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2024-07-24

如何改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精选8篇)

篇1:如何改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如何改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与古代私塾教育对比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蒋雄

邮编:564300电话:***

摘要学生面对作文无从下手的情况是教学实践中不时会出现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依赖于教师课程的改进,在作文教学的题目设定和所要求的作文的体裁设定上作出一些改进从而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而且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生自身通过阅读来丰富写作用语甚至形成基本的写作风格。初中阶段的阅读行为的形成和作文能力的改进和提升能大大发展学生这个时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升学及自身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改进

作文经常是个难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而言;有些学生面对作文无从下手,而老师面对学生的作文无可奈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先撇开这个问题不谈,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教育的情况。古代教育有学、塾之分:学是公立的,有县学、府学、国学之分;塾是私人的,有私塾、家塾、义塾、村塾之分。这里以私塾为例,与我们现代的教育相比较,能够在作文教学发现不少问题。“私塾没有大中小学的严格区别。如果区分,那只是启蒙、读经、举业三个阶段。” 启蒙教育阶段从五六岁、七八岁开始,首先就是练字和识字,老师手把手教学生描红;“上书”(老师教新课)的话基本教材就是“四书”,能够继续读下去的就开始读“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读经的同时也要开始学写试帖诗,学做八股文,为举业考功名做准备了。“《四书》中据前人考证统计,共四千四百六十六个不同的字。„„一般智慧,平均每天读三百字,不到一年,一部四书就读得滚瓜烂熟了。” 识得了这四五千字,虽然这些字有些很生僻,文章意思有些也很深奥,但“读书百遍”,总会在摇头晃脑中有一点“其义自见”,“能理解这些深奥的文句,便也具备了阅读其他书籍的能力,便也具备了表达的能力。”

明清的八股虽然很受人诟病,不过但凡能做一点的人,都基本是知晓平上去入四声的变化、平仄的变化和对应、押韵、典故等一些基本常识的,如果要考取功名,除了立意之外,甚至是很需要一些文采的。仅仅就基本知识而言,其实我们现在大多数学生是远远不及古代的同龄人的。

中国自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以来,虽然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各个朝代可能有些不同,但是这些基本教材和这个模式却培养了一代代的人才,并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开来。

所以虽然古人的教育在我们当代人看来,有些严厉、有些呆板、有些枯燥;但十年寒窗下来,还是能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熟识四书五经中的典故和文句,所以再刁钻的八股试题下来还是不至于像我们现在有时会感到无从动笔。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缺点。在与我们当代的教育比较和对照的同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与经验。

一 作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阅读

1、阅读的重要性

一般人会认为阅读这是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作文教学是老师的工作,两者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学生肚子里没半点墨水,老师再怎么分析作文题意再怎么引导,学生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古代的学子看什么书呢?如果是富裕之家或书香门第,那么藏书就可能多一些;至于某些贫寒学子,所拥有的书可能就是最基本的四书五经吧。但即使是最基本的四书五经,也很令人感叹。这些古代的基本教科书,在形而下的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形而上的问题的追问、探讨以及应用上,都让人很受用;而不光光是识字识典故识平仄押韵而已。不是有句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吗?所以能熟读这九本书的人是很了不起了。

那初中生应该读什么书呢?“初中阶段的少年在文艺方面„„可以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一时期不仅仅要读科普著作,也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读相应的数理化辅导读物,条件好的,甚至还可以读英文的科普著作。”4

就我们的作文写作而言,根据林崇德先生的建议,则是要多读读中外的名著了。这些名著,包括多种题材,小说、诗歌(诗词)、散文、戏剧等等;有些要细看,有些可以粗略带过,甚或有些书学生觉得没兴趣就翻开直接阖上也可以。不过,我们要知道,凡名著者,在行文运笔、表达阐述、情感的抒发、问题的思考等方面都有它的卓越之处,而这些卓越之处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亲身感受和体会,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所能学习到的地方;不能因为一时的叛逆心理就对这些并未看过、并不了解的书籍产生排斥。阅读后,学生可以怀疑或者反驳,但前提是要翻开书籍去读。

而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水平,能够阅读更深层一点的书籍;但是到了高中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更大,可能相较于初中阶段,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阅读。所以要好好把握初中阶段,通过阅读充实自己,锻炼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

2、当代学生阅读的现状

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只能看到星星点点它们的影子。(四书五经这一体系虽然单调,但很成系统;相对而言,我们现在的教科书有点驳杂。)大部分学生也很少会找来看这几本“课外读物”,因为是古文的,又有些深奥难以理解。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即使是很通俗易懂的、简单的经典的课外读物也很少能在学生中得到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在连小学生也能熟练使用MP3、MP4、电脑的当代,纸质的书籍、经典的读物似乎离学生们越来越远。

3、学生疏远阅读的原因

首先是兴趣的缺乏。网络的冲击力量显而易见,把学生的视线和精力拉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同时对于课本内容的兴趣缺缺和不理解也会影响学生对其他书籍的印象和看法。

其次是硬件设施的缺乏。相对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合理完善的图书借阅制度,能提供硬件上的有力支持,同时无形中产生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虽然可能有些学生会自己买书来看,但对于全体学生而言,一个学校或班级整体的设施和氛围是很有必要的。)

再次是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不够。如果教师和家长只以升学为目的,那么势必就会造成只重课本其他一概免谈的局面。但是这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写篇作文,要举实例,可是想来想去用来用去就只是那几个;其他的典故、其他的人物、其他的名著名段却一概不知:文章也是瘦瘦巴巴得毫无新意得拖得老长。

4、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

其实在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占优势,他们有一定的反叛性,但同时也对事物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如果引导得好,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发展。

