模型并传诸后世;语言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 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民族看待世界的不同样式;要从事语言研究, 必须与民族文化精神取得高度的一致;研究汉语, 就是要在汉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找到共同性;语言有着多重属性, 但本质属性是人文性;文化语言学所要研究的是语言的本体, 它是关于语言本体的学科, 中国文化语言学才是唯一符合汉语实际的语言学学科。

(三) 社会学派

社会学派注重探求在社会背景下的语言变异和运用规律。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陈建民, 他的心目中, 文化语言学有两个交接点:一是同社会语言学交接, 一是同交际语言学交接。他认为, 文化的创造性往往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也离不开文化;文化语言学要重视语言交际价值的研究,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交际性;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语言交际形式, 因此, 文化语言学应该重视研究语言的变异, 重视从动态的角度来观察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属于描写型的研究, 文化语言学属于阐释性的研究, 文化语言学并不是一概否定结构语言学的作用, 也不是一概反对描写, 结构的描写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要强化语言研究的人文性, 要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文化语言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它研究的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三种流派虽然各有自己的主张, 但也有一些共同的观点。他们都认为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必须把汉语置身于汉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了解其真实面貌, 对把汉语当做超脱汉文化、超脱语言主体的纯符号系统的研究现状表示不满, 他们都注重语言的表达功能。

摘要: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 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产生了广泛影响, 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 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两方面来谈自己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语言与文化,三大流派

参考文献

[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公瑾.关于文化语言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民族语文, 1992, 6.

篇4:浅谈对现代医院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文化 内涵 核心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在医院的经营活动中,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医院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力”就是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

1医院文化的内涵与核心

(1)医院文化的精髓。医院文化除了环境色彩、标识等表象以外,最根本的是医院制度和医院不成文的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的集合。医院制度是用来约束、规范员工行为的,是不完善的、有漏洞的,属浅层次的文化;而不成文的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则是人们自觉的、内在的,对医院制度可起到补漏的作用,属深层次的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精髓。

(2)医院文化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看医院文化,其内涵各有侧重。医院是一个开放性单位,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公众性职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产生社会影响。因此,从社会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医院形象;从员工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个人地位、人际关系、工作态度、价值观念、为人心态、目标取向等;从病人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团队协作以及诊疗活动的成本效益;从供应商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被卖商品的有效利用开发,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和医院的诚信度。

从整体而言,医院文化是医院技术力量、设备、人员素质、经营理念、医院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包括良好的传统、习俗和风气);从个体而言,是每个员工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就是以实现共同价值取向为核心,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表现为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文明和谐的行为规范。

(3)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管理者和员工思想观念、行为观念的基础,只有弄明白办医院为了什么、在医院工作为了什么等问题后,才能确立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并付诸于言行,解决医院如何运行、如何为患者服务、如何对待员工、员工之间如何相处等问题。

2 医院文化的体现

医院是经营服务的场所,医院文化体现在经营理念和医院精神等方面。现代医院应坚持的经营理念是:人本理念、服务理念、诚信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执行力理念。

(1)人本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奠基石。医务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是本,我们为病人而存在和工作,而不是病人为我们而存在;病人的病与人之间,人是本,而非疾病为本,治病是为了救人,不能治病不治人;医疗设备与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是本,再好的设备是由人造出来的,而且靠人来使用操作;医院经营发展与员工之间,员工是本,所做的决策要有利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要合乎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决策的实施要依靠广大员工,经营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制度与人之间,人是本,制度是人制定的,是用来要求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两者之中更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员队伍。

(2)服务理念是提升医院文化的关键路径。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和员工;行政后勤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员工和病人;所有员工的最终顾客是病人,以顾客为中心,主动、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常会获得双赢。

(3) 诚信理念是建设高品位医院文化的标志,是实现良好经营的根本。诚则信、信则立、立则进、进则胜。

(4)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不盲目贪大求全,不摆花架子,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探索适合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避免进入不顾成本效益,规模越办越大;不顾基础,口号越喊越响;不突出学科重点和专业特色,设置越来越全的经营误区。

