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2024-07-1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精彩的讲座中,使我深入解了什么是微课堂以及微视频的制作,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颇深的几点:

自从学校号召大家学习微课堂教学法后,自己开始默默地关注并研究它,但总感觉对它一知半解的。这次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堂的溯源、发展和概念给大家讲解的漓淋尽致,不光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微课堂,还说明了什么不是微课堂,纠正了我们平时对微课堂的一些误解:微课堂不是辅助老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学切片。它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辅助学生学习为目的而制作的短小精的视频。接下来,教授又告诉大家怎么设计微课堂:选题要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计要有创意,他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制作微视频的方法,还让他的两位研究生教给大家常用的几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把原来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计算机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了。在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这次讲座中,教授通过他幽默的语言,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再加实用性的教学操作,使这么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再枯燥无味。这也给我一种震撼: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会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不喜欢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自己现在一些观念的落后,比如在对待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上。在培训学习中,很多老师都带着先进的手机,录象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随时扫描专家团队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学习过程中实现在线互动讨论。而我对手机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上,还没把它当作一个可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工具上。这些观念的滞后,必然会导致学习工作的落后,在一个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闭门造车必然不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我开始也暗自为自己辩解,觉得自己的落后与周围环境的避塞是有原因的。但在听了张渝江老师的报告后,却再也无法为自己找到任何借口了。张渝江老师是来自大山里的一位高中教师,但人家却是在国内最早认识翻转课堂的,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那么他们就用盗版的平板电脑;支付不起高昂的软件费用,那么就找免费的;买不起高档的摄象设备,就去淘宝淘便宜的录象工具;无法说服老师们习惯复杂的软件,那么就把支持系统简化。在他面前,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应刃而解,他把翻转课堂成功的引入一所农村高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除了翻转课堂,他对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前沿的教育研究都如数家珍。如果这些出自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他却是一个一线的高中老师,让我不由的暗自惊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无论你处于什么地方,只要你肯用心,没有学不到的知识,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那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给我一个终端,我将拥有整个世界。”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下,微课堂的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篇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篇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智化技术两部分。所谓的物化技术,指的是人们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完成现实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如设备、计算机、操作系统等硬件及其软件;所谓的智化技术,指的是人们在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或者完成现实任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策略、方法和技巧,如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所以,不要将技术简单的理解为物化技术。

2001年至2010年,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年以后,我们常听到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 来源。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对我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部,2001)”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个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推动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极大的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 涵义。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何克抗,2005)”

3. 特点。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析得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含三个属性:一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二是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三是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准确把握这三个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然而这三个属性并不是并列、平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是营造支持学生多种方式学习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实施具有“自主、探究、合作”特征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一般称为“整合”课),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1. 来源。

2010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描绘出我国教育十年发展的蓝图,其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2010)”教育部为深入落实《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内容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并在2011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战略部署,《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教育部,201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提法就来源于《规划》,它强的调信息技术和教育全面、深度地融合是一个宏观、系统的工程。

《规划》中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也进行了阐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义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部,2012)”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2. 涵义。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就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随时(Any Where)、随地(AnyTime)、多途径(Any Way)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与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3. 特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三个特点是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为主的教与学方式、面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个性化学习环境就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个性化选择定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实现以学为主的教与学方式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开展,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者特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整合”与“融合”的区别

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三个阶段,很多人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时髦的炒作概念。其实不然,三个词既体现了对教育中技术价值追问的不断深入,也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过程,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强调的是教师利用其编制的课件采用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把作为教育之外客体的信息技术与作为主体的教育相整合,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强调的是教育内的技术与教育相互改变、不断适应的过程,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方法、模式的变革,“融合”阶段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开展的核心要素,教学方法创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

