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2024-05-12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精选6篇)

篇1: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张洪艳

【内容摘要】:

在当今科技信息时代,需要具有高科技素质的人才来适应。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从三方面来探究科技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教育学生爱科学;

二、发挥课堂优势适时渗透,引导学生学科学;

三、开展课外活动适度延伸,鼓励学生用科学。

【关键词】:挖掘教材课堂渗透课外延伸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寓语文基础教育于广阔的科学世界中。我们怎样才能在学生心田里播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教育学生爱科学。

“科学是神奇,是奥妙无穷的,我们必须从小爱科学„„”要使学生真正爱上科学,必须在各科教学中挖掘适合学生的各种科技元素,带领学生接近科学,从事实中去体会科学的神奇和奥妙,撞击出兴趣的火花。语文教材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基础知识。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如介绍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知识的《星星的新朋友》和《卫星比武》;介绍转基因科学的《种瓜得豆》;介绍古代科技知识的《恐龙》;介绍自然方面知识的《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介绍文物方面知识的《莫高窟》„„ 归纳起来语文教材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浓郁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

除此以外,有许多课文中都蕴藏着科学道理:《鲸》《狼和鹿》等告诉人们不能破坏生态的平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寓言故事《螳螂捕蝉》告诉人们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

把事情办糟等。通过这些蕴含哲理的课文的教学,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熏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看待客观世界。

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科技内涵,将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融于教学之中。如教学《郑成功》,我不仅指导学生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还引导探索,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只有科学地指挥战斗的重要性。然后加以拓展:其实很多问题,如果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飞天梦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神舟号飞天影像、图片资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世界以及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感性的认识。教学《我叫“神舟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神舟号,通过图片和录像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愿望。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科普诗歌,通过植物妈妈送孩子离开身边的办法,告诉学生植物是怎样繁衍后代的。学生学习了课文后,布置学生一个作业:还有哪些农作物的果实也是长在地下的?可以自己下田去找一找,也可以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随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的科技元素明显增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无声读物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科学。

二、发挥课堂优势适时渗透,引导学生学科学。

课堂是渗透科技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载体。教师要牢牢抓住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渗透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未知的世界是最需要学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创设情境以燃起乐趣的焰火,从而得到探索永无止境的快乐。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我就提出了“是什么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文中所举的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几个事例的了解,特别是“法布尔为了抓住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捉到一只漂亮的小甲虫高兴极了,把这个宝贝放进蜗牛的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回家好好欣赏„„”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科学殿堂的。

教学《夜晚的实验》后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鲁班从植物的叶子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从蜻蜓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复眼相机;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青蛙等得到启示,创造了蛙泳„„接着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幼稚可笑,却也闪耀着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2.提升思想,培养情感。

课文内容的叙述和积极动人的科学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示范空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快捷地获取丰富的科学内容,促进他们更准确、更透彻地去理解科学知识。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过程。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夜晚的实验》这些课文时,我就提出 “你敬佩他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文中所举的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几个事例。通过讨论明白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心中涌动着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课后,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举行“科学家的故事”故事会等。由此,学生也明白了浓厚的兴趣加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是一定能实现的。

三、开展课外活动适度延伸,鼓励学生用科学。

学校是推动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科技参观、班队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等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而语文学科理应在这些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指导写作,感受成功的喜悦。

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不同年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高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更多地引导科幻故事的写作。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假如我在太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一些学生的水平令人赞叹,从中可见他们的科技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教完《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后,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写《我心目中未来的海洋》。学完《夜晚的实验》后,让学生编写采访斯帕拉捷的采访稿,激起学生对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实践精神的敬佩及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有时,根据需要还让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了解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当今时代已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时代,电脑的运用已开始普及,我们可以开展电脑习作竞赛,就是让学生利用电脑直接习作,打破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现代技术手段的优越性,激发科学兴趣。

2.语文实践,培养科学素养的驿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一句话:“在做中学。”,就是要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变单纯的“读科学”为“做中学”。也就

是说,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与科学有关的实践活动才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如:听科技专题讲座、科学故事会;举办科技知识竞赛;放科技电影录像;组织学生到工厂及一些科研单位参观,或到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展览会去参观,并组织学生讨论、谈体会、记心得,使学生能够深入进去,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在板报、宣传栏开辟“科普园地”,建立科技活动室、科技展览等,更好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周边的自然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课外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方法、一种崇拜,科学的甘露就会浸入他们的心田;如果给学生一种氛围,科技意识就犹如一缕春风,涧物无声,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篇2: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洪前分校

陈晓霞

如何向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而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每天都要在课堂上学习各种知识;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渠道,运用得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利用好这个主渠道渗透环保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环境美”。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篇目是写景的,其中的美景描述让人心情愉悦,如临其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会“读”,在阅读、朗诵中体会“环境美”,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使学生愿意关注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草原》一课,写道:“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教师可利用放录像片,使学生亲眼看到草原美景,并在配乐朗读中去体会草原之美。