(5)执行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前提。好的决策、制度、理念只有在严格认真执行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其作用和成果,若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则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并导致管理失信,丧失医院文化的导向、推动和凝聚作用。

医院精神是一定时期倡导的,在经营发展中不断灌输、激励员工学习工作的行为标准,外人摸不到,但从员工的言行中是可感可见的。

3医院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医院文化是经持之以恒的反复倡导、改进、充实、提升而逐步形成的,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重复的行动形成习惯,重复的习惯形成文化。医院文化形成和传播的主体是员工,员工是医院文化的创始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医院文化的第一传播者和综合展示者,通过员工的言行影响顾客并延伸到社会。

4影响医院文化建设的因素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价值观念整合、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团队精神构建的系统工程。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提高群体意识是前提,领导重视是关键,医院精神是灵魂,提高员工素质是根本,制度建设是重要内容,职业道德建设是突破口,塑造良好的形象是立足点,培育主人翁意识是最佳境界。

医院文化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是:领导层的感染力,管理层的推动力及员工的配合、执行和创新。

篇5:浅谈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摘 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其体系构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努力构建企业文化,目的在于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才是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文化;体系构成;功能与价值;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如何通过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现实课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产物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农庄、城市、工厂、运河、铁路、绚丽的服饰、美味佳肴等等,这些属于物质性的文化形态;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观念、风俗习惯、情感情绪、知识系统等等,则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文化的产生和进步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有外部自然的威胁压迫,如洪水猛兽、地震火灾等;也有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竞争冲突。人们既要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尽可能地获取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又要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发生的侵害,这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即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改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方式,调校自己的生存轨迹,渐渐地创建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系统,即所谓的物质文明体系;同时也创建了博大的精神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认知成果、生存规范、行为方式、活动程序、文学艺术等等,即所谓的精神文明体系。物质文明要素和精神文明要素作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因子,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并趋于稳定,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人类文化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同样产生于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校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积极能动的反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

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从内涵上看,文化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什么是“主流”,就是企业所主张的,被员工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企业法人的意志与企业员工自然人的意志的统一。例如,企业关于员工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利益分配的价值主张、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和奉行,就成为主流理念。行为方式是贯彻理念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包括了员工做事的态度倾向和具体的行为过程,是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如“遵章守纪”、“团结合作”,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和践行,就成为主流行为方式。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统一,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三)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部宣传口号和对外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理念的设计与升华,也要重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思想动力。

2.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业务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文化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型管理方式、“泰罗制”管理方式、行为科学管理方式、理性主义管理方式到文化型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前边的四种方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在管理实践中暴露了各自的缺陷。文化型管理方式,则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文化主导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戒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在企业管理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与企业对抗。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质上属于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1.引导效应。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也能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就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效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谓“众怒难犯”,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效应。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和谐统一的行为。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4.激励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识后,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努力高效地工作。5.辐射效应。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宣传、交往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工程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总有一种“虚而不实”、似是而非的感觉。在企业里,厂房矗立着,机器在运转,员工在忙碌,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产品、成本、产量、利润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企业文化却似乎无从把握。

其实,企业文化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存在于企业总体运转的每个环节中。如火之燃于薪,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的机体,但它又是企业的灵魂,引导着企业的发育成长。

就企业来说,有些根本性的思考是必须而且必然的,如“为什么办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等等,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就员工个人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些终极性的命题,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由此引发的价值评判和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企业文化,而在于存在着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培育倡扬科学进步的文化体系,愚昧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员工把严守工作纪律,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把按劳取酬,把必要的加班等等当作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的选择,还是当作一种急于摆脱的负担,当作无可奈何的服从,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员工对职业、权利、义务的态度,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的态度,由这些态度决定的情感情绪、言行举止、工作绩效,就是内在文化的表现。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环境熏陶、认知建构、管理规范、行为培养等等措施,使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通过塑造优秀的员工队伍,进而推进企业的发展。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它的内容、操作、效果都是实实在在的。

