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2024-07-16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共8篇)

篇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XXX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工作总结

2006年,我区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重点,以做好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监督等为主要内容,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扎实有效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组织机构

区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依法行政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区主要领导曾多次在政府常务会议和区长办公会议上强调,要求全区各部门以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体系和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依法行政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及时调整成立XXX区依法行政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府法制办,具体负责指导、督察全区的依法行政工作的落实。

二、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一)落实自治区、市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精心部署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根据自治区、市政府法制办的要求,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在XXX区行政执法机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按照“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的要求,分阶段、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以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XXX区依法行政工作。

(二)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本部门“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能,认真梳理执法依据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变化较为频繁,区政府法制部门坚持把执法依据梳理作为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在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执法主体的同时,要求各执法单位将执法依据的废止、更新、颁布等变化情况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文本及时上报,对各执法单位的执法依据进行了再次梳理,确定依据311项。

(三)依法分解执法职责、量化考核目标

按照实行执法责任制的要求,各执法单位对执法职责进一步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个科室和执法人员,使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程序、职责范围和执法责任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制作了本单位执法程序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制作使人一目了然,既明确了执法内容、执法范围、执法种类、执法岗位职责、执法岗位标准和执法岗位依据,又使法律赋予的每一项职能都落实到各科室、细化到具体执法岗位,确保对考核目标的量化准确。

(四)建立配套制度,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的建设是完善执法责任体系的基础。在区法制部门的指导下,各执法部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如参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各行政机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行政机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各部门相继制定了行政执法人员岗位责任制、行政执法程序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评议考核制度等配套制度,为行政执法提供了制度保障,切实做到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用制度推动工作。

(五)健全科学考评机制,促进XXX区依法行政工作跃上新台阶

年初,根据自治区、市人民政府要求,区法制办积极与区考核领导小组协商,将区各行政执法部门的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各行政执法单位也制定了切合部门实际的考评办法和细则,使区各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真正受到监督和约束。

三、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 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了行政许可事项的公示、档案管理、执法文书是否规范合法、配套制度的建立等。同时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实施主体是否合法、是否依法收取费用、是否履行监督职责等方面也进行了督查。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提出整改意见。对问题较严重的部门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并适时复查,做到了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从而规范了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提高了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如对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在现场执法中执法票据和区文化旅游局执法文书不规范等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尤其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隆湖经济开发区在交由XXX区管理后,存在事权不清,在推行执法责任制的工作中无所适从,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行政执法也只是变成了单一的说服教育,影响了该地区的行政管理效果。针对问题,区法制办与区编办联系,结合三定方案和市政府有关文件,帮助他们完成了执法责任制落实工作,也使隆湖经济开发区相关职能部门明确了职责和执法权限,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

执法责任制能否落到实处,依法行政的目标能否实现,最根本的在于能否建立一支政治可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公执法、训练有素、精通业务的执法队伍。由于区划调整,XXX区政府执法队伍建设任务艰巨,原执法岗位上的人员调整较多,执法证件不是过期就是失效,而且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无执法证件。为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规范化的行政执法队伍,区法制办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邀请自治区法制办的专家来我区为执法人员授课,举办了两期培训班,为98名综合执法人员换发了《执法证》,培训新上岗和无证执法人员130人,增强了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区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依法行政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个别执法单位执法主体不合格,部分执法人员存在不文明执法行为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抓好行政机关执法责任制的落实,继续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做好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备案等工作,使政府法制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XXX区政府办 2012年4月3日

篇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的指引下,我县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便群众、企业办事,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通过深入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对我县如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全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按照国务院和省、市部署要求,全面加强对全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出台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强化监督管理,大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建立和公布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协调、规范的政务服务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部署落实。2014年初,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将审改工作牵头单位由县监察局调整为县编委办后。县上及时调整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 员,组长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统一指导协调全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研究解决审改工作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程抓,做到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保证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定期研究部署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聘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专家团队,对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集体研究论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等方式进行有效解决。县审改办严格执行行政审批政策措施,对承接落实国务院、省市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程序由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意见,县审改办拟定方案,经县审改领导小组讨论,提交政府常务会审定后以县政府文件下发执行。加大思想宣传,通过县政府门户网、机构编制网、政务服务网及印制各类学习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使审改工作深入人心。

