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4-08-22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共6篇)

篇1: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那么,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我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但各类型城市的发展重点应有所不同,其中,大、中城市主要依靠内涵发展方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主要依靠数量的扩张来集聚人口,即外延发展方式。下面,我们首先分析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行政区域规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做出的,乡镇规模小比较利于管理。但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小规模乡镇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时,才能够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2万人时作用比较明显;超过5万个则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2)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剧农民的负担。规模与农民负担的关系可见一斑。(3)这种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有的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二)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小城镇领导人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根据我们在温州市的调查结果,按照现行财政体制,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地方税归县财政所有,镇政府只能按人头获得经费,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而各种费用则由县级政府各部门直接收取,一般情况下,各种费用总数约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1/5到1/4,有的地方还可能要多一些。县财政提取比例过大,往往使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捉襟见肘。

(三)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仍然依靠僵化的户籍制度限制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小城镇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现行户籍制度下,能够进城经商的农民仍然是“农业户口”,形成了城乡两栖的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游离阶层。这些农民户口仍在原籍,并且承包着土地,而就业和日常生活又在城镇,在农村和城镇都拥有生产和生活设施,这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2)现行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空间范围。

二、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目前,全国共有回.9万多个建制镇,2.6万多个集镇,这么大数量的小城镇,如果平均用力,共同发展,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超出了目前的财力允许范围。按照规模和财力,可以把小城镇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2000多个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1.9万个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是2.6万多个集镇。目前,已经明确显示出来规模较大、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比较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的小城镇主要有2000多个城关镇和2000个一般建制镇,总计大约4000个,应该成为对世纪前期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二)乡镇合并与小城镇建设目前,我国的小城镇普遍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普遍较弱。这种状况还导致在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连在一起,难以划清边界,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小城镇普遍偏小还是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了乡镇合并工作。我们认为,适当合并乡镇,扩大小城镇规模,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措施。从各地合并乡镇的经验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乡镇的合并要尽可能按照经济区域来进行,不能平均化。合并时就要尽可能把处于同一经济区域的乡镇归到同一行政区域,而不要人为割裂。要通过乡镇合并使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而不是简单地把几个乡镇合并在一起。(2)合并后小城镇的运作更要符合经济规律,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尽量排除行政因素的干扰。(3)要使合并后的小城镇能够根据本地资源真正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并且尽可能使相临或相近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之间相互配合,互为发展条件,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4)与乡镇合并相结合,较小的自然村也要向中心村集中合并,不断增加村庄规模。村庄的合并不仅能够增加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合并为契机,使中心村的规划更加合理,各功能区的划分更加符合实际。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村庄也要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房舍道路建设整齐的现代化新农村,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以结构调整提升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素质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主体,是小城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证明,没有高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小城镇的崛起和发展是不可能的。但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乡镇企业传统发展模式中固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这就使得乡镇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从而影响到小城镇的结构升级和素质的提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为导向,坚持“高起点、高速度、上规模、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目前,应继续运用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挖掘出口潜力,千方百计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值得高兴的是外贸部门已经放松了对非公有制企业进出“经营权的限制,这对于外向型乡镇企业走出低谷、加速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乡镇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争取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出新品、精品、名品。乡镇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与农村市场距离近的先天优势,立足于农村市场的开发,根据农民生活和生产的特点,设计与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搞好对农民的服务,在农产品加工、建材、家电、农具、服装等农民消费的领域增加有效供给。(2)通过制度创新,及时实施结构性调整,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和更大的空间。目前,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应着眼于理顺企业与政府(主要是社区行政组织)的关系,逐步培育独立于社区的企业主体;同时,通过市场对政府的有效替代,为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寻找新的支点,从而平稳地实现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是:加快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步伐,促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改善乡镇企业的金融环境,建立一批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通过中介组织的建设逐步弱化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调节功能。(3)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推动小城镇的建设,通过小城镇的上规模、上档次带动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通过工业小区建设促进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必须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主要应包括:(1)建立起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保证入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政策环境,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工业小区内部也要加强管理,降低小区运作成本,减轻人区企业的负担。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制定合理的土地价格及税费,不断完善小区管理体制。(3)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工业小区的选择和布局是非常重要的。要结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建设工业小区。