教师在学生读书的书目上要进行引导;同时可以征集班上同学的书籍建立班级小图书馆甚至与其他班级进行互换阅读,这些模式都很值得借鉴和尝试;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适当地针对他所阅读的书籍提供一些建议或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认识、思考。

二、作文教学的必要条件是作文题目和体裁的多样变化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开始就会有定期的作文写作课程来练习和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到初中,作文写作课程也更加系统和体系化。在课时上,教师会保证一定时量的教学;在字数上的要求也增加了;在作文题目上也增添了一些难度;而且会针对某种作文体裁进行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集中训练。

定时的教学、字数增加的要求、难度的加大这些都是作为更高年级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的必然要求。我也并不反对一些系统的训练。但是这种系统地训练某一文体的过程不应该持续太长。像古代的学子们学做八股一样,做得多了,八股的形式——如何起承转合——自然了熟于胸,但是经常的同模式的训练会让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走向一个定式。同时现在作文课程上的作文题目也很值得商榷和研究。有些题目是用了多年一直没有改变和新意,比如:“最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我最喜欢的„„”、“论„„”之类等等。这就像明清科举考试里

在《四书》中翻来覆去、用来用去的考试命题。“这样把思维局限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缺点是束缚思想,不自由。”

“整个青少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这种思维具有五方 面的特征:一是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思维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要靠假设。从青少年开始,通过假设进行思维,使思维者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以实现课题的目的。二是思维具有预计性。„„三是思维形式化。„„四是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的明显化。„„五是思维能跳出旧框框。任何思维方式都可以导致新的假设、理解和结论,其中都可以包含新的因素。从青少年开始,由于上述五个变化,思维必然更有新意,即跳出旧框框。于是从这个阶段起,创造性思维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青少年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初中的这个阶段,这是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起步、发展、定型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作文题目的设定以及文体的训练当中,我们要注意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更加合理和妥善地安排作文课程。

由于升学的需要对某种文体进行专门训练是可以的,但不能太长,中间可以进行其他文体的转换。作文的文体更加多元化,可以进行诗歌(诗词)、戏剧、小说(恐怖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都可)甚至是小小说等多种题材的提倡。这样学生也不会对作文课产生更大的排斥甚至产生一些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开发,能够让他们跳出旧框框,变得活跃、跳跃而不是单线、单边、呆板。

但是为了体现素质教育,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随便出个什么题目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写也是不恰当的。“学生思路自是不会受到拘束,但也有缺点,就是学生没有受到过思维训练,越广泛,越自由,他越是不知如何去想,想些什么。思维状态是空的、乱的,找不到思维的轨迹,思维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对初学者是不合宜的。”

三、其他形式的写作训练是适当辅助

其他形式的写作训练,如周记、札记、摘抄,或者让学生自导自演个戏剧也是不错的锻炼;周记的形式不能要求太死板,即使是一首小诗也是可取的;摘抄和札记可以视情况而设定在某一本书或某一些书,这样比较有针对性也比较成体系一些。但是这些形式的写作训练如果占用学生太多时间甚或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额外的负担,那这些形式就不可取了。

所以这些形式只能当做适当的辅助,当学生有余力时是可以提倡做做的。

以上的三点建议是在培养学生的智能和自主能力的理论和前提下提出来的。一阅读为前提和基础、作文题目和体裁的设定多元化的可行性都首先需要教师以及学校教育方针的正确把握,以学生为中心,多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能力。

但是升学的压力、教师评职称的压力以及学校的升学率的压力同时也都是很现实也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在初一时期尽量让学生多多阅读,作文的题目

和体裁也不要设定很严格,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个更宽广的发展平台和更充裕的发展、学习时期。到初二,就可进行一定程度的集中训练。这当然是为升学做准备,但并不说就能就此放弃阅读。

由于有初一时期有了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思考,对作文写作也没了那么大的排斥甚至产生了一点兴趣,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得到了鼓励和更自由的发展,这种爱好、这种习惯、这种能力也会在初二得到一定的延续甚至是发展,为以后提供很好的基奠。

并不能说按照这种方式来调整作文课程,学生们都能下笔有如神助,但至少心中有了点墨水,有了点思考,能够学着大师们的手法(即使并不怎么高明)将心中所想写出来,那么不是比看着作文题发呆不知如何动笔写要好得多吗?

参考文献:

[1] 郑云乡.红楼风俗名物谭[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林崇德.不同年龄阶段该读什么书 [J].中国校外教育(读书),2007,1:42

[3]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8-56

[4] 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58

[5] 徐玉琴.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初探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徐玉琴.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 [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郭颖秋.阅读经典 走近大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思考和探索 [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郭冉.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 孙学明.初中学生语文偏误的统计学调查与研究 [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缪汇颖.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2:如何改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上)在第八章介绍了“圆锥曲线方程”。在对“双曲线”教学的处理上,笔者有三处改进意见。

一、一个教学实验

对教材第106页例2的教学,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甲班按教材上的解法向学生讲解,不到10分时间完成该题的讲解;在乙班提前两天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解方程组

学生对此方程组的解法有下列6种:

解法1:

由①×+②,得a2=16。

把a2=16代入①,得b2=9(下略)。

解法2:

由①-②,得-=0,

即a2=。

把a2=代入①,得b2=9,把b2=9代入a2=,得a2=16(下略)。

解法3:

由①,得32b2-9a2=a2b2。 ③

由②,得400b2-81a2=16a2b2。④

由③×16-④,得16b2-9a2=0,即a2=(下略)。

解法4:

