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7-18

《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程    志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圣君、贤臣,使唐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风齐王纳谏》。

二、范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三、自学指导

(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经不可考。它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BC452年)到秦始皇31年(BC2)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士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夫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变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人治。

四、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意

(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解释、词典自行解决)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怜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怜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课文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弊”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弊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后记

◎程    志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传统课目,老师教起来较为得心应手,挖掘的深度,拓展的广度都较为深广,但对学生来说,永远都是新的。因此,在分析课文的同时,还要抓住基础性的东西,如字词句等。此教案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直到背诵。

存在问题,学生诵读时断句不准,例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不断开,作为一个词来读。结合板书背诵时,许多学生强记背诵,不能理解中间的内容。

表现较好的地方,学生读课文较齐,学生概括文意时,有个别学生能顺着老师的思路写下去。

师:前一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我们再一次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课文前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表现邹忌和齐王的形象,相互间可讨论。

(学生分学习小组,相互小声讨论)

师: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演一演。其他同学注意听,然后来评评。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谁来给他们的朗读评一评?

(学生举手,老师点名)

生:我们小组觉得杨涵涛读得较好,邹忌的语气委婉诚恳,又不失严肃。

师:他在委婉讽劝,严肃好吗?

生:他虽是委婉讽劝,但毕竟是谈国家大事,应该严肃点。

师:好,丛霄读齐王读得怎样呢?

生:丛霄读得也很好,他读得浑厚有气势,显出一代君王的气度。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我要自叹弗如了,(学生笑)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比较齐威王和周厉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阅读材料,相互讨论交流)

师:王积磊你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齐威王勇于纳谏,精神高尚,是明君;周厉王不听逆耳之言,是昏君。

师:很好,说得非常好,《纳谏与止谤》这篇课文还给我们举了其他帝王、臣子的例子,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给他们分分类。

师:我们来看看大家是如何分类的,请小组回答。

学生回答。学生是这样分类的:

帝王:唐太宗、齐威王、周厉王、楚怀王、商纣王

臣子:魏征、邹忌、召公、屈原、比干

师:请同学们比较“臣子”的结果,“帝王”的最后结果以及国家的命运。

学生分组讨论,把帝王、臣子分为两类,意见较为统一:唐太宗、齐威王是明君,国家被他们治理得很好;周厉王、楚怀王、商纣王全是昏君,在他们的统治下,百姓生活痛苦,他们有的还是亡国之君;魏征、邹忌为一组,他们的意见被接纳,得以善终;比干、屈原进谏不被接纳,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最后投江而死。

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牵引出课堂讨论问题:

1、“谏”能否被接受,关键在于“进谏人”还是“纳谏人?”

2、“纳谏”和“止谤”在古代不同的意义及作用十分明显,那么在现今社会他们的益处和弊端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教师下堂巡视,时不时加入学生的讨论。

师:大家都认真讨论了,我们请两个小组分别回答。

(学生举手,老师点名)

生:“谏”能否被接受,关键还是在于“纳谏人”。

教师追问:如果话说得不好听不被接受,责任在谁呢?

生当然是帝王的责任,魏征不是经常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吗?

师:好!好!第二题第五小组代表回答。

生:纳谏可以改进工作,提高效率,能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对四化进程起推动作用;止谤危害是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难免垮台。

教师追问:除书本上的你有自己的理解吗?

生:止谤肯定损害人民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师:同学们刚才从大的方面谈到“纳谏”的益处,“止谤”的弊端,那么现在我们请同学联系生活进一步来谈谈,并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教师出示话题:

1、谈谈生活中纳谏与止谤。

2、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

学生写作,老师巡视。

学生完成写作,相互交流相互评点。

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司武琴

集体研究式教学的主要内涵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到光华之后,我积极学习光华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我想就《邹忌讽齐王纳谏》、《纳谏与止谤》两篇课文的合和教学谈谈我教学中的得与失.。

课堂教学中,鉴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文言基础知识,我将教学重点落到了《纳谏与止谤》上,主要就齐王、厉王对待“谏”的不同态度及由此引发的不同国家命运的比较来掌握纳谏的好处,止谤的危害。

教学时,我让学生再一次读一读,演一演齐王、邹忌,分析齐王、邹忌的不同的形象。古代还有没有君臣进谏纳谏的事例呢?