(二)推进简政放权,实现权力瘦身。在坚持全面精简和放权的基础上,实行行政审批“四减”措施,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削减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收费、缩减审批时限。十八大以来,全县先后六次公布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319项,涉及行政审批部门和单位46个,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53项,承接省市行政审批项目39项,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47项。全面清理调整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80项。对国 务院、省市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坚决予以取消,对市以上下放的审批事项全部承接新增。县政府决定取消承接的文件下发之后,各部门立即停止取消事项的审批,对承接新增的事项主动与上级部门衔接沟通,明确实施主体、承办机构、办理要件、流程和时限,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确保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接得住、管得好。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任何部门(单位)未经批准,均不得针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擅自设置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目录之外无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削减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对无实际意义、繁琐累赘的环节一律减掉,明确每个审批环节办理时间节点,能立即办理的要立即办理,不能立即办理的必须承诺办理期限。收费项目必须明确法律法规条例等依据,无依据的一律不准收费,对设定自由裁量的审批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收取;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项目,采取降低收费标准、暂停收取或取消的办法,真正让办事者省时、省事、省钱,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三)实行阳光政务,推行公开用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对于县政府决定取消调整的审批事项及时在政府门户网、县机构编制网及政务服务网予以公示,各部门对每次取消、调整的事项信息和现行审批事项的行使依据、办事流程、办理时限、是否收费等情况通过本单位网站、政务大厅电子 政务平台、编印事项告知单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同时对政务大厅办理事项的办理情况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及时公示,做到公开、透明。全面开展县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梳理审核工作,通过各部门(单位)自查清理,县审改办集中审核,经历“三审三回”的集中审核,县政府24个部门公开保留权力事项2872项,责任事项20598项,追责情形27466项。对存在的7项部门交叉事项,通过多方征求意见、召开专家评审会议,最终确定了实施主体和承办机构。

(四)健全制度机制,强化监督管控。为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机制建设,县上先后制定下发了《镇原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门职责分工》、《镇原县行政审批公开公示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办法,各部门也制定了监督管理办法,将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着力加强行政审批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县审改办与县考核局、政务中心联合定期对县、乡政务大厅审批窗口、行政审批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对存在的违反工作纪律、服务态度、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及授权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查处并限期整改。为了使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加大行政审批监督力度,县上还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

(五)加强统筹协调,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两集中两 到位”改革,在全县37个部门(单位)设立了行政审批股,实现单位内部审批权向一个股室集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县直单位所有审批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办理,目前已进驻政务大厅的县直部门(单位)24个,工作人员53名,年办件量达11万件,服务内容涉及全天侯服务咨询、督查考核管理、政务平台维护、日常业务办理、乡村政务服务等多个方面,真正实现了“四转变”,即由分散审批到集中审批、由无限时审批到即时承诺审批、由部门内分散审批到部门授权集中审批、由分散收费到窗口集中收费的转变。目前,全县19个乡镇的政务服务中心承办事项703项,年办件量21.4万件,全县共建成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220个,累计办理便民服务事项11.2万件,接待咨询服务5.1万人(次)。极大地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的距离,有效促进了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站位不高。一些部门(单位)存在利益保护主义,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些应进驻大厅的单位和审批事项未进驻,一些单位存在“进人不进事,进事不批事”等问题,有些应该交由窗口工作人员办理的审批权,没有移交到位,仅仅把窗口当成单位的“收发室”和“咨询台”,存在“授权不给权”、“审批窗口”成了“受理窗口”等问题,给办事人员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2、人员管理脱节。目前,各部门(单位)派驻政务大厅的人员,其人事关系、工资晋升在原部门(单位),而日常管理则由政务大厅负责,派驻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基本与工作实绩脱节,造成派驻人员缺乏“归属感”,产生“被边缘化”的错觉。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受原部门(单位)的干扰,不能专心于本职工作。有的单位派驻大厅的工作人员轮换频繁,致使业务知识不专,服务能力不强,影响办事效率和对外形象。

3、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长期以来,各审批单位习惯于 “以批代管、只管审批”,将大量精力放在了如何实施审批,取消了多少审批项目上,对如何“简政”、如何“放权”,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方便群众办事等方面探讨不多,审批后,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着监管不力、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4、审批网络化程度不高。目前,互联网已经遍及城乡,互联网便捷、高效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有些部门只是在网络上咨询、查询、下载表格,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审批作用,一些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事项仍需到机关或大厅办理,有些审批项目审批纸质资料多、环节多、程序繁,不仅增加了办事人的成本,也延长了审批时间。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实现审批权的集中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扯社会方方面面,涉及利益群体多,行业领域广。正确引导教育广大行政干部、企业、群众从思想上深刻认识行政审批改革的时代性、紧迫性、必然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知识,使改革思想深入人心,使企业、群众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持续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使行政单位、审批项目向政务大厅集中,单位内部的审批权向审批股室集中,在大厅能办的事坚决不到原单位办,能即办的坚决不拖延。

(二)进一步完善措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督管理。通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通过完善公开部门权责清单,亮出“权力家底”和相应责任,划清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边界”。加快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进一步赋予、明确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职责,强化监管力量,出台具体监管办法,通过落实信息公示、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在持续做好“审批”的同时,特别强化审批后的监管,不但要加强对获得审批的单位或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而且要加强对行政单位实施权力过程的监督;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部门一把手对本部门行政审批负全责,分管领导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领导 责任,审批人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责任;实行审批和监管分离,防止自己审批自己监管;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对审批服务流程的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审批行为;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监管,督促窗口人员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落实服务责任。

