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2024-05-07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精选6篇)

篇1: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构建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张赤旗

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增加信贷投入。农业贷款风险大,没有相应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贷款投放后劲不足。我们通过对吉林省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的研究,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完善农业贷款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建立完善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农业信贷风险大。农业自然灾害一方面导致农业生产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导致粮食减产,直接影响农业贷款的回收。抵押物的缺失,使涉农金融机构只能发放信用或联保贷款。但担保主体与贷款主体经济状况类似,生产经营活动类似,风险同质性强,分担风险的作用有限。较低的文化素养和社会信用文化缺失,使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诚信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金融企业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农村的逃债、躲债和赖债现象还比较严重,但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农业贷款管理难度大。农业贷款具有小额、分散、贷款成本高、管理难、费用大等特点。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县级以下有1566家机构,信贷人员5434人,人均管理贷户496.7户,人均管理贷款968万元。为管理贷户,信贷员每人日均行程40公里,费用35元。

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不完善的表现

担保机构缺失,担保机制不完善。与农村的现实需要及相对完善的城市信贷担保机制相比,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差距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担保资源不足。一是保证人的担保能力有限。二是农村融资担保机构缺乏。三是农村担保物范围狭窄。四是处分担保财产受限。

相关服务待完善。一是政府确权登记滞后。吉林省从2007年11月开始在省内10个县进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共签订各类承包经营合同49.1万份,目前仅发放林权证36768本。二是为农村抵押物提供评估、流转服务的中介机构少。

银行担保方式创新不足。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了信贷管理考核力度,基层机构没有信贷创新权力。同时,金融机构存在不动产抵押偏好,与担保组织的合作不主动,限制了这些机构功能的发挥。

农业保险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门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二是保险费率较高。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点多面广、单位价值小,定损难度高,赔付率大,使得农业保险业务往往处于保本经营甚至亏损状态。

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不完善的负面影响

由于风险分摊机制不完善,涉农信贷机构只能自己设法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农业贷款利率高启。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联保贷款利率为基本利率的2.3倍(12.213%),农户信用贷款利率为基本利率的2.2倍(11.7%),抵押、质押贷款为基本利率的2倍(10.62%)。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利率为基本利率的130%,高于其他贷款利率水平。

贷款强制保险行为的出现。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必须参加一份70元的人身意外险。虽然贷款附加保险为农业贷款提供了一种经济补偿机制和避险机制,但参保后贷款风险降低但相应的贷款利率却没有下降,借款人参保意愿低。

慎贷现象普遍存在,投放后劲不足。农业贷款的高风险和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使各涉农金融机构“慎贷”、“惧贷”。2010年年末,吉林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同比少增23.1亿元,增幅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据了解,农业贷款投放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近两年自然灾害频发,贷款风险增大,风险补偿缺失,抑制了放贷积极性。

建立完善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的建议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具体落实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农村金融的税收优惠。免征政策性农业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和地方基金,降低商业性农业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税率和农村金融机构所得税税率,金融机构对减征的税收资金增提贷款损失准备或补充资本金。

二是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目前吉林省农村市场利率平均水平在8%-13%之间,建议按照农业贷款借款人实际承担的利率相当于或低于城市贷款利率水平的目标,给予贷款额度3%-5%的财政贴息。

三是兴办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建议在粮食主产区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比例注资,以中央财政为主,成立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建立农户贷款担保基金。

构建农村金融风险消化转移机制。一是加快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议政府在建立农业保险体系中担负重要责任,在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上的支持、经济上的优惠和行政上的保护。首先要尽快对农业保险进行立法;其次是因地制宜地探索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开始可以考虑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协议代办农业保险,在财政、市场等条件成熟时组建国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再次是给予经营公司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管理费用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最后是建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府独资的再保险公司,或者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相结合的优惠型农业再保险机构,并多方合作积累巨灾风险基金。

二是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如建立农村抵押物流转机构,培育农村抵押物流转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改善市场结构,遏制市场操纵行为。

三是以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为主,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目前吉林省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对农户陆续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农业机械、林权、粮食直补资金抵押贷款试点。

增强涉农金融部门的风险分担与补偿能力。一是通过增强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间接提高其风险承受能力。可以考虑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农村中小储蓄存款免征利息税和实行差别利率,允许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央行基准利率。此外,要规范和稳定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本金,拓宽多元资本金融资渠道