四、总结

篇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随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创新和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教室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仍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作为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并指出了“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像Word、PowerPoint、Flash等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适办公软件,以及像Authorware等适用于各个学科的通用教学软件大行其道。这类普适软件本是为从事某项具体业务提供方便的,而这种业务是普遍存在于多个行业或多个学科之中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它们考虑地是多个行业应用或多个学科教学上的共性需求,更多的是强调兼容并包,而不是为某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做针对性的设计。这类软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难如人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事实上,教学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不同需求。只有深入到具体学科中去,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需求,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和开发出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工具软件和教学资源。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开发的《几何画板》就是一款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学科工具软件,它是专门针对数学学科而进行研发的,具有绘制几何图形、函数作图以及动画、变换、轨迹、测量等动态几何功能,操作便捷,交互性良好。《几何画板》充分考虑了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研究基地和数字化学习领域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的专门机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立了学科工具研究团队,专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理论创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工作。

篇5: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心得

王教授分别从教学对象的变化、师生需求、教学原则,与21世纪核心素养等几个维度,深入浅出、形象具体地为老师们剖析了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信息技术作为一项高效创新的手段,如何恰当地应用于教学一线。

其中,王教授对当今学习者的深度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他说道,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个性化的思维模式,甚至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储备远超过教学者。这时,教师的角色就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他们不再是知识或权威的主宰,而是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领路人、引导者。不仅要在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要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而这种方法,就需要依托信息技术领域。

篇6: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心得

上午8点半,我们进行了开班仪式,省电教馆杨馆长、省电教馆培训部曾主任、暨阳小学的周书记和市电教馆的潘馆长在开班仪式上发表了讲话,曾主任热烈欢迎了各位老师的到来,感谢暨阳学校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并祝全体教师都学有所获。周书记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杨馆长和潘馆长都对这次培训表示热切的期望,希望这次信息技术的培训能给各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改变。

上午,有幸感受了三位老师带来的三节课。首先,带来课程的是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的崔慧敏老师,他执教的是二年级《数学广角-搭配》。崔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猜老师的车费有多少种可能引入课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的过程,注意寓教于乐,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第二节课是万国华老师带来的《认识几分之一》。万老师充分运用赣教云教学通2.0这个平台,结合希沃白板,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对课件里的各种技术充满了探知的欲望。课讲得非常亲切,生动有趣,让学生的学习轻轻松松。

最后是新余市暨阳学校毛科老师执教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毛老师熟练地利用赣教云教学通2.0和网络画板,形象直观的展现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让同学们具体形象的感知各种数量的变化情况。

篇7:《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因此,无论是在学科中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是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都是学科整合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值得每一位老师积极尝试,认真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

篇8:《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创办于1919年,1997年创办了校园网,开始与信息技术结缘。经过19年的探索,信息技术早已成为助推学校发展三大办学特色之一。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了我校《基于课堂演播交互系统下的品质课堂实践与研究》的规划课题立项申请,在此课题引领下,我们对课堂进行深度改革,展开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品质课堂实践与研究,把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课堂改革,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我们课堂变革的过程。

一、追问中探寻方向

追问一:课堂去哪儿?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直观效果,让很多生涩的问题“一目了然”,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以画面代替学生思考的过程,以直观锁闭学生想象的空间,以及以现成牵制学生思考的深度。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丝绸之路》时,播放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视频画面,画面震撼、场面宏大,学生从视频中领略了其中的豪迈与使命,却未能从语文学科的“品读”中去领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堂应该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的第一次追问。

追问二:学生在哪儿?

教师往往在课前做大量工作,让资源完美地呈现,让课堂的每个环节串成一条“完美”的链,可是这条链的背后有个极大的漏洞,那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缺失,整个课堂成为老师展示的舞台,学生成为“饭来张口”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

学生在哪儿,如何让学生真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的第二次追问。

追问三:技术助哪儿?