由①,得=。

把=代入②,得-=1,即a2=16(下略)。

解法5:令m=a2,n=b2,

则原方程组化为

(下略)。

解法6:令x=,y=,则原方程组化为

解这个方程组,得

即a2=16,b2=9(下略)。

当讲到教材第106页例2时,与学生一起列出方程组

学生看到这个方程组后,联想到两天前所做的作业,他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的解法与教材一致,有的学生的解法与教材不一致。 笔者用投影仪显示作业中6种不同的解法,学生认真分析6种不同的解法。──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笔者没有就此罢休,及时提出对例题解法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教室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大家都在积极思考着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就抬起头看着老师,这说明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学生受教材中方程组的.启发,认为此题可以直接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my2-nx2=1(m>0,n>0),这样设计计算量较小。其实当椭圆或双曲线中心在原点且对称轴为坐标轴时,设为Ax2+by2=1的形式计算量更小。在乙班完成这一例题的讲解用的时间是甲班的2倍,而乙班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是甲班所不能比的。

在甲班的教学基本上照本宣科,仅用了待定系数法和换元法;而在乙班,除了用待定系数法和换元法,还用了整体代换思想、加减消元法、消常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更可贵的是,学生受教材解题过程的启示,认为直接设my2-nx2=1(m>0,n>0)可使计算量减小。

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1. 可不时将后学内容置前。将学生还没有学到但可以解决的局部问题置前,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教材和教师的局限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超出教师的想象。2. 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的教学。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有一种不良倾向,认为教材中的例习题太容易,而高考题目太难,于是在上新课时,对教材例题讲解不够重视,而是草草了事,然后补充大量较难例题占用课堂时间。其实这样做不可取,教材例题是教材编者精心挑选的,是数学题目的精品,如果不好好利用它们,实在是巨大浪费。对教材例题不深入钻研就不知道它的价值。3. 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坚决让学生自己解决。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多而且有些十分巧妙,如果教师代替学生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淹没学生很多好的解法。一定要相信学生是聪明的。

二、双曲线渐近方程的证明改进

对于双曲线渐近方程的证明,教材采用的是间接法,也可以直接证明。

先取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的部分,这一部分的方程可写为

y=(x>a)。

设M(m>a)是它上面的点,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可得M到直线y=x的距离

d=

=。

当x逐渐增大时,m逐渐增大,m+逐渐增大,当m无限增大,m+无限增大,d接近于0,就是说,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从射线ON的下方逐渐接近于射线ON。

在其他象限内,也可以证明类似的情况。我们把两条直线y=±x叫做双曲线的渐近线。

三、一个例题教学设计的改进

例 双曲线型自然通风塔的外形,是双曲线的一部分绕其虚轴旋转所成的曲面(图1),它的最小半径为12 m,上口半径为13 m,下口半径为25 m,高55 m,选择适当的坐标,求出此双曲线的方程(精确到1 m)(教材第111页例2)。

解:如图2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小圆的直径AA′在x轴上,圆心与原点重合。这时,上、下口的直径CC′、BB′平行于x轴,且|CC′|=13×2,|BB′|=25×2。

设双曲线的方程为-=1(a>0,b>0),令点C的坐标为(13,y1),点B的坐标为(25,y2),因为点B、C在双曲线上,所以-=1,-=1。

又y1>0,y2<0,所以y1=b,y2=b。

而y1-y2=55,所以b=55,

即b=≈25。

从而所求双曲线方程为-=1。

上述解法与教材的区别是:设B点和C点方式不一样,教材中解方程时计算量相当大,而上面的解法只需用计算器算出即可。

篇3:改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改进素材搜集方式, 增加学生作文素材积累

初中生写作素材不足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 繁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无暇顾及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 也就无法获得与积累写作的生动素材, 学生的文章容易出现“无病呻吟”的现象, 作文质量难以得到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夯实学生的素材积累, 首先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每天带着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 积极的或消极的, 正面的或负面的, 熟悉的或不熟悉的, 在观察中逐步积累素材, 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够下笔如有神, 充满真情实感。其次, 笔者要求学生从网络、电视以及刊物等各种媒体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如社会关注的反腐败热点问题、群众收入与生活质量提高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 在这样的信息搜集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写作素材。

二、改进作文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成效, 核心是强化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忽略了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 也没有兼顾到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 作前指导过程简单, 不够生动形象, 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意义不足, 这些都是影响作文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方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逐一突破, 紧扣作文教学重点与要点, 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有效改进, 为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首先, 笔者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阅读分析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 向学生出示研究题, 其中就包含有教材写作方法与特色、文章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对这一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领悟, 还在教学结束之后开展仿写活动, 将课堂学习中所学的写作方法技巧灵活运用起来, 提高写作技巧掌握效果。

其次, 笔者强化了作前指导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与部分教师作前指导三言两语所不同的是, 笔者开展作前指导的时候丰富了载体, 活跃了氛围, 强调了方法, 每一篇习作的作前指导中, 都安排一篇下水作文作为分析研究的载体, 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篇下水作文的选题、结构、写作特色、细节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分小组总结这一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并阐述自己写作同一类型文章的思路。这样的分析研究活动实际上也是对相关写作技巧的深化理解过程, 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提纲的设计, 能够为接下来的写作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写作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另外, 笔者还强调了现场指导的作用。在写景文章的指导中, 笔者直接将教学课堂搬到了校园之中, 搬到了校外风景之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 教师的指导能够提高学生内心的感知效果, 更具直观性与形象性。在写人的文章指导中, 笔者邀请一些先进模范人物走进课堂, 讲述他们的事迹。学生与先进人物面对面, 无论是肖像描写还是具体事例的描写, 都会更加生动传神。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激发学生作文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敏感程度较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作文教学这一难度较大的学科而言更有必要。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以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 学生在选题立意、结构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具有了进步, 及时进行表扬激励, 尤其是对于作文写作能力较为滞后的中后学生, 更是注重发挥表扬激励的促进功能, 提高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 以此提高他们学习作文的兴趣, 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情感基础。另一方面, 笔者定期分层举办作文学习方面的竞赛活动, 如举办读书笔记展览、口头小作文竞赛、命题作文竞赛等等, 并鼓励学生踊跃向各类刊物、网站投稿, 对学生作文写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与进步, 都加以表扬, 以及通过校信通平台与家长共享学生的进步, 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作文学习的浓厚氛围, 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4:改进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效教学;教学手段;评价方式