二是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制度。通过立法扩大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开办农业贷款保险,保险对象可以是借款方,也可以是贷款方,如果是借款方参加保险,可以采用降低借款利率的形式使借款农户不至于增加借款成本,提高其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三是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市场利率定价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依据农业贷款成本、利润目标、风险因素等,综合考虑贷款对象的承受力,确定农村市场各方主体多能接受的利率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分担化解贷款风险中的作用。

四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创新,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的开发与推广力度,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性。

篇2: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循环增值能力,缓解文化企业贷款困难,根据《江苏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116号)、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常发〔2011〕36号)和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常州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常文改字〔2011〕1号)规定,决定设立常州市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为确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高效、规范运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在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是信用保障资金,主要用于政府推动银行加大对常州文化企业的贷款,对合作放贷银行为文化企业贷款所产生的损失进行补偿,为文化企业承担有限代偿责任。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三条 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四条 市委宣传部和市财政局是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主管部门,负责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计划审批和使用监督,组织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规模增减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章 运作方式

第五条 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确定合作银行并签订合作协议,向合作银行存入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合作银行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存入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并提供不低于15倍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数的贷款额度。

第六条 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使用遵循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原则,贷款风险由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合作银行共同承担,具体承担比例、操作办法另行商定。市财政局承担的贷款风险补偿最高额度以存入合作银行专户中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余额为限。

第四章 支持对象

第七条 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支持常州市区范围内的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潜力大、示范性强的文化企业(以下简称贷款申请人)。

第八条 贷款申请人应是在常州市区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团队应具备较高素质及与完成项目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资信等级较高;资产负债率低于60%。

第九条 贷款申请人须为文化类企业法人单位或企业化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

第五章 项目立项

第十条 贷款申请人向企业注册所在地宣传部门提出申请,市委宣传部汇总辖区宣传部推荐名单,并会同市财政部门对贷款申请人及其项目进行初步筛选,择优向合作银行推荐,提出需支持的企业名单。贷款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材料:

1.申报表,包括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相关批文、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项目预算(决算)支出明细情况表;

3.项目单位近两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银行贷款证明以及报表附注说明等;

4.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 合作银行按银行贷款程序对贷款申请人进行独立审核,单位及其个人信用将作为贷款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并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每个贷款申请人贷款额原则上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

第十二条 合作银行审核认为可以贷款的项目,由合作银行与贷款申请人签订贷款合同等相关协议,并根据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件发放贷款。

第六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 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和合作银行建立信息沟通和管理协调机制,共同做好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工作。合作银行应按月向市委宣传部和市财政局报送贷款单位相关报表,合作银行负责对贷款合同执行情况和资信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四条 贷款单位应遵照合同规定,保证贷款使用符合要求,按期还贷付息。

第十五条 贷款单位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合作银行应核实贷款单位的还贷能力,并及时通知市委宣传部和市财政局。对贷款单位确实无法及时足额还贷由合作银行列入不良贷款,经市委宣传部和市财政局审核,按规定报经批准后,方可在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中按具体商定的比例与合作银行共同分担不良贷款。合作银行按照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贷款单位追偿,追偿资金扣除诉讼等实现债权的费用后,充实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第十六条 合作银行应加强对项目贷款的监管,承担不良贷款的追偿责任,减少风险补偿资金损失。

第十七条 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单位若有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或在日常管理中不按管理要求提供完整财务报表、项目进展报告等材料,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及合作银行有权提前终止和追回贷款单位的贷款,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

第十八条 经合作银行催告,到期恶意不还款的贷款单位,取消其申报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资格。发生代偿的贷款单位2年内不得申报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合作银行根据有关规定记录贷款单位的不良信用并按合同通过法律程序追偿其欠款。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篇3: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近年来, 贵州的科技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2008年-2013年间通过支撑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 贵州省累计投入科技资金56.89亿元, 实施项目带来新增产值年均增长10.41%, 净利润年均增长28.01%。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87.86亿元, 同比增长26.7%。但从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来看, 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 科技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仍不足, 要想实现贵州经济的腾飞,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为活跃、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实体, 因此, 贵州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将取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1 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与成因