篇2: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08-3-3 16:18:39 被阅览数: 2266 次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文字 〖 大 中 小 〗自动滚屏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 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致使小城镇规模小,布局散乱。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争相提高本地行政区划级别(如乡改镇、县改市),没有把城市化看成是一个经济过程,一个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的过程,小城镇的设置与建设出现了数量盲目扩张的问题,导致了建设成本的加大和自然资源的浪费。此外,还存在规划起点不高、千篇一律、特色不显著等一系列问题,别人建高新技术开发区,他也盲目跟随,圈地筑墙,在偏僻的小山沟大搞开发区,别人建批发市场,他也努力效仿,全然不考虑当地实际。一些地方公路两侧随意建房,占用良田,破坏环境,影响交通。

1.2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落后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始于1958 年, 当时制定这项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社会福利,只能通过户口这种形式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为城市居民提供稳定的农产品, 为工业生产提供廉价的原材料。这一政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商品粮供应为标准, 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城乡户口性质的二元结构;二是通过多项“农转非”政策和计划控制指标, 对农村人口进城进行严格控制, 在城乡之间人为地设立起一道森严的壁垒。户籍制度在形成的最初时期, 对于减轻城市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 保障城市工业的优先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后,它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这种户口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导致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制度障碍。

1.3 基础设施不配套,经济聚集效益低 一些地方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市化”的片面认识,没有按照构建“三位一体”(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自然村庄合并)的农村城镇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忽视了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如有的城镇几公里长的大街甚至整个集镇找不到一个公共厕所。此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造成乡镇企业难以向小城镇集中。加上城镇规模也不大,居住分散而不稳定,第三产业有效需求不足,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限制了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吸纳。因此,以上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小城镇的经济聚集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1.4 机制不活,管理滞后 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强,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当地政府投资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既造成投入不足,同时也产生了乡镇政府负债过多等问题。小城镇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政出多门,既存在“政府主体越位”的现象,又存在“政府主体缺位”现象,一些管理漏洞长期得不到治理。如小城镇中“农民亦城亦农、城乡兼得”,进城购置了房产,享受城镇居民的各项待遇,农村中宅基地受政策保护仍可保留,造成稀缺土地资源的重复占用。而建镇所需土地则相当紧缺,土地“闲置”与“紧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城镇企业管理、户籍管理等严重滞后,针对乡镇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名目繁多,农民进镇户口迁移手续繁杂,要缴纳城镇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这些都为农民进镇经商、办企业设置了重重障碍。此外,一些地方“重建轻管”,卫生、治安等社会管理疏散,“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对策措施

2.1 着眼“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好农村区域城镇网络体系的前瞻性规划。1978年改革带来的城乡社会分化,使原本城镇与农村对立的两个世界,分化成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各单位之间以及农村各社区之间众多的对立与差别,并在不断整合的基础上产生了纷繁多样的城乡系统,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相对贫困化的程度加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已成为社会上下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着眼“三农”问题的解决,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率进行科学的前瞻性规划。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聚集的过程,而不是加大对现有城镇的投资,增加现有城镇的公共福利和抬高城市门槛,拉大城乡差距。因此,应改变过去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城乡单向辐射的城乡布局,加快建立以小城镇为主体、以广阔乡村为依托、通过高密度、高强度的相互作用连接起来的组团式、开敞式的城乡布局。不同农村地区,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要各具特色,切忌千篇一律。在建设形态上应采取“据点式”城镇与“网络式”城镇相结合, “内涵式”城镇与“外延式”城镇相结合,“政府引导性”城镇与“民间推动性”城镇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2.2 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积极培育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基础 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要靠坚实的产业基础,如果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就不可能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需要的就业岗位。因此,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顺利转移到城镇并实现稳定就业,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的关键又在于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推进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减少交易成本、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城镇化靠的是利益驱动--比较收益和比较生活质量。农民从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生产力较高的非农部门,是期望获得较高的收入。农民只有在认为转移后预期收入能够提高时才会向城镇转移。只有在城镇的边际生产力明显高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边际生产力明显高于农业时,才能驱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向城镇。显然,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取决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夯实农村城镇化建设所依赖的产业基础才能真正达到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目的。各地要立足自己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发展重点应放在使乡村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商品流通型”小城镇,则应通过增强市场覆盖范围,增强商品集散地和集市贸易区的职能;“矿产、旅游等特色资源开发型”小城镇,要通过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发展特色经济。