在几年前,“信息技术不会用、用不好”是多数老师的苦恼,“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越好”是多数老师的感受,而当问到“为什么要用信息技术?为了谁用?信息技术解决什么问题?”这些成为技术运用背后的盲区。“技术助哪儿”也成为我们的第三次追问。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探索与办学理念一脉相承的“信息适融”理念下的品质课堂,追问技术运用目的、服务对象,探寻技术的适时、适度、适量运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堂融合,着力发展学生内隐的学科思维过程和外显的学科行为,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课改中稳步推进

我校以软硬件建设为平台建设,以推进课堂与技术融合为抓手,分三步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适度融合,全程做好资源管理,同时在制度、经费上予以保障,最终实现“推进教学结构变革、建设品质课堂的目标。

在推进技术与课堂适度融合上主要有以下五条措施:

(一)改革备课,促进课堂走向学生主体

1. 改革教案设计

我校将传统的流程式教案设计转变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资源包教案设计,从教学设计上引导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

为了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品质课堂,除了开展常规的集体备课与网络备课,课题组还专门设计了“品质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将传统的流程式教案设计转变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资源包教案设计,为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提供保障。在内容上做了大幅度调整,力求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凸显学生主体。

【盐小行动】

在新的备课要求下,课堂重心发生了变化,强调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完成的意义建构,强调技术运用对课堂核心问题解决的支持作用。

新的备课表栏目中除了保持以前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外,在教学流程旁配置了一栏“学生活动”,强调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学生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增加的“技术运用与核心问题”一栏,提醒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时的“适融”原则,强调教学过程中技术用什么、怎么用,通过技术的使用能解决该课的什么核心问题。

2. 改革备课流程

与教案改变相呼应的是形成了新的备课流程:

(1)基本确立:确立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技术设备平台;

(2)过程建构:分析知识、能力、价值观建构结构,设计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活动流,设计信息技术对课堂活动的支持要素;

(3)资源检索:本地资源检索,更大范围资源检索,资源的分析整合;

(4)生成资源包:在原有课件上修改或结合学生资源、新资源进行制作。

(二)技术适融,从“会用”走向“巧用”

学校本着“以应用为导向,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核心理念”的宗旨,让教师通过“会用”“常用”“巧用”三个阶段递进提升,最终实现技术与课堂的融合。

【盐小行动】

在我校第四届品质课堂教学节活动中,分别以“技术我会用”“技术我巧用”为主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第一阶段以熟练运用课堂演播交互系统的各项功能为目标,第二阶段以活用、巧用为目标。通过两轮教学节献课、评课,老师们对于该套系统的基本运用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从前期尝试进入了课堂演播交互系统支持日常授课的阶段。

(三)实践运用,推动技术与课堂的适融

在课题研究推动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技术与课堂融合的认识各有深浅,技术应用和设计教学也各有千秋,我校组织教师将自己的认识以展示课的形式集中进行交流,在过程中碰撞出火花,互学互助,从而促进思考,推动技术与课堂的融合。

【盐小行动】

在我校第五届和第六届E课堂教学节中,突出信息E因子,将课堂、课题、课程的研究融合在一起。通过两届教学节,老师们对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形式、原则、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的探究并累积了一定的经验。

在谢丹老师执教的《Animal》一课上,通过自学、导读、提取重要信息等步骤,学生们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生成了显示不同动物特征的思维导图。在交流环节,运用导图所给出的信息,课堂俨然又变成了趣味盎然的猜谜冲关活动。这节课所运用到的思维导图,正是此阶段研究的“学习内容结构化策略”的运用,思维导图强大的思维功能,为结构化内容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四)总结提炼,推进教学结构变革

教师能对信息技术熟练运用,并且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使课堂结构真正发生变化,形成以交互为活动特征、以大板块活动为构架、以发展思维培养学科素养为目的的新一轮课堂教学结构。

【盐小行动】

我校的第七、八、九届教学节分别以“在活动中成长,在合作中分享”“活动中学习,多元式呈现”和“多层次活动,高品质课堂”为主题开展,大力推行课堂以“活动、合作、分享”为关键词的品质课堂,其以大板块活动构筑课堂结构,以合作式学习为学习方式,以思维分享为内容升华,使品质课堂生动呈现。

