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风琴声阅读答案

2024-07-14

远去的风琴声阅读答案(通用9篇)

篇1:远去的风琴声阅读答案

琴声何来(节选) 阅读习题附答案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9.(1)丰富文章内容,彰显主题,说明了温暖的怀抱(母爱、关爱)的重要性(2分);(2)承接上文,为下文写吴秋明关爱遗弃儿童作铺垫(1分),也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发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关爱(促使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情感)。(1分)

20.(1)马骁驭消除自己心灵上的障碍(冲破自己内心的藩篱)(1分),敞开心扉,产生对吴秋明的爱恋之情(1分)。(1分)(2)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表现了小女孩在吴秋明温暖的怀抱中幸福的感觉,也从侧面表现了吴秋明的爱心(母爱)的可贵(1分)。

21. (1)心理学博士;(2)专业研究深入(知识渊博)(2)长期单身(孤独);(4)关爱遗弃儿童(温暖有爱心)。(每点1分)

22.(1)贯穿文章,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是构思小说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严谨;(2分)(2)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都是被吴秋明的母爱所感染的,三次心理冲动依次递进,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分)(3)塑造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者用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从侧面表现了吴秋明从理论到实践上的伟大母爱,突出表现了吴秋明有知识、有爱心的特征。(2分)

篇2:远去的风琴声阅读答案

①一天,芭芭拉偶然看到报纸上一条广告:享誉世界的波兰小提琴演奏家多曼斯基,在汉堡寻找一名弟子。芭芭拉不禁怦然心动。

②第二天清早,多曼斯基下榻的宾馆门前,应试的小提琴手早就排起了长队,芭芭拉背着小提琴排到了最后。三个小时后,终于轮到了芭芭拉。金色大厅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背对着她,说:“你可以拉琴了!”

③芭芭拉紧张地点了点头。很快,老人被悠扬的琴声吸引住了。他回过头,惊喜地说:“孩子,你被录取了!”

④第二天,老人邀请芭芭拉去花园做客。整个上午,老人只是跟芭芭拉漫无边际地聊天。聊完天,老人拿出一张琴谱,说:“一个月后,波兰将举行青年小提琴大赛。我已经替你选好了曲子。如果你夺得冠军,我就正式收你为徒!”芭芭拉郑重地接过琴谱,这是一张破旧的手写琴谱,曲名为《维斯瓦河》,看样子,年代十分久远。

⑤然后,老人闭上眼睛,亲自示范了一遍。芭芭拉不禁暗暗赞叹:多曼斯基果然名不虚传,那琴声,让人如临其境。

⑥一曲终了,芭芭拉尴尬地说:“这曲子挺难!”老人笑了:“所以,只有你才有资格拉!”芭芭拉鼓足勇气,说:“好,我一定竭尽全力!”

⑦从此,芭芭拉每天勤奋地练琴。一开始,她总是错误百出,但后来越拉越好。那天,芭芭拉演奏完,老人终于露出了微笑。

⑧终于,两人抵达了华沙。

⑨小提琴大赛后天举行,老人决定让芭芭拉最后练一次琴。两人一路攀上了维斯瓦河畔最高的悬崖。脚下是万丈深渊,芭芭拉吓出了一身冷汗。

10老人平静地说:“开始吧!”芭芭拉说:“我怕!”老人愤怒了:“这是最好的练琴地方。瞧,波兰的维斯瓦河就在你脚下。它是雄伟的,哀伤的.。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真正领悟曲子的精髓!”

11芭芭拉深深吸了口气,终于拉响了琴弦。一开始,琴声低沉哀婉,百转千回;接着,琴声如暴风骤雨,充斥着歇斯底里的绝望;最后,琴声又回复了平和坦然……

12芭芭拉的演奏让老人大为惊叹,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中噙满了泪水。芭芭拉拉完最后一个音符,突然心力交瘁,瘫软在地。

13后来,小提琴比赛如期举行。可惜,芭芭拉名落孙山。

14赛后,芭芭拉蹲在走廊里掩面而泣。这时,多曼斯基走了过来:“芭芭拉,从今天起,我正式收你为弟子!”芭芭拉惊呆了:“可是,我并没有夺得冠军!”老人的眼中噙着泪:“那都不重要!”芭芭拉低下了头:“你早就知道真相?”老人点了点头:“是的,我早就知道!”