2.3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努力搞好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要深化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兴办公用事业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要加快农村地区与生活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公路、电网、自来水建设等,改善农村滞后的消费环境及农村生活条件。除大力筹措社会资金外,仅靠县、乡、村投资,显然资金是不够的。建议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办法,将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的水、电、路三大设施建设倾斜。以往政府对直接关系农民生活的水、电、路建设重视不够,只局限于向城市居民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农民在许多公共产品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财政是全民的财政,不是城市居民的财政。政府要摒弃那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城市的事情,完全不考虑农村地区的指导思想,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2.4 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我国传统的户籍、就业制度不仅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而且与国内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不相适应,它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农民的继续歧视和不公平。因此,应尽快予以废除,以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和农民转换身份的负担。应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尽快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与非农业人口,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与农村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尽快消除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壁垒,以促进农民到城镇就业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化,这就要求彻底改革城

乡二元户籍管理体制,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以解除农民进城的户口限制,推行社会就业的市场化和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使农民进城后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应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创造条件。政府要积极推行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教育就业培训工程,要充分考虑进城农民人地两生、信息不灵的不利地位,强化并规范面向进城农民的劳务中介服务,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缩短就业安置的时间。

篇3: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城镇化从中国来看, 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 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以及居住地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过程, 同时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增强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 对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唐山市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幸福乡村,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一、唐山市农村小城镇发展现状

1. 城镇化水平。

唐山市现有两个县级市、6个县城、115个独立建制镇, 小城镇建成区人口172.62万。截至2011年底, 唐山市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2.14%, 唐山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一位, 其中小城镇对全市城市化水平的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其中有11个镇 (含5个县城镇) 被国家六部委核定为国家重点镇, 18个建制镇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镇, 19个建制镇 (农场) 被核定为市级重点镇。

2008年, 唐山市城市化率于超过50%, 2010年已达到53%, 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在河北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一位, 其中小城镇对全市城市化水平的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和国内整体城市化进程相比并不落后。目前, 唐山市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城市化进程看, 小城镇建设都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

2.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状况代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 良好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 唐山市的经济发展都是以重工业的发展为主, 忽略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唐山市现阶段的产业发展中, 除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外, 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趋势缓慢, 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发展更为缓慢, 这严重制约着唐山市城镇化的顺利推进。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990年的309 861万元, 增长到2009年的12 504 073万元, 增长幅度较大。但是相对于总产值的增长, 唐山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没有显著的提升。唐山市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变化较大, 1990年唐山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为25.44%, 1991年增长到33.93%, 但在1991年之后唐山市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出现了徘徊发展的趋势, 截至2009年唐山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2.79%, 比1991年低了1.14%。

3. 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

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关系看, 以非农人口衡量的唐山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 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根据2008年国家的《中国城市化率报告》中的数据, 2008年全国以及河北省以非农人口衡量的城市化率分别为33.28%和30.95%, 同时期唐山的城市化率达到了33.51%, 分别高于全国及河北省0.23个百分点和2.56个百分点。但是从河北省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 2008年石家庄市和秦皇岛市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41.21%和42.01%, 远高于唐山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初步估算, 农业经过结构调整、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现有乡村劳动力资源大约近50%都需要转移出来, 这将给唐山农村城镇化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二、唐山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城镇建设是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唐山市农村城镇建设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 但从整体上看, 发展还不均衡。在规划水平、资金投入、城镇管理、城镇面貌等方面, 与沿海省份先进地区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 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目前, 唐山市小城镇建设不仅区域分布不合理, 而内部

规划管理极度缺乏, 具体表现在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建设随意性大。在一些地方城镇建设中, 既缺乏目标模式的总体规划, 又缺少建设过程的管理指导, 建设随意性大;有的地方不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特点和条件, 好高求大, 盲目照搬其他地方模式, 建“区域中心城”, 有的不按规划进行, 凭领导主观愿望办事。由于缺乏规划指导, 致使小城镇建设盲目占地, 布局过于分散。