随着国家对科技产业发展的大力推动及一系列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相继颁布实施, 科技型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但从政策的推行效果来看, 绝大多数金融资源都流向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型科技企业, 像贵州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难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在贵州94.4%的中小企业现阶段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2011年以来92%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向银行申请过贷款, 但贷款获批的比例不是很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 在可以得到银行贷款支持的情况下, 放贷过程中的担保、承兑汇票及保证金等相关手续的存在, 使得银行贷款融资的综合成本达到12%以上, 大部分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融资成本。银行的信贷供给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 这已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致命因素, 也是制约贵州实体经济成长的关键因素。这当中除了贵州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外, 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关系极为密切。

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轻资产

在贵州, 目前金融机构信贷模式仍以传统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为主, 而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基于技术和知识发展起来的, 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高。企业最核心的资产就是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等软资产, 缺乏可以抵押的有形资产和固定资产, 这使得银行在无实物抵押的情况下不愿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而企业的生产设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又存在着价值不确定性、估价困难、处置不易等问题, 使得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难以掌控和化解, 信贷投放动力明显不足。

1.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大多具备发展迅速、经济活力旺盛、创新力强的特点, 但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注册资本少, 自有资金不足, 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人员变动频繁等问题, 经营稳定性较差。同时, 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少抵押的状况, 又表明了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可以说在信贷市场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远远高于其他企业, 毫无融资优势可言。出于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考虑, 金融机构在贷款业务上必然更倾向于风险低且稳定的其他类型企业。

1.3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短期投资效益不显著

虽然从长远意义上来说,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新亮点, 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短期内对贵州经济的提振作用远不如扶持商业、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成效显著。而且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来看, 无论是在初创期还是成长期、成熟期都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 对于金融资源原本就比较稀缺的贵州金融机构而言, 更不会将需要长期大量投入而短期内又得不到很好经济回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总的来说, 主要是风险因素的存在使得贵州金融机构不愿意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消除了贷款的风险因素, 也就打消了银行的后顾之忧,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就能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因此,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成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是以一套行之有效的, 能最大限度地弥补银行已发生的信贷损失的规章制度为核心内容的运作机制, 是消除信贷资产存量风险的有效手段。为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良好运转, 在构建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之前, 我们先来学习和借鉴一下国内外科技金融持续发展的经验模式, 这对保障贵州科技金融事业稳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经验

2.1 国外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

2.1.1 美国的硅谷银行模式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 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科技银行相互联动的较为成熟的金融科技创业市场。硅谷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商业化运作的科技银行。它主要服务于软件与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新兴行业, 客户主要是风险投资机所投资的科技企业。一方面, 硅谷银行以低利息吸收风险投资机构或企业客户存款, 再以较高利息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 从而产生高的净利息差, 保证了银行传统的债权收益;另一方面, 硅谷银行直接或间接投资科技型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 分享科技型企业的股权增值收益。同时, 硅谷银行要求其发放贷款的企业必须将资金存放在硅谷银行, 从而可以有效地监管的企业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凭借在熟悉领域的专家团队以及与风险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 硅谷银行成功获得了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溢价, 并实现了相应的风险控制。

2.1.2 英国的科技担保模式

2009年, 英国政府提出企业融资担保计划 (EFG) , 为具有轻资产特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担保, 营业额在2500万英镑以上的企业在政府担保的前提下, 可贷款1000英镑到100万英镑不等。对于逾期未支付贷款的科技企业, 有权获得商贷利息作为补偿。同时对于个人及法人组织根据其投资与社区金融机构的资金多少, 有不同额度的税收减免, 从投资之日起四年内每年减免5%, 这就为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从而保证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

2.1.3 日本的风险投资模式

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较大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 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 风险投资开始在日本出现, 20世纪末, 日本建立和完善了二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相应降低了市场准入条件, 畅通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大大提高了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风险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成为推动日本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创业投资市场, 以及完善的信用评估和知识产权估价机制, 再加上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为数众多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因素保证了上述发达国家金融与科技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然而,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投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科技信用体系也不完善, 这使得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目前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 金融对科技的支持主要还是依靠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为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分散银行科技贷款的风险, 各地纷纷建立了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2.2 国内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