15原来,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当时,德军攻占了波兰。芭芭拉的祖父是一名纳粹军官。那天,他带领士兵冲进了一个犹太人的住所。当时,多曼斯基才七岁。老多曼斯基知道大难临头,想用一盒珠宝换回两条性命。但芭芭拉的祖父只要墙上的一把小提琴。因为,他痴迷于乐器收藏,早就看出那把小提琴价值连城。老多曼斯基无奈,只好忍痛割爱。

16回去后,芭芭拉的祖父忍不住拉响了小提琴。可是,听到的却只是呜咽,仿佛它的主人痛苦的叹息声。那一刻,他恍然大悟。原来,他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拥有这把小提琴。

17第二天,芭芭拉的祖父决定亲自送还小提琴。谁知,老多曼斯基已经服毒自杀。因为,对于一个小提琴演奏家来说,失去了乐器,也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18后来,多曼斯基被孤儿院收养。长大后,他子承父业,成了世界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可是,他始终无法忘记仇恨。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以收徒为名四处寻找那把小提琴。直到,芭芭拉的意外出现。

19其实,芭芭拉的琴艺并不突出。但是,多曼斯基认出了那把小提琴。在聊天中,又确认了芭芭拉的身世。

20芭芭拉说:“其实,当我看到报上广告时,就已经认出了你!我知道,你在寻找这把小提琴,也知道,你在寻找我的祖父!”

21老人叹了口气,说:“是的。当年波兰沦陷,我父亲悲愤交加,在维斯瓦河畔的悬崖上谱写了这首曲子。我将你引到华沙,就是为了亲手杀死你。你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跟我来?”

22芭芭拉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祖父唯一的孙女,我要替祖父赎罪。可是,你当时为什么不下手?”

23老人哽咽着说:“我早就想对你下手了。但是,我要等到先父的忌日,然后将你推下悬崖,用鲜血祭奠我父亲的亡灵。你知道,以我的威望,绝对没有人怀疑!可是,你的琴声唤醒了我的良知。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了父亲在拉琴。那种绝望中的无奈,让我心生愧疚。纵然是我,也拉不出那种境界。因为,我的心中只有仇恨……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只有彼此宽容,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18.第④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加以概括。(6分)

19.文章①段中二个句子分别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①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中噙满了泪水。

②突然心力交瘁,瘫软在地。

20.文章中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21.请探究题目“维斯瓦河的琴声”的深刻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8.老人与芭芭拉聊天,并让其练名曲《维斯瓦河》,照应题目(1分),为下文确认芭芭拉的身世作铺垫。(1分)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写老人听到芭芭拉演奏后的惊喜(1分)为后文写老人收琴艺不佳的芭芭拉为徒的原因埋下伏笔(1分),亦为下文写老人让芭芭拉到维斯瓦河畔最高悬崖练琴做铺垫(1分)。

19.①表现了多曼斯基听到芭芭拉琴声的惊喜、惊叹和内心放下仇恨的释然和轻松。(2分)

②表现了芭芭拉极度紧张之后的轻松。(2分)

20.①芭芭拉的祖父明白了虽然他拥有了这把琴,却无法拥有它的灵魂。②小提琴与老多斯曼融为一体,提琴被老多斯曼赋予艺术家的精神,是艺术家生命的体现。③强取并不能真正获得其精魂,表达了芭芭拉祖父的懊悔之情。(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篇3: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2.(4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豆荚在阳光暴晒下,接连不断炸开发出声音的情景(1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与幸福,表达了作者对富有情趣与生命力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与留恋(2分)。2.