2. 农村城镇建设管理不完善、不配套。

多数建制镇基础设施不配套, 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缺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镇区道路改造、排水设施、绿化美化, 由于缺少建设改造资金, 存在着设施不完备、建设标准不高的问题, 容貌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在115个建制镇中, 只有14个重点镇建成或在建14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8个镇建成或在建防渗漏垃圾填埋场, 其他建制镇的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仍为空白, 在垃圾处理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村收集、乡镇运、县处理”的模式。集中供热、供气发展缓慢, 已有的建制镇供热、供气覆盖范围过小, 不能满足大多数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建制镇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普遍不足, 休闲娱乐设施和空间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3. 农村城镇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还不强, 多数镇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不少建制镇仍然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散, 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园区, 产业拉动力不足,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乡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缓慢, 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特别是个别重点镇由于缺少产业支撑, 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在同类重点镇中已显落伍。因而, 统筹全市各镇及重点中心镇的规划, 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的谋划、政策支持等方面, 迫切需要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做好规划与协调工作。

4. 农村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还不宽, 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瓶颈”。

在重点中心镇建设中, 资金紧张是普遍面临的难题。重点中心镇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镇自有资金和外部融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一方面, 作为镇级政府, 并没有充裕的自有资金可供利用;另一方面,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非常不健全, 大部分镇没有能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措建设资金, 缺乏融资主体, 又缺乏运作经费。多数县 (市) 区主要财力集中用于县 (市) 城区建设, 投入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较少;受建设投资理念和土地政策的制约,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做的不够, 利用民间资本和金融贷款还不足, 资金不足成为困扰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加快推进唐山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1. 要坚持规划第一, 将规划当作城镇建设头等重要的事来抓。

农村城镇建设的成败首先在规划设计, 规划的失误将是战略的失误, 将是不可弥补的失误。强化规划和布局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以市域为单位, 加强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与布局, 在全市一盘棋的基础上, 突破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分散格局, 以经济区域代替单一的行政区域, 促进社会资源向中心镇集聚, 在市域范围内形成若干个小城镇群的局域中心。第二层含义是指要加强重点中心镇内部的规划与布局, 这种规划与布局上要有别于一般小城镇建设, 突出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 规划的起点要高, 要有发展眼光、超前意识, 在有效利用各类资源的同时, 满足未来的城镇居民对城镇功能的各种需求;二是综合性, 要正确处理近期、中期和远期, 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三是科学性, 要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和区位优势, 合理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发展速度及用地、人口规模等。

2. 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 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实力。

要有效地推进城镇化,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业为依托, 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优势, 选准和培育支柱产业, 形成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城镇建设要围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根据当地的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积极培育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 承载、辐射和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向一、二产业转移, 推动一、二产业的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 在小城镇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把小城镇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中心和农业产业的信息、金融、服务中心。与乡镇企业相结合, 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产业、资金、人才及基础设施共享的优势, 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村新办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使乡镇企业利用小城镇相对优越的环境, 调整结构, 实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增强发展活力。

3. 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城镇功能。

以解决重点镇的基础设施欠账为重点, 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集中供热、供气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集中供热、供气、供水设施建设, 新建住宅小区的集中供热、供气、供水设施要与住宅同步建设, 原有住宅小区和居住住户要逐步进行集中供热、供气、供水改造, 不断扩大重点镇的集中供热、供气、供水覆盖面积;继续实施村庄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工程。加快村庄街道和小巷的硬化改造和道路两侧沟渠、绿化建设;引导农民自己动手, 搞好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推广“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解决垃圾乱堆乱倒问题;大力发展普及户用沼气, 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厕、改圈、改厨。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 加快城镇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 (馆) 、养老院和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应急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合理安排中小学校, 完善城镇功能, 提高文化品位。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完善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卫生保健室、健身休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4. 加快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过程,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专家测算, 小城镇每增加1平方公里, 投资近2亿元。要克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约束, 推进农村城镇建设集中发展, 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改革现行单一由政府主体投资的局面, 广辟资金来源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要在进一步完善土地转让、集中统建、招商引资、谁投资谁受益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鼓励和引导民间集资、农民带资、乡镇企业筹资和外商投资建城。一是加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力度, 各县 (市) 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 逐年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并按一定比例向重点镇倾斜。放宽小城镇建设市场准入, 按照特许经营的改革取向, 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组建作业公司, 承接设施维护、绿化养护、道路保洁等业务;通过有偿竞买方式, 出让道路、广场、路灯、绿地等冠名权、广告权, 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 实行公司化运作, 加大投融资力度。二是逐步建立以政策扶持和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城镇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的投融资机制, 加大城镇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开展金融创新, 探索重点中心镇建设的金融创新工程, 建立吸引民间资本的投融资平台。强化政策支持, 建立多元化融资体制, 加大对重点中心镇招商引资的政策性支持,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宽松的投资环境, 通过政府贴息, 税收减免, 政策优惠等一系列措施, 提高投资的吸引力, 降低投资的风险, 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到重点中心镇建设中来。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做法, 允许和推动和指导重点中心镇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民互助合作社、农民互助资金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运营, 解决重点中心镇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的资金不足困难。