请学生阅读《纳谏与止谤》,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君臣事例并根据他们的不同态度,最后不同命运给他们分类,然后讨论探究“纳谏”与“止谤”的不同作用意义。追古思今,学生再次探究在现实生活中纳谏的益处,止谤的弊端;谈谈应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学生开始练笔写作.接着就几位写作快的学生的习作展开了讨论,师生共同评析。

这堂课看起来节奏紧凑,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活动,学生活动也较为充分,但教学完成后,却感到像缺少了点什么。

集体研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自主、问题、沟通。自主学习本身就应该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学习。教学时,我的思路十分清晰,学生也一直在我的引导下去学习,但我仅仅是请学生入我的瓮,学生只是沿着我的思路来思考,思维受到了限制,没有真正地自主。集体研究式教学问题的来源:教材、教师、学生。课堂预设的问题学生都解决了,但这些问题仅仅是我根据我的教材设计好的,可以说学生是在帮老师解决问题,我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力。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我把一切都包办了,正是因为我的包办,学生只能就问题谈问题,可昂完全没有开放性,这堂单一的课限制了学生的沟通交流,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拓展延伸也就显得有些空乏。

以上把我教学中的得与失记下,以便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集体研究式教学这门学问是要我们仔细钻研的。

梅洪建  an li(网友来稿)

篇2:《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黄燕亚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请大家打开书本到61页。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i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把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        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同学们齐喊:好!)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回答:差不多了。)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3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三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                  --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 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铡⒉檠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br>

关于古文教学的

几点思考

◆黄燕亚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篇3:《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一、围绕“文言”的“怎么学”———推测读

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因此“文言”怎么学理应先受到关注。从文首便知,学生关于“文言”怎么学,大多离不开记忆。当然记忆积累是“文言”学习的重要方法,然而仅到此为止,显然是不够的。一些文言字词义项众多,若不能根据语境来判定并选择恰切的义项,那记忆再多的文言字词又有何用?故在“文言”教学中必定要教给学生一些“推测读”的方法。

(一)根据句式推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中的“孰”何意?如若教师只满足于“哪一个”的答案,那么学生看课文下的注释便知,学生用的学习策略就是“看注释”“记忆积累”。倘若教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妨从句式入手,问“这是什么句”“哪个词是疑问代词”,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孰”作为疑问代词可解释为“哪一个”。

(二)根据语法推测

“朝服衣冠”中的“服”字,课文注释中虽有“穿戴”的解释,可在平时的作业测试中,许多学生却只会解释为“穿”。究其原因,一是记忆容易缺损,二是对这个句子缺乏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服”的主语和宾语分别是“邹忌”与“衣冠”,作为谓语动词“服”自然就要与宾语“衣冠”相匹配,把它解释成“穿戴”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根据语境推测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此句中,学生对于“孰”的理解是有疑问的,受前文“孰”作为疑问代词的影响,有许多学生依然会解释为“哪一个”。可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孰”在这儿是“通‘熟’,仔细地”的意思,学生会印象不深刻。教师换种方式,把这个句子中除“孰”以外的内容先理解透彻,比如谁“视”?“视”什么?“自以为”什么“不如”什么?这些问题弄明白之后,再来看“孰”是修饰“视”的,也就是说“第二天,徐公来到家里,邹忌怎样看,便得出自认为不如徐公美的结论”,如此一来,学生不难理解“‘孰’通‘熟’,仔细地”的意思。

文言字词推测方法众多,例如字形推测、对称结构推测等,这些“怎么学”的策略应该在日常文言教学中予以落实。

二、围绕“文章”的“怎么学”———对比读

(一)比较语言,体悟心理

《古文观止》的编者这样评价《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细细评勘”于“三问三答”中,“于此参出微理”,若教学中不能用恰切的方式,让学生细细品爵,则就不能领会其高明。