(三)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夯实行政审批基础。要理顺政务大厅工作人员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派驻大厅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审批单位与政务中心在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管理方面的职责,在保证派驻人员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大厅要及时将考核情况、工作表现反馈原单位,以便原单位了解、掌握派驻人员的工作情况。加紧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审批“直通网”,逐步整合政务服务网、部门审批网、电子监察系统等网络系统,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事项“一网式”运行机制,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网申报、一网受理、一网办结”。

篇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为促进兽药行业更好更快发展,改革兽药生产企业准入审批制度,农业部下放了“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许可事项。按照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日前,农业部印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下放衔接工作的通知》,对“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许可事项下放承接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通知明确,自2015年2月24日起,农业部停止受理“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许可事项申请,由省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全面承接。2015年2月24日前已受理尚未办结的,农业部将于2015年3月31日前,将申请材料、办理进展情况及有关文件资料转企业所在地省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要求完成审批工作,确保不出现断档现象。农业部要求,审批标准保持“三统一”,即全国统一的兽药GMP检验验收标准、统一的尺度把握标准、统一的兽药GMP检查员遴选标准。各地要严格执行《兽药管理条例》、《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兽药GMP检查验收评定标准》及补充规定等有关规定、规范和标准,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专家从事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工作,确保工作质量,把好准入关。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 兽药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依法开展审批工作, 严格执行兽药行政审批规章制度和程序,发布办事指南、审批流程及工作规范,优化工作机制,确保审批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据了解,农业部将继续加强兽药行政许可下放承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地方切实做好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工作。对涉及地方保护、不严格审查、违规发放许可证的,将依法追究责任。经向有关企业了解,这种制度安排既让企业节约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强化了地方兽医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有利于形成更好的市场秩序。

篇4: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一、2014年上半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进展

从本届政府成立伊始至2014年6月,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468项,从中央的角度而言,改革的决心不可谓不大。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4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2014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稳增长的任务较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的需求也更加强烈。

(一)着力于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就业打造公平、高效、透明的竞争环境

2014年上半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高度重视调动企业和社会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就业给予高度关注,对企业“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三项措施:一是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方向迈进。二是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三是重点围绕生产经营领域取消和下放包括省际普通货物水路运输许可等70项审批事项,其中涉及企业主体设立、生产许可、经营范围、资本和资产处置等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关键环节的有48项(含子项)。这次取消和下放的事项集中在生产经营这个重点领域,含金量有所提高,有利于继续释放企业主体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月28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发布,指出国务院决定再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取消基础电信和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核准、取消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核准等社会关注度高、申报量和审批量大的事项,取消和下放后受益面较广。

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放宽注册资本等准入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配套监管制度,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并将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再承担创业投资企业的具体备案年检工作,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登记的创业投资企业的备案管理职能,移交至创业投资企业注册所在地省级备案管理部门。加快审核专项用于投资小微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发债申请。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各地井喷式地出现了一大批新增中小企业。

6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促进创业就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包括“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核准”“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条件的服务型、商贸企业和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免税审批”等关系投资创业的34项审批事项,有利于减少中间不必要环节,让优惠政策落地,释放市场活力。围绕促进投资创业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许可、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核发、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设立内资演出经纪机构审批等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下一步要继续清理和压缩现有前置审批事项,将其中的大多数改为后置审批,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实行目录化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二)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改革有效性和持续性最终要实现的政府管理模式。多地对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今年4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推进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经出台了2013、2014两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从事前审核管理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将逐步形成一整套新的行政管理方法。2014年6月,2014版负面清单公布,进一步瘦身,取消14条、放宽19条管理措施;透明度进一步增加,无限制条件措施从去年的55条大幅缩减为25条,并明确了部分无具体限制条件管理措施的条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对管理措施进行了分类调整,将涉及不同代码的同一行业相关管理措施进行适当归并,从而减少了23条管理措施。上海自贸区自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稳步增长,截至2014年6月底,新设企业数207户,总数达1245户,是去年同期的8.6倍;新增注册资本超过73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新设外资企业中,92%属于负面清单范围以外,按照备案方式设立。投资者通过登录自贸区投资服务平台,自行比对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以外的当场完成备案手续,比原来外资审批方式下的8个工作日大幅度缩短,大大方便了境外投资者投资。

(三)改革向纵深推进

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2月20日,国务院决定向社会公开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形成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向社会公开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理已向社会公开的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所列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公开权力清单是建立阳光政府的重要步骤,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浙江省宣布今年起将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安徽省试点实施省级政府机关行政职权清理试点改革,并要求试点单位晒出“权力运行图”。

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审批制度法制化。2014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清理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通知》,近年来,一些部门通过各种形式设定了一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设定和实施不够规范,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通知要求对已向社会公开的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所列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规范行政管理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要求一年内完成。