5. 完善和兑现重点镇建设与发展的支持政策。

要真正贯彻落实河北省《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和唐山市《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的精神, 一是有条件的扩大重点镇扩权强镇试点范围。对具备条件的重点镇设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 县 (市) 镇实行分税制。重点镇建设用地的出让金, 除国家规定的以外全部返还镇政府, 专项用于本镇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镇征收的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 除上交国家部分以外全额返还镇财政, 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化户籍管理配套改革, 实现小城镇人口健康有序增长。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按实际居住地和所从事的职业, 将人口统计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凡在城镇有合法固定场所、相对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及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 准予取得城镇户口。

参考文献

[1]岳伟刚.重庆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八大压力[J].科学咨询, 2011, (5) .

[2]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 2000, (1) .

[3]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4]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篇4: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1-0216-01

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这是我省的基本国情。小城镇建设在推动农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她不但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心,也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党中央在十五届三中全会时还首次把小城镇建设发展纳入党的纲领文件。由此可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建设,已成为我国在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结合我省的一些情况,对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一些问题和对策作一初步的分析,以供商榷。

1农村小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

1)农村小城镇的布局规划工作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小城镇建设的投资数量大而且回收期长,一旦建成后又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决定了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作好布局规划工作,以保证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但是目前由于在规划工作中存在欠缺,小城镇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规划起点不高、不够合理,小城镇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明确,如:有些地方忽略了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关系,过分强调城市发展的需要;有些地区小城镇的规划虽然开始了,但规划不够细致,缺乏科学依据,具体操作困难较大;有些地区小城镇规划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求不协调,落后于经济建设步伐,造成巨大的浪费。

2)小城镇建设规模小。小城镇建设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具有最佳规模的问题,只有当小城镇建设达到最佳规模后,才能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小城镇发展,规模比较小,难以达到小城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发挥。

3)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关系到小城镇能否合理地满足人们的工商业活动和生活需要。而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薄弱,能源短缺,通讯设施落后。交通运输条件较差,环保设施不健全,供水排水设施落后的现象普遍,严重地影响到小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

4)农村小城镇的管理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社会范围内的流通已是大势所趣。这要求在小城镇管理上,实行有利于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的管理。但目前对许多小城镇而言,他们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地影响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机会,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

5)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影响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小城镇的环境污染严重,市容脏、乱、差现象严重,社会治安问题较突出。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将给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2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基本对策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部门对小城镇的建设必须进行引导和干预,通过科学的规划进行调控,根据各地的基础条件和客观要求确定小城镇的功能、发展规模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配置基础设施等,使城镇规划与当地的区域规划相互衔接。小城镇的布局,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程度、资源和环境条件的情况,从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尽可能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避免重复建设。注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耕地,保持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我省义乌市为例,当地政府依靠商品流通这一特色产业(该市有闻名国内外的小商品市场),发展了服装、针织、彩印、文具、小五金、饰品、毛纺、拉链等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优势的第二产业以及饮食娱乐业、旅馆业、仓储业、旅游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等具有相当规模优势的第三产业。在规划工业布局工作中,义乌市采取集中办好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向中心城区、卫星镇集聚的方法。以前义乌办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4个工业小区,形成乡乡开发,村村办厂局面,既形不成规模,又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促进企业集群,形成规模优势,按照建设现代化商贸大城市的发展目标,1998年义乌市对全市工业园区重新作了规划,调整为1个经济开发区、5个工业园区,以引导众多家庭工业进特色小区孵化发展。在规划和布局时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作用,这一点在我省做得较好:省委组织部、省乡镇企业局和浙江大学华夏乡镇企业学院一起,通过与加拿大奎尔夫大学合作,执行加拿大国际联合开发署(CIDA)资助的“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国际项目,两年来浙江大学共邀请加方专家10多位,举办了两期国际培训班,培训骨干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和乡镇镇长100多人次,传授加拿大有关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省的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城市化标准。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我省乡镇企业发达的优势,据统计, 2007年我省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了7804亿元左右,占全省工业增加值86%;上缴税金1278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78%;乡镇企业数111万家,吸纳就业1353万多人,占农村劳动力近58%。为此, 政府要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要采取相应的优惠措施,加大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其城市化水平,以提高城镇的城市功能。为乡镇企业搭好“戏台”,为乡镇企业“唱大戏”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采取优惠政策,改善小城镇发展体制。要制定优惠的土地政策,吸引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对向小城镇聚集的乡镇企业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优惠,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和市场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如:绍兴柯桥的轻纺、诸暨的珍珠、天台的滤布、东阳的建筑、永康的五金、乐清的纽扣等等,吸引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有的城镇甚至达到了几十万人口。应建立健全土地地区性价格差异换算体系,允许农民用自家的承包地或乡镇企业原有的土地,来置换或抵消他们进入小城镇进行建房、办企业、务工、经商所使用的土地,以降低农户和企业的进城成本;要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对城镇非农用地的使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统一征地、统一转让,转让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鼓励农民向小城镇聚集的户籍政策,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镇一体化管理,让人口在城镇和农村之间自由流动,为农民进入小城镇创造条件。