邹忌问同样的问题———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妻、妾、客三人的答案虽相同,但回答的语言却略有区别: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乍一看,妾的回答与妻的回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其回答少了“君美甚”这三个字。少了三个字,妾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妻子便有了本质的不同。妻子先夸赞再作比较,那是由衷地欣赏;而妾直接比较,匆忙地下了结论,话语中蕴含着刻意的奉承和虚夸。再比较妻、妾与客的回答,妻、妾用的都是“何能”的反问,以此来对邹忌美的肯定,加强了语气,而客的回答却是一个“不若”的肯定句,这也显出了客之有求的迫切,奉承之意也就明晰。在比较品评中,学生理解了从“美甚”到“何能”再到“不若”的人物心理。这也能使学生领悟邹忌思得的“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的高明。

(二)品读极简,深得其妙

《古文观止》编者又评之曰:“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快哉”二字,在文章中有一字便足以体现。令学生对比着品,便可深得文之妙也。

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劝谏后,作者只用了一个“善”字表达齐王的态度。这样的语言描写可谓简到不能再简。假如这样的极简之处,学生只理解到齐王对邹忌的“谏”称“好”,是极其不够的。若能将此“善”与《公输》中楚王说的“善哉”进行对比阅读,便能领会其不同的意味。《公输》学生刚学过,对“善哉”已有理解,表面上是楚王对“墨子”的认同,其实也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无奈和“缓兵之计”。而齐威王的“善”,以简洁的语言,既表现了齐威王充分认同和接受邹忌的观点,同时也表现了他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更有齐王对邹忌巧妙劝谏的赞赏和善于纳谏的极致表现。在对比中,学生就更能理解其妙,也对齐威王这一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寻找“关键”,把握事理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1]8“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1]8笔者以为,更加重要的是应该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一起找到这样的关键点,然后再透过关键点把握作者“所言志所载道”。

例如,“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但在教学中不宜直接让学生品析“思”与“善”,而需要用“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关键处,在充分的思考与交流中,对比“私”“畏”“求”“窥”“诚”等字词之后,理解“思”与“善”在文章中的关键性。

三、围绕“行文思路”的“怎么学”———还原读

如若能领着学生寻得作者的行文思路,那么就能对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更有深切的感受与体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给一些如何寻找“行文思路”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题目的理解来把握文章重点主要在“讽”和“纳谏”上,因而引出矛盾———邹忌是由“与徐公比美”事件想到国家大事,然后去讽谏,还是先想到要讽谏,然后再有意寻找“与徐公比美”的事情?

在理解邹忌的主要目的是劝谏齐王,而“比美”事件只不过是他实现进言的手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阅读第一段,尝试从文章中找到能够证明“比美”是有意为之的证据。从第一天分别问妻和妾,第二天问客,第三天又与徐公见面,可见“比美”并不是一时兴起的事情。“暮寝而思之”,思什么?从本段来看,思的是自己不如徐公美,为什么妻、妾、客均认为自己美于徐公。第二段开头句紧接着“于是入朝见威王”,此处“于是”二字就透露出:邹忌早已有讽谏之意,却没有讽谏之词,现有了对“比美”的思索,就可以直接讽谏了。

最后,探讨材料的安排次序问题,理解作品的写作技巧。作者为什么要先写“比美”事件?假如在第一段前加上“邹忌欲讽威王,故与徐公比美”,效果会怎样?这样邹忌忠心进言的形象就大为削弱。

这样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还原”思维,返回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考和作者写作中当时当地的思路,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心路历程和作者的思考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推测读”“对比读”“还原读”只不过是“怎么学”中的一些方法,以此来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文言文“怎么学”的关注。其实让“怎么学”成为教学内容,就是“将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推导或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直观呈现”[2],在一节节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习得文言文中透射出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内容同时,还学会怎么学文言文。

摘要:学生对怎么学文言文缺乏相应的认识与一定的训练,语文教学应加强“怎么学”的研究与实践,让“怎么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文言”“文章”“行文思路”的“怎么学”而言,“推测读”“对比读”“还原读”是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怎么学”,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篇4:《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思路

《邹忌讽齐王纳谏》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思”之除蔽;二、“思”之讽谏;三、“思”之验证。

[设计实施]

一、“思”之除蔽

[问题]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是设置的“障碍”,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动脑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以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②“思”受蔽过程,首思的应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亦是个障碍)。