(4分)①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②对乡村受到城市化建设冲击的无奈;③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精神家园的担忧;④对城市化建设以失去乡村为代价的迷茫。(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3.示例:①摔跤时被昆虫逗笑——静观蚕儿咀嚼桑叶,突然明白了“蚕食”一词的意思。

②感受葱行(在不同的时间、季节)的诗意——闲看四季花开花落;③聆听豆荚炸裂的声音——欣赏麦地里昆虫的演奏;④父亲在田亩上劳作——余晖中看过往的人群走进又走远。

远去的乡村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远去的乡村》这篇散文,它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开始怀念我的故乡。尽管她已经被植入了很多的城市文化,可是她却依旧恬静美好,让人怀念。

或许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已经开始厌倦城市的繁华、喧嚣,开始怀念、向往曾经的小乡村,在不断地寻找可以逃避城市的地方。可是在乡下的人们却认为城市多好啊,赚钱多又快,很多东西都是乡下买不到的,来到城市,孩子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完全是天堂嘛,乡下那种老土的地方,我们城里人怎么可能看得上?可是他们又怎能明白城市的不足呢?城市里车来车往,工厂、汽车排出的尾气、废气,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线”。我们很多的城市小孩,听大人讲故乡是如何的美丽,人们的生活却又是如何的艰辛,虽然嘴上说着很同情,可是心里却是多么羡慕啊!乡村对于我们来说是神秘的,是未知的,是值得珍惜的,乡村的孩子们,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值得自豪的地方,你们是幸运的,你们应该因为自己生活在美丽小乡村而自豪!

记得小时候,我去故乡的老房子玩耍。我一会儿在高高的门槛上跨来跨去,觉得这道门槛一定是大人控制小孩不到处乱跑的一种道具;一会儿用手抚摸着老木桌,觉得上面“沧桑”的刮痕摸起来很舒服;一会坐在小椅子上,抬头看着天花板发呆,想着一些奇怪的事情......

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就是“乡村寂寞吗?有时候是有一点的,但很快就被蛙歌填满了;蛙歌退场,寂寞降临,但很快又被及时降临的鸟声填满了;鸟声稀疏,寂寞再度袭击爷爷的日子,但是,更多的蛙歌和鸟声同时降临了,超额填补了这并不严重的寂寞。雨填补云的寂寞,虹填补天空的寂寞,泉填补山的寂寞,鱼填补河的寂寞,燕子填补屋檐的寂寞,狗叫填补夜晚的寂寞,雄鸡扯开嗓子填补黎明的寂寞,儿子儿媳和陆续到来的孙子们填补暮年的寂寞……爷爷总是来不及寂寞,就度过了他耕读的一生。于今看来,乡村的那点古老寂寞,只是上苍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为时光留些空白,然后,用天籁、天物、人伦、风情去一一填满。”是啊,尽管她并不富饶,可是她的美丽,总能让人流连,让自己快乐,感受不到可怕的黑暗和无边的寂寞,就算有一些又可以维持多久呢?

上苍创造万物,她把大自然留给人类去探索,去发现。但是,或许她没有想到,很多人居然放下大自然去创造水泥钢筋的城市,只有小山村的农民愿意不辞辛劳地使荒山披上绿装,使荒芜的土地生长出水灵灵的西红柿,种上可爱的小土豆、小白菜......

一个个美丽的村庄,会不会渐渐逝去,会不会被城市所替代,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希望还存在着的乡村永远注视着我们成长。如果,小村庄消失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就不会再爱他们的故乡,认为:反正世界上的建筑全部都是水泥钢筋筑成的,也没什么稀奇的,那可就糟了。

其实,在我看来,每一个村庄都是美的,只是在于人们会不会去欣赏她,热爱她。乡村,你一定会永垂不朽的,我们都会热爱你,牵挂你,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远去的乡村》的中心思想

篇4: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⑵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决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⑶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⑷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⑸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的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圾等待打扫,别无他物,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样庆祝我觉得值得庆祝的时刻呢?