4)城镇建设要结合农业产业化,加强与农业的联系。城镇工业应立足当地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龙头企业是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柱,可以提高城镇的整体经济效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食品加工业在我省有许多特色,如:新昌茶叶、临安笋干、山核桃、奉化黄桃、庆元食用菌等等。城镇工业的发展反过来促使农民投资进一步投资农业,又如义乌市,依托商品流通产业,政府鼓励经商富裕起来的农民反哺农业开发,发展了特种养殖、蔬菜、水果、优质大米等有一定规模的效益农业,其中特种养殖规模居全省前列,同时还结合农业园区,创办农民公园,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5)重视环境保护。在今天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要彻底屏弃忽略环境资源价值的传统观念,遵循有价、有偿使用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将环境成本纳入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把农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选择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制定农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6)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村教育要走综合的道路,实行农业、科学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教育转变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其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的各类实用性人才。要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养、加工技术和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学忠.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现实问题和对策,经济问题,1999,5.

[2]窦祥胜.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1999,8.

篇5: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写作提纲

一、小城镇发展的概念及背景

二、龙山镇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条件

(三)气候条件

(四)土地情况

(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三、龙山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滞后,城镇化水平不高,融资困难

(二)公共资金配置不平衡,难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户籍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

四、加快龙山镇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一)突出特色,准确进行小城镇定位

(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实施有利于促进人口集中居住的户籍管理制度

(四)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全面发展的职能管理制度 × 20 = 400

构,陕西省中际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在长期研究钻研中,CUDI院院长、学者王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一书中提出小城镇建设的新内涵,即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增加农村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环境等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背景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改变过去单纯地、片面地强调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观念,更加关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为综合和全面地谋划中国的现代城乡结合化建设。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80年代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宏观布局方面有的地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为小城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小城镇的建设又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产生一系列问题,诸如,小城镇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多数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功能不够完善,许多地区小城镇的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等。此外,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完善等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发展状况下,我们有必要、有责任重新思考、认识“小城镇建设”理论和实践。× 20 = 400

(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4年,龙山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产值24751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53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11元。农林牧业产值3397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679万元;林业产值13426万元;牧业产值9101万元;渔业产值1707万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66万元。工业和非公经济总产值213539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45万元。

三、龙山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滞后,城镇化水平不高,融资困难

1.城镇化水平低。龙陵县城镇化水平仅达23%,低于保山市平均水平12.45个百分点,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6个百分点,与周边县市区相比也还存在差距。县城不优、集镇不特、农村集市环境差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城镇对农业人口的转移和吸纳能力较差,综合承载力低,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

农村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网络比较薄弱,农村卫生室建设仍然滞后。大多数村卫生室条件简陋,流程不够规范,存在医疗安全隐患;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相对滞后,各项文化活动、业务工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体育生活的需求。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公路相对于城市道路来说,质量、密度和标准较低,公路养护较差,尤其是农村大多数公路桥涵、防护、安保设施配套不到位,乡村道路没有排水防护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总量不足,加之后期投入不够,部分设施损坏严重,不能顺畅运行,难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布局和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农村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地区道路两边杂草丛生和垃圾乱堆乱放,村庄周围的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集镇的生活垃圾只是进行简易填埋、覆盖,未能进行无害化处理。