二、2014上半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

(一)政策落实存在梗阻

尽管中央层面着力破除一批玻璃门、弹簧门的政策,但一些地方和领域,市场主体感觉仍不明显。中央政策的效应有逐级衰减的趋势,政令不畅的“堰塞湖”依然存在,“肠梗阻”现象依然严重,改革被人为“截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存在:一是名亡实存。在文件上、规定上取消了行政许可,仅仅是在统计行政许可减少的数目而已,在实际工作仍然保留该行政许可;或是将项目进行合并,玩数字游戏,在计算统计行政许可数目时,看上去也是减少了行政许可。二是变相审批。将原有行政审批项目称为“服务”项目,或者“委托”项目、“交办”项目等,改名换姓,变相保留审批;或是将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转移给非行政机关的组织,如协会,技术检测机构等。三是下放和取消的内容含金量不足。目前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多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改革的核心,一些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中,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责不放权的现象,一些真正能够触动原有利益格局、撼动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展开。

(二)一些下放事项基层政府管不了、管不好

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对于基层政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但从实际操作的过程来看,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不足,一些权利放得下却管不起。伴随着行政审批权力的下放,基层政府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审批职责,但是责任重了,人员编制、技术支撑等方面并没有配套,这就导致了一些权利下放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丧失了审批的意义。

(三)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不健全放活变成了放任

上半年,审批制度改革步子迈得大、走得快。但从前置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督这一重要的转变还没做到位、做踏实。以工商注册制度改革来说,注册企业的条件大大降低,大量新企业出现,但与之相匹配的事后监督机制缺位,信用体系建设尚未启动,大量良莠不齐的主体进入市场,对市场正常运行是很大的挑战。因此真正实现职能转变不仅是简单的放权,而是当管则管,不当管的放权。

(四)制度构建缺乏法治化思维

当前,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遇到的障碍是体制性的、深层次的,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抵制,大大抵消了改革的积极成效,但往往这些抵制又能够逃离政策性措施的治理。仅仅依靠政策性治理措施对解决深层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难题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法治思维就显得必须和迫切。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更接地气

坚持以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优化市场环境。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调查失业率仍然平稳下降,服务业增速持续高于第二产业,表明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是市场重要的活跃力量,也是解决就业、保障民生的关键性力量。下半年各项改革依然要把握为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优化市场环境这一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认真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消除审批管理的“灰色地带”。继续清理各类资质资格审批项目,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专项转移支付。继续释放此前推行放权、松绑、减负的改革活力。加快“负面清单”管理研究,逐步向“负面清单”管理转型。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建立需求导向型的改革制度,对于不同领域的改革哪些审批事项需要下放,哪些应该废除,哪些审批的内容需要调整,要建立科学的调查制度。强化社会参与机制,真正下放和取消一批如工商注册制度改革这样能够释放市场活力的改革。

(二)加快建设事后监管机制

从源头上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审批门槛,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市场放任,实际上是对政府管理效能、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事前审批效率更要求在事中、事后监管更加严格更加有效,创新监管方式,做到放活不放任。对于简化审批的事项,要相应配套事后监管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真正形成放管结合的新机制。构建政府职责体系,就是按照层级、部门和项目把政府的行政审批、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和监管方面的职责等一一理清楚,分解到位,立法确认。

(三)推动审批制度规范化、法治化建设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必须推动审批制度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子上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形成企业和个人信任的、稳定的制度环境,把审批制度从行政色彩浓郁的政策性行为转变为法治化行为,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和完善现代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是通过法治化重新界定各行政机关的职能和任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质是行政权力的重新设定和配置,只有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和规范行政权力,才能从根子上对行政权力的使用形成约束。因此,破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难题,需要引入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手段。在进行法律设定时要注意“公正”和“有效”两个原则,行政审批权力的设定和行使要平等保护所有主体的合法权益,切实严格依法进行,对于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制裁,要确保法治的权威性。

二是规范化行政审批的全过程。在受理环节,建立公示制度,对审批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实施主体、条件、程序等内容予以公示;在实施环节,严格限定审批时限,规范审批程序,并普遍实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在监督环节,完善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和不当审批行为予以纠正。要让行政相对人看到程序的正义、享受程序的正义、相信程序的正义。

(四)强化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

当权力被下放时,“接棒”的机构是否做好了准备,“接棒”的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影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全局。让审批权力“放得下”“接得好”,需要规范有关行政流程,地方和部门应明确承接主体,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建立可操作性的标准化流程,清理和政府部门捆绑的中介机构,同时强化监管,规范服务。不固守已有制度,根据担子的大小确定人员编制、经费划拨等支撑政策,形成人、事、钱相匹配的运行机制。