我的秘密方法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⑹乡村寂寞吗?有时候是有一点的,但很快就被蛙歌填满了;蛙歌退场,寂寞降临,但很快又被及时降临的鸟声填满了;鸟声稀疏,寂寞再度袭击爷爷的日子,但是,更多的蛙歌和鸟声同时降临了,超额填补了这并不严重的寂寞。雨填补云的寂寞,虹填补天空的寂寞,泉填补山的寂寞,鱼填补河的寂寞,燕子填补屋檐的寂寞,狗叫填补夜晚的寂寞,雄鸡扯开嗓子填补黎明的寂寞,儿子儿媳和陆续到来的孙子们填补暮年的寂寞爷爷总是来不及寂寞,就度过了他耕读的一生。于今看来,乡村的那点古老寂寞,只是上苍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为时光留些空白,然后,用天籁、天物、人伦、风情去一一填满。

⑺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摘自《读者》2013年第9期)

阅读答案:

1、请你从文中选一句恰当的话作为本文的题记,并说说理由。(3分)

答案示例: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1分)理由:描绘了乡村独有风景,既富有诗意,又能暗含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充满怀念之情。(作题记的句子必须能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2分)

2、读⑴⑵段,分析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与作用?(3分)

答案示例:对比手法(1分),有点题的作用----远去的乡村。并引发了作者对乡村诗意生活的回忆与怀念。(2分)

3、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2分)

答案示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整齐的葱给菜地带来了诗意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1分)

4、下面的句子含义深刻,富有感染力,请加以赏析。(2分)

答案示例: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大自然给人创作的灵感。我们要亲近自然,脚踏实地谦虚地辛勤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灵感。脱离生活,脱离实践,难有成果。(符合大意即可)

5、文章结尾说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作者仅仅是怀念屋梁上的燕子吗?还有什么?(3分)

答案示例:怀念的是乡村的天籁与风景、人伦与风情,乡村的生活。

6、这是一篇优美的时文,请你结合本文主题或风格,向其他广大读者朋友写一小段推荐语。(3分)

篇5:《远去的蝉鸣》阅读答案

小题1:文章第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5分)

小题3: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篇6:《远去的邮驿》阅读答案

唐代的官办驿站遍设于交通线上。一般是30 里一站,既办通信,又为驿夫和旅客提供食宿。公元630 年前后,共有驿夫18000 多名,专事传送公文和军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陇西行》中所写到的邮驿颇为传神:“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峰戍断无烟。”这短短的30个字,把为传送紧急军情驿骑在飞雪中急驰的情景写得真真切切。关山飞雪,连烽火台都燃不起告警的烽烟,而军情火急,唯靠驿夫加紧催马传送军书。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在繁荣的汉唐时期,那里“五里一亭,十里一障”,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驿道上传送着各种公文、书信。其中,还有角上插有羽毛的信,就好比是今日之“加急”快件,驿骑们必须快马加鞭,急速进行传递。

1992年在敦煌发现的悬泉置便是一个著名的古代驿站。在那里存有数万片简牍,其中大部分都是传递过程中的书信。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在那价值连城的敦煌遗书中,书信占有一定比例,内容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当年邮驿之盛、丝绸之路之繁华,在这些被尘封的信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迢迢驿路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以及因战乱而给国家和黎民造成的灾难。在敦煌遗书中,有一封《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便是安史之乱后在吐蕃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从敦煌向肃州(今酒泉)所发出的一封求援信。可是由于战乱致驿道受阻,这封信终未到达目的地,而在敦煌藏经洞中沉睡了千年。

古代的驿道,大都是为官府服务的,民间的书信往来十分艰难。唐代杜甫也有“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的诗句,同样抒发的是对民间通信不畅的感慨。

在描述邮驿的文字里,有“古驿通桥水一弯,数家烟火出榛菅”以及“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一类对古代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所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唐玄宗命人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修建黄花驿,后据考证,竟是为了迎接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进京而设置的。 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佟凤彩曾上书皇帝,列数当年驿夫的苦难,说“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