4.社会保障标准不统一。虽然已经建立起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仅就保障标准而言,农村社保、低保的发放水平和医保比例低于城镇居民。同时,由于户籍原因,生活在城郊地区居民的低保发放水平仍然按农村标准执行。

5.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滞后。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不足、省市财政分配失衡的情况下,政府提供服务的多少和好坏,主要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就龙山镇而言,一方面能带动农民增收、为政府创收的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社会力量受到政府政策、产权界定、投资回报等因素的影响,还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社会闲置资源比较多,既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造成农民对政府服务× 20 = 400

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与过去的“农转非”一样,怕“农转城”后失去目前农村享受的待遇,许多群众存在不愿转、持观望态度等问题。

四、加快龙山镇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一)突出特色,准确进行小城镇定位

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借助邦腊掌温泉资源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要依托石斛、中草药胡峰养殖等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

(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1.推动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坚持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不断满× 20 = 400

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劳动者同等就业,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稳定职业的产业工人和有稳定居所的城市居民。

3.推动基础建设,加快基本功能的有效对接。坚持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放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快推动农村综合功能与城市对接。一是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对云山、赧场、大坪子、横山、香柏河、新下寨、杨梅山所辖村社进行有序改造,使城市近郊区率先迈入城镇化行列。二是加强道路网络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等级路、村道硬化、通乡油路养护等工程,努力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干支线相结合的公路交通网络,使农村融入中心集镇、中心城区的交通快速通道,切实增强支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在做好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加强水库管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实施有利于促进人口集中居住的户籍管理制度

进一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以居住地为条件划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以从事职业为标准划分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改变原先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划分方法。对于在镇区落户的居民,在就业、医疗、上学、入托、迁徙等方面,应享受与城镇非农业人口同等的待遇,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转业、退伍安置、优抚等配套制度改革,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和外来人口的实际问题。

(四)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全面发展的职能管理制度 × 20 = 400

112

篇6: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唐 锋 石 雄

(中共松桃自治县委党校 贵州 松桃 554105)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精神,立足于具体的实际,才能理清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确保铜仁地区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实现城镇化战略目标。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战略;小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On Qu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ongren Prefecture Area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TANG Feng SHI Xiong

(Sungtao Autonomous County Party School of CPCSongtao Guizhou 554105)

Abstract: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long-term social project.Only when grasped our country’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al strategy spirit correctly, and base on the concrete reality, can clear off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mentality, guarantee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the urbanization strategic target.Key words: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small town construction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背景下,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欠开发、欠发达的铜仁地区来说,这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一个战略机遇。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思路,对推进我区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我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区对小城镇建设予以高度重视,调整了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使我区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区小城镇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小城镇建设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和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水平较低。总体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依据和前提。没有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建设规划或缺乏高水平、高起点总体规划的有效指导,使得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超前性,呈现出短期性、随意性,既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也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规模较小,功能难以发挥。由于我区小城镇规模较小,对资源的积聚能力就 1

小,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城镇区域的经济也无法起到带动作用。目前,小城镇的户籍政策虽然有了松动,但也只有在一定区域内得到承认;另一方面,由于收费条件、子女上学等问题,农民对进镇落户仍有后顾之忧。由于小城镇人口扩张速度缓慢,小城镇在农村一定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难以发挥,难以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第三,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开发较晚,多数乡镇可支配财力有限,甚至个别乡镇财政收不抵支。加之,交通条件的滞后和投融资渠道不畅,曾在一定时期内上级资金要不来,外面资金引不进,民间闲散资金启动晚,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

第四,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区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非农产业比重较少,小城镇内的人口仍以搞农业为主,这与小城镇应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要求很不相符。即或有农产品的加工,其在工业中的份额也是很低的,不足30%;就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来说,又集中在批零贸易餐饮业。产业组成不合理导致小城镇企业自身发展困难,劳动力吸纳能力弱,对农业增值贡献小,制约小城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使小城镇缺乏足够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

第五,小城镇主导产业不明。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是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据了解,目前各县(市、特区)小城镇发展速度虽快,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这样的小城镇,一般是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第六,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具体表现,一是小城镇的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缺乏专门化的治理和规范化的管理,绿化美化亮化水平相对较低。二是小城镇居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偏低,小城镇公共秩序管理有待规范或提高。