(五)加大改革落实监督和问责力度

一是加大自上而下督查力度。督查的重要内容是简政放权和一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加大巡查和考核力度,进行事后效果跟踪测评。对落实不力的地方政府和部门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只有问责机制建立起来,才能使督察有意义。二是强化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上半年,权力清单已经对社会公布,但公开不是最终目的,公开是为了让百姓、企事业单位进行反馈,这些项目该不该由政府审批,改革落实的好不好。

篇5: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新政办发[2009]83号)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8‟115号)的要求,结合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二次廉政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关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着力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促进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推动自治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行为实现公开透明、规范运作,行政审批相关制度和制约监督机制较为健全,利用审批权谋取私利、乱收费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二、主要任务

根据国办发[2008]115号文件的要求,2009年我区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对已取消或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回头看”。各部门要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对前9批已

取消和调整的272项行政许可事项、58项改变管理方式的事项以及124项已取消行政许可收费项目进行一次“回头看”检查,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落实的要重新清理,从审批部门、审批对象、审批依据和审批内容等方面分类作出处理,防止以备案、核准等名义进行变相审批,对国家已明令取消和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严禁收取。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实施条件、审批程序和时限要求,完善各环节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

(二)继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各部门要本着精减、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对难以达到管理目的、其他省区没有设定或已取消、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行政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取消,该调整的调整,该下放的下放。进一步缩短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办理时限,加大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扶持力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主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企业融资、项目备案、核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提供高效服务。自治区编办对机构改革中涉及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在“三定”规定中,依法予以明确,进一步理顺部门间权责关系,减少职能交叉。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办要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审定清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拟取消或调整的意见,及时编制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

(三)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监督和管理。各部门要积极履行监管职责,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对保留和取消的审批事项,特别是重点事项和关键环节,制定出操

作性强的监管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后稽查,防止出现监管职能“缺位”或“不到位”的问题。各级监察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职能部门清理审批事项和履行监管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存在的问题,强化监督和管理,确保清理工作上下衔接、整体推进。

(四)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相关制度。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审核论证机制,严格审核把关。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的要求,建立健全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备案制度、行政许可决定公示制度、行政许可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和民意征集机制。要探索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以及行政许可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制度,实行审监分离制,落实好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稳步进行。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认真组织开展自查清理(2009年6月至7月)。各部门要根据自治区的工作要求,制定出本部门具体实施方案。按照自治区公布的拟取消或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对前9批共621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情况进行 “回头看”自查,认真纠正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及收费事项进行细致梳理,及时提出并上报拟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事项,配合自治区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审核对接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在审核基础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向社会公布。

第二阶段:做好建章立制,落实后续监管(2009年8月至9月)。各部门要结合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围绕简化

程序、提效增速和方便企业办事等方面,修改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围绕审批事项的设立、保留、取消和调整建立健全审核、备案、公示、听证、咨询等制度,特别对下放的审批事项和调整给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及中介机构管理的事项,要完善相应的制度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取消和调整事项后续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第三阶段:加强监督检查工作(2009年11月15日前)。各部门要对贯彻落实自治区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情况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重点对已取消和调整的审批事项是否仍然实施审批,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设立审批事项、指定咨询机构搞变相审批,应当移交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自律管理的事项是否顺利交接,已取消和调整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是否到位,保留的审批事项是否规范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落实整改。自治区监察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我县有关执法部门开展工作情况适时组织抽查。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决策,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局,意义十分重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全局观念,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部门要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明确任务、加强管理。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清理工作情况,定期进行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清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提出抓好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要正确处理工作进

度与质量的关系,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二)搞好协调,充分沟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涉及面宽,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要顺利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监察、法制、编制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清理工作进展情况。对国家、自治区取消或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做到上下对应、力求一致。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做好工作衔接,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对管理职能交叉问题,有关部门要主动协商,研究明确主要负责部门和有关工作的衔接。对疑难问题,要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开阔思路,防止出现偏差和疏漏。

(三)从严把关,规范运作。各部门要认真组织研究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全面准确地把握政策精神,严格遵守程序和规范,做到一丝不苟,有条不紊,保证政策在执行中不走样。要对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标准,认真开展自查清理,对审批项目逐项分析、排查,切实把住审核关和处理关。要把审核和处理工作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机构改革相结合,与改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相结合,与依法加强日常管理相结合,坚决维护政策的严肃性,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四)加强监督,推动落实。各部门要把监督检查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加强对政策规定执行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工作进展迟缓、成效不明显的,要严格要求,督促改进;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单位,要重点检查,限期整改。要建立健

篇6: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3〕13号 【发布日期】2003-08-11 【生效日期】2003-08-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晋政发〔2003〕13号)

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现将《关于深化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八月十一日

关于深化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1〕42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积极探索,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审批项目仍然较多、审批行为不够规范、项目取消和调整后衔接工作还比较薄弱等问题还需要改进。为认真贯彻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第三次会议精神,解决我省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本意见。