现今,小学科学的教学步子迈得更大了,广大农村小学教师逐步更新课程观、教学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却并不如意。笔者根据小学科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比较城乡小学科学课教学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农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是他们熟悉的地方,是他们的乐园。在这片天地里有无数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秘密等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充分挖掘农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如:植物资源、昆虫资源,种植、养殖的技术支持等,让孩子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就在熟悉的环境当中。他们会感受到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平凡的地方。他们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会在老师的点拨下发芽,感受农村这片土地的神奇,长大后,他们会创造一个个奇迹。

二、了解农村学生的发展水平,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应准确地把握农村学生的经验水平,所选教学内容应既适合学生的经验范围和能力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

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内容载体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为主,并考虑不同个性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处理,合理选取教学素材,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应采用实验演示、图表、模拟等直观手段使之具体化,以适应学生的具体经验和能力水平。

内容的组织应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教学主题应突出教学重点,围绕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教学主线,并通过教学主线反映各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状况,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把握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符合学生产生问题、探究质疑、形成结论的思维过程,做到内容主线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相契合。

三、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相比,有不同的探究方式和能力,但

这个意义上的探究是不符合科学教学规范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要求,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数据与解释结果、交流与反思等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记录、运用科学方法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的活动或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应密切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发现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适时的帮助;

应关注学生中新颖的问题或方案,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注意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差异,及其他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应关注交流与表达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给予学生充分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四、有效地组织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农村学生合作意识不强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并通过合作,相互启发,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采用适当的活动形式,如:观察、实验、比赛、游戏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和组织在课后开展各种后续活动。

教师应精心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实验、实践活动的安排。在实验前必须预先做好准备,要学生做的实验,教师应当在课前预先做一遍;在野外观察前做好实地勘察;要指导学生如何安全使用实验器材、药品等,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野外观察时注意防止发生意外,落实自我保护的措施。

五、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科学应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为主要教学手段。农村学生熟悉自然,但缺乏规范和有效的指导,所以,教学活动尽量安排在实验室进行,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规范的活动。教师在利用好各种实验设备、实验器材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探究活动。

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进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收集信息与展开交流的途径。

六、树立发展的评价观,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教师应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念,评价应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长为依据,展现学生成长的轨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应积极改进和探索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更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评价手段上要采用自评、互评,学生记录和教师记录,书面考查与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全面反映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和成长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即时评价,通过即时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启发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篇5: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2005年5月修订)

随着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广大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对数学课程理念、改革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切身的体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重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视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教学需要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切实、有效地实施“二期课改”,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在此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一、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确立的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构建的课程目标,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具体制订章、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包含三个维度的内容,具有全面性、适切性,简明、朴实和有数学的特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清晰、具体,显性描述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切实提出主要的过程经历,列出伴随过程而进行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情感态度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培养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考虑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学习哪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通过哪些教学方法和技术来帮助、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应进行哪些思想品德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目标,反映统一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忌大、空、虚。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其教学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

例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着重指明学生对概念、定义、法则、定理、原理、公式、性质等应经历的具体过程和要达到的认知水平,如通过哪些操作实验或问题情景引入新知,引导学生经历怎样的过程;知识学习的水平是识记、解释性理解还是探究性理解,具体要求是什么;同时明确,伴随学习过程学生在数学基本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情感态度的发展等的具体表现。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应着重指出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的过程要求和达到巩固提高的水平要求,强调数学知识结构的建立以及学生进行知识系统化的能力、自我调控和批判性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可具体提出采用哪些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要把握有关概念、定义、法则、定理、原理、公式、性质的哪些基本联系;提出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的新要求等。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基本依据是数学课程标准,还必须强调要体现数学课本编写的指导思

想和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强调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确保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能获取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内容的安排顺序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内在的逻辑结构。可适当考虑安排一些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数学内容,体现分层教学要求。

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课本,不仅要通读,还要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要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课本的通盘考虑,对某些数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选择,创造性地使用课本。在调整内容时要注意内容安排的逻辑顺序;要切实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随意扩展内容范围,切忌繁、难、偏、杂。

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应以学生具体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初中数学内容的呈现应直观、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高中教学内容的呈现也应根据学生实际知识背景设计问题情景,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现成结论的呈现,还要考虑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内容要具有弹性,为不同个性的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担负着教的职责,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数学情景,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反省活动的机会,要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讨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认真履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交流、支持、点拔、咨询、促进等责任,但教师的主导并不是教师可以决定、替代和包办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要有明确指向,有利于学生开展议论和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要适度,符合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既有思考性又有可行性,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起认知冲突。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转向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展现数学基本要领的抽象和概括过程,基本原理的归纳和推导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基本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和解释过程。要把教学视为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活动过程,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开放式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测、论证;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进行反思、质疑,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设计应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经历,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或事例,充分展现概念形成的过程。通过问题讨论、事例分析,引导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要深入剖析概念的本质,阐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注意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比较;要重视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新的数学概念。