篇7:远去的风转声散文

寒冬的夜幽长,幽长的夜里让我想起好多儿时的事,儿时的一件事让我一生难忘。我还真记不清了这件事发生在那年,反正,我还很小,大概是我是十一、二来岁吧。我的家住在铁西区老工人村一个集体楼的宿舍,一座苏式楼。宿舍里住着大都是产业工人和他们的后代,也有不少和我般般大的孩子。春天是我们孩子的季节,我们孩子变得不爱着家,就知道疯玩。每到春天还会用一些废旧的生活用品换一些小孩玩的东西。比如,用一块旧牙膏皮换一个小风转,从一位着装破旧,满脸有些脏,眼神不济的老人手里换一个小风转。老人从哪里来,不知,家住何方不知。到了春天,老人一定会出现,就像春天花儿就会开放,燕子就会回来一样。

老人终于出现了,还是衣衫褴褛,还是步履蹒跚,看到别的小伙伴都换到小风转,我也着急起来,当然也可用钱去买,只要三分钱,可我哪里有三分钱呀!我急得团团转,可家里的牙膏没有用完呀,突然我发现一个用完的鞋油皮跟牙膏皮有点像,可皮鞋油皮换不了风转呀!我有点失望。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小伙伴外号叫“小地主”早一把抢过去,为我换来一个小风转..我拿到了风转,我变得高兴起来,我在风里跑着,跳着。可高兴了一会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我为刚刚做的那件事懊悔,自责。我的眼前晃动着老人的身影,蹒跚的步履。衣衫褴露,污头垢面那浑浊的老眼……我做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我有点恨自己,我忽然想起自己也会变老,变老,我一点一点把风转撕碎,一点点撕碎,我的心视乎好受些。

晚上父母下班我也没敢把这件事告诉父母,我怕我一惯好孩子的形象受损。我自己折磨着自己,我是一点错事都不会做的人,怎么会做这等蠢事,这样心情,让我难受了好一阵子,见我情绪不对,细心的母亲以为我生病了呢,问我哪里不舒服,要不要看医生。我头一扎进被窝,变得不愿与人讲话。

这段时间,我留意家里有没有用完的牙膏皮,我希望早点把牙膏用完,我甚至在每次刷牙时有意多挤出一点牙膏。我终于攒下了两块牙膏皮,我盼望着老人的再次出现……

终于,有一天,老人出现了,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老人还是那样衣衫褴褴褛,手里拿着许多风转,这回还多了一些用桃胡刻得小猴子和一些钥匙链。我赶紧跑到老人面前,把两块牙膏皮塞进老人的手里,掉头就跑。我不敢去看老人那和善的眼神。我跑到家里,像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使命,我的心突突跳着跳着,我躺在床上喘着粗气,身上冒着冷汗,心理如释负重。

我又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人,我的`眼睛可以直视远方,放学回家,又忽觉阳光是那么灿烂,好蓝好蓝的天,堂堂正正地做人真好!后来,在母亲的指导下,我学会了自己做风转,自己做的风转,虽看上去不那么美,可心是甜的。

篇8:远去的风仙声现代散文

春节串亲时,在一亲戚家无意中见到了一件久违的家什——“风仙”。望着布满灰尘的“风仙”,眼前映现出一幅遥远而又熟悉的农家炊景图:低矮的茅草房,土灶上蹲着一口大锅,炊烟袅袅,伴随着“呱嗒、呱嗒”的“风仙”声,灶膛里的火苗发怒般一次一次贴着锅底蹿出……

“风仙”,是我们家乡对风箱的一种方言叫法。缘何把风箱叫“风仙”?没有可查之据,我想可能是风箱满肚子的风,顺嘴而出,随叫随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犹如能吹风的神仙一样的`缘故吧。“风仙”相比风箱而言,叫起来更亲切,村子里的大人小孩都习惯叫“风仙”。