一、严肃认真地做好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取消工作

省本级在前四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的基础上,要继续做好与国务院第二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对接工作;加大省本级设定审批项目的清理、取消工作力度。为巩固审改成果,对保留的审批项目要进行全面汇总,并以政府文件形式予以公布。未经公布的审批项目将被视为取消,一律不得再行审批。

同时,对年检项目,特别是要对收费性年检项目进行重点清理。对那些没有设定依据、部门内部设定或同一事项多部门年检的项目全部予以取消或合并;对依据充分、收费规范的年检项目,要以政务公开的形式,把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及收费标准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市(地)、省直各厅(局)要进一步加大审批项目的清理、取消工作力度,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加强对保留审批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对保留审批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项目要公开、程序要规范、环节要简化,效能要提高,监督要加强。

省直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厅(局)要设立“行政审批服务窗口”。“集中统一、公开透明、简约高效、便于监督”是对窗口建设的规范性要求。“集中统一”就是要采取单独设立、依托主办处室或综合处室设立等方式,把审批事项相对集中在一起,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公开透明”就是除涉及国家机密的事项外,要全面公开审批项目的名称、依据、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期限、收费标准、审批结果、申请审批需提交的全部材料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审批责任人以及审批监督办法等事项,要使审批当事人一目了然,杜绝“暗箱操作”。“简约高效”是指审批程序要减少环节,规范高效,体现“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便于监督”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审批监督制约机制,从形式上要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从方式上要有实体性监督和程序性监督,从内容上要有廉洁监督和效能监督,它是对上述统一性、公开性、效能性要求的有力保证。总之,要在制度上初步建立起“审批公开透明、服务成龙配套、办事廉洁高效、监督得力有效”的行政审批制度。有条件的厅(局)要逐步实行电子政务,建立行政审批网络化管理系统。

加强各市(地)政务大厅管理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一方面,要按照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第三次会议的有关精神,尽快对政务大厅管理中心的机构、职能、编制等问题予以明确,以保证政务大厅健康有序运行。另一方面,要按照上述“集中统一、公开透明、简约高效、便于监督”的规范性要求,加强对进驻中心审批单位的管理,不断扩大厅内审批数量,提高即时办结率,规范审批程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政务大厅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协调、监督的职能。

各市(地)及省直各厅(局)要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在政务大厅和审批窗口建立健全审批责任制度、公示制度、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规范的运行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

三、切实做好已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工作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按照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审改办)《关于转发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搞好已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后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对取消项目后仍需加强监管的事项,切实加强后续监管。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事后备案和日常监管制度,采取加大事中检查、事后稽查处罚力度等办法,保证相关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对改变管理方式的审批项目,要做好向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的移交工作。要注重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的培育、规范和监督管理工作。

四、加强领导,健全制度,采取得力措施,扎实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已于近期作了调整,各市(地)及省直各厅(局)要结合各自人事调整情况,及时调整和充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人员,切实加强领导。

领导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意见》要求,明确职责,恪尽职守,不断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省法制办、省编办、省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分别负责审改工作中涉及有关法规、规章的审核、修改,相关厅局“三定”方案的修订和调整、市(地)政务大厅管理中心的机构、编制、职能的审定工作以及相关政策、技术咨询和专家论证工作。省监委负责省审改办的日常工作并积极开展监督检查。其他各成员单位省计委、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要严格履行职责,要在削减审批项目、转变政府职能、设立政务窗口、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各市(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组也要注重发挥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抓好落实,形成整体合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强化行政一把手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责任意识,2003年,省审改办在《监督时报》和《正气》杂志开设了“行政一把手谈审改工作”专栏;并与省纪委、监委联合在有关新闻媒体开办“优化发展环境”专题节目和政务公开专栏。各市(地)和职能部门也要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宣传工作,营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各市(地)及省直各厅(局)要严格履行审批责任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和完善相关责任追究的办法和措施,强化对审批职责和审批程序的有效监督。对不按规定条件、程序进行审批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由于只审批不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四)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省审改办将对各厅(局)和市(地)的审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一是看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是否还存在违规审批现象;二是取消审批后后续监管措施是否落实,属于下放的审批项目是否下放到位,取消审批后仍需管理的项目是否存在管理空档,应当移交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管理的事项是否顺利交接;三是对保留审批项目是否做到了规范化运行,市(地)一级政务大厅管理中心机构编制是否落实,职能是否到位,运转是否正常,省直厅(局)“行政审批服务窗口”是否建立,项目是否公开,程序是否简化,效率是否提高,监督是否有效;四是规范审批运行的审批责任制、项目公示制以及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否建立。同时,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与政务公开、效能监察、行风评议等项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反腐败源头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搞好任务分解,加强监督检查。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勇于创新,注重实效,推动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拓展。