对于数学规律的教学设计,应重视发现、归纳、确认或论证过程的呈现,关注获取有关法则、公式、定理以及把握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和方法;还应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形成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和思想方法的相关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重教”转为“重学”,由“让学生适合数学教学”转为“创设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要体现“教”为“学”服务,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努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实关注怎样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等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要重视接受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平衡兼顾,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适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实施教学,创设适合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质疑、交流的课堂环境和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学习经历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

四、充分重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除了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应用有关数学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完善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的设计,应置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背景下考虑。在情景引入、操作实验、问题展开、探索研究、归纳反思等各个环节中,要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探索数学、欣赏数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不仅具有抽象性、严谨性,而且是探索性的、动态的、发展的学科。要让计算器(有条件的学校使用图形计算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技术展现分析、思维的过程,或者进行验证性实验和其他体验性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数学应用。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数学教学,同时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网络上进行数学教学、实施学习指导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量和适切,避免由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不适当介入而限制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五、努力改善学习训练

数学学习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从训练的目的、要求、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地改善数学学习训练。

数学学习训练的目的是“打好基础,促进发展,改进教学”。要把握基础教学的要求,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有基础性又有发展性。学习训练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要充分注意学生个体学习数学的差异性,提供有选择的学习训练。要重视学习训

练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体现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功效。

数学学习训练的内容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用好课本中的例题,精选习题;对习题的解答过程和表达格式,要按照规范严格要求。数学学习训练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上,同时要重视对探究型、开放型、质疑型问题等的研究,使重在基础性的训练与重在发展性的训练合理搭配、有机整合,建构合理的数学学习训练系统。学习训练要适量,要控制训练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要随意拔高训练要求,不能单纯追求解题技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数学学习训练的方式不应只局限于对习题的演练,还可以安排动手制作、论文写作、书面小结归纳等作业。要重视对学生课外作业的批改和从学习训练中反馈教学信息,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对教学实施的调控;对学生学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讲评。

六、不断完善教学评价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对学生改善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必须强调发挥数学学习评价的教育功能,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鼓励信心;评价的结果不应只是对学生的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更多地用于帮助师生改进数学的教于学。

要提倡动态性的评价,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个性特点,师生互相理解,及时沟通;与学生本人的前期状态相比,评价他数学学习的变化和发展。要提倡过程性的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自然地反映出其个体的数学品质、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独特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又能表现出其个人的品德、习惯、态度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应在过程中及时发现并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数学书面作业和测试仍是主要的评价方式之一,但要控制测试的难度和频数;可展示学生的数学作品,如用函数图像画图,制作空间立体图形,由学生互相评价;还可以有口头答辩,课堂提问、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小组评议、数学实践的报告、数学专题研究的小论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式。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方式,努力克服在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鉴别轻发展等倾向,不断地完善教学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应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重视利用成长记录和评语来描述学生的进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

篇6:如何改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征求意见稿)美术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市中小学在贯彻“二期课改”精神,促使美术课堂教学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进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落实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思想,按照《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要求,将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二期课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改进中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依据课程标准。切实贯彻“两纲”精神,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均衡性、人文性与发展性。美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两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整体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挥美术教学中思想品德与民族文化等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同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落实分阶段的目标要求,小学低年级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能运用简单的美术工具开展造型游戏等,中高年级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基本能力与表现方法的培养,初中阶段要重视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情感与能力,学会初步的美术设计与创作。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明确美术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各年级教学要求,弄清各年段之间、中小学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和安排好教学进度。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统整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恰当,突出学科特点,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两纲”的层次性。教师要注意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好具体的教学实施目标,要关注全体学生对提高美术素养的共同需要,在不同的单元中都要注意突出重点目标和落实基础目标。还要注意适应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不同基础、爱好和个性特长,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一般的学生和有美术特长的学生都能够明确各自发展与提高的方向和目标。

二、合理使用教材,有效融合“两纲”内涵,科学处理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两纲”内涵,合理使用教材,结合并发掘教材本身的内涵价值,落实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美术教材中内容过于浅显和繁杂的内容(如范例画和步骤画),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挖掘内容主题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或生命教育的含义;要正确处理美术的知识技能与设计创造的关系,根据其间的相互辅助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比例上可作必要的调整处理,并注意寓知识技能于设计创造之中,使知识技能与设计创造同时并进,注意相关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结合两纲实施要求,科学地选择和开发美术教学内容。要重视对美术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注意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设施设备等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建设有特点的学校美术课程。要加强绘画教学的基础性和生活性,要重视小学低年级对写生的启蒙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高年级要强调基础写生的基本要求,适当安排速写的内容要求;初中学生要增强速写教学,速写可以慢写、默写,以及临摹与写生交叉结合,速写内容要紧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优美环境和实物场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并喜欢速写。要加强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包括中国画、书法、剪纸、陶艺等,选择绘画内容要注意在单纯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同时,增加学生喜欢的各种动物、人物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以感受祖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激励主动学习。注重审美实践体验。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要立足主动参与,通过创设各类有效激发学生学趣的教学情境,自然融合“两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美术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有序操作、有趣的方法讲解、尝试、反馈,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演示,加强学生课堂作业的过程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学会基本的美术表现方法,理解内容主题的知识和方法、提升情感态度的同时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凡是学生在技能实践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渠道,加以具体指导;对优秀作业、独创性作业要予以及时肯定。在学生创作画或进行课业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效果情况,要兼顾美术特长生和有困难的学生,特别要热情、耐心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经常辅导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并纠正不良习惯。