在小城镇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努力的原因,也有客观存在的因素。有片面地把城镇化理解为人口的区域性集中和集镇本身规模扩张的误区;也有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开拓创新,照搬经济发达地区的运作模式的原因,使得小城镇建设未能有效地结合区情、县情,大大降低了小城镇的聚集效能、规模效益及比较效益。

2我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一是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我区的小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工作应当把握好以下问题:第一,要体现特色性、科学性和超前性。即标准和起点要高,要体现我区地方特色,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第二,要面向“三农”,着力破解“三农”难题,把“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第三,要站在全区发展战略的高度,按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发展需求、人口规模和历史文化特色,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建制镇为两翼,科学规划各小城镇布局问题,集中人力、财力先行试点,建成一处,带出一片。第四,在小城镇的发展与模式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我区小城镇建设规模推进速度慢,起步低,品位不高。

划上,一是考虑“工业主导型”模式,利用好本地的资源优势、传统技术优势,建立与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及其相关产业;二是“贸易主导型”模式,凭借本地资源、交通等优势,发展商业、服务业和加工业,发挥传统产品生产和集散地的优势。三是“风景旅游型”模式,以自然风光、文化特色为依托,通过与整体开发相结合,发展小城镇。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铜仁来说,我们只有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必须注重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联系。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其产业结构接近于城市,但在与农村经济的联系上比城市要密切得多。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从地域上看,小城镇发展最快、质量最高的地区实际上就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等。正是由于小城镇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这种天然联系,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不可能脱离农业和农村经济而成为另外一个经济体系。各地发展的经验表明,许多小城镇正是把立足点放在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才逐步走出困境,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基于小城镇经济与“三农”的密切联系及我们自身的实际,在着力培育各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的同时,在符合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应适当安排吸收东部地区一些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大中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退出来的、有利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其它产业,健全完善小城镇的产业体系,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是拓展投融资渠道,解决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第一、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多方筹集资金,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一是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和参与投资建设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甚至赢利。二是允许以小城镇某项基础设施为基础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筹集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发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三是明确政府的投资方向,集中财力投资于公共设施及环境治理等一些纯公共物品的建设项目。四是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切出一块资金专门用于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建设,发挥国家投资对小城镇发展的拉动作用。第二、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镇公共资产。一是把公共设施由“公共产品”转变为“城镇商品”,凡能抛向市场的,都推向市场,走资本运营的路子。二是盘活土地资本存量,充分发挥土地资产的效益,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三是搞好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拍卖、转让,实行市场化运作,收回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我发展和更新的能力。第三、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在小城镇的各类建设项目,集中有限的资金,按照建设规划,建设好优先发展的中心城镇,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促使小城镇做大做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此外,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吸引外资的“政策洼地”,争取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以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优美人居环境。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应放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配套上,着重在于完善功能,通过切实解决好小城镇建设中的绿化美化亮化和公共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达到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的目的。改善环境,要因地制宜,切忌在小城镇建设中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大气魄”。充分利用好建设秀美山川、改善生态环境的机遇,把创建优美生态环境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实现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居民提供一个人与自然、人与城镇和谐共存的生活环境。

五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成“主导型”产业。首先,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次,为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提供就业平台,解决好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搬得来、住得下、能发展的问题。也只有这样,小城镇建设才有生命力,才能算是成功的。

六是努力提高小城镇综合管理水平,为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小城镇的发展经验是“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第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服务上来,为投资商和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要加快城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注重培养和引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急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型人才,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第三,要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大力发展繁荣城镇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结合社区文化建设,提高进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第四,要依法行政,搞好小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建立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第五,具体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整顿镇容镇貌,改变小城镇的脏、乱、差现象,树立小城镇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加强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小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三是加强小城镇的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小城镇的社会公共秩序,消除各种不安定的社会因素。

总之,小城镇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只要我们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精神的基本问题有正确的认识,立足于具体的实际,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我们的小城镇建设一定是健康发展的。

参考文献:

曾治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反思.经济体制改革[J].1999(5)

周敏六.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农业经济问题[J].1999(9)

曾玉平.小城镇建设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城市问题[J].1999(3)

彭真怀.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访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记者访谈)

(责任编辑姚茂权)

收稿日期:2007-12-11

上一篇:政府领导班子保密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竞选部长未来工作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