篇7: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13年度省直“双服务”专项行动工作交流材料

省水利科技推广与发展中心 杜鹏飞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今年参加了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委统战部、省发改委、省人力社保厅、省国土厅等9个省直部门、高校、金融单位参加的省直第六服务组,赴绍兴市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在各成员单位和全体组员的团结协作下,我始终珍惜机遇,认真学习,积极调研,主动参与,深入思考,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服务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能,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2013年3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浙江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工作的通知》(浙委办传„2013‟7号)和10月8号省“双服务”集中汇报会精神,按照双服务组第六组整体的安排,我参加的第三小组于10月16日至18日赴上虞市、诸暨市进行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服务活动,采取了召开企业座谈会、政府职能部门座谈会、走访行政服务中心、走访办理审批事项中的企业等服务形式,共召开座谈会4次、走访行政服务中心2家、乡镇分中心1家、走访企业2家,收集有关资料,摸清了上虞市、诸暨市行政审批事项改革面上情况。

二、调研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

1、上虞市自2000年以来,相继开展了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创优了发展环境,并进行了审改标准化建设。今年上虞市政府确定了“能减必减、能放则放”的工作要求,对全市涉及审批部门的所有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全市各部门(单位)积极行动,配合默契,按照审改工作开展的进程要求,完成41个涉及审批部门所有事项的清理和规范。根据事项清理结果和标准化建设要求,对发改局、经信局、规划局、工商局和建管局窗口牵头负责的联审联批“五联动”机制进行了重新梳理和优化完善,适当调整审批流程并由市府办发文明确,确保审批机制的顺畅高效运行。完善了多证联办、联合验收、前臵联用等审批机制,建立由牵头办理窗口一次性向业主收取所需全部材料,相关部门共享资料信息、同步审批办理、缩短承诺办结时间的联动式审批方式。

2、诸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每年突破一个重点,在职能归并和集中审批、提速增效和联合审批、创新方式和优化服务、简政放权和构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规范运行和全程代办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今年三月份以来,诸暨市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手段,按照“合法合理、高效便民”的原则,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做好“加法”文章,实现审批运行集中化;做好“减法”文章,实现事项程序简约化;做好“乘法”文章,实现项目审批效率化;做好“除法”文章,推进中介机构改革),认真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提速,努力做到行政服务效能最大化,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并于2013年8月份向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将诸暨市列为市场主体设立快速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请示”。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摸底和调查,了解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经按省里的通知要求组织实施,半年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审批项目的动态管理、审批流程的优化、审批方式的完善、审批监督制度健全、政务服务中心的完善等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企业和群众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和问题,地方各级政府面临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设定行政审批项目法律、法规、文件规定的动态性与相关调整信息传递的滞后和不对称。如根据发改能源1381号文件,分布式项目发电业务的发电许可证可以豁免,但是相关部门认为审批部门没有明确规定;

2、行政审批项目申报资料设定有待优化简化。当前办事对象对部分审批项目繁多的申报资料和复杂的流程等方面意见还是有,比如申报资料原件,涉及到的部门都要求提供原件,而有些原件的数量毕竟有限;

3、受重审批轻监管的习惯影响,对于审批事项的监管和取消审批后仍需监管的事项,也存在只批不管和监管缺乏措施等现象,监管的制度和措施有待建立和完善;

4、网上审批拓展办事统一平台有待探索建立,提高办事效率。企业投资的项目审批流程过于冗长,如化工企业新上项目一般从市场调研到项目生产至少需要18个月,涉及到“浙江”两个字的企业名称核准预登记需要跑省会杭州两趟;

5、行政审批放权导致基层业务量过重,地方专业人员较缺;

6、土地审批过慢,影响到项目的投入;

7、涉及到环保等中介机构评审时间过长;

8、在基层的中介服务机构受到区域性、垄断性和排他性影响,竞争不充分,有些单位自身没有资质,采用挂靠形式,人员力量得不到保障;有些中介机构受到行业性政策保护等等。

四、意见和建议

通过参加“双服务”工作,我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行政审批工作是体现行政机关服务效能的重要窗口,行政审批服务效率与质量,体现政府服务形象,行政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到位,也是体现政令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鉴于一段时间以来就审批项目和办理时限已作了几次整合提速,故今后在项目缩减、效率提速的空间在客观上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继续尽可能挖掘潜力,进一步整合项目、效率提速的同时,今后的工作着力点应放在探索加强行政审批制度建设和优化运作机制上。根据实地了解到的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建议由省委省政府牵头建立全省性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立审批流程图,明确流程、期限,实现联合审批和资料共享;

2、建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权建立双向选择机制,由县一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省级部门放权;

3、建议加大推进中介机构改革机制建设,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分开”的原则,分类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与单位脱钩,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充分竞争机制和追责机制;

4、建议建立全程代办机制,对列入市产业项目年度计划表所有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由指定的部门根据委托全面推行全程代办服务。