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进行补偿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贷款风险直接补偿模式, 即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净增额的一定百分比对银行进行风险补偿, 这是地方政府最常用的融资风险补偿模式。具体做法是如果银行发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形成了坏账, 政府要承担贷款损失的20%-40%, 以减轻银行的损失。

第二种是贷款贴息模式, 即地方政府针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直接进行资金补贴。具体做法是银行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发放一笔贷款, 就可以获得政府部门支付的1%-2%的额外利息, 提高银行贷款的收益, 从而鼓励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提供信贷资金的支持。

第三种是贷款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模式, 即各级地方政府对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新增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具体做法是如果担保公司愿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担保, 政府给担保公司1%的风险奖励。通过担保公司的担保, 分散银行的科技贷款风险, 间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

这三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 无论是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利息补贴、损失补偿还是风险奖励, 其最终目的都是鼓励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提高金融对科技的支持力度。

3 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设计构想

借鉴国外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 同时参考目前国内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普遍做法, 再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征, 对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作出如下构想。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的构成

积极探索建立“省市财政出资为主, 区县财政出资为辅, 镇 (街道) 财政为补充”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分担机制。一方面各级财政共同出资有利于扩大风险补偿资金来源, 保证风险补偿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可以推动各区县政府加大对本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培育力度, 共同创造有利于贵州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融资环境。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的支持对象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支持对象必须是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其主营业务符合贵州省产业发展导向, 主要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处于创业期或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 贵州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装备制造业、民族制药、化工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3.3 科技评估体系的搭建

由省科技厅、财政厅、工商局、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科技专家评审工作组, 对区域内有融资需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审核遴选, 建立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录库”, 只有进入目录库的企业才能成为银行的贷款对象和信贷风险的补偿对象。同时与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合作, 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财务数据、偿债能力、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相应的综合判断和分析, 形成信用评级报告, 为银行贷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政府部门遴选企业重点考察项目的先进性和企业生产活动中科技含量的判定, 评级机构则重点考察贷款企业的市场发展前景、盈利能力和贷款资金的稳定安全, 两者相互补充, 尽量解决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4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是核心资本的特征, 对已获得优质知识产权、发展前景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具体运行过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 经过审查同意进行担保后, 担保公司与企业签订担保协议, 企业将知识产权质押给担保公司, 并在知识产权局办理质押登记。然后, 担保公司将担保金存入银行, 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

3.5 科技保险的介入和推广

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高新技术企业财产险、高管及核心研发人员团体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在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经营模式中引入保险公司这一风险分担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投保科技保险, 降低企业的贷款风险。考虑到保费支出会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本, 为鼓励企业购买科技保险, 省政府可以对投保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的保费补贴, 并配合科技保险保费按照150%的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税收政策。

3.6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的管理和运营

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在贵州省政府指定的银行开立独立账户, 实行专款专用。原则上基金只能用于补偿银行的贷款损失, 其收益也只能用于充实基金。基金由省科技厅主管, 负责基金的审批和使用监督, 编制管理办法, 并向省政府报告基金年度使用情况及效果。省审计厅负责基金的专项审计工作, 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

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的具体操作过程为:首先, 由科技专家和信用评级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科技评审和信用评级;经过评审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向银行申请贷款和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 由担保公司和银行对企业进行调研审核, 形成调研报告;在担保公司同意提供担保、银行同意放贷后, 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分别签订《借款合同》、《保证合同》,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签订《担保协议》, 然后银行对企业放贷, 同时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购买相关的科技保险产品。若贷款到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能还款, 首先由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对企业进行保险理赔, 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然后由银行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抵押变现、担保追偿, 这是风险补偿的第一道防线。最后剩余的贷款损失由银行提出申请, 省科技厅进行审核后, 用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进行代偿。

篇4: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迫在眉睫

(一)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贷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三农”信贷的主要还款来源是农业生产,但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农业要依赖于水、土、日照、气温等天然资源的配置。人类到目前为止,对天然资源的配置,只能适应,不能整体改变,由于天然资源的影响,农业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性。农业自然灾害一方面导致农业生产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导致粮食减产,直接影响农业贷款的回收,存在着巨大的自然风险。