“风仙”,在农家生活还不算宽裕的年代,是农家做饭时必不可少的一种鼓风工具。“风仙”,由箱体、活塞、拉柄、活门、出气孔组成。推拉“风仙”拉柄时,箱体内连着拉柄双杆绑缚鸡毛的活塞来回地压缩空气,将鼓起的空气通过出气孔送入灶膛,前后玲珑乖巧的两个活门也随之“呱嗒、呱嗒”有节奏的响起,好像一对含情脉脉对唱山歌的情侣一般,这边悠扬声落,那边婉转音起,此起彼伏,伴随着袅袅炊烟,传遍半个村庄。无论是清晨、中午或傍晚,只要“呱嗒、呱嗒”的乐曲奏响,寂静清幽的村庄,就会焕发出盎然生机,弥漫起无限的温馨与欢乐。

我对“风仙”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小时候,放学回到家,看到母亲一手拉“风仙”,一手忙着侍弄锅里的饭菜,我会主动上前帮助母亲拉“风仙”烧火。坐在蒲墩上双手抱住拉柄,随着一推一拉,“风仙”发出“呱嗒、呱嗒”的响声,灶膛里的火焰也随着“呱嗒、呱嗒”的节拍,翩翩起舞,亲吻着乌黑的锅底。此时,拉“风仙”烧火就是一种乐趣。有我帮忙拉“风仙”烧火,加快了饭菜蒸煮时间,也许正是我赶着吃饭上学,才乐于帮助母亲拉“风仙”烧火吧。

拉“风仙”烧火,是一种乐趣,也是一项体力活。从山上捡拾来的柴火易燃烧,烧火拉“风仙”比较轻松。锯沫子、炭沫子不易燃烧,烧火拉“风仙”比较吃力。尤其是烧炭沫子,需要不停地推拉“风仙”才行。小时候,炭是农家的稀罕燃料,托人从小煤窑买来一点便宜的炭沫子,也算是一种奢侈。我家只有在年底才会买来很少一点炭沫子,专门用来蒸过年的馒头、米面时候烧。母亲忙着拾掇过年的东西,蒸馒头、米面时,引着火后拉“风仙”烧火的差事常常会让我来做。烧炭沫子拉“风仙”,简直就是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儿。有一首顺口溜能形象地描述当时烧炭沫子拉“风仙”的情景:“烧灶学猴样,两眼锅底望。渣往两边戗,炭沫中间放。右手添炭忙,左手拉风箱。”我手忙脚乱地忙活一阵子,“呱嗒、呱嗒”的节拍逐渐慢了下来,渐渐地失去了节拍。忙碌的母亲听到“风仙”的节拍紊乱,赶紧放下手头的活儿,跑来替我拉一会“风仙”。此时,我灰头灰脸,鼻孔眼里全是烟灰,吐一口唾沫也是黑乎乎的。尽管如此,拉“风仙”烧火依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有的“风仙”拉,就意味着有香喷喷的饭菜吃。

篇9:奥斯威辛的风阅读训练及答案

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魇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5.请联系上下文分析,选文第二段在我提出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的要求时,翻译胡佩芳大姐为什么没有接话茬?(2分)

16.选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理解这奥斯威辛的风的。(6分)

17.第五段中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8.文末最后一句话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举例说明。(5分)

参考答案:

15.(1)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2)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16.(1)奥斯威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狂风大作;寒气袭人,在高天咆哮;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3分)(2)奥斯威辛的风既是自然界的狂风;也是百万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压抑、恐怖的氛围;也是人们心底的风暴。(3分)

17.心底陡然出现的诗句表现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的痛心的情感。(3分)

18.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的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比如中国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能让国人更团结一致,渴望和平。(理解3分,举例2分)

【解析】

15.她没接话茬说明她有苦衷,在正数第四段和倒数第三段都提到她没什么拒绝到那去。每段中只要提取一句话则可。

16.在文章中间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这一段提到这里的风的特点,还要注意,人们在参观时内心的风则汹涌。

17.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这是诗句的最后一句,也是点睛之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公司有关制度下一篇:初一数学解答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