我们不妨设想,如孰视徐公,确实美于徐公,窥镜而自视亦美于徐公,你想他有必要暮寝而思吗?“暮寝而思”,就等于今人所说“过电影”(焦裕禄语),说明邹忌头脑清醒,重视客观事实。前面说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就可窥其一斑。你看他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这才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要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应是首思的内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并未见诸于文字,这正是作者用笔经济的地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捉摸所以对自己过誉,或偏爱,不愿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这应是次思的内容。至此邹忌豁然顿悟,终于得出“私、畏、求”的结论,从而除蔽,这应是“思”的原因。这样的思路无疑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

二、“思”之讽谏

[问题]: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里亦设一个障碍,学生往往会简单地回答:是的)。

[明确]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到国家大事,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除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除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设喻的方法去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方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了。

2、第二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劝说齐王除蔽纳谏。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在逻辑上是使用了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都扣紧了“私”、“畏”、“求”三个方面。

3、既然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继续和深入,为什么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确]①避免行文上的重复;②设置悬念。

三、“思”之验证

[问题]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他怎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齐王回答曰“善”,齐王对邹忌的一席话表示肯定和赞赏。由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悬赏分为三等。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作了一番研究分析的。

②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政治修明,国力强盛,威望益隆,这就是纳谏对外产生的影响。国外尚且如此,国内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详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点墨,其处理之巧妙,其笔墨之经济,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3、第三段写齐王纳谏,第四段写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此处亦是“障碍”)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设喻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是邹忌的高明之处。这里虽未写一个“思”字,却与“思”密切相关,因为“战胜于朝廷”的结果,正是邹忌“思”的归宿。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所谓思断意续,以结果验证了“思”的作用的深远和意义的重大。应该说邹忌是齐王纳谏的总导演,而且是一个放手让演员自己去表演的高明的导演。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治学要“深思而慎取”,那么在治家治国方面同样要深思而慎取,邹忌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好的借鉴吗?

篇5: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散文,我们知道以小见大是重要的写作方法。朱自清通过小一片小小的荷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渴望;李乐薇通过写小小的一间山中小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川端康成更是通过一朵凌晨四点盛开的海棠花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这“小”中的“大”,仅仅是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吗?还得--

(用心想)

战国时齐国的大臣邹忌也经历了一件小事,他深入思考,连睡觉都在想,他也想出了“大”

课文中哪句话说他睡觉都在想啊?

--暮寝而思之

他思的是哪一件小事啊?读第一段回答。

--他不如徐公美,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都说他比徐公美。

妻子、小妾、客人怎么想到要夸邹忌比齐国的美男子都美呢?

--邹忌问他们,他们回答的

邹忌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呢?

--邹忌长得漂亮,早晨穿衣服照镜子时,想到了这个问题

哦可见这个问题是他忽然想起要问的,并且问的是他最亲密的人--妻妾,他长得又漂亮修八尺有余,形貌i丽,妻子说他漂亮,他是不是就自我感觉良,以为自己是齐国最美丽的人了?

--不是,“忌不自信”

又问他的妾,妾也说“徐公何能及君也”,他是否就真的觉得自己最美了呢?

--不是,从“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孰与徐公美’可以看出,他还是不相信。

客人也说了“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这回他该相信自己比徐公还要美了吧?“三人成虎”都可以,他本身就美,又有三个人都说他美,他肯定会觉得自己确实比徐公要美了

以上是问的结果。--皆以美于徐公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到了邹忌家,两人一比,结果怎样?

--弗如远甚

他一见到徐公就觉远远地不如徐公美吗?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照镜子不看更觉得“弗如远甚”

这么一件小事,也许很多人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邹忌却要

--暮寝而思之

他思什么啊?

--从妻子、小妾、客人哪里听不到真话的原因(私我,畏我,有求于我)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啊

--因为邹忌有权势,有地位啊

邹忌仅仅想到了自己听不到真话的原因是就睡着了吗?

--没有,他还想到了地位更高,权势更大的齐威王,他更听不到真话

下文哪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王之蔽甚矣

想到了这些,邹忌还想到了什么?

--要赶快给齐威王说

从下文的哪个词可以看出他想到了这些就想给齐威王说啊

--于是

晚上想到的.第二天就去告诉齐威王,可见其心情是

--急迫的

既然他心情是急迫的,他是不是一见到齐威王就说“王之蔽甚矣”啊?为什么?