(二)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风险较大

当前,一些地方的信用环境不够理想,部分农民信用观念较差。同时,农业贷款多采取信用、保证和联保方式,虽然方便了农户,但与抵押担保方式相比,存在对借款人还款约束力差的问题,部分农户容易产生失信行为。如:部分贷款户虽有还贷能力,但与失信农户相互攀比,坐等观望,长期拖欠本息不还;有的农户受别人唆使冒名贷款或为不具备贷款能力的农户提供担保;还有的农户虚构贷款用途骗取贷款,改作他用。

(三)农业贷款规模过大,与信贷管理力量不相称

农业贷款超常业务量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人员偏少的矛盾较为突出。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县级以下有1566家机构,信贷人员5434人,管理有贷款的农户267万户、农村个体工商户7405户、农村经济组织7399户,农村工商业14119户,人均管理贷款户496.7户,人均管理贷款968万元。为管理贷款户,信贷员每人日均行程40公里,信贷人员明显不足。

(四)农业贷款担保机制不到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与农村的现实需要及相对完善的城市信贷担保机制相比,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差距明显。一是农村担保资源不足。一方面,农村保证人的担保能力有限,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收入不稳定,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不足,难以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保证人;另一方面,农村担保物范围狭窄,宅基地和房屋是农民的主要财产,以其提供担保受到法律禁止或者限制,而牲畜作为担保物又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广泛认可。二是担保的社会服务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府等职能部门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与农业贷款新政策相适应。三是银行担保方式创新不足。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了信贷管理考核力度,基层机构没有信贷创新权力。同时,金融机构存在不动产抵押偏好,对其他担保方式审慎有加,与担保组织的合作不主动,限制了这些担保机构功能的发挥。

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农村金融风险消化转移机制

一是加快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使农民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失能尽快得到合理补偿,加快恢复生产能力。鉴于农业保险利润少、风险大、运作困难的实际,政府应该在建立农业保险体系中担负重要责任,在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上的支持、经济上的优惠和行政上的保护;二是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如建立农村抵押物流转机构,培育农村抵押物流转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改善市场结构,遏制市场操纵行为;三是以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为主,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目前吉林省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对农户陆续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农业机械、林权、粮食直补资金抵押贷款试点。

(二)做好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防范农业贷款风险的基础,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信用村镇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要通过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大失信成本,打击农村恶意逃废债现象,提倡守信履约的道德风尚,促进农村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

(三)优化农业贷款管理体系,提高管理人员能力

建立科学的农业贷款管理体系,用科学的方式和科技的手段对农业贷款的发放、使用和回收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起到为农民服务的带动与辐射作用。首先,要创新农业贷款的管理手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信贷管理系统。涉农金融机构要利用现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建自己管理严密的农业贷款管理系统,实现全省贷款管理的一体化,使每一家有贷款或担保的农户资料都能通过管理系统查询获得,从而可以对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杜绝冒名顶替、超额贷款等问题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农业贷款发放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要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使之真正成为信贷管理的助手,为农业贷款管理提供详细可靠的信息。其次,要加大对农业贷款信贷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来操作,因此加大对农贷信贷员的培训力度势在必行。特别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在传统的包片管理模式上寻求管理上的创新,增加信贷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时间内农业贷款的管理效率。再次,为解决农村信贷人员不足问题,可聘请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干部为农业贷款协管员,协助各涉农金融机构管理好农业贷款。

(四)要建立农村担保体系,构建农村金融风险消化、转移和承受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和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二是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改善市场结构,遏制市场操纵行为;三是以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为主,有序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

篇5: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字体:大 中 小】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我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困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苏府〔2009〕156 号),设立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风险补偿资金)。为确保风险补偿资金的高效、规范运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办法所称的风险补偿资金在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中列支,首期资金为5000万元。

第三条 风险补偿资金是信用保障资金,主要用于推动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对放贷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所产生的损失进行补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有限代偿责任。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四条 风险补偿资金由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管理运作,设立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第五条 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是风险补偿资金的主管部门,负责风险补偿资金计划审批和使用监督。

第三章 运作方式

第六条 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确定合作银行并签订合作协议,向合作银行专用账户存入风险补偿资金,合作银行应按国家有关管理制度处理存入的风险补偿资金,并提供不低于10倍风险补偿资金数额的贷款授信额度。

第七条 合作银行发放贷款总额最高以授信额度为限,并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利率,结合市场因素给予优惠的贷款利率。