二、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材比比皆是。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鲸》《蛇与庄稼》《彩色的翅膀》《只有一个地球》,《桂林山水》《鸟的天堂》《林海》等。课堂上在教这些课文时,只要教师们稍加指导,学生们就能领会祖国河山的壮丽,了解目前的环境状况,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如教学《鸟的天堂》,“优美流畅的语言,以”爱“为主线,描绘出一幅人鸟和平共处的画面,” 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这里是鸟的天堂?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可以得到答案:鸟儿们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没有人的打扰尽情地享受着真正属于它们的生活。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已经很难听到悦耳的鸟鸣,很难见到鸟儿们快乐的身影了。教师可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为此做点什么吗?孩子对小动物天生的亲近感会让他们更懂得珍爱环境!立足教材在语文课堂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余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另外课后作业促使学生主动了解更多环保知识,如: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可让学生读一读有关环保的书籍,摘一些有关环保的信息,办一份有关环保的小报,举行一次有关环保的知识竞赛等等。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有竞争性的,在活动中不仅他们更全面掌握环境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活动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命题(基础训练)都和环保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应在作文练习中指导学生去深入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潜移默化地进行环保教育。例如:观察校园附近的一处景物,写一篇作文。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校园景色,指导写作;同时渗透教育:校园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校园的景物等。

教师还可布置一些“小练笔”,例如《保护地球,我做什么》、《假如只剩下人类自己》、《小学生与环保》等。这些题目以环保为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文笔能力,又渗透了环保教育。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提高观察能力,是个很好的推动,这无疑对小学生的未来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篇3: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现在的中小学生, 将在不久以后的社会上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现在不对他们加强人格教育, 那么我们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因此,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渗透健全人格的教育尤为重要。那么, 什么是人格呢?所谓人格, 应是思想、品德、情感这三者的和谐统一。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 以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社会交往品质、协同合作精神等为内容的教育。它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培养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健全人格。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感受到了种种困惑:现在自上而下大讲课改, 而学生在考试中, 简单的诗文都默写不下来。写一篇颂扬真善美的文章, 绞尽了脑汁也无从下手。由此, 笔者深切地感到, 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和人格培养和教育势在必行。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人格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和人格教育。

一、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和人格教育内容

语文教育是人文和人格教育。教学生什么是善, 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写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 要把关心普通人的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 写一些真诚善良的东西, 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进去。

1. 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首先, 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歌颂祖国的文章, 如《飞向月球》《我叫“神舟号”》《东方明珠》等。这些课文中可让学生明白:只有国家富强、经济实力雄厚, 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才有保证。其次, 要给学生树立仿效的榜样。如:关爱人民、勤俭节约的周总理, 努力学习、勤学好问的孙中山, 不为金钱所惑、心系祖国的钱学森, 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王二小, 为国争光的乒乓健将邓亚萍, 为祖国航空事业献身的科马洛夫———让这些人物在儿童心目中树立起一座座崇高的丰碑, 从而造就了一代代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

2. 诚信与责任感教育,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责任感非常令人敬佩。如小珊迪这位穷孩子, 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 心里惦记的是自己可怜的弟弟和还给别人四个便士;《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的小男孩一心只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的全家人在面对滂沱大雨时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这些课文都是对小学生进行诚信与责任感教育的好教材,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责任意识逐渐加强。

3. 团队教育,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当前在许多儿童身上,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独立性差、自私任性等人格缺陷。造成这方面品质缺失的原因固然许多, 但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育者只重视了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 忽略了团队精神的陶冶。当今时代是个竞争的时代, 只有学会团结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团队教育。《三个小伙伴》《谈合作》《蚂蚁和蝈蝈》《小松树和大松树》等课文很好地体现了现代人应有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生存与发展的意识、自主自立与参与社会等意识。从而, 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得到培养。

4. 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

小语教材有许多课文蕴含着创新教育的内容。其中, 有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小故事, 如《鲁班和橹板》《傍晚的实验》等;有激发学生探求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小品文, 如《问银河》《埃及的金字塔》等,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勤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5. 美育熏陶, 陶冶学生情操。

课文有许多表现社会美的文章, 如:表现革命斗争美的《王二小》, 表现热心科研科学美的《数星星的孩子》《有趣的发现》, 表现人物心灵美的《诚实的孩子》, 《给予是快乐的》———学生在感受社会美的同时也从中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还有不少表现自然美的, 如:描写山川草木的《九寨沟》《日月潭》, 描写日月星辰的《看月食》《日出》等, 这类课文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 而且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 自然而然地会受到美的陶冶、激励。

二、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多渠道渗透人文和人格教育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 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 形成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 而是一种能力。

1. 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因此, 教师应确立“以情感人, 以情服人, 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快乐传递给学生并善于巧设情境, 把课文中精辟的思想、生动的画面和语言转化为学生的理念, 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 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