--这样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现身说法,更委婉,齐王更容易接受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讽”是什么意思?

--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与现代汉语中“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于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语意要轻。

邹忌能由穿衣照镜和妻妾客人的闲聊而想到国家大事,可见他时时都在想如何把齐国治理好,使齐国强大起来,而这件小事成了激发他灵感的机缘。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其实灵感也一样,它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正是有了长期的苦思冥想,躺在苹果树下的牛顿才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正是有了长时间的苦苦思索,在浴缸里洗澡阿基米德才找到了检测王冠是不纯金的方法,进而有了阿基米德定律;正是有长时间的苦苦钻研,门捷列夫才在梦中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规律,进而排出化学元素周期表。邹忌的这一巧妙的进谏方法虽是瞬间所得,但更是长期思索的结果。这暮寝而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忠于职守,目光敏锐,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又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磊落忠臣的形象。

忠臣,国之宝也,邹忌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权势和地位让人受到蒙蔽,又用了委婉含蓄的方式现身说法地进谏,齐威王接受了吗?

--接受了“善”,可见其心悦诚服。并且下令

下令干什么?

--谏寡人过

谏过还有赏,赏还分等级,说自己的过错说得越直接越受的赏重可见,齐威王闻过则喜,他是不是仅仅停留在收集意见的层面上,群臣指出的过错他都改正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越来越没意见可提了,可见他都改正了。

可见这齐威王不仅广开言路,勇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且能根据人们的批评,兴利除弊。

齐国有这样忠诚而智慧的大臣,又有这样的贤君,齐国会怎样?

--强大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作者通过这件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战胜于朝廷。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

要想战胜别国,首先要使自己强大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战胜别人首先要?

战胜自己

而战胜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不断进步。

好我们这节课不但学到了现身说法的劝谏方法,而且明白了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别人的道理。

篇6:《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蔡雁斌

《战国策。齐策》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特殊字、词、句,掌握重点实词。

学习邹忌巧于进谏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加学生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初读课文,准备复述原文大意。

第一课时

导如课文:

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导入。

请学生复述原文大意:

《战国策》简介: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才定名为《战国策》。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它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朗读课文后,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

形貌i丽 熟视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燕、赵、韩、魏闻之

2、解释下列隶体字:

邹忌修八尺  窥镜而自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王之蔽甚矣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书面进谏)谏寡人之过者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今齐地方千里  谤讥(公开指责;微言讽刺)于市朝  闻寡人之过者  明日,徐公来  旦日,客从外来

教师通译全文:

请学生再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有特殊用法的字词,并指出其用法:

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闻寡人之过者

2、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种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君美甚。   忌不自信 。  吾孰与徐公美?

与坐谈。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皆以美与徐公。

八、文章的结构: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分部分,写大意:

第一部分(1):进谏的.缘起、依据。

第二部分(2):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3、4):进谏的结果。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3、有什么意义?

A、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B、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法。

C、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九、小结:

十、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题、《达标手册》。

2、背诵全文。

篇7:《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设计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王之蔽甚矣 →称霸

客——求(请求)——子民

课后反思:

篇8:《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都知道讽谏, 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 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 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 变复杂为简明, 变逆耳为顺耳, 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 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从而使谏言者与言语环境、说服对象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力, 使谏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然, 人们都喜爱听顺耳之言。况且就封建社会而言, 皇权赫赫, 不可侵犯, 历史上有多少谋臣良相在朝廷上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如爱国诗人屈原向楚怀王进忠言, 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 (逆耳) , 则被奸臣妒恨, 最后遭放逐, 自沉汨罗江, 成为千古奇冤;还有比干, 纣王不耐烦他提意见, 就下令将其剖腹挖心, 也因逆耳葬送了他的性命; 还有伍子胥, 他建议吴王夫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却遭到拒绝, 最后引剑自刎, 临终前他悲愤地要求把头颅挂在城门上, 要亲眼观看越王勾践东山再起, 来攻打吴国; 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等, 都是千古奇冤, 忠言逆耳的结果。