要重视审美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中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设计好审美的实践活动,注意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审美教育要贯穿于美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模仿、设计、创作和评价,注意引导学生以实践为渠道,以体验为形式,以交流为载体,来认识美、感悟美、塑造美,通过动手实践,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实践反映出来。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如绘画课,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按学生特点,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和意境美。还要注重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渗透自然美,家乡美,祖国美的教育,体现“以美育人”。

四、引导快乐求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要重视与信息技术整合,改进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拓展美术教学的功能。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范围与信息积累中,运用导向性、启发性、思想性的直观形象,通过构思—艺术加工—完成美术作品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直观地创作启迪,鼓励学生想象创造,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认真备课和积累资料,注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视觉反映效果方面的特长,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如小学毛笔彩墨画和中学中国画教学中,除教师的示范外,还可通过信息技术方式反映欣赏、板画、板书过程,可反复边讲边示范,提高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进行命题创作时,针对设计制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演示方法,或用信息技术反映原版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摩,用技术启发学生想象,开展创造性思维,以此培养艺术的形象造型能力。美术教学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用现代化手段演示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要以学生快乐成长为本,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鼓励学生以探究性方法主动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等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做游戏、搞竞赛、办展览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以创设情景来激发兴趣,增强美术知识和技能练习的兴趣性。在体验操作练习时,要始终贯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意新颖作业表现方式。实施激励性评价

要以培养学习兴趣、鼓舞创作热情、开发创新潜能为目的,灵活采取多元化的过程性、激励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导实施综合评价,并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作业批改中要发现和积累一些优秀作品,建立班级、年级、学校的学生档案。对于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结合常规作业进行指导渗透,对于学生作业中有独创性,有创意思维的要给以及时表扬和肯定。平时要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和拓展型美术教材使用,鼓励学生特长发展,允许学生在绘画、速写、儿童画、书法、陶艺等选择中一项技能进行分阶段、提高性练习,对达到较熟练程度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特长认定。

要通过校园文化制度建设,鼓励学生美术的特长发展。学校要注意创设条件,搭建平台,鼓励美术特长学生举办个人画展,使优秀学生进步更快。学校也可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使大部分学生的美术作品奖励性评价,让美术学习成为学生全脑开发、素质和谐发展的载体。教师还要善于发动和鼓励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来进行美术学习的制作活动,既补充配套美术材料的不足,也进行环境保护的现代教育。

六、不断拓展教学视野,丰富教材内容,开发多样性教学资源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保证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硬件条件。学校要配置美术专用教室,提供存放教具、工具材料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橱柜或场所。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性能较好的实物投影仪、录象机、DVD机、版画机等。在美术专用教室中,学校要提供相关美术欣赏挂图、教学磁带、录象带、多媒体电脑软件,还要为美术教师提供足够的美术教学工具书刊、教学材料、美术画册等资料。学校要保证硬件的更新和软件的配套,注意提高美术专用教室的效益作用。学校要力求使每个班、每节课都能进专用教室上课。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资源,课内外相结合,统整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软件资源。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可采用观赏、讲座、相应的技能练习等形式用主题研讨、感悟交流、参观写生等形式丰富教学的实施内容。学校尽可能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观摩学习,让学生在更优越或真实的环境中欣赏绘画、工艺、建筑、书法、摄影、设计艺术等。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美术资源,注意加强艺术间的综合,开发美术的新材料与新技法。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为美术学科创设条件,克服困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

篇7:如何改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2005年5月修订)

中小学音乐是学校实施美育、普及音乐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对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市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要以实施“二期课改”为契机,按照新的音乐课程理念,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加强感知、表现、鉴赏、创造等音乐基础能力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推动音乐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提高本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教学目标,提高音乐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学必须改变只重视乐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倾向,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注意从提高音乐情感与价值观、体验审美过程与方法、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整合来设计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聆听、体验、表现、创造等音乐活动,充分体验音乐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增强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音乐兴趣,获得美的感受。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计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和不同资源进行整体优化。要遵循音乐学习心理的一般规律,既关注学生的发展的均衡性,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层次性;既注重音乐本体的基础要求,又要注重课程的人文价值;要体现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设计,着力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位与综合素养。对音乐欣赏与训练为主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对学生音乐兴趣和音乐理解与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对器乐演奏实践为主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对学生音乐基本技能方法和合作意识等培养。

二、科学处理内容,允许选择学习

中小学音乐必须体现普及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注意民族性和多元化,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丰富音乐学习经历。教学的内容必须突出音乐本体的重点基础,然后可考虑有机渗透一些舞蹈、戏曲、戏剧与文学、历史等相关艺术内容,拓宽学生艺术文化视野。为帮助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音乐学习,要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和尽可能丰富的音乐素材。

必须关注学生对音乐学习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对音乐不同的感受与体验,以及在音乐演绎和创造上的不同体现。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音乐个性与意愿,准予学生对音乐学习一定的选择性,要允许学生在歌唱、奏乐、舞蹈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差异和兴趣差异。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实际,提供不同层次要求的音乐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在原有基础中得到充分发展。

三、听觉、动觉互动,创新教学模式

必须根据音乐体验由感知客观音响到做出主观反应的学习规律,切实改变音乐学习只听不动的教学模式,使抽象的音乐语言通过学生的肢体语言——动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实现音乐听觉与动觉的互补,使音乐课堂教学趋向生动活泼,并有效地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动觉幅度及对音乐演绎的层次差异,根据学生对音乐理解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心理上的年龄特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和必要调整。

要注意根据音乐教学发展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师生平等参与和民主对话,加强实践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主动表现自我,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能力,使教学模式有所发展和创新。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刻意把学生引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中,应使音乐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教学中,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教具的使用等,均应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要知心知情,提倡教师与学生同学、同乐、同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人性化教学环境中,实现情感沟通和教学相长。