5、针对行政审批项目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的滞后,建议建立免责条款,解决审批人员的后顾之忧;

篇8: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收益

我市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我市已早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处于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 资源原有的制度规定已不适应实际管理工作的需求, 迫切需要出台新的管理办法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因此, 建立一个城市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机构, 负责城市资产运营的研究、情报的收集、运营的规划, 增强城市资产运营的前瞻性、预见性, 提高城市资产运营的整体水平的资产统一运营管理机构是切合我市实际的。

1 加强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城区的不断发展, 城乡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 市中区打造生态城对资产的需求无论从质上到数量都呈逐步增加的趋势, 而资产相对闲置与城市建设资金缺口不断加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 随着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向新城聚集的现实, 造成我市老城区的大量的建设用地闲置, 造成有效供给不足, 进一步加大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且随着今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逐步退出,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全部国有资产的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这是一块巨大的经济发展资源, 而且绝大部分资产质量优良;但没有转化为资本, 难以实现保值增值;一些单位在处置土地和房屋时, 既不进行评估, 也未实行公开拍卖、随意出售;一些单位未经过有关部门批准, 在国有土地上搞房地产开发, 将开发的商品房私自出售, 是否出售及出售价格全凭领导一句话, 缺乏必要的公开、透明, 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还有些单位对闲置的房地产出租, 租金碍于人情或者其他个体小利益、闲置房地产资产也往往得不到最大效益, 没有转化成为资本, 就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这就不利于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上有一个花钱理论:用别人的钱替自己办事, 不讲节约, 只讲效果;用自己的钱替自己办事, 既讲节约, 又讲效果;用自己的钱替别人办事, 只讲节约, 不讲效果。从这个理论中不难看出, 国有资产始终处于“别人”的角色。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整合, 实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 把“死钱”变成“活钱”, 用到我市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上, 必将对促进我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按市场化开发利用, 一方面可解决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家底不清、产权混乱、管理不严、占用不均、闲置浪费、潜在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可达到活化资产, 实现国有资产资本化、存量资产货币化、非经营性资产经营化、经营性资产企业化, 确保国有资产的最大化与保值增值改革目的。这次我市实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统一管理体制的改革, 总体目标是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障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 坚持“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分离”原则, 建立起“政府所有、财政监管、单位使用、中心运营”的新体制、按照“融得来、管得住、用得好、还得上”的原则, 建立起“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 财政统借、统管、统还一体化管理的投融资体系, 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 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 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及运营效益、促进国有资产保增增值, 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 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 国有资产行政划转实行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收益最大化的表现

(1) 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移交市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运营, 财政部门在各单位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数据库, 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降低了资产监管成本, 实现了对全市国有资产的实时监控。同时, 以此为载体搭建融资平台, 拓宽融资渠道, 突破了城市建设资金瓶颈, 使房产、土地资产融通变现, 由“死”变“活”, 顺利进入资本运营渠道, 合法地参与各种市场经济活动, 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 增强国有资产发展的活力, 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和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的提高, 为全市的重点项目建设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 行政事业单位划拨国有土地纳入统一管理后,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各单位使用的土地、房屋等资产进行统一调配, 可解决土地闲置及一些单位在外租房办公的现象, 充分利用了闲置资源。对划转资产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运营方案, 重新调整房屋的租赁主体, 并及时收缴国有资产收益, 使得拥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土地、房产的资产所有权, 使用单位通过与运营管理中心建立租赁关系而拥有资产的使用权。彻底地从根本上铲除了“小金库”滋生的土壤, 使政府职能部门不再从事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的经济活动, 实现了政企分开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和归位。单位土地和房屋在移交前已经转为经营性资产的, 应将签订的合同、协议原件移交给市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心, 由该中心区分不同情况, 分别办理更名续签或终止手续;将办公用房地产以市场需求核定租金标准, 有偿出租给行政事业单位使用, 并将多余和闲置的房地产进行调剂使用, 也可以公开向社会出租。

(3) 作为政府土地储备资源, 有条件的对于需要处置的划拨土地使用权, 由国有资产管理管理部门统一到国土管理部门办理。对于划转后的土地, 中心可让规划管理部门重新规划用途、使用条件和供地方式, 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计划, 对于基本建设和开发建设的数量, 在结构上应优化配置, 保证城市规划得到更好贯彻, 提升城市品位, 促进旧城改造城市化有序地稳步发展, 谋求最高最佳使用效果, 增加了政府收益, 有效规避各种风险, 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而且弥补了现行体制的缺陷, 从源头上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促进了廉政建设, 规范了国有资产的管理行为。

(4) 往年一些相邻事业单位由于土地边界不清导致纠纷, 矛盾不断, 把此种情况的单位用地合为一宗地划转, 解决了久拖不决的纠纷, 建立起了科学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机制, 优化国有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上一篇:浙江教育资源平台登录下一篇:护士节表彰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