然而, 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 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 , 即“忠言顺耳”, “良药蜜口”, 足见这种劝谏办法聪明巧妙, 劝谏技巧之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替对方考虑———不暴露劝谏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 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 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 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 以死谏君, 像屈原、比干那样忠言逆耳效果不一定好。然而邹忌注意进谏艺术, 入朝后, 他并未单刀直入, 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 小题大做, 现身说法, 使齐王也同理并切实感到“蒙蔽甚矣”, 于是一声令下, 广纳谏言, 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用婉言相谏———忠言顺耳利于听

通常下级劝说上级, 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 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却实话实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但“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以此创设情景,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取悦威王。邹忌谙为“良药蜜口利于病, 忠言顺耳利于听”。

三、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 有所畏惧, 有所谋求的环境中, 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 (王之蔽甚矣) , 他为国之清明担忧, 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 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结果是“燕、赵、魏、韩闻之, 皆朝于齐”, 提升了齐国的威望, 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由此看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中, 邹忌的力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的确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良药一定要苦口”吗? “忠言一定要逆耳”吗? 因此, 我认为“良药蜜口利于病, 忠言顺耳利于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 了解别人, 推荐自己, 谈判求职, 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借鉴邹忌的劝谏技巧, 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 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 又不失自己的尊严, 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 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篇9:《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这是我们应该思考、探索的。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按照创新教学设计的三原则,围绕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链——让学生自读感悟、寻找“三”,互相讨论、归纳“三”,联想拓展、提升“三”。

课堂一角:让学生找“三”

一.自读感悟,寻找“三”

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带之后,自己又朗读了若干遍。

师:同学们仔细地默读后看能不能发现这篇课文内容结构上的一大特点。

生:严谨、清晰。

生:清楚、紧凑。

师:你们很动脑筋。说了好几个特点,但是都不能统摄全文。

师:“这篇课文内容结构上暗含了一个数字。”(这一点,学生便豁然开朗)

生:(异口同声)“三”

师:那么就让我们来找一找,这篇课文究竟暗含了多少个“三”?(学生又专心致志阅读,然后小组交流,接着是小组汇报。)

生:“三问三答”、“三个类比”。

生:“三赏”、“三时”。

师:“还有没有?”

(学生继续“搜索”,又发现了新的目标)

生:“三思、三日、三比美”。

(基本上差不多了。我叫学生将这些“三”排排队,理顺课文内容;概括出“三”的具体内容。)

二.互相讨论,归纳“三”

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仅344字,但是文章内容发人深省,而且故事情节完整,妙趣横生,掩卷思其奥妙,可谓层层三叠,蕴藉简峭,引人入胜。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看看文中的“三”含有多少奥秘?

(学生分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后,组长代表发言。)

生(一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邹忌朝服衣冠后,问妻、问妾、旦日问客,曰:“吾与徐公孰美?”三人异口同声回答:“徐公何能及君也”“三问”及“三答”,此为“三叠”之一。

生(一组补充):邹忌对三人的回答不相信,“孰视之”,“窥镜自视”、“暮寝而思之”,终悟“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的真谛。“三思”至“三悟”,此为“三叠”之二。

生(二组):邹忌从家事得感悟,立即现身说法,推己及王。家庭中的妻私我,妾畏我,客人故意奉承我,与朝堂上嫔妃侍卫私王,群臣畏王,平民百姓有求于王,两者如出一辙。设喻明理,绵里藏针。“三喻”达“三讽”,此为“三叠”之三。

生(四组):邹忌讽纳谏,齐王从善如流,于是悬赏纳谏。赏赐级别为面谏上等,上书中等,讥谤下等。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三赏”促“三变”,此为“三叠”之四。

师(补充):全部事态的发展是三层:第一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第二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第三层,邻近的诸侯国都来朝见。全文在内容上也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进谏的缘起;第二部分(2段),进谏的内容;第三部分(3、4段),进谏的结果。

文章从家事到国事,从讽刺到纳谏,从下令悬赏到无可进者,终至四国朝齐,可谓层层三叠。叙事层层清晰,简括有法,辞约意丰,反复回旋,美不胜收。

三.联想拓展,提升“三”

师:考察《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构,令人击节叹赏的是“三叠法”的巧妙运用。由于三叠技法的妙用,行文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互相勾连,层层推进,使结构完整紧凑又活泼灵动,精巧严谨又摇曳多姿。

由此又会引发我们进行深入的文化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乃万物之始,代表极少,“九”乃万物之极,代表极多。在表示较少而非很少,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人们选用了“三”这个数字,通常又赋予其“较多”或“很多”之义。于是,在传统文化中带“三”的成语典故、俗语格言可谓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请同学们说说含“三”的成语典故。

生:三顾茅庐。

生:三朝元老。

生:三令五申。

生:三人成虎。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谁能举一些含有“三”字的俗语格言?