(五)改革议课,落实信息适融理念下的生本课堂

在备课、课堂实践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与之相应的观课、议课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引领着老师们对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的议课方式基于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教师怎样通过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怎样推进学生的深入学习;关注活动中学生怎样通过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关注分享方式及内容,将学习推向“精进”层面。议课基于信息技术运用,关注各个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议课也从整节课的视角,审视这节课与品质课堂的交互性、趣味性、开放性、高效性、共享性等五个特征的契合度,选取最突出的三个特征进行评议。新的议课方式不仅引领着观课教师看什么、怎么看,也引领着教师们在自己备课、上课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

三、改革中彰显成效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全校师生群策群力,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学校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效,主要成效体现在两个“变化”和两次“进退”。

(一)两个“变化”

1. 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后学习能力明显提升

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创建“品质课堂”的必要条件。我校教师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股动力,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北师大连续三年的质量监测报告中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课堂上也反映出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大大提升。

2. 教师“以退为进”后教学发生重大转型

教师“以退为进”,更新了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能力。在资源运用原则方面,研究前为直观性原则、生动性原则、启发式原则,现在为适切性原则、结构化原则、多感官原则、启发式原则;在媒体选用方面,研究前选用计算机、实物投影较多,现在按需选用计算机、实物投影、电视、反馈器、网络、平板电脑等;研究前的课堂以教师教授为主体行为,研究后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行为;研究前的课堂目标为知识的落实、能力的生成,研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维的建构;研究前追求课堂完美地呈现,研究后允许遗憾成为再次成长的起点。

(二)两次“进退”

1. 第一次“进退”,从接受式学习模式转型为互动式学习模式

在对信息适融的目的、方式、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明确了技术运用应该为学生服务,因此有了课堂上的第一次“生进师退”,将过去以直观演示为基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转型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引领互动式学习模式。在第一次进退中学生确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2. 第二次“进退”,从互动式学习模式转型为生成式学习模式

在互动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具有与教师同等获取信息的资格与权利。此种学习模式以平等交流讨论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经历独立感知体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但是教师试图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让一群认知水平不同的儿童达成对某一观点的整齐认识,这本身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相背。翻转课堂与慕课的热现,突破了课堂时空的限制,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长点。我们现在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自主探索的生成式学习模式。

教师的再次退让,就再次把学生推进课堂的中心,教师做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篇9:写作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之路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信息及多媒体计算机在大屏幕上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动静兼故。如果能创情激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获取信息。在新时期的可改之际,在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使其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逼真,并能充分调动新时期学生的口、耳、目、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创设宽松的和谐的习作情境。激发其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快乐中获取知识技能。从而使习作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习作情境

在远程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新时期的“学生想要好好學习习作的愿望,是跟他乐观的感知世界分不开的。”若习作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远程信息技术可融视、听于一体,把声、形、光、动态安排在同一屏幕上,化静为动,将远化为近,活化习作指导,有利于创设生动有趣的习作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效果。如在教学《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一习作课时,我先用相机把校园内具有特色的主要景物拍下来。如“朴实大方的校门”“永垂千古、名流千秋的名人画像”“绿草如茵的花园”“四季常青的塔柏”“生动有趣的课间活动”“奇妙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等等;再用扫描仪把这些照片输入电脑,并对其进行剪辑加工,然后配上黄书记谱写的优美动听“校歌”,教师则适时适度地给予解说。教学前,解说运用多媒体远程计算机(电脑)把这些视图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其鲜活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的刺激下学生对我们美丽的校园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了解,此时,他们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其强烈的写作欲望被激起了。为下一步的选择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奠定了习作基础。