第八条 风险补偿资金使用遵循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信贷风险由风险补偿资金、合作银行共同承担。信贷风险补偿最高额度以存入合作银行专户中风险补偿金余额为限。

第四章 支持对象

第九条 风险补偿资金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项目产业化,项目的技术领域属于高新技术领域,优先支持国家、省、市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项目产业化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

第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在市区注册,信誉良好,具有组织实施项目的研发能力、创新管理人才团队和一定的经济规模,属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第五章 项目立项

第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申请贷款应向市科技局提交申报书等相关材料。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择优确定贷款项目。

第十二条 合作银行按银行贷款程序对贷款项目承担单位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和贷款额度,每个项目贷款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

第十三条 经合作银行审核同意贷款的项目,由合作银行、项目承担单位和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签订贷款合同等相关协议,合作银行根据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件发放贷款。

第六章 项目管理

第十四条 市科技局和合作银行建立信息沟通和管理协调机制,共同做好风险补偿资金项目的管理工作。市科技局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项目进展情况的跟踪管理,合作银行负责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贷款合同执行情况和资信情况的检查。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遵照合同规定,保证贷款使用符合要求,按期还贷付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管理者个人信用将作为贷款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

【字体:大 中 小】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合作银行应及时通知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并联合核实项目承担单位的还贷能力。对项目承担单位确实无法还款并列入不良贷款的,经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审核后暂由风险补偿资金代偿,合作银行按照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承担单位追偿,实际发生的贷款损失根据贷款合同等协议的约定在风险补偿资金中支出。

第十七条 风险补偿资金支付的贷款损失经市科技局、财政局审核同意后,在风险补偿资金中核销。具体核销办法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和合作银行另行约定。

第十八条 合作银行加强对项目贷款的监管,承担不良项目贷款的追偿责任,减少风险补偿资金损失。

第十九条 风险补偿资金项目承担单位若有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或在日常管理中不按管理要求提供完整财务报表、项目进展报告等材料的,合作银行、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有权提前中止和追讨项目承担单位的贷款,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

第二十条 发生代偿的项目承担单位3年内不能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恶意到期不还款的单位,取消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资格。合作银行根据有关规定记录其企业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管理者个人的不良信用并按合同通过法律程序追偿其欠款。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篇6: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效果分析

近年来,为积极发挥财政杠杆对金融业发展的撬动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大对中小企业、科技项目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的措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了对贷款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有力了促进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风险补偿机制建立的基本情况

今年初,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经济主管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鼓励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意见,部门分别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财政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江苏省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扬中市委市政府也分别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创业加速工业发展意见》和《扬中市下岗失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对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作为了制度性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村金融机构按贷款月均余额的5%%进行奖励,并对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以及农村信贷联保体的新增贷款按照%进行奖励补偿,用于补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准备金。

2.农民创业担保贷款。对农户创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或开办一定规模的种养殖项目对金融机构按照新增农民创 业贷款的基准利率的50%进行奖励补偿,同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月均余额的基准利率的20%进行奖励补偿。

3.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要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余额要比上增加,对涉农贷款新增额的2%给予奖励,用以充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准备金。

4.对金融机构增加科技项目和小企业贷款建立风险补偿奖励资金。对列入国家和各类省级科技项目按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科技贷款的1%进行补偿奖励。对年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在金融机构融资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由省财政厅根据当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申报的新增小企业贷款总量予以确定。

5.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风险补偿。省财政厅按所提风险準備金的20%給予補償,按月均担保余额的5‰进行风险补偿。