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生:三分天才,七分学。

生:三伏天送扇,三九天送炭。

生:三门三塔三元桥,五山五厂五公园。(南通俗语)

师:又如上古诗歌之集大成者《诗经》中,铺陈比兴,重章叠句时,往往贯之以三叠,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极尽其妙。

人们还将一些文化现象分三个阶段陈述之,并非完全巧合,实乃有时有意凑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作者,深谙此文化现象之含蕴,以三叠技法贯穿全文,自然灵动,尽得风流。在此文化背景之下,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给后世文学以深远影响。如明清时成书的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叠叙事法更是俯拾即是。刘备访诸葛亮而三顾茅庐,非三顾不能表其诚心;诸葛亮三气周瑜,非三气不能置人于死地。

生:孙悟空三盗芭蕉扇,非三盗不能显示取经路上之艰辛。

生:梁山英雄三打祝家庄,非三打不能显示起义场面之壮阔。

生: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非三进不足以给沉闷枯燥的大观园注入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

师:叙事文学如此,其他艺术形式亦如此。即如传唱千载的唐诗名篇《渭城曲》,在流传过程中“好事者”将其“三叠“,并冠之以《阳关三叠》而传唱之,非三叠不足以使人荡气回肠。又有许多文学现象以“三”概括之,亦繁衍出了后世文学之许多“三部曲”等等,这些并非完全巧合,实乃有意凑之。中华文学,与“三”结下了不解之缘。凡此种种,盖皆滥觞于先秦文学之“三叠”技法,中华文化之“三叠”情结。

[教学反思]

综上所述,把握住了“三”字,就紧握住了理解这篇课文艺术价值的“金钥匙”,也就能够准确地把握这篇课文的结构层次,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这种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美和递进美,进一步掌握文章内容。

这样,新颖的教学设计,富有层次感的提问,有效地激发同学们阅读文本的兴趣,吸引他们细心认真地阅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思考了阅读教学预设问题时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注意的问题。

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注意问题的真伪

教师设计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叫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没有探究价值。

教学中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凡是学生已经掌握理解的内容,或者超出学生现阶段领悟水平的问题,我们都视为伪问题,哪怕这一问题在学术上依然有价值。凡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均是“为问题而问题”,这是“动机之伪”;至于“错误的问题”,更属“伪问题”。

教学中存在太多“伪问题”:教师的小儿科式的“低级提问”;故作高深式的“学究提问”。——前者使学生索然乏味,如满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后者使学生一头雾水。例如,有教师执教庄子《逍遥游》时问道:“庄子的‘逍遥与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有何异同?”——这类超出学生认知水准的“伪问题”贻误了学生也戏弄了学生。

二.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则,注意问题的主次

教学中的“问题”不宜多,否则教学将散漫无序。这就需要教师对诸多问题进行遴选。只有最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最能够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才是教学中的“主问题”,其余问题教师应该大胆舍弃。

即便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也未必就一定会成为教学中的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若干问题,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有许多问题,但真正有资格成为课堂“主问题”者并不会太多。

我在请学生预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学生阅读之后提出10多个问题。如,邹忌为什么讽齐王?邹忌为什么不直接对齐王提意见?等等。我再三思考后,决定从“三”字入手,设计相关的三个问题——寻找“三”,归纳“三”,提升“三”。这样课堂分为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前设计问题时,注意抓住理解课文的主要问题,切中要害,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考虑到问题之间的层次关系,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学习主动性增强,课上师生活动配合默契,讨论也具有相当的深度。

三.遵循“提问的层次性”原则,注意问题的高下

主问题确定后,还未必能成为最佳问题。最高境界的问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切合文本要害,做到纲举目张;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趣味,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本身设计精当,既有助于学生当前的进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水平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也能够促进学生长远乃至终身发展。