二、接力现代网络,丰富作文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农村学校的作文课上,由于受到其生活范围、感知水平和表象积累的影响,面对习作题目即使是天天看,时时想,也常常因熟视无睹而感到提笔忘字无话可说,难以下笔习作。教师在习作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远程信息技术,按作文写作目的要求,给新时期学生提供丰富而形象逼真的习作练笔资料,让学生主动观察和思维,其作文时“无米下锅”的问题就解决了。如在教学“写你(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及远程资源相结合,为新时期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资源。有的从其书刊中找到各种小动物。如:“小狗、小猫、鸽子,鹅……”的图片和文字简介,有的直接从远程资源中选择下载,并复制或扫描进计算机(电脑)中;有用摄像机拍下的家庭小动物生活片段及录下一些小动物生活习性的镜头,并汇集制成多媒体作文素材课件。引导学生依据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对白、文字简介进行写作训练,并让学生依据自己所喜欢的选择直接感兴趣的一种来仔细观察后,再下笔行文小练笔,在写作时再也不会无话可说了,文章内容也丰富充实了。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愉悦中喜获写作素材,还打开作文源泉的闸门。

三、选择信息技术,指导写作方法

作文指导课上,学生面对生动有趣而丰富的题材,却常常无所适从,有点像“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只能咬着笔头苦苦思索,感觉下笔似磐石,这从而造成了新时期学生习作兴趣不强,写作水平不高的现象,这些缘故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好写作方法。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如果能运用远程现代教育技术或自制声音、文字、图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课件来正确地辅导其写作的话,就能指导好学生语言流畅、层次清楚的作文,其效果甚佳,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无法比拟的。比如:在教学“观察一处秋天景色”时,我把自己写的一篇“下水作文”《秋天的田野》制作课件,并与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边仔细观察屏幕上展现的田野秋色边诵读相应的语句,从“晴朗的天空——空旷的原野——金黄的稻田——忙碌的人群”,教师在一边引读一边巧加点拨,并抓住此图景指导他们怎么选择观察点,选取观察角度,选用观察顺序及写作方法。此时学生渐渐地清楚了教师的下水作文是按“空间顺序、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由静到动”来进行描写的。同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计算机(电脑)把这一写作方法逐步按顺序用字幕展现出来,并用上“闪烁”的效果、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便趁热打铁给予启发诱导学生模仿“下水作文”的写作方法下笔练习,由于刚才在教学时巧用多媒体远程信息技术清楚地呈现了秋日的田野的观察顺序和习作的写作方法,学生只要稍加联系自己的实际习作就有话可说,行笔的语言便如流水了……

四、运用多种媒体,引导学生评改昨闻

当前,多媒体、远程信息技术应用于习作教学中,能让学生亲自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将被动化为主动习作,在实作感知中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法可循,这在训练新时期学生自己主动习作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习作教学时,我把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片段和典型的“病例”集存起来,并加以编写加工。然后在习作辅导课上,通过电视(电影)屏幕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一起来评说。“那个词语搭配是否恰当。那个语句通顺了没有?那个标点使用正确与否?那么,好,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只要经过大家一致讨论同意,教师便即可直接用键盘打字展现在屏幕上订正,并用红色标示,提醒同学们加以对比;如果大家一致认为词句运用得准确生动的,并在语句文字下面画上波浪线以表正确;要是发现作文的篇章结构不合情理的,也可以请学生直接动笔修改。这样当场训练及时反馈信息,不断讨论、评议、修改;再次让生讨论,再评议,再修改。因此,逐步自我完善,这不仅强化了习作课堂反馈环节,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让学生直接享受到了习作成功的喜悦,同时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了学生自己主动写作文的目的。激发了学生自能习作兴趣,锻炼培养了新时期学生的作文能力。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巧妙应用远程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育,让学生开阔视野,触景生情地感悟视频图文并茂的习作源泉,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效率激趣,培养、锤炼学生作文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篇10:《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江源小学 陈金贵

9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同一堂课,走进越秀”2018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专题网络教研活动》,受益匪浅,精彩的报告更是迎来台下学员一阵阵掌声,陈老师和梁老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为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梁老师给我们上的《圆的面积》这一课。《圆的面积》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数学学科与历史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篇1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尹集中学:杜文彬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如何与信息技术接轨,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互动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来为英语口语教学服务,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因为多媒体技术则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然地进入角色,进行英语交际活动。而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掌握相应的交际语言,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利用网络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语言学习材料,这些语言材料来源于实际生活,内容丰富、具体,图文并茂。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掌握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二.利用网络信息促进个性化学习