2. 找准切入点, 有针对性地教育。

找准切入点, 也就是找准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只有找准切入点, 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顺利实现人格教育的渗透。因此, 教师要善于找准切入点, 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篇4: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良好语文的心理课堂的环境与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一种心理学理念——共情,他认为如果师生在课堂上能呈现出和谐宽松的氛围,那么教育的目的就完成三分之二了。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要达到共情,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兼容并蓄,综合运用经验交流、反思讨论、自主探究、体验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其次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情感交流中,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想法,批评要中肯,交流要融洽。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点信任和理解,甚至多给学生点理由。比如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课中,讲到共工这个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都赞美共工的勇气与力量,也有个别同学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共工脾气太暴躁,太意气用事,这时老师要做的不是支持否定哪一方,而是大大鼓励学生有这样的正反两方面的想法,这样的正反观点都在说明学生在认真思考,只是角度不同,老师这样的鼓励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有了更大兴趣与认识,更提高了发言的主动性。

二、挖掘教材内容,利用语文教学的因素心理渗透

(一)利用听、读语言文字潜移默化渗透健康心理品质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不良内因和社会因素的不良外因,导致许多学生养成自私、冷漠、蛮横、我行我素的不良性格。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品尝生活的细节动人之处,如何让学生体会他人的情感,可以从听、读入手,如《黄河,母亲河》一课主要的情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采用诗歌朗诵的方式,结合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学生朗诵完加以点评,反复诵读到潜移默化,以情动人,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然后,教师再请学生谈感受、谈信念、谈理想,润物无声的作用就起到了效果。

(二)掌握文章中心内容,渗透情感,升华主旨

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有他写作的目的,他所要表达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如果我们能适时地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并结合实际,我们就把握住了一个好的教学契机,一个情感渗透的关键,一个好的心理教育基石。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法国即将沦丧之际,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法语,所反映的主题就是爱国,老师可以抓住这样一个教育的契机来教育学生爱国的行为之一就是学好本民族的语言——汉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好的说教不是空洞的说服,而是抓住契机心理渗透。

(三)发挥写作的优势,来进行心理疏导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有选择的对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命题指导学生写作并进行讲评。在作文课上设计一些能反映学生真实心理状况的题目,如《我的烦恼》《我想对___说》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独立创作。点评作文时,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里朗读,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既可以拉近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也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信任、理解与合作。

总之,语文学科的心理渗透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上好语文学科渗透课,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今后对课程知识要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不仅要备课、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维、去探索、去找问题,解决他们身上的问题,并能够受之以渔,才是我们育人的目的。

篇5: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绥阳县郑场镇莲花小学:明

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法制知识广播,也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然而实施渠道纵然有许多条,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冯恩红教授曾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能适应社会、造福社会的人。因此,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祖国接班人。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此方面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从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四、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1.将法制教育渗透到问题设计中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在《鹿与狼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上。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造成鹿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罗斯福的狩猎命令,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要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罗斯福写一封信,谴责他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2.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以开展“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时刻注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渗透的点太多太多,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实践。

篇6: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这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们开始惊呼:“人类正在失去自己的家园。”尽管如此,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相当淡薄。所以,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环保教育则成了新世纪教育的走向。教育学生从小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担负起环保的重任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语文是工具,跟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与环保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所收获的点滴体会。

1.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这样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绿色蝈蝈》、《化石吟》及《山市》等,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了解大自然秘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潜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望岳》、《登飞来峰》、《苏州园林》、《紫藤萝瀑布》、《海燕》等。教师在把握文章的文

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试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母亲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2.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在学生直观的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课后练习可以说是教材辅助系统中最能体现环保教育的素材。如《山中访友》课后练习二:“假设你是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使学生在与人和景物互换中体会各自存在的道理;《化石吟》课后练习一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可通过查资料了解万年前化石形成的前身,以及造成的原因,从而树立珍惜环境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其环保意识;《斑羚飞渡》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练习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导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当然,还有一些像《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纯人文风光的文章,其课后练习也无一不是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这一主题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正确把握教材知识性挖掘的同时认真寻找人文环境教育素材,对学生适 3.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初中生更显得极其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奈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历史的使命。

阅读课。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潜心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的说教和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朗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如教学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朗读时,要读出主席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4.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课外实践包括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作文教学属于语文的运用过程,它的实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写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在真情真意中去再现他们的知识积累,抒发他们对生存环境的独特见解,达到教学目的。如:通过对学生身边熟悉的花、草、树等物的观察,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对这些物的情感,从而深层次的挖掘他们心灵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另外,结合讲授散文、说明文、游记等文体,安排一些如《××之春》、《××的夏》、《秋天的××》、《冬之遐想》等作文题目。通过观察-实践-再观察,引导学生在抒发对这些美景的喜爱时,得到美的教育,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课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

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安排一些如:写游记前的准备活动、参观重点景区、爱国教育基地等活动,经常有目的的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参加课外实践;还有是结合特定节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节水日,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利用这些绿色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语文教学从教材的挖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时空时,我们的学生对保护环境,无疑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与社会、与生活接轨,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时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上一篇:面面垂直证明大题文下一篇:“感恩教育百日行”班级活动方案