四、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益

要充分重视音乐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内心感觉和自我体验的客观性,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根据音乐学习的特点,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对识谱教学,注意让学生从模仿切入,从听辨中找出旋律重复与发展的规律,进行自主学唱;对唱歌教学: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歌曲情绪;对欣赏教学,注意让学生用自己最善于表达的方式演绎作品。同时,各项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方式的选择,要从学生特长和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究中主动学习音乐。

要重视音乐的人文性,强调在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攻中让学生来分享和获得对艺术美的体验。教学中要注意提倡合作学习、情感互动,以激发学生表现欲望,使他们动情歌唱,热情演奏,激情舞蹈,角色化表演,使学生能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促进心智发展和身心愉悦。

音乐课堂教学要体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学习,要紧扣音乐学习的主题,不能流于形式。小学低年级阶段可借助音画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感知、体验音乐;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开展对音乐的探究性学习。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改革音乐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获得终身音乐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开阔学生音乐学习视野、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平台。

五、改变学习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音乐的实践与创造活动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训练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和创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各种体验才能获得,潜能才能得以挖掘与发展。注意让全体学生通过鉴赏感知、表现、创造等学习环节,投身于“动、听、演、赏、创”等音乐结合实践中。

设计音乐的学习训练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有所调整。如:小学低年级,可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感知音的长短、快慢、高低;能用唱名唱准基本音高;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用打击乐器奏乐和用音乐基本语汇表演歌舞;较能流畅的背唱若干喜爱的歌曲。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练习有音高的课堂常用乐器(口琴、口风琴、竖笛等);乐谱学习由听唱到逐步掌握视唱,学习多声部节奏和多声部合唱。

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创造活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它应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阶段学生在即兴创造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火花”和“亮点”,切忌用“标准答案”来统一共识,要让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他们自主、自信的表现音乐创造条件,搭设平台。

学生的创作训练要注意同专业音乐创作的区别。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收集音乐创作必需的信息和积累创作的有关经验,教师指导要兼顾不约束学生的创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交流获得的创作效果。要引导学生乐于创造、激励学生敢于创造、帮助学生学会创造,以此来达到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全脑的开发。

六、关注学习过程,实施多元评价

音乐教学的评价要改变停留于只检查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掌握情况的偏向,要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因此,音乐教学评价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提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应以音乐课程为依据,提倡民主、开放和多元,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力求全面客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音乐的情况,要努力建立学生音乐学习的档案袋。把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参与同伴合作的态度,不同方式演唱、演奏、舞蹈和律动表演能力,即兴创造、有目的创作的成果等都记录在案。档案袋主要由学生自己记录、也可以包括同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信息、教师的观察和音乐成果的展现记录等等。同时,还可以列入学生的音乐特长、特色,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实施必须转向发挥其激励功能,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认真探索“质性评定”的操作性,全面和科学地体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改变价值,以评价来引导并规范学校音乐教育,使音乐教育更有序、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

七、开发课程资源,完善音乐教学

根据音乐学科的教学需要,学校要配备音乐专用教室,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房、欣赏室、器乐室等。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配备好音响器材、教学仪器、常课堂乐器和各种教学软件。要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开放性的新特点,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学生熟悉的具有生活情景的音乐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的现实价值。

篇8:如何改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构成及职责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主要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层管理者, 包括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 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第二级是中层管理者, 包括教务处正副处长, 各系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 是学校、本领域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者和校领导决策的执行者。第三级是基层管理者, 包括教务处全体教学管理人员, 各系教学秘书等, 是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

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主要作用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地位重要, 参与教学过程管理, 对于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教学活动的“监察员”。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的“监察员”作用, 主要负责教学计划执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过程管理、学籍与考试管理、实习 (实践) 环节管理、教材管理等。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均由教务处牵头, 教务处分管科室组织, 各科室分管该项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负责, 并在系级教学管理人员配合下组织实施, 从而保证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 教学工作的“中继站”。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上传下达、上请下报的“中继站”作用, 主要负责将学校和教务处的有关要求传达给系主管领导, 再将系领导的决定传达到教师或学生;同时将教师、学生或系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系领导或校教务处分管科室, 并通过教务处处长反馈给相关主管部门及校领导等, 从而保证上与下、教与学等各个层面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 教学质量的“倍增器”。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质量中起着规范运行、促进提高的“倍增器”作用。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从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到组织实施教学到考核教学效果, 每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 每个环节又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把握。通过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的履职尽责, 加速推进教学质量提高。

三、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及成因

(一) 现状。

1.个体素质不全面。总体上看, 教学管理人员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能力整体较弱。教学管理队伍中, 既有从事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的老教学管理人员, 也有来自辅导员、教学等其他岗位转岗的人员, 还有行政兼教学的“双肩挑”干部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一部分实践经验丰富, 但缺少教育管理等系统理论知识, 思想理念往往跟不上现代管理的需要;一部分是从非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 既缺乏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素养, 又缺乏实践管理经验, 程度不同地制约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 教学管理队伍不论是年龄, 还是职称、职务、学历等都存在不合理现象。从年龄结构看, 年轻干部占较大比重;从职称结构看, 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较少, 多数为讲师、助教;从职务结构看, 科级以上干部所占比例较小;从学历结构看,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数不多。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 既不利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建设, 又不利于长远发展。

3.人员思想不稳定。一方面, 个人发展上的不平衡性。教学管理队伍中的高中层管理者, 或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 或具有副处及其以上职务, 大多为“双肩挑”人员, 工资待遇、职务晋升有保障。而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基层管理人员, 待遇与同等条件下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相比差距悬殊, 且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没有优势。另一方面, 承受繁重的工作任务。教学管理工作多数为事务性工作, 涉及全院的师生, 工作任务多, 持续时间长, 投入精力大, 相对艰辛而苦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因素使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很不稳定, 一旦有合适的机会便“跳槽”到教学、科研或其他行政管理岗位。流动性强, 给教学管理工作的连续性、衔接性造成了很大影响。