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或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者当面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事情等发教师,和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当学生对某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有疑问时,媒体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弥补学生思维的个别差异上的差距。教学时利用网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顺序以及各部分停留的时间,当学生觉得自己对教学内容没理解时,可以及时重现内容,直到掌握了为止。这一新的教学结构,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可能性,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理念。

三. 利用网络创设虚拟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易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仿真模拟教学情境或再现现实中难以呈现的情景,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进入到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尤其适用于英语口语教学。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交流能力

新课程提出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运用,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或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移到实际生活情景中就显得束手无策。而通过多媒体,教师就能很方便地在课堂上给出“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种任务式学习无疑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12: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的推行不但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还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良好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知识,还要注重提高“有效性”。“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来谈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例如在上《熊猫的梦》——绘制图像与逐帧动动画,在练习逐帧动画,可以用橡皮擦工具,制作逐渐被吃掉的苹果,形象生动,并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学生在练习时可以用一两句点点,你们可以制作类似的逐帧动画,这样一点,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展示多样的作品,如吃米饭越来越少,小孩们踢足球,足球飞的跑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们有了成就感,并有了兴趣。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往往书上讲什么,就让学生做什么,发现教到最后,学生已不感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于操作实践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展示本节课要学的作品样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涨。接下来在我给他们操作演示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了。布置下任务后,学生们也都积极的去完成。在学习flash动画时,在制作《水波荡漾》——“遮罩层”动画时,以小孔探物游戏引入,用讲明白动画原理,再讲述制作过程,制作步骤。制作中可以引导以利用遮罩技术,制作出“画卷”效果的动画,保存后测试影片。展示动画,给学生下传制作画卷的丰富的图像素材,学生做完并上传作业。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动起来时,并有着成功的成就感,并积极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时我对他们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说:“你试着利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动画,看能做成吗?”,以成就感去促使他们对知识的延伸及引用。

又如在《时光如梭》——时间函数和格式的函数时,书上制作的是“春节倒计时”的程序。对于初三的学生这节课我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可以制作一个中考倒计时,图像框上放上班里每个学生的照片,运行时,每隔两秒钟转换一个图片,我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并对前面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右边显示距中考还有的天、时、分、秒自动更新。在下方显示班级的励志的话句如“不苦不累,初三无味”、“中考不是一场重来的游戏”等话语,也可以根据各班的情况每天更换励志的话。效果是从左到右滚动,不仅是一种动的效果,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运用与巩固,这样一改,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的事,也接近生活现实,解决班里倒计时的一些手工活。说到中考倒计时,对于有些学生感到沉重,我们还可以制作什么倒计时,聪明的学生会提出现在快放假了,制作放假倒计时。制作完运行,距放假还有22天,一片高兴。

三、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记得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感到很纠结,课堂上个别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完成的任务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去完成任务。

曾有位学生的这样说“学生爱表现,他们爱到黑板上来表现”。这句话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每位学生都渴望被关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让不经意的允许来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通过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习中自主探究,这样学生的知识才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新旧知识联想畅通,学习中游刃有余,发挥主观能力性。从“学会”到“会学”,这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在学习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主要依据应该侧重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我的教案前总是有各班学生名单,把每次学生完成情况做以记录,相当于学生平时评价,并做为期未评价的参考,这样我对学生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就有了记录。这样长期以来,我虽然带的班比较多,但对每个班一直以来,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自己心里也更加清楚。时间长了,也记住了学生名字,记住了他们名字,时间长了,我与学生之间也有了相应的感情。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亲近、喜爱老师,才能对其所道笃信不疑,潜心研习。看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所以上课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如果开发网络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何乐不为呢?