篇6: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高一(5)郑筱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且延绵不断,在坎坷跌岩中始终未曾终绝,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广容度、同化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人阶级社会的。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因此,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是相当浓厚的。宗法制度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因而带上了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比如孔孟儒学,其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人伦道德而展开的。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方面表现在重人伦道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使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消极面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人伦,轻自然,这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大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二是重礼治,轻法制,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重群体,轻个体,个人在家庭、宗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国家意志,处处都得体现群体的绝对“义务”,否则便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儒、道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其文化因子已深深地焙在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之中。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占主体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文化的内容一般说来可划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文化;二是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二是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认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有着深厚的根基。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虽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华,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遗产,使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认为用于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传统文化精华是: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人们在现代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勇于拼搏,全力开拓。第二,先义后利的精神,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在平等、公正、诚实、道义的前提下追求利润。第三,求是务实的思想,脚踏实地地搞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第四,“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坚决抵制欺诈、坑害、挖墙角、使诡计、不正当竞争、不讲信誉等现象。在人际关系方面,“和谐’’的环境有利于 经济增长,稳定的政治局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和心理品质,它形成于以往的岁月,却渗入了每一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凝结着每一时代人们的思想结晶,包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创新和发展,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于未来的一种价值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活力,才得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历久不衰,生生不息。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吸收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厚土,又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与精神。它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闻发与新运用,又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既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又给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它必将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

篇7: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摘要:

茶文化起源与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贯穿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它的足迹伴随着中国的成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而茶道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关键字:

茶,茶文化,历史,发展,感悟,茶道,茶与健康 引言: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正文:

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对茶道和茶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人们都承认一个事实,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道的环境也一定要清雅幽静,亭台楼阁,松间竹下,茶室庭院,使人陶醉其中。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使修身养性,身心开阔,达到强身健体,净化心灵,预防疾病的作用。有学者说:‚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名人对茶都有特殊的偏爱,乾隆嗜茶成癖,曾风趣地说出戏语:‚君不可一日无茶‛;孙中山以茶代酒,他对祖国茶叶评价颇高;鲁迅饮茶着迷,他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而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是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意义。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更走向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沉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体现了中国如茶般浓郁的人文精神。

2.茶文化之美

(1)儒释道合一。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人们通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上层的茶文化来源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民间还有许多敬茶习俗,以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因此茶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同时茶文化又是一种怡情文化,人们可以以茶自娱,观看茶艺表演,进行茶文化旅游等。近年来兴起的茶文化节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即体现了以经济为目的的功利性,又体现了娱乐性。

3.茶文化之核心——茶道

‚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体现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他就像血液一样在中国人的心中流淌着一千多年。随着血脉的延续,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百折不挠,反而激发后人度过艰难险阻,成为现在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世界强国。

‚和‛中国茶道的本源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

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是: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是: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是: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4.茶与健康

由于茶具有防止人体内固醇升高,有防治心肌梗塞的作用,茶多酚还能清除机体过量的自由基,抑制和杀来病原菌。此外,茶还有提神、消除疲劳、抗菌等作用。还可以净化水质,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因此,在当前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城市居住的人们,更应经常喝点茶。饮茶的好处很多,概括起来有13条:

1茶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

2茶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112055142 工商管理学院

11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

檀艺源 3饮茶对预防龋齿有很大好处。据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儿童经常饮茶龋齿可减少60% 4茶叶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5茶叶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6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茶叶的抗老化作用是维生素E 的18倍以上。7饮茶有延缓和防止血管内膜脂质斑块形成,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脑血栓。8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

9饮茶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特别是乌龙茶对此效果尤为明显。10饮茶可以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11茶叶所含鞣酸能杀灭多种细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发生的肠炎、痢疾等。12饮茶能保护人的造血机能。茶叶中含有防辐射物质,边看电视边喝茶,能减少电视辐射的危害,并能保护视力。