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从问题涉及的内容上看,我们把问题类型分为四类:一是差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探究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类问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惟一。

在课堂阅读教学的预设时,对准备的问题要做到“去伪存真”,使学生有思考并有所得;注意抓住主要问题,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避免问题的繁琐、零碎;同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尽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各得其所,得到和谐发展和充分发展。

篇10: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7-04-072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的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yi)丽 朝(zhao)服衣冠(guan)窥(kui)镜 期(ji)年 朝(chao)于齐 间(jian)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妻→私我三思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三比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小--------------------------大

家事--------------------国事

三变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

第一幕

人物: 邹忌 邹妻 邹妾 客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相国府邸(旁白:早晨,阳光明媚,齐国相国邹忌一大早就起床,正在整理衣冠。只见他身高八尺多,脸色白皙,容光焕发)

邹忌(整理一下襟袖,打量着镜中的影象):我邹忌年过半百,风采依旧,哈哈!

邹妻(上来了,福了一福):相公,该用早餐了。

邹忌:哦,知道了。邹忌(在镜前转了一圈):爱妻,你看一看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帅呢?

邹妻(细细打量了一番,充满爱意相公风度翩翩,那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提并论呢!邹妾(向二人福了一福):老爷,夫人,早餐准备周全了,请用膳吧!

邹忌(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作沉思状):爱姬,你来得正好!快,看一看老夫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漂亮?

邹妾(瞧了瞧邹忌,又瞧了瞧邹妻,低着头,怯生生):老爷,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比呢!

邹忌(双手理着髯须,大笑):哈哈哈!用餐去!(众人下场)

(旁白: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邹忌正在会客厅上)

客人(鞠躬,抱拳):相国大人久等啦,下官许伟给大人请安!

邹忌(抱拳,还礼):不知许大人登临敝府,有何见教?!

客人(又鞠了一躬,毕恭毕敬)下官蒙大王恩典,相国大人抬举,被派往南方任职,特来辞别!并聆听大人教诲!

邹忌(右手理着髯须,赞许地笑着):好好!贤侄应该恪尽职守,为大王效力!——许大人与徐公是老交情,你看看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客人(在邹忌周围转了一圈,谄笑):相国大人是齐国男子的典范,而今风度依旧,更添几多成熟韵味。徐公远远比不上您的美丽啊!

邹忌(自得状):哪里哪里!贤侄太抬爱了!哈哈!(二人下场)

(旁白:又过了一天,邹忌独自一人倚在寝室)

邹忌(自言自语):今天徐公来访,老夫仔细打量一番,自以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再细细比较一番,发觉自己的容貌与他相比差多了!

邹忌(作不解状): 为什么老夫的爱妻、爱姬与许大人都称赞我比徐公美呢?

邹忌(作大悟状): 爱妻赞美老夫,是偏爱我;爱妾赞美老夫,是怕我怪罪;许伟那小子夸奖我,是对我有所求,拍马屁!„„一个人尚且如此受蒙蔽,国家更不用说了。老夫得提醒大王一下!„„(邹忌下场)

第二幕

人物:齐威王 邹忌 侍从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齐王宫殿(齐威王坐在龙椅上,侍从立在一旁,邹忌上)

邹忌:(行君臣之礼):启禀大王,臣邹忌有事启奏!

齐威王:好!邹爱卿平身!有事尽管奏来就是!

邹忌:(站起身来):谢大王!老臣的确明白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夫人偏爱我,我的爱妾怕我怪罪,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齐威王(倚在龙椅上,大笑):呵呵!孤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大事呢?!原来是爱卿的家事!哈哈!

邹忌(神态严肃,上前一步):不,大王明鉴!这不只是老臣的家事,这是关系到齐国兴衰胜败的大事!

齐威王(从龙椅上站起,诧异):哦,孤洗耳恭听,相国请讲明白些!

邹忌(正色):老臣一个人尚且受到如此蒙蔽,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及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全国境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这样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啊!(划线处可用原文)

齐威王(频频点头):好!好!好!邹爱卿言之有理!

齐威王(拟写诏书):来啊,传孤旨意——从今日起,无论大臣、差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谏寡人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众场合批评指出朝政的过失,让寡人听到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上一篇:教育学生小故事下一篇:公司拓展的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