4.创新氛围不浓厚。首先, 受高等教育管理知识储备影响, 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理性思考能力较弱。其次, 受教学管理繁重任务影响, 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课程安排、学籍管理、成绩档案等日常的事务性工作, 还要完成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评估检查等阶段性工作, 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因此, 教学管理人员很难有精力思考和研究教学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再次, 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待遇低、地位不高、激励措施少, 使他们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产生原因。

1.思想不够重视。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教学管理”的现象, 教学管理人员促进学校长远发展、增强办学效益、提高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被轻视;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选拔、培养等基础性工作被忽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待遇、职称等关系个人利益的问题被小视。由于重视不够, 制约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训用不够一致。大部分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都存在着“重用轻训”的问题, 无论是资深的、兼任的, 还是转岗的、留校的, 基本是进来就使用或只使用不培养, 大部分是现学现用或凭经验抓管理, 既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知识, 又缺少创新的管理理念, 难以有效把握新形势下高校管理的特点规律, 既影响能力升级, 又不利于管理增效。

3.机制不够健全。不少高校对教学秘书有相应的政策, 每年度进行考核评优, 既可以评职称, 又可以晋升职务, 但对其他教学管理人员在职称晋升、职务评定、薪酬分配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机制支撑, 既不利于稳定其思想, 在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等方面难有长远目标, 又使他们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 难以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 统一思想, 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地位作用。

思想重视是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前提。一是提高认识。领导要率先转变观念, 师生要统一思想认识, 切实认清教学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真正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到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二要客观分析。对现有教学管理队伍及整体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找准问题, 析透原因, 并预测今后教学管理要达到的水平,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三要强化领导。校领导、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系要共同研究, 不仅要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近远期规划, 还要出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待遇的有关政策和规定, 真正把教学管理队伍的作用地位突出出来。

(二) 多法并举, 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能力素质。

提高素质是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关键。一要搞好传帮带。充分发挥“老带新”和“老带青”的传帮带作用, 让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带领新进人员、年青同志, 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 掌握技能, 进入情况, 胜任本职。二要抓好培训再教育。科学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培训计划, 通过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专业或权威机构主办的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计划选送有潜力、有潜质、有潜能的管理干部攻读学历, 提高管理理论水平, 改善学历结构;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邀请教学管理专家做现场辅导报告或适时组织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实地考察, 学习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 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提高。三要把好人才引进关。要结合单位实际, 引进管理专业毕业的管理型人才, 选配在教育教学管理岗位上有魄力有作为有经验的人员, 鼓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加入教学管理行列, 切实把德才兼备, 特别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人才充实进来, 为教学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动力, 不断改善现有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四是做好岗位轮换。要在教学管理部门内部有效运用岗位轮换机制, 一方面, 可以消除由于长期固定岗位产生的职业倦怠感, 激发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 有助于了解和全面掌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同时, 还可以促进教学管理人员发挥各自特长, 做到人尽其才。

(三) 改革创新,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机制。

健全机制是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根本。一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采取日常考核和定期考核的方式, 结合工作完成、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工作效率和创新性等情况, 科学考评管理业绩。同时, 对考核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采取高职低聘、扣除津贴等惩戒措施。另一方面要设立教学管理工作优秀奖。对年度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学管理人员在表彰优秀教师的同时进行表彰奖励, 并在职称评定中记入相应分值, 在职务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建立健全职称制度。一个不从事教学、不参与教学研究, 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人, 很难出色完成教学管理任务。要在不影响管理工作的前提下, 鼓励并支持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或参与教学改革研究, 允许他们参与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的职称评定, 并在职称评定方面予以倾斜, 通过提高其教学素养增强其管理能力。三是建立健全职务制度。一方面, 在教学管理内部可根据现有的岗位数、管理人员数和实际工作需要, 将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梳理, 增设相应的管理机构, 增加相应的管理岗位, 既有利于细化教学管理工作, 提高管理质量, 又有助于减轻管理人员工作负担, 提高管理效率, 还可以解决教学管理人员职务问题, 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 设立教学管理人员职务等级系列, 既能使具有资格或条件的人员沿着科级、处级等领导职务系列晋升, 也能使因职务、年龄等因素限制的人员可以沿着主任科员、调研员等非领导职务系列晋升, 确保教学管理人员在职务晋升面前具有同等机会。

(四) 主动作为, 进一步改善教学管理队伍保障条件。

保障有力是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基础。一是适当设立专项津贴。根据教学管理岗位特点设立专项津贴, 该津贴额度应高于其他管理岗位而低于教学科研岗位津贴, 并与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时间、承担的工作任务挂钩, 进而缩小教学管理人员与同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收入差距。通过平衡调控, 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二是足量提供研究和培训经费。不仅要设立专项的研究经费, 支持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改革与研究, 探索教学管理的新路子、新方法, 还要提供足量的培训经费, 确保外出培训、进修及继续教育等能够有效开展。三是积极改善办公环境。随着国际国内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学管理和日常办公的基本平台, 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及时更新管理软件、网络设施和办公设备, 全面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 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冯方盛, 刘吟.地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3) :59-61.

[2]陈耀辉, 游金辉.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11) :52-54.

[3]王莉.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5) :76-77.

[4]娄玉琴.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5) :56-58.

上一篇:孙悟空来到我身边小学生优秀作文900字下一篇:春节节日里作文600字左右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