13饮茶能维持血液的正常酸碱平衡。茶叶含咖啡碱、茶碱、可可碱、黄嘌呤等生物碱物质,是一种优良的碱性饮料。茶水能在提内迅速被吸收和氧化,产生浓度较高的碱性代谢产物,从而能及时中和血。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

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6.对茶文化的感悟

茶是需要用心去品的。品茶是一种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升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其核心为和,具有深远的哲思。有人说,中国人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茶文化渊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饮。

参考文献:

[1]董捷沈国斐卢静.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01)

[2]朱妤微.融入民俗元素-让茶文化走向世界[N],杭州日报,2009-4-22(A7版)[3]为什么要举办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EB/OL],[4]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02)

篇8:浅谈对档案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档案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档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如果将这个过程进行划分的话, 积累和创造是其两端, 居于中间的是人们对已积累起的文化成果的学习、掌握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也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档案和档案工作既存在和发生于文化的全过程中, 同时也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 人们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作为档案留存下来, 这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其次, 人们积累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存历史, 深化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 并在档案中获得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来指导实践。再次,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它需要新的发明和创造, 但这种发明创造必须要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才能进行, 档案就成为一种知识基础为人们的发明创造提供基本原材料。在社会文化还不十分发达的时期, 档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居于此种地位的并非只是档案一种, 曾先后出现了图书、文献、资料、情报等载体形式, 与档案一起共同承担着文化载体的职能, 档案作为文化载体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档案的地位会被替代。因为档案是在人们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和形成的, 它以确凿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性、唯一性、可靠性、真实性和再现性傲视其他文化载体, 它的特性是其他文化载体无法替代的。

二、档案文化结构表现形式

档案文化结构包括档案观念以及档案行为, 其中档案观念是其核心。

1. 档案观念。

它主要包括档案管理活动的历史传统、档案价值和档案意识。档案活动的历史传统, 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关于档案活动的观念, 它仍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影响着今天档案活动的原则与方法、形式和习惯, 使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稳定性。档案价值是档案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引导着人们从事档案管理活动的方向与步骤, 思考着档案管理活动的动机与效果。

2. 档案行为。

它是档案行为方式的产物, 它可以分为档案形成阶段成果、档案管理阶段成果、档案利用阶段成果以及档案编研开发阶段成果。这些成果反映了人们对档案现象认识的新发展, 也为人类进一步从事档案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档案文化现实价值表现

1. 研究人类历史。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档案就是它的记录和见证。档案文献的保存与发现为解开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有力佐证。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史料是不行的, 没有历史事实就谈不上进行历史研究, 而在所有史料中最系统、最完整、比较可靠、又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档案。档案史料是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档案编修成史志, 可以使档案的社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既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史学界广泛利用档案的需要, 又能使档案得以长期保存。“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是古人利用档案进行文献编纂的经验, 如果缺少了档案记录的主要事实, 史志则庸俗而无价值, 因此说, 档案是地方志所需资料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 档案不仅忠实地记录并再现了人类文明的全貌和过程, 而且它还具有延续人类历史、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 所以说档案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

2. 传承人类文化。

档案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档案馆可以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介绍档案馆的情况, 公布有价值的档案, 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可以通过学校师生参观展览、举办展览、档案知识讲座、录制专题片等方式使档案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起来, 通过展览向社会广泛传播民族历史与文化, 大力开发档案休闲方式, 以多种形式增加社会公众接触与了解档案的机会。同时, 档案本身所记载的历史可为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文学创作可以到档案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首先, 档案可以作为描述对象的依据。文学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的, 取材于档案或以档案为事实根据的文学创作, 其作品的感染力一般较强。其次, 利用档案创作是启发创作构思的一条捷径。档案所反映的史实, 能对作品的取材、情节构思起到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档案还可作为文艺评论的有力佐证。当观众观看影片时, 对有些历史题材的影片所反映的某些内容、史实的真实性产生疑问, 需要解答时, 往往离不开历史档案的查阅。

参考文献

[1].陈愚.从档案文献编纂看中国档案文化的若干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 2004.4

上一篇:招聘会活动评估报告下一篇:大班美术《创意彩条装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