6.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

二、风险补偿机制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各金融机构发展民生金融、普惠金融的积极性。通过对银行机构发放的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可以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和成本,充分调动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而起到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额度的刺激作用,形成政府、银行、农业经营主体资金供求三方共赢的局面,以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根据省政府风险补偿管理办法,今年我市金融机构申报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分别达到了84.85万元、45.27万元,小企业贷款新增额也达到 2.38亿元。市中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还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专营机构,开办存贷及应收账款抵押、出口退税抵押等业务,大力发展惠农卡、贷捷通等金融产品,进一步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增强各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了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满足了贷款薄弱环节的有效信贷需求。一是有利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设立,增强对三农支持力度。风险补偿办法中对设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涉农担保公司及开展相应涉农贷款业务建立了奖励政策,有利于调动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支农工作的积极,增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市盛大小额贷款公司积极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户提供信贷支持,贷款余额达6503.2万元,累计贷款284户,累计发放1.88亿元,实现利润249.9万元。较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增强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实力,促进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有利于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基本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进一步降低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涉农贷款的发放。据统计,今年1-6月份,我市涉农贷款余额达 亿元,比年初增加 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 %。3.促进了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有效结合。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可更为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能更为直接地提高农业贷款的可获得性,能够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投入撬动银行更多贷款发放,更有助于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风险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财政资金的适当投入,引导了金融机构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健全了风险防范体系,促进了金融改革与创新,鼓励和支持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及其他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1.部分补偿政策执行不到位。在风险补偿资金的拨付上,由省财政直接支付的大都能直接拨付到各金融机构。但是由县财政负责支付的风险风险补偿金由于受地方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县一级财政对风险补偿金持消极态度,风险补偿金并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单位账上,使得有关政策并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如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2008年底担保总额达到了 亿元,按其月平均担保余额的5%%给予风险补偿,地方财政应支持 万元,但至目前,实际支付仅 万元,尚有 万元资金缺口,给其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风险补偿项目发展缓慢。由于涉农贷款成本高,收益小。农业目前仍然是弱质产业,涉农贷款风险大、成本高,使涉农贷 款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动力。一方面,农民埋怨贷款难、程序复杂、利率高,很多人难以从银行借款。另一方面,银行机构认为农业生产成本高,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此外,由于借款主体农民较为分散,单笔借款金额相对较小,多为几千元,贷款的经营管理成本较高。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农业对银行资金的吸引力,也就产生了贷款难和利率高的问题。同时,金融创新不足,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据了解,我市农民创业担保贷款由于面临手续繁琐、经营风险大、信贷问责机制等问题,该业务开展裹足不前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3.风险补偿的手段略显不足。目前,风险补偿主要集中在财政贴息和对涉农贷款增量的奖励上,还不能综合运用税收优惠、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给予风险补偿,对一些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涉农项目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形成损失时,风险补偿就显得微不足道,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动力。

4.风险补偿机制还不够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步及面广,仅仅依靠财政的力量是难以做到位的,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当前,就我市来讲,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健全,地方性的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尚不健全、农业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农业保险的范围还不够广,农户企业联保贷款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这 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风险补偿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的建议

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必须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发挥地方财力激励作用,按“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加大对银行服务、中小企业、“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形成财政铺路、银行下乡的良好运行机制。

1.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为财政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提供良好环境。一是建立由财政、金融主管部门、农业、科技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参加的政策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策沟通协调。二是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继续开展创建农村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加大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功能。进一步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努力培育农户的诚信意识,创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三是金融机构也要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要真正了解农民、接触农民,开发的产品应符合农民的需求特点,对政府有规划、财政有投入、资金有保障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项目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要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业务的全面发展。

2.建立农村担保机制。建立地方财政支持金融创新、分散风险的平台。要全面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大力推行农户企业联保贷款、房产设备抵押贷款、存单债券质押贷款等担保抵押贷款方式,努力降低农村信贷的风险系数。健全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营运规则,建立县(市)级农业担保体系,规范信用担保机构运作机制,为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农村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实行税收优惠待遇。用税率杠杆鼓励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可根据各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实际情况核定优惠税率,如对符合国家政策的涉农贷款,财税部门可分档次对其实行优惠税率直至全免。二是进一步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为支持金融机构将贷款投向涉农项目,可考虑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三是实行财政专项补贴。地方财政每年要预算安排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对一些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涉农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进行风险补偿,要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及时、足额将风险补偿金及时发放到有关单位。四是建立企业互保制度,对具备一定规模和资质的企业自愿组成协作圈,在贷款额度超过一定数量的时候,缴纳一定的互保资金,在贷款出现风险时,在划定的协作圈内进行一定的风险金赔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相关文章:

信贷风险分析评价机制07-08

信贷风险银行信贷论文04-19

信贷风险银行信贷论文提纲11-15

农村信贷风险05-24

信贷风险模型05-20

信贷风险系统07-01

防控信贷风险08-05

防范信贷风险05-12

信贷风险防控05-13

信贷操作风险06-01

上一篇:生活数学教学的沃土下一篇:100古诗词背诵验收测试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