四、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1、精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合理预设,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

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10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有些学生老师讲完就明白了,自己动手可以做出来。但个别学生不成独立完成,有点困难,我就把本课的重点操作步骤。利用拷屏视频录下来,连同素材发下来,当有不明白的时候自己去看录制的视频,也能完成,这也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形成的差异性的学习。

3、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设计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小的任务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大的任务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组内先完成的学生给没完成的学生讲解,达到小组内共同完成。恰当地应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也是知识再次体现的过程,同时也巩固了他们的所掌握的知识。

篇13: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 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 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舞台, 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 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 而且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工具, 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则是他们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 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 我认为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转变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会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 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对课程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 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 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并能通过各种媒体, 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 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 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对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 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判断它的可信度, 然后对自己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 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 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 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 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 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 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 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 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 面向世界, 开阔视野, 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不同时代的人学习方式不同, 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未来五年, 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人们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和生活。我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基于云计算, 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观念也在去中心化;工作日益协作化, 从而引起了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和社交关系更加充足, 更容易获得, 这越来越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迁, 包含了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强调在课堂中开展更多基于挑战的主动学习。因此, 我认为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 采用双重视角,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 具有多重观察视角。采用双重视角, 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 相互优势互补, 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 产生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流程革新与系统性改造, 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 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 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 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 改变人们过去秉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 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第二步, 加强教学创新, 推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 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教学手段创新。学习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 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 代之以学生个性化学习, 学生间讨论、师生间交流, 班级面授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 设置几个任务, 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 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如下。

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 搜索相关信息, 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呐的定位;科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每个成员选择一科, 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 在网络上检索信息, 下载下来, 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 扩充到资源库中。每个小组在解决问题时, 可以相互讨论, 相互研究, 使学生积极协作, 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各组互相交换成果, 互相点评。

老师总结点评。

在组织这节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 另一方面, 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体现, 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 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 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驱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这样就会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 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

我们可以将教材转变为学材, 开展超级开放课堂, 将课堂鲜活地再现在各类电子设备上;应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也符合通用设计原则。教师要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自学, 学习内容尽可能结合学生的个人经验, 采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 采用更多项目式任务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 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 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 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伍光明.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3 (5) .

篇14:如何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正确融合

就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改变,逐渐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课堂教学的发展。因此,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的原因

(一)政策导向

从政策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都对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做出了一定的说明甚至是计划。将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还可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当下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重要文件中的重点强调都凸显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也为研究二者相融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二)理论研究

从理论研究这个层面来说,加快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进程,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展,对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愈加深入,而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实验的目的是使信息化的教学效果得到更有效的提升,使信息化教育的建设开展得更顺利,为更快地实现教育现代化添砖加瓦。

(三)实际需求

从现实的视角出发,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虽然改变了传统黑板、粉笔以及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只能说是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无论是教学方式的实质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本质都是没有改变的。所以,要改变其本质,加深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正确融合的策略

(一)提高认知,转变观念

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一定要对其存在的问题有一定高度且清楚的认知,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而通过努力使课堂教学与实际需要相符合,同时能够与信息技术当下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使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为了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正确的教学观以及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认知,转变观念,从而推动学生全面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创造环境,强化硬软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在逐渐提升,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教育教学会对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深入地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个学校应该为教师与学生创造合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要注重学校硬件以及软件设施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有效推进信息化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实事求是,突破传统教学方式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实事求是就是在明确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内在的东西进行探索与研究,然后使教学得到不断的完善。为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有选择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课件,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进而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强化管理,加大融合力度

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推进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学校一定要加强对教学方面的管理。比如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借助制度发挥组织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组织和个人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对教师开展的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活动做进一步的规范与引导,进而实现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最终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得以更深入地融合。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可以正确地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明确二者进行深入融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一方面,解放思想,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抓住关键,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适宜的环境,巧借以往优秀的经验并加大对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力度,努力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得更深入、更有效,进而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共度好时光美文下一篇:铝合金门窗安装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